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测试范文

时间:2023-12-13 04:26:12

英语测试

英语测试篇1

论文关键词:语言测试理论,大学英语测试,信度,效度

 

1. 引言

现代语言测试(1anguage Testing,LT)是随着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独立与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信度,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英语语言测试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测试作为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在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

2. 语言测试的发展历程

语言测试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二语习得理论、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学法等等。世界著名语言测试专家B.Spolsky认为语言测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前科学阶段、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和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阶段。

2.1.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

目前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师只是把语言作为一门包括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语音知识的符号体系去教。测试中对技巧、技能的考查没有量度依据,测试结果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心理测量一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或现代语言测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以Bloomfield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第一次提出了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是一套习惯。而以Skinner为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在语言测试方法上结合了当时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测量学,从而形成了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测试。著名的语言测试权威Lado在《语言测试》一书中强调采用分离性题型, 信度较高。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却没有关注效度问题。

2.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或后现代语言测试阶段

1956年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Hymes又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决定语言测试范围和效度的语言能力假说中,最重要的就是L.F. 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此时的语言测试由第二阶段的一味追求测试的信度转向信度与效度的综合考虑,并趋向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3.大学英语测试中的信度与效度

大学英语测试是检验学生语言习得成果的重要手段信度,通过试卷分析数据,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该测试阶段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实施情况。而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则是衡量语言测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而使之趋于完善。

3.1. 信度(reliability )

信度信度可以被定义为一致性(consistency)。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一个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的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同组学生施考多少次,学生各次的考试成绩都应该一致。它体现了分数与试题,试题与应试者之间的关系,它受试题质量、考试组织、试卷评判等因素影响。换句话说信度,有信度的试题应在任何时间、地点下通过测试都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

3.2. 效度(validity)。

效度就是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也就是说,考试是否测量了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效度是一种相关性,用以表明测试与测试目标的关联程度;也是一项考试的核心问题。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并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这样的考试效度就不高。效度是与某一特定目的相联系的,这是效度的一个基本属性。

3.3. 确保测试信度、效度信度,完善大学英语测试

信度和效度是衡量一份考卷的重要标尺。如前文所述,效度是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因此,要保证考试内容和考试目的一致和样本的充足性(覆盖面)。同时还要保证测试有的放矢。如对于即将从事商业活动的被测试者, 我们想通过阅读测试来预测考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否胜任,那么该阅读考试的材料应主要与商务活动有关,如广告、信函、会议纪要等。这样的材料选择才能体现出被测试者未来的语言交际需求, 测试得出的分数才具有更好的效度。又如单元测试就要考核本单元的主题基本单元中的重点知识信息;口语测试就是要考核学生的口语水平及如何控制话题、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不要把口语测试变相演变成阅读或写作能力的测试??????。像这样测试行为比较具体, 其欠缺的却是作为抽样的外推性, 信度也就难以落实。但是,并不是说主观性测试就一定没有信度,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提高评分信度。

一般来说,与主观题型相比信度,客观多项选择题型因其衡量标准明确,评分标准较客观而信度较高。而且测试题量越大,信度就越高,同时作为考试结果的分数要有一定的离散度,要呈中间大,两头小的IF态分布。要达到这个要求信度,就意味着试卷的区分度要高,能将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应试者区分开来。同时,提高考试信度还要避免考点二次出现的现象。如2008年6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中1题如下:

Mostof theretired people are happy ____ theiquiet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A. toB. ofC.withD. on

此题考察了be happy with sth.这一固定搭配,但接下来在Task3阅读部分第4段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 Although I have beenvery happy with mpresent employer and colleagues,…那么之前对此题所考查结构掌握不好的学生在阅读部分看到了答案,这道题目也就失去了其测试信度。因此,出完考卷后还要再三审读,以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关系是相互依存,却又互相排斥。信度是保证效度的基础,而撇开效度只谈信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师要掌握好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实属不易。所以在出题时尤其要平衡二者关系,完善英语测试。

4. 结语

大学英语测试,信度与效度缺一不可。就测试效度和信度的关系来说,测试效度是首要的。因为没有效度,考试就不能达到预定的测试目的。同时,测试信度又提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信息。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试卷的信度与效度,使测试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gmanGroupUK Limited,1988.

