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融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10:04:00

科学史融论文

科学史融论文篇1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图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图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摘要: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机遇

【参考文献】

1袁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部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刘飞,康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4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简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封底.

5杨丽娟.浅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研究方向[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2):10~20.

科学史融论文篇2

2015年10月湖南自考时间及科目安排表

专业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四单元五单元六单元10月16上午10月16下午10月17上午10月17下午10月18上午10月18下午工商企业管理 (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7财务管理学00054管理学原理00153质量管理(一)00152组织行为学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会计(本)08129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59高级财务会计00158资产评估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0160审计学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04757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企业财务管理 (本)00974统计学原理01786企业纳税会计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46中国税制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076国际金融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77金融市场学00158资产评估  00157管理会计(一) 00160审计学   00208国际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本)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1薪酬管理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54管理学原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5963绩效管理03325劳动关系学00182公共关系学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63管理心理学 00277行政管理学00152组织行为学  00320领导科学  00034社会学概论经济法学(本) 06909行政诉讼法07945企业与公司法学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261行政法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7947金融法概论06908行政处罚法 00167劳动法07948环境法学    07946税法原理00169房地产法交通土建工程(本) 06269工程应用英语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6086工程监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6287结构设计原理(二)  06288公路工程CAD 06285交通工程经济分析 金融(本)00079保险学原理00086风险管理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54管理学原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7947金融法概论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076国际金融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77金融市场学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78银行会计学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208国际财务管理 00074中央银行概论05156经济学原理  00157管理会计(一)   新闻学(本)10404新闻伦理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659新闻摄影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037美学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182公共关系学00658新闻评论写作  00529文学概论(一)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  00642传播学概论     00662新闻事业管理   销售管理(本)03130现代科学技术基础04024应用写作概论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英语(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830现代语言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603英语写作 *文学英语翻译00087英语翻译*05844国际商务英语*00094外贸函电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0600高级英语 *00832英语词汇学*05385旅游英语翻译  *00091国际商法 *00833外语教学法     *00838语言与文化 汉语言文学(本)*10396比较文学研究*10398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397论文写作研究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037美学*1060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41语言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818文献学学前教育(本)低幼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385学前卫生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65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00394幼儿园课程12350儿童发展理论*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00015英语(二)  00398学前教育原理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402学前教育史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01学前比较教育   小学教育(本)06159教育社会学07340教育哲学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464中外教育简史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468德育原理06180学校管理心理学    00472比较教育 教育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51教育经济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0449教育管理眼里00453教育法学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152组织行为学会计电算化(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科学史融论文篇3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类认识和探索物理世界的现象、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其中包含了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包含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深刻地反映了物理学家的思索与创造历程以及艰辛与悲欢的认识过程,蕴涵了丰富的育人因素。物理学史的具体内容比起主要按逻辑体系编排的教科书,更为丰富多彩,复杂曲折。因此,物理学史为物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更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物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物理学家重要的科学素质。教师通过物理学史“重演”物理学中概念、规律的产生、发展过程,“重现”科学家的实验、探究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物理前辈们在探索过程中认真严谨的表现数不胜数。比如,牛顿运用数学公理化方法构建其力学理论、麦克斯韦在法拉第“力线”思维基础上,推出位移电流和电磁波假说,进而建立方程组,两大经典理论的思维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体现出一种逻辑美。再比如,爱因斯坦和波尔围绕“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的论战,其中每一个细节上所体现出的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尊重实验和理性思维的态度,可以说令人震撼。

纵观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无论是经典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完善,还是近代物理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与求实精神分不开的。物理学的求实精神很多时候表现在任何新理论、新发现,都必须能够被其他人的重复实验所验证,才能得到公认。像磁单极的预言,虽然198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的研究人员宣称利用超导线圈发现了磁单极粒子,然而,事后在重复先前的实验时却未得到先前探测到的磁单极粒子,最终未能证实磁单极粒子的存在。

二、物理学史有助于启发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科学美

物理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具备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对美的追求欲望。正如狄拉克所说:“理论物理学家对科学美的要求,堪称是一种信仰。”物理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物理研究工作倾注了极深厚的感情,从而在审美对象——物理学上所引起的情感倾泻,使得他们对自己所探索的物理学内容,主观情感上引起美的感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介绍物理前辈们是如何分析物理学中简洁、对称、和谐与多样统一的科学美,和他们对物理学研究的痴迷和陶醉,进而产生乐趣的故事。这实际上,教师就利用了一种具体生动的科学发现历史与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美去感染学生,在进行科学美的教育。当学生也能鉴赏所学物理知识的美时,那这一种科学美将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学习境界。

