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12:30:55

外汇市场论文

外汇市场论文篇1

关键词外汇市场外汇干预存货管制汇率机制

中国外汇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可兑换、服务金融机构、促进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以及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等各方面已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4年后,我国外汇市场开始由外汇调剂市场过渡到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核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这无疑是我国外汇市场的重大进步。

1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现状的不足

我国的外汇市场主要指银行之间进行结售汇头寸平补的市场,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根据国家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在该市场之外进行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论文百事通但对于不同外汇之间的交易,国内银行可以自由地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易,没有政策限制。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作为改革的措施之一,采取政府推动的方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而彻底改变了市场分割、汇率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市场模式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渐进、统一、可控和有效的原则,在调剂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出“分别报价、撮合成交、集中清算”的交易方式。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现行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服务金融机构、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外汇市场多年的运作看,其基本框架的设计是合理的,但还是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

1.1妨碍交易者的自由选择

从理论上讲,只要不存在负的外部性,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总是有利于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利益。一般来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基本上不产生外部经济,交易参与者各自选择最为有利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对象最符合经济效率,但是现行的外汇场内交易制度强迫外汇银行必须在交易所竞价撮合,其交易对象限定于交易所会员。这一制度阻碍了市场参与者自由意志的实现,使某些可能实现的交易利益未能实现,从而会损害市场效率。

1.2无法保证交易的连续性

单一的场内交易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受到交易所营业时间和交易对手的限制,无法保证外汇交易的连续进行。交易的不连续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例如开盘或收盘时汇价容易发生跳跃或剧烈波动,从而增加汇市的风险。另外,交易的不连续也使交易者因无法即时交易而付出高昂的等待成本。

1.3市场覆盖范围狭窄

首先,场内交易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受到交易场所的限制。尽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计算机联网交易,并在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联网的交易系统和远程交易站,但仍有大量地区没有联通交易网络。其次,场内交易的外汇市场还受到交易所席位的限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会员制,各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必须在总中心和分中心申请席位并派出交易员才能进场交易,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只有总行和经授权的分行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大量没有交易席位的金融分支机构也无法直接参与。结果是:一方面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少、结构简单、竞争性不强、不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相当大范围的外汇交易不能直接纳入此交易网络,而是通过上级银行或有资格的交易中心会员进行,增大了交易费用。

1.4场内交易组织结构费用较高

首先,场内交易相对自由交易来说,具有更加复杂的组织形式。维持交易所的正常运行和交易的集中撮合、清算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其次,所有银行间外汇交易必须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这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垄断性中介组织,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交易中心没有降低费用的经济动机。综合以上因素,中国场内市场的组织费用较高。据估计,中国外汇市场的组织费用要比国外无形市场高出10倍左右。

1.5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过多的干预,造成外汇市场供求失真

一般说来,中央在外汇市场上只是宏观调控者,不是市场主体,外汇指定银行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外汇市场的主要媒体,处于中心的地位,从事代客买卖和自营买卖。而我国现代的特征决定了在外汇市场上央行的干预行为和职能的扭曲。央行对外汇指定银行汇结算周转余额实行比例幅度管理。这样,便使外汇指定银行系统内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其结果使央行成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唯一的买主,这种被动性的市场干预只有在市场出现突发性的大幅波动央行才进行主动干预的职能是相背离的。同时,央行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购外汇抛售本币来稳定汇率的过程中,由于国内缺乏本币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之配套进行,因此,央行在外汇市场抛售本币即相当于向国内投放货币,这对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现状更是雪上加霜。

2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从当前中国外汇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外汇市场发展的难点在于人民币尚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外汇市场的发展模式;结售汇制度决定了我国外汇市场的改革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结售汇制度的改革直接决定了外汇市场的改革。既要考虑如何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进行外汇市场的改革,又要考虑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际进程,两者需兼顾。中国外汇市场面临着以下方面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1加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当前国有外汇银行所有制的根本症结在于产权的不明晰,从而造成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适应交易商制度的建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在适宜的时机将国有银行推向股票市场并逐步减少国家持股的比例,从而明确国有银行的产权归属。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的规则,才能建立起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人能够对经营者实施有效地约束和激励。这样的银行才是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营的商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中有效地发挥交易商的职能。

2.2逐步放松外汇存货管制

现行的结算外汇周转比例限额管理带有明显计划经济和外汇短缺时期的痕迹,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增加,用汇单位范围越来越大,国家对外汇资金的管理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中国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也逐渐改变了过去外汇短缺的局面。在新的情况下,结算外汇周转比例限额管理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管制损害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不适应建立交易商制度的要求。因此,对外汇银行的外汇存货管制存在改革的必然。在进一步外汇体制改革中,可考虑逐步放松结算外汇周转比例的浮动限度,使外汇银行具有更大的选择外汇资产存货的自由;同时改革现行的每日平盘制,放宽强制平盘的期限,使外汇银行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安排外汇资产组合。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国应最终放弃这一管制,以保证外汇银行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为建立交易商制度奠定基础。

