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2 15:25:19

保险基础管理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1篇

一是加大了核定、协征、稽核、退管服务、宣传信息及县中心工作等方面工作,努力完成每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全市领先地位。

二是规范了业务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工作管理制度、服务标准,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加大办事公开力度,为广大参保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强化了基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和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的内控制度、定期对账制度,加强基金的预算和决算的编制工作,做好基金检查、稽核、审计、对账等工作,确保基金安全运转。

四是加强了窗口建设、文明单位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干部队伍。

截至年12月底,全县共有参保单位325家,参保人数5041人,完成基数核定总额7895万元,占年核定任务的100.3%,核定准确率达100%;对274家参保单位4082名职工进行书面稽核,书面稽核率达81%;对163家参保单位2521名职工进行实地稽核,实地稽核率达50%;协征保费2100多万元,完成市下达协征任务的100.3%;为1145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341万元,发放率达100%。到目前为止,基金纯积累9000多万元。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规范与发展,参保职工对社会保险关注度的不断增强,参保资料的日益增多和企业标准化管理要求,企业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身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义务,企业不仅负责社会保险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直接面对参保职工开展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甚至对于参保职工日益增加的保险诉求负有维稳、协调责任,发挥着上下贯通的重要纽带作用。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工作的开展,与社会保险基础资料息息相关,企业社会保险基础资料成为至关重要的载体与基石,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愈发凸显重要意义。

二、我公司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模式

1.以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前各企业的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方式各异,甚至该归档的资料没有归档,档案随意保存、丢失的情况以及多头管理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我公司在经办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也出现过因基础资料缺失导致参保人质疑个人保险待遇,最终诉诸法律多年奔波的事例,虽为个例,但是单位和参保职工个人都浪费了很大的精力、财力,给双方都造成了极其被动的影响。在2013年全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工作中,我公司由于部分参保职工原始社会保险资料的缺失,导致增加了补缴人员基础信息查档、反复确认等环节,工作量大大增加,补缴工作持续一年多才完成。而其他一些同行业企业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础资料的缺失,至今还未能开展补缴工作,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养老待遇。诸如此类事例还有一二。

2.参保职工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参保职工维权意识和保险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开放的网络等信息资源增多,参保职工对于自身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缴费情况、待遇支付等内容的关注程度日益迫切,参保职工保险需求日益增强。

3.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地方有关部门社会保险工作要求,以及公司强化“三基”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管理目标,便于对公司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提高,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势必对下一步工作开展发挥良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4.客观环境推动。由于本企业的生产特点,各基层单位分布较散、相互距离较远,资料传递存在丢失、责任划分不明等安全风险,原来公司集中管理的一级管理模式已不便于为参保职工提供及时、有效的查询,也不再适应规范管理、提高管理、安全管理的需要,这些客观因素迫切需要一种适合本企业实际的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方式。

5.我公司社会保险基础资料具体管理模式。通过各层面研讨,外出调研,认真比对周边企业做法,听取基层单位意见和建议,结合地方社会保险主管部门业务要求和我公司实际,最终确定了具有我公司特点的“321”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模式:“3”即三个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即统一档案内容,对公司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的归档范围、管理要求、管理制度、保管期限等做了统一规定,确保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的齐全、完整和安全“;形式统一”即统一档案外观,统一档案盒、背脊标签、归档封皮、目录记录及档案的专门存放场所等,使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统一美观,也保证了职工内部调转时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的一致性,利于管理“;标准统一”即按照一个标准对社会保险基础资料进行检查、考核,按照《公司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达标考核标准》,对资料收集、整理、编目、归档、移交到利用等每一个环节按一个标准进行检查、考核,推进了社会保险基础资料标准化建设进程。“2”即两级管理:公司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由公司和基层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进行两级管理。公司层面的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由公司社会保险中心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公司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社会保险缴费及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准的保险费、待遇申报等资料;各基层单位层面的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由各单位保险部门进行管理,具体包括本单位职工个人资料、本单位社会保险相关申报资料及公司核准的材料。公司和基层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明确、责任清晰。“1”即一人一档:个人档案按人建立,一人一档,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等账户手册统一归入职工档案,实现“四险合一”,与其他待遇资料一并按照年度进行归档,资料齐全、一目了然,方便职工查询,也大大减轻了基层单位的工作量。公司社会保险中心作为上面实施管理职责的“一根针”,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层单位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管,将各基层单位实施具体管理的“千条线”紧紧地串了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利于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保证了基础资料的齐全完整、便于有效便捷利用资料信息。实施两年多来,再未出现资料缺失、丢失等问题,特别是满足了生产一线参保职工的查询、咨询等需求,基层单位和参保职工反响较好。

