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

时间:2023-11-10 10:51:30

保险资金投融资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廊坊;保险投融资;地方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8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062-03

廊坊地处我国北部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每年都有众多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这些灾害对廊坊辖区内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保险的基本职能是保障职能,即在保险事故发生以后,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赔付责任。随着保险的不断发展和对廊坊人民的生活影响的不断加深,其所具有的保障职能和融资功能以及社会管理功能对社会公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投融资作为保险融资职能的主要体现,对廊坊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投融资对廊坊市城市建设的作用

(一)保险投融资活动直接影响廊坊市的城市建设

截止到2009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3.7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7万亿元,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收益560.8亿元,是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在已经实现的收益中,占比51%,与此同时,随着2006年“国十条”①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保险投资的大发展,保险投资渠道扩大到了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中,保险投资额约计160亿元,占总股份13.93%,为第二大股东。廊坊作为京沪高速出京第一站,是该项投资的直接受益者,直接影响廊坊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尤其是新设的车站将对于廊坊市南城的建设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同时,随着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廊坊市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也将会直接受到保险资金的影响。

(二)保险投融资增强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影响廊坊人民的生活

由表1可知,廊坊市的保险密度在2008年已经达804.9元,是2006年的2.3倍,而保险深度更是达到了3.13%,由此可见,廊坊市人民对于保险的需求和购买量在近三年来大幅提高,特别是一些“低保人群”和“无保人群”对于保险更是趋之若鹜,保险公司的经营对于廊坊经济的稳定、保障廊坊市人民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承保利润逐年下降甚至有的公司出现负的承保利润的情况下,保险投融资活动对于保险企业至关重要,投资回报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而偿付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将来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保险金是否能够足额领取。所以,只有强化保险投融资的力度并提高其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从而才能保障廊坊市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利用保险投融资为廊坊市城市建设服务

充分发挥保险资金投融资的作用,把保险资金运用与廊坊市城市建设相结合,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搭建一个优秀的金融平台。具体来说,保险投融资可以在以下方面服务廊坊城市建设,以促进和谐廊坊的发展。

(一) 廊坊市城市建设风险管理方面

一座城市对突发性风险的反应能力,集中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从2001年的“9.11”到肆虐全球的甲型流感,从六年前的“非典”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频繁出现的公共危机,再加上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使得人类不得不重视风险管理在城市中的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而中外许多城市的成长历程和对抗风险的经验中我们看到风险管理工作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风险管理不仅是城市应急管理的必要手段,而且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种常态,是确保城市生活正常运行的“基础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了把“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作为“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内容,将应急管理和风险应对工作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统筹考虑。

中国的城市风险管理系统,是在近几年逐步建立起来的,北京市在奥运期间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为中国的城市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探索。廊坊市作为“京津走廊明珠”和“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的这样一座新兴城市,历年来屡次承办如“5•18”投洽会、“9•26”农交会等大型国内外各种展览和体育赛事,其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同时,廊坊市的六大主导行业中的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会展旅游业等都是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保险行业作为风险管理的行业,在风险管理工作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在廊坊市的城市建设规划作为政府的风险顾问,为廊坊市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一些重大事故的应急预案。比如说近日来对廊坊造成重大影响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防控工作,就可以请保险行业的专业人士参加制定工作方案。另外,廊坊市正在进行的金光道西延工程、永兴路开通以及蔡庄、周各庄、“小廊坊”等地的改造工程,都可以由保险为其保驾护航。重庆安诚保险为重庆诚投路桥管理公司所属大桥营运风险防范管理就是地方城市利用保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成功一例。通过保险公司的参与,保险财产由原来的9.5亿元扩大到13.7亿元,保险责任由原来的17项增加到现在的25项,同时保险费则由原来的45万元减少到39万元。

(二) 建立完善廊坊市融资体制方面

保险企业都是集团化经营,自2003年7月16日起至今我国已经基本建立“9+1”的保险资产管理格局,对保险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和专业化的投融资,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金目前主要以债权的形式间接投入在建工程,除了京沪高铁以外,泰康资产的“泰康开泰―铁路债权计划”和“泰康―上海水务债权计划”向上海城司实施的上海新水源地―青草沙原水工程定向投资120亿元;华泰资产设立“华泰国开―沪通支持投资产品”,募集24亿元投向上海久事轨道交通项目;中国人寿资产则设立规模达25亿元的“2007国寿资产―申通集团债权投资计划”用于投资上海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用于世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总投资金额为30亿元。而平安则率先拿到了股权投资的试点资格,相继进行了湖北荆东高速公路、山西高速公路、广西柳州自来水三个项目的股权投资计划。对于廊坊市来讲,一方面可以借助保险企业的一些经验以弥补本地上市公司不足,同时也能为一些筹备上市的公司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廊坊市五家上市公司中有三家跟能源有关,这些行业中需要注入更多的资金,保险资金作为一笔巨大的资产如果能选择投资这些企业,将是促进廊坊市发展的一个重大机会。

另外,保险资金除了支持基础设施类建设,还在银行信贷、信托等多方面为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如华泰资产的“华泰国开―沪通支持投资产品”就属于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方式。同时,保险与银行等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为廊坊市的一些企业提供经验,他们可借助自身的某些优势强化与地方金融行业的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华夏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华夏幸福目前就拥有廊坊鼎顺信用担保有限公司67.75%股权和2%的廊坊市城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及5.22%的廊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

(三) 廊坊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首先,保险行业能够吸纳来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剩余人员”。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医疗、住房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的改革以来,廊坊市国有和集体职工人数由1995年的287 713人减少为2008年的181 480人②,而保险业以其多层次的需求性能够容纳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员,其中就有许多是下岗职工,从而保障了廊坊市众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和基本生活保障。

另外,保险特有的功能能够给体制改革后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改革以后的廊坊市居民的基本医疗、住房以及子女的教育都增加了个人的经济负担,据廊坊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廊坊市城市居民居住房改私房和商品房住户比例达94.38,而商品房的住户高达65.78%,居民用于住房和医疗保健两方面的支出就占到了居民个人支出的22%,其中医疗保健费用达9%,另外居民的教育费用占到了3.3%;居民收入中来自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及社会保险金的比例约占个人收入的14.7%,而来自商业保险的收入仅占到了个人收入的0.1%③。由此可见廊坊市商业保险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全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廊坊市居民的养老、医疗要更多的依赖商业保险资金的运用。

(四) 公益活动方面

虽然保险企业是以营利为目标的,但保险企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保险企业不可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商业利益,在其经营中必须要考虑社会效益,所以保险资金有一部分是用于公益事业的,而保险投融资活动的有效性又是这部分资金的有效保障。从某一方面上来讲,保险企业的公益活动对能够促进地方政府的和谐性建设。以中国人寿廊坊分公司为例,几年来共捐款百余万元,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灾区捐款达314 363.7元,还为志愿者赠送了280万元的意外保障,向来廊坊就读的灾区学生赠送了1 077万元的保险保障。同时中国人寿廊坊分公司开展的“牵手国寿,共建和谐生活”、“6•16国寿客户节”“送图书进校园”、“保险进社区”等活动,影响范围不仅仅是保险客户,而且涉及到廊坊市全体市民。这些活动对促进和谐廊坊的建设和发展廊坊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总之,保险资金能够在多方面支持廊坊市的城市建设,二者结合的领域涵盖了从基本建设到股权投资,从资金市场到资本市场、从企业发展到城市形象建设等众多领域,所以保险资金的安全运作能够有效促进和谐廊坊的建设,提升廊坊市的整体形象。

基金项目:2009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保险企业投融资对建设和谐廊坊的意义”(课题编号:

2009039)研究成果。

注 释:

①《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保险“国十条”。

②资料来源:廊坊经济统计年鉴(2009)2―1就业基本情况,第30页。

③作者根据廊坊经济统计年鉴(2009)12―11城市居民人均现金收支情况和12―1 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谢伟.城市建设如何利用保险投融资平台[N].中国建设报,2008-5-14.

[2]薛澜.风险管理――从更基础的层面推动应急管理与城市管理工作[J].应急管理动态,2007,(13).

[3]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廊坊概貌[EB/OL].www.lf.省略/pub/htm/langfanggaimao/.

[4]廊坊市统计局.廊坊经济统计年鉴2007[Z].2007,(11).

[5]廊坊市统计局.廊坊经济统计年鉴2008[Z].2008,(12).

[6]廊坊市统计局.廊坊经济统计年鉴2009[Z].2009,(13).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保监局官方网站[EB/OL].www.circ.省略/web/site19/tab1100/.

