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基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2 15:25:19

保险基础管理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1篇

一是加大了核定、协征、稽核、退管服务、宣传信息及县中心工作等方面工作,努力完成每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全市领先地位。

二是规范了业务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工作管理制度、服务标准,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加大办事公开力度,为广大参保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强化了基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和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的内控制度、定期对账制度,加强基金的预算和决算的编制工作,做好基金检查、稽核、审计、对账等工作,确保基金安全运转。

四是加强了窗口建设、文明单位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干部队伍。

截至年12月底,全县共有参保单位325家,参保人数5041人,完成基数核定总额7895万元,占年核定任务的100.3%,核定准确率达100%;对274家参保单位4082名职工进行书面稽核,书面稽核率达81%;对163家参保单位2521名职工进行实地稽核,实地稽核率达50%;协征保费2100多万元,完成市下达协征任务的100.3%;为1145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341万元,发放率达100%。到目前为止,基金纯积累9000多万元。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础管理人员;保险业务

通过开展全员全方位培养,全面提高基础管理人员队伍的服务效益、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规范,推进社会保险业务提升,促进人力资本建设,为建设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福利保障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全面提高社会保险基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当前各类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升社会保险基础管理人员培养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加强人员培养工作,完善岗位交接制度,增强员工培训,培育专业型、专家型人才队伍。

一、确保社会保险业务连续性

公司各单位要建立社会保险交接制度和台账管理制度。确保社会保险业务开展的连续性,保障职工利益不受影响。对未及时建立相关制度和在社会保险业务交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单位,公司将视情况予以考核。

1.保证社会保险管理人员无缝交接社会保险岗位人员发生组织调配、接触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必须与后续接替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工作交接手续,未完成工作交接不得转入新岗位。

2.保证交接资料的完整清晰在办理社会保险工作交接前,社会保险岗位变动人员应办理完毕已受理的各项业务,对需要移交的政策文件、业务凭证、统计报表等档案资料编制移交清册,对与本岗位相关的业务流程、业务关联事项等编制工作交接说明书。

3.保证交接工作责任明确交接双方对社会保险交接工作负主要责任。以工作交接说明书为依据,移交人员对所经办的业务负责,接替人员负后续责任。交接工作应设监交人。

二、加强社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

公司各单位应在6月底之前摸清社会保险人才的队伍情况,建议在地市公司和以上单位设置专职社会保险管理岗位。编制社会保险队伍五年培养发展规划,力争培养和储备各级各类社会保险专家人才50名,切实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公司各单位应在年度培训计划中至少设置一期社会保险相关内容培训,并完成三年一次的普考或调考活动,检验培训培养效果。

1.加强社会保险基础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每年应对社会保险基础管理人员进行不少于24学时的脱产培训,切实增强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更新。新到岗人员通过社会保险业务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

2.建立常态培训考试机制建立逢培必考和常态考试机制,各单位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所有社会保险基础管理人员按实行岗位动态考试,并组织社会保险业务知识网络普考和专业抽考,将考试结果与岗位变动、培训开发相结合,公司按专业岗位定期组织调考,检验各单位培训考试效果。3.培养和储备社会保险专业人才通过制度建设、专业调考、培训培养等方式,培养和储备社会保险专业人才队伍。总结提炼社会保险管理经验,及时组织政策研究团队,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为社会保险专业人才提供总结成果、发表专业论文的机会,定期组织典型经验交流、政策研究推演、创新成果评选等活动,激励专业人才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宣传力度

公司各单位要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建立典型经验分享机制。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政策宣传。定期组织社会保险专业业务讲座,普及相关社会保险最新政策和法规变化情况。定期公告。配合职工查询相关社会保险项目,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设置社会保险管理岗位。地市公司和以上单位应设置社会保险管理岗位,对单位编制在300人以上的单位,设置2名社会保险管理岗位,适当增加社会保险岗位职数,尽量减少兼职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切实提高专业性和服务质量。做好相关政策落实工作。按照当地社会保险费率政策要求,规范抓好工作落实。充分考虑统筹区域差异,梳理社会保险5个险种7项跨业务管理流程,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奠定基础。

四、完善社会保险管理相关制度

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宣传,完善内部操作细则,重点加强人员流动过程、申报缴费环节和改制重组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提高服务规范性,促进社会保险业务管理升级。建立三级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省公司(直属单位)建立相关管理手册,地市公司建立相关实施细则,逐级实施,逐层推进。建立社会保险队伍定期表彰奖励制度。表彰奖励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激发广大社会保险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建立岗位退出机制,年度绩效考核“不称职”者,进行离岗培训,培训考试仍不合格者,须调离社会保险岗位。推行AB角工作制度。根据岗位职责内容和员工能力素质,合理安排部门内部两名工作人员互为A、B角,A角是实际上岗人员,B角是顶岗补位人员,实现部门工作无缺位、无缺岗,并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管理 养老保险 效果

社会保险是员工薪酬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的重中之重,养老保险工作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提高个人账户的准确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升离退休和在职员工对养老保险工作的满意度,人力资源部社保组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条规范化管理,做实做强基础管理的新路子。

