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

时间:2023-11-30 02:28:30

循环经济促进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1

目前,我国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20%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为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再生资源利用量占总生产量的比重,比起国外先进水平也低很多。 上面这一组数据,让人们在欣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未来的发展,亟待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加以解决。 在《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之后,环境法学界著名专家、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循环经济促进法起草小组成员孙佑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了哪些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哪些方面有新的突破? 孙佑海:《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共七章五十八条。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上,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规定基本管理制度;第三章规定减量化,考虑到再利用和资源化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第四章同时规定再利用和资源化;第五章规定激励措施;第六章规定法律责任,第七章是附则。 这部法律主要规定了下述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第一项制度是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规划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的安排和部署,是政府进行评价考核并实施鼓励、限制或禁止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二项制度是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当前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必须要有必要的总量控制措施。为推动各地及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安排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积极主动地采取节能、节地、节水、减排等循环经济措施。 第三项制度是循环经济评价和考核制度。循环经济评价和考核体系是评价区域或者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也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建立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有助于解决过去以GDP指标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主要标准的弊端,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 第四项制度是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在传统的法律领域,产品的生产者只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承担责任。但现代生产者还应依法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也就是说,生产者的责任已经从单纯的生产阶段、产品使用阶段逐步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阶段,相应地对其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一些立法中得到了确立,并经实践证明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项制度是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重点管理制度。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建筑、造纸、印染等主要工业行业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其中大企业在资源消耗中又占很大比重。为了保证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划目标得以实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重点行业的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进行重点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第六是强化激励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鼓励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法律第五章对激励政策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投资和金融支持;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和押金等制度;政府采购和表彰奖励制度等。 这部法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对经济的调整作用有哪些? 孙佑海: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一是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现已查明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约为1/3,人均水资源约为1/4,人均森林资源约为1/5,人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2

电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法

一、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定义

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排污权交易是以环境保护制度为基础,依照一定的市场机制,通过买卖排污权的方式来控制排污。自从这种方式实行以来,排污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主选择购买排污权,大大降低了污染。

在中国电力市场节能减排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的担保进行融资活动,合同能源的管理机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和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主的交易机制。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方法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实证

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从总量看,电力工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新增装机1亿kW,总容量超过6亿kW,其中火力发电占77.8%;完成发电量增长13.5%,其中火电增长15.3%。随着电力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发电用原煤超过12亿t,是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排放的S02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4%。从效率看,我国火电机组的总体能耗明显偏高。2006年,我国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3669/kW.h,较国际先进水平高60 g,/kW.h左右。据最新统计,日本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299 g/kW.h,韩国为300s/kW.h,意大利为303 g/kW.h。如果我们能够达到日本的煤耗水平,2006年可以节约原煤2.2亿t。

2、大力促进技术创新。以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若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价值,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也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方向。通常而言,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例如,当土地资源丰富甚至土地所有权也没有明确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而一旦土地资源稀缺,人们则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又如,18世纪以后的西欧,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因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今天,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以及创造出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于是,一方面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技术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一系列可替代、可循环的资源能源。这种情况下,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就水到渠成了。

3、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体现和延伸,它与基本经济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循环经济,也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也要顺应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则。如果出现了不经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进行引导和协调,必要时应推出优惠政策或进行适当补贴。例如,如果为了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或进行废物再利用的需要而损害了个别企业的利益,政府应该担负起维护这些企业利益的职责,解决的方式有几种:一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激励性政策对企业提供支持;二是政府对企业直接提供补贴;三是让价格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价值,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

4、完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

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同时借助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各节点之间的连接,使各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降低运行成本,理顺运行机制,实现循环经济的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

四、总结

通过对电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分析探究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节能减排系统可以有效的达到对污染源等方面的预控,提高生产的节能效能,完善生产。循环经济更能有效的促进节能减排,形成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朱成章,徐任武.需求侧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林伯强.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思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1.

