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缴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5 10:00:51

保险缴费论文

保险缴费论文篇1

一、私营企业参保率不高的原因

1、参保意识淡薄。失业保险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的社会保障政策。大部分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法制意识淡薄。一些私营企业主对参加失业保险的认识不足,把缴纳失业保险费看成额外负担,竭力逃避承担社会保险义务。有的企业主宁愿多给职工一点眼前利益,也不愿意为职工支付失业保险费用。私营企业中不少职工认为,失业保险费由企业承担缴纳2%是好事,但对个人要负担1%不能接受;还有部分职工认为,缴纳失业保险费与退休养老金计算无关系,缴得多,又不能进入个人账户,不失业等于白缴。职工着重于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迎合了一些私营企业主片面追求利益的心态,而且还强化了他们的消极参保行为,使私营企业失业保险参保步履维艰。

2、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承担失业保险基金缴纳义务。某县自2001年展开县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所有制的全面改制后,大批职工下岗失业。下岗失业人员在短期内难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一时形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给私营企业用人带来较大的选择空间,迫使下岗职工和需要就业的劳动者从求职到就业处于弱势地位,加之相当部分私营企业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许多企业在招工时就以困难为由,明确表示不承担录用人员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缴纳义务。另外,有部分私营企业由于经济效益欠佳,只能勉强甚至无法支付职工的工资,更无力缴纳失业保险费用。

3、私营企业自身经营具有局限性。由于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不大,从事的是小纺织、小针织、小化工、服装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有订单就生产,无订单就放假,经常处于开业、歇业、关闭、注销的变化之中。因此,私营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人员变动快,容易存在私招乱聘现象,致使私营企业往往不按规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用工上的短期行为给业主逃避缴纳失业保险费带来有利条件。

4、制度本身存在缺陷。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条例》,但是规定的征缴手段不过硬,普遍存在“税硬费软”现象,私营企业拖欠失业保险费,瞒报职工参保人数和工资基数等现象司空见惯。对企业拒缴或欠缴费的情形,缺乏强制手段,处罚条款力度刚性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个人账户,不能充分调动单位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积极性。

二、推进私营企业失业保险费征缴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依法参保的氛围。首先,要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增强依法参保的法律意识,引导私营企业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其次,要对职工加强引导,注意用典型事例对那些不愿参保的职工进行引导教育,使他们克服短期行为,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当前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主动向业主要求参加缴纳失业保险费。第三,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失业保险,使人们认识到失业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现象,失业保险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必要条件,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参保的氛围,不断增强私营企业主和职工参保的意识。

2、加强基础管理,全面建立私营企业参保档案和数据库。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对私营企业的参保情况要经常进行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参保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全面清理和建立私营企业参保档案及数据库,核发社会保险登记证,建立失业保险费个人账户,定期与地税、工商部门交流信息,实行对私营企业动态管理。

3、改进工作方法,逐步推进全员参保。一是推进统一“五保”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二是在私营企业“社保扩面”工作中逐步覆盖。在企业内部采用“先扩老板,再扩企业业务骨干,最后扩大全体职工”的分层实施法;在循序渐进中实行“一树样板,二抓中间,三抓全面”的分步实施法。

4、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一是主动上门做好服务工作,就地办理参保手续,争取更多私营企业参保。二是深入到乡镇对私营企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咨询活动,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宣传失业保险的有关政策法规,使广大职工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对失业职工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以保证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增加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经费,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5、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管理措施。针对部分私营企业缺乏足够的失业保险意识,征集难度越来越大,借故拒交失业保险基金的现象,可以从法律角度考虑:一是制定失业保险法,1999年制定的《失业保险条例》经过5年的实践,各项条款已基本成熟,有必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贯彻实施,这样,征收失业保险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二是设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税———失业保险税,将社会保障税纳入到国家整个税收制度体系中,通过税收方式征收失业保险税。

保险缴费论文篇2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财政性质

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征收社会保险税能增强筹资的强制性以及权威性,提高统筹的层次,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并且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不管是缴费还是税收的形式都不会对资金征收和缴纳的强制性以及权威性产生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不管是税收的形式还是缴费的形式,都是一个理解上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不管是社会保险缴费的形式还是社会保险税收的形式,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征收的部门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站在财政的角度上来看,社会保险统筹缴费同税收本来就有着相似的性质,无论哪种形式对政府财政的稳定以及国民的经济发展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因此,笔者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

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指的是社会保险的缴费率有固定性的特点,而且一些相关的部门要制定出固定的制度以及政策对此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在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的部门以及地区的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保险的政策以及制度时,要对社会保险的缴费率进行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的缴费率有固定性的特点,所以,在确定下来之后不应随便的变更以及改动。新型农村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险以及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的阶段,所以在财政补贴和社会统筹等基金的缴费率等方面要依照地区以及城镇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合理以及科学的调整。随着地区以及城镇的发展,作为社会保险的部门要出台一些固定的政策,不能时常的进行改动,在征收统筹基金的时候,最大限度地避免问题的出现,而且要调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员实现严格的管理以及监控,从而使征收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工作能顺利地开展和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固定性这个方面进行比较,税收的财政性质同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基本上是相同的。

2.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强制性

我国法律当中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有基本的养老保险,而且这笔养老基金的费用要由企业以及员工来共同承担;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要有基本的医疗保险,而这笔医疗保险的费用要由企业和员工来共同承担;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要参与工伤保险,而工伤保险的费用由企业来承担,企业的员工不需要支付任何工伤保险金的费用;还有每一位企业的员工都要参加失业保险,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失业保险的费用要由企业和员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缴纳;此外,企业的员工要有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用由企业去缴纳,企业的员工不需要支付任何生育保险金的费用。从这些规定可以知道,社会的保险在缴费等方面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从强制的方面进行比较,社会保险税收的财政性质同统筹基金的缴费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在一些地区和城镇进行试点的时候,医疗保险、城镇的养老保险以及地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有一定的自愿性,地区和城镇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参加并进行缴费,而政府部门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财政补贴,从而对人们进行引导。所以,这一部分的社会保险并不具备强制性的特点。

3.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

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指的是所享受的待遇和福利同所缴纳的费用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的城镇企业员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基本养老保险都有自己独立的账户,而且在个人账户当中,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属于储存型的资金,员工进行个人缴费是无偿的,以下从两点分析了无偿性:一方面,站在保险理论这个角度,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是一种风险分散以及汇集的机制,参加这种社会保险的人可以通过缴纳费用来换取一定的保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站在财政的角度上来看,社会基金的保障可以当作一种公共的产品。政府的部门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基本的保障,而政府部门得以顺利运行的资金则来源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税收以及缴费,社会保险所享受的待遇以及福利同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些企业为员工缴纳一部分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但是企业却没有享受到任何的待遇以及福利。除了这些以外,员工在进行个人缴费的时候也有一定的无偿性,基本的失业保险以及医疗保险这两份保险只有在企业的员工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才能享受一些待遇以及福利,如果员工没有出现任何事情,那么员工将不会享受社会保险所带来的待遇以及福利。从这些可以得出,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具备无偿性的特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税收也有一定的无偿性,而从无偿性的角度上来看,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在无偿性的财政性质上,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的措施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和进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要合理、科学的设置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

在当下这个阶段,相对来说,我国的社会统筹基金的缴费的比例还比较高。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有比较大的负担,员工和企业拖欠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状况时常发生,而且有一些企业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费用比较高,并没有为员工设置五险一金。而为了有效地将上面的问题解决,作为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缴费率,使员工和企业的缴费比例有所降低,并且能控制在员工和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和进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工作,而且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2.要加大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管理以及监督的力度

作为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合理和科学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管理体系以及制度,要说明和强调缴费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缴费的相关内容。此外,还要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使相关人员可以严格的根据流程和规定来实现全面的管理以及监控。尽其所能地减少或者避免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过程。

三、结语

笔者论述了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几种财政性质,包括无偿性、固定性以及强制性。研究证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的财政性质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财政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可知,在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进行征收的时候,不管是应用税收的形式,还是应用缴费的形式,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希望笔者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的研究能对我国的社会保险行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显勇.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及其管理运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

[2]曾文星,曾力杰,刘兰方,等.基金制社会保险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兼论保险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独立性[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6).

