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12:03:41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386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6月,由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对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宏观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高校新闻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

那么,针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当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作为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哪些?是否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或途径?这些问题看似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如果深入探讨并成功实践,便可形成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成果具有共享性。本文即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之所以将地方应用型高校纳入本文研究的对象,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2824所本科院校中(源于2015年7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作者注),绝大多数是应用型高校,同时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限制,在实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供利用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问题或困难也相对集中,更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以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普及。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主要有“双职称型”(也称为“双资质”型)和“双素质型”(也称为“双能力型”)两种说法。“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业界的职称,如在副教授职称外还有“高级记者”、“主任播音员”等职称;“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技能。还有的学者将“双师型”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既具有相关技术职务,又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二是“双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三是“双融合”,既强调持有“双证书”,又强调具有“双能力”。

结合我国新闻传媒环境和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界定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双素质”,既能适应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能适应媒体的业务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双资质”,它是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的提升,即同时获得各自领域里的资格认证,以证明教师的业务水准。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积极回应。

2011年4月,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树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协同创新的关键,就是要促进政产学研用等多主体间的深度融合,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实现价值再创造。[1]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协同创新主体必须深入融合,合作互补,方可实现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更要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营造同区域发展相衔接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双素质和双师型,才能适应和胜任这一角色。

2.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实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就在师资。因此,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目标是“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也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内涵。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主要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设,如果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教师本身都不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这个培养目标势必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教师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和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优化高校教师结构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哑铃”状年龄结构,即年轻教师和跨专业的老教师比重过大,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积累的中青年教师比重偏小[2];二是在教师的专业背景上,高校合并、专业扩招的后遗症依然存在:多数教师不具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多是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转型而来,学历结构很不合理。[3]三是在年轻教师培养策略上,存在着培养途径单一、培养效果不佳问题。如为了适应传媒技术变革和高校传媒教育改革,大部分高校新闻传媒都是采取培养策略,帮助现有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但都是通过送出去学习、培训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培养,真正到媒体参加业务实训、与行业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以服务社会的教师少之又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跟踪评估机制,教师的培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年培训人次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数据,而培训质量却无人问津。这种师资建设状况与真正的“双师型”队伍的目标要求距离甚远。

真正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就是要广开渠道,多元培养,既要引进和聘用业界的骨干,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对专职教师进行多途径业务培养。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经形成了双师制的传统,教师的构成一是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二是具有业界精英的传媒人士,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行分类管理。这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优化教师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从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4]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媒专业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路

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湖北文理学院新闻系本着培养途径多元化的原则,融合资源,尝试多种途径建设新的教师队伍,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主要途径包括:

1.双向互聘。

这种措施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地方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较多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高校从媒体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和讲座教授,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指导、教学改革甚至专业建设和项目研发等工作;另一方面,媒体和行业企业聘请高校教师作为业务兼职,如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频道或节目专家顾问、兼职编导等等,参与到媒体业务实践中。互聘兼职有助于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2.专职引进。

聘用行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的缺陷在于,一个人“身兼两职”,除非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否则不能胜任兼职。尤其是在媒体压力倍增和高校改革步伐加快的现实环境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和薪酬机制作保障,互聘兼职将仅仅流于形式――一纸兼职聘书、一次业务讲座或者一节勉强的授课。因此,有必要采取更有效、更彻底的方式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即从业界引进业务骨干或者专家,作为专职教师。引进人才严格按照“双素质”要求,不仅有对口的专业,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技能,还能将经验和技能深入浅出地传达和传授给学生,以适应高校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还有一种引进人才是应届研究生,不仅要求品学兼优,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更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和高水平的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储备力量。

3. 自我培养。

相比前面的两种途径,“自我培养”是通过各种渠道,锻炼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打破专职教师专业背景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专业技能匮乏的现状,让“学院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转型,这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除了作为媒体兼职偶尔参与媒体业务活动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利用寒暑假或空挡学期到媒体参加阶段性实训,一般在一个月以上。实训期间,全天候参与媒体业务活动,发表或刊播若干实训作品,以此锻炼业务能力,并将业务经验融入后来的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是鼓励教师或联手或独立作业,产生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践创新作品。如拿出某个时间段(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承办地方台某档电视节目(最好是周播,以保证质量);创办校园网络电视,模拟地方电视台,进行校园新闻播报;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电影或者微电影,在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播放,并进行分账合作。如湖北文理学院青年教师李韬创办的自媒体栏目《李韬爆笑生活》,每周上传一期原创短片到视频网站,目前已经上传100多集,有几千万的用户订阅,同时《李韬爆笑生活》还与其他地方台的生活频道签订合作协议,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2014年,由湖北文理学院官博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蔡青导演的新媒体电影《爱谁谁》由中央6套CCTV《爱电影》栏目及武汉亚格光健康营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于2015年年底的贺岁档全网上线,在爱奇艺上线当天点击率达54万,位居商业电影点播榜前列。

三是鼓励教师与媒体进行科研合作和项目研发,在研发过程中锻炼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如与襄阳广播电视台合作调研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改革创新的策略与路径》,对电视台的王牌节目“今日播报”的收视率进行跟踪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教师走出校门,充分接触与了解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真正提升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局限,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是客观原因所致,有的是主观因素造成。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质量先天不足。除了前文所讲的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先天性失衡外,还存在学历和职称偏低、优质师资匮乏的问题。所谓优质师资是指迫切需要引进、能够胜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相对于传统专业而言,新闻传播类专业比较年轻,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相对较少;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的差异,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宁愿到一线城市的高职高专或私立高校任教,也不愿意选择三线城市的普通本科高校,导致地方高校多年来人才引进情况不尽理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结构性失衡。

其次是可利用的地方优质资源有限。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为例,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实践的环境大多在地方广播电视台。而绝大多数地方台囿于自身规模和层次,在设备和技术等方面难以企及省台和国家台,高校教师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实训,其质量和规格难以达到高水准。同样,一个地方电视台业务骨干的素养一般与更高级别媒体的业务骨干素养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无论作为兼职还是全职引进,在某种程度上都无法真正实现优质师资。

再次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缺乏。双师型队伍建设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才能够让建设措施落在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如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甚至敦促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规定时间和比例敦促新闻院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双师”素养;通过制定教师职称晋升与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分类评审和综合考核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双师型教师办公室”,有序规划和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

但现实中,以上保障机制和措施在地方高校中几乎没有: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敦促教师进行实训,也没有对应的文件核算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工作量,更没有相应的经费解决教师实训过程中的开支。几乎所有老师都迫于完成学校规定的年度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而成为上课机器,写一些毫无实践价值和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保障机制的匮乏,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当然,也有的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训,能够充分利用地方优质资源进行多元化培养;也比较重视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但是却缺乏对教师实训成效和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存在注重过程却轻视结果的问题,这种仅仅依靠个人自律自觉的“培养”状态势必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教师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规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新闻传媒人才的制造工厂,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建立,首在师资”[5]。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但是成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并不多见。一个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观念的转变、方式的创新、力度的加大和政策的支持等。针对地方性高校而言,由于受地理位置、办学层次和媒体资源的限制,新闻传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劲:《协同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贺萍:《探析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知识经济》2016年第3期

[3]姜小凌:《湖北省省属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分析》,《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4]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3期.