三、物理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物理学史以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精神价值,主要蕴涵在物理科学家们的科学理想、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中,以及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中。物理科学大师们的楷模形象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都会深深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物理学史中大量的事例表明,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想是物理科学家取得成就的重要支撑。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居里夫妇为提炼纯净的镭而不断受到放射性的损害——这些励志的事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很有帮助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物理学方面有自己的光辉篇章。我们不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中国在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的、电磁学方面,都有着重要贡献;还可以回到现代,“二战”期间那些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物理学家,也是我们的骄傲。当教师向学生历数中国人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时,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当我们跟学生探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状况和原因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让学生面对时代挑战有一种紧迫感。

总结:物理学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从物理学史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教师把物理学史的内容与思想有机融入到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科学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之,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学生,可以促进学生在物理学习时不但建构起物理知识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体悟其中的人文精神,从而实现物理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史融论文篇4

入选理由: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中国成功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命运。自年初开始,学术界举办的各种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研讨会持续不断,围绕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以及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回顾和总结,发表了一大批有分量的论著。一方面,学术界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经验: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第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实现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政治路线;第四,科学发展的理念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法宝;第五,党的领导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学者们又从政治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对外关系模式四个方面对“中国模式”深入探讨,认为“中国模式”是对新中国六十年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渐进式改革、实行创新发展、谋求和平发展,它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还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慎提“中国模式”,而主张用“中国特色”。

[相关链接:①任理轩:《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载《人民日报》,2009―09―15;②陈东林:《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的回顾与联想》,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1);③郭建宁:《新中国成立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4);④董朝霞、郑洁:《垒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世界历史性特征》,载《学习与实践》,2009(4);⑤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中国六十年》,载《中共党史研究》,2009(8);⑥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3);⑦苏长和:《中国模式与世界秩序》,载《外交评论》,2009(4);⑧鲍宗豪:《论民族复兴的中国模式》,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⑨王绍光、郑永年、周弘、吴晓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1949―2009》(专题讨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5);⑩张建君:《中国模式的转型逻辑及制度框架》,载《江汉论坛》,2009(7);⑩李君如:《慎提“中国模式”》,载《学习时报》2009―12―07。]

热点二:网络舆情的民意表达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入选理由: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3.38亿,继续稳居世界第一。网络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活动。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为数众多。这些热点事件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体现了广大网民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网络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从云南“躲猫猫”到杭州“欺实马”,从逯军“替谁说话”到“史上最牛团长夫人”的“我们是有身份的人”,全民监督与网络曝光交融互动,网络舆情的民意表达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因此也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学者们围绕网络与民意表达、网络与民主公开、网络与反腐倡廉建设、网络与舆论监督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主要观点有五:一是网络已经成为当下民意表达的重要载体,面对网络舆论影响与日俱增的形势,政府要关注网络舆情,重视网络民意,着力建立快速应急机制,提速回应网民关切。二是网络的突出作用体现为促进参与式民主的发展,促进社会平等,促进政治、政府公开的发展,促进选民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加强。三是网络监督必须和其他监督渠道一起,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外部监督必须和政府内部的体制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贪污、腐败等问题。四是法律是解决问题的主渠道,网络监督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应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和机制,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五是网络的大众化和匿名性,使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秩序的规范和引导,努力培育网络公民文化,以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随着网络成为公民表达关切和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平台,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上,网络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链接:①何频:《论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②张淑华:《网络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载《当代传播》,2009(1);③杨永志:《论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④张小兵:《网络表达与社会稳定》,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⑤施营:《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表达――网络公共对话的可能》,载《东南传播》,2009(4)}⑥顾明毅:《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⑦梅琼林、聂静虹:《新媒介环境中的公共政策制定》,载《探索与争鸣》,2009(6);⑧刘颖:《网络传播中的个性表达与法律规制》,载《新闻战线》,2009(6);⑨张丽红:《论我国公共决策与网络舆情》,载《广西社会科学》,2009(7);⑩李菲:《和谐社会构建与网络舆情引导》,载《理论导刊》,2009(7)。]