2.3促进外汇银行竞争,防止垄断

在资本流动不完全的条件下,当前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很大部分集中于中国银行等少数国有银行,造成了垄断的可能。这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管制形成的,为了建立有效的交易商制度,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应打破中国银行等国有外汇银行享有的政策优待,对各外汇银行和进行外汇交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同样的待遇,使各银行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竞争。同时,可以考虑有条件地开放资本项目,增大外汇供给的弹性,提高垄断的难度。

2.4人民币汇率机制与外汇市场发展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汇市场运行的过程也就是汇率生成的过程。因此,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问题是外汇市场运行的核心问题。灵活的汇率生成机制可以起到调节外汇供求,并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提供信号的作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制,汇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但汇率的形成机制并不完善,由于对国内企业实行强制结售汇,中央银行承担了每天外汇供求差额的责任。人民币汇率目前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变动,从近年看,美元的变动较大,而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较小,形成了事实上的与外汇供求不相符的官方汇率。需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扩大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比如允许汇率每天可以上下波动一、两百个点。调整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管理政策,近期内可考虑将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下限调整为零,允许银行持有零头寸;中期内,应逐步扩大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上限,最终取消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限制。改革强制结汇制度,如扩大允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提高可以保留外汇的限额,延长结汇宽限时间等。

2.5完善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机制

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者不宜在市场上过度或过于频繁的干预,要让市场参与者自由地决定交易。鉴于目前我国国际储备较为充足对国内外汇投机风险具备较强的抵御能力,央行应该放宽外汇指定银行所持结转外汇数量的限制,扩大银行自由买卖外汇的额度范围,使他们真正成为外汇交易市场的主体,以发挥其在汇市中的缓冲调节功能,这对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央行往往采取一些间接手段进行干预,即如果在外汇市场收购外汇抛售本币,则在国债市场抛出短期国债回笼本币,使得国内本币的流动性并不因外汇市场操作而扩张,从而减轻干预外汇市场对本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干预外汇市场,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相应的人民币公开市场,配合外汇市场的公开操作,加大外汇干预的缓冲余地。

参考文献

1袁咏梅.中国外汇市场发展方向探析[J].经济研究,2002(4)

2李豫.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观察,2002(11)

3林毓,王利.迎接中国外汇市场的新发展[N].金融时报,2004-01-13

外汇市场论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外汇市场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七)大力培养上海的金融人才队伍,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未来的国际外汇市场,是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性平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海应积极进行人才储备,建立包括衍生品研发与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交易系统开发与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决策人才库。

外汇市场论文篇4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七)大力培养上海的金融人才队伍,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未来的国际外汇市场,是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性平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海应积极进行人才储备,建立包括衍生品研发与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交易系统开发与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决策人才库。

外汇市场论文篇5

[关键词]利率平价;汇率;利率;资本流动

[中图分类号]F7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58-02

1 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

(1)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是凯恩斯于1923年在《货币改革论》里最先提出的。凯恩斯认为投资者可以选择在国内投资,也可以选择在国外投资。在假设汇率固定的前提下,当国外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高于本国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时,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国外,这样就产生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此时我们把汇率固定的假设取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远期汇率的决定和两国的利率差异存在关联性。后来的研究者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按照投资者是否在远期交易,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将其分为有抛补的和无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在有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中,投资者在即期交易的同时,还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规避风险。这样,可以得出:投资者的投资取决于本国和外国投资收益的差别,即套利的存在将使得两国的投资差别不复存在。

在无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中,投资者不进行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其根据未来汇率的预期变化来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此时可以得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化等于反映了两国间利率差异。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表明市场预期本币将在远期贬值。

(2)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从以上对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其中隐含着若干假设条件:①国际间资本的自由流动;②套利交易中不存在交易成本;③套利所需资金的供给弹性无穷大;④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由于这若干的假定前提的存在使得它和现实经济的结果有很大偏差,这也使得该理论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这些前提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放宽,从而得出了一些新的更贴近现实经济的结论。

从存在交易成本和套利资金有限的角度出发,区别于古典理论中存在的使得套利无利可图的某一个远期汇率,研究者们认为远期汇率存在一个使得套利无利可图的区间,这个区间对套利者来说毫无诱惑力。而且交易成本越大,区间就越宽。交易成本的引入,修正了均衡条件下的利率平价,但是并没有改变利率平价纯粹套利活动决定远期汇率的基本观点。

2 中国汇率和利率关系的现状

(1)汇率。从1994年起,我国就一直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2005年,我国将原来单一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价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富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浮动和资本完全流动这三个目标中,我国选择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浮动。同时适当放宽资本项目可兑换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的浮动汇率是有管制的浮动。央行在其中扮演了造市者和交易者的双重角色,这使得我国的汇率制度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某些特征。

(2)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遵循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在提高了经济主体敏感性、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货币市场交易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利率机制缺少灵活性;货币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协调性不强;利率化改革不彻底等。

