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范文

时间:2023-09-28 00:51:23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篇1

第一首,“泊船瓜州”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描写了诗人停船在瓜州是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首,“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念家乡,写信给家人无耐信短情长,无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首,“长相思”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三一程,水一程,声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睡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描写戊边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三位诗人都见到或者听到某种事物而思念起家乡·怀念亲人的主题,但是表达的方法个异,《泊船瓜洲》是写景予情,《秋思》是叙事予情,《长相思》则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乡感情。

广西百色田东县林逢小学六年级:cljlzh

古诗词三首篇2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我都会从新发的课本上找一首比较容易背诵的古诗或古词,先让学生试着默读,再找一名学生读给全班听,师生一起评议他朗读的情况:字音读得准不准,节奏划分得正确不正确,等等。然后我就带领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画出名句,体味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明确朗诵的语言技巧: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学生掌握这些后,顺便提出诵读要求:明天课前检查背诵。一首古诗或古词,就那么几句话,又进行了诵读指导,学生很快就能背诵,第二天检查时,纷纷举起手来。我先指名三四位同学背诵,见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背诵了,再提议全班齐背,点面结合,共同进步,增强学生背诵的信心。这样学生会认为古诗词背诵并不枯燥乏味,而是产生一种成就感,渐渐的就培养出背诵的兴趣了。我接着布置了第二首的背诵任务……

语文课大都是一天一节。就这样,容易背诵的,第一天布置,第二天就可以完成了;较难一些的,第三天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全册包括“课外古诗词(十首)诵读”的古诗词只是二十多首,每周背诵二――四首,六七个叫教学周就能背完了。

全册古诗词背完之后,下一步开始复习巩固。巩固基本上是一天一首,多是第一天布置,第二天检查背诵、理解、名句默写完成后,接着布置第二天要坚持的内容。课堂上采取教师指名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先指名同学背诵,进一步说出诗词大意、名句内涵等,然后师生自由评议,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个环节至多四个教学周。

余下来的时间里怎么办呢?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背诵。找出思想内容、行文技巧相似、或同一诗人、同一时代、或相同题目等等的诗词,两天或三四天一首,先是由学科代表或喜爱书法的同学抄在后黑板上,我给点拨一下诗词大意和表达技巧,每节课前三分钟内,或课余时间,学生有意无意地朗读。一学期下来,也积累不少,不仅拓展了诗词学习内容,还掌握了一些理解、欣赏的规律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距期末考试还有两三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计划地复习,主要复习课本上二十多首。每节课采取指名上台默写和其余在台下默写的方式,或默写整首诗词,或默写其中的名言警句,让每个学生检查各自的不足和疏漏,增强所背诵的诗歌的运用能力,包括应试能力。

就这样,全册诗歌学习整零推进,情趣引领,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学习古诗词的压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中考,我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校全镇乃至全区都是名列前茅,其中,试卷上考查古诗词的题目学生极少失分。腹有诗书气自华,平日学生说话和作文不自觉引用古诗词,渐渐文雅起来。

学生背诵古诗词不仅丰富了自己,还有不少同学仿写古诗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副产品,例如:学生养成了每课必读的习惯,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提高了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指导有切身的体会。

一、采取整零进行的策略

中学语文每册选作课文的和附录中编辑的古诗词大都是二十篇左右,集中在几天内或一两周内学习,学生要理解、背诵、默写、巩固等,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把全文的古诗词化整为零,一两天一首,化整为零,不集中突击,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读背背,在诵读中一步步理解,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越背劲头越大。

二、运用激趣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 古诗词浩如烟海,理解其语句、结构等更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握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要多读。机械地读不行,敷衍地读不行,必须有学习古典诗词的情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朗诵情趣呢? 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日读成趣:每天与古诗见一面,读一读、背一背、品一品、议一议。 “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定会收到令人惊喜的的学习效果 。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是选择学生容易记背、琅琅上口的一首,让学生觉得背诵古诗并不难。接着选取比较容易的一首,这样有易而难,循序渐进,每天自读自悟,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和补救。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诗歌鉴赏力。

四、不忘巩固运用的环节

古诗词三首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中高段的古诗教学,教学中如果仅仅拘泥“就句论句,就诗论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流于疏浅。孟子说“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在古诗课堂中,老师要运用“知人论诗,以诗带诗”的方法教学。只有学生走进诗人的心境,才能读出诗人的心声,体会诗魂。

