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27 23:02:41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1

反洗钱现场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反洗钱组织机构及内控制度建设、反洗钱宣传和业务培训、客户身份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与交易记录保存、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总的来看,证券、保险业反洗钱工作较为薄弱,一些方面有待加强:

1.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7家机构中,仅有2家机构通过发文方式成立了反洗钱领导小组,明确了反洗钱部门和反洗钱岗位职责,其中1家为收到检查通知后才成立。基层小机构由于人手较少,分工不明确,仍有机构没有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岗位。

2.制定了反洗钱内控制度,但尚未开展相关检查督促工作。7家机构总公司均制定下发了反洗钱内控制度,2家被查机构制定了相应实施细则。但7家机构均未对本公司及下级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过内部审计,也未对下级机构的反洗钱内控执行情况开展过检查。

3.开展或参与过反洗钱培训,但缺乏对一线员工的反洗钱培训。4家机构组织或参加过反洗钱培训。基层证券机构仅公司老总或部门负责人参加过反洗钱培训,普遍缺乏对一线员工、柜台人员的反洗钱培训。

4.宣传工作开展不够深入。3家机构以悬挂条幅、开设宣传橱窗等方式开展了宣传,其中2家为收到检查通知后才开展。

5.客户身份识别停留在柜台核对和登记阶段,缺乏更深层的身份识别。金融机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时,核对、登记客户相关身份信息,但主要出于自身业务需要,尚未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要求,做到留存身份信息要素齐备、了解客户及交易目的和性质、识别实际受益人或实际控制人、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等。

6.客户身份资料、交易记录保存工作比较到位。电子文档及纸质资料保存均比较完善,能够保证再现每一笔交易,并能保证检查需要。

7.开发了大额与可疑交易报送系统,但漏报与多报现象并存。7家机构总公司均开发了反洗钱大额与可疑交易报送系统,截止检查日,7家机构上报大额交易795笔,可疑交易24笔。从4家证券机构看,实施第三方存管后,由于已无现金交易,大额交易已勿须报送,可疑交易报送方面,系统筛选设置的标准较低,筛选后的可疑交易未予人工识别即予报送,存在多报现象。从保险机构看,2家人保公司漏报可疑交易类型主要是频繁投(退)保,1家财保公司报送系统一直处于“试运行”阶段,漏报可疑类型主要是频繁投(退)保和第三方支付。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关注:

1.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驱动性问题。从现场检查情况看,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更多出于外部压力,即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乏内在驱动。主要是反洗钱工作具有典型的“外部效益”,金融机构为开展反洗钱承担了人员经费、设备配备、系统开发、客户流失等较高的成本,自身却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由于成本效益的不匹配,导致其反洗钱工作内在驱动不足。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被动应付,专注于形式合规,不利于反洗钱工作有效开展。

2.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的选择问题。反洗钱监管应以适度监管为原则,兼顾成本与效率、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与反洗钱形势发展间的平衡。目前,反洗钱监管以“合规”为中心,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展现场检查,对违规机构实施严厉处罚。与此相应,金融机构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研发程序,依赖系统筛选而忽视人工判别。洗钱案件的破获与可疑交易报告比例过低说明反洗钱成效亟待提高。相比合规监管,风险监管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通过对洗钱风险的综合评估,对不同风险的机构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管,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同时,通过风险监管,引导金融机构注重防范洗钱风险,从而提高反洗钱的自觉性、自主性。相比合规监管,风险监管也将带来现场检点、处罚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3.可疑交易报告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成为突出问题。一是金融机构系统设置的可疑交易报送标准远低于《办法》要求。如证券行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之一“长期闲置的帐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多数机构将“长期”设定为2、3个月,远低于《办法》“一年”的标准,系统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全部报送。二是依赖系统筛选,缺少人工识别。对于由客观标准加主观识别构成的上报标准,一些机构按照客观标准设定系统参数,筛选出大量可疑交易后未经人工识别即予上报。三是要素填写不全。银行业、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要素为40项,证券期货可疑交易报告要素34项,有的要素系统不能自动提取,人工填写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产生缺项报告。要素填写有误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4.可疑报告标准的适用性问题。一是保险业完全主观可疑报送标准应予修订完善。2007年3月开始实施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侧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主观识别,大部分条款为客观标准加主观判定,但仍有几条完全客观标准的条款,如第十三条第二款“频繁投保、退保、变换险种或者保险金额”、第十七款“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给付保险金时,客户要求将资金汇往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外的第三人;或者客户要求将退还的退保费和保单现金价值汇往投保人以外的其他人”。检查中发现,2家寿险、财险公司6个月符合第十三条“频繁投(退)保”的交易较多,仅每笔金额2万元以上频繁交易有2000多条,有的是为父母、子女等多人购买分红险;有的是汽车公司为多台车辆办理车险;有的由于资金周转需要,同时办理多笔退保等。财险公司符合第十七条“第三方支付”的也较多,主要有:被保险人委托营销员代保险、赔;修理厂工作人员代被保险人索赔;被保险人委托其亲友代领赔款;车主挂靠单位投保,出险索赔时必须以单位名义进行等。符合上述完全客观标准的交易不经人工识别全部上报导致产生大量垃圾数据。二是证券业实施第三方存管后部分条款不再适用。实施第三方存管后,证券业可疑交易六条报送标准中第一条至第三条已不再适用。三是证券业可疑标准“长期闲置的帐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开户后短期内大量买卖证券,然后迅速销户”易被洗钱分子规避,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5.处罚裁量的适度性问题。对金融机构的处罚,主要根据《反洗钱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按照《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有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报送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等七种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设区的市一级以上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受他人胁迫有

违法行为、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四种情形之一的,应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目前处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由于反洗钱处罚裁量幅度宽,加之地域不同、监管力度不同,导致处罚的差异较大,影响监管工作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考虑到基层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基层监管机构往往套用从轻或减轻条款,且一般不对个人、仅对机构处罚,降低了执法严肃性;三是《反洗钱法》规定的处罚力度远远大于《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适用选择上的差异导致处罚结果的差异很大。

6.口径的统一性问题。一是《办法》与要求的统一性。对于既列举了客观特征,又加上类似“与客户身份不符”等主观判断标准的,人民银行在2007年反洗钱监管座谈会上进行了明确:“由金融机构权衡是否应报告。人行检查时,如发现这类交易没有上报的,就应要求金融机构提交相关文件资料,看其内部是否进行了分析、处理。如不能提供书面证据、电子数据,或者相关处理意见明显不合理的,则可判定金融机构违规”。类似的条款还有《办法》十三条十六款“没有合理的原因,投保人坚持要求用现金投保、赔偿、给付保险金、退还保险费和保单现金价值以及支付其他资金数额较大”等。由于《金融机构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并未要求留存书面证据,人民银行也未以其它方式明确金融机构要留存书面证据,以未留存书面证据判其违规,可能引发争议。二是存在歧义条款的解释。如《办法》第十二条“对于保险费金额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财产保险合同……”,以上金额指保险合同金额还是当次缴纳金额?对于类似存在不同理解的条款应予明确。

三、建议

1.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相结合。反洗钱工作开展初期,合规监管是促使金融机构树立“规则”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反洗钱工作缺乏内在驱动的情况下,外部驱动必不可少。随着反洗钱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反洗钱监管工作可由合规监管为主向以风险监管和合规监管相结合转变。针对目前银行业反洗钱工作认识明显提高、反洗钱工作深入开展,而证券、保险业反洗钱工作刚起步的情况,银行业可先行一步,实施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侧重引导其树立风险意识,而证券、保险业反洗钱监管仍应以合规监管为主,使其首先树立合规意识。

2.重点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应将引导金融机构强化人工识别、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做为监管工作重点:一是防“滥报”与防“漏报”并重。提示金融机构根据《反洗钱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可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以罚款,“未按规定”不仅包括漏报,同时也包括滥报。二是提高报告准确性。实施处罚等有效监管手段,要求要素填写不得无故缺项、有误。

3.保证监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可通过组织全国、全省统一检查、召开监管工作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下级机构的工作指导。由总行、省会中支组织对某一家或多家金融机构覆盖全国、全省范围的反洗钱检查和处罚,既可以保证监管工作统一性,又解决了基层金融机构承受力问题。同时,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对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应严格依法在法定处罚幅度内进行处罚。

4.适时修订完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七款完全客观的标准可修订为客观标准加主观判定,同时加上金额标准,以提高其情报含量。同时,去除第三方存管实施后证券业不适用条款,深入研究可疑行为,对一些极易被规避的条款予以完善。另外,总行可通过适当方式明确要求金融机构留存书面证据,以避免发生争议,同时,对一些存在歧义的条款统一解释。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寿险业 洗钱风险 探析

