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3 19:20:4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范文第1篇

《心理科学》(CN:31-1582/B)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和心理科学数据库。

心理科学范文第2篇

2.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聂衍刚,LinChongde,郑雪,DingLi,彭以松,NieYangang,LinChongde,ZhengXue,DingLi,PengYisong

3.弈棋风格的结构研究HuYu,孔克勤,HuangHelin,徐平,WuJiqin,殷忠伟,HuYu,KongKeqin,HuangHelin,XuPing,WuJiqin,YinZhongwei

4.幼儿气质与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YangLizhu,刘文,YangLizhu,LiuWen

5.非言语学习不良青少年空间和非空间关系推理特点YuGuoliang,姜兆萍,YuGuoliang,JiangZhaoping

6.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YeHaosheng,王继瑛,YeHaosheng,WangJiying

7.自信社会认知的自我-同学目标比较分析DouGang,毕重增,WangHong,黄希庭,DouGang,BiChongzeng,WangHong,HuangXiting

8.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ZhangMin,卢家楣,TanXianzheng,王力,ZhangMin,LuJiamei,TanXianzheng,WangLi

9.心理旋转中的外部参考框架的眼动研究QiLeying,梁宁建,QiLeying,LiangNingjian

10.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对问题表征及表征转换的影响DengZhu,曾晓尤,DengZhu,ZengXiaoyou

11.散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解释及其对散文理解的影响YangXinde,翁世华,YangXinde,WengShihua

12.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的心理学研究ZhangWeidong,方海兰,ZhangDeshun,张庆费,ZhangWeidong,FangHailan,ZhangDeshun,ZhangQingfei

13.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ZhaoJingxin,申继亮,LiuXia,ZhaoJingxin,ShenJiliang,LiuXia

14.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构王沛,ChenShujuan,WangPei,ChenShujuan

15.教师社会化内容的结构马华维,YaoQi,乐国安,MaHuawei,YaoQi,YueGuoan

16.护士注意力稳定性品质与防范执行医嘱差错研究LiuWeiqun,赵春艳,WangXia,董蓉,HuangPing,肖松梅,QianJuan,罗玲,LiuWeiqun,ZhaoChunyan,WangXia,DongRong,HuangPing,XiaoSonghai,QianJuan,LuoLing

17.故事情景下儿童回答问题的反应倾向LiQinggong,蒋文明,AmandaWaterman,徐芬,LiQinggong,JiangWenming,AmandaWaterman,XuFen

18.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FengSihai,张甜,HuangXiting,李丹,SuDan,FengSihai,ZhangTian,HuangXiting,LiDan,SuDan

19.汉语音-形通达过程的同音字家族数效应和语义透明度效应周海燕,ShuHua,ZhouHaiyan,ShuHua

20.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加工速度与工作记忆王恩国,Liuchang,赵国祥,WangEnguo,Liuchang,ZhaoGuoxiang

21.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TongLijun,张守臣,TongLijun,ZhangShouchen

22.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执行功能发展LiMeihua,白学军,LiMeihua,BaiXuejun

23.以阈上启动和投射方法对内隐归因的探讨YeYinghua,郑全全,YeYinghua,ZhengQuanquan

24.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RenGuiqin,韩玉昌,YuZe,RenGuiqin,HanYuchang,YuZe

25.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龚德英,LiuDianzhi,张大均,GongDeying,LiuDianzhi,ZhangDajun

26.言语产生中汉语词类信息的加工进程HongDongmei,钟毅平,HongDongmei,ZhongYiping

27.同步内隐/外显序列学习:事件相关的fMRI的初步研究GuoXiuyan,高妍,ShenJie,王丽嘉,MenWeiwei,傅成,YangZhiliang,GuoXiuyan,CaoYan,ShenJie,WangLijia,MenWeiwei,FuCheng,YangZhiliang

28.小学儿童句法意识、语音意识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陈宝国,ChenYali,ChenBaoguo,ChenYali

29.人脸的类别与特定身份信息提取方式研究公艳艳,ShuiRende,GongYanyan,ShuiRende

30.智力落后学生句子判断能力的研究孙圣涛,FanXuehong,王秀娟,SunShengtao,FanXuehong,WangXiujuan

31.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WangDawei,刘永芳,WangDawei,LiuYongfang

32.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LiXiaoqing,邹泓,WangRuimin,窦东徽,LiXiaoqing,ZouHong,WangRuimin,DouDonghui

33.西方主流心理学意识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构WuLin,车文博,WuLin,CheWenbo

34.移情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概述LiuJunsheng,周颖,LiuJunsheng,ZhouYing

35.广义自身心理学人格发展理论述评CaiFei

36.跨文化心理学中的压力和应对研究杨宝琰,WanMinggang,YangBaoyan,WanMinggang

37.推理错觉研究述评李小平,ZhangQinglin,LIXiaoping,ZhangQinglin

38.现场实验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兼与实验室实验的效度比较王凡,WangFan

39.国外反生产行为研究述评GuoXiaowei,严文华,GuoXiaowei,YanWenhua

40.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XuHui,张建新,ZhangMeiling,XuHui,ZhangJianxin,ZhangMeiling

41.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刘伟,WangLijuan,LiuWei,WangLijuan

42.9~11岁儿童形式运思能力发展的ERP研究张琼,ShiJiannong,ZhangQiong,ShiJiannong

43.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单玲玲,ChenGuopeng,ShanLingling,ChenGuopeng

44.高中生攻击性结构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戴春林,YingXianhui,DaiChunlin,YingXianhui

45.科学思维的心理学探索袁薇薇,WuQinglin,YuanWeizoei,WuQinglin

46.音乐对认知加工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隋雪,WangXiaodong,钱丽,SuiXue,WangXiaodong,QianLi

47.基于MJT的道德结构验证性分析研究WuHuihong,余嘉元,WuHuihong,YuJiayuan

48.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LiHaoran,杨治良,LiHaoran,YangZhiliang

49.基于认知诊断的被试类比推理测验行为分析DaiHaiqi,宋宜梅,DaiHaiqi,SongYimei

50.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ShiZhangqing,牟丽霞,ShiZhangqing,MouLixia

51.投资行为中突显、情绪和股价高估的实验研究SongZhongling

52.认知负荷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邢强,HuangWeidong,XingQiang,HuangWeidong

53.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吴捷,WuJie

54.高校教师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XuShaokang,卢光莉,XuShaokang,LuGuangli

55.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WangJun

56.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兼谈"人在环境"的方法论价值曾晓强,ZhangDajun,ZengXiaoqiang,ZhangDajun

57.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席居哲,SangBiao,左志宏,XiJuzhe,SangBiao,ZuoZhihong

58.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新进展KongMing,孙晓敏,KongMing,SunXiaomin

59.算术模块的行为与神经机制研究HuLincheng,熊哲宏,HuLincheng,XiongZhehong

60.健康价值观结构探析ZhaoChenying,张进辅,ChenYan,ZhaoChenying,ZhangJinfu,ChenYan

61.群体决策中非共享信息加工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于泳红,WangHang,YuYonghong,WangHang