[5]张昆:《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新闻教育改革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2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排名

据说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或系所已多达八百多家,难免鱼龙混杂,故如何评判优劣,成为当务之急。前些日子上海一位同行好友与我见面,便提出了研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排行榜的设想,我认为极有现实必要性。

大学排行榜是西方教育产业的通行做法,近来国内也有人引进了这种模式,对全国的大学进行非官方的排行。尽管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反对这种来自民间的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但客观上,各家高校还是非常重视这种排名的,而社会公众也需要这种评价体系以供报考择校时参考。

排行榜作为一个新闻炒作热点,首推胡润的财富榜。他的贡献在于让非官方的排名成为公众事件与舆论焦点,事实上,按照中国现行体制,是不可能有任何官方机构出面组织个人财富排名的,每年一度的富人榜成为一个评价标准,企业家也乐于参与其中,虽然依据与结论都非常可疑。这说明了任何行业都需要评价体系,哪怕是明显不科学或不准确的评价体系,也聊胜于无。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新闻教育阵营简单、高中低层次分明,而现在由于新办的新闻院系层出不穷,有些名牌大学新设了新闻传播学院,而其水平实力较之一些地方普通院校还不如,也有一些新办的新闻院系因为礼聘了专业高手办学,很快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并不为公众所知……。这些信息目前没有公开的渠道可以获得,对于学生来说,只能靠打听过来人与局内人,而这样显然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相对超然客观地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排名,只要指标与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分析方法科学合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当功德无量。

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

不必讳言,“人治”在现今社会仍广有市场,新闻传播专业并不例外。当评价体系的主导因素是某些官员的主观判断时,“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很多单位依然是现实。在晋级与职称评定等环节,相当多的单位至今还在实行非量化考核方法,票决往往成为一种貌似民主的专权形式。而要根治这种弊端,就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也就是依靠外在客观指标来量化评价。

现在新闻教育界与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主要由教学、科研与著述任务等指标构成,比较简单明了。从真正的学术与理论高度出发,一个学者、出版著作的数量多少其实并不重要,然而,在质无从评判高低或者说有权做评价的人做不到公正无私的时候,量是惟一值得重视的标准。打分是最简单也最公平、最科学的方法,把相关因素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选。

在新闻业务层面,新闻工作或新闻作品的好坏,是需要有评价体系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各种新闻奖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导航标准,遗憾的是,由于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把新闻奖变成一种行政权力而非专业评价体系,代表的是官方机构的价值观与专业标准,其结果便是近年来得奖作者、作品与新闻传播工作中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从业人员、稿件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其是,基本上不交叉。一些在全国都极有影响的著名评论员、大牌记者或撰稿人、摄影师,有的甚至成为专业标志性人物,如新闻摄影师唐师曾,却无缘大奖。而很多获得大奖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公众几乎闻所未闻,就连新闻界同行也往往从未听说也未曾看过其作品!

造成这种怪现状的原因,就是在推荐送评新闻奖的过程中,各单位都采取的是领导拍板,而且选择依据主要是个人主观印象或偏好,基本不考虑传播效果、转载率等影响力因素。

专业头衔职务空壳化

在正常情况下,专业头衔职务应当是业内对同行的实力水平进行推测了解的最可靠的依据。如教授、博士,在欧美国家就意味着知识修养与专业造诣。然而,在中国大陆近年来盛行假冒伪劣之风,从商品开始,凡事都可以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劣币淘汰良币其势汹汹,专业头衔职务也是如此,假的甚至比真的还气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假的比真的还多。既有地地道道的冒牌货,如学历造假或资格造假,最近法国爆出中国学生买文凭丑闻决非个别偶然现象;又有货真价实的、合法正式办到的假学历、假文凭,如中南某大学的博士不乏在职获得的,人可以在北京全职在岗,三年功夫就戴上了博士帽,价钱也不贵,八万元而已,多少有点权力就不难找到报销的机会。在职务职称上,论资排辈与靠关系提拔,导致出现新任命的副处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竟然仅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新评的高级编辑也只有大专学历。社会发展进步到了21世纪,还会出现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闻专业工作者自学成材乃至超越了同一单位大有人在的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的同龄人这种情况,真是对教育事业、对新闻事业的莫大讽刺!诚然,确有能力和实绩而破学历破资历的破格另当别论。

西方社会不把新闻传播工作列为用职称来评定专业水平与地位的行业,与大学、医院完全不同。实事求是地讲,这或许更符合新闻传播业规律。

职称成为官本位的辅助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闻单位开始评聘职称开始,这一关系到从业人员切身利益的专业评价体系,就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弊端,愈演愈烈。职称评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已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质疑,而且评职称缺少复议或申诉机制,更没有类似于驾照年检的考核机制,成为一种终身制的待遇。职称成了有权位者必然拥有的职业荣誉头衔,而某些在职务与级别上无法安排的人,便以职称予以补偿。这岂非一种怪象乱象?

专业环境污染严重

当某些不是靠资格、条件与实力而是靠关系拥有专业头衔职务的人多起来之后,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享受到本来不配得到的待遇,而是进一步污染恶化了专业环境。

由于新学科高速发展,拔苗助长,催生了一整批博导教授,流风所及,新闻传播专业如今很难凭一个从业人员的外在职务或职称评判其能力,常常是正高级职称不高于副高级职称,甚至不高于连评职称资格都没有的从业人员。

我很反感某些不学无术的同行把“学界”挂在嘴上。严肃的新闻传播学者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的贫困早有共识。依我之见,目前优秀的新闻传播学者凤毛麟角,还远构不成一个新闻传播学界。

至今为止,全国范围内新闻传播专业能称职地开设硕士研究生层次课程的教授大概超不过十位,而事实上居然已经有了上百位博导!不言而喻只有误人子弟。所以有人说,现在新闻专业的博士并不比本科生水平高多少。

新闻传播处在变革时代,日新月异,不注意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即使是专家权威也有落伍之虞。在行业进步之后,靠吃老本得到学术教育界名位的人,抱残守阙,还端着权威的架子放不下来,就让学生们非议甚至蔑视了。

