免疫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2-23 00:10:45

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目标 教学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疫苗、超敏反应等基础知识与概念以及医学微生物中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致病机制等,对护理人才建构良好专业知识框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学时相对减少,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不少困难。因此,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医学免疫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免疫学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制定出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做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能力发展水平上的要求。教学目标又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1 知识目标

免疫学基础知识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它与其他各门基础课之间都有联系,与临床课的联系就更加密切。免疫学基础的理论比较抽象且安排的课时又少,要在较少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确定明确的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学时目标。

1.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1)学习目标:是指课堂必须完成的单元目标。通过教师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完成得以实现,学生通过每一课堂的“课堂目标”的学习,才能明确掌握一堂课学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例如在讲述《免疫学基础》-----概述这一章节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免疫的概念”这一课堂目标做文章,利用学生刚学完解剖和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有利条件,讲深、讲透机体是如何识别抗原、排除抗原、从而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与稳定这一功能的,而随后“免疫的功能”也就好讲了。

(2)教学目标:是指实现学习目标所需的内容。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列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标题及内容的摘要,并尽量突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相关知识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以“免疫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免疫学”的基础概念、性质、作用,如:“抗原”这一章节的许多节点中,’抗原”的概念和特性是重点掌握内容,其它作为了解内容,只有掌握了重点,才能使学生听懂后面的内容。重点内容要细讲,了解内容就可以简讲,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内容学习,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1.2 学时目标:随着疾病谱由传染病向非传染病,病因由细菌、病毒向心理、社会因素的转化,免疫学基础由原来的108节课减少到68节课,课时少,任务重,因此在目前课时量的基础上,应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同时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连续性,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习,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少而精地完成每一个学时目标。要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时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自学辅导、问题讨论:用以解决目标中难度不大,知识层次不高的知识点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动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免疫学”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使用与其他相关基础课知识点联系密切的课程进行教学上的联系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进行“免疫系统”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刚学习完解剖学和生理学课程,通过自学、讨论、教师提示指导的方式把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融会于其中,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2)教师重点讲述、学生参照目标进行学习的方法,以解决难度大、知识层次高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在免疫基础与微生物学教学中,可引用临床病案分析方法,多媒体技术引入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可得到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细菌各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就可采用此方法。

2 能力目标

包括教学活动、实验操作、教学评估与反馈等环节

(1) 教学活动:是指完成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常用的教学

手段和方法有“教师主讲法”、“师生互动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模拟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操作: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手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

(3)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反馈的方法有“课堂提问”、“模拟”、“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法。正确及时的采用有效的评估反馈方法,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德育目标

(1)目标教学中德育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职业道德和健全完美的身心素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种激发学生勤奋向上的动力,所以教师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吃苦耐劳、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关心和爱护学生。如:微生物学实验的标本有些是“粪便”和“痰液”,个别学生看了会感到恶心,怕脏、怕传染,不愿意操作。对学生来说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就要身先士卒,带头进行示范、操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对于学习基础差或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积极指导,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发展的机会,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中职学校的教师,教书育人,势在必行,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对提高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运本、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月

【2】吕瑞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月

【3】岳青,黄松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2年2月第4期、P100页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2篇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食品免疫学;课程建设;重要性;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一门前沿而又基础的学科,正是由于它与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才成为生命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之一。尽管免疫学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但是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没有改变,即机体中“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识别。作为其边缘学科的新生力量――食品免疫学,倍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加之,随着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增强,该课程的学习也就越来越重要。[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新疆农业大学于2010年获批的新专业,《食品免疫学基础》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并已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课。该课程设计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食品免疫学具有知识面很广,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艰涩难懂等特点,导致学生难于掌握,易产生厌学情绪。[2]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是每一名授课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食品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食品免疫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免疫学就是利用免疫学的知识,将天然存在或人工加入的有益成分更好的利用起来,探索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途径的学科。基因工程方式调整食物组成成分和服用含有免疫物质的食物是食品免疫的两种方式。特殊食品的生产、食源性过敏原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都要依赖于免疫学知识,这些都是食品免疫学的研究核心。食源性过敏原标签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国家法律的健全,侧面也反映出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很大。[3-4]食品免疫学属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多门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课程讲义的安排

