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范文

时间:2023-11-26 11:34:22

古诗文赏析

古诗文赏析篇1

中学的古诗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喜爱古诗文以外,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很重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突破“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抒情特色、语言艺术”等传统分析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启发学生领略作品的个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学会鉴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文作品,并学会古诗文批评鉴赏之法,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至为关键,也至为迫切。

傅庚生教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唐诗研究的前辈学者,有多种论著。我喜欢他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因其有助于古诗文的赏析和教学。该书将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将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借用古代的诗文理论来讲解古诗文赏析之法,体现了鲜明的学术个性,与高头讲章式的文学批评论著有很大区别。

傅著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兹择举其要目以窥一斑:精研与达诂;深情与至诚;情景与主从;联想与比拟;脉注与绮交;纵收与曲折;穿插与烘托;警策与夸饰;辞意与隐秀;势度与韵味;真色与丹青;雅郑与淳漓;练字与度句;重言与音韵;对偶与用事;摹拟与熔成。

可见,举凡古诗文的阅读方法、诗文的情感表达、比兴之法、结构布局、风格变化、格调庸隽、语言声韵等各方面的鉴赏问题均有涉猎。我以为,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中国传统的诗文理论与诗文鉴赏于一体,借助古代的诗话、词话、文话来分析鉴赏古诗文,它对我们今天的借鉴作用也体现于此。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盛行“细读”之法,傅著也有此特点。他论述诗文之抒情达意、布局结构、层次变化、用字用韵,均极细极详,对鉴别诗文之美丑,指摘瑕瑜,十分有用。他结合具体的诗文例句,借用古代诗文评话语,屡论古诗文“纵收之法”“明暗两法”“隐胜与疏快”“练字与度句”“用韵之清浊”等等,对古诗文之“细读”,尤有胜处。

书中还有许多独得之见,如“以感人之浅深,衡量文学作品之优劣,十九得之”,“情不深而诚不至之文章,亦有借形式上之技巧或时代之崇尚而传世或风行一时者矣,然均不足与于第一流作品也”等。世人多对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有好评,傅先生则指出此词在“情景间未能匀称”。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鉴赏诗文作品,也有借鉴作用。

傅著在材料和方法上多取资于古人,貌似一种旧体系、旧方法。但借用古人点评诗文的方法、技法,融入古人的诗文理论材料讲解古诗文,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来说,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新方向,给我们新的启发。冀有志于此者,不妨沿其例,用其法,勉力一试,或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诗文赏析篇2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比如2008年中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不可一概排除。当然,艺术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就诗歌来说,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三、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

四、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古诗文赏析篇3

【关键词】境界 情感 联想

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还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来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古诗文赏析篇4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学生

      对古诗文的初步认识和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璀璨的一部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的结晶。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初唐四杰、江南四大才子到明代三大才子,从诗仙、诗圣到诗王无不彰显着古人对古诗文的造诣之深,作为后人我们有幸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来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会对我们现在和以后的学习及自身素养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知道唐诗 (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比较闻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的诗人也写出了许多为后人广为流传的佳作。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还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往往会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诗句中的形式来展开课堂教育,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对古诗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记忆力。您可能会问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参与到离我们较为遥远的古诗文中去呢?这其实很简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

      以刘禹锡的《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针对此首诗歌,给学生讲过理论之后,接下来我就组织学生来拍摄这首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再现诗歌中的优美意境。拍摄有学生们全程参与,在学生中间自愿分配导演、演员、摄像(我们此处的摄像可能就是个有录像功能的手机,或者是DV)等角色,利用课余时间来到公园或者郊区,在我的监护知道下以安全为前提的开展这项特殊的作业。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拍摄的过程中先拍摄美丽的自然风光,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江边杨柳发出了嫩嫩的枝丫,柳条垂下来,轻轻的拂在水面上,此时镜头对准水面,静静的流水,如镜子般透彻。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一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种简单的拍摄过程让学生们融入到其中,不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了诗歌,而且还很容易的记住了诗歌。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播放大家拍摄的视频,然后一起讨论一下这首诗歌在当时表达的意境,就在这样寓教于乐中同学们很开心,也很乐意学了,他们不在觉得古诗文是枯燥的,相反,很多同学开始期待我的古诗文课了。

通过对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语文素养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古诗文赏析篇5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古诗文赏析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以不同的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这里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代的诗、词、曲等体裁。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100套中考语文试题,现将其特征解读如下。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如把握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技巧、理解经典名句、品味生动词眼以及阐述阅读感受等。这些考点,在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和判断四种。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依旧围绕上述题型“做文章”。统计数据显示,四种题型中,简答类试题“独领”,占总题数的60.5%,填空类试题占总题数的20.9%,传统的选择类试题占总题数的17.8%。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题量最少的为1条,如山西卷、江苏南京卷等;最多的为3条,如河北卷、山东德州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题量约为1.84条,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最高的为9分,出自四川自贡卷;最少的仅2分,如四川雅安卷、湖南益阳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分值约为4.29分(前几年稳定在4分左右),这一分值折射出“古代诗歌鉴赏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独特地位。