[2]李清华.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英语测试篇2

一.明确小学英语口试的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语音、词汇、功能、话题、语法),建立初步的语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且小学英语教学是以听说为主要的训练项目。而小学英语口试的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就某些交际性主题进行正确的表述,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诊断,以利于他们后继学习。

二.遵循小学英语口试的原则。

1. 同步性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学生所学的词汇、句型、功能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输出的范围不可能超越他们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口语命题时一定要注意口试试题要与学生所学教材内容相关,这样我们才能如实客观的评价学生。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第三册有Mr King自述“My Family ”一文。在口语测试题中就可设计一题自述“My Family ”。这类试题源于教材,体现了同步性,又高于教材,体现了创造性,并且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了趣味性。

2. 交际性原则

口头交际是人类最直接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设计口试试题时要尽可能围绕教材所体现的语言交际功能,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英语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迅速地迁移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以求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类口试试题如:让学生在所给的情景中自编自演一段对话。

3. 趣味性原则

口语测试要避免枯燥、单调、机械化,尤其是小学英语口试更应该富有趣味性。首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制不同类型的试题,使口试试题内容多样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此外口语的组织形式也应多样化,如小组活动、对话表演、师生对话、个别讲述等,也就是说教师要在采用平时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形式。这样学生既熟悉,又乐于参与,消除了口试的紧张心理。

4. 激励性原则

英语口试与笔试、听力测试不同,它在评分标准上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可以把口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结合进行评价。在口试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付出的每一步努力、获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鼓励,这样使得口试不理想的学生能主动向教师提出让他们重考,而不至于让学生对口试望而生畏。我认为,口试只是一种手段,如何通过口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是口试真正的收获,我们所寻求的合理的、相对客观的评分标准也会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得到解决。

三.小学英语口试的主要题型。

(一)机械性学习型。这类口试题主要是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的。对于这类学生,应着眼于培养开口与养成好的口语学习习惯,如朗读课文、回答教师简单的问题等等。

(二)练习性输出型。这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主要是提供一些活动思路,如展示一些图片、话题、角色,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来灵活运用所学语言。

(三)交际性输出型。这是针对部分口语好的学生所设置的。例如提供一个情景,让他们(2—3人小组)自己主动地承担角色,组织活动。

具体口试形式如下:

1. 朗读短文(包括朗读字母、单词、音标等)。教师在所学课文中选出若干典型课文,让学生抽签进行测试。

2. 快速应答和情景问题。“快速应答”要求学生对所听到的问题或情景作出正确的应答。“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景,要求学生设身处地进行发问

3. 话题简述。教师既可以提供一张或一组图片,也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或话题进行口头表达。

4. 角色表演。提供一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准备,由他们自行分担角色进行表演。

四.小学英语口试的类型及操作方法。

英语口试的类型可分为形成性口语测试和终结性口语测试两大类。形成性口语测试是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评估;而终结性口语测试是指在学期末或学年末对学生口语的综合评估。

1、 形成性口语测试操作方法。

形成性口语测试通过平时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提高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每节英语课始5分钟左右的值日生汇报和一至两组对话表演等形式来实施测试。值日生汇报的内容有天气情况、班级常规、英语歌曲、话题简述等。对话表演主要围绕某一情景进行对话,由学生课前准备,课上表演。之后采取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评、教师小结等形式给学生打分和指导,使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变被测为自测,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转向主动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这种经常性有准备的口语测试中,学生口语测试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口语测试其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再学习的过程。

2、 终结性口语测试操作方法。

终结性口语测试由于时间紧,测试面广,通常可以采用分散考评的方法。分散考评指考评时间上的分散,考评内容上的分类。时间上的分散是指将期末一次性的测试分散到每节课进行,确定每节英语课测评的项目,然后逐个进行测试。内容的分类是指教师将教材内容及知识进行总结归类,如可分为打招呼、问候、谈论某物、谈论某人、购物、问路等。让学生通过机械练习、复用练习、活用练习及交际练习等形式来复习,这样,复习效率大大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减负”。

英语测试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47―01

口语测试是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考查学生口头的交际能力为目的,是学生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进行英语口试可以对英语教学起到很好的帮助。

一、阻碍口语训练的不利因素

1.传统的轻视口语的思想

目前,英语常规考试忽略了口试,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就是为了应付中学会考和高考,然而目前在这“两考”中还没有全面推行口语检测项目,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口语训练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的重点还停留在讲解课文和语言知识点上。

2.有效方法的缺欠造成的“恐讲”心理

由于长期笔试的主导使得口语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和时间上的保障,并且对口试的认识或重视不够使得师生互动没有现成的可供具体操作的方法和测试方式。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表达。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在开口时没有一种自主感,同时又过多地考虑所说的语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3.自主创造语言环境的缺乏

