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17:47:45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1

1.1设计质量对交通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交通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造价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通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仅会对交通工程项目的一次性投资造成极大的影响,还会对交通工程项目后期运行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影响,据调查交通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会对整个交通工程项目造价产生75%。在一些中小型城市,由于当地的设计水平比较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导致交通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难以达到相关标准,这就会增加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交通工程造价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2施工招标制对交通工程造价的影响

施工招标制虽然在交通工程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施工招标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交通造价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施工招标制中标底缺乏科学性,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时,招标的依据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设计图纸而计算出来的工程量清单,并没有根据专业的咨询单位提出的标底进行招标,导致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清单存在很多缺陷。同时业主在招标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并不科学,业主经常将下浮率当做招标评价标准,这种方法确定的中标价格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交通工程造价造成极大的影响。

1.3施工合同的科学性对交通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造价管理过程中,施工合同的科学性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很大的影响,施工合同中,各项条款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都会对交通工程结算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如果施工合同不科学,规范性不强,就会极大的降低交通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路段,必须由专业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但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其他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害,从而引起两家施工单位的经济纠纷,这就加大了交通工程建设造价管理难度。

1.4不确定性工程量对交通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工程量,从而对交通工程造价管理造成影响。例如施工设计图纸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改变,额外增加了一些工程量,由于这些工程量不在预算范围内,在结算过程中,会以现场签证的形式进行,这样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会夸大工程量,而有的监督人员由于对施工单位签证的内容不太熟悉,盲目签证,从而对交通工程造价管理造成影响。

2提高交通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措施

2.1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为有效地提高交通工程的设计质量,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可以采用设计招标的方式,或者设计多种交通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对比,选出安全性高、经济性好、施工方便的设计方案,从而为交通工程的造价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设计监理单位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设计监理单位越来越多,因此,在进行交通工程项目设计时,可以通过设计监理单位对工程设计质量进行监控,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

2.2完善施工招标制度

由于施工招标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交通工程造价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完善施工招标制度,招投标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评标方法和定标方法,逐渐弱化标底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招投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时,要积极的引进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这样投标单位会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科学、合理的报价,这不仅规范了交通工程的招投标,还挖掘出投标单位潜在的潜力,提高了投标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对交通工程建设进度款支付和交通工程建设完成后的结算有很大的帮助。

2.3加大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由于施工合同对交通工程造价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力度,在签订施工合同时,要对施工合同整体细节进行把握,并在专业的法律人员的监督下,对合同进行鉴定,从而确保施工合同的规范性。对于施工单位之间的纠纷,可以采用总承包发包模式,由工程总负责单位聘请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这样施工单位之间发生纠纷后,会通过总承包单位进行协调处理。

3结语

在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业主单位要对影响交通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并针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通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水平。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引入 案例讨论 案例评价总结

建设工程法规是建筑施工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学习掌握相关建设工程法规知识,对于建筑业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依法从事建设活动,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恰当履行应尽义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法》《招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合同法》等法律规章知识,应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枯燥的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条款知识、融入生动典型的建设活动实际案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建设工程法规知识解决建设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一、案例教学简介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法”,它缘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通常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中相关知识、原理。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主要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到实际的案例背景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情景的分析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许多课程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一)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使之处于形象生动的情景中,通过联系实际工作,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让学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原理。(二)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成功与不足,进而针对不足之处寻求进一步完善的方法。(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讲授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原理,并能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效。

二、建设工程法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建设工程法规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法》《招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合同法》等法律规章知识,这些法律规章知识本身显得抽象,也比较枯燥乏味,采用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法律规章知识具体化,通过建设活动工作中实际案例情景,拉近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教学工程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学习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建设活动工作中,能够应用所学的法律规章知识,做到依法从事建设活动,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恰当履行应尽义务。这就要求建设工程法规课程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建设活动实际工作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实践应用性。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最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决定了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目前,国家在各行各业广泛推行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行业也不例外,学生将来毕业后参加各级各类建设执业资格考试时,建设工程法规是必考科目之一。从考试试卷考核的内容来看,主要通过一些实际工作情景或案例的形式来检测考生对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来看很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三、建设工程法规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案例引入

在建设工程法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相关建设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来确定相应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案例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案例,案例教学也就无从谈起。选择适当的案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建设工程法规教学案例通常应满足以下原则:一是实践性,指建设工程法规教学案例应符合建设活动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相关建设活动;二是相关性,指教学案例必须与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紧密相关,能有效地实现相应教学目标;三是代表性,指教学案例能反映建设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情况,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四是全面性,指教学案例背景资料应尽可能涵盖建设工程法规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学习《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时,在实际建设招投标活动中,由于施工单位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可能导致投标文件被拒绝,或者成为废标,情形严重的甚至可能被没收投标保证金,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损失。根据上述案例选择原则,对于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案例选择时,则应尽量涵盖什么样的投标文件会被拒绝,或者成为废标,甚至被没收投标保证金情况方面的建设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案例具体内容如下。

【背景资料】

某建设工程项目依法进行招标,招标文件规定2011年3月15日为投标保证金提交的最后时间,2011年3月16日上午9:00为投标截止时间。A、B、C三家公司在2011年3月14日提交了投标保证金,在2011年3月16日上午,A公司由于路上塞车赶到投标现场时已是9:01,但此时开标工作尚未开始,B公司在2011年3月16日上午8:30递交了投标文件,由于时间仓促投标文件密封签上忘了加盖单位公章,决定在开标时予以澄清说明,C公司在2011年3月16日上午8:45递交了投标文件,为了满足招标文件要求,在投标文件中伪造了一项工程业绩证明资料。