参照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安云庆主编的《免疫学基础》,按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考虑34学时的教学时间,编写《食品免疫学基础》讲义主要包括7章的内容:1)绪论(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的应用);2)抗原(概念和特性,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医学上重要的抗原);3)免疫球蛋白―抗体(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4)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5)免疫应答与机体免疫力(免疫应答简介,机体免疫力);6)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超敏反应概述,I型超敏反应,食物过敏概述,食物过敏途径与影响因素,食物过敏的预防);7)免疫学检测法(抗原抗体反应与非标记免疫分析,免疫标记技术及分析应用)。该讲义形成了以免疫系统为基础,免疫应答为理论,抗原抗体为主线,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为重点,免疫学检测为应用的授课体系。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采用多媒体随时增添辅助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便捷等优点,正在被授课教师广泛使用。[5]它可以将多种素材融合一体,直观化、条理化的将知识展现出来,在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对先进仪器设备及操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在使用这一手段时,可以随时将学生记录较为完整的课堂笔记、画得好的图片,选择性的插入到课件中,展示给下一届同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将收集的生活实例及时补充到课件中。例如:在“食品过敏的预防”这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食品致敏性标签是避食食物致敏原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的唯一办法”,[6-7]笔者就将某饴糖不同时期糖纸上的一句话拍照,对比分析让同学感受食物致敏原的标识标注的区别。该饴糖在不同期糖纸的提示分别为:“(可能含有少量果仁成分)”和“过敏原信息:含有牛奶、大豆,此生产线也用于加工含有榛子的产品”。

2、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逐一认真点评

大学教学常见的方式还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但学生往往缺少主观能动性,过多依赖。在本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8]在教学内容接近尾声,学生对本专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他们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笔者也曾适当为他们列举了若干供选择),查资料,写课程“论文”,到讲台上为大家上课,教师则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其“论文”中的合理部分,也分析指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9]学生的“论文”涉及内容很多面很广,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平时大量阅读专业文献。从学生的课程“论文”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学生这方面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让学生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使得从未上过讲台的学生体验了讲课的滋味,体验到备课之不易。这也使他们对教师多了几分理解,添了几分敬意。很多学生认为这种尝试使他们受益匪浅,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答辩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信心。[10]

3、考试形式灵活,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是促进形式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没有一定的压力,学习动力就会不足。但由于对考试的认识不同,有的学生仅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而考试,这样势必造成高分低能。我们期望的学生不只是能学好一点专业理论的学生,而是希望通过各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要会学习,会提出问题并设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将来他们面临的科研、生产,时刻会有新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的有限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素质,这需要在平时进行训练。为了使考试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对学生的考分分解为三个部分:课堂笔记占15%,实习内容占15%,课程论文(如前所述)占10%,期末考试占60%。课堂笔记反映学生的记录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在期中期末都要认真查阅每个学生的课堂笔记,为部分学生纠正错误,包括意思理解偏差,关键性数据错误甚至错别字。这样做能知己知彼,便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虽需花不少时间,但却是教师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的一种体现。学生看到教师认真批阅过的笔记,心中自然会多几分敬意,记录也会愈加认真。课程实习让学生实际操作,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是很重要的。通过对课堂教授和实环节的改革,可以从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实验结果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实验教学在食品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期末考试并不神秘,尤其是综合题,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将所学主要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需要认真复习全部内容。

四、结语

食品免疫学课程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本文针对《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上述困难,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改革,通过实践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学生较之前对本课程有了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通过考核发现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授课内容需要随免疫学及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前沿知识及关注发展前景,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食品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艾祥,龚加顺,袁唯.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48-50.

[2]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3] 王智.美国的食物过敏原标签管理走向[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6)7-9.

[4] 王国政,徐颜渊.食品过敏原的安全管理[J].食品科学,2007(4)355-359.

[5] 赵杰,官守涛,朱明磊.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2)194-195.

[6] 胥传来,金征宇.食品免疫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47.

[7] 彭池方,匡华,徐丽广,等.食品免疫学教学新方法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24)44-45.

[8] 吴亚欧,张林杰.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教学互动新模式的尝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2)85-86.

