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0 09:06:49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范文第1篇

2008年9月对于美国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都是难以忘记的。在短短一个星期里,美金融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次级贷款危机演绎了全球金融史上一次大“海啸”,全球金融市场弥漫着恐慌的气氛。

外汇市场波动也空前剧烈,反复无常的特性在各币种走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市场动荡以及美联储利率不变的背景下,美元指数8月份以来咄咄逼人的上涨势头就此止住,波动性加剧。但在这种情况下,美元还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

金融危机激发了市场的避险情绪,为澳元这种高收益率货币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由于国际商品市场的下跌以及澳大利亚本国经济的不景气,9月的多半时间美元兑澳元汇率徘徊于0.80-0.83澳元一带,进入10月澳元重拾跌势,跌破前期低点,现位于0.778附近。

由于市场普遍担心欧洲经济赴美国后尘,尤其在各国经济数据都很疲弱的情况下,比差效应成了左右欧元兑美元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元兑欧洲货币波动幅度一致,汇率有一段时间一直维持在1.42-1.43美元左右,9月后半段上攻至1.48附近,之后受阻回落,并在1.46附近获得一定的支撑。但10月份头一个星期的交易就将欧元涨势化为乌有,汇率一直跌至近期的一个强支撑位1.388附近;美元兑英镑汇率与美元兑欧元走势相类似,其在1.79-1.82美元的震荡盘整上攻至1.88附近后受阻回落,经过短时间盘整后,10月初下挫至1.78一带;但美元兑瑞郎汇率则在1.00-1.10水平间波动。

在汇率波动风险加大的情形下,个人投资者操作难度加大了不少,当然,这也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对冲机会,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建立和调整自己的对冲策略。

例如,9月的前半段,欧元累计下挫了1700点,瑞郎则累计上涨近800点,我们可以做空欧元兑美元,同时做多美元兑瑞郎。虽然这个对冲组合在利息方面微亏,但如果双向开仓,一个多月就会有近900点的收益,而且非常稳健且比较有确定性,也不用设止损和止盈位。

这种操作策略需要投资者在高波动性的特征下能够对各种货币的大体走势做出正确的方向性判断,更需要市场能够在一段时间里走出一波单边的走势,这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

不过,短期内外汇市场仍会出现这样的机会,因为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

在金融危机之下,9月份各国表现疲弱的数据面消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力已显得微不足道,外汇市场的走势主要受次级贷款升级事件发展的指引。而且可以确信,未来一段时间内,外汇市场的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能否提振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能否重新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金融秩序,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外汇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波动性。

外汇市场范文第2篇

一、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本质联系

货币性是两个市场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从货币发展史的角度看,黄金市场的发展与其货币属性密切相关。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黄金的货币功能依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事实说明这个结论。

第一个事实是黄金仍被各国中央银行储备,发挥着重要的储备资产功能。20世纪70年代黄金非货币化之后,虽然黄金退出了国际货币体系,但大多数国家的央行并未大规模减少黄金储备持有量,这可以根据世界主要国家的黄金储备情况变化表(表1)加以说明。我们可以发现在1970~1975年黄金非货币化改革具有转折意义的5年间,除英国之外,其他国家并没有大规模减少黄金储备,反而诸如日本、瑞士、德国、荷兰等主要黄金储备国还少量增持了黄金储备。由此可见,黄金拥有长期稳定的购买力这一事实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各经济大国的认同。另外,虽然在1990~2000年的10年间,以英国为首,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皆抛售了大量黄金。但这并不代表黄金不再具有货币属性。最明显的特征是这些央行只是调整了黄金储备的比例,并未取消黄金储备,因此央行抛售黄金的行为只能说明他们对储备资产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而非黄金货币功能消失。据此,各国央行对黄金储备的态度可说明黄金货币地位依然存在,黄金内在价值的稳定性仍使黄金成为各国储备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事实是国际清算银行至今仍将黄金列入可接受的国际清算工具,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黄金表现出优越的货币融资功能。最典型的事例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政府为了渡过债务危机,发动民众收集民间250吨藏金,兑换外汇支付贸易缺口,从而成功缓解了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冲击。因此,这种把黄金作为清算工具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的行为正是体现了黄金的货币功能。

第三个事实是黄金到目前为止仍是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保证。从表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从未进行过大规模抛售黄金储备的行动,其黄金储备总量始终在814Q吨左右徘徊,占总储备资产的60%以上。为什么美国愿意放弃持有生息资产而大量持有成本较高的黄金储备?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需要大量黄金储备,保持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近年来,美元持续走弱,信用货币频遭置疑,但美元的世界地位并未动摇,这与美国把大量黄金储备作为其币值保证的策略密切相关。除美国之外,德国、意大利、荷兰的黄金储备比例也都占总储备资产的60%左右(见表2)。因此,在当今信用货币支付体系中,信用货币的价值需要黄金提供保值,这间接体现了黄金作为世界公认国际货币所具有的货币功能。

二、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联动

鉴于黄金与外汇共有的货币属性,它们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微观角度看,黄金价格与外汇汇率关系密切而宏观角度的联动则表现在国家储备资产结构变动对两个市场产生的影响方面。

一方面,黄金价格与外汇汇率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市场间的定价能互相牵制。目前,国际黄金主要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变动对黄金价格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美元之所以成为黄金的计价货币,主要取决于美国在国际中的金融地位,同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历史也为美元成为黄金计价货币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一般认为美元汇率与黄金价格呈反向关系,即美元升值,黄金价格疲软,反之亦然。为了弄清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变动的真实关联性,有关学者曾对黄金非货币后30多年的金价走势进行分析,得出美元长期走势与黄金价格负相关的结论。

另一方面,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在国家储备结构变动中呈现出的关联性是相互的。从一个角度看,黄金储备变动反映了央行对外汇市场或者说是对美元走势的判断。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国央行展开的抛售黄金储备浪潮是在美国经济长时间较佳,美元汇率坚挺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各国央行为了增加本国储备资产收益,纷纷减持黄金以购买美元资产。又比如,当前美元受到美国国内双赤字、通胀等不利因素影响,持续走软,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的美元价值遭到其他国家的质疑。以中国为例,如何减少美元储备资产,增加黄金储备比例已成为当前的讨论热点。实际上,不少国家及组织已开始增加黄金储备了。据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3月俄罗斯的黄金储备已达402,8吨,创历史新高。从另一个角度看,各国央行增持或减持黄金储备的行为,同样会对外汇市场产生预期,从而影响其走势。比如,在目前的美元走势下,普遍持金比例较低的亚洲国家央行什么时候增持黄金储备已成为美国政府的敏感问题。分析人士认为,倘若亚洲国家增加黄金的行动开始,市场预期对美元的影响会扩大增持黄金储备行为的实际影响程度。由此可知,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在微观与宏观层面上呈现出相关性,两个市场联动发展。

