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督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6 16:38:40

保险监督管理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火灾保险消防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1、序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消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从技术装备,还是从法律法规、地方性规章来讲都得到了应有的改进和完善。但是近几年来重大火灾事故频繁发生却给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消除火灾隐患,遏制重特大火灾的频频发生,上至国家下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一再重申要下大力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为此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文件。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群众的法律观念还不强,使得一些规章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我国的火灾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火灾事故的发生,都是忽视消防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的结果。

2、火灾保险投保的条件及赔偿情况

火灾保险,可狭义的理解为保险人对承保的财产因与火灾而遭受的损失或由此而进行施救、抢救所造成财产的损失以及所支付的合理费用承担责任的保险。火灾保险从兴起到现在,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而在我国保险业的实质性发展也只是在近十年,关于它与消防监督管理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

2.1投保条件

一个单位、企业或个人要想投保首先要符合保险条款对其安全性的要求,经过保险公司的审查来决定是否对其投保或暂缓投保。由于投保目的的不同,危险程度不同,在投保前保险公司会对投保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查,确定所保项目的名称、金额、危险性质、危险程度或危险等效要进行全面的审查。比如一个大型商场投保,一般要调查其建筑等级、装修的耐火等级、防排烟系统、报警装置、消防水源、喷淋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等;周围环境,如工业区、商业区或居民区管理情形如良好、较好或一般;占用性质如工业他仓储、普遍住宅等经过初步审查,掌握了解被保险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投保单位要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毕,重新请保险人根据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及隐患消除情况来决定是否投保,如果不符合要求,保险公司完全可以拒绝对其投保。投保之后,投保人改变了保险人原承担风险的基本特点,也就是危险因素增加,由于性质的改变,保险即可中止,在此期间发生的火灾事故保险人不予赔偿,比如,某人投保了娱乐场所,然后又用大量的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增加了火灾发生蔓延的危险性,此时保险即可中止,由此而造成的损失,保险人拒绝赔偿。

2.2投保费率的角度

保险人在对投保单位进行投保收取保险费率时,消防监督工作做的怎样是确定保险费率的一个重要依据,前面已经讲过在确定对其投保时,保险人要对被保险人进行审查,对于建筑物的消防监督配套设施,消防设备的装备,消防组织机构及安全消防监督管理等做的比较好的单位,在费率上可适当优惠,即降低费率;对于消防监督工作弱的单位,要适当提高费率,比如说按规定该单位投保保险费率为0.3%,由于其消防监督工作做的好,发生危险的概率小,可将保险费率降为0.1%,消防监督工作的不好,火灾发生的机率大,可将费率升为0.5%,通过升降保险费率的手段来促使该单位加强消防监督工作。

2.3损失赔偿的角度

在保险条款中规定:“如果是由于被保险人个人过失行为造成的火灾损失,保险人可以不赔偿或少赔偿”,一个单位或个人投保的目的就在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得到保险人的赔偿,降低自己的损失。当火灾发生,由于其自身的消防监督工作做的不好,而遭到拒绝赔偿时,那么投保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另一方面,当火灾原因涉及第三者责任时,保险人有代为追偿的权利,比如:一个商场发生火灾,将一些柜台的物品烧坏,同时承保柜台的人将其财产投保而火灾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商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那么保险人可有权让产权所有者进行赔偿。凡是涉及自身经济利益的问题,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很重视。从自身和他人的利益出发,促进被保险人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减少火灾的发生。

3、鼓励保险公司介入消防工作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引导公众聚集场所和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承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这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消防监督工作难以深入的困境,鼓励让保险公司介入消防工作,成为消防监督的附加力量,运用其经济合约的力度来解决业主消防设施和消防管理投入不足的矛盾。

3.1有利于发展消防领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过去的消防监督管理对象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企业不再是政府的企业,而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政府在保证其发展需求的市政基础、法律制度,社会规划等基本的、公益的条件外,不必干涉甚至代为从事由市场价格调节的一些服务性事务。随着咨询。设计、检测、顾问、信息等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市场可以良好地提供业主所需的消防服务。

3.2有利于拓展消防科技的社会服务。消防工作光靠政府的消防监督机构去从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具体的非程序的技术事项活动中,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理和财力。因此,消防科技工作只能在社会化上寻找出路。通过保险公司与这些单位的保险合约,既服务又检查,并进行永久性的跟踪,增强这些单位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使其质量与经齐利益紧密挂钩,形成一种内在的质量约束机制,在有偿的经济合同和有责的法律合约下,产生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也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各自承担应尽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消防工作的落实走上责、权,利相结合的轨道,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3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理赔风险。保险公司从事的是风险管理业务,防灾防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火灾又是人类面临的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保险公司要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率,必须加大对降低风险措施的监控,并应该责无旁贷、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消防监督部门和风险投保单位开展防灾防损的工作。这些有效的工作,将不仅增加消防监督的社会力量,全面地开展社会化的消防管理,而且可在政府消防部门对风险投保单位开展消防监督并进行行政制约的同时,强化保险公司对风险投保单位开展防灾防损检查并进行经济制约。此外,对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业务领域的拓展、有针对的保险标的和风险估测必然带来实质性效果,保险公司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合理收费来争取业主的投保,一方面又必须通过风险评估、现场勘察、定期检查、督促整改筹科学的管理手段来降低或转移火灾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3、《财产保险》

4、《消防监督检查规定》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 监督管理 存在的问题 合理有效的措施

社会保险基金是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建立的专项公共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而社会保障制度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关系到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所以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好坏,监督的落实,直接关系到每一位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益。在农村,老百姓管社会保险基金称为“养老金”,“救命钱”,足见人们对社保基金的重视。社保基金监督管理不到位,将会影响到社会保障体制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养老现状、医疗现状等。所以,社保监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本地区基金征收、支付、存储、运营等各个管理环节的监管,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一、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一些问题,企待解决

第一个问题:从资金监管者方面来看,尽管我国的基金管理制度已初具规模,但仍在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导致保险基金不仅无法获得理想的投资效益和回报,而且常常被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早在2003年,养老金就被挪用,额度高达84亿,此后到2007年突破百亿,2011年达到376亿,2012年490亿,2013年609亿,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出基金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这是有些党的干部监守自盗,为了一已私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为被挪用的保险基金通常很难追回,所以加强基金监督管理,势在必行。

第二个问题:从保险资金受益者方面来看,我国社会保队基金近年来也流失严重。在养老保险方面:有一些人已经去世了,但他的近亲属不上报,一直在领着养老金,直到国家核实发现制止;在医疗保险方面:有的人无大病也住院报销,有的人使用别人的医疗保险来骗保,有的人医保卡用来购物等等方面违规使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方面:明明已经就业很久了,但一直还在领用国家的失业保险金。

