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范文

时间:2023-11-13 01:18:21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篇1

关键词:新闻的娱乐化;娱乐新闻;阐述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95-01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

(一)新闻的娱乐化。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 (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

新闻娱乐化篇2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四、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

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

新闻娱乐化篇3

新闻娱乐化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常常是同“色情、隐私”这一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客观地来说,“娱乐化”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发掘或加入娱乐元素的一种报道方式。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己经出现了,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娱乐化”态势在《南方体育》等一些媒体运作下,到达了白热化的程度。也正因为这些媒体的作法,使得学术界部分专家学者对其产生了偏见。其实,“娱乐化”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带来了巨大改观,从服务受众角度出发来报道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体育和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当然,判断一个新事物的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一个新事物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多少都会存在缺点,因此不能全盘否定。

二、体育新闻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它和新闻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新闻作为新闻家族中的一员,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如新鲜性、时效性、贴近性、显著性、实用性以外,也有自己的特性,比如竞争性、群众性、国际性、娱乐性等,体育新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娱乐性。它是把信息与娱乐融为一体的新式新闻方式的典型代表。

对于什么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专家们各自有不同的见解。央视市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靳智伟认为:所谓娱乐是凝结在一定事物之中的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态度、感觉发生波动的要素。按照这种定义来说,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就只是体育新闻工作者对于相关新闻传播风格的娱乐化要素的强调,它是属于新闻“泛娱乐化”的一种时尚范畴。北京体育大学的易剑东认为,娱乐指精神或情绪的轻松与和谐状态,体育新闻娱乐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选择具有娱乐性的体育新闻做报道、采用娱乐手法和取向报道或评论体育。

综合对于“体育”和“娱乐”的理解,我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就是发生在体育新闻领域的一种过程,一种发展趋势。

三、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方式

首先是在报道内容方面,现如今很多的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时,并不是着重于体育赛事本身,而是把大量篇幅放在报道与赛事有关的人和物等等其它因素上,去像娱乐八卦那样,去报道运动员的场外生活、花边新闻等等,想去吸引更多眼球。当然,这些都是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的表现。体育新闻娱乐化应当是提倡报道内容的丰富多元化,挖掘与赛事相关的种种信息,将体育运动员的真实状态全面地呈现给受众,以满足广大受众需求,而不是走向一个庸俗化的极端。

其次是在报道语言方面,当今体育报道市场,语言的趣味性、通俗性、口语化、个性化甚至艺术性都在增强,新闻故事化更是表现尤为突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就是“在充满着阳性和力度美的体育中渗透的娱乐,让体育好看起来,让原来的面目可憎的技战术分析和枯燥的数字轻松起来。”但是,体育新闻故事化表达如果运用不当会有负面效果,例如:过于突出趣味性,太重技巧的运用,而对新闻的来源、真实性重视度不够,就犯了舍本逐末的大忌。因此,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一定要把握好趣味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平衡。

四、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简单评价

有部分学者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担忧的,他们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过度发展会导致传媒的庸俗化,危及自身的权威、公信力,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危害社会风气。“有悖新闻原则和体育精神,表现出庸俗化与色情化趋势,令人担忧”也是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缺陷。他们认为,体育新闻应该提倡品味较高的新闻报道,承担起社会责任,站在严肃的文化角度阐述体育新闻娱乐化。

五、对于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合理策略

(一)肯定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

从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情况来看,“娱乐化”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原因:市场经济下大众媒体商业意识增强,新的历史情境下大众媒体性质和地位的变化,新的时代背景下,受众需求的变化。要真正实现体育新闻的积极意义,必须允许体育新闻“娱乐化”存在多种表现方式。现在,存在着四种不同的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表现方式:以《南方体育》为代表的“色情化”的娱乐,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内敛”的娱乐,以《中国体育报》为代表的“纯净”的娱乐,以《e体育界》为代表的“人性化”的娱乐。除了对“色情化”的娱乐采取适当的态度和作法之外,其余三种表现方式的并存是适应市场的良好状态。