(3)利率和汇率联动。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我们知道利率和汇率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当一国的利率水平过高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进入,这会导致即期汇率的上升,在有抛补的情况下,会导致远期汇率的下降。在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后,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而针对中国这些年实际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的分析表明,如上所说的利率平价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成立。

从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当1996年和1997年利率水平变化较大时,即期汇率的变化却很小。这就对利率平价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产生了挑战。在下文中,笔者考虑了若干可能的原因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3 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失灵的原因分析

(1)国际间资本流动的管制。利率平价理论的成立要求国际间资本可以充分地自由流动。这一条件在现实世界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具体到我国的情况,相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国家而言,我国的资本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这就加大了套取利率差异的资本流动的成本,使得国际游资对我国利率变化的反应相当迟缓,也就延长了利率平价理论作用的时间。

总之,因为在“不可能三角”中,我国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弹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际间资本的有限流动。拉长了利率平价理论作用的过程。

(2)外汇市场的不完善。外汇市场高度发达,有众多的参与者,汇率变化的灵活,市场信息的充分传播进而导致消除无成本套利机会是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外汇市场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不能称之为发达。这具体表现在我国远期外汇市场交易不活跃,市场参与者少,金融工具和外汇产品单一以及缺乏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如此不发达的外汇市场使得无成本套利的机会长期存在,从而导致了利率平价理论作用时间的延长。另一方面,央行从稳定汇率的角度对外汇市场实施干预。这样就使得外汇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反映的是央行对汇率水平的意愿。这就导致了汇率变动和外汇市场上的真实联系被切断。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反应比较迟缓,这也人为地拉长了利率平价理论作用的时间。

(3)利率管制较为严格。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和由货币市场供求决定的存贷款利率(该利率波动范围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管制)构成了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利率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套利资本的利差收益的稳定,引发了国际间资本的单向流动,从客观上也延缓了利率平价理论的作用过程。

(4)汇率的相对刚性。在利率平价理论中,外汇交易者们在追逐各国之间的利息差额时,为了防范风险,一般会对交易进行套期保值。结果会导致利率高的国家的即期汇率升高,远期汇率降低。利率低的国家则刚好相反。可以发现汇率的正常波动是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重要条件。一旦某一国面临的是固定汇率或者相对刚性的汇率制度,利率平价理论就面临挑战。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虽然2005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汇率制度具有固定汇率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保持币值稳定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以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是央行的最终目标。实际上,央行也利用各种干预市场的手段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也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目前有资料表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这很明显地降低了套利资本的汇率风险,使得利率平价理论的现实不能发挥作用。

4 相关的政策建议

(1)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就是要消除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得到资本管制,以实现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

在目前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长时期将自己置身于国际金融市场之外。不断推进资本的自由流动直至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是中国外汇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要注意加强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不可以一蹴而就,直接一步到位实现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要有步骤、有条件地实现这一目标。

(2)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在当前阶段,积极放宽标准,让更多的机构、企业甚至个人进入外汇市场,扩大交易主体数量,同时降低大机构集中易对外汇市场价格水平的垄断程度。

在放宽进入标准、扩大交易主体数量的同时,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外汇即期市场,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我国应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动幅度,让市场在定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增加市场上外汇交易的币种,满足各种不同客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国需要重点发展外汇衍生品。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明显滞后,有资料表明,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前20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没有金融期货。中国必须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一高端领域。

(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具体包括利率的决定、传导、结构和管理的市场化。目前虽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起航,但是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利率管制制度,利率的管制也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笔者建议应该从央行的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上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着手,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4)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在以前,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对汇率波动的承受能力不强,所以我国一直强调外汇汇率的稳定,实行人民币小幅波动。在汇改之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攀高,但是并没有出现理论上应有的通货紧缩,我国的CPI指数反而不断升高,这说明市场可以承受更大程度上的人民币升值。

放宽人民币波动范围,使得市场汇率变化更加市场化。这样可以有效加大国际间资本流动的汇率风险,可以有效削弱投机性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使得利率平价理论的作用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宗新.金融开放条件下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的协同效应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6(9).

外汇市场论文篇6

【关键词】美国股市;原油市场;外汇市场;联动性

随着世界各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发展,美国股票市场、国际原油市场及外汇市场的相互影响作用也在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再仅仅关注某个市场的走势来确定投资决策,而是通过同时关注几个联系密切的市场动向来分析某一市场的行情,从而做出某种投资决策。

一、股票市场和原油市场联动的理论机理

理论上研究股票市场和原油市场价格走势之间的关联性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第一种理论主要从企业产出角度出发,以股利贴现模型为基础。股利贴现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DDM,)是一种最基本的估算股票内在价值的评估模型。股利贴现模型是研究股票内在价值的重要模型之一,其基本公式为:

V代表企业股票的理论价值,代表未来t期的预期股利,r代表资本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企业的价值通常可以以股利贴现模型估计,运用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计算出上市企业股票的理论价值。资金成本率上升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在总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减少,企业价值缩水。