古诗词三首篇4

且看我们今天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上。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做法有逐字串讲、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兼顾多种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有形可观,有声可听,有情可诉。把凝练精髓的古诗词讲具体、道明白、想丰满,这是一种古诗词的“增肥”教学。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每一首诗词的意境、语言、风格等用简简短短的二三十个字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诗词中的每个字词都是浓缩的精华,感彩强烈凝练,思维跳跃,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诗词“炼意”的特点有别于现代文的“具体”。古文今教,学生们对古今文化比较难融通一体,难准确把握古诗词广袤的背景、深邃的哲理、深远的意境。把古诗词增肥成现代通俗易懂的现代文,才易于被学生理解感悟。“增肥”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然,盛老师设计的第一板块――读胖,也就是增肥教学。

但我们往往见肥就收,读懂了诗句,读胖了诗意,读美了诗文,就算达成了目标,给学生留下的也仅此而已。但我们教学古诗词只为理解、赏悦、背诵就足够了吗?有位教师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在的人都不会作诗了,诗词都要失传了。学生背了80首古诗,借助书中的注释简介都能理解大意、朗朗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诚然有理,故我们教师在教学完诗文后,就会布置背诵、默写诗文,理解诗意、带点字意思的课后作业,少有去仿写创作一首诗。要吟诗赋词,学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文字作文,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一件易事。

古诗词的“瘦身”教学,是现代文作“具体化”向古诗词“炼意性”的一次回归,就是把具体有形的语言提炼推敲为含蓄精深的文字,化具为简,化长为短,化琐为精。从人体美学的角度来评论,古诗词以“瘦”为美,现代文以“肥”为美。古诗词的“瘦身”教学,还古诗词一个本位原形的“瘦”韵美。如盛老师让学生体悟从哪个字听出了船桨拨水、鸥鹭惊飞、诗人笑语等热闹的声音;从哪个字看出了鸥鹭之多;整首词可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个回合是对诗文的一次回应、回击,对古诗词的一次高度提炼,对古今文化的一次融合。教学古诗词,不应是单纯地了解诗人、理解诗意、品析欣赏,而是让学生知晓这一古文化的灿烂并传承之,学会吟点诗作点词。现在我们的习作都有字数规定,三、四年级必须达到300字以上,五、六年级则必须是四五百字,否则就属不具体,甚至贴上态度不端的标签。所以学生写文章追求长文,没了开门见山,说话作文唆累赘,概括性不强,凝练度不够,真需要学习古诗词的“精练”。

教学中,如盛老师那样,学完了诗文后去反诘学生:这些声音、这些画面,你是从哪个字听到、看出的?这个字用得妙吗,为什么?整首诗可用哪个字概括?也可让学生学着去换词推敲,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引领学生走进内涵后复出,用最为精练之词去锤炼内蕴。这样,无形中教会学生“炼”字、“炼”文,渗透了吟诗作词的本领。这一回旋真正实现了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完整性、价值性。学罢,也应让学生随堂模仿创作,培养他们创作古诗文的兴趣。诗文长此的“瘦身”教学,说不定会“无心插柳柳成荫”,不久的将来,你的学生中会出现李白抑或杜甫!

古诗词三首篇5

一、预习激趣,感受诗意美

我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高中同学只有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应善于运用新颖独特的、以点带面的预习激趣法,可以激发这种浓厚兴趣。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之前,我布置了以下两道极富艺术趣味的预习题,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请列举三首我们没有学过的苏轼的古典诗词,(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简要介绍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古今中外以咏古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请列举三首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不一致的咏古诗。

课后,我在检查同学们的周记时,发现不少同学都认为“通过这两道预习题开阔了学习、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视野”,“我们在完成这两道预习题的同时,不仅品鉴到了同一作者在不同古典诗词中所寄寓的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还品鉴到了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所寄寓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细细品读,感受情操美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认为:“虽然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非常多,但是有一种经典艺术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一直蕴含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典诗词‘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的缘故。”中国古代先民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涵咏与诵读。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古典诗词,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美学特质,体味古典诗词中所寄予的美好情感,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曹操的《短歌行》这首乐府诗词时,我要求同学们每读一遍,就把自己在诗歌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或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美学特质记录下来。课后,我检查同学们的阅读笔记,发现很多同学每次诵读曹操的《短歌行》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请看下面这位同学的诵读笔记:“第一次诵读品鉴:我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生逢乱世却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豪迈气慨和忧国忧民之心:他目睹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悲惨情景,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他渴望为天下的统一建功立业却一时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因而发出深沉的“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二次诵读品鉴:我感知到了曹操具有求贤若渴之美德……”

