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投资范文

时间:2023-03-21 15:03:36

外汇储备投资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1篇

需要专业化、分层次的管理

对于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国际上一般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挪威为代表的组合管理;另一种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公司管理。

挪威的组合管理主要是根据自身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各种需求,将外汇储备分为: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是高流动性组合,用以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由挪威央行下设的货币政策部门NBMP放在国内外汇市场管理;投资组合和缓冲组合则属于长期资产组合,由挪威央行下设的专业投资管理部门NBIM投资到全球的42个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新加坡的公司管理则是依据自身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各种需求,对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建立高流动性组合交由货币当局新加坡金管局MAS管理;对盈利性和发展性需求分别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公司GIC和淡马锡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运作,投资有价证券、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领域。

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是,两种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无论哪种运作方式都将高流动性资产和长期资产区分开来,交由不同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一般来说,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和运作上需要区别对待。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对储备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很高,并且大多和一国的货币政策密切联系。对于满足这一需求的外汇储备,就需要建立高流动性的资产组合,放在国内外汇市场上随时准备供货币当局使用,一般由货币当局或其下设部门管理和运作。而投机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虽然对于流动性要求较前两种需求要低,但是出于盈利和安全的要求,一般需要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或部门运作,投资海外高收益的长期资产。

国际实践证明,只有用于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需求的外汇储备资产才适合进行长期投资。对于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世界上主流的发展趋势是成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部门或机构进行管理,例如,挪威的NBIM就是央行的下设专业投资部门,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则是财政部门出资建立的独立公司。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在各自的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具体到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模式,则要和该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面临的挑战

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引人瞩目,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2006年底达到10663万亿美元,粗略估计用于长期资产投资的部分规模将会达到数千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挪威和新加坡两国外汇储备的总量可能还多(挪、新两国外汇储备合计不超过2000亿美元)。

如何把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与国家的战略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结合?外汇储备的投资,下一步需要将投资领域延伸到有价证券以外,注意对国家资源战略、能源战略,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合,既分散了风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情况。从国际范围内看,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在资产的选择上都涉及到很多关系本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如金融、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而日本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运输业等部门。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和货币的多元化,参考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适当配置。外汇储备在最终使用时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国际支付能力,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流动性、安全性也在于保障随时可用的国际支付能力。国际上,挪威央行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将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的外汇储备长期资产配置到42个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31种货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未来投资管理外汇储备长期资产时,完全可以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建立动态的币种结构体系。

外汇储备的投资不应出现“二次结汇”的要求,而是应当要求以外汇运用为直接目标,以免重新增大外汇储备增大的压力。中央汇金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注资中,实际上就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被注资的机构往往需要对这些注入的外汇进行结汇来进行运用,否则会承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风险。下一步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应当重点强调外汇的直接对外运用。

面对急剧增长的中国外汇储备,各方都在寻找良策。笔者认为,成立一个新的外汇储备运作机构不难,但是真正改变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外汇储备3600亿美元足矣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应付外部流动性的资金需求。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外汇储备以每年两千亿的速度暴涨,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很大程度上它的贸易顺差是这种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资本项目上虽然有所开放,但总体来讲仍是封闭的。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金额仍然非常庞大,而如果把与政府相关联的资本项目扣除,资本项目也呈结构性顺差。此外,还有海外投机资金的流入。近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人民币资产价格不断上扬,但是,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仍实施控制,不希望人民币有大幅度升值,其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规模地买入外币,释放人民币。近年外汇储备的暴涨已经超出了外汇储备本身的概念,而是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运行架构的一个结果。

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只为应付不虞之时短期外债和进口的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其实有3600亿美元就足矣。一万亿美元,与其说是外汇储备,不如说大部分是超额储备。

外汇收益回报有待提高

在认识到我国外汇储备来源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看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回报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于经济发展需要,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并且为之提供了高达双位数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又放在回报不超过5%的外国政府债券之中。

对于一国来说,外汇储备的本意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和偿还对外借款需要,通常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外储管理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效益性(也有称作“盈利性”),这三性原则一直是外汇储备的金科玉律,必须得到贯彻和满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便是主要放在流动性极强的外国国债上。

但是对于超额储备的部分,笔者认为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的遵守上述三性。部分外汇储备完全可以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比较进取的投资策略,提高回报。1万亿美元的外储中,扣除3600亿的正常储备需要,剩下有近6400亿美元的超额储备,而这部分储备目前由于大量投资于外国国债,回报不足5%,如果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将这部分外储投资回报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7%的水平,中国每年将多获得128亿美元的收益��这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过去十年,海外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

根据官方公告,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人民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仅349.85亿元)。换言之,如果超额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管理,即使其收益率只提高两个百分点,每年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便可以增加21%。

谁执外储牛耳

要让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其“有所作为”,理所当然地涉及到由谁来协调管理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外汇储备的性质和国库资金不同,这笔钱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而不是属于政府。

第二,这笔外汇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而买入的,在人民银行的账本上,它既拥有这部分外汇资产,同时也要承担与此相关的人民币负债,因此这笔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资产。当资金外流的时候,人民银行需要收回人民币,同时将这些储备释放出去,所以不能把这笔钱简单地纳为国家资产。

究竟超额外汇储备由谁掌管?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未来真的成立国家外汇资产管理公司,它可以隶属国务院,但是应该由人民银行来牵头,因为这笔钱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另一种做法是,由财政部牵头,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今后吸纳外汇的资金来源由央票发行改为国债发行。

投资策略须慎重

关于这笔资产如何投资,时下争论相当激烈。毫无疑问,资金需要分散风险,同时提高回报。但是从资本市场的运作特点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其流动性将成为第一障碍。举个例子,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将一部分外汇分散成持有黄金是理所应当的。但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在价格敏感的黄金市场上,买卖10亿美元的黄金根本做不到,何况中国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黄金持有,就是上百亿美元。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运作,在现货市场上买进卖出实际上很困难,散户买卖根本无须顾及价格,而超大资金运作本身便对价格构成重大影响。许多目前所讨论的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一旦中国开始进行资产投资分配,相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会出现一批以猜测和跟随中国政府投资而动来牟利的对冲基金。中国购买海外账户必须涉及政治敏感性。中国在2006年到处谈判,但并购成交项目少之又少。新加坡是政治中立国,淡马锡在收购海外资产上,比中国公司有利。

外储问题涉及政治智慧

最后一点,改变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回报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目前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海外买家,据美国财政部数据统计,中国拥有3400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有朝一日,中国真的大规模地将美债资产转移成其他资产,势必导致美国债市的大跌,拉高美国利率,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比目前贸易纠纷更大的国际政治问题。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2篇

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引人瞩目,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2006年底达到10663万亿美元,粗略估计用于长期资产投资的部分规模将会达到数千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挪威和新加坡两国外汇储备的总量可能还多(挪、新两国外汇储备合计不超过2000亿美元)。

如何把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与国家的战略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结合?外汇储备的投资,下一步需要将投资领域延伸到有价证券以外,注意对国家资源战略、能源战略,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合,既分散了风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情况。从国际范围内看,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在资产的选择上都涉及到很多关系本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如金融、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而日本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运输业等部门。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和货币的多元化,参考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适当配置。外汇储备在最终使用时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国际支付能力,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流动性、安全性也在于保障随时可用的国际支付能力。国际上,挪威央行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将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的外汇储备长期资产配置到42个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31种货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未来投资管理外汇储备长期资产时,完全可以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建立动态的币种结构体系。

外汇储备的投资不应出现“二次结汇”的要求,而是应当要求以外汇运用为直接目标,以免重新增大外汇储备增大的压力。中央汇金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注资中,实际上就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被注资的机构往往需要对这些注入的外汇进行结汇来进行运用,否则会承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风险。下一步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应当重点强调外汇的直接对外运用。

面对急剧增长的中国外汇储备,各方都在寻找良策。笔者认为,成立一个新的外汇储备运作机构不难,但是真正改变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外汇储备3600亿美元足矣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应付外部流动性的资金需求。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外汇储备以每年两千亿的速度暴涨,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很大程度上它的贸易顺差是这种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资本项目上虽然有所开放,但总体来讲仍是封闭的。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金额仍然非常庞大,而如果把与政府相关联的资本项目扣除,资本项目也呈结构性顺差。此外,还有海外投机资金的流入。近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人民币资产价格不断上扬,但是,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仍实施控制,不希望人民币有大幅度升值,其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规模地买入外币,释放人民币。近年外汇储备的暴涨已经超出了外汇储备本身的概念,而是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运行架构的一个结果。

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只为应付不虞之时短期外债和进口的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其实有3600亿美元就足矣。一万亿美元,与其说是外汇储备,不如说大部分是超额储备。