[作者简介]周爱玲(1978―),女,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险。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对策建议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利国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我国已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为主的多层次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并且依据建保[2013]178号文件,自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累计资金需求将超5万亿元,面对如此大的资金压力,这就需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筹集。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各地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融资现状

(一)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程度也不高,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金融体系还欠发达,也很少利用信托、证券等融资工具,融资效率低下,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形成了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局面。

2. 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也同时制约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土地出让金作为支持地方发展支柱,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上明显力不从心,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被迫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支持保障业。这也同时给地方政府在其他社会事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

(一)政府财政预算资金

一是公共预算安排资金,主要是中央补助、省级补助、市县公共预算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资金。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资金,主要是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风险准备金后的余额(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二)自筹资金及社会机构提供资金

社会机构提供资金目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或投融资平台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信托、债券,各类基金等融入的资金。

三、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对策建议

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融资策略,以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融资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关注。

(一)加强融资力度,实施融资创新

面对大规模融需求,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培育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重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方式”为主体的保障房融资体系。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探索债权、股权以及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保证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二)构建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建议成立专门保障性住房融资(贷款担保或保险)机构,如:河北省各地市均成立了专门的保障房融资平台,这样既能为各市融资提供贷款保证,又可以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提供融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有效执行,有效减少金融机构信贷的风险。

(三)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作为房地产证券化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发行基金的方式募集公共投资者资金。这种投资发行风险相对较低,可以有效疏导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现状。鉴于廉租房不租不售,现金回流小,但租金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可采取REITs的运作方式。信托资金拥有成熟的运作团队和运作经验,可以与保障房的承建方合作设立项目公司,负责保障房建设,建成后由政府管理中心进行回购,项目公司收回投资,信托资金退出。

(四)引导保险基金参与保障房融资

依据《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可以采用股权、债权、物权以及债权转股权等不同方式。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民、利民的安居工程,土地为政府划拨,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宜采取债权形式,即仅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资金,物权、股权形式目前暂不具备操作条件。如太平洋保险上海公租房项目均采取的就是债权形式。即:保险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向地方政府委托的承建主体提供资金,还款来源为保障性住房的出售或出租收益(包括政府回购款项、保障性住房偿债基金、租金收入和出售收入等),政府融资平台或大型国企作担保。

(五)设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各级融资平台

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平台一般是由地方政府主导设立,具备专业化运作能力的国有非盈利投融资公司。目的主要是为政府保障性住房融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效载体,其实质在于调动多方资源,通过整合运作,解决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集,足额配套以及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并将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常态化有效管理的一种机制平台。建议地方政府加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和风险管控,做好风险防范,确保资本金充足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

(六)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为保障性住房提供融资支持。住建部等部门于2010年6月28日颁布了《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管理办法》,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确立了住房公积金作为住房保障制度中重要融资平台的地位,住房公积金建设贷款作为保障性住房融资方式,为保障性住房提供政策性支持。

四、结语

对于当前的形势,保障房建设是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问题的最佳途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并不是建设能力有限,而是缺乏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日益完善,我们应该让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各类信托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等进入保障房建设中去,多方筹资,打造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实现多赢。

参考文献:

[1]李松森,刘慧.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06).

[2]潘素侠.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分析及融资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

[3]吴威.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风险管理探讨[J].保险研究,2011(07).

[4]李伟.保险资金作用及投资渠道解析[J].上海保险,2013(02).

[5]王美媛.浅议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22).

[6]谢恒,董墨菲.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及对策建议[J].河北学刊,2012(03).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债务;投融资体制创新

一、引言

自古以来,大河沿岸经济圈(带)的发展都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政府有效合理的引导规划,许多沿岸经济带在实现自身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下,还将经济快速发展势头辐射至周边区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湖北省政府出台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拉开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篇章。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共建等多个方面,长江沿岸城市群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为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同时,作为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城市建设在人类文明发展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石,更因其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效应,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提高社会整体效益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创新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十分必要。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递增

近年来,虽然各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投资逐年上升,但是现实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却保持着更高的增长势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资本规模和工程投资大,仅靠上级财政拨款和地方财力无法满足需求,建设资金缺口逐年递增。

2、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

(1)融资主体单一。主要体现在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以政府和政府投资公司为主,企业融资和社会募集不够。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及专项资金,民间资本少,没有形成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特征的多元化融资主体及融资方式。

(2)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主要表现为向银行贷款融资比例高,通过债券、股权和上市等方式融资少。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进入城建项目门槛较高,无法有效缓解城建项目资金压力。

3、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对列入国家计划和重点工程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当前可由中央财政和国家政策性银行投入资金,但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基本上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事权财权不对等,只有成立投融资平台举债建设。随着中央关于地方政府举债的政策收紧,地方政府融资举债受限制,使得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压力进一步增加。

4、融资外部环境欠佳

一方面,国民财富的流向已然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民间资本量的不断增加,各大私营企业集团、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准入规则,使得民间资本有效投资渠道不畅,造成资本使用率较低,使得企业和个人参与基础设施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受少数地方政府举债不还等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舆论及民众对政府的信用问题产生质疑,增加了政府融资工作的难度。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经济属性

首先,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巨大、配套性极强、受众规模较大的特点。由于基础设施的特殊性,其建设一般为网络状,系统性极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其次,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上述基础设施自然经济属性使得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巨大,资金周期较长,造成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

2、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不平衡

湖北长江经济带范围广,造成城镇经济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够,财政资金捉襟见肘,在当前城市建设融资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机制之下无法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足够资金,这成为制约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因。

3、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制度创新不足

从投融资主体的角度来看,造成融资主体单一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化机制没有发挥良好作用,政府过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活力。在政策方面,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政策导向不明确,缺少对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建设的有关基础设施产权的明确界定,无法形成激励性的新体系。从金融体系对城建项目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来看,其主要原因是地方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得到的金融服务有限,无法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助力。

四、我国投融资模式创新

1、利用城市建设金融工程

城市建设金融工程是指将市县域层面的新型城镇化看作一个“资产”,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项目为载体,通过金融工具与手段的创新设计与重新组合、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政策制度的创新变革,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该项工程主要包括价值工程、资金工程、风险管理工程和政策资源配置工程等部分,通过协调、整合政策资源、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投入和运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造价值增值,提高县域新型城镇化的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政策运行效益最大化。工程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三个维度进行金融工程支持平台的搭建,将金融服务体系与新型城镇化“产业链”深度对接,最终实现农业人口市民化、城市面貌现代化、金融深化与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人”、“产”、“城”的融合。

2、利用保险资金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实时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稳步推动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这为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保险资金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宽松的政策环境。此外,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好相互匹配。

3、创新多种金融工具

在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产品,引进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期限较长、规模较大的低成本资金的同时,积极跟踪私募定向债、超短期融资券等创新融资产品的政策动向。通过将回报率高、周期短的房地产项目或特许经营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创新融资产品,将政府存量资产盘活,并使之成为项目资本金的有效补充。

五、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

1、灵活运用融资方式,适应不同性质项目

针对不同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适应性的投融资方式。一是对于项目投资可回收并获得相应预期收益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采用非政府资本投资营运模式,由政府牵头,以土地等生产资料或财政资金作为股份,吸引社会资金,成立项目投资公司,承建相应项目。二是对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进行引导,使得准经营性项目转变为经营性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三是对于纯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在项目招标和实施过程中按市场化原则进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2、设立长江经济带建设投资基金

由省长江投主导,长江沿岸市州政府投资机构入股,吸收社会资本参股,成立长江经济带建设投资基金,重点投资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金由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通过上市、并购进行增值。同时,基金投资者之间可实现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政策角度来说,城市建设基金具有政府信用隐形担保的属性,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既满足政府融资需求,同时又使社会投资者闲散资金获得投资收益。

3、推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经营

通过土地储备、挂牌出让,将获得的土地开发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本地存贷比较低,本地资金大量外流,无法有效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在城建融资方面,可通过土地挂牌出让,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吸引本地外流资金,将土地开发项目所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吸引境外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已获得包括亚太国家、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认可,中国的发展前景被国际资本市场看好,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特别是直接利用外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长江经济带特别是中部沿江地区将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对国际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具有比较丰富的基础设施领域融资经验和先进的融资方式。

5、利用互联网金融机制

互联网金融(ITFIN)是以支付、云计算、SNS等为基础,以搜索引擎及手机app为媒介工具,实现虚拟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形式。利用互联网金融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相比较传统融资方式具有受众面广、融资成本灵活等优势。同时,互联网金融适用面广,不仅可为经营性项目提供有效支撑,其背后隐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贡献精神更使得其能广泛适用于纯公益性项目。

参考文献

[1]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EB/OL].http:///zwgk/zfxxgk/zfgw/zfgb2010/gg101819/

201103/t20110318_.2011.

[2] 彭清辉: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 续竞秦: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J].农村经济,2009(12).

[4] 王春福:农村基础设施治理PPP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6).