三、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联动对中国的启示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都仍旧属于新兴市场,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这两个市场际的流动皆受到国家管制。在此背景下,讨论我国怎样利用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具有实际意义。笔者认为,这两个市场的联动关系至少对国内市场建设带来三方面的启示。

首先,黄金市场与货币市场共同具有的货币属性告诉我们,这两个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步伐要谨慎,要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另外,就目前的国内市场而言,这两个市场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许多一致的地方。比如,国内黄金市场以商品交易为主,金融性投资交易不足的问题在外汇市场中类似地表现为以“实需”为基础的结售汇头寸交易占主要地位,而金融易不足的问题。再如,国内外汇市场同样面临投资主体不足,缺乏有实力的做市商与经纪商的尴尬。鉴于两个市场的相似性,笔者认为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发展要保持同步。一方面国内黄金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要以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为条件,这主要是因为黄金与外汇具有极强的可兑换性,允许黄金自由进出口,等同于自由交换外汇。因此,放松黄金的进出口管理,要根据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决定。对于这个改革思路,在2005年底的《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已得到充分体现。该《意见稿》放宽了央行对黄

金制品进出口权的授予,但尚未放松对黄金原材料进出口的管制,体现出央行对黄金货币、商品功能分流管理,且与外汇市场改革相一致的思路。另一方面,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黄金储备为币值稳定提供担保,这涉及到如何调整国家储备资产结构的问题。

其次,在国家储备资产结构调整方面,增加黄金储备是对目前国际市场现状做出的合理反映

但究竟何时增加黄金储备,并且怎样增储只是个时机选择问题。有专家学者已经设计了一种“进口黄金内销”的操作机制。这种做法的核心思路是我国利用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卖出黄金储备的机会,在国际市场上用美元外汇购入黄金,最后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实现藏金于民。笔者认为这种增加黄金储备的方式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好处。一是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可以抵抗美元贬值风险,三是可以弥补国内黄金的供需缺口,四是可以收缩国内货币供应量避免通货膨胀,五是可以“藏金于民”,满足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但是,这种操作策略的施行与国内黄金市场的开放度密切相关,进而与外汇市场的改革有紧密联系,在目前看来,实施条件尚欠成熟。

第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国内黄金市场发展带来了机遇与风险

外汇市场范文第3篇

(一)外汇市场概述。外汇市场又称国际汇兑市场,是以经营外汇和进行以外币计价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根据介质不同可将外汇市场分为柜台市场和同业市场,外币兑外币市场和人民币兑外币市场。外汇市场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国际金融中的交易活动离不开外汇市场。而且外汇市场能够通过调剂外汇数量来满足外汇市场的平衡,交易者还可以通过外汇市场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支付结算,同时在跨境贸易中还能够防范外汇风险等。(二)外汇市场发展阶段。自1978年至今,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多次汇率改革,每次汇改都会引发汇率变动,同时短期内会带来中国经济波动。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1979—1984年为第一阶段,由1979年对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到1981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即在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外还要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此后,1981年初年至1984年底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双重汇率制度。2.1985—1990年为第二阶段,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外贸企业由于我国的双重汇率制度导致亏损,并且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外贸企业的厂商对我国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提出了质疑。1985年1月1日,我国政府重新执行单一汇率制度,随后,1986年我国又开始实行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汇率制度。3.1991—1993年为第三阶段,1991年4月9日起,根据国际外汇市场运行情况,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官方汇率牌价开始实行有管理的、适度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4.1994—2005年为第四阶段,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将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与市场调剂汇价整合并轨,实行单一的汇率制度。随后,我国政府积极稳定外汇市场,适度调整汇率,尽量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5.2005年至今,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推进外汇市场发展,在银行间展开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多元化发展;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出台了相关政策,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交易询价方式,同时还开办了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快速发展外汇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公开透明,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健康发展。(三)期货市场概述。期货市场是期货合约的交易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它是现货交易所的延伸,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中国期货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988—1993年的初步探索阶段,在该阶段期货市场对部分农产品进行初步试点探索,发展尚不规范,管理存在一定漏洞,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次是1994—1999年的治理整顿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市场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市场发展不景气,为此政府提出很多需要清理和整顿的措施;最后就是2000年至今的规范发展阶段,交易品种增多,管理比较统一,监管到位,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期货交易所分布在大连、上海和郑州,其中大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郑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期货市场的出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它对经济的作用表现为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经济层面。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它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期货市场能够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能抑制价格波动,同时还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国内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另外从微观经济层面来说,期货市场为市场交易基准价格降低成本、稳定生产关系提供参考。可见,每一个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由最初的不规范、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经过政府的多次调整、改革、整顿逐步走向规范统一的市场,促进了金融领域多方面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

二、我国汇率改革对棉花期货市场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汇率是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汇率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有直接的影响渠道和间接的影响渠道,具体来看: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汇率变动对期货市场的影响,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后,汇率由2005年7月的8.2769下降至2008年8月的6.8515,下降幅度达17.22%。2010年7月人民币汇率为6.7775,同比下降了18.11%,较2008年8月有小幅下降,人民币实现小幅升值。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为6.9182,汇率不断上升,人民币贬值,这也是2016年10月1日之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带来的影响。整体来看,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呈下降趋势,人民币不断升值,到了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出现贬值状态(如图1所示)。2005年7月至2008年初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相对稳定,2008年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呈下降状态,可能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期货市场带来的影响。2008年9月至2011年,期货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后又出现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棉花期货市场价格的峰值出现在2010—2011年间,与2010年6月19日央行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弹性政策有关,此次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下降,国内对进口原料的需求有所增加,进而影响商品价格和期货市场(如图2所示)。随着央行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投机者从商品期货市场转向外汇市场,将会加大期货市场的波动。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第一,不断完善汇率机制,保持汇率稳定。汇率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有利于维护期货市场稳定。第二,加快金融期货产品创新,扩大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完善金融期货市场体制。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各类金融产品创新,释放金融改革空间。第三,加大期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抓住机遇、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期货市场法治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期货市场立法,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向颖珍.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期货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10).

[2]张渝,曾承晓.汇改后中国汇率市场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联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75-79.

[3]王薇.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及股票市场相关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2):65-69.

[4]施利敏,温彬,扈文秀.汇率与农产品期货价格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37-42.

[5]罗闲东.汇率与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的关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1(1):20-22.