[3]尚金成,张立庆.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7,(22).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立法

循环经济法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国内都刚刚兴起和实施。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循环经济法律部门还年轻,但发展势头有如雨后春笋。我国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立法规划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才几年时间。而从循环经济立法理念、原则、体系、制度和责任等方面分析,循环经济立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样,循环经济法的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继续努力。正是在这短短几年,循环经济立法已经呈现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都对循环经济立法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而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实践,与循环经济立法形成了良性互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了循环经济立法,循环经济立法也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

一、互动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立法

生态文明是指导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理念。生态文明体现了对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坚持。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平等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促成了科学的人类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和社会发展观。生态文明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的分析,对循环经济立法的体系结构、基本制度、专项制度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反思,都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和价值判断标准。随着生态文明实践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立法还会出现新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都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价值判断标准来加以衡量。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循环经济立法确立了“3R”原则和共同责任原则,明确了循环经济立法是义务本位法,界定了循环经济立法是环境法而不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而不是经济利益本位法。以生态文明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来衡量,现行循环经济立法在体系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纵向层面完善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立法,从横向层面完善和协调资源、能源、废物利用、污染防治等不同领域的立法及其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关系。法律制度是连接法律原则和具体措施的桥梁纽带。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专项制度。生态文明的平等性,要求循环经济立法在法律制度安排中对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公平分配;生态文明的多样性,要求循环经济立法设计不同的制度来明确和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法律主体的不同角色和作用。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要求不仅要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制度,还要同时完善其他相关立法中的制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度的整体合力。循环经济立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循环经济立法,从法律理念、法律原则、法律体系到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责任,都始终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法律责任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既包括对法律主体的积极性义务的具体要求,也包括对各个主体违反循环经济立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必须完善责任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充实责任内容,建立健全责任社会化机制,强化责任保障机制。这些措施,是实现循环经济立法理念和原则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根本保证。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批循环经济法律文件已相继出台实施。为促进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对循环经济立法的指导和评价作用,国家必须建立立法后评估机制,对循环经济法律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根据评估反馈的结果,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现行立法。立法机关应当组织循环经济的相关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等,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多种方式手段,对循环经济法律的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法律责任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估,及时纠正循环经济法律中存在的偏差,填补循环经济法律空白,弥补循环经济法律的不足。当然,由于循环经济法刚刚兴起,作为专项法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也不久,对于立法的评价还需要有更长的时间来考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正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也在该因素的影响下面临严峻的考验。国家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经济刺激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振兴和发展相关产业。而这些宏观政策措施的紧急出台,主要是考虑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应急性和临时性,对资源环境约束因素并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循环经济促进法》及整个循环经济法的全面实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原本被关闭或取缔的“两高一资”的企业和行业,甚至打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旗号死灰复燃。在这种情况下,评价循环经济法律的实施效果并不是最佳时机。所以,本文对现行循环经济法律所作的相关评论,必然因为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特定的时间阶段性,甚至可能还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对于循环经济立法状况及其实施效果的更加全面、准确和客观的评估,还需要待法律更进一步实施,还需要对该法律有更长的观察期。

二、循环经济法与环境法的新趋势

立法永远无法赶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的循环经济法还只是停留在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它的最高理想。循环经济立法的最高理想是促进和保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包括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要求绝不仅限于此。它不仅在于发展循环经济,还要求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需要建立这样的社会经济体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不破坏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均衡。循环型社会的理念正在于此。不仅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都需要努力追求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是循环型社会超越循环经济的更高追求,也应当成为循环型社会立法超越循环经济立法的更高目标和追求。在循环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非常发达。社会公众的参与,特别是环境保护组织和其他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促使各国政府、企业、公民、其他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等人类社会所有主体选择对环境更为友善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而循环型社会代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循环型社会法代表了循环经济立法努力的方向。未来循环经济立法的目标应当是构建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并保障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法律责任。迈向更加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型社会,这既是循环经济立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环境立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总和。在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中,无论是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还是公民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法律对循环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权利、义务(职责)在不同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特定配置结构和运行方式来实现的。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包含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关系所不具有的法律性质和内容。就是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内容的法律权利、义务(职责)在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类型的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构成了法律调整循环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

