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2 12:54:04

课堂讨论论文

课堂讨论论文篇1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课堂讨论论文篇2

关键词:讨论与合作 师生交流 创新精神 问题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仍然要坚持融目标教学于课堂始终,切实注意参与探究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把问题带进课堂,让讨论与合作走进课堂,语文教学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积累与生成的目标。

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讨论培养了学生听说能力,讨论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园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笔者在几年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师生课堂合作中的问题发散讨论,为师生迸发的心灵火花叫好。下面笔者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舍身炸碉堡》课例:

师启发:如果不“舍身”能炸碉堡吗?想想看。

(学生一片嗡嗡讨论声)

生1:可以用一根木棍顶住炸药包。

生2:可以把炸药包绑在椽子上呢!

生3:可以用钉子先钉着再把炸药包挂上去。

……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办法,那为什么仍然要“舍身”呢?

学生再读片短,教师点拨

(评析:这一讨论,学生从而认识到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只有“舍身”才能炸碉堡,扫清障碍减少伤亡。从而体会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轻快达到。)

案例二:《凡卡》教学片断:

生问:凡卡家里很穷,没上过学,他怎么会写信呢?

(生小组合作讨论,发表意见)

生1:凡卡跟阿迈娜放羊时一起自学的。

生2:凡卡是跟随财主的儿子到学堂偷学的。

生3:凡卡压根儿就没有文化,是作者为了体现写作目的虚构的。

(评析:看似无关的问题,慎待学生“钻牛角尖”,答案不唯一,教师在合作讨论中,让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地发挥。)

案例三:“伤”字识字教学

师:怎样记住“伤”字字形呢?

生1:伤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有两个人,一个站着,一个躺着;

生2:站着的人给躺着的人出力,这个人是个伤员!

(评析:一个看似简单的观察讨论,不但让学生记住了字形、字义,而且学会了识字,形成了能力,对于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

案例四:《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断

师:敌人看到了这边火把,就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十分机智。当时情况那么紧急,红军战士在那么危急的时刻想出这个办法,避免了和敌人交战,可见红军很机智。

生2:红军战士必须在仅剩的20多个小时里步行到100公里外的泸定桥,如果和敌人交战的话,即使胜了,也要花去不少时间,从而赶不到泸定桥。所以在当时,用这个方法是最好的。

生3:老师我有意见。(师:很意外的)请讲。

我在电视上看到敌人称红军是“”“红匪”。当时红军战士是假装的敌人的同伙。而“我们的战士高声答道,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这很容易被敌人识破。最好改成“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匪撤下来的”。这样不容易被敌人识破。虽然书上说“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也许是敌人太大意,太笨了。

大家讨论后,都觉得这位学生说得有道理。

(评析:不迷信,不唯师,不唯上,书上也有疏忽的地方呢?)

案例五:《小猴子下山》片断:

师:学习《小猴子下山》后,同学们一定要做事专心不要……

生(打断):我觉得小猴子身上有着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追求意识!

(评析:玉米――桃子――西瓜――兔子,一个比一个新鲜,一个比一个有吸引力,学生如小猴子一样永远充满着好奇心,求知的心永远不会满足!)

案例六:《乌鸦和狐狸》片断:

师:学了这篇寓言,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狐狸太狡猾,一次次使乌鸦上当。不要学狡猾要做诚实的人。

生2:也不要学乌鸦爱听奉承话,骄傲忘形,所以上了狐狸的当。

生3:乌鸦不够谦虚,虚伪爱听奉承话,结果……

生4:乌鸦太愚蠢,狐狸太狡猾。“狡猾”也有褒义的色彩。狐狸聪明机灵可爱,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是智慧的象征!

(评析:这样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分析问题,获得的知识面超出了教师预先的设计,事办而功倍。)

案例七:《龟兔赛跑》读后讨论

师:读了这篇童话,同学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1:乌龟虽慢,但顽强有毅力,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不达目标不罢休,要学乌龟契而不舍的精神;

生2:也要学兔子走时欢快活蹦乱跳,边走边休息,花力气少而达到目的地,而乌龟要花多大力气呐!

生3:小白兔机灵。下次比赛,赢的肯定是小白兔呢!