一、概况

我公司的养老保险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养老保险1998年由原来的铁路系统行业统筹移交到地方管理,养老保险登记、变更、年审,养老保险费的申报、缴纳,养老金的结算、拨付,参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数据录入、打印《对账单》及日常管理,退休待遇审核,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具体业务,全部由公司社保对河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进行办理。当时养老保险业务的管理状况是:

1、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没有具体、明确的工作流程,随意补缴,私改账户等情况时有发生,管理混乱。

2、养老保险经办人员各有分工,但没有统一的工作标准,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明确的工作权限,易导致人为的随意性,难以形成规范的管理。使经办人员陷入复杂的事务圈和各种矛盾的漩涡中,终日忙得不可开交,但正常的业务却进行的很慢,并且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更充沛的精力研究工作改进和关注养老保险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状,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没有一种规范、精细的管理手段,必然会造成工作的疏漏。在公司领导的重视和领导下,人力资源部认识到,只有狠抓规范化管理,做实做强基础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保面临的问题,开创养老保险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措施

人力资源部综合考虑养老保险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各种影响因素,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业务流程的反复重塑和再造,实现了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1、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部社保组依据岗位职责制定了《社保主要职责和工作目标》等管理制度,明确经办人员的具体责任,同时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参考经办人员的意见随时修改、完善,提高了经办人员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并促使其主动遵守。

2、设计详细的业务流程。对外以河北省市社保局社会保险规范化业务操作内容为依据和标准,对内与公司相关管理流程衔接,设计或重新梳理养老保险业务流程8项。流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操作程序都经过反复讨论,分析研究,并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经过多次上下反复讨论修改,编制出了流程清晰,环环相扣,责任明确的业务流程程序,明确了养老保险的每项业务所涉及部门的职责,使经办人员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过程清晰。

3、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养老保险管理涉及到离退休员工管理、个人账户管理、遗属管理等,数据量大且复杂,为了便于与河北省社保局“保险之星”软件接口,社保部门建立起多个VF数据库管理相关信息,并组织人员编写与业务流程相对应的数据库管理程序,方便经办人员操作;同时,经办人员全部自学了VF的相关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养老保险数据库规范、统一、真实、准确,维护和保障了公司员工合法权益。2008年,公司引进了SAP—HR系统,社保组积极配合,使SAP系统中社保数据准确全面,社保业务流程科学顺畅,实现了新老管理方式的顺利对接。

4、制定考核反馈办法。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实施后,还要抓好考核和反馈。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问题,对相关经办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修正相关业务流程,避免相同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几点体会

1、要经常研究养老保险业务变化动态。一方面,养老保险政策性强,要敏锐注意政策变化,并随时变化调整相关业务流程及工作标准,与政策始终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随着公司的高速发展,公司内部管理也在变化,要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保持公司内部业务流程顺畅。

2、业务流程设计和重新梳理要逐步推进,注重细小环节。设计和梳理工作流程,对于繁琐复杂的工作,应一步步来。一是要认真修订和审查岗位职责,把岗位职责落实好。二是制定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即要实又要严格,真正成为每个经办人员今后工作的统一航标。三是要注意结合实际,力求实效。要保证制定的工作流程没有纰漏,经办人员正常执行业务流程时不会出现偏差和错误。

3、真抓实干,不走形式。要注意调动经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推行的初期,要让每位经办人员参与到业务流程的设计中,每人都要重新修订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制定好岗位工作标准,最后将工作内容及标准程序化。通过修订和制定标准,让每名经办人员受到责任教育。

4、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公司社会保险管理的发展。完成养老保险后,社保部门又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管理中,由于养老保险的工作扎实,使得推行的过程很顺利,全面提高了公司社会保险工作的效率,完善了社保管理机制。

四、实行效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经办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完善的业务流程和考核机制,使每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责任心大大增加并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主管领导管理轻松。因为员工实现了高自觉地工作,这就使主管领导不用再钻到业务堆里处理日常事务,腾出了更多的时间考虑其它问题,从而为加强社会保险其他管理腾出了精力。

3、提高养老保险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提高了个人账户的准确率,加快退休审批等业务的办理时间,保障了员工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魏巍.中国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作业基础预算;保险业

一、前言

预算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自它产生以来就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新出现的作业成本法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成功,又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使得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逐渐显现。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预算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催生了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即作业基础预算。

二、作业基础预算的基本内涵

作业基础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的资源消耗观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作业基础预算从战略和顾客需求出发,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管理过程,以达到对成本和经营业绩持续改善的目的。

三、保险企业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分析

(一)保险企业传统预算基本现状

1.传统预算缺乏战略导向性。现阶段保险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以年度利润为目标,没有把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联系在一起,形成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长期行为的问题,从而不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2.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保险企业传统预算编制时通常是假定以往所发生的历史数据是准确的或者是相对准确的,再适当考虑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因素变动,相应增加或减少有关资源项目的预算金额,以确定未来一定期间的预算,这样做掩盖了以往资源使用的浪费和低效,不利于资源持续改善。

