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

时间:2023-03-16 09:00:52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 构建思路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涵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方面。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是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发挥会计控制效能的技术手段、措施及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和不同的控制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提到的会计控制方法有八种,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根据要求,会计控制包括:①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舞弊现象。会计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经济管理活动,通过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② 防范、及时纠正并消除错误行为,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的内控目标,也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公司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③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活动要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公司的交易活动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以避免公司违反操作。④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

二、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思路

1.《基本规范》――构建指南

根据《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如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等。从方法规定方面来看,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等等。依据基本规范规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目标、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企业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时,对于制定哪些内部控制以及如何制定都有一个参考标准。

2.《具体规范》――构建指导

根据基本规范而制定的具体规范,对企业应执行的相关规范作出具体规定和应用说明,对每一个具体规范应该包含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内容、要点和控制方法等都有说明,同时,针对经济、会计工作中薄弱和容易出错的环节,财政部也了相关的《具体规范》,这些都为企业在制定相关控制时起着指导作用。

3. 控制环境――构建基础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离不开所存在的环境,进行控制首先要考虑到控制环境问题。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不同环境下,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程度也不一样。控制环境状况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也就是说,会计控制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全体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必须从营造良好的环境做起,把风险管理意识贯穿到每一个员工、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使风险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强调全员参与,塑造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氛围,为构建企业内部会计规范打下坚实基础。

4.风险管理――构建关键

像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都为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带来威胁,影响着控制目的的实现。企业应该树立防范风险意识,进行有效风险评估,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可以按业务性质归类找出各个流程中的主要风险点,按业务风险的信息结构和风险源性质,针对性地制定科学适用的风险计量方法,建立一套完备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体系。

5.控制活动――构建切入点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指令得以实现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对事前、事中控制的一种弥补,一般只是对会计核算“结果”的监督,被动地接受前台反映的结果。因此,企业应该在事前、事中把握风险,把损失降到最低,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企业要构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就要选择合适切入点,加强事前、事中控制,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6.信息的沟通交流――构建保障

企业的具体控制活动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和沟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更少不了各个环节的实时信息传递和交流。因此,要加强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员工参与会计控制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作中发现有关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与机遇的机会。由此不难看出,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对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着重要作用,是整体会计控制价值实现最大化的需要。

三、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时,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限制,如具体事项的无法预知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操作执行人员运用水平等,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相关法律法规都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为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指明了方向。企业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时应以预防为主进行控制,明确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加强内部监督

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不依附任何职能部门而相对独立的机构,以保证其绝对的监督权。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应该引起企业足够重视。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管理上的漏洞和舞弊行为,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经营业务和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内部会计控制也应随着企业的环境和风险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式,严格做好事前、事中控制,防范于未然。

3. 注重人员素质的培养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是相关财务人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制度实施效果,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可能会因为判断失误或利益驱使而失败,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要求财务人员要具有金融、营销、法律、生产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跟不上,则内部会计控制也不会完全到位。所以,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企业也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后续教育等方式,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和会计方法。

4.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和前提,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其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根据《公司法》的要求,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间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适合于其发展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其二,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内部会计和审计制度,强化对经理人员的在任审计与监督,规范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考核程序,维护出资者利益,防止人为违规操作。其三,要严格考核与奖励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同部门和岗位,其考核的内容及评价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孙跃.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财经界.2010;01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2篇

一、长安福特公司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分析

(一)长安福特公司及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

长安福特总部坐落在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市,是由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百年老店”——长安汽车集团和世界领先的福特汽车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该厂拥有世界一流的整车生产线,2005年年产达到15万辆,并已在南京市兴建第二厂区。

长安福特公司的主要管理架构是由合资双方各派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各个部门组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在借鉴美国福特公司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上建立而成的,具有较高的起点。它的主要内部控制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并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引下,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水准的内部控制系统。

长安福特公司,首先界定了固定资产的范围及内容,其业务流程包括(简要):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

2.资产购置流程

3.资产处置流程

4.资产实物台账管理和报废流程

(1)台账的设置和保管要求:专人负责台账登记工作;登记凭证的要求;保管期限等。

(2)台账的登记:包括入库登记、领用登记、报废或转移登记。

(3)期末报告:按季向财务部报送报表。

(4)盘点制度。

(5)资产地点转移:包括部门内部在厂区内移动,部门之间在厂区内移动,转移给其他单位的,买入时直接存放在其他单位的资产等。

(6)资产报废、出售的审批和实物处置:包括不同固定资产报废的程序。

(7)通则。

(8)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9)/修订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5.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1)目的:通过盘点来确定公司固定资产是否安全,促进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使用范围:列入公司固定资产账目的所有资产项目。

(3)参考资料。

(4)职责:包括财务部门、主管部门及使用部门的职责。

(5)程序:包括基础工作、盘点方法和盘点时间、差异处理以及盘盈盘亏的会计处理。

(6)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7)/修订记录:规定了固定格式。

(二)长安福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特点。

1.注重流程管理

从上述的介绍中可以看到,长安福特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进行的是流程管理。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购置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最后处置都有一系列的流程图,相关业务经办人员根据这些流程图执行有关固定资产的业务。不少企业虽然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但是执行起来却不尽人意,很多业务人员经办有关事项时,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业务人员有意违反企业的制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缺乏可供操作性的流程,指导业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长安福特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公司采用的是福特公司的管理经验,在流程设计上比较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如长安福特的不少员工就提到,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工作不是来自于领导的命令,而是按程序办事。2.加强固定资产实物台账管理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是全方位的控制,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购置,一直到日常管理和处置,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很多企业比较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但固定资产购买回来后,对日常管理却不够重视。长安福特公司设立了完善的固定资产实物台账管理制度,对台账的设置、登记、保管、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加以执行。通过对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公司较好地保证了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维护了资产的正常运行。