生4:老师不也喜欢象小白兔一样的学生吗?将来成才的肯定是小白兔。

……

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说话的权利、思维的自由,尊重学生,不刁难学生的“钻牛角尖”,为学生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在课堂上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有的似乎与学习内容关系不很密切,甚至有悖于课例设计所要阐述的道理。但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火花。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闪光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课堂讨论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策略

该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讨论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找准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讨论,但总是收效甚微。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把课堂讨论作为其教学的一个应有步骤而已,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讨论。他们只注重课堂讨论的这种表面形式,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只是将讨论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只要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就可以了。其次是有些教师安排了问题过多,课堂讨论的分量把握不当。这样就会使学生讨论得过于简单,任务繁重,不仅不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浪费了课堂教师讲解的时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而且教师要提出的问题尽量有趣,切中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对这个问题好奇,才会想知道答案,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设计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避免提出一些过于简单甚至是无效的问题。我们以《赤劈之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假设你是一名古代的将军,在用兵打仗的时候,你希望率领的兵马多还是少,为什么呢?在课前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在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听讲。

2.很多人在作战的时候都希望带领更多的兵马,那么我们能说兵马带的多就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吗?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期间,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呢?难道所率领的兵马少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就会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3.在本次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曹操的兵马是周瑜的好几倍,但还是败给了周瑜呢?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选准课堂讨论的焦点

经常会有些教师报怨,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要么没有氛围、冷冷清清,要么就是十分热烈、没完没了,导致课上的内容都讲不完,造成拖堂的后果。我认为,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应该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内容,找准时机。只有这样做了,课堂结构才不会涣散,学生才可以找出问题思考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要抓住提问的时机,选好课堂讨论的焦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现列举一些讨论的焦点:

《丑小鸭》――为什么丑小鸭长大以后会变成白天鹅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呢?长得丑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吗?

《凡卡》――为什么凡卡这么小的年纪要去做学徒?为什么他不和爷爷一起生活呢?他的爷爷难道不爱他吗?

三、要确保课堂讨论的方向,不能偏离教学内容

1.充分对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问题进行发言,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不断引导,尽量提出一些发散型的问题和评价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围绕问题互相评价。教师最好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比如: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词语来表达你的想法?除了这些词语以外,还有其他更好的词语吗?如果让你写出和作者一样的场景,你会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鼓励学生发言,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要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讨论气氛

人在有动力的前提下,就会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营造活跃的讨论气氛,学生们就会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可以选择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方式创造这种气氛。比如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可以说“这位同学表现得不错”等话语。老师也可以与学生眼神交流,给其以肯定的目光。肯定的话语不能过于单一,要学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肯定话语。

3.讨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开拓思路、集思广益、互相启迪。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弥补思维的漏洞,相对于老师讲课而言,讨论出的结果比老师单纯的授课更容易接受和形成记忆,最终形成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们可以互相倾听彼此的见解,不会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

课堂讨论论文篇4

二、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即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亲自探究、发现、应用等活动,包括阅读书籍,重温某些技能和概念,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或归纳、推演、议论和研究等等。这种尝试活动一般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先从现行教材出发,选择“尝试点”,设计尝试过程;上课时,向全班学生提出某个数学问题,然后顺次出示一些分解性的尝试题,指导学生独立地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解答尝试的过程,逐渐地克服困难,一步步地通过归纳或演绎,直至亲自获得问题的结果。例如,韦达定理的教学,通常采用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然后计算,来处理,这样做基本上是验证性的,似乎不利于学生透彻理解韦达定理的实质。但如果采用探究的方法:

1、填表:

2、由上表你能发现一个怎样的规律?试用语言叙述。

3、你能用理论证明它的正确性吗?(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试试动手证明,并想想共有几种证明方法。)

由于所学的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才得到的,因此印象会特别深刻,对公式定理等的理解尤其透彻。

运用尝试活动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学会研究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活用。而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能使教学的活动式和讲授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三、组织变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学生的练习必须注意防止机械模仿,应使练习的思维性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另外,还应向学生提供机会,接触用各种形式给出问题的条件等。

前苏联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能力有赖于变式,变式训练,能通过改造和变化标准题,使学生掌握数学题的结构,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水平。在变式训练中我主要是进行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对问题进行引伸或变化及让学生自行编题。总言之,就是在变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一改过去“示范——模仿——练习”的单一模式。

例如,对初三几何的一道习题我作了如下的引伸和变化:

原题:设O是∠BPD的平分线上的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分别相交于A、B和C、D。求证:AB=CD。

学生完成该题后,教师提出:

1、PA=PC吗?PB=PD吗?为什么?