(1)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基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构成和灵魂,是企业政策、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各基层单位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社会保险政策、制度的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标准,规范了日常社会保险经办操作,大大提高了基层单位社会保险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自下而上推动了公司社会保险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确保了资料的安全完整性。按照档案形成途径进行具体保存归档,哪家单位形成的资料哪家单位负责及时、全面归档。由于社会保险具有动态性,经常出现人员工作变动,在职、退休、死亡等身份变更等变化,基层单位作为直接管理部门,及时对社会保险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归档,确保资料的完整,也减少了往公司档案部门来回传递资料的环节,降低了资料丢失、责任不明确等潜在的安全风险。

(3)便于有效便捷利用。随着社会保险的发展、资料数据的日益增多和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与参保人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基层单位作为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部门和业务档案第一管理部门,不仅能及时为参保职工及时提供查询等服务,做到“以人为本”“、亲情服务”,还能从专业角度对社会保险数据、信息、趋势等进行分析,为下一步优化管理、领导科学决策准确提供了准确、合理依据。

三、企业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方式改进探究

随着社会保险基础资料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基础性地位和服务的日显重要,按照档案实用性、科学性、标准性、前瞻性管理原则,结合我公司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现状,我们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的长效机制。其中包括探索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发展规律,吸取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在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等具体实践中的不明确、不协调之处,结合实际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交接流转形式等;持续推进企业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逐渐建立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多种介质相互转换和备份的有效途径,逐步将纸质档案过渡到数字档案或二者共存等模式,提高资料、数据安全系数和利用效率;同时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档案资料,科学评价企业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情况和未来趋势,把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险基础资料上的“死信息”变成“活数据”,为企业科学、有效制定社会保险政策、制度提供科学、合理依据,真正落实好社会保险这项惠民工程。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向法制化、社会化、规范化、广泛化方向发展,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工作必然需要不断创新、改进。企业社会保险基础资料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为维护参保职工合法权益,为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基础设施投资 风险管理

一、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前景

保险资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保险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保险资金的投资应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同时也是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及实现综合金融经营的重要途径。我国保险资金最早只能投资于标准化资产,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资金的可投资范围不断扩大,非标准化的另类投资开始出现。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另类投资主要包括各类资产支持计划,产业投资,直接股权投资等。另类投资是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渠道。2014年8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保证安全性、收益性前提下,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鼓励保险资金利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

保监会的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保险企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4282.52亿元,同比增长20.00%。资金运用余额11179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其中银行存款24349.67亿元,占比21.78%;债券38446.42亿元,占比34.3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68.99亿元,占比15.18%;其他投资32030.41亿元,占比28.65%。2016年1-7月,原保险保费收入20830.47亿元,同比增长35.41%。资金运用余额125638.28亿元,较年初增长12.38%。其中,银行存款21774.80亿元,占比17.33%;债券42537.03亿元,占比33.8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7232.38亿元,占比13.72%;其他投资44094.07亿元,占比35.10%。相比于2015年,2016年1~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保险资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趋势,银行存款占比降低,其他投资比例不断提升到。

2016年7月3日,保监会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拓宽了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同时肯定了2013年起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从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的实践,进一步简化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行政流程程序。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投资于PPP项目,同时对可投PPP项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的实施,为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同时,保险资金也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路径

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有具体的政策规定,总体上来看,保险资金的监管呈现出不断宽松的趋势,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不断拓宽,行政许可全面放开,制度成本不断降低。对于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我国保险资金当前主要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面对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问题,保监会不断调整政策时效性,并于2016年7月3日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了可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对控股股东的资质和信用要求以及债券担保要求进一步放松,对拟投资项目的投标要求全面放开,同时全面放开了项目的行政许可。该办法的出台无疑对保险资金投资基础项目提供了重大的利好信号。明确提出保险资金可以参与PPP合作项目,对缓解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压力,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务中,我国保险资金主要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受托人发起设立信托型的投资计划,保险机构将保险资金投向信托计划,从而达到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目的。我国当前投资于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计划已超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类型主要包括受托人设立的债权型投资计划、股权型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资金、企业年金等还将债权投资计划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金融产品,这也使得债权投资计划成为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巨额的中长期的资金需求。保险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提供期限较长且较稳定的大量资金,因此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有着天然的优势。