【问题】

招标人是否应接收A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说明理由。

B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是否应作废标处理?说明理由。

招标人对C公司提交的投标文件及投标保证金可做怎样的处理?说明理由。

(二)案例讨论

建设工程法规案例教学目的在于配合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教师教授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条款知识,然后进行案例引入,组织案例讨论。例如在讲授完建设工程招投标法知识后,引入上述案例背景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和督促学生应用招投标法知识,经过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小组讨论、集中交流,最终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步骤:

学生熟悉案情,拟写发言提纲。案例背景资料及问题一般提前一周左右印发给学生,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案例,然后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解答问题,拟写发言提纲。比如在组织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教学时,我将上述背景资料及问题提前分发给学生,有的学生非常认真,上网搜索招投标法相关资料,有的走访招标公司、施工企业,请教有关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做好案例讨论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前准备的检查督导工作,并将学生拟写的发言提纲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进行讨论,推荐小组代表。为了便于案例讨论顺利开展,采用4-6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一般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即各小组成员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推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小组长负责召集本组内学生进行组内案例交流,这一阶段工作可安排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后综合各人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推荐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准备参加全班的案例讨论。

全班案例讨论,各组代表发言。全班案例讨论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各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为保证公平性,发言顺序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在各小组代表发言时,要求其他各组成员保持安静,并做好记录;第二阶段各小组观点相互辩论,目的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例如,在组织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案例教学时,在案例讨论阶段,根据前述案例背景资料对问题1,有的小组认为招标人可接受A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理由是路上塞车属于客观原因而非主观意愿,同时迟到仅1分钟时间且开标工作尚未开始,不会影响到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也有小组认为招标人应拒绝接收A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理由是A公司递交投标文件时为9:01,而招标文件载明的投标截止时间是9:00,依据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招标人应拒绝接受投标截止时间以后递交的投标文件。对问题2,有的小组认为B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应为有效标,原因是投标文件密封签上未加盖单位公章,显然属于一般性工作失误,不影响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经过澄清说明之后不影响投标文件的有效性;但也有小组认为,B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应作废标处理,因为投标文件密封签上未加盖单位公章,可能会影响投标文件的法律效力,失去法律效力的投标文件应作为废标处理。对问题3也引起了各组间的激烈讨论,大家各执己见针锋相对,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此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加以引导,为大家创造一个有序、自由的讨论氛围,不必参与讨论和发表个人意见。

(三)案例评价总结

在学生对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案例讨论结束后,首先,教师应对各小组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依据各小组表现情况评选出优秀、良好、一般三类等级,并记入平时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期综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根据案例背景资料及问题,并结合学生小组发言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案例分析的要点,指出各小组发言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例如,在前述招投标法案例教学时,根据背景资料对问题1的分析应主要围绕“投标截止时间”这一要点进行,并结合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展开论述,而不是从“情理”上去推论,情与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前面谈到的各小组对问题1所持的两种不同观点,孰是孰非也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在教师评价总结结束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独立撰写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报告,由教师逐份批阅,评定作业成绩,以此锻炼学生运用建设工程法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条款知识的理解。

实践表明,建设工程法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枯燥的法律法规条款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建设工程法规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及案例评价总结教学环节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建设法规知识解决建设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徐艳霞.引入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11).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2]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学,2007.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2004.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标;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5007306工程实践表明,建设工程招标机制是否合理,不仅涉及建设工程造价控制,而且关系工程进度和质量目标的实现。在交易视角下,建设工程招标机制与拍卖机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属经济机制范畴,需要根据相关条件进行设计,以达到既定目标。由Hurwicz创立,Maskin和Myerson等人发展和完善的机制设计理论,为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研究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的设计成为可能。

20世纪后叶,Myerson[1]开创了用机制设计方法研究拍卖机制的先河,其研究成果常被作为研究工程招标机制的经典文献。沿着Myerson的研究思路,Harris & Raviv[2]以及Riley & Samuelson[3]等人在分析最优拍卖机制的同时,对Myerson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完善和推广,但他们均未考虑交易费用和技术方面的约束条件,因而其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套用于工程招标机制。李建章[4]采用Myerson开创的方法研究了有交易成本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招标最优机制设计,但其仅考虑了交易费用,而没有考虑技术方面的约束条件,以及为控制非法围标行为而设置保留价等问题,故其理论和应用仍有待完善。邢会歌、王卓甫等[5]的研究认为,不同交易成本的工程项目应采用不同的招标机制,其根据工程交易费用的大小及其对工程招标机制设计的影响,提出中国工程招标机制设计思想,即零交易费用的工程招标机制和考虑交易费用的工程招标机制,它们相应分别采用最低价中标机制和综合评标机制。在文献[4, 5]的基础上,王卓甫等[6]将交易成本纳入招标方的商务目标,而将工程质量水平和建设工期等要求作为招标的技术约束条件,建立了建设工程招标模型,并提出了该模型下相应的评标机制,但文献[6]并没有从机制设计理论的高度出发进行工程招标机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支撑和依据,因而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仍值得商榷。郑边江[7]从建设工程招标者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工程招标者收益最大化的招标机制设计问题,其借助机制设计理论和博弈论的方法,得出了私人估价模型下最优招标的简化方法,运用显示原理分析了一般条件下的最优招标机制设计,为工程招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是其并没有全面考虑工程招标实际目标和约束条件,也没有提出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设计的一般性框架。向为民[8]则引入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以改进现有招标评标方法,通过功能评价、成本评价及价值评价系数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为择优评标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随着组合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9-10],一些文献提出了建设工程组合招标机制设计问题[11-12],但是组合招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有待工程实践检验后得出结论。