一、寿险业务反洗钱工作现况

基层单位处于反洗钱工作的第一线,因此,能否取得反洗钱实效,取决于基层单位反洗钱措施的落实是不是有力,各个环节有没有漏洞至关重要。

基层寿险公司反洗钱工作一般挂靠在综合办公部门,隶属上级公司的合规部门管理,并对其实施反洗钱业务指导。基层公司指派有一人兼职负责反洗钱工作。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基本由总公司制定,基层公司负责按照规定执行,一般不会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形式上依照人民银行颁布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标准执行。其业务系统与上级公司联网,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由系统认定抓取,在基层人民银行需要报送季度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告的时候,基层公司再向上级公司申请。获取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操作程序由上级公司执行,基层公司需要的时候反馈相关数据。反洗钱内部审计和稽核工作则推行“大区域”管理,自己动手的行为很少。一般情况是寿险公司的反洗钱培训方式一般采取将培训的内容挂在寿险公司的内网上或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告之内部管理人员参与。缺少实际的效果检验措施。

二、寿险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点

(一)寿险公司现有反洗钱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履职不尽责现象。一是反洗钱组织机构设置虚位。基层寿险公司一般都明确设置了反洗钱领导小组,指定兼职部门和兼职人员负责反洗钱工作,但对实际的内容和要求,了解和熟悉程度十分有限。与基层保险公司岗位人员更换频繁、实际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二是反洗钱业务教育培训流于形式。从日常的监管中发现,一线临柜人员和展业人员有关反洗钱知识,大多数对其一知半解,而且有相当部分的人对客户身份识别和可疑、大额交易报告一无所知,这与保险公司管理层汇报的开展了全员反洗钱教育、培训大相径庭。三是以银行为借口推托反洗钱责任。基于保监会的零现金管理,保险公司以银行对客户身份已经严格审查为理由,逃避对客户的身份识别责任,特别是银行的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在集中收回保单的同时,对符合规定识别身份的大额保单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执行应该掌握的基本信息不全面,没有履行审核把关责任。四是对反洗钱工作重视不够。种种的迹象表明,寿险公司的反洗钱工作与发展业务比较,缺少现实的效益驱动,他们所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对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检查的一种敷衍。寿险公司对待开展寿险业务进行反洗钱工作的义务、职责以及洗钱风险点控制缺少具体实在的实施措施和真正的重视落实。

(二)寿险业务合同条款保障投资特点,为洗钱提供了诱惑条件。寿险除通过订立保单、支付保险费、对参加保险的人提供保障外,还有为投保人提供保险公司经营成果,享受年度分红,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的投资保值作用。如XXX公司提供的“XXXX两全保险”宣传册演示,投保1份这种保险1万元,在1年内投保人可以享受疾病身故、意外身故保障金额4.189万元。正常生存可以享受周年低等红利33元、中等红利133元、高等红利232元,投保后年末现金价值0.94万元,实际可收回本利在0.9433-0.9632元之间。投保人最多损失567元,最少损失386元。类似这种寿险产品在各家寿险公司均有销售,而且比重承上升态势。这些特性,成为犯罪分子选择可能。另外采用常规的“长险短做”进行洗钱。即先一次性缴纳保费,在保险合同成立后,短时间内再要求退保,按保单的现金价值取回现金,完成洗钱转移过程”。利用“团险个做”进行洗钱。也就是洗钱分子以企业的名义为员工购买团体保险,通过虚列被保险人姓名进行投保,将黑钱投入保险业金融机构,保单生效后,洗钱分子以各种理由要求退保,保险业金融机构在扣除相应费用后,按约定将退保金以转账或现金形式返还投保人指定的企业账户或个别自然人账户,这样,洗钱分子便实现了黑钱的漂白,达到了隐瞒资金来源的目的。

(三)投保过程存在利益链纠结,反洗钱控制措施复杂化。

寿险业务的扩展重要在投保资料的收集和交付,在此期间,如果展业人员没有或忽视第一次风险防控意识和措施,不履行反洗钱如实告之义务,或者业务人员明知其资金来路不明,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很可能选择顾及销售业绩,没有按照投保原则对投保书进行逐项审核,甚至答应客户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做出保险责任以外的承诺,就会给洗钱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众所周知,寿险公司有着庞大的保险营销队伍,要每个业务员在展业过程中,认真履行告之义务,并且放弃业务业绩与收入效益,抵制洗钱资金投保,是很难实现的。保险中介机构和银行业保险机构,现有法规虽然进行了责任强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机构寿险业务,存在行业识别身份制度差异,如对被保险人、受益人与投保人不是同一人的时候,这些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疏于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核保是寿险公司评估申请投保人并做出决定的过程,也是防范洗钱风险的关节环节,核保人员通过审核核保资料,了解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基本情况,查询投保人以往投保记录、理赔记录等信息,通过系统进行审核,必要时应该进行直接了解,以防范那些保险金额短、返还保额大、退保有特别约定,特别保单生效日、资料不全或欠真实的情况,为洗钱开通“绿色”通道。

(四)保费交纳方式固定化,反洗钱意识淡泊。对于寿险产品,收取保费通常在核保之后,保险公司虽然严禁在核保前收取保费,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隐患漏洞。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费交纳方式已经采用银行转账方式,保险公司对客户资金与来源的关注程度下降。对新契约和续保重视不一,缺乏对续缴保费反洗钱应对措施。二是投保人要求用大额趸缴保费,展业人员应允并想办法逃避法规监管。检查了解,部分公司还存在少量客户用现金缴纳保费,由保险人或工作人员代为刷卡,在消费签名仍用投保人的姓名,存在实际出资混淆现象,给监督洗钱遗留实际困难。三是保险机构的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取是以公对公转账的方式将客户资金转到保险公司账户上的,因此在后续的客户犹豫期退保,满期给付或理赔等资金给付环节,出现客户资金进出账户不一致的问题,为“黑钱”清洗留下漏洞。四是犯罪分子为掩饰资金来源性质,在交纳保费时委托第三方代缴,如果忽视核实第三方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关系,很容易让“黑钱”流入保险公司。五是机构在收取保费时,容易忽视客户资金来源,不顾客户的缴费方式,为洗钱分子流下后路。

(五)现金价值权益存在实现可能,洗钱风险进一步提升。

人寿保险单具有现金价值,这种价值如为不良投保人利用,就可以达到洗钱目的。在寿险合同条款中规定,自投保人签收保险合同起,有10日的犹豫期,投保人在此期间可以提出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将在扣除10元左右的工本费后,退还投保人所支付的保险费。据了解,犹豫期退保占基层保险公司年保费收入的20%以左右。实际现状是在与展业人员拓展业务到投保人参与投保、缴款,到最终保单签订应该存在一定空隙日,这些时间为洗钱分子腾出了时间准备。寿险保单转让条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保单所有权转让,同时转让一些未履行的义务;另一种是将保单作为被保险人的信用担保或者贷款的抵押品。保单转让在投保人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如果把关不严,容易为洗钱分子所利用。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防范洗钱业务操作相关机制。加强基层寿险公司健全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提升反洗钱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岗位人员素质的,完善反洗钱操作规程,强化客户身份识别技能和执行力,加大对大额和可疑交易数据的采集、统计、筛选、汇总和上报工作。强化对日常保险支付交易监测,建立大额和可疑交易数据库,切实提高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监测、分析水平,及时上报可疑交易信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保险从业人员反洗钱工作技能。反洗钱需要业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对客户信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要加强保险机构反洗钱人员的业务学习,使所有展业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反洗钱技术和法律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自律,全面提升保险领域反洗钱工作水平。

(二)加强对重点寿险产品的反洗钱监督管理。对寿险产品的出台,保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调对洗钱知识的防范工作。如对保险产品的宣传,要明确对参与投保人的资金来源合法性条件,以警醒投保人使用合法资金参与投保。正确告之投保人保险产品的投资保障功能,做到应尽告之义务,引导公民正确参与投保。实施差别化监督管理,对于那些保险期限短、返还金额高、退保有特别约定、资料不真实的投保人要作为重点监管关注对象。进一步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督、预防,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加强制度约束,对提前退保的团体险,保险公司有义务上报有关部门,追踪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三)健全寿险展业中利益链的监管和引导机制。寿险业保险机构要依法将反洗钱内容落实在营销、核保、保全、退保、理赔等全过程,对涉嫌洗钱的交易及时上报。一是加强对保险人(营销员)履行反洗钱职责的监督与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分步骤、批次培训个人人员,熟悉反洗钱知识和应尽职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人行为,防范洗钱等违规风险。二是寿险公司要经常督促中介机构及银行,熟练掌握展业识别客户确实履行反洗钱义务。三是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建立大环境监管机制,对参与洗钱的保险公司和责任人进行严惩,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分或列入行业“黑名单”。同时,建立反洗钱利益补偿和利益激励机制。对举报和提供保险洗钱重要线索的人员进行奖励。