通过股权投资计划募集的保险资金,信托发起人直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股东,并通过委派董事与监事等参与目标公司的管理。股权投资计划要充分关注目标公司的公司治理机构、核心资产划分、项目运行效率等,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以平安资产发起设立并投向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计划为例,虽然通过股权投资计划成为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由于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本身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问题,作为优质资产,其发展和盈利却不容乐观,这无疑会影响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为主要的投融资主体,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资金投向回收期长、公益型基础设施项目,项目的收益及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债务,大部分项目需要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等土地财政的支持,而随着新常态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土地出让金的大幅减少,债权性投资计划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相对于从银行取得的贷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融资更少的受到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债权投资计划能够更灵活便捷的募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减低项目资金的不确定性,减低财务风险。在信用等级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债权型投资计划的利率水平往往较低,甚至低于同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这就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成本。保险资金本身期限结构的特点,使得债权型投资计划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天然的适用性。保险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单位通过明确各方职责,明确债权投资计划的期限、结构、额度等共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客观上保证了债权投资计划的合同履约。

以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印发的《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保险资金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指导。暂行办法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原理,保险资金配置要求,业务发行资质与市场化机制,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创新,使得保险资金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三、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管理

在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投资的快速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总体上正处于调结构、转变方式、去产能的调整期,保险资金投资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要面对消化过剩产能,处理地方债务平台危机等问题。在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至关重要。

(一)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管理部门

保险资金的运用首先要考虑安全性。保险资金一般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的运作上,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资产管理计划应该与其他类别的投资资金相互隔离,资金配置不能互相调拨。同时保险机构还应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部门,针对项目的评估、审批、额度等设置规范标准,避免风险。设置严格的风险隔离和风险反馈机制,避免风险扩散。

(二)合理创建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组合

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合理分配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的比例来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根据不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及收益特点,使用不同的投资工具组合,避免资金的投向过度集中。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化解风险。通过积极灵活的配置不同类型的投资计划,灵活操作,寻找最佳的组合配置。

(三)加强制度建设和风险团队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相比于信托、私募基金等,保险资金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又具有流动性差、投资期限长、透明度低的特点,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相对于债券、股票等公开交易的金融工具,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需要更高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险机构在项目储备、尽职调查、交易设计审批等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化解管理风险。保险机构可以积极的引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投资队伍,加强人才培养,针对各类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对项目进行风险甄别,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培养投资团队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升团队的风险管理能力,培养高水平风险管理人才。

(四)加强业务创新与规范

随着保监会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以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规模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更可能选择PPP模式融资。保险机构应该紧盯市场趋势,顺应市场变化,创新产品形态和交易形式,通过业务创新,直接对接优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发挥保险资金在稳定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比较优势。同时,保险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规范,加强同住建、财政、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同时,在实践中,要加强业务规范,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风险监控,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传勇.保险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机遇与风险[J].兰州学刊,2016,(2):187-194.

[2]朱南军.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视角[J].中国金融,2015,(18):67-68.

[3]徐超英.保险资金运用:向结构要效益[J].中国保险,2014,(8):36-38.

[4]孟龙.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J].上海保险,2016,(7):21-22.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管理 养老保险 效果

社会保险是员工薪酬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的重中之重,养老保险工作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提高个人账户的准确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升离退休和在职员工对养老保险工作的满意度,人力资源部社保组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条规范化管理,做实做强基础管理的新路子。

一、概况

我公司的养老保险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养老保险1998年由原来的铁路系统行业统筹移交到地方管理,养老保险登记、变更、年审,养老保险费的申报、缴纳,养老金的结算、拨付,参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数据录入、打印《对账单》及日常管理,退休待遇审核,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具体业务,全部由公司社保对河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进行办理。当时养老保险业务的管理状况是:

1、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没有具体、明确的工作流程,随意补缴,私改账户等情况时有发生,管理混乱。

2、养老保险经办人员各有分工,但没有统一的工作标准,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明确的工作权限,易导致人为的随意性,难以形成规范的管理。使经办人员陷入复杂的事务圈和各种矛盾的漩涡中,终日忙得不可开交,但正常的业务却进行的很慢,并且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更充沛的精力研究工作改进和关注养老保险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状,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没有一种规范、精细的管理手段,必然会造成工作的疏漏。在公司领导的重视和领导下,人力资源部认识到,只有狠抓规范化管理,做实做强基础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保面临的问题,开创养老保险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措施