3.注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的评价,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一般来说企业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少企业对如何评价和考核内部控制的运行却缺乏经验和有效的手段。长安福特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内部控制评价。该公司制定了详尽的内部控制审核项目,从固定资产的购置到日常管理的处置,都是企业内部审核小组予以关注的对象。通过内部审核,长安福特有效地监督了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二、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分析

(一)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仪化股份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聚酯切片和涤纶纤维业务,并配套生产聚酯主要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经营范围包括化纤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原辅材料的生产、化工化纤及纺织技术开发,自产产品运输及技术服务。

在内部控制方面,2000年中石化进行重组,中石化股份公司成为仪化股份的大股东。随即仪化股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财务纪律整改,逐步完善内控机制。公司每年都要组织财务大检查,并且定期聘请中介机构对下属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

仪征化纤于2002年12月成功实施ERP,ERP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规范管理流程,遵循标准,依照程序,减少例外。在ERP实施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流程的规范。财务管理按照内控的要求,严格遵循国家财务法规和中国石化内部会计制度,将ERP的标准流程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财务的有效监督。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业务目标、控制点及业务流程如附表(简要):

(二)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特点

通过对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公司关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有以下特点:

1.围绕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合规目标进行控制

内部控制目标是指导其设计和实施的根本指南。内部控制必须围绕所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找到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中与最终控制结果相关的因素。企业的控制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控制活动能否与控制目标保持一致。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保证管理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以及管理效率和效果,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要想使控制活动能够与控制目标保持一致,内部控制设计就要关注上述问题。

因此,该公司在阐述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及合规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合规风险,围绕业务目标设计了有关固定资产业务流程步骤与控制点,可以保证关于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2.组织结构严密,岗位责任明确,强调授权审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层次,权力的归属呈现出“金字塔”的特征。由于精力有限,上级管理者必须进行分权管理,这就产生了授权的问题,企业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活动也应该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进行。内部控制必须确定授权审批的程序、保证权力的分配与责任界定相配合,既要设计出合理的授权审批控制措施,又要保证授权活动的贯彻实施。

按照授权审批对象的发生频率和范围可以把授权审批活动划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针对的是企业中经常发生、涉及范围较广的日常经济业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不同数额业务审批权的归属、授权审批责任的确定以及交易活动的具体审批程序,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发生在同级别管理者之间,这也属于一般授权。在此案例中,比如,设备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依据有关单据对新增固定资产共同进行验收;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根据固定资产性能及使用现状提出维护修理计划,由设备管理部门审核,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实施;关于固定资产的清查由设备部和资产财务部共同定期组织实施。

特殊授权针对的是企业中发生频率较低,较为重要的非常规活动,例如重大的项目投资决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等等,主要规定了这些活动的决策程序、制衡机制和权责分布。例如,该公司关于固定资产报废的处置,单台原值在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由使用单位提出初步鉴定意见,公司鉴定组鉴定,报董事长审批;关于固定资产减值数额需经资产财务部会同设备部审核,报总经理班子、董事会审批,资产财务部根据审批结果及时计提入账。

3.突出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

企业闲置的固定资产是指连续停用1年以上或新购设备因计划变更不用以及技改等更换下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而且对于闲置资产不合理的处置将会造成资产流失,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在此案例中,该公司对于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从审批同意到妥善保管、到正确核算再到充分有效利用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各部门的有效制衡。

三、对长安福特公司和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评价

长安福特和仪征化纤公司均是国内同类企业中较为成功的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均体现了重视流程

管理,重视IT技术,注意授权审批,强调记录控制等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中值得借鉴和注意的有:

(一)关于固定资产取得的控制

鉴于固定资产投资本身所具有的投入资金多,影响持续时间长、回收慢、风险多的特点,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长期效益与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前,应开展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包括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研究,在考虑投资项目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前提下,重点研究投资项目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等,在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和方案比较并经审查认定后选择最佳可行方案作为编制计划任务书的依据。也就是企业必须对固定资产的增加进行预算管理。

在这方面,长安福特公司突出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而仪征化纤公司对于固定资产的预算以及以各种取得方式增加的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保险控制较少涉及,容易盲目购建,造成投资失误,预算失控。

(二)关于固定资产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控制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主要有固定资产修理成本、固定资产转移成本、固定资产管理成本和无形损耗成本。会计系统对成本和费用的关键控制点就体现在上述成本费用的控制中。正确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计和出纳人员要监督修理资金的收付、结余情况进行预算控制;融资或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运输费用的核算,计入管理成本或固定资产成本;在企业中转移大型的设备需要雇佣车辆和人员的劳动报酬等。因此,在此过程中,主要是要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否则就会带来资本化利息计算不正确,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或费用等问题。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两公司均表示是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处理的。

(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证

仪征化纤股份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建立在较高的信息管理平台上的,特别是该公司的ERP系统成功运行以来,似乎给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的完备性添上了亮丽的色彩。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不一定体现在设计的完美上,还要有运行的有效性。2005年该公司营销部财务科的一名会计“蚂蚁搬家”挪用货款5000万元,成为建厂近30年来涉案金额最大的经济案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案件?这也是不少单位目前内部控制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制度的制定关键在于有效的落实。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3篇

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背景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深入贯彻实施新《会计法》的一项举措。

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会计法》的重要突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控制虽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要求,充分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因此,新《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构成了新《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对于深入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私自将巨额资金调到澳门或国外的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原因是复杂的,然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案例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重视和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经理协会(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除了反映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恰当性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注意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先后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这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适应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总体思路是: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新《会计法》的重要配套规章,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并。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最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环节的控制,成熟一个一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形成过程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两个规范,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初稿、征求意见、定稿等四个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2000年年初,财政部会计司组成了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就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4月份,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函字[2000]18号印发了《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11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在南京召开了企业内部控制高级研讨会,就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国家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东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财政局财务会计管理中心、中大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经验和国内外内部控制建设的进展情况。