[3]秦媛.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J].长治学院学报,2010(6).

[4]林嘉.《社会保险法》的价值与创新[J].法学杂志,2011(9).

[5]郑秉文.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2011改革”无果而终的经验教训与前景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4(5).

保险缴费论文篇3

论文摘要:违规或逃避缴费是设计和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逃费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威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部分对中国逃费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两方面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调整,以缓解逃费的困境。

1引言

违规或逃避缴费是设计和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影响受益人待遇足额支付和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状况以及有关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中国目前正致力于解决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办法的根本在于“开源节流”,关于“开源”,讨论得最多的是养老保障基金以外的收人流,对于养老保障收人本身却讨论得非常少。实际上在“开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控制好源头,不让源头的任何一滴水流走。逃费在中欧、东欧、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一些国家,逃费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养老保障制度,使可以筹集到的资金不足以支付养老保障待遇,不得不降低待遇水平,或从国家财政收人中给予补助。逃费问题是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必然产物,逃费的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和实施。

2逃费问题的普遍性

首先,有必要对这里的“费”进行一个性质上的界定。大多数国家在法律条文中称社会保险缴费为“捐”,如英国叫“国民保险捐”( Nation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也有的国家称其为“付款”或“保险费”,如爱尔兰叫“社会保障付款”( Pay Related Social Security ),加拿大联邦政府征收的失业保险缴费叫“失业保险费”( UI Premium )。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在立法中将社会保险缴费称为“税”(美国称为Payroll Tax)。在本文中,“费”涵盖了以上各种名称,指为得到待遇而缴纳的特定费用。因此,缴费意味着将来获益的权利。在中国,不管是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还是通过税务部门的都是“费”。对’“费”有了明确的界定,我们可以对“逃费问题”进行探讨,这里探讨逃费问题的普遍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逃费现象存在。这是由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强制性所决定。“强制性”意即在规定覆盖的人群内,不管雇主和雇员是否愿意都必须向社会养老保险足额缴费,显然这里包括本身不愿意执行的雇主和雇员。逃费是违法行为,不易察觉,也就难以获得相关的统计资料。不过,可以根据劳动力规模和平均工资的多少与实际缴费额进行比较来进行大致估计。在一些拉美国家,估计数字表明,大约有50% -60%社会保障费欠缴(见表1)。如在巴西,在20世纪80年代的待遇确定制度中,逃费估计占了60%。在巴巴多斯和牙买加,雇主拖延缴费大约达到44%。据ILO技术援助小组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东欧未缴费数额已达到总缴费收人的20%-30% 。

即使在DECD国家里,逃费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据美国国家税收部门估计,1987年未付个人和公司所得税的占到总税收的20%。这一数字是对社会保障缴费的欠付问题的一个粗略估计。第二,DB型和DC型养老保障制度都可能出现逃费问题。世界银行1994年在一份名为《转移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的报告中提到逃费是DB型养老保障制度中的主要问题,而DC型制度由于缴费和待遇水平相关,可以用来替代DB型制度,以解决逃费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DC型养老保障制度并没能解决逃费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养老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如果投资收益偏低,雇员们会选择将逃避的费用转向其它的投资领域;同时,一些健康状况欠佳的雇员可能预期不能活到退休之后也是选择逃费的动因之一。1999年,在智利的DC型制度中,低收人雇员的逃费率达到45%-55%。哥伦比亚和乌拉圭的经验同样表明,从DB型转向DC型制度并没有自动解决逃费问题,在这些国家中,只有大约一半的劳动者参加到强制DC型制度中。

3中国的逃费问题

在中国,逃费是一个较之其它国家更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调整,因此讨论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逃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笔者在这里将中国的逃费问题分为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两个部分。

3. 1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逃费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指社会保障基金未按实征缴,存在着协议缴费的不正常现象。首先,部分是由于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的行业统筹转向地方统筹所造成,这种制度上的变迁意味着地方上必须承担起以前由企业负担的养老责任,同时包括“老人”、“中人”和“新人”,对于“老人”和“中人”而言,由于完全没有或者只是部分向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缴费,这就需要原行业企业向地方补偿,这种补偿通常是企业和地方达成一致协议,由于缺乏专业的精算技术人员,补偿费用和实际所需费用往往有较大的出人;同时,由于协议缴费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社保机构官员和企业同谋“国退民进”并非不可能。第二,社会保障基金名义缴费率高,实际缴费率较低。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缴是以雇员工资总额为基数的,而事实上缴费工资与雇员的实际工资相差较大,只占实际工资的60% 70%左右,特别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例更低。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城镇职工1994年实际养老保险费率大约只有工资总额的13%,而当年的名义费率为23.5%以上,缴费基数过低使社会保障基金收人流失。第三,参保单位欠缴现象严重,欠费率较高。到1999年,企业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376亿,其中1999年当年欠缴133亿。全国基金收缴率呈下降趋势,有的地方企业养老金收缴率仅为70%。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两个条例(《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出台以前的企业年金管理问题,然企业年金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属于社会养老保障的范畴,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在部分地区享受税收优惠,一些企业通过企业年金计划进行“洗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税收流失。因为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可以将因企业导致的税收流失视同企业的逃费。在杭州某些保险公司,企业如果在今年年底拿出200万元企业年金产品,一年后,企业不仅可以原封不动的取回这200万元,而且还能拿到一笔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额外收人。而且企业买年金产品时,就享受了税前列支成本的优惠政策,也就成功的逃掉了这部分资金33%的企业所得税。

3. 2现实问题

由于我们现在所参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决定》(国发「1997 ] 26号)是在国家进行大规模国有企业改革之前订立的。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所有制结构的重大改变预见不足。《决定》考虑到社会保险费用由企业缴纳和代扣代缴,容易控制,并且参考了一些国家养老保险领取资格的缴费年限,决定个人缴费满巧年,退休后即可享受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20%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换句话说,基础退休金对缴费15年以上的雇员毫无差别。

但在近几年,我国城镇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保持相当的数量。这就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下岗职工出现“断保”现象,企业不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虽然他们可以自己缴纳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保险费,但是由于经济状况和其它原因,特别是缴费已满15年的职工不再进行缴费。第二,大量的下岗职工流向非正规部门就业。一方面,非正规部门报告的收人不真实;另一方面,同样会出现“15年”现象。尽管国务院1999年1月的《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第4条和第12条规定,单位和个人都应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是这里的个人仍然指有单位的个人,对于非正规经济中的个人只有名义上的约束作用。

从表2中可以看到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城镇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就业人员总量逐年递增,但历年的增幅不大,而且2002年相对于1997年的绝对增加量只有3999万人。相比于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和其他就业人员的增加量8050万人,少了4051万人。第二,单位就业人员逐年递减,2002年相对于1997年的绝对减少量为4051万人。从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2年,一共有4051万人从正规的单位就业转向了非正规部门就业。如果以一个国际较低的逃费率30%计算的话,2002年就有121. 53万人逃费。

4对策探讨

从上文的历史和现实两个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逃费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威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重大问题,加之国家正在进行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的实践,200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55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70万人。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涉及到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但是从根本上讲却是一个制度本身的问题。