综合分析现有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建设工程招标机制设计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和完善,但其中部分研究缺乏理论支撑,有些研究则不符合招标实际,因而须在综合考虑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需要的前提下,对相关研究做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其成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鉴于此,本文拟针对已有研究的各种不足,借助于机制设计理论,对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做进一步探索,并在研究中试图更全面地考察建设工程招标的实际目标和约束条件,以期获得可行、有效的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设计的一般性框架。

一、建设工程交易特点分析

建设工程交易一般先由工程发包方通过某种招标机制确定工程承包方和交易价格;据此交易双方签订工程交易合同后,工程进入“边生产、边交易”的活动。与一般交易相比,建设工程交易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9卷第5期

王卓甫,等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设计

(1)“先订货,后生产”。一般交易通常是“一手交钱,一手易货”;而建设工程交易是“先订货,后生产”,即先通过招标确定工程产品的“生产方”,然后再组织工程产品的生产或实施。事实上,工程招标仅是工程交易的开始,后面还存在复杂的交易过程。

(2)交易过程伴随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建设工程交易过程通常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且交易过程相对较长,因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建设工程合同的不完备性,使交易过程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

(3)交易双方都面临较大的风险。由于建设工程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包括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合同的不完备性,以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等,使交易双方均面临较大风险。在合同签订前阶段,投标人为了中标可能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优势谎报自己的成本估价,即出现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另外,招标中还可能出现非法围标等行为,由此给业主方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在合同签订后阶段,发包方面临着“道德风险”,而承包方则面临实际成本高于投标价的风险。

(4)发包方对承包方能力要求的特殊性。发包方对承包方的能力要求通常包括对承包方技术、支付基本能力以及信用的要求。针对建设工程交易“先订货,后生产”的特点,发包方客观上有必要对承包方的技术、支付的基本能力以及信用提出要求,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能得到符合合同规定要求的工程产品。其中,技术能力包括完成工程所必需的技术条件、类似工程经验等方面;支付能力包括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支付和抗风险的最大支付等方面;信用即承包人履行合同的诚信水平,是一种特殊的履行工程的能力。

(5)存在工程交易控制价问题。工程交易控制价包括最高控制价和最低控制价,其中,最高控制价的提出是为了遏止投标人的围标行为。围标在中国虽属违法行为,但在利益驱动下,围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招标人有必要设置一个最高控制价,以遏止不法投标人通过围标哄抬市场价格。最低控制价的提出是为了控制“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现象,防止合同签订后发包方面临过高的交易费用,以及相关的工程风险。

二、建设工程招标机制模型构建

(一)模型假设条件

根据建设工程交易的特点,招标人有必要在考虑交易费用和相关风险的前提下对建设工程招标机制进行合理设计。从机制设计的目标来看,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最优机制设计,即机制设计的目标是最大化招标人或发包方的预期收益;二是效率机制设计,即设计者的目标不是某方收益最大化,而是社会的整体效率最优[13-14]。本文从招标人的视角出发设计招标最优机制,其目标可认为是最小化招标人或发包方的总成本。

为便于建立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模型,针对建设工程交易特点,提出下列基本假设:(1)招标人和所有投标人都是风险中性者;(2)各投标人根据自身生产力水平,独立提出投标报价;(3)招标人对投标人的支付仅是投标人报价的函数;(4)所有投标人的成本估价具有共同已知的概率分布,其密度函数非负。

(二)模型的建立

在建设工程交易中,一个可行、完善的招标机制除应具有明确的工程造价或总成本目标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工程质量、工期等非价格类目标。事实上,工程造价、质量和工期等目标密切相关,并不独立。本研究仅讨论在工程质量和工期确定的条件下,发包方工程造价或总成本最小所对应的招标最优机制。

假设某建设工程招标,有n个参与竞争的投标人,每个投标人i(i=1,2,…,n)对完成规定范围内工程内容有一个自己的成本估价vi(称为投标者的类型),vi为私人信息且vi∈[a,b],其他人不知道其具体取值,只知道所有投标人的成本估价在[a,b]上具有共同已知的概率分布F(・),其密度函数f(・)≥0。设所有投标人成本估价支撑的乘积空间为V,则V可表达为n个[a,b]的乘积。

根据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显示原理,招标人在招标机制设计中只需考虑激励相容的直接显示机制,任何其他投标方式都可以有一个直接显示机制与之等价,在这些直接机制下,投标人如实报告自己的类型是一个弱占优的均衡投标策略[9,15]。因此,在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下,类型为vi的投标人向招标人报价ri时,其效用最大化的策略就是报告真实估价,即ri=vi。