2001年1月,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会计学会考察团赴英国和法国相关机构,考察了一些单位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2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对邯郸钢铁厂、黑龙江斯达造纸公司、新兴铸管、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华为公司、广东省佛山市财政局等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为起草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起草初稿阶段。2001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列入当年工作重点。2月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以2000年4月印发的《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为蓝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大量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和做法,重新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财会便[2001]4号文件印发,再次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3.征求意见阶段。两个征求意见稿发出后,财政部会计司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份书面材料,对两个征求意见稿发表修改意见。反馈意见的来源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又有高等院校的教授、讲师、研究生、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人员,还有普通读者。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修改两个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4.定稿阶段。2001年6月,财政部会计司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对两个征求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定位为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体,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最终形成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不简称“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简称“货币资金规范”)。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从之日起试行。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在整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具体业务控制规范的依据。财政部在具体业务会计控制规范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基本规范”,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具体业务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基本规范”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规定了三项基本目标,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基本规范”规定,各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当遵循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有效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四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六是适时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走过场、流于形式。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和核心,规定单位应对哪些内容(经济活动和环节)进行控制,针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以规范。“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内容见“货币资金规范”。

实物资产会计控制,主要是从实物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非实物保管人员无权领发货物等一系列控制方法,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对外投资会计控制,重点规范对外投资的决策机制和程序。单位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吸收会计人员参加,必要时聘请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效益的论证。提倡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防止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和不讲科学的个人专断,避免重大投资损失无人负责现象,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工程项目会计控制,除了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外,强调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必要时可考虑推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坚决地遏制和打击工程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业务中的经济犯罪行为。

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针对单位采购过程中存在回扣现象而导致单位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会计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采购决策,强调单位内部任何个人都不能独立决定采购品种、采购单位和采购价格,必须形成采购决策环节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筹资活动会计控制,重点在于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防范财务风险。

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主要关注定价原则、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的制定,明确销售机构和推销人员的职责权限,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防范销售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

成本费用会计控制,要求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实行预算管理、指标分解,控制差异、降低成本。

担保会计控制,要求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控制担保行为,禁止随意签定担保合同,防范担保的潜在风险。

上述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仍较原则,各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具体化。

第四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主要规定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内容进行控制的问题。“基本规范”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各单位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控制内容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比如,在对货币资金进行控制时,可选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等控制方法;在对实物资产进行控制时,可选用财产保全、会计系统、内部报告等控制方法。各单位在选择控制方法时,应当注意控制内容与控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检查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保证,也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本章主要明确履行内部控制检查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权限。规定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附则”。主要对“基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实施日期作了规定。

(二)关于“货币资金规范”

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此,在“基本规范”的同时,了“货币资金规范”。本规范共六章二十七条,主要针对一些单位货币资金管理松弛和控制弱化而作出规定。

第一章“总则”。除了规定本规范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外,重点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

第二章“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通过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的控制方法,加强对货币资金的会计控制。明确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和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第三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货币资金控制的主体,针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强化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结存、核对及银行开户的管理。

第四章“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强调对票据购买、领用、保管、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控制,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等。

第五章“监督检查”。明确单位应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对监督检查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六章“附则”。规定了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问题

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定位干“内部控制”还是“内部会计控制”,有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定位为“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等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理由是单位内部控制弱化不仅限于会计控制,而且涉及管理控制的方方面面,有些环节的控制单纯强调会计是不够的。需要全面综合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比如,人员素质控制和组织结构控制与会计控制没有直接联系,然而,这些方面的控制涉及控制环境,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意见,主张仅限于“内部会计控制”,凡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认为财政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只应规范会计控制,其他方面的控制应当在其他领域的相关文件中加以规范。

第三种意见,主张“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内部控制以会计控制为主是与新《会计法》相吻合的。在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应当从会计控制入手,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比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预算、对外投资等业务环节与会计控制都是密切相关的,应当加以规范。否则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弱化的问题。这种意见符合国际上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也与中国的实际相符合。财政部最终正式的两个规范是按照第三种意见定位的,删掉了“征求意见稿”中与会计不直接相关的组织结构控制和人员素质控制等内容。

2.关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问题

财政部下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中试行。试行不是试点,不应理解为一些单位执行,其他单位可以不执行;也不能认为单位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里,试行的意义主要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财政部将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因此,各单位应当认真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各项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会计监督 里程碑

2000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 (试

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两个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这两个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背景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深入贯彻新《会计法》的重要措施。新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 《会计法》的重要突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控制虽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等一系列法律要求,充分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因此,新《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新 《会计法》的配套规章,要求各单位深入贯彻新《会计法》,通过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工作秩序,确保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2.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业务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 “投资移民”:挪用公款,私自将巨额资金调到澳门或国外的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原因是复杂的,然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案例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防止舞弊,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安排。腐败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些年来,腐败现象出现了“高发”的态势,这与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权力监督中存在某些空挡、薄弱环节有关,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弱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财政部制定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标本兼治中治本的一项制度安排。

4.加强单位内部

控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会计学会 (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财务经理协会 (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 (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除了反映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都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八十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注意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1991年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审查企业内部控制。

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 (讨论稿)》为蓝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大量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和做法,重新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以财会便 [2001]4号文件印发,再次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3.征求意见阶段。两个征求意见稿发出后,财政部会计司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纵步份书面材料,对两个征求意见稿发表修改意见。反馈意见的来源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又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人员,还有普通读者。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修改两个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4.定稿阶段。2001年6月,财政部会计司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对两个征求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定位为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体,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最终形成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以下简称“货币资金规范”)。2001年6月22己 两个规范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从之日起试行。