2、如果连结AC交PO于G,连结BD交PO的延长线于H,那么图中会有哪些三角形相似?你能发现CG、GA、DH、HB这四条线段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

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习题的结构有更深透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解题和识别问题诸方面的能力。

四、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有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一些结论,然后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纳入知识系统。这样做,知识才能便于记忆、利于应用,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例如学习“函数及其图象”一章以后,教师可在布置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全章知识结构表:

结构表:

又如在学完“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证明两边或两角相等有哪些常用方法?并随着以后内容的深入而逐渐补充完善。总之,教学中应引导好学生将零星的、杂乱无章的知识“串联”或“并联”起来,以使它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五、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细目,以及反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它不多到知它甚多,由不会到会到熟练,他们总是在同不知、不全面、不正确的斗争中逐渐成长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及时控制与调节教学过程,以便达到预期效果。教学效果的反馈除了利用课内的观察交谈、提问分析、课内巡视、课堂练习等外,还要延伸到课外的作业考查。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处理方面如果能适当地采取面批鼓励的措施,作业的收效将会明显增强。总之,回授调节是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课堂讨论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产生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缺陷

1. 讨论的问题深度不够,讨论的价值不大。

讨论的问题要有艺术性、科学性,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开展讨论,要有的放矢,要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服务,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部分教师的课堂讨论成了求热闹的摆设。

2. 讨论的时间不够,留于形式主义。

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发展,但有些教师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点缀。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发表了一个意见,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收场。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听课者和学生大惑不解。

3. 讨论只涉及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并无来往。

普遍的语文课上小组合作大多即使安排了,由于事先缺乏合理的分工,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问题的讨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种课堂讨论是不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只会形成“话语”、“霸权”。因此,在课堂讨论时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

二、呼唤有效的课堂讨论

1. 精心准备,培养习惯。

(1)要确定有价值的讨论题,并准确表述讨论的主题。一般来说,一堂课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并不太多,只有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者课堂的主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多而滥的所谓讨论,尽管表面上热热闹闹,他一言,你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质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遇到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

(2)要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

(3)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4. 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2. 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如何选择设计好讨论题呢?

(1)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

(2)针对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意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 要做到面向全体。

这是讨论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观察、操作后的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而小组讨论正好可以让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弥补这一差异。所以讨论时,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能体验到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4. 要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要想真枪实弹地发挥讨论的主体和合作功能,讨论的时间就必须充分。如果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也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

5. 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做及时的总结,归纳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达成的共识或围绕问题寻找到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把通过讨论获取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并做适当的迁移,形成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将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讨论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必须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讨论后的总结,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叶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探讨[J],教师,2013年10期

[2]唐红,浅谈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J],语文天地,2014年11期

课堂讨论论文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

当前,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一言堂”被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代替。相对来说,小学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讨论较为普遍,高中语文教师不愿或不敢大胆采用讨论,很多老师对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本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验,对讨论的作用与运用做了一些探索。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通过讨论,教师发现问题,教学针对性加强。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充分展现其思考的轨迹,暴露学生理解的准确程度。教师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如教《小狗包弟》一课,当教师提出我们是否应该谴责巴金的背叛行为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时,学生模棱两可。这说明教师对文章的背景以及巴金的为人性格,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应进一步补充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讨论这一形式,迅速直接反馈到教师这来,教师及时发现,迅速调整。

(二)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高中所选课文大多是名篇名句,有着深刻的内涵,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而学生往往只能想到某一方面,展开课堂讨论,能够拓宽学生思考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祝福》这课,围绕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主动参与,没有旁观者,大家各抒己见,并展开辩论,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

(三)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讨论法能使学生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展开思考与分析。在讨论中,其他同学的新观点,激发自己去思考质疑,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教师提出你是否愿意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个体选择、社会责任、现代文明的弊端、诗意生活等很多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经常开展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很会说,但说话没逻辑,缺乏真正的思维能力,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但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不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步。而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围绕一定的论题进行讨论,既要思考,又要表达,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在课题组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先性格内向的学生开始健谈,原先健谈的学生说话不再信口开河。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

(一)、讨论小组的科学设置。以往讨论小组,是按照学生座位的近邻关系设置,或是前后,或是左右,没有科学依据。其实分组非常重要。全是不爱讲话的在一组,就会冷场;全是爱讲话的在一组,吵得不可开交。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宏调控,学生才能优势互补,各个小组都能热闹起来,各个组员都能充分参与。

(二)、讨论问题的精心选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是为了有讨论这一新课改的教学环节,而随意找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是典型的为讨论而讨论。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没价值的问题学生讨论半天,那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选择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提供的问题应是仔细思考,精心选择的。在教学《六国论》这课时,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的欲望,此问题表面看好像是与历史有关,实际上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1、选择突破重难点的问题

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拿来讨论,也不可能都去讨论。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与课文重难点有关的问题。教师在选择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有老师提出“小狗可能怎样死”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教《鸿门宴》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分析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征,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选择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讨论,即可能得出答案,学生还讨论什么。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也讨论不起来。有教师提出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指什么?,这一问题学术界还在争论,学生无从回答。有些教师喜欢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而偏离了讨论的最终目的。

3、选择有层次的问题。有时一个问题里内含着好几个小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层次性,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像走迷宫一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如。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入仕与出仕的矛盾”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传统文人的生存困境。

(三)讨论时机的准确把握。

什么时候该用讨论?有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讨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教师等学生都明白了,学生都知道了,还需要讨论吗?