第三个问题: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紧跟形势的发展,政策制定缺乏前瞻性,往往是出了问题之后,才想到对策,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高智商的人”来钻政策的空子。

第四个问题:监督管理权责划分不清,因为政府行政部门即是政策的制订者,又是监督管理者。导致监督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二、解决对策

(一)自身主观意识上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社保保险资金监管者应加强政治学习,头脑中始终要有一根弦,“当官别发财,发财别当官”,你是人民的父母官,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人民相信你,你却用来监守自盗。这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吗?只有从自身主观意识上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才能杜绝见钱眼开的心态。

(二)健全社会保险法,做到与时俱进,法律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严惩那些钻法律空子的一些人,杀一儆百,让“伸手的人必被抓”。

(三)社保基金的管理与监督要有明确的权责划分

各部门要各行其责。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应对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核算、投资运营等情况实施监督,确保资金安与保值增值;第三,社会保障部门对各项收支审批时严格把关。

(四)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管理工作

会计管理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保障基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切实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按资金险种设置账目,准确核算和如实反映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社保基金收支活动。要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将收入转入财政专户,切实加强支出监管,并按照用款计划及时拨付资金,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制度。切实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五)切实加强基金账户管理

在社会保障基金账户管理上,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完整。社会保障基金要按照险种实行专户储存、分账核算、杜绝不同险种资金的混用。不得将社保资金违规存在非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六)切实做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增强效益意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的最大化,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对于结余的一些社保资金,除按规定预留支付费用外,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转存为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或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实现社保基金收益最大化。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风险控制,切实维护社保基金的安全。

(七)信息公开制度

在当下互联网发展的如此迅速的年代,在当下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社保部门有义务向社会公众公开其个人缴纳的账户缴费额、支出额和累计余额,以及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额、支出额和累计结余额。暗处总是藏污纳垢,阳光之下,任何的猫腻都行不远。

三、结束语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风险评估;安全监督管理

1引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以致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在人类生息繁衍的世界上,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多么强大,因自然、社会、机械故障、人为操作等因素造成的各种灾害事故损失总还不能完全避免。纵观古今中外,地震、洪水、山崩、海啸、台风、雷击、火灾、轮船倾覆、飞机坠毁、火车相撞、石油井喷、煤矿塌方、机械故障、交通事故以至人们的工作失误、产品质量缺陷等,导致物毁人亡造成经济损失的实例,举不胜举。人们为了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灾害事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预测预防的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企业、家庭或个人渴望获得经济补偿以便恢复生产和生活。由于是人们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保险的经济活动手段。同期在企业的安全投入方面逐渐出现了有关保险方面的内容,迄今,除了工伤保险之外,还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许多方面的投入,这些保险内容的增加以及险种的变化都是为了实现在损失以及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受害方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也是为全社会提供一种安全的心理保障。

2风险与保险

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对风险的定义中,采用了事故概率函数(或频率)和后果的概念,有时采用术语“期望的损失”。对于风险的认识,除了简单的在工业技术上的评判之外,它还受到心理学、人类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影响,例如,公众对大公司的安全期望比小公司的期望大,要求大公司采用更高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存在事故的风险即意味着可能会导致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企业总是期望自身的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这样既可以避免生产不受影响,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信用度和产品竞争力。但是事实上,一旦企业的生产装置开始运转,其设施设备的固有风险便随之而来,如何保证即使在事故发生以后,企业生产也不致受到严重阻碍,除了企业自身在建设初期加强设备选型,选用安全度高的设备,在运行期间加强管理之外,还必须考虑一旦发生事故如何弥补损失,恢复生产。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人就是保险业务的经营者,即通常所说的保险公司,它通过收缴保险费而承担被保险人所转移的风险。被保险人就是获得风险补偿的人,他有权在发生风险损失时要求保险人予以补偿。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要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实现。

从风险与保险的关系来看,风险是保险业的“原料”,是保险的第一要素,可以说没有风险就没有保险。保险是处理风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务型技术,保险公司便是专门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特定风险事故的发生,是保险的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

3保险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

保险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险通过赔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帮助个人或组织在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风险事故发生时避免或减少经济危害。这种经济危害,对于个人来说,只是经济困难,但对于企业来说,就可能是破产。依据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产业资本包括或具有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3种形态;3种形态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依次继起;产业资本要顺利循环,要求3种形态的资本能够顺利地相互转化。保险发挥其经济补偿作用,可以保证3种形态的资本顺利地转化,不会因灾害事故而造成产业资本循环的停滞或中断,从而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和稳定。

保险通过收取保费而接受投保人所转移的风险,为其提供安全保障,因此,保险的主要作用之一就在于减少被保险人对于自身所面对的风险的忧虑或心理上的不安。

3.1保险的微观经济作用

保险的微观经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经济安全。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保险无疑具有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作用,使个人或家庭的生活得到保障。不仅如此,人寿保险还可应用于老年生活、筹措子女教育费用等方面。就企业来说,发生损失时,不仅可以立即得到补偿,使企业的经济生命不致中断,而且对可能遭到的利润损失可直接用保险方法获得解决。此外,企业也可能因不幸事故的发生而对公众或职工负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有时可能十分巨大,甚至使企业难以维持,而通过购买有关的保险,便可将赔偿责任转移给保险人从而维持企业的经营稳定。

(2)提高担保信用。有了保险,微观经济单位在融资等活动中便会因其投保而使其信用提高,继而获得诸多的方便。在欧美等国,个人求职(如诚实保证)或子女婚嫁(如人寿保险)常以保险为条件。再如企业主,也可通过购买人寿保险而提高其信用。

(3)促进事业发展。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购买保险以后,将不确定的巨大损失转化成了小额损失,消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专心致力于事业的发展,还可增加企业扩展的机会。

(4)养成节俭美德。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储蓄来自于节俭,但储蓄全凭自愿,难免有始无终,或是挪作他用。保险则胜于储蓄,因为投保以后,必须按保单规定按期缴纳保险费,直至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期届满时,才能领取应得的保险金,无形中带有强制储蓄的性质,形成节俭的美德。节俭所集中的资金又可用于经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2保险的宏观经济作用

保险的宏观经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经累积、集中就会形成巨额资金。尤其是人寿保险,因保险期间长,累积日久便成巨额资金。这些资金,构成了社会长期资金的主在来源,只要运用得当、投资适宜,不仅可以增加国家财富,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保险人赔偿给付的可靠性,降低全社会的风险水平。