(二)防止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异化和泛滥

体育新闻“娱乐化”异化和泛滥的典型表现就是“色情化”。受众有低级趣味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大众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迎合这种需求来获得利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要防止“娱乐化”的异化和泛滥,首先要逐渐培养受众对“性”的正确认识。当受众对“性”不再怀有异常的好奇心,“色情化”的体育新闻就会不复存在。当然,树立正确的体育新闻“娱乐观”不是大众媒体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受众的共同参与。

新闻娱乐化篇4

1.受众需求

媒体的各类节目,包括新闻类节目,都是为听众和观众设立的。一个没有观众的节目,无论是高雅的还是庸俗的,其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几十年来,我国的媒体在播报新闻时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导语、主体、五个W。但随着我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国外新闻报道新理念的不断涌入,人们也迫切需要在亲切、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信息,用娱乐化手段包装晚间新闻类节目正适应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所以,晚间电视新闻、电台新闻纷纷以“软新闻”为主,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走大众化道路,以争取更多的受众。

同样,一些报纸的新闻版面,很多报道是百姓生活的一些琐碎事情,或者是让老百姓茶余饭后消遣、笑谈的文章。

受众在新闻娱乐化的地位是“催化剂”,是他们促进了新闻娱乐化进程。媒体的议程设置也容易被受众牵着鼻子走。

2.媒体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所以,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投资媒体的衡量尺度。

3.国际媒体理念的撞击

国外特别是美国,都在强调电视节目(包括某些新闻和广告)的娱乐功能。施拉姆曾提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大部分畅销杂志;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类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等等,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娱乐的功能。”

这种新理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的媒体界,他们也大胆地结合了一些符合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特色的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受众让新闻娱乐化成为必然,下面让我们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看“娱乐化”的具体表现:一是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二是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是我国新闻娱乐化表现越来越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尤其是网络媒体,比如国内某著名的门户网站就在“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的名义下,多次刊载以暴露性图片为主的新闻消息。网络媒体上“性”新闻比比皆是,读者想要避开不看都难。

媒体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就更为突出。媒体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比如 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与此同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也遭不幸,却没有得到媒体同样的礼遇,以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对科学家的冷遇和对艺人的炒作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据网上调查,结果38.1%的人认为“媒体丧失了自身的责任感”。

媒体以娱乐化的口吻报道新闻,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各国的受众群体。从媒体发展历史轨迹来看,已经从媒体绝对引导受众的“魔弹论”时代,过渡到了受众左右媒体的“娱乐化”时代,特别在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新闻受众已经实质上改变成为新闻消费者。

受众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的作用

受众这一媒体主要针对者,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受众需求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新闻娱乐化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满足了人们原始的心理需求。有学者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人民日报》从头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从头看到尾。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他们关注的新闻更多是股票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

2.受众在引导媒体的同时,应警惕被媒体愚弄

重大新闻受到淡化。有的新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逐“噱头”、刺激,以此来迎合受众的低俗性需求。而对于有关领导人、外交、军事等重要的严肃性的问题,却表现得过于淡漠。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随后与神州八号对接,一些报纸只是在头版出了一个标题,在内版上简单介绍,而对于深圳联防队员妇女一事则大篇幅报道。

由于媒体过分地强调“软新闻”的吸引力,过分追求娱乐效应,由于受众文化水平的制约,很容易将大众化衍化为庸俗化,把通俗扭曲为媚俗,使新闻报道丧失原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所以,受众在不自觉中给自己挖了个陷阱:媒体在千丝万缕中反作用着他们自己。

正确引导新闻娱乐化

1.观念上把三个“一切”标准和坚持四个规律相结合

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新闻传播要以受众为中心,同时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即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

2.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合理的政策和规范。所以出台相应的法规,用法律的效力来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规范是很重要的。

3.传媒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

大众媒体的功能包括娱乐性,但不能无限膨胀,颠倒主次。面对新闻娱乐化,传媒必须把握适当的“度”,即:贴近受众,但不能一味迎合。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

