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新闻 说新闻 戏说新闻

时间:2022-09-11 05:33:52

播新闻 说新闻 戏说新闻

主持人:赵金

嘉宾:蔡骐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蔡教授,您好!

在我国,“播报”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传统表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神态严肃,字正腔圆,语势稳健,非常讲究分寸感。但是,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蔡:这种变化确实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说新闻”的方式也很快为许多其他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效仿,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台的《第七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大连电视台的《21点直播室》等等。

赵:今年,“说新闻”的势头更是高涨,南京电视台隆重推出了《大刚说新闻》、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也盛装登场。如果说早期“说新闻”还是星星之火,处于边缘地位,那么今天它已成燎原之势,取得了一种几乎是主流的地位。对这样一种变化,蔡教授,您怎么看?

蔡:“播”与“说”作为电视新闻的两种表现方式,我觉得各有利弊。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只有“播”这一种形式,因此,“说”确实让人感到新奇。再者,“说新闻”也确实有其长处,比如对新闻的口语化处理让人感到亲切、贴近。以前,我们的电视新闻播音员总是端坐在上,面无表情地播报一切新闻,虽然具有了权威性,但总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现在“说新闻”的主持人就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在和你话家常,这种亲切感很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因此,新推出的一些说新闻的节目收视率都不低。不过,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把“播新闻”全盘否定,事实上存在着多种方式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那种话家常的方式来说。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新闻的表现形式肯定会影响到对内容的选择,采用说的方式的新闻节目往往更偏爱那些具有娱乐性的新闻。

赵:确实,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它首先是对传统的传受模式的一种颠覆,主持人和观众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的关系,不再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一种对话的关系。而且无论是“说新闻”还是“讲新闻”,其深层特点都是对新闻进行解释、说明、补充和稍加分析的信息加工,从而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能够灵活地为受众接受新闻提供引导和服务。除此之外,“说新闻”也使得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大大加强。有人曾经形象地给“说新闻”概括了一个基本的制作模式,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这样制作出来的新闻当然娱乐性强,当然吸引人。蔡教授,你们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在全国颇为有名,它就是一档娱乐性很强的新闻节目。

蔡:但是,由于这档节目非常强调娱乐性,因此它的题材选择受到了限制,许多重大的、严肃的新闻不会进入其报道视野,相反一些猫啊、狗啊的趣闻经常被报道,所以也有人调侃说它是“动物新闻“。有这样一档新闻节目没有什么不好,观众喜爱就是它存在的理由,但你不能指望全部靠它来了解社会,它可以作为其他新闻节目的一种补充。

赵:在这些不断新出现的新闻节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倾向,即新闻“说”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内容也越来越微观,主持人也越来越不像播音员。如果说以陈鲁豫代表的“说新闻”风格主要表现为以口语化的播报风格为特点,那么这些新派生出来的“说新闻”节目就不是一个“口语化”能够了得的,我觉得可以用“戏说”一词来形容它们。

蔡:“戏说”一词概括得好,它确实成了目前电视新闻节目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如果说“说新闻”是对传统“播新闻”表现方式的一种改进或替代,那么当前的“戏说”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形式上,而是直接涉及到其内容。突出的问题我认为有两方面,一是猎奇化。一档新闻节目选择内容的标准不再是事件的重要性,而是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多选择奇闻趣事以及其他耸人听闻的东西,只要能带来高收视率就行,但这样的新闻节目会给观众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表现狂。在许多新闻节目中,主持人都迫不及待地加上一些评语,而且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有意把观众推到一个极端。我们并不是说作为主持人你不能表达立场,也不是说你对一些坏事或好事不能表达你个人的愤怒或赞美,但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你最重要的是给观众提供详尽的事实,让他们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你个人的观点并不重要。然而,在今天许多说新闻的节目中,这种个人判断已经成了其招牌,主持人在其中极尽表演之能事。

赵:这事实上也涉及到新闻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真实是从形式到内容的真实,从现象到本质的真实,因而给观众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具体而确定的,应该尽量少掺杂个人的观点或情绪。但在我们的“戏说”新闻中,主持人在说新闻时往往声情并茂,把浓厚的个人情绪带到了新闻中,这种随意化、个人化的主持风格会不会影响观众的情绪与判断?我们经常看到,有时在一个事件的真相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之前,我们的主持人已经迫不及待地下结论了,以后发现情况不是那样,说过的话又无法收回,大大影响了节目的可信度。