62.心理学中对假设检验一些批评的分析仲晓波,HuangXirao,万荣根,ZhongXiaobo,HuangXirao,WanRongen

63."家"的结构分析:当代青年人"家"的内隐观研究LiHaiqing

64.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关系"研究述评宝贡敏,ShiJiangtao,BaoGongmin,ShiJiangtao

65.多种感觉信息整合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刘强,ZhangZhijie,王琪,ZhangQinglin,LiuQiang,ZhangZhijie,WangQi,ZhangQinglin

1.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研究——兼谈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有智,沈德立,欧阳仑,WangYouzhi,ShenDeli,OuyangLun

2.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构成因素王可,张璟,林崇德,WangKe,ZhangJing,LinChongde

3.不同符号形式数字的数量表征赵晖,张红川,周新林,郭易,赵丽波,董奇,ZhaoHui,ZhangHongchuan,ZhouXinlin,GuoYi,ZhaoLibo,DongQi

4.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胡桂英,许百华,许琦,HuGuiying,XuBaihua,XuQi

5.范畴三段论推理的表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宋广文,崔吉芳,SongGuangwen,CuiJifang

6.心境影响自尊的记忆效应的研究石伟,黄希庭,ShiWei,HuangXiting

7.目标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中的提示效应张媛,刘登攀,游旭群,ZhangYuan,LiuDengpan,YouXuqun

8.预警和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影响周楚,杨治良,ZhouChu,YangZhiliang

9.青少年对抛体运动认知的特点赵军燕,俞国良,ZhaoJunyan,YuGuoliang

10.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杨福义,梁宁建,YangFuyi,LiangNingjian

11.儿童对愿望-规则冲突情境下他人情绪的理解王玲凤,桑标,WangLingfeng,SangBiao

12.归纳推理是领域特殊还是领域一般的?一项实验研究证据陈安涛,李红,杨耘云,龙长权,李富洪,ChenAntao,LiHong,YangYunyun,LongChangquang,LiFuhong

13.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杜建政,高妍春,DuJianzheng,GaoYanchun

14.言语失误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模型陈俊,张艳辉,ChenJun,ZhangYanhui

15.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暴占光,张向葵,BaoZhanguang,ZhangXiangkui

16.员工组织社会化程度对其行为绩效的影响许科,王明辉,刘永芳,XuKe,WangMinghui,LiuYongfang

17.机械特征相似程度不同情况下类别联想对类别学习的影响郑海燕,郭璐,莫雷,陈红敏,ZhengHaiyan,GuoLu,MoLei,ChenHongmin

18.条件推理的集合映射模型再探张凤华,汤永隆,张庆林,ZhangFenghua,TangYonglong,ZhangQinglin

19.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曾美英,晏宁,于红军,卢丹蕾,ZengMeiying,YanNing,YuHongjun,LuDanlei

20.物理旋转的有限性对自我旋转的影响王鹏,游旭群,WangPeng,YouXuqun

21.上下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吴念阳,李艳,徐凝婷,WuNianyang,Liyan,XuNingting

22.视觉恐惧加工的神经通路徐晓东,刘昌,XuXiaodong,LiuChang

23.自我控制的内隐效应研究于国庆,杨治良,YuGuoqing,YangZhiliang

24.心理扫描中的距离效应再探杨新国,任国防,张庆林,张进辅,YangXinguo,RenGuofang,ZhangQinglin,ZhangJinfu

25.问题表征过程中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姜子云,邓铸,JiangZiyun,DengZhu

26.从旁观者视角看自我妨碍策略的效用袁冬华,李晓东,YuanDonghua,LiXiaodong

27.启动刺激模糊对单一探测条件下负启动的影响王勇慧,王军妮,WangYonghui,WangJunni

28.工作记忆和句法复杂性对汉语判断单句的影响陈庆荣,邓铸,蒋波,ChenQingrong,DengZhu,JiangBo

29.创造性思维与分心抑制能力关系的汉字负启动效应实验研究张丽华,胡领红,白学军,ZhangLihua,HuLinghong,BaiXuejun

30.学龄早期Asperger综合症儿童行为问题和注意、行为抑制功能研究崔吉芳,朱森华,高定国,周欣悦,邹小兵,CuiJifang,ZhuSenhua,GaoDingguo,ZhouXinyue,ZouXiaobing

31.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研究的新视角杨海波,YangHaibo

32.执行功能与儿童数学认知魏勇刚,庞丽娟,夏婧,WeiYonggang,PangLijuan,XiaJing

33.论智力对专长获得的非决定性郝宁,吴庆麟,HaoNing,WuQinglin

34.评述一个新的类别学习模型:SUSTAIN常建芳,常静,莫雷,ChangJianfang,ChangJing,MoLei

35.传递性推理的认知与脑机制探讨杨娟,邱江,张庆林,YangJuan,QiuJiang,ZhangQinglin

36.阅读中跳读现象的研究王雨函,隋雪,刘西瑞,WangYuhan,SuiXue,LiuXirui

37.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严义娟,佐斌,YanYijuan,ZuoBin

38.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离散选择模型分析黄希庭,窦刚,郑涌,HuangXiting,DouGang,ZhengYong

39.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中的质性研究张日昇,徐洁,张雯,ZhangRisheng,XuJie,ZhangWen

40.社会比较中的妒忌:基于不同测量方式杨丽娴,张锦坤,YangLixian,ZhangJinkun

4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测评初探梁晓燕,魏岚,LiangXiaoyan,WeiLan

42.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的日记式追踪研究林丹瑚,王芳,郑日昌,蒋奖,LinDanhu,WangFang,ZhengRichang,JiangJiang

43.试题难度的事前认知任务分析邵志芳,余岚,ShaoZhifang,YuLan

44.领导者上行影响力策略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姚景照,潘孝富,秦启文,YaoJingzhao,PanXiaofu,QinQiwen

45.团体心理咨询改善教师情绪的实验研究石国兴,郭世魁,魏瑞丽,林乃磊,ShiGuoxing,GuoShikui,WeiRuili,LinNailei

46.中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元认知及注意力水平与学业成绩的比较张军翎,ZhangJunling

47.聋生听力状况与读写成绩及认知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金野,宋永宁,JinYe,SongYongning

48.网络成瘾的诊断及其治疗王福兴,倪牧宇,李卉,沃建中,WangFuxing,NiMuyu,LiHui,WoJianzhong

49.薪酬满意度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政府雇员为例刘帮成,王慧,杨文圣,LiuBangcheng,WangHui,YangWensheng

50.抑郁倾向的绘画诊断研究陈侃,徐光兴,ChenKan,XuGuangxing

51.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张旭东,陈少珍,李志玲,姚少贤,ZhangXudong,ChenShaozhen,LiZhiling,YaoShaoxian

52.高中骨干教师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刘亚丽,王瑶,LiuYali,WangYao

53.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王学臣,周琰,WangXuechen,ZhouYan

54.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时金献,谭亚梅,ShiJinxian,TanYamei