原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如果原油价格大幅上涨,那么很多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就会大幅增加,而在短期内,由于各种粘性因素的存在,企业只能接受生产成本增加的事实,这就导致企业利润下降,预期股利随之下降,根据股利贴现模型计算得到的企业价值也会相应下降。当股市中许多以原油作为主要投入品的企业股价普遍下跌时,股票市场也很有可能会出现下跌现象。因此,从企业产出的角度考虑,股票市场与原油市场的走势应该相反。

二、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联动的理论机理

关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联动性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理论和资产组合平衡理论。传统理论主要从国际贸易、国际收支的角度来揭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联动机理。该理论建立在一国政府只允许本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货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一国货币贬值,可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增加出口企业的税后利润,提高出口企业的股票价值,推动整个股市行情上涨。该理论主要揭示了外汇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单方面影响作用。

另一种关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联动性的理论被称为资产组合平衡理论,该理论是从资本和金融账户角度进行市场间联动性分析。该理论主要建立在利率平价理论之上,利率平价理论是一种把两个国家利率差额与货币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联系起来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两者数值上应该相等。该理论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各国投资者相互之间的套利活动形成的。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如果两国的利率存在差异,资金将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以谋求最大资金收益。股票市场走势对于汇率的影响可以简要的分为对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不同影响。首先分析股票市场对远期汇率的影响,可以简要的概括出利率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表示两国间汇率远期升贴水率,表示国内利率水平,表示国外利率水平。根据以上利率平价理论的简化公式,可以看出当国内股票市场行情上涨时,境外市场资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会涌入国内市场,投资者对本国货币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内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趋于上升,从而,为达到的均衡状态,必须要上升,即远期本币贬值。结合上文提到的股利贴现模型,其推广形式中的股利增长贴现模型为:

三、WTI和欧元兑美元汇率联动的理论机理

美元一直是大宗商品计价结算的垄断币种,尽管近些年来国际社会一直努力尝试寻求美元替代品对原油进行计价结算,以减少美元币值波动对原油价格的不利影响。但是鉴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之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在国际原油市场中巨大的影响力,美元作为国际原油计价结算货币的这一现实在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当美元贬值时,市场中以美元表示的原油价格就会上涨;当美元升值时,市场中以美元表示的原油价格就会下跌。

美元币值与原油价格息息相关,而原油价格又与产油国原油收入息息相关。美元贬值时,同样一定量的原油销售给产油国带来的收益下降,产油国有动机提高原油价格以弥补实际原油收入的下降。所以,美元贬值会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产油国提高原油供应价格,这将直接引发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反之,美元升值,产油国就缺少主动提高原油价格的动机。

近些年来,随着各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强。美元贬值会使得大量资金涌入商品期货市场以避免美元贬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原油期货作为一种良好的保值品受到众多投资者的热爱,大量资金涌入原油期货市场自然会刺激原油期货价格不断上涨。而现今,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大多数以原油期货价格为基础。因此,原油期货价格的上涨使得国际原油现货价格也上涨。

四、实证模型

本文选取2010年-2011年欧洲股市和美国股市开市交易重合时段即美国时间8:30-11:30的5分钟高频数据。以LSP、LEXRATE、LOIL表示标准普尔500指数、欧元兑美元汇率、德克萨斯中质油(WTI)价格5分钟高频数据的对数收益率序列。本文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通过筛选后,每个变量均有18571个数据,本文将进一步通过计量分析对经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LSP、LEXRATE、LOIL进行单位根检验,三组数据均为平稳时间序列。本文选取GARCH(2,1)模型来估计以上变量的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三组分别以股票市场、原油市场、外汇市场为被解释变量的GARCH(2,1)模型方程组如下:

以上三组模型各变量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各变量系数均显著,且误差项中均已不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

五、政策建议

原油市场走势不仅对我国制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继美国、英国推出原油期货市场以后,我国于2012年再次提出建立原油期货市场。目前,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三个推出原油期货市场的国家,这将为我国争夺原油定价权打下实质性的基础。为加快我国原油期货市场的建设工作,政府首先需要加强原油期货市场的制度建设工作。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力度,避免原油期货市场由于过度投机活动而给投资者带来利益损失。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错综复杂的世界金融环境使我国外汇市场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走势变化,并根据外汇行情及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为做好应对外汇市场风险的准备,我国首先要设法提高外汇市场主体参与水平,扩大外汇交易品种,加快建设外汇市场的基础设施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其次,要加快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以优化投资主体的结构。为促进我国贸易稳定增长,帮助出口企业解决出口难题,政府必须要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努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改善出口贸易构成,集中精力推动特色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技术产品出口;允许金融业提高信贷额度,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贸易便利服务,比如:实行24小时内出入境检验检疫通关政策;降低农产品、纺织品等主要出口货物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用;积极改善多边贸易关系,积极化解贸易摩擦,为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成博.股票市场与国际商品市场联动性实证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0.

[2]邓建昌.商品期货与外汇、股票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8.

[3]龚玉婷.次贷危机在黄金、原油和外汇市场的风险传染和波动溢出[J].经济经纬,2013(02):150-154.