[5] 李德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J].金融与经济,2005(2).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4篇

近年来,保监会稳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由于2006年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保险资金运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保监会于7月3日修订并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

《办法》的修订促进将保险资管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生命力,激发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积极性,更好参与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同时推动保险资金更加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规模稳步上升

2006年以来,保险资金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形式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尤其是业务规模获得稳步上升,特别是2013年以后,该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5月末,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00项,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17项,合计注册(备案)规模8938.26亿元,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占比7.4%。

作为保险业创设的资产管理产品,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符合险资特性,较好地满足了保险资金配置需求。如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投资期限7.54年,平均年收益率6.65%,极大改善了保险资产的配置结构,促进了保险业务的发展。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注重安全性,标准相对较高。其中债权投资的偿债主体以大型企业为主,偿债能力较好,除国家信用外,90%以上的项目都有大型企业或银行担保,增信措施较为充分,投资风险基本可控。

保险资金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和市政行业,投资规模分别为3994.14亿元、2294.40亿元和781.1亿元。在国家重大工程和重要民生领域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投资项目,比如投资京沪高铁项目160亿元,投资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550亿元,对稳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了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实际上,基础设施项目期限长,风险较低且收益率具备吸引力,与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较为匹配。在优质资产项目稀缺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加大基础设施项目等收益率较高的非标另类投资,可以缓解资产配置的压力,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收益一般较为稳定,加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有利于增强险资收益的稳定性。

《办法》增加了保险业长期资产配置的有效供给,满足保险资金配置的需求,以应对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荒带来的资产负债配置压力。如原来受限于行业范围、监管效率低、或者单一项目投资比例等因素而无法落地的投资项目,在《办法》简化行政许可后变为可行;在目前金融业降杠杆的态势下,各金融产品供给均呈现收紧状况,但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对冲经济下行的政策作用,增长明显。

公私合作模式(即PPP)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经济“新常态”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受到约束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缺口不断增大。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初步测算,未来20年内,要促成4亿-5亿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至少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基建投入,现有的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将面临改革,PPP模式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

而险资与PPP模式则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推动中国PPP的发展进程中,保险资金将有所作为。险资“安全、大额、长期”的特点,适合作为基础设施PPP项目的资金来源。险资对资金安全有较高要求,追求相对稳定的收益;PPP模式强调的是社会资本和政府收益共担、风险共担,PPP项目贷款具有稳定的回报率和安全性,贷款风险较低,符合险资投资的要求。

此外,PPP模式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保险资金通过对接PPP更便于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另一方面,传统的公共服务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融资,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随着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PPP领域,这些社会资本将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率。

如何控制风险

对保险资金而言,行业的平均负债久期通常在10年以上,保险资金运用更加注重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而且,保险资金绝大部分都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在资产负债错配的情形下,利率变动很容易导致利差损,形成保险主业经营亏损。

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中“长钱短用”“短钱长用”“成本收益倒挂”等问题均比较严重。究其原因,缺少适合的投资工具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行业10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较大,但目前市场上10年期以上的投资工具却寥寥无几。

此次《办法》的出台,对保险资金服务主业最有利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改善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和期限结构,从而弥补公开市场投资中长期资产短缺、投资收益率低、权益市场收益率波动大等因素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负面影响。

同时,《办法》取消了投资新建项目的自筹资金比例限制,增加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资模式,此举能够减轻目前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荒带来的保险资金新增投资和再投资配置的压力。

据了解,修订前的《办法》规定的可投资基础设施领域较窄,只限于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部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式也只限于债权和股权两种。本次《办法》的修订取消了上述行业限制,规定了“投资计划可以采取债权、股权、物权及其他可行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这将大大拓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这不仅将有效地缓解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荒”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配置压力,还有助于推动保险资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等各个领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办法》删除了关于资本金比例和自筹资金比例的条款,增加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可投资模式。修订前的《办法》规定“自筹资金不得低于项目总预算的60%,且资金已经实际到位和项目方资本金不得低于项目总预算的30%,且资金已经实际到位”,这显然已不适应目前政府对于基础实施投资全面推行PPP模式的新形势。

目前,险资投资基础设施遇到后续风险管理问题是:第一还款来源的现金流风险排查,早期项目的提前还款要求、煤炭等行业标的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平台公司的信用违约风险等等。我们将根据每个项目所处行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加大名股实债和股权基金投资的排查力度,更加主动地参与基础资产管理和投资项目的后续管理,包括参与投资决策,加强与项目方或基金管理人的沟通,灌输保险资金风控理念。《办法》出台后,将更加关注项目的行业风险和退出风险,加强股权回购方面的保障措施。

经过10年的发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确实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就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本身而言,由于修订前的《办法》规定的可投资基础设施领域较窄,不利于行业风险的分散。特别是能源、交通都是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在当下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上述行业的风险正在逐步显现。

除此之外,保险资金债权计划基础资产行业限定在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领域,目前两类债权计划已现结构失衡,出现了向不动产债权计划的倾斜。根据相关报道披露的数据,2015年全行业注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42项1027.5亿元,相比2014年分别下降56.3%和52.5%。而2015年同期全行业注册不动产债权计划69项1019.7亿元,相比2014年分别进一步上升13.1%和5.3%。由于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收益率低,2016年增量资金继续偏向不动产类项目。截至2016年4月末,全行业注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仅12项207亿元,注册不动产债权计划28项311亿元。

对于险资而言,风险控制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随着险资投资渠道的不断放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多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探索保险资产证券化、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业务创新,研究为科技企业、小微企业等提供资金支持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5篇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沿边开放是继沿海开放之后,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升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发展部署。在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宽领域、深层次的重大战略布局中,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有作为。这当中云南桥头堡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沿边开放就是一个保险业发挥包括融资功能在内的良好契机。而红河州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一环,保险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应更为明显。

2009年7月,总书记在滇考察期时,要求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交通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延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之后,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形成了云南核心战略定位,是党和国家扩大沿边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云南也必将迎来发展重要战略机遇。红河州作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一环,首先是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边境线长达1374公里,有金河口、金水河现金个国家一类口岸。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成,红河将成为中国内地通往东盟各国的重要陆上通道,是居于河口口岸距越南海防港运距短、运量大、时间省、成本低等明显优势(河口距昆明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越南北方第一大港口海防港416公里)。红河将成为立足口岸,依托越南海防港口,面向内地尤其是西南地区,向越南、东盟各国为主,拓展到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的地区全面开放的格局,桥头堡阵地优势日益凸现。其次国际大通道有雏形已基本形成。近年来,红河大量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公路、铁路网络和蒙自机场的建成(2009年全州400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的40%用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建有石蒙高速公路、州内6条二级公路等),尤其是穿境而过的泛亚铁路东线,加快建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将形成红河州面向国内和东南亚两个扇形面的立体交通网络,红河将成为这一国际大通道上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作为枢纽。第三是平台支撑体系加快形成。在桥头堡建设中,红河州统揽全局提出重点构建蒙自综合保税区物流保障平台、红河工业园区产业支撑平台、河口口岸和金水河口岸经贸合作平台。从三个平台来看,综合保税区是集口岸、物流、加工为一体“两头在外”的经济特惠区产业平台,而内在产业支撑性平台,红河现代工业基础形成了以冶金、化工、卷烟、建材、综合能源、生物资源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具备桥头堡建设的强大产业支撑。口岸经贸合作平台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河口口岸在全省占重要地位,出口货物量居全省12个部级口岸之首(2009,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河口口岸仍实现了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46.8亿元;进出口外引内联运量210万吨,创历史新高),特别是随着“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建,口岸的对外合作平台优势将更加明显。综上可以看出,红河州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一环,综合优势非常明显。依托桥头阵地,加快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当中,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则是不可或缺,是必须大有所为的。

一、保险业在打造桥头堡阵地中的战略定位

保险业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保障、支持有着广阔空间。那么如何定位保险业的桥头堡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保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桥头堡建设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保险的融资功能

资金运用是保险业的重要经营内容,是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证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利润来源。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增加了投资不动产的内容,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领域。截至2009年底,保险业总资产已达4.1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7万亿元,据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年新增保费与当前到期再投资资金较多,加上上年积压的,预计合计1.5万亿元资金需寻找投资出路,面临着较大压力。一方面是庞大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另一方面,区位优势突出、政策支持有力,作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西南桥头堡则面临投融资渠道狭窄之困。云南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省份,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在桥头堡建设沿边开放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但要把这些优势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势,必须改善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产业群培植、传统产业升级和依托资源优势以先进技术催生的新兴产业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凭一省的财力是能以完成的,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投融资全面参与,而恰恰作为欠发达的边疆省份,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较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银行的依赖则更高,投、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资金需求大于实际融资规模的矛盾比较突出,急需引进战略投资,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渠道。很显然,战略性的投融资可以把这些资源和区位优势,在良好的桥头堡平台上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且投资领域持续性强、成长空间大,投融资必须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就红河州而言,随着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各县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或完成,全州基础设施将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突出的芡优势和国际大通道的逐步建成,再加上依托州内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炼为主的有色产业群,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产业群,以及以生物资源为主的生物产业群,引进战略投资,形成多渠道的投融资格局,红河有着独特的优势。保险资金作为优质的长期资金,在桥头建设的诸多投资领域中,尤其是基础设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收益性特征,是保险业发挥融资功能的优质领域。相关数据显示保险资金

近5年的简单算术平均收益率为5.26%,而保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年收益率为6.2%左右,且基础设施项目普遍具有会公益性和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可与保险资金运用的特性相匹配。中国保监会政策调研室周道许说。“保险资金是优质的长期资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大对重要领域内的投资项目投资,不仅能增加收益,对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既有利于自身又服务好大局的好时机。”可见,保险业在桥头堡建设中充分发挥融资功能是既解桥头堡建设融资渠道单一之困,又有利于保险业自身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定位。