55.中学教师应对方式、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孟勇,MengYong

56.工作记忆容量研究新进展毛伟宾,杨治良,MaoWeibin,YangZhiliang

57.目击证人暗示感受性的研究及进展王红椿,刘鸣,张积家,向祖强,WangHongchun,LiuMing,ZhangJijia,XiangZuqiang

58.元认知的调节过程及其领域一般性问题的分析黎坚,唐云,张厚粲,LiJian,TangYun,ZhangHoucan

59.注意瞬脱的暂时性失控理论邓晓红,张德玄,周晓林,DengXiaohong,ZhangDexuan,ZhouXiaolin

60.儿童对心理特质信息来源的评价丁晓攀,傅根跃,DingXiaopan,FuGenyue

61.元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展贺雯,梁宁建,HeWen,LiangNingjian

6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柳菁,LiuJing

63.中外价值观研究述评唐文清,张进辅,TangWenqing,ZhangJinfu

1.知觉负载和线索位置对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白学军,杨海波,沈德立,BaiXuejun,YangHaibo,ShenDeli

2.语言经验可以改变双语者的主导语言周晓林,玛依拉·亚克甫,李恋敬,吕建国,ZhouXiaolin,MahireYakup,LiLianjing,LvJianguo

3.干预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李伟强,岑国桢,LiWeiqiang,CenGuozhen

4.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凌辉,黄希庭,窦刚,陈有国,王晓刚

5.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及其借鉴意义陈芮,叶浩生,ChenRui,YeHaosheng

6.图形旋转的记忆效应钱国英,游旭群,QianGuoying,YouXuqun

7.三水平特征的家族相似性类别结构的分类和推理学习刘志雅,莫雷,LiuZhiya,MoLei

8.心理授权、心理氛围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王国猛,郑全全,WangGuomeng,ZhengQuanquan

9.攻击性儿童的P300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纪林芹,张文新,JiLinqin,ZhangWenxin

10.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LinDanhua,FangXiaoyi,LiXiaoming

11.类别学习中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的对比研究刘凤英,张庆林,李红,姚志刚,LiuFengying,ZhangQinglin,LiHong,YaoZhigang

12.听障学生唇读语音识别视听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雷江华,方俊明,王伟忠,梅艳红,LeiJianghua,FangJunming,WangWeizhong,MeiYanhong

13.情境启动和认知需要对决策中信息加工的影响刘金平,周广亚,刘亚丽,LiuJinping,ZhouGuangya,LiuYali

14.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研究王雨晴,陈英和,WangYuqing,ChenYinghe

15.5~8岁儿童失言探测与理解的发展特点王异芳,苏彦捷,WangYifang,SuYanjie

16.VDT界面颜色视觉工效:色调因素对视觉绩效的影响张德乾,张智君,仰和芝,ZhangDeqian,ZhangZhijun,YangHezhi

17.视觉归纳概括的加工机制与策略李富洪,李红,曹碧华,陈安涛,龙长权,LiFuhong,LiHong,CaoBihua,ChenAntao,LongChangquan

18.视知觉无意识对局部形状和颜色特征加工的注意调节柯学,白学军,隋南,KeXue,BaiXuejun,SuiNan

19.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范畴还是样例?——来自ERP的证据王沛,张国礼,WangPei,ZhangGuoli

20.4~10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龚少英,彭聃龄,GongShaoying,PengDanling

21.网络成瘾者的启动效应实验研究王智,江琦,张大均,WangZhi,JiangQi,ZhangDajun

22.小学五年级儿童执行功能特点研究何华,李凌云,刘电芝,HeHua,LilingYun,LiuDianzhi

23.单纯呈现效应与积极情感的产生屠莺,周仁来,TuYing,ZhouRenlai

24.面孔和汉字双关图的反转效应王哲,葛列众,WangZhe,GeLiezhong

25.词素在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理解中的作用马利军,张积家,MaLijun,ZhangJijia

26.语音辨析训练对方言儿童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作用李荣宝,张家秀,李艳铃,陈素梅,LiRongbao,ZhangJiaxiu,LiYanling,ChenSumei

27.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特点比较研究佟月华,宋尚桂,TongYuehua,SongShanggui

28.网络游戏成瘾者认知功能损害的ERP研究贺金波,郭永玉,柯善玉,赵仑,HeJinbo,GuoYongyu,KeShanyu,ZhaoLun

29.音乐对大学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陈丹,隋雪,王小东,钱丽,姜娜,ChenDan,SuiXue,WangXiaodong,QianLi,JiangNa

30.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姚志强,YaoZhiqiang

31.听觉词源记忆与再认记忆的差异性研究杨志新,YangZhixin

32.基于信号检测论的新业务投资决策有限理性实验苗青,MiaoQing

33.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教育对策研究张福娟,刘新学,ZhangFujuan,LiuXinxue

34.序列学习的ERP研究综述郭秀艳,姜珊,龚嵘,GuoXiuyan,JiangShan,GongRong

35.幸福感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陈家麟,王兆轩,ChenJialin,WangZhaoxuan

36.自我差异研究述评杨荣华,陈中永,RonghuaYang,ZhongyongChen

37.事件相关电位与态度研究杨青松,钟毅平,YangQingsong,ZhongYiping

38.目的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王永德,WangYongde

39.智力和适应技能:智能结构的两个方面郭伯良,戴晓阳,BoliangGuo,XiaoyangDai

40.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周萍,陈琦鹂,Zhouping,Chenqili

41.探测记忆提取抑制范式的研究金志成,张豹,JinZhicheng,ZhangBao

42.青年学生自信类型划分初探毕重增,黄希庭,窦刚,BiChongzeng,HuangXiting,DouGang

43.类内相关系数的原理及其应用杨建锋,王重鸣,YangJianfeng,WangZhongming

44.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影响王爱平,舒华,WangAiping,ShuHua

45.国内六大区心理治疗和咨询管理状况的调查钱铭怡,陈红,秦漠,钟杰,姚萍,徐凯文,易春丽,张智丰,王易平,QianMingyi,ChenHong,QinMo,ZhongJie,YaoPing,XuKaiwen,YiChunli,ZhangZhifeng,WangYiping

46.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LiYazhen,YeYiduo,PanXianquan

47.应激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李玉霞,张月娟,阎克乐,席明静,苏朝霞,唐一源,LiYuxia,ZhangYuejuan,YanKele,XiMingjing,SuZhaoxia,TangYiyuan

48.印象管理在面试中的匹配作用研究周春男,崔丽娟,ZhouChunnan,CuiLijuan

49.不同的优惠策略对价格感知的影响研究李爱梅,凌文辁,刘丽虹,LiAimei,LingWenquan,LiuLihong

50.信用卡消费者透支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其人群分类研究陆剑清,LuJianqing

51.论影响儿童能力认识的内外部因素吕凯,桑标,LvKai,SangBiao

52.毕业前夕大学生工作目标建构研究严建雯,蒋月君,陈传锋,朱亚君,YanJianwen,JiangYuejun,ChenChuanfeng,ZhuYajun

53.大学新生应激、倦怠和抑郁的关系:来自纵向研究的证据李永鑫,周广亚,Liyongxin,ZhouGuangya

54.情绪智力、组织公平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俞彬彬,钟建安,YuBinbin,ZhongJian'an

55.主观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李晓明,傅小兰,王新超,LiXiaoming,FuXiaolan,WangXinchao

56.蒙氏教育法对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影响研究,ZhouQiang

57.教师工作倦怠的调查研究梅敏君,MeiMinjun

58.摩托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人格、交通安全态度与事故的关系研究李彦章,王正国,尹志勇,朱佩芳,LiYanzhang,WangZhengguo,YinZhiyong,ZhuPeifang

