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收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03:12:25

外汇收支论文

外汇收支论文篇1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贸易收支;实证分析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同时,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高涨的投资率、快速的技术进步,汇率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变量,逐渐确立了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也伴随着汇率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汇率的调整就和贸易收支联系起来了。首先是1981年,也就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之时,汇率的调整就和进出口联系起来了。接着就是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的统一并轨,从而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1996年12月我国外汇体制更是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2005年7月21日更是实施了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即时起人民币对汇率升值到8.11元水平;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水平进行调整。这样,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收支的联系变得就更加紧密了。

本文在构建新的实际有效汇率后,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汇率变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定量分析方法采取的是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ADF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最小二乘法。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汇率变动对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计算出了1986-2002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然后展开实证分析。本文最后得出结论。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研究始终是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特定的经济环境为前提来进行。各项研究对于其限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的相关关系做出了较为详尽准确的描述,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各自产生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上的差异,例如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决定因素的改变,都会使得前期的研究成功在解释当前问题时受到局限。

对于该问题的分析,最为著名的就是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这类分析的重点在于国际贸易在多大程度上对相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更具体地说,就是贬值能否改善国际贸易收支。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当进口价格弹性和出口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在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基础上,诸多经济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得出的主张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通常不成立,另一派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可以成立。学者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多恩布什(Dornbush,1976),Bahmani-Oskooee(1985,1989),JaimeMarquez(1990),MohsenBahmani-Oskooe和TaggertJ.Brooks(1999)等学者为代表“弹性悲观派(elasticitypessimists)”。经济学家认为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趋向于小于1,即本国货币贬值不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弹性乐观派”(elasticityoptimists)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对外贸易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趋向于大于1。主要由Gylfason,Thorvalur和OleRisager(1984),Marquez(1990),MohsenBahmaniOskooe(1998)等学者,通过建立包括行为方程和结构方程在内的宏观经济模型,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等实证分析方法,证明了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贸易收支。

近年来,国内有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第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严重不足。这一位着汇率贬值非但不能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会导致进出口状况的恶化,因而汇率贬值政策将带来负效果。如厉以宁教授(1991)对我国1970年-1983年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分别只有0.6871和0.0506。谢建国、陈漓高(2002)采用1978年-2000年的数据,利用双边分析法(美国、日本、欧盟)通过实证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中国贸易收支的进出口弹性仅为0.089,中国贸易收支短期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状况,而长期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

第二种看法是我国的进出口弹性出于临界值,因而汇率变化对我国的贸易收支影响不是很明显。如陈彪如教授(1992)运用外经贸部统计的1980-1989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和贸易量指数进行回归后得到以下结果:我国的进口需求价格为0.3007,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7241.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之和为1.0248,说明人民币贬值或升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总体增长能够使贸易收支改善。据高盛公司做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出口的汇率弹性系数约为0.2,如果以贸易额加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1%的话;中国的出口额可望增长0.2%,因此实际上,汇率的浮动对目前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找论文,上论文114。

第三种看法就是汇率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戴祖祥(1997)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个时间段。第一个研究的时间段为1981年-1995年,该阶段出口价格弹性为-1.0331,加上根据IMF(1994)的统计分析得出的我国的进口需求弹性为-0.3,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1.3331,说明我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第二个研究的时间段为1985年-1995年,该阶段出口价格弹性为-1.1234,同样加上IMF(1994)的统计分析得出的我国的进口需求弹性-0.3,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1.4331,认为汇率贬值有利于贸易收支改善。谢智勇、徐璋等8人(1999年研究得出结论:通过实际汇率所测定的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为9.2523,远大于马歇尔—勒纳条件中的临界值1,说明我国的进出口商品完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影响。朱真丽、宁妮(2002)对我国贸易1981年-2000年的多边和双边价格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为美、日、香港,进出口价格弹性之和为-2.71,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之所以不很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时间、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从时间上看,他们分别研究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比较结论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外贸易价格弹性逐步增大,这与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的基本宏观经济情况是相适应的。

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选用贸易份额权重,计算1986至2002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1、计算方法:

关于实际有效汇率的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例如:贸易量是用进口还是出口表示,或是用进出口总贸易额表示;选用怎样的权重才能准确反应该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于权重的时间变动如何解释。目前,经济学界已对这些问题已经作了较为合理的理论阐述,普遍认为:从理论上讲,权重调整的周期最好为每年一次,但实际执行重也应考虑到频繁处理数据的困难性,依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联邦储备委员会就使用了不同的测量周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实际有效汇率权重每纪念变动一次,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实际有效汇率权数则基本没有调整。

外汇收支论文篇2

关键词:汇率 贸易收支 综述

理论上讲,汇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汇率的波动可以影响一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使进出口发生变化,并影响到贸易收支的差额。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做过研究,所持结论不一。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1、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

Tilak Abeysinghe和Tan Lin Yeok (2005)从名义汇率角度通过对新加坡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认为国内生产力的进步以及本币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降低会部分抵消升值给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币的升值并不会恶化贸易收支。

SilvanaTenreyro (2004)采用1970—1997年的数据专门研究了名义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结论是名义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任何显著影响

Wilson(2000)基于1970-1996年度数据对韩国、美国和日本之间多边贸易进行研究,发现实际汇率波动对韩美和韩日之间的贸易收支没有显著的影响。

Rose(1991)运用多种计量方法估计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五个主要OECD国家的非结构贸易收支方程,发现实际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几乎没有影响。

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正面影响

Eleanor Doyle(2001)考察了汇率波动如何影响爱尔兰对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出口影响,分析汇率波动影响采用了GARCH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实证结果表明不论名义或真实汇率波动对爱尔兰的出口都具有积极影响。

Ying Qian Panos Varangis(1994)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瑞典、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荷兰的出口影响具有正面作用。

Marquez(1990)以欠发达国家整体为对象,研究的时间段为1973年---1985年,采用季度数据,得出进出口价格弹性之和为-1.44和-0.78,马歇尔-勒纳条件得以满足,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贸易收支。

3、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负面影响

TaufiqChoudhry (2005)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个角度研究了1974—1998年汇率的波动性对美国向加拿大和日本实际出口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名义汇率的波动对美国的对外出口有显著的影响,且大多数为负面影响。

Rose和Andrew (2000)使用1970—1990年18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作模型,发现名义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

Sauer and Bohara(2001)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对拉丁美洲与非洲国家是存在的。

二、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近年来,人民币与贸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国内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于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汇率变动与我国贸易收支无显著关系。

宿玉海、黄鑫(2006)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就1997~2004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及波动对中国向日本及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效果不显著。

沈国兵(2005)基于1998-2003年月度数据对中美之间贸易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认为中美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浮动并不能解决中美逆差问题。

欧元明等(2005)在《汇率与中国对外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内资企业出口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并且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都不能有效地解释内资出口的变动,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内资企业出口影响非常小。

2、汇率变动与我国贸易收支有显著关系

朱小梅、田贤亮、王红玲(2006)采用1994~2004年的相关数据,以中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发现人民币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有着实际影响,但在出口中所谓的J曲线效应并不显著。

卢向前在《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一文中,重新对 ML 条件进行检验,采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对 1994-2003 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ML 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 J 曲线效应。

李海波(2003)对1973-2001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国际贸易收支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这段时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国际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评价

虽然经验研究结果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但多数实证分析表明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大。对研究结果差异可能诠释的原因在于与实证研究的对象、国别、地区、数据的选取、汇率波动率的测量、实证方法的差异等有关。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造成的影响以及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指责是否成立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答。

参考文献:

[1] 封思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的研究,2007,(4).

