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6 08:22:28

国内投资论文

国内投资论文篇1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国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各国的跨国企业进行合作和竞争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内部约束的分析,阐述了在未来发展中如何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经营 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11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其中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91%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3%;其中香港为17%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约束 目前阶段,大多数中国公司的海外业务仍然停留在办事处、经理部经营的阶段,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和取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企业驰骋国际市场的“拦路虎”体现在缺乏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体制障碍、管理系统和方法缺陷、本土化运作水平低等,而克服这些障碍是企业进行国际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方面 (1)政策促进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国家对国际经营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宏观协调管理机构,目前,海外直接投资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多头管理的制度,即以现在的商务部为主,商务部内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此项工作,而是分散在几个下属司局。各专业部门从各自管辖权限和部门目的出发,制定各自的管理办法,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负责统一协调,这就往往导致管理上的混乱,管理效率的降低。 (2)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中国海外企业散布在世界各地,海外投资大多是根据各种渠道的非系统化信息进行的,致使海外企业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分布等方面,充满着无序性和随机性。目前在海外的企业,一部分是经批准成立的,一部分是未经批准成立。例如,在美国纽约地区某使馆登记的海外企业有130家,中方领事馆估计实际有300家,而美国政府有关人士估计,各类带中资背景的公司约有1000家。 (3)监管调控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海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海外投资风险相比,中国海外投资中国有资产所占比重大,加之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据估算,中国目前约有一半左右的海外企业是零利润或亏损,尤其是以国有资产为资本在海外搞的实业投资,成功的少,赔钱的多,或勉强保本。 (4)市场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由于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加之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许多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而一个企业要对外投资所需了解的信息包罗万象,既包括宏观的国外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总体规划、金融外汇市场状况、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也包括微观的产品供需状况、价格市场周期、合作伙伴的资信、行业市场准入等。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确实存在诸多困难,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 2.微观方面 (1)中国跨国企业投资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 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规模接近90%的在300万美元以下,比较摩托罗拉等国际著名企业,投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跨国经营投资的行业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家电、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行业。中国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在国外市场上大多处于中低档水平,除海尔等少数几个知名品牌外,大多数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缺乏品牌竞争力。由于跨国经营经验不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多数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效益不甚理想。 (2)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挑战最大的是人才竞争。国际市场环境变幻莫测,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但就目前而言,中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上,相当部分的本土管理人 员从中国企业流失。 (3)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技术含量较低,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下游行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相应也较弱。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大约占1%,而世界500强研发投入则占3%左右 。 此外,中国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低于国外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大多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下游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绝大多数的中国跨国企业在国外仅进行贴牌生产,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品也大多进入中低档品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技术竞争优势。 (4)缺乏有效的文化融合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在跨国企业内部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员工,他们具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的组织运营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在所难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会激化。 三、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国家支持战略 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中国政府有必要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战略规划和提供必要的促进、支持和服务。建议如下: 1.建立与完善政策促进体系 制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国别地区规划和产业规划。规划是指导性和导向性的,不应具有行政约束力。规划的制定应突出重点。应选取政局稳定、投资合作环境好、与我经济互补性强且双方有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市场。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推进技术进步。韩国的经验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的赶超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中国政府效仿。 2.建立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制订《对外投资法》、《国际经济合作法》,抓紧出台《对外投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的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以法保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实施,以法规范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在实现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服务和经营行为。 3.建立与完善监管调控体系 完善境外投资绩效评价与联合年检制度,及时掌握境外企业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加强对境外投资效果的检测。探讨对境外投资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制定与完善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对企业以收购兼并、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跨国投资的政策指导与规范。 4.建立与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提供技术、快捷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投资业务数据库,充实与完善境外投资环境信息库、外国吸引外资项目信息库、外国中介机构信息库、中国企业对外合作项目意向库等子库,为企业提供境外经营环境、政策环境、项目合作机会、合作伙伴资信等信息。 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战略 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困难重重,但也拥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因此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 1.规模战略 国际竞争最终是规模和实力的竞争,大规模跨国企业是国际竞争的主体。为适应这一国际竞争规律,中国企业应先在国内的同一产业内形成内聚力强大的产业集团,改变以往小规模、分散化的局面,通过企业间的兼并、收购和控股等市场行为,构建具有资本、生产和技术规模优势于一体的跨国投资主体——跨国集团。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可以积极对国外中小企业实行分合并购之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规模优势、生产能力或者是当地企业的品牌资源。 2.人才培养战略 人力资源是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核心资源。目前,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上,中国企业处于劣势位置,外面的人才引不进来,而自己培训的人才又不断流失。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在加大力度吸纳国外优秀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这就要求企业站在核心员工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了解企业员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采取物质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三步走”的人才战略,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发挥员工的专长和优势,使之为企业所用。 3.核心竞争力战略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特色的资源配置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长期统一而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是一个企业核心层面所具备的超越其他企业的优势。它可以是技术,是销售能力、营销策略,也可以是组织文化和经营理念。企业经营价 值链上任何一环均可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国门,进行海外跨国经营,必须选择并培育与自身跨国经营战略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扩张和发展。只有构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走出国门,立足于国际市场。 4.文化融合战略 跨国企业要变文化冲突为文化融合须采取有效的文化融合战略。首先要进行文化差异识别,寻找文化差异的范畴所在,是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还是技术规范,不同规范的文化造成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其次要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促进不同背景的企业员工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最后企业应致力于建立共同的组织文化,使员工个人的思想、行为与组织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避免一片散沙局面的出现,增强跨国企业应付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5.进入方式战略 在跨国公司的进入管理中,进入方式选择是一项基本和重要的管理内容。进入方式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进入的效率,以及进入后的经营绩效。合理的进入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跨国公司的进入成本,降低进入风险和提高经营绩效。中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应该按照投资的动机、目标,以及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的地域、行业、时机,选择相应的投资方式,以保证投资活动的成功。 6.区位选择战略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在确定对外投资区位时有两种选择,即上行投资和下行投资。上行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这种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打破技术封锁,直接获取发达国家的一流技术;二是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占领东道国市场或打入第三国市场。下行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对其它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稍低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这种投资可以看作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实际运用,因为它是将本国处于成熟化的产品或技术移植到较不发达的国家,以便实现产品或技术的第二次或第三次生命周期。中国跨国公司在确定对外投资区位时,必须考虑到本国的具体国情和特点,以及企业的自身优势,对拟选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比较,综合权衡利弊得失。 五、结束语 随着国际间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一国向别国渗透,占领别国市场的有力武器。中国若想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陈允宏游春杨晨:经济全球化既我国企业应对策略[J].管理科学文摘,2005(5)11~13 冯春丽: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框架的一些思考[J]. 经济与管理,2004(8):19~20 林祖华:关于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J]. 经济问题探索,2005(4):83~86 李雪欣:中国跨国公司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12 宋亚非: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略[J].财经科学,2005(2):181~187

