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02:24:56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探讨

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诗词就是用精炼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蕴含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韵律。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呢?

一.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最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诵读、积累古文字义、感悟古诗的感情和韵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古诗词年代都较为久远,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再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想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就比较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既具备了小学生的记忆力优良的特点,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多读多背。这种背诵记忆,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当然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大致了解,就需要进行多次诵读,诵读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理解古诗词的大意,也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好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对后续的背诵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翻译。当学生能够理解记忆的古诗词越多,积累的知识就越多,想要学好古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古诗词中还蕴含了节奏感,古诗词中的平仄对仗和抑扬顿挫,都是精华,有的诗词缠绵悱恻,有的诗词慷慨激昂,有的诗词节奏明快,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解题技能之外,还应当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美感。

二.拓展思维,感知诗词意境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认为背的越多越好。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高了成绩,但是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很痛苦,不能理解意思,还要死记硬背,这更是难上加难。

在笔者看来,古诗词中最精炼之处就是在于古人用简单的词语抒发复杂的情感,专业术语就是“含蓄隽永”。比如: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整首词主要是描述了一个深闺女子对于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学生基本上只能看到女子清晨起来梳洗远眺的样子。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抛出橄榄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女子在梳洗时要远眺,再结合她的处境,处于深闺之中的女子,远眺,不是思乡就是思念心爱之人。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然后教师再说出正确答案,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

三.结合生活鉴赏诗词

有少数教师非常认真地讲解了古诗词的意思,但是因为只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来讲课,所以学生只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所了解,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特点。在考试过程中,碰到古诗词鉴赏的题目,依旧是不会做,不理解,学习成绩不能提升。

古诗词虽然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但是古诗词却都是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诗词的环境中。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情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古诗词鉴赏中,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能理解的窘境。比如:在教授李白《将进酒》时,先让学生诵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将李白写文章时的背景际遇告诉学生,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之中,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胸襟。

要解决以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难点,简而言之,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症下药,不仅要细讲也要精讲;要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能;禁止死记硬背。接下来,就针对以上三点问题,笔者简述自己的解决方法,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的重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度一直不高,在考试中得分率也普遍偏低。但是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我国学子应当去了解学习古诗词。本文基于“古诗词教学”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改写 积累

学习古诗词,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作了些探索,收效良好。我的做法是:重诵读,倡改写,抓积累。

一、诵读——感悟诗情画意。

古诗词有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严格而铿锵的韵律。因此,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但这种读不只是简单的按节奏读,更不是唱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诗,应该是吟诗,是对诗歌深刻领悟之后对诗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在诵读中,展现诗词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离别的依恋,思想的愁绪……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激发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

重诵读,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诵读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来。这给理解诗词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我抓住“平”、“低”二字,让学生领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壮观景象;抓住“争”、“迷”二字,让学生感受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

3,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诵读与感悟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而只有在深刻领悟之后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4,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写——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在改写中,学生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在不改变诗词主题的前提下,丰富诗词中出现的人物、景物、事件,增加诗词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环境、情节,使短小精悍的诗词变成曲折生动的记叙文或者隽永优美的散文。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改写的好材料。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木兰诗》、《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把《钱塘江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写成散文,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改写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如一同学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这样写的:“那次,我和几个友人在溪亭饮酒赋诗,觥筹交错,诗性勃发,不胜酒力的我,也尽兴喝了几杯,竟然喝醉了!不觉日落西山,驾舟回府,却忘记了归路。将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办?怎么办?’惊起了栖息在那儿的鸥鸟白鹭……“

三、积累——吸取诗词精华。

新大纲倡导学生学语文要“感悟、积累、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中去。我知道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1,积累成语。

很多成语源于古诗词。如“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骥伏枥”来自《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积累小故事。

古人写诗填词善用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向秀哭嵇康和王质观棋烂柯的故事,《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引用了“花”的典故。

3,积累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诗句。

新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有很多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名句,这些名句,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成了至理名言。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积累文学常识。

学习古诗词,要从这些古诗词中积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如一些作家的名、字、号、朝代、作品等,还有一些作家的称号或并称,如:

“诗圣”:指杜甫。

“王孟”:指王维、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唐代初年的诗人。

“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晚唐诗人。

这些积累,可以让学生分类摘抄,也可以制作成卡片。积累多了,这是学生的一笔丰富的财富。学生从古诗词中吸取了这些精华,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语汇,储备了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意义。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3篇

