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0 08:05:08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篇1

关键词:快速免疫组化技术;乳腺肿瘤;细胞学;应用分析;诊断

【中图分类号】R4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59-02

细胞学诊断:细胞学诊断是乳腺肿瘤病理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学诊断的特点是将成块组织或者是非成块的组织以及液体标本制成涂片,并将所得到的在光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又被叫做免疫细胞化学。英文名称为Immunohistochemistry。另外这种免疫组织化学它是组织化学的一个分支。这种技术一般采用标记特异性抗体或者抗原的方法来对组织内抗原或者抗体的分布,从而来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的检测一项技术。不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这种技术所花的实验的时间比较的长,一般需要4到20个小时,因此这种技术目前已经难以满足快速的诊断的需求。而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院做出以下研究,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为40例,观察组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学。对照组的患者也为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学。将两种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为40例,观察组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学。乳腺肿瘤患者的年龄在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8.6岁。患者的病龄为1.5~4年之间,平均病龄为0.7±1.2年。对照组的患者也为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学。乳腺肿瘤患者年龄在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9.6岁,患者的病龄为1.5~8年之间,平均病龄为2.5±1.2年。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1.2快速免疫组化技术的仪器的选择:在研究中所有的一抗和相应的配套试剂都是向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买的。另外阳性对照片也是该公司提供的。

1.3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学图片的方法:1将脱蜡切片并放到水中,并使用PAS 冲洗,冲洗次数为2到3次,每次为15分钟。 2.在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中使用新配置的浓度为0.3%的 H2O2[1],放在23°的地方,持续时间为30 分钟。 3.降低非特异性着色的使用,并将正常血清稀释到原来浓度的1/20,将稀释后的血清放在温度为23°的地方,持续时间为30分钟。 4 增加聚合物增强剂,将其放在温度为37°的地方,持续时间为5分钟。并使用PBS 冲洗,冲洗次数为2到3次,每次为15分钟。5 增加酶标抗鼠聚合物,将其放在温度为37°的地方,持续时间为5分钟。并使用PBS 冲洗,冲洗次数为2到3次,每次为15分钟。6使用DAB显示剂,将其放在温度为37°的地方进行染色,持续时间为1分钟。并使用新配置的浓度为0.3%的 H2O2来冲洗,冲洗次数为2到3次,每次为5分钟。7使用Mayer 苏木精复染胞核15分钟,并将其放在温度为45°的水中,等到颜色变为蓝色即可。

1.4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学图片的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冲洗的次数以及冲洗的时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非特异性背景染色。2只有当PBS完成干了之后,才可以添加试剂。

免疫组化技术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2]许良中.实用肿瘤病理方法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22-223

免疫组化技术篇3

摘    要: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块病理组织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医院收治的64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胸腔积液标本,离心留取沉渣,分别制成细胞涂片和细胞块切片,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对胸腔积液的定性诊断结果,并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定性诊断准确率,且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免疫标记染色结果。结果 64例患者,经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33例,恶性31例。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细胞涂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与细胞块切片HE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涂片免疫组化染色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细胞涂片HE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细胞角蛋白17(CK17)、癌胚抗原(CEA)、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31(MOC-31)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细胞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病理技术是定性诊断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其中以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的准确率最高,可为胸腔积液定性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关键词:胸腔积液 细胞块 免疫组化染色 诊断价值胸腔积液是由于胸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引起的临床症候,依据发生机制不同分为漏出性与渗出性两种,可引起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该病的病因较多,凡是可以导致胸膜腔内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的因素均可以引起,而不同病因所致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存在差异,良性患者预后较好,恶性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准确定性诊断胸腔积液的性质,对该病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2]。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定性诊断胸腔积液的重要方法,传统方法为抽取胸腔积液标本制作细胞涂片行染色后于镜下观察,但灵敏度较低,文献[3-4]报道不足80%,漏、误诊率较高。近年来,临床病理学发展迅速,将细胞块制作技术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等应用于临床,可为胸腔积液定性诊断提供新的支持[5]。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病理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块病理组织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3~76岁,平均(53.72±6.91)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经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胸腔积液,接受胸腔穿刺抽液检查,并取积液样本分别制作细胞涂片与细胞块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获取完整病理资料,且有明确的最终病理诊断结果(通过胸膜活检、肺组织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病理等获取)。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进行胸腔穿刺,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获取胸腔积液标本10 ml,分装于2支无菌试管中常规送检,即每例患者有胸腔积液标本各2份;于实验室内,对标本以3 000 r/min上机离心15 min,静置片刻后用移液枪吸除上清液,留取底部沉渣备用;将其中1份标本制成细胞涂片3~5张,制作采用推片法,取适量稀薄的标本沉渣液,将其置于载玻片偏右侧端,以推片30°夹角向左侧轻推,另1份标本制成细胞块,即向标本沉渣液中滴加2.5 ml戊二醛,充分混匀后上机离心5 min(离心速率同前),同法吸除上清液,留取沉渣,放入脱水盒,用10%中性甲醛固定60 min后,行常规脱水,并用石蜡包埋;细胞涂片与细胞块切片均行常规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其中细胞块以切片机连续切厚度为3~4μm的组织切片样本若干,HE染色前,先置于二甲苯中脱蜡2次,再以不同浓度乙醇进行梯度脱水,最后经蒸馏水转入染液,而免疫组化染色均采用S-P法,使用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试剂,免疫标记抗体为细胞角蛋白17(cytokeratin 17,CK17)、细胞表面蛋白15(cell surface protein 15,CD1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31(epithelial cell surface glycoprotein-31,MOC-31)、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1.3 评价指标(1)于镜下观察细胞涂片与细胞块切片两种标本的细胞形态、黏附性及核不典型性等,判定标本性质[定性诊断标准:细胞团状分布,形态与核有重度不典型性,可见核增大、畸形(结节状、分叶状、不规则形,或伴凹陷、折叠)、深染(染色质增多增粗,染色加深呈蓝紫色)或胞质比失调,为恶性(阳性);细胞弥散分布,形态温和,无不典型性,为良性(阴性);细胞团状分布但核轻度不典型,或细胞弥散分布但核中重度不典型,为不确定[6]],并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对胸腔积液的定性诊断结果,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定性诊断准确率。(2)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免疫标记染色结果,其中CK17、CEA、MOC-13以细胞质棕黄色染色为阳性,CD15以细胞质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TTF-1以细胞核棕黄色染色为阳性[7]。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种检查方法对胸腔积液的定性诊断结果比较64例患者,经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33例,恶性31例。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细胞涂片HE染色误诊良性2例,恶性3例;细胞块切片HE染色误诊良性1例,恶性4例;细胞涂片免疫组化染色误诊良性2例,恶性2例;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误诊恶性1例。细胞涂片HE染色的诊断准确率与细胞块切片HE染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细胞涂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与细胞块切片HE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涂片免疫组化染色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细胞涂片HE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种检查方法对胸腔积液的定性诊断结果比较(64例)2.2 两种检查方法的免疫标记染色结果比较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明确为良性的胸腔积液患者,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CK17、CD15、CEA、MOC-31、TTF-1的阳性检出率与细胞涂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明确为恶性的胸腔积液患者,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CK17、CEA、MOC-31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细胞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CD15、TTF-1的阳性检出率与细胞涂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种检查方法的免疫标记染色结果比较[例(%)]