外汇收益回报有待提高

在认识到我国外汇储备来源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看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回报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于经济发展需要,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并且为之提供了高达双位数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又放在回报不超过5%的外国政府债券之中。

对于一国来说,外汇储备的本意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和偿还对外借款需要,通常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外储管理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效益性(也有称作“盈利性”),这三性原则一直是外汇储备的金科玉律,必须得到贯彻和满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便是主要放在流动性极强的外国国债上。

但是对于超额储备的部分,笔者认为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的遵守上述三性。部分外汇储备完全可以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比较进取的投资策略,提高回报。1万亿美元的外储中,扣除3600亿的正常储备需要,剩下有近6400亿美元的超额储备,而这部分储备目前由于大量投资于外国国债,回报不足5%,如果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将这部分外储投资回报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7%的水平,中国每年将多获得128亿美元的收益��这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过去十年,海外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

根据官方公告,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人民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仅349.85亿元)。换言之,如果超额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管理,即使其收益率只提高两个百分点,每年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便可以增加21%。

谁执外储牛耳

要让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其“有所作为”,理所当然地涉及到由谁来协调管理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外汇储备的性质和国库资金不同,这笔钱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而不是属于政府。

第二,这笔外汇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而买入的,在人民银行的账本上,它既拥有这部分外汇资产,同时也要承担与此相关的人民币负债,因此这笔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资产。当资金外流的时候,人民银行需要收回人民币,同时将这些储备释放出去,所以不能把这笔钱简单地纳为国家资产。

究竟超额外汇储备由谁掌管?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未来真的成立国家外汇资产管理公司,它可以隶属国务院,但是应该由人民银行来牵头,因为这笔钱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另一种做法是,由财政部牵头,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今后吸纳外汇的资金来源由央票发行改为国债发行。

投资策略须慎重

关于这笔资产如何投资,时下争论相当激烈。毫无疑问,资金需要分散风险,同时提高回报。但是从资本市场的运作特点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其流动性将成为第一障碍。举个例子,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将一部分外汇分散成持有黄金是理所应当的。但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在价格敏感的黄金市场上,买卖10亿美元的黄金根本做不到,何况中国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黄金持有,就是上百亿美元。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运作,在现货市场上买进卖出实际上很困难,散户买卖根本无须顾及价格,而超大资金运作本身便对价格构成重大影响。许多目前所讨论的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一旦中国开始进行资产投资分配,相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会出现一批以猜测和跟随中国政府投资而动来牟利的对冲基金。中国购买海外账户必须涉及政治敏感性。中国在2006年到处谈判,但并购成交项目少之又少。新加坡是政治中立国,淡马锡在收购海外资产上,比中国公司有利。

外储问题涉及政治智慧

最后一点,改变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回报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目前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海外买家,据美国财政部数据统计,中国拥有3400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有朝一日,中国真的大规模地将美债资产转移成其他资产,势必导致美国债市的大跌,拉高美国利率,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比目前贸易纠纷更大的国际政治问题。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3篇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5年已经高达8190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2090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继续上升,如何为国家理财,似乎成为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

具体而言,中国外汇储备的80%为美元资产,其中主要是美国国债或是准国家的机构债券。一般的担心是,假如美元大幅贬值或美国债券价格突然下跌,中国的外汇储备将严重缩水,使中国辛苦积累的部分财富付诸东流。

近期,国外财经媒体广泛引用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官员就中国可能分散外汇投资策略的言论,并引发了市场人士就中国可能抛售美元的猜想。与此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应逐渐以实物资源取代以美元为代表的“纸钱”资产。

我认为,在如何妥善管理外汇储备上,存在很多误区。

在历史上,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曾试图用积极投资策略取代消极被动管理,但成功的例子不多。以马来西亚为例,日元对美元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使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损失达50亿美元之巨。马来西亚认为,日元突然升值是西方大国的阴谋,因此,决定采取积极的外汇管理,甚至在汇市投机炒卖。外汇市场的资深人士对于马来西亚央行的大手笔运作至今仍记忆犹新。

出于历史原因,马来西亚与英国的贸易密切,而美元/英镑市场(相对美元/日元、美元/马克)比较小。一宗较大的交易可以在短时间造成市场的较大波动,因此,马来西亚央行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美元/英镑市场大显身手。当时,不少在外汇市场交易的银行甚至以马来西亚央行可能入市的消息作为英镑汇率波动的理由。

在英国于1990年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时,马来西亚央行曾卖空英镑,斩获颇丰。马来西亚央行的外汇管理由是变得更加“积极”。1992年,由于判断英国会留在欧洲汇率机制内,马来西亚央行买了巨额英镑(沽美元)。但事与愿违,在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市场投机力量攻击下,英国决定将英镑贬值,并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这造成马来西亚央行36亿美元的损失。次年,马来西亚央行的积极外汇管理继续造成22亿美元损失。1994年,马来西亚央行处于资不抵债的窘境,央行行长引咎辞职,市场操作损失最后由马来西亚政府承担。

马来西亚央行在汇市的惨痛教训,说明“积极”外汇管理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消费投资萎缩和人为的低汇率政策,使得亚洲国家央行成为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近两年,如何分散外汇资产,成为亚洲诸多国家面临的新课题。

马来西亚央行的主要教训,是以政府主导的投资(投机)往往受政治影响。况且,外汇市场如此庞大,根据国际交易银行估算,主要货币的日交易量就达1万亿美元。再强大的中央银行与如此巨大的市场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正是出于这种考虑,韩国和台湾地区央行一度考虑把部分外汇管理,外包给国外基金公司或经营效益好的知名对冲基金。

然而,把部分外汇管理的责任外包,从操作上较困难。把钱给谁?如何评判基金的表现?以我的判断,台湾地区和韩国这两家央行,目前对外包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回到中国的外汇管理一题。比之外债(约2500亿美元)偿还和支付进口需求这两项最主要的外汇储备需求,中国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无疑太多。但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上看,这么多的外汇还未到令中国货币政策进退维谷的地步。

换言之,中国并没有因为暂不加息或人民币升值就面临通货膨胀失控的危险。恰恰相反,当前国债价格走俏,银行存贷比下降,同时贸易盈余激增,这些均是通货紧缩可能重返的征兆。

其实,避免外汇储备过量积累的有效途径,是有限度地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尤其是进行一些资本项对外投资的尝试。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等多家单位公布了战略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的决定。但对外国投资者,其投资必须直接与上市公司洽谈(而不是在股市上交易),而且投资周期必须在三年以上。这些条件甚至比目前合格的国外机构投资者运作模式更为苛刻,其效果对投资项目开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无任何实质影响。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4篇

但是,按以往的成功做法来看,参与控股优于购买所有权,购买所有权优于建立战略性储备。在对国际初级产品和能源市场的未来行情判断不准确之际,在高价基础上建立战略性储备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投资策略,直接购买或参股供应商(矿藏或油井)的做法优于建立战略性储备的做法。]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投资领域之辨

对于正在筹建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市场最为关心的无非是其将运作的外汇储备究竟会流向何处?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投资领域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外汇、初级产品、货币市场、衍生投资工具、房地产和私人股权。综合这一经验及各方信息,我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潜在投资对象包括外国政府债、机构债和企业债,外国公司股票,外国直接投资,能源和初级产品等。

外国债券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初始的2000亿美元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注入的外汇储备。由于这2000亿美元是从新增的外汇储备中产生的,因此它不会直接影响到央行对现有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换言之,现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中,美元资产仍然会占较大比重;即便是将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运作的这部分新增外汇储备,也会有相当部分投资于美国国债。这意味着,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总体规模可能继续上升,但是新增外汇储备中美元国债所占的比重将会下降。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实现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在公司设立之后,减持初始资产组合中的美国国债似乎是必然之举。毫无疑问,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将引发市场连锁反应,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和美元贬值,这将给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存量美元资产造成打击。因此,有关方面预测认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美国国债的减持必然是渐进和谨慎的。

市场预期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减持美元的同时会增持东亚国家国债,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的政府债。这对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降低美元贬值风险很有好处。

除外国国债外,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固定收益证券方面的选择还包括机构债和企业债。尤其值得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考虑的投资类型,是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目前MBS已经成为美国债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投资品种,是机构投资者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的重要选择。购买信用评级为AAA的机构债和企业债,能够在不显著提高违约风险的前提下拓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产组合。

外国公司股票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进入外国股票市场,必然会显著改变这些市场上多空双方力量对比,并加剧股价波动。由于缺乏投资经验,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投资初期的行为有可能会被投机者所利用,因为高买低卖而产生部分损失。但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进行股权投资非常必要。原因在于:

第一,持有股权投资可以帮助对冲很多类型的风险。例如,通过购买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公司的股票,有助于对冲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风险;通过购买美国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公司的股票,有助于对冲人民币升值的风险;通过购买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EEITs)的股票,有助于对冲大量持有股票和债券的风险。

第二,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股票的投资是长期持有而非短线炒作,只要股票市场处于上升周期,这种投资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高买低卖所产生的损失。

第三,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基金管理行业。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必须有足够的投资收益保障,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作为一个尝试,能够鼓励中国的境外投资、提高基金的管理水平。

外国直接投资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和GIC的经验表明,对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可以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战略性作用。新加坡能够成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GIC和淡马锡功不可没。GIC在新加坡和全球的金融投资,为新加坡编织了国际性的金融投资网络,这一网络对推动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固然有地理位置的因素,也与淡马锡对新加坡国有企业成功的控股管理有密切关系。最近几年,淡马锡又在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这些战略举动,对加强新加坡优势产业、推动新加坡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保持新加坡持续发展潜力,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从淡马锡在参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上市过程中赚得钵满盘满可以看出,战略投资行业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

那么,中国需要投资哪些行业?