招标人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承包人,其招标机制设计的目标是使自身总成本最小。而招标人的总成本,可分为两部分来考虑,一部分是招标人对投标人的支付额,另一部分则是双方交易过程中招标可能面临的交易费用。设所有投标人提出的报价向量,即所有投标人的类型向量为v=(v1,v2,…,vn)=(vi,v-i),其中v-i=(v1,…,vi-1,vi+1,vn)表示除投标人i外其他投标人所构成的类型向量,招标人据此设计一个直接招标机制(pi(v),ei(v)),其代表一种分配规则,其中pi(v)是配置规则,表示投标人i中标的概率,ei(v)是支付规则,表示招标人对投标人i的规则支付额(此处并未假定不中标者不能获得收益)。假设招标人与投标人i交易过程中其可能面临的交易费用为c(θ,ηi),其中,θ表示与工程合同特点相关的参数,对同一合同为常量;ηi表示与投标人i的综合能力相关的参数,则招标人的(期望)总成本函数可表达为:

U0(p,e)=∫V∑n1i=1[ei(v)+

c(θ,ηi)pi(v)]f(v)dv(1)

建设工程招标可视为一种逆向拍卖,故此处可借鉴Myerson的最优拍卖理论来设计建设工程招标机制。而根据显示原理,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只需在直接机制中寻找。与拍卖机制类似,招标人设计的直接招标机制要满足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以及数量约束才是可行的,但由于建设工程交易的特点,建设工程招标机制必须满足承包人的能力、控制价等方面的约束条件。据此,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模型可表达为:Min ((pi (v),ei (v))U0 (p,e) = ∫V ∑n1i = 1[ei (v) + c(θ,ηi )pi (v)]f(v)dv(2)

s.t.Ui(p,e,vi)=∫V-i[ei(v)-vipi(v)]f-i(v)dv-i≥ui,i∈N,vi∈[a,b]11111(3)

Ui(p,e,vi)≥Ui(p,e,vi)∫V-i[ei(v-i,vi)-vipi(v-i,vi)]f-i(v)dv-i≥ui,11111(4)

i∈N,vi∈[a,b],vi∈[a,b]11111

∑n1i=1pi(v)=1,pi(v)≥0,i∈N11111(5)

ηi≥ηr,i∈N11111(6)

rli

式(3)为参与约束,表示投标人i在招标人设计的机制下参与投标得到的期望收益Ui(p,e,vi)不低于其外部机会提供的最大期望收益,即保留收益ui,式中N表示投标人的集合。

式(4)为激励相容约束,其能保证当其他投标人都真实报告自己的类型时,投标人i真实报告自己的类型比谎报其他的任何类型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大,式中vi表示投标人i谎报的类型,Ui(p,e,vi)表示其谎报自己的类型而获得的收益。

式(5)是数量约束,表示所有投标人中标的概率之和不能超过1。

式(6)为对投标人/潜在承包人的能力约束,表示投标人的技术、支付能力以及信用等方面满足招标方的总体要求,将这些非价格方面的因素归结为一个变量η,称为能力参数,以反映投标人的综合能力,从而使模型不至于太过复杂。式中ηi表示投标人i的能力参数,ηr表示规定的投标人能力参数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式(7)为控制价约束,表示投标人的报价必须在招标人设置的最低控制价和最高控制价的范围内,以控制因投标人非法围标等产生的哄抬价格行为,以及恶意低价等引起发包方面临过高交易费用的问题,式中ri表示投标人i的报价,rli和rh分别表示招标人设置的最低控制价(各投标人不同)和最高控制价。

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设计的目标就是寻求上述模型的最优解,即在满足式(3)-式(7)等5个约束条件下,式(2)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

三、建设工程招标机制模型的最优解分析

对式(2)-式(7)的模型,总存在一个可行的招标机制(p,e),使得满足所有约束条件时招标人的总成本最小化,此时(p,e)即为最优机制。但是,直接用解析方法求解该模型困难很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招标程序先作适当简化。

与拍卖机制模型相比,式(6)和式(7)是建设工程招标机制模型所增加的约束,这两个约束条件影响因素较多,但它们与式(2)-式(5)联系并不明显,相对独立。因此,可对式(6)和式(7)单独处理,这并不影响式(2)-式(5)的求解。

对约束条件式(6)和式(7),两者也相对独立,讨论的先后顺序对求解结果也不会有影响,不妨先讨论约束条件式(6)的处理。

约束条件式(6)是对投标人能力的限制,那些不满足式(6)的投标人将被直接淘汰;同样式(7)是对投标人报价的限制,那些不满足式(7)的投标人也将被直接剔除。对式(6)和式(7)作上述处理后,招标机制模型得到了简化,投标人集发生了变化。假设剩余的投标人集合变为N′(N′N),集合N′内的总投标人数为n′,则与原模型相比,简化模型中招标人对投标人的选择范围缩小了,即从N缩小为N′,且简化模型只剩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以及数量约束等三个基本约束条件。这与Myerson的最优拍卖理论中的基准模型相类似,从而为模型的解析提供了基本思路。

消去式(6)和式(7)后,为进一步简化招标机制模型的优化,引入直接招标机制可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对满足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以及数量约束等三个基本约束条件的直接招标机制的特征作更直观的阐述。