(四)强化对保费收缴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执行保险费收缴零现金管理,堵塞利用现金交易洗钱漏洞。加强对趸缴保费客户的管理,对于大额趸缴保费客户,实施走访了解客户原则,正本清源,了解客户资金的真实来源。确实按照《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认真核查规定金额以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客户身份资料,了解你的客户基本情况和基本经济状况。了解真实受益人变更情况,堵塞不正常变更受益人情况发生。密切关注第三方代缴保费的真实性,必要时,了解你的客户真实交易情况,防范出现洗钱漏洞。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保险洗钱;反洗钱;反洗钱网络

abstract:under the challenge of persistently consolidating anti-money laundering measures in banking industry,the launderers begin to use insurance coverage as new laundering tools.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in insurance industry of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fter the co-efforts of all members in the industry. because of incomplete market,non-perfected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defects of regulations on restricting governmental official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eaders and the owners of state-owned assets,however,the situation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in insurance industry is still serious. insurance industry should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make implementing measures,set up information platform,perfect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ooperate with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o that the complete net for anti-laundering can be formed to avoid loss in insurance industry from money laundering.

key words:laundering from insurance;anti-money laundering;anti-laundering net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反洗钱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银行系统洗钱的风险越来越高,洗钱者于是开始将保险产品作为其新的洗钱工具。由于国内保险业恢复的时间较短,尽管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依然很不成熟,突出表现为无序竞争和监管乏力。此外,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理想。首先是法制不健全,不法竞争盛行;其次是国有(或集体)资产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受不到有效约束;再次是部分官员掌管着大量的资源,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最后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监管能力却并不具备。我国保险业在这种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必将被国内外洗钱者利用。保险洗钱的危害很大。它助长犯罪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威胁金融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损害我国形象,必须坚决予以打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政府及时将保险业反洗钱纳入到整体反洗钱战略中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200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现由央行牵头主管反洗钱工作。2003年又批准建立了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与反洗局并列为央行的两大部门。在政府的推动和行业的努力下,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虽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离既定的目标仍有差距。

一、保险洗钱的主要形式

1.利用团体寿险洗钱。团体寿险是法人利用保险洗钱的主要工具,国际组织如fatf和iais都很关注,国内学者的分析研究也较多,但往往将洗钱与受贿、逃税、避税、违反财务纪律等相混淆,有必要加以厘清。笔者认为,根据利用团险目的的不同,团险洗钱可分为以下四种,只有前两种因突破了国家(即国有企业股东或集体企业股东的人)的工薪限额,属于洗钱;后两种在国家的工薪限额内,应分别属于国家鼓励的行为、避税、逃税及违反财务纪律的行为。

第一种,少数企业领导或全体职工私分国有、集体资产的洗钱。前者不让职工知情,后者让职工知情并间接地获得其同意,但两者都属于用保险的方式贪污国有资产,是将贪污和洗钱合二为一,都要避免股东知情。在第一类中,投保企业将巨额保费分散到员工名下,以单位的名义购买团险,但通常只有几位负责人知情。保单生效后,投保企业就“长险短做”,要求退保,保险公司将退还的保费汇入企业领导的个人账户。在保监会加强了对团险退保的监管后,就又多了一个环节,即“团险个做”。投保企业在保单生效后以“无力缴费”等为由,要求将团险改为个险,然后再要求退保,保费进入领导的个人账户。在第二类中,企业先以单位的名义为全体职工购买团体保险,然后退保,退还的保费存入职工的个人账户,由其自行支取。根据 《反洗钱法》的规定,这两类都属于上游犯罪为“贪污贿赂犯罪”的洗钱行为。不过前者是少数领导贪污,后者是集体贪污。

第二种,企业以“团购”的方式为职工购买个人保险,即“个险团做”。多以“职工出小头,企业出大头”的方式间接地获得职工的同意。由企业收集职工的个人资料及由其填好的投保单,然后“代扣”应由职工缴纳的保费,最后以“团购”的方式为职工购买个人保险。这种为职工“团购”个人保险的方式既获得了职工的同意,也绕开了保监会的监管。尽管领导可能得大头,职工只能得小头,但内讧的可能性很小。只要它突破了国家的工薪限额就应属于贪污国有资产的洗钱行为。

第三种,购买企业年金、避税或逃税行为。第一类是购买企业年金。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为职工购买补充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在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显然,只要企业支付的保费在4%以内,不仅合法,国家还免税鼓励。超过4%的部分只要是税后所得,国家并不反对。第二类是避税。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保费虽然超过了4%,但能使超过的部分免税,就应属于避税。第三类是逃税。企业为职工购买团体寿险,然后要求团单改个单,职工个人或退保或持有保单。企业支付的保费超过了4%,又无法使超过的部分免税,却没有履行纳税义务,就应属于逃税。如果在这三类中,包括保费在内的职工工资突破了国家的工薪限额,就应属于贪污国有资产的洗钱行为。

第四种,私设小金库。企业以单位名义投保团险,然后通过退保变现。退还的保费被存入到指定账户,企业将其设为“小金库”,以应付一些特殊需要,同时逃避财税部门的监管。这种做法虽违反了财务纪律,但只是改变了财产的占有形式,并没有改变所有权关系,不属于洗钱的范畴。

2.利用地下保单洗钱。地下保单是指港澳保险机构的推销人员进入内地向内地居民推销,或由内地居民帮其推销,甚至由港澳保险机构及其人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推销,内地居民在境内完成保费缴纳,再由上述人员将保费转交给境外保险机构,最后由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外签发的保单。可见,只要投保人的保费缴纳过程是在内地完成的,境外保险机构签发的保单就属于地下保单。地下保单多以人民币缴费,以外币退保或理赔,它为黑钱出境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洗钱工具。

3.利用长期寿险洗钱,即“长险短做”。洗钱者一般用大额现金趸缴保费,或在短期内完成期缴,或初始选择期缴,不久即要求趸缴后续保费。短期内投保者会使保单的现金价值达到很高的水平,然后要求退保或质押贷款并听任保单被注销。“趸缴即领”是“长险短做”的一种变形。洗钱者往往为将要退休的人投保,或者将被保险人的年龄“误告”为接近退休的年龄,以趸缴保费的方式购买养老保险或即期年金。由于年金的领取方式较灵活,洗钱者利用这类保险既可实现大量现金的置放,又可一次性领取全部保险金。

4.利用外汇保单、离岸保单洗钱。外汇保单应以外币缴纳保费,退保、理赔也应以外币支付。但少数外资保险公司没有严格执行,有些外汇保单允许投保人用人民币缴费,退保、理赔时可以选择支付币种。利用这种外汇保单,洗钱者在境内缴纳保费,在境外退保变现即可实现跨境洗钱。此外,洗钱者还能实现本外币的互换,达到资金外逃或热钱流入的目的。外汇保单的最新发展是离岸保单。我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后,离岸保险业务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洗钱者可能利用我国监管经验不足的弱点进行洗钱。

5.利用新型保险洗钱。新型保险如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寿险等,属保险、证券的混业产品。较之传统寿险,它们的保障功能较弱,投资作用很强,是带有保险功能的基金。新型保单持有人的资金可以在保险账户和投资账户间自由调配。因为其主要功能是投资,所以保费一般没有限额。洗钱者购买这类产品,不但可以模糊资金的来源,改变“黑钱”的性质,还可以实现“黑钱”的边洗边赚。其最新发展是银保通、银保卡和保单账户。前两种的资金可以在银行账户与保单间灵活转移,既能自动垫交保费,又能灵活支取;最后一种允许投保人将多缴纳的保费存入保单中,客户可以自由存取。洗钱者往往使资金反复进出这些具有存单功能的保单,掩盖其真实来源,达到洗钱的目的。

6.利用银行保险洗钱。银行保险作为新的保险营销形式,在寿险产品销售中所占的份额急剧增加,日益受到银行和保险业的重视。为适应柜台销售的需要,银行保险往往具有简单、标准和易操作的特点,手续简便、征询信息少、成交速度快。银行保险的核保标准较低、但现金价值却可以很高,客户可以反从银行划转保费,这也为洗钱者提供了空间。比银行保险更新的营销方式是网上保险,投保人通过网络在线投保,在线支付保费。虽然网上保险需在网下补办相关手续,但根据电子签名法的规定,保单已经生效,投保人可以退保变现。

7.利用行贿保单洗钱。用寿险保单送礼可以彰显亲情与关怀,洗钱者(包括行贿者)也经常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洗钱,一般由送礼方支付巨额保费,受礼方退保变现。团险中的行贿保单实质上是高额退费。在企事业单位采购团险时,保险公司会虚增保费,成交后再向有关人员赠送大额保单,由其退保变现,这属于上游犯罪为“贪污贿赂犯罪”的洗钱行为。

8.财产保险中的洗钱。财产保险洗钱的主要方式有保险欺诈、理赔欺诈和现金交易等。在理赔人员的配合下,理赔欺诈和保险欺诈还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洗钱者通常有计划地用黑钱置换保险标的,然后制造保险事故,获得赔款达到洗钱目的。洗钱者还可以购买他人的保险标的,然后变更被保险人,“出险”后再获得赔款。产险标的出险率较高,现金交易简便易行,投保者可以现金投保,保险公司一般也以现金支付赔款,这也为洗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保险业洗钱风险的成因分析