外汇市场范文第4篇

一、中国外汇市场的现状

1.市场具有封闭性。目前,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除了少数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人和少数经批准可保留的外汇收入外,其他多数中资企业仍需无条件地把外汇收入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企业的外汇需求只能由银行售汇来满足。强制结售制度不但使市场主体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测自主选择出售时机和出售数量,不能真正反映外汇市场供求主体的行为,无法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而且导致外汇调剂完全在银行间进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际上是为银行结售汇服务,成为结售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具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作为市场主体的外汇指定银行其会员资格的获得,须经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局的审批,必须符合严格的市场准人规则,从而使该市场失去开放性而成为封闭的市场。

2.市场存在明显的垄断性。由于强制结售汇、银行持有外汇头寸受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结售汇过程中,对于超过其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抛出;反之,对于不足其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该外汇指定银行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补足。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当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不能完全匹配时,由中央银行弥补不足头寸,中央银行充当最后接盘人,形成了市场双边垄断的供求格局,即中央银行居于买方垄断地位,而结汇业务量最大的中国银行居于卖方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力量促使在外汇市场上频繁进行的“抛”或“补”,便形成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次日交易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基础汇率。这就使得外汇指定银行不能按其意愿地持有外汇,也难以根据本、外币资产的合理组合来实现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和规避外汇风险。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上唯一的“做市商”,完全控制汇率水平。

3.市场缺乏活力。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央行操作室构成,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很少。从交易额来看,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占据高度垄断地位,主体构成较为单一,交易相对集中,因此,汇率形成的市场缺乏弹性。此外,目前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较少,交易品种只有即期交易,最近虽已进行远期交易的试点,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还缺乏调期、期货、期权等业务品种,这一现状不仅不能满足中国企事业单位对多样化外汇交易的需求,也使中国的外汇市场缺乏活力。

4.市场流动性差。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采用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竟价交易方式,计算机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买卖进行撮合,以价格形成和市场出清自动进行。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和价格优化,但交易只有在买方、卖方同时存在,且买卖价格能够匹配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交易不一定是联系的,规模受到限制,市场流动性不高。

二、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动因意在探索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第一,促进竞争,提高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由于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着垄断性,目前,外汇市场上只有银行一类“玩家”,基本上是一个结售汇市场。其交易途径为:客户与商业银行成交,商业银行再将与客户交易形成的结售汇敞口头寸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撮合平盘。任何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直接进入外汇市场操作。而做市商制度一旦出台,恰恰可以改善这种局面,有利于其他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从而在参与主体上达到了多样化的目的。

第二,价格发现,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传导机制。引人做市商制度以后,每次交易都有若干个做市商提供价格,价格趋向一致。因此,做市商将直接有助于改善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现在中国的外汇市场仍然是中央银行报价,相对比较死板,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元兑人民币的牌价,商业银行再根据这个牌价每日向客户报价。引入做市商制度后,则可允许合格的做市商在外汇市场中自主双边报价,活跃市场,形成人民币汇率市场传导机制。

第三,促成均衡,维持价格形成的稳定性。中国外汇市场作为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交易头寸具有单边性。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做市商可以主动地做市交易,成为平衡结售汇市场的重要力量。此外,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平抑市场价格波动,避免价格与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过大,促成价格形成的稳定性。

第四,做市商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压力。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到2008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过高的外汇储备又使中国承受着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强制结售汇制度、实需交易原则、资本交易的管制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供求,而外汇供给相对过度,由此又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制度性因素。此外,在当前外汇管理体制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将相应引起外汇占款的增加,而为了冲销外汇占款而导致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央行从2003年起开始发行“票据”自创负债,为此所支付的利息,便以供给更多基础货币的形式予以抵消。如此往复,央行货币政策亦愈加失去主动调节的能力。做市商制度的实施将改变央行被迫买人美元的局面。由于做市商参与报价,央行不再是外汇市场上的唯一买家,央行直接承受的购汇压力下降,其相应的责任将分散到各个做市商银行,进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压力和央行货币调控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望得到缓解,由此为汇率改革创造条件。

三、完善做市商制度的配套措施

第一,继续完善外汇市场机制。规范的做市商制度要求完备的市场机制,一个在不健全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勉强建立起来的做市商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扭曲和变形,例如做市商的报价差可能超格、对于交易者的报单不主动充当交易对手等,这些都会加大监管难度,增加监管成本,进而降低市场效率。即使在监管十分严格的美国证券市场上内幕交易也时有发生,而在中国目前市场监督体系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更是难以完全达到建立做市商制度的要求。例如,规定在同一笔业务中做市商不得以经纪人和自营商的双重身份出现,按照“客户优先”原则,当市场价格较为有利时,必须先替客户买卖,只有手中的客户委托全部完成后,才能做自营交易,而实践中对该行为的鉴别却十分困难。

第二,加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管理。外汇的供给与需求,来源于国际收支,但发展中国的外汇市场,不能放松对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管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管理是中国抵御对外风险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对外风险基本可控的前提下,发展外汇市场才有现实意义。外管局近期加强了对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管理、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等规定,已体现了这种理念。当前推行做市商制度,应以进一步加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管理为前提。

第三,完善市场体系,丰富外汇市场工具。做市商制度是金融市场多层次的产物,为了推进做市商制度的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健全~级、二级和柜台市场非常必要。此外,推行做市商制度的关键之一是做市商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发展与人民币有关的外汇风险对冲工具。如果做市商制度伴随着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市场上又缺乏外汇风险管理工具,那么只会使市场主体承受不必要的风险,给金融系统埋下隐患,不会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目前中国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币种单一,没有银行间的远期、互换以及期货、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中国当前仅有一些银行可以从事远期结售汇业务,利用香港、澳门市场上的人民币非交割远期等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因此,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外汇远期、互换及期货、期权的研究,尽早推出这些产品。

外汇市场范文第5篇

一、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

率是不同货币单位间的价格,因此,汇率问题也是一个价格问题。

现代价格理论在回答“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时认为,某种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在解决了“价格由什么决定”的前提下,自马歇尔开创新古典经济学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更多地是对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或者说隐藏在市场供求背后的经济规律进行研究,而对于“价格如何决定”即价格形成机制这个具体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是简单地用“瓦尔拉斯试探过程”或者说“瓦尔拉斯拍卖过程”来解释均衡价格的形成。事实上,经济实践中有关价格形成的真实过程已经表明,“价格如何决定”是一个不能抽象和简化的重要问题。同时,经济理论的研究也已证明,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密切相关,市场交易制度决定了已知市场供求下价格的形成及变动方式。

从一般经济学回到汇率经济学。20世纪}o年代以前的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等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是通过建立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影响市场供求的各因素在内的宏观模型,来解释“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而由garm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不仅是一种关于“价格由什么决定”的汇率决定理论,更因为其中引人了外汇市场交易制度这个因素,为“价格如何决定”做出了具体解释。