新闻传播专业有理论有思想的学者太少,炒冷饭的太多,说似是而非、冠冕堂皇的废话的太多,徒有虚名虚位。赵泓先生在出版社工作时,告诉我他正在编某人的书要出版,因为其专业头衔职务无懈可击,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地发问:“连这种人的书你也出?”事过五六年,他承认我当时的评价是正确的――那真的是一本垃圾。

课题经费科研基金错位浪费

作为对新闻传播专业的鼓励与资助,国家设立了各种课题与基金项目。从学科建设与扶助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当然有必要也有效果。在历史新闻学、传播学或新闻理论等相对务虚的领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而在应用学科领域,不论是部级课题还是省部级或校级课题,所付出的资金几乎完全是浪费掉了,这些年出版了数以百计鲜有读者、鲜有任何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所谓成果。课题成为知识垃圾制造的一个渠道。

如果梳理或回归盘点一下近年来应用新闻学方面的课题项目,不难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这些成果根本没有投入实践,全是空对空的形式主义。即使是部级课题成果,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还是报纸、杂志、出版方面的,哪家单位的哪些业务工作曾经受益于已经结题的车载斗量的所谓成果?事实上,这些名义上是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工作寻找对策或出路、研究问题与规律的课题,几乎没有从业人员会读,更没有从业人员参考或应用。某些课题项目其实已沦为打着学术研究幌子瓜分国家钱财的游戏,反正只要形式上符合规范,技术上正确,就可以交卷,事后又无须检验,也无考核程序。

国家基金与课题项目是对学科的很高层次的专业评价,至今总量并不多,好钢应用在刀刃上,一定不能再坐视浪费。从效果出发,有限的资金在使用时应当改革方法,应当改为奖励成果而不是申请立项后就拨经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需要大宗的技术设备等硬件购置,一个课题几十万元或十几万元,基本上都是变相的收入津贴。以奖代课题经费,奖励蛋而不是奖励鸡,有些鸡占着窝不下蛋,但因为占着窝,便有申请课题的资格与机会;与此相反,有些能生蛋的鸡却没有机会吃到官粮。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新闻传播学术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曹鹏博士现任经济日报研究部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著有《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中国媒介前沿》、《闲闲堂茶话》、《大师谈艺录》(一、二)、《传媒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把脉中国传媒》、《黄苗子说黄苗子》、《许鸿宾说许鸿宾》等专著十余种,亲手创办与参与创办或改造多家报刊,是若干媒介机构的咨询顾问。作者长期致力于媒介经济与市场研究,欢迎同行联系交流。

电话:013901034346

博客:.cn/xianxiantang

邮箱:.cn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3

关键词:人才资源;企业职工培训;针对性;分析调研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江苏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报纸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位居我省江北第一、淮海经济区第一,跻身全国地市报发展50强。回顾报业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来看:人才始终是报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集团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集团现有628人,按学历分,本科及以上只有152人,占比24.2%。按技术职称分,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只有14人,中级职称有65人,初级职称63人,有职称的员工只占22.6%,其中高级职称占比仅有2.2%。

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集团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对照集团发展目标,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的人才队伍状况与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适应,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两多”,即年轻人多,无职称人多;“三少”,即真正学新闻的人才少,管理人才少,经营人才少。很多新加入集团的年轻员工,缺乏新闻专业方面的系统学习,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从人才分布上,有限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新闻主业上,在文化产业和多元经营方面,更是缺乏各类专业人才。

二是知识层次比较低。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只有34.2%。有的人知识老化,不注重知识更新,不钻研业务,新闻写作方法陈旧,报道形式呆板,工作性总结多,优秀作品少,一直以来集团很少有作品获部级新闻奖。

三是高层次专业人员缺乏。特别在一些关键领域重要岗位,缺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随着新媒体和数字报业的发展,随着集团文化产业和多元产业的壮大,集团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们缺少的正是经营和新闻业务相结合、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等各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集团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1.完善用人机制,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潜力。机制比人更重要,好的用人机制下,虫变成龙,反之则龙变成虫。目前集团员工整体素质不错,大多数人身上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如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是下一步集团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和主体。集团下一步要全面搞活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搞好岗位培训,建立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主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将集团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使员工的长期利益和集团的长期利益趋于一致,增强员工的压力感和竞争意识,增长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从而极大地激发人才活力。

2.培训现有人员,实施能力再造工程。人力资源部门根据集团现有人员机构制定培训计划之前,首先对员工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发放《员工培训现状及需求情况调查表》,对集团员工的培训情况及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表共发出450份,共收到回馈表395份,回收率达87.8%。从回馈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两年来,参加各类培训及外出考察参观的员工偏少,仅有105人参加,占比26.5%。但是,员工培训需求非常强烈。集团要着手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对广大员工特别是编采、经营、管理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从培训的内容上,我们已经从传统的报业走向传媒集团,而且开始拓展到多元化产业。因此不能局限于狭隘的眼光,不仅学习先进地区的办报经验,更要走进一些优秀的企业,学习他们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市场眼光和实战技能的各方面人才。

从培训的渠道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开展“进名企、进名校、进名报”等活动。邀请新闻业务、广告经营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到报社来讲课,举行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和研讨活动。同时选派业务骨干到先进地区的报社学习考察,到相关的行业进行岗位练兵。鼓励在职学习,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题研讨、业务练兵、技能比武,营造浓厚的爱学习、比学习的氛围。

从培训的层次上,对于基层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岗位技能和执行力为核心,强化一线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的员工以及新进员工、转岗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技能素质。对于中层干部,除了做好业务技能的培训,在真正发挥他们部门业务带头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通过训练,改变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技能,从而具有带领这个部门的团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品质和能力。对于高层领导,重点是加强班子建设,开阔视野,更新思维观念,从而打造具备带领集团发展的战略眼光,能够善于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的现代型领导者。

3.引进高端人才,解决发展“瓶颈”。随着集团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匮乏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报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多是编采方面的,现在需要的是既懂媒体管理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是在文化产业和多元产业方面能够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领军人物。在引进高端人才上,必须根据需要打破常规,采取特殊的办法和灵活的措施。注重人文关怀,做好引进人才的相关服务。从“环境”机制、“关怀”机制和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做到引进人才,更能留住人才。

4.借力社会资源,实现更快发展。集团不可能引进发展需要的所有人才,除了一些现实的困难,还有人才使用成本的问题。那么要解决集团更好更快发展,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外力。一是借力专家、学者,考虑组建类似专家库、顾问团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借脑借智,推动集团科学发展。二是借力社会机构,比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一些中介、培训机构,借用他们科学的方法、专业的工具、丰富的经验,促进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宝斯,著.黄卫伟,孙建敏,等译.管理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赵曙明,著.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4