三、快乐写作,展示才艺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学作品中最具凝练美与想象美的一种精美的文学作品样式。鉴于此,教学中我注重在同学们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古典诗词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古典诗词中的诗题、诗中或者诗末等部分进行合情合理、富有文采的补白,并给同学们创设展示、交流精彩文笔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在缥缈的、神秘的、唯美的、虚幻的时空中与远古作者的美丽灵魂、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并在这种美妙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艺术才能。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反复诵读这首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句,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激情演绎。结果很多同学在对其选中的诗句的补白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展示出了各自的写作技艺。

可见,引导同学们对古典诗词进行快乐、精彩的补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展示自己美丽精湛文采的同时,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只要我们采用预习激趣法引导同学们感受古典诗词的诗意美、引导他们通过细细品读感受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情操美、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古典诗词的留白处展示自己补白的才艺美等,我们就可以借助形式美、意蕴美、节奏美、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的古典诗词提高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

古诗词三首篇6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合理的定位,进而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在小学低年级,我们教学古诗词还可以仅着眼于“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那么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应把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

什么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就是说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读背默”和知道词句意思这几个最基本的认知性目标之外,还应该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笔者认为,以下三个依次提升且彼此关联的目标尤其重要:入境、移情、品味。

一、 入境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古代诗人智慧的产物,它的创作有其规律与特点,用钟嵘《诗品序》的话来说,就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一句话,古诗词的创作讲究心物感应、情景相生。反过来,理解古诗词也可以由此入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想让学生真正实现“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标,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适时引导学生走入古诗词描绘之境――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后续两大目标的必由过程。

但需要我们弄明白的是,这里所说的古诗词描绘之境并非仅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意境,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提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三境是有层次性的,物境最浅,情境次之,而意境最深,对于学生的理解难易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一旦把入境作为教学目标,就可以由浅入深,依次引导学生由物境再到情境,最后进入意境,如此才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最佳路径,也是他们理解与感悟古诗词的最有效方法。

如教学《渔歌子》这类古诗词时,我们就必须把引导学生入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一旦有了这个目标,教师就会引导学生由进入物境开始: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这对学生而言通常不难,他们很快能“看到”青青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流动的江水、水面的桃花、垂钓的渔人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你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相对而言,渔人垂钓的情境学生也不难进入。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可以说,这种渐次引导学生进入三境的过程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学生进入三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收获。所以,我们必须把入境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制定下来。

二、 移情

之所以要把“移情”作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因为相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这些积累对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们可以将其作为垫脚石从而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对教师而言这些积累将会避免在教学中出现 对牛弹琴式的无奈,让移情成为可能。此外移情是入境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入境达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通过想像把自我情感移入到对象之中,产生代入感,达到我非我的境界,从而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这就实现了移情。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能不能引导学生实现移情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该首古诗词教学的最终效果。还是以《渔歌子》教学为例,如若学生一直徘徊在物境之中,那他们只能看到白鹭、桃花等一个个孤立的景物,而无法把它们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如若他们一直徘徊在情境之中,那他只能看到一幅毫无生机的钓鱼图,而无法感受到它的神韵。只有学生真正走入意境之中,他才能心与物应,实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这时他就是那渔人,那种垂钓的悠然自得必然会油然而生,让他们感同身受。可以说,这才是我们教学《渔歌子》这类古诗词时渴望达到的效果,因为一旦学生实现了移情,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一半了。

三、 品味

我们教学古诗词是为了使学生学为所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学生仅实现了入境与移情,达到我非我的境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引导他们跳出古诗词的困囿,达到我还是我的境界,以便回头认真审视与品味这首古诗词。

品味是对所学古诗词的一种回味与赏析,它包括对古诗词中字词、韵律之美的品味,如教学《渔歌子》时,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说它用得好?当然,品味还包括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的品味,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创作这首古诗词的主旨进行品味:你觉得作者通过这首词想向我们表达什么?诚然,如钱钟书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对古诗词表达主旨的品味通常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甚至是前人对这一古诗词的评述等,只要我们引导有方,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有所体察。

古诗词三首篇7

近年来,随着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出台,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价值和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尽管如此,中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现状却尚显模糊。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偏重古诗词阅读能力方法、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朱慧2011;杨来军2013;梁春燕2007);一是运用统计方法调查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孙敏2010;蒙芳玉2010;林警熙2013)。但是整体来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研究少之又少。

