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3:08

原生态设计

原生态设计篇1

关键词:生态 建筑 设计 生态建筑 设计原理

前言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建筑及其设计总是有着不同的考虑的,于是建筑的诸多形式就成了不同思想的外铄,这个世界也就呈现出我们的看法与想法的具体实相。当下在城市与建筑的设计思维里,何者的利益为重?何者至关重要?人类在地球建造的居所,是否一定要破坏环境或排挤其它物种的生存?是否有无害的可能?地球的承载力与人类繁衍是否有其极限?如今这些问题应该是建筑设计最源头的思考了。

作为建筑界的一员,我们应该试着从大自然中寻找建筑界的“生态新工法”。这是新世纪建筑师的使命,以挽救频临窒息的生态,也为能源短缺预作准备。大自然没有废弃物,所有一方的废物就是他方的养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楚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观察大自然可以体会与学习宇宙造物者的智慧与情感。

“能源物质消耗最少并对自然生态伤害最少的建筑”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将随着石化能源的匮乏与环境污染的严重而更受重视,也将形成二十一世纪建筑的新风貌。本文提出了“生态模拟”的概念,即由观察模仿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并归纳出十大运行法则,作为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的准则,以重新建构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新时代建筑设计原理。并提出“生态美学”的新世纪美学观念。

1大自然的运行法则

1.1自动平衡 回复稳定

地球除了人类以外,任何事与物,只要不足或超过,都会引发自动平衡的机制,寒流暖流山崩地裂是自动减压平衡的过程,某一物种过度繁荣就会提供天敌大量食物,天敌亦随之繁荣得以压制过度的成长。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每一物种都会提供上一层物种得以维持永续繁衍的养分,也留下足够维持自身种族的繁衍数量。若基因演化不足以应变环境气候的改变或觅食被觅食的天择,也有绝种淘汰的下场。新物种取而代之投人生态系统平衡的机制中,大自然自动调整得以逐渐修护缺口回复稳定状态。

建筑上向大自然学习,首先是观念的改变,应该了解“不停的追求成长可以永远的发展”是错误的观念,更应明白“平衡稳定才是永恒的基石”。在都市里,太多建筑在追求发展的观念中,不经长远的思考,使用率低,使用时期短,很快就因不符合需要而弃置。建筑的使用期应超过百年,才能维持都市规模的稳定不会快速地扩增,因此,人为建筑的建造应先确定其必要性,是否有现存可利用的场所,或可再利用的废弃建筑物,特别是大范围的都市改造过程中,最好不要轻易地建造低利用率的新建筑。不可存有增加建设就是成长发展,就是“政绩、成就”的观念。如果真需要新的建筑,应严谨地考虑空间的最大利用价值,不盖超过需要的量,并可以弹性多功能重迭利用。进一步再确保使用期超过一百年。生态建筑的原则包含“增加建设不一定是好事,非必要应避免增加新建设”。

1.2只取所需 杜绝浪费

大自然的植物或动物只向地球取用其生存之所需,水及养分够用就好。人类就不只是需要而已,绝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感觉,控制感、尊严感、象征感、恐惧感,除了生理的需要外,心理的需要又多要了很多。如果说这是人类异于一般生物的特质,建筑设计的思想就应该了解、面对、然后超越,我们接受这个特质可以在增加少量能源物质的前提下,适度地表现人类的感性。但应有所节制,在人文艺术与生态节能之间力求平衡。

在建筑构造功能之理性需求上,力求能源物质的使用减到最少,不作超量的能源物质浪费,更不作对功能与结构无益的建造。不应过分地追求豪华、气魄、新奇、突出,以及所谓的“前所未有”。对于创造感性的空间所增加的非结构、构造材料部分,应该节制其超过“必要消耗之能量物质”。并尽可能用人工与自然材质去表现人文艺术的人类特质。因为人工与自然材料是不耗能或低耗能的,对生态的破坏最少。因此,生态建筑遵守最少使用材料与能源的设计、建造、维持之原则并且呈现出材料本质的生态美学。

1.3没有废物 必有用途

大自然的一切事与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没有虚功也没有废物。几十亿年的演化已经让整体生态系统运作的每个动作与每个物体都有价值。动物排放的粪便与二氧化碳就是植物的养分,对于某些生命的废物会是另一些生命的养分。没有可用的能源与物质被浪费,太阳的能量供应地球全部生命之所需,能量与物质结合成生命的有形部分[而生命意识部份是宇宙超越太阳的奥秘],太阳能对地球的投射构成整个生命的世界。稳定的气温、植物光合作用的储能成长,动物逐层的能量传递,微生物的能量分解释放,又提供为植物的养分,这样层层利用能源与物质,几乎没有所谓的废物。

在建筑的构筑上,政治与经济的生态意识可以引导“无废弃物的做法”成为社会思想主流,强制或鼓励废弃物再利用。当然人类尚未面临生存危机之前,人性上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全面的再利用可能耗费更多的能源。但是建筑废弃之建材转化为低能耗的初级再生材料,可以提供敷地非结构性也非精致的规格化构材。不能消耗过多能源将建筑废弃物重制为精致建材,这是合理的材料再生原则。因此,敷地景观材料需要粗糙透水又不须高强度结构性能,最适合废弃建材再利用的目的。全面的规定地表材料皆为低能耗再生材,将排除高能耗太精致不透水的初用建材于非必要的区域,并为大量的废弃建材稳定大量的再生出路。省能再生建材的用途安排合乎大自然最少浪费与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废弃物污染。废弃的建筑物重新利用经过设计赋予全新的功能,延长建筑物的生命期比敲除重建节约更多的能源与材料,符合大自然最少损耗没有废物的生态法则。因此,废弃建筑的再利用与建筑废弃物的再生,也是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4整体共利 绝无偏袒