1、学生困惑时讨论。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不理解之处,处于困惑之时,此时教师若安排讨论,因势利导,学生参与度极高,也最有效果。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学生对巴金的忏悔与自责感到不易理解,不就是一条小狗吗?此时,教师提出巴金为什么因一条小狗忏悔与自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挖掘课文的主题。

2、讨论位置的灵活处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总领全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应放在开头;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深化中心的问题,要放在最后。有的问题只有教师大量铺垫,学生才能有所认识的,应放在中间。有时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和文章主旨密切,要安排临时的讨论。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有学生提出别里科夫挺让人同情的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临时安排一场讨论:别里科夫是否值得同情?

参考文献:

[1]魏晓宇:《高中语文课堂讨论初探》,《关爱明天》2014年第七期

课堂讨论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讨论 自主与合作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34

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多数采用“教师教授学生听讲”这种单一的接受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课堂讨论这一模式符合新课改的目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首先应当遵循或借鉴以下开展课堂讨论教学的步骤

(一)讨论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讨论需要学生在教学中分组自主进行讨论,如果学生事先不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预习课文的话,那么讨论就会变得盲目、无启发性。因此,教师课前就应当布置预习功课。例如,学习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资料、创作背景等,同时也要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同时,教师还应当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之前教师还应当简单讲解课文,并提出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教材中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如在《风筝》一文中,教师可以提出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这样的问题。这样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学生才不会“无话可谈”,才会有的放矢,讨论才不会无目的性、无针对性、无启发性。

(二)合理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

由于课堂讨论符合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因此,讨论小组的建立必须合理,才能保证学生讨论时充分实现合作。教师可以以同桌两人为单位,也可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个讨论学习小组。在讨论前,小组内可以进行分工,例如收集资料时,可以由一名学生负责作者资料,另一名学生负责创作背景,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使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在讨论时,学生便可以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准备内容,互相学习,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当注意采取科学的讨论方式。现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采用导向式的讨论,即教师安排讨论的程序,选取讨论点,这种讨论方式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使得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此外还有自由式的讨论和竞赛式的讨论,自由式的讨论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容易导致讨论的无针对性;竞赛式的讨论则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讨论过程中观察学生状态,合理引导

课堂讨论的过程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讨论开始之后,教师应当在教室中轻轻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讨论状态,准备随时为学生提供引导。此外,教师通过一些非言语的暗示能够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如学生讨论时眉飞色舞,面带微笑,望向教师的眼神发亮,似乎像是在等待夸奖,则表明该学生准备充分,讨论进行顺利;如学生讨论时眼神闪烁,并时刻关注教师的动态,则表明该学生准备不充分,且害怕被教师发现。如有小组讨论异常热烈,且每个学生都有说有笑,教师则要考虑该小组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超出教学内容,即开始闲聊天。对于准备充分讨论热烈的学生,教师应当表示肯定与赞许,并报以微笑;对于准备不充分讨论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给予帮助;对于讨论超出课程内容的学生,教师应当以眼神表示警告,同时也要给予帮助。教师在观察过程中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些更加值得探讨的问题,使讨论更加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讨论时间,讨论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时间太短学生则无法深入思考,问题只是流于表面浅层次或者只是敷衍;时间过长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到后期会越来越没有热情。

(四)课堂讨论后指导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要求各小组派遣一名代表进行成果汇报,让每个小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此时教师可采用竞争机制,汇报优秀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学生在讨论时更加投入深刻。在汇报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问,如《风筝》中作者为什么一再提到“我的心只得沉重下去”,以检验学生的讨论效果。汇报完成后,教师应当对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小组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惰性和心理障碍,并建议他们下一次讨论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讨论时深入思考。教师总结完毕后则要对教材进行更深一次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从而学生弥补讨论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在开展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避免讨论被部分学生把持