记Qi(p,vi)=∫V-ipi(v)f-i(v)dv-i,则Qi(p,vi)为给定vi时,投标人i中标的条件概率。

借鉴Myerson等的最优拍卖理论[1,3],以及文献[4, 9]等的研究成果,可得直接招标机制可行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a)Qi(p,vi)是非增函数,即:当vi≥vi时,Qi(p,vi)≤Qi(p,vi),i∈N′,

vi∈[a,b],vi∈[a,b];

(b)Ui(p,e,vi)=Ui(p,e,b)+∫bviQi(p,ti)dti,i∈N′,vi∈[a,b]

(c)Ui(p,e,b)≥ui,i∈N′

(d)∑n′1i=1pi(v)=1,pi(v)≥0,i∈N′

上述(a)-(d)是对原模型中约束条件式(3)-式(5)的直观阐述,即约束条件式(3)-式(5)等价于(a)-(d)。根据显示原理,招标人的目标就是从具有上述(a)-(d)所描述的特征的直接招标机制中选择能使自身总成本最小的机制,即最优机制。利用式(3),招标人的总成本式(2)可转化为:

U0(p,e)=∫V∑n′1i=1[ei(v)+c(θ,qi)(pi(v)]f(v)dv=

∑n′1i=1Ui(p,e,b)+∫V∑n′1i=1[vi+Fi(vi)/fi(vi)+

c(θ,ηi)](pi(v)f(v))dv(8)

根据必要条件(b)有:

Ui(p,e,bi)=Ui(p,e,vi)-∫biviQi(p,ti)dti=

∫V-i[ei(v)-vipi(v)-∫bivipi(v-i,ti)dti]f-i(v)dv-i≥ui

令:ei(v)-vipi(v)-∫bivipi(v-i,ti)dti=0,此时在满足投标人参与约束的前提条件下,∑n′1i=1Ui(p,e,bi)取到最小值∑n′1i=1ui。

进一步根据式(8),要使招标方的总成本式(1)最小化,需使:

∫V∑n1i=1[vi+Fi(vi)/fi(vi)+c(θ,ηi)] (pi(v)f(v))dv最小,即vi+Fi(vi)/fi(vi)+c(θ,ηi)最小。但在上文模型假设中已约定所有投标人成本估价具有共同已知的概率分布,即对各投标人i∈N′,有Fi(・)=F(・),fi(・)=f(・),故Fi(vi)/fi(vi)为常量,所以只要vi+c(θ,ηi)达到最小,招标方的总成本就能达到最小。

综上分析,通过对约束条件的逐步简化,消去技术及支付约束和控制价约束,即消去式(6)-式(7)之后,投标人由N个减小到N′个,由剩余的式(3)-式(5)三个基本约束条件,经推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招标最优机制应在N′个投标人中,选择vi+c(θ,ηi)值最小的投标人作为中标人,以实现招标人总成本最小。换言之,本文所构建的招标机制模型在vi+c(θ,ηi)取到最小值时获得相应的最优解。令C(p,e)=vi+c(θ,ηi),则招标最优机制(p,e)满足下式:

C(p*,e*) = Min ((pi (v),ei (v))[vi + c(θ,ηi )](9)

但是,在实际招标中,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投标人数是有限的,并不一定存在满足式(9)的潜在中标人,因此只需比较所有有效投标人各自对应的C(p,e)值,选择其中相对较优的投标人作为中标人。

四、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的应用

(一)应用程序

根据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分析,选择中标人应按下列程序。

(1)用式(6)和式(7)对投标人进行筛选,即用技术及支付约束以及控制价约束对投标人进行筛选,不满足式(6)和式(7)者被淘汰,满足式(6)和式(7)者进入下一轮竞争。

(2)在经式(6)和式(7)筛选后的投标人中,用式(9)选择中标人,并将中标人的报价定为合同价。

(二)相关参数的确定

(1)投标人的能力参数ηi和ηr的确定。ηi反映了投标人技术、支付的基本能力以及信用水平,可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ηr是针对建设工程技术复杂程度、工程规模和工程重要程度等特点而确定的标准值;ηr和ηi应相匹配。

(2)最低控制价rli和最高控制价rh。

1)最低控制价rli。rli一般认为是投标人i的成本价,显然不同投标人有相应不同的最低控制价。参考文献[6],投标人i的最低控制价rli可用下列两式分析计算。

rli=r平×1+ki(10)

r平=招标概算价×1-δ(11)

式(10)和式(11)中,ki为浮动幅度,可将投标人的生产率水平与社会平均生产率水平比较而得,当投标人i的成本比社会成本低时取负值;δ为已招标工程的合同价低于招标设计概算价的比率的均值。

2)最高控制价rh。可按下列公式计算[6]:

rh=v0+vmax12(12)

式(12)中,v0为招标人对招标工程的估价;vmax为所有投标人报价的最大值。

(3)投标人i中标时发包人可能面临的交易费用c(θ,ηi)。根据有限理性学说和交易费用理论,c(θ,ηi)的存在需同时满足工程合同不完备和承包方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两个条件。当工程合同完备时c(θ,ηi)0;当承包方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时,也有c(θ,ηi)0。可将c(θ,ηi)简化为:

c(θ,ηi)=c(θ)c(ηi)(13)

