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6 11:19:51

双语阅读论文

双语阅读论文篇1

关键词:阅读认知加工;字词解码技能;阅读能力;跨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071-06

收稿日期:2011-09-1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09SZZD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XJA880006)

作者简介:赵微,女,陕西西安市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从联结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文字的阅读技能习得都要求建构正字法表征,同时形成正字法一语音和正字法一语义间的密切联结。字词识别与词汇表征是阅读过程的基础,涉及读者从记忆中提取视觉的、语音的和语义的信息。有关阅读发展的分析表明,语音意识、正字法意识及语素意识是阅读能力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技能。语音意识指对口语中语音成分的感知和操作能力,语音成分由大至小可分为音节、首尾音和音位。正字法意识一般包括特定字词正字法模式的建构能力和正字法规则的抽取能力。语素则是语言中完整、稳定、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包括词根与词缀两种类型。语素意识指儿童对口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敏感和操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语义加工技能。

不同的语言文字书写系统的阅读是否需要不同的认知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依赖于一般认知加工过程还是受到语言文字特性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中枢加工假说认为,阅读技能的习得主要不是依赖于语言文字的特性,而是依赖于如短时言语记忆、工作记忆、语音加工技能等潜在的阅读认知加工技能。与之相反。语言文字依赖假说认为,不同的语言文字特性对阅读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认知要求。阅读认知加工技能对儿童阅读发展所起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中存在着跨语言差异性。尽管这两种假说都得到一定的实验支持,显然,单一文字系统内的研究并不能很好解决这一争论和分歧。因此,大量的跨语言认知比较研究应运而生,以探讨语言文字特性和认知加工过程与阅读技能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将从国内外对阅读正常者和阅读障碍者阅读过程跨语言的比较研究这两个角度,来概述和分析阅读认知加工技能的研究现状,为深入研究阅读及阅读困难的机制提供借鉴。

一、正常阅读者字词解码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阅读过程本质上是学习和掌握口语语言与印刷语言之间的认知匹配关系。虽然口语语言与印刷语言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语音加工、正字法加工和语义加工是任何语言文字阅读的三个基本加工过程,因此,在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间,阅读技能的发展一定存在着跨语言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近年来,外语学习的热潮和广泛的学术合作,为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下三个基本加工过程与阅读的关系的跨语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深入探讨不同语言文字系统间发生的跨语言迁移现象以及阅读过程中共同、潜在的认知加工过程。

(一)语音加工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在语音意识方面,出现了大量拼音文字体系内部不同语言之间和拼音文字体系和非拼音文字体系之间的双语跨语言研究。两类跨文化研究都聚焦于探讨不同文字系统中语音意识发展的跨语言迁移现象并得出了两个主要结论:一是认为在两种拼音语言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语音联系;二是认为一种语言的语音技能与另一种语言的语音技能高度相关,并且一种语言的语音技能能够解释另一种语言的字词识别成绩的变异。例如,道格罗格尔(Durgunoglu)以西班牙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儿童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西班牙语语音意识较好的儿童在英语单词认读和假词拼读中的成绩好于西班牙语语音意识较差的儿童,而且,语音意识是本语言内和跨语言间的字词识别测验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萨瑟尔(Cisero)和罗尔(Royer)的纵向研究数据也验证了西班牙语英语双语儿童的跨语言语音迁移现象。从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的语音迁移现象在英语一法语、英语一意大利语、英语一希伯来语等拼音文字体系之间的跨语言研究中均得到了充分地证实。

鉴于拼音文字英语和非拼音文字汉语的口语形式和书写系统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书写系统的阅读学习中语音意识是否存在跨语言的联系,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王民等人的研究以一组生活在美国的汉英双语儿童为被试,对上述问题中的语音加工过程和正字法加工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两种文字系统的语音加工技能同样存在显著的跨语言迁移,而任意一种文字系统的正字法加工技能未能预测另一种文字系统的单词识别成绩。由此可以推断,语音加工技能可能属于阅读过程中不依赖文字特性的认知加工过程,因而表现出跨语言的一致性;而正字法加工受到文字特性的影响,因而表现出跨语言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论显示,无论在拼音文字之间还是在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语音加工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迁移现象。

(二)正字法加工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在大量研究者探讨语音意识的跨语言迁移现象的同时,史密尔(Shimron)和萨瓦(Sivan)首先将正字法作为影响阅读技能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来进行研究。他们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希伯来语为母语的双语儿童和以希伯来语为第二语言、英语为母语的双语儿童为被试,来探讨不同语言的正字法是否会影响字词识别的速度。研究结果表明:不仅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读英语课文快于希伯来语儿童,而且希伯来语为母语的儿童读英语也要快于他们的母语希伯来语。不同语言的正字法特征不仅会影响不同语言的阅读速度,还会影响不同语言阅读技能习得的难易程度。另一个著名的跨语言研究测量了来自13个欧洲国家的接受阅读教学1年的儿童。研究结果显示:英语儿童真假词认读的正确率仅为40%,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儿童真词认读的正确率却接近于天花板效应(除了法语和丹麦语为75%,其他国家均为95%),假词认读的正确率也十分高(除了丹麦语为53%,葡萄牙语为76%外,其他

国家均为90%)。由于英语是半透明文字,而其他欧洲语言为透明语言,已有跨语言研究结果表明掌握英语阅读技能要难于其他欧洲语言。他们的研究说明,潜在的字词识别机制不仅仅是受制于个体智力和社会文化的能力,还受到每一种语言自身内在的正字法特性的影响。

在拼音文字之间正字法特征影响着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技能习得的难易程度,而在拼音与非拼音文字之间的正字法特征差异,则导致了正字法意识在阅读中作用的不同。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研究均证实正字法加工是汉语阅读中基本的加工过程,正字法意识对非拼音文字阅读技能有一定预测力,而在拼音文字中正字法意识的预测力不及语音意识。研究还进一步指出,字形信息和视觉加工技能在汉语阅读中也同样重要。例如黄(Huang)和汉利(Hanly)的跨语言研究显示:香港和台湾儿童与视觉相关的测验和阅读成绩相关,而英国儿童则不相关。与之相反,即使控制了智商和词汇量,与语音意识相关的测验更好地预测了英国儿童的阅读成绩。这说明不同语言文字的正字法特征差异在阅读技能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同时,也有部分跨语言研究考察了第一语言正字法特征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作用。例如:里欧(Liow)比较了3组分别具有英语、汉语和印度尼西语3种语言背景的新加坡儿童的英语阅读技能,研究结果显示:在语音意识测验上印度尼西亚儿童的表现最好,其次是英语儿童,而汉语儿童的表现最差。另一些研究也支持在英语字词识别中,与第一语言为拼音文字体系的儿童比较,第一语言为非拼音文字体系的儿童更倾向于较少地依赖语音信息和较多地依赖字形识别信息。由此可见,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正字法加工技能与阅读关系的跨语言研究,同样说明了不同语言体系的文字系统属性对阅读技能发展的影响作用。