(二)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桥头堡快速流通提供有力保障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各国政府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作为世贸组织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原则上允许的贸易促进措施,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和通行做法。出口信用保险的补偿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国出口商的应收账款损失。而资金融通功能则可使收汇风险显著降低,可以增强融资银行信心,为外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尤其可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此外,其市场拓展和信用管理功能,能够帮助企业采用更具竞争力的支付方式吸引海外订单,有效提升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稳定外贸出口市场。由此,可见出口信用保险在桥头堡建设中不可或缺。首先是作为我国四条国际大通道重点建设之一的昆河大通道,一方面将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吸引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的发展资源聚合,形成背靠西南乃至全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的外向型沿线产业集群,形成桥头堡的重要产业依托,另一方面,大通道将极大地促进物国内国际物资、资金的快速外向型流动,对外贸易将更加频繁。其次是在红河实施桥头堡阵地建设中,蒙自设立保税区的物流保障平台,形成依托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背靠昆明,辐射西南乃至全国,面向东盟的现代物流和加工贸易运营示范区,将形成云南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国际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和出口加工中心;再次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在欧美传统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为数众多的出口企业纷纷把注意力转移到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消费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上(东盟市场为其中重要的新兴市场),但新兴市场却同时存在着较高的信用风险。因此,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快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是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发展为主旨的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持。

(三)加大保险业发展,提高支持和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为桥头堡建设夯实民生基础

桥头堡建设的根本在于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民生。在滇考察期间也强调“民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所在,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系,要求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桥头堡建设是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与内地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确保边疆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红河州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还存在着部分贫困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再加上农业基础极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低,每次巨灾来临,损失最严重的往往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冰冻雨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云南旱灾及近日来青海玉树地震,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在这些巨灾造成的损失中,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冲击最大,而保险业发挥的经济补偿的作用微乎其微。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损失15165亿元,保险业支付赔款50多亿元,占3%;汶川地震灾害损失5252亿元,支付赔款16.6亿元,仅占0.32%,保险赔款杯水车薪。红河乃至整个云南,作为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农业基础底子薄,“三农”问题更为突出。在桥头堡建设中,没有“三农”的发展这一基石,没有产业群的支撑,那么整个地区的发展是没有积淀效应的“过道经济”,桥头堡建设发展也就不可能惠及占人口极多数的广大农村居民。面对薄弱的农业基础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三农”要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保障基础,在桥头堡建设中,在农业方面,红河州我州实施“8311”工程,进一步提升农业规模和水平,但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普遍靠天吃饭的现状下(今年的特大旱灾已充分暴露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要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发挥保险业对“三农”保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必然选择。提高保险业对“三农”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应从三个方面发挥功能,一是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力度,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灾造成的损失巨大,如果单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防灾而没有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则既不可行,也不经济,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建立基本的风险补偿机制尤为必要。在桥头堡建设中,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逐步建立涵盖种养殖业的覆盖面广、区域和品种搭配良好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灾害风险补偿机制,用很低成本解决灾害补偿的问题,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巨灾保险机制,从根本以提高农业抵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从红河州人情况看,2009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927.91万元,无论是与164.76亿元农业生产总值相比,还是与全州15.77亿元保费规模相比,不到2000万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可谓是微乎其微。2009年,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共计2207.75万元,与今年发生的特大旱灾造成的巨大农业损失相比,可说是杯水车薪,政策性农业保险几乎没有发挥的保障作用。加大政策性农业发展的发展,逐步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的制度安排,对于夯实桥头建设的农业基础既重要又必要而且极为迫切。二是与“新农合”和“新农保”形成有益补充,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的保障水平。“新农保”和“新农合”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目前的物价及生活水平相比,仍然偏低,满足不了农民的保障要求,还应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保险业开发设计适合于农村经济特点、农民保障需求的险种∞在正在试点推广并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缴费简便、理赔便捷”的农村小额保险)加大农村保险发展,开发广大农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商业人身、财产保险,与社会保险形成有效补充,构建农村相对较高的保障体系。这是为桥头堡建设夯实民生基础的有效途径。三是以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保险为突破口,在长期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建立农民个人信用体系。桥头堡建设政府能做的也只能是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优惠的政策引导,搭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平台。而提高居民特

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还要靠在这个平台上引导更多的中小投资主体,尤其是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户,这就需要大量的小额信贷资金的投放,但困于农民本身的信用不足,又制约了这一项现实和长远意义都非常大的民生工程的发展。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保险,在提高农业保险、农民自身个人寿险和意外险覆盖面,以保险账户积累的价值为抵押的基础上,建立农民个人作用体系,盘活金融资源,启动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提供金融支持,是解决制约小额信贷投入且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这样,既激发农村资本市场,又可扩大农村内需。

二、保险业参与桥头堡建设的建议

保险业参与桥头堡建设既是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职责所在,又要把自身发展融入到整体战略中来,更加有效的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与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在共同推动桥头保堡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保险部门和政府问有效的高层沟通协调机制,深入研究保险资金融资领域及可行性。今年1月21日,保监委吴定富主席在2010年保险情况通报会上指出,目前“预计有超过1.5万亿元的保险资金需要重新配置”。可以肯定,险资为了摆脱过度依赖资本市场而急需优化保险资产负债匹配,降低错配风险,平滑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而寻找优质投资资源,这对于云南桥头堡建设无疑将是一个可以取得“双赢”的战略性合作机遇。保险资金投融资应不仅限于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可以参与股权投资,以提高投融资的深度和广度。在国务院金融保险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中,也明确了保险资金在债权方式之外为其他投资方式譬如股权投资留下了空间。据了解目前中国保监会等部门正在积极商榷制定保险资金进行股权投资的具体办法,包括投资主体、投资对象、投资比例等。股权投资有能力推动保险机构参与经济生活,逐步提高保险行业的参与度与贡献度,有利于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和行业的控制,切实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在桥头堡建设中,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可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优势资源转化成的新型能源产业、先进技术催生的新兴产业步伐。当然,从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方面考虑,先期也可以采用债权投资的方式。所谓债权投资,是指受托人发行的一种投资计划受托凭证,用以向保险机构等委托人募集资金,用以项目,并按照约定本金和预期收益。债权投资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有担保,一旦发生风险可以获得优先清偿,而且债权投资收益比较稳定。待到产业成熟之后,且有良好的成长空间、利润前景和持续稳定的发展预期,则可渐次进行股权投资。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和保险业在深入研究,充分论证保险资金进入桥头堡建设投融资可行性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保险部门和政府之间有效的高层沟通协调机制,较为可行的是由中央有关部委牵头(如国家发改委)云南省政府及国家保监委和各保险总公司参加,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保险资金投入领域、范围、安全性、收益性和稳定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制定出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指导保险资金有序投入桥头堡建设中来。这当中,一方面大型国有保险企业应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省政府应力争通过与中国人寿这样我国最大的国有保险骨干企业的战略深度合作,发挥带动和示范效应,形成由国有大型保险公司牵头、中小保险公司参与、带动社会资本参加的桥头堡各项目建设优质投融资渠道。事实上,早在2007年云南省就与中国寿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资本合作等战略性合作领域,在桥头堡建设无疑将为双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战略合作机遇,也可以成为带动险资参与桥头堡建设的一个良好契机。

二是加大加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商业保险支农责任。由于农村保险存在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特点,尤其是种养殖等农业保险风险过大又过于集中,基本上是靠政策扶持来推动,但又却是农民最迫切的保险。还有就是涉及到农民的养老、医疗和意外的保障,虽有“新农保”和“新农合”但其保障程度有限,必须依靠商业保险补充,扩大承保面提高承保率仍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桥头堡建设,“三农”的发展是基石。省、州政府应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原则,以种养殖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农村急需险种为投放产品,确立国有控股的商业保险公司成为保险服务“三农”的支柱性地位,强化商业保险公司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保险公司的支农责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农村商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投保率(如中国人寿在城乡协调发展中,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协调,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司经营的“保险先进村”建设模式,以点带面有效加快了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弥补农村社保不足,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此外还应在政策上引导银行与保险公司整合金融资源,加快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发挥“四两拨千斤”效应,刺激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内需。同时,鉴于农村保险发展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的实际,还应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以确保农村保险的长期、健康稳步发展,逐渐构建我州较为健全的农村保障体系,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

三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出口信用保险促进政策,为桥头堡加快外贸流通提供基础性保障。2009年5月27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包括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降低保险费率,建立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机制。据悉,即将出台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贯彻落实国办92号文的具体实施办法》,将在进一步简化承保和理赔程序、给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更多保费补贴和更低保险费率等方面提供新的政策支持,今年9月商务部还将就出口信贷出台新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省、州政府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吸引国内更多的物流和现金流向桥头堡流动,尤其是红河将加快建成蒙自保税区,出口信用保险其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之一。因而,加快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这可以说是正在推进的桥头堡建设最首要的工作之一。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基础设施 融资模式 政府融资平台 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3-0109-04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HB12YJ067)“河北沿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 崔健(1971-),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货币理论和资本理论。刘东(1973-),河北唐山人,唐山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金融理论。