4.受众要摆正自己在新闻娱乐中的位置

受众作为新闻消费者,由他们来监督媒体是最好不过,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比如形式多样化、内容趣味化等等,从客观上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要求解压、追求娱乐的需求。但是,新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新闻的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新闻娱乐化终究只能是新闻传播的一种边缘化现象。

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硬性新闻需要趋势转旺时,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应该是新闻传播的主流。作为新闻消费者的受众,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要热衷于一些小道消息,或者是花边新闻;要不断自我充电,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层次。

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娱乐化进行相应的管治。

新闻娱乐化篇5

摘 要 在当代传媒报道中,日益明显的新闻和娱乐合作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同时体育新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当前体育新闻和娱乐相结合的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的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体育新闻与娱乐的关心。

关键词 体育新闻 娱乐化

一、前言

在当代新闻和娱乐“过热”现象似乎愈演愈烈,理论界对此众说纷坛,有人举双手欢迎,也有人深表担忧。这股潮流到底从何而来?何以在我国新闻媒体成遍地开花之势?其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市场、文化、道德、受众等复杂因素。追根溯源,本文试从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现象,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表现

(一)在内容方面,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赛事报道、花边消息和深度报道。

(二)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独家报道、周边新闻。

(三)从新闻的传播功能来看,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的结合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反应现象,严谨报道的初衷。

三、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躁动

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体育娱乐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于是和娱乐产业相结合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解的好去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相结合的社会成因。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同时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遍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和娱乐产业相结合道路的市场成因。

(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利润成为一个衡量新闻的重要手段;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四)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

(五)受众的心理需求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体的使用权及参与仅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里空间上的接近。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这是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结合的受众基础。

(六)跨文化传播的冲击

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编辑方针、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不可能不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发生影响。所以,跨文化传播也是我国体育新闻和娱乐产业的结合潮流的一个重要成因。

四、防止体育新闻过度异化的对策

(一)体育媒体要加强自律

在很多时候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进而导致出现偏差的根源是个别媒体从业者的素质不高和对新闻产品的把关不够严谨。

1.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全面素质

专业素质则是指体育新闻从业者特别是编辑记者应具备的职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其中包括对体育本质、体育赛事正确理解和对各种运动项目、比赛知识及运动员、教练员特点的深入掌握,同时还要具备新闻从业者应有的新闻业务水平。

2.记者、编辑、主编或部门负责人严格把好“三道关”

体育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坚守采访报道底线。体育编辑把好第二关,体育编辑特别是每日都有任务的编辑,不要把所有的稿件都与“任务”挂钩,都与自己的薪水挂钩,要对体育对自身媒体的长远着想,为读者负责,为社会负责。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等负责人严格把好第三关。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不但要成为这类稿件的第三个把关者,还要做一些“真正的新闻人”等的奖励活动,同时将“不法”记者编辑给予及时的“曝光”或批评。

(二)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管监督

1.政府或体育组织要加强对体育媒介的引导与监督

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过程中,政府或体育组织应对加强体育媒介的引导与监督,市场是体育媒介生存的基础,但却不是生存的根本目的。由政府或体育组织出面,用强制性的手段来限制体育媒介过度商业化的行为。

2.公众和记者协会对体育媒介的监督

中国记者协会要提高记者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首先是要保证记者是正义的化身,其次是事实的传递着。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目的就是力图通过精彩的文章内容、版面等,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读者,扩大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一旦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失去了媒体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那么这无疑将是自掘坟墓。

五、小结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公开性,体育新闻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在体育这块蛋糕前,体育新闻更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迅速、准确、生动、健康向上、鲜明亮丽,才是体育媒体竞争的焦点,我们热烈欢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但却不希望体育新闻娱乐化异化进一步泛滥。

故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与基本的新闻道德伦理,坚持让体育新闻为体育服务,为大众服务,体育才会好看,体育新闻才会被看好,体育新闻娱乐化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在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5):65—66.

[2] 黄耀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统计数据[N].中华新闻报.2004.11.18.

[3] 汪辉,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1998.105.