二、市场交易制度概述

市场交易制度可以定义为市场汇总参与交易有关各方的指令①以形成市场价格的规则总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表明,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影响市场的信息汇总能力和流动性供应机制,并由此影响包括价格发现、流动性、透明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市场质量。

交易制度有多种分类标准。由于流动性是交易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因此,通常根据流动性提供方式的不同,将交易制度分为指令驱动交易制度(order-driven system)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quote-drivensystem ) o

(一)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下,每一位交易者通过指令向市场表达自己的交易意愿。交易者提交指令并等待在拍卖过程中执行指令,交易系统根据一定的指令匹配规则来决定成交价格,因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又被称为拍卖制度。

根据成交连续性(或者说交易发生的时间性)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可以分为定期拍卖和连续拍卖。在定期拍卖制度下,交易者提交的指令被集中起来等待在约定的时点同时成交,其特点是定期在唯一的价格上进行一组多边交易或批量交易,因此,定期交易市场也被称作集合竞价市场。在连续拍卖制度下,只要交易者提交的指令具有价格上的优势,则它可以立即成交,其特点是连续在不同的价格上进行一系列的双边交易。

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定期拍卖的优点在于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而不在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连续拍卖的优点在于能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而不是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即以牺牲一定程度的价格稳定性为代价来获得交易的即时性。

第二,在定期拍卖中,价格指令只能决定该指令是否能成交,而不能单独决定成交价格,成交价格受到市场所有指令的影响;在连续拍卖中,该价格指令不仅决定了成交的可能性,也决定了成交价格。

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前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不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较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的开盘;而后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不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开盘后的连续交易。

根据通过提交指令来表达交易意愿方式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也可分为双向拍卖制度和单向拍卖制。

(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

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中,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用的交易商(也即做市商)不断地向交易者报出某种商品的买卖价格,并在该价位上接受交易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商品存货进行交易。做市商通过连续的买卖来满易者的投资需求,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做市商也可以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做市成本,并实现一定的利润。因此,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也被称为做市商交易制度。

(三)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比较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前者是指令机制,交易者向市场提交指令,在特定的指令匹配规则下,市场根据供求状况决定成交价格;后者是报价机制,交易者在提交指令之前,可以预先从做市商获取报价。

第二,市场流动性提供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各个交易者提交指令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后者是通过做市商的连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

第三,市场供求出清方式不同。在市场供求(或者说买卖指令)不均衡的情况下,前者只能通过价格调整使市场出清;后者除价格调整外,通过做市商的存货管理吸收市场的超额供给也可以使市场出清。

第四,市场透明度不同。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在两种交易制度中,交易者观察市场指令流并获取交易信息的能力不同:前者中,各个交易者处于同一个公开的市场指令流平台,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高且平等;后者中,全部市场指令流集中于做市商,其他交易者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低。因此,一般而言,前者的事前和事后交易的透明度较高。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之间并没有绝对和孤立的优劣问题,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取决于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因素,市场本身的流动性状况(即市场对买卖指令的匹配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三、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演变进程表明,在多层次的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日益体现为融合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并互有侧重的混合交易制度特征

外汇市场是一个由直接交易市场(direct tradingmarket)与经纪交易市场②( brokered trading market )构成的混合市场,两个市场也可以分别称为交易商市场( dealer market)和拍卖市场(auction market )。在直接交易市场上,交易商进行询价交易,并且由于买卖价差、扩展服务范围和获取市场交易信息等利益刺激,以及市场本身对维持流动性的客观需求,部分交易商承担了向市场其他交易商双边报价、连续交易的做市功能;在经纪交易市场上,交易商向经纪商(broker)提交买卖指令,经纪商类似于拍卖人(auctioneer ),对交易商的指令进行撮合成交。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直接交易市场属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经纪交易市场属于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20世纪90年代前,经纪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声讯经纪(voice broker)进行指令撮合。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以ebs和reuter dealing 2000/3000为代表的电子经纪(electronic broker)。电子经纪在透明度、交易成本、指令撮合效率③(特别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标准化即期外汇产品)等方面相对于声讯经纪更具竞争优势。同时,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交易的集中,客观上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直接交易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功能在弱化,而其交易成本较高、透明度较差等缺陷则逐渐显现。因此,电子经纪已经从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中取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将从外汇市场中消失。外汇市场多层次的交易产品决定了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差异,因而需要多样化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因此,电子经纪更适合于美元、英镑、欧元这些高流动性的货币对、特别是即期外汇市场;而对于缺乏足够流动性的小币种外汇交易或者流动性较低的外汇衍生产品,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可能比电子经纪更适合;此外,在市场萧条时期,外汇市场也需要做市商提供流动性。

(二)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以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为主的市场结构现状表明,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是决定外汇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工mf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的调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市场结构或者是单一的交易商市场(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57% ),或者是交易商市场与拍卖市场的混合结构(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犯%),单一的拍卖市场极少(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2%)0

形成这种偏重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市场结构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低,因此,尽管以即期美元为主的标准化交易产品本应有利于采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但是由于市场指令流的规模不能充分匹配买卖指令,在不考虑中央银行市场干预的情况下,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比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在出清市场供求缺口可更少地使用价格调整,采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是一个较优选择。

可见,选择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或者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市场流动性。在流动性足够高的外汇市场上,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是较优选择;而在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外汇市场上,则宜选择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或者两种交易制度相结合的混合交易制度。

四、对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认识

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平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④自1994年成立至今,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8月以前,银行间外汇市场采用电子竞价交易系统组织交易,会员通过现场或远程交易终端自主报价,交易系统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撮合成交,这是一种典型的电子经纪交易市场,市场交易制度表现为单一的指令驱动。第二阶段,2005年8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外汇远期交易中首次采用询价交易,n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并于2006年起在即期交易中推出询价交易方式,会员可以在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基础上直接交易,同时也将有做市商向市场会员连续提供买、卖双向价格,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开始表现为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相混合。

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历程中,既可以看到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制度发展的部分体现,也可以发现国内现实状况留下的许多痕迹。

第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从单一的即期交易产品到远期等各种衍生交易产品的推出,客观上需要市场交易制度从单一的指令驱动转变为融合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并互有侧重的混合交易制度,以适应市场的流动性差异状况并形成多样化的流动性供应机制。

外汇市场范文第6篇

全球外汇市场日益成为最大的贸易平台之一,也是总体管制最少的市场之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要管理一个一天24小时、一周五天、全时区运转的市场,且交易方处于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有其内在的困难。过去10年间,外汇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随着新的衍生品的出现和对冲基金的更多参与使外汇交易更为复杂。另外,欧元的出现也大大减少了可交易货币的数量,进一步减小了市场机遇。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货币都被欧元所替代,自然也导致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主要国际银行的数量缩减。