[9] 廖振林,陈森洲,孙远明,等.食品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9(4)397-399.

[10] 李学文,韩江,叶强.民族学生《果蔬贮藏运销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3(21)25+2.

【作者简介】

王子荣(1963-)男,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陈 铮(1989.09-)男,研究生,助教、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教学秘书,研究方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两部分组成。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免疫学基础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这门学科是本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和难点学科。针对这门课程内容繁琐枯燥、知识点抽象、知识体量大的特点,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式教学方法,结合每个层次的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一、善于利用比较教学法

常见微生物中,病原体有个性更有共性,各个知识点容易混淆,通过比较、结合临床实际更能加深学生记忆。免疫学中,超敏反应是最难掌握的,有四种类型,可以通过比较来讲解。首先,从免疫应答的方面来比较,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而Ⅳ型超敏反应则是属于细胞免疫;其次,从结果方面进行比较,Ⅰ型反应是可逆的,且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Ⅱ、Ⅲ、Ⅳ型反应不同,仅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方面损伤,这是不可逆的;最后,把相关联的免疫物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Ⅰ型反应跟IgE因素相关联,同时Ⅱ、Ⅲ型反应跟IgM因素、IgG因素有关联,Ⅳ型反应与CD4+、CD8+T淋巴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相关联。

在病原生物中,人体寄生虫分类中的医学蠕虫部分,是学生不爱也不想学习的部分,因为寄生虫的种类多,生活史杂。我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比较,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从中间宿主这个关键点来进行区分,有的医学蠕虫是有中间宿主的,而有的医学蠕虫则没有。以线虫纲来说,线虫没有中间宿主。二是对各类型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进行比较,通过PPT比例放大图片的展示,其形状特征清晰可见、对比效果一目了然。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并抓住共同点进行比较。就像在生活史中,比较叙述线虫纲中各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时,我会指出蛔虫的生活史最长,以此为例打开话题,将它生活史中的两个阶段详细地解释出来,将学科的疑点和难点释放出来。这是比较教学法的精髓,通过两个相似的知识点或者两个有关联但是截然相反的事例,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知识点的对比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与知识网络,在以后的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积极运用线条图形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近年来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手段,此教学方法需要与多媒体紧密配合。一是能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系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课件进行临时修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目的地植入内容,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线条图形是形象教学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局限于薄弱的基础硬件条件,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经济、简单、易行的长处。课件的制作不拘泥于形式,且有一定的留白,设计框架要条理清晰、便于理解,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将图形按比例放大,使其色彩鲜明,达到让学生看得准、记得牢、理解快、分得清的直接目的。

三、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

实验演示教学法,又称为直观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类型实物物品和教学用具,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另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能让学生建立更感性的认识,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意识。

例如,肠道杆菌属中各个类型的细菌,因为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单纯地依据形态染色的特征,是无法辨别的,只有通过各种生化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实验的检测方法,才能确定实验结果。假如我们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将预备好的试验器具,如生化反应管、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带到课堂,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对学生讲解生化反应原理,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和学生医学事业引路人,承担着沉重的责任。要运用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有立足之地,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雪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8).

[2]陈先宏.浅谈中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J].成功,2013v4w.

[3]迟芙蓉.一体化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中的尝试[J].中外医疗,2010v12w.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教学效果 提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属于医学基础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键交叉学科,是学好其他医学课的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且发展迅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七方面下狠功夫:

一、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新课程理念的传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学习的生动画面。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要有求变的意识,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人体寄生虫学,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繁杂且抽象、枯燥,学生兴趣不高。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尽可能结合易懂常见的临床实际讲解,同时补充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近年来微生物所致的新型传染病迅速出现且危害大,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重新肆虐,另外,超级细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教师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并最终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四、改革教学方法

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适度导入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的综合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进行PBL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和分析,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学习临床实践。比如免疫学教学中采用PBL进行超敏反应的教学,可以在授课期选择比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输血反应等几个相关临床典型病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查阅和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上指定代表进行小组观点总结,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进一步帮助引导学生分析超敏反应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生机制和特点,以学生讨论为主,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做到图文并茂,将所要讲的内容清楚地展示于大屏幕上,老师可以利用超链接功能,加入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知识及新进展、新动态,例如SARS、禽流感以及现在的甲流全球大流行等。这些内容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老师自身的学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验教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很强的,而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实践性的关键课程,应合理安排实验项目的内容和顺序,注重动手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主动地动手,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并有针对性地指导,适当给予辅导。同时,要加强实验考核,包括课前预习、实验操作练习、实验报告记录和期末实验考核等。考核要遵循严格、公正、客观的原则。