大自然不会独厚哪一个族群,强势物种生育率极低,弱势物种生育率极高,总是会维持每一个族群的生存。而不管强势或弱势在大自然中都可以得到供养。只因为大自然是由环环相扣的食物链组成,任何一部分受到忽略都会造成全面的影响,即便是天敌也是必要的存在,天敌可以淘汰物种中较脆弱者,对于族群的健康与改良大有帮助。生物界整体共生,顾及了别人就保护了自己,照顾了其它物种也就维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建筑的规划设计一开始就必须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意识,建筑师若想打造人类永续的生活环境,就必须接受地球全部生物的共同委托,留下它们生存繁衍的空问,每一块地球上的土地都是千百物种共有共享的,人类不能视为独有而全部占用。当人类的支配欲排除其它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再有虫鸣鸟叫,也不再有植物能遮挡烈日涵养水源提供氧气。人类的都市就成了地下缺水、地上污水、虫鸟不生、废气高热的病态孤岛。在大自然中人类未曾到访的原始地区,空气清新水质甘美,动植物既合作又竞争,处处揭示智慧与美丽。只要人类到临,自然界的和谐美景就遭到干扰破坏。人类集居的都市就是最不健康最不适合居住的地区,这就是人类不能了解“得到了全部却失掉了自己”的大愚若智。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人类的开发建设应该兼顾当地动植物生存繁衍之所需,这是当代建筑师的新世纪设计思维。

1.5多元多样交融编织

自然界有许多同步运作的系统,能源的传递、水的循环、空气与物质的循环、污染的净化、植物的生存、动物的生存,都在同一个世界交织在一起。这些可以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繁复运行系统构成了整个生态世界。生物界中的动物与植物的生存区没有明显的边界,常常有主要的生长区及延生的生长区,这些交迭编织在一起的生物活动区呈现出多元多样的共生型态,这将有利于觅食传种,维持生物健康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将人类的居所编织融人生态物种的栖息地,或将生物栖息地保留编织在人类的居住所,对于人类生活环境的健康与大自然生态物种的觅食繁衍大有帮助。因此,在地球的土地上建造人类的居所,不论基地的大小都应该留设供生物觅食传种大小不等的栖息地。如果建筑占尽了土地的表面,就将二楼以上阳台到屋顶建造成空中花园,用土壤水池将建筑物包覆起来,一方面还给原生植物动物原有的生存空间,一方面阻隔烈阳曝晒及涵养水源,人类的生活与其它物种的生存就可以共生在一起互蒙其利。人类的都市除了保留超大型的森林公园作为都市的绿肺,还以绿带串联起大大小小的公园,最关键的设计是将每一个建筑基地可绿化的地方都覆上土壤并留设水池,以提供多元多样的植物动物生存栖息觅食繁衍之跳板,如此人类的生活居住地与生物的生存栖息地就全面而整体地编织在一起。这才是新世纪建筑师以生态守护者自许的专业信念。

1.6永续能源取之不尽

大自然的运行完全依赖永续不断的太阳,既安全无污染又不虞匮乏。太阳能为万物生生不息的利用已经数亿年,地球表面冷却与日照加温维持了气温的稳定,更提供了几亿年来生物生存的能源,地球上的动物除了摄取食物换得活动的太阳能源,并无其它可以取用的能源。人类学会燃烧有机物质取得生物能,又学会利用水的位能,风的动能,地热的热能,太阳的光能,这些地球上既有的能源,对环境污染较低或完全无害,源源不绝但产量极少利用成本极高。石油天然气煤矿是古生物吸收的太阳能封存在地下,人类仅需计算挖掘运送提炼成本,并不计入原油产生成本。加之供应数量以产油公司当前利益不断增产,形成两百年不知节制的浪费加速地球几亿年储存能源的消耗。

地下石油原本就是地球埋藏的宝藏,还没有达到它最大能源使用效率的时候就已经将它挥霍殆尽,世界更堕落、穷人更恐惧、富人更贪婪,原本美丽的大自然也面目全非。这般奢华浪费的时代就如挖宝致富的俗人,终将散尽财富黄梁梦醒。能源危机的解决之道,端赖新世纪的政治家协议停止战争武器研发,将大量人才资本投入永续能源的开发与取得,以大幅降低太阳能源的使用成本与提高太阳能源效率。在建筑中充分利用永续能源是最不浪费人类能力与地球能源的抉择。

2 结语

原生态设计篇2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

众所周知,经济的快速发展间接加深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进而导致生态遭受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因此,生态环境污染是全球各国均面临着的一个问题。我国有不少城市甚至还由于受雾霾影响而长时间看不到蓝天及太阳。但是最近几年,伴随人们树立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建筑污染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实施绿色建筑,扩大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的使用范围,并且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另外一层意思来说,也就是指未来建筑也发展主流方向以生态建筑设计为主,且生态建筑设计还是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乏的一个措施。因此,对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不仅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且还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影响重大。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1、提倡健康舒适理念

生态建筑需要将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实用性充分体现出来,从另外一个意思来说,也就是指,建筑师需要将顾客的人文关怀表现出来,并且在建筑物的帮助下,将顾客与自然环境两者间的交流不断强化,进而使人们在建筑物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均可以享受到舒适及健康。设计者需要设计出优秀的通风对流环境,不断强化建筑的采光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得给住户建设一个适当的室内温度及湿度,同时还需要确保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及通风均不存在缺点,给住户提供优秀的视野、声音及心理等方面的感受。