(三)语义加工技能与阅读关系的跨语言研究

尽管与语音意识和正字法意识比较起来,只有少数跨语言研究涉及语素意识,但研究结果均表明:在双语阅读习得过程中具有共同的跨语言语素加工过程。在拼音文字体系之间,赛夫(Saiegh)等人考察了生活在加拿大的以英语为第一语言、阿拉伯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儿童的两种语言的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技能与字词识别、假词拼读和复杂单词阅读流畅测验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语音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语素意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两种语言中的语音意识对字词识别和假词拼读均有显著的跨语言预测力,但在语素意识方面,只有阿拉伯语语素意识对英语词汇测验成绩有预测力。在英语中,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均可预测英语字词识别,但在阿拉伯语中只有语音意识可预测阿拉伯语的字词识别。有关复杂单词阅读流畅测验的结果表明,在拼音文字体系之间,无论何种语言的语素意识均有显著的跨语言预测力。这种跨语言的差异性来源于英语和阿拉伯语在语音透明度和语义透明度的差异:在语音透明度即字形单元与语音单元对应的规则性上,阿拉伯语是透明语言而英语是半透明语言,因此,语音加工过程在阿拉伯语中比在英语中显得更重要;在语素透明度即字形单元与语义单元对应的规则性上,英语的语素透明度要高于阿拉伯语,因此,语义加工过程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要大于阿拉伯语。王民等人的研究考察了语素意识在韩语一英语双语儿童的双语阅读技能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英语是半透明拼音文字而韩语是透明拼音文字。对65个2-4年级的韩语为母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分别测量口语词汇、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和字词认读和语篇阅读理解测验,研究结果显示:语素意识可显著地解释两种语言中字词认读和阅读理解的变异量,而且一种语言的语素意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另一种语言字词认读测验的成绩。这说明,语素意识对阅读能力的预测作用发生了跨语言的迁移现象。

在拼音文字体系与非拼音文字体系之间,舒华、安德森(Anderson)和张厚粲等人的跨语言研究对比了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学习不熟悉的单词,结果显示:中国儿童比美国儿童更倾向于使用语素分析学习新单词。鉴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安德森等人在另一项跨语言研究中假设汉语儿童的语素意识与阅读能力的相关程度要高于英语儿童,他们分别测查了412个台湾儿童和256个美国儿童的语素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基本吻合,即进一步验证了汉语儿童的语素意识与阅读能力的相关程度要高于英语儿童。王民等人的研究在考察了语素意识在韩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双语阅读技能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之后,还对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的语素意识在双语阅读技能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与韩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一样,即语素意识可显著地解释两种语言中字词认读和阅读理解的变异量。而且,一种语言的语素意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另一种语言字词认读测验的成绩。这说明,语素意识对阅读能力的作用无论在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还是在拼音文字之间都可能发生跨语言的迁移现象,其影响程度取决于两种语言中字形单元与语义单元对应规则的相似性,正如从上述研究中看到的,语素意识在汉语与英语之间、韩语与英语之间均发生了明显的跨语言正迁移现象,而阿拉伯语与英语之间未发生类似的跨语言正迁移现象。

综上所述,阅读过程跨语言一致性说明了在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中阅读技能发展的认知加工过程普遍存在,差异性则说明了阅读技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文字特性的制约。到目前为止,在两种不同的书写系统如英语一汉语之间,同时考察3个基本加工过程的双语阅读习得的跨语言研究还较少,仅限于汉英双语儿童的阅读研究。那么,对于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而言,与拼音文字之间相似的跨语言关系模式是否也存在于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还不能确定。

二、阅读障碍者字词解码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探讨语言文字特性和认知加工过程与阅读技能发展之间复杂关系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考察阅读不良者在不同语言阅读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缺陷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无论何种语言的阅读过程,都离不开语音加工、字形辨别、语义理解等语言认知加工过程。因此,研究者可以推断:即使两种语言在正字法规则的复杂性和规则性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汉语和英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基本阅读技能是高度相关的,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解码技能的习得中遇到困难的儿童,在另一种语言中势必也会存在困难,只是困难的表现形式不同。

(一)拼音文字与拼音文字之间的跨语言研究

拼音文字体系之间阅读不良的跨语言研究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第一语言阅读不良的双语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是否也会遇到困难。正如中枢加工假说指出的,第一语言存在解码困难的儿童,在第二语言中也会遇到解码困难,而不同的困难程度则反映了两种语言文字正字法之间的差异。例如,

大量研究均支持斯坦诺维奇(Stanovich)所提出的“核心语音变量差异模型”,该模型认为,拼音文字系统的阅读不良者在语音方面存在着共同的不足,而在其他语言和认知特征上却未表现出一致性。唐尼(Downey)和斯尼迪(Snyder)认为,导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均阅读不良的主要因素是某些潜在的、共同的语音加工问题。语音技能缺陷的跨语言迁移现象说明,语音加工技能可能是任何语言文字系统阅读习得的共同的认知加工过程。斯帕克(Spark)等人曾报道母语阅读不良儿童学习外语时,在语音、正字法和句法方面的加工技能显著差于母语阅读正常儿童。而由于正字法深度的差异,中枢加工假说预测儿童在掌握不透明语言的基本阅读技能中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为在掌握形音对应规则上要难于透明语言。例如,英语单词识别的准确性低于其他透明的语言(例如希伯来语)。另一个问题则是虽然在不同国家均发现阅读不良者,但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中的阅读不良者的认知缺陷是否一致及其检出率是否一致,英语阅读不良研究的结论能否适用于其他语言系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揭示阅读技能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又一视角。兰德尔(Lander)的跨语言研究以德语阅读不良儿童和英语阅读不良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语言阅读不良的本质和检出率是否有差异。测试项目包括大声朗读真词和假词,两种语言的所有测试项目在正字法、语音和语义方面均非常相似。研究结果显示:与德语阅读不良儿童比起来,英语阅读不良儿童在真词和假词认读均存在更严重的不足(假词错误率英语儿童为70%,而德语儿童仅为20%)。不少跨语言研究均发现,对于透明语言而言,阅读不良儿童的检出率较英语而言较少。即使在半透明语言之间,如法语与英语之间,阅读不良者的认知缺陷也不完全一致。以上研究均证实了阅读技能的顺利发展,不仅受到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更受到语言文字特性的制约。