有些学生思维开阔且健谈,这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一些学生则比较内向或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使便充当聆听者的角色,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对此种现象加以引导,鼓励那些不善于讨论的学生积极融入小组中,也可指定这一类的学生为小组代表进行总结,从而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合理把握问题的思考难度

教师应当注意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具有发散性的,一个学生独立解决不了,需要集思广益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每个班级内学生的能力都有差异,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如上文提到的《风筝》一文教学,“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可以是作者的兄弟之情,也可以是作者的自省精神。

(三)避免问题指向不明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学生的讨论就容易没有针对性,容易流于泛化,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提升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问题时,除了考虑学情之外,更要科学。

课堂讨论论文篇8

一、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思路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讨论环节前做好预设工作,将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新信息纳入到讨论环节中,使讨论真正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传递智慧火种的媒介,确保语文整体教学方向不偏移。

1.正确解读教材内容。

讨论前,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其内容和本质进行正确的把握,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内容熟练于心,才能对其精髓掌握更加通透,才能在学生讨论中当好“领路人”和“掌舵者”.为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现状,预设好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的讨论沿着正确的轨迹开展。如果解读教材工作做得不好,则会使讨论过程陷入混乱,不利于整体教学进程的开展

2.善于发现闪光点。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时会迸发出一些闪光点,这是学生对学习灵感的迸发、瞬间的顿悟和霎时的创造,有时还是教师对教学安排之外很好的补充。教师应善于把握好这些闪光点,对那些真知灼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有时一句简单的表扬,就会使讨论者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其他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讨论中提出的问题都可以使教师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到学生对课文中内容的真实看法,有助于后续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

3.适时调整讨论方向。

教师在讨论环节前的问题预设时,除要对教材内容有独到的感悟见解之外,还要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程度等了然于心,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所准备,适时调整课堂中学生讨论的整体方向,可能会遇见哪些问题、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感悟、会提出哪些问题等,都是教师所必须要考虑到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体讨论过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不会陷入无序的“死胡同”中。

4.有效应对学生质疑。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无法通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对这些情况有所准备,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讨论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准备好腹稿,确保如果讨论时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迅速有效地对学生予以解惑,这也是保证讨论质量的有力措施。学生就会对当时诗人的心境产生更为准确的把握。

5.确保讨论留有余地。

教师在预设时,应为讨论过程留有充足的余地,而不应将讨论范围限得过死。为此,教师所准备的问题预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着眼于从更高层面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力,对中华文化的鉴别力和审美力,问题可提得大一点、糙一点,从而给足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二、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师生互动行为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很难简单地分为教师的一方或学生的一方,除了个别主导倾向,大多数情况两者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因此,“互动”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热点话题。然而,改“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以为这就是互动。实际上,形式上的问答根本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较之其他学科教师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性格,正如于漪所说: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在闪光”。因此,对学生在生活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综合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老师。师生互动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课堂学习氛围。下面不是从接触时间、接触频率等微观角度来考察,而是从师生互动呈现的关系状态的宏观角度来具体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种类型。

1.亲密朋友型。

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建立在一种亲密朋友的关系气氛中,学生非常乐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非常踊跃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独特感受。无论内容上是知识的还是情感的,学生都能非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亲密朋友型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即使师生、生生之间各持己见,但却争论得酣畅淋漓、获益匪浅。师生在这种自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共同分享和学习。

2.依赖依附型。

学生高度依赖老师,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旦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老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来解决问题。老师如果不留心观察和处理,老师的热心和热情可能会纵容学生养成这种依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单一的行动,课堂上学生表现为不愿意思考问题。老师提出稍难的题目都不去努力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老师出示正确的答案。课堂气氛因而死气沉沉,学生也昏昏欲睡,激发不起丝毫学习的斗志。

3.冷漠相处型。

老师和学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处于同一个平台同一个问题情境。教师的冷漠相处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渴求的漠视。第一,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在倾听,教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所谓的道理或知识,教学中直接或很快地给出结果,学生缺乏感受、消化与理解的过程,没有讨论和思维的碰撞。换句话说,这个课堂是“冷”的,没有激烈的讨论也没有学生精神世界的兴奋。第二,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冷漠。对学生的个性化提问没有及时反应和回答;非预设内的回答没有做出正面的评价,只允许保留意见等表态;缺乏针对某个兴奋点或疑惑进一步追问和探究;往往以失去课堂中良好的教学契机而告终。学生的冷漠相处的表现是对老师的教学启发和课堂活动安排等视而不见。老师和学生之间冷漠相处,无法就同一个主题或者话题情景展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

上一篇:科学史融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物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