一、创新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具有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盈利空间狭小,无法吸引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大部分建设资金需要政府筹集。我国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仍以政府投资预算管理为主,预算约束性较差,加之工程质量和供求存在一些问题,以及大量公共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等,加剧了政府的资金短缺压力。为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创新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所谓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央行、财政部、银监会和审计署四部门的解释,是指由地方政府主导或绝对控制,通过融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准公益性项目建设,地方财政直接或间接为融资承担责任或提供担保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类型的公司。从微观层面上讲,组建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可以促进政府投资得以监管并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地方政府的财政性资金存在使用分散、建设不配套、政府投资浪费及损失严重等问题,而通过组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统筹管理财政性建设资金,有助于消除财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政府投资缺乏监管的问题。从1995~2010年15年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分析,间接融资仍然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的资金来源。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全年,主要金融机构基础设施主要行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5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0%。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5.2%。政府融资平台70%以上业务用于市政设施、交通、水利、土地开发(收储)和保障性住房等建设。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第一大举债主体,2010年末包括贷款、企业债等在内的全部债务余额为4.97万亿元,分布在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有些融资平台公司由于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较弱,加之与政府之间职能错位,经营出现亏损。据审计部门调查,2010年经营出现亏损的融资平台公司有1734家,约占总数的26%。而银监会公布的口径显示,截至 2010 年 6月,地方政府公开的可计算总债务8.42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 ( 存在严重偿还风险的贷款约占 23%);同时根据对债券市场的统计,城投债 ( 含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余额为4882.5亿元,二者合计8.15万亿元,占到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的96.77%。而 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仅为4.06万亿元,其中蕴含的债务风险是不言而喻的。而且,2011~2013 年期间,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风险会在未来两三年集中体现。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工作逐渐展开。中国银监会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从债务检查、风险补偿到公司治理等诸多层面都对政府融资平台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旨在避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堆积引发金融系统风险,目前各银行已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已受理的项目,评审工作已暂停。由于监管力度加大和贷款规模收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贷款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渠道受阻。2010年末多省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速回落,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加之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财政收入的来源也得到遏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进入瓶颈状态,探索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融资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盘活存量基础设施,为新建基础设施项目补充资金

1. 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基础设施融资租赁是集金融、贸易、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在国际上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它有利于拓宽基础设施投资大规模、长期限、低成本筹集项目资本金的渠道,缓解资金的结构性矛盾,降低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率,对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融资平台拥有大量建设完成的存量基础设施项目,借助于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通过资产的流转可以产生部分增值收益,既盘活了存量资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能反哺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租赁公司也因此能够获得优质稳定的业务收入。采用融资租赁,由于融资标的物为承租企业独占使用,因此,承租企业完全可以实现其管理职能。而目前常见的BOT(建设-经营-移交)融资方式,在合约期内,融资项目经营权属于出资方,当该项目经营行为影响到引资企业的全局管理职能时,其无法对融资项目经营行为予以有效调整,从这一特性来看,融资租赁模式比BOT模式更加适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问题。

2. 基础设施产权权益证券化。基础设施产权权益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设施产权派生的收益流(如公路过境费、机场建设费等)为依据进行的资产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其中基础设施的所有者即为原始权益人,构成资产池的基础资产,是原始权益人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拥有的各种权益。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按照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和增信措施,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证券的过程。ABS是国外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以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高档债券来筹集资金。它减小了项目原始权益人自身的风险,使其清偿债务本息的资金仅与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有关,分散了投资风险。ABS融资中项目资产是许多已建成的良性资产的组合,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运用ABS方式以这些良性资产的未来收益作为担保,为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这不仅可以筹集大量资金,还有助于盘活许多具有良好收益的固定资产。和ABS不同的是,BOT融资对象主要是一些具有未来收益能力的单个新建项目,如公路、桥梁等,而且该项目在融资时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BOT方式为该项目的建设筹集资金。BOT方式是非政府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其实质是BOT项目在特许期的民营化,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是不能采用BOT方式的。而在ABS过程中,债券的发行期间项目的资产所有权虽然归SPV(特殊目的公司)所有,但项目的经营决策权依然归原始权益人所掌握。因此。运用证券化方式不必担心重要项目被外商或民营资本控制。除此之外,BOT方式的操作复杂,难度大。ABS融资方式的运作则相对简单,它只涉及到原始权益人、特设信托机构SPV、投资者、证券承销商等几个主体,既实现了操作的简单化,又降低了融资成本。

3. 基础设施股权转让。对于建设完成的有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适当简化手续,吸引保险资金、养老基金投入。同时可以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金进行股权投资,通过评估作价实现资产增值,转让股权的资金除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外,增值部分还可用于补充新增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将相对成熟的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持债券,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出去,有效降低负债水平。这样一来,融资平台就能集中资源开发未成熟的项目,实现良性循环。

(二)大胆尝试,实现新增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创新

1. 利用城市土地融资。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政府投融资的载体,通常被赋予在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能力,许多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利用土地的出让和批租、土地置换、土地招商等形式,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数量巨大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融资平台还可以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控制城市土地的供应总量,进而调控土地出让和批租价格,实现其收益的最大化。

2. 发行中票、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提高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十二五”期间政府融资平台大致需要信贷资金14万亿元左右,年均约需要2.8万亿元。2011年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融资平台在信贷方面处于负增长状态。为规避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的问题,今后可适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发行债券、中票、短期融资券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担保行为,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高速公路建设、水务运营、垃圾处理、能源基建和市政工程等领域,都可逐渐通过市场化的渠道募集建设资金,通过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缩短项目资本金回收周期。当然市政债也是政府融资平台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有效渠道,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正式同意在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试点市政债,这四个试点的市政债余额不超过229亿元,定价是按照以最新的国债以及市场定价最后确定。在把握举债主体的选择性、发债规模的可控性和债务用途的专项性基础上,市政债可循序渐进逐步推广。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将逐步由机构投资者向普通投资者过渡,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引入投资银行进行打包证券化应用,开发套利工具,实现资金有效利用。

3. 发行基础设施产业基金,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借鉴渤海产业基金运作模式,政府融资平台可以作为基金的发起人,发起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吸引保险资金、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等进入,募集基金份额,在特定期限内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安排,且可介入相对早期的土地开发。也可面向相对成熟的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夹层融资的准债权性资金供给,部分替代短期信贷资金。

4. 利用PFI 、PPP等运营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是指利用私人资金提供公共设施的事业。在此模式下,私营企业或私有机构利用自己在资金、人员、设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与经营,以从政府方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的方式来回收成本并获取收益。实行PFI 模式,能够广泛吸引经济领域的民间资本参与公共物品的产出,能够使政府一次性投入建成的项目,在多年内分摊支付,有助于减轻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财政负担。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则是“公私合伙制”的简称,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PPP包含BOT(建设-经营-移交)、TOT(转让-经营-移交)、DBFO(设计-承建-投资-运营)等多种模式,但又不同于后者,PPP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衡工量值(Value For Money)原则。在PPP模式中,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可以代表政府参与项目建设,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与私人部门分担项目风险、共享项目收益。特许经营类项目一般由私人参与部分或全部投资,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能充分发挥公私双方各自的优势,节约整个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对于一些准公共物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采用PPP方式建设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5. 吸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债权计划和股权计划。2009年保监会《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指引》,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债权计划和股权计划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010年8月31日起施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再次明确将保险资金投资领域拓宽至基础设施、非上市股权以及不动产等领域,对于优化资产收益分配、提高宏观金融配置效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 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政府融资平台治理的背景下,谋求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转变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盘活存量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产权权益证券化,发行产业投资基金,引进保险资金等多种融资渠道和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参与的城建模式。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够逐渐解决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的主要问题,加快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崔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近期目标与长效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11(7):14-18.

[3] 石亚东,李传永.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难点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7):62-65.