目前,非正规部门的逃费与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向非正规部门的延伸应该是一对矛盾。笔者认为,将现行的制度简单地向非正规部门延伸是不够明智的,它必将使“逃费”问题进一步恶化。前文已经分析,早几年大量的单位下岗人员转向非正规部门就业,是97年的《决定》所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确定领取资格的缴费年限时,更多的是考虑让每一位退休人员能够领取到基础退休金,而没有考虑到可能的逃费。如今,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扩面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制度进行重新的审视。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具备领取基础退休金资格的缴费年限,从国际范围看,世界上最短的缴费期规定是1年(如加拿大),最长的缴费期规定是40年(如荷兰),一般为20年到25年,从这个层面看,中国的15年缴费期存在着较大的延长空间。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对相关条款做一些调整。1995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并同时出台了两套实施方案。虽然实践证明了1995年的做法是失败的,但是错不在方案一和方案二本身,而在两套方案的可选择性。在这里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第二套方案。该方案将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社会性养老金,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20-25%计发;二是缴费性养老金,以每一缴纳保险费年份工资基数的1-1.4%计发;三是个人帐户养老金,完全对应于个人帐户储存额。这个方案的特点是对连续缴费职工有个人帐户以外的激励存在。

保险缴费论文篇4

关键词:综合社会保险;社会保险;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城镇职工;农民工;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基数;社会保障覆盖率

中图分类号:F840.2;F127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500110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实践中,各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了改革措施,“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宁波模式”“成都模式”等相继出现,但各个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全国仍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上,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也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有关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研究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田小宝等(2011)研究了成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为加快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王永奎等(2011)探究了我国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认为以成都为例的城乡居民一体化模式对制度设计要求比较高,实施难度大,且仍然存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个制度体系;冯俏彬等(2010)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及财政影响,认为建立一个全国统筹、城乡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是研究社会保险改革对财政负担能力的影响。穆怀中等(2011)分析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财务负担水平,认为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能力范围之内,且逐年呈下降趋势。

三是横向对比现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冯建波(2011)以宁波市为例探究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进程及改革建议,并对比了“成都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宁波模式”的特点。王博(2009)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的便携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上海和成都为主的综合保险模式在农民工流动方面缺乏与其他制度的衔接性。崔仕臣等(2008)对深圳、上海农民工社会保险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认为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农民工的城市化、流动性与社保待遇可携带性问题。

四是针对成都市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胡务(2006)探究了成都市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认为综合保险参保范围与待遇均有待提高。武玉宁(2006)对成都市农民工社会保险进行了研究,认为综合保险存在一定的问题,仅为一种过渡性制度,而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带来了福音。

张 韵:成都市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的意义、问题与建议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建立健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迫在眉睫的社会任务,各地区也根据自身劳动力来源的特点在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这些制度仍不尽完善,存在着低待遇、难转移、高成本等问题。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11月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成委发〔2010〕23号,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成都市向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意见》指出,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以下简称综合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并轨,实现社会保险城乡同等待遇。为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成都市人民政府先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并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成府发〔2011〕5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一我市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成办发〔2011〕31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接续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成办发〔2011〕32号),明确从2011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综合保险并轨、接续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有效期5年。这一重大改革,将为我国各省市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将以成都市农民工综合保险并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契机,结合当地实际,具体分析综合保险并轨社保险这一改革的现实意义及其具体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成都市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的背景与意义

1.成都市综合保险的发展与弊端

根据《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成府发〔2003〕7号)和《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补充规定》(成府发〔2006〕77号)有关规定,“综合保险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以及无单位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包括工伤补偿或意外伤害补偿、住院医疗费报销、老年补贴、医疗个人账户和女职工生育补贴五项待遇。”简而言之,综合社会保险是一种捆绑式社会保险,仅一种保险就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待遇。

综合保险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低缴费、广覆盖。根据上述文件,综合保险的缴费比例较低,其中用人单位承担14.5%、个人仅承担5.5%,相对于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承担28.72%、个人承担11.0%的缴费比例,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缴费承担比例均仅相当于社会保险的二分之一。由最简单的供需关系模型也可以得知,社保费用降低,必然使得参保人数增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根据成都市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据, 2004年至2010年社会保险和综合保险参保人数的对比如表1所示。综合保险的参保人数在2004年到2010年短短7年时间内,从13.7万人大幅度提升至133.3万人,而2010年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仅为240.4万;社会保险职工参保人数每年上涨幅度维持在12%左右,而综合保险参保人数每年增长率远远高出社会保险,可见综合保险发展之迅速。

表1 社会保险与综合保险参保人数对比

年份 职工参保 综合保险

人数

/万 同比上涨

/% 人数

/万 同比上涨

/%

2004 121.5 ― 13.7 ―

2005 138.6 14.1 23.5 71.5

2006 153.7 10.9 33.9 44.3

2007 169.4 10.2 60.6 78.8

2008 188.9 11.5 84.7 39.7

2009 208.7 10.5 108.5 28.1

2010 240.4 15.2 133.3 22.9

数据来源:2005年至2011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虽然综合保险拥有缴费低、覆盖广的优势,但综合保险的制度设计也存在重大的缺陷,比如缺乏流动性,养老待遇一次性领取,城乡待遇不同,等等。不可否认的是,综合保险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过渡性产物,随着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农民工”概念的逐渐淡化,为“农民工”量身定做的综合保险也将成为历史。综合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并轨,正标志着这个转折性时刻的到来。

2.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的意义

成都市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的改革虽然不尽完善,但其借鉴意义和积极效应却是不容社会忽视的。这一跨越式的改革,不但顺应了“十二五”规划中对民生工程的关注和改善,也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道路上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已基本实现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奠定了基础。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是成都市政府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步骤,是缩短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改革,也是大力扩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有力措施。此次成都市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改革实践,必将为我国各地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待遇,缩小城乡差距

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城市户籍附带的不公平福利,使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享受与城镇职工完全相同的社会保险待遇。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在养老待遇方面,从原来一次性计发老年补贴到按月领取养老金,实质性解决了非城镇户籍职工“老有所养”的问题;在医疗报销方面,以2009年为例,非城镇职工医疗报销限额从65 462元提升至与城镇职工相同的109 088元。

目前全国各省市均在尝试打破城乡二元制度,要完成这一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将社会福利与城镇户籍相剥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成都市城乡社保待遇相同的做法也是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

(2)实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

综合保险主要针对城镇就业层次低、就业稳定性差的农民工设计,目前仅上海和成都两地建立了农民工综合保险制度,导致综合保险不能实现跨区转移接续,给农民工自由流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成都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将纳入省级统筹,更加适应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需求。简单来说,农民工在A地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流动到B地可续缴社保费用,缴费年限累计,仍能享受养老待遇、报销医疗费用等,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的“便携性”。

(3)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综合保险是独立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以外的另一套社会保险系统,综合保险基金的运用也独立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之外。由于农民工群体非常年轻,对于养老和医疗保险的需求较低,导致了综合保险基金的利用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之后,社会保险群体整体的工伤和医疗费用需求稳定,保证了并轨后社会保险基金的利用率,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同时,社保部门为了规避综合保险带来的风险,将综合保险分保给商业保险公司。但由于现阶段综合保险参保人数大、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小,再保险分担风险的作用低,且再保险费用需从综合保险基金中列支,加大了综合保险基金的管理成本。而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以后,社会保险管理成本并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相对于独立运作的综合保险体系,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降低了管理成本。

(4)简化社会保险体系

成都市原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过于复杂,包含有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综合社会保险、机关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之后,简化了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也更易于群众理解,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宣传工作,且提高了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的效率,降低了经办人员工作量,还减少了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维护费用。

三、成都市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综合保险是一种捆绑式社会保险,旨在使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在人数多、收入低的条件下也能享受到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措施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时,应注意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倾斜。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本是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如果实施方式不当,有可能违背改革的初衷。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并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接续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具体实施办法,笔者发现,虽然在并轨期间用人单位和非城镇户籍职工有一段时间的缓冲期,但综合保险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渐消失,这可能造成以下两点问题。