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在整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具体业务控制规范的依据。在财政部具体业务会计控制规范尚末全部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 “基本规范”,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具体业务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基本规范”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规定了三项基本目标,具体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基本规范”规定,各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当遵循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有效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四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六是适时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走过场、流于形式。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和核心,本章规定单位应对哪些内容 (经济活动和环节)进行控制,针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以规范。“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货币资金会计控制,明确主要运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等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对货币资金收入、保管、支付等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

实物资产会计控制;主要从实物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非实物保管人员无权领发货物等一系列控制方法,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对外投资会计控制,重点规范对外投资的决策机制和程序。单位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应当吸收会计人员参加,必要时聘请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效益的论证。提倡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防止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和不讲科学的个人专断,避免重大投资损失无人负责现象,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工程项目会计控制,除了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外,重点强调了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必要时可考虑推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坚决地遏制和打击工程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业务中的经济犯罪行为。

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针对单位采购过程

中存在回扣现象而导致单位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会计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采购决策,强调单位内部任何个人都不能独立决定采购品种、采购单位和采购价格,建立并实施采购决策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

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主要关注定价原则、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的制定,明确销售机构和推销人员部控制弱化不仅限于会计控制,而且涉及管理控制的方方面面,有些环节的控制单纯强调会计是不够的,需要全面地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比如,人员素质控制和组织结构控制与会计控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些方面的控制涉及控制环境,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意见,仅限于“内部会计控制”,主张就会计论会计,凡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认为财政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应只规范会计控制,其他方面的控制应当在其他领域的相关文件中加以规范。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85-02

内部会计控制是衡量上市公司管理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一致,管理比较混乱,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甚至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的经济不发达、对内部控制重视得不够。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应统一指导和规范、全面构建整体框架。下面就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理财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进行肤浅的分析。

1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委托理财

1.1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的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1.2 委托理财的含义

委托理财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当出现闲置的资金时,企业就可以将其委托给专业性的投资机构投资于股票、证券等其他金融工具,用来达到获取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财目标。

2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和委托理财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内部会计控制不严格、委托理财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决策程序极不完善的状况。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投资决策程序,导致公司委托理财行为决策草率,上亿元的委托理财经董事长或证券投资部经理大笔一挥就轻易流出。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

2.1 上市公司的费用支出失控,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大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致使一些部门经理挥霍浪费;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的力度也不够,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格,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单位的亏损。

2.2 上市公司的保底收益、全权委托缺乏法律保障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收益分配方式有三种:保底型、保底加分红型和按比例分红型。在现实中,证券商等受托机构为了吸引投资往往采取保底的做法,规定最低收益率。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商接受客户的委托时,不得用任何方式对客户的收益作出承诺。所以,收益保底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发生争议,不受法律保护。目前许多委托理财实际上就是一种全权委托行为,委托人将委托资金完全交给投资人进行投资,委托人不干预如何投资,在委托期满后收取一定的收益。许多上市公司为了确保收益的稳定性,常常采用保底型的方式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理财,期待获得稳定的收益。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如果在牛市中,赚钱效益明显,如果遇上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导致资金链断裂,则必然给上市公司和券商带来较大风险,自然也会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性。

2.3 委托资金违规入市,极易诱发股市泡沫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现阶段面临着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的风险、信贷的风险、营运的风险、技术的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等。企业应该建立能够辨认、分析和管理的风险机制,并确认其高风险领域,以便加强管理。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者形同虚设,造成领导者随意决策。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三种:自有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募集来的资金。国家明文规定,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用的必须是自有资金,信贷资金和募集资金是不能够进入股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往往用的是“闲置资金”,很难分辨资金来源。利用自身信誉的优势,获取了银行信贷资金以后,以“自有资金”形式转向委托理财,其本质就是“洗钱行为”。上市公司募资到位以后,将募集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就造成了蓄意违规。使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合法性大打了折扣。大量的资金进入股市短期内有可能推动股价上扬,实质上使股市的泡沫成分增加,可能会迷惑一部分投资者进行投资,导致资金的无效率流动,其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股价是十分脆弱的,稍有风险都足以使泡沫破灭、股价回落、股民损失巨大。上市公司进行委托理财使资金大量回流到资本市场,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泡沫成分,对宏观经济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4 上市公司的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不具有科学性,规章制度对于内部控制的指导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导致了会计的理解和执行的多样性。缺少财务报告真实的保障机制,财务业务数据分析不具体。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致使一些财务主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公司内控不严的漏洞,开虚假发票、非法侵吞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也参与违法乱纪活动,贪污、挪用公款,更有甚者,为违法违纪人员出谋划策。为企业经营埋下隐患,同时也给投资者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3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委托理财业务的措施

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内部会计行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债权人、商业伙伴的利益以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上市公司规范理财的行为和程序,是全面推进依法理财、依法治财的重要环节。要按照效率与约束兼顾的原则,规范理财的程序,健全上市公司理财行为的约束机制,提高理财透明度,做到阳光理财。

3.1 上市公司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公司规模的制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内部职务分工应该十分细致,要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会计制度控制。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完善适合上市公司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以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约束理财行为。

3.2 上市公司要建立多维度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控制违规行为

美国安然财务欺诈案爆发之初,人们将焦点放在公司本身的违规操作上面。事实上,导致安然公司破产倒闭的因素,并不只是会计与审计的缺陷,甚至其真正原因还远不是会计与审计的问题;除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外,投资银行、证券分析和资信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乃至政府监管机构和民间的自律组织都难辞其咎;同时,相关机构如交易所、注册会计师协会也面临着全社会的信任危机。因此,我国政府监管机构的决策者必须认识到,一系列重大财务欺诈事件与行为的发生,其成因是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应该高度重视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解决信息披露行为失真需要考虑的环境要素。

