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范文

时间:2023-11-05 04:58:53

汉语言

汉语言篇1

?所有的人,不论肤色,不论种族,都在使用着同一种语言。汉语,如同美丽的音符、洁白的浪花,在花潮人海间跳跃、舞动,将友谊、和平、幸福、关爱,撒向每一位来自四海的宾朋。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各大网站,以及国外的诸多报纸、媒体对比赛进行了跟踪报道。应国外观众的强烈要求,比赛的决赛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四套、第九套节目多次进行重播。

? 2003年1月6日,香港《亚洲周刊》刊载文章指出:中国综合国力急升,巨大的市场与国际影响力引发全球新一轮中文热。尤其在2002年内,中文正逐渐成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言……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另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社会办学机构也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达3000万人,学习汉语的国家分布也极其广泛。

?有传媒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力的提升,汉语将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有望在新世纪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语言。

?日本在学习汉语的人数、开设汉语教学的学校数和聘请我国汉语教师的人数等方面均在世界各国中名列第一。目前,全日本有约100万人在学习汉语,95%以上的日本大学都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

?韩国1992年开设中文系的大学为90余所,目前已增加到200余所,开设汉语课的中学达120余所,另有100多个社会汉语教学机构。超过50%的企业愿意优先录用懂汉语的求职者。来华留学的人数每年超过2万人,成为各国之中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国防部长那吉日前表示,中文的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显得越来越重要,马来西亚人民有必要顺应这一趋势来学习中文。

?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汉语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在美国,汉语已成为第三大使用语言。美国犹他州州政府通过立法,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程。

?据统计,全美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课的大学已超过700所,另有300多所中小学也开设了汉语课。以教授汉语拼音、简化字、普通话为宗旨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目前拥有会员学校200余所,几乎遍及美国41个州的所有大中城市,在校学生逾4万人。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在世界范围汉语学习热潮风起云涌的时候,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如日中天。

?久负盛名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已拓展到世界26个国家。2002年,国外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达到了18528人,比2001年增长了44%;国内参加考试的外国人达到38219人,比2001年增长了近48%。同时,HSK(少儿)、HSK(文秘)、HSK(旅游)、HSK(商务)的考试研制工作也正在紧张地进行。国外尚有近20多个城市在申请设立新考点。

?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首批成为部级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他们将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区”作用,不断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中国,以潇洒、自信的形象活跃于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舞台,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焦点。汉语,因其承载着中华民族深邃、悠久的文化底蕴,成为令人向往的热门语言。

?中国的未来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将是世界未来的一部分。

汉语言篇2

【关键词】汉语 结构单位 字

【基金项目】2013年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313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2-02

1.关于 “本位”的争议

1.1 关于“字” “词”的争议

汉语中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字”和“词”的争论,第一个提出“字词之分”的是章士钊,他在1970年出版的《中等国文典》里第一次提出“词”的概念,后来成为汉语语法基础的。作者认为,关于“字本位” “词本位”争议的根源在于“字”和“词”的界线。汉语中,“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本没有“词”这一概念。古代汉语中,字,就是后来所说的“词”;“词”,就是从前所说的“字”。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再者,汉语中字的数量可以统计,而词的数量无法统计。尽管在交际中以双音节的“词”为主,但仍是“个个汉字都表义”,所谓的“词”不过是“最小的固定单位”。

1.2 关于“字本位”和“词本位”的争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法国产生了以汉字为语素的“字本位”汉语教学法。以白乐桑、张朋朋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教学法的系统理论并编写出版了专门教材。

国内陆俭明(2011)对白乐桑(1989)提出的“字本位”教学法充分肯定,却对徐通锵提出的“汉语社团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结构单位是字, 而不是词”的说法进行证伪。彭润泽对“字本位”表示强烈反对,认为“不能回到汉语‘字’的蒙昧认识中”。

谈到“字词之争”学者们不约而同采取 “字组”这一概念。徐通锵(1997)“字才是汉语言中有理据性的最小结构单位……它的生成机制是以核心字为基础…形成各级字组。二字是最基本的字组。”陈保亚(1999)认为用字本位系统研究汉语比词本位系统要简单,只需要用“字、字结、字组”三个范畴来说明语法问题。程雨民(2003)认为,汉语以语素为造句的基本单位,语素在七种基本手段的反复应用和语序框架的作用下逐级构成字组、短语、句子。杨自俭在其主编的《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多次提到不同学者提倡运用“字组”这一概念处理“字” “词”的矛盾。