式(13)中,c(θ)为与工程合同完备性相关的函数,不同工程函数值不同,同一工程函数值为常数,在0~1之间取值;c(ηi)为与工程合同价,以及投标人i能力和信用相关的函数,可设c(ηi)与招标工程有效报价的均值成比例关系,即c(ηi)=有效报价的均值×ξi,其中,ξi为与投标人/潜在承包人i能力和信用相关的系数,在工程合同等方面的约束下,ξi存在最大值ξmax。如取ξmax=5%,则投标人i的ξi系数可取相对值,并有ξi

五、结论

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建设工程招标机制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本文从招标方的视角,以机制设计理论为指导,站在新的高度对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设计问题做了进一步探索:构建了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设计模型,并提出了该模型下招标最优机制实施的可操作性程序。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本文试图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建设工程招标的实际目标和约束条件。针对建设工程交易的特点,本文除考虑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等基本约束外,新增加了能力约束和报价约束,并将其纳入同一个框架模型中,使整个招标机制更为完善,因而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将更强。此外,与现有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的理论支撑,为建设工程招标最优机制设计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本文所及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YERSON R B. Optimal auction design[J].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 Research, 1982(6): 58-73.

[2]HARRIS M, RAVIV A. Alloc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design of auction [J]. Econometric, 1981, 49: 697-705.

[3]RILEY J G, SAMUELSON W F. Optimal auc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 381-392.

[4]李建章. 交易成本与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的最优机制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 24(5): 119-122.

[5]邢会歌, 王卓甫, 尹红莲. 考虑交易费用的工程招标机制设计[J].建筑经济, 2008(8): 87-89.

[6]王卓甫, 杨高升, 邢会歌. 建设工程招标模型与评标机制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8): 140-145.

[7]郑边江. 建设工程最优招标机制的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10): 53-56.

[8]向为民. 价值工程(VE) 在工程招标评标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6): 148-150.

[9]殷红. 多物品拍卖机制设计理论与方法[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

[10]黄河, 陈剑. 政府采购组合拍卖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6): 140-143.

[11]李丽. 基于复杂多项目的项目组合招标机制设计研究[J].知识经济, 2010(10): 106-107.

[12]张怡, 史峰. 建设工程组合招标机制设计模型研究[J].人民长江, 2011, 42(23): 102-106.

[13]MYERSON R B, SATTERTHWAITE M A. Efficient mechanisms for bilateral trading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3, 28: 265-281.

[14]MILGROM P.拍卖理论与实务[M].杜黎, 胡齐英,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研究过程;重点与难点;结论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的工作,是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

一、工程可行性报告的研究过程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按其工作阶段分为预可行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预可行研究报告,应以项目所在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依据;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原则上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为依据。

公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要求通过实地踏勘和调查,重点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时机,初步确定建设项目的通道或走廊带,并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建设资金、经济效益等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编制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建议书的依据。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研究确定项目起、终点,提出推荐方案,明确建设规模,确定技术标准,估算项目投资,分析投资效益,编制研究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经批准,即为初步设计应遵循的依据。

1.1工作过程

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与项目主管部门沟通,掌握项目研究背景,了解项目区域概况,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重点,制定详实的可研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主要是准备和收集有关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以及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等方面的资料,同时收集和了解省市交通部门针对本通道内其它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第三阶段项目研究组实地按照工作大纲的要求开展经济、交通、路线、工程方案等外业调查工作,并与沿线各地方政府接洽,商讨研究项目建设等具体问题。

第四阶段是项目的详细研究阶段,该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综合各方面意见,并结合工程地质调查分析成果调整优化路线方案。对调整优化后的路线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的补充和完善。

完成区间交通量预测。

进行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分析,论证技术标准。

完成路线方案平面和典型路段纵面布设,展开各专业工作,完成各专业工程数量估算。

各专业工程方案研究,比选论证各路线方案。

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撰写研究报告初稿。

根据内部审查意见,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

向交通主管部门汇报研究成果。

最终出版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

1.2研究内容

根据2010年 4 月交通运输部文件《关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通知》交规划发【2010】178号,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如下:

(1)项目影响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预测;

(2)项目影响区内综合运输网、公路网现状、发展规划及与本项目的关系;

(3)研究路段交通量增长历史、现状与远景交通量预测;

(4)建设必要性论证;

(5)现有公路与拟建公路通行能力分析、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论证;

(6)建设条件、路线走向与主要控制点、方案比选及工程数量估算;

(7)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8)项目实施方案意见;

(9)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10)国民经济和财务评价;

(11)节能分析与评价;

(12)主要问题与建议。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点与难点

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齐全,笔者认为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论证: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重点分析拟建项目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及路网规划、综合运输体系、满通需求等方面的定位和作用,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时机,从社会发展、交通发展、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做充分的论述。

2.2项目交通量分析和预测

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分析与预测是对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交通现状及发展所进行的调查分析和建设项目交通量的预测工作。项目交通量分析与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状况调查、区域交通运输特点分析、现状公路网交通运行质量评价、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研究、区域交通需求测算、交通需求分担或分配模型建立、路网参数确定、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等。

交通调查是进行交通量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交通量分析与预测工作需要进行的专项调查主要有OD调查、交通流运行特征调查、旅客出行目的调查等。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的预测,一般采用以汽车出行起讫点矩阵(简称OD表)为基础的“四阶段预测法”。其他项目例如:1、二级及以下公路建设项目;2、具有重大政治、军事意义,而短期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的公路建设项目;3、功能单纯的各类专用公路(如机场专用路),以及为大型工矿项目或新建开发区服务的配套公路;4、地方集资建设的县乡公路项目;5、具有系统交通量观测资料的改扩建公路项目;6、其他不适宜采用“四阶段预测法”的公路建设项目。以上项目可适当简化或采用其他预测技术。低等级公路可采用定基法预测交通量。