59.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张向葵,刘双,ZhangXiangkui,LiuShuang

60.学习判断孤立效应的发生机制及作用途径杨莲清,莫雷,YangLianqing,MoLei

61.中国人格心理学发展路径的哲学思考刘同辉,LiuTonghui

心理科学范文第3篇

《社会心理科学》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致力于我国社会心理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应用心理学科和实证研究,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心理科学范文第4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报告同时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心理学对文化有颇多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成果。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到其生物性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其社会性以及与之相联的文化因素的制约,表现为决定、中介、调节等影响过程。当然,文化除了具有制约性,也有开放性,随着人类境遇的变迁,人类心智的成长,新的文化元素也在不断创生、光大,旧的元素则不断式微、乃至消亡。另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强弱变换,以及它们对人类个体认知、情感和人际交往的显性或者隐性的影响,也都是各个领域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我们相信,心理学家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一定能够利用各自学之专长,发挥聪明才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建言献策;同时,也能把握住历史机遇,加强文化与心理科学的研究,是中国心理学在相关领域能够做出自己创新性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倡议下,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有关领导和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心理学界的三家一级学(协)会于2012年1月16日举办了“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研讨会。与会各方专家畅所欲言,都表示十分赞同心理学界要加强沟通,体察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心理学的独特贡献。现将与会专家的发言整理如下,记录入史,供人们参考!

为了研讨如何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发挥心理学学科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月16日,一场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发起并主办,三大心理学一级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共同协办,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承办的、以“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为主题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在心理所召开。

此次会议共有来自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航空医学研究所、杭州疾控中心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心理所副所长张建新研究员主持。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群工)部副部长、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孔冈,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霍妍丽到会指导。

与会专家从文化的内涵、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心理学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做了深入探讨。专家们指出,文化强国的战略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心理学工作者应该特别抓住这个机遇,让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同时,心理学工作者需要提高对社会转型历程的敏感度,全面讨论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揭示个体、群体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文化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重建方式。

专家们还提到,在研究文化建设的时候,既要意识到文化对人们的重要影响力和塑造能力,更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科学性、传统性和时代性,重视科学规律,尊重传统文化,密切联系当代实际。还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注意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乃至军人战斗力等实际领域。无论是国文化、家文化、仕文化,都是中华民族集体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历史积淀。因此,心理学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都负有不可推卸、不可或缺的责任。与会专家结合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就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就心理科学在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本次会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我国心理学界各方代表聚集一堂,特别是首次以我国心理学界三个一级学会名义召开研讨会。会议代表中有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以及秘书长,以及北京高校心理系和心理学院的教授。二是与会专家一致认识到,心理科学服务于“文化建设’’这一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性,共同倡导我国心理学界在服务国家和人民过程中加强彼此协作的迫切性,特别强调在一切研究和建言献策中坚持科学标准的重要性。

本次会议达到了几个预期效果,一是进行了充分的学术探讨。各位专家本着学术自由的精神,做了充分的阐述和探讨,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考。二是实现了政府和学者的对接。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领导高度重视机关文化生态建设,期待从心理学界获得启发,并与其进行有效互动;而心理学界一直以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研究,并密切关注组织文化建设,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积累,也期待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三是启动了联动意向,与会专家学者特别赞成三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一所(心理所)建立规范联动机制,面对重大社会问题共同研讨应对策略。四是凝练了阶段性目标。经过研讨和交流,初步明确了拟于今年五月份召开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主办的“机关文化建设‘心’视角”北京论坛,希望借助论坛凝聚专家优势开展系统研究,并努力争取申请部级课题,以便着力推动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融合。

心理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Raseh模型;潜在特质模型;客观测量

分类号 B841

Rasch模型(Rasch,1960)是由丹麦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eorg Rasch(1901~1980)提出的一个潜在特质模型。这一模型以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客观测量为标杆,为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测量建立起一套客观标准,以确保测量所提供的信息更为客观和可靠(Bond&Fox,2007)。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Rasch模型已在心理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Merrell&Tymms 2005;Mok,Cheong,Moore,&Kennedy,2006;Waugh,2002,2003;Weave,2005)。在国内,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了关于Rasch模型的介绍和研究,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领域并未赢得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笔者作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在“中国知网”(1915至2008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15至2009年)中以“Rasch”为主题进行搜索,总共只找到93篇非重复中文文献(搜索日期为2009年11月10日)。文献数量按年份分布如表1。

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最近5年,Rasch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包括心理、教育、考试研究、统计、医学、康复等学科。但在已发表的文献中,系统性介绍Rasch模型特点以及其发展趋势的仍然很少。少数几篇综述文章多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例如,Keats,陈富国,1990;罗冠中,1992),并未反映出Rasch模型在近20年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基本理论、数学表述、以及主要特点几个方面对Raseh模型的进行了讨论,探讨其如何帮助心理科学研究者实现客观测量,并介绍其最新的发展趋势。

1 Rasch模型的基本理论

作为一种潜在特质模型,Raseh模型通过个体在题目上的表现(通常表示为原始分数)来测量不可直接观察的、潜在的变量。根据Rasch模型原理,特定的个体对特定的题目作出特定反应的概率可以用个体能力与该题目难度的一个简单函数来表示。个体回答某一题目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体能力和题目难度之间的比较。

IRT模型或其他统计方法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参数来以适应数据的特点,而Rasch模型则要求所收集的数据必须符合模型的先验要求(Andrich,2004)。这正是Rasch模型所强调的“客观测量”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看一看用参数来适应数据这种方法的不足。有不少研究对体能测验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试图确定体能这一潜在变量的结构(例如,Fleishman,1964;Marsh,1993;Ponthieux&Barker,1963)。而无论是探索性因子分析,还是验证性因子分析,在试图建立客观测量时均有明显缺陷。Marsh(1993)指出,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研究人员无法控制最终所得出的因子结构。研究人员无法测试任何先验因子结构,数据所产生的结果便是最终结果。至于验性因子分析,尽管它可以让研究人员测试其先验因子结构,并提供指标来判断先验因子结构与实证因子结构之间匹配的程度,但也未能达到客观标准。因为数据作为一个“现实”,而因子模型只是用来“解释”这些数据。当模型无法正确地解释数据时,就必须对模型进行修改,对参数进行修订,直到修订后的模型和参数可以很好地解释数据。因此,在上述以数据为本的研究中,要想取得一个稳定的体能因子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各研究中体能测试的样本不同,所使用的体能指标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建立起一个独立于数据的、客观的尺度,在不同情境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就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有鉴于此,Rasch模型设定了客观测量中数据必须满足的先验要求。如果数据不适合Rasch模型,首先应该做的是审视数据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改变模型自身参数设置来适应不同的(可能存在问题的)数据。在Rasch模型下,不同的研究结果(因子结构、测验量尺等等)可以适用到其他情境下,因此,在不同情境下进行的测量可以在一个稳定和一致的框架内进行解读和沟通。有研究者(Al-Owidha,2007)比较了Rasch模型和三参数IRT模型在同一套学业测验数据上的表现。结果发现,虽然三参数IRT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高于Rasch模型(这不难理解,因为三参数模型的方法是使用更多参数去使“模型适应数据”,而Rasch模型却要求“数据符合模型”),但Rasch模型却能提供更稳定、更精确的题目难度参数,以及更好的题目和测验信度。