可以看到,房地产住房贷款业务的一些关联产品,本是基于相对简单的商业决策(房产价值、贷款者收入、贷款者偿债能力)而形成的相对直接的业务,后来演变成纷繁复杂的一套计算,由此诞生的“新产品”将房贷打包,最终震撼了世界金融机构,以至于它们现在还在恢复元气。杠杆借贷的对冲基金,以及外汇期权市场的规模也加剧了外汇的波动,影响其走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出现更大的波动。

市场波动性加剧、为造市者提供流动性的大型西方国家银行机构利润降低、杠杆借贷的对冲基金和期权交易者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加大,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在外汇市场处境较为敏感。

关于中国在全球外汇市场的角色,有几个独立的问题。中国外汇储备庞大,其最微小的态度变化(无论是揣测的还是实际的)都会在瞬间导致很大的波动。中国领导者就外汇储备配置所持有的总体政治看法,显然对外汇市场汇率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日益增大,无论是并购资产还是持有国外企业的股份,都意味着,如果并购目标不在美元区(绝大多数外汇储备集中在美元)的话,那么便会产生大量外汇交易。

中国出于各种需要所做出的大量不成比例的外汇操作,使得中国金融机构(无论是中国各银行、中司还是外管局)在全球外汇市场的整体形象像谚语中所说的“大象”。中国显然是国际外汇市场主要的市场驱动者之一,中国今日的实际经济实力或许比任何中央银行的作用都大。然而,这样强大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国际外汇市场管理松散、市场走势瞬息万变、银行造市者之间的竞争激烈,使今天电子时代外汇市场盈利空间非常窄。这个市场中服务于大型西方国家机构中的大多数交易者的丰富交易经验,使他们容易做到扭曲中国交易的价值。

信息至上,这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如此,外汇市场也不例外。并购的消息,或者仅仅是中国主要机构自然的市场交易,都会立刻让所有市场闻风而动。因此,中国各机构之间先进行内部协调,代表整体外汇需求而行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在中国向市场下订单时将随之产生的市场反应降至最低。

将市场反应降至最低的必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这样可以减低中国在外汇交易上无论是买或卖的成本。很多银行和对冲基金会在中国订单执行前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做同一方向的交易,这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也许,全球外汇市场每日交易量超过1.5万亿美元,甚至两三千万美元的订单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其他交易者在同一时间下同样方向的订单,这样一个被放大的事件放大了效果,最终导致中国为了实际所需的操作而要负担显著提高的成本。

外汇市场范文第7篇

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现状

1、主体结构。如表1所示,“811汇改”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开放进程明显加快,主体结构日趋丰富。对内开放方面,截止2016年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7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较2014年同比增长38.89%,较2015年同比增长11.94%;对外开放方面,截止2016年末,已有59家境外主体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境外机构2017年一季度累计成交924.3亿元,同比增长49.3%。汇改两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放性的提高推动了市场参与者类型与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与融合度。实践证明,开放与包容是正确的政策取向。2、产品结构。一方面,随着汇率衍生品成交量的不断攀升,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结构渐趋优化。如图1所示,2012年以来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持续快于即期交易,汇率衍生品占比进一步提升。2016年,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在整个银行间外汇市场中的占比(不含外币拆借)从2015年的64.13%增加至64.77%。该比例已非常接近国际清算银行的国际外汇市场即期与衍生品市场的基本格局33∶67。另一方面,从价格机制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当局对即期市场的汇率波动限制和兑换监管严重影响了远期市场等的定价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的上述缺陷亦将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交易机制。外汇市场各参与主体进行交易的方式与规则构成外汇交易机制。2005年-2013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由竞价交易向做市商交易演进;做市商制度与竞价交易机制相比,更利于价格发现,更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与价格透明度,更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创新交易机制,C-trade系列是该领域的重要成果,与原有的OTC模式优势互补。2015年2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标准化交易C-Swap问世;2016年5月,人民币外汇远期标准化交易C-Forward问世。随着交易的创新与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结构更为科学,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交易主体的参与需要,又显著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

二、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1、做市商市场竞争不充分。银行间外汇市场自2006年引入做市商制度后,做市商报价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影响渐趋上升。2016年,我国初步形成“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其中50%是收盘价,50%是篮子货币;在未来,收盘价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可能从目前的50%提高到75%,再到85%,最终到100%。随着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化,做市商报价对汇率形成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是,做市商准入仍然面临较多政策限制。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资本充足率”等标准予以删除和变更,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做市商资格限制,但相关准入标准依然较高;目前,我国即期和远掉期做市商均仅有约30家,数量较少,与我国外汇市场规模不匹配。因此,做市商之间尚不存在充分的竞争,市场实际需求和实际供给不完全是做市商进行报价的依据。2、“走出去”水平有待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离岸市场逐渐兴起。由于香港对人民币外汇交易限制较少,其人民币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发展十分迅猛,香港即期对境内即期、香港远期对境内远期形成替代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1年6月,香港推出人民币定盘价,凸显出其对争夺离岸人民币定价权的重视。2016年1月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规模达852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存量约为3670亿元,人民币贷款约为2940亿元。在此背景下,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从而导致境内市场部分流动性转移到境外,继而导致境内外市场联动性不断增强。一方面,这对境内外汇市场随之“走出去”满足境外市场参与者境内外交易需求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目前,境内银行参与离岸市场存在参与规模、参与方式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安全有效地“走出去”的水平尚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境内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意味着跨境套利等复杂交易行为将渐趋增加。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亦将面临渐趋上升的风险控制压力与监管压力。

三、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建议

1、政策支持是基础。首先,政府部门应合理调整准入机制,以开放的发展思路推进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一方面,有序增加做市商数量,丰富做市商类型以解决做市商竞争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放宽“实需原则”,允许投机者、套利者等不同需求市场参与者加入,推动交易需求多元化,提高市场活力。其次,政府部门应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在政策设计上,对产品创新、机制创新过程中的“拓荒成本”增加资金支持,对创新型产品交易给予税收优惠,从而形成支持创新的政策合力。最后,针对日益复杂的资金流和交易行为,政府部门应贯彻审慎的监管思路。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与规则设计以增强监管与风险防控“软实力”;另一方面,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投入以增强“硬件实力”,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同时守护国家金融安全。2、境内外联动是关键。首先,银行间外汇市场应树立全球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继续发展国际化、标准化的衍生产品,例如跨式期权组合、蝶式期权组合等,以满足境内外主体在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间进行套利的交易需求。其次,作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微观主体,境内银行“走出去”进行离岸交易可能面临大规模投机交易冲击的挑战。对此,境内银行可积极与国际性专业机构投资者展开交易,提高经验准备;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合作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才准备。最后,从宏观角度看,“走出去”离不开政策引导。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逐步放宽境内银行参与离岸市场的规模与方式限制,推动外汇市场实现境内外联动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境内机构参与离岸融资,支持离岸机构布局境内资产。

参考文献

[1]李政:“811汇改”提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吗?[J].金融研究,2017(4).