2、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

生态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会选择保护环境的材料与无污染洁净的对策进行施工,进而使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能源的循环利用不断被提升,最终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效果。所以,在生态建筑施工时应该应用安全没有污染且可循环利用的能源,而有效的施工对策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影响的措施。生态建筑设计原则主要以日照强弱程度当做依据,并且对室内蓄热与照明系统进行自动的调节,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加强二次能源的使用率,并且扩大节能水资源系统的应用范围,按照合适的水温及水压实施回收水资源,同时采购材料时应该选择耐久性大、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容易的建筑材料[1]。当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应用通过安全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坚持不损害再生系统原则,在最大程度上应用自然材料,积极提倡工厂化作业生产,努力降低现场作业量,预防对患者造成污染,使建筑工程的施工以及材料使用两者的效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积极预防出现浪费的现象,从而达到生态建筑的效果。

3、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保护世界生态系统以及建筑物体附近生态系统两者的平衡是有效保护以及利用自然患者的最佳方法。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比如水能、太阳能以及风能。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附近的自然环境情况,对建筑视野、阴影以及风等有关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建筑绿化规划的设计需要与建筑附近的绿化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网络。建筑物应该从窗户来自然采光,所以需要在合适的位置设计一个开口,目标在于通风,同时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该详细考虑绿化配置,适当减少人工化的建筑环境。另外,建筑企业还可以建设喷泉或者观赏水池等亲水设施来将环境温度降低,且对气候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建筑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

4、节约能源

对建筑物进行施工时,应该以建筑物的功能性为基础进行施工,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物质的使用量,努力避免出现能源物质超量使用的现象,进而预防产生能源浪费的状况,或者是构建从建筑整体结构来说不实用的东西。同时,建筑企业不必要求建筑物显得奢华、贵气、宏伟以及奇特等,也就是说建筑风格理念以实用为主。对感性空间进行建造时,对于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及非结构的部分,企业应该对能源物质的损耗以及消耗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以小于必要消耗的能量物质标准为主。同时还应该积极推广应用自然材料或者人工制品将建筑的人文情怀以及艺术性体现出来。尽最大的努力在生态建筑施工工程中坚持使用材料和能源科学设计、建造的价值,进而达到节约能源,进行生态建筑的效果。

二、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方法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而在最大程度上将建筑物中具有价值的生态元素保存下来,且维持生态的完整性不被人为破坏,使建筑物体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时生态建筑设计方法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因此,我们的建造行为需要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且适当修复与保护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设计方法根据其内容可以被分为整体设计以及单体设计两种,具体如下:

1、整体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需要进行建设的建筑物纳入到整体的城市中,究其原因在于不管何种建筑物均是城市大建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建筑物是城市整体建筑的一个内容,对其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将需要建设的建筑物附近区域当做设计目标,对建筑场地的自然条件、基本条件进行详细的考察,并且综合分析自然因素后,再设计出一个可以具体落实的经济高效方案,这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生态建筑设计方法中的整体设计。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生态建筑需要具备城市及地域的传统景色本土化特点,且设计出可以提现城市新面貌的新景观。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对原有不合理的布局模式进行改变、对区域进行再次划分、健全资源配置,且生态建筑设计还需要对城市的历史文脉进行传承,并且对其自然地理进行保护。(2)对自然环境和建筑物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还需要考虑采取何种措施使生态建筑工程项目达到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在生态建筑过程中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将各种元素有机结合,从而开展系统、高效的施工,达到生态建筑的效果。

2、单体设计方法

从构建成建筑物的要素进行分类,可以将生态建筑物分为屋顶、内墙、地面、外墙、楼梯以及门窗等多个部分;如果从建筑物的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则可以将生态建筑分为主要空间、次要空间、结构以及秩序等多个方面;从建筑设计图纸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总平面、立面、平面以及剖面这五个部分;而从建筑应该达到的实用功能及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思考,则建筑物的牢固性、承重程度、隔热、采光以及保温等则是首先思考的问题。上述提到的各种因素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均会出现单体问题,而整体则是由单体构成的,因此设计者对各单体进行合理的设计后,才可以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生态建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息息相关,并且还对建筑的环保性影响重大。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而生态环境更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因此,生态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值得大力推广,保证我国建筑行业能大大节能环保施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妹,沈一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探析一一以植物建筑为例(英文)[J].JoumalofLandseapeReseareh,2014,12(23):234-235.

原生态设计篇3

【关键词】日本;原生态;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65-2

一、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特征

日本的民居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首先,出于地质条件地考虑,多地震灾害使得日本房屋较少使用钢筋、混凝土,而较多使用轻质木质材料,这样可以将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减至最低。同时,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日本多二层小楼,采用轻质材料也便于灾后的重建工作。其次,日本的建筑多使用木质原色,不加掩饰的暴露材质本身之美,而很少涂刷彩漆或者繁复装饰。这使日本建筑整体呈现一种朴素、自然的木色美感。关注材质、讲求简朴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尊重自然、尊重物性的简洁式的原生态美学。日本现代设计师五十岚威畅表述对材质表面的认识:一是视觉的表面,二是可触的表面。此观点充分传达了材质的物性与人性的沟通的重要性。物体能够借助视觉、触觉与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非常注重细部构造的布置,这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和“功能至上”不无关系。日本有“京都人很难交往”的说法,重视格言、风俗习惯的日本人在考虑建筑建造时,对很细微的局部都非常介意,因此得到这样的评价。

