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旅游范文

时间:2023-10-12 21:31:24

原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篇1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1、生态旅游是指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对当地的自然区域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使人们带着好奇心去观察欣赏自然现象和人文风光,使旅游者在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区域完成旅游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

2、生态旅游强调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一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这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必备前提,并且这是生态旅游区和自然旅游区的本质区别。

3、生态旅游希望当地的居民积极参与,尊重他们的应有权利,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除有为旅游者提供体验自然旅游的自然环境的责任外,还有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以及维护当地的文化习俗完整性的义务。生态旅游应具有教育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努力提高游客环境保护的意识,甚至改变游客的生活方式和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

(二)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

针对传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它是指使游客到景点或到一些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区域进行旅游活动或为倡导这种旅游提供的一些服务。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开发是指通过一些技术和经济活动,使自然界中和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游客,并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生态旅游开发与传统意义的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提出了保护性开发的新理念,具体表现为; 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个限制级的前提,在自然环境和现有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选择生态旅游开发的方式和强度,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让当地居民受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强调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旅游开发是一种科学先进的开发理念,这一理念对于在草原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内蒙古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交通位置、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先是在乌兰察布草原开发建立了三处旅游风景区,分别是希拉穆仁草原、灰腾锡勒旅游区、格根塔拉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鄂尔多斯等地也迅速开发出了多处草原旅游风景区,已经可以接待相当规模的游客量,草原旅游已经是内蒙古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主题形象。但是,用生态旅游的理念来重新评估审视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现状,还是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在过程中开发的力度和方式不当,保护措施不到位,草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草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过于分散且规模太小;旅游产品的结构单一,组合开发程度较低;草原旅游产品缺乏品牌性产品,导致塑造旅游形象时乏力。

三、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研究

(一)间集聚规模开发与散点开发相结合

空间集聚规模开发模式是指在开发草原生态旅游时,在空间上要尽量集中在靠近旅游中心地的位置,以便能够使旅游中心地已有的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借助旅游接待中心特有的旅游资源,例如展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等,进行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利用,建设草原旅游的招牌景区,提高游客接待规模,通过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区带动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这种开发模式可使游客的部分活动转移至旅游中心城市,相对减轻游客的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旅游景区造成的环境上的破坏程度。

散点小规模开发模式是指以优良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使草原旅游景区(点)在空间上呈一个个的独立点分布状,形成小规模旅游景区。在草原旅游规模开发时这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以作为空间集聚规模开发模式之外的一种辅助形式,既在旅游空间集聚、规模开发分景区的四周,利用具有鲜明特色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一些和规模草原旅游不同的特色专项旅游产品,这样可以使原生态旅游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原生态观光与草原文化体验相结合

总内蒙面积35.9%的4135万公顷的草原,是内蒙古开发一切旅游产品的基础和依托,因为草原横跨几个不同的温度带,自动向西依次形成了草甸草原、干草原、沙漠化草原和荒漠四个类型生态景观。辽阔、绚丽多彩草原极具观赏力和视觉冲击力,是开发草原生态旅游的基础资源。但每种草原景观面积很辽阔,所以在每种草原景观的范围内,景观很单一,缺乏特定的观赏个体,很难使游客有一个连续的旅游体验。因此,草原生态旅游在逐步向教育、科考和草原度假休闲等专项草原旅游项目拓展的基础上,注意将草原特色的民俗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进行有机结合,丰富深化草原生态旅游产品。以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多种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是草原旅游资源中最具生命力和魅力的部分。选择一些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的民俗文化,用多种展现方式去展现这些民俗文化的特有魅力,可以使草原生态旅游的内容更充实,更突出草原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特色的民俗文化突出地域差异,既能使草原生态旅游的参与性、独特性得到提高,使游客获得更生动、真实的旅游体验,并从中感受到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又可以在不同地区塑造不同的草原生态旅游形象,进而提高草原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一)政府加大草原生态保护的力度

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所以负责草原旅游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士的法制观念,依法加大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建立完善有区别的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各地的所有生态旅游项目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总体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执行时,可以根据“谁主管、谁协助”的原则分层次、分范围、分类别的明确各个职责的负责部门,配置专门的管理执行人员,列入岗位目标管理

(二)端正思想,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正确的理解生态旅游是内蒙古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前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开发是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把普及自然知识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创新的更高层次的旅游。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因此,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应从这个建设原则出发,进行以在不破换生态资源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开发。加强涉及旅游业人群特别是和旅游业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更自觉地去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条件,因此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切实从法律的高度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日常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强制性遵守的法律相结合。对于一些破坏名胜古迹、毁坏草原森林、制造白色污染、伤害野生动植物及保护动植物和在生态旅游景区乱搭乱建的行为要加强管理和法律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结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深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概念和旅游方式,目前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掀起了开发生态旅游的热潮。内蒙古的生态旅游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凭借其极具竞争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内蒙古生态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和很光明的发展前景。展望未来,生态旅游必将发展为世界旅游的主流方式,因此,内蒙古要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生态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建设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高质量生态旅游景区,努力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篇2

[关键词]草原生态系统;旅游价值评估;剩余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8―0069―06

引言

要全面评估草原生态系统的旅游价值很难为自然旅游资源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决策者们在旅游发展中难以完全预测到其隐含的游憩休闲价值,不可能准确地与第一、第二产业生产价值进行量化比较,在决策过程中经常性地被低估。这种忽略可能会使人们在草原旅游发展中盲目追求数量增长以及疏于游客管理,对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威胁,为草原可持续发展付出代价。

草原生态系统的旅游价值不是单个或部分要素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而是各组成要素综合成生态系统之后,表现出来的有用性,王松霈认为这种资源具有整体有用性、空间固定性、用途多样性、持续有用性和负效应性等特征。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实地参观游览,而不满足于通过风光片等方式接触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草原的旅游价值是草原中植被、土壤、野生生物等综合为一个有机的草原生态系统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而绝非单个要素所能表现出来的。因此,对草原旅游价值的深入评估,能够促进人们科学理解草原旅游发展的服务价值,增强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1 草原生态系统旅游价值评估的方法