1.费率提高导致参保人数下降

根据上述有关文件,我们可以对综合保险、综合保险并轨缓冲期以及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进行比较,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与并轨后的综合保险费率对比

项 目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综合保险并轨

单位 个人 单位 个人

基本养老保险 20% 8% 12% 8%

基本医疗保险 6.5% 2% 2011年3.5%

2012年4.5%

2013年5.5%

2014年6.5% 2%

失业保险 2% 1% 2% 1%

生育保险 0.6% 0 0.6% 0

工伤保险 浮动费率

(0.6%、1.2%、2%) 0 浮动费率

(0.6%、1.2%、2%) 0

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 1% 0 1% 0

小计 30.7% 11% 19.7%~22.7% 11%

数据来源:成都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http:∥/

表3 原综合保险缴费

险种 单位 个人 小计

综合保险 13% 5.5% 18.5%

失业保险 1.5% 0 1.5%

合 计 14.5% 5.5% 20%

数据来源:成都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http:∥/

由表2、表3可以看出,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用人单外来说,缴费额度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对于个人来说,缴费比例提高了1倍,从5.5%提高到11%,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个人承担的费用相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缴费比例也从14.5%提高到20%左右,大约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承担费用的三分之二。

(1)低收入群体的个人参保意愿降低

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由于个人费率提高,可能导致农民工个人参保意愿降低。根据成都市人社局的相关规定,社会保险个人应缴纳的费用计算方法为:

个人月缴费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其中,缴费基数为职工本人上月工资,职工本人上月工资低于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平均工资60%计算缴费基数。根据表2、表3数据,个人缴费比例合计为11%。为简化公式,各险种均采用成都市2010年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即月均工资为2 543元。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在职工上月工资低于平均工资60%的情况下,个人月缴费额最低为167.8元。而在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前,个人月缴费额最低为83.9元。

显而易见,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个人月缴费额骤然增长一倍。此种收入分配方式不仅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可能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并可能导致部分农民工在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不愿意继续缴纳社会保险,宁可选择每月多出相应的可支配收入由于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的月收入普遍偏低,为简化讨论,若以2011年最低工资为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的月收入,即850元,扣除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其每月可支配收入为仅682.2元。。

(2)用人单位参保意愿降低

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用人单位费率也会大大提高,成本增加。根据成都市综合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89.76%的用人单位选择60%最低档次的缴费基数缴费,且缴费基数档次越高,参保比例越低。其原因在于以最低档次的缴费基数缴费,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最小。又以表2和表3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最少上升5个百分点,且缴费比例将逐年上升。假定一个用人单位在2011年至2016年之间的规模不发生变化,但其在社会保险方面的雇工成本却有大幅增加。

同时,选择综合保险的用人单位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为避免上述成本增高的情况,企业可能采取裁员或者不再继续为职工参保等消极措施,前者可能导致农民工失业率上升,后者不利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

总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用人单位方面来看,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缴费金额增长幅度都过大,不仅可能使原来缴不起社保的低收入群体仍然承担不了社保费用,甚至将部分本已购买综合保险的农民工挤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同时,企业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又使一部分本来享有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人群也被排除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可能使整个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反而缩小,与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的改革初衷不符合。

2.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准缴费有失公平

社会平均工资和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省级政府统计部门根据省内各地、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工种的上年度实发工资计算出来的,社会平均工资的计算并未将非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下岗待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纳入其中。而成都市2010年社会保险体系整体参保人数为373.7万,其中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133.3万,综合保险占全部保险人数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可见非城镇职工劳动人口占全市劳动人口的权重之大。因此,对于非城镇职工来说,目前测算出的社会平均工资相对其实际的平均工资偏高,把社会平均工资作为其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也就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失公平。

由于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的月收入普遍偏低,为简化讨论,以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非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例如201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调整的最低工资数为每月850元。而成都市2010年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即原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30 515元,即月平均工资大致为2 543元。最低工资收入仅占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33.4%。而各类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最低档为社会平均工资的60%,工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60%的职工,缴费基数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计算(见表4)。

表4 2011年各类工资收入对应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元

项 目

工资收入

低于社会

平均工资

的60% 工资收入

为社会平

均工资的

60%~300% 工资收入

高于社会

平均工资

的300%

基本养老保险 1 655.6 实际工资收入 8 278.0

基本医疗保险 1 525.8 实际工资收入 7 628.8

失业保险 1 525.8 实际工资收入 7 628.8

生育保险 1 525.8 实际工资收入 7 628.8

工伤保险 1 525.8 实际工资收入 7 628.8

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 1 525.8 实际工资收入 7 628.8

注: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涉及的“职工平均工资”,使用2010年四川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即33 112元;其余保险缴费基数涉及的“职工平均工资”,使用2010年成都市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即30 515元。

数据来源:成都统计信息网http:∥/

最低工资收入占社会平均工资比例不到40%,而缴费基数最低档却为60%,此种设置缺乏合理性及公平性。针对目前的情况,可以考虑将非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纳入社会平均工资的计算,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社会平均工资;或按目前的方法计算社会平均工资,但应调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60%的最低限制。

四、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的建议方案

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应坚持“费用低、覆盖广”的原则和优势,否则一部分参保人员将被挤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违背了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根据前文分析,成都市现行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的缴费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虽然成都市从2003年起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但不能忽视的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据相关研究显示,城乡收入比大致为3∶1。即使在户籍制度逐步放开后,农民工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应针对农民工收入较低的现状,将政策长时间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基于上述考虑,并根据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为33.4%,本文提出将最低缴费基数从社会平均工资的60%调整到40%的缴费方案。

1.方案设计

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仍然按照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缴费,只是将最低缴费基数限制从社会平均工资的60%降低到40%,其余各项不发生变化,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单位仍然承担20%,个人仍然承担8%。此种制度设计简便易行,利于计算。

根据成都市综合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用人单位和非城镇户籍职工倾向于最低档的缴费档次,因此应着重关注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后的最低缴费金额。本文将现行的缴费制度和缴费基数调整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的缴费制度进行对比,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缴费方案和现行的缴费制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个人最低缴费额度从6.6%下降到4.4%,而单位最低缴费额度两者相差无几。

以成都市2010年社会平均工资(即月均工资为2 543元)为标准来进行比较:按原综合保险缴费制度,个人月缴费额最低为83.9元,企业月缴费额最低为221.2元;按本文提供方案,个人月缴费额最低为111.9元,企业月缴费额最低为312.3元;按现行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缴费制度,个人月缴费额最低为167.8元,企业月缴费额最低为328.0元(将2011―2016年作简单算术平均)。

表5 两个缴费方案的对比

项 目 本文方案:调整社会保险基数 原方案: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缴费制度

单位 个人 单位 个人

各险种缴费比例之和 30.70% 11% 19.7%~22.7% 11%

再乘以最低缴费基数40% 12.28% 4.4% ― ―

再乘以最低缴费基数60% ― ― 11.82%~13.62% 6.6%

数据来源:成都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http:∥/,经本文整理后得出。

综合比较上述三种缴费制度,采用本文提供的方案,个人和用人单位缴费金额分别比原综合保险提高33.4%和41.2%,而采用现行的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缴费方案,个人和用人单位缴费金额分别比原综合保险提高100%和48.3%。可见,本文的方案设计倾向于非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优惠,尽可能地在继续发挥原综合保险“费用低、覆盖广”优势的同时,做到城乡社会保险待遇相同,有效地避免了低收入群体被挤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之外。