热点三:国际金融危机与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

入选理由:2009年,全球联手抗击金融危机的举措成效初现,世界经济在震荡中艰难走过“最困难的一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了一道亮丽的上行线,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面对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极大改变当今世界并将深刻影响全球未来发展的国际金融危机,学术界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国际关系等众多学科都给予了深层次的关注。学者们围绕金融危机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金融危机与全球治理改革、金融危机与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调整、金融危机与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刻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透过世界金融危机审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反思当前世界经济体系、自由市场和主流经济学,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

实意义。二是深入探讨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选择。中国应着力进行新能源开发、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全球产业分化、整合和转移新趋势与中国的产业政策、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努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三是着力强调保持金融业稳定和全面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之重建,在对金融业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革,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治理框架,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过程中争取更大的代表权和发言权,扩大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权和话语权。四是深度把脉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后,以G20峰会为标志,全球进入意识形态和世界力量对比的新时代,各个发展模式共同克服危机、复苏经济的过程也是多元全球化秩序构建的过程,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将朝着更加均衡、公平和综合方向加快改革。金融危机推动了世界政治、安全格局的深度演变和改变国际政治议程的优先程序,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相关链接:①厉以宁:《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调整》,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2);②孙立平:《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载《社会》,2009(2);③王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蛮迁的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2);④高放:《从世界经济危机看社会主义前景》,载《科学社会主义》,2009(3);⑤戴相龙:《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措施》,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⑥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载《世界历史》,2009(3);⑦成思危:《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对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⑧田伯平:《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艰难复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⑨惠宁、何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基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分析》,载《学术月刊》,2009(6);⑩焦世新:《金融危机与多元全球化秩序》,载《社会科学》,2009(9);⑩孙丽丽:《开启国际经济新秩序――G20伦敦峰会评析》,载《和平与发展》,2009(4)。]

热点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回应

入选理由: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引起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及“新医改”三个方面:关于社会救助的研究,学术界主要围绕着救助标准、对象和管理机制来展开。在社会救助的标准方面达成共识的同时,对于社会救助的对象和管理机制产生了较大分歧:在社会救助对象方面,有的主张采用普遍主义的原则,有的则主张采取特殊主义的原则;而在社会救助的管理机制方面,有的认为应该由政府主导,有的认为应该由社会主导。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侧重于筹资渠道、政府责任、转移接续等问题,认为应该由政府主导,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关于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学术界的争论日趋活跃。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继续市场化,还是回归公益性”这一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投入,确立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的计划价格控制,更加充分体现出医疗的公益性;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看病贵、看病难”并不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是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如果主张医疗行业由政府主导,实质上是在强调市场失效的同时,假设了政府有效,但绝大多数医疗产品和服务并不是公共品,而是私人品,市场完全能够有效地供应,市场并未失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术界将会对社会保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继续予以特别关注。

[相关链接:①郑新业、张莉:《社会救助支付水平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的证据》,载《管理世界》,2009(2);②代恒猛:《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型与整合――北京经验》,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2);③周风华:《社会救助对象瞄定:方法与实践》,载《社会主义研究》,2009(4);④姚树洁、戴颖杰:《对政府出资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探讨》,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⑤周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研究》,载《学术交流》,2009(9);⑥谢安:《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及新型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⑦王虎峰:《中国新医改:政策框架、执行及评估》,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4);⑧顾海、李佳佳:《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5);⑨曹荣桂:《公立医院要在深化医改中有所作为》,载《求是》,2009(15)。]

热点五: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模式转换

入选理由:2009年,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使得全球经济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发展困惑,低碳经济似乎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走上新一轮长周期的新的增长点。学术界因此形成了四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全球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金融产业的过度膨胀,使得新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甚至被看成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中国产业选择需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需要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作出权衡取舍,寻求低碳发展道路。第二,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低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正在成为全球共同行动的理论基础。第三,“碳关税”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行使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借口,“碳关税”不仅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碳排放配额或信用的交易是否应纳入世贸组织体制、配额分配是否涉及补贴措施尚待明确,在设计国际气候制度时应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随着新能源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共同行动,发达国家强调全球采取“共同一致”的行动,而发展中国家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底线,这将成为今后国际社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博弈主题。第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对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国际道义责任

