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0:15:44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1

可是具体到一首诗歌,该从何处下手呢?笔者认为宜从三个方面去思考:1.这首诗选取得是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2.这首诗通过营造如此意境是为了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

第一个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程度,同时也考察了他们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描述能力;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回答了诗人写诗的目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考察的是高中阶段必须要掌握的表达技巧。

一、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意境。如杜甫的《登高》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一连选用了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共八组意象共同组合成一幅秋天肃杀悲凉的图景。在此,客观的自然景物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已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意境。

二、思想情感

古诗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常见的古诗题材有:1.送别题材,主要抒发离愁别恨,表达一种依依惜别之情。2.爱情题材,抒发一种绵绵思恋|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离情别恨。3.山水田园题材,主要表现对宁静、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4.行旅题材,主要抒发一种羁旅天涯的孤独、漂泊之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5.咏史题材,抒发一种盛衰无常、物是人非之慨以及感时伤事、借古讽今的主题。6.咏物题材,大多是托物言志,有所寄寓。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方法,可分为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大致有:描写、议论、抒情。描写: 描写又分为实写和虚写。实写是写眼前之景,而虚写,一般是想象之中的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抒情:抒情是诗歌的一大特色,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词以直抒胸臆开始,极力渲染愁苦之情,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又以直抒胸臆结尾,抒发了作者更为浓郁的深愁。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代情。借景抒情:如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全诗抒写诗人因滞留异乡而思念故乡的亲人,内心的感情是孤寂而悲愁的。末尾两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将客观的景物赋予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出因思亲而愁苦满怀的情感。融情于景: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很显然,诗人已将离别时的伤感情绪融入到了眼前所见到的景物之中。以景代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将那份无着无落的离情,借助洒向江边树林的残月之光来抒发。

(二)表现手法

一般来说,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烘托、用典、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抑扬、对比等,再加上修辞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如《李凭箜篌引》中“。《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悲伤的心情。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用典既可使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如李商隐《锦瑟》连用四个典故造成一种迷离的意境。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2

【关键词】鉴赏能力;表现手法;联想想象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教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达“纲”甚远。有的教师虽然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但或蜻蜓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 ,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点点经验和感受。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就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诗词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语言的精华,不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鉴赏和评价古代诗词对能力要求很高,它需要调动文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来理解、分析和综合。如何鉴赏古诗词,对学生而言,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解答古代诗词鉴赏题的技巧,主要以下几点:

一、读懂诗意,明确类别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借助题目提供的有关作者、作品、时代等有关信息,反复吟读。有的诗歌咏史怀古,如杜牧的《赤壁》,这类诗词借对古人古事的叙述和评论,抒发诗人的情愫和抱负,是历史和现实碰撞的产物。因此,了解相关史事和现实是解读此类诗的前提条件。另外,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其作品风格也往往不同:如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苏轼、辛弃疾激昂慷慨的豪放;李清照、晏殊感事伤时的婉约等。如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诗词的风格,对于鉴赏和评价诗词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都很有帮助,其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二、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苏轼评王维的诗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浩瀚无边的沙漠、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横贯其间的黄河、落日等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春天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迷乱了诗人的眼睛,马蹄在浅草丛里时隐时现,诗人信马由缰,沉浸在春意蓬勃的大自然里。只有驰骋想象,化诗词抽象的语言为有形的画面,眼前有景,胸中有情,才能感受到诗的灵魂。

三、品味语言,体会妙处

品味语言包括:景物高低远近的搭配,动景静景的衬托,常见比喻、对比、夸张、借代等修辞的作用,情景结合的特点,抒情方式的选用,历史典故的运用等。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悟,因为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泰山才显出神奇秀丽的景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闻笛赋”和“烂柯人”的用典,借此表达人世沧桑的惆怅。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宣泄诗人内心无法排遣而又与日俱增的愁绪。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是指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人生真谛与自然之趣。品味语言时,要耐心细心,仔细揣摩,运用比较法领会诗歌炼字的妙处。

四、比较鉴赏,把握题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把相同题材的几篇古诗词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会对作品各自的特点、作家的不同风格加深了解,还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掌握其规律,举一反三,提高综合分析、鉴赏能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送别诗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同中求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不为离别而伤心;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境清新,表达出知己难逢的无限依恋的深情;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优美空阔,带着一片向往之情,是眷恋惆怅的离别。还可以比较赏析同一诗派或不同诗派的诗词,如将苏轼与辛弃疾的词或李白与杜甫的诗进行比较,都会有很多收获。

总的来说,诗词鉴赏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理解诗意,体味意境,了解修辞、典故,更重要的是集中想象、联想,把握作品题旨,并仔细玩味每字每句,还原诗词中被诗人浓缩的情感,从而在心灵上和诗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诗词,提高鉴赏和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大岳《中国初中生诗词鉴赏胜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季芳《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鉴赏》科技致富向导2011(33)