国内投资论文篇2

关键词: 价值投资 中国证券市场 适用性

一、价值投资的内涵和理论发展

(一)价值投资的内涵

价值投资,其核心思想是:以对影响证券投资的经济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的分析为基础,利用某种方法测出股票的“内在价值”,然后与该股票的市场价值比较,让投资人做出是否投资该股票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认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会有所背离,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这个稳定点上下波动,且股票价格长期看来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其内在价值决定于经营管理等基本面因素,股票价格则决定于股市资金的供需情况,在不同的决定因素下,内在价值高于股票价格的价差被称为“安全边际”,即当股票价格低于或者高于内在价值即股票被低估或者高估时,就出现了投资机会。

(二)价值投资的理论发展

最早对价值投资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马克思,他认为,股票价格会随他们索取的收益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变化,同时股票价格由预期收入决定,因此又具有投机的性质。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一些西方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一书,被尊为基本分析方法的“圣经”,他认为,长期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并与其保持一致,而短期价格却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波动,尽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很大,但其基础价值稳定且可测量。1961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股利分配政策与公司价值无关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和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完全是由其投资决策所决定的获利能力决定的。mm 理论框架是现代价值评估的思想源泉,它促进现代价值评估理论的蓬勃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论证,最终确立了决定股价的一个基本的变量——自由现金流,并由此提出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

二、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皇谐〉氖视眯蕴教

(一)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皇谐〉氖视眯

根据价值投资理论,股票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其内在价值又决定于经营管理等基本面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扣除非正常损益后每股净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等变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中国证?皇谐〉氖导世纯?却并非如此,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内在价值,我们用相关的估值理论对企业进行恰当的估值往往不符事实。

从这一轮的股市来看,很多基本面良好,潜在价值不错的股票却都大大的被低估了,价格一路走低,最典型的就数银行股。按6月20日的收盘价,以今年一季报测算,14家上市银行2010年动态市盈率平均为9.71倍,其中,小于10倍的有9家,最小的是交通银行,仅7.48倍;而大于11倍的仅有3家:宁波银行14.17倍,中信银行12.56倍,招商银行11.74倍。若以市净率计算,全部小于3倍,平均2.03倍,其中在2-3倍之间的有6家,在1-2倍之间的有8家。从估值角度来看,确实很低了。以当前9倍、10倍pe水平来看,即便是在港股市场上,也处于底部区域了,因为在港股历史上,大盘估值基本上是在10-20倍pe之间波动①。与此相反,创业板中许多基本面不怎么样的企业却一路走高。因此,在笔者看来,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皇谐〉氖视眯曰故怯幸欢ǖ木窒扌缘摹

(二)原因分析

1.强周期行业不利价值投资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gdp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都是基础工业品需求,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基础工业品需求的形成。映射到a股上市公司市值构成中,“煤电油运、钢筋水泥、地产有色”等强周期型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与美国市场以金融、it、医药、消费为主体的结构差别很大。我们知道,巴菲特惯于投资消费、金融和传媒等弱周期性企业,而在中国a股市场上,消费零售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值得长期投资的强势企业很少;主要传媒机构仍然是受意识形态控制的非经济组织;金融领域也是近两年才出现一些值得长期投资的强势企业。

2.非市场因素扭曲价值投资

资本市场天然就是一个商业市场,它以经济利益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的标准。中国股市如此,企业却并非如此。首先,大量的地方国企受地方政府控制,明目繁多的兼并重组、资产注入、无偿资产划拨、大股东占款和关联交易,种种行为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行为相去甚远,

让投资者很难理性地分析企业的真实投资价值。其次,民企倒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开展经营活动,但相当一部分民企的经营业绩,却并不由其经营管理水平所决定,而是取决于各种难以衡量的“关系资源”,各类房地产、矿业企业尤其如此。

3.灰色操作强于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者以分享企业业绩成长的收益为主,投资业绩较为固定,一般在20%~30%之间,机会好的时候能达到50%~60%。但一些所谓的投资高手,通过运作一些主题、概念和个股,其建立在欺诈绵羊散户基础上的收益率,远远高于价值投资的收益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非价值投资者都在欺诈绵羊散户,但在价值投资与欺诈暴利之间,存在很多灰色中间地带,行业轮动、波段操作、跟庄做庄、内幕消息,其收益率远远高于价值投资。所以,很多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倾向选择更高资本回报的投资策略。

三、营造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皇谐〉氖视眯曰肪

(一)加强中国证?皇谐〉氖谐??

尽管各国的证券市场在成熟度、信息披露、交易者的素质、上市公司的质量、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价值规律。所以,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任何一个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的证券市场上都适用。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由于国内一般看法是一个政策市,容易受到短期巨额资金的冲击,且存在较严重的操纵现象,所以,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受到限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证监会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操纵股市方面的监管力度,从而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出主要作用。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求经营者要尽量表现的理性一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其次,上市公司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对其了解的可能性增强,使其可预测性增强,从而为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提供较好的保证。这样,市场才能更快的发现其内在价值。

(三)塑造理性的投资者

要树立起正确的投资理念,尽量减少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投资者提高对自己所投资的对象的了解程度,要认识到股票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由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决定;正确对待所持股票的短期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贪婪、恐惧、盲目等愚蠢的行为;最后,要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投资。

四、结语

总体说来,中国的证券市场没有遵循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理念。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固有的体制缺陷和制度的缺失使得证券市场稳定性不足,证券信息并不是总能够有效地传递到投资者,市场的有效性大致处于无效至弱式有效的状况,这是我国推行价值投资理念遭遇的不利外部环境。影响价值投资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上市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偏离,导致投资者趋于短期的趋势投资而非长期的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作为有持久生命力的价值理论,在中国才刚刚兴起,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投资者的进一步壮大,价值投资理念将势必成为我国股市主流理念,这也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1]任秋娟.基于巴菲特投资理论的中国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4).

[2]何艳.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分析.财经纵横.2010(2).

[3]刘明宏.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分析.金融经济.2010(3).

国内投资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机制

要探讨文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首先应该明确文化的内涵与经济作用,然后将结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观点,论证三大优势决定对外直接投资而文化又影响三大优势,最后得出文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文化通过影响三大优势进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

一、文化的内涵与经济作用

(一)文化的内涵

现在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的解释大约有一百多种。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这种概括,将那种仅仅同劳动生产相连的狭义文化扩展为涵盖人类创造物与人类自身活动的广义文化。按照对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解,可以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也是本文所指的狭义文化,它包括语言和符号、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民族主义以及涵盖以上因素的企业文化等。

语言和符号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反映、传授和创造文化。形体语言是沟通的另一种形式,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手势或其他动作可能有不同含义。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伦理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风俗习惯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文化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另外,民族主义往往会使一个民族自信自强,也形成了本国产品的一种最为坚实的保护屏障,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对外交流。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人们的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习惯,包括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

(二)文化的经济作用

探讨文化的经济作用,将借用文化资本的概念。经济学家们传统地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等。1990 年,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从此文化资本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每个人,即使他没有接受任何正规教育所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但他一定习得了一系列的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