人力资源部综合考虑养老保险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各种影响因素,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业务流程的反复重塑和再造,实现了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1、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部社保组依据岗位职责制定了《社保主要职责和工作目标》等管理制度,明确经办人员的具体责任,同时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参考经办人员的意见随时修改、完善,提高了经办人员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并促使其主动遵守。

2、设计详细的业务流程。对外以河北省市社保局社会保险规范化业务操作内容为依据和标准,对内与公司相关管理流程衔接,设计或重新梳理养老保险业务流程8项。流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操作程序都经过反复讨论,分析研究,并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经过多次上下反复讨论修改,编制出了流程清晰,环环相扣,责任明确的业务流程程序,明确了养老保险的每项业务所涉及部门的职责,使经办人员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过程清晰。

3、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养老保险管理涉及到离退休员工管理、个人账户管理、遗属管理等,数据量大且复杂,为了便于与河北省社保局“保险之星”软件接口,社保部门建立起多个VF数据库管理相关信息,并组织人员编写与业务流程相对应的数据库管理程序,方便经办人员操作;同时,经办人员全部自学了VF的相关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养老保险数据库规范、统一、真实、准确,维护和保障了公司员工合法权益。2008年,公司引进了SAP—HR系统,社保组积极配合,使SAP系统中社保数据准确全面,社保业务流程科学顺畅,实现了新老管理方式的顺利对接。

4、制定考核反馈办法。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实施后,还要抓好考核和反馈。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问题,对相关经办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修正相关业务流程,避免相同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几点体会

1、要经常研究养老保险业务变化动态。一方面,养老保险政策性强,要敏锐注意政策变化,并随时变化调整相关业务流程及工作标准,与政策始终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随着公司的高速发展,公司内部管理也在变化,要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保持公司内部业务流程顺畅。

2、业务流程设计和重新梳理要逐步推进,注重细小环节。设计和梳理工作流程,对于繁琐复杂的工作,应一步步来。一是要认真修订和审查岗位职责,把岗位职责落实好。二是制定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即要实又要严格,真正成为每个经办人员今后工作的统一航标。三是要注意结合实际,力求实效。要保证制定的工作流程没有纰漏,经办人员正常执行业务流程时不会出现偏差和错误。

3、真抓实干,不走形式。要注意调动经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推行的初期,要让每位经办人员参与到业务流程的设计中,每人都要重新修订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制定好岗位工作标准,最后将工作内容及标准程序化。通过修订和制定标准,让每名经办人员受到责任教育。

4、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公司社会保险管理的发展。完成养老保险后,社保部门又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管理中,由于养老保险的工作扎实,使得推行的过程很顺利,全面提高了公司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完善了社保管理机制。

四、实行效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经办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完善的业务流程和考核机制,使每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责任心大大增加并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主管领导管理轻松。因为员工实现了高自觉地工作,这就使主管领导不用再钻到业务堆里处理日常事务,腾出了更多的时间考虑其它问题,从而为加强社会保险其他管理腾出了精力。

3、提高养老保险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提高了个人账户的准确率,加快退休审批等业务的办理时间,保障了员工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魏巍.中国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入,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难以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信息需求。医疗保险基金应根据不同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以便准确、全面地反映医疗保险基金实际运行情况。

关健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本制度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是考虑到将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出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已不单纯是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还包括基金的监督和管理、保值和增值等情况,参保人、监督机构、管理机构也都希望获得更全面、真实的财务信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逐渐显露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面临着改革的需要。本文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展开论述。

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的会计核算有两种方法: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或现金制,是以收到或者付出现金的时间作为标准确认收入或费用。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支出的现金都作为本期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予采用,它主要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户等。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是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的时间作为标准进行确认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即把属于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者已承担的费用以及属于本期的资产或负债,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以及资产或费用处理;反之亦然。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满足不同的决策管理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质量,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必然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局限性

1.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期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情况,无法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财务数据。

随着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医疗保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医疗保险管理当中,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只能反映医保基金收入中以现金实际收入的部分,无法反映出当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真实情况。例如:基金结余投资的国债增值收入,按收付实现制只能待该投资到期变现后才能确认为当期收入,无法反映出各会计期间医疗保险基金的增值收入情况。再如:正常的基金征缴收入,如参保单位违反规定不及时缴纳医疗保险基金,按收付实现制来进行收入核算,就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参保单位的欠缴数额、欠缴时间,从而无法实现应收尽收,形成资金管理缺位。再比如:破产改制单位的一次性征缴收入,按现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体现为当期的收入,此举无疑是虚增了当期的基金收入,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无法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真实情况,无法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征缴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2.不能真实反映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情况,容易造成信息误导,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可分为: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医疗费记账支出,参保职工个人报销的支出以及转移支出等。其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记账医疗费支出占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四分之三以上,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的重点。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核算无法真实反映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的发生情况。如: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发生医疗费用基本上是采取“预付制”或“后付制”结算方式进行支付。医疗保险费的结算方式无论是采取“预付制”还是“后付制”结算,收付实现制无法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这部分费用只有在实际收到或支付时才能体现,无法反映当期损益的全貌,造成基金会计账务和报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准确认识基金收支状况,以防范基金风险,形成管理漏洞。