“四阶段预测法”的工作步骤为:首先,预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其次,预测小区交通总需求,即交通发生、吸引总量的预测;第三,预测小区发生、吸引总量在区域间的分布;第四,把小区间的交通量分配到公路网的具体路线上,预测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公路建设项目预测交通量一般由趋势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其他运输方式转移交通量组成。

2.3工程建设方案的确定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在对可能的工程建设方案进行初步必选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比较价值的方案,进一步做同等深度的技术、建设费用、经济效益比选。

应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工程规模及投资、经济评价、环境影响、土地占用等因素,提出建设方案。根据拟建项目在区域公路网中的功能与定位、交通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地形条件等因素,在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相关规定,论证项目拟采用的技术等级、设计速度、车道数及路基宽度、荷载标准、抗震设防标准、隧道建筑界限、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具体指标。

2.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按照交通运输部《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估算指标》等严格执行。

2.5经济评价

项目经济评价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建设部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10年7月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为依据。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及有关资料,确定国民经济评价中所采用的参数如下:社会折现率采用8%。贸易费用率取6%。项目计算期包括项目建设期和项目竣工后运营期。

三、结论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并执行交通运输部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规定等,研究工作必须科学、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2010年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6

Abstract: Traffic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as the major cours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ny years,Sh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formed uniqu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Now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is shared with colleagues.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24-01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7

Abstract: The technical-economic index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is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e safet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whole process simultaneously is taken into account. As concerning some methods of road safety assessment and their accommodations, the method of road safety audit is suggested, which can adapt to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cold area.

关键词:寒区;公路建设项目;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审计

Key words: cold area;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road safety assessment;road safety audit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77-02

0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大体经历了“事故统计分析――交通安全评价――交通事故预测――交通事故预防”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一系列分析方法和指标[1]。目前,我国对交通安全的研究,着重于交通安全评价和交通事故预测以及事故多发点的判别标准的确定和治理等,而对交通事故预防、潜在交通事故多发点的判定研究甚少。黑龙江省高等级公路建设起步晚,针对寒区高等级公路的交通事故预防、潜在交通事故多发点的判定研究则更少。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交通安全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方法及所适用的工作阶段进行了比较,确定了适合寒区公路建设全过程安全性评价方法。

1公路安全性评价

所谓交通安全评价,即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

交通安全评价以道路使用者安全为中心,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入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性评价,从而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

2寒区公路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2.1 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道路交通系统是人―车―路及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耦合系统[2],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人―车―路环境系统中诸因素相互冲突、矛盾激化的结果。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3] ,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共发生450254起,交通事故影响因素见图1所示;2005年黑龙江省发生公路交通事故2943起,交通事故影响因素见图2所示。

对比图1和图2,可知黑龙江省寒区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中,路的影响高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

2.2 公路安全性评价方法公路安全评价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4]。宏观评价一般是国家、区域层面上分析交通安全与人口、机动化水平、路网、经济等因素的关系,依此制定宏观的技术和政策方面的交通安全改进对策。微观评价一般是在路或区域路网层面上分析交通安全与道路特征、交通特征等因素的关系,依此制定道路基础设施改进、交通安全管理改进等安全对策,一般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规范符合性检查、公路安全审计的方法。从国内外的关于公路交通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和应用看,安全审计是比较成熟、有效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定量方法主要是基于数学、统计的方法寻求交通安全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2.3 各种方法适用的工作阶段对于公路安全评价的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工作阶段[4],详见表1。

通过表1公路建设项目不同阶段安全评价方法的选用的比较分析,规范符合性和道路安全审计适应各个工作阶段和不同的评价对象,而规范符合性是对公路安全性的最低要求。

道路交通安全审计基于公路建设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即投资前期、投资执行期、投资服务期,探讨从工程安全角度出发来审计公路建设项目投资的每一阶段,即规划、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竣工阶段,运营阶段的安全可靠性,从而找出事故的潜在危害因素并进行改进而达到预防和改善交通事故的目的。

3寒区公路建设项目交通安全审计

3.1 道路安全审计的定义根据通部颁布实施的《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5],公路安全性评价,是针对公路行车安全进行的一个系统的评价程序,它将公路行车安全、降低交通事故概念引入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工作中。

根据国内外有关道路安全审计定义,并结合相关道路安全审计的具体实践,提出道路安全审计定义:即由独立的、有资格和经验的道路交通安全专业技术人员,以道路运输安全系统理论为基础,从所有的道路用户角度,对处于规划、工可研、设计、施工、运营的公路建设项目及交通工程和与公路使用者有关的任何工程项目进行正式的审查,以评价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及安全性能,推荐可能的改善措施,提交道路安全审计报告。它是一个正式的检查而不是一个非正式的检查;是一个独立的不受业主或设计单位影响的过程;由具有丰富经验和道路安全专业技术的人员执行,且仅限于安全问题。

3.2道路安全审计阶段划分及其审计范围道路安全审计作为一种系统方法,贯穿于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中期、运营期的各个阶段。根据各国道路安全审计的实际情况和现行的实践,道路安全审计一般可划分为规划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6]。

3.3 道路安全审计程序为了确保道路安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道路安全审计工作必须按照标准的过程进行。不同的道路管理部门,由于体制和机构的差异;不同阶段的道路安全审计,其审计过程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道路安全审计的流程如图3所示。

4结论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交通安全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明确了公路安全性评价的定义、方法及各种方法适用的工作阶段;通过比较了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确定了适合寒区公路建设全过程的安全评价方法;明确了基于道路安全审计的公路安全性评价的工作范围、程序等。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7.21-26.