[2] 金洪飞 周继忠:人民币升值能解决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吗?[J].财经研究,2007,(4)

外汇收支论文篇3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外汇储备规模问题。本文在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具体情况,着重从内外均衡的角度剖析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的供给来源问题;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持货币金融稳定的高度,探讨了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归纳出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密切关注的几项重要指标,并运用本文提出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标准,论证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充足性,进一步印证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对于货币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从国际经济交易、外部均衡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需求问题,研究表明,比例分析法和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都不能准确揭示储备的需求,实证分析方法有助于把握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国际资本流动不充分、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用储备/进口的比例衡量储备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储备的作用是为贸易差额融资,而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间并没有稳定的比例关系,因而,比例分析方法具有局限性。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资本和金融帐户,而且储备不仅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还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的汇率和充当偿债的准备,这样,储备/进口的比例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均没有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宏观经济目标纳入分析,而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基本上局限于支出削减政策,因此,这些模型也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需求。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充分调整和部分调整模型就国别数据、截面数据和平行数据对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如经济规模变量、经济开放度、国际收支扰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充分调整模型中,GDP都是显著的;在部分调整模型中,上一期的外汇储备都是显著的;与充分调整模型相比,部分调整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本期期望的外汇储备水平和上一期的实际外汇储备水平的差距只有部分得到了调整,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调整速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外汇储备需求模型中,国际收支扰动变量始终是显著的;在未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前,经济规模变量中只有国内生产总值是显著的;在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后,经济规模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而货币供应量则是显著的。

2.从物价稳定、内部均衡的角度探讨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论证了我国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外汇储备经由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几个中间环节作用于通货膨胀。本文归纳出外汇储备来源的三种渠道:(1)干预外汇市场购入外汇;(2)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3)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其中,第一种渠道涉及外汇占款。1994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均来自于第一条渠道,这表明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时,外汇占款也应相应增加,但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却无法

按照官方汇率和外汇占款一一对应,本文给出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l)额度外汇的特殊处理方法;(2)1993年6月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调剂市场,按调剂价格买卖外汇:(3)1995年后中央银行的一些净购汇没有计入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但由于外汇占款只是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之一,在外汇占款增加时,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回收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手段减轻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压力,因此,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并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本文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与此同时,本

本文就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刚性增长以及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回收再贷款、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如何,取决于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以及影响货币乘数的现金.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等因素的变化。在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只有7469.18亿元(1997年7月)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其它办法,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的幅度和频率,改革的力度越大,频率越高,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就越小。因此,中央银行需要综合外汇占款和央行的政策性贷款的发展趋势、考虑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和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密切监控货币乘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础货币的吞吐调控货币供应量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稳定币值的目标。

3.运用内外均衡的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笔者认为在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l)外汇储备的宏观成本和收益。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是渐进的外汇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结果,199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状况良好、国际收支平衡,这从效果方面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宏观收益是高的,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2)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较为严格,缺少民间外汇的蓄水池,因此,外汇储备是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主体;(3)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净资本流入,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4)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比例分析法和储备需求模型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实证分析方法也不能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笔者认为,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下限可以用结合进口支付和外债偿还的扩展的比例分析法来说明。如果说进口支付反映了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那么外债偿还则反映了资本和金融帐户对外汇储备的需求。(5)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不能轻易断言“外汇储备多了”。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进口、外债还本付息等因素),提出了我国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上下限,下限由4个月的进口需求、10%的中长期外债和30%的短期外债偿还准备来确定,上限是不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外汇储备水平。

4.分析了外汇储备供给来源问题,阐述了用结售汇报表分析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给出了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差异的原因,指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分析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的有力工具。

目前我国使用结售汇报表来反映外汇收支的情况。从结售汇报表看,贸易和非贸易项目的顺差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

衡表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编制原则的不同:结售汇报表反映的是进入结售汇体系的外汇收支(外汇供给和需求),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经济价值的交换和转移,不管这种经济价值的交换与转移是否涉及外汇供求。由于结售汇报表(以及1994年前的国家现汇外汇收支平衡表)只反映了我国外汇收支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汇收支不通过结售汇体系,结售汇报表的覆盖面和解释力将日趋下降,因此,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的来源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随着意愿结汇的推行,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大。

此外,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1)两者在具体项目上的口径并不完全相同;(2)结售汇报表不能反映未形成外汇供求的国际交易(如外商设备投资以及利润再投资);(3)我国目前的结售汇体系只包含了部分外汇收支,结售汇报表在反映外汇收支方面的不完全性是其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上述研究表明结售汇报表无法准确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的统一性和资料的可得性,使得我们可以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各国外汇储备的来源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来源于经常帐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一个国家的净财富;而主要来源于金融帐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上(IIP上),外国居民在一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均被视为该国的负债),这样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审慎看待源于净资本流人的外汇储备的增长。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也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5.在对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要保持货币金融的稳定,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关注的几项指标:外汇储备水平和相对规模、汇率水平、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本流动结构、外债期限结构和风险状况。

汲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l)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项目的管制是避免国际经济冲击的最后一道屏障。发达国家资本项目的开放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到八十年代才实现了资本项目的货币可兑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资本项目的开放一定要非常慎重。(2)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发展仍然要立足于利用本国的资源,求得本国储蓄和投资的基本平衡,决不能形成对外资的依赖而损害本国的经济金融安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都存在着一定的逆差,这意味着它们是通过借用别国的资源来求得本国经济发展的。将经常项目逆差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借用别国的资源毕竟要受到本国偿债能力的制约,不顾本国的条件,无限制的借债,是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的。如果维持高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在无法得到流人资本弥补时,是很容易陷入危机的。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高,筹措资金弥补逆差越困难,如果听任经常项目逆差居高不下,不采取措施加以克服的话,迟早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对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资本流入结构的研究表明,它们的资本流入结构基本是以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主要是银行借款)为主,显然,这样的资本流入结构是脆弱的,在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信心动摇时,银行无法继续通过向外筹资来应付支出的需要,投资于本国证券市场的外资抽逃,容易导致支付危机,因此,利用外资应坚持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主。此外,还要监控外债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状况的变化,避免偿债危机。