3.传统预算成本核算基础不准确。保险企业传统预算主要局限于它运用了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单一成本动因,预算制定时如果费用的分配基础单一,就不能很好体现资源耗费、企业动态业务过程和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正确分析实际绩效与预算指标之间形成差异的原因,影响了成本控制与业绩考核的合理性,这样就使预算失去了其管理的现实意义,无法为企业实现增值服务。

总而言之,保险企业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虽然简单易行,却不能为企业提供决策和持续改进的相关信息,其在保险企业中的实际功效正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质疑。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预算制度来促进保险企业的快速发展,是目前国内保险企业管理者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在作业成本法上的新型预算管理方法——作业基础预算,因其在预算管理中的优越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将作业基础预算引入到保险企业中,使保险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关于作业预算的实施条件,库珀和卡普兰对其提出了两条简单的标准:其一是有大量的间接和辅助资源耗费;其二是产品、顾客和经营过程是高度多样的。就保险企业而言,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首先,从保险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来看,一方面,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低,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根据保险行业近两年的历史数据统计,总成本中间接费用占比50%以上,并且有上升趋势,因此,满足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第一条标准。另一方面,随着保险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保险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现有的成本核算体系已没有办法满足对分险种成本信息的详细需求。保险企业的品种多样性的特点满足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第二条标准。

其次,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的发展,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利,就必须追求企业资源长期成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最高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运营效率。此时,保险企业迫切需要一个能有效为企业产品定价、市场定位以及经营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而作业基础预算正是保险企业所需要的。

最后,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特别是保险公司上市以来,为了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并且满足现有股东财务回报的要求,公司管理层愈加关注客户满意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并愈加迫切地追求加强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而作业基础预算对于我国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能为我国企业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提供理论的借鉴。

因此,针对保险企业目前现行预算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基础预算所具有的优势,保险企业迫切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广泛推行与战略目标有效衔接的作业基础预算。

四、搭建保险企业作业基础预算框架

在掌握保险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水平、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之后,建立保险企业作业基础预算框架时需要采用逐步推进的思路,即部分保持原有预算,部分逐步改进成作业预算。借鉴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把作业预算模型简要划分成: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评六个部分。由于后四个部分与传统预算没有太大差异,暂且不着重描述。

(一)预算准备

1.确定预算目标

首先,应分析保险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以确定预算期内需完成的阶段目标;其次,应分析预算期内市场状况、企业内部状况、竞争对手的动态,结合预算期需要实现的目标,研究预算期内应采取的各项经营策略安排;最后,在此基础上,再细化为各部门、员工应进行的各项作业,形成预算期内各项作业的安排。

2.确定成本标的

成本标的指的是预算编制初期预测的产品或劳务。由于保险公司的产品常常以保单形式出现,可以将保单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根据成本分析的需要,还可以选择险种、被保险人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3.确定作业

保险企业应该结合企业战略的规划,通过价值链分析,确定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以便优化企业的作业链。确定作业是构建作业基础预算模型最基本的一步,它确定了作业基础预算的结构和范围。

4.选择成本动因

在确定好作业之后,依据成本动因基础因素,本着重要性和充分性原则,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与选择,然后对成本动因进行数量描述。成本动因量一般是根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得到,有时也可根据员工的工作经验数据加以分析得到。

(二)预算编制

与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单一成本动因的预算不同,保险公司进行作业基础预算编制时,需要以预算准备时划分好的作业及成本动因为基础,来确定保险公司业务活动的本年预算。具体描述保险公司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流程,如下。

1.预测保险产品或服务(即成本标的)在预算期的需求量。

2.确定作业消耗比率,即每单位产品消耗的作业数量。

3.用作业消耗比率乘以产品或劳务的预测需求量,预测出下一经营期间可以满足成本标的消耗需求的作业量。

4.确定资源消耗比率,即每单位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

5.用资源消耗比率乘以预测出来的作业需求量,预测出下一经营期间可以满足作业消耗需求的资源量。在这一步骤中,必须寻求资源的经营平衡,即资源的需求量必须与目前资源供应量一致。

6.用资源需求量乘以资源的预计单价,就可以预测出资源需求成本数据。按照步骤1至步骤6,可以计算整个业务流程其他资源消耗。

7.将资源成本额分配到预测产品或劳务上。这一步利用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理,把步骤6中达到经营平衡时的资源供应成本分配到作业和成本标的上,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并与组织确定的财务目标进行比较,判断财务目标是否达到。

经过本步骤可以得到最终的预算利润,判断财务目标是否达到。若预算利润低于财务目标,对于预算中反映的浪费和低效率,应调整相应的作业和生产流程,并相应调整预算重新寻求经营平衡并转化为财务数据,来实现新的财务平衡。

五、保险企业实施作业基础预算的建议

从理论上讲作业基础预算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些难点需要解决。因此,本文试着针对部分难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一方面,切实保证企业领导层对实施作业法的重视和支持,这是作业预算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在员工中通过培训、宣传等普及“作业”知识,达到熟知理念、全员参与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配套设施

建议企业在开展作业基础预算工作之前,对管理者和现有财务人员从理念、方法、实施技巧、系统操作等方面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并成立咨询组织,以便解决作业基础预算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要不断开发作业基础预算软件,处理好实施作业基础预算时作业成本数据与原有财务软件的衔接问题。