1.当事人关系复杂。实行实名制后,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可以是不同的人,彼此间可以不必存在婚姻、血缘或商业关系。在保单存续期间,这三种关系人还可以变更。大额存单的提现者只能是开户人,大额保单的受益人却往往不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

2.寿险产品性质独特。长期寿险产品一次性资金投入量大、有价值储存功能且便于一次性收回现金,很适合洗钱者操作。此外,由于生命、身体是无价的,各国对寿险保额的限制较少。理论上,只要投保人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意愿,保费和保额可以无穷大,这就为洗钱者大量放置资金提供了便利。

3.依靠人销售。保险人最了解投保人,理应成为保险业反洗钱的第一道防线。但在佣金制下,人的目标函数显然不同于保险人,认为反洗钱只是保险公司的义务。为了保护好、利用好其积极性,促进产品销售,保险公司也不便对人严加约束。此外,保险洗钱涉及的市场主体较多,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人推脱责任很容易。

4.市场发育不成熟。一是市场主体过少,寡头垄断导致了无序竞争;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同构严重,价格竞争是最主要的竞争形式;三是盲目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业务上重数量轻质量;四是对人激励过度,驱使其同洗钱者合谋;五是部分公司仅为了获得流动性而竞争,必然导致不法行为的发生。

5.特殊保险监管困难。一是地下保险。虽然港澳同大陆合作紧密,但地下保单多通过亲朋好友或熟人介绍签订,操作上很隐蔽,洗钱活动混杂其中,很难查处。二是网上保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等交易、结算手段的兴起,相关的洗钱活动势必增多。三是外汇保险、离岸保险等。虽然我国目前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但全面开放必然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洗钱者利用外汇保单、离岸保单的机会会更多。

6.监管能力不足。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已很明显,保险产品同证券、银行产品日渐融合,但我国金融业的联合监管能力却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一是大量投资型险种的涌现,考验着证券和保险的联合监管能力;二是银保通、银保卡和保单账户的出现,也对银行业形成了冲击;三是保单质押等为保单变现提供了新的方式。

7.外部环境恶劣。一是法制不完善,不法竞争盛行;二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监管乏力;三是政府官员的权力过大,缺乏监督;四是私有财产的法律定位不清,社会上“仇富心理”与“仇腐心理”并存;五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的速度,经济政策的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三、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的法制建设

随着反洗钱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保险业反洗钱的重要性,逐步从建章立制,机构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启了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一是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客户身份识别的义务。《保险法》第十九条规定,保险合同应载明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名称和住所,人身保险还应载明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这一规定符合国际保险业反洗钱对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达到了kyc的标准。二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交易记录保存的义务。《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妥善保管有关业务经营活动的完整账簿、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这一规定也符合国际保险业反洗钱的相关要求。三是借鉴国际保险业反洗钱的经验,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团险退保的监管。1999年保监会下发的《关于人身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投保团险的人数比例和最低人数进行了限定;规定了最短的保险期限并对养老金领取年龄进行了限制。保监会2000年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团体寿险的养老金、退保金、满期生存给付进行了规范。2005年保监会又出台了团险退保的实施细则,要求投保人必须证明被保险人同意投保,退保;退还的保费只能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且必须退至原缴款账户。四是加快了反洗钱的立法进程。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对原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进行了修改,拓展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同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进一步拓展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标志着我国反洗钱立法任务的初步完成。随后央行又了《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为防堵洗钱者利用保险业洗钱,维护金融秩序提供了完整的法律框架。

四、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存在的问题

1.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认为反洗钱是央行、商业银行的事情;分支公司则认为是上级公司或总公司的责任;人、经纪人认为是保险公司的义务。多年来,监管部门布置的反洗钱工作较少,从业人员既没有经验积累,也没有形成职业习惯。少数从业人员将注意力仅集中在业务拓展上,容易被洗钱者利用。

2.经验不足。央行的反洗钱人员主要分布在支付结算部门,对银行结算等业务经验丰富,对保险业却知之甚少。目前,保险从业人员也只是为了达到政府的标准和要求在被动地反洗钱,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经验积累。此外,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监测系统仍处于开发阶段,反洗钱工作缺乏技术支持。

3.信息搜集整理不够。保险业对大额交易者的交易情况、分布状况和行为特征等信息的收集整理不够,对我国投保人进行正常大额交易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缺乏了解,无法立即出台符合实际的工作指南供一线人员参照、比对。保险业反洗钱信息收集的主要方式是逐级汇报,还没有建成覆盖整个金融业的反洗钱信息主动搜集、分析、识别系统。

4.法制落后于形势。监管层忙于“补漏洞”,没有精力对保险洗钱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性研究。对最新发展起来的洗钱手段,监管者仍在调查、摸底,来不及修订相关法规。洗钱者找到了应对办法后,现有的防堵措施便逐渐失去效力。监管部门的行政规章、保险公司的内控制度还仍在建设中,寿险公司的制度明显落后于形势。

5.联动机制尚待完善。一是保监会尚未设立独立的机构,以便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二是部分公司缺乏专职反洗钱人员,专人专岗没有设定到位;三是监管部门间,金融企业间没有形成完善的联动机制;四是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分支公司与上级公司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责任,逃避义务的倾向。

五、建议

1.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完整的反洗钱组织体系。保监会应在现有的行政框架内建立起专门反洗钱的监管机构,负责保险业反洗钱的日常领导工作,接受央行的业务领导。保险公司应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降低反洗钱成本。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保监会应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相关的行政规章。保险机构应制定反洗钱内控制度,将反洗钱工作并入到业务流程中;应将中介人纳入到反洗钱规划中,指导其开展反洗钱工作;还应完善激励机制,将反洗钱工作表现纳入量化考核系统,增强员工反洗钱的积极性。

3.注重宣传教育,加强人才培训。央行应加强对保监会及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洗钱队伍。保监会应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人员举办一些讲座、学习班、研讨会等,以交流经验,提高技能。保险机构应通过集中学习或短期培训,提高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员与两核人员的反洗钱能力。

4.加入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加入国际组织,以获得技术上、业务上的帮助和指导,共享反洗钱国际信息;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加强国际间洗钱资金的追缴;全面落实我国已批准的国际公约,争取早日加入fatf等国际反洗钱组织。

5.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反洗钱合力。保监会应与央行、财政部、公安部、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出台后续的行政法规,以紧跟洗钱犯罪的发展形势。还应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共同降低反洗钱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6.建立信息平台,完善预警体系。央行、保监会应努力构建保险业反洗钱信息平台,提高电子监测水平。保监会应整合行业力量开发出保险业反洗钱自动识别系统,通过对交易的周期、频率、金额、对象特质等相关参数与信息的采集,完成对可疑交易的初步筛选,使洗钱行为能迅速被确认和制止。

7.建立奖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为降低反洗钱成本,提高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反洗钱的积极性,应建立追缴洗钱资金的分享制度。追缴的洗钱资金除部分上缴国库外,剩下的应用于反洗钱活动的财务支持,补偿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成本,奖励反洗钱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同时,对反洗钱工作不力,经揭发、证实被洗钱者成功利用的保险公司应处以重罚并给予其高管以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 张领伟.论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的对策[j].北方经贸,2006(2).

[2] 陈亮.论保险业对洗钱的监管和防范[j].上海保险,2000(11).

[3] 赵国辉.论保险洗钱的治理问题[n].中国保险报,2006.06.09

[4] andy wragg. money laundering and the general insurance market-the challenges ahead.[m]. lioyd’s association,2006:14-16.

[5] henry r engler. building an edge:anti-money laundering compliance in the insurance[j]. the financial services newsletter,2006,7(2).

[6] gmlsg. money laundering/terrorist financing activities[n]. working paper,2005.

[7] iais. money laundering and the insurance industry[r]. iais documents,2000.

[8] patrick m. money laundering:staying ahead of the latest trends[n]. working paper,2000.

[9] 万云.保险暗藏洗钱通道[j].中国保险,2003(12).

[10] 夏志琼.保险业反洗钱刻不容缓[j].中国乡镇企业,2006(1).

[11] 邱琪.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反洗钱制度[j].金融经济,2006(1).

[12] 唐金成.论建立我国保险业的反洗钱机制[j].广西金融研究,2006(6).

[13] 吴九红,王虹.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监管的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4(4).

[14] 陈熙男.我国保险业洗钱风险与对策分析[j].中国金融,2005(11).

[15] 姜秀昶.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体系[j].上海保险,2004(6).

[16] 吴金龙.证券保险业反洗钱初探——“四大空白”亟待填补[j].浙江金融,2006(5).

[17] 中国人民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z].2006-07.