吟诵诗词,要读准字音,读懂内容,一方面,诗句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平仄起伏,韵脚的抑扬顿挫,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诗词的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凝练,言简意丰;同时跳跃性强也是诗歌的一大特色,或突兀而起,或藏头露尾。因此,不读懂诗歌大致内容,弄清整首诗的意义核心,把握诗眼所在,就无法感受诗词意境。

二、推敲字词,领悟诗词意境

每首诗词的写作,都是作者深刻体会生活的思想的结晶,作为教师,如果自己先能进入诗中,深刻领悟,再提出一些 可以推敲伤甄的字词,让学生加以分析比较,往往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诗人在字词运用上十 分讲究,力求完美,和谐。教学中可紧扣这些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品味、推敲,在比较中赏析、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展开想象,描绘诗词意境

学习诗歌,更离不开想象。如果缺乏想象,诗歌就成了死水一潭。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能在想象的基础上配上一副形象逼真的画面,就到达诗画合一的创新境界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大致理解诗词包含的意境后,我打开多媒体,音乐、图像并发,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闭上眼睛,尽情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在清幽、欢快、委婉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驰骋奔涌,一幅幅溢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雀,半夜里,一阵阵凉风吹来,蝉儿也惊醒唱起歌来,稻花飘散着香气,水里的青蛙“呱呱呱”叫的好热闹,争着说这又是一个丰收年。遥远的天边七八颗星在闪烁,一阵凉风吹来,几片乌云遮住了月亮……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脑子里此刻想象出来的情景,用彩笔在纸上描绘出来,这样一说,喜爱绘画的同学立刻有了“用武之地”,我当场挑选出几幅意境优美,色彩鲜明的画,大屏幕上显示,在学生间展览,然后让他们欣赏、评比。此时诗成了画,画反映了诗的内容,学生当堂成诵,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奇好!

四、改写古诗,拓展诗词意境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会写,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创新。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结合情境,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记叙文,就大大锻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了他们的写作思路,拉近了古今的距离。如在教学古诗《石壕吏》后,我设计了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训练,让学生大胆想象当时的情境,表达自己对当时安史之乱造成人民生活不安定的理解。有学生这样写:夜深了,一切都显的那样寂静。突然,一阵擂鼓似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开门、开门”的咆叫回荡在小山村,惊恐万状的老夫人刚拨开门闩,如狼似虎的官兵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寻,却找不到一个男人。于是又怒叫道:“你家的男人哪去了、快交出来!”老妇人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去守城了……”边哭边拿出信,让小吏看,不料小吏却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快交出来!”听到孩子的哭声,县史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应该肯定的,这位同学想象力丰富,细腻生动的把“听妇前置词”的内容扩展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三次逼问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大大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我请他们当场吟诵,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改写训练中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五、演课本剧,活化诗词意境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朗读 理解 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诵读

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

“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古诗词教学要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我们的同行做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祥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

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抓诗眼还可以是教师有意为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当然有些时候,学生的喜好是不统一的,如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有些学生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喜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过这没关系,无论他喜欢哪一句,你都可以让他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呢?它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5篇

一、反复诵读,感受古诗之音乐美

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还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

南宋朱熹有言“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学初,我们可针对不同年级段指导初读,可采用教师范读,自由练读,个别指读,合作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意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韵律。例如教学一年级《登鹳雀楼》,课初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疾不徐、身心投入地朗读古诗,在第一时间为孩子传递每个字音的正确读法,每行诗句的抑扬顿挫,为学生如何读放好样子,有力提高初读诗文的效率。

二、品味字眼,感受古诗之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练。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描写了西湖雨来得猛去得快,“黑云翻墨未遮山”犹如画家泼墨顷刻间一幅中国画展现在诗人面前,不等诗人尽情欣赏,暴雨骤停“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曾有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为一“绿”字斟酌的佳话,历代文人字斟句酌,古诗凝练精妙的语言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教师大不必逐字逐句繁琐分析,应扣住一个字眼细细品味,慢慢推敲,用心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品悟“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乱”字,教师在读的基础上启发想象:“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什么,耳边又听见了什么?” 交流后教师追问“这里的‘乱’字,你能换一个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抢着说“冲、刮、弹、溅、急、挤、蹦……”教师不做任何回应一一在黑板上写下,“孩子们,不妨我们也学学贾岛,来推敲推敲,究竟是用‘乱’字好,还是用‘冲’,或‘刮’,或‘弹’,或‘溅’字好呢?为什么?前后相邻的同学讨论讨论。” 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乱”字好,好在生动写出了雨点的气势磅礴,好在表现出了大雨猛的特点,好在让人感受到雨点密密匝匝,又急又猛……比较、推敲、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然领悟到诗的语言魅力。