日本建筑最能体现原生态特征的地方在于它十分注重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融合。在这方面,建筑师安藤忠雄则表现得十分突出。他的建筑坚持在材料和技术上运用现代的普遍性手段,并引入固有的风土和自然,不断进行将场所的特殊性投影在建筑上的尝试。这与他所倡导的“地域主义”建筑观关系甚密: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创造出植根于建筑场所的气候风土。

当被问到“20世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问题时,安藤忠雄从建筑的角度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它是用现代主义理念将世界均质化的过程”。世界迅速均质化的大潮使历史培育起来的固有地域文化开始逐渐地失去特色。严重地讲,它夺去了人类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安藤忠雄所做的就是用建筑去恢复人类丰富多彩场所的努力。

安藤忠雄的建筑代表作大山崎山庄美术馆则可算作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大山崎山庄曾几易其主,最终在1993年为朝日啤酒公司所有。安藤忠雄受其委托在修复山庄的同时在庭园内建造80坪(约266平米)左右的小美术馆。为了不破坏周围环境,尽量控制美术馆体量,安藤忠雄将之设计在地下,并将院内原有的一个水池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元素修复并保存下来。大山崎山庄坐落在一个春天有樱花、秋天有红叶的美丽地方,由于在设计这座建筑时对周边环境的详细考察,因而使得竣工三年后,远观建筑,竟然全部被山庄茂盛的树木所遮掩,使建筑俨然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既没有突兀地与整体环境分离出去,也没有破坏整体的自然景观。安藤忠雄的建筑不仅完美诠释了原生态设计的理念,同时也正如英国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在《地域主义批判》中所强调的那样:植根于建筑的场所,充分尊重其风土性。

日本建筑对于材料本质的喜爱和尊重源自于日本民族对于自然和世界的尊重,这种尊重不同于通过主观上对世界的改造以期达到同自然的和谐。日本设计对于同自然环境融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的探索正是对设计原生态的理想诠释,这种努力的探索尤其在日本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更为常见,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师思考和学习。

二、日本服装设计中的原生态特征

日本传统服饰和服与中国唐代服饰有着很深的渊源。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社会昌盛,文化繁荣,与日本往来有加,因此在日本传统服饰里面可以看见很多唐服的影子。但日本民族却将这种传统的风格特征延续至今,并通过现代的技术和审美将之赋予全新的时代特征,使得日本的时装设计在国际时装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当今日本现代时装依然可以寻找到传统服饰的痕迹。平面裁剪、直线切割的传统特色使得日本时装具备国际大师们所说的“折纸”之美,简洁且不失庄重。黑色、灰色、暗色调和印第安的孔径染色在继承了日本崇尚自然原色精神的基础上更赋予了日本时装以晦涩浓郁的东方情愫。对于面料的精挑细选和科技研发更是从人性的角度提供给着装者贴近自然的舒适度和亲和触感。日本对时装设计的大胆创新以及努力尝试使得日本时装越来越成为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品。

最能够代表日本时装以不同凡响的创新精神同西方时尚相抗衡的日本时装设计大师非三宅一生莫属。他的时装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将设计焦点集中在人体本身,通过跳脱时下的流行,将穿衣变成一种有趣且富诗意的幽默行为。三宅一生十分重视对服装材料的创新,他改变了高级时装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亚麻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三宅一生喜欢将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通过现代科技以及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因此他被称为“百料魔术师”。他的这种对材质的着迷与精研不仅反映三宅一生本人作为时装设计师对于审美的创造理念,同时更体现了日本服饰对于材质本身的关注和尊重。材质本身所散发出的视感和触感似乎从人的“五感”出发,赋予日本服饰以独特的东方神韵和细腻感受。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三宅一生在服装设计领域开创的解构主义风格中窥视到原生态设计那种简洁、朴素的形态特点,同时也可以从他对材质本身的无穷探秘中找寻回自然气味和人性之美。这也在最高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日本时装的大体特征和未来走向。

三、日本原生态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日本原生态设计虽然是在现代设计语言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它的美学原理和文化定位却早在神道教和佛教禅宗的思想启蒙时期便已完成。神道思想奠定了日本设计对自然元素的热衷崇拜,佛教禅宗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赋予日本设计以“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天人合一”的审美哲学,它不仅从设计符号上使日本设计更加简洁化,更在设计思想上影响着日本设计“以空灵填满宇宙”的东方神秘美学。可以说,日本原生态设计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刻探寻和不断追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日本原生态设计得以发展至今与其不断回顾历史并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精华有极大的关联。

反观中国现代设计,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漠视,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盲目追捧――这种舍本逐末、断章取义的设计方法和态度直接导致中国现代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自我风格和艺术特色的缺失,同时导致设计作品停留在符号模仿、意义借用的表面阶段,而未达到深入内涵和精神传递的深层界面。大部分人都只在所谓的现代设计时空界面小打小闹,却从未意识到应将目光投向过去,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设计的精神之源。这种设计现状不得不引起中国设计界的思考。

日本原生态设计的成功可以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重视传统思想的传承和深入思考,从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当中汲取精华,使中国设计从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充分践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当代设计已经不再受限于西方设计的统率,世界各国设计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深刻挖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重要性。中国设计师应当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诸如老庄哲学、国画意蕴以及其他古典美学之中汲取思想精粹,结合现代设计手段使中国设计既具备国际设计语言,同时更多传达出具有中国特色以及东方特色的思想内核。