3 讨论胸腔积液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症状,因此,准确判定胸腔积液性质,是临床有效治疗的前提[8-9]。临床可通过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胸腔穿刺等多种方法检出胸腔积液[10],但对其性质的判断,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几乎是唯一的方法[11]。由于胸腔积液的成分十分复杂,细胞形态存在相似性,因此鉴别诊断较为困难[12],而以胸腔积液标本制成涂片染色的传统诊断方法,由于液基成分稀薄,虽细胞分布均匀、舒展性好,但靶细胞数量少,提供的有效信息较少,易导致漏、误诊,应用价值不高[13]。细胞块是近年临床使用的核医学新名词,指液基细胞经离心沉淀、凝固包埋等技术制成的标本,与涂片相比,其可以保留胸腔积液更多的组织结构,堪与常规组织学切片相媲美,从而提供更多的细胞学信息,为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14]。目前,已有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细胞块切片定性诊断胸腔积液的准确率高于细胞涂片[15-16]。染色可以明显显像细胞结构与核形态等,是临床常用的病理技术,其中免疫组化是基于免疫学抗体与抗原高度特异性结合,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以定位、定量和定性组织细胞内抗原,是现阶段病理科先进诊断技术之一;其将疾病的研究深度提高到了基因分子生物学水平,诊断指标众多,在胸腔积液定性诊断中较HE染色更具应用优势[17]。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细胞涂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与细胞块切片HE染色(P<0.05);细胞涂片免疫组化染色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细胞涂片HE染色(P<0.05);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CK17、CEA、MOC-31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细胞涂片(P<0.05)。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报道相似[18],肯定了将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用于胸腔积液定性诊断中的效果及优势。综上所述,临床病理技术是定性诊断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其中以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的准确率最高,可为胸腔积液定性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黄其文,姜汉国.胸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鉴别诊断肺腺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2):227-229.[2]王双珠,王敏.细胞块切片与常规细胞涂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36(2):231-232.[3]闵学文.临床病理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世界复合医学,2019,5(11):124-126,132.[4]曹美荣,白春侠.临床病理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20.[5] Wei L, Nier C, He YZ, et al. Application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cell blocks in the diagnosis and personalized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J]. O TM, 2019, 5(3):109-113.[6]郑样贞.临床病理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块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4):52-53.[7]徐丹敏,李文龙.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5):798-800.[8]赵帅,肖琳.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在恶性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9,32(3):253-255.[9]白晓云,宋培瑜.胸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肺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20,40(3):72-74.[10] Al Ail A, Masoud HH, Kamel K, et al.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versus transthoracic ultrasonography in study of gross pleural 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pleural effusion[J]. The Egyptian Journal of Chest Diseases and Tuberculosis, 2019, 68(1):63-67.[11]王怡璇.常规细胞涂片法与细胞块免疫组化法检验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94-95.[12]王占东,卓静,李菲,等.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通过胸腔积液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J].实用医药杂志,2019,36(9):783-785,865.[13]郭舒静,张丽媛,陈春成.临床病理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6):2320-2322.[14]王准证.细胞团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用于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2):172-174.[15]李雯,韩莉.细胞块与免疫组化技术联合在解决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136-137.[16]喻鑫,于适卜.细胞蜡块技术与传统涂片技术——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科学养生,2019,22(9):277.[17]刘文辉.临床病理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2018,8(30):45.[18]徐加誉,廖子龙,张培荣.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在解决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3):272-274.