三、启发想象,感受古诗之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

1.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古诗词文体虽离现代学生久远,但其内容源自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古诗教学中结合学生所见所闻所感,缩短了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感。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2.凭借文字,描绘画面

古诗篇幅短小,文字凝练,但字字句句内涵丰富,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篱笆、小径、树木、儿童、黄碟、菜花构成了一幅恬静的乡村图,可“儿童急走追黄蝶”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类似此类写景叙事的古诗教学可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凭借具体词语展开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例如教学《渔歌子》教师扣住诗眼“不须归”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愿回家?自由读词,划出描写景物的相关词语,并请学生在黑板上面的方框内相应的位置上填写,以此丰富画面。

3.借助媒体,丰富画面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往往事半功倍。如教学《登鹳雀楼》,教者请孩子说说印象中的黄河,适时播放黄河水奔腾不息的画面,帮学生丰富脑海中的画面,深化感悟黄河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再如引导理解《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教师尊重学生畅所欲言工具书的概念,随后出示相应画面,调动视觉感官丰富画面色彩。

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习诗歌,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演绎她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6篇

2003年制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文,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古诗词的考查比重也是逐年增大:题目增多,分值增大,难度加大。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更是把诗歌鉴赏的分值提高到9分,江苏卷现在已经是10分了。以上两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目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上海做过一次针对高中生古诗词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很好的只有2.9%,认为较好和一般的占52.2%,较差和很差的占44.9%。分析古诗词教学疲软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现状

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课外书是小说、散文,对古诗词的认识仅限于小学到高中课本上摘选的作品。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得死记硬背(背注解、背笔记)。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感性认识,所以大都学一首忘一首。更甚者少数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仅限于字、词、句的含义,对古诗词所蕴涵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都不甚了解。但是优秀的古诗词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意旨”,即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这才是学生鉴赏的重点所在。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教师往往要将古诗词分解的支离破碎,把自己准备的作者介绍、释词、分层、主题、艺术手法等无一遗漏的“倒”给学生。我们往往会看见这样的场景:教师滔滔不绝的解词、释句、讲篇章,学生不停的记笔记。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过多的分析,反而意境全无,失去了古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将古诗词作为审美对象的感知,也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应尽量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因此便有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

2.重应试技巧,轻文化底蕴。随着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卷中比重的加大,古诗词教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我们的一些教师却曲解了教育部的这一举措,随之采取的措施是精选大量的课外训练题,搞题海战术。对古诗词的分析也只是大量的讲授答题技巧,而忽视它本身的意蕴。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我们教师的做法确本末倒置了。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做法,转而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注重古诗词的整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亲历感悟,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并开掘文化底蕴。

3.追求“短、平、快”,“快餐化”倾向严重。所谓“快餐化”是指很多人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意味着背诵那些薄薄的“名句赏析手册”。众多学生表现为能背诵一些名句,或能列举一些名家名作,但是他们对这些名句所在古诗词中的其他诗句或名家名作的背景意义却一片茫然。语文特级老师过传忠对当前这种“快餐文化”的评论说,对古诗文名句名篇,很多学生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要消除“快餐化”倾向的有效途径是“用心品位,细细咀嚼”。过传忠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静下心来精读一篇完整的诗文,即使花费同样的时间,收获也肯定远远大于浮光掠影地背诵孤立的名句或知识点。

二、改变现状,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的先导:培养注意力,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深刻,具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引路人,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对象,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之始,教师针对学生的注意心理,创设情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里的创设情境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反复阅读,吟诵品味

阅读教学中的“读”指的是用心去理解,去感悟。读,是我们进入古诗词的桥梁。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阅读,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古诗词语言的色彩美、动态美、韵律美等美感特征,进而实现对作品的直接感悟和整体感知。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古人认为感官(即口、耳)是教学的最初切入点,并提倡“唱读”的学习方法,让原来只作用于眼睛的书面文字变成声音,给口、耳这些感官以投入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求学生也像古人一样“唱读”,但一定要有诵读的习惯,学生拿到一首诗后,应在无外物干扰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一定要读出声,特别是要强调学生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并引导他们不断地生发、挖掘,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悟和理解。

我们祖先创作的诗词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像一条贯穿古今的河流,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的继承,我们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178