作者:邓雯雯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佑海,张天柱.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王树义.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唐莹莹,陈星言.我国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分析[J].当代法学,2008,(3).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3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67-02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失败,同时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主动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久发展。

应该看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试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多数环节,并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生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常常不占优势,价格也不占优势,以致循环经济难以自发进行。循环经济发展需要靠法律支持,也要靠政策和机制创新推进。在这种背景下,应从多方面考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 利用财税政策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建立专项基金,投资倾斜以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对循环经济现已实行了一些财税方面的支持,在激励循环经济发展上,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完善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

1.1 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增加税收优惠措施

我国设置专门的促进循环经济的税种以加强资源再生利用、综合利用、淘汰落后技术工艺,促进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给予税收优惠。

1.2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

主要用于循环经济技术、产品开发和推广等,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项目,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培训、教育和能力建设,开展循环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对发展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进行奖励。

1.3 投资倾斜

各级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在制订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当重点关注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当给予其贷款等信贷支持,对生产进口淘汰技术设备资金上严格控制。

2 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研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包括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为建立一个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社会应当构建包括资源开发、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政府应为这些技术的产生创造适宜的科研环境。各地政府不仅要为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用有偿转让、技术参股、政府购买等多种方式使研发机构获取合理的经济效益,从而以科学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3 塑造各种绿色管理与奖励制度

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设施建设。由于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政府通过投资性支出,既可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体系认证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与税费的照顾。对那些主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高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地方补充标准以及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应给予各项奖励性待遇,如采取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使用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可加速折旧等。政府可采取国外的一些税收方式,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不实行税收奖励政策,也可利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些税收办法,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从而制定出特别的税、费政策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5

德国: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达到50%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法制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并向生产和消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欧洲国家前列。早在1996年德国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该法规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主要宗旨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保证垃圾得到最大程度再利用。目前,德国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达到50%。在《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的框架下,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促进各行业垃圾再利用的法规,使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都“变废为宝”。为了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德国还设立了专门机构。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

除了立法和监督,德国政府还很重视公众参与。曾多次就循环经济发展问题邀请民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进行讨论;报纸经常刊登有关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报道,对那些态度不积极、措施不得力的企业给予无情批评。国家环境部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环保意识调查,以增强国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日本:完善的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保障

日本是另一个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水平最高的国家。它的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是以解决废物问题为起点,旨在改变整个社会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

日本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为两部综合性法律,即《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特别法律法规,包括《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完善的法规体系为循环经济的有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日本建立起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技术研究支撑体系,在生态工业园区专门开辟实验研究区域,入驻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并对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技术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实证研究和商业规模化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循环型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本也很重视公众参与和发挥中介组织作用,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型社会的宣传。

瑞典: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者责任制”

瑞典是世界上较为重视环保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也比较早。自1994年开始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者责任制”以来,瑞典废弃物处理范围已从最初的产品包装扩大到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和废电子电器产品。办公用纸、农业塑料和废旧电池等的“生产者责任制”也从2002年开始试行,并将逐步推广到更广泛的废弃物领域。

英国:没有虚浮华丽的“照明工程”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6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阶段经济中存在的主要制约目素,针对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要保持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使生态和环境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日本2000年颁布《促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立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规则,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有基本法、综合性法律,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3个层面。在立法体制上采取基本法统领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

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

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7

【摘要】十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方式和最佳途径。法必先善而后行。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立法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应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的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关于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的具体概念,目前较权威且具有共识的定义是:“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①。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其实质是将前一生产阶段产出的废料,转化为后一生产阶段的原料,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式的有机组合,实现最大限度的清洁无污染。其模式可被概括为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利用”,进而进行“不可再利用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的循环发展。相比较于以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则是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网]