其次,在设计元素的选取上更加注重传统的、民族的设计元素,而不要一味地追求流行与西化。民族的设计符号有助于更好地表现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设计意图,在设计的表现上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中国的传统美学元素,诸如祥云、龙凤、书法、花卉、中国红等极具代表性,这些元素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中国设计,反之,应该坚决摒弃传统元素无序滥用的不良设计作风,杜绝对传统美学符号不加改造地罗列和堆砌,而应该提倡适当且合适地运用,这样才会使中国元素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至于沦为贬值的设计附庸品。

同时,对待外来设计思想和潮流,既不能一味单纯地吸纳和采用,也不能完全排斥和不顾,我们应该结合中国设计所面临的现状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做到与自身完美融合。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制造”的概念已经渐行渐远。我国政府近年也提出“中国创造”的崭新理念,这对于中国设计领域无疑是一场不小的意识革命。作为创意行业的代表,中国设计历经30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古语说“三十而立”,中国设计也是时候沉静下来,努力思考和寻找自身的定位了。设计不仅仅是作为服务于生产的一门科学,它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灵魂。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设计终将成为商业大潮的牺牲品,所以借着对日本原生态设计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从中窥视中国设计灵魂之所在,探求人文思想之光芒,借着每一个对中国设计抱有希望和为之奋斗的思考者的灵魂,解读和开拓属于中国设计的内在思想以及对世界品味的新诠释。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学者和设计人员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积极研究中国文化以及从他国特色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对邻国日本设计的研究,更是在学界和设计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种好现象,它的兴起代表中国设计开始反观自身传统文化并积极从中吸取文化价值,实现自我突破。一股重拾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设计新风正在中国大地上渐起,身为中国设计界的每一个学子和同仁都应从日本原生态设计中学习有益经验,并通过扬弃吸收为我所用,为迎接中国现代设计的崭新春天而贡献微力。这将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炳祥.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

[2]邹源封.“原生态”现象的哲学思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

原生态设计篇4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低碳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社会低碳发展理念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如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的共同追求。生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净化以及城市发展品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城市将生态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并且已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生态景观是城市建筑与规划景观的统一整体,而从细观层面,生态景观包含植物层次结构的规划,植物与环境的协调设计以及植物颜色等的搭配协调等。因此在进行有效的生态景观设计时,必须根据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开展工作,从而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

2 传统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是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景观生态规划决策的做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第二,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从生态景观学层面分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景观设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的将景观设计融入到整体环境设计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已经逐渐从实际的景观融合转化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因此,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应当具有新的时代意义,而这种设计原则的意义更多的应当是从人与自然两个层面出发。

3 生态景观的设计创新原则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及出发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当然设计的原则还是要建立在传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但是,它所突出的是生态与景观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共同的融合。

3.1 和谐性原则

随着国家“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和谐一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且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产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和谐性原则。具体而言,生态景观在结构及内容的规划构架层面,不能局限于景观设计本身,而更应该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发展的需要等层面进行设计。生态景观的和谐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从设计应用层次分析,和谐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主旋律。例如,东营市广利河东段生态自然区景观概念设计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将生态景观设计完全的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了和谐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局面。

3.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原则中的综合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是建立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将生态景观有效的融合到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中,使之形成统一有效的整体。具体而言,在景观设计时,要将多种原则综合考虑,景观搭配有效的融合到居民小区建设、城市规划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娱乐场所中,使得生态景观从形式以及内容上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元素。

3.3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也是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原则是摒弃了景观本身的植物、景物等组成部分,而是将生态景观中的各个元素与城市中的建筑、产业、人文思想、物种等各个元素重新搭配,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的具有层次性、结构多样性的规划系统。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这种多样性原则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内容,使得景观设计形成有效的多层次、多目标群的结构。国外很多城市,如巴黎、纽约等一些郊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利用物种及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一定区域的生态农田庄园,非常适合居民生活。这种方式当前在我国武汉、北京等地区已经被采用,利用当地的优良自然资源,形成多样性的生态设计结构,能够更好的达到生态景观设计的效果。

3.4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的健康安全生活出发,保证生态景观的设计安全性。从具体出发,安全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安全性。材料的安全性是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建筑型材料,景观设计一定要选择安全性的材料,特别注意例如有害气体挥发性等材料的选择;第二,景观规划的安全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景观不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例如,不能影响正常的交通,侵占人们生活的必要场所等;第三,生态景观设计的心理安全性。生态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上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态景观设计作品。

3.5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是当前低碳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景观设计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的理念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以来的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景观设计能够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展开。第一,自然优先原则。要保证可持续性的目标,必须要合理利用原有的自然基本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降低整体设计的成本;第二,材料的合理利用。在景观设计中,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从而减少材料的一次性使用浪费,形成了有效的循环利用模式;第三,选择节能技术。当前很多先进的技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为社会发展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当选择有效的技能技术,例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利用等,从循环的能源利用过程中达到设计的要求。

4 结语

生态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也在发生变化。文章从当前社会发展出发,重新定义了五个基本原则,能够为实际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顺英,张勇浅析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性与乡土化[J]. 山西建筑,2009,26