免疫组化技术篇4

【关键词】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10-02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常规病毒检验方法已渐渐难以满足各种病毒感染的检验需求,免疫检验法应运而生。免疫检验法是在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所引起的免疫应答机理,根据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发挥的功能来对病情进行判断。免疫检验还能较快的检测出待检标本中的病毒,并根据抗体产生的速度、类型和浓度对患者进行早期的病毒感染诊断,其作用不容忽视。

1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性损害及机制

病毒是一种比较微小的生物,主要依靠宿主细胞而生存,其对宿主细胞的功能有一定损害作用,因此,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会使机体的免疫病理发生改变。免疫抑制指的是通过感染免疫细胞而使免疫分子的表达下调,从而使免疫分子在血清中的有效浓度得到一定降低,进而使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有所减缓。免疫损害指机体因病毒感染而出现病理性免疫应答,从而使非免疫应答组织或器官出现免疫损伤,进而对组织或器官受损。

2 早期病毒感染的免疫检验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叫ELISA试验,它能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催化作用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吸附在反应平板上,再进行酶标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试验模式[1]。在病毒检验方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检验蓝舌病、猪伪狂犬病等病症的标准检验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常用方法是双抗夹心法和间接吸附试验,其中,双抗夹心法是早期病毒感染抗原抗体检验中最常用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酶的化学反应与抗原的抗体反应相关特异性结合,进而促使ELISA试验变成一种敏感且特异的免疫检测方法。

2.2 免疫荧光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是一项由荧光抗原法和荧光抗体法组成的免疫标记技术。由于荧光素能与已知抗体结合形成荧光抗体,并将反应后的荧光抗体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散发出的荧光,对待检标本中的抗原进行鉴定和判断[2]。还可以采用免疫荧光试验将荧光素与蛋白质结合,对抗体进行检测和定位。免疫荧光试验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灵敏性,但检测结果不够客观,检验流程也过于复杂。

2.3 放射免疫技术 反射免疫技术又叫RIA技术,最早源自于1960年德国科学家创造的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这种技术能让抗体与被同位素标记和未被标记的抗原产生竞争性抑制,是一项体外微量性分析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具有特异性、简便性、灵敏度高、取样数量少等特点,现阶段主要用于对乙型肝炎病毒的鉴定与判断。但由于检测时会产生放射性物质,会对研究者身体带来一定的影,且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还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异常。

2.4 血细胞凝集试验 血细胞凝集试验主要针对在当机体感染病毒后,会让病毒表面的抗原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血细胞沉降率增加,形成血细胞凝集现象。这种试验方法能对病毒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如果机体内存在病毒抗体,就会抑制因病毒而引起的血细胞凝集现象[3]。这种试验方法通常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等病毒,这种方法目前只能确诊梅毒患者,对其他病毒感染尚无法确诊。此外,研究人员还根据病毒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和对相应抗体的抑制特性设计出了血凝抑制试验。

2.5 中和实验法 又称标准试验法,主要包括固定病毒-血清稀释法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两种。这种方法主要检测病毒的感染力,以病毒受到血清中和后的残留感染力为依据,来对该免疫血清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进行判断。临床上常用它来分析坚定病毒的类型和病毒的抗原性等。

3 新型病毒感染免疫检验方法

3.1 重组免疫试验 重组免疫试验主要对HIV抗体和HCV抗体进行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相比,重组免疫试验能将各种横线式抗原结合在硝酸或纤维素膜的横条上,并置于长条凹槽反应盘中,加底物显色后就能显示血清中存在的针对性抗原。同时,这种试验方法也能用于口蹄疫病毒的临床检测[4]。

3.2 胶体金技术 以胶体金作为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中的一种新型免疫检验技术,具有特异性、简便性、安全性等特点。胶体金是一种能在还原剂作用下聚集形成较小金颗粒,并能与蛋白质结的生物药性,它还能与其他多种生物分子结合,因此多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等领域,以及对HIV的筛查和人体血清甲胎蛋白的检验。

3.3 发光免疫试验 发光免疫试验是一种将化学发光物质与机体免疫反应相结合,并通过光反应来表示待测物质的免疫成分和浓度的新型检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放光剂作为标记物,保证检验在安全可行的环境中进行,是一种无害无毒的安全检测方法。同时,发光免疫试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病毒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检测的需要,在现代化病毒检测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 结 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病毒感染检验技术正在被众多新型检验技术取代,越来越多安全、高效、快捷的检验技术被试验人员接受。同时,在对病毒感染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如测量方法不当、试验流程混乱、浓度超标、标本选取时间及方法不当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增大了病毒感染检验的难度。因此,在病毒检验过程中,要采用更高效、更安全、更简便的新兴检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病毒检验技术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为病毒感染检验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春玲,吕殿红,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几种犬源共患病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2,19(6):314-315.

[2] 董波,郭家香.刍议病毒感染免疫检验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2,31(27):191-192.

[3] 彭宏君,史伟峰.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2,34(9):274-275.

免疫组化技术篇5

田东县目前的畜禽养殖业中农村散养仍占一定的比率,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重大动物疫情和日益严重的防控形势,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全县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构建坚强的动物防疫屏障,田东县水产畜牧兽医部门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深入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县动物防疫工作的好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经验和作法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田东县位于广西西部,地处右江盆地腹部,右江河、国道324 线、南昆铁路、南昆高速从西至东贯穿其中,水陆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2 816 平方公里,辖9 镇1 乡167 个行政村(街道、社区),1 636 个自然屯,2014 年全县家畜家禽饲养量为生猪68 万头(散养31.6%,规模68.4%),牛7.1 万头(散养97.5%,规模2.5%), 羊13.7 万只( 散养72%,规模28%),家禽1 670.3 万羽(散养13.07 %,规模86.93%),家犬饲养量24 132 只。现有专业技术干部76 名,村级动物防治员228 名。按2014 年全县动物饲养量计算,村级动物防治员年人均防疫动物数量为2 982 头猪、311 头牛、601 只羊、7.3万羽家禽、105 只家犬,可见工作量之大。要实现免疫密度与免疫质量双提高,需要下一翻苦功夫。