新闻娱乐化篇6

    【论文摘要】: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界近几年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浅要的分析。首先,文章对新闻娱乐化做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受众、制度、新闻思潮和媒体形式五个方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同时从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受众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并且运用了一些案例和资料对论点加以论证。 

    2007年10月1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村民周正龙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从而宣告失踪了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 

    10月15日,网上出现了由“党指挥枪”的网友发的帖子《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文章里提到“陕西出现华南虎”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网络上对周正龙拍到的野生华南虎进行质疑之后,更多的专业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 

    10月16日,最早认可这些照片为真的陕西省林业厅对于照片“造假说”予以反驳。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具名在网站上公开劝喻拍摄者周正龙,早日坦白。傅德志以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的身份,称敢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 

    10月20日下午,华南虎照片拍摄者周正龙接受采访时非常激动,他声称,“要是照片有假,当场把我头砍掉!” 

    …… 

    2008年6月29日,周正龙承认虎照是假,13名官员受处理。 

    从野生华南虎照片面世到最终的盖棺定论,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的网民,一个个粉墨登场,并且信誓旦旦、情绪激动。一个科学事件,眼瞅着演变成了“娱乐事件”,甚至是“闹剧”。 

    那么何为新闻娱乐化呢?它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简要解析一下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①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将严肃新闻娱乐化,也就是硬新闻的软化。另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硬新闻数量在减少,而软新闻比例在增加。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原因浅析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1. 市场因素是新闻娱乐化的根本原因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② 

    随着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是新兴起的网络、手机等所谓的“第四传媒”,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将受众二次出售给广告商,以支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成熟的通信技术面前,下一秒钟的新闻已经成了旧闻,时效性已不再是众媒体追逐的焦点。于是,一些新闻媒体就从新奇性、趣味性的方面企图吸引更多的受众。可是很多媒体在趣味性上走得太远,一味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更有《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斯坦利·沃克给新闻下定义:新闻建立在3个W之上――女人(women),金钱(wampum),和坏事(wrongdoing)。新闻媒体在对新闻趣味性的追求上,使新闻娱乐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 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娱乐化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气氛躁动,公民信仰缺失,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噬待加强。 

    一方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国民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急需精神上的释放和休息。由于软新闻休闲娱乐的成分很大,媒体便投受众所好,加大报道软新闻的力度或将硬新闻软化,让受众从媒介的日常报道中放松神经。 

    另一方面,中国媒体长期处于国家控制之下,政治宣传意味浓重,受众的排斥感强。在政府了对放松媒体的管制之后,媒体有了更多的话语自由。娱乐化的新闻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受众的主体意识加强,在新闻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娱乐化的新闻也就更加关注。 

    3. 媒介控制的放松是新闻娱乐化的推动因素 

    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1990年,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管管理列入第三产业,这是报刊产业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性标志。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试验,使报业产业实现了迈向新世纪的重要飞跃。而2003年11月18日,由光明日报集团和南方日报集团合作的跨区域大型日报《新京报》在北京的发行,开创了跨区域办报的一个尝试。 

    中央一直以来的相关政策,都大大放松了对新闻媒体的管制,中国传媒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之中。但是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尚未成熟,相应的行业规范还不如一些传媒发达国家那样完善,并且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管理,就使得中国的新闻界处于一种相对管理缺失的状态。这种相对不明确的自由状态造成了中国新闻娱乐化、庸俗化的走向。 

    同时,不可否认,政府对媒体报道新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媒体对重大敏感的政治公共事务的回避、减少或省略,导致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导致媒体进一步减少公共事务的报道。”③ 

    4. 国外新闻娱乐化思潮的传入是新闻娱乐化的外部因素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的原创,它是由外国“引进”而来。 

    19世纪30年代后,以《纽约太阳报》等为代表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问世,它们避免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以花边新闻为主,突出强调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这种大众报纸的出现,以及它所宣扬的通俗之风气,可以看作是新闻娱乐化潮流的起始。 

    19世纪末,黄色新闻开始泛滥。其中以《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就穿黄色衣服小男孩漫画的争夺最为着名。新闻娱乐化的潮流达到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黛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成为美国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当今文化传播呈全球化态势,各国文化传播交叉发展。处于媒体发展困顿期的中国媒体不免就会学习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做法。 