七、加强能力训练

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并着重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的大小会从多方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技能的高低。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想学,能学,善学,坚持学”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觉地为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而努力,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需要根据当代疾病的演变、现代医学的需求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的课程特点继续完善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启德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中旬),2013,(12),35―36。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6篇

一、试验过程与结果

我校07级共7个护理大专班于2008年9月份开设《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两位教师均为初级职称,工作年限均为4年,分别带1―3班和4―7班。1―3班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原先的板书也一起做在课件当中,文字内容较多,没有黑板板书。4班和5班采用多媒体结合黑板,多媒体播放的内容仅为图片、Flas及一些影像,文字内容很少,一些重点内容、名词和章节框架都在黑板上板书,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6班和7班完全不用多媒体,全部是黑板、粉笔和书本。所用的多媒体课件由教研组多位教师共同制作,内容与形式均反复修改并达成一致。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大体情况归纳如下:

第一周,所有班级学生均能认真听讲,纪律较好,课堂提问情况都无特殊表现。6、7班学生得知其他班有多媒体而自己没有,均表现有所失望。

第二周,课前提问1―7班学习委员均能正确回答,而随机提问一名学生时,2、5、6班学生未能回答出来。

第三周,课堂气氛开始有变化,讲到抗体的结构与功能这章内容,1―3班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把抗体的形态和结构表现出来,学生理解较透彻,但是缺点是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很好地观察学生反应。4―7班有学生上课举手提问,并且教师能观察学生的表情,从而及时地重复一遍。6班和7班则讲了三遍。

第五周,超敏反应一章内容,1―3班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多了10钟进行分组讨论;4―5班在播放多媒体过程中教师举了少量事例,时间较紧凑;6―7班学生则完全听教师讲解,不停地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比较累,平均拖课3分钟。

第七周,小测验,满分20分,3个名词解释,2个问答题,1―7班平均成绩为:17.9、16.6、16.2、16.8、16.9、17.1、16.8、17.2,差别不大,1班分数最高,3班最低。各班满分情况为:3、3、0、4、2、4、3。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2.1、76.3、75.1、79.5、81.8、80.1、72.9。

期中考试后在教学中出现一些情况,1―3班学生养成了不看书和不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只看投影;6、7班学生由于期中考试不理想,下半学期很努力,笔记和作业都较以前认真;4、5班上课有投影也有板书,所以这两个班学生上课同样做笔记。

从下半学期的听课效率来看,1―3班学生表现出比其他班级更大的兴趣,而且气氛很活跃,学习感觉很轻松,由于6、7班学生不接触多媒体,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教具模型;4、5班学生一直觉得时间很紧,上课非常专心,作业能高质量完成,分析题完成得较充分,实验能力较其他班强。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如下:83.3、78.5、81.1、89.5、88.2、81.1、82.2,分数很接近。

通过期末考试观察,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情况未形成太大的差异,这似乎说明多媒体的使用没有在提高成绩上显出太大的优势。所以我们的试验延后到第二学期的开学初。经过一个寒假,我们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每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时间30分钟,总分20分的测验,学生很惊讶,但是都能认真地完成测验,1―7班平均分如下:9.1、6.5、7.5、13.2、13.8、5.7、6.4,差异很大,分数相对高的班级正是多媒体结合黑板教学的2个班,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二、总结探讨

《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较为困难。通过这次试验教学,我们作了一些总结。

若单纯使用黑板、粉笔教学,学生对抽象的事物理解非常困难,很多概念讲2―3遍,学生依然没有反应,这可能是职校学生的普遍现象。学生的记忆难度比较大,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背书,造成课前提问的名词解释总是结结巴巴,甚至经常将关键性的词语忘记,学生感觉入门较困难,理解程度不如用多媒体的班级高,总体感觉每堂课进入状态较迟。有部分学生反映,半学期过后已经开始放弃《免疫学基础》的学习,有补考的打算了。