真实的交际情景才能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内容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语言学习和习得知识的主要环境只有课堂,并且目前大部分课堂缺少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练习也往往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义的交流。

二、测评口语表达能力的几个方面

1.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语法是否正确, 用词是否恰当, 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语音(pronunciation)和语调(intonation)是否正确, 口齿是否清楚。

3.话语组织(discourse management)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 , 逻辑是否清楚。

4.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fluency)。

针对这些标准, 要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要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方法恰当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口语训练的有效途径

1.自主创造语言环境

可以自主地创造语言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尽可能地多练习,尽可能大胆地说。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合上下文的词,使思想连贯、内容完整。

2.善于模仿,勤于复述

英语口语的能力在于模仿。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模仿其实就是用心揣摩和体会的过程。模仿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要大声模仿,模仿时要大方、清楚,口型到位;二要仔细模仿,模仿时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模仿准确。

复述也是一种模仿的好方法。复述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是阅读后复述,一是听磁带后复述,后一种方法更好些,既练了听力,又练了口语。

3.注意句型操练

句子是说话的基本单位, 所以培养口语能力就要狠抓句型操练。可以使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句型进行练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达到学用结合。

4.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手势、表情等都可用作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日常会话中, 这几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往往是同时使用的。说话时绘声绘色, 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注意语言的质量

口语能力训练是一种技巧, 是在大量的口语练习中提高的。练习过程中, 要注意精泛结合, 有的练习里的错误不要过多地纠正, 不要过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而要着重培养说话的流利程度;有的练习里的错误要全部纠正, 以提高说话的质量。最好从一开始就注意说的质量, 又保持说得流利自然。

英语测试篇4

一、英语测试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的课堂英语教学主要可分成三大块:中、小学英语;大学(文、理科)英语;大学专业英语。前者普及面较广,要求较低;后者人数较少,但要求较高。这三种课堂教学的普及范围和教学要求大体上是成反比的。虽然不同的课堂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其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即: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反馈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总而言之,为教学服务。站在这个出发点上,我们就不难确定:课堂教学中的英语测试应属成绩测试(AchievementTest)。这种测试不应雷同于一般的水平测试(ProficiencyTest),因为它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比如:特定的学生、教材、教学时间和教学要求等。脱离了这些因素,课堂英语测试的意义就不大了。

在学校,英语测试应服务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和科学地分析测试结果,从中发现并解决测试中暴露出的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奇怪的是,有不少教师只顾考学生而忘了查自己。他们忙于组织测试却懒于批阅,有时居然请弟子代劳。也许这是由于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所造成超工作量的缘故所至。既然如此,又何必“作茧自缚”呢?笔者认为:测试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该成为指挥棒。

测试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切忌以考代教,以考压教。考试成绩的优劣无疑对学生的心理和以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看到这种影响的双重性。对于某些学生,优良的成绩可以大大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激发起更强的求知欲。然而对于另一些学生,接二连三的失败,则可能令其心灰意冷,乃至在由此而招来的(来自父母、老师或同学)种种压力下,进行投机取巧、铤而走险――作弊。

测试成绩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是全部。对一位教师或一所学校的教学评估应该是综合各方面的评估指标而形成的。我们必须立体地看待“成绩”。在许多教学评估体系尚未健全的学校,测试成绩往往成为评估教学和评先进的惟一依据。那种简单地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估手段往往诱发并助长着另一种不良的倾向:为片面追求“成绩”而热衷于“数字”游戏的大有其人。为了“冒尖”和“及格率”,有的开小灶,有的搞补习;更有甚者,考前漏题,评卷漏改。这种竞争有背于教育的初衷,有碍于教改的健康发展。如不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不可能消失,所谓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二、英语测试的内容

测试内容的确定至少应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的分解、测试目标的设定以及测试内容的筛选等几方面的工作。从理论上讲,英语测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两大部分。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语言能力主要指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实际上,由于语言本身富有强大的活力,因而语言教学始终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在语言教学的天地里,各有所见,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都势必影响着语言教学的内容。要确定测试内容就必须注意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需求、知识与能力的比重等方面的矛盾。可见,从测试内容的确定进而到题库的建设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在现行的英语测试中,语言能力的测试在许多场合却受到了冷遇,考分大多压在知识方面,这无怪不少能“考”上英语专业的学生实际上对英语既聋又哑。这种语言知识和能力严重失衡的状况显然与我们长期的教学模式以及测试的导向密切相关。语言能力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接受性技能(receptiveskils)和生产性技能(productiveskils)。前者包括听和读的技能,属于输入性;后者包括说和写的技能,属于输出性。我们的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远不如听和读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看得多而写得少,听得多而说得少。总之,被动性接受英语的机会大大超过主动性使用英语的机会。因此,英语能力的培养及测试的改革应在“出”字上下功夫。