    最早进行新闻娱乐化的应该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晚间新闻》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它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④ 

    最近几年各大地方台都相继推出了以方言播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吸引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受众,如陕西卫视的《说案》,以及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等节目,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为家长里短的事,但是都大受欢迎。 

    中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舶来品,它从西方传来,结合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长态势迅猛,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5. 新闻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是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媒体早已打破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形式,以互联网兼手机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第四媒介强势发展,大有赶超传统媒体之势。 

新闻娱乐化篇7

美国电视新闻娱乐化表现为新闻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娱乐化。具体表现是: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人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20世纪末的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美国总统克林顿绯闻案,成为新闻娱乐化的三大经典案例。

在残酷的媒体竞争中,新闻成了世界各大电视台的主打节目,新闻频道成为国际媒体竞争的主要战场。20世纪末,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办了24小时向全球播出新闻的电视新闻频道。比如1980年出现的世界上首家24小时全新闻频道有线电视网――CNN(Cable News Network),1996年微软成立的MSNBC 24小时电视新闻,1997年英国BBC开办的24小时新闻频道BBC News24,1996年美国的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 Channel)等。在这些新闻频道中,1996年成立的福克斯新闻频道后来居上,短短数年时间其收视率就大幅上升。目前,它的收视率已经大大超过已有24年历史、首创“新闻频道”概念的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频道。其成功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新闻娱乐化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手法。

在世界新闻界,客观性原则一向被奉为圭臬。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 )一直以报道客观性新闻自居,CNN的口号是“CNN,新闻中最值得信赖的品牌”,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平性和权威性。它要求媒体“在汇集和呈现新闻成品时,概以事实为主;没有偏私也没有党派立场,展现的是正确、真实的报道”;“对于新闻事件,他们除了只愿作为“公平的证人”,平衡、平均地处理一个论题的各方意见是不变的原则”。

福克斯新闻频道却对客观性原则公开提出了挑战,它认为“客观”报道是不可能的,而代之以“公正和平衡”(fair and balanced)原则,福克斯认为任何单个媒体的报道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总带有主观性。另外在一个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中,没有任何单个媒体可以左右社会舆论。所谓公正和客观,是所有媒体在法律保护下发表意见的总和。福克斯的存在是对其他自由派媒体的平衡,显示了“公正和平衡”。这一口号无疑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一大冲击,成为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突出形象标志。

在具体操作上,福克斯又提出:“We are journalists,but we are also Americans!”(我们不仅是记者,我们更是美国人),“我们报道,你决定”(We Report,You Decide)。坚持在处理政治新闻时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原则之上的政治立场,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尤其是在“9・11”之后,它打着“爱国”的旗号和共和党站在一起,用娱乐化的新闻将硬性新闻软化,得到了美国大众的普遍欢迎。在社会新闻上,福克斯极尽煽情新闻炒作之能事,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这种风格正好迎合了工业社会中人数庞大的低教育程度的受众心理特征――寻求感官刺激,喜闻乐道隐私和表面的爱国主义。

福克斯新闻频道的这种娱乐化倾向,因此被人认为是电视界的保守派“小报”,MSNBC主管索伦森认为福克斯新闻频道做新闻的方式有如跳探戈,CNN与MSNBC则是跳华尔兹,“我们跳的是很优美的华尔兹,但探戈才是当红舞蹈”。CNN与MSNBC专注于提供客观新闻时,福克斯新闻频道却将自身定位为“极其生动的电视言论版”。

作为媒体大亨默多克旗下的媒体,福克斯新闻频道承袭了默多克旗下媒体的两大特色:在政治新闻上,走的是爱国主义的新闻路线,把政治新闻节目娱乐化;在社会新闻上,走的是花边主义的新闻路线,极尽煽情、夸张之能事。