二、具体做法

1. 实行“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动物防疫工作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业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防疫工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重防办各成员单位、县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村委、村级防治员分片包干,将防疫任务层层落实,一级抓一级,对因免疫不到位造成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全县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动物免疫方式,逐级分片管理,实行包片包村屯负责动物防疫工作,采取加大动物防疫宣传、加强技术培训、积极调备防疫物资、实行疫苗专供和捆绑发放、加大检查督查力度等综合措施。切实做到“六不漏”(即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屯,屯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三真”(即真苗、真打、真有效)和“四到位”(免疫注射到位、免疫副反应抢救到位、动物标识佩戴到位、免疫档案建立到位)。为保证疫苗质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各乡镇对疫苗的需求量专车送疫苗到达乡镇站。

2. 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有保障,村级防治员人身意外有保险。中央、自治区、市、县财政拨给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村级防治员每月固定补助,每人每月300 元基本补助,其中150 元是正常发放,另外150 元是绩效考核合格后发放;第二部分是春秋两防疫突击月考核后实际免疫工作补助,防疫突击月结束,主管部门下文考核验收方案,验收组按照方案实行每村免疫密度随机抽查、随机采样检测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合格率、核查免疫档案填写情况、现场核查实际免疫数、猪牛羊二维码耳标挂标情况等给予综合评分量化,给予发放免疫注射补助费;第三部分是春秋两防每年两次固定的动物防疫专项工作经费,按管辖每村委(居委)春防和秋防各300 元,防疫突击活动完成后经考核按实际打分给予发放;第四部分是村级动物防治员开展免疫注射所用的耗材用品及器械费用,如碘酒、酒精、针头、药棉、冷藏包、免疫副反应急救药物等等,主管局会在防疫开始前做好预算并购买发放到每个防治员手中,每年费用有4 ~ 5 万元;第五部分是每个村级动物防治员每人每年参加保险公司承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每年保险费100 元。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专款专用,有据可查。

3. 组建动物防疫突击队,改变孤军奋战的方式。组建动物防疫突击队开展动物免疫工作既有利于拔掉难点,提高免疫密度,又有利于广泛动员和宣传,使动物防疫工作声势浩大,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与配合。田东县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各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都能把各村免疫的任务具体量化,根据村兽医员分片的具体情况、各村饲养量的多少或区域布局的不同,对本辖区村级动物防疫员组建成不同的防疫突击队,在当地政府干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进村入户开展免疫注射活动。政府干部、村组干部负责宣传发动,村防疫员具体负责免疫注射、挂标工作和登记等工作。据统计,每次春秋季动物防疫突击活动全县共组织40 ~ 50 个专业突击队,能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防疫任务。

4. 对动物防疫工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县主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田东县村级兽医员管理办法》、《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工作考核及免疫注射费补助方案》和《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县财政将村级动物防疫员专项补贴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按每人每月300 元标准安排工作补贴, 工作补贴由基础补贴和绩效补贴构成,基础补贴实行逐月发放,绩效补贴经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考核后发放。免疫注射费补助按《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免疫注射费补助考核验收评分表》从业务管理和组织管理两大方面进行评分,业务管理从各项强制免疫病种的密度、各种动物抽样抗体检测合格率、免疫档案簿填写情况、二维码挂标率、消毒灭源、疫情报告、产地检疫、疾病诊疗、示范村建设等9 项内容展开细化评分共94 分,组织管理从参加动员会、服从调配、协助疫情处理等3 项内容展开评分共6 分。其中考核评分合格占10%,总分100分,60 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此项不发放,免疫抗体合格率占50%,抗体合格率达70% 以上全部发放,每低一个百分点扣10%,扣完为止,防疫户数占5 ﹪ ;畜禽存栏数占5 ﹪,畜禽免疫数占30 ﹪。管理办法和补助方案对每一位防治员是公平的,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进行严格的规范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 注重培训,强化技能。县主管局制订培训计划,避开防疫和农忙时期,组织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单位举办村级防治员技能操作培训班后进行实操考试,根据考试实际情况给予打分,实操达不到合格的村防治员,重新练习再考试,屡次考试不合格的要淘汰。除外,每年举行一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全县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检验全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总体水平。还利用扶贫项目、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等分期分批对技术干部和村防治员举办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班,并进行理论考试。

6. 重视考核,实行分级考核,奖优罚劣。为完善工作绩效与免疫注射费补助挂钩机制,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治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对村级动物防治员进行管理,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县动物防疫工作考核走上制度化轨道,主管局组织人员严格实行《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工作考核及免疫注射费补助方案》和《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建立奖罚制度和激励机制。按照德、能、勤、绩及考核加分标准进行考核打分,对村防治员绩效考核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分期考核,绩效评分达不到100 分的,按实际分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除半年绩效补贴的1%,扣除的绩效补贴留作奖励优秀的人员。因此,每位村防治员在半年内会得到不同的绩效补贴和免疫注射费补助,以此来激励村防治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取得成效

1. 提高了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经过多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村防治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也提升实操能力,涌现了一批畜禽采血能手,不断提高综合技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每位村防治员均熟悉畜禽免疫、采样、协助疫情调查等防疫技能。同时乡镇技术干部也感到自身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知识与水平,才能很好的指各村开展工作,从而在全县畜牧系统兴起学习热潮,整个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高。