一般的英语测试有两大不足之处。一是无法直接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二是测试的语言取样与生活中真实的语言相去甚远。语言是一种交际媒体,语言的测试内容自然要体现其真实性和实用性。语言学家们认为:要给一个孤立的词下定义实在是劳而无功,因为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上下文等),任何词义都是苍白的。其实,语言能力的表现何尝不是如此。

随着语言学、心理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语言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测试模式,并且为新的交际英语的测试模式开辟了新的视角。如:在对语言原材料的利用、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言“精巧度”及“错误”的评判标准等方面,英语教学工作者的视角已渐开阔,测试手段也日趋丰富。毫无疑问,英语测试不仅要反映出学生知道些什么,而且还要体现出学生能做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以致用。

三、英语的测试手段

在现行英语测试中,最常见的形式莫过于多项选择题。应当肯定,从命题的广泛性、严密性到评分的客观性和迅速性,这种命题方式的优越性是无可争议的,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又为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然而要注意的是,这种客观性的命题只宜作为测试的一部分,而决不能唱独角戏,这是由语言测试的特点及命题的作用决定的。

英语测试篇5

语言测试是语言及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科学的语言测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测试,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语言测试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服务。什么是语言能力?这是任何语言测试工作者首先要面对并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2.语言理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测试重点

2.1二十世纪初重点考查语言知识的掌握。

对于什么是语言能力,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观点和看法不尽一致。在二十世纪初,语言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指导语言教学的系统理论。语言教师把语言当做一门知识在教,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语言测试也就考查被试对这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2.2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听说技能。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反,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也就是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提携;从不孤立地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大行其道。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要获得操作这套符号系统的技能,即训练对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套语言习惯。在这个时期,心理测量学理论对语言测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心理测量学坚持语言能力可分说,认为语言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的能力就是语言能力。这个时期的语言测试称为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测试。与科学前语言测试相比,它更加注重听说技能,尤其是听的技能。这种测试在五六十年代占统治地位,到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初仍是主流。

2.3Chomsky语言理论重点测试交际能力。

六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逐渐兴起。乔姆斯基继承并发扬了唯理主义的传统,就人类语言提出了这样的假设:语言是人的生物属性,人的语法知识是天赋的;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人脑中有专司语言的机制——语言官能。语言不再仅仅被当做交际的手段,更被看做思维的工具,看做人之为人的特有属性。由此可见,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如: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它决定了教学和测试内容。

2.4交际语言能力说推出考查语言场景中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1979年举行的第一次语言测试研究研讨会上(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lloquium。简称(LTRC)),Canale和Swain(1980)向大会提交了“交际语言能力的理论模式”。此模式充分吸收了许多研究者的成果。在八十年代的外语教学界和测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Bachman(1990,1996)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capacity)。它是语言能力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是将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目的的手段;心理生理机制则指把语言交际看做一种物理现象,运用语言交际时所牵涉的神经和心理过程(韩宝成1995)[1]。

3.我国外语测试的特点与对策

3.1我国语言测试的现状。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测试要“着眼于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准确性和流利程度”。为了检验大纲的落实情况和推动英语教学改革,1987年9月国家教委高校司推出大学英语测试,即人们常说的四、六级考试。它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是西方现代语言测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张新元2004)[2],基本上属于乔姆斯基语言学派的测试模式。

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全国范围实施以来,它成为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杨慧中(1998)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回顾与展望》中指出:“大学英语测试对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社会上普遍将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检验高校英语教学的标准,因此它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从语言存在的价值看,应是生活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然后根据学习的内容再决定测什么;从逻辑上看,应是先教而后测,教什么就测什么。但在我国高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完全可能本末倒置,即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学习的目的也是应付考试。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46%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停课复习备考有一定用处,20.7%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只有19.9%指出复习备考没有必要(戴曼纯,2003:133)[3]。调查充分说明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四、六级考试的强烈冲击。通过分析军校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的关系,我们看到英语教学完全不能顾及学员对专业英语的需求,被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所左右。由于军校的特殊性质,学员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指向基本明确,许多时候军校英语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学习更多专业英语内容,提高他们专业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只要看到学生丝毫不关心这些新知识,而是全力以赴准备四、六级考试,他们也会退而求其次,不可避免地为学生着想将教学重点放在与考试紧密相关的内容上。这种脱离军校学员未来职业需要、完全背离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试题汇编,是对师生宝贵时间的巨大浪费(衣进韬,2008:92)[4]。