[4] 张雷.海西背景下福建省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分析[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8):50-52.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保险 完善融资功能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核心。保险作为金融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发展的保险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维护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一、我国保险业融资功能概述

我国保险业融资功能是保险公司将闲置资金投入到社会经济生产过程中时所起到的金融中介职能。

由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与保险的赔付支出存在着时滞,加之,保险事故往往不是同时发生,保险公司的保险费也不会同时赔偿出去,这为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融通运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伴随着中国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整体环境的进一步改,融资作为保险的基本功能之一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聚社会闲散资金

依靠销售各类创新的保险a品等方式,保险公司集聚了大量地社会闲散资金,实现社会资金从储蓄向投资的转换。2016年全国保费增速迅猛,截止2016年11月,寿险公司的原保险收入达到了20571.09亿元,与同期相比增长了38.61%。产险公司原保险的收入为达到了8293.69亿元,与同期相比增长了9.76%。

(二)保险资金运用

截止到2016年11月,保险资金运用额达到了131189.16亿元,比2016年年初增长了17.35%。具体投资项目包括银行存款23522.39亿元,占比为17.93%;投资于股票或证券投资基金达到18852.32亿元,占比为14.37%;投资于债券43045.28亿元,占比达到了32.81%;其他各类投资为45769.17亿元,占比达到34.89%。保险资金从保险公司流向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较为客观的经济收益,2015年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4108.2亿元。

二、保险融资功能发展现状

(一)保险融资进展顺利

保险部门通过销售保险产品、承接保险业务等保险活动将人们手中的分散资金积聚。截止到2016年11月,中国的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已达到28864.8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8.88%,总资产规模达到149608.60亿元,比2016年年初增长21.04%。

(二)保险投资结构趋于合理

截止到2016年11月,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31189.16亿元,为保险行业的资金中介职能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同时,保险投资范围也不断拓宽,投资结构日益完善,从官方提供的投资结构比例上看,银行存款比重己降至17.93%,债券占比32.81%;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4.37%;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迅速提升。

近年来,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或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上升,各种保险类金融机构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投资者,在发展、完善并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与2014年保险资金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1.06%相比,2016年明显提升,达到14.37%,保险机构作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通过不断增加债券、股票和基金持有对稳定资本市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保险资金运用受资本市场的影响加大

2004年10月24日保监会终于批准保险资金可以直接入市,但严格控制投资比例不超过总资产规模的5%,2006年颁布的“国十条”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上限达到6%,间接入市比例上限达7%,。保险的融资渠道也也进一步扩展到股权融资,从过去允许发行次级债融资到允许直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使得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保险资金越来越大地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

(四)专业化的投融资体制已初步形成

自从2003年由人保成立的我国的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后,平安、华泰、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也相继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这表明我国保险资金的管理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专业化投资和集中管理的资金体制已逐步形成。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经营各种资产管理业务,例如通过创设投资基金,进行风险投资,必将极大地拓展保险资金的运用的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由于融资不足带来的资本金压力,为进一步改善融资条件和融资环境作出贡献。

三、融资功能现存问题

(一)固定收益类占比高收益低

截止到2016年11月,保险资金的投资总额为131189.16亿元,银行存款与债券两者相加,占到了保险资金投资额的50.74%,尽管比起前些年比例已大幅下降。但比重还是高了一些。保险企业的投资从整体上看,还是偏于保守的。

保险资金的收益主要是由风险利率类的产品所决定,但整体看,保险资金投资这一类的产品较少,与缺乏相关的投资人才、投资经验和投资能力有关。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的利息处于降息通道中,各类债券的收益也将会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

因此,保险资金如何调整自己投资渠道的分配,合理的进行资金配置,将会成为保险资金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收益率受资本市场影响波动大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地方融资平台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资金大量聚集,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6.014万亿元,投资总额达3.773万亿元,银行存款达到1.774万亿元,保险业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与银行、证券并驾齐驱的我国金融领域的“三驾马车”。因此合理引导保险资金的流向,确保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的最大统一,是当前保险业的热点问题,也是关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

一、险资:后来者的烦恼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见成熟,投资产品日见丰富,险资的低收益却成为险资管理者的“心病”。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测算,在现有的投资体系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从2001—2011年10年间,养老保险基金共“缩水”6000亿元。其他险资可能情况较养老保险基金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据监管部门统计,2011年我国险资的年收益率为3.14%。险资“松绑”的呼声日高,监管部门自2010年后连续颁布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后,这为保险资金展开多源投资确立了法律依据,由于对保险资金的使用有严格偿债准备金的要求,保险资金风险承受能力受到严格的制约,在资本市场中选择既有较高收益率又有较强安全性的投资产品成为险资管理的核心。投资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城投债,与其他类型资本联合开展保障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既可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又可以为自身业务在该地区的开展累积人脉。险资将地融平台作为研究和投资重点之一就成为必然。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具有政经捆绑的特点,即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的产业振兴计划、区域规划相锁定。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寄希望于从地方经济发展中“掘金”就必须有拿出真金白银为该区域的GDP增长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勇气和决心。面对着现有的地方金融“蛋糕”早已切好的现状,保险机构与地方融资平台合作成为通向区域金融市场的捷径,就目前保险资金投资地融平台的路径主要有:

(一)直接投资私募债

随着国家对基建审批的放宽,众多险资管理公司在债券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如2012年3月,总规模为400亿的太平资产——南水北调工程第三期债权投资计划成功发行,成为险资管理公司有史以来承接最大规模的债权募集计划。泰康资产发起设立的湖南国省干线公路债权投资计划于10月26日设立,募资为30亿元,投资于湖南省基础设施建设。

(二)投资PE或设立FOF开展对地融平台的间接投资

险资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出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简称PE)开展定向投资,如目前中国人寿正在协助招行联合整合旗下的PE合并为招商局资本开展企业合并、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或直接受理地方政府城投债的定向发行等;协助地方政府直接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根据《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投资基础设施类不动产,必须由委托人即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组合,将保险资金交由受托人通常为地方政府的城司,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名义设立设资计划。如平安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合众人寿等保险公司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的连徐高速公路、泰州长江大桥、连徐高速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对地融平台一直是毁多誉少,甚至房价高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与地融平台的存在划上了等号,在2012年上半年相继爆发的云南城投、四川城投的违约,尽管地方政府的及时注资未对地方债务市场造成显著的冲击,对地融平台的声讨达到了顶峰。就连大洋彼岸的华尔街也对我国地方债务划手画脚。地方融资平台(以下简称地融)是否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见仁见智,但地融平台发展遭遇瓶颈却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难堪地融平台担保大任

1.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大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174.91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53208.39亿元,中部地区24716.35亿元,西部地区29250.17亿元),其中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为49707.72亿元,2011年地方级财政收入为5.24万亿元,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投向多以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整理、科教文卫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占地方融资平台资金使用量86.54%),资金回收期长,以及我国历年来社会保障方面的历史欠账需在今后弥补,以现行评价体系来评估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偿付能力过于乐观,考虑到目前有部分地方政府过融资平台获得资金后,将信贷资金划转至财政专户或关联企业,这些资金的数量和流向往往很难统计,很难预先无法确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或有负债,但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势必引发连锁反应,担保及抵押、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不足支付金融同机构资金本息时,政府就要偿还余下债务,(以中金公司2009年研究报告统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经为7.4万亿,这包括有财产担保的部分)地融平台负债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财权、事权调整尚未到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现阶段我国的税收收入主要以流转税为主体(占税收总收入的70%强),根据我国税收体制,流转税多需中央、地方分成(以增值税为例,中央占60%,地方占40%),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对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用改善社会管理,加大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将越来越大,我国的社会管理职能多集中于地方政府,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方企业营业税和地方企业所得税,由于经济大环境尚不稳定,地方企业税增长乏力,而营业税也因为国家对房市的严厉调控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如2012年1—8月份浙江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56.9%,土地增值税、房地产营业税、相关契税等相关税收合计下降21.8%,拉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幅5.5%。但随房市交易的回暖,杭州市十月份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2.7%的增长。

随着“营改增”进一步推进,地方财税依赖土地出让这一现状将得到强化。因此地融平台融资目的将不得不服务于如何提高地价这一目标,诸如土地平整、路网建设都是为了提高地价;高地价带动高房价,高企的房价使资本从实体领域大量挤入投机领域,抑制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税源的减少,拉低了财政收入的增长,由于这样的往复循环有可能会使地融平台成为引爆地方债务危机的导火线,设立地融平台的初衷——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湮灭在狂热的造城运动中。

(三)地融平台金融创新花样百出、火上浇油

出于地融平台酝藏风险的担忧,2012年监管层对其实行了更为严苛的信贷准入门槛,越来越多的地融平台开始求助于债券市场、信托计划等多种方式筹集资;其间尤以城投债最受推崇。据银监会6月末最新地融平台贷款统计表显统计,截至2012年11月中旬,城投债市场存量突破1.5亿其中2012年城投类债券募资达6367.9亿,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地融平台大量借贷银行资本给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了巨大风险,由于风险的存在,地融平台不得不通向发行更高利息的城投债来避免到期无力偿还的违约风险。城投债发行使用银行间债券发行渠道,其债券多为银行系资本持有,风险仍旧留在银行体系内,监管层的最初设定的目的非但难以实现,由于城投债的利息溢价的存在,出现银行资本“资产加速脱表”。

今后地方政府“保增长、促就业”的任务仍将十分繁重,地融平台对资金的需求将更为旺盛,“借新还旧”成为地融平台融资的重要标志。地方政府为确保地融平台能获得有效融资,会更多通过将公益性资产注入地融平台,以确保地融平台资信状况;但自2011年至今中央调控房地产政策的连续出台,直接导致土地基金收入,出现直线下降。例如南京2012年第一季度土地出让收入不足50亿元,较2011年同期下降了30%多。地产缩水的趋势益发明显,国有土地收益权出现在政信信托担保条款将成为普遍现象。

三、险资、地融平台的“救赎”

保险资金具有“长钱”性质,所谓“长钱”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恒定的现金流入,在充分保证体本金安全下适当考虑收益性是保险资金追求的目标。地融平台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通道,主要承担着公共租赁住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这些公益性项目将成为险资天然载体,地融平台中“银资退、险资进”是我国金融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志,银行资金稳步、有序退出地融平台,将有效缓解“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负面冲击。