[2] 金章利,刘高鹏,夏振尧. 随州绕城公路生态修复中的景观设计[J]. 中国水土保持,20098,7

[3] 刘励妍.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J]. 中国建设信息,2009,7

原生态设计篇5

【关键词】:高原地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喀什特地势地貌高原省份,由于地理因素,我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交通限制。而当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及我省得天独厚的优美风景和气候,给我省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我省的城市建设规划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从微观角度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设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进程一样,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充分研究城市地理、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美学等相关因素的条件下,对城市空间形体的一种塑造。其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具有舒适形式,功能方便,颇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形态;要营造出平等、自由、合理的社会环境;为振兴和发展经济,提倡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当然,也必须合理控制城市发展,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人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五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我省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2.高原城市的城市设计要素

2.1 高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即在城市范围内,由建筑物、广场、道路、水体、绿化、标志物等共同围合、界定而成的空间。高原城市建设的基底不同于平原城市,它的可建设用地一般比较分散,这就决定了高原城市在用地方面的布局。对于复杂的地形,要遵循优先布置主要功能项目的原则。在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发展时,要注意各个地段的建设条件,也不能忽视这些地段之间及其周围地区的交通联系等。高原城市的结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带型、组团型、树枝型、串联式等型式。由于高原城市的地形比较特殊(平原城市是二维用地,而高原山地城市是三维用地),在自身生态构成方面,高原城市比平原城市更有优越性。

2.2 高原城市道路交通。道路是高原山地城市的骨架,它是高原城市空间布局的整体形象和形态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运输条件,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道路展现了城市建设与地形结合的特征,其走向、布局、尺度都体现了它适应客观环境。因城市地形的特殊性,山地城市的路网多为自由式路网。这种自由式的路网,结合地形,将道路弯曲成为无规则的几何图形。它的优点是能够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能保护自然山体。

2.3 高原城市景观设计。高原城市景观构成因素: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都是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如:水体、地形、气候及各种植物等。在设计城市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各因素的特征及其美学价值。②人工因素。人工因素是人们根据主观意愿进行改造、加工景观的因素,其最大的特点是人为创造、人为建设,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当它成为积极因素时,会使城市景观十分和谐、完美。反之则会使城市的规划出现杂乱无章。它包括建筑、构筑物等。③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一般会从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会对环境演化产生影响,使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变得协调一致;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法律及技术等因素,使之符合社会需要。

3. 高原城市设计的新认识

3.1 适应高原城市地形的城市设计的理念。(1)亲水。自古以来,许多山地城市是沿水发展的。亲水是人类的天性。不同的水的形态,会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于高原城市而言,水是其景观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高原山地城市时,应该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形成城市景观的“山水一体”格局。(2)择高。高原城市的空间比平原城市多了一维。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注意空间的多维性。高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气候、生态环境、植被,还会对影响城市的建设。如建设运输较大、工程较大的公共建筑应布置在高度较低的地方。(3)择坡。坡地对于高原城市来说,是十分常见的。因而,坡地对高原城市的设计影响很大。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坡度、坡向的不同而决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用地选址、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组织和景观设计等。(4)留顶。留顶是指山体的顶部需要留出来,用以作为城市的绿化景点。设计需要留顶,是因为山地城市有多种山体分布;加之城市的用地紧张,为了节约城市用地,争取生存空间,城市发展多维空间。设计高原城市时,应该考虑多维设计,使城市空间集约化。

3.2 高原城市设计新思路。(1)道路系统优化。高原城市的道路起伏大、弯道多,使得它的景观错落有致,有着多层次特色。设计高原城市的道路时要运用“人车分离” 、“步行优先”的思路,尽力优化城市道路系统。综合考虑我省的地形特点,可以从平面和竖向两个方向着手。(2)脊柱构建――规划设计应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城市的布局紧凑,形成这种集中型间隙式空间发展模式。这种间隙式发展,是在城市各片区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保留各片区间的林地、湿地等,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如此一来,这些绿色屏障能够减噪、降尘、蓄水、净化空气、改善环境。(3)组织填充――控制建筑系统,景观系统。人们常把建筑作为是感知城市空间的标志物。高原建筑的独特形态是城市风貌的特色因子。在控制建筑系统时,应该着手于建筑系统平面和纵向轮廓,应加强城市门户与标志的设计,结合城市环境地形,认真选址,精心设计,体现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和精神,使城市面貌得以美化,城市景观得以丰富。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该尽量提高。还应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构建丰富的城市绿化空间。

3.3 高原生态城市设计的原则

3.3.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即城市设计要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城市设计着力构建城市的生命力,不仅要关注城市个体的人,并要关注社会群体中的人。要认真考虑人的要求,以人的尺度为出发点,注重亲切的感的塑造,使城市外部空间的界定与围合得以增强,外部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得以改善;使人们的活动参与空间形态、设施、环境等多样化,凸显我省城市的文化特色。

3.3.2生态原则

城市设计要注重结合自然特色,以生态思想为指导,以保证城市生态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高原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经济现代化,使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良性发展,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效果。

3.3.3因地制宜原则

高原城市设计的因地制宜原则是指城市设计要根据城市地形进行。它主张:在设计高原城市时,要合理安排人工形体环境的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在确定城市的容量时,要从自然高原的格局为出发点,适宜控制、合理引导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尽力使城市环境相匹配,有机结合城市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创造出完美的山水城市空间。

4.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大多是以平原城市为主要对象。但对于我省这样一个高原省份来说,充分研究和探讨高原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有助于解决在我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Z].

[2].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5.

[3].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5,10:43-45.