3.2建立以学生为主导英语语言测试体系。

外语教学的发展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动主体”的演变,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公认。同外语教学界由研究教学方法转移到研究学习者本身上来一样,被试特征对测试行为的影响也是当前测试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被试特征包括文化背景、背景知识、认知能力、性别和年龄等(Bachman 1990)。英国的UCL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 Syndicate)和美国的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合作,就FCE(First Certificate in English)和TOEFL,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研究被试特征对测试行为的影响[5]。研究在Milanovic和Bachman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态度、动机、焦虑感和努力程度四个因素;第二,策略因素,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作为该研究的一个部分,Kunnan(1995)采用一种结构模式方式(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着重研究了文化背景、接触英语的机会、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动机及监察模式对测试行为的影响[6]。Bachman(1990:156)指出,随着个人特征及测试方法对测试行为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测试开发人员对哪些特征因素与方法因素产生交互作用会了解得更透彻,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设法减少这些因素对测试行为带来的影响,为被试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水平提供机会,这样我们就会更好地、更公正地测量其语言能力[7]。在大学阶段,根据不同高校的性质、专业特点及职业导向等因素研究被试特征,采用多重评价标准是正确调整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关系的关键。同时,避免一刀切的评定标准,根据需要设计测试内容与方法体现了测试对语言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3.3以学生为主导英语语言测试的尝试——采用多元化测试方法。

跟踪军校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我们发现,目前部队年轻军官普遍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部分具有研究生学历,这些人员均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大多数是“哑巴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差,能够自主运用外语组织指挥、联系协调、合作交流的人才非常匮乏。在频繁的军事交往中,官兵的对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部队有效履行使命的基本要素。鉴于军校特殊性质,军校英语测试改革刻不容缓,全国性统考已显现出严重的弊端。军事英语课程测试更应具备专业针对性,应采用灵活的考核方法,重点在于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军事英语的考核以两学期的笔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的作业情况和课堂上presentation的表现。通过Presentation的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学员的综合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甚至通过专题演示也体现他们高层次的语言技能,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机制(psycho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此外,为鼓励学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了充分体现他们的翻译水平,我们决定,在成绩考核中对学员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军事英语译文实施奖励分数措施。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把诸如Sea power,Proceedings,Jane’s Defense等军事网站推荐给学员,让学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自主式的军事英语学习,并鼓励他们把有价值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投到相关专业期刊上。运用这种方式,不仅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员的成就感,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目的。

4.结语

通过回顾语言测试的发展演变,总结我国高校英语测试特点,发现大学英语测试在高校师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确实起了一定的负面反拨作用,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应该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军校毕业生英语能力的缺陷,笔者首次提出尝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测试体系,从学员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多元化测试方法,提高学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员的成就感。只要对测试及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语言测试能够很好地促进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能在各个行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外语为专业服务的作用。

注释:

①韩宝成.L.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②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外语界,2004(4).

③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④衣进韬.大学英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考试周刊,2008(3).

⑤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⑥Kunnan,A.J.Test Taker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Performance: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Cambridge:CUP,1995.

参考文献:

[1]韩宝成.L.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2]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外语界,2004(4).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衣进韬.大学英语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考试周刊,2008(3).

[5]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6]Kunnan,A.J.Test Taker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Performance: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Cambridge:CUP,1995.

英语测试篇6

关键词: 英语语言测试 测试要素 基本策略

英语语言测试是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同样负有培养人的责任。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讲,它们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因为语言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制约着测试,而语言测试又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反拨作用(马云桂,2002)。英语语言测试与英语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在当今语言测试界已达成一种共识。而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是语言测试的最大用途之一。随着对语言测试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测试的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由于语言测试对教学具有指导和反拨作用,因此随着语言测试重点的转移,语言教学重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下面就从语言测试要素及基本策略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语言测试。

一套好的测试题应具有效度、信度、区分度、实用性、反拨作用的特征。首先,一套试题检测的应是考试大纲要求考查的某个内容或能力,这就是一次效度高的测试。其次,信度,即可靠性,或者说测试结果是否稳定。信度的另一方面是评分因素。再者,一套好的试题应便于使用,要有可操作性。同样,区分度也是语言测试的重要因素,即通过测试是否能够区别出不同程度的考生或反映出每个考生答卷情况的差别。最后,一套测试题对学生的学习要有督促和积极引导作用。