[18] 台湾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寿保险业洗钱防止注意事项范本[z].中国台湾,1994-07.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4

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倾向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也不断加强,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保险公司最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但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保险业务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对洗钱风险认识不足,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隐含的洗钱风险不容忽视。

一、银行保险业务基本情况

银行保险业务是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保险业务协议,由保险公司向商业银行提供业务凭证、宣传资料和人员培训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银行营业场所指导客户签约购买指定保险产品、收取保险费并向客户出具保险单,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按照约定进行代收保险费的划转、费用结算及保险凭证交接等工作。这种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强强联手的营销模式,一方面,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银行柜面或理财中心简单而便捷的购买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的优质客户资源和信誉,以及密集的网点,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销售,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销售保险产品,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获得更多的收益。随着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业务合作的加深,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其产品、服务也日趋整合化、多元化[1]。

二、银行保险业务反洗钱工作现状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金融机构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相互间提供必要的协助,相应采取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根据这一规定,目前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的保险业务协议中基本上都含有反洗钱条款,客户身份初次识别工作也基本上通过银行来开展。对于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保存,一般情况下,客户通过商业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时,向银行提供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等资料,缴纳的保险费由银行通过个人账户代为扣收,相关缴费记录由银行保存。而客户通过银行购买保险产品的投保单等交易资料以及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等资料,则由银行定期移交保险公司留存。各家保险公司规定的资料移交时间各不相同,如有的保险公司要求银行出单后3个工作日内须移交相关资料,而有的保险公司则要求邮政储蓄银行渠道一个月内交还资料,其他银行由业务员办理交接手续费时随时收回。部分保险公司收回资料后,会借助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客户提供的职业等身份信息进行核查,但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内容仅限于核对客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和投保险种等,对客户的其他身份信息并不进行核查。保险公司对收回的客户身份证明文件等资料进行扫描存入本公司的影像系统,目前各保险公司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年限一般会长于反洗钱相关法律规定要求保存的年限。大部分保险公司依靠总公司开发的反洗钱系统对银保业务进行监测,系统提取可疑交易后进行分析判断,并向总公司报告,少数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协议,要求银行代销人员协助配合保险公司发现、分析、报告可疑交易报告。

三、银行保险业务中存在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业务人员反洗钱意识淡薄

保险公司银保业务工作人员反洗钱意识淡薄,一方面,大多数保险公司业务人员认为利用保险进行洗钱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银保业务工作人员普遍认为银保客户也是银行的客户,银行已经对其进行过了解,可以充分信赖银行。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多数保险公司银保业务工作人员没有主动去了解客户,即使发现客户行为有异常,也不会从洗钱的角度进行分析,更不会上报。

(二)保险公司对银行代销保险业务人员反洗钱知识技能培训不足

2010年,银监会取消了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在银行的“驻点销售”,银行若代销银保产品需要依靠自己的员工,按照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委托协议的规定,保险公司对银行代销保险业务人员负有培训义务。但实际工作中,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对银行代销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都是侧重于保险产品知识的培训、销售技能的培训、业务品质的培训和保全知识的培训等,很少开展反洗钱相关培训,尽管商业银行对其柜员也会开展反洗钱培训,但保险业务与银行业务在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分析报告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银行代销保险业务人员接受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缺少对保险业洗钱风险防范的知识等,致使银行柜面工作人员对保险业务中的洗钱风险防范不到位[2]。

(三)银保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不健全

银保业务中以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的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尤为热销,缴费以趸交、大额较多,相比其他保险产品存在的洗钱风险相对较高,但目前多数保险公司均没有建立针对银保业务的反洗钱内控制度,特别是在委托协议中,有关反洗钱职责内容的规定过于简单,没有明确银保双方在履行反洗钱相关义务方面的具体职责,如有的只规定“双方根据《反洗钱法》等法律要求,相互提供必要的协助,采取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共同推进反洗钱方面的合作”,而没有明确划分双方在反洗钱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银行业也没有尽职去审核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及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不能保证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客户身份识别流于形式

一是商业银行在销售过程中未能充分识别客户身份。银行柜员在保险业务时,往往为了追求业绩而忽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要求,如出于避免刺激客户的心理而主动放弃询问并登记客户真实的身份信息,导致登记的客户身份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未按规定登记客户的职业信息等,或者在未登记客户工作单位的情况下,仅登记客户的职业为经理、一般内勤、职员等,或者不顾客户的真实职业而指导客户均登记为个体经营、职员、公务员等。二是保险公司对银保客户的持续识别流于形式。保险公司在接收银行移交的投保单等资料后,没有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于客户基本信息不完整的,或者同一客户在不同投保单上登记的职业、常住地址、联系方式等不一致,未采取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未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致使客户身份识别流于形式。

(五)银保客户缴费方式登记比较混乱

目前,客户的缴费记录由银行单方面保存,保险公司无法掌握客户保费的资金来源情况,如果客户通过银行柜面取现后再直接转存保险公司账户,银行柜面人员站在银行的角度往往会指导客户在投保单上勾选现金方式,并直接将该信息录入与保险公司对接的系统中,导致保险公司系统中记录的客户缴费方式为现金。而对于超过20万元的大额保单,保险公司系统又会将其提取出来作为大额交易上报,但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第九条规定客户与保险公司等进行金融交易,通过银行账户划转款项的,由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政策性银行按照相关规定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关于反洗钱工作有关问题意见的函》(局函[2008]287号)中规定,客户采取将现金交付银行柜面或利用银行卡、存折、支票等支付结算工具,将保费缴入保险公司银行账户的,应视为款项划转情形,而非现金交易。因此,导致保险公司误报大额交易。

(六)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

多数保险公司业务人员认为银保业务客户的缴费都是从银行直接转账的,一方面由于银保产品销售模式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在承保环节无法对客户的职业背景和经济状况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银行有依赖性,认为银行应该对这些客户的经济状况比较了解,再加上目前技术支持不到位,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因此保险公司在分析银保业务的可疑交易时,不能结合客户的经济状况和购买能力,多数仅笼统的分析了客户的交易目的,如为了投资而投保、资金周转困难而退保等,可疑交易分析流于形式。

四、对策建议

(一)监管部门:整合反洗钱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高效、完善的洗钱风险预防体系

金融机构一直处在反洗钱工作的前沿阵地,其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同时,金融机构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首要目标的企业,反洗钱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断优化法律环境,有效整合反洗钱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高效、完善的洗钱风险预防体系,在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1.完善保险规章制度。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时,金融机构可信赖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身份识别结果,不再重复进行已完成的客户身份识别程序,但仍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一)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采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符合反洗钱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二)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获得并保存客户身份资料信息”,保险公司希望商业银行机构可以代其履行客户身份识别的义务,至少完成初次识别工作,但银行认为代销的产品属于保险公司,且保险公司仍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在保险业务时,往往为了追求业绩而忽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要求,保险公司在代销过程中属于被动方,在确保“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采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符合反洗钱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时缺乏可以控制局面的有效手段,而保险公司对银保客户进行全面识别势必大大提高成本,此外,在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的完整性、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的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保险公司在提高自身防范洗钱风险能力的同时,和商业银行通力合作,在这些过程中单靠保险公司一方努力难以取得成效,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保监会、银监会等出台保险业务反洗钱工作操作指引,切实细化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在形成关系时的操作程序,明确双方在反洗钱工作中的相关责任。

2.整合反洗钱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现有的可用于客户身份识别的社会信息资源,经常使用到的有公安部门的居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用于核查营业执照的工商网、用于核查组织机构代码证的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等,还有各地的企业黄页网站、企业名录网站等也可查询到客户的登记注册情况、地址、联系方式、企业概况等,为方便金融机构高效快速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建议反洗钱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客户分散在工商、公安、金融机构等的客户信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使各大信息系统互相连通,实时更新,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二)保险公司:提高反洗钱意识,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目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银保业务中存在的反洗钱问题,保险公司需要结合自身状况,在协调好风险防控和经营发展两项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反洗钱意识,健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反洗钱工作,有效管控洗钱风险。

1.保险公司要加强对本公司银保业务工作人员和银行代销人员有关反洗钱法规制度的培训,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意识及技能,确保客户尽职调查和可疑交易分析工作等各项反洗钱工作取得实效。

2.保险公司要完善银保业务工作中的反洗钱内控制度。一方面,在与银行签订的协议中明确各方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具体环节和内容,细化业务资料的交接流程,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针对银保业务的特点,按照法规要求认真做好银保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充分发挥一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采取多种手段对银保客户的资金来源、经济状况等进行了解,加强对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留存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好可疑交易的分析、识别工作,增强自身洗钱风险防范能力。

(三)商业银行:加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配合,形成金融业反洗钱工作合力,有效遏制洗钱犯罪(下转第66页)

(上接第58页)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在银保业务这种联合销售的模式下,银行也是客户资金流动的关键环节,而银行系统洗钱风险程度的大小从宏观上直接决定着整个金融体系洗钱风险,为了有效控制洗钱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配合,共享一些信息要素,在协助保险公司做好客户尽职调查的同时,也应协助保险公司做好可疑交易的分析识别,建立相同客户可疑信息交换制度,形成金融业反洗钱工作合力,从而达到有效遏制洗钱犯罪的目的[3]。■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反洗钱模式;比较;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小贷公司的洗钱风险