[4].孟欣慧.城市绿地中园林建筑及小品规划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原生态设计篇6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如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改善环境问题,并且解决一下生态问题,已成为了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理论便是其重要举措。

二、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1.生态建筑的概念

不少学者就生态建筑做过一定的定义,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范围内,生态建筑是具体的建筑,是指在设计、建设、应用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原理,与自然环境、人类等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就广义范围内来说,生态建筑是抽象的理论,它从生态学原理与建筑学理论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已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要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建筑生态化的实现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有:构建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降低对各类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对环境、社会、人类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周围的环境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实现建筑、人、环境的和谐相处。生态建筑的实现目标是,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合理的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建筑、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

2.生态建筑的特点

将环境提升到了与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生态建筑是在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在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为指导,综合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科学技术等,针对建筑建设及使用中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生态平衡,实现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低耗、高效、无污染。它是以天然条件为基础,加以合理的人工创造,构建和谐统一的环境,以有效的控制资源的使用实现生态平衡。

建设过程中的因地制宜使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态建筑的这种地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环境中的气候、地理等实体性特征要素的协调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环境中的历史、人文等抽象性特征要素的协调统一。建筑本身就是实体元素,与当地气候、地理等地域自然特征相适应是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参与部分和体现部分,与地域人文特征相适应是必然。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建筑生态化最好的实践,此过程中也赋予了建筑一定的地域特征。

三、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 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首先所体现的应该是建筑设计所具备的前瞻性。任何建筑的设计都是源自对其所在地的气候、技术、文化和用地环境要素的反映,要做到保护环境的建筑设计,必须将环保意识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尊重自然的原则

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二)整体优先的原则

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三)经济性原则

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 R”原则。

(四)乡土化原则

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五)安全性原则

住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况下的安全。

(六)方便性原则

住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住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

(七)舒适性原则

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声,宽阔的绿地和活动场所等。

从以上的几个原则可以看出,作为一名设计师要对本专业有综合全面的了解,而且应该在相关学科专家的协助下,全面地了解与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的设计,这应该是作为一名设计师的基本要求。

四、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研究

1.与环境的协调化

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设计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合理恰当地处理好环境、建筑、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新、旧建筑的矛盾,合理预测和控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在做某公园绿化、美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时,将回归自然作为设计主题,具体体现为不破坏现有的植被,依山造舍。就势建馆,不因经济利益而建设大的活动场馆,突出自然风光,建筑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点缀,将那些必要的人工建设痕迹淡化到最低点,人造山石、卵石铺小路、仿真泥木墩、石砌条凳、矮小的红色坡顶小屋在葱郁的绿色中若隐若现.漫步公园,大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使人意趣盎然。

2.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生态建筑设计的宗旨即注重环境,与环境相适宜,但不等于抹杀了设计方案的个性。生态建筑更应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使其融于环境,“建筑的目的在于创造完美”。建筑师必须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建筑作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要求能够良好地把握设计尺度,将建筑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功能使用便捷,流线明快顺畅,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将各个空间有机组合,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造景手法,使整个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与周边背景相呼应,将其统一在大自然的“神妙”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具备了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林区,建筑采用干阑式构造,使房屋下部架空,既可以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又有安全感;在黄土层肥沃的黄土高原,多采用生土技术建造窑洞,依山就势,节约耕地,较小地破坏地面植被和自然环境,这两种建筑形式都是古代人民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属于传统的生态建筑。

3.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或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五、结语

生态建筑是和大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回归自然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社会和自然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润生 赵建翔 浅析生态建筑中的因地制宜原则[J]作家2010(22)

[2]杜美忠 浅谈建筑生态设计[J]山西建筑2012(08)

[3]黄少云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山西建筑 2011(26)

原生态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出现了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以人为本,以最小的物力获得最舒适的人居环境,以建筑来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破坏环境。“生态建筑”已成为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理念,并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生态建筑的设计可以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体系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应该受到行业的关注 。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取自然之所长,避自然之所短,以建筑技巧使建筑融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使自然更宜人居。虽然说起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做起来却极难。比如,在我国的北方,冬天极寒,零下二十几度是常有的天气,这就需要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充分体现生态建筑的内涵,那就是要使建筑具有避寒的特性,外墙就要加保温层,这样不但冬天不冷,夏天还不会太热,此外还可以安装“LOW-E”玻璃,将房间里的热量反射回去。在使用地热时,地砖就可以选择会“呼吸”的砖。这些都是生态建筑设计必备的基本技巧。生态建筑可以划分为绿色建筑、生物建筑、自治建筑。最好的生态建筑应该是可以使得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这三者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共生、互相和谐,三者之间既能融为一体,又能独立分割。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一、生态建筑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素。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应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诸如周边建筑群及交通、通讯、学校状况和其他生活设施的协调配置等因素。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

1、以人为本,科学设计。人本主义原则是生态设计的最首要的原则,因为即使不是生态建筑,也是要给人居住的,如果不宜居,那么就失去了建筑的最基本的意义。所以生态建筑也不例外,宜居是最关键的原则。因此,生态设计师必须从温度、采光、通风、湿度、噪声污染等多方面为即将居住于其中的人考虑。在噪声方面可以采用墙壁间的空心砖隔层减少居民之间的噪声,采用磁性节能保温门减少传统的老式防盗门开关的巨大声响。采用降噪玻璃降低户外噪音对居民的干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是可以将节能降耗与舒适性的提高集于一个建筑物之内的。

2、整体设计原则。生态建筑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建筑,生态建筑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建筑,而是可以与自然互动,与人类互动的建筑。生态建筑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生态建筑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其内部进行微调整。生态建筑设计师们必须从整体入手,从整个环境的角度设计生态环境的整体架构。根据其所在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统一考虑,权衡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解答。其次,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问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3、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的未来趋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强化生态建筑的功能性,还要注重生态建筑的继承历史的特点。首先,尽可能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环保技术和材料是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建筑设计中应积极采用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其次,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5、整体优先的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6、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 R ”原则。