(三)落实成本效益原则

为了落实成本效益原则,结合现阶段保险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议开始实施作业预算的企业,将作业中心或责任中心建立在现有部门或成本中心上,一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以部门为单位收集信息的惯例,减少工作人员与新的预算制度的冲突,使作业预算在企业中容易被接受并得到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作业预算开始使用的成本,减少预算编制人员因收集、报告和分析作业信息而增加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通过将保险企业和作业基础预算结合起来,我们清晰的看到保险业应用作业基础预算的前景是很广阔的,不但可以弥补传统预算的缺陷,还能为发展战略的执行和控制提供支持,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管理创新、优化流程及创造价值。虽然作业基础预算在保险企业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广泛应用,作业基础预算必定能在我国保险企业中推广使用,为我国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桂英,张屹,田力.作业基础预算探析[J].财会通讯,2008(7).

[2]潘飞,郭秀娟.作业预算研究[J].会计研究,2004(11).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5篇

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一是全面总结2000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交流各地改革经验,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和落实工作目标,明确稳步扩大覆盖范围的措施。二是调整完善重点联系城市制度。联系指导的重点主要转向京、津、沪、穗、汉等大中城市,指导这些城市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政策。三是加强督促和检查工作。在三项制度改革联合督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医疗保险扩面和基础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积极配合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药成本。

强化医疗保险基础管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组织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范围,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机构建设,特别是市县统筹地区的经办机构建设,真正实现职能、机构、人员、工作四到位。同时加大以基础管理为重点的培训力度,通过分层次、系统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逐步规范和改进医疗保险管理运行系统,努力实现管理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提高医疗保险事务经办和管理监控水平。第三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要在保障参保人员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加强对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监控,分析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收支状况,重点是加强对统筹基金的支出管理,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督促各地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管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具体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

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要研究离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医疗待遇的保障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全面实施和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规范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妥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特别是“封顶线”以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指导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研究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办法,解决城市贫困人群医疗问题。要研究规范解决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还要研究解决扩面中困难企业参保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

在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要稳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今年工伤保险要按照“加快立法、规范制度、稳步推进、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重点解决目前工伤保险问题日益突出和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力争到今年底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在去年的4200万人基础上扩大到5000万人。具体措施: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工伤保险立法工作的步伐;规范和完善劳动鉴定制度。要力争今年出台《职工非因工和疾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并组织实施,同时,着手研究完善劳动鉴定组织体系建设,提出《劳动鉴定委员会组织管理意见》;加大工伤保险推动力度,重点抓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省市,特别是加强对大城市的督促联系;加强工伤保险组织建设,提高各地在工伤保险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制度、基础数据统计方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政策研讨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政策业务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14-02

一、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保险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当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联系紧密,能客观真实地记录现金流量,反映医疗保险基金实际的结余。但是,以此为基础的医保会计核算也存在一些缺陷,难以准确反映当期损益。首先,收付实现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仅按照医疗保险基金的进出情况核算基金收入、支出,无法反映基金收支和当期损益的全貌;收入只核算实际缴纳数额,不核算欠缴数,单从账面上看,无法获取应收未收基金的信息,难以保证应收尽收;医疗保险基金形成的隐性资产和隐性负债不能在会计账簿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增加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其次,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揭示医疗保险基金的真实信息。如支出只反映实际付款支出,不包括已发生未结算及已结算但未付款的支出,这种核算方式会导致低估当期支出,虚增可供支配的医疗保险基金,无法准确评估当期结余,既造成信息误导,影响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同时也给人为调节收支留下了操作空间。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基金财务制度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甚至出现信息误导,使社会保险基金的决策、管理、监督等缺乏准确依据,不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相适应,针对不同险种基金运行特点,采用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基金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用一些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使基金管理更加合理化、全面化。

(一)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真实、准确记录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状况和全面掌握参保单位的缴费情况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缺陷,满足政府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又能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如在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方面,对于可以正常收到的医疗保险费,可以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在款项实际收到时记入收入;对参保单位违反规定不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费,补缴或预缴医疗保险费及应计利息的计提等,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经办机构应设置“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收到医保费时再冲减“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应收医疗保险费”的借方余额即为应收未收的欠缴基金,欠缴基金根据单位设立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情况,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征收的准确性,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征缴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二)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利于全面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和财务成果

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是基金管理的重点,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已发生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记账医疗费,经办机构可以设置“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支付医保费时再冲减“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1]。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进而真实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情况,同时又能有效地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为科学、翔实地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提供了有力依据

随着医保基金会计基础的转换,要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预算管理不仅要根据以前一年度的现金实际收入数和现金实际支出数,也要参考那些当取得的收入或承担的支出而实际尚未收到或无力承担的债权或者债务,对医保基金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四)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无法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与财会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同步、同数额进行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使财会电算化软件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实现接口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将来实现市级统筹后发生的大量的纵向、横向医疗保险基金往来结算的要求。