理论上旅游价值是满足人们心理或生理需求的精神损益,是一种虚幻的、不可度量的效用。但实践中人们根据替代花费、机会成本、支付意愿、边际效用等原理,利用相关市场的消费行为来评估景区旅游价值,这种意义上的旅游价值是一种替代价值。对于旅游价值的评估,孟永庆、陈应发介绍了森林旅游价值评估的8种方法,鲁春霞总结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旅游价值评估方法,根据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进行草原旅游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3类:即常规市场评估技术,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有效成本法等;替代(隐含)市场技术,其中有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模拟市场技术(又称假设市场技术),如条件价值法和选择试验法等。本文选择替代(隐含)市场技术中的旅行费用法来评估草原生态系统的旅游价值。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简称TCM,是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和最重要的一种生态系统旅游价值评估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户外旅游地的价值评估。TCM的思想最早是由霍特林(HaroldHotelling)提出的,1947年在他给美国公园服务管理者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这一概念(Hanley,Spash,1993),但直到1958年才真正被引用到研究中(Clawson、Knetsch,1966)。TCM是通过观察人们的市场行为来推测他们显示的偏好,寻求利用相关市场的消费行为来评估生态系统的旅游价值,它通过旅行费用(如交通费用、门票和在旅游区的花费等)代替进入景区的价格,并通过这些费用资料,求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因此,TCM最大的贡献是揭示并计算出某一生态系统旅游吸引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件商品或一项服务,使用者愿意为其支付的费用与实际支付的费用之间的差额。计算消费者剩余可以将旅行实际费用作为一种“影子价格”,当影子价格增加时,游客人次将减少,这符合供给―需求曲线。

TCM可测算旅游者对某一地点的需求函数,此需求函数是指旅游吸引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即:

Q=f(p,x)

这里Q指购买的数量,P是价格,z代表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量,如收入、年龄、文化水平等等,这些变量可使需求曲线发生改变。

2 四子王旗草原旅游发展概况

四子王旗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理坐标为北纬41°10’―43°20’,东经110°20’―113°00’,地处乌兰察布高原地带,海拔为1000―2000米。草原面积广大、景观壮美,是本旗的核心旅游资源,现有草原面积20843平方公里,天然草原3200多万亩,从南向北有山地草原、低山丘陵波状平原草原、高平原荒漠草原、高平原半荒漠草原,以及沙地植被草原和沙泛地湖盆低地草甸草原。旅游业是其中主导产业之一,是旗政府“畜牧业富旗、旅游业强旗、矿产业大旗”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格根塔拉旅游中心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

3 四子王旗草原生态系统旅游价值评估

3.1 草原旅游客源地的划分及各客源地的万人游览率

(1)草原旅游客源地的划分。传统TCM客源地的划分是以研究区为中心,按距离远近分成若干个同心圆带,每个带即为一个客源地,同一客源地的旅行费用接近,距离不断增大则意味着旅行费用不断增大。但是,这种划分法很难操作。本文将以省级行政区作为划分的依据,以各省所在的省会城市作为各客源地的所在地。

(2)确定万人游览率。在评估外国游客的旅游价值时,仅用旅行费用支出代替其旅游价值,可以不计算消费者剩余和时间花费。这是因为,境外游客的距离远,花费大,根据消费者剩余规律,距离越远,旅行支出越大,则消费者剩余越小。而且,四子王旗外国旅游者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草原旅游价值评估中,外国消费者剩余可以忽略不计,时间价值也可以忽略。这里只估算国内草原旅游者的剩余价值。

根据四子王旗2004年旅游统计资料,2004年到四子王旗的游客总数为47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3万人次,国内游客为45.7万人次。分别各省统计其旅游者数量,在统计中结合各省2004年年末总人口数和四子王旗草原旅游者来源比例(按各省划分),计算出各省来四子王旗旅游的万人游览率(V)。计算公式如下:

V=各省旅游者来源比例×四子王旗当年国内

旅游者总人次÷各省总人口×10000 (1)

根据公式1,计算各省的万人游览率(V),计算结果见表1。考虑到其他省份的旅游者人次只占总人次的1.9%,受统计资料的影响,难以确定其所处的省份,所以本文将不对此类游客人次进行计算与分析。

3.2 统计各客源地旅游者的基本情况

主要统计以下数据:

(1)2004年各省(客源地)人均年收入(INC)。

(2)2004年各省(客源地)文化程度(ED),ED指各客源地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占万人人口的比例,其中,除台湾人的文化程度根据网上资料获 得外,其他省市均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3)2004年各客源地旅游者到四子王旗旅游花费的旅行时间,为了计算方便,旅行时间均按各客源地旅游者从省会城市乘坐火车到呼和浩特所需的往返时间(T1),然后再加上由呼和浩特到四子王旗旗府乌兰花所需要的往返时间(T2)。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内蒙古的游客平均集中在距乌兰花6小时左右的车程内,对于台湾省,我们计算采用的交通工具是飞机。

(4)各客源地旅游者在四子王旗停留时间(T3),根据旗旅游局资料,来四子王旗的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为1.5天,我们按36小时算。

因此,各客源地旅游者到四子王旗的旅游所花费的总时间(T)就是:旅游时间(T)=T1+T2+T3。统计结果见表2。

3.3 计算草原旅游者的旅游成本

旅游成本(TC)是各客源地到四子王旗的往返交通费、旅游时间机会成本、门票以及在四子王旗的消费额等等,由于四子王旗旅游景区目前还没有门票,所以不在计算之列。

(1)计算旅游交通成本。为了计算方便,2004年各客源地旅游者到四子王旗旅游往返交通费均按各客源地旅游者从省会城市乘坐火车到呼和浩特所需的往返交通费(TC1),然后再加上由呼和浩特到乌兰花所需要的往返交通费(TC2)。由于绝大多数旅游者并不是专门来四子王旗旅游,是多目的地的旅游者,一般他们还要游览昭君墓、响沙湾、成吉思汗陵等旅游景区,所以在计算旅行成本时要把TC:除以4,然后在加上TC2,即旅游交通成本:TC1/4+TC2,这才是四子王旗旅游者的旅游交通成本。