3.不能为编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提供详实的基础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

医疗保险基金收付实现制无法在现行情况下对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进行科学、准确的会计核算,那么就无法提供完整、详实的财务报告。不仅制约了准确地编制年度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也影响了决策部门的数据需要,同时也给及时、足额征缴医疗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医疗保险基金埋下隐患,进一步影响到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4.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和财会电算化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已经从手工操作逐渐转变成电脑操作。收付实现制无法实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数据自动化。

5.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实现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联网而发生的大量的纵向、横向医疗保险基金往来结算的要求。

实现市级统筹后,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会计人员为了尽量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不得不设置大量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往来辅助账,以及利用详细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数据说明,以弥补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又由于缺乏连续性与科学的计量性,使得财务报告无法反映医疗保险发展的历史状况。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相适应,针对不同险种基金运行特点,采用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基金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用一些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使基金管理更加合理化、全面化。

1.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真实、准确记录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状况和全面掌握参保单位的缴费情况。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缺陷,满足政府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又能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如在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方面,对于可以正常收到的医疗保险费,可以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在款项实际收到时记入收入;对参保单位违反规定不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费,补缴或预缴医疗保险费及应计利息的计提等,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经办机构应设置“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收到医保费时再冲减“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应收医疗保险费”的借方余额即为应收未收的欠缴基金,欠缴基金根据单位设立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情况,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征收的准确性,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征缴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2.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利于全面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和财务成果。

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是基金管理的重点,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已发生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记账医疗费,经办机构可以设置“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支付医保费时再冲减“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进而真实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情况,同时又能有效地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

3.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为科学、详实的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提供了有力依据。

随着医保基金会计基础的转换,要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预算管理不仅要根据以前年度的现金实际收入数和现金实际支出数,也要参考那些当取得的收入或承担的支出而实际尚未收到或无力承担的债权或者债务,对医保基金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4.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无法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与财会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同步、同数额进行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使财会电算化软件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实现接口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将来实现市级统筹后发生的大量的纵向、横向医疗保险基金往来结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会字[1999]20号).

[2]财政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若干问题补充规定(财会[2003]19号).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14-02

一、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保险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当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联系紧密,能客观真实地记录现金流量,反映医疗保险基金实际的结余。但是,以此为基础的医保会计核算也存在一些缺陷,难以准确反映当期损益。首先,收付实现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仅按照医疗保险基金的进出情况核算基金收入、支出,无法反映基金收支和当期损益的全貌;收入只核算实际缴纳数额,不核算欠缴数,单从账面上看,无法获取应收未收基金的信息,难以保证应收尽收;医疗保险基金形成的隐性资产和隐性负债不能在会计账簿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增加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其次,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揭示医疗保险基金的真实信息。如支出只反映实际付款支出,不包括已发生未结算及已结算但未付款的支出,这种核算方式会导致低估当期支出,虚增可供支配的医疗保险基金,无法准确评估当期结余,既造成信息误导,影响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同时也给人为调节收支留下了操作空间。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基金财务制度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甚至出现信息误导,使社会保险基金的决策、管理、监督等缺乏准确依据,不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相适应,针对不同险种基金运行特点,采用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基金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用一些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使基金管理更加合理化、全面化。

(一)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真实、准确记录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状况和全面掌握参保单位的缴费情况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缺陷,满足政府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又能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如在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方面,对于可以正常收到的医疗保险费,可以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在款项实际收到时记入收入;对参保单位违反规定不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费,补缴或预缴医疗保险费及应计利息的计提等,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经办机构应设置“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收到医保费时再冲减“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应收医疗保险费”的借方余额即为应收未收的欠缴基金,欠缴基金根据单位设立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情况,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征收的准确性,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征缴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二)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利于全面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和财务成果

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是基金管理的重点,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已发生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记账医疗费,经办机构可以设置“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支付医保费时再冲减“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1]。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进而真实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情况,同时又能有效地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为科学、翔实地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提供了有力依据

