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3 09:09:58

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课堂论文篇1

一、贯彻发展目标,引领生态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奠定语文的基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切教育活动均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教育家蔡元培就曾经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的语文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目得个高分,而是为了增加‘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什么是文化底气?什么是精神底色?那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触类旁通,思想活泼自由,有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黄玉峰语)

语文生态课堂就应保证学生的终身发展,贯彻发展目标,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更应丰富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构建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提升人的品位,进而提升民族整体的精神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人文,在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培养出“灵肉一致的人”。

二、追求课堂的开放,营造生态课堂环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与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课堂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在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体会大堰河的勤劳善良以及她对乳儿那份无私的爱。联系到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视父母、老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为理所当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自身的生活经历,撷取一个能表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的细节加以描述。学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搜寻着点点滴滴。在分享的时候,有的学生几度哽咽。其,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并非惊天动地,但就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彰显出伟大的爱。课内课外的融合,不仅能让学生想说、能说,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课堂的开放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学生的多元感悟上。记得在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学生对“荆轲刺秦是不是英雄行为”这一问题的看法针锋相对,但我并未轻易地否定某一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当然,在此基础之上,我也相机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强求掌握的程度完全一致。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开放。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的平衡之美。

三、坚持以生为本,促进生态课堂形成

语文生态课堂的生态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是鲜活的生命。建构生态课堂就应以生为本,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本身具备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生成的场所。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起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记得有一位老师讲《湘夫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类整理,课堂上将问题包括提问学生的姓名都用投影展示出来,教学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课堂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2.注重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多角度的精神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或许是“对话”的生动注脚。

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对话。或因学生只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或因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只能充当一个倾听者;或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生生对话肤浅,只是停留于表层。建构一个生态的语文课堂,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受到激发,受到启迪,得到升华。

语文生态课堂追求的是和谐民主、平衡发展、自然生成,既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语文生态课堂,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能让我们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但要真正使语文生态课堂彰显魅力,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生态课堂论文篇2

关键词:生态;生态课堂;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不断地发展,我们更不能以从前的老思路教育学生,中国教育多年的经验提示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一起努力,才会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生态课堂”产生了。

一、生态课堂概述

“生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之间、生物和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起一定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所有的和谐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元素都将其自身特有的规律自由生长、自由发展,课堂也是这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观察,环境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那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同时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即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野对课堂进行关注,这里的所有生态元素,有生物与非生物的,有物质的与精神的,有动态与静态的,他们之间互相依赖、和谐共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也是和谐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是和谐的,师生要在和谐的环境中一起成长,教师的主体精神与学生的主体精神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

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不同。语文生态课堂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从教学内容角度分析,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不只是对“双基”的追求

现在的生态课堂主要是对双基进行关注的前提下,还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以关注,加强人格的塑造,学习态度的养成。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上,学生们是以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教师要有完整的时空观,并以其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教学方案。

2.从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角度分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转变,他们能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构建与获取。

3.从教学构成角度分析,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上,学生和阅读内容是处在同等地位的,同时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生态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及阅读内容三部分组成。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努力为以上三个主体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他们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对生成性的学习内容的分析与讲解,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课堂的主宰者为平等者,变课堂教学的传授者为培育者,变课堂教学的单方传递为多方对话。

三、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

1.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生态文明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以社会发展为目的,也要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所体现。从这方面理解,以往的课堂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显得有些机械和僵硬,他们将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使语文教学的现状得以改变,实现语文课堂的生态化成为必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在教师的实践与探索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勃勃了。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我们并未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小、慢、差、费的现象,可以总结为:一般是把系统、鲜活的文章分为字、词、句、段和逻辑修辞进行讲解,再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逐步达到一种较强的词语分析、写句子、进行分析与改错的能力,但是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所想,不能完成对优美的篇章的基本鉴赏,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不进行彻底改革是不行的。

3.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呼唤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使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发展得以关注是我们语文教学不能推卸的责任。除此之外,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工具,但是有所不同的是,语言之中还出现了不同人的感知方式和思想是不同的,由此得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这就像维特根其坦所提出的,语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是人类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对语言的学习是和人的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共同出现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收纳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却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之中生命状态所倾注的关心、对社会中人们不同的心态所进行的思考,进一步得出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另外,从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语文具有别的学科所不能相比的重要作用。

四、构建生态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做到善于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应有的能力。