1.语言测试的效度(validity)

测试的效度是一次考试对其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能够测到的程度。效度侧重的是测试的内容,它检验测试的目的是否一致(朱海燕,2004)。测试有各种不同的效度,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1)卷面效度。也称为表面效度,是指考试在表面上使考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凭直觉感到的有效程度。Ingrem(1977:18)认为卷面效度指的是“考试的表面信誉或公众对考试的接受程度”。如果测试项目表面上适合于测试者、受试者和教师,它就可被看作具有卷面效度。如果一份测试具有好的卷面效度,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就能得到激发和保持,因为研究表明大多数受试者在测试表现出适合于他们的时候会加倍努力;相反,如果受试者看到某一测试与测量其某一语言能力无关或者高出其语言能力水平,考生就容易丧失参与的积极性。

(2)内容效度。就是指考试内容对预测内容的代表性的程度。内容效度评价一个考试的出发点是看其内容是否与考试目的一致,在内容正确的基础上,再看其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内容的代表性与内容样本量的充足性――考试的题量、主题覆盖面等。如果一项词汇测试只检测考生介词的能力,内容效度就很低;再如,一项听力测试采用口语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类考试肯定缺乏内容效度。

(3)构卷效度。指测试题目反映出测试构建于某个理论本质方面的程度。如果一项测试能够反映出与语言学习理论一致的一些具体特征,那它就有构卷效度。它要求测试的语言理论基础要与最终的语言行为相符。它不仅要揭示现在的语言行为,而且应能揭示最终的语言行为。测试的设计者应根据语言学习者将来会如何使用语言的预见来设计试题。一种试题的编制要以某种语言行为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作为依据。如果以功能语法为基础,认为语言习惯主要是通过语言环境和实际运用而获得的,那么强调句型操练和语法分析的测试就失去了编制效度(陈志学,2003)。

(4)经验效度。指一项测试的结果如果与一些外部测量标准相关联,这份测试就可以说具有经验效度。经验效度是通过把测试与一个或更多的标准测量相比较而得出的,这种比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共时效度和预测效度。①共时效度,即同时从外部而不是从内部通过某些方法论证考试的效度。它是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两个方式来进行的。如,对共时效度的定量分析,是通过用一个得到公认的外部考试的方式与被评估的考试作比较,看求得的相关系数是否理想,如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理想的数值,那么就表示被评估的考试与外部的考试具有同等效度。当测试结果在同一时期与其它测试结果相一致时,它可被看作具有共时效度。②预测效度,即考试成绩要能够预测考生以后的学习状况。它的测量方法是将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比较,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当测试结果与以后的其它测试结果或以后取得的其它行为标准相一致时,那么这个测试就可以说具有预测效度。

2.语言测试的信度(reliability)

语言测试的信度是指考试测量学生语言能力一致性、可靠性的程度。它是任何一个好的语言测试必备的特征,也是考试结果是否可靠的关键指标。一个测试的信度主要看该测试所要测量的东西是否达到前后一致的程度,即考试结果不受考试施考时间、监考人员、场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果对同一个受试者连续进行两次测试或试卷被不同的人批改而得到的结果相同或相似,这样的测试就被看作是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也可称为一致性(consistency),这种可靠性或一致性是任何一种考试都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特征,否则,考试成绩将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被测试语言能力和水平。而且用不可靠的成绩来决定,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失误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失(郝利群,2002)。

影响信度的因素有:

(1)试卷编制。信度侧重的是测试内容的覆盖面是否大,是否具有代表性,项目是否均匀。采样越多,测试的信度越高。郝利群认为,一套试卷无论是常模参照考试(norm-referenced),还是标准参照考试(criterion―referenced),长的要比短的更具可靠性。测试必须包含各种类型内容的试题。一种测试必须涵盖本专业领域内尽可能多的内容,而且试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测试提出的任务必须具有标准性。在试题库中任意挑出的试题在难度、类型、形式上都必须基本一致。事实上,只要试卷中所使用的试题具有测试某种能力的代表性,这种试题越多,试卷对某种能力的反映就越充分和越可靠。因此越是重要的考试,题量越要充分。当然,题量也不能过大,否则考生的疲劳和厌倦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度。