新时期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出版专业法律法规,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考试并取得相应的编辑专业枝术职称,才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编辑工作必须要具备职业资格,这就和医生必须要有医师执业资格、律师必须要有律师证、驾车必须要有驾证是一个道理。而现在部分出版部门特别是编印出版内部资料和的单位,在编辑人员的任用上存在问题,认为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做这项工作,结果往往导致出版物产生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是政治导向的大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试论编辑的三个素质。

编辑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新闻出版是,是我国宣传战线的重要阵地,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而不能有意无意的制造“杂音”“噪音”等不和谐的声音。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把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体体现在报刊的编辑出版实践中。因此说编辑必须坚持强调政治性,编辑报刊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辨别洞察力,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等,正确执行有关保密、版权、专利等规定。

新时期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进行。报刊要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宣传阐释党的最新理论,宣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成就,鼓舞和凝聚民心民智。报刊编辑要坚持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时时刻刻维护好报刊的形象和声誉。

编辑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和知识结累、传播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事物、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编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如编辑在编学术、社科类的稿件时,必须尽最大可能掌握稿件内容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向,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所编辑稿件是否具有潜在的学术价值,是否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稿件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目的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报刊的学术质量、技术含量和总体质量。

编辑还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了解新闻出版业务方面新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业务能力,使自己编辑的报刊符合最新的标准规范。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为网络办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编辑要适应信息时代网络化的要求,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编辑出版部门要通过网站建立远程办公系统、网络硬盘等,有条件的还可实现家庭办公和异地办公,让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在网上进行,作者网上投稿、编辑网上组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机编辑和联网编排校对,最后网上发行印刷。利用网络可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节约办公场地和办公经费,网络更是编辑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可以说,现在每一位编辑都面临着知识不断更新的问题,因此要努力完成继续学习、自我充电的任务。编辑如果不注重学习、不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就会落伍。编辑只有不断通过学习,与时俱进掌握相关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活动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新知识,不断地提升业务技能。编辑不再是知识的“传承者”,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他们不仅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有专业追求;不仅是高起点的职业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职业人;不仅是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像教师、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现在有极少数机关办的报刊和一些内部资料,对编辑岗位概念不清,没有职业标准要求,没有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限制,编辑这类内部资料的人大多是兼职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认为编辑工作谁都能做,只要识字就能做编辑工作,而正是由于没有编辑专业知识,往往是编辑的稿子错误频出,编印的资料不合标准规范。有一些报刊就是因为这类问题而被关停并转了。所以说,目前加强对一些报刊和内部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生处处有压力,人就生活在压力之中,生活少不了压力。要能顶住压力、化解压力,并利用好压力不断成长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编辑首先要有政治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是办好出版物的首要条件,编辑的出版物绝对不能出现政治错误,无数事实证明不讲政治的出版物是没有生命力的。编辑业务要求也是编辑必须要坚守的,编辑对稿件中的术语、语法、文字等问题要高度重视,报刊要按期出版,较强的实践观念有时也需要编辑甚至利用休息时间编辑稿件。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编辑面临着知识的更新,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编辑需要的知识既要“专”更要“博”,只有不断地广泛学习各类知识,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职称是编辑职业的“身份证”,是编辑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具体体现,编辑要想取得职称就必须“过关斩将”,付出努力。一要有一定的编辑专业任职时间,并能办出好的报刊;二要熟练掌握编辑专业相关知识,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和论著;三要学好外语、计算机,并通过符合职称要求的考试;四要得到作者、读者、同事和领导的认同;五要取得大部分职称评委的肯定。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5

“当医生就当好医生”徐如堂同志1954 年10 月出生于庄子故里,1982 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至今,一直没有离开医生的岗位……自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徐如堂就开始履行医生的天职———当合格的人民医生、当好的人民医生。

他就诊时,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始终把病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对于来自农村的就诊患者,徐如堂更加情殷意重……他知道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医治艰难,所以他特别理解农村就诊患者来城看病不易;深切的同情铸就他更为强烈的责任感。到下班时间,他也要为患者做好妥善的诊疗安排。1987 年,由于当时的蒙城乡村交通不便,农村患者急症、就诊常被大雨所阻;有一次,他为一位普通的农村患者治疗,毫不犹豫赤脚下乡,并送医送药到家。他也曾为一位患急性心肌梗塞、心衰、心原性休克、生命垂危的患者抢救、治疗、守护了一天一夜不离病床,直到该病人转危为安。他熬红的眼睛,不但趋走了死神,还感动这位危症患者的家属。

对于特困病人,徐如堂医生有求必应。他不计其数地捐助许多病人,10 元、20 元、100 元地捐助是寻常小事;有一次,他借给一位特困患者4500 元。1988 年,该医院干部病房住着几位危重病人,干部病房的两位医生因劳累过度病倒了,急缺人手,徐如堂医生二话没说,走进了干部病房;为了精心看护好危重患者,更为了尽快研究治疗方案,徐如堂医生一直吃住在干部病房,并创造了连续工作50 多个小时未休息的记录,使这几位危重病人全部转危为安。

1994 年夏天,蒙城县常兴镇发生一起18 人中毒事件,常兴医院请徐如堂医生去组织抢救,徐医生急奔现场……为了18 位中毒病人的生命安全,他守护一整夜;在病人全部转危为安后,他没有收一分钱诊疗费,并且自己买票坐公共汽车回到县城。

他多次随同蒙城县领导去灾区出诊、义诊。他曾义务出诊到安徽的涡阳、怀远、亳州、利辛、颖上、宿县等市、县及江苏的徐州、扬州等地;他从未要过病人的出诊费……基于徐如堂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广大干部群众称他为“信得过的人”。

每当患者和其家属当面对徐如堂医生赞不绝口时,徐如堂总是微笑而又坚定地说:“这都是我作为医生应该做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当医生就要当好医生!”