判断一类机构是否应纳入反洗钱监管体系,关键是看其是否存在洗钱风险。由于小贷公司的规模一般较小,且业务单一,其所隐含的洗钱风险并未引起太多人重视。具体来说,小贷公司的洗钱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出资环节的洗钱风险。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不法分子可以通过隐瞒其真实身份,用贩毒、走私、欺诈等非法所得缴纳资本金,并通过股权转让以及小贷公司分红等形式使其合法化。

二是贷款业务的洗钱风险。不法分子通过贷款业务洗钱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非法所得财产抵押或质押,取得贷款,然后放弃相关权益,将其交由小贷公司处置,洗钱者藉此“漂白”非法所得。另外一种方式是洗钱者利用虚假项目或合法项目申请贷款,然后用非法所得偿还。非法所得可能是贷款前已积累的非法所得或用贷款资金从事非法活动获得的收入。

三是非贷款业务的洗钱风险。主要是小贷公司作为中间人或受托方对购买委托方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单位或个人疏于审查,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委托方提供的金融产品进行洗钱。

二、采取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型监管模式经济可行

根据目前小贷公司的经营状况、业务特点、洗钱风险、发展趋势以及现行的反洗钱监管格局,笔者认为采取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型监管模式是比较可行的选择。

(一)小贷公司的洗钱风险尚未达到需要人民银行实施全面监管的程度

小贷公司的部分业务与商业银行有很大的相似度。犯罪分子通过商业银行洗钱往往要借助结算工具和结算渠道如支付系统、银行卡、网上银行、ATM机等来完成。小贷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没有结算渠道与结算工具,不能开展结算业务,因此,客观上讲,其洗钱风险相对商业银行要小得多。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组织、协调全国反洗钱工作的重任,需要监管的机构、领域及风险源有很多。在遵循“重要性”监管原则的前提下,一些不影响反洗钱工作大局的监管任务完全可以交由其他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来分担。

(二)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力量有限不支持对小贷公司实施全面监管

《反洗钱法》颁布后,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管范围由银行机构扩大到证券、保险机构,监管压力陡然增大。目前,各地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反洗钱监管对象一般都达到数十家,发达地区甚至达到上百家,而反洗钱部门专职监管人员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未单设反洗钱部门的地区甚至只有1-2人,如再将呈遍地开花态势的小贷公司纳入全面监管范围,监管人员将不堪重负。

(三)行业主管部门基本具备对小贷公司实施反洗钱日常监管的条件

目前,各地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基本都成立了金融管理办公室对小贷公司进行行业管理。金融办有专门的编制,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且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有的金融办对小贷公司的行业管理严格规范且井然有序。同时,大多数金融办与当地人民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前期已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合作。应该说,由金融办来对小贷公司实施反洗钱日常监管条件基本具备且时机也基本成熟。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小贷公司反洗钱监管制度体系

建议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等相关部门通过制定颁布《小额贷款公司反洗钱规定》(小贷公司被界定为非金融机构的情况下)或联合发文(小贷公司被界定为金融机构,发文对《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进行补充规定)等形式,正式明确小贷公司的反洗钱义务主体地位,划定人民银行与行业主管部门在小贷公司反洗钱监管中的工作分工,制定小贷公司应履行的义务及履行的途径与方式。人民银行还可授权省一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辖区内小贷公司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具体办法。

(二)制定小贷公司反洗钱义务

小贷公司的反洗钱义务与商业银行类似,主要包括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以及保密义务等。由于没有存、取款业务,小贷公司客户身份识别相较商业银行要简单得多,其重点主要是贷前对申贷者的身份核实及对购买代售金融产品个人的身份核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应逐步向小贷公司开放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以及征信系统,以提高身份核查的效率与准确性。小贷公司可疑交易报告主要报告信贷客户异常交易以及金融产品购买者的异常行为。人民银行应通过制定可疑交易识别报告指引的形式,引导鼓励小贷公司遵循“合理怀疑”原则,筛选、甄别可疑交易。鉴于小贷公司缺乏自上而下直达反洗钱监测中心的可疑交易报告渠道,可疑交易报告可采取分级负责、逐级上报的形式,由小贷公司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搜集、汇总并转交当地人民银行逐级上报。

(三)确定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方法

人民银行应在相关制度或文件中对行业主管部门反洗钱日常监管的内容及方式进行明确,如要求小贷公司制定反洗钱内控制度并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备,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小贷公司发起人或出资人身份信息及相关资质的审核,包括其资金来源、实际控制人等。省一级行业主管部门还可制定全省统一的小贷公司反洗钱风险评估标准,定期对小贷公司的反洗钱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同时,行业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小贷公司业务人员的反洗钱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其反洗钱意识及工作水平。

(四)建立小贷公司反洗钱监管合作机制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2-0059-02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2.16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性质及反洗钱工作特点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我国有信达、东方、长城、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应处置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从成立之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性质就较为特殊,其主营业务是根据市场原则收购出让方资产,并对所收购的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最终实现现金回收,收购范围多为境内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1]。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有公开拍卖、协议转让和谈判协商三种。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由于业务性质较为特殊,其反洗钱工作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自1999年先后成立以来,已处置了绝大多数的不良资产,在一些省市,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已没有资产需要处置,因而客观上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履行的反洗钱义务也相对较少。从海南省的情况来看,各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开展的反洗钱工作相对较少,反洗钱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表现的较为薄弱。目前各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行业务转型,朝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向发展,为此,需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的关注和监管。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现状

目前,海南省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有待处置资产约四十亿,长城、东方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大部分不良资产已处置完毕。由于全年发生的资产交易业务较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反洗钱工作较为简单,大致可概括为反洗钱基础工作、客户身份识别及交易记录保存、上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等三个方面。

1.反洗钱基础工作方面。海南省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反洗钱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反洗钱内控制度、按季度和年度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非现场监管信息、开展反洗钱宣传与培训、反洗钱工作内部审计等几个方面。

2.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方面。从人民银行非现场监管的情况来看,除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在2009年开展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外,其他均为零报告。原因是各资产管理公司海南省办事处中,信达公司待处置资产较多且有资产处置行为发生,所以该公司对购买资产的客户身份进行了识别。长城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海南省办事处2009年未发生资产处置行为,因而客户身份识别为零。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海南省办事处在2009年分别向一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政府协议转让了两个资产包,公开拍卖了一笔资产,对购买资产的客户按要求留存了客户身份信息资料,但在季度和年度的非现场监管报表信息中没有体现。

3.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上报方面。各资产管理公司自开展反洗钱工作以来都没有发现可疑交易,同时,由于所有的交易均通过银行账户划转款项,因而也无需报送大额交易。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如何开展,客观上取决于其待处置资产业务的多少。若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已没有待处置资产,资产处置业务就不会发生,则其客户身份识别和资料保存、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上报等反洗钱核心工作自然就不用开展。如前所述,海南省只有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还存在待处置资产,其余三家已没有资产处置业务,因此,各资产管理公司海南省办事处的反洗钱工作主要体现在基础工作方面,其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应地表现在基础工作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表填写和报送不够规范,存在较多错报情况。按季度和年度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报非现场监管信息是各资产管理公司应履行的反洗钱重要义务,按规定全年共需上报报告4份,报表25份。但海南省有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报表存在错报情况,其中东方和信达资产错报份数较多,分别达到6次和5次,错报率①达到24%和20%。对于错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反洗钱岗位人员工作不够细致,报表填写不规范,导致数据无法导入反洗钱监管系统造成的;另一部分是由于反洗钱岗位人员的变动,新的岗位人员对有关报表要求和规范不够熟悉,从而导致错报情况。非现场监管报表是中国人民银行评估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此高的错报率必然影响到反洗钱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2.资产管理公司员工的反洗钱意识仍较为薄弱,反洗钱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不够。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性质特殊,个别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高管和部分员工便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反洗钱工作开展不够认真,满足于表面应付。此外,各资产管理公司海南省办事处反洗钱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也不足,全年宣传培训次数较少,个别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甚至未开展过培训,这极大地制约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反洗钱岗位人员变动较快,影响反洗钱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资产管理公司的反洗钱岗位人员变动较为频繁,据统计,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海南省办事处的反洗钱部门负责人或经办人员都曾经发生过变动,而且有的变动较为频繁,对反洗钱工作的开展极其不利。非现场监管报表错报的原因部分就是因为人员频繁变动,新的岗位人员对报表报送格式和规范不太熟悉所导致的。反洗钱岗位人员的频繁变动,必然影响到反洗钱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不太合理,可操作性不强。据了解,部分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参考几方面因素:一是客户注册地所在国家或地区是否为洗钱高发区和完全不被国际反洗钱组织认可的国家或地区;二是客户是否属于相关政府部门印发的黑名单客户;三是是否有媒体披露存在洗钱行为;四是是否采取现金方式购买公司不良资产;五是是否曾接受公安机关或其他执法机关的调查等。在具体执行时,相关划分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如“相关政府部门”具体指哪些部门,标准并未说明;对接受和配合公安等执法机关调查的客户统一划分为同一风险等级,并未具体区分涉案种类和与洗钱犯罪的关系而定[2]。