4 Raseh模型的主要特点

4.1个体和题目共用同一把尺

Rasch模型通过对数转换,将个体和题目在同一单维度尺上进行标定(Wright&Masters.1982)。基于各自在此单维度连续体上的位置,个体与个体之间、题目与题目之间、个体与题目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直接比较。这是Rasch模型区别于传统测量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实际应用当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例如:在传统测量方法下,如果A题目没有对某学生施测,那么即使该学生回答过类似的另一题目B,也很难预测其在A题目上的表现。然而,Rasch模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依据各自的能力或难度水平,个体和题目被标定在同一量尺的不同位置上。根据这种相对位置所提供的信息,即使没有真正施测,也可以预测学生在该题目上的表现。

4.2数据的线性特质

任何观测值都来源于原始数据,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却往往并非有效的“量度”,因为从原始数据人们很难作出有价值的推论(Wright,1997;Wright&Mok,2000)。Bond和Fox(2007)指出,原始数据很多时候表示的仅仅是个体或题目的次序,而并非是关于“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无法得知不同分数之间的距离,更无法提供分数在比例上的意义,而这恰恰是有效测量的关键所在。心理测验经常使用李科特量表(例如: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学生在此类量表上的原始分数看起来是等距的,但这并不意味

着原始分数所代表的心理特质水平也具有等距的意义。因为等距的量度意味着分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所代表的特质水平也相应地有一个同等大小的增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常不同意”与“不同意”之间的距离,未必等于“不同意”与“同意”之间的距离。

数据的线性是任何统计方法――比如因子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Wright&Masters,1982)。然而,很多数据,就象学业考试的原始分数,实质上并不符合线性数据的要求。因此,严格来讲,大部分统计方法并不适用于这种非线性(或非等距)数据。只有将这种数据转换为线性的、等距的数据,才可应用统计方法(Wright,1997)。Rasch模型可以将非线性数据转换成为具有等距意义(对于所测量特质而言)的“logit scale”数据,从而使客观的测量成为可能(Linacre,2006)。有些学者(例如,Fischer,1995)甚至认为Rasch模型是唯一可行的将次序数据转换为线性数据的方法。

4.3参数分离

由于个体所得到的原始分数依赖于所施测的题目,而对分数的解读又依赖于特定施测样本,因此传统测量方法很难用来比较或预测个体在不同测验之间的表现。这是传统测量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假设有两份测量同一心理特质的心理测验问卷A和B,一名学生在A卷中得到80分,那么他在B卷中可以得到多少分?很难预测。即使是同一学生,题目测量的是同一特质,只要题目不同,分数也可能有不同。再举一例:学生甲在A卷中得到80分,学生乙在B卷中也得到80分。哪一位学生所对应的心理特质水平更高?很难直接作出判断,因为虽然他们分数相同,但却是在不同测验中得到的,其分数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

为了避免直接对原始分数进行解读所造成的困难,有时会用标准化分数(如z分数和t分数)代替原始分数来比较在不同测试上的得分。然而,标准分数的计算依赖于所选取的样本。由于不同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偏差都不同,意味着基于标准分数的比较只适用于来自同一样本的个体。百分数也有类似的问题。相同的成绩,在不同的常模中所对应的百分数也会不同。

Wright和Stone(1979)指出了客观测量两个相辅相成的要求。一个是题目难度的标定必须独立于被试样本的分布,另一个要求是对个体能力的测量必须独立于题目的难度分布。此一特点称为“参数分离”或“参数恒定”(Embretson&Reise,2000;Wright&Masters,1982;Wright&Mok,2000)。在前文述及之方程(1)中,正确反应的概率只由个体的能力(θm)和题目的难度(δi)所决定。这意味着Rasch模型所提供的个体能力和题目难度参数,是完全独立样本分布或题目难度分布的。因此,Rasch模型符合客观测量对于参数分离的要求。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当中,运用Rasch模型对个体能力和题目难度进行标定时,其数值往往会随着题目难度和个体能力的不同组合而改变。这岂不是和“参数分离”的要求不一致吗?其实不然,“参数分离”并非要求每次标定的绝对估值都一样,而是要求个体与题目之间的差异(在潜在特质量尺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也就是保持一种相对的恒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asch测量提供的是关于个体能力和题目难度的等距分数,而不是等比分数。

5 Rasch模型拟合度

如前所述,Rasch模型是一个理想的数学模型,在现实的测量中不大可能得到完美的实现。因为再简单的测试,都可能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例如数学考试,学生的表现除了受数学能力影响之外,还有可能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否读懂题目)的影响。心理测验的成绩主要由所测特质决定,但也可能受施测当时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意愿,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虽然测量的复杂性和不完善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测量工具开发者和使用者应该知道所收集的数据在何种程度符合测量模型要求。Rasch分析提供的拟合度指标可以检验实证数据与Rasch模型的拟合程度。题目的拟合度指标不好,说明可能存在目标特质之外的其他变量,或者对所测量特质的定义不恰当。

很多运行Rasch分析的计算机程序(例如,WINSTEPS,ConQuest)提供两种形式的卡方拟合指标:Outfit Mean Square(Outfit MNSQ)和InfitMean Square(Infit MNSQ)。这些拟合指标都是由残差计算而来。Outfit MNSQ是残差的均方。InfitMNSQ则是加权(以方差为加权系数)后的残差均方。Outfit MNSQ对极端值(异常数据)比较敏感,因为极端值会产生的较大的残差。而Infit MNSQ对题目难度与个体能力水平相当的数据较为敏感,因为此类数据方差(加权系数)较大(smith,2002)。Outfit MNSQ和Infit MNSQ的取值范围介于0到正无穷大。理想值为1,意味着实际数据完全与Rasch模型相拟合。大于1(underfit)表示实证数据的变异数多于Rasch模型的预期;小于1(overfit)表示实证数据的变异数少于Rasch模型的预期。从测量的角度来看,underfit(大于1)的数据对测量客观性的负面影响要大过overfit(低于1)的数据。Underfit是由杂乱无章的答案所造成,会直接损害测量的质量。而overfit虽然可能会降低测量的效率,但对测量质量的影响反而不大(Bond&Fox,2007)。Infit MNSQ和Outfit MNSQ可接受的取值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目的。Linacre(2006)建议取0.5至1.5的范围,但很多研究选取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例如,0.7至1.3(Mok et al.,2006;Zhu&Cole,1996)或0.8至1.4(Wolfe&Chiu,1999)。Infit和Outfit指标也有标准化的形式,分别表达为Infit ZSTD和Outfit ZSTD。Infit ZSTD和Outfit ZSTD服从t分布,理想值为0,标准差为1。

不过,在Rasch分析中对于拟合指标的使用必须谨慎。Wright和Panchapakesan(1969)指出,在测验发展过程中,简单地删除拟合指标不好的题目并非值得提倡的做法。测验设计者应该仔细审查这些拟合指标不好的题目,找出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如区分度和猜测效应的影响。Bond和Fox(2007)也建议利用拟合度指标来查找表现异常的题目和个体,而不是将它们作为决定是否删除某个题目的简单标准。smith(2002)指出,应该把实证数据对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看作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的问