(2)计算旅游时间机会成本(TC3)。旅游时间机会成本(TC3)=旅游时间(T)×单位时间机会成本(薛达元等,1999)。单位时间机会成本用人均工作时收入代替,人均工作时收入是以2004年各客源地人均收入除以12个月,再除以30天,再除以24小时获得。和计算旅游交通成本一样,计算旅游时间机会成本时也要把T1,除以4,所以四子王旗旅游者的旅游时间机会成本(TC3)=(T1/4+T2+T3)×人均工作时收入。

(3)消费额。据四子王旗旅游局资料,2004年四子王旗的旅游者平均日消费额是362.9元人民币,在四子王旗平均停留1.5天,所以旅游者在四子王旗的平均消费额(TC4)为544.35元。

因此,四子王旗每个旅游者的旅游成本为=TC1/4+TC2+TC3+TC4,计算结果见表3。

在上述各项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找出游览率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从旅行成本、旅行时间等变量中找出与游览率最相关的因素。现已达到某种共识,认为采用半对数形式的关系式,即将旅游人次的对数与旅行成本等进行相关分析能得到最好的结果(OCED,1995)。所以本文在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1.5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将万人游览率的对数与社会经济因子进行回归拟合。采用的公式是:其中:Ig(v)是各客源地到草原旅游区的万人游览率对数;TC是全部旅行成本;INC是个人年均收入;ED是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a、b、c、d、f是待定的常数或系数。

从公式2中可知,对某一旅游区来说,其总的旅游者的消费剩余,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旅游人次。而旅游者人次的多少则受多因子制约,如各客源地总人口、各客源地的人均年收入、旅行时间、旅行成本、文化程度等等。利用SPSS11.5,分别建立各客源地万人游览率与其旅游成本、总人口(ZP)、旅行时间、文化程度等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见表4)。

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率与各客源地的总人口、文化程度以及到草原旅游区所花费的旅行时间和旅行成本都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实,旅行时间对旅游率的影响体现在时间机会成本上,总人口的多少决定了一定区域经济总量上的人均年收入。因此,我们再次用万人游览率对数(Ig(v))与TC、INC和ED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Ig(v)=2.630-0.00331TC+0.00005626INC

+0.0003387ED其中,n=20,F=10.256>F0.05(3,15)=3.29,方程的相关性显著。且四子王旗万人游览率对数与各客源地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相关,而与旅行成本呈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旅游者人次的多少与各客源地的旅行成本、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有关。各客源地到四子王旗的旅行成本越高,则到四子王旗的旅游者人次越少,而到四子王旗旅游者人次则随着各客源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增加。

3.5 建构草原旅游生态系统旅游价值评估模型

由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如一年内)各客源地的人均收入、文化程度、交通条件等因子基本不变,因此可将其视为常数,故而,到四子王旗旅游者人次的多少随旅行费用的改变而增减。这样,就可以得到各客源地的万人游览率对数与旅游成本的方程为:

将各客源地的万人游览率对数值及旅行成本代人方程,求出各客源地的a值(见表5)。

在计算出各客源地。值的基础上,通过假定门票费用的不断增加来增加旅游成本费用,依据方程(公式4),求出包含不同门票价格的旅行费用所对应的各客源地万人游览率的修正值,进而求出不同门票价格下的2004年四子王旗旅游者总人次(见表6)。

根据所求出的旅游总人次(Y)与其对应的包含不同门票的旅行总费用(X)数据,通过对多个回归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分析,得知指数模型模拟最优。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

相关指数R=0.9999,拟合程度特别高。通过这个指数方程(模型)我们得到如下的曲线图(见图1),这条曲线就是旅游消费需求曲线。

由于目前四子王旗草原旅游景区的门票为零,根据TCM技术特征和原理,这条曲线以下的所有面积均为四子王旗草原旅游区的消费者剩余。因为本研究的社会经济因子简化为单一因子――旅游成本(它的变动仅以门票的变动来指示),所以,根据公式5,四子王旗各客源地旅游者消费剩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

通过表6可知,当门票为1100元人民币时,到四子王旗草原旅游区旅游的人次为102人次,这说 明随着门票价格的上升,到四子王旗旅游的人次已经很少很少,尤其是在现实中,门票达到1100元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本研究近似地取门票的上限为1100元。再结合公式6,我们得到四子王旗草原旅游区总的旅游者消费剩余为5897.67万元人民币。

4 结论

旅游价值实质是消费者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 Pay),只有支付意愿才是“人们一切行为价值表达的自动指示器,才是一切商品和效益价值的唯一合适表达方法”。按照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观点,生态系统的旅游价值也可分为两部分: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旅游的利用价值,包括旅游者支出和旅游者消费剩余。非利用价值包括:(1)选择价值。人们不仅以支付意愿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现场旅游服务,而且愿意为自己未来支付一定的费用,以便把这种旅游服务的选择留给自己,这种为自己未来旅游的意愿支付即为旅游价值的选择价值;(2)遗产价值。遗产价值是指当代人为了把旅游遗产保留给子孙后代的支付意愿,因为人们不希望生态系统的旅游遗产在后代人能利用之前就完全损失掉;(3)存在价值。旅游的存在价值是人们为后代人保护生态系统和旅游环境的支付意愿,如人们愿意支付一定的资金为后代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伦理上的存在价值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和责任感。

基于此,本文认为草原旅游价值由草原旅游利用价值和草原旅游非利用价值构成,其计算式为:

草原旅游价值=草原旅游利用价值+草原旅游非利用价值=(旅游者支出+旅游者剩余)+(旅游选择价值+旅游遗产价值+旅游存在价值)