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方面具有下列几项特征:

1. 课内古诗词“坚挺依旧”。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选择一直以课本中涉及的古诗词为主,其中《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经典篇目,如《望岳》(杜甫)、《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渔家傲》(范仲淹)等,尤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选择上延续了这一惯有做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考,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44家的文本选自课内(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62.9%。

2. 课外古诗词“大举挺进”。

近几年来,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开始选用课外浅易古诗词,2013年这一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22家的文本选自课外(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31.4%。为测评公平起见,不少省市所选古代诗歌呈现出“避熟就生”的特点——所涉及的作者很多系“非著名”之辈,比如李觏的《忆钱塘江》(浙江舟山卷)、徐元杰的《湖上》(四川遂宁卷)等。

从文本“组元”的角度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式大致有“单一课内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内”)、“单一课外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外”)、“两首课内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内比较”)、“一首课内古诗词与一首课外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外比较”)以及“课内古诗词与文言语段比较鉴赏”(简称“诗文比较”)等几种形式,尤以前两种居多。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首先,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同学们平时应有意识地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常识,特别是涉及古诗词主旨评价、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方面的术语,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要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从整体上分析把握词句内容和艺术特色,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

再次,要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同学们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是赏析全篇还是赏析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还是分析写作手法,一定要看仔细,从而有针对性地作答。

古诗文赏析篇7

【关键词】广东;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同时,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所以,考生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赏析答题能力和答题准确率,对备战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权作引玉之砖。

一、近三年广东高考诗词考点简析

纵观近三年来广东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一是分析思想感情(09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11年“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诗歌语言(09年“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0年“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三是分析表达技巧(10年“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最后是分析诗歌内容(11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总的来看,其实都是在围绕二个重点——写了什么和怎样写来命题。

近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题满分都是7分,虽然该题型难度在逐年降低,但仍有不少考生答分率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考生没有认真理解题干,同时没有掌握古诗的基本常识,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二、如何备考古诗词鉴赏题

根据近年来广东省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本文认为,考生在备考中,需要注意理解题干,扣住题干,准确规范答题。因为题干提示答题的角度、范围和要求,因此必须围绕题干要求,比较诗词内容,运用规范术语,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来。考生应提高解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提高古诗赏析题的得分率。

1、知人论世,理解内容

由于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加之古代诗词运用的典故较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丰富,因而不能理解诗的内容,致使很多考生对诗词赏析有畏惧心理,他们遇到这道题只是随便答一点,甚至有部分人放弃答题。其实考生要准确理解诗词内容,不仅诗句要读,对诗词题目、注释、作者与相关背景知识的理解也是重要辅助。比如2009年考查的是杜甫的《月》这首诗,这个诗题《月》在古诗中是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歌内容后也有补充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联系诗人杜甫坎坷漂泊的一生,颠沛流离的身世,壮志难酬的失意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会理解到诗人在这首五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意蕴的物象,诗人通常都是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所选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审美创造的结晶。因此准确解读意象含义,对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非常重要。为此,考生必须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含义的知识。

比如,梅历来就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菊的清高、斗雪傲霜,受到诗人的青睐与赞颂;月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蝉的清高,古人悲鸣,便赋予了悲切之情,暗寓诗人的命运乖蹇,人生之多难等。

2011年高考题《减字木兰花》(苏轼),第一小题“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考生只要能抓住词作中出现的“初解语的莺”、“如酥的微雨”和“遥看近却无的草色”这些表现早春景象的意象,就能解答出相关答案。

3、熟悉术语,准确表达

在理解了诗词内容、体味出情感之后,接下来最主要是联系诗词文本,了解其文本含义,灵活运用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的解读赏析心得,规范地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诗歌的艺术手法通常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此外还有诗词风格和语言术语等等。赏析古代诗词,必须熟悉这些术语。明了赏析术语,一般的回答程式是:先写什么,再分析怎样写,最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写,达到什么目的。

比如10年高考第一小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最佳答案就是首先回答写了什么——“隔”带有阻隔、隔断之义,接着分析怎样写——“隔”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来写,最后再说明达到什么目的——用“隔”可以增强作者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总之,高考古诗赏析尽管比较难,但只要考生能在备考中认真地对待,首先心理上不要畏惧,然后根据命题者设计的问题,抓住意象,整体理解诗句含义,运用准确术语,按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的模式来答,那么得较高的分亦非难事。

参考文献:

[1]2009-2011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2]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年第30期;

[3]练继琼《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读与写》2007年第8期。

古诗文赏析篇8

近年来,随着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出台,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价值和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尽管如此,中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现状却尚显模糊。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偏重古诗词阅读能力方法、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朱慧2011;杨来军2013;梁春燕2007);一是运用统计方法调查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孙敏2010;蒙芳玉2010;林警熙2013)。但是整体来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研究少之又少。