(二)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的跨语言研究

拼音文字的属性与非拼音文字的属性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那么当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解码技能的习得中遇到困难的儿童在另一种语言中是否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呢?非拼音文字阅读不良儿童所遇到的困难又将会是什么呢?虽然,中枢加工假说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但近年来受到了来自语言依赖假说的质疑。该假设认为,不同文字系统的属性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加工策略,因此,特定语言中的正字法特征以及形音对应规则可以引起不同的认知加工障碍。王民等人选取两组均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大学生为被试,一组是韩国学生,其母语为拼音文字;另一组是中国学生,其母语为表意文字,让他们完成语义范畴判断任务,目标词有形似和音似两种。韩国学生对目标词进行语义范畴判断时,音似词比形似词产生更多的错误,而中国学生在这两种条件的目标词中产生的错误没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完成语义任务过程中,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较少依赖语音信息而较多依赖字形信息。在语音删除任务中,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在整体表现上要逊色,在语音任务上错误较多,但在正字法任务上错误较少。由此可以认为,不同的母语书写系统能够影响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这说明不同语言文字系统所需的认知加工技能存在跨语言差异性。

因此,语言依赖假说认为,既然不同语言在字形、语音和语义方面的差异导致字词识别中的不同认知要求,那么,理论上同一个双语阅读者可以在一种语言上阅读不良而在另一种语言上阅读正常。何宗迅等人通过测量25个汉语阅读不良儿童和25个汉语阅读正常儿童的英语词汇水平、英语阅读水平和英语语音加工技能,并对此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英语测试项目上,汉语阅读不良儿童的表现显著低于汉语阅读正常儿童,尤其在语音加工技能方面,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汉语阅读不良组均差于汉语阅读正常儿童,这说明汉语阅读不良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也遇到了困难。然而,英语语音技能与英语阅读水平显著相关,而汉语则不然。另外,虽然汉语与英语阅读不良共发的可能性很高,但在研究中还是发现了汉语与英语阅读不良分离的现象,即存在汉语不良儿童在英语学习中并没有表现出困难,这些结果都表明:英语阅读不良和汉语阅读不良的成因即有共性又有特性,进而说明英语和汉语的阅读技能发展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特性。在日语与英语阅读不良的跨语言研究中也曾发现双语阅读习得的分离现象。例如瓦戴尔(Wydell)和巴特沃斯(Butterworth)研究过一个在英语阅读中表现不良而在日语阅读中表现正常的日语一英语双语男孩,研究结果清楚地显示了英语和日语阅读技能的分离现象。_早在1997年罗兹(Rozin)等人的研究就曾经发现英语阅读不良的美国儿童能够容易地学习汉语,这可能是因为汉字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差异,克拉提(Karanth)认为这种分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正字法差异有关。因此,语音意识缺陷能否充分解释全部汉语阅读不良还不能确定。何宗迅等人认为快速命名和正字法技能的缺陷是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主要缺陷模式。吴思娜等人认为语素意识缺陷是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主要缺陷模式。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特别是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为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中阅读不良者的认知障碍差异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据。以非拼音文字为母语的阅读障碍儿童的脑成像研究表明,他们在阅读时激活的皮层区域和激活模式与拼音文字阅读障碍儿童存在明显差别。拼音文字阅读障碍儿童的脑激活区域主要在左颞顶区,这些区域主要负责音素分析和形音转换。而在以汉语为代表的非拼音文字系统中,阅读障碍儿童的脑功能障碍区主要位于左脑额中回,这一区域主要调节汉语加工中相对复杂的认知资源分配,左脑额中回的最前部负责汉字笔画视觉一空间的精细分析。这些差别的存在预示着阅读障碍至少与不同文字系统的使用有关。坦(Tan)等人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英一汉双语者在语音加工任务中大脑活动。实验一发现,英一汉双语者在汉语语音加工任务中负责空间信息表征、空间工作记忆的左中额叶和后顶叶脑回皮质有显著激活。而实验二中发现英一汉双语者的这些神经系统在英语语音任务中比英语母语者有更显著的激活。研究结果说明,汉语缺乏字母语音转换规则的语言文字特性,导致双语者比英语母语者较少使用的形一音转换分析系统,而将第一语言字形语义加工策略运用到了第二语言的阅读活动中。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语言文字特性的深刻影响,而第一语言的文字特性对第二语言阅读技能习得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三、小结

双语阅读论文篇2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对国际性、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双语教学已成为目前高校进一步适应国际交流而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过对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外语语言教学与会计学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及因地制宜地选用和开发双语教材等相关改革措施。

[关键词]会计学 双语教学 问题 措施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讨和经验总结,推进高校本科会计学双语教学工作,现对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的本科学生就会计双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女生有186人,占总人数的65.49%,男生98人,占总人数34.51%。以下是有关本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以下分析试图对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选修双语课程的基本情况在284份有效问卷中,高达240人觉得双语教学很有必要,并且有180多人参加了会计双语课程,而且其中分别有55.99%和22.71%的学生过了英语四级和六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参加双语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外语知识和能力以及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而且在学习中,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双语学习的乐趣。而且有57.75%的学生建议双语教学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视觉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时间分配问题上,30.99%的学生选择40-50%的课时用英语教学,28.17%的学生可以接受60-80%的课时用英语教学,而且有42.96%的学生认为一般一周开4节课时的双语教学课程比较适宜。

(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情况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会计学院学生对双语教学基本持肯定态度,而且英语水平与认可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率高达80%,而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率仅为40%。在被调查的284名学生中,其中有14.0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教学模式新颖,教学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整,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28.8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能完成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讲解透彻,对双语教学基本满意,42.25%的学生反映教师未完成教学内容,知识体系零乱,双语教学效果很一般,甚至有14.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并没有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不利于专业知识学习,知识接受与记忆率低,双语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在回答以后是否愿意再次选择双语教学课时,55.4%的学生选择很愿意,37.1%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只有7.5%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愿意再次选择双语课程。另外,通过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呈现以下特点:

1、双语教学开课对象偏重高年级。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每个年级都可以开设双语教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其中分别有30.28%和24.65%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大四时开设双语课程较为合适,这跟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双语教学首先应立足于本专业,而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渐进过程,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此阶段开设双语课程较为合适,但是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活动,首先在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后的一个学期可以开设一门较为简单的双语课程,然后再等到高年级时开设另外一门双语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改进双语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2、改革现行的双语教材。学生对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很不满意,其中67.5%的学生要求改编现行的双语教材,由于我校目前使用的双语教材一般是国外的教材,不仅需要学生要具有相当好的外语功底,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只有15.1%的学生能按照教师要求阅读全文,课前能够读懂教材的学生比重仅为9.1% ,课后能看懂教材也仅16.6%。因此,根据目前的现状,改革现行的双语教材已是大势所趋了。而在教材的改编上仍然35.63%的学生选择国外原版教材,48.81%的学生要求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辅之中文注释的导读本,而选择使用中文教学参考资料的仅为15.56%。也就是说,选择了双语课的学生,大部分愿意用英文版教材,同时辅以中文版的导读本较好,如果没有中文版的导读本时应该强调老师的讲解能力。

3、师资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分析时,其中有60.44%的学生觉得师资是一个关键因素,29.79%的学生也很看重教材,9.7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可见师资在学生心中关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问题中占何等重要的地位,大约有六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得益于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外语功底,他们希望任课老师的口语流利,张口就能说外语,而且善于循循善诱,诱导学生由“哑巴”变为能口若悬河的专业骨干,能适应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需要。

(四)目前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教材情况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的使用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每次在授课的第二周和课程结束前,笔者分别就阅读英文教材、听英文讲解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授课第二周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适应情况,有没有建议和要求,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程结束前的问卷调查在于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现将第一次、第二次授课及课程结束前有关阅读英文教材及听英文讲解有关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2所示。

1、从“阅读英文教材难度”的数据看,学生在阅读英文教材上还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在三次问卷中,学生认为自己能轻松阅读英文教材的比例分别为55%、40%和26%,呈逐次减少趋势,这与在后来的授课中越来越强调阅读英文课本有关。在课程结束前,课内讲解、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实验都与英文课本紧密结合,使得阅读英文课本成为必需,因此学生较多地感到了阅读上的困难。

2、“阅读英文教材时存在的问题”的数据反映了学生阅读英文教材时困难程度是逐渐增加的。这可能是因为前几次上课所选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阅读难度有关,而且在阅读课程中,学生感觉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专业词汇问题,由于学生从以前阅读英文科普文章转变到阅读英文专业教材,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把握

--> 有一个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必须首先学好会计专业课,且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才能够克服阅读障碍。

3、“听英文讲解难度”这一项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听英语讲解和阅读英文课本相互关系。学生能轻松听英文讲解的比例分别为15%、26%和31% ,呈增长趋势。联系考虑学生中能轻松阅读英文教材的比例,可以推断强调阅读英文课本、并且教学各环节紧密围绕课本对学生听懂英语讲解有很大帮助。

二、促进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双语教学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涵义,不能简单的理解是英语教与学。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新的先进教育理念。注重进行启发性教学,尽量用实例或例子来介绍会计理论与原理,要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要不断地改善双语教学硬件和软件教学,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筛选教师参加进修,加强任课老师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因地制宜地选用和开发双语教材针对学生要求使用原版教材的要求,但又受到专业水平和专业词汇限制的情况,在选择双语教材上要因地制宜。在引进了高质量的英文教材的同时,节选重要章节改编,制作讲义,覆盖全部教学计划的内容,然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既可以保证教材质量,也突出了专业重点,减轻学生学习上的思想负担。在精选教材以后,课程的重点就凸现出来。教师根据精选的重点准备好ppt,每章配有10-20个突出关键概念的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配备注释,包括关键词组、章节中的讨论要点及增补材料,大大节省课堂时间,不仅积极促进专业教师教学的教学主动性,而且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增大信息量,保证了课程效果和教学进度。

(三)强调外语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会计学教育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对于会计双语教学实践任务的顺利完成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语言教学跟会计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起来,而且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改革双语教学的征途中必须首先注重外语环境的营造。为增强学生主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能力,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专业英语的氛围,如创办专业英语报刊、专业英语角活动,同时要求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用英语交流,以提高专业口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强调会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会计实践活动。如模拟开设国际跨国公司,辅导学生进行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和重大的投资决策分析。综上所述,目前湖南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问题也同样存在。关键是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的学科特点,推行合适本校本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加强组织,使双语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2]武晓峰.双语教学与高等素质教育探析.高教论坛.2003年第5期.

[3]苏秦.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10期.

双语阅读论文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双语 阅读写作能力

一、英文案例提高专业阅读能力

事实上,各行各业都有本专业的语言,它们在文体、构词、语言及表达方式上都有其自身特点,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就会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所以医学生需要适当地阅读难度适中的医学期刊及医学专著。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关“输入”和“输出”的概说也为本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厚实的理论支撑,Krashen的输出假设(input hypothesis)对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在语言习得中的功能概述为:(1)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2)可理解性输入必须有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绪、动力等情感因素(afective factors)的参与;(3)语言输入必须与学习者的兴趣与生活密切相关;(4)语言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才难度适当阅读活动,阅读要与临床密切相关,要能激发学生思维,能提高学生临床诊断能力。

英文病案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临床的中医、西医术语,理解专业英语的词根,提高医学英语词汇量,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如:fluoro-是“荧光”的词根,而-scopy是“检查术”的词根,所以fluoroscopy是透视的意思。又如:myocarditis一词,我们可以按词根拆词释意,myo-是 “肌”的词根,card-是“心脏”之意,而-itis是“炎症”词根。所以综合上述词意myocarditis中文意义为“心肌炎”。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结合临床案例,以系统疾病为顺序,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的构词传授给学生,学生在锻炼临床思维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课后病历写作带动专业翻译