随着医保基金会计基础的转换,要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预算管理不仅要根据以前一年度的现金实际收入数和现金实际支出数,也要参考那些当取得的收入或承担的支出而实际尚未收到或无力承担的债权或者债务,对医保基金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四)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无法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与财会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同步、同数额进行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使财会电算化软件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实现接口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将来实现市级统筹后发生的大量的纵向、横向医疗保险基金往来结算的要求。

二、加强对医院的医保管理与会计核算

强化医保资金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医保费用的会计核算,对医疗保险基金有着重要影响,对其合法使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人数起来越多,医院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载体,医保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合法性,合规性,关系到医院、患者的切身利益[2]。医保资金是医院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财务部门应协同医保部门共同强化医保资金管理。医院的会计核算也应根据医保资金收支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会计核算基础,设立医疗保险资金应收、应付科目,加强应收款项的追收,医保的回款事项定期整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将滞留的资金及早收回,从而减少医院资金周转压力。要配备财务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来负责医保结算事务,尽量提高医保资金的汇款速度,而且应设立专门报账人员,对当医保费用超过总控费用时,其实质是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要根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视为坏账处理,在清理和核对后,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坏账准备中冲销,如果坏账准备不足,可留作下年度计提后冲销。

医院应加快医保管理体系的建设步伐,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医保会计核算,提高医保管理部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民众满意度,促使院内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区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居民医疗保险,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主要目的是将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以实际收支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将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完善了政府预算编制体系。进一步推行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医保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医疗保险费收入;支出户核算医疗基金的支付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强化财政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审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程序,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医疗保险资金的安全、快捷;另一方面财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督,年末清缴财政专户。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不断健全并完善医疗基金预算管理体系,努力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进一步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徐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重点之探析[J].会计文苑,2011,(8).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7篇

一、社会保险基金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性

1.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是“基金制”。“现收现付制”是按照一个较短的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缴费率,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因此,本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费收入仅满足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一般保留有小额的流动储备金,即所谓“以支定收,略有结余”。这种制度是下一代人供款养活上一代人的制度,属于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基金制”是指在任何时间点上累积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同代自养”。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能体现支出,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2.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效益核算,不利于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证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法律的强制规定下,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缴社会保险费,或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而集中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基本保障性、特定对象性、统筹互济性、储存性和增值性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是先征集保险费形成基金,再分配使用。社会保险费是在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逐年逐月从其创造的价值中强制扣除一部分,经过长期储存积累,在其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收入减少或中断时,从其积累的资金中为其提供补偿。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角度看,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本金及其应计利息是“负债”,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委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资金,最终是要返还给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利用时间差和数量差,努力使基金增值,以达到社会保险的保障目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运行成本,除机构本身的行政管理经费由财政拨付可不予考虑外,其真正的成本就是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的社会保险基金利息。

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益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不在同一期间时,收付实现制会计记录的收益便不能代表活动的真实结果;同样,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期间时,收付实现制会计记录的费用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关于“第301号科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说明是这样规定的:有条件的地区,年末,按养老基金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个人账户利息时,借记“统筹养老基金结余”科目,贷记“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结余”科目。这一规定是立足于当年基金利息收入总额大于个人账户应计利息额,也就是统筹基金必须盈余。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甚至养老保险基金赤字造成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困难,需要由中央财政补贴或借款的情况下,收付实现制这一核算办法掩盖了保险基金运行的真实结果。因此,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公正客观地核算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成本和反映运行结果。

3.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绩效考核

目前政策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能用于购买债券和存放银行,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效益的来源只有银行存款及国债利息。然而2000年以后,国家已经不再发行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种国债,其他种类的国债利率还略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国债投资基本上已无利可图。因而,社会保险基金效益的高低取决于银行存款办理的及时性,也就是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成本分析和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绩效考核,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政策、提高基金运行效益的重要手段;但在收付实现制上进行的会计核算难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成本耗费和绩效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管理的需要。并且,社会保险基金同时存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业务,若两者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核算,一方面由于现收现付制业务不核算成本,不利于节约费用和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同时进行,使得利息成本不能合理分摊、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基金管理,也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可见,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社保基金进行成本核算的要求,对社会保险基金中采用“基金制”管理业务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4.不符合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不利于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开支是否遵守授权和法律法规要求,是受托责任的首要问题。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以作为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明确依据。但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绩效最大化、信息透明度、为社会公众维护国有资产等,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能提供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相关财务信息,不能显示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全貌。