袁晓婷,陈春花(2006)认为: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如图1所示。

1、间接影响

文化资本制约着人们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的选择与合理配置,决定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和观念的创新,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和决策,还有它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推动着一个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持续地增减。

2、直接影响

文化资本能够影响人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其中的互利交易。

二、三大优势决定对外直接投资

三大优势决定对外直接投资源于英国学者邓宁(John H. Dunning)于1981年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OIL模式。目前也有争议,为此,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述评。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简述

邓宁认为,企业的国际经营决策是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的。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之间的选择。如果同时具备三类优势,企业就可以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组织国际生产。对外直接投资是充分利用三类优势的最佳方式。具体而言,三大优势含义如下。

(1)企业优势

企业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但外国企业无法获得或拥有的有利经营条件、资产及其所有权。它又称为所有权优势、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企业优势分为四类:第一,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专利、专用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技巧、研究与开发能力等。第二,规模优势。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第三,人才优势。第四,金融和货币优势。

(2)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与经营活动,将其所有的资产内部化而拥有最大收益的优势。企业内部化的动机是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把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水平,防止技术外溢。

(3)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为外国企业在该国投资设厂提供的更有利的条件。它的大小取决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区位优势决定着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和国际生产的类型。

(二)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修正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过去出现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精华,能够解释企业进行三种主要国际经营活动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比较完备的跨国经营理论。但它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为这些企业并不同时具备三大优势,也不具备发达国家企业的绝对优势,他们的很多投资为技术寻求型、资本寻求型、资源寻求型、产业结构转移型等。所以,有必要修正它。

1、三大优势可以相互替代

中国学者林叶1991年在《中国跨国公司论》一书中对邓宁的折衷理论进行了修正:发展中国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仍可能发生对外投资,这是由三种优势相互替代产生的。当内部化优势(I)分别大于所有权优势(O)与区位优势(L)时,内部化优势就弥补了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劣势,就可能发生寻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内部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同理,可以发生寻求区位优势或寻求所有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人均GNP低于400美元的国家仍可能发生对外投资,这是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决定的。

2、企业优势应是相对优势

笔者以为,企业优势应是相对优势,不仅相对于东道国企业,也可相对于母国同类企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寻求技术、资本与资源等,甚至是被迫跟进国外市场。它们并非都具有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优势,但是一般都具有相对于本国同类企业的优势;否则,它们很难率先或跟进跨出国门。后来出现的针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结构转移论等都与企业的相对优势有关。

因此,修正后的国际折衷理论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见,三大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那么,什么因素影响三大优势从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呢?

三、文化全面影响三大优势

以下将逐一分析文化全面影响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大优势。

(一)文化影响企业优势

文化对企业的人才、技术、产品、管理等优势都有影响。

1、文化影响着企业的人才的吸引、获得与培养

企业提倡“诚信、团队、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吸引人才效果显著。当一种企业文化使职工得到职业化训练,并形成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对称结构时,企业内就会成长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反之,有损企业的人才优势。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群体意识、“唯上、唯君、唯父”、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消极思想限制了人才的涌现与培养,从而削弱了对外投资的优势。

2、文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保护与传导

僵化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传导与创新技术。此外,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对自己的无形资产借助法律加以保护的意识,对自己的产品技术尚未采用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措施加以全方位保护,导致无形资产泄露、被外方人员盗走,造成一些很有优势的无形资产流失。

3、文化影响企业的产品优势

以变化、新奇、差异、个性等为特征的企业,定位于“领先使用者”细分市场,产品优势是“时尚”。相反,以稳定、有序、规范、无差错等官僚文化为主体文化的企业,其产品性质为“长寿型”,其产品优势是“质量――成本”,对应的细分市场是“从众者”和“保守者”。

4、文化对企业优势的其他影响

互利合作的文化使管理等都更有保障。一种凝聚力强大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投资中的谈判权利,获得更多的利益。一个自由的、不受国家干预的文化中成长的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时刻保持竞争力和活力。

(二)文化影响内部化优势

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差异增加了管理成本从而削弱了内部化优势。

1、机制

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对国际市场的替代,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创造出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和交易体系,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节约或取得更大的效益。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才会有意义。内部化的收益一定时,其优势大小取决于其成本的高低。内部化的成本主要是企业扩张增加的管理成本,而国际企业的文化差异与摩擦是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胡浩(2004)认为对文化差异的测量一般是通过Kogut & Singh 设计的文化差异指数来度量的。一般认为文化差异较大时,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绩效水平会较差, 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会造成交易效率的下降、敌意的产生或显著的不适、经常的文化冲突等等。

2、表现

刘宗明、石文慧(2006)总结了:“Hofstede提出的国家文化模型主要由权力化程度、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 女性主义和长/ 短期取向等维度构成的。企业层面的文化差异往往也都是国家文化在这些维度上差异的不同体现。根据Hofstede的研究结果,赵曙明等人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与中国等六个国家在上述五个维度上进行比较(赵曙明,张捷,2005),结论是中外企业文化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化类型、沟通方式、认同程度、等的差异都会影响内部化优势。彭新万(2003)指出:中国对外投资企业面临的跨文化管理问题主要有:管理理念、价值判断、风俗习惯三者不同引起的问题。不同的文化环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某一文化中适合的组织战略、结构和技术在另一文化中却可能导致失败。

(三)文化影响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涉及到东道国的整体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软硬要素。东道国文化的异同与优劣会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一般而言,越接近本国文化、人文环境越好的国家越有利于作为投资的东道国,因为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易费用较低。

1、东道国文化的异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

我们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越接近本国文化的东道国越有利。

孙焱林与胡松(2004)运用1997年的数据估计中国与其FDI的主要来源国(28个DECD国家和5个非OECD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Gravity模型。Gravity模型预测到中国的FDI中有80%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本文通过定量分析说明了中国之所以吸引的许多FDI,是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拥有较大的文化和地理优势。中国和亚洲主要的FDI来源国(包括日本和几个新兴工业国(地区))有很多相同的文化关系,而且和这些来源国的地理距离很近。我们强调文化和地理对FDI的影响并不意味着FDI政策、市场规模和政治稳定性等因素对吸引FDI没有关系,事实上,后面列出的一些因素帮助东道国达到或是提高其吸引FDI的潜在值。”

2、东道国文化的优劣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

东道国优良的文化环境会增加外来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儒家文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巨大成功就是明证。儒家管理集治国、治家、治生、治身为一体,是体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完整体系,而其中又以治国为其最高成就。具有现代意义的儒家管理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功,尤以新加坡、韩国等最为典型。相反,东道国的文化环境恶劣甚至敌对可能会导致严重错误。如伊朗革命后社会中长期积累的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憎恨情绪最终导致了新政府在革命成功后把大批外国石油公司所有权收归国有。

3、东道国文化的类型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

东道国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保守型与进取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大与权力差距小等,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从而影响区位分布。比如保守型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所以不利于贸易投资的发展,而进取型相反。东道国文化的类型还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与开发地点。周凌霄(2006)对此有比较系统的分析。“跨国公司在进行投资时应该把研发部门布置在文化环境有利于实现更高研发效率的国家。权力差距越小、不确定性规避越低、鼓励个人主义与男性主义的国家为最佳地点。”