2.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计算简便,易于理解和宣传

现行的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方案计算方式较为复杂,难以被参保人员理解,不利于政策的宣传工作,并可能导致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改革的民众支持率较低。而本文提供的缴费方案计算方式简便,仅调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其余缴费比例均不发生变化,并能使综合保险参保人员明显地了解到政府对其的支持和优惠,从而继续购买社会保险。同时,本文的方案也降低了设备的维护费用,不需每年全市统一调整缴费软件的比例设置,减少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成本。

(2)限制低缴费人员,防止财政负担过重

需要指出的是,该缴费方案只应针对2011年3月31日前缴纳综合保险和从未参保的非城镇户籍人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倾向于低缴费率,如果过多地降低缴费标准,必然会导致社保基金的减少,加大财政负担,为今后社会保险的给付埋下隐患。因此40%缴费基数的优惠政策仅针对于原综合保险参保人员,既减轻了低收入群体所承担的社保费用负担,并防止了中高收入群体同样选择40%缴费基数的逆向选择,也不至于给当地财政带来过大压力,兼顾了二次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3)延长缴费期限,养老待遇趋同

采用本文方案,非城镇户籍职工缴费低,退休享受的待遇也相应偏低,这种对比在养老待遇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若采用本文提供方案,以40%为最低档缴费基数,只需将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延长至18年,则养老保险待遇趋同。这里提出的延长最低缴费年限的做法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暂无先例,但却不失为一种可供参考的合理方案,本文对这一大胆假设的验证如下:

根据养老金计算基本办法,“新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 =(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均工资+指数化月均缴费工资)÷2×N%

其中,N为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累积储存额= 上年底止个人账户累积储存额×(1+本年记账利率)+个人账户本年记账金额×(1+本年记账利率×1.083×1/2)

为简便计算,本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职工从25岁开始缴纳养老保险,60岁退休;

假设二:年记账利率为i=2.25%保持不变;

假设三:缴纳养老保险时上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Y元,领取养老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X元,且社会平均工资每年按(1+年记账利率)递增,即Y×(1+i)35=12X。

方案一,即现行综合保险并轨社会保险方案,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缴费15年,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条件。当该职工年满60岁退休时:

基础养老金=(X+X×新办法平均缴费指数0.6)÷2×累计缴费年限15×1%= 0.12X

第十五个缴费年年末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为:

积累到60岁退休时储存额为:

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

11.76X÷139=0.084 6X

因此,根据公式: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可得:

基本养老金=(0.12+0.084 6)X=0.204 6X

方案二,即本文提供方案,以平均工资的40%为缴费基数缴费18年,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条件。同理可得: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0.126+0.067 7)X=0.193 7X

以2010年四川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 759元为例,35年后社会平均工资为6 012元,则方案一中的养老金待遇为1 230元,方案二中的养老金待遇为1 165元,两者待遇趋同。

可见,缴费基数维持在平均工资的40%的情况下,将最低缴费年限延长至18年,养老待遇与缴费基数为平均工资的60%且缴费年限为15年的养老待遇趋同。因此,本文提供的降低缴费基数、延长缴费年限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

参考文献:

冯建波.201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进程与改革建议[J].社会保障研究(10):8995.

冯俏彬,才进.2010.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及其财政影响――以农民工输入、输出地为例[J].财贸经济(3):4752.

胡海峰,刘光卓.2007.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J].中国保险(2):3437.

华迎放,徐红勤.2008.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圳、上海的实地调研[J].中国劳动(2):1720.

穆怀中,柳清瑞,沈毅.201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财务负担水平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4):310.

田小宝,胡昌年.2011.成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成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王永奎,王竞.2011.我国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劳动(8):1215.

武玉宁.2006.成都市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10):910.

郑功成.2007.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视野(6):811.

保险缴费论文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代内再分配/代际再分配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文)。这实际上是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的背景是原制度(国发[1997]26号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计发办法不合理、个人账户“空账”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前景。新制度的出发点是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形成参保缴费的激励机制。可以肯定,这一改革不仅在宏观上有利于增大基金规模,而且在微观上体现了参保者权利与义务的对应,避免了搭便车行为,因此有其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保障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决定了我们在关注任何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候,不能只强调效率因素,而忽视其公平的一面。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则具体体现在其所发挥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上。那么,这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对收入再分配产生什么影响呢?这不仅关系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也关系到新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质上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对此次养老保险改革前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比较研究,以判断此次改革对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养老保险制度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基金是否积累,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二是根据给付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在现收现付制中,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当前工作一代来负担,体现的是一种代际转移关系。基金积累制中,养老金待遇水平取决于个人退休前所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与历年的投资回报率有关。缴费确定型是指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外生的,而待遇水平是内生的。待遇确定型是指养老金待遇水平要么是固定的常数,要么与指定的变量挂钩,变量可以是社会平均工资或者是个人以前的收入和缴费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内生的,根据人口结构和工资增长情况而定。但是,实际上,无论缴费确定型还是待遇确定型,这种内生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不能过低、缴费率也不能过高。另外,目前也有文献(Lindbeck和Persson,2003)根据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是否含有精算成分进行划分,将养老保险制度分为精算型和非精算型:从宏观层面讲,如果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维持长期的财务稳定,我们称之为“精算平衡”(actuarialbalance);从微观层面讲,如果个人养老保险缴费的现值和其养老金收益的现值相等,我们称之为“精算公平”(actuarialfairness)。

一般地,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具有以上提到的多种性质。例如,它可能既是现收现付制,又是缴费确定型,同时还具有精算性质。但是,无论如何,区分这些分类方法对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是非常有帮助的。

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养老保险促使财富在同一代人不同收入人群之间或代际之间的转移。简单来说,收入再分配效应包括两个方面:代内再分配(intragenerationalredistribution)和代际再分配(intergenerationalredistribution)。现收现付制无疑具有代际再分配的功能,但其代内再分配的效应取决于具体的缴费办法和养老金计发办法,即需要考虑其是缴费确定型还是待遇确定型。如果养老保险采取固定缴费率、待遇水平一视同仁,这必将产生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如果采取累进的缴费率,这种收入转移的效果就更加明显。如果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即具有精算性质,那么现收现付制的代内再分配功能将减弱。基金积累制一般不具备代际再分配功能,其代内再分配的功能也取决于具体的制度安排。如果是建立个人账户,强调个人所有权,其代内再分配的功能很弱;如果个人退休后,个人账户基金转换成年金形式进行发放,则其可以使财富从寿命短的人向寿命长的人转移。

二、改革前后的基本内容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这个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框架。根据此决定,所有的参保人员分为三类:“老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新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后参加养老金计划的职工;“中人”,即在此决定实施前参加养老金计划、实施后退休的人员。针对不同的人群,具体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也不一样,详细情况见表1。然而,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这种“统账结合”模式遇到了重大挑战。具体表现在:1.由于国家想利用统筹基金来消化制度转轨成本,导致统筹基金负担过重,收不抵支,不得已只好借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便利条件,透支个人账户以确保当期养老金的发放。这就引起个人账户有名无实,形成“空账”。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改革模式失败。2.将会导致个人的严重“搭便车”行为。按照规定,只要个人缴费满15年以上,基础养老金都按照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20%计发。这样就很难激励职工的缴费积极性,必将引起严重的“搭便车”行为。3.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按照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如果坚持此计发办法,无疑将会引起个人账户基金的收不抵支。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尤其是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国务院从2001年开始在东北三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措施包括:做小做实个人账户、增强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吸取东北三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最终形成了国发[2005]38号文。具体的制度规定参见表1。