(2)测试的执行。主要是涉及考试环境、试卷安排、时间分配、题意说明、考试方式、答题方式、评分标准等是否所有的考生对试题的要求都很清楚。是否相同的测试是在不同的受试对象之间,不同的条件下及不同的时间内进行的,这是决定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一次听力测试中,一组考生所听到的录音效果好,另一组考生听到的录音效果差,那么,这次听力测试就无信度可言。试题说明在考生的答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考生对题目要求的理解程度和他们对所要完成任务的清楚程度很高,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考试中去。相反,含糊不清的试题说明会直接影响考生的答题,降低测试结果的信度。所以试题说明一定要做到简洁、准确、明了,试题说明所使用的语言应简单清楚,避免考生不熟悉的术语出现。

(3)个人因素。受试者的个体因素如动机、情感、心理状况、身体条件会对测试信度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考生考试前和考试中的心理或生理方面的波动或变化,如疾病、疲劳、缺乏考试动力、情绪波动等。这些因素会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从而降低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尽管这些因素是不可预测的,也常常因一些意外而无法控制,但教师们也要有所作为,要设法将这些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阅卷员的评分也是影响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客观试题的评分基本没有问题,信度较高,关键是对主题试题评分标准的把握。为减少评阅的误差首先要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而且所有的阅卷人应统一进行培训,让大家选用一些例卷共同进行打分练习和讨论,从而给出相近的分数,使语言测试充分体现公平公正。

3.语言测试的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通过测试是否能够区别出不同程度的考生或反映出每个考生答卷情况的差别。对整份试卷及每道大题、小题进行全面、系统地计算,可参照区分度的计算公式:

D=(Correct U-Correct L)/N

D:语言测试区分度,将被测试的考生按成绩平均分成两小组;N:每一小组的考生人数;U:成绩高的一组考生;L:成绩差的一组考生。

一般认为,区分度应在0.3以上,才表示试题可以接受,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鉴别考生优劣的能力;若区分度在0.3以下,则试题对考试的区分作用不大。试题的区分度指试题区分好、中、差考生的程度。试题的区分度由区分度指标来显示,其范围在1―-1之间。区分度高,表明试题能完全区分不同能力的考生,即答对试题的是能力强的考生,答错试题的是能力差的考生;反之,试题的区分度低,表明试题不能区分不同能力的考生,试题的区分度最低可为-1,此时,答对试题的是能力差的考生,而答错试题的反而是能力强的考生,测试产生了反向区分的作用。即使评分百分之百客观,这样的测试也根本无客观性和公正性可言。

4.语言测试实用性

主要指试卷设计和考场安排等考试实施过程中是否对测试的公正性和信度构成影响。这要求试题设计者和考务人员做到以下几点:

(1)试题的题目、要求要清楚易懂,试题要设计得一目了然,无深奥难懂的术语,最好在试题要求下给出相应例子,试题要求无需监考人员作口头解释。

(2)试卷必须整齐、干净,尽量避免出现拼写、打印等技术错误。

(3)考试辅助设备必须正常。如无线听力系统、录音机、计算机工作必须正常稳定,考场座位必须具有舒适度,远离外界干扰。

(4)答题纸的使用。答题纸大小和编排要与相应的题量相一致,满足考生准确地书写答案。同时它也必须能使教师清楚地看清答卷,以增加阅卷的准确性和阅卷速度。

5.语言测试反拨作用

一般来讲,教学目标决定语言测试目标。因此语言测试目标必须为实现语言教学目标服务。然而,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的发展并非总是同步的。语言测试体系一经确定,它就具有一定时限的相对稳定性,对语言教学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拨作用(马云桂,2002)。语言测试目标对语言教学目标的反拨作用极其重要:如果语言测试目标科学、准确,就能够科学有效地检测教学目标,并积极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进一步修正。反之就不能科学检测教学目标,同时阻碍后续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语言测试内容对语言教学内容的反拨作用,从理论上看,教学先于测试。教什么内容就检测什么内容,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和测试的关系。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与测试实践中往往是要考什么然后才教什么。这种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逻辑倒置,我们可以看作是语言测试内容对语言教学内容的反拨作用。语言测试方法对语言教学方法也会产生重要的反拨作用。比如科学的考卷应采取多种题型,主客观试题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的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各方面都应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语言测试应符合国际形势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紧密结合,应借鉴国际通行的评价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灵活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和创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和运用各种现代手段,以科学灵活的考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然而在语言测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实用目的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语言测试纯粹为鉴别语言水平等级为目的、纯粹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或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尺度等(丰国欣,2004)。这样,在理论上加剧了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之间的矛盾,狭隘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在实践中,受试者或学生常常感到教学、学习同测试脱节,提高语言技能同测试脱节。笔者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言测试设计的原则与实践作一个理论上的探讨,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语言测试本质,避免被语言测试的一些意义模糊了概念,更有效地把语言测试同教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克服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