三、小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文化全面影响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从面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所以,文化是全面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图所示)。该结论的启示是一国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文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机制“菱形图”

参考文献

[1]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丽琳著:《企业文化的新视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袁晓婷,陈春花:《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 2006年8月增刊。

[5]孙淑红,曾铮主编:《国际投资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6]王军,高国威,刘育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

[7]胡浩:《论文化差异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8]刘宗明,石文慧:《企业跨国并购与文化整合》,《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4期。

[9]彭新万:《中国对外投资企业面临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及对策》,2003年第6期。

[10]孙焱林,胡松:《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0期。

[11]杨帆,郭秀芝,李明贵:《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财专学报》,1999年第3期。

[12]周凌霄:《东道国文化环境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亚太经济》,2006年第5期。

国内投资论文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投资效益提升综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效益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涉及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有关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文献极其缺乏,理论和实证方法上也显得比较薄弱。目前,有关其他方面投资效益的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上已相当成熟,比如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农资金、固定资产、金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投资效益的研究。本文将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国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宏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宏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这个层面展开的。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投资总量”的角度分析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问题,即总量层面的效益。Phelm(1961)最早提出宏观经济“动态效率”,后来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s10W--Swan模型和Ramsey—Cass—Koopmans模型中都有精确的数学表达。Abel(1989)提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AMsZ准则,即如果一个国家每年的总资本收益“始终大于”当年的总投资(D>I),那么这个国家的宏观投资就是“动态有效”的;否则,就是“动态无效”的(D2从“投资结构”的角度分析资本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配置是否合理。投资的流向是否正确。Fraumem和Jor-gensonfl9801用“调整推算”法对美国1948—1976年间46个制造业行业的资本收益率进行了测算。Wurgle“2000)分析了1963一1995年65个国家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发现发达国家的ηc系数普遍高于欠发展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T1c显著为正,欠发达国家则大多不显著。

(二)关于微观层面投资效益的研究

微观层面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投资决策所引起的投资效益来展开的,且集中在金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并依据相应的投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投资效益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AllenBlackman(1998)、SangkyunPark(1999)、Amitid(2003)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投资效益的研究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的,后来讨论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投资效益问题再次成为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一)投资效益内涵相关研究

关于投资效益的内涵,理论界存在着分歧,其焦点在于:在普遍承认的“投资效益就是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的前提下,“产出”和“所得”究竟是何涵义。对此,理论界有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般成果说”、“有益成果说”、“净成果说”等。持“一般成果说”观点的学者认为,投资效益作为投资领域或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比较,其内涵应该包括投资过程中的总投入和总产出,应是劳动消耗总和与所得成果总和之间的比较,“有益成果说”观点认为,其特定的含义是指投资活动的结果所能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收益、受益和利益。“净成果说”观点认为,产出和所得的内涵只能是所得扣除所费、产出扣除投入的净成果,或者是投资“带来”的新价值。还有观点认为,应将投资效益归结为投资领域和投资活动中费用与效果的比较。

(二)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随着新的企业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引入,国内理论界对企业乃至民营企业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较多的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DEA(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来评价企业的投资效益问题。余水兰(2008)、刘德(2008)等人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区域范围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田中禾等(2009)运用DEA的C2GS2模型对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10家民营企业科技投资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近年来,考虑到统计数据较全面、易获取,诸如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也运用到企业投资效益评价中,使评价效果更有说服力。张明(2005)利用SPSS软件对上海市1990-2003年投资效益进行主成分分析。尤卓雅、毕权富(2008)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弹性分析模型对甘肃省1991-2005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

(三)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相关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研究不多。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其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的相关研究主要有:

1制度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陈海宜(2003)建议温州民营经济应该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协助企业进行决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投资效益。刘耀胜(2005)提出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和国家优惠政策等途径来提升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

2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仪旭(2007)建议各区县政府想办法提升区域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技术氛围,为天津市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以协助民营科技企业打破现有技术瓶颈。张治军(2004)、周伟(2008)等学者指出技术进步和创新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提升尤为迫切,其中企业家、技术人员、经济园区、金融资本等要素投入对技术的创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产业集群的培育。陈顺(2005)指出民营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提升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集群创新机制。王元京(2010)指出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链条的延伸是提高民营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要条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大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基础之上的。

4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金少英(2001)指出加强东西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提高民营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田中禾、员碧辉(2009)研究发现,甘肃省民营企业总体科技资源的投入配置没有达到最优化,应提升科技投入产出规模效益,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使企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产。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均注重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和选取。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外关于投资效益的研究在宏观层面上以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对各国同企业投资效益的比较及投资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集中于金融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国内侧重于不同区域范围的投资效益评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各地区同企业投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集中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效益的探讨上。

国内投资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1―0047―04

收稿日期:2006―06―08

跨国公司投资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是引进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国内外学者经验性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或者中性效应。如果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增加额小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额,甚至出现国内总投资的减少,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挤出了国内投资,此时称跨国公司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与之相反,如果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增加额大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额,则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或促进了国内投资,此时称跨国公司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而若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导致国内总投资等量增加,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投资具有中性效应。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跨国公司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关系的早期研究来自加拿大。Lubitz(1966)基于加拿大1950-1962年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l美元的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加拿大2-2,5美元固定资本总额的增加,即跨国公司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的形成产生了挤入效应。Borensztein、Gregorio&Lee(1998)建立了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扩散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利用69个发展中国家1970-1979年和1980-1989年两个10年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FDI会刺激国内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的增加量约为FDI流入增加量的1,5―2,3倍,即FDI“挤入”了国内投资。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Frances Van Loo(1977)考虑了FDI对进出口、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国内投资,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形成产生挤出效应。Manuel R,Agosin&Ricardo Mayer(2000)在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970-1996年间3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Panel Date)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亚洲各国的国内投资产生了很强的挤入效应,对拉丁美洲各国却产生了挤出效应,与非洲各国的国内投资则无显著的关联性。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就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小鲁和樊刚(2000)研究结果显示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资本形成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杨柳勇和沈国良(2002)经过实证研究却发现:从长期来看FDI“挤出”了我国的国内投资,即跨国公司投资存在着挤出效应。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就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FDI对国内投资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中部地区则有明显的挤入效应;西部地区FDI的挤出效应不显著。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范围内FDI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上,对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研究文献尤其是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为了更准确深入地研究占全国吸引外资近50%(商务部研究院,2005)的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e)分析方法,选取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二、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一)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计量模型对东道国而言,跨国公司投资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其国内投资的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战略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等。因此,一国国内总投资,可以看做是国内投资 与跨国公司投资 之和,于是我们有方程:

由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论可知,影响τ时期国内投资 的主要因素有产出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前期投资等情况。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投资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的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这里仅考虑产出水平与前期投资对当期投资的影响。即τ时期国内投资主要受t-1、t-2等时期的产出水平与投资水平的影响,这里我们取滞后两期。则:

跨国公司投资 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代替。同时考虑到时滞效应,t时期跨国公司投资不仅由τ时期的投资转化而来,而且还可能由t-1、t-2等时期投资转化而来,这里我们也取滞后两期,即:

由(1)、(2)、(3)式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为总投资占GDP的比例:F为FDI占GDP的比例;G为GDP增长率;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

在 显著的情况下,我们使用长期反应系数 来测定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人挤出效应:

经过Wald约束检验: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投资既没有挤入效应,也没有挤出效应,即增加1个单位的FDI将使总投资亦增加1个单位;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产生挤入效应。即1个单位的FDI可带来多于1个单位的总投资;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即1个单位FDI的增加使总投资增加小于1个单位。

(二)面板数据模型与传统的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相比,作为两者结合的PanelData模型是一类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面板数据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

由于面板数据具有两维性,因此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以及由此造成参数估计方法的不当,将对参数估计结果造成较大的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采用面板数据结构建模时首先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检验。单方程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通常来说,依据模型参数变化,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对单方程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的检验主要就是检验模型参数(截距和系数)在所有截面单元和时间上是否是相同的常数,即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之比构造F统计量,经过F检验完成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具体检验原理与过程可以参见高铁梅、王金明等(2006)。

利用本文选取的面板数据对模型的设定形式

进行F检验表明,模型(2)优于模型(1)与(3),即我们采用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又分为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由于我们仅就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数据资料来研究该地区的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故宜选择确定效应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用于检验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为:其中,i=1,2,……16,表示各个截面单元即16个城市。其他各字母含义与(4)式相同。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我们选择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1999~2004年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进行检验。具体指标数据选取如下:

1,总投资:消除价格因素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考虑到消除价格因素后各指标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要求,我们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

2,FDI:消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于统计资料上FDI数据是以美元标价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分析中我们首先将其用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均汇率折算成以人民币标价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再使用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

3,GDP:各省市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以上相关数据,均来自2000-2005年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提供的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统计数据。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依据选取的面板数据资料,利用Eviews4,0软件,采用能够对截面单元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进行修正的SUR估计方法对方程(6)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的系数不显著,说明滞后两期的FDI、GDP对长三角地区现期的总投资影响不明显。而 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现期和滞后一期的FDI、滞后一期和两期总投资I、滞后一期的GDP均对现期的总投资有显著影响。

再由式(5)计算可得,在长三角地区长期反应系数 为2,093,且Wald检验表明长期反应系数等于1的概率仅为2,6%,这表明在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即若跨国公司投资占GDP的比例增加l%,总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增加2,093%,国内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增加1,093%,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了国内资本的形成。

与国内部分学者如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的研究结论相反,我们的实证结论表明,处于我国东部的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出效应并不存在。笔者认为,由于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均来自长三角地区,我们的实证结论更符合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情况,即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带动了国内投资的增长,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跨国公司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的资本形成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两个方面。产业连锁效应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投资通过带动前后辅投资而对国内投资产生乘数效应。李清娟(2003)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产业连锁效应的存在。她对上海市产业集聚化的研究结论显示,跨国公司的进驻。有助于上海各个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相关上游或者下游企业的配套投资,如惠普公司和通用汽车落户上海,带动了数家相关配套企业的成群相聚。李锋、赵曙东等(2004)的研究表明,苏州在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围绕跨国企业配套协作的本地企业集群,目前已经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示范与牵动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进入而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内企业投资量增加。赵英军和王晨辉(2005)实证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对浙江工业部门的竞争效应,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国内企业增加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投资。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们实证的结论做一定补充说明。

四、结论

对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策问题,因为它既关系到对现有的引进外资政策的评价,也关系到这一政策的未来走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吸引国际投资竞争加剧、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积极、合理、有效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入效应促进国内资本的形成,进而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万军电子信箱:hjwjah@163,com)(责任编校万小妹)

国内投资论文篇6

国际投资学是国际经济学和投资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规律性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投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投资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形式有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投资。与其他形式相比,国际投资起步较晚,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和国际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投资才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之相适应,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也起步较晚。

早期的西方国际投资理论,主要是为了解释当时普遍存在的国际间接投资现象,分析国家之间的信贷投资行为和证券投资行为而产生的。主要有费雪(I.Fisher:)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曼德尔的一般货币资本流动理论、麦克杜格尔(G.D.A.Macdougall)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托宾-马克卫兹(Tobin-Markowita)模型、钱纳利(和斯特劳特(A.M.Strout)的“两缺口”理论、债务周期理论、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外汇汇率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海墨于I960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标志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起步。以后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理论抽象与实证分析,论述国际投资动因、决定因素等,形成了10多种不同流派。当代有影响的国际投资理论大都是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包括海墨(S.Hymer)的厂商垄断优势论、巴克莱(P.J.Buckley)和卡森(-on)的内部化理论、弗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邓宁(J.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等。国际投资理论研究日趋深入,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对国际投资实践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投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我国有关国际投资的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对外经济交流的深入而展开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基本没有对外投资,所利用的外资特别是利用的国外直接投资数量不多,又多是不平等条约下的产物。外国资本在华投资具有掠夺性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只与前苏联、东欧国家及个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少量的国际投资交往活动。

从1979年起,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明确了利用外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在邓小平同志利用外资理论的指导下,加上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各级政府给外商投资制定的优惠政策条件的吸引,各种形式的外国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了我国。从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看,主要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三部分。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但是,与利用外资相比,我国的境外投资起步晚,而且规模也较小。到2003年底,只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0.41%。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国际投资实践,我国的一些经济学者开始了有关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在将国际投资理论应用于我国实践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经济学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展了许多专题研究,也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这些课题和著作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外商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外商投资与经济安全、外商投资与发展民族工业、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利用外商投资搞活国有企业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对于我们加深对利用外资的认识,提供外资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学界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外投资实践规模较小,而且由于体制等原因,材料极难搜集,真实情况不易全面掌握,因而出版的论著很少。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将对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还有一些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这成为当前国际投资领域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国际投资学的课程内容

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就西方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内容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出现了众多流派,但时至今曰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西方国际投资学学科体系。长期以来,国际投资学的有关内容包括在相关的学科之中,宏观部分的内容可以在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学科中见到,微观部分的内容可以在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学科中有所反映。在西方国家某些大学的课程中虽然也有直接称之为国际投资的教材或专著,但有的是阐述直接投资的理论和对跨国公司作简要的一般介绍,有的则只分析国际证券投资,而根本不涉及直接投资领域。

在我国,国际投资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地位的确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国内一些财经院校相继开设了《国际投资学》课程,并且陆续出版了以“国际投资学”命名的教材。最初的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国际投资的理论。以后,逐渐将国际投资理论与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国际投资战略方法。

国际投资学是一门新学科,尚在发展与完善之中。目前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投资的概念、方式和作用,国际投资现状和发展,当代国际投资理论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种流派;②国际投资实务,介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新型的国际投资方式的概念及其具体形式,以及作为国际投资载体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的运行机制;③国际投资管理,包括国际投资环境分析、国际投资风险管理、投资国、东道国有关国际投资的政策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法规范;④各国国际投资实践,实证考察和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背景、形式、条件。