“探究学生的阅读能力表现,基于阅读能力测试结果提出教学诊断及教学建议,是教育界应该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1]那么,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并根据其能力表现提出教学建议,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以高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古诗词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角度出发,对高二学生古诗词作答内容进行统计与深入分析,以期能了解当前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一些表现特征,并以此作为反思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契机,为一线教学提供些许教学策略。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对象为556名高二学生,其中一类校201名,二类校185名,三类校170名。

一、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表现

通过数据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可以从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反思评价能力方面进行说明。

(一)总体阅读能力:高水平样态学生比例偏低

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进行分类,根据得分情况,分为高水平样态、中等水平样态,低水平样态三种类型。从学生作答的得分情况来看,中等水平样态的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48.3%,高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偏低。低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9.2%,大约占到了抽样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详见表1)

学生古诗词阅读高水平样态的人数比例偏低,这说明古诗词阅读仍然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引起重视。

(二)识记能力:学生古诗词识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小学阶段,且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待提高

测试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默写整首诗词,在识记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古诗词积累与文本材料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统计学生的作答后发现,556名学生能够写出的古诗词共计18首,其中符合题目要求诗词共计16首。能够按测试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诗词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88.9%,但可以正确、完整地写出整首诗词的学生比例却只占总人数的53.2%。从学生选择的古诗词来源比例来看, 81%都是源自课标内的推荐篇目。其中,63%的古诗词属于课标1-6年级的推荐篇目,大大高于7-9年级与高中阶段课标推荐篇目的选择比例。在学生的所有作答中,属于小学低年级所学的古诗词的出现频率又最高,达到了57.6%。(详见表2)

(三)鉴赏评价能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方法积累不足,大量学生无法知人论世

测试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之上,选择任意角度,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学生鉴赏评价的作答情况如下(见表3):

由上表可知:首先,未作答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27.5%;其次,无法选择角度清楚地评析诗歌的人数比例占31.7%;可以选取诗歌内容两个维度对诗词进行简单评析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7.4%;另外有13.4%的学生可以结合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或创作风格评价诗歌。从学生作答的数据统计来看,大量学生可能还无法选择明晰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这不能不引人担忧,说明高二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的方法积累不足。

二、教学策略:基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

依据测试结果,对高中阶段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如下:

第一,需针对古诗词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相应阅读能力。新课改以来,知识的传递不再是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课程的重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要求古代诗文阅读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在古诗词与文言文两种类型的阅读考察中是共有的。但文本本身的特征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相对应的培养能力的不同。以理解能力为例,文言文阅读更多地是要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则是强调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的能力。

第二,需重视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识记的“质”与“量”。此次的数据统计中能够按照题目要求正确、完整默写整首诗词的学生约占总测试人数的50%。也许由于高考的要求是默写常见的古诗文名句名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忽视了对学生整首诗词识记能力的培养。统计学生作答所选择的古诗词63%来源于课标内1-6年级推荐的篇目,这样的现象既说明高二学生能够完整背诵并默写的古诗词大部分仍然是小学阶段积累的古诗词,从侧面证明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黄金时期;也表明高中学生古诗词积累面较窄,课外积累量较少的现状。古诗词阅读“如果没有一定的古诗词积累量作为基础,就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很难形成语感”。[2]因此,学生古诗词背诵量较少,势必会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产生影响。同时,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保证积累的‘质’与‘量’。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面。

第三,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积累严重不足,应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通过统计发现无法选择角度清楚评析诗歌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30%以上,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阅读不知道如何入手。积累不够自然是其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缺失。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古诗词鉴赏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自主赏析。具体而言,诵读纵览,整体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其次,聚焦诗题,理解诗歌内容;知人论世,感知诗词时代背景;调动联想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比较诗词,主动探究赏析等,都是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方法。通过教给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词阅读鉴赏习惯,从而“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第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呈肤浅化,应提升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此次统计数据表明,样本量中,接近30%的学生选择从诗歌内容角度评析诗歌,但其实更多的不是评析,更侧重于解释;而仅有13.4%的学生,可以选择从能力要求更高的结合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的角度评析诗歌。究其原因,可能与一直以来“重视字、词、句、段的教学,使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3]的古诗词教学痼疾有关。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的认识文本“文”、“象”、“道”的过程,是一个“循文析象悟道的、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识过程”。[4]“文”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基本内容;“道”指文章主旨,理性认识,而在这之间的“象”则是独立于“文”与“道”之外的重要层次――“内容材料”。反映在古诗词阅读中,则是说明古诗词阅读的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循文”――理解内容的层面,更应该通过充实而又典型的质料帮助学生探寻古诗词的主旨。因此,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提高学生古诗词反思评价能力。

当然,本次研究只是初探,还存在以下局限:比如样本量的选取范围较小、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分析较为粗浅等等。此次统计的数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部分地区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未来笔者会继续努力探索,希望通过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燕华,郑国民,关惠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5,(6).

[2]林警熙.赣州市区高三学生古诗词鉴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

[3]杭苇.文道统一,加强起初,培养能力,发展智力[J].教育研究,1982,(11).

[4]曹光灿.阅读认识过程及其教学意义新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4).

上一篇:除夕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理想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