[4]郝波.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外汇市场论文篇7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汇率微观结构;外汇做市商;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8-0009-04

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中国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对国内外汇市场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不再是盯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作为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了13家外汇做市商,中央银行则有逐渐淡出外汇市场的迹象。从国际经验来看,让外汇做市商成为人民币汇率重要的参与定价者是我国汇率体制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的中心目标之一。[1]本文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汇储备以及外汇做市商库存头寸的关系,并具体估计商业银行系统外汇头寸的每日变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汇率微观结构理论及其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一般是从影响汇率水平的经济变量出发,探寻均衡汇率的定价及其动态决定过程。在这些汇率理论中,无论是强调商品跨境套购和贸易流量的理论如购买力平价(PPP)、利率平价(IRP)和国际收支(BOP)理论,还是各类强调国际货币流动和资本存量调整的资产市场模型,基本上都可以定性为宏观决定论。但是,对于汇率的短期变化(例如日内变化)的解释,传统理论几乎无能为力。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外学者提出了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他们中最有代表性的是M. Evans、R. Lyons 和C. Goodhart等人,他们使用高频数据对汇率进行各种时间序列分析或者构造外汇市场的动态结构模型,试图从交易商的行为来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事实上,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成交量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有3/4是属于银行间外汇交易,可以说,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基本上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决定的,所有可能影响到汇率的因素如政治事件、经济基本面、心理预期等都会通过国际外汇市场特殊的两层架构最终反映到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行为上来。所以,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把研究的立脚点放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Market Marker)的身上是有道理的。

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认为,汇率的短期变化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指令流(Order Flow)决定的,而这些指令流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外汇市场上的消息(包括内部消息)的冲击和心理预期的变化。外汇做市商是汇率形成过程的中枢单位,因此,有人也把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称为做市商模型(Dealers Models)。一般说来,外汇做市商的目标是通过最优化的外汇库存控制,加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其双向报价,来获取最大化的价差收入(Spreads)。但是,由于做市商面对的是可能拥有某种信息优势的交易者群体,因此,做市的价差收入并非无风险的,外汇做市商通过与其他做市商的交易来对冲所持有的外汇库存的风险是不可缺少的。举例来说,外汇市场一个最大的优势信息交易者是中央银行,虽然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不是经常性的参与者,但是,一旦中央银行通过银行间进行外汇干预,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交易对手的外汇做市商必然会处于某种不利地位。除了这种情况以外,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市场常常存在一些汇率管制措施,这些市场的外汇做市商往往要面临更大的库存风险,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汇率的波幅受到限制,如果国际市场上汇率波动很剧烈的话,做市商风险难以进行有效的对冲。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去年“汇改”之前,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是以中央银行被动吸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结售汇净额为基础的,在这种汇率决定模式中,外汇市场事实上只有一个做市商,就是中央银行;而整个做市系统也只有一个目标,即在8.27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上将人民币盯住美元。“汇改”之后,除了人民币兑美元“出其不意”地一次性升值2%,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方式进行了颇具根本性的改革,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并在总结此前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引入了外汇做市商的模式。之后,以13家外汇做市商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开始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地缓慢升值,到2006年5月中还一度升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

2006年1月4日,国内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正式推行询价交易方式(也称为OTC方式)。从此以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法人)买卖即期外汇既可以选择通过原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平台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撮合方式成交,也可以选择“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OTC方式进行买卖。在这种混合交易制度之下,传统的电子经纪平台继续发挥作用,指令驱动的撮合方式与报价驱动的做市商模式并行不悖。做市商不但为银行间外汇市场增加了流动性,也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提供了分散风险的一个新渠道。[2]由于外汇做市商里有相当比例是外资银行,外资银行的做市能力比较强,与国际外汇市场联系更为密切,这样就使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的价格联动和信息传导机制更为健全。此外,为了提高外汇做市商的做市能力,更好地发挥分担外汇市场自主出清的功能,中央银行还扩大了各家外汇指定银行可持有的外汇头寸规模,将原来的结售汇周转头寸扩展为结售汇综合头寸。