[3]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说明与检测》大象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3

为了更好地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技巧与方法,有必要对古诗词进行分类梳理。

一、古诗词的主题分类

1.伤今怀古

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主要内容有: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借此感慨历代王朝兴亡;《破阵子》(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壮志难酬的感叹。

2.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中,苏轼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

3.写景抒情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主,其主题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杜甫《春夜喜雨》抒写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乡村夜晚恬美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战争动乱

这类诗词主题主要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山河沦丧、国运衰微的痛苦。

5.行旅送别

这类诗的主题一般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写出了长期在外漂泊游子的思归之情。

古人离别之际,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有的思乡怀人,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抒写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人情深意长的勉励。

二、古诗词赏析的入口或方法

1.从表达技巧入手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借景抒情,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的思乡之情。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白描、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对比等。

修辞手法的成功用运,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比喻、拟人、双关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2.正确揣摩古诗词语言的精妙

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蕴。《早梅》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扣题,说明梅花开得特别早。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3.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

许多物象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思想感情。如月亮寄托了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就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松菊象征了高洁的品格和情操;羌笛渲染了幽怨、凄凉的氛围,充满了别意与乡情的味道;梧桐流露出了凄凉、悲伤、萧瑟、冷寂的感情;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竹使人联想到虚心、脱俗、孤、刚劲;亭往往是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雁则传递出了游子鸿雁传书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的考查形式与内容虽然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只要注意归纳总结常规考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鉴赏古诗词就还是不难的。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4

一、 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

命题角度: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方法点拨】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待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⑧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题预测】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顾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的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

1、(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2、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 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命题角度: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备选词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白描、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

【方法点拨】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人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考题预测】

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江晚正愁眠。山深闻鹧鸪。

(1)在这首词中,一二两句借 山水设喻,表达了诗人收复中原的迫切希望和坚定

的信念。

(2)本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表现在哪种手法的运用上?请具体说明。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2)主要表现在比兴手法上,作者以鹧鸪自比,表明了自己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以赣江的流水起兴,联想到四十多年前的民族苦难。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l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三、语言特色鉴赏

命题角度: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

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

\"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考题预测】

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炼词炼句鉴赏

命题角度: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重点考试词类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

【方法点拨】

诗歌的字、词、名句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d、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E、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考题预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古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5

关键词:古典诗词;知人论世;品味意象;推敲炼字;展开想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51-02

一、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从《诗经》的微言大义到魏晋风骨的慷慨悲凉,从唐诗的大放异彩到宋词的璀璨夺目,古典诗词承载了作者寥廓的精神世界,抒写了永恒的人生主题,是中国人性情气质、思维方式、人生智慧的诗意表达。

高职学生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已经接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但是仅限于熟练背诵和了解大意,并不能做到较深入的鉴赏分析,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亟待寻求更为务实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本文拟论述四种较为有效的鉴赏方法。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指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万章篇》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李白生活在盛唐,性格豪放,足迹遍及名川大山,其作品飘逸自然、豪迈奔放,正是时代与品性的折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与其豪迈的性格交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壮丽无比的画面。

杜甫生活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由盛而衰,个人经历了为官遭贬、仕途不顺、生活漂泊、居无定所等困境,因此在他的诗中,没有了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豪情壮志,而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浓烈。《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破亡,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逆境,此诗表达了强烈的忧国思家情绪。其中“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国破家亡的悲情推向极致。《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写于杜甫五十六岁时,老病缠身,生活困苦,寄居异乡,他独自登上高台,看着萧瑟的秋景,想到自己飘零的处境,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诗作。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性情迥异,因此折射到诗作中的内容、风格也相差甚远。

因此,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所处时代,才能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学习一首诗词之前,在预习环节,需要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经历是否投射到作品之中,是否影响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三、推敲炼字

古代诗人、词人非常注重炼字,会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境界。

如宋代张先的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就非常有表现力。云飞月出,月光普照,微风过处,花影摇曳,婀娜多姿。“弄”字将云破、月出、风过、影动等动作联系在一起,使天地间的花月焕发了活力。花儿顾影自怜,景物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在一天将尽之时,诗人暂忘了一天的愁闷而体会了宁静的意味。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书写现代精神的词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和“翔”用得非常巧妙。“击”本义是敲击、敲打,用在这里突出了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状态,在本词中突出了鱼在水中游得轻快自在。如果将这两个字换成“飞”、“游”,表现力就极大地削弱了。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分析,这两句词象征了青年革命家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所以,通过推敲作者使用的动词、形容词、量词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一字之妙,境界全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关键词语的表现力,感受它们创作的作品的魅力和张力。