[2]余永定:“8.11”汇改后中国的汇率政策和汇率体制改革[J].新金融,2017(5).

[3]闫屹、周鹏亚、侯鑫:积极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权货币篮子[J].国际金融,2012(3).

[4]孙杰: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结构[J].中国金融,2014(23).

[5]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研究部:2017年一季度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J].中国货币市场,2017(4).

[6]应兆祥:以新理念发展银行间外汇市场[J].中国金融,2017(1).

[7]卢小柯、黄辰: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3(8).

[8]吴蕾、文占雅: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汇率信息含量与定价偏差研究[J].世界经济,2017,40(4).

[9]张墨宁:汇率形成机制应该更加市场化[J].南风窗,2016(25).

[10]左海聪、崔钰: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足及改革建议—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J].南方金融,2016(10).

[11]刘一楠、宋晓玲:人民币汇率“在岸—离岸”随机动态均衡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7(1).

外汇市场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人民币汇率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4-0065-02

一、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实质殛其变化

(一)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实质

所谓外汇市场干预,就是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行为,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可以是动用外汇储备、通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

要真正认清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实质,就必须首先认清这种干预对该国货币供应及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又称“消毒干预”)和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又称“不消毒干预”)。所谓不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是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原因。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而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朝着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方向变化。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二)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方式的变化

在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我国央行开始以普通交易者身份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但我国的制度背景比较特殊:一是国内利率的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资本帐户尚未实行自由兑换,因此外汇供求主要来自经常性的交易结售汇。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很小,干预不具备“利率――资本流动――汇率”的作用条件。二是银行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外汇银行结售汇头寸受比例限额管理,因此,私人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受到约束,资产组合缺乏市场基础。三是外汇银行头寸分散但必须在外汇交易中心集中进行交易,禁止直接交易;银行汇率报价需以央行公布的基准汇率为基础,并限定汇率日浮动区间。因此,汇率目标几乎被市场完全预期,使央行的干预效力受到影响。从上述干预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央行一直将稳定汇率作为其政策调节的首要任务。

2005年开始,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谓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某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并在范围内浮动。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007年9月,财政部开始分批发行特别国债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此次国债发行由央行票据转向特别国债,标志着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模式的转变。过去几年,我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都是央行主导的,而这次是通过财政部。过去对巨额外汇的涌入,央行的对冲并不十分得力,最终的结果是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这已经体现在2007年的信贷失控、房地产价格失控和股市失控上。针对这些弊端,我国政府选择通过财政部发债的“日本模式”,1.55万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相当于当时整个央行票据的约1/4,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外汇市场干预活动。

二、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政策建议

(一)对人民币大幅贬值应有辨证的态度

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再加上外部经济下滑的冲击,必然会遇到贬值的压力,汇率调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民币贬值一方面是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重新调整国内经济资源结构配置的契机。只要正确处理好汇率波动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民币适度贬值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不构成威胁。

(二)要准确把握干预的方向和力度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中长期而言央行的干预都是正确的,但短期来说,市场常常逆央行行为而动,越干预越涨(跌);为此,央行就应对干预行动的长期和短期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外,央行通过直接干预方式影响汇率,更多的是影响短期内的外汇市场运行,而汇率波动的长期趋势是由两国相对的利率水平、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增长率水平以及经济结构的相对变动等实质性的经济因素决定的。因此,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要取得长期性、根本性的效果,间接干预手段是经常性的选择,间接干预手段就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与外汇市场运行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相关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汇率波动趋势;同时,央行选择不同的干预工具,其传导机制也会不相同。

(三)有序放开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

2009年3月1日起,我国将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逐步扩大,目标区间为1%左右。同时,企业的经常项目下外汇账户中的外汇实行登记备案制度,逐步落实和完善意愿结售汇。为此,应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职能进一步扩大,使其更好地成为人民币兑外币和外币兑外币的批发市场。2011年以后,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规范和到位,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进一步扩大。目标区间可以进一步扩大为2%左右。只要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没有超过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波动区间,则中央银行将逐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供求逐步起决定性作用。

(四)加大对热钱流出核查力度

有关管理部门应对人民币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结构、人民币的流向流量流速进行宏观把握,明确人民币贬(升)值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协调因人民币贬(升)值而出现的利益矛盾。对近期从境内流出资金特别是热钱要加以跟踪分析,对利用人民币贬值制造谣言的扰乱市场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打击和严惩。与此同时,外管局还应当继续开展针对银行外汇资金来源、运用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等有关外汇业务的专项检查,重点监测跨境关联交易、离岸账户以及个人外汇交易的资金流动情况。

(五)加强外汇市场干预的国际合作

外汇市场范文第9篇

一、基本知识

同了解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一样,首先必须明确构成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体系的一些最基本知识点。

(一)微观方法的两个特征

1.指令流在微观理论中,指令流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微观研究方法的特征之一。

(1)必须明白指令流和交易量不是一回事。“指令流”可以看作我们所熟悉的“净需求”概念的变体,它测度买方与卖方定单的净值。它是净需求的变形,但并不等同于净需求,因为在均衡条件下,指令流不一定会等于零。

(2)与从观测值得到预期值的方法不同,指令流是用真实货币表示人们的心理意愿。一种典型的指令流分析列示如下:

图1指令流下的心理预期图

由于指令流包含那些知悉消息的人士的交易情况,通过指令流分析,交易商可以获知这些信息,从而给出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指令流更像一种信息传递机制。

2.价差价差是微观方法的又一个特征。它的受重视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研究层次上,价差数据是各种资料数据中的核心内容。其次,市场参与者对交易成本极为关注,这种关注自然反映到价差上。最后,价差对微观理论脱离完全从贸易机制抽象而来的合理预期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指令流”和“价差”类似于宏观领域的“数量”和“价格”概念,但它们反映的意义具有本质的不同。

(二)三个微观切入点

有关微观结构研究的前提假设、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宏观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特点在外汇领域特别明显。