首先是在节目形式上大量借鉴小说、电影、戏剧的叙事方法。

福克斯新闻频道的栏目主要有三类:一是新闻类,由不同主持人主持,有新闻、时事、政治、财经、股市、理财、综合新闻等。二是访谈与辩论类,如著名的“欧瑞利因素”。三是杂志类,如在美国各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排名第一的“福克斯与朋友们”等。这些新闻深度报道和纪录片中的故事讲述方式,大量借鉴小说、电影、戏剧的叙事方法,使节目既真实可信,又情节起伏,生动好看。

其次是主持人风格上偏激、另类。

福克斯新闻频道高薪聘用了一群年轻、勇于表达自身立场的新生代主持人,他们在美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虽然相貌、口音、气质各不相同,但是其主持风格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政治娱乐化,让严肃的政治议题变得通俗好看,哗众取宠,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倾向于娱乐化,用煽情的言语赞美自己一方,讥笑和嘲讽被视为敌人的另一方,使节目呈现出突出的娱乐化特点。例如,福克斯新闻频道的主持人和前方记者,一改美国新闻界的惯例,在报道中把美军称为“我们的士兵”,把“海军陆战队”称为“我们的海军陆战队”,把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阿杜里形容成猥琐和“有某种缺陷”的人。“欧瑞利因素”的主持人,其主持风格更为另类,他以美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自居,经常打断受访者的谈话,提高语调,指手划脚,一边反驳对方的立场一边渲染自己的观点,以期营造一种火爆氛围。38岁的主播史密斯在播报新闻时,把投身阿富汗前塔里班政权的美国青年约翰・沃克・林德唤做“圣战强尼”,对于CNN、MSNBC或三大有线电视网的主持人来说,绝对不敢如此称呼。

再次是内容上煽情、夸张。

尽管福克斯新闻在报道内容和节目安排上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却承袭了默多克报业帝国中各类媒体共同的理念和特点――内容上极尽煽情、耸动和戏剧化式的新闻报道。

“9・11”事件的发生,为福克斯打败CNN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当时,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煽情式报道风格,正好迎合了美国人激进的爱国情绪和政府鼓励民心士气的需要。2003年第二次对伊战争期间。福克斯新闻频道毫不掩饰地支持军方的每一次行动,如果军方的行动造成伊拉克平民的重大伤亡,福克斯电视也常常视而不见,不予批评。对美军特种兵营救女战俘林奇的报道,俨然是又一个《拯救大兵瑞恩》的奇迹再现。完全颠覆了新闻报道的“公正、公平、准确”的原则,这种大胆、出位、令人吃惊的表现彻底颠覆了多年来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的排名,一举压倒了以报道相对冷静客观著称的CNN。据“尼尔森调查”显示,在伊拉克战争的第一个星期,福克斯新闻名列各大电视网之榜首,而保持客观立场的CNN只吸引了437万观众。尽管美军在伊拉克深陷泥潭,至今无法取胜,但福克斯却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福克斯新闻频道新闻娱乐化的理念和操作手法,使其在媒体大战中大获成功,在美国收视率排行榜高居第一名。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异军突起也引起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福克斯现象”。有人认为福克斯新闻频道“把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原则之上,使用影射、暗示和渲染的新闻手法,说服受众接受某种政治立场”,“通过对政府的舆论支持,谋求建立话语霸权,最终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福克斯现象”的实质。

新闻娱乐化篇8

[关键词]新闻娱乐;大学生;影响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有代表性的依据是: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国内媒体情况也不容乐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开始出现娱乐化风潮,到90年代末,娱乐化风潮愈演愈烈。

一、新闻娱乐化

所谓新闻娱乐化,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定义,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采用“资讯+娱乐”的模式,其主要表现就在于:

1 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新闻力图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娱乐价值,并多以与受众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为主。注重新闻的戏剧性、奇特性和世俗性,以此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

2 在表现形式上,新闻逐渐走上故事化的道路,新闻娱乐化强调“事件中心”原则,努力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性的情绪效果,故事模式或社会新闻模式成为新闻处理和表现的基本手段。