(2)调节金融。就保险在社会再生产的交换环节中的性质而言,因为能够集中巨额资金加以运用,可以起到调节金融的作用。

(3)稳定物价。保险可以使企业维持连续经营,使供需保持协调,物价得以平稳。另一方面,保险对应付风险的准备,较之各个企业单独去处理,可以节省许多开支,使成本降低,价格回落,从而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

(4)增强国际经济关系。一方面,巨额保险标的的国际再保险,可使风险尽量分散,经营更加安全,促进了金融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各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的风险减少,国际市场的范围扩大,从而促进国际间一般企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均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加速发展,提高了国际间的信用与利益。

(5)促进全社会安全与稳定。为谋求社会福利,国家可以通过推行社会保险,达到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稳定、促进社会安定的目的。其他为社会目的而实行的强制保险,如机动车辆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等,也可以发挥其降低个人、集体风险保障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

4保险介入安全监督与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风险是保险的第一要素,也是保险合同成立的关键要素,因此,保险的核心就在于对风险的准确把握,在于对风险的控制管理水平。所谓风险管理,就是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处理技术,是以一定的风险处理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风险的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等。

保险的派生职能之一——防灾防损,在客观上起到了保障社会稳定的作用。保险人通过与公安、消防、交通、水电、农牧渔业、地震、气象部门的配合,开展防火、防洪、防震和防止交通事故等宣传工作,提高了投保人对防灾防损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参加当地安全委员会和消防委员会等安全组织,做到互通信息,搞好各部门的防灾防损工作;保险人还参加由主管部门组织的地区性或行业性安全联合检查、冬春两季防火检查和夏秋两季防汛检查等,帮助投保人消除事故隐患;结合承保、理赔工作,帮助企业做好安全管理,拨付防灾补助费,用于防灾防损专职部门添置设备、防灾宣传、修建防损设施,使企业发生风险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此既稳定了企业生产,也保障了社会安定。

大力发展保险事业,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稳定社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企业安全水平的正确评估,为企业的自我管理、政府的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等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保险和安全监管有着同样的需求,那就是开展互补的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从而为降低职工、企业乃至全社会的风险水平,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保证。

保险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承担着补偿灾害损失的责任,从企业经营管理和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必然会主动关心保险财产的安全,积极进行防灾防损工作。保险企业运用自己长期处理风险的经验和专门知识,积极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向被保险人提供防灾咨询,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被保险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同时,保险企业还会主动从保险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防灾基金,资助有关部门增添防灾设施,开展灾害研究。通过上述种种工作,既可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或缩小灾害损失的程度和影响,使社会财富少受损失,又可减少保险赔款支出,稳定保险经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统一。

为了社会安全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强制规定一些安全措施或安全要求,迫使个人或企业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例如,对特殊工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机动车辆实行年检制度,并强制实行第三者责任保险;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站或搭乘交通工具。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的保险的力量介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必然可以促进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控制与管理水平,从而改善企业的本质安全化水平,降低企业自身及保险业的风险。

要想更好地实现保险职能以及保险的派生职能,必然涉及到了一个新领域,那就是保险公司如何确保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能够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并最终实现全社会风险分担的目的。同时必须要看到全面实现保险的职能,一方面要依托保险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不断开拓,另一方面,人们必须认识到保险职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保险已不再单纯是一种企业行为,更多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企业兑现其为保障社会“安定”的承诺的行为。

随着现代保险的发展,国外各大保险公司均不同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过长期的不断积累和实践,国外已经形成了大量先进的理论、理念、思想以及实践经验,尤其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方面已经远远走在了人们的前面。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美、日本、新加坡、香港等,由于其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发达的阶段,所以很多企业行为是直接与市场挂钩,是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比如在上述国家和地区,许多行业自身均已形成了一套风险评估体系,因此,已经积累了大量技术数据,同时不断完善了其风险评估的方法理论;无论是接受国家监察,还是公众监督,还是进行保险,企业均可以通过风险评估,提供相应的评估结果,表征企业的安全水平。而这些评估体系,或是由企业,或是由科研机构,或是由国家监管部门,或是由上述多方参与建立。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评估体系无一不是借助了保险的评估理论体系。国外保险的一些做法就很值得人们借鉴,比如:

(1)在保险活动中,若是被保险方在一年中未发生任何事故,那么保险费率会逐年降低,作为一种对被保险方的补偿奖励。

(2)保险人会根据被保险方规模的大小,分配安全检查人员到各个单位进行检查,促使被保险方不断检修、保养、维护设备,控制风险水平,若是检查人员认为被保险方未能有效消除事故隐患,降低风险水平,那么保险公司有权中止合同。

这表示保险为企业提供的不仅是简单的保险服务,它还为企业提供防灾抗损的监管职能,从以上两种做法看,无论是保险费的下降调低,还是保险合同的中止或延续,均需要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一个对被保险方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通过风险评估——评估风险控制管理的水平——中止或延续保险合同的方式,介入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被保险方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很大程度上分担了本应属于政府监管的一部分职能。

同时,由保险的功能可以看出,保险对于企业的保险、银行贷款、政府及公众的安全信任度等活动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活动中,企业都必须提供证据,证明企业是具有安全信用、贷款偿还能力等。那么,建立一种适合于企业保险和安全监管的风险评估体系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反观国内,保险行业经过多年粗放式的发展,逐步开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直接导致保险的发展走人了一个瓶颈地带,尤其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各种机构、机制、管理等诸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保险业和安全监管在技术上、理论上、观念上的落后,也使得国内的风险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还是在引用、吸收国外技术的层次上。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有效并适合于中国保险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风险评估体系。

5对策措施

加入WTO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融人国内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人们的风险管理理念也应该逐步与国际接轨,接受和汲取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思想,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监管的目的在于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要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不仅是涉及到行政管理问题,它还涉及到其他譬如安全科学、安全工程、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方面的内容。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采用的安全监管模式大都是政府监管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各类标准的优势,将安全监管过程标准化;同时发挥社会其他包括安全评估中介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等的力量,促使企业认识到降低企业风险水平对于企业在全社会获得应有的经济、政治地位的重要性,也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获得社会信用度,企业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发位置,譬如在企业规模扩大、选择合作对象、获取政府贷款、得到银行担保等等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优势。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损失预防的普遍推行,是现代保险经营的一个发展方向。虽然损失预防通常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但当今的一般保险业已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其理由就在于“疾病的预防胜于治疗”,这一点在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公司的承保活动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如海上保险方面,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海图标识与海难救助等有关制度的完备均足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因此,保险公司便随时设法协助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制度的改进,使海难的灾害减少。又如火灾保险方面,保险公司对良好的建筑与消防设施常予以保险费折扣的优待,甚至支出消防费,或直接组织火灾救助队,以抢救受灾中的财产。