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定价实际上是以每日的收盘价为重心的,中央银行在每个工作日闭市后以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并以此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基准价格。然而,由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后,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经撮合后的收盘价不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从今年的1月4日起,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基准价的形成方式做出了重大改进,以便与国际金融市场确定基准汇率或利率的惯例做法相接轨,使人民币汇率的官方定价模式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汇市场新的交易制度和市场主体结构。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的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在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之后,将剩余的做市商报价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权重则根据做市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未来将会显著增加,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的影响力也将不断增强,汇率微观结构的分析和汇率动态理论会更加适用于人民币汇率。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外汇做市商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在真正以市场力量为基础的浮动汇率体制下,外汇做市商对于汇率的形成发挥着中心的作用。一般说来,做市商是指连续地提供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报价,并承诺一旦有市场主体接受报价就与之成交的机构交易者。[3]外汇做市商是国际外汇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市场上的核心参与者。在我国,有一批活跃的做市商对于改善国内外汇市场的流动性、熨平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促进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价格发现同样是意义重大。然而,从国内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来看,外汇交易指令流的发出者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实盘参与者、隐蔽的热钱投机者与中央银行。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中央银行是最大的定价者,外汇指定银行则是次级定价者,其他参与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目前,国内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是有缺陷的。最大的问题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每日浮动仍然限制在官方公布的中间基准价上下3‰的幅度之内。在全球外汇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么狭窄的汇率波动区间使得做市商难以独立、有效地进行做市,既不能灵活地调整其双向报价,以吸纳重大消息对汇率的突然冲击,也很难通过境内外的外汇交易对库存风险进行有效对冲。这种汇率弹性的不足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继续承担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职责,人民币汇率的微观结构仍然受到官方力量的管制甚至扭曲。在目前极为狭窄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内,外汇做市商相当于分担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一部分功能,而不能完全作为一个盈利性业务来做市,具体地说,做市商一方面要作为中央银行与市场力量之间的缓冲渠道,另一方面还要服从中央银行的汇率目标和波幅限制。这样,外汇做市商的存在固然缓解了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被动增长的压力,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外汇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因此,国内外汇市场的效率仍亟需提高。

一般说来,外汇做市商是联系外汇市场各个层面、各类参与者的枢纽,其报价集中反映了外汇市场供求的信息。但是,鉴于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仍然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中主导性的因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外汇做市商目前还只是中央银行的“二传手”。从长远来看,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应当偶尔为之,即在外汇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或者显著失衡时才以逆风而行(Lean Against the Wind)的方式进行操作,目的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在大多数时间里还是应当让外汇做市商比较独立、自主地开展做市活动,使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的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我们建立了一个外汇市场动态平衡的线性模型,用来大致地描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过程。

现阶段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平衡方程为:

(出口-进口)+(引进外资-我国对外投资)+隐蔽性热钱=(外汇储备变动-外汇储备收益)+商业银行系统外汇头寸变动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银行将逐步摆脱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压力,因此,预计银行系统的综合外汇头寸规模会逐渐扩大。相对于外汇储备总额,外汇储备的收益较小;相对于每年引进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投资额也比较小,因此,这两项可以忽略不计。另外,由于使用的是月数据,为了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合理的近似度,我们用外国直接投资来替代每年引进外资额。因此,可以将上式改写为:外汇储备变动-(出口-进口)-外国直接投资=隐蔽性热钱-商业银行系统外汇头寸变动,用符号表示即:

Rt-(EXt-IMt)-Kt=HMt-PSt(1)

Rt表示的外汇储备变动,EXt表示t时点的出口金额,IMt表示t时点的进口金额,Kt表示t时点的外国直接投资,HMt表示t时点的流入的隐蔽性热钱数量,PSt表示t时点的商业银行系统外汇头寸变动。

隐蔽性热钱主要取决于境外投机者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与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差距,投机者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可以用1年期人民币兑美元不可交割远期汇率指示,因此:

HMt=n×(NDFt-St) (2)

NDFt表示t时点的1年期人民币兑美元不可交割远期汇率,St表示t时点的人民币即期汇率,n为弹性系数。

银行间外汇市场中人民币汇率有如下线性定价公式:

St+1=St+e×PSt+Xt(3)

e为价格调整系数,如果商业银行系统希望增持外汇头寸,则银行将提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商业银行系统希望减持外汇头寸,则银行将调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因此e的符号为正。Xt用来反映t时点人民币即期汇率所受的随机影响。

商业银行系统头寸为:

It+1=It+PSt (4)

It表示t时点商业银行系统外汇头寸。

由(1)、(2)和(3)式,并记Rt-(EXt-IMt)-Kt为Yt,我们有:

Yt=a×(St+1-St)+n×(NDFt-St)+εt (5)

其中系数a与e存在关系: ,εt为随机项,由此我们建立Yt对(St+1-St)和(NDFt-St)的回归方程。在得到价格调整系数后,可以进一步估计商业银行系统的期末头寸如下:

It+1=It-a×(St+1-St) (6)

我们首先使用月度数据估计Yt对(St+1-St)的回归系数,得到价格调整系数,然后计算商业银行系统各期头寸。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础数据

单位:亿美元

人民币月末汇率 外汇储备变动额 出口 进口 外国直接投资 1年期NDF

2005年7月 8.1056 217.6 655.3 549.1 45.28

2005年8月 8.0998 204.76 683.7 577.8 49.02 7.8548

2005年9月 8.092 157.95 701.5 626.2 52.54 7.82

2005年10月 8.0845 158.98 680.3 560.5 51.64 7.7795

2005年11月 8.0804 93.21 722 616.7 47.16 7.7554

2005年12月 8.0702 246.49 754.1 644 71.98 7.7185

2006年1月 8.0608 263.28 649.9 555 45.45 7.7308

2006年2月 8.0415 85 541.5 517 40.44 7.721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Bloomberg