3 在新闻报道上,新闻娱乐化常采用随调侃的口吻和口语化的叙说,力图平民化。

二、新闻娱乐化与大学生受众

新闻娱乐化对重要的受众群体――大学生受众影响如何?大学生受众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大学生群体作为具有巨大信息消费力的受众群体,以无所畏惧的开放精神接纳、吸收和消费各种信息,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多,电视、网络和报纸(特别是都市报)在大学生群体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新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无论是政治、经济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硬新闻”,还是那些社会、娱乐、体育、文化等各类轻松愉快的“软新闻”,都在大学生的兴趣之列。大学生群体对严肃新闻很关注,但对严肃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很有限。相对地,他们对娱乐新闻的认知程度要比对严肃新闻的认知程度高很多。

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在整个山东省,一档名叫《拉呱》的节目平均收视率是55%。这意味着每100个正在看电视的人中,有55人在看这个节目;在济南,这一指标高达75%,让人们感受到“草根”主持新闻的娱乐化。

“他已经不是在‘播新闻’,出超越了‘说新闻’,他是在‘表演’新闻。”《拉呱》节目的主创人员之一、齐鲁台报道部主任孙珊直言不讳。

有一则新闻说一个村偷牛贼猖獗,老乡们只女子挽着牛缰绳睡觉。新闻结束后,“小么哥”点评道:“逮住这几个,我给他们拴上环,让他们犁地去。”

还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小伙子男扮女装,顶着一个头盔去女澡堂偷窥,为了扮得更像女性,他在胸前的衣服里放了两个苹果。新闻结束后,“小么哥”说:“唉,你这个小子啊,怎么不放两个西瓜呢?”

的确,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这种新闻节目的架势也太“离谱”。主持人一张嘴就用济南话开始说新闻,带着“逗贫”的点评,时不时还把新闻编进顺口溜。

无独有阀,早在2004年,浙江杭州生活频道就推出了娱乐化的平民新闻《我和你说》,让唱“莲花落”出名的艺人翁仁康来主持黄金档。这位翁仁康,操着一口浓重绍兴口音的普通话来为大家说新闻、讲故事,到关键时刻还要唱上一段,该档节目播出后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

在“草根”们娱乐化的新闻主持让老百姓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有人质疑这种带表演味道的新闻播报,是否仅为一种吸引眼球的噱头?广州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应天常,对起用艺人作为新闻主持人表示出极大担忧。他认为,新闻主播、主持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体现新闻信息可信度。

从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传媒存在明显的新闻娱乐化顿向。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不但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多数为软新闻,而且硬新闻的表现方式也多采用软化处理。目前国内媒介提供的软新闻比例远远高于硬新闻,但至少大学生群体对软、硬新闻的需求却显示出同等重要。

三、如何解决内容与需求的差异

新闻媒介提供的内容与大学生受众群体的新闻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解决这种差异,需要做到:

1 重视新闻的“告知”功能。

从新闻信息的地位和功能上看,新闻信息对于受众除了有提供决策依据的“告知”功能以外,还应提供娱乐的功能。但娱乐的注入和使用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削弱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益性。新闻不单要报道受众想听想看的,也要报道受众应听应看的。

2 用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使新闻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在当今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关系只能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因此不能试图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或者否定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而是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一种监督、一种超越的理想,即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终极价值尺度。大众文化最大的缺憾在于它的媚俗。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大众的娱乐要求,与此同时,它还在塑造着大众的心理结构及其精神品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发展前景。大学生群体将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这批受众希望得到的是通俗绝非媚俗的新闻,因此新闻必须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制衡点,走出娱乐化的误区,

3 坚守社会责任。

亨利・鲁斯说过,新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闻观念,社会责任是相对于媒介与从业人员的新闻权利而言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听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传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有些媒体开始探索新闻娱乐化,更有甚者为了争夺观众,而不惜降低节目格调,使节目本身走向媚俗、庸俗化方向,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其真实性、权威性的本质属性,是新闻传播的生命线,采用娱乐调侃甚至媚俗,不利于保持新闻的本性,也不利于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娱乐和媚俗更不利于维护新闻的尊严。

上一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息工程监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