二、循环经济与“美丽中国”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②。“美丽中国”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之中,蕴涵着多层寓意,引人深思。

笔者认为,“美丽中国”的核心,是建设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的和谐社会,而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建设“美丽中国”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下的循环型社会。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尖锐矛盾,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针对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实施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三、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现状

判断一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否成功,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更应当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要求,及时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调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拉开了序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2004年12月通过,该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部分产品包装强制回收制度等,并明确规定了促进清洁生产、促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2月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以生产环节的能源利用为目标,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提出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草拟的《循环经济法》(草案)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自2009年1月起施行。这部法律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史上的里程碑,昭示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逐渐由理论转化为现实,也标志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法治轨道。

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密切相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既表明我国政府正在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华夏儿女与对世界人民负责任的精神,是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四、现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与德、日等循环经济立法较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理念与法律制度设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理念严重滞后

“清除污染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根本不让污染产生”③。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重在前端预防,而非末端治理。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充分做到以预防为主,将废物最少化、资源化、无害化。所谓“预防为主”,即是要求在源头上防止污染物的产生。中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其立法理念依然停留于“末端治理”、“分段治理”等思想。目前,我国现行《宪〖lm〗法》并未确立与环境保护乃至循环经济相关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基本理念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现有法律亟需配套与细化

参考循环经济法治模式经验较丰富的德国,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内包括《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法令》、《废电池处理条例》、《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技术指南》等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令,这些单行法与其循环经济基本法相配套,几乎涉及国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充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会影响和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以及社会生产、个人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在立法上我们必须充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立法缺位现象,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积累相关实践经验,并在立法中得以贯彻实施。

(三)法律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我国目前已有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中,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执行起来相对困难。例如,《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五章规定了若干激励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价格优惠等。但是与德、日等循环经济相关立法较完善的国家的详细奖励措施相比,我国的激励制度并未规定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严重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法律不仅仅需要被及时有效地制定,更需要的则是要落到实处。我国现行循环经济相关法律对于如何实施、由谁实施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也未对政府、企业、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做出明确,这使得法律显得空洞乏力,从而偏离了其立法本意。

&

nbsp;

五、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议

从我国正式开始引入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到国务院在地方设立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仅仅只用了约十年的时间。在这十余年里,我国循环经济相关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特别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更是标志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我们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起步较晚,我们面临着缺乏实践经验与立法经验的双重难题,因此在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依然存在着上述诸多的问题与缺陷。笔者认为,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中,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借鉴国外如德国、日本的先进的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和成果,对我国现行循环经济立法的不足进行修正与补充,逐步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一)在宪法和循环经济基本法中确立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为母法,宪法是其他部门法(子法)的来源与根据。其他法律规范必须与宪法保持一致,不能互相矛盾,各行其是。而环保基本法又是环保领域的“小宪法”。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经济发展模式在宪法和环保基本法中加以确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并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确立为其基本原则。只有在宪法和环保基本法这一根本层面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以确认,才能使其他循环经济类法律有法可依,进而将循环经济理念灌输到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思维之中,从而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入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相关专项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次年起施行。这部法律应当起到循环经济法中的基本法的作用。然而,受实践经验与立法技术的限制,该法仅有五十八个条文,内容抽象笼统,且充斥着大量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在合适的时候,我国可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明确在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企业、公民三方拥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严格且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同时,在相关专项立法方面,可制定如《废旧汽车回收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法》、《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法》、《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法》以及《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法》等。最后,再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将上述法律进行细化,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使之与基本法相配套,这样既可以满足法律针对性方面的要求,又可以增强法律实施上面临的操作性问题,为其有效执行夯实基础。