但是,草原旅游非利用价值的评估在实践中还难以实施,所以本文只研究草原旅游利用价值。故而,草原旅游价值:旅游者支出十旅游者剩余。旅游者支出就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支出,通过四子王旗旅游局的统计和费用支出法中的区内支出法,得知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即为目的地旅游收入,所以四子王旗的草原旅游利用价值=514+5897.67=6411.67万元人民币,是四子王旗草原旅游统计收入的12.47倍。

通过对四子王旗草原旅游价值的评估,可使旅游目的地的人们认识到,草原旅游的利用价值不仅仅是消费者支出,还存在着巨大的消费者剩余,说明草原旅游目的地蕴含着巨大的旅游价值。而且在核算中还没有包括旅游非利用价值,计算的结果也要比实际的偏小(对于这些问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这种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草原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的基础上,需要旅游目的地科学地开发草原旅游,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值得说明的是,由于1.9%的数据缺乏详细的资料,因此本文的评估结果有一定的误差。

原生态旅游篇3

关键词: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一、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是唤醒人类的文化灵魂,是古老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模块。它主要涉及行为、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内容。原生态文化是民族生存系统中各类要素的基本定位。它的根基是生态演变,主题是群体或居民,内容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原生态文化下,人们保留的是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古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模式为延续,是人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吸纳现代元素形成现代的生态文化。

二、文化旅游

旅游一般不能脱离资源而独立存在。它寻找差异和特色的角度是资源。旅游的一般过程为:1.把民族的所有文化元素集中整理。2.发掘、整合、再创作。3、将原民族文化表现给外部群体,以此满足其他民族的多种文化需要,实现文化价值。

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则大不相同。它不以资源为根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创造,并按照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创造从而形成文化商品。这种文化商品使人们摆脱了单一的旅游环境,从而享受更新颖的文化。它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鉴赏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参加当地举办的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购买旅游文化产品为目的的旅游,是文化旅游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易是文化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交易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质使用价值和功能,而是物质或其他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它的本质是寻求心灵的共鸣,这种共鸣源自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文化旅游的关键不是旅游而是文化,旅游只是一个形式。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旅游的效用和目的的定位。

三、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价值

文化品牌是一个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最为集中的表达形式,是产品概念对接的人群情感,是不同民族的情感交流和认同。而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则与一般的文化品牌大不相同,它是与产品概念对应的消费水平的情感需求,是给用拥有者带来产品增值的无形资产。它以和群体旅游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象征、术语、记号或设计及组合为载体,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的载体形象为增值来源,以此来实现它的品牌价值。

四、打造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打造品牌首先在于创造品牌信用,而品牌信用的创造则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部传播途径形成旅游者在精神上对品牌的高度认同。而这种认同主要来源于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途径来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能力和吸引力。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需从以下几点出发:

1. 积极引导文化商品与旅游市场接轨

由于资源配置和项目设置的关键依据是需求。因此,我们在旅游资源项目设置的开发设计上,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以达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满足。而满足市场需求需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开发不同的景点,以达到对景点的全面利用。这样可以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可使人们更好的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在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以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2.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最佳的旅游文化切入点

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旅游亦是如此。旅游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提高,而掌握群众心理就成为开发旅游文化的重点。单一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对而言,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通过欣赏新颖独特的景观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的满足。只有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才能符合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原生态文化具有生态性,它把文化作为一种生态的思维,并使生态文明逐步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原生态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对自然更加崇敬,它的发展主要依赖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生态文化也具有自然性,是生态文化与历史有机合成的产物。原生态文化以它特有的天然形式存在于各民族中,这种天然形式甚至呈现出了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 突出原生态文化品牌的“生态”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特色成了时代的特征。因此,特色旅游凭着它的新颖有趣性越来越受到各种旅游者的偏爱。原生态文化能够极大的震撼人们的内心世界,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休闲方式的多样选择,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当今社会的分层越来越明显,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某种意义上真正的自由。原生态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它同时具备了民族、传统、自然、宽广等属性,反应民族本真的文化形态,使人们找回发自内心的心理情绪,回归到民族存在的精神家园。原生态文化旅游以生态为出发点,通过打造生态文化,充分吸收自然文化知识,将发展、环保与公众教育有机结合,以此唤回现代人对自的崇敬,从而达到当代的科学发展的目的。还可通过风俗、节日等有效结合,打造生活文化这一特色。

原生态旅游篇4

一、正确认识开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民俗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民俗文化所在地,为观赏、领略或参与当地风土习俗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它是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运用和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还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民俗旅游极具发展前景,是今后旅游发展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水族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文化,犹如发展旅游业的原材料,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就是散落在民间和各地的民俗事象。通过民俗旅游这一载体,把许多已经消失的水族民俗事象挖掘和整理出来,经过策划、包装和组合,使之成为最具动态感和参与性的民俗旅游商品。这样,既使水族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播,又可以把之转化成为社会经济效益。水族刺绣、剪纸、银饰、蜡染、服饰等民俗民间艺术就可以开发成为旅游购物品。如由“名匠第一人韦桃花”加工制作的“桃花马尾绣”就成了游客争相选购的精美旅游纪念品。

(二)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游客在异地逗留期间的消费需求,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必须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综合,足够的设施、设备和消费品当然必不可少。因此,旅游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的产品消费市场。水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使当地交通、餐饮、酒店等行业获得较好的发展机遇,还可使那些偏远的水族山寨,通过开展民俗旅游脱贫致富,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如随着近年来水族卯节和霞节系列旅游活动的举办,扬拱、九阡水各等地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地区,颇具农业文化特色的水族岁时节日民俗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当地水族同胞的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三)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水族民俗旅游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重视和发扬,濒临湮灭的民居建筑古迹得到修复和维护,而且还可以激发水族同胞对其传统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在开发水族民俗旅游时,若将其民俗文化中最优秀、最有特色的部分发扬光大,就会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如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族文字——水书、堪称世界刺绣一绝的“水族马尾绣”,就是在开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进而提高了对水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四)有助于水族同胞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变