尽管损失预防似已超出保险范围,但当今国际上各大保险公司无不将其视为经营上的合理措施。相比较而言,国内在这一领域大多数保险公司还没有能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加快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积极开展风险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可以尽快弥补与国外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打下人力基础。抓住目前保险的发展趋势,把握机遇,加快风险评估研究机构的建立,分离保险公司风险评估的业务,成立相应经纪公司,积极开展将保险、风险评估和企业安全水平评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风险评估体系。

同时,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安全事故报告数据的收集积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在正在全面开展的安全评价工作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安全工作者参与到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险评估的理论、理念和思想,并落实到实处,降低全社会的风险水平,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工作。

在加强立法进程以及加大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与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保险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其在企业安全监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开展适合于保险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有效降低职工、企业乃至全社会的风险水平。

6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一方面往往会缩减其在安全、健康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它又必须提升企业形象,增加在安全、健康方面的开支。那么如何规范企业在安全、健康方面的投入行为,光靠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干预显然是不够的。实践也证明,在这一点上,管理部门的干预也远远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企业甚至对于安全产生了一定抵触情绪,与此相对应地产生了国家直接干预企业安全工作的现象。虽然对于一定时期来说是允许其存在的,但从长远来看,对于营造正常健康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来说,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对于整个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而言,国家的责任在于制定“游戏规则”,在于将管理过程标准化,做到管理上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政府必须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它独到的效用,无论是在人力资源的提供,法律法规以及各类标准的制定、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还是最终整个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都必须是在政府的统一宏观调控下进行。

当前严峻的安全形势迫切要求人们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除了不断转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弱化行政干预色彩,除了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宏观管理的能力之外,人们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企业要生存,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然需要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就必然需要遵守市场规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对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应该尽快在这一领域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将保险行业融人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政府与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保持各方的信息沟通,同时要积极开展适用于各行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开发各自相应的基础数据库。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胡援成主编.财产保险[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8

2段昆著.当代美国保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上海财经大学保险教研室编.保险学原理[M],1989.8

4保险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8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0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监督管理制度社会保险政策社会保险事业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参保人的养老金,成为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根基。由于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的速度提升,令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愈发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违纪违法案件的出现,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基金安全与完善特别关键。

一、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滞后,征缴方法欠缺强制性

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是依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及《社会保险法》,没有有利的法律对欠缴乃至拒缴的单位进行制裁,征缴方式备受挑战,令社保基金欠缴状况十分严重。

(二)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欠费时间过长,欠缴数额过大

以检查状况而言,欠费大户大多为企业效益欠佳、停产或半停产等企业,这些企业派发工资十分艰难,无法为职工进行社会保险的缴纳。

(三)部门相互间欠缺协调,对基金保值增值具有影响

基金结余金额用在购买国债或存进国有商业银行,不可用于其它方式的投资。而银行利率水平以及国债发行量、发行形式等较难符合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所需。依照规定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支出户以及财政专户活期存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优惠利率,有些地方财政与社保经办机构由于协调不足,未依照规定把财政专户的基金用在购买国债或尽快转为定期存款,令利息收入降低。有些银行将未收到中国人民银行文件为借口,不肯采取优惠利率,对基金保值增值造成影响。

(四)基金统筹层次低,互济功能较难有效发挥

依照省政府文件制度,企业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执行市级统筹、升级调剂规模。可是以当前执行状况而言,较难真正实现预期成效。社保基金统筹层次较低,较难具备共济能力,统筹调剂作用较差。以当前各市状况来看,社会保险基金虽然具备相应的结余,可是分布并不平均,有些市、县、区甚至长期收不付出,构成基金缺口,令一些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社会保险支撑能力十分薄弱。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的解决方法

(一)强化宣传,加大参保覆盖率

扩大对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能力,令民营企业掌握社会保险政策,且有效意识到参与社会保险的重要性以及价值所在,依照法律参保且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以此保障职工的有效权利。充分展现新闻媒体的效果,多层次,全方面进行宣传。选择业务骨干,进入到企业当中,与职工紧密沟通,解答职工的疑惑,提高职工的参保意识以及参保积极性。总而言之,需将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乃至股份制企业归入参保群体当中,减少社会压力,保持社会安定。

(二)强化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认真正确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对于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需使用零基预算法把需参与所有社会保险的参保单位、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缴费比率、清欠指标等基本状况依照稳定性、可靠性为原则,编制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预算。严格依照社会保险基金制度的列支范畴,对支出预算进行编制,不但不会遗漏,还不会超支。年度预算方案只要通过批准,财政部门、税务机关乃至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则需依照法律足额征收可收的预算收入,并且也应通过相应的费用进行支出。财政部门、劳动乃至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大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的监督,定期检验税务征缴机关以及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预算执行状况,且须对预算执行结论给予审核,以便加大预算束缚力。并且,还需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决算管理。财政部门、劳动乃至社会保险部门均需相互结合,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管理,令财政部门、劳动以及社会保险部门相结合,令上报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工作机制给予完善,以便保障数据的完善性。

三、五险合一统一管理

将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进行转变,提高整合力度,对当前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给予调整,统一经办机构,完成五险合一,以此将征缴、支付、稽核进行统一,分账结算。并且还需建立统一的计算机管理服务网络,将数据、信息集合,完成资源共享,且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以及征缴乃至支付情况给予监督。

四、创建及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

建立基金监管部门,且执行专人负责,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监管。透过行政管理、经办机构管理乃至监督部门进行审查,对社会保险基金采取市场性监督。劳动及社会保险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障机构乃至审计机关,依照自身职责,共同结合,一同管理,构成行政、社会、专业乃至内部的监管,以此执行一体化,对基金运转进行监督,以此提升基金管理的透明度,令社会保险基金能够透明、公开、安全、高效,透过定期对社会颁布基金征收、支付、管理及运转的情况,通过社会进行监督。有效发挥出计算机网络的效果,并且,还需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透过基金执行完善、动态、实时的监管,谨防基金管理风险,以便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完善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进步,所以应当打造科学远大的决策制度,为劳动保障部门乃至其他部门的政策决策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利军,肖敏.国外工会参与社会保险监管的经验及其借鉴[N].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

[2]周咏梅.青岛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研究[N].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