2.关于“语素”的争议

2.1关于有无“语素”的争议

“语素”出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汉语研究中最早提出“语素”概念的是陈望道,曹伯韩(1947)、陆志伟(1956)先后提出并分析了“词素”的概念,吕叔湘(1958)、熙(1961)对“词素”、“语素”进行辨析,主张采用“语素”,认为大多数语素的形体就是一个汉字。

徐通锵却认为“汉语中不仅没有语素,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而香港文字学家Ann在其专著中把基本汉字看作morpheme A,把不成字的基本部件看作morpheme B取得不小成果。

2.2 关于“语素”的争议

国内接受“字本位”这一主张的学者们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关于“语素”单位的确定观点尚不完全一致。徐通锵在《语言论》中指出“如果说汉语中没有词但是有不同类型的词概念,那么汉语中不仅没有‘语素’而且连这种概念也没有”; 潘文国在第一届“汉语独特性理论与教学国际研讨会”指出:是“语素”这个词的翻译造成了中外学者的误解,汉语的翻译是以morpheme取代了lexeme。江枫(2009)认为,非把字说成语素是不合适的,是迁就西方语言学的结果。可见,“字本位”的理论内部对于语素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本人认为,汉语中存在“语素”这一概念,汉语中的语素是字。根据普通语言学中,“语素”是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在汉语中,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是“字”。这里的“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一种音义的结合体,是书写形式和意义形式的结合体。

3.关于汉英语言对应结构单位的争议

现代汉字结构的分析即对汉字现状的考察包括汉字的外部结构(构形法)和内部结构(造字法)的研究。(刘纶鑫,徐春阳)对于汉字外部结构(构形法)的考察,即从字形现状着眼,研究字形和字音、字义的关系,从而说明构型的理据,得出现代汉语字的构形类型。对于外部结构的考察包括笔画、部件、部首与偏旁。

汉语中,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而在英语中,构成word的最小单位是字母;汉语中的字是独立结构汉字(语素)或者是由汉字或者偏旁和部首(语素和语素变体构成),汉语中的偏旁或者独立结构汉字与英语语言中从word中分解出来的语素(morpheme)相对应;而汉语中所说的“词”也就是字组其实是与英语中的短语(phrase)相对应。即:

4.结论

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复音形式为主,但是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字。当下,中央电视台等很多主流媒体都在举行“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就是要重新树立汉字在汉语中的地位,让人们关注汉字的形体,重视汉字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世界汉语教学.4(1996).

[2]曹伯韩,《国学常识》(2002年版),三联书店.(2002).

[3]陈保亚,《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程雨民,《汉语字基语法――语素层造句的理论和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刘纶鑫,徐阳春,《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陆俭明,我关于字本位的基本观点”.语言科学.3 (2011).

[7]潘文国, “字与word的对应性”.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3 (2001).

[8]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杨自俭,《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汉语言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统汉语语言;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10-02

一、前言

网络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使用者数量也随之出现了飞速增长,使用网络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渐渐被人们引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可视化语言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传统汉语言,使得传统汉语言的语言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很自然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大、中、小学的教学、传统汉语运用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所有这些使得网络语言成了一类备受人们关注的现代汉语。日益丰富的网络语言也在逐渐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汉语言,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能保持传统汉语言的精髓,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推动现代汉语的创新

网络语言具有新型的语言样式,本身不仅兼有传统语言的精粹部分,而且还突破了传统语言的约束,使得现代汉语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再加上网络语言本身的跳跃性很强,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增加了现代汉语的美学价值。

(一)美学中体现出的幽默性

网络语言的普及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快速传播的,所以有着较为突出的幽默性。在这种幽默扩展蔓延中,网民不断地创造新词语,淘汰旧词语,活跃性很强,具有很明显的“进化”性。它的幽默性从美学角度是这样体现出来的:首先,网络用户在运用网络语言时能享受到打破传统规则的,同时又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运用自己的语库进行新的加工,这样,网络语言可以不断地进化。第二,对语法进行改造也体现了网络语言在美学上的幽默性。网民用其灵活的思维方法对传统语言符号进行重组,改变语法规则和词性,形成一种幽默的词法和词汇,具有灵活、新奇的特点。比如,现在我们常用的百度搜索引擎,很多人就把“百度”这个名词当做动词来用了,遇到什么问题都学会“百度”一下。另外,在词语的使用上,对词语进行创新性的诠释,鲜活性的美学色彩更加强烈。第三,网友可以以社会见闻作为素材,自主地进行编辑和创作。网民往往喜欢对一些荒唐的社会现象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进行构思和描述,用一种诙谐的方式对相关事件表示自己的看法。