在前提假设方面,传统模型仅仅将外汇看成是宏观经济中的一种相对价格,而微观结构论者则认为公众信息与汇率有关,外汇市场的主体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微观理论认为所采用的交易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方法方面,与传统方法不同,微观结构的研究往往着眼分析外汇市场中各个决策主体的行为及其互相影响,而传统的方法则是先以一系列宏观经济关系作为研究的开始,诸如货币需求、购买力平价等,然后再用这些关系去分析汇率问题。

一言以蔽之,微观结构分析关注外汇交易机制的细节,而宏观经济方法则一般认为这些细节不重要而忽略它们。

微观方法不同于宏观方法,主要体现在它们研究问题不同的切入点上。微观方法否定了宏观方法的三个假设,并以此为切入点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1.假设一: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宏观方法假定公众均可获得同等的信息,而微观方法则认为并不是每个公众都能获得可靠的信息。换言之,微观方法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着私人信息。

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最强调的基本概念莫过于私有信息,它被认为是价格形成的关键所在。因为私有信息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征:

(1)它不能被所有的人共享;

(2)它比公开信息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价格的走势。

私有信息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最终收益的私有信息;另一类是关于价格的私有信息。而且,私有信息影响价格的渠道也不是单一的。不同渠道对价格影响的动态效应(时间上、空间上、程度上)一直是微观结构理论家和实务者最关心的问题。

微观理论认为外汇市场的价格波动很有可能是私有信息作用的结果。根据私有信息形成的原因不同,它对价格影响的持续时间也就明显不同,因此价格的波动程度和频率也就不同。究竟是哪一种原因造成价格波动,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证分析课题,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2.假设二:市场参与者显示出异质性。宏观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以相同方式影响价格,而微观理论则认为,市场参与者影响价格的方式各不相同,也即微观方法认为市场参与者存在异质性问题。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把这个问题放在了市场交易机制的环境中来探讨,而私有信息的作用使得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对异质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它对价格的影响:

(1)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动机所造成的影响。即认为投机交易者和保值交易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样的,即使不存在私有信息,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会像合理预期模型所阐述的那样单纯。

(2)市场交易者的分析方法所起的作用。即认为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处理方法显示出多样化,比如有按照基础面分析的结果进行投资的交易者,也有利用数据的变化结构来预测价格走势的重视技术面的交易者。究竟哪种预测方法比较准确,就要看市场上哪种性质的交易者占多数。

(3)市场交易者信息不对称的动态效果。即认为交易者是否掌握私有信息是影响他们投资行为的关键要素。虽然做市商提供了流动性,具有设定价格的权力,但是,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的不同战略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最终将影响做市商的定价机制。

3.假设三:不同的交易机制对汇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宏观方法未考虑交易机制的不同对汇率的作用,而微观方法则认为不同的交易机制影响汇率。

面对国际金融中心外汇市场发展的现状,尤其是经历了全球性金融风暴的袭击,金融理论家和实务家都重新开始关心如下的问题。

问题一:现有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对汇率的形成是否合理?现有的即期市场上的外汇交易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进行的:一是顾客与银行间的交易;二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银行之间的交易;三是通过经纪人交易。

问题二:市场的透明度如何建立?透明度问题有三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市场的厚度;二是差价的大小;三是市场的恢复力。所谓市场厚度是指单位订单的变化会引起现有汇率多大的变动。价格波动越小,就代表流动性越高。另外,买卖差价表示一买一卖的转手后所造成的损失,差价越小,流动性就越大。

问题三:怎样确保外汇市场的稳定性(流动性)?第三,当意料不到的偶发原因发生后,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价格水准。恢复速度越快,代表流动性越高。这类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权衡透明度和流动性的水准或许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市场结构。

总之,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无论从研究方法上还是从研究视角上都和现有的以宏观分析方法为主的汇率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以往从未被重视过的微观层面:一是私有信息;二是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三是交易机制。它接受了实证分析结果和现有理论不吻合的批判,强调在非有效的外汇市场上来自于知情交易者订单指令流和出自于做市商的买卖差价这两个关键的微观金融指标是传递和反映私有信息的唯一工具,这些信息(比如,资产的低估或高估等)汇集在市场的交易过程中,才是主导汇率和外汇交易量变化的决定要素。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许多书籍和文章对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重要特征和成果作了很有价值的归纳和评述。其中,O′Hara教授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1995)一书对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了非常系统和精辟的概括,并将市场微观结构定义为“在明确的贸易规则下资产交换的过程和结果”。Madhavan则拓展了O′Hara提出的分析市场微观结构的理论体系(即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两大组成部分),将近几年在实证研究、经验分析和应用性研究上的成果和理论体系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作了非常明快的表述,本文不再赘述。关于外汇市场的应用性研究,主要是针对有效市场不能成立的现状,在三个方面对原来的制约条件作了修正。

(一)私有信息的作用

既然外汇不仅是商品进出口的交换媒介,它的更大的功能是作为金融资产能给人们带来增值的功能,因此,外汇市场也会具有金融市场的共同特征。PerraudinandVital(1996)发现,做市商为了获得分散在各个银行手中的私有信息,会有意地拉开买卖报价,排挤市场上那些出于流动性需求的非知情交易者,因为这些非知情交易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是最为敏感的。EvansandLyons(2002)利用日数据、Rime(2001)利用周数据都发现,交易订单流汇集了各个交易者的私有信息,与几乎没有说明力的宏观经济指标相比,它能很好地决定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外汇的走势。

(二)非同类市场交易者的影响

FrankelandFroot(1990)曾经指出由于外汇市场并不都是那些只按基础水平来判断汇率走势的交易者(fundamentalist),还有不少是利用历史数据来分析汇率走势的职业操盘手———这也是汇率理论的说明能力十分低下的一个原因。这种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市场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噪音交易有时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Vitale,2000)。

(三)市场交易机制的功能

Lyons(2001)指出,外汇市场是一个二层结构的分散市场,它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的市场设计问题不同于其他金融市场,除了要防范市场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废除市场准入的障碍等因素外,还应该重视在外汇市场中充当主角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总之,上述这三大方面出现的市场摩擦问题,实际上是密切相关和互相影响的。没有分散市场的制约,就无法充分体现私有信息的价值,噪音交易者也就不可能从中谋取投机的利润。反过来,噪音交易的行为又增加了分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私有信息对价格的影响变得更为显着。

三、前沿课题和难点

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领域存在一些研究的前沿课题。

课题一:外汇指令流信息反映的是清偿信息还是资产平衡信息,还是二者都反映了?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应该可以收集足够的统计信息来实证这项工作。

课题二:在哪种程度上相反的情况才出现,即价格影响指令流?在哪些情况下(例如机构分散)这种情况更敏感。微观理论的中心议题是那些从指令流到价格的事件情形等。但事情总得一分为二,从价格到指令流的事件必然存在。目前,对于这些事件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课题三:为什么顾客指令流可以不等于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文对这一问题加以说明。