四、品味意象

意象指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中的一景一物,已不仅是本义,也有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因此,鉴赏诗词时要格外关注作者选取的意象,通过意象揣摩作者的心绪。

月亮这一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国”,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亡国之君的伤痛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书写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其中“梧桐”这一意象浸润了作者的愁绪,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秋霜中傲然盛开,所以诗人常常赋予它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一意象饱含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质。

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作者不同、心绪不同,所以对意象的观照也就不同,同一种意象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感彩。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写的是离别的伤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赞美。同是“柳”这一意象,却传递出不同的心声。

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人或事意象。自然意象如月、水、风、霜、梅、兰、竹、菊等。人或事意象如舟、湖、镜、灯、登楼、吹笛、饮酒、登楼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常见的意象介绍给学生,并结合古典诗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移情,体会意象蕴含的情感及作者对万物的观照,体会意象所形成的深远意境。

五、展开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经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书画中有留白这一技法,诗词也是一种留白的艺术,作品的完成离不开作者的艺术想象,同时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把诗词所描绘的整体画面呈现出来,获取审美体验。

诗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它不像散文、小说、戏剧,可以洋洋洒洒千言描绘一个场景,它必须高度凝练,用词极为讲究,广阔的空间留给读者去创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了一幅清幽寒冷的画面:千山寂静,万径无迹,江中孤舟,老翁独钓,漫山遍野,白雪皑皑。读者只有经过想象,经过再创作,才能感受到这种万籁俱静、苍茫悠远的意境和波澜不惊、苍凉孤寂的力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描写的是恋人离别的场面,没有嚎啕大哭,有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表面写分别的场面,通过想象、读者的加工,可以想到两人此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由此不禁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但是两句形成鲜明的反差,更增添了离愁别绪。

每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的再加工,通过想象形成艺术形象。“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词的意境形成与艺术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画笔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歌声呈现出来,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更真切地获得了审美体验。在《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想象后形成的艺术形象。中流砥柱的独立寒秋图、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图、勇搏风浪的中流击水图,在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气象万千。通过绘画这一再创造过程,学生对青年的革命豪情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

六、结语

古典诗词的四种鉴赏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仍需不断探索其他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诗词、品味诗词、热爱诗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璀璨的中华文明,承担社会责任,不负未来使命。

参考文献:

[1]鲁原.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文勋.诗词审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6

关键词:新高考;视阈;古典诗词;赏析;指导;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4.《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每年高考试题所选古诗词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十分重要。结合学生实际、古词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在古诗词专题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有序进行古诗词方法技巧的指导并扎实训练,这一定会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结合课堂及复习实际及时总结、反馈。对陕西省宝鸡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拟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考点,根据古诗词文本及作者,有效鉴赏诗词,仔细解读,用心答题、品味。这些方法、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提升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这也确实为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内心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古诗词名作、经典作品,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飞梦想,让古诗词陪伴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大师对话,慰藉心灵,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梳理古诗词知识系统,归纳整理考点及能力层级要求,结合强化训练,师生合作,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积累完成了《2014年古诗词鉴赏高考试题例析》(一)―(三)、《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2015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宝鸡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金太阳陕西专用高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练习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考试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等共37件成果,成效显著。这使我们深信,古诗词鉴赏不仅有规律、路径,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题和诗词鉴赏资料,强化训练,恰当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和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我们专业化成长,促使课题研究成果多样化,并能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得出一些结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按时结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语文课标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高考考纲规定古诗文为必考内容,但课改以后,语文选修、必修及模块化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科目的影响,学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轻文,导致古诗词积累不多,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高,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同时,高考古诗词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范围很大,所选诗词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内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处时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古诗词阅读信心不足,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因此结合高考实际,我们还是努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古诗词,掌握b赏的方法、路径和技巧,经过强化训练,学生信心大增,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对理科生古诗文基础不扎实这一实际,我们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过深入摸底,引导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主动阅读、鉴赏古诗词,而不是死记鉴赏术语,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尽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诗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诗句中体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灵动,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古诗词的鉴赏渐入佳境。除了文字资料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绘画、音频、视频素材及资源,置身于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王国,聆听妙音美曲,欣赏优美恬静的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顿感诗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对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练,无论我们怎样插入、粘贴、链接,那些美图、美曲、视频、音频也进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许遗憾,因此以后应努力学习博客如何操作。

总之,课题研究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既促进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师生进步、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师范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5]国家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新课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7

作者:赵静静

【摘要】我国的文学文化遗产里古典诗词是重要的部分,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中,如何提高高中在校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及注重的内容。本文就鉴赏古典诗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鉴赏

1.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是每一个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都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语言与中心思想,这个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题,中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学习古典诗词视成洪水猛兽。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情感及思想内容、了解古诗词描述的意象、欣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古诗词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能力。