为了适应水族民俗旅游的发展,当地的基础接待设施会不断改进,民俗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会得到修整和改善,为游客服务的生活设施也会增加,从而在客观上能改善水族同胞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有利于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随着九阡镇水各村、中和镇庙良村、都江镇怎雷村、三洞乡板告村、恒丰塘党村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的相继建成,当地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同时,还大大增强了村民的服务、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挖掘水族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文化、民间歌舞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内容。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所以,对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是做大做强民俗旅游的关键。所谓民俗文化内涵,是指民俗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各民族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文化含义。水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民俗

生产民俗是指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本民俗。主要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等内容。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古代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祈求丰收成为人们的共同心愿,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占卜、祭祀、娱乐等习俗。如水族民俗中的“祭田神”习俗就很有特色,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农耕社会水族人民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水族“饭稻羹鱼”的稻作农耕习俗,则又体现了水族“鱼——水族的民族图腾”这一文化内涵。因为水族对“饭稻羹鱼”农耕文化思想的追求,使鱼从来没有离开过水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深深地植根于水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里,以致在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祭祀中,形成了处处以鱼为特色的文化特点。

生活民俗是指饮食、服饰、建筑、居住等方面的民俗。由于这类民俗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也最具观赏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因而它是民俗旅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鱼包韭菜既是水族人民的节日美食,又是款待亲朋好友的必备菜品。用这种菜肴招待客人,表示祝愿大家永远健康。服饰是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水族姑娘服饰中的花鸟虫鱼图案,很具有审美情趣,给人花团锦簇、富丽堂皇之感,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民居建筑是民俗文化最全面、最生动的体现。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奇特,技艺精湛。它是南方闷热潮湿气候的产物,是水族先民与大自然斗争的一大成果,充分展示了水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是与指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水族的岁时节日民俗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水族端节——“年,谷熟也”的欢庆。过节预示新年伊始,更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老少安康、六畜兴旺之意。水族卯节(又称“古老的东方情人节”)——讴歌生命的律动,象征兴旺庄稼、催生爱情。水族霞节——稻作文化对雨水的祈求。其文化内涵是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水族苏宁喜——奇异的妇幼节,表现祈求赐福消灾,岁岁平安等文化内涵。

(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艺术

各民族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使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反映本民族心理和性格特征的精神财富,即民俗民间艺术。它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对广大旅游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水族双歌、单歌、丢歌;水族民间舞蹈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水族民间乐器铜鼓、皮鼓、芦笙、胡琴、唢呐;水族民间工艺马尾绣、剪纸、印染、雕刻、银饰等独具特色,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铜鼓舞是水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在节庆和祭祀时演出,表现庆祝丰收、乞求神灵保佑、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文化内涵。铜鼓是水族民俗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被水族人民视为民族兴旺、幸福和欢乐的象征。

(四)精彩纷呈的民间娱乐民俗

民间娱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节身心为主要目而又具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旅游者可以亲身参与和体验,并分享到活动的快乐,最终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主要包括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民间杂艺等内容。目前,比较有特色的水族民间娱乐活动有水族拳术、水棋、赛马、杂技和打手毽等。水族民间娱乐是其民俗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也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它不仅展示了水族同胞强健的体魄和智慧,还表现了他们团结友爱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适度遵循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

水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一个大有前景的旅游项目,但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品位与色彩、神韵等独特性。要开发民俗旅游,就应当突出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本民族各种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充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如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是水族的古老文字,内涵博大精深,包涵了水族关于天文、历法、宗教、哲学等丰富内容,现水族民间仍在使用,是研究水学的“百科全书”。马尾绣是水族民间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刺绣,工艺独特,图案精美,反映了水族人民的美学文化和生活追求,堪称“刺绣绝活”和文化珍品,具有极高的实用和收藏价值。端节是水族的大年节,前后历时72天,是世界最长的民族节日。卯节是水族青年的歌节,号称“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就可以构成水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大特色。

(二)参与性原则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不断提质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要求其旅游活动要有文化品位,而且还希望参与在其中。民俗文化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让游客亲自参与和体验民俗风情。因此,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应充分考虑活动的参与性:一要让游客尽可能多地亲身参与到某些旅游活动之中,体验异域民俗风情,这可大大增加民俗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如带游客参观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时,就可让他们就地居住,感知水族民居的建筑格局,了解楼层和房间的功能,并参与耕田、插秧、收稻谷等劳作农活,与民同甘共苦,体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还可让他们品尝和亲自制作水族美食鱼包韭菜,以感受水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待客方式。二要由当地水族民众参与经营,这样既能体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性,又能造就地域文化的神秘感,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如2009年9月中国著名作家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中,著名诗人雷抒雁就在水各民族风情园里当了一回“水家新郎”,体验了水家独特的婚礼,感受了九阡镇水各卯文化风情。水族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民俗既有独特性又有参与性,可作为重点民俗旅游来开发。

(三)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价值体现。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已从单纯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观赏,逐步转变到对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的体验。没有文化元素支撑的旅游业没有生命力,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应高度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函,可以高起点、高标准地从科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社会学的角度去进行系统挖掘。否则,没有文化品味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民俗旅游产品不会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对文中所提到的水族生产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娱乐民俗,还是对水族其他民俗进行开发的时候,都应该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如在开展水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还可将400多个水书文字符号,开发为旅游纪念品,制作成便于携带的精美图片或卡片,游客人来了,每人发一张,水汉对照。这样,就把旅游和水族民俗文化很好地结合来了。

(四)经济效益性原则

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在开发其产品时除了应该坚持以上原则外,还要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性原则,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产品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二是产品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的关键。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相当,开业时间相近。但在开业两年后,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优势是关键。因此,水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镇,具置与依托城镇之间的车程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距离也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四、积极探索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

民俗旅游商品魅力独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开发民俗旅游商品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一)文化品位的开发策略