四、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工作的监管对策

1.加大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法律法规培训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反洗钱意识。在目前人民银行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反洗钱工作通报、高管约谈的基础上,可增加高管和岗位人员定期座谈、现场走访、组织各公司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通过开展反洗钱统一宣传月或宣传周活动,有针对性地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全面提高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和普通员工的反洗钱意识。

2.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反洗钱业务指导,协助其制定有效地客户风险分类标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性质较为特殊,在全国的法人机构仅有四家,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和客户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风险分类标准给予指导,使得各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分类标准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采取适当措施,督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尽职履行反洗钱义务。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存在较小的洗钱风险,但并不等于可以放松反洗钱工作。各资产管理公司首先必须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如因工作需要确需调整的,应切实做好反洗钱工作的交接工作,保证反洗钱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对于报表错报问题较严重、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在前期的通报、高管约谈的基础上若仍没有改善的,可通过现场检查的方式现场督促资产管理公司改进反洗钱工作,履行好各项反洗钱义务,切实防范可能存在的洗钱风险。

参考文献:

[1]朱琳.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若干会计处理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11):36-38.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洗钱 风险 法律监管

第三方支付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ISO)制度,指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由非银行的第三方机构经营的网上支付平台,在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连接,起到信用担保和技术保障的作用,实现资金从消费者到商家的转移。第三方支付较好地解决了电子商务中“信用缺位”的问题,发展非常迅猛,但法律监管相对滞后。2006年10月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关于新支付方式的报告》,提醒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基于高新技术的非传统支付方式带来的洗钱风险。①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显然包含其中。本文将针对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的特点,探讨如何构建其法律规制体系。

一、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及其原因

(一)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

1、资金转移风险

第三方支付运用电子化手段提供支付服务,交易都是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开展,客户身份识别与验证存在困难;同时,信息技术使得交易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难以对业务合法性作严格审核,这些都为预防洗钱犯罪带来障碍。

2、资金套现风险

通过金融机构系统的资金回转一般遵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但第三方支付则比较灵活,当交易被取消时,退款可转入其他账户,这就为通过虚构交易进行信用卡套现提供了捷径。

3、跨境支付风险

随着国内支付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境外业务越来越受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视。例如,快钱能够支持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JCB等国际卡支付,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四大国际卡组织的近15亿张信用卡,这为跨境交易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跨国洗钱犯罪的监管难度。

4、支付机构内部洗钱风险

我国法律虽规定了备付金保管制度,但由于交易发生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备付金的调用仍主要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其内部人员控制。以支付宝为例,沉淀资金每月至少在100亿元左右。②这些资金一旦监管不严,极易引发洗钱风险。

(二)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产生的原因

1、用户基数大,交易品种多,资金转移快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爆炸性增长为第三方支付带来了庞大的用户基数。2010年支付宝用户数已超过4.7亿,日交易笔数达700万笔。③洗钱分子可利用虚构交易或转移定价等方式,并利用网络交易方便快捷的特点,实施一系列复杂的往来交易与资金转移,以混淆资金来源。

2、管理不善

一方面,网络身份识别管理不善,监管部门难以获取交易双方准确的身份信息。洗钱分子只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注册了虚拟账户,就可以便捷隐蔽地实现账户间的资金转移。另一方面,资金流向管理不善,第三方支付充当买方的“卖方”和卖方的“买方”,将交易隔离成两个部分,即使通过自我交易或虚构交易进行洗钱,监管者也难以追溯。

3、监管跟不上行业创新

近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呈井喷式发展。例如,支付宝每年交易额以200―300%的速度增长,信用卡快捷支付、跨境消费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监管显著滞后于形势发展变化,将是该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个特点,反洗钱监管也不能例外。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法律规制现状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法律规制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反洗钱法》为主干,以《刑法》“洗钱罪”以及相关部门规章为辅的反洗钱法律体系。然而关于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问题,迄今为止只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有所涉及,该办法第六条规定“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反洗钱的有关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然而,这种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2011年6月央行公布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从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可疑交易报告、反洗钱调查、监督和管理等环节详细规定支付机构的义务,细化对支付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操作要求。2012年1月公布的《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支付账户的开立实行实名制,支付机构对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然而,这两个管理办法仍未正式出台。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反洗钱法律规制的缺陷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法律规制,目前主要体现为中国人民银行所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然而,这些规章存在几方面缺陷:一是效力层次低,与该领域反洗钱的严峻形势不相匹配,难以确立足够的法律权威;二是主要体现央行的部门利益,忽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目前某些反洗钱监管规则可能会遏制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创新力,增加其运作成本;三是反洗钱规则过于粗疏,可操作性不强。就目前正式立法而言,尚无对第三方支付的具体反洗钱监管细则,给这一领域的司法和执法带来困难。四是第三方支付业的反洗钱规则是否准用金融机构的反洗钱规则,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程度上准用,不得而知。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反洗钱法律规制的强化

为适应第三方支付反洗钱的需要,我国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法律规制体系,其中包括:修订《反洗钱法》,明确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非金融机构,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囊括其中;修订《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细化第三方支付机构反洗钱的业务要求;出台《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反洗钱的具体法律指引。在上述立法中,应该重视健全以下两大类反洗钱制度。

(一)事前预防机制的健全

1、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客户身份的隐匿性是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的主要来源。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是反洗钱预防措施的关键。一是实名制开户。目前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分别针对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确立了身份识别制度,该制度应进一步强化。二是加强账户管理。贯彻同户名原则,即客户的虚拟账户与银行结算账户绑定,均使用同一户名;同时,规范账户风险的划分标准,对于高风险账户加强监控,规定商户提供发票、提货单等证明交易的真实性,且交易取消后确保虚拟账户与资金来源账户自动重正。

2、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第一,目前立法规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制定可疑交易标准和建立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体系的义务。笔者认为,要确保有关标准和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制定相应“软法”,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律管理。第二,对虚拟账户的充值行为,《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规定“客户不得利用信用卡透支为支付账户充值”,但对通过不记名的充值卡等定向支付工具向虚拟账户充值的行为仍留下监管空白,必须通过立法予以填补。

(二)事后惩处机制的完善

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惩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适用《反洗钱法》的规定,然两者存在冲突,因为目前的《反洗钱法》并不适用于非金融机构,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性为非金融机构。因此,应在《反洗钱法》中增加“非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一章,将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监管体系,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明确相应的事后惩处机制。值得指出的是,立法设计必须平衡“监管”与“发展”,既要避免因监管而遏制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创新,也要防止一味追求效益而纵容洗钱犯罪、影响国家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①严立新,汤俊.从合规为本到风险为本:第三方支付行业反洗钱监管原则的必然要求[J].上海金融,2011(6):45―48

②王振,刘颖.防范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洗钱风险[J]. 中国金融,2011(4):30―31

③艾瑞:2010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年度六大盘点[EB/OL].tech.省略/i/2010-12-17/11

294997145.shtml (2010-12-17).2012―02―0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第三方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C820060)阶段性成果〕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信用卡 洗钱 风险

一、国内外主要观点及做法

信用卡的定义比较多,本文主要讲狭义上的信用卡,即可以在一定额度一定期间内免息透支的电子支付卡。信用卡交易主要通过POS机和网上银行交易等方式实现。

美国在网上银行机构设立的市场准入方面规定比较严格,美国货币监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在2001年规定设立了国民银行网上银行并开办网上业务的审批标准和审批程序;还允许非银行机构发行电子支付工具,对非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商的市场准入审批主要在各州,主要是执照方面的限制;在2010年2月生效的《信用卡改革法》(Credit Card ReformAct)中,加强了对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更加严格了发卡等环节。而具体在反洗钱方面,9・11以后,美国加大了监管力度,在颁布的《银行保密法》中规定,银行必须有专人鉴别可疑资金的流动并及时向财政部报告,对查办不力者予以重罚。要从大量的交易记录中找出犯罪分子的踪迹实非易事,只能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该问题,例如美国财政部使用NETMAP软件开发的FAIS系统。

英国政府对于信用卡反洗钱,一方面加大司法力度;另一方面联合行业组织,努力推行带个人身份信息资料的IC卡,同时加快收单终端机具的改造,主要是银行对商户的终端改造给予适当的补助。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在尝试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信用卡业务领域的反洗钱实践。

国内有部分专家银行卡领域反洗钱进行了研究,如王小青等(2005)、李德善等(2009)分别从银行卡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银行卡面临的洗钱风险及对策;孟建华从洗钱的三个阶段出发对银行卡业务的可疑交易识别带来的问题、外币卡业务中的反洗钱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很少有对信用卡领域的反洗钱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