1.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当教学方法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及精神需要时,一切才会更高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突出学生这一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增强人文性,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可以表情达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做有情之人,使自己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有一位哲学家曾经提出过,思维开始于问题与疑问。教师要为教学创设情境,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合作及交流,使学生乐于动脑。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起到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促使学生达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是人之本能,人天生属于探索者。当学生探究问题时,自己的认知会变得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学生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也被激发。因此,在此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们通过探究积极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对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这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3.学法指导的力度要加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强调了学的重要性,教学也就是教学生“学”,不能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应该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用。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弱化。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找出已知问题和求知问题,再通过生生的探究、师生的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这要比教师单纯地讲要强得多,教师要为学生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拿到学习新知识的“钥匙”。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课文也就是个例子,在这些例子中,学生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首要任务,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铺好路。

参考文献:

[1]谢振波.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探讨[J].生物学教学,1990(03).

[2]吴本庆,周君.生态课堂“三面镜子”伴左右[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生态课堂论文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资源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论文下载。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生态课堂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意义

(一)时代要求

2012年,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高瞻远瞩,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O的意见》。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不仅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用生态化的视角考量整个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自身发展的需要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不仅是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为、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则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属性。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正是为了在新时期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人文价值的提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对于调节人文价值与科技价值的关系,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用生态化的角度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等。每个群落又是一个小的系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等又构成了一个教育大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通过竞争、合作等其他作用,对大学生起着共同的作用。用生态化的角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我们对影响大学生的各项因素和学生个体、群体系统分析,从整体到个体,把个体的思考纳入整体思考之中,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实作用。

(三)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人们主体性思维逐渐增强,多元文化、海量信息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可以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遵循的理念

(一)生态系统理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一个统一整体。”[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建设中,教师、学生、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室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各要素自身也可以看作一个小的系统,这些要素或者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既是一个整体,也强调各组成部分的差异性。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这种差异性就表现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源地、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这些差异性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生态系统,使之丰富充实、多姿多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信息交流理念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通过食物链联系在一起的。各系统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三者之间形成一个食物链整体,互相之间层层交流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时,各系统之间交流的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交流的方向也与自然生态中的食物链不同,是一种各系统互相交流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知识主要由教师流向学生,其后,知识在学生之间交互流通。同时知识在学生之间的流通还可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使知识更加流畅的在师生、生生之间流通传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这种知识的流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既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系统多样化的长处,也有效维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这一有机的整体。

(三)和谐共生理念

在自然生态学的理论中,食物链中的各系统是一个上下级排列的关系,上级通过消灭下级,达成化学能利用的全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系统并非上下级,而是与自然生态学的共生理念相一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和谐、平等关系。

在生态学中,共生指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没有教师,或没有学生,都无法构成课堂,遑论课堂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应该是知识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护,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教师为了教学付出的努力,不应看成是单方面的付出,“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4]”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的观念

在教室中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结构,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生态的各因素进行系统思考。用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备学生”方式,仔细区分学生群体中的不同系统和不同因子,因材施教。

对学生坚持分层次、分模块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人、因时、因事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既要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今后长期的发展,力求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是一有机统一大系统,教师和学生是组成这个大系统的两个小系统。而学生因为学习方法、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诸多不同,有分为许多的更小的小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实现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特征,将每个小的学生系统贴标签。如在高中学习过相关知识的文科生、文史知识相对薄弱的理科生等等。针对不同系统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并利用不同系统学生之间的共同点,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二)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课堂中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将课堂、书本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就国内外热点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我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要注意将理论知识紧密地与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身边的问题以及最新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放到现实事例中阐述,深入浅出,使知识由教师向学生通畅的流通。同时,理论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或他们感兴趣的事例结合,还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地宣传相关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知识在学生各系统之间的流通,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生态

教师在课堂中要从理论权威的强势地位转变为高品位生态营造者,即学习的引导者、创造的激发者和潜能的开发者。要关注课堂生态中生态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特点、爱好的学生兼收并蓄,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和民主的课堂生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理论知识联系起来的,二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个性化思考较多、否定权威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传播媒介的理论知识才能顺畅的在各系统之间流通,不至流通阻塞,甚至交流停滞。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9(第一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0.