3.3 上市公司要加强对委托理财的保底承诺的监管

证券法明文规定,受托机构不得对客户的收益或损失补偿进行任何的承诺。而事实上,保底收益的做法依然在委托理财中实行,已经成为引发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风险的很重要的因素。取得收益必然以承担风险为代价,高收益也就伴随着高风险。表面上上市公司获取的是无风险、高收益的保底,实际上是把所有的风险转嫁给了受托机构。为了达到约定的收益率,受托机构只得违法将委托理财资金挪作他用,出现了问题,又难以化解。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本息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监管部门一定要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监管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合法运作程序。

3.4 完善委托理财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定上市公司资金的使用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融资流向,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严格考察上市公司的资格,选择真正优秀的公司上市是保证合理融资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上市公司经理的经营能力提出质疑,审批从严,造成重大影响、损失的,取消其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要全过程跟踪监督,完善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控制器。要推动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协调发展,通过相关法律约束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行为,从而避免引发大规模经济泡沫。

4 结 语

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理论和实践正在摸索中前进,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保证公司顺畅运转而又不失控制。资本市场、监管机构、企业以及相关利益各方,应该从各自的立足点出发,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违规行为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应不断理顺各种委托关系,形成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相互促进,使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兰,冯建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3).

[2]赵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赵文平.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8).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6篇

1.1 引言

以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实现“六统一”的要求为目标,对原永煤公司、焦煤公司、鹤煤公司本部的销售组织机构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体制,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全新煤炭营销体系。整合前的煤炭销售、市场开发都是原三个煤业公司的运销处独立完成的,各自营销理念与销售模式自成体系且存在差异。成立销售总公司后,为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把原有的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取长补短,优中取优,构建销售总公司的会计控制管理体系。

2.1构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思路

为保证制度权威性和保障其执行力到位,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针对公司经营政策和业务性质,从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首先分析当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多、漏洞大的环节,找到关键环节,针对性地设计流程和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会计控制的重点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

2.2体系构建的具体步骤与内容

2.2.1整章立制 规范运作

自销售成立以来,按照公司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制定了《销售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销售总公司费用报销办法》、《销售总公司资金预算编制办法》、《煤炭货款结算办法》、《销售公司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办法》、《销售公司公务用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销售公司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制度上提供了保障。设立岗位职责,并绘制流程图,根据岗位分工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对各岗位工作标准进行详细描述,使之尽可能量化。

2.2.2制定业务控制流程图

描述各项业务范围与业务流程,并绘制流程图,以及根据分工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最后对各岗位工作标准进行详细描述,使之尽可能量化。

2.2.3体系构建实施内容

2.2.3.1货款结算管控模式

销售总公司办理各煤业公司国铁外运销售用户及地销洗精煤大用户的煤款结算业务,设立专门负责结算人员进行结算,并将结算清单传至各分公司财务科,通知对用户开具发票。结算价格依据是价格文件、优先发运加价、竞价完成明细表、买卖合同、化验单、银行承兑汇票加价文件,并均设专岗保管,在不同岗位之间价格文件是不透明的,做到价格保密。

2.2.3.2银行承兑汇票管理

销售总公司收取各煤业公司本部煤炭国铁外运用户及地销精煤大用户的银行承兑汇票,财务结算部指定专人审验承兑汇票,严格审验承兑汇票的真实性和各项要素的合规完整性。对于银行承兑汇票必须通过网上银行票据系统查询,并跟踪查询结果。承兑汇票每日定时上存集团公司财务公司。财务结算部编制银行承兑汇票明细表与财务公司交接,交接表必须有两人联签。为了防范财务风险,所有票据流通环节均有经办人签字。

2.2.3.3建立授权批准机制

首先进行合理分工及职责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一人同时兼有两项相关联的职务或岗位,各管理层面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所有付款业务全部通过资金管理平台操作。根据不同岗位,设置定录入岗、复核岗和审批岗,保证每笔资金收支必须经多人完成,相互制约,防止出现差错。

2.2.3.4建立健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会计控制制度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制定管理制度对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从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以及费用标准、固定资产、会议接待、车辆管理等明确规定,涵盖了会计核算、银行票据、银行账户、稽核等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基本形成全面的配套制度体系,使公司财务会计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章可询,业务流程相对清晰,完整可控。

《销售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明确销售总公司及各分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内部财务运作程序及体制,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实行财务统一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堵塞漏洞。

2.2.3.5费用报销管理控制

财务结算部统一制定了销售总公司费用报销办法。总公司授权各运销处负责人对本部门发生的单笔一定金额下、一定科目范围内的销售费用进行审批,并对审批结果负全面责任。各运销处财务负责人对授权范围内审批业务的账务处理负全面责任按财务会计规范要求对本部门处理费用项目的真实性、单据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2.2.3.6建立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资产纪录和保管不得由一人承担,如出纳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登记工作;银行的签发印鉴,必须由两人以上兼管;工作调动离开原职位必须由领导制定专人代管或接替,监督办理交接手续;现金收存和支出必须复核,通过制定一系列防错防弊措施,能够实现管理功效,达到管理目标。

2.2.3.7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制定财产清查制度,做好财产清查准备工作,单位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定期进行局部清查和全面财产大清查,以保证帐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保护财产安全完整。

2.2.3.8资金预算与管理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认真做好资金预算工作,坚持收支两条线。每月按时上报月度资金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数额向各分公司拨付费用,保证每一笔资金在计划范围内列支。预算批复后,再根据批复结果根据预算上报情况进行资金分配,提高公司资金管理效率。