[3]施玉龙.国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市场论坛,2011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672-3309(x).2010.08.1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8―56-02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主体及职责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监督管理主要由监管商业性保险的中国保监会来实施,但政策性保险的监管与商业性保险的监管在监管的性质、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管理较之商业保险业务管理要更加复杂,涉及到农业、气象、金融、投资、财政、税务等领域,需要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另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容易引起农户和保险经营主体的依赖性和道德风险,如果没有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补贴资金的运作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独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督管理体系。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活动的临督管理工作,并建立协调沟通机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其中,中国保监会一直以米承担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工作,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规划及实施细则的制定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建立与推行等活动,由中国保监会继续进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既保持了监管工作的连贯性,又保证了监管工作的专业性。农业部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对农业特质及农业风险的了解要更专业,更有利于开展险种的选择、费率的制定等技术层面工作,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均由农业部(农林水产省)负责监督和管理。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管理费补贴及巨灾准备金等财政扶持,则必须由财政部负责监管。具体而肓: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履行保险监管职责。审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和重大事项变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参与拟定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政策;要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在规定期限提交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报告、重大风险事故报告等;统一编制、管理全国和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数据、报表,并负责依法:依法行使的其他职责。

财政部门履行财政监管职责。对各项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支出的给付和使用,依法进行检查临督:会同保险监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政策:会同保险监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保及时拨付各项财政补贴:会同保险监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火准备金:依法行使的其他职责。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农业监管职责。根据具体需要,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建议;宣传、组织农业生产者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与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工作:协助政策性农业保险灾后查勘定损:参与拟定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政策:依法行使的其他职责。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对象

第一,政府。对政府的监管实际上是对其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扶持行为的监督。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扶持以及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与资会支持。理性的政府总是将有限资金投向最获效益的行业,而政策性农业保险短期内收益并不明显,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常常缺乏投入的积极性。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否真正得到政策扶持,关键是政策扶持能否落实以及如何落实。因此,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应明确规定监管机构对政府政策扶持行为的监督管理。

第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作为保险交易的重要主体,是保险监管机构监督和管理的重点。监管机构对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监管的目的是保持广大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信任。保证农户投保的安全性并维护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公平、安全、高效的交易秩序。如果缺乏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监管措施。则随时可能出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违规操作情况,如对投保农户的欺诈和不如实说明、解释保险产品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极大损害农户利益,还会使其丧失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信心,最终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监管。

第三,投保农户。对投保农户的监管是指对农户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时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进行监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地区差异、季节差异和保险标的自身状况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风险有重要影响,而保险经营主体对这些信息的掌握远不如农户真实、详细。因此道德风险问题历来是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道德风险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不仅如此。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严重,保险人难以控制。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对农户在投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进行监管调控,以控制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从而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业的稳健发展。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内容

一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对象的监管。(1)对政府的监管。对政府的监管是指对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行为的监管。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对政府政策扶持行为进行监督,目的是督促政府将其确定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税收信贷等支持政策常态化,避免政策扶持行为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其二,对政府提供的各项支持。如财政补贴、巨灾风险基金等所拨付资金的使用目的、用途和方式实施监督与管理,引导资金的流向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目标。(2)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监管。包括审批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人的设立:对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资产与负责、资本充足率及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对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执行法律和协议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数据的真实性进行监管: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合同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合同条款的监督检查,督促保险经营主体设计科学合理的保险条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在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时,应考虑投保人即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无正当理由随意扩大免责范围。(4)对农户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监管。对道德风险的监管方法有: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保单条款的合理设计,对投保农户投保后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激励,从而预防和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用以检测农户是否存在不良行为;若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可以赋予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一定的惩罚权利,以制约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对逆选择的监管措施有:采取强制保险的方法,即由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机构规定某些险种必须投保或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政府对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挂钩,促进投保率的提高,这可使保险公司低风险客户的数量增加,进而降低其客户组合的整体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保单的审查。督促其对风险进行分类和测算,将不同风险的投保农户区分开来,从而避免逆选择行为;建立农业和农户各项指标统计数据库,区别不同风险的农户,制约其逆选择的发生。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6篇

1.社会保险覆盖面窄

目前,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参保的居民也是城市居民比较多。乡镇的社会保险覆盖面比较窄。不少乡镇的社会保险种类少,规模也比较小,很难起到保障居民利益的作用。同时,不少农民的参保意识薄弱,认为参加社会保险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参保的热情很低。

2.社保资金来源单一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有限。整体上而言,国家承担起了大部分资金的来源,充当了主要保障者的角色。庞大的资金压力也让国家的负担较重,不少地方的保险经费面临着短缺和匮乏的困境。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保险经费过剩。一方面造成了社会保险经费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险经费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的发展很不均衡。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险的进城,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保险基金缺乏有效管理

完善、科学的信息基金管理对于社会保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制度规范行为,是指导社会保险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操作的准则和办法。只有具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才能规范信息社会保险人员的行为,使得操作有依据,社会保险相关人员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少地区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使得很多行为没有操作依据,不少社会保险人员的行为得不到约束,出现了许多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阻碍了地区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4.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关于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但是不少法律法规太过于笼统,不能适应所有地区的情况。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由于颁布的时间已经久远,其中很多条例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无法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同时,每个地区的社会保险现状不同,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保险现状也大不相同,同一部法律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地域。有的法律也许适用于城市地区,但这部法律不一定适用于乡村地区。除此之外,现有的法律过于宽泛,只是界定了几个大方面的问题,但是对于具体的细节适用性不强。对于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很难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这就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不小的麻烦和阻碍,大大影响了社会保险的进展和全面开展。

5.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才,组织就不能取得长远发展,更谈不上不断进步和自我完善。目前,社会保险专业方面的专业人才还不够,可以说,社会还没有形成重视社会保险的氛围。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人才十分匮乏。有的单位虽然有一些社会保险人员,但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培训,经验也不够丰富,责任心不强,不能履行好作为一名社会保险人员的基本职责。

二、完善社会保险的对策

1.加大社保宣传

一些非政府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保险的思想深入人心,使传统的观念得以改变,努力营造一种全社会关心、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步一个脚印加快推进参保工作。进一步增加补贴力度,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防止农产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使生产资料价格保持稳定,建立和完善农业保护制度。对农业收费严加管理,力求减少乱收费现象。不断增加政府对广大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稳定地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市政府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农村社会保险风险基金,并遵循专户专存的原则,真正使农民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保积极性。