文化是民俗旅游商品的灵魂,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俗文化能够真正得到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的现象。要做到把纯真、文明、表现民族气节的民俗风情原汗原味地展现给游客,高品位的文化定位是关键。所以,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时,一定要正确掌握本地的资源特色,结合当地及周边的旅游环境,对资源状况充分调研,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精心规划主题,把独特的水族民俗风情展现出来,才能提高民俗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

如由国家一级编导周群生担任总策划的大型原生态水族歌舞史诗画卷——《远古走来的贵族》其文化定位就准确。该剧共分为“远古追忆”、“多彩凤之羽”、“凤舞水乡”三个篇章,分别从追思怀远、民俗民风、喜悦收获展现水族先民百折不挠的南迁史、古朴神秘的乡风民俗及丰收祥和的喜庆场景。作品始终围绕着水族原生态文化展开,沿着这条脉络展现水族的历史背景、原生态歌曲、原生态舞蹈、音乐、舞美等民俗民间艺术,打造了一张强势宣传水族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名片。在演出现场,现代光影的表现手法伴着“忧伤的古歌,带着人们穿过历史的云山雾障,跟着一支带着远古文化和礼仪的神秘族群,由北向南,融入百越,开发岭南,再迁且兰,拓土兴邦,畴秀了美丽的都柳江……”这就是该剧带给人们的高品位文化享受。

(二)市场导向的开发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举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为了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还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将民俗旅游资源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艺术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充分表现民俗文化的艺术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悉,县政府将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县城“一江两岸”民族文化旅游一条街,倾力将建设成为一座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凸现别具一格的水族民居特色的中国水族文化旅游城市。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水族民俗风情园旅游产品。它是为了满足游客对水族民俗的了解与追求,将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民俗事象,集中放在一个地方进行开发组合,供游人观赏和参与的民俗旅游商品。当然完全属于人造景观,但具有集中、方便的特点,是目前旅游投资市场的一个热点。建成以后,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三)因地制宜的开发策略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表明,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民俗文化差异性越大,就越容易被选择。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全国各地,要开发具有民族性和差异性的民俗旅游商品,就是要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潜力,发掘民俗文化中的个性元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靠资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

如可对水族物质生产过程中举行的“祭田神”仪式、使用的工具、娱乐方式、“饭稻羹鱼”的稻作农耕习俗等进行组合设计,供游客前往观赏和体验。这样,就可再现水族古朴的民风和特有的习俗,为游客营造一种异域文化氛围,带给他们一种新奇的文化享受。

开发民俗旅游商品,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在游客面前,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和体现民族气节的元素展示给游客,供他们欣赏,让那些落后的、愚昧的民俗逐渐消除。如水族信仰娘娘神(生育女神)、村庄神、土地神等。这种信仰源于远古,主要是祈求平安、发财、消灾等。但在开展水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还应增添一种特殊信仰,那就是共产党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鬼不信神,信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崇尚科学。

(四)注重特色的开发策略

原生态旅游篇5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追求回归自然,并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复合观景、度假休闲及专项旅游活动也随之升温,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业已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游客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分。

我县躬逢其盛,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天然氧吧”和“华南之肺”的美誉,生态旅游也处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阶段,堪称最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欣喜之余,目睹我县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一些乱象与不足(如九龙井的烧烤、驴友们随地生火野餐)也颇感觉遗憾。笔者认为,我县发展生态旅游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才能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相得益彰的“共赢”格局。

一、承载力控制原则。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

二、自然环保原则。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规划设计要简朴、实用、方便,外观要与自然环境须溶为一体。

三、属地参与原则。开发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属地的地方经济发展了,当地的村民才会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即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村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直接调动他们参与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四、环保教育原则。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不同,除了享受丰富的森林资源,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环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启示游客环境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

五、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原则。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珍贵稀缺的资源,决策层与管理者应当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对生态旅游要有科学的规划管理,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六、清洁生产原则。在实际动作设计过程中,尽量不向环境中排放废物,把旅游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尽量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七、利润回投原则。为了使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持续有效的落实,在生态旅游经营中也要求把旅游经营所得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环境保护中,使旅游资源得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八、专业人员的培训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多知识广,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保护性开发意识,有很强的保护素质和保护知识,与大众旅游的服务培训不同,从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笔者相信,我县生态旅游在以上八个原则的框架下科学、合理地发展,必将与瑶文化特色双璧辉映,成为南岭腹地一颗引人向往的璀灿明珠!

原生态旅游篇6

关键词:畜牧业 草原生态旅游 生态外部性 可持续发展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高山草原,由于传统的环境破坏性产业使得草原生态破坏日益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人将从对巴音布鲁克草原实行生态旅游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来寻求一种更加适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巴音布鲁克草原概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我国第一大亚寒高山高寒草甸草原。位于天山腹地南麓,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之上,地处库尔勒市下属和静县西北部,由大小尤鲁都斯两个高位山间盆地和山区丘陵草场组成。总面积23853平方公里,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是我国第二大草原。也是新疆南部最优良的牧场。

(二)社会经济状况

巴音布鲁克区成立于1950年。由于拥有天然良种的牧草资源,自建国初期就将该地区定位为畜牧养殖基地。现辖4个乡,3个国有牧场,1个扶贫开发农场,总人口14310人,其中牧民占到人口总数的7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巴音布鲁克草场推广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畜牧业由弱变强,由副业变主业的转变。畜牧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但是,多年来,巴音布鲁克草场没有投资建设大的水利工程。据统计,1999年以前,国家每年拨给建设草原的资金平均每亩只有几分钱,累计建设人工草地1.8万亩、围栏草地7.07万亩,不到草场面积的0.3%,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透支”状态。已有的水利设施也十分简陋,大多无法正常使用,绝大多数草场基本上是靠天补充水源维持生长,若遇到干旱少雨的年份,牧草不仅长势较差,而且大量干枯死亡,遇有风沙,草原湿地大量消失。牧民定居问题虽然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90%以上不配套,缺少饲草料基地、围栏草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现象仍然存在。