(一)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现阶段地融平台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及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使得监管层对于地融平台扩大借贷规模持强烈的保留态度,出现了“年头紧、年尾松”的现象;即每年年初时,鉴于上一年度地融平台的规模,监管层祭出限“平台贷”的大旗,其后出于刺激经济的需要,逐步放松。这一与政治波动相匹配的规律性变动,导致了地融平台现金流的不稳定性。考虑到地融平台多以公共租赁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或承担土地储备职能和土地融资职能为主,其投资项目普遍存在建设周期长、回收缓慢、在投资期需恒定现金流入等诸多特点。现金流不稳定将迫使地融平台将融资的目光转向“影子银行”,但影子银行负债短期化与公益性投资长期化错配,将加大了产生“庞氏骗局”的风险。

险资的进入,为地融平台提供了除银行系资本外的一个新的选项;险资属长期资本,事先已经提取偿付准备金,其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远较银行系资本低;即便是相对低的收益率,险资亦较银行系资本能接受;如2012年全国发行的城投债总规模为12920.50亿元,平均年限为6.81年,平均年利率为6.142%;由险资为主承销方的城投债,平均年限为6.97年,平均年利率为5.942%。

(二)丰富现金流

银行系资本以借贷资金为主流,到期偿付、续借审核等方面要求较高;随着监管层对地融平台累积风险的担忧,对“平台贷”的管控将进一步增强;对地融平台的授信资格审核将进一步趋严;土地收益权这一地融平台的主要金融杠杆,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深化,失去往日的光辉;但新城镇化和产业升级带来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短期内地融平台融资仍将呈扩张趋势;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为险资进入地融平台打开了方便之门;险资管理多以项目为中心,因此其现金流与项目建设周期相匹配;就现金流而言2012年底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规违法融资行为的通知》(即463号文)对地融平台通过公益性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注入改善其净资产状况的行为进行了空前严格的限制;封杀了将地方预算收入列入担保条款这类的增信方式,且将保险公司基本排险在由财政性资金担保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之外。这一似曾相知、反市场发展趋势的做法,业界普遍反映为“泰然”,据行内人士表示:“2013年,地方融资需求依旧迫切;通过行政手段‘踩急刹车’,受影响最大的依旧是地融平台,险资没有必要去当出头鸟。另463号文中仍有许多需要明确的地方,未来细则还会作一些微调。”更有个别业内人士坦言:463号文可操作空间仍旧很大,如部分非公益性项目仍然可以通过信托融资、甚至通过将公益性项目和非公益性项目打包等变通方式来规避。

考虑到463号文虽堪称严厉,但在起草到行文,皆无保监部门参与;其维护银资系的特征明显,在实际操作中对险资与地融平台合作的影响有待观察;但险资与银行系资本同质化竞争已引起监管层的关注,险资在地融平台中出现的“长钱短用”问题不应通过禁令的形式限制险资与地融平台的合作的方式,应将注意点放在引导险资与银行系资本开展差异化竞争来化解,城投债滥发成为业界的“公害”;463号文对现有城投融资项目按新的监管要求进行重新审核,能有效缓解地融平台“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现象,对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融资进行融资渠道的限制,能解决地方政府负债结构及财政担保承诺格局错综复杂的状况;由于险资的“大钱大用、长钱长用”的特点,决定了险资多与省级地融平台打交道;因此463号文对险资进入地融平台的实质影响是有限的;463号文对地融平台的“大清洗”,将提升地融平台的资产质量,为进一步提升地融平台与险资合作水平夯实基础。

(三)降低地融平台融资成本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产品收益低下始终困挠着保险业界,据统计2003—2011年10年间竟有四个年度保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基准利率,更不用说“跑过CPI”了。保险资金投资类账户收益长期维持较低水平,常常导致险资投资类账户处于“半饥不饱”状态,这造成了分红万能、投连等保险产品很难卖动。2011年,中国保险业实现资金运用收益2150亿元,收益率也只有4.2%。依托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收益率略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但也很难与银行动辄预期收益6%—8%的短期理财产品相媲美,以江苏省为例,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预定利率普遍在4%—5%之间,最高不超过7%。这也是2011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较2010年出现1.6%的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监管机构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仍有诸多管制,许多业界人士常戏称为“自废武功”。

目前宏观经济处于下降周期,央行基准利率高位运行(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银监体系对地方融资平台再融资的审核力度加大,这些因素效用的叠加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开始出现断粮的现象,地方融资平台开始不计成本地借债,这又推高了债市,2011年银行同业拆借率(SBR)最高竟达8.32%,削弱了地方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大量资金从股市转向债市又导致从事长期投资,获得稳定收益为主要目的的保险资金缺少后续资金来源,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难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加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何在[J].中国金融,2010(16).

[2]张全.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探析[J].现代商业,2011(20).

[3]庞欣.我国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现状刍议[J].上海保险,2011(07).

4]赵逸楠.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学报[J].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学报,2012(02).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融资制度;融资方式;融资模式;融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0日

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融资问题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开始关注保障房的融资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本文对国内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

一、保障性住房融资制度的缺陷及对策研究

杨绍萍(2012)分析了我国保障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狭窄,以银行信贷为主;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单一,住房信贷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健全;公租房融资存在困难;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尚未建立;住房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抵押、评估、担保、保险、中介等发展滞后。陈怡(2011)分析指出当前住房保障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市场融资体制不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尚未形成,融资渠道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刚刚起步,多元化的融资格局远未形成,专业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发展缓慢。而解决问题的建议是:明确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拓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优化住房公积金制度;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开发适合中低收入阶层的贷款工具;丰富保障性住房承贷主体,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模式。人民银行岳阳支行课题组(2009)总结了境外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制定战略规划和完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金融机构、扶持和引导银行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尝试对保障性住房项目证券化融资、允许地方发行保障性住房信托基金、发展流通市场增强住房抵押贷款流动性。

二、保障性住房传统融资方式的研究

除了政府财政资金,国内保障性住房利用传统融资方式主要有: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贷款、利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彭瑞雪(2011)对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缺乏法律依据、管理主体性质不当、风险控制薄弱,提出改善建议。然而,利用闲置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住房建设是受到质疑的,张世涵(2009)从法律、所有权关系和风险角度对质疑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应该完善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资金和项目贷款风险的防范。

保障性住房利用债券融资方面,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从事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其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路君平(2011)提出要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同时也要加强对用于保障房建设债务的监管,采取措施有效防范与化解风险。

保障性住房利用保险资金融资方面,路君平(2011)提出可以吸引保险资金参与支持保障房建设,可以实现保险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与保证保障房建设有可持续性的资金来源的双赢。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还面临一些挑战,张艳、刘丽华(2011)认为保障性住房的收益率较低、缺乏必要的具体实施规定指导保险资金合理运用于保障房建设、缺乏必要的投资路径和模式,要构建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效机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BOT模式。

三、保障性住房创新性融资方式的研究

目前,创新性融资方式研究和实践主要有:抵押贷款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BOT、公私合营模式(PPP)等项目融资方式。巴曙松(2010)提出四种融资创新方式,包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房地产证券化、创新房地产租赁方式和发行住房建设公债。

在REITs领域,雷蕙、宇罗华(2008)通过借鉴美国廉租房REITS成功经验,提出了未来我国发展廉租房REITs运作模式框架的构想设计;李静静(2011)分析了保障性住房REITs在我国运用的可能性及条件,总结了保障性住房REITs的运作模式,分析了我国发展保障性住房REITs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张巍、杨莹(2010)总结了廉租房REITs模式得以顺利运行所应必备条件。

在BOT等项目融资方面,李德正(2010)探索引进BOT等融资模式以此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在国家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的需要及可提供的金融环境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公共租赁住房的BOT运作方式和实施构架图。

在PPP融资模式方面,盖国凤(2013)首先分析了保障房融资和建设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设计了基于PPP模式的保障性住房融资建设体系,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取向和实现过程进行分析。方周妮、王静(2009)对中国保障性住房项目采用PPP模式进行内部、外部条件分析,分析其采用PPP模式开发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不同特点探索具体操作形式。为了达到合作双赢的初衷,还应具备清晰的市场准入机制、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平的风险分担机制、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

四、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研究

在一些研究中,有的把某一种具体的融资方式作为融资模式,实际上融资模式是指各种不同融资方式的组合,一种融资模式通常以某种或几种融资方式为主,其余方式为辅,使各种融资方式在组合方式中能够共同发挥作用。融资模式选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唐丽丽(2013)认为经济因素、保障性住房项目因素、融资成本及融资效率和技术因素,是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

赵鹏(2010)、孙文娟(2011)、谢恒、周雯(2012)总结了国外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模式,美国保障性住房从70年代以后逐渐倾向于通过提供贷款补贴鼓励和引导私人机构参与公共住房开发与建设。英国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模式也由原来的完全政府财政支持转变为政府主导、多元化融资和多方参与的融资模式,住房协会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提供者,它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资助、地方政府补贴、运营存量公共住房的收入以及金融机构、私人投资部门提供贷款以及其他融资方式等。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负责公共组屋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建屋发展贷款以及各项运营补贴,中央公积金贷款,租金和出售组屋取得的收入。

杨大楷、张烁(2011)总结了重庆保障性住房“1+3”的融资模式,“1”即财政投入,“3”即银行贷款、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渠道筹集。唐丽丽(2013)归纳了我国保障性住房3种融资模式:财政拨款为主的融资模式、政府专门机构融资模式和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其中,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以政府组建的国有投融资平台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为核心,采取多种融资方式,负责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等管理工作。

五、保障性住房融资风险的研究

保障性住房融资风险也是融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林铁钢(2012)分析了目前的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面临着各种可能的风险,财政资金渠道面临稳定性风险,债务类融资渠道面临信用风险,社会资金渠道面临法律风险,金融渠道面临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提出防范保障性住房融资风险的思路。陈杰(2010)认为盈利性差、风险性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需要有专门的独立的担保机制给予配合和支持,以控制风险和转移风险,否则将很难可持续发展,应设立覆盖各类保障性住房的担保基金或担保体系,从而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多元化渠道和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绍萍.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商业可持续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2.5.