或抵挡外国贸易制裁的权宜之计,而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低碳经济给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将全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相关链接:①张国宝:《积极构筑稳定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载《宏观经济研究》,2009(4);②郎春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载《社会科学》,2009(6);③高辉清:《发展循环经济,迎接低碳时代》,载《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7);④刘学敏:《低碳发展之路需要经济和能源结构的双重转型》,载《中国科技投资》,2009(7);⑤曾冠:《碳排放贸易及其与WTO体制的关系》,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7);⑥龚雯:《“碳关税”是行贸易保护之实》,载《人民日报》,2009-07-04;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载《中国发展观察》,2009(8);⑧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载《政策嘹望》,2009(8);⑨郭万达、郑宇劫:《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载《开放导报》,2009(8);⑩韩文科:《多元化路径发展清洁能源》,载《中国经济周刊》,2009(24)。]

热点六: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的新突破

入选理由: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200g年,学术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小企业融资等三个方面。在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家族控制、法律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会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如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与非家族上市公司相比,信息披露质量较低;而法律环境较好地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家族企业不仅仅是创业的一种组织形式,创业也不仅仅是家族企业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或战略,相反,家族嵌入式创业是关于家族对创业全面综合影响的恰当描述,因此,家族涉入创业活动产生了与创业理论和家族企业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特的理论问题,正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学者们认为,改制企业与私营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差异,一方面源自改制企业与政府更为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源自企业股东、经理人与管理层更强的能力以及工会更为积极的作用。从整体上看,中国非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利润率与销售额没有显著的影响。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学者们认为,中小企业与银行采用关系借贷融资所形成的关系深度与企业的成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并在规模较大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处于弱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群体中有所体现。从已发表的数量众多的文章可以看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研究在2009年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关链接:①李胜楠、牛建波:《家族企业董事会规模价值再研究――基于绩效波动与绩效水平的整合分析》,载《经济管理》,2009(2);②周立新:《家族企业网络化成长模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及机制》,载《南开管理评论》,2009(3);③阳、刘吕科:《小企业信贷约束研究的最新进展》,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④陈晓红、林莎:《企业治理结构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⑤冯华、孙燕:《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生命周期》,载《改革》,2009(6);⑥张秀烨:《公司治理:内部机制与规制政策》,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⑦皮建才:《转型时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的政治经济学》,载《财经研究》,2009(7);⑧李宏彬、李杏、姚先国、张海峰、张俊森:《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载《经济研究》,2009(10);⑨李孔岳:《公司化的组织与家族化的运作――基于中国私营企业的实证研究》,载《学术月刊》,2009(12)。]

热点七: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入选理由:近年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在学术界较为流行;而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新阐释则成为2009年的一个热点。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学科性质的新解释。有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一门可以运用纯粹经验的方法加以确定的实证科学,以此来突出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另有学者指出,这种以“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将历史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化的做法会使马克思哲学消失在实证科学的硫酸池中,最终陷入一种历史宿命论;还有学者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又以革命历史目的论方式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前景,它具有历史科学性和历史目的论的双重理论特质。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谱系的新解释。为摆脱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中的简单化倾向,学术界超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框架,通过将资本、生产、实践、异化、物、时间、自由、价值、存在、感性、历史和意识等概念纳入唯物史观的概念诠释谱系之中,形成了更为丰满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诠释谱系。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内涵的新解释。主要包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世界观、个人观、群众观、科学观和道德观的新阐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预设、微观基础和宏观图景的新解释,对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性、后现代性之内在关系的新考察,对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之内在联系的新理解等。四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资源的新发掘。这既包括对维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布洛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的探讨,也包括哈贝马斯和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德华・索亚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等。可以预见,“历史唯物主义新阐释”作为整个“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活动的中心,它所蕴涵的学术冲击力将会越来越大。

[相关链接:①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②孙麾、吴晓明主编:《唯物史观与历史评价:哲学与史学的对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③张盾:《“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1);④官敬才:《维柯与历史唯物主义》,载《河北学刊》,2009(1);⑤李荣海:《唯物史观的“实践”阅读――兼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几种理解》,载《东岳论丛》,2009(2);⑥马俊峰:《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意蕴》,载《哲学研究》,2009(3);⑦王南:《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统一性》,载《教学与研究》,2009(5);⑧孔明安:《本质主义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反思》,载《马克主义与现实》,2009(5);⑨张雪