2. 激发村防治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分期考核后发放绩效补贴和免疫注射费补助,改变平均主义的老规律,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绩优酬、责益相符”的原则,“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科学合理”的原则。每半年,各村防治员得到防疫注射费补助300 元至3 000 元不等,绩效补贴也是600 元至1 700 元不等,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3. 增强技术干部的责任心。实行技术干部包片包村屯负责动物防疫工作,将防疫任务层层落实,在免疫方案的任务分配表中具体分工,防疫结束后的考核验收结果公布技术干部包片村屯的免疫密度、抗体合格率等内容,绩效的挂钩机制使得技术干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防疫突击活动从以前电话联系监督改变成包村技术干部亲自带队的局面,从而连带驱动村级防治员从被动防疫变成主动防疫。

4. 全县实现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双提高。全县采取抓示范带动的办法,采用建立动物防疫示范责任点、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的手段,带动整村推进免疫,坚持推广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常年免疫相结合的免疫制度,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6% 以上,畜禽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3 年来,本县生猪、牛、羊、家禽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多年保持70% 以上,连年顺利通过自治区、市级的春秋两防检查验收。

四、讨论与体会

免疫组化技术篇6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在一定范围内、短时间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保护儿童健康,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年,卫生部制定了《*-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年,省卫生厅下发了《*-2012年广东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我省消除麻疹目标:“到2012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含输入病例),无本地麻疹病毒传播”。为遏制麻疹疫情上升的势头,确保2012年我镇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办〔*〕88号),东莞市卫生局、教育局《转发省卫生厅、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通知》(东卫〔2009〕8号)、《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二、实施时间

2009年3月1-15日。

三、实施目标

以村(社区)为单位,所有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的接种率≥95%。

四、目标儿童

自强化免疫活动实施之日起,各村(居)委会辖区范围内8月龄-14周岁所有儿童(含流动儿童),无论免疫史如何,均接种一剂次(0.5ml)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具体如下:

(1)18月龄以下儿童

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接种可记为第1剂次;

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仍需接种,并在18月龄后常规复种第2剂次。

(2)18月龄及以上儿童

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1剂次,一个月后可安排第2剂次常规复种。

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2剂次复种。

五、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病例的重要策略措施之一,关系到我镇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镇能否在2012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卫生、教育、财政、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等部门组成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过程中,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小组要认真组织做好工作计划、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确保麻疹强化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镇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小组:

*

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医院要具体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宣传发动、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及注射器的分发、现场监督、辖区接种率调查等各项工作。宣传发动由李燕军负责、黄敏如协助,技术培训、疫苗管理由姚考玲负责、邓敏珊协助,注射器的准备分发、回收处理由邓敏珊负责、陈佩仪协助,报表汇总上报由黄敏如负责、刘述话、钟锦坚、李升炽协助。

教育部门和学校、托幼机构负责有关学校、幼儿园学生接种的组织工作,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张贴“公告”、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同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附表1的填写和组织学生接种麻疹疫苗等到相关工作。

财政部门要按照《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市镇财政补助方案》要求,保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经费。

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和各村(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辖区范围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发动、摸底造册、接种组织等工作,并协助组织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宣传文广部门要通过镇电视台公布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有关信息,让强化免疫活动有关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

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负责辖区内适龄散居儿童(包括散居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相关资料的登记、上报等工作。

(二)成立技术指导小组

为更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

(三)社会动员与宣传

在活动开始前充分利用电视、电信、报纸、标语、板报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公益广告,提前3-5天开始,并持续至活动结束;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宣传活动可与强化免疫同步进行,可以采取张贴标语,印发传单等形式;各村(社区)新莞人服务管理站要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开展入户宣传,力争宣传工作不留漏洞、不留死角;对幼儿园、学校学生的宣传,*医院组织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交由各学校、幼儿园分发给学生,保证每名目标儿童家长都能收到接种通知单。通过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晓麻疹的危害性、了解麻疹的防治知识,主动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

(四)经费保障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层预防接种劳务费由市财政支付,工作经费由镇财政安排。严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六、技术措施

(一)人员培训

要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培训工作。2009年2月教育办负责人、*医院分管业务院长及防疫组参加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动员大会。同时派*医院专业人员参加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专业人员业务培训。

2009年2月下旬,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并完成辖区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人员的培训。*医院负责对本次强化免疫接种人员进行接种技术培训,经培训合格获“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人员方可参加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二)摸底登记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登记所有应种儿童(附件1),是保证高接种率,使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各村(居)委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辖区目标儿童数。

各村(社区)新莞人服务管理站负责辖区内流动儿童摸底工作,向流动人口派发回收“新莞人子女资料登记卡(附件9)”,将未入托、入学的散居儿童资料填写到附件1,并在强化免疫活动开始前将填写好的附件1交到本村(社区)接种点处;本地散居儿童资料由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会同村干部收集(填写附件1);学生摸底登记以学校提供的学生名册为主,各学校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资料填写好附件1。在摸底过程中要向家长或学生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附件11),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地点和接种时要携带预防接种证和签名后的通知单。

为保证摸底调查质量,届时镇将组织人员开展摸底调查质量评估,未达要求的地方要重新开展摸底调查。

(三)接种方式

接种方式以设立临时接种点的接种方式为主,各村(社区)选定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或村(居)委会作为临时接种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期间适龄散居儿童前往村临时接种点接种麻疹疫苗,具体时间地点见附件12;学校、幼儿园学生强化免疫工作由*医院在学校、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具体时间地点见附件13。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每个接种点必须具备疫苗冷藏相应的保存条件和应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的人员和药品。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并根据负责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增加人员数量,人员分配及职责:

1、现场组织员

由村(居)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新莞人服务管理站副站长、学校班主任担任。负责应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登记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内容的宣传。

2、现场记录员

现场记录员由村医生(社区医生)或医院防疫组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儿童,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并将记录有禁忌症的处方交由儿童家长保存,作为快速评估时不计入应种儿童数的凭证;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可进行标记;每天接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资料整理和上报。

3、现场接种员

现场接种员必须由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医护人员,持证上岗,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

(四)疫苗运输和后勤保障

由于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服务范围大,应种目标儿童多,*医院要切实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强化免疫活动。

疫苗和注射器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发给*医院,*医院再分发至各临时接种点。

*医院要做好疫苗、注射器计划,于2009年1月10日前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医院负责完成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发的各类宣传培训资料分发至医院各门诊部、各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学校负责本单位宣传专栏等宣传资料的制作。

(五)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接种。接种人员必须经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的正规技术培训方能参加本次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按规范的接种实施步骤,核实接种对象、登记预检(掌握禁忌症)、接种疫苗(严格操作规范)、记录、观察等。

本次强化免疫保证每一名儿童接种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器领发、使用和销毁要进行登记,要指定专人管理。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放入安全盒等专用容器,统一由*医院回收处理。

麻疹疫苗免疫禁忌症: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或对鸡蛋有过敏史者不得接种;已知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和妊娠妇女不予接种。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接种麻疹疫苗至少应间隔4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强化免疫期间如遇有28天内注射过减毒活疫苗(糖丸、麻疹疫苗、风疹疫苗、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狂犬疫苗等)者,可暂缓接种,并在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进行补种。

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事项:

1、冻干麻疹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有颜色变紫、变黄(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效期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麻疹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

3、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必须置于适宜温度下,在半小时内完成注射,未用完的应废弃。

4、启开安瓿和注射时不能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

5、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晾干后再注射,不能用碘酒消毒,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6、儿童接种后应休息观察30分钟。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各接种点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及时处理,并立即逐级上报。

(七)督导

1、督导方式

由卫生、教育、财政、新莞人服务管理等部门联合组成镇麻疹强化免疫督导组,督导组分成几个督导小组,巡回对各村(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摸底、宣传、现场接种工作等情况进行督导。*医院选派责任心强和业务精通的人员组成定点督导组,分片负责,加强对各接种点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确保强化免疫活动保质保量开展下去。

2、督导内容

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附件7、8)。附件7、8由督导员完成,并带回本级督导单位。

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基层的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

进行现场实施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

进行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3、督导方法

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主动调查和听取当地组织实施等情况的介绍等,全面了解当地强化免疫工作情况。

4、督导反馈

镇督导组每天督导结束后,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镇政府和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同时将发现的主要问题和经验向本级督导单位进行汇报,督导组及时收集各督导点信息,并将各组信息和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至现场各督导组,以便在后续督导过程中予以关注。

七、评价和总结

强化免疫活动评价内容包括活动实施情况评价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评价等内容。在活动完成后,各相关接种单位应按方案要求及时进行资料汇总,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上报。

(一)接种率评价

接种工作完成后1周内,*医院要组织人员对辖区接种工作进行检查、评价。按照《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表》(附件3),完成本镇接种率的快速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后将附件3的资料汇总到附件4。届时镇将组织人员对部分村(社区)进行检查、评价。接种率未达到95%的村(社区)要查漏补种。

接种率快速评估方法如下:以*医院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随机抽查1个村或社区,每个村或社区入户调查约10名目标儿童,累计调查30名儿童;随机抽查一个学校,调查30名目标儿童;在市场或车站调查30名目标儿童(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期间不在本镇(街)的儿童也要调查,但注明来源,不计入30名儿童)。市场、车站等地调查时不查在校学生。结果的判定以儿童家长(或学生本人)认可及接种记录同时符合为准(市场调查可不查接种记录),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免疫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补种。调查地点的抽取应有完整的记录。

(二)资料总结上报

免疫组化技术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疫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村社保到户、督查保效果”的职责,建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运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为目标,以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依托,不断提高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能力。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实现动物防疫的制度化、程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社会化。乡上成立相应的秋防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一)

二、目标和任务

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本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养殖户服务的精神,坚持对禽流感、口蹄疫、高治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四种一类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度免疫,免疫密度均达应免疫的100%,免疫抗体有效保护率应达70%以上。免疫户口册发放率达到100%。《云南省动物免疫档案》每村建立一个防疫示范社,畜牧兽医技术干部亲自免疫注射500头(只羽)以上。对狂犬病、鸡新城疫等其他疫病要结合实际做好重点地区免疫(其中鸡新城疫应答90%),坚决防止因免疫不到位引发疫情。(具体任务祥见附件二、附件三)。

三、秋防工作的准备

各村委会要充分认识基础免疫工作的主要性和必要性,成立相应的秋防工作领导小组,务必做好前期宣传、培训、计划、物资和争起政策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免疫工作取得顺利实施。

(一)广大动员,大力宣传

乡畜牧站要及时召开秋防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动员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增取农户对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动物防疫人员做好防疫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确保重大动物免疫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开展培训,强化指导

针对今年免疫病种多、免疫任务重、免疫时间紧和免疫工作难度大的情况,在免疫工作实施前,乡畜牧站要组织开展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动物防疫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免疫操作技能。乡畜牧兽医站成立免疫技术专家组,强化技术指导,解决免疫工作中的技术凝难。