病历写作和翻译是中西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国际交流专业的重点、难点。作者于2005年至今对任教班级进行了以任务性教学思路为主,结合过程法和写长法的教学尝试,从教师“教”转换到学生“学” 的角度来设计写作任务,使学生的写作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整体的语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病历写作为中心,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穿插在整个中医双语教学中。《中医诊断学》双语课被安排在每年的秋季,所以我们在暑假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暑假实习时先采集四个门诊中文病历(outpatient cases),四个住院中文病历(admission notes)。开学后在讲interrogation (问诊)时我们会详细讲解门诊病历的写作及其要点。然后要求学生翻译在暑假采集的四个门诊病例作。在讲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脏腑辨证)时,要求学生定四个住院病历。所有的课后翻译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

王初明认为大量的写作能够促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英语运用体验,是“打开学习的情感通道”。写作所需要的大量语言输出来刺激学生主动地输入英语,这样的课堂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细讲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达到了“以量促质”目的。通过案例来学习医务文件写作,学生普遍感觉收获不小,运用语言进行实用性写作的能力大为加强。案例涉及临床医疗中可能发生的情景,使学生受到切合实际的训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熟悉了各种可能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目的。双语中引入案例使他们受到了比较充分的双语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的格式和要领,并在学习中实践英文病历写作和翻译,为学生的以后应聘和临床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应聘时,他们能熟练自如地应对面试中的知识性提问;在上临床后,能够较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总结:

双语教育有多种模式,如:过渡式、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引入阅读和写作案例,将医学知识性与临床实践性融于一体,不仅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听课兴趣,增强课堂凝聚力,达到提高学生医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这极大地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医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罗英、常明立:《大学英语泛读刍议》,《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2。

[2]、王初明:《以写促学-―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实验》,《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3]、刘卓夫:《香港双语教学模式及其对内地双语教学的启示》,《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11。

[4]、黄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之比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刘宝才、戴丽琴:江西中医学院。

双语阅读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物理 双语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4-02

双语教学,简而言之,是指用外语进行的非语言教学。现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定义为: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本族语和外语甚至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活动,以满足学习者的工具型的学习动机和融合型的学习动机。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作为课堂媒介的教学方式。自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提出了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从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在今后双语教学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1]。本文结合自身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实践体会,浅谈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大学生双语学习之优势、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师之要求。

一、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双语教学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程度的加深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创新式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需要让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双语教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之素质,用熟练掌握的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成为国际交往中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化教学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任务。物理学是自然科学,是研究最基本的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2]。同时,它又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属于贴近生活的学科。从物理课入手双语学习,可以让国内学生从中国东方文化思维的理解方式向欧美西方文化理解方式的过渡。通过原汁原味的外文课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够从另外一个层面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或领悟。而且,全球对物理学科中事物本质的认识基本趋于相同,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不会随着人们的意识改变而改变。因此,在课程选择上选择英文原著进行阅读或学习,不会因习俗、宗教、风俗等原因改变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同时,物理学科中的一些英文公式、国际单位或者专业术语用英文讲授可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物理规律和重要的定理都是西方著名物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英文内容阅读更能让学生有种直接接近物理大师深刻领悟物理魅力的体会。

对于偏理工科的专业,物理的专著、论文的英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国际学术会议还是最新科技论著或科学产品都需要英文的阅读、写作和表达。通过大学物理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及日后工作中基本素质。所以,本文认为,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有着十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大学生物理课程双语学习之优势

大学时期的双语教学同样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本物理知识的储备,在此基础上的物理双语学习,可以加深对以前学习到的知识巩固和新知识的再领悟。这样更容易把学习的新知识接纳和吸收。对于一些专业物理术语只需要进行英文翻译,便可很容易掌握该术语对应的物理意义。

第二,初入大学的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还处在上升和提高的过程[3],物理课程的双语学习尤其是专业自然科学论文的阅读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同时,大学英语的学习又会促进学生在物理课程双语教学时对知识的理解。物理双语学习和大学英语的学习从这个角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协助的。

第三,使用英文原著的物理课程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原本基本形成一定思维模式的大学生自发的对原有知识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分析得到新的认识和思维模式上的转变,有利于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思维开始出现模式化的阶段。此时,接受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学习思考模式,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的发展。

三、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师之要求

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目前阻碍双语教学发展的很大一块障碍就是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成功的完成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本文认为教师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教师自身能力的体现。学校可以通过专业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自身专业和英语水平。不仅对物理专业烂熟于心,同样能用较为地道的英语把课程讲述清楚、透彻。学校在选拔教师时,可偏重优秀的青年教师,及具有国外经历的教师。

第二,授课模式的改变。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不应该再按照中文课程教授模式进行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及英文课程进行相关的编排。同时,根据学生的外语基础和水平进行不同程度内容深度的讲解。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可以适量使用中文进行辅助协调。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且不提供汉语对照本。课堂讲学用30%左右的英文主要从事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的讲解。70%的中文辅助讲授相关物理规律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4]。本文认为,随着学习的加深和能力的提高,中英文的交替使用占用比例可以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英文的授课程度。

第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学生初次接触英文原版教材,会产生很大的阅读工作量和阅读困难。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放弃阅读的念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较特殊专业词语的英语阅读和解释将成为教师讲解的重点。或者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其进行分组对上述专业术语进行查字典和相互讨论达到掌握的目的[5]。在具备这些专业术语基础上再进行基本物理规律、定律、公式的阐述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理解效率。

四、结论

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因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需求及本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成为大学校园学习的必然学习课程。同时大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最后,通过具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对双语教学进行授课可以实现双语教学的良好发展和进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同利. 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90-91.

[2]李学潜,宋智. 开展普通物理双语教学的经验、体会和教训[J],2005, 24(7): 44-47.

[3]吕良环. 双语教学探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4: 66-72.

[4]吴平. 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37-45.

[5]倪牟翠,张成宝,梁路光. 在非物理类专业进行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大学物理,2005, 10(24): 54-56.