魁:《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上、下),载《人文杂志》,2009(5、6);⑩俞吾金:《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兼答段忠桥教授》,载《学术月刊》,2009(10)。]

热点八:话语研究的多学科关注

入选理由:近几年来,“话语”(discourse)一词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频率特别高,话语研究已成为中国学界的一大学术生长点。特别是在2009年,较为集中地涌现出一批相关论文、论著,“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在高校成立并持续召开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期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也得以出版。成为热点的“话语”是一个跨学科的术语,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意思:在语言学界,往往指篇章,有时指言语;在文艺学领域,话语可以指文论体系性的东西;在文学领域,则指以语言为基础的叙事方式;在更为广泛的文化研究中,话语的含义也更加丰富和宽泛。这些研究在着力吸收西方话语研究新成果的同时,也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主体性以及话语研究的中国范式。2009年,语言学领域的话语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从单纯的书面话语转向多摹态的话语研究,强调其即时性的动态不定的一面。话语研究在中国文论、文学批评领域相当盛行,已成为评论家、理论家操作娴熟的一个得力武器;很多学者试图从语言、话语出发,一方面揭示出现实中国20世纪文学在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特色,一方面显露中国人现代经验的方式与生存方式。话语研究在中国当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界非常普遍,学者们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划定一定的语料库范围,分析新闻报道的特色以及背后的动机(如对汶川大地震、网络语言、人肉搜索、网络上关于“90后”的报道等,采用话语批评分析的方法作出富有新意的探讨)。话语研究还把触角伸入了更为广阔的学科领域,既有在人类学领域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也有在司法领域分析庭审的材料与对话,更有在教育领域分析师生对话的话语评价,甚至有学者提出了“话语学”的概念。

[相关链接:①曹顺庆:《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见《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第2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②陈汝东:《论话语学的学科建构》,见《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第12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③文贵良:《文学话语与现代汉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④高玉:《“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⑤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⑥施旭:《文化话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热点九: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重建

入选理由:2009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革与创新能量集中释放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有不少重要著作出版、有较多的相关学术会议和论坛举办,而且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达六百余篇。历史经验的梳理,实践变革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反思,一方面反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则直接指向前提性和基础性理论的重建,所体现出的主要特点有三:首先,以学校变革为核心任务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出集约式成果。三十年来,中小学校变革逐渐由教法、教材等“基质”式变革转向以教学、德育、管理等领域为单位的改革进而出现以学校整体结构和基本形态为对象的“转型性变革”,其成果呈现了学校转型过程中变革理念的发展和变革经验的提升。其次,以理论实践交互建构为基本特征的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中国教育学理论发展与重建。一些学者以重大攻关项目合作方式,深入探讨并揭示了共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变革中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与中国教育学理论的交互建构和双重转型。再次,以教育公平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均衡发展实践推动教育政策研究深化。在教育“公平、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在学校改革及素质教育经验的区域性推广中,不仅激发和呼唤出多样化探索的新路径与新策略,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政策研究的深化,基础教育宏观决策的价值取向问题、弱势群体受教育权问题、重点校问题、示范性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名牌大学问题等等,受到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此外,回顾三十年基础教育变革历程反思发展中的问题,在终身教育的视域下重新解读中国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基础教育改革话语的类型及特征分析等主题受到较普遍的关注。上述动向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持续三十年的改革已经由学习模仿、尝试创新进入到立足本土问题、着力本土重建、提炼中国经验、作出中国贡献的崭新阶段。

[相关链接:①叶澜等:《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②王嘉教等:《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③金忠明、杨千菊:《论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和转型性》,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④施雨丹:《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词》,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1);⑤孝政涛:《试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预设》,载《中小学教育》,2009(3);⑥陈建华:《“文理分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扭曲》,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4);⑦林丹、柳海民:《渐进改革: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载《教育研究》,2009(7);⑧庞庆举:《论“新基础教育”之“新”》,载《中国教育学刊》,2009(9);⑨杨小微:《以终身教育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载《文汇报》,2009-10-10。]

热点十: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价值

入选理由: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法学界近年来兴起了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热潮。研究中出现的大量成果,否定了“法治现代化即全盘西方化”的论调,绝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2009年,学者们在发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方面高歌猛进,从多个角度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一是从“法人类学”、“法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来阐明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不可或缺性,因为任何民族的法治进步都离不开对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作为整体的中国法律文化”(比如“德治”、“礼治”等特征)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法治现代化中的民族特殊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三是研究若干具体制度和观念如调解制度、诉讼制度、民本观念、和谐观念等对今天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四是将传统法律文化与国家当前进行的法治建设实践(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村民自治”等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学者们虽然研究进路各异,但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独特价值,它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冶建设事业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这些法律文明成果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治建设以及国际间法律文明的发展也将起到借鉴作用。