(三)周密计划,保障供应

为确保免疫工作顺利进行,要充分做好动物免疫工作所需物资的组织准备工作。一是要按照农业部相关规定,今年猪瘟免疫应使用猪瘟脾淋组织苗。二是要组织订购防疫物资器材如免疫档案、消毒药、注射器、针头、典酒、药棉、消毒器、免疫耳标及免疫户口册等。三是要做好二维码耳标的佩戴和免疫户口册的规范填写工作。

(四)合理安排,确保进度

要按照全县的总体进度安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本乡计划时间表,制定秋防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管理办法,确保9月20日前全面完成秋防免疫工作任务。

(五)争取政策,落实金费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22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云政发〔20*〕128号)都明确了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对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由市以上财政负担,而疫苗运送、贮存和注射等其它费用,由当地财政和县畜牧兽医局分别负责给予保证,确保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乡畜牧兽医站进一步落实包干防疫责任制,将免疫工作的任务、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确保免疫任务明确、责任到位。

四、免疫工作的实施

全乡秋防工作,按照“统一疫苗使用、统一免疫进程、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标识档案、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抗体监测、统一进度报告”的“七统一”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

(一)统一疫苗使用

强制免疫用疫苗为省政府统一采购的疫苗,具体种类为: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牛羊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重组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re-5株)灭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病灭活疫苗、政府采购专用猪瘟活疫苗(脾淋源)鸡新城疫活疫苗(hbi株)。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活疫苗(i系)和鸡新城疫活疫苗(hb1株),畜牧站要加强对强制免疫用疫苗的供应和使用监管,建立疫苗领用台账,明确责任到人,固定专人管理,认真填好《云南省重大动物疫病疫苗领用发放记录》;村级兽医员在领用疫苗时,必须携带疫苗冷藏包。

(二)统一免疫进程

集中免疫从7月1日至8月30日结束,9月1日至9月10日完成免疫血清采样,9月11至9月20日进行秋防总结。

(三)统一免疫程序

坚持春、秋两防集中免疫与常年补针免疫相结合。高致病性猪蓝病:商品仔猪实行3周龄首次免疫。在高致病性猪蓝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后备种公猪和母猪,3周龄首次免疫,首免后一个月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投产母猪每次配种前接种一次;种公猪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高致病性猪蓝病免疫使用灭活苗,必须与其它疫苗注射间隔7-15天。

生猪口蹄疫、猪瘟:对所有应免存栏生猪进行一年两次猪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一年一次猪瘟脾淋源组织苗的免疫注射。

牛羊口蹄疫:对所有应免疫牛羊进行一年两次口蹄疫0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注射。

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1)对农村所有散养家禽(含鸡、鸭、鹅及其它易感禽类)普遍实施一年两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使用重组禽流感灭活苗。(2)对规模养殖场按已确定的免疫程序或抗体检测结果进行适时免疫。

(四)统一标识档案

统一以村为单位建立动物免疫档案,并对猪、牛、羊佩戴二维码标识。农村散养户及养殖专业户的免疫档案由乡畜牧兽医工作站建立保存;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档案由养殖场和乡镇站建立和保存。猪、牛、羊都实行一畜一标。3周龄首免高致病性猪蓝病时填发免疫户口册、建立免疫档案,待完成猪瘟、猪口蹄疫免疫时再佩戴耳标,并在免疫户口册和免疫档案上追加猪瘟和口蹄疫记录。对已免疫的牛、羊和家禽建立免疫档案,填发免疫户口册。农村散养户的畜禽实行一村一档,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实行一场一档。

(五)统一操作规程

在秋防免疫工作前组织开展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技术操作培训,指导规范免疫技术操作。使用疫苗前,必须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做好相应记录,疫苗注射前必须进行自然升温加热,注射疫苗达到常温时方可使用,避免动物机体受到冷刺激产生应急反应。操作过程中,注意人畜安全,必须一畜一针,使用过的针头要及时清洗、消毒,随身携带必须的急救药品,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把动物免疫反应死亡率降到最低,严禁疫苗保存不当,减少免疫剂量或打假针等不良行为发生,规范操作,尽量避免意外事故发生。村级兽医员在防疫过程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注射(猪两侧可分别注射w和猪瘟疫苗,鸡免疫可分两侧注射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疫苗),同时按要求造册、登记做好免疫档案,并对剩下的疫苗进行科学处理。

(六)统一抗体监测

各村在做好秋防动物免疫工作后,要掌握好产生免疫抗体的高峰期(动物免疫注射后21天),全乡统一在9月10日前按秋防任务采集完成血清样品,送至乡畜牧站。由畜牧站统一送县动物疫控中心化验室作抗体监测,监测结果纳入动物防疫工作目标考核。

(七)统一进度报告

各村必须按周报制度及时上报秋防免疫工作进度至乡畜牧站办公室,并在9月15日前上报各村秋防工作书面总结。

五、免疫工作的自查总结

免疫组化技术篇8

关键词:免疫学 交叉学科 前言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5-

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成为了当前发展比较快的前沿学科。目前,免疫学科已经成为了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中的学科之一,并且各个国家也通过免疫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免疫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和制剂的研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解决了人类的重大疾病,增进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民力量,并且结合了我国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可以使我国的免疫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组织器官、单细胞、亚细胞层面的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等。而一些新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这些系统性免疫学的研究。这使得免疫学又与化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使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机制得到破解,其治疗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在生命系统中,免疫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互相调控的作用。而对于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很好地破解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开展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对于免疫学所能解决的人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资助。