2.强化基金监督管理

良好的监督是社会保险正常活动的前提,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很难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各个地区的社保单位应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为此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地控制,及时发现社会保险工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应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除了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的监督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外部监督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要认识到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管理的不足之处,认真改正有缺陷的地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是一项巨大的完整的工程,具有完善的体系和结构,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位,才能确保整个体系的良性运行,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扩大覆盖范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呈现二元分化的特点。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通过单位制获得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各类社会保险,在农村的农民依靠家庭保障和生产社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的集体保障,以及集体经济资助的合作医疗,然而与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在各方面均存在差距。我国上世纪末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至今日,各项改革依然受制于户籍制度对城乡的分隔,入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仅覆盖面小,而且往往享受不到与城市常住居民同等的待遇。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险各项制度,使得社会保险的开展有充分的依据,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真正做到社会保险惠及人民,全社会的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险的好处,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4.加强人员的素质培训

单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必须重视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投资。政府要鼓励社会保险人员学习最新的信息安全知识,不断更新已有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单位不仅要注重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要重视对人员的道德培养。一个光有专业知识而缺乏道德素养的人员,不仅不能给社会带来效益,反而会危害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保险人员的道德素养。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7篇

(一)统筹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够强

目前各统筹机构的工作人员变动频繁,而且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与日益发展的统筹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风险防范意i只欠缺,风险识别能力不高,不了解统筹政策连续性和变化情况,不能正确识别风险点,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会造成会计核算不规范、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运行的风险,极容易酿成截留、挪用、转移统筹基金的风险事故,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地运行发展。

(二)统筹业务工作复杂化程度不断加深

近几年统筹基金缺口金额逐年增加、个别养老金项目列支渠道多次调整、总行年底集中拨付统筹基金缺口等等因素,这些都给统筹基金的会计核算、年底预决算、养老保险统筹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统筹管理系统”)的信息维护增加了难度,也给统筹基金的监管和运行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人总行先后出台一系列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并完善了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先后研究制定基金内控、预算、支付、结算等制度及个人账户、统计、档案管理办法。但当前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一)曰常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1.现有基金管理制度中缺少“三级审批”机制。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款项划拨和会计核算由统筹会计和统筹出纳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完成;会计主管主要负责对会计核算和款项划拨的审核和签章。即“支付结算单”由统筹会计和会计主管签批后,统筹出纳即可据此办理款项划拨,基金的管理由统筹机构内部的“二级审批”后即可完成,没有建立对基金支付环节的“三级审批”制度,不利于基金的安全与管理。2.“统筹管理系统”的维护缺乏“复核”机制。各级统筹机构在“统筹管理系统”中设有操作员1名,负责统筹机构内部所有参保人员基本信息、收人信息、收入台账和支付台账、增加减少人员等等的具体维护,由操作员维护后,系统生成最终数据。但对操作员各项信息维护的正确与否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监督,不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对养老基金的收支监管。3.统筹基金的会计核算缺少及时有效的核对机制。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会计处理仍然采取原始的手工模式,总账、分户账和结算户存款之间的账务核对主要依靠手工逐项核对来完成,不利于规范统筹基金的会计核算和统筹基金的实时监督管理,更不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堵塞漏洞。

(二)定期检查缺乏有力的监督措施

1.内部定期监督手段不能有效解决基金运行风险。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检查主要为上级行统筹基金管理部门的定期定项检查和同级养老保险统筹机构的全面自查。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上级行统筹基金管理部门的定期检查不能及时、实时地发现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同级养老保险统筹机构的自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来监管基金的健康运行。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大部分依靠统筹机构的内部监督来完成,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外部监督部门对基金进行有效监督,使得基金运行潜在风险集中,对基金运行安全产生威胁。

三、“内外兼修”,强化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监督管理

(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统筹基金的内部监督力度

1.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三级审批”制度。统筹会计在“统筹管理系统”中生成“支付结算单”后,逐级由统筹会计、会计主管和主管行长签字确认,再交由统筹出纳再进行款项划拨,进一步加强对基金支付环节的审批制约,保证统筹基金的安全。2.强化会计主管对基金运行的定期检査职责。由会计主管在日常基金收支审批的基础上,按月对会计原始凭证、资金划拨、账务处理,对重要空白凭证、重要空白凭证使用情况登记簿进行全面检查,对参保人员的信息情况进行抽查,着重抽查收入信息情况和支付台账等情况。3.在“统筹管理系统”中增设复核员(可由会计主管担任)。由复核员对操作员在“统筹管理系统”内的数据维护进行全面或重点性的复核和监督,经复核操作后,“统筹管理系统”才能生成相关信息的最后记录,加强信息维护的准确性。4.开发使用“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会计核算系统”(以下简称“会计核算系统”)。引人现代化的核算系统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核算系统”中设置统筹会计、会计复核、统筹出纳和会计主管四级操作员(其中会计主管和会计复核可由1人兼任),由复核员对统筹会计在“会计核算系统”的每笔账务处理进行复核后,“会计核算系统”最终确认账务处理结果。同时“会计核算系统”会自动完成总账、分户账与“结算户存款”的自动核对功能,保证了账务核对的及时性,提高了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建议“会计核算系统”与“统筹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或在“统筹管理系统”另增加子模块来完成会计核算的功能,以完成两个系统数据的相互制约与核对,进一步保证基金的安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5.建立上级统筹基金管理部门非现场监督方式。上级统筹基金管理机构除定期定项进行现场检查外,可通过季度报表、年度报表、日常报表等反映出的可疑问题或情况,通过“统筹管理系统”对辖区内各统筹机构的系统数据进行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定期检查为随时监督。

(二)内外联动,形成基金监管合力

仿照地方社保机构成立基金监督委员会,成员单位为人事、会计、内审部门。委员会成员通力协作,各自发挥基金监管的职能作用,形成对养老统筹基金有效监督的制约机制。主要采取以定期为主、不定期为辅,事前、事中监督相结合等形式实现全面、动态、适时监管。1.建立与同级会计财务部门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定期对账机制。会计财务部门与人事部门协调建立按季度对基金征缴划拨、工资执行、基金缺口等情况的对账制度,并建立对账情况备查登记簿,由各部门的经办人、会计主管、主管行领导签字确认。2.建立同级会计财务部门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定期检査机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规定,会计财务部门为全行预算账户的管理部门,承担着本级机构银行账户的使用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由人事部门与会计财务部门沟通建立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按季检查制度,由会计财务部门按季对统筹基金的收支情况、会计核算情况和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出检查意见和整改意见,并负责监督对检查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3.建立同级内审部门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按年监督机制。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承担辖区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由人事部门与内审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由同级内审部门每年对养老统筹基金专项审计机制,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统筹基金收人和支出、财务管理、内部管理、个人账户和“统筹管理系统”管理等方面,由内审部门形成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并督促统筹管理机构对审计报告和意见进行落实。4.强化总行“岗位风险监督管理系统”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风险点的防控作用。各统筹管理机构结合岗位分工在“岗位风险监督管理系统”中,科学设计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的风险防控点,具体检查人员按规定实施风险点检查,并由会计主管和管理员对其检査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如实地将检查情况登记到“岗位风险监督管理系统”中,强化纪检职能对基金运行情况的监督。5.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查询系统的功能。参保职工登录“查询系统”对本人缴纳费用情况、个人账户情况、缴费基数、参保时间连续等情况进行实时査询,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主体的作用,以进一步加强对统筹基金的外部监督,确保每位参保职工的信息准确。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保险业形成了多家竞办的局面。除中国人民、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4家全国性的公司外,还有十几家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公司和几家抢滩的外国公司,中国的保险市场正在形成。但目前,对保险市场监管不力已初露端倪,突出表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擅自批准设立保险机构;一些单位未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擅自办理保险业务;一些保险机构违规、违章、超业务范围经营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保险机构违反费率政策等等。因此,加强对保险市场监督管理已成为一项迫切工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美、英两国保险市场监督管理的比较,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