[2]中华人民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复旦大出版社,2004.1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7篇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认知方面的因素、人格与动力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等”。“大量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动机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又处于核心地位。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动机教育应成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培养和激发。要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得先激发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之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呢?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把社会、学校、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人类童年的歌唱《诗经》,到文人愤怒的《离骚》;从汉魏晋士人的风骨,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奇葩,这棵诗歌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所谓“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孔子曾训诫他的弟子鲤道“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说话就会言不达意,苍白干瘪。可见,诗词乃是我们灵魂的栖居地,深入的领会诗歌,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提升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同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责任让这一文化瑰宝代代传承下去。

其次,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给学生制定合适的古诗词学习目标,不提过高要求,但也不流于表面、走马观花,要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实现目标的可能,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还可营造一些适度紧张的竞争气氛,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如魏书生先生提出的一分钟背诵竞赛、一分钟默写竞赛等,都是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诗词、加深理解的好方法,只有激发出学生自我超越的意识,使他们享受到竞赛胜利的欢乐,才能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二、诵读领悟,体会“三美”

美学泰斗、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是智慧之母、鉴赏之源、教学之魂,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无庸质疑,“读”肯定是扣开古诗词门扉的重要手段。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习古诗词更应读字当头,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词语音上的押韵、优美深远的意境、协调匀称的结构,即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结构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成长的需要之一。学生在这美的熏陶中感受诗歌、享受诗词,久而久之,怎会不为之所动,融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呢?

当然,读也要有读的方法。我们应教会学生读出轻重、读出缓急、读出抑扬、读出高低,不能单按一个调门儿,否则会单调得使读者疲倦,听者厌倦;读的时候,要放开了读,疯狂地读,声嘶力竭地读;读得摇头晃脑、心醉神迷,才会熟读成诵,才能找到语感,悟得诗词的意蕴,享受到诗词中的无限乐趣。

三、知识储备,注重实用

读从语音、结构上对诗词有了初步的感悟,要进一步的理解诗词,还必须有古诗词基本知识的积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觉对诗词的理解不那么突兀,才能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实现“水到渠成”的境界。因此,我们还应根据学生掌握诗词的实际需要,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

那么学生主要应该掌握哪些古诗词基本知识呢?

首先,要有区分诗词类别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所读诗词属于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怀乡、即事感怀中的哪一种,自己所咏之词是豪放、婉约中的哪一派。

其次,要了解一些诗人、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诗词毕竟是一种高度浓缩、简约、含蓄的艺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言为心声”,若不能解其“心”,怎能悟其“言”?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古诗词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必须掌握。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常借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譬如“杜鹃”有寄寓“哀怨、思归”之意,“柳枝、明月”有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意象的含义,才能更准确的解读诗词,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感悟诗情,循序渐进

有了诵读的基础,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就可着手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那蕴涵在诗歌中的浓浓诗情了。

诗词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所绘意象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方能悟得诗词中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先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再由“意象”进入“意境”之中,体悟出作品的诗情。

可见,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就是“品象”。教会学生抓住作品中所立之象,将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再进入画中,去探寻那画中的内蕴、情感,定能获得表象背后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如欣赏柳咏的《雨霖铃》一词,词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将词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加以组合,便能看到一幅“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图画,再想象此时此景下的作者正酒醉醒来,独自对月抒怀,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结合背景介绍及我们所了解到的“杨柳、残月”所寄寓的象征意义,不难推出在这凄凉难奈的意境之下,词人正满腹离愁、悲伤难眠。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8篇

初中语文课本古诗很多,平均每册书至少有十多首,其中10首为课外古诗词。又因古诗词往往押韵,读之朗朗上口,学生大多喜欢读。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虽然喜欢古诗,但是教师教学古诗却面临两大难点。

难点之一:学生对于古诗词虽然能够背诵,但是往往默写出错,其出错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出现错别字,尤其是别字很多。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经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古诗词内容精练,学生的理解不够到位,所以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泊秦淮》一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很多学生把“沙”写成了“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学生往往写成“进酒家”。这些错误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诗人杜牧写作此诗的背景不够了解,当时是怎样一个情境,学生没有细细品味,只是一味地阅读、背诵。由此可见,学好诗歌的关键不仅是背诵,关键是要理解。

难点之二:初中语文课程比较紧,如果每首诗词(包含课外)教师都一一详细讲解,一节课最多能讲一到两首,耗费的时间又过多。所以,如何才能以最快的教学速度,使学生切实学好诗词,成了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刻地理解古诗、学会古诗呢?我对此进行了一番研究。经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盲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对写作的背景不够了解。2.对作者及作者的情感了解和认识得不够。3.对个别诗句的理解不够。4.不能对诗词的情和境有合理的体会和想象。5.更主要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理解起来太生硬,学生印象不够深,学完就忘。