第一,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要从现在所从事的加工和组装,向附加值更高的研发、物流、品牌等环节发展。尤其是物流行业在IT技术的帮助下重新整合产业链,不仅能够在瞬间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采购和销售,而且已经控制很多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国的制造业有可能通过“反向工程”模仿和复制国外产品,但是像沃尔玛这样的物流企业我们无法复制,通过对这一行业的战略投资,可以打通中国制造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二,中国对能源和资源类公司的投资也非常关键。日本对海外的铁矿山进行了大量投资,当铁矿石价格上涨的时候,尽管日本进口铁矿石的成本上升,但是它从投资铁矿山的收益中可以得到补偿。中国投资能源和资源类公司的思路也应该是这样,以分散风险而不是简单地获得所有权为目标。

第三,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中国有必要增加对国外金融机构的投资。国外金融投资机构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潜力,通过帮助中国企业上市、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等方式,国外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从中国获得了丰厚的收入。通过加强对国外金融机构的投资,中国可以借助国外金融机构的管理更好地分享国内经济增长的红利,而且对中国金融机构下一步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5篇

(一)外汇储备总量分析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大量外资流入我国,使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也使我国成为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大国。截止2012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近3.3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我国的国际信用度,保证金融系统安全;另一方面,过度的储备又会导致资源的低效与削弱宏观调控效果的负面影响。根据不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额外汇储备的现象。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的储备进口比例法,即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它的进口贸易额之比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40%为标准,20%为最低),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大约存在着超过2万亿美元的超额外汇储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我国外汇储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额外汇储备现象,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改革状况与经济转型情况来看,出口仍是我国经济增长与保证就业的一大支柱,若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调整,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产生巨大的打击。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存在超额储备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二)外汇储备结构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金融债权,截至2012年11月,中国共持有1.16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位。笔者对1999-2012年美国三年期国债的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测算结果为0.29%,而同期国内投资月均收益率为1.01%,其它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与大宗商品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表1)也明显高于同期美国国债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可见中国对美国债权投资过于偏重安全性而忽视了投资的收益性,外汇储备经营收益明显偏低。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运营管理方面的论文很多,但不同论文关于外汇储备的运营的建议侧重方向各不相同。

吴念鲁(2007)明确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性部分与投资性部分,对投资部分提出了更高的增值与盈利性要求,并且就将我国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部分(专业投资公司),以减少外汇储备存量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设性的建议。

郑海青(2008)以俱乐部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将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于拟设立的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收益与成本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外汇储备库能为参与的经济体带来节省外汇储备的作用,但这节省作用是不平衡的,对外汇储备较少的经济体较为明显,而对我国的作用并不明显的结论。

杨胜刚,龙张红,陈珂(2008)利用Markowits基本均指方差的思想,基于双投资基准和多风险制度的投资组合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在不同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配置建议,但该建议并未考虑币种的投资市场情况,只是考虑了币种的安排,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李洁,蒋昭乙(2009)通过对新加坡的两家投资基金淡马锡(Temasek)与政府投资公司(GIC)的具体运作方式的研究,比较发现我国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多头管理、投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并以此提出了对我国财富基金发展的建议。

薛静(2010)在对我国外汇储备与战略石油储备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与技术的角度上对我国加大石油储备提出了有关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运用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采用世界主要股市与大宗商品的历史收益和风险的大样本跨国数据,构造现资组合理论意义上的国际分散化的有效组合和有效边界,并在满足国内投资风险程度的前提下,寻找超额外汇储备的最佳投资收益组合,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投资提出了定量化的建议。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

研究国际分散化投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框架下运用历史数据构建含有各种国际化投资标的的有效组合和有效边界,在既定的风险条件下寻找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或在收益既定的条件下寻找风险最低的投资组合。

对于月均收益率的计算,本文根据超额外汇储备投资资产标价货币的不同,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将不同资产的月均收益均转化为人民币所指示的收益率,即人民币化月均收益率,这样将不同标价货币的投资标的放在同一坐标维度内进行比较,具体公式如下:

美元标价资产;

欧元标价资产;

其它货币资产。

国际分散化的有效组合是指在给定的收益水平下投资者在各种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标的间分散投资而得到的最小化风险的投资组合。在不同收益水平下,我们通过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就可以找到各既定收益水平下最小标准差的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以及由此构成的投资有效边界,并计算出有效组合中不同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标的的权重。

(二)实证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999.1-2012.11主要发达国家G7(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主要发展中国家“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主要股票指数的月度指数,美国3年期国债的月度收益率,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中的COMEX黄金与NYMEX原油的月度收盘价。在这一阶段既有股市与大宗商品的持续高涨,又有由于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商品与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挫,因此选择这一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

本文中股票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与Bloomberg终端,汇率数据来源于美联储官方网站。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投资标的的收益与风险统计特征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投资标的中的绝大多数收益率均远高于三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这也显示出了我国以美国国债为投资标的的外汇储备的潜在损失。同时在这些投资标的中,俄罗斯、巴西、印度、石油、黄金的收益率也高于同期我国国内投资的收益率。

表1 主要投资标的月均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1999. 1-2012.11

通过表2,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股票市场并不存在完全正相关,同时石油、黄金与不同股票市场存在较低的相关性,因此根据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国际分散化可以为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在既定的风险条件下寻找到收益更高的投资组合。

表2 投资标的月均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1999. 1-2012.11

(二)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有效边界与既定风险下的最优投资组合

根据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我们将1999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不同投资标的的月均收益率、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作为参数,运用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构建了基于中国投资者角度的国际分散化的有效组合并由此绘制了国际分散化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有效边界(见图1 AB线段)。这一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有效边界显示了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所有最优组合集合,在这个集合中的每一点都满足了在既定风险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

图1 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有效边界

对于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风险条件,我们以国内投资的风险条件为基准。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在国内投资风险条件下的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有效组合,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投资风险条件下的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有效组合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表3,我们可以发现以国内投资的风险条件为基准的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月均收益率为1.7646%,远高于同期美国三年期国债月均收益率0.2897%与国内投资月均收益率1.0075%。因此满足了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盈利性要求,同时风险条件为国内投资的风险水平,各种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标的在有效组合中的币种表3的最右列,各投资标的在有效组合中的币种普遍在3~5%之间,俄罗斯资本市场的投资权重占有效组合的54.18%。

五、国际分散化投资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的启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估计大约在2万亿美元左右,如我们将其中的1.2万亿美元进行上述资本与大宗商品的国际分散化投资,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存量,大概可以得到如下表4所示的组合资产配置表,因此我们发现我国超额外汇储备可以:

表4 超额外汇储备国际分散化投资资产配置表

对于超额外汇储备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国际分散化投资可以按照表4所示的各国家资本市场的份额进行投资,这些证券市场绝大多数与中国证监会签订了双边监管协议,因此也具备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主体进行投资的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资产配置方案是基于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计算出的理论化资产配置方案,而并未考虑各资本市场的容量问题,如对俄罗斯资本市场进行6502亿美元的投资是显然不具有操作性的,这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各外汇超额储备投资标的的权重根据市场条件进行权重的约束,即对 加入更加详细的取值约束,这在理论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文章的篇幅约束,本文将不对此进行详细阐述,这将成为未来研究与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对模型应用进行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如任何有效组合的实证研究一样,本实证研究也是基于“事后(ex post)”数据,因而存在局限性。但投资主体要在“事前(ex ante)”预测所需Markowits均值方差模型的收益率、风险和相关系数等变量、从而构建精确的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投资主体的成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事后(ex post)”数据为我们提供一个基本的投资框架,并通过一定的“事前(ex ante)”预测对其进行修正,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使金融从业者与研究者为我国与投资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宋军,张宗新.金融计量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念鲁.重新认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与经营.金融研究,2007

[5]王群琳.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8

[6]史祥鸿.基于现行汇率制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8

[7]杨胜刚,龙张红,陈珂.基于双基准与多风险制度下的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配置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8