作者简介:

双语阅读论文篇5

【关键词】接受美学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1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作者、作品中心论的消解,强调读者的放性及感受,通过研究读者、阅读过程、反应、接受、交流等方面,重新调整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文学作品及意义,建立读者反应批评范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表现出来。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分别体现在以下四方面:“期待视野”理论、“召唤结构”理论、“反思性问答逻辑”理论和“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理论。

2接受美学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2. 1功利主义思想阻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发现,在高考的强压下,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使语文教学偏离了其学科的初衷。正是这种功利主义思想阻碍了文本与读者的对话过程。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对话是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的。如果师生面对文本,只关注那些可能被考的内容,阅读教学就变成了揣摩命题者意图的教学,对话的视野就受到了限制,于是,阅读教学就弥漫了功利色彩。

功利主义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首先表现在一部分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在学校中,一部分学校领导,包括其他学科的老师大都认为语文学科是一个耗时费力,不容易出成绩的学科。尤其在高三阶段,很多学校出现了语文学科给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让路的情况。在课程时间分配上,很多学校把语文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这是学生精神困顿的时候。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会低效。其次表现在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实际中。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近些年来,高考阅读理解考的是课外阅读,这样一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外阅读的拓展,而忽视了课内阅读,从学生的语文书中的笔记、随笔等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内的阅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的“题海”之中,高考一本通等书、卷子一大堆,对于阅读的成果大多是抄上去的“参考答案”。许多学生说,答案抄多了才发现原来就是那几句话。在高考压力下,许多教师、学生忘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不自觉地以“这个知识点考不考”为标尺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学生越学越厌恶,因为这不是学生作为读者的内心需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高中学生学了语文十余载,但明显发现高中生的知识面较窄,阅读量

较少,知识积累不够,写文章感觉词汇贫乏,甚至有的学生的识字量都不达标,作文中错别字很多,病句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阅读,不喜欢写作。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缺乏智慧,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底色。如何实现理念与实际的双赢,分数与能力的双赢,是解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矛盾的关键。

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课内知识,还要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求更全面的阅读。高中语文阅读课外拓展尤为重要,因为书本上的文章只是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积累文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让学生多阅读来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但贪多而不求精导致阅读的肤浅,像蜻挺点水一般,过两天全然忘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列出一大堆相似文体、相似主体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明显的功利主义给学生以阅读是为了考试用,考试考这个考点的感觉,大大削弱了阅读的本意。阅读是一个逐步积累、融会贯通的过程,这样急功近利无形中会降低阅读效果。

2. 2忽视学生的期待视野,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精彩”,学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展想象的翅膀,无边无际的遨游,没有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想感情等条条框框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情感、经历重新构建文本的意义,处于自由阅读状态下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一旦从自由阅读进行到师生参与的阅读教学,学生作为读者及主体地位常常无形中被忽视甚至剥夺,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走,即使在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很多情况下还是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参与,被动地感知,更甚者,以至于使语文课不知不觉中成了教师的演讲课或表演课。“花多少年时间,多少课时,花样不少,左分析、右分析,做大作文,小作文,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等等,结果要写写不上来,要说说不上来,不是人人如此,但有相当比例。” 张志公先生面对语文教学感慨道,现在的语文课堂也不发此种状况。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需要,就会产生师生的共鸣,这样教学就会有更高的效度。

2. 3忽视文本“召唤结构”,出现“假对话教学”现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评价也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出现虚假对话。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有时从文本内容的某一点出发,进行拓展与延伸,却始终徘徊在文本的语言之外。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把应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几个小问题,逐一向学生提问,阅读教学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将课文的重点、难点逐一解决,较难的问题问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较容易的问题问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一节课从导语到作业布置都按教师预先安排的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要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海明.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颜亚名.接受美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反思[M].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1.

双语阅读论文篇6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国际化人才 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这是教育部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首次提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目标。据统计,全世界有关医学、生命科学的文献和专著中使用英文的占86%,生物工程专业英语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很多学校都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1-3]。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我国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政策精神,积极推动双语课程教学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已形成相当规模,高校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综述十多年来双语教学的研究文章,主要探讨了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4]:1.双语教学概念。2.海外双语教学的启示。3.双语师资培养。4.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衔接。5.双语教学模式。6.双语教学质量监控或评价模式。7.双语教学的媒介。8.双语教学理论研究。9.学生外语水平与双语教学效果的关系。高校双语教学与研究十多年来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双语教学实践开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不少问题:1.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对有关教学变量的关注不够,比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异等。2.有关双语教学主体的研究很欠缺,包括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3.关于双语教学效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双语教学究竟是否提高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考察。

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十余年来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双语教学经历了从渗透式双语教学到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发展过程,在提高学生的学科英语能力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1.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虽然有了较明显的增加,但因缺乏应用环节,学生遗忘得也很快。2.双语课程的课容量明显小很多,尤其全英文授课层次,会略去很多重要内容,满足不了学生考研的要求。3.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专业文献困难、不会写英文论文甚至摘要的问题。鉴于以往的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还很欠缺,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的意见。很有必要着重考虑学生双语学习的需求差异和基础差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探索适合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效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

现在正是深入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大好时机。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双语教学正是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5]。调查表明,10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个人专业英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双语教学主要是增加专业词汇量。这其实只是双语教学最基本、最浅表的功能。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语言工具学习学科知识。我们在生物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

1.切实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

1.1在专业教学中保留原《专业英语》课程的部分实用性内容。

在开展双语教学前,曾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在专业英语课取消后,可考虑将其中生物化工词汇的系统命名(Nomenclature)、常用词根、前缀等内容整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2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科技英语译丛》是我校为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而创办的内部刊物。可根据学生不同英文基础选择适合的文献,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把阅读和翻译文献作为日常作业来做。可从综述性文章开始逐步过渡到研究性论文。指导学生学会处理长句子翻译,提高发表在《科技英语译丛》上的译文质量,做到“信”、“达”、“雅”。

2.提高学生全英文专业图表的理解能力

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的一个优点是图表多,说明问题更直观形象。目前在专业课课件制作中普遍大量引用原版图表,应重视加强对学生图表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传统教材文字多,图片相对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课件中的全英文图片,可引导学生先看图,再结合旁边的英文注释读懂含义,不直接用汉语讲解。这个过程开始慢,因为学生的读图和英语阅读能力不强,但锻炼多次后就会好很多。这个环节可提问多名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不轻易说出正确答案。这对于帮助学生专注思考很有帮助。这个环节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研究性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敦促学生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学会使用规范的图表。

3.提高学生英文实验报告及英文论文的书写能力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写英文实验报告开始培养切实可行。实验报告有固有的书写程序,可积极鼓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尝试书写全英文实验报告,着重学习如何客观、科学、准确地描述实验步骤,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可自编英文实验讲义,对不同水平的英文实验报告,进行分层次辅导,效果更好。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英文写作。可以分几步来做:第一步,进行中文文献的英文翻译,这比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更进一步。可以从综述类文章开始,从翻译摘要、几个段落到翻译全文。第二步,鼓励学生将参加各级挑战杯、标本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的申请书在已经提交的中文报告或申请书基础上,加以凝练,结合参赛体会,写出英文论文。也可鼓励学生将课程设计写成英文报告。第三步,鼓励学生将做实验助手或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写成英文论文或专利。这将为学生将来读硕博时写SCI或EI英文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善于利用网络双语资源