外汇收支论文篇4

关键词:汇率;消费物价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1-0049-05

本文的目的在于想以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并由此展开,对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本文在对比国内地区之间的“汇率”后,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公式做出修正,进而运用修正的模型来确定人民币兑美元的内在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PPP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种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发行国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决定的,即由它的内在购买力所决定。由于内在购买力就是商品和劳务的物价水平的倒数。

绝对购买力平价就是当所有国家的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是相等的。用公式表达是:

这里P的下标表示这个价格是第i个物品或劳务的价格。如果假设编制物价指数的权重都相等,换而言之,N种物品中的每一种物品占别国消费总量的份额与此物品占本国消费总量的份额是相等的,那等式(1-1)也适用于一般物价水平:

这里的P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指数。这是购买力平价学说最简单的表达式,精确地讲,等式(1-2)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决定式。

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的则是汇率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一个时期汇率变动百分比,都等于两国间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差额。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描述的是一段时间内两国的物价变化与汇率变化的关系,所以,它可以在置基期水平于不顾的情况下,衡量一段时间内汇率变化和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化是否一致,应用上非常方便。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可克服的弊端――即使一段时间内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化与汇率变化满足相对购买力平价,也不意味着基期汇率就是合适的。因为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表达式就可以看出,当左端分子分母同比例扩大或者缩小时,分数值不变,所以在计算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基期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表达式为:

其中,Et+1与Et分别表示t和t+T时的汇率(直接标价法),Pt+T/Pt与Pt+T*/P*t分别表示从t时到t+T时的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指数,或者变形为:Et+T=EtPt+T/PtPt+T*/P*t(1-4)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内在的简单性,从货币具有购买力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非常符合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较其他汇率决定理论更为直观。所以,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分析和政策研究。但其是否成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早期,它曾被认为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理,一个经验公式,随后它又被认为过于简单而极易误解。

等式(1-1)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首先,位于不同地区的该商品是同质的。其次,该商品的价格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不存在任何价格上的粘性。一国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商品在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这被称为可贸易商品;第二种是不可移动的商品以及套利活动交易成本无限高的商品,主要包括不动产与个人劳务项目,其区域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这被称为不可贸易商品。这就是,将经济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购买力平价是适用的,另一部分是由一国国内决定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更加符合现实,事实上,将经济强行分为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并不比原来的假定更现实,这在后面模型中也会提到。

个别物品的价格由于与一价定律联系在了一起,促使人们思考购买力平价成立的解释。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购买力平价学说是一价定律在整体物价水平的体现。但我们并不要求一价定律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成立――也许它对任何物品及劳务都不成立,但只要一价定律在某一种物品上的偏差能与另一种物品上的偏差抵消就行了。

现实中,虽然很少有实例支持购买力平价,这也可能是由于引用的价格数据不完善造成的,事实上,购买力平价在现实中仍然充满活力,换句话说,等式(1-2)也许是完全有效的,但必须是以“真正的”价格水平作为变量,而不是根据观察,这与我们实际看到的(即各国的价格统计数据)是有一定差距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许会认为购买力平价是不可检验的,因为它涉及到不可观察的数据,而不是实际中使用的数据。因此,曾经的检验的结论不是必然成立的。如果真正的价格(即与购买力平价有关的)与其他某个观察数字有一定关系,那么,购买力平价学说就可以运用。

不管正确与否,购买力平价始终是分析汇率变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它对国际竞争有影响时更是如此。

(二)购买力平价的影响因素

想要在现实经济中直接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首先得了解影响现实经济中的汇率的因素。

一国的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最主要的因素。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投资者选择它,是因为它能为人们带来某种收益。人们在选择持有一国货币还是持有另一国货币,就会考虑哪一种货币带来的收益最大,这种收益是由其金融市场的利率所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利率平价理论。

上述叙述使我们知道,一国利率对汇率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利率又是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知道,利率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货币供求关系不但会影响利率,其实也会影响到物价水平。如一国增加货币投放量,市场上货币增多,供大于求,导致利率下降、物价上涨;反之一国减少货币投放量,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供不应求,利率提高、物价下跌。

购买力平价理论除了主要受利率影响外,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政治局面的稳定程度、新闻媒体对外汇市场汇率的报道、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市场心理预期。

当然,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只有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长期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则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则是无效的,它们不会改变汇率的长期均衡值。

(三)购买力平价直接运用于我国的各个地区

前面介绍了现实经济中干扰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因素,会对购买力平价理论造成干扰。但是如果将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假想为独立的货币发行地区,那么各地区以上的干扰因素就可以忽略。因为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只有市场心理预期会略有不同,其他因素的影响则是一致的。而各地的物价就成为影响地区之间汇率的关键因素,这样可以更好地考察购买力平价理论。以一国的各地区为样本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各地区之间的名义汇率恒为1,这是由于一国货币统一发行,但是在分析时却把它当作不同的货币,但由于货币全国流通,所以货币购买力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任何地方的一块钱都是一样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受却又是不一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块钱在人们生活中给人们的感受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人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完全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即利用等式(1-1),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式可以算出各地区之间汇率。由于一国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有差别的,物价很显然是有高有低,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明显高于经济落后的地区。

现在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划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省级行政单位: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西省。其中,上海、浙江代表经济发达地区,山东代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江西、内蒙古自治区代表经济欠发达地区。样本选择虽然不多,但还有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上海还代表了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则代表了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

根据等式(1-1),运用1990~2004年各地区的物价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计算出各地区相对应的“汇率”,见图2-1:

计算得出使方差最小的E上海/浙江是1.12,E浙江/山东是1.02,E山东/上海是0.87,E上海/内蒙古是0.721,E山东/内蒙古是0.6348,E上海/江西是1.16,E浙江/内蒙古是0.652。这些地区之间的汇率与名义汇率1的方差和是0.39。在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只考察物价因素,上海、山东、浙江与内蒙古之间的差别相当大。上海和江西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差别也是非常大。这些汇率与名义汇率1的方差值虽然比较小,但是这对于1这个不大的名义汇率来说,偏差是非常明显。

由图1-1还可以看出,即便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不成立的。在经济发达程度比较接近的地区,其偏差也比较小,比如浙江、上海、山东之间;经济发达程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其偏差也比较大,比如,内蒙古与上海、浙江、山东之间。

可见,汇率除了与物价水平有关系外,还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系,经济发达程度本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也就是说,两个地区如果物价水平相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显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的一元人民币感觉上应该更好。由此可以推断,等式(1-1)即使在国内的条件下,需要修正的空间也非常大。