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第一,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了病毒侵染和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能够从感染免疫学当中研究出结构免疫学这一重要的分支。第二,免疫学与干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是多能干细胞的培养与器官重塑。而干胞生物医学转化的前提是需要免疫学交叉对于干细胞的免疫分化和排斥的研究。第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揭示了抗原受体及免疫应答多样性的物种起源。第四,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生物信息学的影响,免疫学的研究模式已经转换成为了数字化可预测的分析模式。

2.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一,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的相互促进。对于免疫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免疫学与肿瘤学的交叉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肿瘤疫苗的上市增强了T细胞的应答,延长了肿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而对于免疫学与器官移植而言,免疫学的研究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化学表观修饰时免疫调节的重要机制。化学学科一方面从微观分子化学键角度分析了免疫分子,还研究了免疫表观调节的化学修饰机制,提高了免疫调节研究的作用。第三,糖结构生物学开拓了解析免疫分子功能的新视野。近年来,糖结构免疫学研究发现多糖及受体对于免疫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从以上几点来看,目前免疫学和其他的生命学科、化学学科、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合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在代谢疾病、免疫治疗以及化学表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3 其他学科作为关键辅助手段促进免疫学高水平发展的成果

3.1 化学修饰与示踪技术是免疫学在体实时研究的重要手段

单克隆抗体检测功能把荧光和酶化学修饰作为其应用的前提。可视化技术中运用了荧光分子修饰与化学光学成像技术。而一些化学、光团以及金属离子修饰使佐剂、示踪剂以及转染增效剂具有了更多的功能,也推动了免疫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另外,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免疫网络之间的作用和调节。因此,对于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可有效实现对于重大疾病的免疫干预。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实现高效鉴定和化学改构,使小分子免疫调节得到快速的发展。

3.2 材料科学在免疫佐剂、递送体系、示踪检测试剂方面的重要应用

近些年,材料科学和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类对于新型疫苗、人工器官以及生物材料的需求也加快了免疫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和联合。第一,对于免疫治疗新分子或者药物来说,特异性靶向问题成为了最应注意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材料学的研究实现了免疫分子的靶向问题。例如,PH敏感材料使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得到有序或者定向的释放,有效推动了肠道免疫研究以及口服药物的开发。第二,人类疫苗佐剂的主要成分为皂苷和糖脂等。而目前开发的固有免疫激动剂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其中IL-15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等分子有可能成为新型的黏膜佐剂。第三,一些新型材料的免疫示踪技术已经实现了在机体和细胞层面对于免疫应答的实时监控。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在体单细胞免疫成像技术揭示了B-T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向浆细胞转化的流程。

3.3 信息学与数学工具将实现免疫组学数据的分析归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已建立了关于病原体和疾病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库。数学、信息科学与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实现了数据的采集、标记和关联,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数据分类和集成以及不同筛选条件下的数据提取、运算和分析等。

4 我国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的不足与挑战

在国际上,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应当意识到在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免疫应答的代谢、表观调控等基层理论而言,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建立一定的新理论和新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无法将基层理论和临床进行紧密结合的研究,使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大规模临床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我国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得不到创新性的发展,使得肿瘤特异性抗原、免疫调节以及免疫治疗的机理研究得不到一定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在抗感染疫苗方面,我国也只是在戊型肝炎疫苗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性法,但是在结核、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免疫治疗却没有重大的突破。在生物医用新型材料方面,我国缺乏一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在化学修饰分子和生物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也缺乏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和软件,这也已经成为了免疫组学研究应当面临的突破口。

5 未来的优先资助方向建议

在我国免疫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免疫学科也派生出了多个具有活力的交叉型新学科。例如,代谢免疫学科、结构免疫学科、神经免疫学科等,使免疫学研究的范畴从疫苗研发、抗原体结合扩展到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机制、生命现象的本质、免疫应答的结构等,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创新。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当前免疫学需要注重的课题是有效地将免疫学和医学学科、化学学科以及生命学科等诸多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实现对于领域前沿的重大突破。

5.1 免疫应答的化学表观调控

目前,我国应当深入了解免疫识别以及应答的核心问题是表观调控信号对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对于人体免疫表观调控机制的探索。

5.2 代谢的免疫调控

各类免疫细胞需要通过代谢调控来实现分化和增殖。生命本质的研究需要了解免疫细胞代谢的免疫调控和信号传导、宿主以及微生态代谢的关系,也要能够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代谢产物的组学分析之间的流向和转运调控等。这也能够成为人类重大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新分子靶标。

5.3 未来资助的优先领域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免疫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应当从3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免疫新器官、新亚群以及新分子的新发现。重新认识和研究各个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完善和描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网络。第二,免疫应答的单细胞和亚细胞的特征以及调控机制。联合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促进了免疫学示踪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轨迹以及相互作用。第三,广谱中和抗体产生和作用的新机制。广谱中和抗体产生的动力学,广谱中和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维持机制,广谱中和抗体诱生的B细胞调控机制等。第四,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新机制。固有免疫应答在微生态调控中的作用,固有免疫应答与调节机制。第五,代谢与免疫。免疫细胞的代谢特征、转导与调控机制,细胞自噬与免疫的调节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免疫学也有着非常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于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深入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我国也通过开展一些论坛来分析当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促进了我国免疫学和生命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

⒖嘉南

[1] 庆祝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国际免疫学进展学术讨论会通知[J].现代免疫学,2009(5):363.

[2] 何兴华.免疫学与营养免疫学[J].西部医学,2006,18(2):219.

[3] 徐杰.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学术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5):323.

[4] 国家“973”免疫学项目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3):152.

上一篇:免疫调节剂范文 下一篇:免疫力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