[8]郑海青.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收益:理论和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8

[9]孔立平.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国际金融研究,2009

[10]吴立广.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潜在利益及对QDII投资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10

[11]曾之明.后危机时代我国外汇储备优化配置策略抉择.现代经济探讨,2010

[12]王丽华,贾永肖.日本外汇储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10

[13]薛静.谈我国从外汇储备向战略石油储备的转变.商业时代,2010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6篇

一、FDI 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

鉴于中国当前外汇储备中近 95% 的规模形成于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本文以 2001 ~2010 年作为数据区间,梳理这一时期 FDI 对外汇储备积累的作用渠道和实际效果。

( 一) FDI 的净流入表现为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的持续顺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9 ~ 2010 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 FDI 达10 473. 4亿美元; 其中 2001~ 2010 年为7 000. 3 亿美元。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这十年间 FDI 累计净流入高达10 713. 6亿美元,在同期外汇储备增量中所占比重为 38. 63%。这是 FDI 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贡献,即新的 FDI 流入和利润再投资在扣除资本回流或撤资部分后,FDI 的净流入所贡献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即期增加。

( 二) 出口导向型 FDI 创造的贸易顺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有关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成为我国增加出口和扩大顺差的主力。2000 年,外商投资企业顺差仅占我国顺差总额的 9%,2010 年这一比重高达 67. 9%。2001 ~2010 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货物贸易顺差累计为9 195. 2亿美元,对同期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为 33. 16%。可见,出口导向型 FDI 带来的制成品出口额远高于各类FDI 引致的设备、原材料或零部件进口额,从而对我国外汇储备积累表现出显著的拉动效应。

( 三) 市场寻求型 FDI 产生的进口替代效应导致进口减少,间接促进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

我国通过对外招商引资来引进技术,促进一些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大批产品升级换代,许多产品如汽车、汽车零部件、电信设备、医疗设备、建筑机械、纺织机械、新型建材等,以前主要依靠进口,现在则可以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相应产品所取代,从而减少了进口,这也加速了贸易盈余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积累。

( 四) FDI 投资收益的部分汇回对外汇储备冲减效应暂时并不明显

随着 FDI 存量不断扩大,其投资所产生的利润也在逐年递增。2006 年,世界银行对中国 120个城市的12 400家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 22%。[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0) 》数据显示,200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净利润率约为18. 6% 。依此保守估算,假定 2009 年 FDI 的存量仅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 416亿美元的六成,当年 FDI 获得利润仍高达千亿美元,与同期 FDI的净流入规模基本相当。投资收益在汇回母国时会减少东道国的外汇储备,不过这一效应目前还没有充分展现。实际上,FDI 所生成的高额利润中,绝大部分并没有汇出中国,而是留存在国内。据统计,进入我国 FDI 的投资收益中约有 80% 转化为利润再投资,仅有 20% 的收益汇回。因此,由投资收益汇回导致的外汇储备缩减效应暂时并不显著。

二、FDI 推进下的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分析

流入中国的 FDI 扩大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促进了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那么,这种态势能否长期持续下去? 未来一段时期又会酝酿着怎样的调整和变化?

( 一) FDI 驱动下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有望放缓

2001 ~ 2010 年,外汇储备激增的重要来源是FDI 净流入形成的金融账户顺差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盈余,未来一段时期,这两大驱动因素仍会继续发挥作用,但增长势头将有所减弱。从金融账户来看,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利润再投资成为 FDI 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新增 FDI 尤其是能形成真实生产能力的长期投资意愿不足。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 2005 ~2007 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外资流入中有 60% 以上集中于金融和房地产业,[2]已表现出明显的投机倾向和不稳定因素;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引进 FDI 的增长速度更是发生剧烈波动,先是呈现个位数甚至是负增长,随后出现井喷式回升,2011 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又回落到 20% 以内,可以预计短期内增速将保持平缓甚至继续下调。从贸易收支来看,外商投资企业仍将是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但进口增幅将会高于出口增幅; 同时出口导向型FDI 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也会导致外商投资企业的整体创汇能力相对于 FDI 存量有所下降。

2010 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增长 28. 28% ,进口同比增长 35. 36%; 特别是其中的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更快,同比增长 45. 3%,而出口仅增长34. 5% 。另外,由于我国引进 FDI 的领域正在从加工业、一般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从注重出口型项目转变为注重引资的本地化效果,FDI“独资化”倾向的加强也显示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知识密集度正在提高,与此相联系,市场寻求型外资企业将不断增多,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 FDI 比重将相对降低。

( 二) FDI 留存利润的潜在能量将陆续释放

从国家外汇管理局 2011 年 4 月的数据看,由于将以前不曾纳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归属外方的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纳入统计,仅在2005 ~2009 年这五年间,就将累计净流入中国的 FDI 规模修正上调了1 691亿美元。考虑到 2004年之前数据未作调整及可能存在的统计低估,目前FDI 留存利润应有数千亿美元之巨。这部分资金一方面产生于境内经济活动,表现为人民币形式,另一方面所有权归属于外商,按照国际收支管理规则随时可以无条件兑换成外币并撤离。随着留存利润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得到体现,我们将很快看到所谓“FDI 自身净逆差效应”的出现,即年度 FDI新增流入少于年度未汇出利润,这将是 FDI 对国际收支产生逆转性影响的开始。[3]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 FDI 利润的汇出已呈大幅上升态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结束之后,我国将有可能迎来 FDI 留存利润汇出的高峰期,届时将对国际收支形成冲击,并促使外汇储备发生较大变动。

( 三) 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负面效应的日渐突显,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幅收窄的预期

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为我国提供了较充足的国际支付手段,然而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过多持有也会带来各种负面效应。一是外汇储备本身的收益与安全面临风险。由于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以本币计价的,又存在大量的外汇净资产,因此,若美元等计价货币对本币贬值,将在表上显现出资本损失。外汇储备大量运用于投资美国国债,这使得中国陷于两难困境: 持有美元资产,将会遭受外汇储备资产缩水的风险; 现在抛售美元资产,则会面临这些资产价格立刻下跌的风险。总之,当前中国储备资产的价格主要依赖于一系列不确定、不稳定和不正常的因素。[4]

尤其是近期以来,欧美国家信用评级下调,全球金融市场风波再起,这使得中国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更加突出。二是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形成制约。外汇储备形成的过程就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过程,当央行需要采用收缩货币供给量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时,外汇储备的增加就会造成对货币政策的干扰。为了回笼部分货币,央行不得不利用央行票据对冲来承担利息成本,在以美元资产为代表的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高于央行票据的成本时( 前者收益率低于后者,但总量较大) ,这种对冲也许还是可以持续的,一旦情况逆转则央行将承担进一步的损失。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负面效应的凸显,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幅收窄的预期。

三、促进我国外汇储备合理增长的政策建议

( 一) 努力实现“招商选资”,并鼓励外资企业境内融资

当前,我国亟待超越行政引资、追求引资数量的阶段,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引资阶段转变,更加重视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逐步实现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允许一部分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低成本生存的低端企业接受市场竞争的正常淘汰。继续吸收 FDI 仍将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政策,但可采取鼓励合资企业向国内银行借款或在国内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获得融资,减少 FDI 资金流入规模,又不会影响中国引进国外技术设备。

( 二) 促进中资企业获得海外投资收益,适度并购在华外资企业

推动国内产业特别是产能过剩产业对外投资力度,帮助企业以参股、收购、新设等方式“走出去”,既可获得战略资源和投资利润,也有助于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提高外汇使用收益。另外,中资企业根据技术产品升级等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公平交易并购在华外资企业,既能缓解 FDI 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也是企业不出国门便可获得国外品牌、技术的一条捷径。

( 三) 重视外汇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有效运用这部分资产增量

随着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因储备资产投资于国外而产生的收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来源渠道。对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根据其来源性质的特性,可以进行更加自由有效的运用。由于这部分外汇储备增量在国内没有投放等额的人民币,因此,用于对外支付时不会造成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不平衡,可视为我国有权自由支配的资产,有待于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用于收购国外的战略资源,或是结汇后用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5]

( 四) 推进人民币迈出国门,推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7篇

一、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概况

(一)不同币种结构收益率分析。

构造合理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当是对诸如国家的贸易结构、外汇储备的风险和收益、外债结构、汇率制度安排以及外商投资来源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经营运作上则要本着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在保障外汇储备安全的基础上取得盈利。截至 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大致为 :美元资产占 50%左右,日元资产约占 20%,欧元资产约占 20%,其他货币资产约占 10%(见表 1)。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过大,币种投资过于集中,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目前有着较低风险性,但资产储备较少。要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保值,确保其安全性,就要进一步提高欧元、日元、英镑所占的比重。汇率的相对稳定是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而目前美元汇率却保持不断走低的趋势。要保证外汇储备“不缩水”,就应当适度减少美元资产的比重。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一篮子货币制度挂钩,外汇储备资产在减少美元资产比重的同时应相对增加欧元、日元、英镑及其他资产的比重。