二、修正的模型和实证检验

(一)对购买力平价模型的修正

根据前面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检验,单纯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可能解释地区间的“汇率”,加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对e=P/P*进行修改,汇率决定式变为:

其中,P为消费物价指数,D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P/D代表该地区单位收入所支撑的消费价格水平。我们将该汇率决定理论称之为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

因此,为了检验该理论的先进性,我们继续在一国范围内进行检验。继续将我国的各个地区假想成各个独立的货币发行区域,由于货币相同,名义汇率仍恒为1。

(二)数据说明

1.物价指数的选择。

文中模型计算中使用的物价指数是以1990年为基期(1990=100),1990~2004年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所以选择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而不选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是因为消费物价指数是包含了贸易品和非贸易部门的比较全面的物价指数,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只考虑了贸易部门。虽然非贸易部门的物价不能由于套利活动趋于一致,但它有一定内在约束力使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个约束力可能保持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在人民消费总价值之内的比例趋于一致。

2.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选择。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文中前后提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中都使用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0~2004年间的数据。因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全部参与流通,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往往会有一定比例不参与流通,所以,本文最终选择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实证结果

将样本数据运用于(2-1)式,得出各地区相对汇率,见图2-1。

通过将图2-1与图1-1对比,可以直观地发现,图2-1中,各地区的“汇率”更加集中在l附近,只有上海/江西一个例外,这说明该理论确比购买力平价理论更符合实际,也更能说明问题。

进一步,用SPSS来观察分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出以下结论。E上海/浙江的置信区间1.0551~1.1111,E浙江/山东的置信区间为0.8882~0.9907,E上海/山东的置信区间是0.9681~1.0616。使得方差最小的汇率E上海/浙江为1.08,E浙江/山东是0.94,E上海/山东是1.01,E上海/内蒙古是0.987,E山东/内蒙古是0.984,E上海/江西是0.916,E浙江/内蒙古是0.60。这以上三个汇率与1的方差是0.176,比原来未经修正的汇率提高了54.8%接近度,更接近了名义汇率1。

这印证了本文前面的设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后的消费物价指数的确更能说明真实汇率的形成。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将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于国与国之间,同样比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测算汇率更加合理。

三、运用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估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是一直是最受关注的,其影响最为广泛,这也使讨论人民币汇率有了现实意义。因此,用这个理论来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内在汇率。

为了对比起见,首先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人民币兑美元的内在汇率。运用1999~2004年数据,根据公式(1-1),得出以下结果:

实际汇率从1999年到2004年都是在8.27元/美元左右,与计算出来的汇率有相当大的距离。计算出的结果表明,近来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70%左右。这与易纲(1997)绝对购买力平价得出的1995年中美一般商品的汇率为4.2元/美元的结果比较接近;也与《Economist》根据“Big Mac index”方法估计的结果――人民币在2003年4月被低估大约56%――比较接近。若以世界银行衡量GDP采用的2002年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1.79元/美元估算,则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更大。

接下来,我们再用上面得出的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估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于公式(2-1)有量纲上的问题,因此,在运用该理论计算中国与美国的汇率时,我们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方法。

等式(1-3)加入可支配收入因素就可转化为下面的等式:

按照公式(3-1)计算,结果如下表:

计算结果说明,人民币一直处于低估状态,如果以1999年为基准,2004年人民币低估了7%。这与张志柏(2005)运用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他的结论是人民币被低估12.3%,2002年的均衡汇率为7.259元/美元,2003年的均衡汇率为7.181元/美元,2004年的均衡汇率为7.924元/美元。但与上面运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出的均衡汇率相比,低估程度却远不及前者厉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提出了相对收入购买力理论,该理论的结果证明,新理论可以缩小原来购买力平价模型的误差。在一国之内,在购买力平价要求的条件下,检验新模型是具有意义的。基于在国内条件下检验新模型是优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引入了新模型后,基于汇率理论的结构式模型在其求真实汇率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汇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然后将其运用到人民币/美元汇率时所得到结果与现实的汇率相差也不是很大,以1999年为基准,人民币只是被低估了7%左右。经过分析,发现这是符合真实情况的。

在上文我们曾经指出,决定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及政治形势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该国的外汇供求。这些因素基本上可分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政治与预期因素等。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用本文提出的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预测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更为合理。中美两国现实的物价水平确定汇率的绝对水平。按照比较的结果,由表(3.1)发现2.5元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和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大体相当。扣除物价结构等因素后,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应是3∶1左右。这与现实的汇率差距相当大。再看本文的修正模型,表(3.2)显示了汇率的升值趋势,人民币一直保持在低估状态,大约低估7%到8%。

2.结合国内经济形势与外汇供求理论预测人民币近期走势。对人民币近期走势的看法,分歧较大,从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政策来看,人民币汇率还将承受下调的压力。首先,中央计划在本世纪末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为此必然要逐步放宽外贸与外汇的管制,这样会增大对外汇的需求。其次,为了实现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必须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水平。同时,关税税率大幅度降低。这两者都会使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外汇支出相应增加。再次,出口换汇成本将持续上升。我国物价体系的改革还正在深入进行,再加上快速的经济发展,难免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可以大胆预测我国出口换汇成本必呈上升趋势。最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出口供给能力有限,但进口需求旺盛,存在外汇供求缺口。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指令性计划,外汇缺口将直接转变为汇率下浮的压力。因此,在近期由于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货币汇率下调是正常的。从长期看,在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人民币自由兑换基本实现、外汇管制基本取消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是必然的,只是上升的幅度并不会象欧、美等国叫嚷的那么大。

实际上,光有数量分析是不够的,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因此,还要对人民币汇率现状进行分析。从1988年起,我国实行官方牌价与外汇市场调剂价并行的汇率双轨制,并对两种汇率都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方式进行调整。在此其间,人民币汇价波动频繁,尤其1992年以来,调剂市场汇价大幅度变动,对经济生活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自1992年春天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进口的需求,对外汇的需求压力加大。同时,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城乡人民对人民币信心不足,纷纷购买外汇保值。因此,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外汇调剂市场存在严重缺陷以及官方干预手段无力,市场失真非常严重,投机因素得以乘虚而入,大量的炒买炒卖加剧了外汇的波动。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实现了多轨合并,推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另一方面,实行新的结汇、售汇制度。在此背景下,汇率自1994年来一反连续贬值的常态,开始“稳中趋升”。

然而,现实经济是复杂的,当前汇率决定理论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仍有很多谜团尚未解开,应该说,我们对于汇率如何决定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也正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断调整着理论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研究和实证的视角,推动着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期待着未来新的突破和发展对汇率决定问题给出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参考文献:

[1]陈雨露,候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5,(5),45~52

[2]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汇率[J].国际金融研究,2005,(6),52~56