(二)丰富的词汇

词汇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的创新性的特色。在网络世界里,语言的运用得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智慧、文学素养、社会经历等对网络语言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丰富性和独特性。这些新型的网络语言、词汇已经不自觉地融入到了现代汉语的各个部分。

首先,各地的特色方言被网络语言所吸纳。天南海北不同地方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和亲切感,所以很多网民尽管熟知标准的现代汉语,但还是喜欢运用家乡方言或者模仿其他地方的方言,这显得很别致和有意思。过去在人们平常打交道中很少使用的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在网络语言中得到了广泛且大量的运用。其次,出于调侃、嘲讽等目的,网友在网络语言中改造了很多惯用的俗语,赋予它们具有时代特色的意义。第三,网民改造和创新的地方还有古今的著名诗词,被具有目的性的网民进行了种种改编,显示出不同的创新效果和风格,让人眼前一亮,然后开怀一笑。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秋裤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穿秋裤,望尽天涯路。满屋秋裤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来穿。衣带渐宽终不悔,中间还要穿秋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秋裤对我情。第四,网络语言创新的新潮流也有复古文化。在网络语言的创新过程中,网民也在不知不觉中挖掘和创新古汉语,实现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另类对接。

(三)语用学上的时尚性

作为一门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的时尚性表现尤为突出。各种新型的局势、词汇,折射出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有种冲动,那就是打破改变已经成型的主流文化范式,用自己认同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体现自我的存在。这些语言也成为他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而对这些语言不了解的人,似乎就被排挤在潮流之外。因为,在网络平台中与人互动,必须能及时捕捉、驾驭最新潮的网络语言,否则就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而这是现代网民所不能忍受的,于是他们的语言必须时尚,从而保持自己的先锋性。正是由于人们的这种心理,当下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几乎达到了实时性。这种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确保了网络语言的时尚性。

(四)符号学上的象征性

语言本来就是由符号构成的,而符号是有象征性的,网络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它的象征性特点更突出。各种符号信手拈来、任意组合、随意使用,没有规则,没有约束,达到在语言的形象上的生动。同时,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构成它的符号只能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传播,有时甚至需要一定的语境。主要是网络语言那种叛逆、标新立异的风格很多时候只有在网络环境中才能得到接纳,这是没法否认的。

三、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的挑战

(一)传统书面用语的固有底蕴受到挑战

汉语言篇4

“菜鸟”、“粉丝”、“BT”、“PK”、“雷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这段出现在某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并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

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年轻语文老师郑旭华在教师节收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老师,我好稀饭你”,让她苦笑不得。郑老师说:“和同学交流时,他们会不时蹦出一句网语。年轻老师还听得懂,年纪大点的老师就反应不过来了。”

“现在的话还可以这么说?”很多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搞怪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级的女儿很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也满口都是“偶”、“酱紫”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网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担心:“长期下去,孩子的语文怎么能学好啊?”

据媒体报道,某部队有一次进行队列训练。一名中队长刚下达命令,有一列队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晕!”中队长听后赶忙走上前,关切地询问:“哪里不舒服,我送你上医院。”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后经战士们解释,中队干部才弄清“晕”在网语中代表惊讶的意思。

而各大电视、报刊杂志对于网络语言的青睐,更是对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超级女声”节目,“PK”(决一胜负)一词广泛使用。而诸如“MM”(妹妹)、“GG”(哥哥)等词更是频频出现在一些都市类的刊物中。

2001年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收集网络词汇的词典。词典收词1305条,正文38万字。由于近几年网络语言的不断翻新,现在的网络语言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收录数量。

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ps(网络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语型,网民喜欢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一般”说成“一般般”;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作“恐龙”,将“丑男”叫作“青蛙”。

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由于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能节省上网时间;网络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在网际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创新使用体现个性、追求新鲜感,这使得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新奇性;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还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并以青年人为主。庞大的网民基数为网络语言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但不管如何见仁见智,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但同时,也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不仅会让语言变得混乱,而且会产生新的文盲。这种现象给我们加强语言规范、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过,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新语涌现,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才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那些不规范、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词语,只能是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转瞬即逝。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标准现代汉语,是经多年的提炼和规范而发展成的。很多语汇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千百年来,语言就是在这种发展――规范――发展中不断演进的。只有规范才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才能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促使语言健康发展。任何语言词汇莫不遵循这个规律。网络的语言词汇同样如此。