科学史融论文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资料;多元知识融合;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5-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学由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变成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悟、学以致用,能够从历史事件和已有结论中寻找新的观点和结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升华情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高效历史教学。为此,历史课程教学要注意与多元知识的融合。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史料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历史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因为要直接观察逝去的历史是无法实现的,真实的历史早就淹没在汗牛充栋的故纸堆中,失落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里,埋藏在尘封已久的秦砖汉瓦下。我们今天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必须在掌握一定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史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更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历史思维,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比如,在讲到近代史中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资料:“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中,英国走私进入中国的鸦片有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大约三四亿银元……”,然后观看当时烟馆内骨瘦如柴的吸食鸦片者和由此破产的大量中国家庭以及军队中大量出现的“双枪兵”(一手拿烟枪,一手拿长枪)的投影片,结合这些历史材料,展开对历史问题的研习、讨论,鸦片对中国的危害也就非常明晰了。这样,就改变了历史教学仅仅是对教科书的解释,从而使学生了解具体、丰富的史料,拓展视野,促进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

二、注意与文学知识的融合

常言道:文史相通,其实两者之间犹如骨肉,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文学知识可以增强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历史课妙趣横生,更具吸引力。例如,在讲西周灭亡时,我曾引用学生学过的《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的话,寥寥数语,就扼要、完整地记述了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事件的始末,揭示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又如,在讲到吴越争霸和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引用文学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样,让学生在轻松地记住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同时,又从意志、勤奋等方面受到良好精神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提高了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受益终身。这样,文学与历史相得益彰,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历史知识的传授,使历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与政治知识的融合

政治理论是指导历史学习的指南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政治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学会从不同角度对一事物进行观察,得出全面的认识,以克服学生因生活经历简单、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往往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只能以好与坏区别等缺陷。例如,讲隋炀帝修筑大运河的目的、作用及对隋炀帝的评价问题时,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尽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就摒弃了过去只片面认定隋炀帝是不折不扣暴君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从政治角度辩证地认识历史,更加完整地把握历史发展全貌。又如,在讲香港回归祖国这段历史时,应从“一国两制”这个政治角度来理解相关问题:正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治方针的成功运用,改写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史;正因为有了祖国内地作为坚强后盾,香港经受住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冲击,以及从2003年到2011年间香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5%,经济持续向上发展,如今香港的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更加稳定,在中国当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还有,在讲到社会的更替时,必然会用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可见,把政治知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注意与地理知识的融合

由于历史所涉及的事物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之感。但是,每一个历史事件必发生在当时的一个地理空间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地理知识可以拉近古今距离,弥补历史课文的不足,使学生形成完整、严密的时空观,此即我们常说的“左图右史”。比如,讲世界史中新航路的开辟时,必然要涉及到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经过的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亚、非、拉几个大洲的地理环境和特征。通过世界地理的知识来触摸15~16世纪的航海史,就会增强历史知识的时空感,使遥远的历史变得活生生的,更加直观。

五、注意与时政热点的融合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单纯是掌握过去的事件、人物等知识,更重要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以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时政热点常蕴藏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过去历史的继续,或是过去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执果索因,就能加深对时政热点问题与其历史渊源的认识。例如,讲《开罗宣言》时,可组织学生总结的历史与现实:从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台湾,一直到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乘机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如今奥巴马政府又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在2012年6月1日至3日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对话论坛”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发表了题为《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演讲。还可联系台湾社会现实的统独斗争,组织学生学习中共中央的台湾工作方针。又如,讲明朝历史时,可让学生了解有关问题,16世纪所著的航海指南《顺风相送》中就有钓鱼群岛的记载,到1534年从福州东渡琉球的明朝皇帝册封使陈侃所著的《使琉球录》和抗倭名将胡宗宪编撰的《筹海图编》,均清楚记载着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社会时政热点,能深刻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科学史融论文篇6

星期五(1月7日)

星期六(1月8日)