课题四:为什么来自不同类型客户对价格的冲击相差如此之大?同上一个问题一样,这一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还有其他一些课题。如:数据融合问题,取得强型市场效率的时间问题,何时技术分析是合理的,为何1000万美元成为约定俗成的交易单位,以及信用风险和市场结构等等问题。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研究领域,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新方法来探讨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最优交易机制的设计问题,也是今后不可忽视的研究方向。

当然,由于该项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相应的困难接踵而来。首先,只能间接借鉴英文文献,必须要看英文原文,英语便成为进行该项课题研究的第一个难点。其次,对于外汇市场的研究,对象是高频数据,而国内银行及相关机构对外汇交易数据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数据的采集便成为另一个难题。第三,必须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或模型来得到更为微观和实证的研究成果,这也是难点之一。

四、结语

时至今日,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似乎在有关问题上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诸如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传递(如客户指令流、做市商行为等)、主体预期的异质性以及主体对交易量和波动异质性的不同判断等。目前,外汇理论似乎有一种趋势,那就是宏观经济理论模型能对长期汇率运动起到合理的引导作用。但是,人们现在越来越对严格的、随机的、一般均衡的微观经济基础理论模型感兴趣。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外汇市场的研究很可能由三种流派主导:长期的经验外汇模型、新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以及正日益兴起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模型。

外汇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人民币;外汇压力侧度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21-02

引言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根据自身的目标调控外汇市场,使汇率达到合意的水平。调控的前提是人们需要知道货币是否面临升值或者贬值的压力以及程度如何。这就是外汇市场压力分析的内容。外汇市场压力(EMP)首先由Girton & Roper于1997年提出,他们认为外汇市场压力是指“为达到合意的汇率水平而需要干预的数量”。之后,Weymark(1995)提出了更为完整的定义:在汇率政策不变和不考虑外汇市场干预的条件下,为抵消大量的外币需求而需要的汇率变动。众多的学者接受了Weymark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但是,此定义只考虑了当存在大量外币需求时本币有贬值压力的情况,忽略了当存在大量外币供给时本币有升值压力的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外汇市场压力(EMP)是测量一种货币存在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的指标,是在汇率政策不变和不考虑外汇市场干预的条件下,为抵消大量的外币需求或外币供给而需要的汇率变动。

一、文献综述

关于外汇市场压力(EMP)的最早研究开始于Girton & Roper (1977),他们不仅提出了关于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而且使用了货币模型来解释汇率变动。之后,大量学者在Girton & Roper (1977)模型(简称G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并且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但是主要关注于外汇市场压力的特例分析。例如,Wohar & Lee (1992)放松GR模型的假定,允许对购买力平价的背离,引入外部干扰因素,利用日本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放松后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表现外汇市场面临的压力。

Weymark (1995)对于如何有效地衡量外汇市场压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提出了较好的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而且提出了EMP的一般计算方法。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创造了各种开放经济模型下的EMP的计算方法。在Weymark 模型的基础上,Spolander (1999)引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和外汇市场干预以建立更加现实的模型。与Weymark等人关注于经济结构不同,一些学者基于独立的模型提出外汇压力的测度指标,例如,Eichengreen et al. (1996) 认为,依靠经济结构模型分析EMP指数是不合适的,提出投机压力分析法,将投机压力看成相关利率水平、双边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变动的线性组合。 此外,Klaassen &Jager(2006)发展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模型,强调了合意的利率水平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程度的重要作用,并且利用1992-1993年EMS危机时期的数据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衡量在危机时期的外汇市场压力。

二、模型构建

本文以货币需求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从经济结构的角度依据Weymark的方法进行构建。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形式相同,真实国民收入的上升增加货币需求,利率的上升减少货币需求;汇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确定,本国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导致本币贬值,外国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导致本币升值。

Mt表示t时期的本国货币供给,包括国内信贷水平Dt 和以本币标价的国际储备水平Rt,mt、pt、yt、rt、st分别表示本国货币供给、本国一般物价水平、本国真实国民收入、本国利率水平和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自然对数形式(以下*表示外国)。

根据货币需求理论:mt=log(Dt+Rt)=pt+β1yt-β2rt

mt*=log(Dt*+Rt*)=pt*+β1yt*-β2rt*(1)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st=α0+α1pt-α2pt*(2)

将(1)式代入(2)式,并进行一阶差分,得到:

Δst-α1ΔRt/Mt-1-β2α1Δrt

=α1ΔDt/Mt-1-α2Δm*t -β1 (α1Δyt-α2Δyt*)-β2α2Δrt* (3)

笔者将(3)式的左侧作为衡量外汇市场压力的指标

EMP=Δst-α1ΔRt/Mt-1-α1β2Δrt

当EMP>0,本币有贬值压力,当EMP

三、实证分析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与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相比,货币当局应该更加关注于外汇市场压力。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需要了解中国外汇市场压力的程度,以便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调节。衡量中国的外汇市场压力很重要。

(一)数据的选取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只需将α1、β2估计出来,就可以计算EMP。首先,利用(1)式和(2)式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见表1。

货币供给量为准货币的数量,国内价格指数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国外价格指数采用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代表,真实国民收入是当年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与CPI的比值,本国利率水平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汇率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国际储备水平为外汇储备水平。

(二)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依据中国1999年1季度――2007年4季度的季度数据,使用Eviews5.1软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α1=0.302633,β2=0.532367,根据EMP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1999年2季度到2007年4季度的EMP,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之后,EMP为负值,表明RMB存在升值压力。由于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汇率水平为自然对数形态,这人为的降低了波动的幅度,或者说是外汇市场压力的幅度,所以RMB升值的压力要大于图中显示的结果。2008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68 217.7亿美元①,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会对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

(三)存在的问题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利率通过影响货币需求而影响价格,进而影响汇率,这造成本国利率的上升引起本币贬值,这是违反常理的,利率对于汇率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如何将利率这一因素更好地引入模型中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Eichengreen, B., A.K. Rose, and C. Wyplosz,“Speculative Attacks on Pegged Exchange Rates: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in M.B. Canzoneri, WJ. Ethier, and V. Grilli, The New Transatlantic Economy, 1996

[2] Girton, L., and D. Roper,“A Monetary Model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Post-float Canadian Exper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

[3] Klaassen,F.,and H.Jager,“Model-free Measurement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2006,112.

[4] Spolander, M.,“Measuring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nd Central Bank Intervention,” Bank of Finland Studies, 1999, 17,

[5] Weymark, D.,“Estimating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nd the Degree of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for Canad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

上一篇:债券市场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场需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