2.掌握古诗词的意义

古代的诗词通常是运用丰富的内容、充实的意镜通过含蓄且简单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读懂古诗词,就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所要描述的意境,造成学生在做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时难以下笔,错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因此,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是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基础,透彻的了解古诗词题目、解释的基本内容。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接触过很多的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以一些著名的作者的具体情况、古诗词中经常见到的意境、古典诗词的特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怀古诗是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功名成就或者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用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送别诗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思乡诗是作者表达人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思想。这些初步了解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同的古典诗词的情感及思想内容。

3. 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古诗词中的含义和重点了解整篇古诗词要表达的内容,其次从作者运用的的语言艺术,了解古诗词的运用,教会学生根据诗词的表达方式判断古诗词是寓情于景还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有一些古诗词要通过文章的关键字下手,掌握古诗词中的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从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等方面了解诗词用词的妙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避免讲课方法太过深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掌握更多的典故,欣赏诗词时便能很快的了解诗词采用的典故,更快掌握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古诗词的感情隐藏在诗词的语句中,因此就要求学生要从不同的方向去了解诗词的技巧,还要掌握古诗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整篇古诗词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教师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悉古典诗词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比如通感、比喻、反复、夸张、互文、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判断古典诗词运用的抒情方式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然后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烘托、象征、欲扬先抑还是渲染等,最后要教会学生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正确的判断使用怎样的手法后,结合古典诗句进行细致分析,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的诗词是将一切想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到诗词的句子中。所以,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生循循善诱,指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技巧,寻找规律,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时效性的提高,引导学生找到诗词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诗词阅读中利用自己的感情去体验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1]童阜兰.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2(8):123-124.[2]杨正云.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22(2):34-35.[3]骆新强.有效培养古诗词自主鉴赏能力的三步策略[J],阅读与鉴赏(中旬). 2011,17(1):45-46.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复习;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20-01

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卷子中的必备题型,也是难倒了众多考生的一道题型。虽然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重视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诗词题型训练,但学生每年高考在这方面丢分的情况还是不断出现,这种状态让教师困扰,也让学生感到灰心。教师应该创新复习方法,提升复习成效。

一、激发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

部分学生诗词鉴赏得分率不高,是因为学生本身对诗词的兴趣就不高,认为古人离自己太远,写的东西没有办法看懂。尤其是在高三压力剧增的情况下,学生更不愿意去花心思研究古人写诗词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复习课堂中容易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这时,教师要以创新的复习形式来提升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人与自己一样,都是通过文字来抒感,只是我们现代人使用白话文来表达情感,古人使用古诗词来抒怀,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从调整学生的情绪做起,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可以讲一讲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趣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词带给我们的美感。例如,复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在作这首诗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伟大领袖的文采。教师还可以设计“俗话诗歌”的活动,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古诗词利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说明,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歌曲串烧等进行趣味记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能够拉近学生与诗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体会到啡ぃ愿意主动投入诗词鉴赏中来。

二、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技巧

高中语文试卷中对于诗词鉴赏题型的出题方向,一般都是让学生明白诗中某个词的意思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进行诗词鉴赏复习时,不要让学生盲目地复习,而是要掌握诗词鉴赏的技巧。

例如,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写到柳树或是古道时一般都是表达送别之情,写到明月、江河时一般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写到海关、城墙时一般都是表达对山河的喜爱或是报国无门的心情。教师可以总结出一系列的诗词鉴赏技巧,让学生做笔记,在考试中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相关技巧进行解题。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复习形式

高中生在复习时希望可以获得较大成效,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的学生越着急,反而复习效果越差。针对学生在复习时的压力,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帮助学生的形式提升复习效率,让班级中一些诗词鉴赏成绩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复习的技巧,在课堂汇总时进行展示,给一些找不到复习方法的学生一个参考。有的学生在复习诗词时会着重看修辞手法,例如在“马前桃花马后雪”中,就会看到这是使用了比喻修辞,然后找出高中古诗词中其他的比喻类诗词,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复习。还有的学生会利用早自习的时间针对一首古诗词进行复习,每天巩固一首,然后在晚自习时再阅读、鉴赏一首课外的古诗词,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分享,一方面能够提高班级整体的复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一些迷茫的学生减少复习时的压力,给自己制订诗词鉴赏复习计划,提升语文成绩。

四、进行分层教学

在复习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适合学生的复习方式。例如,有些学生在独立复习中可以快速掌握一首古诗词,有的学生需要进行讨论让自己有复习的方向,还有的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上是强项,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会发生偏差。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在复习的时候不能使用统一的复习方式,而应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在复习《咏怀古迹》时,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诗词鉴赏,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到诗眼,快速进入鉴赏状态。

上一篇:旅游规划与开发范文 下一篇:药品安全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