星期日(1月9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科  计算机及其应用

080702

02331数据结构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37C++程序设计  02333软件工程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31数据结构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2194工程经济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446建筑设备

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03347流体力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540外国文学史

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4中国古代文论

00819训诂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600高级英语

00830现代语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03英语写作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会计

020204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9高级财务会计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0067财务管理学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76国际金融

00077金融市场学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行政管理

030302

00320领导科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23西方行政学说史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2中国行政史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科  公安管理

030401

00372公安信息学  00235犯罪学(一)  04729大学语文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3涉外警务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法律

030106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227公司法

00257票据法  5680婚姻家庭法

0263外国法制史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169房地产法

0015英语(二)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育学

040108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0469教育学原理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51教育经济学

00457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6091薪酬管理  00182公共关系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学前教育

040102

00401学前比较教育  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99学前游戏论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教育

050113  00037美学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0540外国文学史  0641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541语言学概论

00024普通逻辑  英语教育

050206  00087英语翻译  00831英语语法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6425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603英语写作  地理教育

070702  03144环境科学基础  02094人文地理学概论  02104现代自然地理学  02103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5630中学政治课专题选讲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034社会学概论  05629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00312政治学概论  历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5632中学历史专题选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563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775历史教育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生物教育

070402  02079生态学概论  02084组织胚胎学

02082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02078 生物统计学  02088生物教育学  02085细胞生物学  00015英语(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法律教育

030113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27公司法

00261行政法学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信息技术教育

080713

05935信息技术教育  05578有线电视技术  0434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04338音响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教育

080745

07839计算机教学法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441多媒体教学系统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02009抽象代数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数学教育学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4电动力学

06857中学物理专题选讲

科学史融论文篇7

通读全书,该著有以下特点:

第一,精辟的理论观点,缜密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思想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一重要问题,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几种观点。一为对立说,认为二者是绝对对立的,不可能融合;二为并存说,认为二者在未来的多元文化结构中是并行存在的;三是融合说,认为二者既有对立、冲突的一面,又有相通相容的方面,通过辩证综合与扬弃,可以创造出适合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的新文化体系。诚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两种文化的理论渊源并不相同,但作为不同民族历史智慧的结晶,它们都是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都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该书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容的特征为契机,提出了要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精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更要对其糟粕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摒弃,从而开辟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真理性的理论转化为中国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是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文化形态离不开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发展和创新。同样,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学的方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也是在新时期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它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梳理、总结和创新。

该著主题新颖,体系严密,系统解决了在中西文化冲突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如何融合的一系列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著者从二者相碰撞、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手,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嬗变过程,创造性构建了二者相冲突融合的机制。该著从历史发展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重构与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新探索作出准确把握。无论考察儒学现代化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做到既坚持廓清重要思想范畴的来龙去脉,又遵循传统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内在逻辑,从而使该书既具备了严谨清晰的逻辑性,又极富思想文化沿革的历史厚重感。

第二,独特的研究视角,科学的比较方法。

本著以丰富翔实的资料,颇具新意的论述,富于时代性的诠释,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契机、特征和历史必然性。著者一方面紧抓社会特点和时代特点,对相关资料给予历史的辩证的归纳、梳理分类,对重要思想内涵演进加以动态的逻辑分析,使文章统之有宗、分之有序。该书注重从比较视角把握和阐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它有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各自的特性,清晰地阐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既浓缩涵盖了儒学丰富的文化精髓,又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辩证融合准备了必要条件和中间环节。通过科学比较和阐述,既从总的框架方面,又从具体内容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融合的内在逻辑性和必然性。

第三,密切联系时代特点,立足于当代实践,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它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共同制约和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文化将走向何处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该著紧紧抓住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凸现出来的问题,站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度,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必然以及新世纪中国文化格局发展的新趋势,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辩证融合、综合创新的观点,使人读后耳目一新。该著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的借鉴、吸收世界文化的开放性特色,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初步中国化之后,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前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是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形态必须包含着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高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多元文化共存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二者综合创新和辩证融合并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文化模式。

科学史融论文篇8

【关键词】历史文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意义

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可对学生开展系统性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可有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现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开展的前提下,高校应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应用,将其转换为相应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使用,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行提高,历史文化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文化知识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