题。换句话说,“拟合”与“不拟合”之间并没有森然的壁垒,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标准。

6 Rasch模型的发展趋势

如何真正实现测量的客观性一直是困扰心理科学,乃至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问题。Rasch模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简单的数学表述也确保了它广泛的应用前景。Rasch模型在诸多方面与IRT模型相类似,但却从根本上避免了多参数IRT模型在应用上所固有的缺陷。除了心理科学领域,关于Rasch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还大量出现于教育领域(例如,Ito,Sykes,&Yao,2008;Liu&Wilson,2009;Tong & Kolen,2007),卫生和医学领域(例如,Hsueh,Wang,Sheu,&Hsieh,2004;Strong,Kahler,Ramsey,&Brown,2003;Tesio,2003)。体育和运动科学领域(例如,Bowles&Ram,2006;Hands&Larkin,2001;Heesch,Masse,&Dunn,2006;Zhu,200 1;Zhu&Cole,1996),等等。

Rasch模型从产生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但仍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之中。多维度Rasch模型(Multidimensional Rasch Model)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比如运用多维度Rasch模型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数据的分析(例如,Liu&Wilson,2009);对包含不同分量表的测验数据进行分析(例如,Cheng,Wang,&Ho,2009);等等。这里的多维度并不是对Rasch模型单维度要求的一种颠覆,而是一种发展。在多维度Rasch模型里,对同一维度的个体能力和题目难度的标定仍然固守单维度原则,但与此同时,它充分利用相关维度特质(或相关分量表)所提供的有用信息,以提高测验的效率和对目标特质测量的精确度。多维度Rasch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单维度模型分析多维度测验数据时遇到的信、效度问题(Rost&Carstensen。2002;Yao&Schwarz,2006),也使测验在涵盖较为广阔范围内容的同时,也有较高的测验精确度(cheng et al.,2009),从而极大地延伸了Rasch模型的应用空间和前景。

测验的等值和链接(Test equating and linking)是Rasch应用的另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测验的等值与链接是指将不同测验中取得的分数转化为可以互相替换或比较的分数的统计过程。等值主要处理内容相同而难度不同的测验,而链接则用来处理内容和难度都不相同的测验(Kolen&Brennan,2004)。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运用Rasch模型建立一把垂直量尺(vertical scale)(例如,Custer,Omar,&Pomplun,2006;Hanson&Beguin,2002;Ito et al.,2008;Pomplun,Omar,&Custer,2004;Tong&Kolen,2007)。比如,常识告诉我们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应该比一年级学生高,但要想确切知道他们之间的数学能力差距,却很困难。因为不同年级的考卷题目所测量的内容和,或题目的难度水平不同,因此所得到的分数无法直接比较。如果构建一把可以测量不同年级水平的数学能力的垂直量尺,将在不同试卷上得到的分数放在同一把量尺上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跟踪学生在数学能力上的发展。然而,构建这种垂直量尺的尝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数据收集方案(通用题目设计或逐级共用题目设计)、建尺方法(同时标定或分级标定)、甚至所使用的电脑程序(WINSTEPS、BILOG-MG、或其它程序)。是否存在所渭“最佳方法”,还没有达成一致。

基于Rasch模型的计算机自适应性考试(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CAT)已成为当今教育测量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传统考试方法要求所有考生作答完全一样的题目。背后的一个假设是,任何题目对全体考生提供的评价信息是一样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对某一水平考生有用的题目,对另一水平的考生来说可能完全没有意义。CAT则根据考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测验题目,以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来标定考生的能力。Rasch模型在实现CAT的各个方面,包括试题库的建设,测验题目难度的标定,题目或测验之间的等值,对“作弊策略”的侦测,以及最后的评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Gershon&Bergstrom,1995;Scalise,2004;Styles&Andrich,1993)。

对于Rasch模型在实现客观测量中的作用,除了持续不断的理论探讨之外,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实际应用的佐证。Lexile系统(Stenner,Sanford,&Burdick,2007)便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个范例。Lexile是一个英文阅读评估系统,其基础是基于Rasch模型发展而来的针对个体阅读能力和文章阅读难度的Lexile量尺。这把量尺有固定的原点和相等的测量单位,可以提供关于个体英文阅读能力和英文阅读材料(包括段落、文章、甚至整本书)的难度水平的客观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将个体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材料的难度水平进行匹配,从而更好地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Lexile系统现阶段主要还是应用于以英文为母语的群体中,但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针对中文阅读的Lexile系统也正在发展当中。

心理科学范文第6篇

具体讲,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要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具体运用知觉的方法有:

——运用强度性,增强刺激感。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安全标志,搞一些相对强度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总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自觉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运用对比性,增强印象感。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在管理中要自觉地运用不同事物的对比,以增强人的知觉印象。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安全知觉印象,达到观察安全隐患的能力。

——运用协同性,增强有效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所以,搞安全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要进行试操作以及岗前培训。

安全行为中的动机激励

安全动机是推动着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安全动机是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动机?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这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培养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工种类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对个人提出“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到“敲安全钟、吹安全风”、“亲友提安全希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员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员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从性格上看,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注重安全心理培训

我们常常提出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强调他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它们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务必对矿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矿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可以说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员工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结论:“”版权所有

心理科学范文第7篇

借助语言习得知识的主体,应该避免停留在某个单一的文化视角上,只有转换、兼顾双方的知识储备和渊源,从有利于知识有效获得和转化的立场出发,文化间的交流才能成功进行。句法模型不等于心理操作模型,语言与心理模型所代表的思维、精神活动是不完全同质的。从内容和实体的关系来看,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用声音来表达语言意义的过程,或者说是表达实体(语音)通过由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语言系统的一种干预,同时也是与内容实体(语义)发生关系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意义的理解需要依赖认知的推介。

一、元认知策略在双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一)元认知在语义加工中的实践研究

任何与人的语言行为有关的心理经验,都能反馈影响元认知在语义加工中的实践研究,诸如语言理解,语言生成、语言获得、言语错误、语言缺憾等。Stella将文化冲突定义为来自两种文化的双方在内容、认同、关系和过程等方面所感受的或实际发生的价值观、标准、处理方式和目标上的不相容,这种不相容表现在认知加工过程的高级调控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元认知策略的异化。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策略,被认作是有意识的使用的、高于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策略。它包括选择注意、计划与安排、评价,随后引起了一系列的关于元认知的分支研究:元学习、元注意、元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等等,很快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外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等)、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认知、元认知、社交能力)为基础的。6~9个月龄的婴儿已经能识别语音信号包括声母、韵母和这些语音的组合,9~15个月龄的婴幼儿,已经发展出通过语意理解他人的目标和意图的元认知能力。图片命名研究中父母命名每一组中的图片。在父母语音表达文字时,婴幼儿目光追随相应命名的图片,结果表明在没有受过训练的实验室环境中,即使是婴幼儿,学习语言的经验也是通过日常的普通的语音和语义的经验所建构,婴幼儿对认知目标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成就惊人。无论是婴幼儿或成人在语言习得早期,既同时学习词汇和学习语音语义参照结构,来判断他人和环境的意图,元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双语儿童实用语言技能的认知因素在学龄前的几年就已发展和分化。