四、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国际投资学是一门兼顾理论与实务的应用经济学课程,授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对国际投资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全面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教师应收集整理国内有关国际投资的各种专著、教材和论文,了解和分析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进展情况。同时由于中国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而开展起来的,对外投资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借鉴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就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也应尽可能地通过互联网、外文书籍等了解国外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虽然本科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但要达到这一标准,教师必须比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必须了解学术领域前沿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其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授课手段,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在对所收集资料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除了大量使用文字说明外,还可以将理论知识用各种表格、图形和动画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由于课程还涉及很多实务类内容,通过一些反映国际投资领域重大事件的视频新闻短片和照片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讲解国际证券投资内容时,播放介绍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短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现场,亲身感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再次,案例教学是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生动活泼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半功倍。比如在讲授关于跨国并购投资的相关章节时,在说明跨国并购的含义、分类、并购方式和反并购措施等理论内容后,可以选择近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并购活动作为案例。如最近发生的中国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个人电脑全球业务这一案例,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课上进行讨论,判断其并购的类型,说明收购的方式,分析联想集团这一跨国投资的利弊等等,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最后,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发音清晰准确,语速适中,并顿挫有序,避免总是一个音调让学生昏昏欲睡。同时,经常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在每次结束一个单元内容的讲授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参考书籍和资料,让有兴趣和有精力的同学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与课上内容相辅相成。

国内投资论文篇7

【关键词】 直接投资 战略选择 投资效应 影响因素

一、战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因素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起点是战略分析,它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对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来说,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企业对外投资的驱动因素,即什么样的环境导致企业做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理论上,对投资动机的研究始于1960年Hymer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于市场缺陷。随后,1966年Vernon从动态角度,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直接投资理论。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Buckley,Casson,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于1976年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二、战略选择: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的因素

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素: 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区位选择、时机选择和方式选择。它们分别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在何产业、在何国家、在何时、以什么方式发生。其它各种因素是通过影响这五个方面来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方式选择,研究技术选择和时机选择的较少。

在方式选择上,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一般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胡峰,余晓东(2003)利用模型对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这两种直接投资方式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比较,证明了当国内资产的战略性价值足够高时,跨国并购就一定会发生。李善民,李昶(2013)分析了影响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后认为,东道国工程建设速度、经济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影响FDI进入模式的选择;东道国对FDI 投资的政策引导直接并显著地影响FDI 进入模式的选择。

三、战略评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

预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是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内部效应即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二是外部效应即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吴添祖,陈利华(2006)借鉴美国与日韩企业的发展经验,认为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核心技术,是实现中国企业核心技术获取和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对母国的影响是学者研究最多的领域,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分为: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于超,戴翔(2006)在综合比较FDI的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以及比较FDI 型企业就业增长状况和非FDI 型企业就业增长状况的基础上证明了FDI对国内就业有积极的影响。葛和平(2011)考察了2003―2009年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与国内就业显著正相关,同时,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不同。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肖黎明(2009)认为FDI对母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种, 即传统产业的跨国转移机制,逆向投资式的技术获取机制与国际间的产业关联互动机制。潘颖,刘辉煌(2010)根据1990―200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 因果关系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显示:对外直接投资短期内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从长期来看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张莹(2011)研究了OFDI 与母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影响机制,将其归纳为海外研发反馈机制、跨国并购适用技术企业机制、收益反馈机制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共效应。

(四)、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影响;对外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FDI有利于促进出口,但FDI对进口的影响,学者之间持有不同观点。唐心智(2009)则运用回归技术对1982―2006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规模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产生较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具有改善作用。

(五)、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常建坤,李杏(2005)认为世界上主要投资国和对中国投资较多的国家的对外投资促进了其本国的经济增长。与之不同的是,肖黎明(2009)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在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一结果还不是很明显。冯彩,蔡则祥(2012)则更具体地指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大于全国和中部地区。

四、战略实施与控制: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成败的因素

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成败取决于战略的实施效率和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聂名华(2009)综合分析了跨国企业面临的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对具体风险的分析包括:Harri Ramcharran(2001) 研究了跨国公司在欧洲中东部(CEE)地区投资的制度风险和国别风险。James Agarwal(2007) 基于加拿大企业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析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治风险。王海军(2012)基于东道国与母国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发现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对OFDI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本土的政治风险对于OFDI也有实质影响; 经济增长、经济开放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对OFDI也有显著作用。在具体行业投资风险的分析上:徐莉莉(2011)总结了中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因素,建立了基于国家因素,行业因素,公司因素,交易因素的评价模型。另外,何帆(2013)详细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继而指出了其中的潜在风险。

五、总结与展望

现实的经济问题产生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西方国家自二战后,随着跨国企业的发展,对外投资开始逐渐火热,可以看到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无不是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理论解释,1960-1970年前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飞速发展,小岛清根据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在7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又称“小岛清模式”,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悄然兴起,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新特点使以前用于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于是出现了邓宁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等。中国的对外投资始于80年代,国内学者对对外投资的研究也从那时开始逐渐增多,至今国内学者已经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动因、产业选择、区位选择、方式选择、对外投资对母国的效应、对外投资的风险等做了细致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些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的理论框架多是基于传统的、国外的投资理论。

然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都让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能否指导中国对外投资实践成为疑问。再次,国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研究多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较少以企业为主体,为企业出谋划策。而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实施者是企业,即使是国有企业。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如何针对我国对外投资实际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系统研究、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将是今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冠宏--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异质性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微观影响―南开大学―2015-06-30.

[2] 余官胜,杨文--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还是挤出国内投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06.

国内投资论文篇8

作者:主学鸿 单位:云南财贸学院经济研究所

一、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TNCs)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国际直接投资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或“引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企业管理专家积极加盟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研究队伍,当然,迄今仍未创立能全面、科学、系统地解释全球性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在解释这种普遍的对外投资现象时,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显得苍白无力。在古典的静态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中,假定前提是:商品完全自由流动,而生产要素则不流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没有贸易壁垒(Handelsbarriere),因此,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易将保证资源的最佳配置。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要素投人方面的贸易是不必要的。因此,厂商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动力。要提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必须着眼于动态比较优势,修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或另辟蹊径,设法寻找诸如厂商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理论、区位理论和资本理论等经济分支中的有机合理成分。52几乎所有的理论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时都构造了部分或局部均衡模型。艾尔迪莱克(Erdilek)1976年指出,由于多国公司(MNCs)最不可能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运营,因而微规经济学一般均衡的基本假设不适合多国公司。完全竞争假设对提出和发展国际贸易纯粹一般均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并末蕴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由于人们日益重视对跨国公司(TNCs)的研究,因此,能找到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料越来越多。迄今,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的一般性质已有了深人的研究和把握。令人满意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这样的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厂商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全球性现象出现的原因。一个厂商必须抓有某种特定优势,才能克服在东道国经营分、子公司增加的额外成本。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必须解释厂商所拥有的特定优势的来源以及其分、子公司如何与当地厂商、其他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最重要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要能解释厂商为什么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选择许可证转让技术和出口。其次,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要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布局和产业格局。最后,这样的理论亦应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双向流动这一常见的现象,即甲国的乙企业在乙国投资,乙国的甲企业亦在甲国投资。