(二)不同期限结构收益率分析。

我国着重于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所以在投资期限结构上以中长期债券为主。截至 2010 年 6 月,外汇储备的中长期债券类投资的规模最大,大约为 1.48 万亿美元,占我国美元外汇资产的 91.81% ;而短期资产投资(包括国库券、政府机构债、企业债以及银行存款)规模最小,为 50 亿美元,占比为 0.31% ;股权类投资规模为1270亿美元,占比为7.88%(见表2)。美国 10 年期国债的年度收益率平均为 3-6%,远低于投资于股票指数或进行直接投资能够获得的平均收益率(宗良等,2010)。从表 3 看出,我国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都是债权投资,尤其是投资于美国的短期和中长期国债、机构债券。

(三)不同资产组合收益率分析。

外汇储备投资的主要策略 :一是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安全性较高,使外汇储备可以在充分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低利润,如购买美国国债。二是股权投资。外汇储备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要考虑其收益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债权投资的同时可以对高收益的股权进行投资。三是购买黄金、石油等战略资源。石油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有不可再生性,使其显得极其稀有,增加这些紧缺资源的储备对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而黄金价格比较稳定,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同时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四是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设备、技术不同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运用外汇储备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可以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是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股权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中不是特别成熟,占比较小,平均占比 2.8% ;在购买黄金、石油等战略资源或相关产业投资上又缺乏相关经验,而且我国主要考虑安全性因素,所以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债券,使其投资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

二、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计算

外汇储备的净收益是指一个国家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所得到的一定盈利,这个盈利是持有储备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外汇储备的收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使用狭义的概念。狭义的收益,就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包括外汇储备投资于国外证券的收益、外汇储备存储于外国银行的利息收益、外汇储备其他投资的收益。持有储备的成本,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使用广义成本的概念。广义成本包括央行对冲市场上外汇占款的冲销成本 ;外汇储备投资国外而没用于投资国内的机会成本 ;如果央行不能完全冲销,剩余的外汇占款对一国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这些因素也分为可量化部分和不可量化部分,前两点是可量化部分,而第三点是不可量化部分。由于不可量化部分无法计算,笔者以可量化部分来计算持有储备的收益和成本。鉴于可以获得的数据有限,本文截取样本数据的时间段为 2002-2009 年。

(一)持有储备的收益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外汇储备资金大部分投资到国外购买一些政府国库券、债券(尤其是长期债券),其余的储备资产主要存在国外银行,此外基本没有进行其他更有创新性的积极投资。

1、投资国外证券的外汇储备资产收益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中股权投资占比甚微,主要是由于股权投资在中国对外投资中不是特别成熟,且风险高,大多数由中司这类财富基金操作,同时也难以取得股权投资收益率的数据,因而在接下来的估算中忽略股权投资收益率的影响。笔者在估算中选取 10年期的国债、机构债和公司债的加权收益率代表长期投资收益率 ;选取 1 年期的国债、机构债和公司债的加权收益率代表短期投资收益率(张斌等,2010)。前文已经指出,外汇储备收益率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投资工具。外汇储备对国债、机构债、公司债、股权等不同类型的投资比重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收益率。二是币种结构。确定计价货币,外汇储备资产中其他货币相对计价货币汇率发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外汇储备收益率水平。三是期限结构。外汇储备的长短期结构投资比重不同,会带来不同收益率。

综上所述,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证券投资收益率可以表示为 :RUS=WUS×iUS+∑ Wi×iiWUS代表美元资产比重,iUS代表美元资产收益率 ;Wi代表某种非美元币种在外汇储备所占比重,ii代表某种非美元币种计价的资产收益率。根据相关计算①,以美元计价的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资产收益率均值分别为 4.76%、10.18%、3.98%、5.56%(如图 1)。根据 TIC 和 COFER 数据确定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平均权重是 71.73%,23.16%,3.68%、1.43%。由此可以得到,我国的外汇储备证券投资收益率为 6.03%(4.76% ×71.73%+10.18 % ×23.16 % +5.56 % ×3.68 % +3.98 % ×1.43%),同时该部分约占外汇储备总资产的 93%,则该部分收益为 5.61%(6.03% ×93%)。2002-2009年我国各年度外汇储备的证券投资收益见表 3。

2、存储在国外银行的外汇储备收益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经营本着安全性原则,除了购买一些国债之外,剩余储备资产主要存在银行,这部分占比较小,约为外汇储备资产的 7%。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自 1998 年 1 月以来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只有 3.06%。假设存在国外银行的外汇基本都是短期存款,则该部分收益率约为 0.21%(3.06%×7%)。按该收益率来算,2002-2009 年我国各年外汇储备的存储收益见表 4。

3、我国外汇储备总收益计算。

依据以上计算结果,2002-2009 年我国外汇储备总收益见表 5。

(二)持有储备的成本分析。

1、冲销成本分析。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通常会增加人民币的供应,如卖出本币购买美元。而本币的增加又会带来通货膨胀等不良影响,所以我国在增加外汇储备的同时要维持人民币价格的稳定,就要求央行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冲销,来保证货币供应量以及本币价格。冲销成本就是指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的成本。由于数据有限,本文以央行发行票据成本来计算冲销成本。截至 2009 年底,中央银行累计共发行票据 742 期,从而可得到各年度冲销成本(见表 6)。

2、机会成本分析。

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相当于放弃了这部分资金对国内的投资使用。同时在国外投入使用的收益与国内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得出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 =(国内投资收益率 - 国外投资收益率)× 外汇储备规模。在国内投资中,不同行业有其不同收益率,本文以国内投资的平均利润率来进行估算。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在 20%左右,房地产、钢铁、铝业等行业近年的投资年利润率在 15%左右,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益率在 5%左右。据此估算,国内投资利润率的平均水平在 10%左右(孔立平,2010)。而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约为 5.82%,根据上文计算我国的外汇储备机会成本约为 4.18%(10% -5.82%)。依此算出2002-2009 年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见表 7。

3、我国外汇储备总成本计算。

将上述冲销成本与机会成本相加得到总成本(见表 8)。

(三)持有储备的净收益。

将外汇储备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持有外汇储备的净收益。综合上述各项因素,我们可以得到2002-2009 年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见表 9)。2002-2009 年我国外汇储备净收益率约为 0.36%-1.48%,总体平均为 0.93%。2002-2009 年的净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总量的增加(截至 2011 年 6 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接近 3.2 万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且基本上处于较低水平,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我国需要优化外汇储备的投资模式,在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保证外汇储备安全的同时提高储备收益率。

三、提高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的建议

(一)成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

我国要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率就应实行投资多元化。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增加如黄金、大宗商品等投资实物资产规模。但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且价格波动较大,交易和收储成本较高,同时我国已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大宗商品收储等相关工作。此外,我国企业和居民对黄金、石油等的消费量非常大,如果外汇储备直接大规模投资于这些领域可能会推升其市场价格,不利于经济发展。我国应当逐步分散投资来减少风险,也就是我国可以考虑新的投资领域。央行应当按专业分类成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包括贵金属基金、能源基金等,这样既可以分流持有外汇储备的压力,又可解决能源短缺的燃眉之急,这一模式类似“挪威模式”。挪威央行投资管理机构(NBIM)是央行的一个独立机构,接受挪威财政部的委托,负责政府全球养老基金的国际资产投资,并管理大部分外汇储备和政府石油保险基金。我国可以借鉴挪威的做法,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性部分和对外投资部分,用对外投资部分建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由中司管理外汇储备投资基金 ;而流动性部分由央行管理,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

(二)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外汇平准基金,是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一般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可以在市场上卖出本币购买外汇储备来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 ;当外汇汇率增长过快时,就要在市场上卖出外汇储备、买入本币,来缓解外币升值的冲击(孔立平,2010)。目前,我国发行央票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极大,令央行不堪重负,冲销外汇占款等操作已经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 2003 年 4 月 22 日,央行正式开始发行央行票据至今,央票付息成本已高达近万亿元。央行每年发行的央行票据的一多半都用来支付央行票据到期的本息,这也意味着其对冲外汇占款的效果是下降的。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来切断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的联系。日本运用平准基金来购买外汇储备,当需要购买外汇时,财务省委托日本银行出售外汇平准基金账户中的日元资金来购买外汇。而日元账户的资金是财务省通过中央政府发行的外汇平准基金证券取得的。我国可以专门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央行通过运用外汇平准基金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调节供求,切断基础货币和外汇储备之间的联动关系,降低冲销成本,恢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三)分拆中司,成立子公司“中投国际”。