生态课堂论文篇5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意义

(一)时代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高瞻远瞩,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O的意见》。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不仅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用生态化的视角考量整个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自身发展的需要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不仅是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为、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则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属性。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正是为了在新时期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人文价值的提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对于调节人文价值与科技价值的关系,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用生态化的角度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等。每个群落又是一个小的系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等又构成了一个教育大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通过竞争、合作等其他作用,对大学生起着共同的作用。用生态化的角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我们对影响大学生的各项因素和学生个体、群体系统分析,从整体到个体,把个体的思考纳入整体思考之中,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实作用。

(三)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人们主体性思维逐渐增强,多元文化、海量信息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可以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遵循的理念

(一)生态系统理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一个统一整体。”[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建设中,教师、学生、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室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各要素自身也可以看作一个小的系统,这些要素或者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既是一个整体,也强调各组成部分的差异性。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这种差异性就表现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源地、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这些差异性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生态系统,使之丰富充实、多姿多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信息交流理念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通过食物链联系在一起的。各系统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三者之间形成一个食物链整体,互相之间层层交流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时,各系统之间交流的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交流的方向也与自然生态中的食物链不同,是一种各系统互相交流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知识主要由教师流向学生,其后,知识在学生之间交互流通。同时知识在学生之间的流通还可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使知识更加流畅的在师生、生生之间流通传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这种知识的流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既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系统多样化的长处,也有效维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这一有机的整体。

(三)和谐共生理念

在自然生态学的理论中,食物链中的各系统是一个上下级排列的关系,上级通过消灭下级,达成化学能利用的全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系统并非上下级,而是与自然生态学的共生理念相一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和谐、平等关系。

在生态学中,共生指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没有教师,或没有学生,都无法构成课堂,遑论课堂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应该是知识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护,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教师为了教学付出的努力,不应看成是单方面的付出,“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4]”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的观念

在教室中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结构,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生态的各因素进行系统思考。用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备学生”方式,仔细区分学生群体中的不同系统和不同因子,因材施教。

对学生坚持分层次、分模块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人、因时、因事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既要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今后长期的发展,力求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是一??有机统一大系统,教师和学生是组成这个大系统的两个小系统。而学生因为学习方法、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诸多不同,有分为许多的更小的小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实现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特征,将每个小的学生系统贴标签。如在高中学习过相关知识的文科生、文史知识相对薄弱的理科生等等。针对不同系统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并利用不同系统学生之间的共同点,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二)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课堂中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将课堂、书本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就国内外热点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我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要注意将理论知识紧密地与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身边的问题以及最新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放到现实事例中阐述,深入浅出,使知识由教师向学生通畅的流通。同时,理论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或他们感兴趣的事例结合,还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地宣传相关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知识在学生各系统之间的流通,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生态

教师在课堂中要从理论权威的强势地位转变为高品位生态营造者,即学习的引导者、创造的激发者和潜能的开发者。要关注课堂生态中生态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特点、爱好的学生兼收并蓄,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和民主的课堂生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生态课堂论文篇6

随着时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旅游全年总收入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计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所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因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学的、生态的、民主的教学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理论、实践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完美结合,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有效对接。

二、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生态课堂内涵

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课堂;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吴丁福教授与诸文蔚学者合作发行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教育生态学》,自此,学界开始将教育与生态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学界虽然对生态课堂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各位学者对生态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对“以师为尊,以材为心,以课为中”的传统课堂的摒弃与继承,是以生态学和谐共生的思想为指导,以新型民主的教学理念、原则、设计与评价等为基础,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工具,以当代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师、学生与环境间平等互动、平衡自由、绿色健康以及科学发展的课堂。同时,它也是一种追求本真,强调各生命体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见闻,追求真理的课堂形态。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内涵

目前,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联系,未将生态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课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模式。通过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即运用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旅游情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的体验式课堂。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生态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做支撑,但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存在种种生态失衡的现象,阻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进程。

(一)师生交流贫乏,缺乏互动性

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沟通与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所说即是真理,遵从教师所言即为人生正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传至今,使我国课堂呈现“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听从”的现象。目前,随着时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是在旅游管理课堂当中依然呈现出教师以主人公姿态主导着课堂,师生互动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给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另外,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在课堂一味听从老师讲解,服从教师安排,缺乏主动提问的智慧与勇气。课堂当中真正有效的就旅游方面问题的深入探讨较少,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绿色且充满活力的生态理念。