二、现代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端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0年斯蒂芬•海默(St叩henH•Hymer)的博士论文《民族国家公司的国际生产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提出的寡头垄断理论。寡占反应理论是海默对跨国公司进行系统研究以后提出的。海默认为,直接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厂商控制国外生产经营的愿望。之所以有这样的动机,是因为该厂商在国内不完善竞争条件下运营。他认为,控制国外生产经营的愿望,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其资产,而且是采取战略行动来消除国内外的竞争。海默还认为,为了充分获取厂商所拥有的某些优势和能力的收益,控制国外生产是必要的。他分析了厂商如何通过国际水平一体化和国际垂直一体化来充分利用、发挥自身优势的问题。因此,海默第一个提出,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寡占市场结构条件下使厂商所有权特定优势的收益最大化。海默亦指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涉及资本的流动,而且还涉及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的流动。也就是,他认为,外国所有权往往是以厂商拥有的优势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因此,外国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给东道国提供了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effeets),因而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spilledeffeets)。后来,卡夫斯(R•E•Cavcs)对海默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经济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作了系统化。卡夫斯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出现在母国和东道国具有某种市场结构的产业。对于水平或横向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特征是产品差异化和寡头垄断;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避开寡占的不确定性和给新竞争对手的进人设置障碍。尼克博克(F.T一Kniker.boeker)进一步发展了跨国公司寡占理论,他认为,寡头垄断厂商相互跟随进人新的国外市场,是一种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防御武器的战略,即进行防御性投资。在寡占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一旦一家厂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子公司,其他厂商跟着这家厂商对外投资,以抵消第一家厂商行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般地说,产业组织理论或市场结构理论强调,在寡占条件下,厂商拥有某些所有权特定优势(theownership一speeifieadvantages),要让这种所有权特定优势在国外获利,最好是在国外建立分、子公司,而不是进行出口或技术转让。可是,什么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呢?所有权优势的外延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技术优势。技术在许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一直起着中心的作用。这表明,一厂商想在海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希望在东道国开发利用其先进优势技术。从更广的意义上看,技术不仅包括着新产品、新机器和新生产工艺,而且还包括管理、市场营销等“软”技术。因此,有些厂商之所以在海外直接投资,可能是因为其拥有先进的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但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技术本身并不是厂商技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因为先进技术亦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许可证协议、出口含有先进技术的产品等方式加以利用、发挥。第二是投人供给优势。激发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特定优势亦包括对某些自然资源,某些特殊类型的劳动、财力、知识等投入的排他性(即独家)控制,或厂商能以优惠条件得到这些投人。不过,对投人的独占控制亦只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厂商为何对外投资,而不进行许可证技术转让和出口。第三是规模经济和风险分散化。所有权特定优势亦可能是某些大厂商在寡头垄断条件下获得的规模经济。由于存在反托拉斯几法或来自其他大厂商的有力竞争,因此,为了得到更大的规模经济,有必要对外直接投资。大厂商亦有能力将其经营活动国际分散化,这样就可以降低厂商的总风险。柯亨(Cohen)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时强调了分散风险的重要性。他认为,为了分散风险而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是有很强说服力的。例如,这一论点解释了大厂商为什么对外直接投资倾向更强,因为大厂商所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大。该论点亦能解释双向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的产业程度、水平不同的原因。不过,这种观点对一厂商在分散风险时为何要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进行间接或证券投资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最后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国际资本的典型特征就是不完善。艾利伯在《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文中试图从新的角度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大厂商在资本市场上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说就是,母国有些厂商能以比东道国厂商高的速度将相同预期收益流资本化,因为它们能从国际资本上借到利息率低的贷款。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决定贷款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贷款所用的货币贬值风险。货币越强,贷款利息率就越低。跨国公司借贷时,贷款是以母国货币进行的。因此,美元趋强,成了受欢迎的货币时与东道国厂商相比,美国跨国公司实际贷款利息率较低,艾利伯的汇率理论能有力地解释50、60年代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那时美元是强币。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以来,西德(BRD)、瑞士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艾利伯的理论亦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那时德国马克(DM)、瑞士法郎、日元都升值,是强币。不过,这一理论解释不了近年来美国、英国FDI持续增加的原54因。因为70年代末以后,美元和英镑都退化成了弱币。实际上,有相反的观点认为,一国货币弱时,一国厂商所受对外直接投资的刺激更大,因为厂商希望在强币地区投资以后,将外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时可能会获得收益。因此,对外投资是对货币贬值的一种冲销。很显然,艾利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相同货币区内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在50年代和60年代,英镑区内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很重要。此外,艾利伯理论亦解释不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资本市场,或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外汇受管…制,给对歹卜直接投资融有不同的来源和以不同一的货币为基础,因此,艾利伯的货币区直接对外投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效的。以上所论及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表明,成为跨国公司并在海外投资主要是寡一占市场条件下的大厂商。技术是关键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因而很多认为,在东道国建立国外厂商意味着资本密集型技术(这不太适合发展中国家)转移到了东道国。后来,小岛清和小择辉智对这种国际投资的寡占理论提出了挑战。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有三类,即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他俩认为,上述提及的由寡古市场条件下所有权特定优势激发起的这类对外直接投资不具有普遍性,它仅代表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具体说就是,小岛清和小泽辉智认为,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具有相对竞争市场结构的中小型厂商进行的。此外,这些日本厂商转移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亦不是很具体的某项生产技术,而是不涉及最新技术、仅涉及成熟技术的一般产业经验或诀窍。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道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日本厂商喜欢转移那些忱较容易学会、吸收、扩散和改进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这几类技术自然与发展中国家(Ll)C。)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适应。因此,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是顺贸易型的;而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母国拥有比较优势和东道国拥有比较劣势的那些产业,因此,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促进来自东道国的出口,因而是逆贸易型或反贸易型的。韩国学者李春浩发现,在韩国和日本的直接投资中的某些证据表明,与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相比,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导向强,大寡占厂商起不了支配作用。其重要意义是,国际直接投资(FDI)垄断或寡占理论解释不了不以寡占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和对高级技术的控制为基础的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关键是,国际直接投资寡占理论,由于将自身限制在所有权特定优势上,因而限制了自身的解释力。就日本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说,应该强调的是区位特定因素。