二、加强对医院的医保管理与会计核算

强化医保资金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医保费用的会计核算,对医疗保险基金有着重要影响,对其合法使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人数起来越多,医院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载体,医保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合法性,合规性,关系到医院、患者的切身利益[2]。医保资金是医院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财务部门应协同医保部门共同强化医保资金管理。医院的会计核算也应根据医保资金收支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会计核算基础,设立医疗保险资金应收、应付科目,加强应收款项的追收,医保的回款事项定期整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将滞留的资金及早收回,从而减少医院资金周转压力。要配备财务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来负责医保结算事务,尽量提高医保资金的汇款速度,而且应设立专门报账人员,对当医保费用超过总控费用时,其实质是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要根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视为坏账处理,在清理和核对后,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坏账准备中冲销,如果坏账准备不足,可留作下年度计提后冲销。

医院应加快医保管理体系的建设步伐,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医保会计核算,提高医保管理部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民众满意度,促使院内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区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居民医疗保险,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主要目的是将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以实际收支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将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完善了政府预算编制体系。进一步推行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医保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医疗保险费收入;支出户核算医疗基金的支付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强化财政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审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程序,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医疗保险资金的安全、快捷;另一方面财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督,年末清缴财政专户。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不断健全并完善医疗基金预算管理体系,努力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进一步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徐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重点之探析[J].会计文苑,2011,(8).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7篇

一、社会保险基金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性

1.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是“基金制”。“现收现付制”是按照一个较短的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缴费率,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因此,本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费收入仅满足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一般保留有小额的流动储备金,即所谓“以支定收,略有结余”。这种制度是下一代人供款养活上一代人的制度,属于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基金制”是指在任何时间点上累积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同代自养”。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能体现支出,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2.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效益核算,不利于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证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法律的强制规定下,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缴社会保险费,或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而集中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基本保障性、特定对象性、统筹互济性、储存性和增值性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是先征集保险费形成基金,再分配使用。社会保险费是在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逐年逐月从其创造的价值中强制扣除一部分,经过长期储存积累,在其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收入减少或中断时,从其积累的资金中为其提供补偿。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角度看,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本金及其应计利息是“负债”,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委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资金,最终是要返还给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利用时间差和数量差,努力使基金增值,以达到社会保险的保障目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运行成本,除机构本身的行政管理经费由财政拨付可不予考虑外,其真正的成本就是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的社会保险基金利息。

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益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不在同一期间时,收付实现制会计记录的收益便不能代表活动的真实结果;同样,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期间时,收付实现制会计记录的费用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关于“第301号科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说明是这样规定的:有条件的地区,年末,按养老基金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个人账户利息时,借记“统筹养老基金结余”科目,贷记“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结余”科目。这一规定是立足于当年基金利息收入总额大于个人账户应计利息额,也就是统筹基金必须盈余。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账”,甚至养老保险基金赤字造成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困难,需要由中央财政补贴或借款的情况下,收付实现制这一核算办法掩盖了保险基金运行的真实结果。因此,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公正客观地核算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成本和反映运行结果。

3.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绩效考核

目前政策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能用于购买债券和存放银行,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效益的来源只有银行存款及国债利息。然而2000年以后,国家已经不再发行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种国债,其他种类的国债利率还略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国债投资基本上已无利可图。因而,社会保险基金效益的高低取决于银行存款办理的及时性,也就是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

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成本分析和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绩效考核,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政策、提高基金运行效益的重要手段;但在收付实现制上进行的会计核算难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成本耗费和绩效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管理的需要。并且,社会保险基金同时存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业务,若两者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核算,一方面由于现收现付制业务不核算成本,不利于节约费用和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同时进行,使得利息成本不能合理分摊、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基金管理,也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可见,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社保基金进行成本核算的要求,对社会保险基金中采用“基金制”管理业务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4.不符合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不利于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开支是否遵守授权和法律法规要求,是受托责任的首要问题。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以作为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明确依据。但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绩效最大化、信息透明度、为社会公众维护国有资产等,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能提供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相关财务信息,不能显示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全貌。

有关研究表明,对于新公共管理体制,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具有以下几项优势:第一,权责发生制会计报告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如实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促进了有效管理;第二,权责发生制为量化计划和活动的效率水平提供了一种机制,以促使政府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竞争力;第三,权责发生制给政府部门带来了一种文化的转变,使得管理者更重视政府机构的改革、效率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第四,权责发生制更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了的公众受托责任要求,增强了财务透明度;第五,全面、持续地推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在OECD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正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实际,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层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也应顺应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

二、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建议

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应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实行基金制管理的需要,对个人账户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内容相适应,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局限,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同时又能促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提高工作绩效。

1.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弊病。

如社会保险基金协议存款的核算,就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即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对协议存款进行日常核算。

核算方法为:(1)转存协议存款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活期存款;(2)按照协议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贷记:待结转利息;(3)按照承诺利率给个人账户计算利息时,借记:待结转利息,贷记: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4)年终将利息收入-个人账户利息结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5)协议存款到期转回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活期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存款-协议存款。待结转利息的贷方余额,表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盈余,利息可用于按一定比例提取计息准备金和给个人账户增记利息;借方余额则表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亏损。这种核算方式不仅能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成本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的真实内容,而且又能克服单一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弊病。