(二)课堂氛围低沉,缺乏趣味性

良好的氛围是成功的开端,和谐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学成功的基石。但现在旅游管理课堂中(特别是理论性课堂)经常出现学生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睡觉等现象,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屡禁不止,这种违背课堂和谐的行为屡屡出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营造出低糜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与他们对专业认同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模糊,定位混乱,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熄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只为顺利度过期末考试与赢得奖学金而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大幅度降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专业爱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旅游管理课堂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三)考评方式单调,缺乏测量性

一般来说,考评是对本学期的学业总结,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与综合运用。目前,高校通用的考评方式为:平日表现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约为30%~40%,主要由课堂问答、实践操作、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构成。平日成绩主要用来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一方面,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通常采取激励式策略,无论学生回答好坏,都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另一方面,旅游管理班级一般约由30~60人构成,人数众多,而主要又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可能无法一一认清每个学生,导致学生最终平日成绩相差无几,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性;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约占总成绩的60%~70%,试卷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等题型,试卷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按照教材生搬硬套,不能有效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一些院校还出现所谓的“划范围”现象,致使考试成为学生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院校的形式作业。专业论文的撰写也流于形式,学生大多复制粘贴草草了事,未能显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骤降,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主战场,与理想的生态型课堂相差甚远。

四、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原则

1.自由民主原则。“生态”的最初意义应是有机体在适合自身生存状态的环境下自由民主的生长,生态课堂即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知识殿堂。自由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应是自由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中规范自由的传达教学内容,展现教学个性;然后,学生应是自由的学习体,在课堂中自由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言行与思想的双向自由,展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个性;最后,环境自由,师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下才能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营造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民主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实现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2.综合创新原则。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联系系统,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课堂环境等各个因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同时,生态课堂各个因子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因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综合体。创新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灵魂,徐悲鸿先生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同理,一个失去创新精神的课堂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创新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课堂环境等的创新。首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微媒体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达旅游类知识,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与微博等各种信息渠道接收与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与帮助者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从旁协助才更有利于双方发展;最后,创新课堂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例如,将教室贴上浅绿色墙纸或将墙壁刷成浅色,更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3.科学适度原则。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是科学的课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计课堂流程,合理掌控课堂节奏,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另外,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也应遵循适度原则,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引导,凡事过犹则不及,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工具时都要掌握度,在合理的“度”内达到最优的效果,展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型旅游课堂。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开展课堂专业交流会,实现师生高效互动。师生高效的沟通与交流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旅游的热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互动中。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建立新型的课堂制度,当某个科目学习完一个章节或一单元内容时,应专门抽出一次课的时间,就近段时间所学内容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与老师相互交流想法与心得体会,或就社会上接近于所学内容的某类旅游事件为主题,大家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同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行为。在开展交流会时,也可以邀请别的专业课程的老师一起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给出合理的专业意见,当同学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速的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课堂专业交流会的开展既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师生双向高效的互动,也是一次旅游知识的洗礼与熏陶,促进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进一步发展。2.鼓励微笑教育,营造轻松愉悦的和谐氛围。微笑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爱上你,当你大笑时,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同时,微笑也是愉悦课堂的通行证,温暖的笑容比任何言语和表情更能传递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微笑的魅力。微笑能为课堂增加魔力,当老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时,不仅展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内在气质,增加了亲和力,更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互动的桥梁,攻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防线。同时,教师的笑容也可以感染学生,学生能从老师鼓励、期待与宽慰的笑容中得到勇气,获得自信,能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在旅游管理课堂中引入微笑教育,让微笑遍洒课堂的每个角落,是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3.改革考评方式,建立新型评价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行业知识、能力与水平。传统的考评方式致使学生课堂响应率低,大部分学生呈现出平时无所事事,期末疯狂背题的现象,为了凑学分而学习,而不是出于本心的热爱。应建立新型的考评方式,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各占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比例随机分组,小组内成员根据学生平时的上课与生活情况进行互评打分。期末试卷应根据现实的旅游行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灵活多变,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管理与应变能力。这样的考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大胆发言,推动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数据中心.2017年全年旅游市场及综合贡献数据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8.

[2]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玲.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12):76-78.

[4]常娜.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师范大学,2017.