[3]Sophocles N.Brissimis,Dimitris A.Sideris.Testing long-ru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under exchange rate target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959~981

[4]De Grauwe,P.Dewachter H.A Chaotic Monetary Monetary of the Exchange Rate[J].Kredit und Kapital,1992,25~54

[5]Grilli,V,Kaminsky,G.Nominal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1,27:(2),191~212

[6]Stockman,A.Exchange rates,the current account and monetary policy[J].In:Haraf,W.,Willett,T(Eds.),Monetary Policy for a Volatile Global Economy.,1990.AEI Press:Washington,DC,95~116

[7]Mark,N.C.Real and nominal exchange rates in the long ru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8(1/2),1990,115~136

外汇收支论文篇5

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ƪһ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973年,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崩溃,特别是1976年牙买加协议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合法性

以来,控制在一定波动范围的固定汇率制随之解体。再加上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对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金融风险急剧增加,汇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幅波动现象。就我国的情况而言,1994年以后,外汇风险基本由国家承担,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此后,央行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风险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涉外企业的经济收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汇风险管理日益成为我国涉外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外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的深入研究着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总体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外汇市场的现状;接着明确汇率风险的相关概念、种类及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形成对汇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知识;紧接着重点研究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然后,通过对浙江外贸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控制汇率风险的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主要研究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2、具体内容: 1. 外汇市场

1.1外汇及外汇市场1.2国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1.3我国外汇市场

1.3.1人民币升值过程简要回顾 1.3.2我国外汇市场的现状 2. 汇率风险2.1汇率风险概述

2.1.1汇率风险的概念 2.1.2汇率风险的种类

2.1.3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 2.2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3汇率风险管理

2.3.1汇率风险管理的概念

2.3.2汇率风险管理的原则 2.3.3汇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3.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部管理策略3.1选好或搭配好计价货币3.2平衡抵消法避险3.3利用国际信贷3.4运用系列保值法3.5开展各种外汇业务

4.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外部管理策略4.1加强汇率风险的外部监管4.2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

4.3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4.4稳步推进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 5.案例分析

5.1浙江外贸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5.1.1浙江外贸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2汇率风险规避策略5.2跨国公司汇率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5.2.1跨国公司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2.2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6. 总结

6.1主要研究总结 6.2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的方法------

本文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和实证相结合,其中理论研究为主,从而研究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内外部规避策略。

2、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一)启动阶段(2010年11月12日前):确定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论文题目,师生双向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做好开题前期工作。

(二)开题阶段(2010年12月10日前):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组织开题论证和初期检查工作。

(三)实施阶段(2011年5月6日前):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调研及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完成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毕业论文的审阅和修改完善。

(四)答辩阶段(2011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的第一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五)答辩阶段(2011年6月5日前):毕业论文的第二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六)评价阶段(2011年6月17日前):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总结、评估和评优、材料归档。

五、主要参考文献:

【1】Dominguez, K.M.E.,Tesar,L.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1):188~218.

【2】Hutson,E.,ODriscoll,A. Firm-leve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in the Eurozon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5):468~478.

【3】王德中.企业对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经济学家,1994(1):53~61.

【4】王布衣,邵拥军.浮动汇率时代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商业会计,2007(6):51~52. 【5】刘海云,褚晓飞. 出口企业外汇风险防范策略[J].经济论坛,2008(9):48~50. 【6】古筝.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71~73. 【7】余晓婷.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34~135.

【8】梅光增.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9):245~246. 【9】徐鸿燕.浅谈我国企业面临外汇风险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0(4):59~60.

【10】白淑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防范对策[J].北方经济, 2008(4):72~73. 【11】李鹏.人民币升值下企业如何应对外汇风险[J].辽宁经济,2009(1):60. 【12】何燕.涉外企业经营中外汇风险的形成与规避[J].山东经济,1997(2):38~40. 【13】邱志德,贺宁.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控制浅析[J].财会通讯,2010(6):143~144. 【14】张意新.我国企业外汇风险防范与规避探讨[J].财政监督,2009(10):78~79. 【15】王光磊.我国涉外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J].时代经贸,2008(11):219~220.

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开题报考篇二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外汇储备,指由各国官方持有的可兑换货币及其他短期金融资产,它是当前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宏观调控实力的重要标志。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后,外汇储备逐渐增加,1983年达到89亿美元。但当时误认为储备过多积压外汇资金,主张增加进口,结果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到1986年下降到20.72亿美元,此后逐渐恢复并一直维持在一二百亿美元的平,1993年底为211.99亿美元。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复苏,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通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连续居世界首位。同时 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双顺差现象,中央银行被迫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路高升。与此同时,我国物价水平也一路上扬,这意味着我国 通货膨胀现象越来越明显。

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度增加, 大大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 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 坚定了国内外对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有利于外资流入、降低对外筹资成本。外汇储备增加还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交往中的地位,为我国在国际 事务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和在国际交往中争取应有的权 利赢得了一定的主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直接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汇买卖活动,国家外汇储备及其增减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不仅直接、迅速,而且有力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下,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外汇储备量仍然保持增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反映了一个国家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的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仅增加了持有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同时还会带来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损害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文献综述

1、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情况

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双顺差,汇储备不断攀升,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 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上述可以用图简略表示为:

外汇储备增加 外汇占款上升 基础货币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

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供给的影响,可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写成下面的简表形式见 (表一)

表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简表

用B来代表基础货币,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有:

B=C+M=FA+1+2+3+4-5-6-7

可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五个:第一,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FA;第 二,中央银行对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及贷款1;第三,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净债权 2-5;第四,中央银行对 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 3-6;第五,中央银行其他 债权净额 4-7。可以将影响外汇储备的后四个因素合在 一起,视为国内净资产,即国内信贷(包括对金融机 构债权、对政府的净债权、对非金融机构的净债 权和其他净债权),用D表示,即

D=1+ (2-5)+ (3-6)+ (4-7) (1)

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FA由外汇占款、货币黄金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三个部分构成。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为收购外汇所投放的资金。我国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由外汇占款构成,货币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仅占了很小一部分,特别是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的投放量几乎和国外净资产相等。因此:

基础货币= 外汇占款+ 国内信贷,用R表示外汇占款。

则 B=R+D (2)

从上式可以明显看出:基础货币是外汇占款的同向线性函数,即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 下,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 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

进一步的,中央银行发放的基础货币B在 整个金融银行系统流通中有一个放大的过程,假设货币乘数为 k,那么货币供应量

M=kB (3)

M 表示货币供应量,k表示货币乘数,综合以上可得:

M= (R+D)k (4)

假定k 和 D 不变,则 M 的增减取决于 R(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的增加是由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引起的,因而外汇储备变动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增 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