二、信用卡面临的洗钱风险

1、监管、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信用卡业务规定中最为详细、操作性最强的文件。《办法》对信用卡业务中的银行卡业务审批、计息和收费标、账户及交易管理、银行卡风险管理、银行卡当事人之间的职责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信用卡的主要交易方式为POS机、网上银行、ATM机等,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人行,2005)等法规基本上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正式实施之前颁布的,所以现行的信用卡适用法规强调的都是经营环节的内容,没有专门强调信用卡的洗钱风险。同时,《开0法》等对有关信用卡问题的司法解释相对滞后,现行其他信用卡管理办法立法层次较低,使相关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管理。例如关于信用卡最新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12月颁布),其中重点强调了伪造信用卡的相关问题;信用卡套现问题对持卡人只强调了恶意套现问题,对可以按时还款的套现是否违法没有明确解释;而对特约商户协助持卡人套现的,在规定金额以上或者造成规定金额以上金融机构资金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的,才追究相关特约商户的法律责任,因为取证等方面的原因,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为信用卡洗钱留下可乘之机。

监管薄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我国金融链条上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且与信用卡联系密切,增加了信用卡的洗钱风险,同时也可能造成洗钱的上游犯罪;另外,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监管刚刚开始,给信用卡领域洗钱活动留下了可乘之机。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监管的缺失加上商业银行受自身经营利益的驱使,不会主动制定信用卡领域严格、可行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即使有相关的规定也并不一定会认真执行。

2、信用卡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风险

(1)身份识别环节面临的洗钱风险。身份识别环节面临的洗钱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卡、特约商户的申请环节等方面。

第一,信用卡申请环节的洗钱风险及原因。信用卡的申请环节包括办卡申请、资料审查。目前,商业银行总行普遍将办卡申请、资料初审环节放在分行,由基层营销人员审核客户提交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和核对客户本人的真实签名,资料寄送至总行后,由总行卡中心进行复审、征信、批核、邮寄卡片。具体来讲,信用卡申请环节的洗钱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伪造资料,即申请人通过提供虚假的身份证明、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材料,骗取银行信用卡并使用。究其原因:首先,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节约成本,将信用卡的发卡工作外包给了专门的公司来进行营销。外包公司作为第三方,在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自然不会严格执行与反洗钱相关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存在片面追求过卡率,甚至帮助申请人创造条件达标的情况。其次,部分商业银行针对高端客户展开批量发卡业务,放松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再次,客户办理信用卡填报资料常有保留,难以保证其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二是洗钱分子跨行申请多张信用卡,在不同信用卡、借记卡账户间反复转账,直到不能发现收入的性质、来源和去向。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商业银行完成发卡任务占领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规定发卡行在客户申请后一个月内将个人信用卡征信信息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可以满足各发卡行查询申请信用卡客户共在几家商业银行共办了几张信用卡(不显示除自己行外具体在哪家行办的信用卡)、查询信用卡额度的需求;但部分商业银行只查询客户在本行开了几张卡,或者不查,或者个人可利用征信系统时间差,可以实现一人办理多张信用卡。

第二,特约商户身份识别面临的洗钱风险及原因。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严格审核三证(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基本身份信息,为达不到条件的商户安装POS机;另一方面对特约商户POS机缺乏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究其原因是因为商业银行为了占领市场,考虑到成本利润等方面,放宽了对特约商户的身份识别。

第三,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监管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监管,所以支付清算组织在客户身份识别环节存在许多洗钱风险,例如对采取自身业务系统与支付组织业务处理系统进行网上对接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就比较薄弱,对超过一定交易金额的客户也没有强制要求留存身份证件。

(2)交易环节面临的洗钱风险。第一,信用卡套现及原因。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通过非正常合法手段提取现金,而通过

其他手段将卡中信用额度内的资金以资金的方式套取,同时又不支付银行提现费用的行为。信用卡套现的主要模式一是信用卡持卡人利用网上交易等方式套现;二是特约商户提供POS机为持卡人提供套现的便利条件。

信用卡套现反映的是该种金融产品涉足的金融和商品两个市场,大大降低了套利的流动性,而不像在金融市场上,套利空间一旦出现就会被市场行为所消灭。信用卡套现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特约商户POS机审核不严;信用卡预借现金支付的利息过高,信用贷款欠缺;部分商业银行对特约商户每月最低交易额有限制。

第二,信用卡交易环节的其他洗钱风险。信用卡与网上支付密切联系。信用卡一旦与网上支付工具进行转账交易,就进入了电子支付交易范围,而电子支付系统主要通过密钥及电子签名的认证来确认交易双方身份,其只认“证”不认“人”的特点,给反洗钱带来障碍:如果没有健全的支付交易报告系统,银行无法逐笔审查银行卡支付交易并从中筛选出可疑交易;由于信息被加密,不能直观的知道该信息的来源、目的地,更无法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力调查和追踪洗钱犯罪,而且部分银行业务发起网点的所有大额、可疑交易都落脚在信用卡中心,数据实行集中管理,这些就造成了信用卡跨区域、跨系统的资金交易难以得到有效的跟踪与监测,给反洗钱甄别、调查工作带来了众多的不便。

另外,支付清算组织系统不完善也增加了反洗钱风险。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POS机等发生业务通常没有临柜人员的经手,无法在第一时间查问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因此,进行事后的可疑交易识别变得非常重要。但遇到了交易记录的不完全可获得性的问题,由于支付清算组织系统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通过网上交易是不显示交易对手的、通过POS机交易是不完全显示交易对手的(如跨省交易,本省银联提供不出交易对手)。

(3)还款环节面临的风险。对个人异地、跨行信用卡还款涉嫌洗钱的交易,在反洗钱监控系统中的数据处理问题上存在一定风险:被还款信用卡为异地或其他行网点所发,数据展现在异地网点的监控系统中,交易发生网点若发现可疑行为,在数据和客户基本资料的提取判断上存在一定难度,发卡银行在系统数据的处理上也缺乏原始凭证资料。

还款环节面临的其他洗钱风险主要是利用机票退票、医院住院预缴费退款等方式的信用卡套现和洗钱方式;流程为缴费时用一张信用卡,而退款时却退到其他账户上,从而完成信用卡套现或洗钱活动。信用卡套现衍生出来的“代还款”业务也存在一定的洗钱风险。

三、政策性建议

1、非业务环节的相关措施

(1)健全信用卡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尽快完善信用卡犯罪处罚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立法,使打击各类信用卡犯罪行为有法可依,堵住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尽快完善、细化信用卡领域反洗钱相关法规、制度。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关于信用卡方面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宣传工作,督促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组织等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卡反洗钱内控制度,加大该领域反洗钱工作力度。

(2)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防范信用卡洗钱。防范信用卡洗钱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商业银行、持卡人、支付清算组织、特约商户等多个主体,以及央行等监管和执法部门。因此应加强各主体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和部门间的协同作用,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信用卡违规、洗钱犯罪行为。

(3)培养专门的反洗钱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应一方面加强培训,全面提升现有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注意引进人才,吸收包括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适应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反洗钱的工作需要。更应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行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们在信用卡反洗钱方面的经验。

(4)开展信用卡反洗钱专项检查、推动信用卡反洗钱工作稳步发展。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和落实对信用卡反洗钱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制度化,适时开展反洗钱专项检查,推动信用卡反洗钱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2、信用卡业环节的相关措施

(1)身份识别环节的相关措施。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应按照“谁发卡谁负责”和“谁发展的特约商户谁负责”的原则来发展业务,制定特别的客户身份识别实施细则,勤勉尽责地履行反洗钱义务。

(2)交易环节的相关措施。首先,制定应对信用卡套现措施。鉴于推行“银税一体化”会增加特约商户的成本,在POS机上加装税控系统,发卡行应承担一定的成本,增加套现的交易成本,控制或降低违规套现行为,制定应对措施,预防洗钱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电子支付交易监测报告系统。发卡银行应建立完善的电子支付交易自动监测和报告系统,加强对异常交易情况自动预警,同时加强人工甄别。人民银行应完善账户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与技术监督、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网,建立信息平台,帮助商业银行确定客户的身份,为异常交易的识别提供基础信息;同时督促商业银行确保信用卡业务客户交易记录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侦察洗钱提供线索;对银联等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特约商户异常交易黑名单,责令发卡行严格执行反洗钱相关规定,依法取缔特约商户资格。最后,加强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监管。督促支付清算组织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相关规定,应向接入清算业务系统的金融机构提供准确的交易对手信息;督促支付清算组织认真向人民银行上报可疑交易;建议银联等支付清算组织和当地人行共享自己黑名单等反洗钱信息。

(3)还款环节的相关措施。规范使用信用卡缴费的机票退票、医院住院预缴费退款等行为,例如退款必须退到缴费时用的同一张信用卡,对退款时却退到其他账户上的行为,作为异常交易重点监控并上报反洗钱中心。同时要加强对“养卡”行为的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1]唐旭:中国洗钱犯罪案例剖析[M],群众出版社,2009

上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格式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