2.2.4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促使会计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检查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控制有效的机构给予表彰,督促大家学习好的经验,改进自身不足之处并能够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3. 实施效果及推广应用

3.1实施效果

财务结算部通过构建制度管理体系的研究及实践,以较短时间规范了销售总公司财务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监控职能,各项工作迅速正规、有序、精确、高效运行,不仅维持了集团公司利益,充分发挥了集中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业务流程及岗位职责的有效建立提高了执行力,为使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规。为各项业务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并促进了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财务部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精确运行创造了条件。

3.2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的推广应用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 规范研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美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概念上和内涵上不断拓展和进步,其对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因此,研究美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分析其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动态、框架模式和成熟实践,并与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汲取其经验、发现不足,尽早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世界先进水平。

一、发展状况

美国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对其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会计控制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COSO委员会于1992年的《内部会计控制――整合框架》,该报告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构成的概念,并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框架包含的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报告建议由管理当局定期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出具审核意见。但现实中,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并未成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2000年安然、世通的发案暴露了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缺陷。于是,美国国会于2002年通过萨班斯法案,提出披露内部会计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COSO委员会认为企业需要健全的框架,以有效地识别、评估并管理风险。于是该委员会于心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该报告虽然没有取代但进一步拓展了COSO报告,使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更加完善。而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才开始制定和实施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关的行政法规。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提出原则要求,2001年6月起,财政部连续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七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明确要求。可见,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层面上,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还不够强。财政部等也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内控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协调,以便为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提供统一性标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财政部牵头、六部委共同组成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标准委员会于2007年出台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定机制的比较

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上,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参与,程序上提高透明度,贯彻民主化决策的原则。2004年ERM框架也是由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组织主导实施的。美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形成时间一般较长,COSO报告是COSO委员会在1987年成立以后,经过近四年的反复研究后才于1992年的。后来又经过两年的修改,于1994年提出了对外报告的修改篇。《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出台也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而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形成机制上则极具“中国特色”:主要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财政部参与制定;理论界的专家和教授对制定的影响较大,其他各界的声音则显得比较微弱;最终定稿采取的是征求意见而非民主投票的方式。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从2000年年初财政部会计司组成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到200l年6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户――货币资金(试行)》,总共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制定相关控制规范,而是交给民间机构或组织来完成;而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则由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形成如此具大的制定差异,主要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差异所导致。此外,美国成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也为中国的借鉴创造了条件,使中国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于2007年颁布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与原先相比有重大的进步。虽然仍由财政部牵头、六部委共同组成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但其在全面起草阶段深入各大城市的近三十家上市公司、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随后的初审修改阶段,又邀请中石油、中石化、中航一集团和国际咨询公司的专家学者对起草的各项控制规范进行了初审把关,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这样就可能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为成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1、控制目标

美国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呈现多元化。从企业的经营方面看,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分为战略与运营两个方面。战略目标属高层目标,主要是为了统一与实现企业的使命与愿景;运营目标指企业资源使用的效果与效率,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目标。美国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还包括报告目标、合法性目标。报告方面的目标是指企业报告的可靠性,包括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涉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合法性目标指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相比之下,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目标主要围绕会计控制展开的一系列目标制定,强调报告目标和合规性要求。由此可知,中美两国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首要目标就不相同:美国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目标是追求企业经营的效果与效率;而中国的相关规定均未提及经营的效果与效率问题。美国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中包括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涉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而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只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已逐渐认识到仅强调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是不够的,因为影响投资者、信贷者及其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不仅仅是财务信息,它还包括非财务信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颁布了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则主要强调围绕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其中心目标是“确保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指南着重就影响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重要业务及事项进行了规范,并将内部会计控制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体现了将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规避风险作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与美国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更趋于一致,并且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控制要素

美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要素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从“三要素论”拓展到了“五要素论”到“八要素论”,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并且越来越重视风险偏好的管理,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相比之下,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并未明确提出内部会计控制要素,只是提取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内部,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等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而这些具体规范是按照一个一个业务环节确定关键的控制点来设置相应的控制措施。这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引导企业关注细节控制,忽视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而企业一旦未能及时识别风险,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分散风险,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会远大于某一细节失控造成的损失。新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在借鉴美国内容控制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内部会计控制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五要素框架相对较成熟、稳定,包括美国证监会等推荐、参照的框架仍是五要素框架,同时,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也应适当体现八要素框架的先进理念。出于这样的综合考虑,中国有内部会计控制报告要素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框架的实质。除基本规范之外,委员会还起草了十七项具体规范,并将继续起草若干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南。与此同时,还将研究、制定评价标准和配套实施办法,形成全方位、立体性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局面。中国的企业内控体系,将是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的有机统一体,同时也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不是完全照抄照搬美国的框架。

3、控制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内部会计控制已经过渡到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这一考虑是针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当用风险评估手段识别和分析企业内部的控制环节,可以事前将经营管理风险(含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即认为在企业内部哪个环节控制风险最大,哪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的关键控制点,不论其是否会对企业的会计系统产生影响。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事前控制上。相比而言,旧内部会计控制报告的手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即在一定的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下,防止、发现、纠正会计系统的差错与舞弊,更加强调事中和事后控制。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方法则主要是建立在内部环境和风险基础上,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所体现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目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很多方面与美国的控制理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中国已经认识到这种差距,并且于2007年出台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而该规范不仅成功借鉴了美国成熟的内部会计控制框架模式,而且还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了较大的调整,并在内容上大大充实,在表达方式上符合中国法规特点为、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使国外提出的较为宏观、抽象的内控理念转变为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内控规定。此外,如果只有一套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而不注重执行的话,那么它只是一纸空文,毫无作用。事实也证明了,许多案件的发生并非由于该企业没有制订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是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与贯彻。因此,中国要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而更重要的是要督促企业执行内部规范。一方面,政府应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让企业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应从长远来看待内部会计控制,而不要仅考虑眼前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经营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由外部监督部门来引导、指导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大为必要。相比国外而言,中国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企业的处罚还过于仁慈。

【参考文献】

[1] 武华:解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8).