多媒体固然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若依赖多媒体,上课不断按鼠标,照着电脑上的文字读,会造成教学机械,很不连贯,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不喜欢看多媒体。学生兴趣时有时无,有活动的影像则较兴奋,若课件里只显示文字,则学习被动,表情呆板,甚至在课堂睡觉,而且教师若只顾播放多媒体或者照着文字读就不易观察学生反应,这样显然不利于教学,造成师生的互动性较差。教师成了播音员、解说员、放映师,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只有些图片、材料等,知识较零散杂乱。此外,课堂表面繁荣,一片生机,热热闹闹,孰不知在表象的背后,许多学生的心思已不在学习上了,而是在喧哗、起哄。这时教师如果课堂管理差,调控能力弱,课堂就可能会出现失控现象,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为许多学生根本脱离了学习这个中心任务,而是像在课外看杂志一样。而且我们担心组里的年轻教师是否会出现离开多媒体课件就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教师不是讲课,而是念课件、读课件,离开课件就无所适从,这样将得不偿失。

多媒体结合黑板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除能弥补上述不足外,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会因为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而喜欢这门课,会因为小测验成绩的提高而更主动学习。而且职校学生几乎不预习,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能在40分钟内多讲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多媒体结合黑板教学能延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存留时间,这从假期过后的小测验结果就可以看出来。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流程;应用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而“微课程”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实现这种深度融合的最好切入点。笔者以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中“肝炎病毒”单元教学中,设计了微课程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微课程设计开发

1.1 选题

微课程以“微”为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播放短,一般在5到8分钟内。在内容上表现为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因此,设计微课程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使教学内容微型化。分解的主要步骤如下:

1.1.1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1],分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因此为依据,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针对“肝炎病毒”单元,编制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识记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理解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应用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理解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能进行肝炎病毒的卫生宣教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情感

知识点包括理论、原理、概念等,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而具有相关联系的一组知识点可以集合成知识单元[2]。利用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如表1。

表1 肝炎病毒内容分解表

1.1.2 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制作微课程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适合做微课程,对于较抽象、理论性强的内容不适合做微课程,比如“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分析讲解,靠微课程学习达不到教学目标。而对于病毒的形态结构、传播途径等能用很直观的手段呈现出来,制作微课程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习效果。

1.1.3 “肝炎病毒”微课程的选题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抗原组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肝炎病毒概述”等五个微课程选题。

1.2 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微课程设计流程如图1。

图1 微课程设计开发流程图

1.2.1 设计

微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用情景教学和循序渐进的案例教学比较适合于学生。课程设计主要是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的安排等等,以及视频的传输形式。

1.2.2 收集素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为了使微课程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搜集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符合学生学习的特征。支撑微课程的教学目标。

1.2.3 编写脚本

脚本是按照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先后顺序,来表示出每一个知识内容的顺序的呈现方式。它是微课程作品制作的蓝图。脚本总体设计,是对微课程主界面的屏幕、脚本文字、动画、图片的呈现方式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1.2.4 录制

微课程录制采用摄像、录屏软件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2 微课程应用

2.1 微课程应用模式构建

微课程应用模式构建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肝炎病毒”教学中,微课程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建构了以下微课程应用模式,如图2。

图2

课前:学生观看微课程,进行自学,通过各种渠道与老师或与同学交流互动。微课程起了“导学、助学、互学“作用。

课中:老师对学生们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等问题不是很理解,因此再次观看微课程,随后对以上问题展开理解研讨。此时微课程起了“辅学、引学“作用。

课后:布置学生到社区开展肝炎病毒的卫生宣教,为了搞好此次活动,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程和其他网络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精心准备宣传版,实现了教学知识的拓展。此时微课程起了”促学、活学“的作用。

2.2 微课程应用效果

选取我院2015级1-4班学生,1、2班为实验班(共100名)开展微课程翻转教学改革,3、4班为对照班(共100名)实行传统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学习基础进行评估,P值 >0.05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2015级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比较

“肝炎病毒”单元教学完成后,对两组学生实行统一考试。阅卷后将学生成绩录入SPSS17.0,结果如表3。

表3 2015级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分析

两组学生成绩均值比较P值

3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运用已越来越普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能制作精美、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微课程是关键,在应用微课程中,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注重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丁丽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J].网络财富,2010(1):10-11.