面对网络时代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要树立科学的语言规范观,正确认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加以引导和解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特点,及时制定新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新出现的失范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大力宣传倡导语言规范。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公文尤其要注意语言规范,对于字母词、外语词、异体字、繁体字、网络语言的使用应严格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媒体要做语言规范的表率。媒体承担着传播语言规范的功能,应通过加强自我规范,从而对全社会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学校应当成为语言规范的主要阵地,积极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书写能力,对出现在课堂上、作业中的网络语言文字等失范现象更要积极引导加以规范。

汉语言篇5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汉语言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大量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这些网络语言使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则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诚然,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当中,由于大部分的人们都乐于接受网络语言,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遭受了网络语言的严重冲击。

一、网络语言具备的特征

(一)内涵

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使用各种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网络化特色的语言。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复杂的含义,但是却被大部分的网民所接受,并频繁的使用与沟通交流当中。较为常见的网络语言主要分为同音型、谐音型、数字型。例如围脖对应微博,菇凉对应姑娘,78对应去吧等。

(二)特点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将较为复杂的语境和含义应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特点。例如较为典型的hold住,不仅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表示对局面的掌控。另外,网络语言还具有较强的谐音特点,人们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独特感情。例如较为典型的酱紫对应这样子,而fans对应的是粉丝。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快速的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诙谐性和幽默性。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

在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当中,部分过度追求新奇和独特的网络语言已经偏离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这部分的网络语言不仅会刻意的使用一些错字和别字,由于没有遵循语言标准,从而使得这部分网络语言的含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网民产生诱导。青少年网民自身的约束能力、辨别能力、阅历水平相对较差,但却十分易于接受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当中传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约束,这种不良的汉语言文学将会影响学生的使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学生不能够利用标准化的汉语言文学来完成阅读理解,从而使得阅读理解能力大幅度下降,更别说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完成作文的创作了。

(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解读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些网络语言的理解和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人们在长期的适应了网络语言当中的理解之后,并日常交流当中也是以网络语言的理解意思来使用,就会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这时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相当困难。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杯具是形容词悲剧,而在汉语文学当中却是名词的盛水器具。青少年在长期的接受这些词性混肴的网络语言之后,将会对其后期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汉语言文学,并喜爱汉语言文学。在外国友人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就会受到网络语言当中的故意误读或者刻意曲解的影响,从而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汉语言文学当中的本意,进而阻碍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稀饭对应喜欢,而在汉语言文学当中则是粥,这种错误的传播会很容易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结束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相关人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认识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将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特点纳入汉语言文学中,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制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和理解要求的网络语言。这样不仅能够使汉语言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文学的冲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05:131.

[2]郭文平.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J].中国报业,2016,20:54-55.

[3]王娜.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6,29:206+208.

汉语言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

1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广义上是指与网络、网络设备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网民网络聊天的语言。狭义上是指网络聊天时出现的字、词和符号等。网络语言言简意赅、形式简单明了、符号通俗易懂,有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讽刺、调侃、幽默诙谐的意味。网民们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单是可以提高聊天的效率,其实有些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基于语言交流双方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它已经成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方言”。网络语言中大多是旧词新用,也有一些新创的词汇,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有数字型、字母型、谐音型、同音型、符号性等,例如,“88”“菇凉”“围脖”“酱”“Hold住”“美眉”等。

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1)网络语言丰富了文字语言的表达形式。网络语言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例如表情符号的使用“:)”,不仅可以生动清晰地表达出发送方真实的情感意图,还可以消除交流双方之间的冷漠感,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使网络上的交流更加轻松自如。网络语言通过借用一些外来词,或者把传统的汉语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囧”字原本在生活中应用的极少,属于生僻字,其原本的字义是光明,现在被赋予了“郁闷、无奈”这样新的含义,而且还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语言简化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它在结构和表达方式方面体现了其简单明了的特点。为了提高文字输入和交流的速度,网络语言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进行重组,利用数字、英文字母或谐音等新的形式来代替。网络语言中的英语词汇、字母和数字都有了新用法,例如运用数字谐音,将“520”表达为“我爱你”、“1314”表达“一生一世”的意义。(2)网络语言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新的语言形式进行结合,以此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例如,“MP3”、“黑客”等词语已被汉语言文学引入其中。网络语言将多种用语巧妙结合,幽默风趣略带讽刺意味,而且有些网络语言是某个社会的热点人物或特殊事件所产生的代名词衍生而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词库,方便于人们在口语和平面书写时使用以此来表达情感,促进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例如“给力”一词不仅在网络平台上盛行也同样用在人们的日常汉语表达中。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深深地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网络语言环境下,网络阅读属于一个超文本的阅读,它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体现了信息网络的交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丰富了阅读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