有关研究表明,对于新公共管理体制,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具有以下几项优势:第一,权责发生制会计报告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如实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促进了有效管理;第二,权责发生制为量化计划和活动的效率水平提供了一种机制,以促使政府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竞争力;第三,权责发生制给政府部门带来了一种文化的转变,使得管理者更重视政府机构的改革、效率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第四,权责发生制更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了的公众受托责任要求,增强了财务透明度;第五,全面、持续地推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在OECD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正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实际,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层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也应顺应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

二、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建议

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应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实行基金制管理的需要,对个人账户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内容相适应,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局限,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同时又能促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提高工作绩效。

1.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弊病。

如社会保险基金协议存款的核算,就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即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对协议存款进行日常核算。

核算方法为:(1)转存协议存款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活期存款;(2)按照协议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贷记:待结转利息;(3)按照承诺利率给个人账户计算利息时,借记:待结转利息,贷记: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4)年终将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结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5)协议存款到期转回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活期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待结转利息的贷方余额,表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盈余,利息可用于按一定比例提取计息准备金和给个人账户增记利息;借方余额则表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亏损。这种核算方式不仅能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成本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的真实内容,而且又能克服单一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弊病。

2.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助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成本正确计量,真实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财务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又能有效地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促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从“保征收、保发放”向“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迈进,为深化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3.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现在和未来隐性债务的信息,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也能正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持续能力,为政府规避基金风险、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4.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降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难度,有助于将政府会计对象由现金流扩展为受托责任,更好地反映政府活动和履行这一受托责任的连续性;同时能把社会保险基金运动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提供全面、连续、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符合政府部门实行绩效管理的现实需要。

当然,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转变,不仅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修改,还需在立法、人员培训、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协调配套;更需要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以保证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正常有序,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和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作业基础预算;保险业

一、前言

预算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自它产生以来就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新出现的作业成本法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成功,又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使得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逐渐显现。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预算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催生了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即作业基础预算。

二、作业基础预算的基本内涵

作业基础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的资源消耗观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作业基础预算从战略和顾客需求出发,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管理过程,以达到对成本和经营业绩持续改善的目的。

三、保险企业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分析

(一)保险企业传统预算基本现状

1.传统预算缺乏战略导向性。现阶段保险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以年度利润为目标,没有把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联系在一起,形成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长期行为的问题,从而不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2.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保险企业传统预算编制时通常是假定以往所发生的历史数据是准确的或者是相对准确的,再适当考虑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因素变动,相应增加或减少有关资源项目的预算金额,以确定未来一定期间的预算,这样做掩盖了以往资源使用的浪费和低效,不利于资源持续改善。

3.传统预算成本核算基础不准确。保险企业传统预算主要局限于它运用了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单一成本动因,预算制定时如果费用的分配基础单一,就不能很好体现资源耗费、企业动态业务过程和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正确分析实际绩效与预算指标之间形成差异的原因,影响了成本控制与业绩考核的合理性,这样就使预算失去了其管理的现实意义,无法为企业实现增值服务。

总而言之,保险企业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虽然简单易行,却不能为企业提供决策和持续改进的相关信息,其在保险企业中的实际功效正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质疑。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预算制度来促进保险企业的快速发展,是目前国内保险企业管理者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在作业成本法上的新型预算管理方法——作业基础预算,因其在预算管理中的优越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将作业基础预算引入到保险企业中,使保险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关于作业预算的实施条件,库珀和卡普兰对其提出了两条简单的标准:其一是有大量的间接和辅助资源耗费;其二是产品、顾客和经营过程是高度多样的。就保险企业而言,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首先,从保险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来看,一方面,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低,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根据保险行业近两年的历史数据统计,总成本中间接费用占比50%以上,并且有上升趋势,因此,满足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第一条标准。另一方面,随着保险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保险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现有的成本核算体系已没有办法满足对分险种成本信息的详细需求。保险企业的品种多样性的特点满足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第二条标准。

其次,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的发展,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利,就必须追求企业资源长期成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最高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运营效率。此时,保险企业迫切需要一个能有效为企业产品定价、市场定位以及经营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而作业基础预算正是保险企业所需要的。

最后,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特别是保险公司上市以来,为了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并且满足现有股东财务回报的要求,公司管理层愈加关注客户满意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并愈加迫切地追求加强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而作业基础预算对于我国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能为我国企业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提供理论的借鉴。