我国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投资体系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长期以来,由于汇金公司控股四大银行并隶属中司,在欧美国家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眼里,中司俨然是中国国有银行的控股公司,常在海外商业投资过程中遇到不正常阻力。此外,中司还受到汇金公司作为政府金融平台及银行控股公司定性的困扰,无法专注海外投资,所以分拆中司势在必行。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8篇

外汇储备仍将持续增长

截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0663亿美元,居全球第一。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三方面,即对外贸易顺差、FDI净额、扣除顺差和FDI后的储备增量(金融资本流入)。从2006年全年新增2474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看,贸易顺差带来的储备增量占71.7%,FDI净额占25.5%,金融资本流入约占2.8%。

从新增外汇储备的构成看,1995~2004年,年度贸易顺差和FDI净额相对稳定,新增外汇储备波动主要与扣除顺差和FDI后的储备增量保持较高的相关性。2005年以来,FDI净额保持稳定增长,扣除顺差和FDI后的储备增量则在2004年达到历史高点后开始下降,新增外汇储备随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而快速上升(见图1)。

从后续趋势看,贸易顺差和跨国金融资本流动依然是决定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因素。首先,尽管人民币持续升值,但是贸易顺差依然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及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短期内都不会根本改变。在人民币保持稳健升值的情况下,预计对外贸易的特点和优势将至少在2015年前不会根本改变,这将使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

其次,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预期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不断推动跨国资本流入。以2006年为例,尽管QDII新获批额度(136亿美元)远大于QFII新获批额度(43亿美元),但全年金融投资资本(扣除顺差和FDI后的储备增量)依然实现净流入69.7亿美元。

综合考虑贸易顺差、资本流入以及当局主动调整国际收支失衡政策等因素,按照目前的外汇管理模式,笔者预计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

日韩外汇储备管理经验

在日元国际化背景下,日本外汇储备剧增并没有直接导致流动性泛滥。

在2006年之前的12年里,日本的外汇储备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日本和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背景以及带来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

日本外汇储备是从1993年开始真正快速增长的,并不是出现在经济快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和本币快速升值阶段。“广场协议”后日本持续降息,并保持较高的货币供应,其结果是没有真正刺激内需,反而导致股市和地产泡沫。1989年以后,日本不得不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裂,经济也开始进入滑坡阶段。这时日本政府担心贸易顺差导致的本币持续升值会进一步打击本国经济,同时也担心出现过度通货紧缩,于是(1993年开始)在外汇市场大量买入美元,抛出日元,日本外汇储备快速上升,当年外汇储备达到956亿美元(不含黄金),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由此可见,日本外汇储备持续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在于为抑制汇率升值而实施的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大量买入美元吐出本币而导致外汇储备剧增的同时,并没有导致日本货币供应明显快速扩张和流动性明显过剩,其原因主要有二:1990年后日本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货币增长低于GDP名义增长,实体经济吸呐货币的能力较高;当时日本早已实现资本账户开放,日元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储备货币,海外的日元储备需求稀释了部分国内日元的流动性。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外汇储备剧增,日元大量供给不但没有形成流动性明显过剩,一定程度上还增强了经济实力及日元对外输出,促进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日本的外汇储备由财务省管理和运用,存放于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储备资产管理的特点有二:主要目标是维持日元汇率稳定,在保持外汇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追求盈利;日本外汇储备资产并不多元化。从目前的外汇储备投资构成上看,日本外汇储备资产有流动性强的外国国债,外国政府机关债券,国际金融机构债券以及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内外信用等级高、偿还能力强的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其中各类债券占比高达85%,大部分为美国国债,其余为各类存款。显然,储备资产以国债为主主要是基于流动性管理考虑,而一直以美元资产为主除了因为干预外汇市场需要外,还因为1993年以来日元对美元没有明显的单向升值。

韩国成立国家投资公司管理过剩外汇储备。

韩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韩国大量资本外逃,产生巨额外债,韩元大幅贬值并迫于外部压力提高利率,使得韩国从1998年开始进口下降,出口快速上升,贸易顺差持续增大,同时还伴随较高的金融资本项目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快速上升,同时韩元对美元开始升值。

与日本不同的是,韩国在1998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时期并没有完全实现资本金融账户开放,韩元更没能成为国际市场主要储备货币,因此,国际收支顺差导致韩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同时,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上升,国内自然呈现流动性过剩。2006年底,韩国外汇储备高达2384亿元美元,广义货币(M3)供应余额高达1538万亿韩元,M3与GDP值之比也由1997年的1.42提高到1.72。韩国政府除了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控制流动性外,主要依靠发行央行票据(MSBs)来回收流动性。为控制持续多增的流动性,韩国政府不断修改《韩国银行货币稳定债券法案》,以提高MSBs的发行量上限。MSBs的发行量扩大使韩国央行减弱了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依赖。

韩国政府认为,其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大致在1700亿~2000亿美元。为着手对富余的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韩国于2005年3月成立了国家投资公司(KIC)负责管理超额外汇储备。2006年6月28日,KIC和韩国央行签署协议,韩国央行分拨170亿美元外汇储备给KIC管理。

积极管理外汇储备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合理的自有外汇储备规模应为7700亿美元左右。

国际储备包括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前者包括一国拥有的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和SDR等,后者包括备用信贷、支付协议和本国商业银行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等。从储备需求的数量管理角度看,外汇储备的规模最为重要。外汇储备合理规模与一国外债规模、年进口量以及FDI规模有关。考虑我国目前仍然实施外汇管制、资本项目管制以及货币当局跨国合作等情况,笔者认为中国谨慎的常规外汇储备余额应为“外债余额+50%年进口量+10%FDI余额”。以2006年底中国外债规模、年进口量以及FDI规模数据为基准,经过测算,中国比较谨慎合理的外汇储备余额约为7671亿美元。照此标准,中国目前拥有约3000亿美元左右的超额外汇储备,即这部分外汇储备适合用于积极管理。假设这部分外汇储备全部用于积极管理用途,则中国运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的规模将居世界首位。

在目前的外汇体制下,超额外汇储备还将持续扩大,过剩流动性还将继续多增。

目前中国仍然实施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央行为维护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断买入市场上多余的外汇,从而形成外汇储备资产。与此同时,央行投放了相应规模的基础货币。在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汇率制度有根本性突破之前(实现真正的藏汇于民),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持续扩大必然又进一步导致过剩流动性继续多增。根据上文合理外汇储备的测算方法,预计到2010年中国超额外汇储备有望达到6500亿美元(见图2)。因此,中国管理超额外汇储备的压力持续增大,积极管理外汇储备迫在眉睫。

国家投资公司运行的影响

从外汇储备管理的角度看,超额外汇储备按照常规保有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其盈利的机会成本是十分高的。同时,超额外汇储备快增也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流动性过剩压力加大。

在超额外汇储备持续快增的背景下,国务院总理已经确认了将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超额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从目前市场诸多猜测来看,中国国家投资公司运用外汇储备资产的范围将尽可能多元化,包括进行实业投资、能源战略投资、海外并购、股票债券投资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等。

然而,笔者认为,国家投资公司要有效实现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目标,还是需要诸多条件的,比如要求政府具备较好的投资管理能力;海外投资有效,包括巨额对外投资不会使外国政府感到不安;克服政府过度集中投资带来的风险,实现良好的投资激励和约束。显然,这至少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国家投资公司能否有效管理外汇储备还待观察,鉴于此,预计国家投资公司初始运作的外汇资金规模不会太大,投资范围自然也不会太大。

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国家投资公司管理外汇储备能否改变货币流动性持续过剩格局将会被各方所关注。从较长一段时间看,国家投资公司只有将外汇资产用于海外投资形成资本流出,才会真正减少国内过剩的流动性。若外汇资产仅仅用于国内股权或关键领域投资,则最终外汇资金通过二次结汇还是回到央行,不会对国内流动性发生影响。从较短时间看,国家投资公司管理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流动性冲击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其如何获得外汇储备。

笔者认为国家投资公司获得外汇储备的方法可以有三种。一是央行直接“划拨”外汇储备给国家投资公司。这种“划拨”不如说是央行形成直接投资或者贷款资产,正如2003年央行通过汇金公司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形成了央行对汇金的资产或者直接拥有股权资产。二是国家投资公司通过对央行发行外汇债券而获得外汇储备资产,其中发债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投资公司,也可以是政府财政部门。这对于央行来说,等于运用债券资产替代原来的外汇储备资产。三是国家投资公司通过对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发行外汇基金债券,再运用获得的资金去购买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资产。

三种方式对外汇管理的成本收益分配以及带来的流动性影响不尽相同。“划拨”方式缺点在于可能导致央行和投资公司之间债权债务关系不明确,而且并没有实质上减轻央行对外汇储备管理的压力,同时也不能达到回收流动性目的;外汇债券方式优点在于外汇债权债务能够较好地确定,央行依然保持回收货币流动性的主动性,缺点是发行债券收益率难以确定,不利于约束投资公司的投资收益,且央行也可能因此存在资产坏账风险;外汇基金债券方式优点在于市场化程度高,央行实现外汇管理以及风险的全部转移,缺点是若发行基金债券量过大可能会冲击货币市场稳定。

考虑到国家投资公司要实现有效管理外汇储备的条件需要一个过程,其初始经营的外汇规模应该不会很大,当局也会考虑尽量降低对市场货币流动性的冲击,笔者预计有关部门将采取分期发债、分批购买、缓步推进方式进行。按照初次获得250亿美元外汇资产计算,国家只要发行约1900亿元人民币债券即可,大致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冻结的资金,不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一次性明显冲击。

然而,从长期来看,国家投资公司管理外汇储备能否根本改变中国流动性持续过剩的格局?