二、对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分析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货币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它仅仅起到方便交易的作用。 认为货币是覆盖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 发生实际的影响,即持有货币中性论的观点,这对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分析

(一)我国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为:Ms=BK。(其中 B 为基础货币投放量,K 为

货币乘数)

(二)对基础货币 B 分析: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 B 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人民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二是外汇占款;三是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 透支与借款。而从中国人民银行历年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

(1)自 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中比重逐渐增大,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2)由于 1994 年后中央银行转变基础货币投放方式,银行系统贷款比例逐步减少,但它仍是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央银行基本停止对中央财政的透支和借款,虽然 2001 年后有所增加,但占基础货币供给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外汇占款分析:一般地,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可能有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币 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收购外汇,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二是用 借入的外汇补充外汇储备;三是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 收益不计入我国的外汇储备,而是计入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而且我国也不存在 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的情况,所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只能是通过第一 种情况增加的。在当前的结汇售汇制度和外汇市场制度下,外汇储备受国际收支 状况和外汇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央银行是不可能自主控制外汇占款的,而只能被 动地提供基础货币。

(2)人民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分析: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是通过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而形成的。1998 年开始,中央银行取消 了贷款限额管理,存款货币银行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存款 货币银行是否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和再贴现取决于其信贷意愿。经济的景气与 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在经济不景气时,商业银行的惜 贷现象,完全可以削弱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所做的宏观货币政策调控。企业信 贷需求的顺经济周期特性决定了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的多少。另一方 面,中央银行为控制基础货币随着外汇占款大量增加而被迫作出对冲调整, 相应减少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但中央银行不可能自主确定外汇储备和外汇占 款的规模,只能通过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因 此,中央银行对银行系统贷款的控制是很弱的。

(3)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透支与借款分析: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 法》明确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向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提 供贷款,财政赤字要依靠市场融资来解决,从而在制度上杜绝了财政收支对基础 货币的过多影响。我们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对政府 债权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年减小,政府债权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力度似乎削弱了, 大量的政府财政赤字似乎是通过在市场上大量发行国债来解决的。但是,由于我 国国债的购买者大多是国有银行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政府的资金短缺最终还 要由中央银行贷款来解决。可见,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预算的透支与借款也是具 有内生性的。

由基础货币 B 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 的控制力量是有限的,也即基础货币 B 是具有内生性的。

三、引起外汇储备变动各因素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 一) 汇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汇率是通过国际收支对国家外汇储备

产生影响的。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出口商所换回的外汇可以在国内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进口商则需要支付 更多的本国货币兑换进口所需的外汇。因此,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刺激出口, 使外汇收支得到改善, 从而使外汇储备增加; 反之,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会导致该国国际收入相对减少,国际支出相对增加, 从而 使外汇储备减少。我国汇率变化的基本轨迹是从高估到市场汇率并轨。

( 二)资本大量流入对货币供应的影响资本大量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但在外汇受到管制的国家,国际资本流入也会直 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我国是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国家,境外长期投资和短期投机资金的大量流入意味着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这必然导致中央银行通过不断购入外汇的方式向社会注入基础货币, 因而它对国 内货币的冲击是直接的、迅速的, 而相对而言, 在资本项目管制不太严格的国家, 资本流动对货币供应的冲击则比较间接。

四、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大卫 休谟早在18世纪中叶提出的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就对一国贸易收支引起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关系作出了研究。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在金本位制 下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 ,国内货币供量减少;反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将导致本国黄金的净流入,黄金流入使国内黄金存量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增加。这一过程如下图二 。

图 2价 格 铸币机制的作用过程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自动调节理论,认为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上涨,黄金的名义价值就会跌至实际价值之下,从而导致黄金流出,商品输入。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引起的货币的国际流动,解决了各国货币量的过多与不足的问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还是是本币政策和外币政策的联系纽带和结合点。在弹性汇率之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上是有效地,并且它的效果会因净出口增加而加强。但在固定汇率制之下,若货币供应量增加,总需求增加,同时降低了利率 ,这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引起货币供给下降,除非这种效应被货币当局运用积极地货币政策抵消,其进一步的影响是:(1)若国际收支余额被冻结,货币供给将维持在新增加的水平上,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继续存在。 但外贸逆差要求必须减少相应数量的外汇储备。这种政 策 只能实行到外汇储备下降到不可接受的低水平为止。 于是 ,货币供给将不得不削减到其初始水平。

(2)若国际收支逆差不被冻结,货币供给将下降,从而总 需求减少。这就抵消了最初的货币扩张。也就是说,对于实行固定汇率的发达国 家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显然受制于融通逆差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

参考文献

1、石华军,肖珑.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供给量内生性的实证分析(2000-2005).《经济与管理》.2006 年第 1 期

2、张曙光.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比较. 中国金融采购网. 2005-10-21 2009年12月第12期 .

3、邓永亮 .《外汇储备增长 对 价格水平影响研究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 2009年12月第12期 .

4、岳意定 张璇,我国外汇储备对基 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 研究,2007 年第一期

5、曼昆【美】,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

6、李增育、余明: 外汇储备、汇率波动和货币政策操作 金融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7、蒲艳萍、李权.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统计与 决策, 2006( 8) , 99- 101.

8、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外汇收支论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GDP 国际收支 利差 通货膨胀 政府干预 多元回归

1979 年以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逐渐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市场管理过渡。到1993 年前,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外汇管理模式。从1994 年1 月1 日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奠定了基础。一是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逐步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三是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在客观因素以及一部分主观因素的作用之下,我国于1994年初开始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固定汇率安排。1996年12月1 日,我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完全可兑换。至此,中国正式确立了“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维持一定管理”的外汇管理框架。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缓慢升值。1997 年7 月2 日,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也正是因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使中国的汇率制度从有管理的浮动,转向实际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稳定的极其重要的标志。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改革是继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需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迈向市场化的又一重大改革。

在日益开放的经济中,汇率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如何合理确定本国汇率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经济的长远平衡发展。而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的研究,对于指导人民币汇率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汇率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带来重要影响。自2003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一再显现。币值的高估将有损于投资;若币值低估则会妨碍经济增长。因此,如果对影响人民币汇率市场走势的决定因素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无疑对汇率水平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对中小型经济体的汇率,以人民币对澳元为例。

人民币汇率市场走势的决定因素

(一)我国经济状况与人民币汇率

一国的经济状况,目前已成为支撑汇率的最主要因素。一国如果经济增长强劲,增长速度加快,投资机会增多使资本注入增加,使本币需求上升,带动本币汇率上升。同时经济强劲增长使出口有可能扩张,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顺差,拉动本币升值。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但整体上稳步上升,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因此,用来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GDP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相关性。GDP的水平逐年增加,表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另外,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相应提高 ,这使人民币在长期稳定时期内保持坚挺。