7、乡土化原则。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三、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的设计。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设计师应从本地的具体地域环境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建筑整体设计应该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去除传统的与自然相对立的、破坏自然的建筑观,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

2、灵活的立面设计。建筑立面不仅是室内外空间的分隔,同时还应满足许多其它功能,因此立面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各种要求。首先,在外墙设计时,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

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但可以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空调能耗。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若利用风压来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首先要求建筑物有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平均风速一般不少于3—4m/s),其次建筑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较浅(一般少于14m为宜),才可以形成穿堂风。

4、加强建筑智能设计,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生态建筑的智能效应也得到重视,例如把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型计算机、环境监控等技术与生态建筑相结合,设计出会呼吸的玻璃幕墙、智能采光窗、室内自动调湿、调温装置等,从而为人们提供低能耗、高效能的居住空间。其次,在构建生态建筑时,应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根据区域性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生物能等。

结语:综上所述,生态建筑有他独有的设计原则,充分了解设计原则,并严格遵守原则进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生态建筑作为2l世纪最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之一,它强调建筑设计与生态相结合,丰富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是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范峥,伊永伟.生态建筑设计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原生态设计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原理;探究

0引言

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技术也随之不断改进,而且环境的恶化也要求人们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由此推动了生态设计理念的发展和成熟,并实现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能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塑,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目前,城市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普遍采用生态学原理,实现了生态学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设计坚持生态学理念的前提条件

1.1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尊重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指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环境资源也处于相对贫乏状态,自然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应变能力,以维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所以,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生态学理念的根本前提。

1.2将互惠共生纳入生态学理念的范畴

目前,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互惠共生原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坚持互惠共生原则,是指在促进一种物种生长的基础上,带动周边生物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设计师通常会以生物的互惠共生原则为根本出发点,实现选择优良物种,以推动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进程。

1.3做好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思工作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坚持生态学原理,必须做好前期构思工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以实现最佳的生态效果,推动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下表就生态构思的方向及设计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

生态构思

相关方向 设计要素

方案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制定合理的设计规模,保证预算投资的可行性和相关收益的获取;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好评估工作,对能源消耗、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有清醒认识;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制定设计方案,强化生态理念,同时充分考虑后期管理问题。

技术材料的运用 尽可能优化技术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减轻环境所需承受的压力;就近选择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设计构思科学合理,尽可能实现操作简便、经济适用,提高人为管理效率。

气候环境 对园林景观建设区域的地形以及风向等有明确认识,保证布局的合理性;强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形优势和植被优势,保证生态大环境的稳定,同时调节局部小环境,为园林景观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能源运用 在不损害环境的基础上强化植被、水、气候等条件的利用;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保护能源资源,为园林景观建设积蓄力量。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尊重经济最优原则,并做好系统控制功能,保证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垃圾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地域特色 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地方特色,保留地方传统,吸收精华,不断提升园林景观建设的成效

2 园林景观设计中坚持生态学理念的意义

常规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只注重当代人的利益要求,未将资源能源以及生态发展纳入考虑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生态学理念较好的弥补了这一弊端,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注重环境保护,在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前提下为后代也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生态学理念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极大的优势,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适时引入该理念,适应了时展需求。

3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坚持生态学理念的有效措施

3.1优化土壤选择方案

通常,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极高,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优化土壤选择方案,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首先,要尽量选择湿润、肥沃的土壤环境。在进行选址之前,要开展大量测量工作,并将测量结果交给专家分析,然后再进行园林景观的选址,或者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劣质土壤,使其符合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其次,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替换园区土壤,以适应植物生长发展需要;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将新土壤附在原土壤上,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最后,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修复或改造被污染土壤,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生物疗法。生物疗法通常是清理有害物质,改善土壤环境,这种方法能节约成本,而且较少的使用化学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园区的环境,为植物景观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2积极开展生态调控原理下的循环再生技术

在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中要合理利用生态调控原理,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优化资源配置。要尽可能降低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必须将生态调控原理放在关键位置,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潜能和优势,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同时要积极开发替代新能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及园林景观建设积蓄后备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就要不断降低自然资源的人为消耗。由此可见,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更好的践行生态学理念,就要不断完善和保护城市园林生态系统。

3.3将水循环设计引入园林景观设计范畴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植入生态学理念,必须将水循环设计放在突出位置。通常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极为重视水这一关键因素,而从生态学理念考虑则主要考虑地表水能否进行正常的循环,水质是否清洁,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是否完善,能否实现雨水收集的最佳效果,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是否科学合理等。园林景观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水循环以及水质的实际情况,保证园林景观周围的水质清洁,并且充分发挥大型植物的净水功能,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水循环系统,为大型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园林的生态化。

3.4坚持生态学美学原则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指出,自然是被改造的对象,而美则是人化的自然。园林景观要坚持生态美学的原则,将美学与生态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以生态哲学为基础,同时坚持美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园林建造中,要充分发现植物本身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改造,使景观不断呈现出艺术化、多样化和地方化特征,打造和谐美观的城市园林景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及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中逐渐引入生态学理念。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园林景区建设满足了人类的这一需求。除此之外,将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7:47―49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3]陈波.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8(7):45-47

作者简介:

郑雯,江西上饶人,1989年3月出生,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现工作于上饶市时代建筑设计院。

上一篇:双语教学模式范文 下一篇:操作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