2.2负面影响

(1)严重偏离语言规范。网络语言是发出者和接受者在网络上直接交流的语言,交流双方可以畅所欲言,不涉及一些语法规则的限制和约束,更不存在其他中间环节的编辑和制约,从而导致网络语言的使用随意性大,严重偏离了语言规范,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语言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为了追求新奇不遵循汉语规范、曲解有些词语的词义,刻意使用错别字,使人们在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和误会,关键是养成了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坏习惯,对青少年学习语言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杯具”一词在网络语言中用其谐音代替“悲剧”,很多青少年错误地将本身为名词的“悲剧”一词作为一个形容词运用,难以矫正;有些字词牵强附会、滥用谐音,甚至有些语言的使用太过粗俗,使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例如,“稀饭”一词将其读音故意读错在网络语言运用中将其作为“喜欢”的谐音,还将女士称为“卫生巾”。(2)降低了文章阅读、写作以及语言鉴赏能力。网络阅读属于流行性阅读和快餐式阅读,而且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许多阅读内容只能给阅读者提供暂时感官上的感受和享乐,很难形成一种知识上的沉淀或心灵的感悟,弱化了青少年对阅读的注意力和文字的鉴赏能力。网络语言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渗透到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化中,淡化了传统语言的功能。许多青少年不能区分清楚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学并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水平持续下降,其语言素质和鉴赏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例如,“挂了”在网络语言中用于表达“死亡”,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甚至在试卷上竟然也使用“挂了”代替“死亡”,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写作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提高。

3结论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生产物,它使汉语言文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一方面,网络语言应保持自己深受青少年欢迎的优点,不断规范其语言系统、发挥其传播优势,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根基,虽说广博丰富、精彩绝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也需要革新和发展,努力实现其向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汉语言文学研究应该树立自己的特点,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对待网络语言对其产生的影响,对网络语言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和规划,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很好地解决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使汉语言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海.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7):4-5.

[2]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育,2014(31):7-8.

汉语言篇7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1]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2]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习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习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3]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汉字正确发音学习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著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4]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4]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7-8.

汉语言篇8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和应用。起初主要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络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定的语言。比如,用符号“∶-D”表示大笑、“∶)”表示微笑,数字“55”表示哭;字母“PLMM”代表漂亮妹妹,“杯具”表示悲剧。

    网络语言大量产生,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词语构成语法,各种汉字、数字、英语、符号或简写混杂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时尚潮流”。不可否认,这些网络语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正在成为一道新的、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

    语言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包容和影响的。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随着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语言将更多地介入到人们的交流中。网络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一些错别字、曲解词义的词语和语法混乱的现象对语文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来讲也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意等方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语汉语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一批新词新语出现,增强了汉语的生命力;而21世纪的网络时代应该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时代。我认为,语言是活的、变化的、处于发展中的,从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发展规律来看,网络语言的兴起是必然的。汉语有其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不仅不会触及汉语根本,反而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加丰富汉语言的语言词汇。

    网络语言这一道特有的文化景观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方法。一些语文教师认为,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是一些网民游戏人生、标新立异等心理支配下的产物,充其量只能在网络论坛中折腾,只能低频率地存在于网络这个范围里。它与传统语言文字相比,显得很不规范。网络语言大量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有些简写形式甚至完全背离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心理。试想,“神童”何以变成了“有神经病的儿童”?“MM”是两字词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可表示“妹妹”“美眉”“妈妈”等,存在很大的歧义性,虽然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传递、交流信息,但如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则会引起混乱。另外,网络语言中某些低俗、晦涩的词语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绪,对汉字的纯洁性造成挑战。但每一种语言流传下来都是经过时间和文化的过滤与积淀的。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如果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我们暂时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坦白地讲,不少人希望语言纯洁,这种愿望是很美好的,但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要看到,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千百年不断进化的产物。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所显现的简洁、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语言的发展。文化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语言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以一种开放、包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语言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其健康、向上的成分也会成为中华语言文化的有益补充。

上一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下一篇:汉语词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