因此,针对保险企业目前现行预算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基础预算所具有的优势,保险企业迫切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广泛推行与战略目标有效衔接的作业基础预算。

四、搭建保险企业作业基础预算框架

在掌握保险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水平、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之后,建立保险企业作业基础预算框架时需要采用逐步推进的思路,即部分保持原有预算,部分逐步改进成作业预算。借鉴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把作业预算模型简要划分成: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评六个部分。由于后四个部分与传统预算没有太大差异,暂且不着重描述。

(一)预算准备

1.确定预算目标

首先,应分析保险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以确定预算期内需完成的阶段目标;其次,应分析预算期内市场状况、企业内部状况、竞争对手的动态,结合预算期需要实现的目标,研究预算期内应采取的各项经营策略安排;最后,在此基础上,再细化为各部门、员工应进行的各项作业,形成预算期内各项作业的安排。

2.确定成本标的

成本标的指的是预算编制初期预测的产品或劳务。由于保险公司的产品常常以保单形式出现,可以将保单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根据成本分析的需要,还可以选择险种、被保险人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3.确定作业

保险企业应该结合企业战略的规划,通过价值链分析,确定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以便优化企业的作业链。确定作业是构建作业基础预算模型最基本的一步,它确定了作业基础预算的结构和范围。

4.选择成本动因

在确定好作业之后,依据成本动因基础因素,本着重要性和充分性原则,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与选择,然后对成本动因进行数量描述。成本动因量一般是根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得到,有时也可根据员工的工作经验数据加以分析得到。

(二)预算编制

与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单一成本动因的预算不同,保险公司进行作业基础预算编制时,需要以预算准备时划分好的作业及成本动因为基础,来确定保险公司业务活动的本年预算。具体描述保险公司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流程,如下。

1.预测保险产品或服务(即成本标的)在预算期的需求量。

2.确定作业消耗比率,即每单位产品消耗的作业数量。

3.用作业消耗比率乘以产品或劳务的预测需求量,预测出下一经营期间可以满足成本标的消耗需求的作业量。

4.确定资源消耗比率,即每单位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

5.用资源消耗比率乘以预测出来的作业需求量,预测出下一经营期间可以满足作业消耗需求的资源量。在这一步骤中,必须寻求资源的经营平衡,即资源的需求量必须与目前资源供应量一致。

6.用资源需求量乘以资源的预计单价,就可以预测出资源需求成本数据。按照步骤1至步骤6,可以计算整个业务流程其他资源消耗。

7.将资源成本额分配到预测产品或劳务上。这一步利用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理,把步骤6中达到经营平衡时的资源供应成本分配到作业和成本标的上,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并与组织确定的财务目标进行比较,判断财务目标是否达到。

经过本步骤可以得到最终的预算利润,判断财务目标是否达到。若预算利润低于财务目标,对于预算中反映的浪费和低效率,应调整相应的作业和生产流程,并相应调整预算重新寻求经营平衡并转化为财务数据,来实现新的财务平衡。

五、保险企业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建议

从理论上讲作业基础预算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些难点需要解决。因此,本文试着针对部分难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一方面,切实保证企业领导层对实施作业法的重视和支持,这是作业预算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在员工中通过培训、宣传等普及“作业”知识,达到熟知理念、全员参与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配套设施

建议企业在开展作业基础预算工作之前,对管理者和现有财务人员从理念、方法、实施技巧、系统操作等方面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并成立咨询组织,以便解决作业基础预算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要不断开发作业基础预算软件,处理好实施作业基础预算时作业成本数据与原有财务软件的衔接问题。

(三)落实成本效益原则

为了落实成本效益原则,结合现阶段保险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议开始实施作业预算的企业,将作业中心或责任中心建立在现有部门或成本中心上,一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以部门为单位收集信息的惯例,减少工作人员与新的预算制度的冲突,使作业预算在企业中容易被接受并得到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作业预算开始使用的成本,减少预算编制人员因收集、报告和分析作业信息而增加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通过将保险企业和作业基础预算结合起来,我们清晰的看到保险业应用作业基础预算的前景是很广阔的,不但可以弥补传统预算的缺陷,还能为发展战略的执行和控制提供支持,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管理创新、优化流程及创造价值。虽然作业基础预算在保险企业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广泛应用,作业基础预算必定能在我国保险企业中推广使用,为我国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桂英,张屹,田力.作业基础预算探析[J].财会通讯,2008(7).

[2]潘飞,郭秀娟.作业预算研究[J].会计研究,2004(11).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程范文 下一篇:大学专业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