(三)修改与循环经济发展相矛盾的法律法规

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仅依赖于循环经济法自身的完善,还要与其他部门的法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笔者认为,在宪法的指导之下,循环经济法应当与其他部门法律充分配合与协调,共同构建一个体例完整有序、内容和谐统一的法律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应当针对某些与循环经济理念相矛盾的法律进行修改。例如,按照现行《统计法》的规定,法定主体进行经济核算时,并未要求计算环境和资源的价值因素,这种核算办法已经实际造成了gdp总量的虚增,不仅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社会成本和效益,还将有可能导致产生失误的经济决策④。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对现行《统计法》进行修改,引入绿色gdp的概念。所谓绿色gdp,也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r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等)与环境因素(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⑤。另外,循环经济理念也应被贯彻到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中,以达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

(四)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分布不均,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南北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构建“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环境等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并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及行政规章,建立循环型社会。目前,山西省、云南省、贵阳市、厦门市、深圳市等地均出台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法规是《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该条例分为规划与计划、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支持与鼓励、示范与推广、宣传教育等章节,确立了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中长期规划、绩效考核、政策扶持、政府采购等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注释:

①高慧荣.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作用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09,(19).

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2012年11月.

③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0.

④杨汝琦.建立与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1).

⑤栾谨崇,于学花.循环经济发展与绿色gdp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循环经济促进法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GNP 财税政策

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安全等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分析,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一ll倍。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l1.5%。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工业化,中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

1.2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要求各缔约国在制定国内法规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加入WTO后,由于我国出口的部分产品的环境标准低,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反倾销诉讼。这已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应当符合国际市场环境标准和市场准人、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否则,产品将可能会失去国际市场。

2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借鉴

自从2O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西方国家的重要举措.为我国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能提供相关启示和借鉴。

2.1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于1972年制定,但当时只是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要目标。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包装条例》,规定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用过的包装,首先应避免其产生,其次要对其回收和利用。该《条例》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德国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6年德国推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提出将系统的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从包装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该法规定,每年总计产生超过20o0吨以上废物的制造者,必须对避免、利用、消除这些废物制定一个经济方案,包括:需要利用和消除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和残留物:说明已经采取和计划采取的避免、利用和消除废物的措施;说明何种废物缺乏利用性而必须进行消除及其理由。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80%。在德国的影响下,法国提出2003年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得到循环使用。荷兰提出到2000年,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60%。奥地利的法律要求对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再循环或再利用。丹麦要求2000年所有废弃物50%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

2.2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并提出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国家。199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其目的是减少废弃物,促进再生利用以及确保废弃物适当处理。1997年又制定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据此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呼应的循环经济法规。2000年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关键的一年。该年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

上述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等作了具体规定。如《废弃物处理法》第3条第2款中规定,“生产者应当努力对伴随其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废弃物加以再生利用,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同时,在产品的制造、加工、销售过程中,应当考虑所制造、加工、销售的产品、容器在变为废弃物时,不会使它们的恰当处理变得困难。”《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日本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该法宣布要从过去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中脱胎换骨,转变为21世纪的“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后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一个降低环境负荷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是世界上率先以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与德国先在有关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不同,日本是先有总体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进行推进的。

2.3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美国虽然于1976年通过了《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通过了(1990年污染预防法》,提出用污染预防政策取代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实行的循环经济法规或再生利用法规不过自从2O世纪8O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法规。

3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与政府财税职能

3.1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着价格障碍

在我国矿业生产中.存在着矿藏资源价格过低和矿业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现象,而在原材料回收、加工、再生环节中却要付出较高的环保成本,由此造成了原材料价格显著偏低,而再生资源价格没有优势,另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再生成本高,规模效益差.以上原因导致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产生

3.2政府需用财税政策克服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政府推广循环经济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运用各种财税、经济手段克服企业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价格障碍.让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有利可图.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

4加快建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律、政策、制度的推进和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企业、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资金、技术的强力支撑。

4.1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

上一篇:循环取货范文 下一篇:循环流化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