美国从1851年起,在各州设立了保险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保险公司的成立及业务的经营。1871年,成立了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负责协调各州的管制行动并交流各州的经验。各州分别管理是目前美国保险监督管理的基本形式。各州对保险的监督管理主要从立法、司法、行政三个方面着手。

1、对保险公司创立的监督。在美国,要创立一家保险公司,第一步就是要通过保险监督官的审查,由其检查是否符合本州保险法规定和财务要求,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或净资产以及公司组织状况是否完善。

2、对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监督。各州的保险法都规定,每家保险公司都必须向保险监督官递交年度报告,保险监督官据此来了解各公司的经营状况。此外,法律还规定监督官每三年至少对公司进行一次检查,检查费用由被检查公司支付。

3、对费率的监督管理。在美国,各州都规定费率必须合理,既不能过高,差别又不能过大。为了保证偿付能力,价格竞争受到限制。

4、对准备金的监督管理。各州的保险法规定,必须建立各种准备金(比如财产保险中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损失准备金和寿险中的责任准备金),并规定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另外,还要求在保险监督官处按准备金的一定比例存放一笔现金。

5、对投资的监督。美国各州对保险人投资都加以限制,一般允许的投资对象为联邦政府债券、州市政府债券、抵押贷款、公司债券和优先股等。

二、英国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

1575年英国保险商会成立,这是英国政府对保险监督的开端。随着保险业的兴衰发展,英国保险法经过多次修订完善。目前,英国实行的是《1982年保险公司法》,该法范围广泛,包括保险公司开业的审批、帐户及报表制度、保险公司长期业务的资产及责任、有限公司业务的责任干预权、财务来源(清偿能力)、业务转移、停业的规定,还涉及保险公司董事、管理者或经理的变更,保险业的经营手段(广告中间人及长期业务的撤回等)和对特殊险种的规定等。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属宽松监督,主要是监督它们的行为及其经营成果。公司必须以特定的方式向政府提供有关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工贸部便可以对公司的偿付能力作出评价。如果公司的偿付能力恶化到保险基金以下时,为了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工贸部可以采取它认为必须采取的措施,如取消公司经营权。如果公司偿付能力良好,对于公司的行为,诸如保险费率的高低、对技术准备金的投资等就不加以限制,对承保的危险也不加以干预。美英两国对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代表了两种典型的监督模式。其中一些合理的、科学的内容值得借鉴,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启示。

1、保险是商品,但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对保险市场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对市场中的企业行为通常采取不干涉的政策,而由市场机制自动调整企业行为。但对于保险市场是个例外,政府对保险市场均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把一般企业破产看做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正常又必要的组成部分。而保险公司的破产,则被看做是政府监督管理的失败。因为,保险是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保险公司的破产,意味着保险保单持有人失去保险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

2、保证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市场监督管理最重要的目的。保险补偿制度的建立,必须要有众多经济单位的集合,即多数人以缴付保险费的形式组成保险基金。保险公司一旦经营失败,将对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这方面,美英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证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如资本金的要求、保证金的提存、各项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存、最低偿付能力的确定、法定再保险等等。因此,保证偿付能力也应当是我国保险市场监督管理的立足点。

3、要在保险市场上维持合理的价格和公平的保险条件。在美英两国,都制定有“反垄断法”以防止生产或销售商联合起来维持产品的高价格。但对保险市场,政府的做法恰恰相反,保险公司费率的厘订不仅不适用“反垄断法”,政府甚至要求保险公会,根据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制定出共同的费率标准。因为,保险市场上不适当的价格竞争,会危及价格的竞争已被大大淡化了,竞争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方面,与此对照,我们国内的一些公司采用降低费率、增加回扣等手段来展业的做法就显得十分幼稚和危险。

保险监督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工医疗;医保管理;工作思路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世界一大难题,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难中之最。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困难,然而,医疗保险实施后的管理工作也同样是一大难题。常言道,三分政策七分管理。这一说法对医疗保险这一世界性难题而言显而易见。面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这一难题,医疗保险的监督管理就应当坚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讨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1.抓住主要环节,积极开展“实时管理”

医疗保险管理难,就在于它有许多特殊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疗保险不像养老保险那样由经办机构直接完成对参保人的补偿,而是经办机构必须通过医疗机构完成对参保人的补偿。这样一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医疗机构势必要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量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经办机构为了确保收支平衡,也必然要控制医疗机构进行不合理的医疗服务量,结果很自然就出现了对医疗服务量的控制与反控制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部门对医疗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根据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的变化,不断采取一些对策。一是对结算办法理解和执行有偏差,采取分解住院、不合理转诊等办法加重个人负担;二是不能严格掌握出入院标准,不该入院的收入院,不该出院的请出院;三是不能严格执行用药原则,选用贵重药、进口药,超范围用药;四是不合理检查,将高精尖仪器作为常规检查或重复检查。面对医院的这些做法,医疗监督管理就不可能是单一的、静止的管理办法,而必须要采取多种形式、动态的综合管理办法。

“实时管理”是医疗保险监督管理人员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所谓“实时管理”是指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时间上讲,是指参保人员从住院到出院这一在院治疗阶段,管理人员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进行全天候监督管理。在操作方法上,是采用计算机监控定点医疗机构传递的医疗信息和医疗监督管理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实地检查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实时管理”的目的是堵塞漏洞、防止浪费,保证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它依据计算机监控提供的信息,有目的地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分解住院、不够住院标准的病人收入院等现象,并杜绝挂床住院、冒名顶替住院等情况的发生。