(一)结合大学生需求嵌入历史文化知识。历史文化资源是各个地区在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后所形成的地域精神、时代风貌、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一些杰出人物、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纪念馆、文物、展览馆以及纪念馆等可对其历史精神进行反映,教师可对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向学生进行展示,为其构建身临其境的历史情境,使其对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近距离体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对于理论系统学习较为缺乏以及约束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历史文化知识更加形象与直接,可帮助其对学习的共鸣点以及兴趣点进行获取,从而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来说,可提高对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以及心理特征来寻找不同的历史文化知识,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对其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进行提高。(二)历史文化知识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利用以及开发工作来说,受到思想政治课程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功能的影响较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抽象性以及理论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课下不能掌握所学知识,严重对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影响,甚至会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将较为形象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较为抽象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融合,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教学平台,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其思想的升华,从而把教学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三)渗透历史文化知识。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市场所需人才不仅应具有较好的团结合作能力与人际关系,还应拥有开阔的创新意识以及视野。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来说,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进行的探索与交流可提高创新意识,开阔视野,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进而在毕业后可以快速地适应社会的环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学习动能性进行充分发挥。由于实践教学包含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因此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换为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历史文化知识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满足教学需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包含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革命学、哲学、改革、国防党建、发展稳定以及内政外交等多门学科。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知识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其教育的时效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快速开展,我国思想观念开始变化、经济体制开始转变、利益格局开始调整、社会结构开始变动。此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方向使得多种思想开始出现碰撞与交融的情况。对于国内外的新挑战与新形势来说,思想政治教学应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明确,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对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与创新,从而对教学时效性进行提升。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说,应强化历史文化知识的使用,帮助学生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正确认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二)顺应教学改革发展。对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来说,存在知识灌输以及空泛讲授的不足之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落后。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视野较为开阔,思想十分活跃,因此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较为枯燥无聊,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而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使用可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课程中所包含的科学理论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解析,提高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三)培养素质全面人才。在人们形成价值取向以及政治观念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帮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进行融合,推动理论知识朝着形象化的方向改变,进而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说服力以及吸引力进行提高,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行动职能与思想职能。对于高校学生来讲,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同时应具备健康的人格品质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而历史文化知识的使用可有效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

三、历史文化知识运用思考

(一)将教育价值观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因此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针对以人为本的方式开展现代化教育,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提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来说,主要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传授等三方面内容,三者之间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对于整体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知识传授作为连接桥梁,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方式,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认识水平,及时批判拜金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等,一旦学生不具备相应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将无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将问题解析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结合。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可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教师的任务是纠正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现实处境以及疑惑进行解释,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学生不理解以及关心的问题,从而对其思想理论水平进行提高,培养其对现实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其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进行提升。(三)提高历史文化传播能力。思想政治课也可看做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结晶,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内以及国外的多项复杂问题进行了解决,积极构建了革命建设的道路,对建设以及革命的经验进行了累积。这些内容需要教师使用历史文化的方式对其进行讲授,使用历史的角度来引发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思考,再和历史背景进行融合后进行深入解析,将社会问题以及国家问题的智慧融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中,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其实践能力以及认识能力进行推动,从而帮助学生对科学理论产生的历史含义以及必然性进行了解,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其思考能力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引导式教学实施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自发地对知识进行探索与研究,激发其自身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对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进行提升。引导式教学作为一种非线性的、需要开发以及多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较大不同,有效对其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高校作为获取信息以及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信息化教学已经在德育工作、科研工作以及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新观念、开阔视野。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封闭性以及单一性进行改善,对学生的排斥心理进行减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想政治课可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历史文化知识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历史文化知识的应用可帮助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解,并且在对思想政治知识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融合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历史文化,从而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为社会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可辉.历史文化知识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益中的运用[J].三江高教,2012,4:46~50

[2]王涛,李永祥.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的创新融合方式研究[J].青年时代,2020,5:97~98

[3]卜凡珊.浅谈和谐社会背景下茶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20,42(10):290~291

[4]陶言诚.利用茶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2):232~233

[5]赵图雅.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令思政课“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8,5:124~125

[6]王国成.运用历史人文知识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5):92~93

[7]敖丽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安全控制问题与建议[J].产业科技创新,2019,7

[8]赵书瑞.民商法保护在网络交易安全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20,2

[9]朱国娟.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J].华夏教师,2020,3

[10]杨骅骁.课程思政:在“授业解惑”中“传道”[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3

[11]靳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

上一篇:工程监理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堂讨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