对比国发[1997]26号文和[2005]38号文,我们可以发现2005年底的这次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调整了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相对比重。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以方便做实。同时,扩大社会统筹账户规模以增强统筹账户的基金实力。2.基础养老金部分引入了激励约束机制,强调了多缴费多受益的原则,能够有效地避免“搭便车”行为。3.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更加灵活,综合考虑了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应该说,这些办法的针对性非常强,对缩小“空账”规模、提高人们参保积极性以及使养老保险制度长期有效稳定地运行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三、改革前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部分属于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部分属于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部分的缴费率是固定的,毫无疑问属于缴费确定型。由于其强调个人所有权和可继承性,所以,个人账户部分几乎不存在收入再分配效应。由于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具有明确的计发办法,我们通常认为社会统筹部分是待遇确定型。只不过改革前后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发生了重大改变,改革后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精算性质,基础养老金水平与个人缴费水平的关联性大大增强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统筹部分在待遇确定型的基础上,同时也规定了企业缴费率的上限。这样就使得社会统筹部分的内在调节能力有限,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要么国家强制提高缴费率或改变养老金计发办法,否则国家必须承担出现赤字的风险。

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社会统筹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研究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即代内再分配;二是研究养老保险的代际负担水平,即代际再分配。根据第二部分介绍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无论是代内再分配还是代际再分配,都与未来工资增长率、利率水平和缴费年限有密切关系。

(一)测算方法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们假设存在两类参保人员:一类是高收入者,另一类是低收入者。这两类人都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加入养老保险体系,加入时的年龄都为20岁,60岁退休,80岁死亡。在这里,我们未考虑由于生活质量不同而引起的预期寿命的差异。假设2006年在职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w,以后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a,年平均利率是r,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缴费率都为θ。根据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规定,高收入者的缴费工资是当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低收入者的缴费工资为当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60%。

根据表1中描述的改革前后我国养老金的具体计发办法,利用年金知识及其相关模型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可以求得以下所有计算参保人未来缴费和收益现值的公式。

参保人在新旧制度下所缴费用的现值可以用同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当a≠r时,高收入者未来年份所缴费用在2006年的现值CPV0H=年限。在这里,t=-15,16,…40,因为根据我国规定,缴费年限未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以下分析都假设个人缴费超过了15年。下标H、L分别代表高收入者、低收入者。上标1、0分别代表新、旧制度(下同)。

如果我们按照国发[1997[26号文的规定计发基础养老金,那么,当a≠r时,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在2006年的现值BPV0H=由于所有人的基础养老金待遇都相等,所以,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在2006年的现值BPV0L=BPV0H。

如果我们按照国发[2005]38号文的规定计发基础养老金,那么,当a≠r时,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在2006年的现值BPV1H=收入者的平均缴费指数为3,低收入者的平均缴费指数为0.6。个人指数化年平均工资等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乘以平均缴费指数。

若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小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且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大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我们就认为养老保险制度能引起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即存在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反之,若高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大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且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小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我们则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负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这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此外,若无论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都大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这说明该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负担是不公平的,下一代的负担要重于当前一代。反之,若未来的养老金收益现值都小于其所缴费用的现值,说明下一代的负担要轻于当前一代。

(二)测算结果

我们分别根据不同的假设条件,对利率、工资增长率、缴费年限三个主要经济变量对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详细结果见表2至表4。

如表2所示,在工资增长率5%、缴费率20%、缴费年限40年的假设条件下,利率越低,原制度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越强。当利率为1%、2%、3%时,高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将分别“损失”(在这里,“损失”是指参保人未来养老金收益现值小于其所缴费用现值的情况)29.78元、28.42元、25.86元(为了简单起见,假设2006年的职工年社会平均工资为1元,下同),低收入者则分别获得净收益15.41元、7.29元、2.77元;而在新制度下,则基本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净收益都大于零。若利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无论在哪种制度背景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都将遭受损失。当利率为7%时,在旧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5.5元、1.9元;在新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0.98元、1元。

如表3所示,在利率4%、缴费率20%、缴费年限40年的假设条件下,工资增长率越高,原制度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越强。当工资增长率为6%、7%时,高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将分别损失25.9元和28.59元,低收入者则分别获得净收益2.62元和6.67元;而新制度则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净收益都大于零。工资增长率越低,无论在哪种制度背景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参加养老保险都将遭受损失。当工资增长率为1%时,在旧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3.41元、1.93元;在新制度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分别损失10.58元、1.36元。

如表4所示,在工资增长率5%、缴费率20%、利率3%的假设条件下,无论缴费年限多长,原制度都存在正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是,随着缴费年限的延长,高收入者的损失逐渐增加,低收入者获得的收益却并未随之增加。当缴费年限为25年、30年、35年、40年时,高收入者的损失分别为9.15元、14.19元、19.74元、25.86元;低收入者所获得的收益分别为6.12元、5.11元、4元、2.77元。而新制度则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净收益都大于零,并且缴费年限越长,对低收入者越有利。当缴费年限为25年、30年、35年、40年时,高收入者的净收益分别为5.75元、5.67元、5.08元、3.93元;低收入者所获得的净收益分别为6.12元、7.09元、7.97元、8.73元。

四、结论及启示

1.从代内再分配角度来看,当工资增长率高于利率时,在原制度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在新制度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弱的代内再分配效应,且工资增长率与利率水平的差距越大,这种再分配效应越弱。当工资增长率低于利率时,无论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参加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对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来说都不是一种明智选择,对高收入者来说尤其不利。

2.从代际再分配角度来看,当工资增长率高于利率水平时,在原制度下,代际负担水平取决于当期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比例;而在新制度下,工资增长率越高,下一代的负担水平就越重。当工资增长率低于利率水平时,无论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下一代的负担都比当前一代轻。

3.当工资增长率高于利率时,在新制度下,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对低收入者越有利;在原制度下,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削富”的力度在加强,但同时“济贫”的效果并未加强。

综上所述,与国发[1997]26号文相比,国发[2005]38号文虽然加强了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更强调了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应,但是从公平的角度来说,其代内再分配效应已经明显减弱。而且,如果目前高工资增长率、低利率水平的宏观环境延续下去,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还会造成严重的代际不公平,下一代的平均负担要重于当前一代,这样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有效运行。

保险缴费论文篇6

论文摘要:分析了西方国家环境社会保险税的主要模式和特点,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关基金来源问题的不足之处,提出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将我国目前社会保险资金由收费的方式改为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形式,并提出了在税制设计时应注意合理解决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率的确定等问题。?

?

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税费改革是国际社会的潮流之一,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税费之争也愈演愈烈。社会保障税(social security tax)也译成社会保险税或称社会保障缴款(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是对薪金和工资所得(即劳动所得)课征的一种税。?

1 西方社会保险税的主要模式与特点?

1.1 瑞士?

瑞士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互为补充的三支柱模式上。?

第一支柱是由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其全称为“养老、遗属和伤残保险”。在职人员从17岁生日后的第一个元月一日起开始支付,支付方式是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50%。第二支柱是由企业提供的“职业养老保险”。按照规定,企业及年收入超过19350瑞士法郎的职工须参加职业养老保险,费用由雇主与雇员各付一半。第三支柱是各种形式的个人养老保险。所有在瑞士居住的人都可以自愿加入,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个人投保。?

1.2 美国?

美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现收现付”制,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在职人员把工资所得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税”上交给政府,即雇主和员工各支付6.2%,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残疾金和遗属遗孤抚恤金,统称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制度(oasdi)。?

美国目前约有1.63亿在职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障体系,占全国所有在职人员的96%。有单位的在职者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社保税和医疗保障税上交国库,单位另为其缴纳相应比例的社保税和医保税。自谋职业者应缴纳的社保税和医保税占其收入的比例是有单位者的两倍。?

2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弊端?

2.1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现收现付制,实行统筹管理,企业出钱,国家管理,个人只出一小部分钱。在缴费制度上,它以在职职工的工资收入为计量基础,个人和企业按照规定的缴费率计算应缴纳的统筹费用,由企业代扣代缴。目前我国规定的缴费率为40.6%,其中在职职工个人负担11%,企业负担29.6%。具体地说,个人按其工资收入的80%缴纳养老保险费,企业按职工工资收入的20%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负担的医疗保险费为2%,企业承担6%;个人承担其工资收入1%的失业保险费,企业按2%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此外,企业还要承担1%的工伤保险费和6%的生育保险费。?