网易和新浪近年上了很多公开课,有国外著名大学的,也有国内很多精品课,网上淘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些宝贵的视频资源既包括专业课,又包括人文课程。应积极鼓励学生课后观看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人文精神。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理科生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做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和正确的事。因此,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网上学习广泛涉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BBC拍摄了很多优秀的生命科学纪录片,如Earth(地球),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植物的私生活)等,这些英文资源可以非常好地辅助专业课教学。

5.课后作业方式灵活,增加双语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好的英文学习资源不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介绍,可留作课后作业。比如,2009年英国为纪念达尔文200周年诞辰,拍了一部电影Creation(造物弄人),BBC也拍了一个纪录片Did Darwin kill God?(达尔文杀死上帝了吗?),在《现代生物学》讲到进化这一部分,可把这两个片子留作课后作业,让大家对比观看,之后开展讨论。事实证明,这种作业形式让学生兴味盎然,极大深化了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宗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大家去图书馆借阅达尔文的原著the origin of species(物种起源)。课外学习极大地强化了进化论这部分的教学效果。

6.组建双语学习兴趣小组

6.1成立科技英语翻译协会,提高学生论文翻译质量。

在上面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对双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双语学习兴趣小组。可将兴趣小组发展为科技英语翻译协会,定期召开Seminar,加强交流,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保持学习兴趣。

6.2开展生命科学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结构、会议主题、会议日程、报告形成等,让学生熟悉国际会议流程,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国家和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必将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宇,夏金兰,柳建设,等.双语教学方式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6):21-23.

[2]杜翠红,邱晓燕,曹敏杰.生化工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7-1120.

[3]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集美大学学报,2011,12(4):110-112.

[4]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54-61.

双语阅读论文篇7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做好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有效互动。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经验,对教材理解会有独特的看法,教师教学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情况,积极开展互动。笔者结合教学经验,立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互动的目标就互动教学具体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阅读 互动

现代的教育理论观点是,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完成的,教授与学习两种活动在实施时间上具有同期性,而且是时时发生交互作用。一堂语文课就是一场教师同学生的心灵对话,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奇迹,将各自处于冬眠状态的潜能唤醒,用温情的双手去拥抱每一颗心灵。语文课堂的标志是愉悦和谐,平等民主,下面对语文阅读中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讨论。

一、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有效互动的实践目标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为摆脱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低效问题,任课教师应制定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来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有效的互动是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培养阅读习惯都有深远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明显,自主意识增强,这些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应突出互动理念,把学生置于主导位置,充分表现出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与关爱,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阅读技巧。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他们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与展示欲望,其心理特征符合新课程下丰富课外阅读活动的客观要求,因此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不同阅读质量的需求。例如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大赛,作文竞赛等课外活动,都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制定互动式的阅读指导方法要表现出多样化,以利于有效促进学生学会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根据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教师可以与学生多讨论一些他们关心的事件,为学生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热点新闻时事。另外,还要告诫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要严肃认真,指导他们形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多摘录佳词佳句,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落实初中语文阅读有效互动的具体措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人际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师生之间所发生的所有交互作用以及影响,或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进行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彼此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在师生互动之中,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个体,且双方状态都表现为积极向上的状况。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一般存在着两个方面,更多的是对教师讲授的方面的注重,以及其相P因素的联系。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不能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点出发,造成学生习惯了只看到老师的行为动作,而对于学生的反应状态,多数也只是形式上的关注,缺少互动。老师在上边滔滔不绝地讲,耐心细致的给学生分析讲解课文内容,而学生表现的就如同一台机器,只会默默地听,机械被动的获取课文知识。这种填鸭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令语文课堂变得实在枯燥无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独立的创造性,会对学生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阅读活动之后,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将学生的学习体会进行互相展示,不能理解的地方则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得到解决。这样做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从彼此的探讨之中达成共识,通过合作达到解决困难的目的。比如,在《安恩和奶牛》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分析和人文关怀进行交流探讨。探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足够的了解,密切关注学生的独到见解看法。比如这篇文章中,对于实情的理解,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这里可以看到安恩诚实的一面,有人觉得这样是文章对人文关怀的表现,还有人认为,是安恩再遭人误会后的辩解。不管是哪一种看法,只要学生能够讲出道理来,就要加以肯定。因此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引导,提高互动教学的效率,这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学生阅读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双语阅读论文篇8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传统阅读教学属于“传授—训练”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是单向灌输,对话将阅读中的关系和谐化了,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建立一种交互平等的教学关系。对话各方都以自己的独立存在呈现出来,“互不混淆、互不同化、彼此在同一平面上不停地倾听着。从而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传统阅读教学观认为,教学矛盾双方是教师和学生,文本是中介,而我觉得现代阅读教学中的矛盾双方是学生和文本,教师担负的是沟通交流的任务。因为学生阅读的认知是在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的,只有文本信息与阅读主体原有阅读心理发生刺激反应才是阅读。所以,对话应是现在教学观念的必要要求。

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采取有效办法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心态

首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心中有多种权威:教师权威、文本权威、教参权威……培养他们的良好心态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打破这种思想观念。其次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宁鸿彬先生的“三个理论”可以阐述这观点。其中有“三个不迷信”,内容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有“三个欢迎”,内容是: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有“三个允许”,内容是: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只有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才可以亲近文本,更好地解读文本。再次,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解读文本,比如批评性解读、背离性解读、分歧性解读、反思性解读等。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风筝》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文章是为表明兄弟情深,有的学生认为是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愧疚,还有的学生会说是提倡“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教育观念。对这些个性化理解,教师要能兼容并包、异中求同,并给出恰切的评价,从而构建平等的对话课堂。

2.树立学生正确的解读文本的概念

(1)尊重学生对文本有节制的阅读。现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方面读者总是从自身接受视野出发选择文本对话,另一方面则以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的基础结构召唤读者对话。显然,一个文本适合一部分读者的视野,读者往往只选择与自己接受视野相应的层面对话。如果学生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对话是积极的、向上的,不会有违背伦理道德的内容,教师都不要去加以限制或禁止。