“当院长就当好院长”

2009 年11 月,徐如堂医生被推举为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后,他不负众望、胸怀全局、高层建瓴、与时俱进,更严格要求自己,并以大无畏的开拓精神,针对医院所存在的不健全之处,进行除弊积利, 大刀阔斧地实施有效策略和尝试改革———在经济管理上,他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优化财务管理,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倡导医疗新业务、新技术,给医院注入了新的丰富内涵,展现出医院业务技术的全新、多能的现代化优势形象。

在徐如堂院长的领导下,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和工作人员在抗击“非典”、“甲流”、防治霍乱等疫情重大的医疗任务方面多次立下了新功,赢得了蒙城县委、蒙城县政府的高度赞誉和社会好评。

在徐如堂院长的领导下,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一座23 层的住院大楼拔地而起;该大楼的现代化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患者营造出较好的就医环境。该住院大楼成为蒙城标志性建筑。在徐如堂和蒙城一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带领下,该医院成功创建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如今经济改革大潮淹没了许多拜金主义者,但是,徐如堂院长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些被他救治好的病人,为了表达对徐院长的无限感激,多次给他塞红包,每次都被徐院长婉言谢绝了。

徐如堂院长以自己平日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教育着蒙城一院的医生和领导班子一班人;他团结同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深受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全体职工的尊敬和称赞。每当谈到当院长的体会时,徐如堂院长总是很庄重地说:“当院长就要当好院长”!。

辛勤的收获

徐如堂院长在内科心血管及老年病治疗方面,有独到的学术成就。他始终以自己在业务学术上的超人勤奋带动整个蒙城一院内科水平的提高。

徐如堂院长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精益求精;他以多方面的成就在庄子故里享有崇高的声望———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老年病方面,徐如堂院长做出不懈地努力,使许多危、重、疑难病人获得了新生。他不但把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临床,还利用大量业务时间,翻译不少外国医学文献,刊登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向国内国际介绍。

从医30 多年来,徐如堂院长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心功能》杂志、《中华中西医》杂志、《实用老年医学》、《国外医学》等国家正规学术刊物上、译文近60 篇、科普文章10 余篇;他参加编写医学专著一部,并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一项、省(地)市三等优秀论文奖5 项,(地)市科技进步奖5 项,其中二、三奖各一项、四等奖3 项……

由于徐如堂院长在临床方面的高超技术及学术上的造诣,1993 年他被安徽省卫生厅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又被安徽省卫生厅晋升为主任医师(正高级),成为当时的阜阳市最年轻的主任医师;1999 年,在蒙城县“十行百佳”评选活动中,徐如堂院长被授予“白衣天使”光荣称号;他的事迹曾多次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出,《亳州报》也曾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多年来,徐如堂院长多次被蒙城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被亳州市科协评为先进工作者,并且其业绩被收载《中国中西名医大典》、《中国传统医学特技大典》、《世界传统医学大典杰出人物》等书中。

徐如堂院长还曾是亳州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亳州市第一届科协代表,与此同时,还是亳州市专家组成员和安徽省农村卫生技术职称高职评委。

太平湖“足球宝贝”总决赛圆满举行

7月13 日,“以美之名激活世界杯”2014 太平湖足球宝贝总决赛,在风景秀丽的太平湖风景区举行。

本次活动由太平湖风景区管委会主办,杭州娃哈哈集团安徽分公司、新浪安徽承办。搭乘世界世界杯这辆足球大巴,足球宝贝选拔赛于5 月20 日在合肥上线,吸引了全省百余位才艺出众、热爱运动的青春美少女热情参与。历经一个多月的激烈选拔,角逐产生了16 强足球宝贝。7 月13 日上午,足球宝贝身披世界杯16强球队战袍,以现场才艺展示的方式,在太平湖风景区角逐冠亚季军。

太平湖风景区地处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部,介于黄山、九华山之间,是安徽省实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线路的核心景区之一。被誉为“黄山情侣”,“江南翡翠”,是安徽省面积最大、湖水最深、跨度最长、生态最佳、景色最美的高山峡谷型湖泊。近年来,太平湖风景区以加快现代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主题,以打造品牌赛事为目标,依托一湖秀水,先后承办了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世界冰人挑战赛、全国水域公开赛、中国竞走冠军赛、中国铁人三项赛、中国国际健走节等一系列国内国际大型赛事。

(周涛)

黄山市广播电视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学习培训力度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黄山市广播电视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多渠道多举措分类分层次稳步推进全台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全台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走出去”上,该台一是积极安排台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的县干班、科干班及青干班学习,以及市委组织部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名牌高校联合举办的短期培训班。全台有10 多位正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市委党校学习。二是开展下派挂职锻炼,驻村蹲点开展“3+2”结对帮扶共建活动。三是积极选派新闻采编业务骨干赴省属高校任教。去年11 月份和今年6月,先后安排两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骨干到黄山学院开展支教活动。在“请进来”方面,该台多次邀请央视、省台的业务尖子及市里有关专家来台授课。每年都组织全台副科级以上干部积极参加“干部在线学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省新闻战线新闻采编专业技术人员网上学习培训。去年12 月份,全台94 名新闻采编人员分三批参加了市里组织开展的新闻战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另外,还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外出进修等多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各类学习锻炼和教育培训活动。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全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今年,该台新闻外宣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省市级台第一名,并实现了电视新闻外宣“八连冠”目标,广播荣膺“全国地级城市台发稿十强”、“全省电视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全省广播新闻宣传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2012 年度、2013 年度,该台分别有21 件、19 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得全省新闻奖,获奖作品件数在全省市级台中名列前茅;新闻内宣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台党委还荣获全市首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称号。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6

【新闻学专业求职个人简历一】

名:王XX

别:男

出生日期:

族:汉

户口所在:北京

院校:

政治面貌:团员

最高学历:本科

所修:新闻传播

意向

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助理/策划/文秘/业务

希望地点:北京

希望工资: 面议

勤于思考、自学,善于接收新知识新事物;上进心强。

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

社交:待人真诚,善于交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好:唱歌、绘画、阅读、网球。

我的理念:在年轻的季节,我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中做出最大的贡献。

教育背景

2004年9月至2009年6月 中南民族 新闻传播学 本科

①实践经历

2005/07—2005/09 商丘市柘城县日报社 记者

经历:作为记者,协助电视台里的老师们的同时,充分的去体验作为一名记者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记者的态度和性质,使自己树立一定的社会认识观。

2006/07—2006/09 商丘市柘城县电视台 编辑部

内容:熟练的使用电视编辑软件以及编辑理念的提升,在思维发散和编辑角度上有着新的认识和进步,积极的向编辑部组织靠拢,培养良好的默契,与同事能够密切配合,互相帮助,追求共同进步。

2007/07—2007/09 商丘市日报社 记者

经历:记者要打交道的人是方方面面的,有农民,有,有领导,形形的人都有可能遇到,面对不同的领域,如果一点都不了解的话,在采访中就有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差错,所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是必不可少一项修炼

2007/05—至 今 省荣军医院无国界社工 志愿者

主要职责:义工,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

②社会 兼职 经历:

2008/04—2008/05 武汉华罗利广场 策划员

主要职责:协助其他部门组织策划各项宣传活动,设计广场内外布局安排,尤其是节假日活动计划,给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及文化氛围;