[2]方守恩,郭忠印,陈雨人.道路安全系统与道路安全工程[J].中国公路学报,2001增刊,27-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5年度)[M].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6,13-17.

[4]唐bb,何勇,张铁军.公路安全性评价[J].公路,2007.8,24-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IG/T B05-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32-36.

交通工程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交通工程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60-02

一、前言

空管专业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该专业在交通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强。与此同时,越发复杂的空域结构环境、频繁出现的空中交通拥挤态势、大面积的航班延误等现象,亟须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空管专业人才。

《交通工程学》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将人、车、路、环境、能源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目前,大部分交通运输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但对于空管专业来说,该课程的开设仍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就《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及该课程的开设思路进行探讨。

二、《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该部分主要从“大交通”的发展环境、空管人才的培养以及空重交通理论研究等3个方面,阐述《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大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需要。交通行业包括:铁路运输业、民航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管道运输业等。目前,我国交通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上述各运输子业“各自为政”的现象。然而,由于我国交通业的高速发展,“大交通”的格局逐渐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1]。在国家“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如何将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交通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可见,通过开设《交通工程学》这门课程,可使学生掌握道路交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大交通”的理念,使其成为综合交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往,空管专业课程重点解决空中交通中技术层面的问题,重点培养管制技能,侧重解决民航业的微观层面问题(冲突解脱、航班排序)。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培养重点已不再适用,需要从较宏观的角度,解决空中交通管理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思想。

《交通工程学》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就是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以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交通领域中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法规(Enforcement)、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和经济(Economy)等六“E”方面的问题[2]。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可培养空管专业学生系统工程的思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空管方面的问题。

3.空中交通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由于空中交通领域比较成熟的基础理论较少。而对于道路交通的研究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交通工程学》中涵盖了关于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规划、交通安全技术、静态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法[3]。

通过此课程的开设,可将空管专业学科知识与该学科相融合,利用道路交通一些理论方法,来解决空管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借鉴该课程中的“四阶段”法,对未来空中交通量的分配情况进行预测。

三、《交通工程学》的教学思路

面向空管专业的学生,《交通工程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考核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利于空管人才的培养。

1.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其他课程顺利开展的奠基石。空管专业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该课程应该作为空管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且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专业学习的第一学期进行。

2.建设目标。该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拓展空管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将道路交通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空管问题当中,提高空管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该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甚至市级精品课程。

3.教学内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空管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很多方面[4]。对于空管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加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处理。交通特性分析、交通流理论等内容可以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作为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其他内容如停车场规划、道路环境保护等内容,可以作为辅助知识进行讲授,也可引导学生自学。

4.教学模式。由于《交通工程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公式较多,如果单纯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好教的尴尬局面。尤其对于空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来对于道路交通就比较陌生,这一问题就更容易出现。因此,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1)关联教学法。面向空管专业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模式,首当其冲应该采用关联教学模式,即将道路交通的理论知识与空管问题相关联。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学会如何将道路交通的理论应用到空管中去。例如,在讲授车辆的排队论模型时,可以将其应用到跑道头航班等待排队问题、航空器空中盘旋等待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案例教学法[5]。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实际道路交通以及空管方面的案例为题材,通过运用交通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案。首先可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第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空管案例,提高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第三学生在解决案例时,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可增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引入空中交通网络规划的案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知识来解决空中交通网络规划,提高学生对交通需求预测以及交通量分配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运用能力。(3)理论与实践互动法。《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础理论之后,通过实际调查,观看有关视频等手段,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例如在讲授完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方法之后,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统计某机场进场、离场的飞机流量,观察高峰小时飞机流量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可以调查航班延误情况,分析延误原因,给出减少航班延误的措施。这样更有助于交通工程理论与空管的实际相结合。

5.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即根据学生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给分;第二部分是期末考核,即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三部分是课程设计考核,通过小组分组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别设定三部分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得出最终的考核成绩。

四、结束语

《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的开设是“大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才、进行空中交通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需要。本文结合空管专业及《交通工程学》课程的特点,探讨了面向空管专业《交通工程学》的开设思路,对该课程在空管专业的具体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伍.交通运输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6):6-13.

[2]王炜.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齐新宇,魏金,丽闰岩.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大学教育,2013,(12):66-68.

[4]李辉,吴冰花.交通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0,(6):57-58.

[5]叶玉玲,刘慧敏.《交通运输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5-17.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od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Theory" in ATM Majors

LI Shan-mei,WANG Chao

(College of Air Traffic Management,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ianjin 300000,China)

Abstract:"Traffic Engineering Theory" is a main course in transportation major,which is very important. ATM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ransportation field. The necessity of offering "Traffic Engineering Theory" course in ATM major was discussed. The ways of offering this course is proposed,including the course position,the construction targets,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examination mode.

上一篇:运行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资供应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