2.2 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运行实践中,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筹资问题,主要有:(1)社会保险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筹资水平有限。(2)以统筹缴费的方式集资,法律强制力不强,基金收缴率难以提高。(3)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入不敷出、收不抵付的压力越来越大。(4)缴费率不统一,缴费形式不规范,严重影响政策执行效果。(5)现行缴费方式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在现行制度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社会保险费的收、支、管、用于一体,缺乏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的必要约束和监督。

3 国外社会保险制度的启示?

3.1 社会保险基金费改税的必然?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资金筹集实行收“费”的方式,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但在建立我国“统帐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中,用人单位和个人不缴、欠缴和中断缴纳保险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2002年底,全国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高达439亿元。这给社保资金的管理和收支平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世界上在多数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必须从社会保障缴费改为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险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由此入手解决社会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开征社会保险税的有利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增强筹资的强制性,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力度,降低征缴成本,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可以充分利用税收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增强社会保险资金筹集过程中的约束力,确保如期足额征纳,有助于从征收方面减少漏洞,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率,由税务机关代劳,可降低社会保险筹资成本,避免和杜绝拖欠、少缴和逃缴的现象,保证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发挥出规模经济的效应。?

第二、有利于实现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健全基金的监督机制,保证基金的安全性。?

用税收形式筹集资金,可以从根本上将收支分为两个独立系统,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财政统一管理,银行或邮局统一发放,并将社会保障预算与其他预算分开,加强资金运用中的管理,减少滥用和挪用现象,从而有效地避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发放中的不规范行为,有利于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活动比较全面地纳入规范预算管理,保证基金的安全性,有利于人民的监督。?

第三、可以有效解决多家分管,自成体系,机构重叠造成的巨大浪费和管理费用严重超支的问题。?

目前分管社会保险税的各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从而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头分管,加大了财政负担。据统计,全国职工养老保险管理费支出由1991年的6.5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8.72亿元,增长近3倍,年均递增28.10%。如果将养老、失业、医疗等费用项目合并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险税,则可将劳动、医疗、人事等部门的管理机构合并,由此节余下来的资金就可以用于解决社会保障部门经费紧缺的局面,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3.2 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应注意的问题?

(1)纳税人覆盖面的确定应考虑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则是普遍性和公平性。就社会保险税性质而言,征税的范围应该倾向于更宽泛的覆盖面,使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得到保障。但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能力、应变能力的差距,使得同样的社会保险税的缴纳在富裕地区可以承受,而在贫困地区不一定能够承受,从而制约了社会保险税在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征。所以社会保险税在我国将会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只能面向城镇征收,或是开征时对城乡进行区别对待。?

(2)计税依据的确定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社会保险税的征税对象应为纳税人的工薪收入。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一个比较实际的选择,是以1998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统计项目为税基。这样税基可以扩宽,同时也可以对税收收入进行实时预测和评价,为征收提供了现成的依据。但是,考虑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以及个人所得税调节力度有限的事实,在课征记入社会统筹基金的社会保险税时不宜规定计税工资限额。?

参考文献?

[1]?庞凤喜.论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 ?

[2]?赵曼.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保险缴费论文篇7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地方国有企业; 社会保险; 负担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044-05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到“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无论对于民营企业还是对于地方国有企业,社会保险费作为企业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是否存在着差异?有多大差异?

现有文献普遍认为现行社会保险费率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偏高,原因是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经济实力薄弱,承受能力有限,建议适当调整费率(樊雪志和李冰,2006;李喜燕,2009;宋一军,2009;曾益武,2010;杨小琴,2011)。

国内外尚没有专门研究地方国有企业社会保险费负担的文献,现有文献多集中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陈朝先(1995)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不适应市场,不能走向市场,是由于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承担了沉重的社会保险负担和历史包袱。徐金发(2005)认为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历史负担沉重,企业建议每年调整缴费养老保险基数应由企业和职工以及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举行听证会,要根据企业实际承受能力调整。刘畅(2007)对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后认为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远远超出了企业最高承受限度,有必要降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杨园丽(2010)认为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很重,但通过对1999―200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占企业利润比重进行分析后认为,随着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全国国有控股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李连友(1996)认为国有企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养老负担极不平衡,同行业内部新老企业之间的负担也相差悬殊,国有企业同非国有企业比较起来差距更大。李继成(2008)认为目前的缴费率对于民营企业是不公平的,因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在负担国有企业所拖欠的社保债务。封会民(2008)认为社会保险费按照工资总额计算,所以年工资总额占年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企业社会保险费负担的轻重。通过对邯郸市2006年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平均是民营企业的两倍多。程军营(2009)建议专门设计一套针对民营企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比例和基数可适当低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总体而言,现有关于企业社会保险费负担的文献多是分别对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进行研究,少量文献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进行了比较研究。目前还没有对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进行研究的文献,而且现有相关文献所使用的数据多是政府的宏观统计数据,缺少直接来自企业的财务数据,这使得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的测度指标

比较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水平的前提条件是设计一套科学的、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测度指标。考虑到企业财务状况的复杂性,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状况应该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考察。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测度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水平:

(一)工资的角度

企业本期应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同于用来计算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工资。各地通常是将上年度(或上月)本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工资,并规定了缴费工资的上限和下限。笔者认为,计算企业本期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与企业本期应付工资(不是缴费工资)的比值,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判断一家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的实际水平。

(二)营业收入的角度

企业通过开展经营活动获得营业收入,用以支付各种成本和费用,力求获取利润。企业营业收入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力。笔者认为,计算企业本期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与企业本期营业总收入的比值,可以为我们判断一家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水平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观察视角。

(三)净利润的角度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内在驱动力。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作为人工成本的一部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净利润水平。笔者认为,计算企业本期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与企业本期净利润的比值,对于判断一家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以上思路,本文设计了三个测度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的指标,关系如图1所示:

这三个测度指标的公式分别是:

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100%

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100%

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100%

以上测度指标公式中的相关项目计算口径如下:

1.“企业本期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计算口径

“企业本期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数据来自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应付职工薪酬”项下“社会保险费”的“本期增加”①一栏。很多企业在社会保险项下设置了明细项目,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除此以外的其他明细项目一律不计算在内。②

2.“企业本期应付工资”的计算口径

“企业本期应付工资”的数据来自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应付职工薪酬”项下“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的“本期增加”③一栏。

3.“企业本期营业总收入”的计算口径

“企业本期营业总收入”的数据来自企业本期利润表的“营业总收入”一栏。

4.“企业本期净利润”的计算口径

“企业本期净利润”的数据来自企业本期利润表的“净利润”一栏。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整理

为了体现样本的典型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证民营企业50指数的50家上市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样本(简称“样本民企”),选取上证地方国有企业50指数的50家上市公司作为地方国有企业的样本(简称“样本地企”)。以上两个指数的截止日期均为2013年11月22日。笔者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搜集和整理了样本企业公开披露的2010―2012年合并会计报表及附注中的相关原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测度指标的计算。

(二)研究结果

1.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的比较

2010―2012年样本民企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2010―2012年样本地企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的统计描述如表2所示。

样本民企和样本地企2010―2012年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算术平均值的比较情况如图2所示。

从表1、表2和图2可以看出,2010―2013年三年间,样本地企每年的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均明显高于样本民企。样本民企每年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的离散程度均高于样本地企。2011年样本地企的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比2010年略微下降,2012年开始小幅上升。样本民企的社会保险费-工资负担率逐年持续小幅上升。