二、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退化问题及原因

(一)草原生态退化现状

巴音布鲁克草原由大、小尤尔都斯两大部分组成,西边大尤尔都斯以冬春场为主,牧草长势较好,东侧小尤尔都斯以夏秋草场为主,牧草长势受气候影响较大。多年来,放牧数量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牲畜的高强度反复啃食,造成草场的逆向演替。加上春夏季水热不同步,时空分布不均,时有干旱发生,更增加了草场的负荷,由此造成草原普遍退化。

(二)草原生态退化原因分析

1.政府决策不当

我国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政府到基层,一直认为草原的功能,就是畜牧业的基地和承载者。巴音布鲁克区政府也延续和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主业就是畜牧业。片面地强调草原的经济发展功能,而忽视草原的生态保护功能,认为草原就是畜牧业饲草基地,牲畜养得越多越好,致使草原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导致了草原生态的退化。

2.传统大众型旅游对草原的破坏性

畜牧业作为致使草原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的同时,该地政府盲目发展传统大众旅游也是造成草原生态退化的一个原因。

传统大众型旅游的开发商是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理念的,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开发商会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盲目吸引游客,开发不利于草原生态的旅游项目等,这一切都加剧了草原的生态退化。

3.“公地悲剧”引发草原退化

巴音布鲁克草原出现这样严重的草场退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地区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土地产权机制。

一方面,草场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在产权划分不明晰的情况下,牧民很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盲目扩大畜种头数而不顾草原的承载能力,因此这本身就极易造成牧民的过度放牧。再加之政府又将畜牧业定位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主导产业给予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牧民的生活几乎全部来自于畜牧业的创收。这两者都加剧了牧民对公共性草场的掠夺性放牧,最终导致“公地悲剧”出现。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需求类似于牧民对草地的需求。消费者需求也没有排他性使用的所有权,旅游开发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零成本使用必然会产生产业发展中的过度进入。另外,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旅游产业在进入者进入之前是无人所有的,谁先进入,谁先占有,市场份额对旅游开发商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市场份额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样就会出现各旅游开发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抢先进入市场的现象。

三、巴音布鲁克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一)草原生态旅游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并且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生态退化正是把牧业经济系统凌驾于草原生态系统之上的必然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乘现在问题还不至于无法补救之前转变思想,由环境破坏型产业逐步过渡到环境友好型产业。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而言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不同于常规旅游的种种优势,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种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巴音布鲁克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草原旅游景观质量较高

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且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景点有:天鹅湖、九曲十八弯、巩乃斯森林公园、阿尔先温泉、班禅沟等。

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景区(点)有奎克乌苏大峡谷,气势恢弘的浩特萨拉大瀑布、幽谷绝境“一线天”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将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具有特色的社会文化风情

蒙古族占该地居民人口总数的95%,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断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发展了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并列的牧业文化,即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动态性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崇尚力量,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至今保留完整、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服饰、奶茶、奶食特色餐饮、蒙古长调歌曲以及传统民族赛事――那达慕等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资源与草原自然生态资源合理的组合开发,打造集草原生态观光、大型赛事――赛马节等为一体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旅游。使得游客在享受自然的草原休闲度假游的同时感受蒙元文化,形成集中的、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原生态草原,蒙古族文化”草原旅游品牌形象。

3.拥有可开发的低成本高利润旅游商品

巴音布鲁克区是雪莲和紫草的产地。此外,在朱勒图斯盆地、巩乃斯阿尔先沟等地。盛产党参、羌活、贝母、独活等各类野生名贵药材300余。

4.具有收入优势

如图中所示,横轴表示旅游者人数,纵轴表示价格。D1 和 D2 分别表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需求曲线,B 和 B1 分别表示旅游环境在不产生明显退化时所能承受的最大的生态旅游者和传统自然旅游者人数。从图3中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的平均收益 (P1NBO +P2MBO)/2 大于控制人数后的传统自然旅游的平均收益(P3N1B1O+P4M1B1O)/2。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但完全不会影响旅游收入,反而会增加收入。

虽然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诸多的问题,但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自然条件又决定了它发展畜牧业的必然性,同时该地区牧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所以在肯定了畜牧业的产业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有侧重地发展辅助产业来协调产业结构。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巴音布鲁克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所以我个人提倡发展畜牧旅游复合模式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同时也缓解草原的退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君,吴必虎.中国草原旅游研究的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10(4)

原生态旅游篇7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陕北黄土高原农业增收新途径,拓出志丹新农村建设山地新模式,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王塌系志丹县保安镇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志丹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

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志丹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志丹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志丹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志丹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3、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原生态旅游篇8

关键词:原生态;度假村;SWOT分析;三道岭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7-02

一、区域概况

阜平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北纬38°9′~39°7′,东经113°45′~114°31′。东与曲阳、唐县交界,东北与涞源为邻,西与山西省五台县相接,西北与山西省繁峙县接壤,南与行唐县、灵寿县毗连,北与山西省灵邱县交接;东北距保定140公里,距北京275公里,东距天津市295公里,东南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西距五台山78公里。三道岭原生态度假村(以下简称三道岭景区)地处阜平县城西北20公里的天桥镇(原东下关乡)不老树村境内,距正在建设中的保阜高速公路塔沟出口四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北流河南北贯穿景区,形成河谷浅滩与奇石飞鸟交织、山环水绕的原生态旷景。核心景区位于不老树村三道岭自然村。

三道岭景区位于阜平县天桥镇不老树村,景区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资源类型丰富,有湖、河、山、石等自然旅游资源,同时资源保护完好,可开展养殖、垂钓、水上娱乐、采摘、登山等旅游活动,同时当地民风纯朴,适合开发原生态乡村旅游度假项目。其中月亮湖又名环岛平湖,由于山脉如龙头而得名。大沙河支流北流河流到此处,被龙脖阻挡而向北流去,绕过龙头后又向东流去,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湾。湖面面积约27万平方米,湖内有一座五十米高的孤岛,岛上草木茂盛。在这里既可以登孤岛环顾高山峻岭,又可泛舟平湖,领略水光鱼情。