2.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助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成本正确计量,真实反映社会保险基金财务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又能有效地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促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从“保征收、保发放”向“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迈进,为深化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3.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现在和未来隐性债务的信息,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也能正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持续能力,为政府规避基金风险、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4.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降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难度,有助于将政府会计对象由现金流扩展为受托责任,更好地反映政府活动和履行这一受托责任的连续性;同时能把社会保险基金运动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提供全面、连续、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符合政府部门实行绩效管理的现实需要。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8篇

关健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会计核算基础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 ,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本制度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是考虑到将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出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已不单纯是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还包括基金的监督和管理、保值和增值等情况,参保人、监督机构、管理机构也都希望获得更全面、真实的财务信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逐渐显露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面临着改革的需要。本文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展开论述。

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的会计核算有两种方法: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或现金制,是以收到或者付出现金的时间作为标准确认收入或费用。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支出的现金都作为本期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予采用,它主要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户等。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是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的时间作为标准进行确认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即把属于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者已承担的费用以及属于本期的资产或负债,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以及资产或费用处理;反之亦然。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满足不同的决策管理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质量,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必然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局限性

1.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期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情况,无法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财务数据。

随着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医疗保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医疗保险管理当中,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只能反映医保基金收入中以现金实际收入的部分,无法反映出当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真实情况。例如:基金结余投资的国债增值收入,按收付实现制只能待该投资到期变现后才能确认为当期收入,无法反映出各会计期间医疗保险基金的增值收入情况。再如:正常的基金征缴收入,如参保单位违反规定不及时缴纳医疗保险基金,按收付实现制来进行收入核算,就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参保单位的欠缴数额、欠缴时间,从而无法实现应收尽收,形成资金管理缺位。再比如:破产改制单位的一次性征缴收入,按现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体现为当期的收入,此举无疑是虚增了当期的基金收入,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无法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真实情况,无法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征缴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2. 不能真实反映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情况,容易造成信息误导,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可分为: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医疗费记账支出,参保职工个人报销的支出以及转移支出等。其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记账医疗费支出占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四分之三以上,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的重点。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核算无法真实反映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的发生情况。如: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发生医疗费用基本上是采取“预付制”或“后付制”结算方式进行支付。医疗保险费的结算方式无论是采取“预付制”还是“后付制”结算,收付实现制无法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这部分费用只有在实际收到或支付时才能体现,无法反映当期损益的全貌,造成基金会计账务和报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准确认识基金收支状况,以防范基金风险,形成管理漏洞。

3. 不能为编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提供详实的基础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

医疗保险基金收付实现制无法在现行情况下对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进行科学、准确的会计核算,那么就无法提供完整、详实的财务报告。不仅制约了准确地编制年度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也影响了决策部门的数据需要,同时也给及时、足额征缴医疗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医疗保险基金埋下隐患,进一步影响到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4. 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和财会电算化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已经从手工操作逐渐转变成电脑操作。收付实现制无法实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数据自动化。

5. 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实现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联网而发生的大量的纵向、横向医疗保险基金往来结算的要求。

实现市级统筹后,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会计人员为了尽量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不得不设置大量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往来辅助账,以及利用详细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数据说明,以弥补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又由于缺乏连续性与科学的计量性,使得财务报告无法反映医疗保险发展的历史状况。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相适应,针对不同险种基金运行特点,采用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基金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用一些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使基金管理更加合理化、全面化。

1. 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真实、准确记录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状况和全面掌握参保单位的缴费情况。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缺陷,满足政府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又能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如在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方面,对于可以正常收到的医疗保险费,可以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在款项实际收到时记入收入;对参保单位违反规定不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费,补缴或预缴医疗保险费及应计利息的计提等,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经办机构应设置“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收到医保费时再冲减“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应收医疗保险费”的借方余额即为应收未收的欠缴基金,欠缴基金根据单位设立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情况,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征收的准确性,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征缴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2.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利于全面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和财务成果。

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是基金管理的重点,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已发生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记账医疗费,经办机构可以设置“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支付医保费时再冲减“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进而真实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情况,同时又能有效地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

3.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为科学、详实的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提供了有力依据。

随着医保基金会计基础的转换,要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预算管理不仅要根据以前年度的现金实际收入数和现金实际支出数,也要参考那些当取得的收入或承担的支出而实际尚未收到或无力承担的债权或者债务,对医保基金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4.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无法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与财会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同步、同数额进行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使财会电算化软件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实现接口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将来实现市级统筹后发生的大量的纵向、横向医疗保险基金往来结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会字[1999]20号).

[2]财政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若干问题补充规定(财会[2003]19号).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9篇

农村保险制度与城市保险制度相比较,存在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体制不建全等系列问题。因而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与并轨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养老保险存在的制度上的问题分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导致农村社保制度建立起步晚。由于农村有土地制度保障的存在,城市与农村在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是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在制度的建立思想与原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以“自保为主,集体帮扶”为原则,这也是由于农村具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保障,同时也受农村家庭保障观念的影响。然而,政府针对城市居民保障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有明确的责任。从城市居民社保制度的执行手段来看,城市社保执行带有强制性的原则,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用人企业与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对于农村社保制度来说,是以农民自愿参保为原则,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带有强迫性,这也是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原则下逐步推行。由于性质上的差异,在城乡养老保险衔接与并轨的过程中难以契合,衔接难度加大。