[2] 王松辉:中美内部会计控制概念比较与现状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 阚京华:中国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制度性缺陷与完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4] 董莉:新COSO报告下的内部会计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8篇

一、公布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背景

(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法规,是进一步贯彻实施《会计法》的重要举措。

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互相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修订《会计法》的重要突破。虽然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可见,新修订的《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会计法》的配套法规。”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针对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问题,通过加强单位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制约的监督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确保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异常活跃,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一些单位存在着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私自将巨额资金调用到澳门或国外的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些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案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全面地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加强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涨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其内容也更加丰富。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会计学舍(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经理协会(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除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恰当性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从90年代起政府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按制的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舍等先后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高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是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这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公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总体思路: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即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最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业务、销售业务等环节的控制规范,成熟一个一个。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关于《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提供了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是制定《货币资金规范》及以后即将出台的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依据。在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尚未全部出台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基本规范》建立和实施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规范》中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强调了三项基本目标。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规范中主要强调了合法性、有效性、全面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成本效益、适时性六项基本原则。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回答“对哪些对象(内容和环节)进行控制的问题”,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急需控制的经济业务或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加以规范。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中涉及会计活动的控制。

第四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问题”。《基本规范》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强调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贯穿于各个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控制对象(内容和环节)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

第五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检查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保证,也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本章主要明确履行内部控制检查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权限,并规定,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附则”。“附则”主要对《基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实施日期作了规定。

(二)关于《货币资金规范》。《货币资金规范》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保管、支付等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该规范主要强调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未经授权的机构和人员不得直接接触货币资金,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票据和印章,等等。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关于“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问题。在起草过程中,对于规范体系是定位为“内部控制规范”还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存有几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定位为“内部控制规范”,应当规范包括管理控制、会计控制等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第二种意见,主张定位为“内部会计控制”,凡是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第三种意见,主张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内部控制以会计控制为主是与新修订的《会计法》的规定相吻合的。在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应当从会计控制人手,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比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预算、对外投资等业务环节与会计控制都是密切相关的,应当加以规范。否则如果单纯就会计内容进行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弱化的问题。这种意见充分吸收了前两种意见的合理成分,反映了国际上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也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财政部正式的两个规范是按照第三种意见定位的,去掉了征求意见稿中与会计不直接相关的组织结构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内容。

(二)关于规范试行的问题。财政部下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中试行。试行不是试点,不可理解为一些单位执行,其他单位可以不执行;也不可理解为单位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在这里,试行主要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财政部将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内容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各单位应认真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各项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9篇

一、当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了对内部控制理论建设的力度,但限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已实施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内部会计控制法律法规主要是从行业的角度予以规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导,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健全,从而妨碍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用的发挥。

2.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位不够准确、全面,在具体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时出现偏差。

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之前,理论界对内部会计控制有不同的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高校在理解和具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容易发生把握不准、顾此失彼、轻重不分等现象,客观上弱化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高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对外投资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程序不合规范,风险增大;

②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的对象不全面,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有些高校约束的主要是对财政经费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而对各校办产业及后勤实体等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约束得很少;

③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全面,如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经费的内部会计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特别是创收经费等的内部会计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财务纳入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对各项收支账款有较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严格地执行,而对各项往来款项的审批手续却不全,控制也不严格;由于基建账务的处理是以其行业会计制度为依据,很多会计人员对基建的情况又不够熟悉,导致难以对基建进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3.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有待转变。

由于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重计划而轻执行和考核,并衍生了重财轻物的观念,对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另外,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办产业发展中,在重大支出项目安排中,缺乏相关的决策程序及责任制度,少有专家科学、谨慎的论证,也没有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4.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需要加强。

有些高校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己进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导致了监控力度的欠缺,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

二、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逐步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不仅要求我们对国内已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进行总结,还要求我们学习和理解国际上包括coso报告在内的内部控制先进理论,汲取其精华。同时,对国内外内部会计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在已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其他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相关操作规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对我国包括高校在内的所有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2.准确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位及内涵,确保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

财政部已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即“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同时,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的说明,这将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具体把握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位及内涵。

针对目前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在具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①全面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及人员,即对一级财务部门(含预算内账务、预算外账务)、二级财务部门、校办产业及后勤实体等部门及其会计人员都按照统一的内部会计控制标准进行控制;

②合理性原则。高校应将财政性经费和包括创收经费在内的预算外经费都统一纳入到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中来,摒弃按经费来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标准的做法;

③高校负责人负责制原则。《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则进一步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因此,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不能也不应该独立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应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

④内部牵制原则。控制论指出,有效的牵制、制衡能保证决策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决策内容的准确。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重大投资决策的集体审议联签及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对预算内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的内部牵制方法等,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及内容进行有效的内部牵制,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为保证对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有效控制,高校应坚持业务控制与业务循环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对具体业务的控制,也有针对业务循环及关键控制点的控制。为此,高校应及时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流程再造”,设置切合自身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并将对流程中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三、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结合已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高校应着重确立两种意识,即预算控制意识、风险意识。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预算控制意识。预算控制不是简单的对预算编制的控制,而是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及考核等在内的整体的、动态的控制。因此,除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高校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按规定的标准编列到具体项目外,还应运用一系列财务综合分析指标,如支出预算完成率、设备利用率等,对工资总额及定员定额情况、资产、资金和效益状况等进行分析,对各项资产的保管、使用等情况进行考核,切实管好、用好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其次,应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产业,虽然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教育培养成本提高或教育资源浪费等风险,特别是在后勤社会化及校办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亏损甚至经营实体破产等风险。因此,高校应将风险意识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规范,设立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基建项目招投标等风险控制点,并相应采取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及风险报告等措施。