Miles采纳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平均年龄21.2岁的新加坡居民和平均年龄为19.7岁以英语为母语苏格兰居民为被试的研究中,在回答时间语义隐喻遵循的是加工的垂直尺度还是平行模式问题时,注意到持双语可以灵活地适应多种表达模式,汉语和英文双语语义加工拥有两个心理空间,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语元认知策略有效促进了语义时空维度的微妙变化。元认知结构的理论模型,已使用半结构化元认知评估访谈(MetacognitionAssessmentInterview,MAI)同时使用元认知评估量表(MetacognitionAssessmentScale,MAS)评估被试的主题是如何在生态环境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

(二)元认知策略在双语教学中的迁移作用

大学基础医学双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医学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医学术语具有多源的建构特征,分别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希腊语(Greek)和拉丁语(Latin)系,如endocarditis(心内膜炎):即是endo-within(向内的)、cardia-heart(心脏的)、和-itis-inflammation(炎症)多词源的表达。同时,医学概念和现象的句式、篇章结构的转换主要涵盖句型、语态、短语、结构乃至全段文字内容也具有双语语言转换的原则和特点。

采用语言转换原则即用已知的熟悉的信息去获取陌生的新信息,同时简化即将复杂费解的难点转换为简单、易懂的语言,使静态的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与动态的调节过程衔接起来,社会认知理论对医学双语教学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自我导向的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同时较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的统一,即既学习语言形式也学习学科内容,通过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几个步骤来完成。基础医学双语教学解决问题时的“出声思维”仅仅表达了短时记忆中已经存在的信息,但是,要求教师在解决母语与英语信息转换,以及迁移英语教材的深层寓意过程中有效迁移,在医学逻辑判断时,则会涉及元认知策略在双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的操作,使医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新的加工成份,专职控制和调节非自动化的加工过程,能够使大脑意识从指向信息加工的内容转换到指向信息加工的过程,适时地影响双语教师元认知知识、表达教师元认知体验伴、反馈教师元认知监控。语言能力的元认知直接影响到对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用来解释和预测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和质量,元认知策略可能不仅专注于工作记忆容量,而更重要的涉及建构语言表达的能力。

Peltola借助失匹配负波反应研究,对14岁被试母语和非母语元音对比测量显示,母语记忆痕迹的原型元音形成早期,是元认知加工策略对认知语境影响的是对非母语发音准确性的关键。Kim研究母亲为日本移民到韩国的儿童被试,在日韩双语环境中,电脑语音实验室对照韩语语音发展,包括发音错误模式,对照组包括住在同一地区韩国儿童。研究结果表明,日本移民在韩语元音共振峰表现出显著延长元音的现象,并表现母亲在言语的发音过程中的双语语音转换元认知策略迁移到自己的子女,韩语语音发展元认知模式的识别和对逻辑的推理,不仅受韩语语境,也受其母语和父母执行策略的影响;甚至父母的双语语境的表达,对认知发育风险高的低出生体重婴儿的影响在关键语音的发音更为明显。对帕金森病患者在受损的元认知认知语境中,双语发音的语音,形态和句法错误情形最差。

基础医学双语教学最典型的盲点是语音与语义之间的非联动,建立双语联动是一种语言思维对另外一种元认知语言表达策略的转化和融合,双语教学促进语言觉知和语义认知,即非母语认知习惯的形成,从而建立起新的语音与语义间的思维和互换,内在语法是语言行为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Hardin提出了医学高等教育必要的概念学习的三个核心组件:定义概念误解的框架,发展持久的语境理解,并获得必要的知识背景和技能迁移的能力,转变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元认知策略对双语教学的启示

教师自身应改变传统观点,具备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意识,在教学中双语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在目的语上,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以英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这种单向一边倒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学本身,英语教学与学习变得工具化、功用化,这势必造成了医学双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不敏感,甚至迟钝。因此双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英语与母语的文化知识迁移的元认知策略的调整,把握母语文化输出与目的语输入之间平衡,特定的情形中,能够正确、有效、满意地进行交流。元认知能力及其策略被当代认知心理学视为智力操作中核心的决定性成分,并成为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突破口和关键。外语学习活动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和元认知的过程,元认知策略是揭示双语教师效绩优劣的深层原因,要让基础医学双语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从有意识到心理自觉,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言语与语言行为之间应有元认知逻辑形式关系,这些现实课题,只能随着认知科学、语言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当模拟和演绎语言行为的模式越来越精细的时候,才能得到可能准确的厘清。

心理科学范文第8篇

[关 键 词]心理学 消防官兵 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心理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防部队担负着繁重的执法监督和灭火救援任务,训练艰苦、出警频繁、面临危险性大,官兵容易出现不良战斗应激反应。据有关研究显示,消防部队基层官兵承受的心理负荷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平均心理承受水平,并且有不少于4%的官兵存在病理性心理异常表现,一些官兵有许多不适应,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心,胆小、悲观;一些官兵缺乏自制力,纪律性差;一些官兵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有的官兵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冲动、易怒,有轻躁狂等等。这些问题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够解决的,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复杂性和高危性等特点,为此消防官兵学习心理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0__年8月,部消防局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消防部队心理工作现场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心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强调了部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本文主要讨论消防官兵学习心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一、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青年官兵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心理学作为一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现代学科,它是建立在唯物主义之上的一门科学,它是宗教迷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的对立物。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心理学客观地提示了人的心理及意识的起源,破除了有关精神或意识的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的观念。譬如,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客观现实所决定的,客观现实的变化引起了人的心理的变化,客观现实的差异造成了人的心理的差异;心理和客观现实、人的生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心理是动物演化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心理的反映方式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等等。由此可见,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广大消防官兵尤其是年轻的消防官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论。

二、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正确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也日益加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日益增多。当今的消防官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多数人的思想由于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变得比较活跃,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六七十年代的消防官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生理、待遇、奖励、考学、提干、恋爱、家庭等问题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例如,新兵由入伍前宽松的社会环境养成的散漫习惯与入伍后紧张正规、纪律严明、单调艰苦的军旅生活相比较,反差较大,感到紧张、畏惧,不知所措,因而感到不适应。怎么走好这第一步?怎样使自己的主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就需要很好地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从中找到有益的知识和有关的答案,从而自觉地根据部队的需要和要求,纠正自己的缺点,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过好军旅生活。再例如,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稳定、团结和形成战斗力,就要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的青年官兵,怎样互相了解?怎样友好相处?怎样建立友谊?怎样互相批评和帮助?等等,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科学知识的引导,了解别人的兴趣、情感、需要、才能、气质、性格等心理状况和某些特点,从而主动地根据战友的心理特点去交往,以减少和避免误会,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三、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增强思想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心理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思想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无论做什么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对工作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想和管理工作也是如此。思想和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要使思想和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对人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自身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的心理与人脑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主动反映,它是在人与周围世界各种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并且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遵循着某种客观规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人们的种种情绪、思想等心理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应当从客观现实中去找原因。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仅仅从主观思想入手,必须联系客观实际,把握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环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如:了解并关心人的需要是做好思想和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动机分析,以了解人的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动机冲突时,是转变人的思想、态度、观念的最佳时机;面对挫折时,是最易发生各类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各种事故的时机。