[2]施岳定,张树有,项春.网络课程中的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7(5):509-511.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精简;调整

为了适应中医护理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总课时从64课时调整到了48课时,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实验课时从时调整到了12学时,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进行精简和调整,教学方法也应同步改进。卢芳国等曾经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生源特点与专业层次上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课程定位、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1]李珊等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2]

但目前缺少针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修改后的教学大纲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本文就从这点出发,探索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案具体设计,以期对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浓缩理论课教学内容,精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经重新修订后,总课时调整到48课时,其中实验课增加到12课时,理论课36课时,在这相对有限的学时内,要学完本门课程的从免疫学到病原微生物学再到寄生虫学的三大部分内容,任务量很大,因此课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要适当精简,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选购、教学章节安排、每章节课时具体安排、知识点讲解详略上做好精细的规划。

1.理论教材选购

针对中医护理专业特点,选择内容精简但能基本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教材版本。老师只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即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部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剩下的大纲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把部分自学内容纳入学生年终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论教材的选购上,比如王易、袁嘉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12年8月第三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范虹、卢芳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论教材内容既全面又较精简,可作为选择参考,合适的教材选购是搞好理论教学的第一步。

2.理论教学章节学时与内容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门课程的全部章节的教学学时进行整体合理的安排,哪些章节要重点讲解,哪些章节要简略,哪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学,都要有完整详细的规划。我们考虑:免疫学部分安排12个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课,老师分四次分别选讲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免疫细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四部分内容,免疫学应用留给学生自学并在实验课时结合操作讲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安排21学时,每次3学时,共7次课,第一次课主要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体微生态系、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会性感染、感染的影响因素、消毒与灭菌等基础知识。第二次课主要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染色鉴别方法、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感染机制与临床表现、细菌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次和第四次课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细菌,包括化脓性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放线菌等比较常引起人体健康危害的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讲解内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等知识,病原菌致病机制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第五次课主要讲解病毒总论部分,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培养、病毒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等。第六次课具体讲解几种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样主要介绍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这四部分内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给学生自学。第七次简要介绍真菌病害知识,包括真菌形态以及浅表感染真菌(几种常见藓类)和两种深部感染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寄生虫学部分安排3个课时,共1次课,老师讲解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流行与危害,并讲解医学蠕虫中的似蚓蛔线虫和日本血吸虫,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与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虫留给学生自学。

通过这样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基本讲解了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老师讲授使学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熟悉与了解了剩下的知识点并扩充知识面。这样既完成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灵活主动性,为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1.实验教材选择

实验课改革后扩充为12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实验课。实验教材可选择与理论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参荣、卢芳国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晶、关洪全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较合适。

2.实验内容教学改革

实验课时调整后,第一次实验安排免疫学实验与细菌学的革兰染色实验,学生主要操作免疫学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细菌学革兰染色实验,老师给学生示教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等免疫学实验内容。第二次实验课,安排细菌总论实验,学生主要操作细菌分布(人体皮肤、咽喉部、空气中等)、细菌基础培养基的制备、高压灭菌锅的操作使用和药敏实验,老师介绍细菌培养基组成、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和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内容,这些实验相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院校也把它列为护理专业主要操作实验之一[3]。第三次安排细菌各论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学生操作化脓性球菌的划线培养、分离鉴定操作,肠道致病菌的血清学鉴定(肥达氏反应)实验,老师讲解示教化脓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学鉴定方法、肠道杆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鉴定方法等内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学实验和真菌与寄生虫学实验,学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实验,老师展示讲解常见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标本、常见寄生虫卵标本,最后学生参观学校寄生虫标本馆观察人体常见寄生虫大型标本。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加深了其对于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无菌操作意识、药敏反应常识和处理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识点精简后的教学安排

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时缩减、知识点精简后,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本门课程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内容的学习,老师只能讲解课程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学生自学其余内容,这样安排、使护理专业学生既可以了解本门课程基本知识构架,又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护理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和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并且从大学阶段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角度讲,对这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内容,只有精简和留给学生自学以后,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护理学特点有关的心理、人文等知识的学习[4],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芳国,伍参荣,陈 燕,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8).