三、由于垄断优势理论和寡占理论解释不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部动机和战略,其他理论(如产品生产周期理论、区位理论)亦只能部分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选择、区位,因而70年代以后出现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并在英、加、美等国广泛流行。该理论实际上是研究所有权特定要素理论的扩展和引伸。由于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因此,厂商奉行外向型战略,是有利可图的,但这本身并不能解释一厂商为什么要直接投资,而不出口或以许可证转让技术。本质上,内部化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是将不完全市’场内部化。一旦不完全市场跨越民族国家界限内部化,跨国公司便形成了。因此,内部化和国际化有密切的联系,将一市场内部化的思想1934年卡尔多(N•Kaldor)在《厂商的均衡》一文中首先提及,1937年科斯(R•H.Coase)在《厂商的性质》一文中加以发展,1961年彭露斯(E•T•Penrose)又加以进一步发展。巴克莱(P•J•Buekley)和卡森(M.Casson)在《多国企业的未来》一书中首次将内部化思想引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际上,早在1970年海默和约翰逊(J,Johnson)就已有创立内部市场,替代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外部市场的思想,只是没有明确论述而已。内部化理论认为,内部化收益来源于避开了外部市场的不完善。内部化当然亦有成本,但是其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因而内部化是值得的。能产生内部化收益的不完善市场至少有5类。第一,由市场联结的相互依赖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产生很大的时滞。在缺乏远期市场协调此类活动时,就产生了将这些活动的市场内部化的强大动力。第二,在中间产品市场,要有效地利用市场权力(marketpower)就需某种类型的差别定价,而在外部市场上这是不可行的。第三,在市场权力双边集中导致不确定或不稳定的议价形势时有必要将市场内部化。第四,由于买卖双方对产品的性质或价值的理解认识不对称,因而出现市场不完善。此时最好将市场内部化。第五,政府干预国际市场可能导致不完善市场。从这些型不完善市场的性质可以看出,内部化力度、货币最强的是各类知识市场,因此,知识生产以及蕴涵这种知识的产品生产,其市场应该内部化。知识市场的内部化有助于推动知识生产的长期规则,能保障对所产生的知识的垄断控制,能使转让定价手段的实施成为可能。由于很难客观地评估知识价值,因此,对知识交易比较容易采用转让定价措施。跨国界的市场内部化将取决于区位特定因素。当东道国不存在区位特定优势时,厂商只会在本国将市场内部化,并通过出口产品来利用这种优势。这说明,厂商更喜欢出口,而不是许可证转让技术、工程承包和协定。当东道国拥有区位特定优势时,亦即国外的要素成本能降低时,厂商会跨越国界将市场内部化,即将国际要素市场内部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认为,实质上,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并不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即技术、营销、管理、规模经济、分散风险、产品差异化等优势),而是通过跨越国界将这种优势内部化,更有利地利用、发掘这种优势。如果内部化产生不了这样的利得,那么厂商会宁可通过出口或以许可证转让技术来发挥这些优势。马基(S•P,Magee)在《知识与多国公司:一种直接对外投资的攫取理论》一文中亦试留将多暑企业(MNEs)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知识(信息)生产的市场内部分联系起来。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最翼烈的动机是攫取知识投资上的私人收益。大寡占厂商是知识的创造者,因而要设法在厂商内部跨国界地组织其交易。这样,该厂商能保证让最大限度地搜取其在新知识(即产品的创造、产品的开发、生产函数(功能)的发展、市场创造、获利能力等方面的新知识)投资的私人收益。获利知识影响另四种新匆识。马基认为,多国公司(MNC的成功地转让技术,要么是这些公司扩大后,能将新产品公共产声所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要么是因为处在起初集中度高的产业。因此,马基对外投资攫取利润的理论仍与寡占市场结构相联系。在寡占市场结构中,大厂商拥有知识生产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因此、大厂商在解释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和第三世界跨国公司(TNCs)的发展时显得苍白无力。此外,为了证明弗农的寿命周斯理论,马基认为,在开发厂商在国外建立分、子公司之前有很长一段时伺,新产品用于出口,这亦可以用对外直接投资攫利理论解释。:这是因为获利性表明,新知识随工厂的数量、地理分布的分散而不断贬值,因为泄密的可能性增56大,防止泄蜜(保密)的成本上升•因此,只是在新产品阶段的后期,通过国豚内部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新知识的收益。可惜,由于产品寿命局期解释对外投资格局(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格局)效力不断滑坡,因此,事实证明_,马基这样做无异于画蛇添足。

四、在当代影响甚广、甚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J‘H•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亦称折衷理论。从实质上看,邓宁的折衷理论概括总结了以前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因此,该理论是对内部化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折衷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三个构成要素或决定因索。一是厂商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这种优势应该是其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诸如先进技术、垄断权、良好的资薄容量及使用和经营、市场营销技能等都是这种优势。二是厂商所拥有的内部化优势(theinternalisationad-vantages)。所有权特定优势能有利可图地内部化时,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二是东道国和母国解区位特定因素。这在分析区位理论时亦系统地探讨过。对外直接投资折衷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它提供了一条将国际生产不同理论联系起来的主线,(表略)是邓宁用来展示其折衷理论的。(表略)表明,只有抓有所有权特定优势.一厂商才会认为有必要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以许可证转让技术。不过,如果能将这样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和以许可证转让技术三者中,该厂商更喜欢对外直接投资。最后,如果由于国外区位有区位特定优势使所有权内部化有利可图,那么厂商将决定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或以许可证转让技术。邓宁亦重视国际生产的国别特定因素。国别特定因素本身并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但可解释国际贸易(Welthandel)。实际上,正是在国别特定因素被厂商所有权特定优势所取代的情况下出现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不能认为国别特定因素和所有权特定因素是根本独立的。事实上,国别特定因素将产生和保持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例如,大标准化市场将派生大寡占厂商;政府教育、训练、R乙D政策将影响在某特定国家的某些厂商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优势。邓宁认为,投资存在发展周期,在一个周期中,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与其发展水平相联系。开始时一国的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微乎其微,随后外来投资增加,接着对外投资亦增多;后来,外来投资减少,但净国外投资仍是负数;最后,对外投资快速增加,净国外投资成了正数.,由此可知,邓宁的综合理论实质上不是严格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因为尽管该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包含了几乎其他所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就此意义讲,折衷理论只是一个框架,从中可以引伸出很多具体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它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者手中有用的工具箱。此外,邓宁还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国际技术转移选择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不同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引进外来直接投资策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较有影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区位理论都仅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侧面,解释力很弱,亦没有实证有力的支持,很多情况只能解释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我国学者对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亦有深人的研究。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在老校长,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顾问滕维藻先生的指导下,形成了很强的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队伍,该研究方向毕业的博士近达20多人。冼国明教授的《跨国公司与当代国际分工》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探讨其理论的历史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如何利用外资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内部化理论可知,跨国公司为了保持技术优势等所有权垄断优势,宁可通过跨国市场内部化,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利用转移价格向子公司转让技术,牢牢地将技术秘密和诀窍控制在公司内部,阻止技术在当地的扩散。因而我们吸引外国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想借此吸引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期望值不可太高,也就是通过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很现实。如果是国内资金不足而利用外来直接投资,进而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家税收,那么吸引跨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可以达到预期目的。从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跨国公司都将控制技术,不会轻易将技术转让给我国,更不会将先进技术转让给我国企业。

上一篇:外汇收支论文范文 下一篇:ppp模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