心理科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

近年来,各地高校大学生中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的频发,促使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的研究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通过对一些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笔者发现,至今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各项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心理压力来源类型的调查与研究,而很少对大学生文理科、男女、年级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因此,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在心理压力来源基本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中文理科、男女以及各年级分别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初步整理与分析。希望能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本论文主要就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进行对比研究。

一、心理压力及心理压力来源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而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是指造成大学生一系列心理压力及问题的原因。根据对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得知,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如图1所示)

二、调查方式及对象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及分层随机抽样的形式,对苏州大学文理科专业各160名,共计320名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具体如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习压力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有78.8%的理科生及84.38%的文科生感受到了学习压力。可以证实,学习压力确实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第一来源。且无论文理、男女、年级差异,学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都是最大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文科学生总体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理科生大,但程度与理科生相比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文科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主要在于面临考试的压力。由于文理科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不同,造成文科学生通常不太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有在面临考试的时候才会紧张起来,因此在考试面前大部分文科学生都会有学习的压力。而与此相反的是,理科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虽然日常学习压力较大,但面临考试反而压力会相对较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文科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会比理科生高,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由于理科生平时课程安排紧、学习科目难,因此理科生总体感受到的学习压力肯定会较文科生大。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女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总体来说都普遍比男生要高。探求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女生通常学习的自主性及自律性较好,且对自我的要求也较高。相反,男生自律性较差,比较贪玩,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也没有女生高。

从年级角度来看,理科生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越来越低,程度上除大二阶段略有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而文科生中,大一和大四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大二、大三高,且大一的程度最高,大四程度最低。

2.就业压力

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仅次于学习压力,位居第二。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之大。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理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都较文科生要高。这似乎与理科生的实际就业率往往比文科生较高相悖,但事实确实如此。这可能与理科毕业生总数普遍较大有关。且据相关研究表明,文科生家庭情况普遍较理科生好,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方面,这使很多理科生都面临着必须通过就业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女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总体较男生高。这可能与男女生的就业环境及所受待遇不同有关。虽然现代社会早已提倡男女平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确实逐步有所改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这就往往导致女生就业要比男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大。

从年级角度来看,文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可能因为文科生普遍家庭情况较好,导致在低年级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会特别在意就业问题。但随着毕业的临近,逐渐意识到一份好的工作在自身今后的独立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感受到就业压力的存在。而在理科生中,大三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和程度最高,因为大多数理科生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大三开始就十分关注就业信息,希望能尽早就业。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学习与就业确实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但从感受到这两类压力的程度来看,理科生要略微高于文科生。这可能与理科生普遍学习科目较难、课程安排较,且理科生每年毕业生的总体数量较大且家庭情况普遍较差有关。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其家庭的未来,更是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事情。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未来的重任?笔者认为,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行。社会的重视,学校的支持,老师的鼓励,家庭的关怀,自身的排解,缺一不可。由于篇幅限制,此次研究对这一问题不能予以深入探讨。但笔者会继续学习与研究,探索更多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拓维文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黄艳苹,陈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姜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金田:励志,2012(8).

心理科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科学探究教学 兴趣 性格 意志

学生物理科学探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既要观察,又要分析,有时还要互相配合,对数据要进行严谨的记录、分析和归纳出结论。因此教师要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个性心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的表现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不同的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就会因为其不同的个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1.学习态度的差异。

大多数对于物理科学探究非常感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遵守科学探究纪律,爱护仪器和设备,实事求是地如实记录测量和科学探究结果;而有的学生只是觉得物理科学探究比较好玩,把做物理科学探究当作做游戏一样,一开头还比较认真,时间一长,“三分钟热度”就过去了,在科学探究时只是在一边看热闹,而不认真对待。不爱护公物,甚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追打嬉戏,以至损坏仪器。最后为了应付作业而弄虚作假,为了符合有关规定而改凑数据。

2.学生性格上的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心灵手巧,观察敏锐,操作灵活,对于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科学探究时喜欢亲自动手,思维敏捷,肯动脑筋,富有创造力,但往往不能与同组的同学很好地配合;还有的同学活泼好动,在科学探究时会抢着动手,但又粗心大意,往往一开始就把已调好的仪器、装置弄坏,甚至出现不安全的现象。与这些同学相比,而有的学生就反应比较迟钝,在科学探究时表现出拙手笨脚,慢条斯理,甚至丢三落四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信心,更加胆小怯懦,因为怕出危险,又怕把仪器弄坏而不再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而在同组人进行探究时只在一旁观看;而有的同学性格软弱,喜欢模仿,容易合作,但易受别人指使,人云亦云,如果自己的科学探究结果与别人不同时,会因为不够自信而怀疑自己的科学探究结果。

3.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

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物理科学探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时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力求准确,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能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沉着冷静地设法解决;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慌慌忙忙,毛毛糙糙,科学探究时间过长或遇到问题时就会烦躁不安,手忙脚乱,而有的学生则采取回避退缩,半途而废的态度。

二、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各种表现就可以看出,有的是积极的一面,如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兴趣浓厚,动机强烈,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作,实事求是,善于操作,思维敏捷,勇敢坚定,认真细致,敢于创造,等等,与此相反,则是消极的一面。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师在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个性中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1.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对于缺乏物理科学探究兴趣的学生,要设法激发其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理想教育,历史上重大的物理科学探究成功典范的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的介绍等,提高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物理科学探究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而且是开拓科学技术新领域的重要手段,在认识上把物理科学探究和祖国的建设前景结合起来,和自己将来的生活道路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自己在教学中要热爱物理科学探究,重视物理科学探究,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的需求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2.对于不性格和气质的学生要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对于性格和气质不同的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中,更要注意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活泼好动,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注意时刻提醒他们专心认真;对于性情急躁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科学探究的时候保持沉着冷静;对于性情怯懦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科学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自信……应使学生发展积极的性格和气质特征,克服消极的性格和气质特征,达到扬长避短,在指导和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选择,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严厉批评,对于性格内向羞怯的则要耐心劝告和帮助。

3.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进行物理科学科学探究

对于物理科学探究中意志薄弱的学生,教师一方面需要关心爱护,帮助其克服物理学习特别是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困难,并加强鼓励,坚定其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在科学探究中加强督促,不准有半点马虎,遇到困难时不怕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严格的物理科学探究中锻炼忠诚执行决定的意志,在克服困难中磨炼坚忍不拔的毅力。

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认真指导每次科学探究前的预习,做到“笨鸟先飞”;在科学探究时,要专门让能力较差的学生亲自动手,并给他们安排一些课外科学探究,给他们多创造一些主动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思维的机会,培养勤奋的习惯。平时,要对他们加强辅导,主要是教会学习方法。这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将会进一步地提高。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探究时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编组。一般对难度大的科学探究,可以把不同个性的学生混编在一起,一方面让能力强的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起骨干和龙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各学生个性心理上的积极因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简单的科学探究,则可以把个性差不多的学生编在同一组,更有利于根据不同的个性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或其他方法,多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自信,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上一篇:人本主义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医学心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