“实时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1应用计算机系统监控,及时掌握医疗信息动态

为了满足“实时管理”的需要,必须完成计算机“实时管理”系统对住院病人的医疗、检查、用药情况实行监察,对反复住院病人进行监控,对特殊病种、特殊治疗随时备案登录。在具体操作上可专设医疗监管人员应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工作日时间内全天候监控,及时掌握医疗保险住院病人的动态信息,对日住院人数显著增多的医院,对发生高额费用和重复住院的病人,重点监控,及时调录、登记。这些可疑信息经医疗管理人员分析后确定抽查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医院实地检查。

1.2实地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

根据计算机监控的数据信息,除对医疗机构做好实地普遍检查外,还要不定时地去医院抽查。一是抽检部分住院病人,核对人、证、卡是否一致,是否有冒名顶替住院的现象。二是抽阅在架病志,根据计算机监控的数据信息,除对医疗机构做好实地普遍检核查病人的检查、用药、治疗情况,如有不合理现象及时提出。

1.3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检查

对社会反应大、问题多的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病种应进行重点检查,对有疑问且暂时难以确定的问题,应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并在出院病志检查时作为重点核查对象。在实时检查过程中发现违规的问题应及时做好登记,并向医疗机构反馈,需要扣减费用的违规事例,核准后一定要请医院签字认可。

1.4根据群众投诉,做好检查处理工作

为了增强群众医疗保险的意识和提高他们对医疗保险工作的信任程度,应专门设立专职人员负责接待投诉群众,并解答相关政策。对群众的投诉有备案登记。根据群众举报的医疗机构分解住院人次、加重个人负担及四不合理现象,对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即时检查,对确立的违规事实从速处理,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复议,力求处理得科学合理。

1.5核查出院病志与实时管理进行有机结合

管理人员每月核查病志时应当坚持进病房进行实时检查。对不够出院标准,或有疑问的,应及时到病房进行调查对转院的病人做好登记并与计算机提供的重复住院及转诊的信息进行核对分析。

2.坚持动态管理,不断调整检查方法

在做好“实时管理”的同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认真做好对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病志的核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通过核查病志,从中发现定点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一些偏差,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参保人员的逐步增多,对定点医院每月出院病志的检查也应不断的改变形式,才能提高管理效力。

2.1检查方式应不断地变换调整

随着参保人员的不断增多,住院病人的增加,应不断地及时调整核查的方法,由全部检查改为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在操作中除对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出院病志中的单病种结算病例全部核查外,其他出院病志50份以内的全部核查,50至150份抽查1/2、150份以上的抽查1/3。发现的问题按抽查的比例放大相应倍数扣减费用。

2.2要更新观念,不断开拓新思路

由于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观念往往随着政策调整而发生变化。在管理工作中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应根据医保政策的调整和医疗机构服务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探索管理工作新思路,调整管理方法,研究新措施,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管理办法上。否则就不可能发现新问题、新矛盾,管理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

2.3要坚持原则性,把握好灵活性在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影响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

工作中首先要讲原则、讲政策,强化贯彻执行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严肃性,狠抓政策规定的落实,对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不讲情面,认真处理。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医疗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必须正视这方面的特殊性,在坚持原则、严肃政策规定的同时,把握好管理的灵活性,对医、保之间产生争议的问题,采取慎重的态度,充分听取医疗机构的意见,实事求是地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3.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管理效力

为了使以实时管理为主体、多种形式并举的动态管理方式更具有科学性,以及达到增加监督管理效力的目的,在工作中还应建立几种制度,以确保不断提高监督管理的力度。

3.1建立内部相互监督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监督的力度和公正,对医疗监督检查人员应进行分组。监督检查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以市内行政区为单位设立。每一个医疗监督检查组均由来自三个不同部门(医疗管理部、医疗专家组、结算部)的3至4名专职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时管理、每月出院病志检查和住院实际人次的核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既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又要相互促进、相互协作。这种做法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又形成了相互监督机制,同时还能保证专业优势互补,提高医疗监督检查工作的效力。

3.2建立医疗监督检查人员轮转制度

为了防止监督管理人员长期在一个区域工作而导致监督管理意识的淡化,医疗监督管理检查小组和成员应实行轮转制度。这种轮转含两种形式:小组检查区域的轮换和检查组人员的轮换。通过轮转,让从事医疗保险监督检查人员全面了解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运行的整体情况,杜绝医疗监督检查中的“人情”检查,克服长时间在某一固定环境下从事管理工作产生的松懈情绪。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医疗机构长期适应某一部分人员的检查,而容易采取某些相应的对策。

3.3建立监督复核制度

实行医疗监督复核的形式主要有两种:①对检查出的问题实行集体复议审定,医疗保险各检查小组对定点医疗机构每月的出院病志核查后,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由经办机构的主管领导组织医疗监督管理部、医疗专家组集体研究审定,以增加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工作的透明度,防止人情检查,保证监督检查工作的真实、公开与公正。②成立由三位专家组成的复核小组,对每月检查的病志有选择性的进行抽查复核。通过复查,可以检验出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并及时堵塞漏洞,促进医疗监督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是一大难题,我们必须在工作实践中正视这一问题。只要能逐步认识,不断探索新方法,不断开拓新思路,不断完善政策,树立动态管理观念,坚持原则性,把握好灵活性,正确处理好医、保之间的关系,我们深信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会在这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最终达到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宗秋,苟忠武,荣根满等.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关键在于健全制约机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4,4(118):12490-12491

[2]王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J].新华社, 2002年3月1日

[3]宗秋,荣根满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保险保障研究[J].中国卫生,2008,(3):31-33

[4]孙希文,唐可心,荣根满等.辽阳市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之我见[J].中国卫生,2006(5) 51-52

[5]宗秋,荣根满等.加强医院管理,搞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J].淮海医药,200;20(3):259-260

[6]荣根满,宗秋等.建立新型医患关系,迎接新的医疗市场挑战[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15(2):219-220

[7]苟忠武,文成奉,宗秋等.医疗保险难题的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15(84):1414-1415

[8]宗秋,荣根满等.企业医院社会化是服务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J].中国医院管理,2005;(6):62-63

[9]上海市医疗保险局.医疗保险管理的关系及双方行为的影响[J].卫生软科学,1999年第13期

[10]刘永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险出版社,2000

[11]王光明,程茂金等.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服务监督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19期

[12]王永琪,王建宏.定点医院在医改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19期

[13]宗秋,荣根满等.铁道建筑企业医院走向医疗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J].中国医院管理. 2005;25(3):31-3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法务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