(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城市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异相当明显。首先,从政策方面来看,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相对完善、规范。农村在社会保障养老制度上,政策与体系都还不健全,政策管理比较混乱,各个城市之间的政策缺乏一致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预算、制度结构及管理操作关系混乱。不同的保障标准、政策与管理制度形成了农村社会保障“碎片化”的现象,并轨难度不言而喻。其次,从管理技术方面来看,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落后。城市社会体系通过不断实践,统筹已经上升至省级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可能性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保体系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农村由于基础条件差、配套设施滞后,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保体系中使用程度不高,农村养老保险数据未能实现信息化,在各地区之间,信息共享与工作协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城市社保基金管理相对严格规范,而农村社保基金则归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征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筹能力,管理存在漏洞。社保资金挪用现象严重。完善统一管理制度,从管理层面上消除差异,是城乡养老保险衔接与并轨的重要环节。

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与并轨的有效策略

现阶段,我国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与并轨已在部分省市开始实施,由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向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方向发展和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向新农保制度方向发展两大部分组成。由于我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养老基金严重不足,对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带来巨大挑战。因而,建立新的保险制度,加强城乡保险制度并轨与衔接已势在必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并轨的制度基础农村养老保险起步时间短,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基础薄弱,增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为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并轨建设做好铺垫。首先,提高财政支出水平,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增强财政支持要提高养老保险金的基础标准,同时落实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配套政策,为社会养老统筹基金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优化整合社保机构体系。随着新农保在各地区的实践,社保机构的主体责任必须进行明确划分,现阶段我国社保存在多头管理,责任划分混乱不清的问题,农村社保机构的管理缺失和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新农保业务的发展。加强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社保管理制度,设立村级社保管理员,明确责任与工作内容。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业务办理与管理能力。为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做好准备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性与统一性建设在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过程中,缺乏规范、长期的规划。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单位必须制订一套具有严格规范、长效机制、保持高度统一性的管理制度与经办流程,确保养老保险执行的一致性。同时,在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时间方面,要尽量与城市社保相结合,设定统一的缴费标准与时间,配设养老保险卡,方便缴费及养老金的发放,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信息体系,方便信息查询及资源共享,创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衔接契机。

三、结语

总之,加强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与衔接的研究,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与完善,逐步向城市社保靠近,为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衔接的制度打下夯实基础,增加财政补助,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层次、缩小城乡养老保险差距是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衔接的前提条件。

保险基础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公路基础设施 投资方式 障碍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69-03

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及融资现状

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截至2014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4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2万公里,里程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末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将基本建成,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预计,“十二五”期间交通基本建设投资需求规模约6.02万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需求3.07亿元,占比高达51.0%。据预测,未来十年我国公路建设及养护资金缺口年均约2400亿元,对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类社会资金需求巨大。

2.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现状。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中央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全方位、多元化筹融资格局,但融资渠道主要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从表1可以看出,“十一五”以来我国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其中地方自筹中也包含有部分银行贷款,从而使得银行贷款占比超过50%。这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等债务性资金的融资模式,不仅导致公路建设债务规模快速增长、债务风险快速积累,还增加了融资成本。此外,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建设成本不断攀升、公路集中养护高峰期即将到来等因素影响,公路交通行业筹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保险资金投资公路基础设施的可行性

(一)保险资金投资公路基础设施的制度保障

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保险资金可以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2006年3月,保监会《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交通、通讯等五类部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随后,《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管理指引(试行)》(2007)、《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指引》(2009)等政策陆续出台,推动了债权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2012年10月,《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出台(2007和2009年出台的两个《指引》被废止),从各方面放松了债权投资计划的设立条件,再次为企业运用保险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有利机会,也体现出国家鼓励保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二)公路基础设施符合保险资金投资需求

1.公路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保险资金的安全性需要。保险资金是依据大数法则筹集得来的,资金偿付具有硬约束,因此安全性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首要原则,由此决定保险资金更倾向于投资风险较小、现金流较为稳定的项目。公路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建设及养护活动通常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投资风险较小,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宗旨。

2.公路基础设施能够达到保险资金收益性的目的。目前,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收益率较低且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近7年来,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平均不足4.4%,且多数年份低于银行五年定期存款利率,相比约5.5%的寿险产品精算假设,收益率缺口较大。在此情况下,投资收益对支撑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收益率远高于国债和企业债,高速公路的投资回报率通常为8%~10%,远高于银行协议存款和债券的收益率。因此,从优化资产配置方面看,投资公路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水平。

(三)保险资金契合公路基础设施投资特点

1.保险资金规模庞大,投资潜能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10.16万亿元,是2006年的5.2倍,年均增幅达22.8%;资金运用总额达到9.33万亿元,是2006年的5.2倍,年均增幅达23.0%。

2.保险资金负债期限符合公路基础设施投资期限特点。长期以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贷款期限一般在15年以下,与回报周期在20年以上的公路基础设施项目不相匹配,致使公路行业面临现金流不足以偿付利息和本金的困境。而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具有期限长、稳定性和资金规模大等特点,更加符合长期投资需求。公路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黄金投资期一般在路产年龄的第5~15年,在此期间盈利稳定且增速较快。因此,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投资公路基础设施,不仅能够缓解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与还贷压力,也可以改变保险资金资产负债错配状况。