四、加强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其执行与否及执行的有效程度都对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努力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并使之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诸多经济内容的系统工程,而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可行的监督检查制度能较好地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行。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监督里程碑

2000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试

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两个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这两个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背景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深入贯彻新《会计法》的重要措施。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会计法》的重要突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控制虽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等一系列法律要求,充分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因此,新《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新《会计法》的配套规章,要求各单位深入贯彻新《会计法》,通过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工作秩序,确保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2.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业务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私自将巨额资金调到澳门或国外的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原因是复杂的,然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案例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防止舞弊,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安排。腐败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些年来,腐败现象出现了“高发”的态势,这与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权力监督中存在某些空挡、薄弱环节有关,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弱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财政部制定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标本兼治中治本的一项制度安排。

4.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经理协会(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除了反映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都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八十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注意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1991年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审查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先后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1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这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适应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总体思路是: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新《会计法》的重要配套规章,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并。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环节的控制,成熟一个一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形成过程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两个规范,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初稿、征求意见、定稿等四个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2000年年初,财政部会计司组成了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就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4月份,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函字[2000]18号印发了《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11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在南京召开了企业内部控制高级研讨会,就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国家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东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财政局财务会计管理中心、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国内外内部控制建设的进展情况。

2001年1月,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会计学会考察团赴英国和法国相关机构,考察了一些单位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2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对邯郸钢铁厂、黑龙江斯达造纸公司、新兴铸管、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华为公司、广东省佛山市财政局等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为起草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起草初稿阶段。2001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列入当年工作重点。2月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以2000年4月印发的《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为蓝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大量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和做法,重新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财会便[2001]4号文件印发,再次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3.征求意见阶段。两个征求意见稿发出后,财政部会计司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纵步份书面材料,对两个征求意见稿发表修改意见。反馈意见的来源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又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人员,还有普通读者。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修改两个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4.定稿阶段。2001年6月,财政部会计司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对两个征求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定位为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体,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最终形成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简称“货币资金规范”)。2001年6月22己两个规范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从之日起试行。

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在整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具体业务控制规范的依据。在财政部具体业务会计控制规范尚末全部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基本规范”,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具体业务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基本规范”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规定了三项基本目标,具体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基本规范”规定,各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当遵循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有效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四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六是适时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走过场、流于形式。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和核心,本章规定单位应对哪些内容(经济活动和环节)进行控制,针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以规范。“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货币资金会计控制,明确主要运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等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对货币资金收入、保管、支付等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

实物资产会计控制;主要从实物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非实物保管人员无权领发货物等一系列控制方法,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对外投资会计控制,重点规范对外投资的决策机制和程序。单位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应当吸收会计人员参加,必要时聘请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效益的论证。提倡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防止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和不讲科学的个人专断,避免重大投资损失无人负责现象,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工程项目会计控制,除了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外,重点强调了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必要时可考虑推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坚决地遏制和打击工程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业务中的经济犯罪行为。

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针对单位采购过程中存在回扣现象而导致单位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会计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采购决策,强调单位内部任何个人都不能独立决定采购品种、采购单位和采购价格,建立并实施采购决策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

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主要关注定价原则、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的制定,明确销售机构和推销人员部控制弱化不仅限于会计控制,而且涉及管理控制的方方面面,有些环节的控制单纯强调会计是不够的,需要全面地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比如,人员素质控制和组织结构控制与会计控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些方面的控制涉及控制环境,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意见,仅限于“内部会计控制”,主张就会计论会计,凡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认为财政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应只规范会计控制,其他方面的控制应当在其他领域的相关文件中加以规范。

第三种意见,“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这是与新《会计法》相吻合的,也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应当从会计控制人手,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比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预算、对外投资等业务环节与会计控制都是密切相关的,应当加以规范。否则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弱化所产生的种种现实问题,这种意见也符合国际上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财政部最终正式的两个规范是按照第三种意见定位的,即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删掉了“征求意见稿”中与会计不相关的组织结构控制和人员素质控制等内容。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总体而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对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贯彻实施起保证作用,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中已经作了明确规定,即:“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比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新《会计法》的重要的配套法规之一,确保各单位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通过运用一系列会计控制方法,严格控制做假账等违法行为。再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统一了我国公司、企业的财务会计标准,取得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核算体系的重大突破。但这些条例、准则、制度只有通过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效实施,才能确保本企业真正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属于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的范畴,任何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建立严格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于重大决策和重要经济事项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机制,才能做到管理科学,防止舞弊,不做假账,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一贯主张,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外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同时提供内部会计控制及其有效实施的专项报告,这在国外早有先例。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如果客户的内部控制健全并有效实施,一般不会存在会计做假行为。事实上,一个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一般都会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我国刚刚兴起、国外早已流行的管理咨询业务,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管理咨询的核心就是内部会计控制。

3.《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问题。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中试行。试行不是试点,不应理解为一些单位执行,其他单位可以不执行;也不能认为单位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里,试行的意义主要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财政部将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因此,各单位应当认真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各项规定。

根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总体思路,此次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规范”只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开始。嗣后,财政部将加快相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建设步伐,力争利用2一3年的时间,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希望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提供典型案例和建设性意见,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上一篇:企业行政管理范文 下一篇:企业会计监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