[2]陈怡.我国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研究[D].浙江大学,2011.

[3]中国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境外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做法与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9.

[4]彭瑞雪.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5]张世涵.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之我见[J].现代财经,2009.12.

[6]路君平,糜云.我国保障房的发展现状与融资渠道探析[J].经济理论和实践,2011.11.

[7]张艳,刘丽华.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9.

[8]雷蕙,宇罗华.关于REITs在廉租房融资运用中的探讨[J].市场论坛,2008.12.

[9]李静静、杜静.REITs在保障性住房融资中的运用[J].中国房地产,2011.3.

[10]张巍,杨莹.REITs在我国城镇廉租房建设中的运作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0.7.

[11]李德正.浅析利用BOT融资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

[12]盖国凤,丁莉.基于PPP模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J].财经问题研究,2013.10.

[13]方周妮,王静.公共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4.

[14]唐丽丽.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15]杨大楷,张烁.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探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10.

保险资金投融资范文第10篇

一、当前地方政府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的政策环境

城镇基础设施融资受财政、金融及土地等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政策环境是直接决定融资总量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针对日益增加的地方债务风险和不规范的融资行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范地方基础设施融资。

(一)规范政府融资行为

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要求“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贷款通则》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借款,1995年实施的《担保法》也不允许地方政府担保。近期为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财政部等四部门下发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号,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得以委托单位建设并承担逐年回购(BT)责任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

(二)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管理

2010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大了规范力度。文件要求,对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予以清理,同时还承担项目建设、运营任务的,不再保留融资平台职能;对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以及承担非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公司,要充实公司资本金,实现商业运作;今后地方政府确需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要足额注入资本金,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不得作为资本金进入融资平台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向融资平台公司新发贷款,要直接对应项目,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或其他任何直接、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三)限制土地储备机构融资规模

为规范土地储备机构融资行为,2012年由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针对土地储备机构融资进行了相关限制。文件要求地方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土地储备机构的年度储备计划,核定土地储备融资规模,并核发年度融资规模控制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融资卡额度给予融资。

以上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地方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对地方政府融资的渠道和范围作了很大的限制和规范。但是,对新疆地方政府融资也存在很大的制约。与内地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才刚刚开始,政府面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的压力巨大,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按照目前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又面临很大制约,因此,新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创新模式,加大力度。

二、新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融资的情况

(一)银行信贷融资

银行信贷融资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工具,近年来,金融业积极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2年12月末,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首次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386亿元,较年初增长27%,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2012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融资达到618.37亿元,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12%。

(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

1、新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公司为主,且主要为县级融资平台

截止2010 年6 月,新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38家,其中,机关融资平台7 家,事业单位融资平台20家,融资平台公司111 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和县级(县级市)三类,在新疆本地的138 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省级6 家,地市级24 家,县级108 家。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分布于北疆,南疆三地州发展严重不足

全疆138 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分布于15 个地区,其中伊犁33 家,位于区域排名第一位,占比23.91%,乌鲁木齐20 家,位于区域排名第2 位,占比14.49%。从北疆、东疆、南疆三大片区分布看,北疆88 家,占比63.77%,东疆25 家,占比18.12%,包括阿克苏、巴州的南疆五地州25 家,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共6 家,占比4.35%。

3、政策性银行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支持者

截止2010 年6 月,全区15 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中有12 家支持新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81 家,新疆邮政储蓄银行、乌鲁木齐东亚银行、乌鲁木齐中信银行3 家未涉及。其中,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39 家,国家开发银行支持28 家,二者合计占全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家数的41.30%。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新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83 家,其中,省级1 家,地市级6家,县级76 家,新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0年以来,受国家清理融资平台政策影响,地方融资平台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银行间接融资基本停滞。目前,依靠政府融资平台在城投债、企业债券以及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面已经开始进行市场融资。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筹资

1、企业债发行情况

2011—2012年间,新疆共发行企业债券248亿元,其中,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司为平台的投融资平台,共发行债券117亿元,有力的支持了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债券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融资渠道。但与全国发行规模比较,额度占比仍非常小,未来空间巨大。

2、发行地方债

2009年地方发债开闸,赋予了地方直接债务融资权力,新疆成为第一个发行地方债的省区。首期地方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债券(一期)〕于2009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上交所发行,额度30亿元,2010年和2011年发行债券数量持平均为60亿元,2012年发行72亿元。虽然这一安排已延续四年,但规模较小,虽逐年有所增加,但与巨额的融资需求相比杯水车薪。

从全国形势分析,2012 年人民币贷款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下降到52.1%,同比下降了6.1个百分点,而企业债券净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14.3%,同比上升了3.7 个百分点。综合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重要投融资平台,为实体经济发展也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四)民间资本投资

新疆城镇化处于加速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就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在这一过程中,除财政投入、金融融资外,民间资本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又一大潜力所在。但由于新疆特殊区情,基础设施覆盖人口少,低收入人群集中,公共产品收费和服务价格改革不到位,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的空间有限,阻碍因素较多,除了少数盈利性较强的领域如燃气、供水等外,民间资本进入的比例较低。

三、推进新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主要路径

(一)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投资体制改革

构建与城镇化建设事权相对应的地方财政体系,争取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形成中央与新疆之间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与城镇化建设事权对应的征税权,探索对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值的土地和房地产征收财产税,加快培育相对稳定的地方税源。进一步提高中央返还新疆税收比例,特别在“营改增”过程中,申请将原属营业税范围的增值税改为地方税,扩大地方税源。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及经营环境,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领域。

(二)创新银行业参与城镇化的融资模式

进一步与加强和商业银行的沟通交流合作,不断增强银行信贷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利用国外金融组织和外国银行贷款,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对当地城镇化的特殊作用,扩大城市地方中小银行数量和规模。申请国家允许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大中城市开设村镇银行,并试点建设城市社区银行,支持本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探索在新疆设立区域性存款保险公司,为地方中小银行提供担保服务。

(三)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筹资力度

进一步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的发行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进一步地方债的额度,重点用于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领域,要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融资平台,积极整合经营性资产,通过盈利性企业股权划拨持有、矿产资源划拨等方式做大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总量以及预期现金流,扩大融资规模,为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募集更多资金。同时,针对新疆县级融资平台规模小、净资产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更少的特点,可以以地州市为单位,组织下辖县市投融资平台,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备案,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同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同时探索创新型中小企业债市直接融资产品。

(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探索始于2006年3月,保监会正式颁布《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2009年保监会《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指引》,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债权计划和股权计划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010年8 月31日起施行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再次明确将保险资金投资领域拓宽至基础设施、非上市股权以及不动产等领域。要充分利用保险资金优势,积极对接,充分利用新疆本土优势,加大保险资金在城镇化中的合理利用。

(五)加强城镇基础设施融资金融创新

一是实施股权融资计划。各地特别是有条件的地州中心城市,可以集合优势资产,设立股份公司,争取在国际、国内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并上市,以获取开发建设资金,减轻债务负担。这方面乌鲁木齐城建股份上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做了很好的尝试。二是扩大信托类金融工具融资。扩大新疆信托产品的种类和规模,以城镇基础设施为产品,将一些发展前景好、收益稳定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打包,设立信托基金,向市场出售,募集建设资金项目推荐给产业基金投资发展要在我市扶持。同时积极吸引优质外来资本。三是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在特定期限内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放大资本功能。四是探矿权、采矿权抵押融资。充分利用新疆资源优势,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探矿权、采矿权,进行抵押贷款募集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创新城镇基础设施融资方式。

(六)创造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领域

进一步谋划和完善落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镇的政策措施,引导、带动、促进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和有序流动。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下,经营性、准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领域,应全面放开,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价费机制和投资补偿机制,运用财政投资补助、贴息、价格、税收等各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在民间资本进入方式上推广采用BOT、BOO、TOT、BOOT融资模式、PPP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投资运作。

(七)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要建立完备的地方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和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地方债务预警指标体系和控制指标,对债务的违约风险进行动态和前瞻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最大限度地控制地方融资债务风险的发生。另外,要强化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强化政府融资风险约束机制,多方筹集化解债务风险的渠道, 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经典遗传学范文 下一篇:海外营销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