(二)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汇率

通货膨胀往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抑制了出口,刺激了进口,若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将使本身汇率下跌。但通货膨胀的影响往往具有时滞性。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一个取决于两国相对价格的名义变量。当本国的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下降,即本身贬值,则汇率就下跌;反之,汇率上升,本币购买力下降,即本币贬值,则汇率就下跌;反之,汇率上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之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除以外国物价指数。

(三)利率差异与人民币汇率

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周边的国家,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增加,使本币需求上升,可能会导致本币汇率的上扬。凯恩斯认为:汇率变动与两国相对利差有关,投资者根据两国利差大小以及对未来汇率的预期进行投资选择,以期获取收益或避免风险,从金融市场角度分析短期内汇率与利率所存在的关系即为利率平价说,表达式为:

(1)

(1)式中,S是将本币换成外币的汇率,F是将外币换成本身的汇率。i是本国利率,i *是外国利率。

(四)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

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外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流量的变动对它存在着直接的影响,而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又都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同时,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收付为基础的。一个国家的全部涉外经济活动的记录,构成国际收支平衡表。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引起外汇需求增加而可能导致外汇汇率上升和本币汇率下降。顺差则意味着对外债权增加,本币需求增加,可能促使本币汇率上升。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一直呈现顺差,支撑了人民币汇率走高。

(五)政府干预与人民币汇率

1994 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 年至今,我国汇率虽双向波动,但缓步上扬。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说明了人民币汇率的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这与政府的干预是分不开的。政治因素,政府的各项政策因素、外汇管制、预期心理、金融投机等因素都会对汇率的变动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现有的外汇汇率市场交易体制,政策干预更多的体现在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调整,外汇储备成为政府干预的重要工具。因此,将外汇储备的变化率作为政府干预的一个指标。

人民币汇率与其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通过上文的讨论,分析了GDP、通货膨胀率、利差、国际收支和政府干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构建以下模型:

LER=α1LGDP+α2CI+α3RD+α4IED +α5LFR (2)

LER表示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即1澳元=N人民币);LGDP是我国GDP指数,表示我国GDP的增长率;CI表示中澳利差,因为本文主要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澳元等中小经济的汇率问题;IED指进出口差额,代表我国的国际收状况;LFR是外汇储备占我国GDP的比率,代表政府干预的程度。

(二)实证分析

数据说明。本文采用了1990-2009年的数据,并利用Eviews5.0对所有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澳洲央行网站(rba.gov.au)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加以整理。其中,除CI、RD和IED数据中有负值外,其他变量数据均取对数处理。

ADF检验。首先对各变量的年度数据的平稳性进行ADF检验,其中,C、T、L分别表示序列的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差分项;代表一阶差分;带“*”临界值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数值,其余的全部为1%显著性水平下的数值(见表1),表1结果表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WLS(Weighted least squared)多元回归分析。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2)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3)式:

(3)

由(3)式可以看出:

第一,GDP的增长率与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的关系:两者负相关,即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利率下跌,而人民币对澳元的汇率上升。这点是符合汇率的正确的发展规律的,说明我国的汇率制度日益健全,使得汇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通货膨胀率与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的关系:二者正相关,但相关程度较弱。即通货膨胀率越高,则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上升,而人民币对澳元的名义汇率下跌。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越高,货币应当贬值。因此,这是符合理论解释的。虽然二者较弱,说明我国的汇率制度慢慢步入正规。

第三,中澳利差与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的关系:两者正相关,即当我国利率相对澳大利亚上升时,两国利差增大,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上升,而人民币对澳元的汇率下跌。我国汇率变动与中澳之间的利率反相关。相关系数为0.020358,这符合利率平价理论,但相关性小。可见我国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 ,使得我国汇率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中小经济体的利差变动。

第四,进出口差额与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的关系:两者正相关,即进出口差额的变动与人民币对澳元的名义汇率成反比。相关系数为1.28E-0.5,负相关性很小,即顺差每增加1%,人民币对澳元的名义汇率反而降低1.28E-0.5%。说明进出口差额对与中小经济体(如澳元)汇率变动的影响不大。

第五,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与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的关系:二者正相关,即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越大,澳元对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上升,而人民币对澳元的名义汇率下降。这与理论上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外汇储备增加需要投放更多的本币,带来通胀压力,本币贬值,则人民币对澳元的名义汇率下降。即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人民币对澳元的名义汇率则下降0.177560%。

结论

通过构造模型,以中小型经济体(澳元)为例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趋势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我国人民币名义汇率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中澳利差、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比较大。通货膨胀率、中澳利差、进出口差额虽然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但其相关方向符合理论实际的,说明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发展趋势良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必须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增加人民币的抗风险能力,使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向市场化,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华,燕焦枝.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状态转换行为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1)

2.韩晓来.汇率决定理论研究―兼评人民币汇率升值[J].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

3.朱孟楠,姜占英.人民币“美元化”程度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12)

4.陈伯云,万家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决定因素实证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8(12)

5.Fan ZHANG, Zuohong PAN, Determination of China's long-run nominal exchange rate and official interven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J] 15 (2004)

外汇收支论文篇7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进出口贸易 汇率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33-02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直处在相对低迷的状态,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经济沉疴不起,日本经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在这种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中国一直以来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资本项目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不断增加。2005年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全面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问题一度成为国际社会和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它对中国未来进出口贸易究竟有多大的影响?面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政府、外贸行业和出口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一、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研究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兑换他国货币单位的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一般来说,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而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收支。

1.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理论的发展。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学派对此的有关论述,他们主张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加货币流入,从而增加一国的社会总财富。在此之后分析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相继诞生,例如,马歇尔―勒纳―罗宾逊的弹性分析理论及“J曲线效应”,西德尼・亚历山大的吸收论以及后来的货币分析论和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等等。

弹性理论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只有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且贬值后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需要调整的时间,就是著名的“J曲线效应”;宏观经济学体系建立后,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理论认为当一国贸易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货币贬值或升值会通过乘数效应影响国民收入,进而影响到贸易收支;货币分析法认为,贸易商品价格与非贸易商品的价格是可以相互传导的,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接着出现的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认为汇率波动不会完全传递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市场不完善、沉淀成本、市场份额,以及生产全球化等。

2.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是一国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和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对汇率升值的贸易效应研究分析相对较少,并且升值情况的贸易效应也并不能和贬值情况的贸易效应简单类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收支改善依赖于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和竞争效果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明显不足。

二、人民币升值对贸易收支的复杂影响

1.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原因。自从中国实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不仅表现为升值趋势,并且显示愈来愈快的上升速度。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本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的产品国际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扩大出口,改善贸易收支。因此长期以来,各国都不遗余力地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甚至赢余,导致彼此贸易摩擦。英国2001年发表《中国的廉货币》,制造“中国”,同时美国也正式表态希望人民币更具有弹性;2002年日本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提案,提出逼迫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妄图形成第二个广场协议,而后又在2003年称“中国向亚洲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人民币升值的外来压力不断增强。