实际上,国家投资公司管理外汇储备对流动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能否良好有效地经营,具体包括:能否将购买的外汇资产顺利持续地对海外进行投资;投资公司经营吸收的外汇储备能否持续扩大。前者姑且乐观估计能够实现,后者则比较难于实现。因为国家投资公司有效经营的条件完全实现十分困难,尤其是政府集中风险以及实现良好的激励约束;同时,即使国家投资公司对外汇储备能够有效管理,受管理的精力和效率约束,其管理外汇储备的规模也难以无限扩大。因此,在管理的外汇储备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认为国家投资公司管理外汇储备只能部分缓和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理智。

鼓励资本流出、推动人民币亚洲化

不同国家对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使用储备来弥补财政预算的不足;放宽资本管制,推动资本流出,减轻外储持续快增压力,如日本、韩国早期;成立外汇投资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等积极管理,如新加坡、挪威和韩国等;建立封闭式海外投资共同基金购买管理外汇储备(见表)。

综合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通过比较分析,基于中国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考虑,笔者认为中国管理超额外汇储备除了采用第三方式(成立国家投资公司)外,还可以逐步推进第二种方式实施:逐步放宽资本管制,推动资本流出。首先,推动资本流出有利于根本改变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其次,这样可以借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第三,在人民币持续稳步升值的背景下,资本不断流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第四,有利于缓解国家投资公司集中对外投资带来的风险。

当然,这种方式的实现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要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鼓励藏汇于民。逐步放松资本流出管制,鼓励企业和个人逐步增多海外并购、海外金融和实业投资等。为实现资本更好地流出,可以适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建议可以先以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为市场突破口,逐步推动人民币亚洲化。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外汇储备 美国国债 投资

近年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断的冲击脆弱的世界经济。自2007年开始,次贷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对中国不完善的经济体系产生的巨大压力,而能够维系中国经济正常运作,维系金融体系秩序的最后屏障正是高额的外汇储备。

能充当外汇储备的资产很多,而美国国债一直是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资产。自二战以来,美国国债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越来越重。现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80%是美国资产,这些美国资产中80%是美国国债,20%是美元资产。这样也就是说全球外汇储备中有超过六成是美国国债构成的。截至2009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1万亿美元大关,而其中的美国国债约占38%高达8015亿美元。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的美国国债成为了影响和左右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左右世界经济和国际结算体系的主体资产。

一、 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国债

美国国债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的首要选择,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也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

1.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国债类型

美国国债是由美国政府作为发行人发行并保证还本付息的债务证券。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种类齐全,几乎涵盖了美国发行的所有国债类型:

(1)短期国库券。以期限划分,期限少于1年的,一般为3个月到1年为短期国库券。短期国库券通过竞标完成发售,价格相对面值有折扣,国际市场以及美国国内情况变化对其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不会像大部分其他债券一般支付定额利息。此类债券中国一般持有量较小,规模控制在200亿美元到500亿美元,而且减持率变化较大。

(2)政府票据:期限为2年至10年,可进入证券市场自由买卖,有定息的美国政府债务证券。通常有票面利率和到期日,每半年固定付息一次。此类债券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所占比率一般多于短期的国库券。

(3)国库券(Treasury Bonds):发行期限较长,属于中长期的返本还息债券,期限由10年至30年不等,每次发行时具体进行通报.可进入国际证券市场自由买卖的定息美国政府债务证券。有票面利率和到期日,通常每半年付息一次。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国长期国债一直占有最大份额,最多的时候占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的80%,接近7000亿美元。

(4)零息票国库券(Treasury Strips):由美国政府作为发行人发行的债务证券,没有规定利率利息,到期值为面值,按面值折扣购买。中国少量持有。

(5)其他债券。美国临时发行的特种债券,此类债券中国较少购买,但是也有一定的持有量。

2.中国外汇储备对美国国债投资的原因

近年来,特别是在此次起源美国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各国的政府对大量美国国债作为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提出质疑.但是美国国债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外汇储备来说还是最佳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适合选择:

(1)美国国债安全性好。由美国政府发行的各类债券,被认为是债券中最安全的。美国现有的经济规模,金融规模以及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由美国政府提供担保的国家债务金融票据,几乎不存在信用风险。

(2)期限选择多,金融投资组合性强。由于美国国债的具有从3个月30年不等的到期期限,给投资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投资选择,有利于投资组合,进行金融产品的合理搭配,充分的吸引了市场中较为谨慎的部分投资者。同时也给各类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提供了合理的最后保障,调动了市场中沉积的大量闲散资金。

(3)金融流动性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先后建立,确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主的国际结算模式。相应的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最大的虚拟经济交易地,美元的发行者,其国家债券也成为了全球各国政府,投资者追捧的最佳投资产品。其金融产品霸主地位历六十年不衰,所以美国国债是市场中最佳的投资产品,其主要流通特点是易买易卖,买卖差价低于其他证券,市场交易活跃。

(4)可预见性。 自1985年以来,美国政府就没有发行过可赎回债券,无论票面利率多高,期限多长,投资者都不用担心被赎回。其稳定可预测的回报率,以及金融市场对其的推崇,使投资者在对美国国家债券进行投资时,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技术分析,是为最稳定可预测的选择。

(5)规模大。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加,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选择合适投资的金融产品变得更加的困难.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08年底突破了2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6月统计又达到了2.1万亿美元,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外汇储备仍将继续增长,排除了国际结算项目,短期债务,以及一定的预备资金,我国外汇储备中可投资的部分仍然高达1.5万亿美元。这样大规模的数量,要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是很困难的,也就只有发行规模超过了12万亿的美国国债是适合的投资对象。

二、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投资

美国国债的历史悠久,伴随着美国的建立而出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投资的热点则是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至今也有60多年的之久。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历史也很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已经有人对美国国债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其代表人物为李鸿章。随后的100多年间中国历经几次购买美国国债的高潮,而在新中国建立前的顶峰。

中国政府对美国国债的投资按照持有量划分,可分为四个阶段:

1.未投资阶段

该阶段是指1949年~1985年这36年时间.在这期间也可以按照中美建交的时间再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2年,这段时间内, 中国没有对美国国债进行投资,但是少量持有美国国债,主要是接收和缴获的部分国有财产。数量不多,而且绝大多数在五十年代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外资产进行非法没收时流失。

第二阶段,1972年~1985年,这段时间内, 中国虽然已经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对美国国债依然没有进行投资,主要原因是:首先, 中国经济不发达,市场不完善,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其次,国家外汇储备不健全,外汇严重缺乏.再次,由于在计划经济体质下,国内对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市场缺乏认识,无法进行国际投资的运作。

在该阶段来说, 中国没有对美国国债进行投资,也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外汇储备。

2.少量投资阶段

该阶段是指1985年~1993年这8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施成功,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也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外汇储备已经建立,虽然在规模分析中,该阶段的外汇储备规模偏小,依然处于外汇匮乏的阶段。但是我国已经开始尝试进行美国国债的投资。

投资特点是:属于尝试性试投资.购买的美国国债规模较小,在绝大多数的月份当中,对美国国债的投资都低于10亿美元,主要是一来我国的可支配外汇数量较少,二来对国际市场依然存在顾虑。这一阶段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主要以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为主,但是两种美国国债都不会长时间持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进行换手,因此没有形成大量的持有规模,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也不占主要地位。

3.持续投资阶段

该阶段是指1993年~2000年这7年的时间.在该阶段,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随着中国人民币的贬值,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顺差快速增长,大量的外汇节余产生,外汇储备合理构架也逐步地建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对美国国债的大量持有。

这一阶段,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月度购买额开始大量增加,绝大多数月份的购买额都维持在10亿美元以上。此外,开始尝试对金融资产进行长期投资性持有,因此对美国国债的总体购入量超过对其的出售量,产生了大量结余。