“探究学生的阅读能力表现,基于阅读能力测试结果提出教学诊断及教学建议,是教育界应该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1]那么,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并根据其能力表现提出教学建议,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以高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古诗词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角度出发,对高二学生古诗词作答内容进行统计与深入分析,以期能了解当前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一些表现特征,并以此作为反思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契机,为一线教学提供些许教学策略。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对象为556名高二学生,其中一类校201名,二类校185名,三类校170名。

一、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表现

通过数据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可以从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反思评价能力方面进行说明。

(一)总体阅读能力:高水平样态学生比例偏低

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进行分类,根据得分情况,分为高水平样态、中等水平样态,低水平样态三种类型。从学生作答的得分情况来看,中等水平样态的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48.3%,高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偏低。低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9.2%,大约占到了抽样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详见表1)

学生古诗词阅读高水平样态的人数比例偏低,这说明古诗词阅读仍然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引起重视。

(二)识记能力:学生古诗词识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小学阶段,且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待提高

测试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默写整首诗词,在识记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古诗词积累与文本材料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统计学生的作答后发现,556名学生能够写出的古诗词共计18首,其中符合题目要求诗词共计16首。能够按测试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诗词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88.9%,但可以正确、完整地写出整首诗词的学生比例却只占总人数的53.2%。从学生选择的古诗词来源比例来看, 81%都是源自课标内的推荐篇目。其中,63%的古诗词属于课标1-6年级的推荐篇目,大大高于7-9年级与高中阶段课标推荐篇目的选择比例。在学生的所有作答中,属于小学低年级所学的古诗词的出现频率又最高,达到了57.6%。(详见表2)

(三)鉴赏评价能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方法积累不足,大量学生无法知人论世

测试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之上,选择任意角度,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学生鉴赏评价的作答情况如下(见表3):

由上表可知:首先,未作答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27.5%;其次,无法选择角度清楚地评析诗歌的人数比例占31.7%;可以选取诗歌内容两个维度对诗词进行简单评析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7.4%;另外有13.4%的学生可以结合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或创作风格评价诗歌。从学生作答的数据统计来看,大量学生可能还无法选择明晰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这不能不引人担忧,说明高二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的方法积累不足。

二、教学策略:基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

依据测试结果,对高中阶段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如下:

第一,需针对古诗词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相应阅读能力。新课改以来,知识的传递不再是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课程的重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要求古代诗文阅读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在古诗词与文言文两种类型的阅读考察中是共有的。但文本本身的特征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相对应的培养能力的不同。以理解能力为例,文言文阅读更多地是要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则是强调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的能力。

第二,需重视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识记的“质”与“量”。此次的数据统计中能够按照题目要求正确、完整默写整首诗词的学生约占总测试人数的50%。也许由于高考的要求是默写常见的古诗文名句名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忽视了对学生整首诗词识记能力的培养。统计学生作答所选择的古诗词63%来源于课标内1-6年级推荐的篇目,这样的现象既说明高二学生能够完整背诵并默写的古诗词大部分仍然是小学阶段积累的古诗词,从侧面证明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黄金时期;也表明高中学生古诗词积累面较窄,课外积累量较少的现状。古诗词阅读“如果没有一定的古诗词积累量作为基础,就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很难形成语感”。[2]因此,学生古诗词背诵量较少,势必会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产生影响。同时,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保证积累的‘质’与‘量’。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面。

第三,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积累严重不足,应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通过统计发现无法选择角度清楚评析诗歌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30%以上,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阅读不知道如何入手。积累不够自然是其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缺失。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古诗词鉴赏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自主赏析。具体而言,诵读纵览,整体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其次,聚焦诗题,理解诗歌内容;知人论世,感知诗词时代背景;调动联想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比较诗词,主动探究赏析等,都是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方法。通过教给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词阅读鉴赏习惯,从而“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第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呈肤浅化,应提升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此次统计数据表明,样本量中,接近30%的学生选择从诗歌内容角度评析诗歌,但其实更多的不是评析,更侧重于解释;而仅有13.4%的学生,可以选择从能力要求更高的结合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的角度评析诗歌。究其原因,可能与一直以来“重视字、词、句、段的教学,使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3]的古诗词教学痼疾有关。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的认识文本“文”、“象”、“道”的过程,是一个“循文析象悟道的、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识过程”。[4]“文”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基本内容;“道”指文章主旨,理性认识,而在这之间的“象”则是独立于“文”与“道”之外的重要层次――“内容材料”。反映在古诗词阅读中,则是说明古诗词阅读的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循文”――理解内容的层面,更应该通过充实而又典型的质料帮助学生探寻古诗词的主旨。因此,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提高学生古诗词反思评价能力。

当然,本次研究只是初探,还存在以下局限:比如样本量的选取范围较小、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分析较为粗浅等等。此次统计的数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部分地区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未来笔者会继续努力探索,希望通过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燕华,郑国民,关惠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5,(6).