生态课堂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中学语文 多媒体 课堂

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生态学”概念,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劳伦斯·克雷明,在他的代表作《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 “教育生态学”概念,教育生态学所研究的是: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的相互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 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此外,教育生态学还必须考虑教育对象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当前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日益普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为语文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利弊兼有,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充分考虑学生与辅助工具及教师之间的和谐,使语文多媒体教学“到位”而不“越位”呢?本文从构建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的各相关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出发,以课堂生态理念为指导,提出创设生态化课堂的观点,以求解决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的僵化因素

(一)学生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个人因素往往导致了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的僵化现象。部分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加之课件知识内容的丰富,学生的思维速度、书写速度未必跟得上,往往不习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中多样化的富有冲击性的展示,只能引起学生暂时的关注,并不能使这部分学生很好地接受吸收相关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师因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定位应当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当今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中,不少教师被多媒体牵制了教学。第一,目前看到的多数多媒体教学,老师基本是先设计好课堂流程,然后由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所谓的自主探究,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被动的应答上,并没有自主地去思维,学生的任务只不过是对教师设计好的流程按部就班而已;第二,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大量运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交流。优秀的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为了保持教学过程的连贯,甚至整节课都在电脑前操作,忽略了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的交流大大减少。

(三)课堂环境因素

优良的课堂环境应当是空气流通、色彩宜人、宽敞明亮,然而由于目前硬件的局限,导致多媒体教室是“封闭”和“阴暗”的,否则投影就会模糊不清。而在光线不是太好的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视力必将受到影响,并且整个群体的听课效率也会有所影响。学生是在上课,需要接受知识,需要看课文,动手动笔。师生双方的不对称,注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这一环境的客观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多媒体自身因素

多媒体的直观化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散。文学语言具有主观性夸张性,而相关的图片、影像却是客观实在的。语言文字有模糊性、多重性、不确定性,对于语言文字所传导的美与信息,学生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在脑中形成他自己的认知与感悟,但多媒体却扼杀了这一可能。用具体影像代替想象的结果必然是不利于语文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也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大大降低,语言文字自身的功能和魅力,也势必随之减弱,这显然不是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初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教师、多媒体运用、课堂物质条件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化系统。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我们应当以生态化的视野,为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更好地创设适宜的条件,实现更加高效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

二、以教育生态学视野改进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

要解决目前中学语文多媒体面临的问题,就应当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物质环境,营造和谐、自然、自由、宽容、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多维互动,形成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课堂生态环境,进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铸就课堂生态观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对教学结构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化,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学教”并重。这一框架下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要求将多媒体作为一个有机部分整合于语文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建构或获取新知识。

其次,教师要自觉担当起课堂教学设计者的角色,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分析其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为目的,预设不同的情景,精心安排设计课程的每个环节。

再次,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讲解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尤其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获取解决问题的资源方法。在资讯发达的当下,特别要利用好课堂中的多媒体资源,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通过学生间的同伴互助,有效探究,深化所学知识。

最后,改进多媒体课堂的物理环境,生态观下物理环境包括确保教学实施的所有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对教学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学环境中适宜的光线、合理的布局、舒适的温度及悦目的色彩等,可以让师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开展顺利高效。因此在对整个多媒体教室环境的设置上,应便于学生学习探究的开展,尤其是在光线的设备配置上应该加以科学调控。

参考文献:

[1] 窦福良.课堂生态学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24 卷第6 期.

[2] 李帮琼,冯维.课堂生态观的研究进展[J].基础教育,2007.

[3] 田燕.对话:生态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 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5] 王宏霞.有效教学的生态学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5(9).

生态课堂论文篇8

[关键词]生态理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探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49-02

一、基于生态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探讨意义

生态理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生态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具体的教学设施性能与手段,是对英语教学平台内容的具体阐述,也是英语教学平衡状态的具体表现,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不同,生态理论教学主张教学的稳定性,注重时代化先进教学工具与理论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一)从大学英语教学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良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与理念的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主导者,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动力的利用,以及学生潜在学习优势的开发,与现代化高效性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不符,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性意义。除此之外与高中学生生源地域不同,其生活环境与英语基础能力水平均不同,然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为大班授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进而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产生了影响,在英语课堂内部出现了“生态失调”的问题,降低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从生态理论应用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生态理论既定内容中提到,要想促使生物向某一特定方向成长,就要在生物成长期间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态因子,而生态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强调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开发,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的基本目标,让学生在相对平衡稳定的学习环境下,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据某权威性杂志报道,济南某大学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交流,教师认为两人行为对其它同学造成了干扰,让学生在教室墙角罚站一节课,该教学案例是课堂生态化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教师对课堂既定规律及教师自身威信问题较为看重。从生态理论的角度看待该问题,则应持有相反的态度,生态理论反对强制性的绝对服从行为,与既定的授课准则要求相比,更加尊重学生的心理思想活动与课堂行为表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僵化”教学模式,营造了共生性的动态学习环境条件,突出了生态化教学理论的应用特点,以学生个性点为依据,提升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二、基于生态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探讨策略