[2]李 珊,卢芳国.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医药导报,2009(04).

[3]谢国武.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05).

[4]黄爱丽.高职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设置现状与改革[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03).

(通讯作者:杨胜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42-02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命规律、致病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内容多、涉及面广、内容更新快等特点的生物学科和医学应用科学,是免疫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一门前沿学科,都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专科层次二者合为一门课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医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既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医学专业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的需要。本文仅就笔者在多年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职业能力培养,谈点肤浅体会。

一、从专业课内容中挖掘德育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培养人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不只是单纯地传播知识,总伴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找出专业知识中的德育部分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十分重要。

1.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学习某一专业内容时,联系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世界领先成果,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例如,我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上个世纪初叶我国学者发现旱獭可作为鼠疫耶氏菌的储存宿主,并在世界上首先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汤飞凡等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学者又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消灭了天花,有效地控制了鼠疫、白喉、结核、霍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控制或基本消灭了曾肆虐多时的五大寄生虫等。结合免疫生物学现象和学科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攀登医学高峰的教育

在专业课中,常常穿插讲述世界前沿医学,使学生在学医的早期就能树立攀登医学高峰的信念。如在讲HLA的功能、结构时,介绍世界上器官移植的先进技术;讲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时,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引发新的(新现,emerging)传染病。原流行病原体也因变异、耐药等可能重新流行,导致了再现(reemerging)传染病再度回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等,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医学的高深及学无止境的道理,下定献身医学奋斗不息的决心。

3.救死扶伤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其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期间来完成的。医生是人类最神圣、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职业。毋庸质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恪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正确履行医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良好的医德,表现在对病人的深切地同情、关怀与爱心,医者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医治疾病。例如,讲授“MHC”和“移植免疫”时,宣传骨髓捐赠、无偿献血,介绍白求恩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鲜血、抢救八路军伤员的英雄事迹,董奉的“杏林佳话”等。这些会使学生受到生动的德育教育。

4.人文素质教育

笔者坚持将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例如:结合艾滋病的教学内容,提倡青年人加强自律,以及提高医德、善待患者;结合“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器官移植”的教学内容,宣传并鼓励学生无偿献血、捐赠骨髓和脏器,给他们讲为什么献血无损人体健康,为什么捐献有限的可再生的骨髓可以救活别人;通过介绍免疫学发展史,深化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等等。这种专业课教师从医学专业角度进行医德教育和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宣传,易被学生接受,是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还可以用免疫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教育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人不只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

5.爱护教学设备的教育

上实验课时,除了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安静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他们爱护标本、仪器设备。例如,观看细菌鞭毛时,介绍其制作过程,让学生在明了标本片制作的同时,也知道每一张标本片的来之不易,须多加爱护,减少损坏,使他们养成爱护教学设备的习惯。

6.良好职业形象的教育

人的长像是遗传决定的,很难更改,但言谈举止、着装打扮等外在气质是可以塑造、培养的。针对部分新生腼腆、胆小、“一说三低头”的举止,可经常举办演讲会、辩论会,让学生有出面说话的机会,既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可锻炼表达能力。对高年级学生,教育他们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大方、打扮得体。对于女生,教育她们摒弃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的表现,尽可能用课外时间,讲授一些服饰、发型、美容等仪表知识。体育课可增设形体训练的内容,可以改广播操为形体操(或轮流去做),这样既生动美观,又使学生多学会了一门知识。

总之,专业课知识中蕴藏了丰富的德育内容,靠教师做有心人,把它精心挖掘出来再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使二者有机结合,让其发挥出巨大的德育育人的作用,且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教师的榜样中展示德育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在心灵上对学生的征服,是学生自觉自愿模仿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活教材。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思想上的良师,道德上的楷摸。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基础、年龄、经历与青年学生相近,思想容易沟通,更应注意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发挥榜样作用。

1.教师期望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包含着对学生的关怀与爱心。教师的情感最易感染学生,从而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教师的殷切希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