针对这些情况,我开展了由学生备课、学生做老师讲课的活动,最终评出最佳小老师奖。施行这一做法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他们不仅深刻地理解了古诗词,同时使很多学生爱上了古诗词,并且这一办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是“我是小老师——学生讲古诗大赛”活动。

具体做法与要求如下:

1.备课:布置学生对指定的古诗词进行备课,要求从感情朗读、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内容理解、词句赏析、拓展延伸等几个板块进行备课准备,可以制作成课件。

2.讲解要求: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讲解流利,落落大方,时间限制为每首讲解10分钟。

3.讲解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重点讲一首诗,同时兼备其他几首诗。若有的小组讲解不到位或有错误,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讲解。同时,自己组中主讲人讲解不到位,其他组员可以帮助补充。对本首诗词,小组成员也可以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4.评奖办法:集体评委评出每天的获胜者,全讲完后评出冠、亚、季军组颁发奖品。

此做法的优点包括:

1.这样的形式一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平时课间和放学回家,小组员都忙着查阅资料,上学时间由小组长领着汇总与筛选。根据规定的时间,择优弃粕,把最值得讲的东西制成课件,带入课堂。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掌握了本首诗的很多资料,对本首诗的理解自然很深刻,背诵起来也很简单,并且不容易忘记。所以在诗文默写考查中,学生出错很少。

2.学生要在课堂上当老师,符合讲课的要求,自然就要在备好课的情况下,认真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歌的朗诵能力等,这样又多角度地锻炼了学生,使之形成了良好的口才。

3.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锻炼了学生大方得体、沉稳睿智的素养和能力。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赏析 古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56-02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中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种,更好的方法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沐浴在古代诗歌的阳光中――新课标下古代诗歌教学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2).

[2]邱云.古诗词中说秋月[J].中学生读写,2005,(9).

古诗词教学范文第10篇

一、广采花――诗歌阅读功夫在“课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诗歌产生积极的情感。借着学校诗歌教学积累活动的东风,我在课余就让孩子们进行了诗歌积累活动。第一步:鼓励大家寻找相应书籍,《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等,每天每组推荐一人在早读前将自己找到的一首古诗写在黑板上,并给每组各加10分。每天早上黑板上的诗总是满满的。学生非常踊跃。第二步:教师推荐精品诗歌。每周推荐一首,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学生对诗歌大体意思有所了解。然后要求背诵。第三步:举办手抄报展评活动。学生将自己喜爱的诗歌抄写四首在小报上。要求其中必须有一首是李白的诗,两首是课外的诗。现在小报已经上交,学生作品质量较高。第四步:给小报评分,使学生有成就感。有一定的积累,在课堂上孩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独特的美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最难莫过于体会古诗的意境。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实时性、直观性和交互性的特征,通过声、像、画等形式,凸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它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上的思路。我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把古诗抽象、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面,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古诗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它以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帮助学生很轻松地踏入古诗的意境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利用音乐和画面,创设情境,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美景。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

三、引酿蜜――注重阅读诗歌方法的指导

课堂中,教师努力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古诗进行深入的认识,勾画出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从而潜移默化的渗透阅读古诗时可以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来深入理解诗意的方法,进而对是诗句进行对比分类,加以鉴赏。

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课堂上,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学生很快就会受到感染。

四、树自信――促进学生的试水创作

语文的学习归结起来无非是学以致用,学生最终能将其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写出好文章。而诗词这种特殊体裁,为什么不落实到写上呢?这是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最终虽然很难,但我还是迈出了一步,而且有点收获。

首先,我在教学时注重写法上的学习与指导。这其中尤其对修辞手法对仗、韵脚的押韵等做重点指导。引导学生仔细去品味、去感受、去吟诵,领悟语感。其次,从不同体裁入手,由浅入深。在指导时先引导学生试着对对联。渐渐地开始试写绝句。刚开始规定内容的写一句或对一句,慢慢地对两句,到后来自创一整首绝句,内容不限,雅俗共赏。为此我们还办了班级对联展,绝句展。看着学生的成果,感受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真的很欣慰。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出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教无定法”,小学古诗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浅见,希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古诗词这朵文学奇葩在信息化的现代仍能独领。

上一篇:森林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务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