蔡:这也许就是“说新闻”与“播新闻”模式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差别,既然你要说,你总得说点自己的东西吧,总得有点观点吧。而如果是播的话,把事实陈述清楚就可以了。不过,“说”与“戏说”肯定是两码事,目前“说新闻”最大的问题常常是度的失控。记得两年前南京中山陵发生了一起车祸,一位司机为了避让行人而坠入悬崖,幸亏有大树卡住轿车,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有一对主持人在解说这条新闻时竟笑着称之为“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像这种事故新闻常常伴随着人员的伤亡,人们包括大部分媒体都对事故方充满同情和惋惜,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对于一家媒体,扩大影响的关键在于人文关怀,把社会的关怀和公众的力量传达给他们,而不是用这种“戏说”的方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赵:这其实反映出一种新闻制作的庸俗化倾向。现在“说新闻”的节目内容大都是信息咨询或是社会新闻,比如《南京零距离》的新闻,涉及的主要内容就是公民的日常生活时事、公民的安全信息、公民的社会交往公德等。这些微观新闻使公众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有了粘合的区域,也使新闻话语的多元性更加明显。话语的多元性固然有利于制作新闻的卖点,但是其过于泛滥而不集中,过于庸俗而不审美,长此下去,这种微观新闻的娱乐与琐碎就会流于平庸和媚俗。

另外,现在“说新闻”栏目还存在一种“为说而说”的问题。有些主持人对“说新闻”理解得好像不是很到位,故意用日常没有加工过的罗嗦的口语来说新闻,语言结构松散混乱。那么,在“说”新闻的时候,如何来防止这种形式主义和庸俗化倾向呢?

蔡:在“说”新闻进行信息加工和语言加工的时候,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个是如何找出“说”的“由头”,也就是如何寻找“切入点”的问题。“说”的范围应该是从帮助观众理解信息、开阔视野、引起兴趣的角度出发,来补充有关的背景资料,必要时加入自己的评议,设计出新的导语和串联词,这个过程不应离开新闻“真实、客观”的本质特征。再一个就是把握好如何“说”。要以自己对消息的把握和便于受众接受的方式,重新组织语句,用有书卷特色的精练而生动的口语“讲述”消息内容,只在必须提供背景、增强贴近性时融入有关的信息,要精练,点到为止,防止罗嗦累赘。

赵:其实,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评价一个主持人新闻“说”得是否地道,标准也比较明确,一个是说得清楚不清楚,一个是评得得体不得体,还有就是语言是不是精彩。但是现在能做到这三点的主持人还不是很多。

说到主持人,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说新闻”的主持人队伍中,除了一些原来的播音员、主持人,还出现了一些出身于曲艺演员的新面孔,比如《阿六头说新闻》两个主持人之一的周志华原来是一位资深的滑稽演员,而中央台《社会记录》的主持人阿丘原来曾是一位小品演员。很多主持人主持节目时在风格上尽量追求幽默,刻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蔡:其他演员投身到新闻事业中来,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一些演员本身具有良好的语言才能与表演经验,经过一个很短的适应过程,就能成为出色的主持人。拿湖南来说,本地两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奇志与大兵都加盟了电视湘军,成了节目主持人,当然他们主持的主要是娱乐节目。对于新闻节目来说,这一类型的主持人在调节气氛、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往往强于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他们在主持时表演的成份太多,而新闻节目毕竟不同于相声与小品。不过,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欢迎其他行业的人加入到新闻行业中来,这至少说明这一行业具有吸引力,处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赵:目前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南京电视台在今年3月改版推出《大刚说新闻》,其制片人就声称要将新闻节目向娱乐化迈出一大步。东方卫视今年开播的《东方夜谭》前半段的“说新闻”选择的也全是娱乐、社会新闻,完全放弃了政治、国际新闻,而且其创办初衷就是以“取乐”为首要目的,东方卫视对它的要求是“无益无害”,应该说《东方夜谭》完全是披着新闻外衣的娱乐节目。蔡教授,您觉得这种通俗化、娱乐化的软性发展方向是不是今后地方新闻的发展方向?国外的情况是不是也如此?

蔡:这里面涉及到新闻节目的两组概念,一是硬新闻与软新闻,另一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与本地新闻。中国新闻节目的传统是以强调政治、经济的硬新闻为主,而当前一些新闻节目强调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是对这种传统的一种反拨与补充,有其积极意义。但从报道对象来说,无论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还是本地新闻,事实上都可以采用一些软性的、娱乐化的报道手段。我认为适当强调软新闻对于地方电视台是可行的,但这并不是关键,地方电视台要想在新闻节目上取得突破只能是强调地方新闻,强调贴近性与本土性。我在美国的时候就发现许多美国人只看本地新闻,他们根本不关心国际大事,也不关心其他地区的事,因此本地新闻才是最受欢迎的。当前,国内一些新涌现出来的民生新闻节目,如江苏的《南京零距离》、湖南的《都市一时间》,在突出本地新闻方面都做得不错,也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也许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赵:谢谢您参加讨论。

上一篇:京城报业竞争现状及趋势 下一篇:“虐俘”报道纸媒评论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