2007/09—2007/10 “可口可乐”饮料公司 促销员

主要职责:推广公司新品,介绍产品特点,功效。在各大卖场实行顾客免费品尝活动,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喜欢并信任公司的品牌;

③干部经验:

2006/09—2007/09 新生助理

协助辅导员处理班级日常,帮助新生逐渐转变思想观念,克服陌生害怕心理,更好更快适应生活。锻炼了自己严谨的态度,并用更富有激情,热情的心态去关爱他们。

2006/09—2007/09 邓小平理论协会组织部部长

协助会长及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各项制度,策略,组织协会成员参观农民讲习所,老年人福利院,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

2006/09—2007/09: 校通讯社记者

及时报道学院及学校重大新闻事件,随同校会一同前往各大高校进行学校社会实践考察,训练了敏锐洞察力和敏捷思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

2005/09—2007/09 院会外联部部长

认真负责,善于处理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面临困难时共同努力。为整个部门营造了融洽的氛围;

2005/09—2007/09 院会男生部部长

策划,组织多次男生节,寝室设计大赛等活动;

语言能力

良好 级别:四级

计算机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办公软件以及多种视频/音频编辑软件

【新闻学专业求职个人简历二】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女

年龄:

居住地区:

出生年份:——

工作/实习经历

2007.08 — 2013.11

工作内容:

在《流行歌曲》编辑部担任编辑记者一职,期间采访了阿杜、陈浩民、胡彦斌、马天 宇、何润东、许飞及花儿乐队等知名歌手,同家喻户晓的各位歌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 。《流行歌曲》作为中国最早创刊的流行歌曲类杂志之一,在国内拥有良好的知名度 ,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众多知名音乐人如乔羽、谷建芬等都曾作为本刊的特约作者。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通过对各位知名影视歌星的采访 ,丰富了阅历,拓宽了知识面,夯实了基础。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步,逐渐开 始独立完成采访、撰稿、文字编辑、排版等工作,工作方式和方法有了长足进步,赢 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期望薪资:面议

工作地点:南京

教育经历

2003.09 — 2007.07

河南大学

所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

获得学历:本科

语言能力

粤语

读写: (良好)

听说: (良好)

普通话

读写: (精通)

听说: (精通)

英语6级

读写: (精通)

听说: (精通)

相关技能

摄影器材

(熟练)

办公软件

(精通)

自我评价

1.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自信、责任心强、踏实乐观、善于团队工作、有创造力、人际 关系好。

2.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构建知识体系,完成职业态度、专业认知的正向积累;

3.关注团队协作与流程建设,建立起稳定而良性的工作机制,成果卓著;

4.方法总比问题多,努力使自己成为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兴趣爱好

写作

联系方式

手机:

邮箱;

【新闻学专业求职个人简历三】

姓 名:

性别:男/女

出生年月:19xx.xx.xx

民族:xx

政治面貌:xxxx

XX大学 新闻学专业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求职意向及自我评价

期望从事职业:采编记者、文案策划、业务管理、设计

自我评价:诚实正直、稳重乐观,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刻苦耐劳、注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本人对时事政治非常关心,经常浏览网页,对新闻敏感度很高;本人文笔优秀,对待工作严肃严谨,认真负责,细心,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并且能够很快融于集体。性格积极稳健、乐观向上,逻辑思维能力强,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

教育经历

20xx.9~20xx.7 xx大学 xx学院 新闻学专业 xx学士

学分绩点(GPA) x.x (满分x分), 院系/班级排名 第x

连续四年获得校奖学金

所获奖励:

20xx年 获得院级“三好学生”

20xx年 ××征文大赛“一等奖”

20xx年 荣获校级“学生团干部”

20xx年 荣获校报“优秀新闻人”

项目/科研经历

20xx年 xx项目 项目负责人

课题: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20xx年 xxxxxx项目 项目组成员

课题:xx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实践/工作经历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报社 记者 实习

主要工作:作为××网采访中心的实习记者,在实习初期,全程参与了××首届网络春晚的宣传报道工作,期间采访了××、××、××等大牌明星;而后,我主要负责旅游新闻口线的新闻报道工作,在春节前,大力报道海南的旅游市场环境;在春节后,我又对海南春节期间的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新情况进行了总结性报道,在新闻的采访报道中,我结合自己的摄影特长,采拍结合,图文并茂地报道新闻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时报 记者 实习

主要工作:实习期间,我积累了部分品牌服装企业和相关政府及协会的采访资源,对服装等时尚文化产业比较熟悉,而在信息日报经济部实习时,负责的理财周刊,让我对金融、证券投资等经济新闻的报道,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采访过程中,使得增强了自己对新闻的嗅觉,文字的功底能够发挥到实践中,也使得自己的摄影得到学有所用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杂志编辑部 执行主编

主要工作:××杂志是一本时尚类消费刊物,作为执行主编,主要负责杂志的制作与运营。除了为杂志总体审核把关,自己也负责撰写杂志中的房产、汽车等一些主要栏目。充满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对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有信心并有能力做好工作中的一切事务

个人技能

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 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快速浏览英语专业文件及书籍,撰写英文文件,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谈

国家计算机三级 (数据库技术)

熟练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熟练使用office相关办公软件,熟练使用photoshop

普通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一级甲 读写能力精通 优秀的听说能力

本专业证书

记者证、摄影师证书

【新闻学专业求职个人简历四】

名: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安徽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2 岁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记者/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编辑、记者、文案策划/资料编写:文案、行政/人事类:行政助理

工作年限: 2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广州市威洋形象策划顾问中心起止年月:2009-04 ~ 2009-07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商业服务

担任职务: 行政部行政主管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公司内部主要行政事务管理及公司主要策划方案编写与管理。同时兼顾公司招聘事宜。

公司名称: 招商银行广州分行起止年月:2008-10 ~ 2009-04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销售顾问

工作描述: 工作时间: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

单位名称:招商银行广州分行

工作简述:长期的销售工作,让我掌握了一定的销售技巧,积累了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人脉关系,更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沟通协调、市场洞察及分析判断能力,加强了自己的团队精神。

公司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广电总台起止年月:2007-07 ~ 2008-07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担任职务: 安徽省芜湖市广电总台新闻频道见习记者

工作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广电总台新闻频道见习记者,发表电视新闻作品100余篇,电视专题稿件20余篇

实践简述:长时间的实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期间,不仅让我熟练了报纸、电视新闻的采编流程,也让我掌握了拍摄、采访、写作、编辑等专业方面的技巧。此外长期的新闻一线采访工作让我意志得到磨练、体魄得到锻炼、视野得到开阔、社交能力得到强化、集体荣誉感得以增强。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安徽师范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学士学位 毕业日期: 2008-07-01

所学专业一: 新闻学 所学专业二: 法学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4-09 2008-07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学 本科,学士学位,CET-4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熟悉电视、报纸新闻的基本工作流程,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2、易于与人沟通,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3、熟练操作电脑,灵活运用各类办公软件;

4、文字写作能力强,能熟练的采写新闻;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性格开朗、大方。兴趣颇为广泛,喜欢交际朋友,参加集体活动.具有良好的礼仪知识和接待工作经验,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够灵活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长时间的实习经历,让我熟悉电视、报纸新闻的拍摄、采写、编辑等流程。我愿意同贵公司共同发展、进步!相信您的信任与我的实力将为我们带来共同的成功!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看我的简历!