三、保险资金投资公路基础设施的方式

1.股票和债券投资。根据政策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股票和债券。截至2014年底,我国股票市场上高速公路公司19家,2013和201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0和0.33,处于中等水平。债券市场截止2013年5月,交通行业发行尚未到期债券共计592只,累计融资7112亿元(剔除铁路行业部分),发行主体184家。其中公路行业发行债券144只,发行主体46家,占比分别为24.3%和25.0%。目前,在保险资金的股票资产组合中,对交通行业的投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股权投资。2010年《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或间接投资企业股权。2006年,总规模600亿元的山西-平安交通能源基金的设立开创了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该基金投资运作的首个项目山西交通开发投资总公司向平安保险转让太原至焦作(省界)高速公路41%的股权。通过此次转让,山西交通开发投资总公司相当于在未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建设完成339公路高速公路,并取得了59%的股权。

3.债权投资。2006年《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以进行债权投资计划。2012年《基础设施债券计划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债权投资计划的金额不高于总资产的10%。截至2012年底,保险资金投资交通行业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共计19项,备案投资额度达544亿元,占保险行业资金运用总额的0.8%。

4.委托信托机构投资。在信托模式下,保险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委托人”,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签署投资计划,委托其将保险资金投向指定的交通项目,投资方式包括债权投资、股权投资以及债权转股权投资等形式。2006年7月,平安信托与山西交通开发投资总公司签署意向性《股权投资协议》,以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收购后者旗下太长、长晋、晋焦3家高速公路公司的部分股权。2007年7月股权交割仪式完成,平安信托分别收购上述3家高速公路公司30%、60%、60%的股份,交易总额达23亿元。该项目被誉为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第一单。

四、保险资金投资公路基础设施的障碍

1.投资比例受限。从表4可以看出,保险资金虽规模庞大,但更青睐于安全性较高的银行存款和债券,两者合计占比达70%~80%(2104年除外)。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债权投资计划的账面余额不高于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由此推断,在剔除能源、市政、公租房等基础设施项目后,能够投向交通基础设施的保险资金量将很小,实际比例一般不超过2%,按此计算,2015年保险资金可投资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额度最多为2000亿元。

2.投资标的障碍。交通行业的股权和债券投资计划,都要依托于一定的交通资产项目,比如高速公路项目。一方面,相对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此类项目标的资产复杂、质量差异大。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现金流通常较为充足,保险资金对此较为青睐,银行和各金融机构也竞相争夺,但今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将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通行率低,收益率普遍低于行业水平,很难吸引保险资金投资。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技术复杂,保险行业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对交通项目投资标的的鉴别能力不足,并且交通项目受政策和规划影响较大也造成了现金流来源稳定性不足。

3.增信要求较高。近年来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成为保险投资的新渠道,但从已备案的交通基础设施债权项目看,保险资金的投资规模并不大,除人保天津滨海新区交通项目外,全部在30亿元以下。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方资本金比例、在建项目自筹资金比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专业管理机构在设立债权投资计划时,应当确定有效的信用增级。较高的增信要求的结果必然是符合增信要求的企业因自身资产质量较好,通常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或发放企业债券方式解决融资困难,而达不到增信要求的企业则恰恰是迫切需要保险资金投入以解决融资困难的企业。

五、相关建议

1.加强与保险资金监管部门沟通协调。交通主管部门应积极与保监会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就以下方面达成共识:一是进一步放松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大资金投放总量。二是适度放宽增信要求门槛、调整事前备案为事后备案等,让更多的交通投资主体能够获得保险资金的支持,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三是保险公司应根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特点,积极加强资产配置的研究,引进配备具有交通专业背景的人才,逐步建立形成更加科学的交通基础设施产品配置策略。

2.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交通资产质量。保险资金投资的核心是标的资产的质量,为此,交通部门应不断加大交通融资平台的整合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充实优质资产和现金流,以吸引更多保险资金投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多渠道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困难问题。

3.建立充分高效的交通资产信息共享平台。目前保险资金的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多是从省、地市层面与金融机构的联系,这种单线程的联系,效率较低,成功率不高。如果能够在中央层面建立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必将会更好地吸引保险资金,实现保险业和交通行业更有效地对接。

4.加强监管确保保险资金安全和投资有效。对于保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保监会应当与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审计部门等多部门联手,对投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保险业也应当严格管理和控制整个投资过程存在的风险,有效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收回和投资收益的获得。

参考文献:

[1] 王博,徐海成.保险资本投资高速公路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3)

[2] 陈文辉.在2013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通报暨培训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eb/site0/tab5212

[3] 雷蕾.平安信托23亿元股权投资山西高速[N].上海证券报,2007.07.21

[4] 陈文辉.保险资金运用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3

[5] 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问题、原因及政策建议[N].中国保险报,2009.8.24

[6] 唐金成,闭潇丽.投资新政视角下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研究[J].浙江金融,2013(8)

[7] 郭琳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历史追踪及现状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11)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路海(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程范文 下一篇:大学专业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