(2)教会学生明确选择在哪里与文本对话。文本一旦进入阅读教学,对话的层面有时便不再任由读者的接受视野选择,它要受到文本的教学价值的制约。也就是说,文本的教学价值规定了读者的对话层面。并且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读者,明显缺乏成熟读者所拥有的对话的“眼力”和“资本”,因此,阅读教学会出现大量有教学价值但学生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而促使学生抵达这些层面恰恰是教学对话的着力点。教材文本的规定性和学生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对话的任务,即帮助学生抵达有教学价值但他们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促使学生在此对话层面与文本对话。教师要告诉学生尊重文本、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多注意文本呈现出的召唤与限制性的结构内容。有时还可以让名家编者对文本的评点、导读进行指引,抵达了原来抵达不到的层面,体味了远来体味不到的滋味。

比如在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自己去读,可能只读懂作者对失去爸爸的哀伤。如果引导他们去看导读中最后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我已经长大了”,就会让学生领悟到文章除了表达悲伤,还表明父亲的爱让“我”成长起来了。

(3)引领学生走出无视文本内容价值取向的歪读误区。如今的社会变化很快,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工作压力加大……使得社会风气变得有些浮躁。在这些风气的浸染下,人们缺少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更难脱此樊篱,许多中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读出文本中的精神内涵。他们无视文本的语境,读解时走入误区。比如有位老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在质疑过程中有学生竟提出“父亲穿过铁道的行为不是违反交通规则了吗”这样哭笑不得的问题。甚至还有学生说父亲举动艰难地“蹒跚”“慢慢探身”“攀”“缩”等笨拙的动作以及“肥胖的身子”影响了美感。这时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作正面引导,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不能无中生有。

只有让学生树立起正确解读文本的思想,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加以健全完善的组织引导,才能让高尚的书籍、优美的读物融入中学生的生活,让书籍成为他们精神的营养品,让阅读提升他们的灵魂,使他们亲近经典、远离粗俗,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3.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切实研读

(1)给足阅读时间。如果没有学生的充分阅读,那么无论教师怎样去讲,教师的“导”也只能是盲目的,缺少实效。有时候我们在听公开课中,会有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读书时间,我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率的短时通读,根本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阅读是复杂的心理流程,是有意向的心智活动,是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整合过程。因此,5分钟岂能解决这种复杂的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用心解读,真正进入作品的世界,和作者对话、和作品对话。

(2)确立谁在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用了太多时间精彩地讲,课堂热闹花哨的活动多,这样挤占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忽视“谁在阅读”的问题,那教学又走回传统教学的老路子,以教师为主体了。

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必须给足时间,以学生的“读”为基础,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他们在读,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领悟并获得审美体验。

二、教师应当成为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

要让学生亲近文学,与文本进行和谐对话,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切不可包办代替,不可始终牢牢把持着阅读的主动权,而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但千万不是从传统教学课堂的“一言堂”转变成有些教师眼中开放式教学课堂的“大放羊”。所以,教师应该具有以下两个角色。

1.教师要有个性化读解的意识、能力,成为对话中有创建的积极参与者

(1)教师是有创建的参与者。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等,无一不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学生亲其师,自然也就信其道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要先走进文本,进行备课性的阅读活动。教师作为较成熟的对话者,要预想以学生的眼界与文本对话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冲突,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和对话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好阅读经典的示范。

(2)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参与对话。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担负的是沟通交流的任务,所以要适时适度地参与对话。这样做,一则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更有主动性、积极性。二则有引导启发作用。师生在对话中会彼此接受对方的意见,互相交流和探讨,以发展言语的生命,激起问题的火花,发现闪光的思想,培养学生创造的激情。

2.教师要成为对话过程中富有成效的高明的组织者、促进者

(1)提供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解读成果,用激励性语言予以评价

首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要是中肯的、有鼓励性的。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应提高有效性,反对形式主义。课堂上反对出现不给时间、不给材料、不给背景、不给方法、不交锋、不辩驳、不分析,假答案、假统一,无答案这样七“不”两“假”一“无”的现象。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常常见到的现状是教师问,一个学生随意回答,而其他的学生则与此无关。因此,教师公布的答案是最后的标准答案,其他的回答和思考都是不算数的。一堂阅读教学课,教师给学生的就是教学参考书上的阅读定论、由此而来的内容板书以及一些诸如“对比、烘托”“卒章显志”“承上启下”之类的写作技巧上的术语。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了新的期待,没有了新的进展,长此以往,语文课自然就变成了休整休闲课。

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平台,要允许学生持不同意见,给予他们矫正错解的机会。培养他们树立不盲从古人、不盲从名家、不盲从教师的独立精神,发现、保护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这是教学中真正要落实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应是异质、动态、合理搭配的;学习任务要有分工,让学生各司其职,又要定期轮换;讨论问题应有真问题,讨论过程应充分,让全员参与,有思想碰撞,可以深化知识,能够分享成果。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讨论、说明任务、适时评价鼓励。

(2)发挥教学机智,促进课堂上多向对话的形式,将对话引向深入

阅读教学,不应忙于给出答案,而要兼顾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如教《孔雀东南飞》“双双殉情”的结尾时,先向学生提示:除了写“双双殉情”,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可用来结尾?学生纷纷提出设想,如:焦仲卿、刘兰芝双双私奔;刘兰芝嫁给太守儿子气死焦母;让焦母突然死去……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对上述设想各抒己见。最终还是“双双殉情”的结尾,才能激起读者对封建制度的痛恨。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主体的理解,而且在多向思维中提高了学生学会阅读、立体看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三、积极探索体现现代阅读教学观念的模式

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需要相应选择不同课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课型。那么,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模式来讲课,才能体现现代阅读的观念?在2003年第6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郑逸农老师和崔国久老师就分别提出了“非预示性”教学模式和“非预设性”教学模式。2007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潘泽远老师又介绍了十种阅读教学基本课型:朗读课型、背诵课型、说话课型、讨论课型、质疑课型、分析课型、摘抄课型、读写课型、鉴赏课型、表演课型。

无论是什么课型模式,我觉得现代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有激趣;接着应安排学生充分自读,让学生独立解决学习主题;教师提供学习方法,正确引导阅读;然后进行研读,可以在这过程中细细品味欣赏文本;占有材料,独立思考后有必要让学生记录研读“随想”,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好准备。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自纠,提供自己的研读感受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写出感想。最后可以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与生活展开有个性的对话。

上一篇:主题式教学范文 下一篇:宏观调控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