个人联系方式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7

“ICP”是目前人们对他们最时髦的简称,即“Internet-Copy-Paste”,更有人因此称他们为“无冕贼王”,因为他们是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文采的网络搬运工。他们就是网络编辑。

对于这些评论,网络编辑们只能苦笑。目前,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在我国有300多万人,其实网络编辑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早已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他们的“身份”却多年未有明确的“认可”,这或多或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编辑们的工作热情。

2005年网络编辑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独立的新职业,在未来几年可能最挣钱的十大职业预测中,网络编辑也名列其中。

2005年11月8日第六个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

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不会出现普利策最佳网络编辑奖呢?

在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然而,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编辑如何快速从一个依附传统媒体的搬运工蜕变为网络时代的宠儿?较传统编辑,他们又需要具备哪些新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迫切问题。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的宠儿――网络编辑人员必读》正是基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而编著的,正如编著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时代呼唤高素质的网络编辑人才,怎样才能称得上高素质的网络编辑,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素质要求,特殊的环境更需要有特殊能力和素质的编辑。……网络编辑所面临的问题就在于:你是否善于思索、触类旁通,是否有志于做个有创新意识的网络编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做个现抄现编的工匠而已。”

该书从网络编辑的发展、素质要求以及工作技巧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引导从事网络编辑的工作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网络和新闻等综合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网络编辑工作,掌握网络编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网络编辑这个新兴的职业大军异军突起。

然而,该书并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网络编辑的技艺,把网络编辑定位于操作方法的层面,编著者认为,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懂得如何操作或具备娴熟的技术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那充其量只是浅层的、初步的方面,因为网络编辑应该是个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却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为什么?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编辑创造性的工作,就不会出现佼佼者。所以网络编辑要实现从搬运工到网络宠儿的蜕变,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正如编著者在书中写道:“知识经济时代中,沉默就是死亡,网络编辑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就整体而言,该书的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了“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既概括了网络编辑的普遍性特点和基本能力要求,又分析了几大具体的网络编辑工作特殊性。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中国网络编辑的诞生与发展的过程,纵向梳理了网络编辑在中国的过去、现状及发展前景,著者大胆的预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自己设计并经营各种特色的网站,而这将是互联网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针对网络编辑的特点,著者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第二部分介绍了网络编辑应掌握的各种技巧和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从写作技巧、网页编排技巧到如何选择恰当的编辑软件,著者结合实例提出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意见。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延伸与细化,分别针对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专题编辑、网络图片编辑的具体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大到如何做好网络专题,如何策划网络新闻,小到新闻标题的拟定和稿件的修改,第二部分中对网络编辑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此部分得到充分的印证和延展。著者在研究网络编辑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学术见解。比如,著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网络编辑的把关人角色不但未削弱,反而具有“双重把关人”的特点。

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世上的文章大概有两种,一种的哲理性能够超越时代,一种的实践性已经融入了时代。《网络时代的宠儿――网络编辑人员必读》就属于后者。网络编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提供新鲜、贴切、生动而丰富的实践例证是该书的最大的特色。而实例在书中出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种是夹杂在正文的理论论述中,成为编著者某种观点的例证,例如在论述“特色议题”的设置与实施对网站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时,文章例举了新华网的“网上春运”和“网上拜年”、新浪网的“限制养犬专题”等取得的巨大成功,这种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它们在给我们理性思考和概括的同时,让我们可感、可触、可联想。还有一种相较前一种更有特色,它是在书的正文后面以附录形式出现的,《从网编到经理》、《一个网络编辑的紧张生活》等六篇网络编辑自述的真实故事让我们切实与这一职业进行了亲密接触,体会出网络编辑们的酸甜苦辣。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在职网络编辑,我建议你从附录中的故事开始读这本书,因为它可以让你找到认同,继而加深对该书内涵的理解;如果你还在网络编辑职业门外张望,我还是建议你从附录中的故事开始读,因为它会让你找到方向,为投身网络编辑这一行业做好准备。

中国互联网起步较晚,目前,系统、全面地论述网络编辑的专著在国内尚不多见,网络编辑的知识构成也多局限于国内传统的基本编辑教材,《网络时代的宠儿――网络编辑人员必读》就是一部直面网络编辑实践又不乏理性思维,值得品读又能引人思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新颖的立意、丰富的内容可作为在职网络编辑提升自我、参加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参考书;其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编排风格同时也可作为将来有志从事网络编辑人士的入门阅读教材。编著者也在书中提到:“通过本书,希望读者能够对网络、网络编辑活动有一个新的认识,也希望通过与传统媒体的交融,通过发挥编辑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实现网络传媒的主流化转变。”

新闻专业技术职称总结篇8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即由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播)在电视屏幕上出图像播报新闻稿件的电视新闻。出镜播音,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一个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的实践训练环节。采用分组训练、视频观摩、课堂模拟、点评提高、微格训练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领提示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各章节学习任务,进行实践操练,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 :出镜播音;行动导向;视频;观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05-03

作者简介:任超荣(1963—)女,北京市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演讲与口才教学、古诗文鉴赏。

基金项目: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行动导向式‘学与做’在《电视播音与主持》教学中的运用”(项目编号:JG2012-06)

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即由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播)在电视屏幕上出图像播报新闻稿件的电视新闻。它具有可视性,以有声语言作为传达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之以体态语。出镜播音,是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传媒技术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训练环节。

专业特点与区域行业需求

目前,新疆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少。我院为适应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北疆,面向周边乡镇县市,及时设置此专业,以满足疆内各地州县市及周边省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职业技术岗位(群),明确人才定位,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学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导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科学的突出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依托新闻媒体行业,探索培养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的新思路。培养具备新闻媒体传播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际工作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一般政策法规和特性,了解新闻媒体受众的特点,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媒体人意识,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知识技能和广播电视科学文化知识;能从事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写作、评论以及报纸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工作,能基本胜任采编、记者、宣传、播音、主持、现代文秘等一线岗位的高等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职业针对性,又有岗位适应性。