2.教师美好人格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的人格包含着教师的思想、品德、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充满的热爱之情。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教师代表了社会年长的一代,是一定时代与社会意志的人。社会期望教师成为道德准则及人格的楷模。要从教师身上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这也是教师人格的德育渗透力之所在。师爱,是一种无私纯洁、合乎理智的情感,是一种“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高度责任感,这种爱越深厚就越具感召力和教育力。任课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这种师爱。当学生有过失或学习上有困难时,能理智控制自己,不嘲笑,不挖苦,不对学生发脾气,以诚挚的情感、科学的教育去温暖与激发学生美好的上进心。

3.教师丰富知识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要教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的知识,而知识又来源于勤奋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必须是学习者,只有博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熟悉。做到课中随时能联系,运用自如。有着丰富知识的教师,必然为学生所崇拜,教师的威信便油然而生,并发挥出潜移默化的德育育人作用。

4.教师多方面才能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且在德育渗透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表现在能通晓教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能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坚持讲普通话,语言要准确、完整、有条理、有趣味、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的板书能力。要字迹工整清秀,提纲挈领;教师在文体艺术方面的能力。能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教师多方面的才能,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并以此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

免疫学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37-0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以研究病原生物和机体免疫功能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I临床检验、无菌操作等实际工作的能力,而近年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面临课时严重缩减、很多卫生职业学校实验室建设设备落后及不配套、学生在校的操作与医院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等困境,加上学生的基础差等原因。形成“教师上课难”和“学生听课难”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经过2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中,智商很重要,但情商也很重要。除智商因素是学习能力能否进行的前提外,情感、动机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在讲授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课本内容时应对学生讲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在临床的基础地位,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免疫学的密切基础理论课程――生物学、遗传学等的掌握情况,并阐明其中相关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参观微生物检验室,使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感兴趣,并在“实验操作”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情绪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二、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课堂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优化的突破口,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模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医学生特别是中专一年级医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这一需求,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实用情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由此而生。例如,学了艾滋病病毒,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艾滋病没有疫苗;学了乙肝病毒的实验室检查,让学生来分析一张乙肝病人“两对半”化验单;学了淋球菌设问:人类为什么会感染淋病,其他哺乳动物也一样吗?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猜想与科学理论互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挫折,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却能使他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例如,在做细菌的药敏实验时,引导、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细菌接种、药敏片的排放、抑菌圈的测量,这样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有直接参与的乐趣,有了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

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反馈练习”。如模拟临床病例讨论会,先为学生提供病人的临床资料,设立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在听取他们的发言中进行适当的提示、评论、总结。改变过去上课由老师讲、学生听,辅导课由学生问、教师答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显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媒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画面清晰、重点突出,更具有简洁的表格、图片动画,图文并茂,能演示一些动画变化,使抽象的知识简单直观化、形象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形象,学生学得轻松、牢固,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可行的,素材来源多,过程易操作,教学效果好,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久已通行,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是教学活动的常规。而中职学校中集体备课活动经验较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通过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而且由于教学课时不断减缩,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使教师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转换,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增进师生感情

笔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便会去专心学习,一些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因而努力学习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有时甚至是该学科恰恰是他们以前不感兴趣或感到困难的学科。相反,一些学生不喜欢某教师时,他们便会对该教师所授的科目产生厌倦,不乐意学习该科目。这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才会去追求、感知,去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授课外,师生情感交流也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在情感交流中,教师情感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满腔热情,为学生学好知识创造恰当、适宜的情感氛围。以良好的意志、兴趣、情感等博得学生的好感,成为值得他们尊敬的教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视觉语言”的发挥,用生动、准确的“视觉语言”去打动、吸引学生。应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鼓励;应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应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范,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巩固并增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是通过实验获得或发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最后是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以提高综合的素质,为日后护生在进行无菌操作等临床护理实践操作中打下扎实基础。

六、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考核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有力“杠杆”。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应积极利用考试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考核,进而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考核方案为: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70%),实验成绩(10%)。这样的比例在过去看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现在看来却存在局限性。随着实验课程的增多,相应的考核分数比例应提高到至少占500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等比例至少为20%,期末成绩为30%。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手动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上一篇:动画视频范文 下一篇:遥感影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