对(5)式估计后得到:

a=-2464.16210203,因此It+1=It+2464.16210203×(St+1-St)。代入2005年7月21日至2006年3月31日的人民币汇率日数据,可以模拟得到银行系统头寸的每日增减情况(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5年7月以来,外汇做市商整体的头寸波幅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收敛,然后又急剧扩大的过程。主导这个过程的因素应当是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弱变化。今年以来,在中国对美国创记录的贸易顺差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空前高涨,各种海外资本大量涌入,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也面临很大压力。由于市场对中央银行的态度和干预力度有很多揣测,外汇做市商因此也承担了很大的汇率风险,反映在对冲性操作的结果上,就是银行系统的外汇头寸变化幅度加大,但是,相关变动还是在银行外汇综合头寸的允许波幅之内。

事实上,如果把中央银行也看作是一个做市商,那么它与13家外汇做市商在做市规则和操作目标上是不一样的。由于外汇储备是以境外资产形式存放的国民储蓄,因此,外汇储备不能百分之百地作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库存,即用来作为干预人民币汇率的做市工具,但是,外汇储备的变化额却大致可以用来代表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外汇做市商的库存头寸变化。因此,我们可以估计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央银行的做市行为之间的大致关系。

对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率,可以有如下线性定价公式:

Ln(Rt)=a+b×Ln(St)+Xt (7)

其中Ln(Rt)=Ln(Rt)-Ln(Rt-1),Ln(St)=Ln(St)-Ln(St-1)。

我们用每月数据进行估计,得到:

Ln(Rt)=0.02643344911+4.060140419×Ln(St)。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2:

代入2005年7月29日至2006年2月28日的人民币汇率日数据,得到每日国家外汇储备头寸的变化情况, ,进而求出每日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值。结果见图2和表2。

表3对中国外汇储备月末理论值的模拟结果(单位:亿美元)

外汇储备实际值 外汇储备模拟值

2005年7月 7327.33

2005年8月 7532.09 7531.56

2005年9月 7690.04 7723.50

2005年10月 7849.02 7879.73

2005年11月 7942.23 8095.52

2005年12月 8188.72 8291.73

2006年1月 8452 8451.27

2006年2月 8537 8559.59

从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变化的关系来看,人民币汇率迄今的升值幅度显然未能有效缓解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以目前的升值速度推算,未来在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同时,外汇储备很可能会继续增加。为了逆转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央银行要么允许人民币汇率大幅度的升值,要么通过放宽资本流出、增加包括外汇做市商在内的市场参与者持有外汇的动力和规模。就银行间市场而言,“藏汇于民”的体现应当是允许外汇做市商自主控制外汇库存,扩大其调整头寸的空间和汇率报价弹性。由于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宏观前景已经被官方否定了,那么,在剩下可以选择的对策中,扩大人民币的汇率弹性、提高外汇做市商在稳定预期和调节供求平衡方面的作用应当是最佳办法。

总的来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中长期前景之下,完善外汇做市商制度是在汇率微观结构上寻求解决外汇储备增长压力问题的一个现实途径。从外汇储备代表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做市手段的角度,我们分析了外汇做市商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央银行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的动态互动关系,这样的思路虽然过于简化,但是却很有启示性,有助于揭示人民币汇率的微观结构,并为寻找下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提供一个全新角度。

参考文献:

[1] 周小川.转变思维模式看汇率机制改革[J].中国货币市场,2005,(8).

[2] 贾宁.关于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05,(12).

[3] Evans, Martin and Lyons,R, Order flow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2001)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外汇市场论文篇8

【关键词】股票市场 外汇市场 关联性 政策建议

一、引言

汇率与股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汇率影响国民经济内外均衡,而股价则能灵敏地反映实体经济的细微变化。两者共同构成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是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很少有学者对大陆和香港的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关联性进行比较研究。大陆与香港一衣带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大陆与香港的金融市场分别具有新兴市场和发达市龅奶卣鳌1疚淖叛塾诘鼻肮内外背景,对大陆和香港的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实证结果对大陆和香港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改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我国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实证模型及分析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上证指数(SZ)、恒生指数(HS)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RMH)、港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数据(GH),所有汇率皆为名义有效汇率。样本数据区间为2014年12月1号至2015年12月9日,剔除其中的空缺数据,共分别有250组和248组日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网站等,本文的实证过程均采用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7.2。

(二)单位根ADF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所选用的汇率以及股价指数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E-G两步法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先对其进行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即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1所示:

由表2.1可知,在水平值序列,ADF检验值都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在进行一阶差分序列的检验结果里,可以发现大陆和香港的外汇收益率、股价收益率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三)E-G两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

使用E-G两步法协整检验大陆和香港的股价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对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如表2.2所示,由于t=-2.148490

由于t=-15.64694

分别以SZ和HS的差分ΔSZ和ΔHS为因变量,以RMH和GH的差分ΔRMH和ΔGH、滞后一期的误差修正项ECMt-1为自变量建立模型:

ΔSZ=β0+γECMt-1+ΔRMH+Vt

ΔHS=β0+γECMt-1+ΔGH+Vt

利用OLS法,通过Eviews进行回归,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为:

大陆股价与汇率方程形式如下:

ΔSZ=2.117-0.0026ECMt-1+846.981ΔRMH+Vt

t=(0.35) (-2.277) (1.688)

R2=0.031371 D.W.=1.695

该协整回归方程不仅揭示了大陆汇率的波动对股价变化的影响度,而且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从方程可以看出,汇率每波动1个单位,将会促进股价增长842.981个单位。

香港股价与汇率方程形式如下:

ΔHS=258.08-1.007ECMt-1+5610.544ΔGH+Vt

t=(0.018) (-15.607) (0.492)

R2=0.504 D.W.=2.003

该协整回归方程不仅揭示了香港汇率的波动对股价变化的影响度,也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从方程可以看出,汇率每波动1个单位,将会促进股价增长5610.544个单位。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表2.3可以看出,在检验RMH是否是SZ的Granger原因时,其P值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说明从短期来看,RMH的变动不是SZ变动的原因。在检验SZ是否是RMH的Granger原因时,也可以得出SZ的变动不是RMH短期波动的原因这一结论。

在检验GH是否是HS的Granger原因和HS是否是GH的Granger原因,其P值均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短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GH波动能引起HS的变动,HS变动也能解析GH的波动。

大陆的汇率与股价没有因果关系,是因为大陆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和仍存在严格管制的资本项目。香港的汇市与股价存在因果关系,因为香港有良好的金融渠道,金融市场更为发达。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通过E-G两步法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大陆和香港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结论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大陆和香港的股价与汇率之间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关联性程度有很大不同,香港汇市与股市的密切度明显高于大陆的汇市与股市。另外,大陆的汇率与股价没有因果关系,香港的汇率与股价存在因果关系。因为大陆和香港的历史和经济背景各异,因此股市和汇市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大陆和香港所实行的汇率制度不同,股市管制也不同,大陆的股票市场还不能完全反应经济的基本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操控,资本项目仍然存在严格的政府管制,市场信息传递不完全、不及时。因此大陆的股市和汇市的市场机制虽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远没有达到像香港等发达市场的紧密程度。

(二)政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大陆和香港的汇率制度和股价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本节将分别为大陆和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对大陆的政策建议。通过前文可以发现,大陆的汇率与股价之间虽有关联,但远没有达到发达市场的密切程度。虽然我国的外汇市场已经较为完善,但外汇市场的开放性水平还不够高,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同时尽管大陆已经实行了汇改,但汇率的变动与决定更大程度上还是受政府操控而不是市场。本文建议:

第一,完善汇率管理制度。大陆的汇率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西方成熟的体系相比很多制度机制不够完善,为此应该完善汇率管理机制,用制度管理逐步代替政府的干预。

第二,增强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大陆的外汇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抗冲击能力,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过于脆弱,因此要做好准备工作防范未然。同时要降低出口换汇成本。虽然大陆的汇率变动主要是由外汇供求情况决定的,但出口换汇成本的大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出口换汇成本有利于外汇市场市场化,减少汇率的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大陆的股票市场所占的GDP比重较小,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股票市场应有的作用,股票市场制度管理仍不规范,市场信息量小,与市场的关联程度低,投机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本文建议:

第一,完善股票市场监管机制,推动股票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正常的股票市场环境,打击股票市场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明确的追究机制与惩罚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大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规范上市公司,增强股票市场的活力。完善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加强证券监管,逐步提高我国产业的证券化程度。

第二,减少政府干预,改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对股票的决定作用,逐渐形成市场定价的机制,使得股票价格的变化能够反应市场的供求羁觥

2.对香港的政策建议。长期以来,香港为了稳定本地的金融市场,一直实行紧盯美国汇率的联系汇率制,汇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的供求信息。为了完善香港的汇市,本文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机制和分散机制。因为香港在坚持联系汇率制保持港币币值稳定的同时也丧失了汇率的自,一旦美元汇率产生巨大波动,香港的外汇市场也会受到剧烈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面对国际性金融危机的抵抗力,应健全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出台相应的补偿机制。由于香港政府对于港币的外汇保持着相当强的管制力,因此香港的外汇并不是自由浮动的,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在干预的过程中,难免会使一些债务人和债权人的财产蒙受损失,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应出台补偿机制,适度给予债务人补偿,减缓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一方面,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香港的汇市与股市联系并不紧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是一个特别行政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的特点,易受到国际尤其是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港股走势受美元走势影响较大,所以和一般国家相比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监管。香港不同于其他以工业股为主的国家,股市中更多的以金融股和地产股等为主,虽然收益大但风险也高。因此要加强市场监管,减小金融风险带来的冲击。

第二,改善产业结构。由于香港的产业机制更多倾向于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当地的制造业较为薄弱,在经济外向开放的情况下,脆弱的产业链十分容易受到外来的冲击。因此应重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完善产业体系。

第三,应加强与大陆的经济联系。由于香港实行紧盯美国的联系汇率制度,而且经济高度外向和开放,证券市场的波动极易受到国际尤其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影响,自主性较差。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减少香港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促进香港的经济稳定。

上一篇: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业银行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