(一)生态理论内容的合理运用

上述内容中提到,与其它应用理论相比,生态理论更偏向于人性化的方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个人基本行为与思想表示出了极大的肯定,生态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环境,在基本英语教学范畴内,进一步扩展了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视角,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充分发挥生态理论的作用,就应该保证生态理论内容应用的合理性,对生态理论内容基本要求和含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其应用规律。比如生态理论强调“平衡发展”,该理论内容源自于生物群落化的生活方式,强调生物成长与进步的和谐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注重生物之间的生长关系,以生物群落整体发展和依存的特点为基本,主张整体进步以及环境因素的稳定性。根据生态理论的这一内容标准要求,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内容,保证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从而有效避免“生态失衡”现象的发生,使英语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

(二)生态理论与教学观的融合

首先从个人思想的层面出发,摆脱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束缚,树立现代化生态理论教学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落实生态理论教学方法为主要目标,加强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此为基本了解学生实际学习中的问题,对生态理论教学模式的应用环境进行深刻的思考,对现有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调整与修改,在满足生态理论要求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理论教学内化的应用效果。其次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英语课堂中发挥的作用,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要求,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设英语课堂交流活动,在给定具体的场景要求后,不限制学生的表达交流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思路上的问题,摸索出适应自己学习习惯的有效学习方法。最后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加强现代网络通讯设备的利用,分享适合学生自学的英语资料,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双重提升的目标。

(三)注重生态个体化的发展

大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圣地,实质上是一个整体性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问题,就应该注重生态理论整体性内容的应用,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个体化的发展,以便于满足现代社会不同行业发展的需求。生态理论中的整体性内容主张相互呼应与协作,所以说要想实现整体性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效的定位。虽然同期学生的年龄相近,但是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实践经历均不同,受不同形式文化要求的影响,学生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理解不同,针对相同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对学生能力定位判断的准确性,教师可以制定统一的考核内容,在学生参加英语课堂学习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测试,测试的内容不局限于英语文化知识,还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比如学生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答案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英语课堂授课方法,明确英语授课内容的重点。除此之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防止资源重叠与分化现象的发生,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生态排斥原理的影响,提高学生之间的依赖程度,对现有学习资源进行多次利用,实现学习资源的再开发,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合作式的发展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团队式合作已经成为了企业工作的主流形式。学校要想培育出全面性的英语专业人才,就应该遵循生态理论种群协同进化内容的原则性要求,了解每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扩大生态因子的影响范围,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从生态理论的角度出发,班级既然是一个统一的种群,就应该明确种群内部的管理制度,建立生态化的师生关系,摆脱师生等级问题的束缚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实际给予学生鼓励,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自己实际想法的空间和机会,以此来达到种群共生共成长的目标。

三、基于生态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探讨案例

为了从根本上了解生态理论的应用情况,并对生态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判断,相关学者围绕生态理论的基本特点,针对生态理论在我国各大高校英语课堂中的推进进度问题,开展了大型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在有效的时间内整合了调查信息内容,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一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取得了相对客观的调查研究成果。以A高校调查数据为例,A高校共有英语教师30位,其中有24位教师积极参与到了生态理论教学推进活动中,根据生态理论的要求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整,在生态理论教学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相关研究人员针对学生开展了调查访谈活动,总共收到调查问卷170份,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56%,其中男生有73人,女生有97人,78.4%的学生认为在生态理论教学模式下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更高,经过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对于生态理论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更高。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后发现,我国各大高校在开展生态理论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多以生态因子作为主要的关注点,利用生态因子之间的联动功能来达到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就生态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看,学生对于生态理论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生态理论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在英语课堂学习时,加强对专业性知识内容的关注度,以此来弥补自主学习中的薄弱点,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应对英语学习问题的能力。

结论

上一篇:立体化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言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