从国内原因分析,汇率的低估令外贸顺差过大,同时强烈的升值预期下投机资本大量流入,这些都是国内目前货币增速过快的根本所在。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促使CPI下降,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市场认为人民币快速升值可以抑制国际投资热钱涌入,有利于国内金融稳定,人民币汇率调整应该是解决目前经济中流动性泛滥的核心问题。因此国内宏观调控对人民币升值有所诉求。

2.分析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商品价格调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的价格调整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是否存在价格变化时间滞后;二是出口价格变化幅度。在国际市场中,汇率变化瞬间作用于金产价格波动,但对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相对迟缓,并且不同类别商品的反应差别较大。

对于中国制造业比较竞争优势较大的出口产品,比如纺织、服装、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为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替代性强,出口价格弹性必然较大,人民币升值对此类行业影响不利。不过其中亦有例外情况,比如,该类出口企业的原料和设备依赖进口的比重较大时,出口产品价格调整受配额取消或企业产品档次提高等因素影响,出口创汇反而会有所增加。另外,对于原料类产品出口企业来说,两面性更为突出。一方面初级原料类产品,如黑色金属、木器制品等,人民币升值导致此类低端产品价格上涨,必会使出口增长放缓;另一方面价格竞争优势强的出口原料,比如有色金属、有机棉纤维等,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价格上涨不会过分制约出口量增加。

3.分析人民币升值促进进口贸易增长。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本币升值带来出口下降、进口增长,因此使贸易收支相对恶化。事实上,这些理论在中国独特的经济体里适用程度有限。首先,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其对高技术设备、石油能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人民币币升值增强了对以美元标价的商品的购买力,相对降低了此类商品的进口成本;其次,中国快速经济增长面临通胀压力,当中国进口产品中农产品、建筑材料的进口供应量增加时,人民币名义有效利率的上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PI上涨,这对中国解决通胀压力具有潜在好处;最后,人民币升值会有力促进高新技术进口,对我国产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策略选择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放缓;但从长期来看,汇率变动对外贸发展是有利的。正如张全胜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国际投资的影响》中指出的,“人民币升值可以通过价格机制产生以下传导效应: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外国商品购买力增强降低进口产品成本国内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外贸企业长足发展”。可见,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发展的长期有利效应并非汇率变动本身造成的,而是以汇率变动为契机,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形成。因此,不应把汇率作为刺激出口的唯一手段,从贸易角度看,我们要不断提高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加快中国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升值为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提供有利条件,这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加快出口贸易产业升级的契机。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应该对此鼓励和扶持,同时要控制奢侈商品的进口。在引入外资时,政策要倾向于先进技术与管理的引进,提高外贸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国内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出口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实现出口产品的动态升级。

2.大胆创新中国对外贸易形式。中国对外贸易应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建立境外投资扶持政策和风险预警机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尤其对国内原来比较优势大的出口企业,国家要积极加快这类企业的直接对外投资立项,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学习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经验,让中国产品实行在国外的“本土化生产”,这样不仅能抵消生产成本的上升,又可以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扩大出口。

3.多渠道构建进出口贸易平台和交易手段。中国对外贸易企业应该在信息技术上增加投入,国家要鼓励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电子商务手段,企业要立体化构建传统和网络贸易渠道,通过贸易工具创新,缩短与西方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差距,通过提高效率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产品总体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面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长期外汇储备增长,支持人民币的自主升值是必然选择。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未来策略中,我们既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快速升值,以减轻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又要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确定外贸发展策略,保持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赵大平.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7-89.

2.周宇.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动态变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4(8):53-55

3.朱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4.吴海燕.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4

5.周毓萍.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1(3)

6.张全胜.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国际投资影响[J].时代金融,2008(4)

外汇收支论文篇8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国际收支 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就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国外学者研究集中在检验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否成立和“J曲线效应”是否存在。Bahmani Oskooe(1999)使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汇率和贸易收支的关系,他认为“J曲线效应”短期内不必然出现,但长期内会出现;国内研究主要有:马丹、许少强(2005)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在中国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有利于改善中国贸易收支。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出口(X)、进口(M)、贸易收支差额(TB,在数据处理中采用lnX/lnM的方法得到lnTB)、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ER)、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六个变量来建立计量模型,设计了出口方程、进口方程、贸易差额方程和外商直接投资方程,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个变量序列取对数。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ζt、Ut、εt、Vt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过程

本文以1992年~2014年中国出口、进口、贸易差额、GDP、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六个变量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首先用ADF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然后对方程中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最后使用协整方程对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长期分析。所有实证分析均采用Eviews7.2来分析。

(一)变量ADF检验

ADF检验结果表面,LNER、LNGDP、LNFDI、LNM、LNX的ADF统计量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对上述各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可使DLNTB、DLNER、DLNGDP、DLNFDI、DLNM、DLNX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平稳性,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序列DLNER、DLNGDP、DLNFDI、DLNM、DLNX、DLNTB均为平稳的。对各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

外商直接投资是汇率的格兰杰原因,汇率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人民币汇率与进口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贸易差额与汇率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汇率和出口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变量协整检验

1.FDI方程。

LNFDI=-3.2275+0.9563LNGDP-0.2352LNER

T=(-1.3214) (18.6047) (-0.7075)

残差单位根检验通过,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方程中各变量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M方程。

LNM=-5.3920+0.3231LNER+1.1397LNGDP

T=(-2.3942)(1.0545) (24.0461)

残差单位根检验通过,说明进口方程中各变量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汇率与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汇率对进口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TB方程。

LNTB=0.7763+0.0285LNER+0.0039LNGDP

T=(8.6975)(2.3487) (2.0965)

残差单位根检验通过,说明贸易差额方程中各变量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汇率与贸易差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汇率对贸易差额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与贸易差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4.X方程。

LNX=-7.5180+0.5757LNER+1.1885LNGDP

T=(-3.5891) (2.0196) (26.9613)

残差单位根检验通过,说明出口方程中各变量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汇率与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汇率对出口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进口、出口贸易、贸易差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国际热钱的流入。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出口被迫成为消耗过剩产能的出路,造成我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较高;其次,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进口相对较少,造成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长时间出现贸易顺差局面;最后,国际热钱的流入一方面会增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加剧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会造成一种循环局面,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进一步吸引国际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增长,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加大,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表现为资本金融项目持续保持顺差。

参考文献

[1]Rodrik D.Velasco A,Short-term capital flow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9.

[2]宋文兵.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机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刘立达.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07,(03A):62-70.

[4]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12(10).

[5]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13(7).

上一篇:税收优惠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内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