该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普遍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计算机操作、组织策划协调、社交活动、敏锐的新闻观察及采编制作等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从事新闻采访与编辑、报纸编辑、新闻网页制作、播音主持、婚庆典礼主持、大中型企业庆典活动主持等工作,也可到各级政府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工作。有丰富新闻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的专业人才,将会有广阔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在校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奎屯电视台、奎屯报社、奎屯印刷厂、农七师广电局、各县市媒体单位等校外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通过顶岗到岗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习中提高实际操作工作能力。毕业时,学生必须取得高职高专英语B级以上(含B级)证书、计算机一级以上(含一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证(二甲以上,含二甲)、新闻从业人员资格证、秘书职业资格证,并获得社会公益服务、企业实践和学生科技社团等经历。毕业后工作一年以上,可以考取记者证。

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有: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基础知识;掌握新闻写作和评论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排版基础知识;掌握播音与主持基础知识;掌握报纸编辑知识;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掌握摄影摄像基础知识。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具有新闻采访能力;具有各类新闻写作的能力;具有电子排版的能力;具有报纸编辑的能力;具有播音与主持的基础能力;具有新闻网页制作和管理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摄影摄像基本能力;具有阅读本专业外语文献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立业创业能力。

出镜播音的“学与做”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有40门课程,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电视播音与主持”,是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播音与主持基础知识和具有播音与主持的基础能力。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是传播主体(如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外景记者等)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电声系统,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个从稿件(话题内容)准备到实际播出的过程,有录播、直播和转播。

公众看电视听广播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是公众关注新闻、捕捉事实的关键点。新闻只有交待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真实可信。正是基于对新闻六要素的把握,人们面对一则新闻时,才可以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来说,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消化接受新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出镜播音,就是要揭示新闻的六要素。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到以有声语言为主干线或主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以适应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电视播音与主持是电视传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宣传形式,具有声画结合的特点。作为语言传播主体,播音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屏幕上,要恰当处理意、情、声、气的关系,以达到自如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因情用气、以气发声、以声传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主持人节目、现场报道、晚会直播等。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电视播音与主持的语体特点越来越鲜明,样态也日趋丰富。目前,有学者称之为“屏幕语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对屏幕语体有基本了解,出镜播音的实践训练,要贯穿学生课程学习的始终。

(一)课堂观摩

出镜播音(口播)要求交流感、讲述感更强;要有体态语辅助,忌语气生硬、面容呆板;因有先进的音频扩放设备和卫星传送,咬字、发声力度要稍弱;语速稍快于广播新闻播音,慢于电视新闻片配音。

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的内容大致有5种:导语、串联类;公文类;快讯类;背景、知识类;新闻评论类。

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行动导向式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播音与主持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观看一个个新闻视频。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同时,着重看新闻播音主持人出镜播音的眼神、妆容、姿势、播出形式、吐字发声、音画面切换、播出效果等,分析各类不同节目播音主持的语体特征和艺术风格。增强学生对出镜播音的感觉及感性认识,加深对播音与主持能力的理解。通过视频观摩,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理解,激起练习模仿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表演欲。在一次次仿真模拟训练中,学生体会到了出镜播音的魅力,学会了基本的播音操作。

(二)模拟播音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精心选取相应的新闻视频资料,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互动点,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出镜播音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模仿训练的积极性。

每播放一则视频,要求学生记下新闻标题、主要内容、主播性别或姓名、播出时间、新闻时长,简评新闻价值,注意主播表情神态、语速和表达,并有意去尝试模仿如何出镜播音。

观看观摩之后,利用教材或自选自编的新闻材料,进行模拟播音。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试播,其他学生可以用手机录像,可以记录,小组互动讨论,积极发言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互帮互助,及时改进提高。也可以把学生录的模拟播音的视频,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播出,集体观看,播音者自评,学生代表评议,教师指点总结,发现问题、指点门径。课堂上,学生分组展示、单个展示、微格训练、专业点评互评,教师参与评价进行引导,把握节奏进程,推进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出镜效果和播音水平。

为了深入了解实训情况和提高播音水平,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微格教室进行出镜播音训练,对热点话题即兴发言、实习见闻总结交流、小组采访制作节目展播。教师率先示范,学生依次上台演讲播音。可采用小组节目展播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每组4人分别上台播报,播报形式内容不雷同;学生自行熟练使用现有多媒体播放设备,互为搭档补台;选材可选课本训练材料和案例,或另选自编;每组1人主持,负责推介每个播报者的特点、新闻主题要点,串联起4人的播报内容;训练时要记录,不要求全程纪实,记有用的播音经验体会、实训者的明显不足、值得学习借鉴的点,对播音表现简要评语。课堂训练时,人人出镜,模拟播音。中心组成员负责留心每组每人的表现,学生共同思考“怎样学习和练习播音与主持”、“如何模仿自己最喜欢的播音员主持人”、“策划一轮播音与主持大赛并且制定比赛评分标准”、“出镜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各组长小结,中心组点评,教师总结明确提升要求。

行动导向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研究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计划,开展采访、调查、讨论、查阅资料、观看或阅读新闻、制作校园新闻等活动,掌握必要的看新闻、抓新闻、做新闻、播新闻以及主持节目庆典活动的能力,对学习中所获取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展示。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训练,要求学生逐渐养成新闻人的职业习惯,随时捕捉新闻素材,保持良好的播音主持意识。各组学生采新闻发新闻,找话题做节目,丰富课堂学习内容,这就是在“做中学”。在一起观摩了新闻联播的播音视频后,根据教材训练要点与提示,让有主持播音经验的学生,以章节提供的训练材料示范,带动全体学生的播音学习和训练。有时候反过来,让没经验的胆怯羞涩的学生先播报一条新闻,大家一起分析点评,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教师在学生的“做”(模拟演练和互评)中“教”播音,抓住关键加以指点,让学生有趣训练、有意训练、有效训练。

教学中可播放科学发声的视频、播音时的话筒摆放法、胸腹式呼吸法、屏幕语体、新闻语体、金正昆商务礼仪讲座等视频,强化学生的发音标准和播音意识。视频资料在突出播音主持这一教学主题的同时,增广了学生的见闻,涉猎了多方面的知识。

结语

笔者承担的“电视播音与主持”是跨专业的新课型,属于教学转型和创新尝试。在充分了解该专业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行动导向式“学与做”的过程中,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秀环.播音主持快速入门十八招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罗莉.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第4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3]冷晶.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4]林小瑜,李峻岭,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指导(第2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专业技术人员轮岗总结范文 下一篇:银行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