2.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的比较

2010―2012年样本民企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的统计描述如表3所示。

2010―2012年样本地企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的统计描述如表4所示。

样本民企和样本地企2010―2012年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算术平均值的对比情况如图3所示。

从表3、表4和图3可以看出,2010―2012年三年间,样本地企每年的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均明显高于样本民企。样本民企每年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的离散程度均高于样本地企。样本民企每年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的离散程度均明显高于样本地方国有企业。无论是样本地企还是样本民企,其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都在逐年持续上升。经过计算,样本地企的社会保险费-营业总收入负担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61%,样本民企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63%,增长幅度高于样本地企。

3.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的比较

2010―2012年样本民企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的统计描述如表5所示。

2010―2012年样本地企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的统计描述如表6所示。

样本民企和样本地企2010―2012年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的整体平均值的对比情况如图4所示。

从表5、表6和图4可以看出,2010―2012年三年间,样本地企每年的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均明显高于样本民企。样本民企每年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的离散程度均高于样本地企。2011年样本地企的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比2010年小幅下降,2012年开始上升。样本民企的社会保险费-净利润负担率在逐年持续小幅上升。

四、结语

研究表明,尽管法定社会保险费率相同,但我国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从工资的角度,还是从营业收入的角度,或是从净利润的角度进行测度,地方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都明显高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的离散程度要高于地方国有企业。2010年至2012年间,地方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水平出现小幅波动,但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水平逐年持续上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规模实力、内部管理、成本控制能力、劳动用工制度、职工数量和素质、职工薪酬水平、企业文化、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景气状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因素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水平。另外,企业所在地的社会保险各险种的覆盖面的大小、政府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社会保险费财务负担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 樊雪志,李冰. 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险[J].中外企业家,2006(10):38-40.

[2] 李喜燕. 论民营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的困境与现实出路――基于缴费主体的视角[J]. 特区经济,2009(12):154-155.

[3] 宋一军.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现状[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1):59-61.

[4] 曾益武. 民营企业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执行偏差分析[J].中国商界,2010(11):30-31.

[5] 杨小琴. 民营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59.

[6] 陈朝先. 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负担和历史包袱[J].中国工业经济,1995(2):44-46.

[7] 徐金发.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国有企业角度[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

[8] 刘畅.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效率研究――基于天津市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8-32.

[9] 杨园丽.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国有企业缴费负担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 李连友. 国有企业养老保险负担释放方式探讨[J]. 经济理论与实践,1996(6):25-27.

[11] 李继成. 我国民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情况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 封会民. 城镇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的困境与出路[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

保险缴费论文篇8

[关键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社会平均工资;人文关怀

一、现有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规定

各地的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一般都是以平均工资为标准的,这样做的依据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劳办发[1997]116号)。该办法规定,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超过部分不记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记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这些年来,各地统计下来的平均工资几乎都在涨涨涨,这意味着社保上缴标准也以超过10%的涨幅每年涨不停。社会平均工资是被高收入者拉起来的,低收入者工资上涨的幅度和绝对值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这样养老保险缴纳费用的增加就直接减少了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甚至低收入者工资的上涨直接就被养老保险缴纳的上涨给“吃掉了”,这没有体现人文关怀。

二、现有的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不利于人文关怀

2012年,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我党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低保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己经覆盖13亿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险之所以能够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是因为其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子系统,也体现着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特征。因此养老保险的缴费要更加重视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低收入者的关注。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其基数的确定是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的,这样可以保障养老保险的收入能够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应对养老保险支出不断扩大的整体局面。同时也有简化了养老保险费收缴的程序,减少了收缴的成本。这有利于经济理性,但是对低收入者来说,却不利与人文关怀。

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是一道坎。一般而言,按照现有规定,倘若一个人的工资大于最高标准,则按照最高标准来缴费,多出部分不缴钱;若一个人的工资是在最高和最低标准之间,则按照自己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乘以缴费率来缴费;但是更关键的是,如果一个人的工资是低于最低标准的,那么必须得按照最低标准来缴钱。

比如说北京市刚刚公布的2014年的社会月平均工资为6463元,则2015年北京市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为6463元,按照60%的缴费下限计算,则北京市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的下限为3878元。而北京市2015年的最低工资是1720元,这意味着收入在1720元――3878元这个工资区间的人群都得按照3878元乘以缴费率来算应该上缴的费用,而不是以他们的实际工资作为基数。用某人月收入3878元,要交养老保险来举例,拿这个工资的人,应该上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为310.24元(3878×8%),相当于自己工资的8%。而如果一个人工资是1720元,上缴的同样是310.24元,光是上缴到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就会占到自己工资的18.04%。要知道,这还仅仅是从工资里扣到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里的钱。大家还需要承担的医保、失业、工伤等等其它社保项目,都是以这个基数来算。

因此,以社会平均工资作为养老保险的缴费工资基数,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自己的工资与当地平均工资差距越大,自己需要缴纳的养老保险负担就越高,自己手里留的余钱就越少,这加大了低收入群体的负担,并没有体现人文关怀。

同时,低收入者的所从事的行业相当一部分都是盈利性不是很强的行业。按照现有标准,劳动者所在的公司为劳动者支付的“五险一金”大概在企业人力支出的四层左右。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快速上涨,养老保险缴纳标准的不断提升,这大大加大了企业的负担,导致这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的不堪重压,纷纷想办法减少社会支出,要么是按照最低保准给劳动者缴纳社保,要么就直接“弃保”。这等于是直接的剥夺了劳动者的权利,间接的把低收入的劳动者排斥在养老保险之外,这也不利于人文关怀。

三、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设计要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一)加大低收入群体对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可选择性

在强制参加基础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基础上,低收入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群体等)进行分类,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其个人账户的缴费比例。分类以低收入劳动者是否有稳定的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为标准。有用人单位的低收入劳动者的社会统筹部分缴费应由用人单位负担,个人账户缴费比例可以自主选择。无用人单位的低收入劳动者要自己全部承担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缴费的负担较重,因此要优先考虑缴纳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部分可以选择不缴或少缴。在个人账户的缴费比例上,可以先划定缴费基数,然后按照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选择缴费的基数和缴费比率来缴纳个人账户。

例如可以以调整后的更加合理的社会平均工作为基础,划定社会平均工资的60%作为社会保险的基本缴费基数:

①若劳动者的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时:劳动者要按照实际工资收入(当然基数不能高于上限规定)和法定缴费比率(例如养老金为8%)缴纳社会保险费;

②当劳动者工资收入在基本缴费基数和社会平均工资之间时:劳动者按照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但是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多层次的缴费比率(例如养老金为劳动者划分为8%、6%或者4%等多层次供劳动者自主选择)来缴纳社会保险费;

③若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低于基本缴费基数时: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多层次的缴费基数(这个阶段可以将缴费基数划分为劳动者的实际收入、社会平均工资的60%、40%、20%等多个层次供劳动者自主选择)和缴费比率(例如养老金可以选择划定好的8%、6%、4%、2%甚至0%)。

(二)加大低收入群体对社会保险缴纳方式的灵活性

低收入群体具有其收入的变化会对其生活的影响产生放大效应的特点,因此,低收入群体缴纳社会保险的方式可以更具有灵活性。例如:收入不好的时候或者突然地变故对其的基本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少缴或者不交;收入较好的时候,或者生活压力较小的时候可以选择多缴;前期缴费不足时允许补缴;在缴费时间上,可以允许低收入群体不仅仅是按月缴费,可以是按按季度缴费,也可以是按年缴费。

参考文献

[1]唐钧.经济理性与人文关怀[J].湖湘论坛,2013年第6期.

[2]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J].社会学研究,2004(6).

[3]王延中.发挥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N].人民日报,2013-4-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消费者法律论文范文 下一篇:包装设计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