三道岭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2.6℃,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6℃,6―8月平均温度比保定、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市平均低约4℃,相对湿度也比竞争性产品海滨要低得多,舒适度指数高,是京津冀都市圈内游客避暑度假旅游的又一去处。年均降水量为550~790毫米,无霜期140~190天,地方小气候特征明显。

二、三道岭景区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ths)

1.旅游资源优势。三道岭景区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资源类型丰富,有湖、河、山、石等自然旅游资源,同时资源保护完好,可开展养殖、垂钓、水上娱乐、采摘、登山等旅游活动,同时当地民风纯朴,适合开发原生态乡村旅游度假项目。

2.区位交通优势。景区处于阜平县天桥镇不老树村境内,距正在建设中的保阜高速公路塔沟出口四公里,立足京津冀,面向临近省份,具有开拓区域性旅游市场的良好区位与交通条件。

3.良好的开发环境。近年来,河北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阜平将旅游业作为21世纪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县委、县政府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各个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本旅游区内的群众对走发展旅游而实现脱贫致富的道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4.借势发展的优势。景区所在的阜平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意义深远的红色旅游资源、适宜疗养度假的温泉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久负盛名的特色物产。其中华北地区属于独一无二的、绝无仅有的天生桥瀑群,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具有垄断优势和以城南庄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景区发展良好,客源市场成熟,且与本景区开发主题和方向不同,所以三道岭景区可与其配合,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提高区域个体和区域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形成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局面。

(二)劣势(Weaknesses)

1.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数量少。三道岭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基本上一片空白,目前除了一条简易的通往景区的道路外,在三道岭村民居住区有个人投资建设的两层楼度假建筑和鱼塘辅助设施。由于阜平县旅游资源沿山谷分布,分布范围又广,遍及各个乡镇,道路、供电、给排水、电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配套难度大。阜平道路建设、水电工程建设以及电信、酒店、商贸等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条件也相对落后。落后的经济基础等系列因素导致阜平旅游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流通不畅等问题比较普遍;复杂的山区地形条件、发散旅游资源分布使道路网络化程度低,无法形成环线,不利于旅游线路的组织。同时景区景点与干线道路以及景区内部的道路建设大部分没有起步,难以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通达性差成为景区旅游快速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2.旅游开发资金不足。本景区还没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难度大,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景区的开发商为个体开发商,资金投入缺口大。

3.开发宣传难度大。景区在没有进行规划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情况下只有少量自助游旅游者到景区旅游,由于景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给旅游者旅游活动造成非常大的不便,对景区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今后的旅游宣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景区内的水资源也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河道没有很好的改造,且没有较好的蓄水设施,大量水资源白白流走,致使景区内的水资源不足。如不对河道进行改造,将给景区的开发带来较大的困难。

5.旅游管理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管理。景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各类旅游专业人员奇缺,尤其是缺乏专业化的旅游管理、策划、技术服务人员。

(三)机遇(Oppotunities)

1.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成为时尚选择。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单纯以游览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商务、竞技为一体的内容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受到旅游者的广泛喜爱。其中,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亮点,也是旅游向深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三道岭景区从其资源禀赋来看,自然资源丰富,并且景区民风纯朴,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山地度假旅游。由于本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所以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阜平县也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做强旅游产业,全方位提升“太行深处香格里拉”的独特魅力。三道岭景区开发原生态旅游度假产品,是阜平旅游产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了旅游产品的结构。因此三道岭景区的开发将丰富阜平县旅游区的景观特色,开辟阜平原生态旅游的新局面,是适应回归自然旅游的必然要求。

3.“5+2”生活方式带来的发展机遇。大都市圈包括的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目前拥有的私家车数量超过400万辆,而且还在快速发展,预计单北京到2020年私家车数量将突破500万辆。私家车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居民“5+2”生活方式(5天在城里上班,两天在郊区休闲放松)的发展。保阜忻高速公路通车后,从北京、天津自驾车到阜平的出行时间会缩短到两个多小时,使阜平县真正成为京津都市的后花园。

4.道路设施和旅游网络日趋完善。随着保阜忻高速公路建成和通车,将会使阜平县由交通闭塞一跃而成交通便捷之地。保阜忻高速公路通车,会改变目前京津游客到五台山出行方式,多数游客由过去乘坐火车绕道山西而改成乘坐长途汽车或自驾车经过阜平县。通达性的改善提高会促进阜平旅游大发展,全面改变阜平旅游现状。

(四)威胁(Threats)

三道岭景区面临的威胁来自于内外两方面,外部主要是竞争,内部主要是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1.市场竞争和同类产品的竞争。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更有挑战。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或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表明各地区之间的旅游市场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景区作为一个后开发地区,将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市场竞争态势。阜平主要资源板块依托于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两处大型温泉。结合阜平客源市场分布以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状况,不难发现,阜平面临着严峻的同构资源竞争威胁,如果没有高水平策划和规划,盲目追随模仿开发,有可能淡化阜平旅游资源优势,严重影响市场份额,甚至导致投资开发失败。

2.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旅游热潮的中国旅游者,在经过了大众旅游后,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表现了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这要求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多样化,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这就给景区在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上带来一定的挑战。

3.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威胁。三道岭景区拥有保存较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这些自然生态环境是景区的背景色和支持系统,起着衬托和渲染的重要作用,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是人类活动介入自然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旅游区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因此,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推进旅游开发;如何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我们开发旅游业所要面对的重要威胁和挑战。

三、初步结论

“原生态”成为地球的世外桃源,成为人们梦境里的“香格里拉”,成为天然美、原始美、自然美的代名词,原生态象征着生物与物种多样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三道岭景区依据自身原生态(自然与文化)特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顺应了当代旅游消费趋势。

上一篇:生态食品范文 下一篇:生态农业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