4.大量投资阶段

该阶段是指2000年~2009年这9年时间。在该阶段由于中国对美国债券的大量持有对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已经对中国经济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中国长达15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效果,规模上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外汇储备在2008年超过2万亿大关,是西方七大工业国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美国国债的投资也突破了80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该阶段投资主要有两大特征:

(1)投资规模大,美国国债购买量大。中国以外汇节余对美国国债的月度购买额在大多数月份都超过百亿美元,个别月份超过200亿美元甚至300亿美元。例如2003年3月,中国购买的美国中长期国债就达到358亿美元。在2008年底,中国政府宣布将增持美国国债2000亿美元。

(2)虽然中国在购买美国国债的同时也在不断出售,但总体而言美国国债的出售量大大少于其购买量,这就造成了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情况的产生。同时,随着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的逐步增大,中国对金融市场中美国国债交易产生了极大影响,任何的减持活动都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

综合来看,中国外汇储备中对美国国债的大量投资持有主要发生在第四阶段。这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在该阶段,中国经济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对美国债券投资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

三、结语

事实上,直到1994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尚不到160亿美元,即使到了2000年,也不过600亿美元。但白2001年后这一数字开始迅速增加,2001年到2007年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分别为786亿美元、1184亿美元、1590亿美元、2229亿美元、3109亿美元、3969亿美元和4776亿美元。正是由于最近几年对美国国债持有量的迅速增加,中国在2008年底持有美国国债数量超过8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超越于日本的美国第一大国债持有国。从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构成来看,中长期国债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而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的份额并不多。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以中长期为主,必须等到一定的年限之后才能交易,这也是造成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第10篇

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区间

1994年,我国外汇制度改革以前,外汇储备规模处于比较适度的水平。1994年之后,外汇储备快速上升,外汇储备规模日益扩大,远远超出了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区间。国际经验证明,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可以预防突发性经济危机。相反,持有超额的外汇储备也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与此同时,超额的外汇储备还会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比如在目前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购买其国债就成为十分纠结的“两难选择”。

那么,在中国,多少外汇储备才是合理的规模呢?根据测算,中国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应在14486~21862亿美元之间。以中值计算,外汇储备实际值与适度值之间的差额达到10298亿美元(见表1),目前这一差额还呈逐年扩大态势。巨额外汇储备的“超常规”增长必然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变得日益窄小。为此,要保持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区间,就必须创新超额外汇储备的投资运用机制。

外汇储备中的投机热钱流入的测算

研究发现,在我国超额外汇储备中,投机热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根据通行的计算公式: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外商直接投资增加额+外债增加额+经常项目顺差额-外汇储备增加额,从1998~2011年的热钱流入总额约为5365亿美元(见表2)。历史回顾和逻辑分析,我国贸易顺差从2004年开始的高速增长是有违正常发展逻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机热钱的大量进入,特别是在2008~2009年经历短时调整后,2010~2011年,又表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危机之下全球经济放缓,各国竞相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我国利率上调和人民币升值“被”过高预期,进一步刺激了投机热钱的大量流入。巨量的热钱流入是一把双刃剑,即在给我国经济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也会给经济和金融安全带来严俊的挑战。

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国际经验表明,解决超额外汇储备的主要手段是开放资本项目和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海外投资。而盲目开放资本项目会带来如下问题:首先是增加本国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其次是增加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风险和泡沫化程度,最终会影响本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独立性。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都是由于盲目开放资本项目所导致的,其教训十分深刻。

我们认为,维护金融安全是保障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是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又开始了新一轮资本管制(见表3)。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放资本项目的条件尚不成熟,不能靠扩大资本项目开放来解决巨额外汇储备问题,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巨额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逐步加以解决。

外汇储备投资主体的定位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的海外投资案例分析,得出如下基本判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五位,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但是,在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并购和投资上,我国企业却屡屡受挫。

自2002年以来,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案例中有一批较大项目交易失败,主要涉及石油、矿业、通信和汽车等多个领域,实施投资并购的主体大部分是大型央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缺乏实施海外投资并购的财务、法律等中介机构,特别是政治性阻力已成为大型央企实施海外投资并购遇阻的主要制约因素(见表4)。因此,为有效避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政治性阻力,应采取海外投资并购主体多元化战略。即通过外汇储备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投资渠道多样化,特别是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作为实施海外投资并购主体(见表5),可能是分散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有效途径。

外汇储备的投资选择

目前,我国超额的外汇储备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但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又形成较大的能源和资源供需缺口。我们认为,利用超额外汇储备投资于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研究,我国获取海外重要战略性资源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基本金属及贵金属、铁矿石和以粮棉油糖为主的农产品等。为此,利用超额外汇储备投资上述战略资源,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在石油资源方面,应发挥需求大国应有的影响力,参与国际油价的决定机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石油金融战略体系。在天然气资源方面,应拓宽气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争取国际能源定价地位。在煤炭资源方面,应探索建立煤炭期货市场,这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国际定价权的重要途径。在铁矿石资源方面,应改变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被动局面,提升铁矿石需求大国的议价地位。在重要农产品方面,应针对我国农业资源和人口就业的紧迫形势,充分利用境外土地、水源和水产等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推进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政策建议

研究制订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战略

2007年以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在维持国际支付平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是我国的一笔巨大财富,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沉重的负担,也不能简单盲目地减持外汇储备的数量。而应在“稳规模”的基础上优化投资组合,提高运用水平,完善管理机制。因此,为更加有效地利用我国超额的外汇储备,研究制订外汇储备投资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把超额外汇储备转化成为经济发展战略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外汇储备向“藏汇于民”转变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模式是“藏汇于国”,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仅2500亿美元左右,占比约在7%,绝大部分外汇资产掌握在官方手中。而发达国家外汇储备模式是“藏汇于民”,2010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民间外汇资产分别高达4.99万亿美元、6.91万亿美元、12.78万亿美元和15.4万亿美元。由此看出,虽然这些国家官方的外汇储备不及我国,若加上民间全口径计算,其外汇资产均远远超过我国。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外汇储备由“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战略转变。

从现实情况看,在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外储向“藏汇于民”转变的制度障碍。为此,需要加快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通过制度安排来促进外汇储备投资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划定官方外汇储备规模。按照外汇储备功能的多样性,可以将外汇储备分为基础性外汇储备、战略性外汇储备以和收益性外汇储备三个层次,各个层次均对应不同目标和相应的规模。在制订外汇合理规模的基础上,将一部分外汇资产从央行的资产负债中移出,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和非官方外汇资产。其次,继续推进强制结售汇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比例结售汇制,并最终形成意愿结售汇制。再次,要建立起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外汇交易市场,引入多层次市场交易主体,丰富本、外币交易币种,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对冲工具。最后,构建完善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体系,实现对外投资由国家为主向民间为主转变,畅通民间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渠道。

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的法律法规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和运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很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仅在第4条和第32条中对外汇储备经营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而作为中国外汇管理基本法规的《外汇管理条例》对外汇储备运用却没有相关规定。为此,有必要建立起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外汇储备管理的实施细则,完善外汇储备投资的相关机制,为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支持政策却很少。因此,应对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审批程序、外汇管制、金融支持、国家安全、信息服务、税收支持等相关政策在法律上给予明确和规范。

建立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2004年,我国着手起草有关战略物资储备的法规草案,并于2005年纳入了立法工作程序。2009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中明确提出,中国将推进建立石油、特殊煤种和稀缺煤种、铜、铬、锰、钨、稀土等重点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建议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以“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法”的形式明确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的架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资源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等内容,以使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主要形式是购买美国国债,这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保值增值手段。应建立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构建战略资源储备的实施框架,明确战略资源储备的目标,探索运用超额外汇储备投资海外战略资源的新模式,特别要细化政府、央企、民企和居民在战略资源储备中的不同定位,加大对战略资源储备的支持力度:第一,政府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用于石油、黄金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储备。第二,由政府向国有企业出售或借出部分外汇储备,鼓励其对海外能源、大宗商品和资源企业实施投资并购。

实施外汇储备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民营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央企海外投资面临政治性阻力的情况下,探索通过大型民企“有偿使用”外汇进行海外投资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外汇储备海外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运用外汇储备进行海外投资,民营企业具有诸多优势,比如民营企业产权明晰,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善于在海外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寻找生存缝隙。政府则应充分发挥在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方面的作用,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只有众多的民营企业真正发展壮大了,国家海外投资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在实施外汇储备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首先,民营企业应尽量避免选择龙头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要坚持由小及大的投资并购原则,逐步积累谈判技巧和国际化经验后,再去投资并购龙头企业,即由“点、线、面”向“立体纵深”发展。其次,民营企业实施海外投资并购,主要是商业行为,政治性因素被忽略,受目标企业所在国的阻力较小。再次,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完全可以充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队。

上一篇:统计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唐代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