[2]林警熙.赣州市区高三学生古诗词鉴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

[3]杭苇.文道统一,加强起初,培养能力,发展智力[J].教育研究,1982,(11).

[4]曹光灿.阅读认识过程及其教学意义新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4).

古诗词三首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

几千年来,诗歌的精神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不参加高考,但仍然应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增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然而在中职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很困惑,学生基础差,不感兴趣;讲多了,不仅破坏古诗的整体意境美,也有违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讲少了,学生又难以理解。

结合学情和大纲要求,我对古诗词诵读教学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古诗文诵读教学能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当然,古诗词诵读教学绝不能放任自流,老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多样,巧妙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既加强记忆,当堂背诵,又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一、认清字词,把握节奏

古诗词中,有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的读音不同甚至生僻字,老师首先应要求学生把字词读准确,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将”字应读“qiāng”,而不能相当然的读成“jiāng”或“jiàng”。

其次是把握古诗文的节奏。古诗词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按语音或语意两种依据,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相对来说,古诗歌中按音节划分较多,按意义划分较少。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较为普遍的划分规律,如四言诗“二二”节奏;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还有“二二一二”节奏等等。学生在初读过程按规律划分好节奏,为诵读打下良好基础。

二、聆听范读,把握情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多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试读,同学相互纠错,老师订正;二是老师范读,让学生聆听,想象诗词意境;三是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利用标准的范读录音甚至视频。学生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掌握语速的快慢,重音及语气语调的处理。有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诗词的文体特点,我会适当选用精读、泛读、选读、配音、配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诗歌,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认知背景,体会情感。

三、方法多样,竞争比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诵读古诗的积极性,我会采用多种竞争方式进行诵读,展示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朗读及背诵能力。

一是老师通过奇偶句首字提示板书的方式,同学们看提示,试着背诵。第一轮在规定的时间内抽学生看黑板提示,初背诗词,全班或分小组不看书看提示一起背诵诗词,不论熟与不熟,学生主动记忆就行;第二轮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擦掉偶数句首字提示,让学生背诵诗词,可全班、分组或个别学生背诵,从而加深学生印象;第三轮擦掉所有提示,抽学生背诵,可全班、分组或个别学生背诵。长的诗词可分阕进行,如《将进酒》诗歌虽长,但分阙之后,由长变短,一节课中90%以上的同学都能当堂背诵。

二是当堂设朗读或背诵明星奖,诵读明星既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诵读能力,又要考查学生的感情表达。

三是设集体冠军,可分别以男女为单位、小组为单位或男女混合为单位设置冠军,集体冠军可考察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整体水平,组内成员相互监督,防止个别学生偷懒。

以上方法交替使用,让学生感觉呆板的诗词教学生动活泼,饶有兴趣,以充分挖掘他们的诵读潜力。

四、适当拓展,积累诗词

积累是古诗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这个道理。古诗词诵读重在量的积累,编入中职教材的古诗词总共只有12首,为了培养学生体验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只诵读这12首是远远不够的。

古今无数事实表明,吟诵、积累优秀古诗词是学好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要想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特别是古诗词的文学修养,首要条件就是量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才能“出口成章”或“引经据典”,具有一定的文学底蕴。

日常教学中,为了加大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我首先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背诵一首中职语文教材以外的古诗词,哪怕是小学、初中学过的都行,但不能重复背诵。其次,根据诗词内容,适当拓展与之相关的古诗词。比如在学习《将进酒》时,可以拓展与酒有关的诗词,如曹操的《短歌行》,王翰的《凉州词》,李白《月下独酌》等;也可以拓展与李白有关的古诗词,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还可以拓展写愁的诗词,如李白的《秋浦歌》,李煜《乌夜啼》,苏轼《蝶恋花》等等。

通过古诗词诵读积累,虽然离“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有距离,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文学修养也不断提高,理解力、表达力、审美力和鉴赏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总之,中职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不能只是教师满堂灌,更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技巧,引导学生主动诵读、积累。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诵读方法,才会主动探求思考,真正有学习古诗词的强烈愿望。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得到“解放”和减负。

参考文献:

[1]钱锡生《论唐宋词的吟诵传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4期

上一篇:难忘的八个字范文 下一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