总之,有教学就必然要有测试,两者缺一不可。教学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的症结,检查教学的效果,而测试可以影响和促进教学的改进。通过对语言测试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测试本身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它将对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完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推动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及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朱海燕.语言测试的效度与信度[J].佳木新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丰国欣.语言测试设计的原则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马云桂.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J].教育导刊,2002,(10).

[5]郝利群.影响语言测试信度的主要因素[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英语测试篇7

一、排除影响听力理解的障碍

1.语言障碍

(1)语音、语调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其最本质的物质外壳是语音、语调。学习语言,如果语音不准,又不能正确把握语调,就会失去一定的辩音能力,这势必影响整体的听力理解。所以,语音问题在听力教学中不可忽视,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强化语音训练对提高听力水平更是尤其重要。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辨别相似音素之间的区别,过好音标关,同时,选择适当的录音材料进行模仿、跟读和听写等练习,培养学生对语流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音、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教师还可以选用英美人士的对话录音材料,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技巧,培养语感,熟悉、模仿标准的英语对话和朗读。同时分析说话者如何利用不同的语调表达态度、情感和隐含的内容。

(2)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对听力产生的困难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方面。许多人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诚然,多听是提高听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听的次数多少,它还与听者的英语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词汇量是英语知识的基础,若没能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即使在听的过程中能模仿出听到的声音,但却无法把它与所代表的词汇联系起来,便失去对词义的了解,以致影响整体听力理解的水平。

英汉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如英语复合句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汉语通常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语序,在阅读时可以运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但听音过程是快速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在瞬间内完成。所以,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语法知识,了解英语语法结构的规律性,从而提高正确理解句子和段落乃至语篇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2.心理障碍

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听力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听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听音时积极、主动,充满信心,不带任何心理负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者的正常水平。

急躁是影响听力的大敌。开始时由于听懂得较少,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进而出现连锁反应:急躁一思想分散一自责、抱怨一导致听力失败。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对听力材料的难度作适当调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逐步完全,由单项听到综合听,使学生逐步适应。同时应向学生指出,只有稳定情绪,持之以恒,经过大量、多次地听,自然会产生效果,另外,还必须认识到听力学习的艰巨性,应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提高自控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3.文化知识障碍

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背景文化的了解和自我认同。因此,要提高听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应尽可能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请看下面一段听力材料:

Man:Ihopelcanseeyouatmybirthdayparty.

Woman:Ohdear,I‘vealmostforgot,Whenisit?

Man:Well,thedayafterAprilFools’Day.Easytoremember,isn‘tit?

Question:Whenistheman’sbirthday?

A.February2nd

B.April2nd

C.April1st

要选对该题答案,必须先听出AprilFools‘Day,同时还要了解AprilFools’Day是什么含义,具体是哪个日子。AprilFools‘Day是西方的一个节日——愚人节,时间为每年的4月1日,中国人一般不过这个节,但学英语的人不可不懂,否则在交际中或听力理解时就会造成障碍。对AprilFools’Day有所了解的学生就能轻易地选对该题的答案为B项。

影响听力的主要障碍——语言、心理和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法。

二、提高听力水平的训练策略

1.课堂教学中的听力实践

训练学生的听力要与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多得到听的机会,以弥补由于缺乏英语环境而造成的接触机会不足。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除了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外,如问候,指示,解释练习的步骤,纠正错误,表扬等,还要用英语简单地解释词汇含义和用法、句型结构和语法现象等,高中教材中有不少简单易用的语法用语,如SBⅡLesson15中的Part3Writing:Findthespellingrulebellowforeachgroupofwords.Thenwritethe-ingforminthespaces.

a)Takeoff“e”andwrite"ing".

b)Doublethefinalletterandwrite"ing".

c)Add"ing"

d)Charge"ie"to"y"andwrite"ing"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词汇。句子、句型和习惯表达法等进行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易懂,注意力集中,以产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听力水平。

(2)用英语进行课文整体教学

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语言讲解和句子分析,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把课文作为一个

整体来教,用听说贯穿整个课文教学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能营造课堂的英语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解生词、介绍课文,做口头回答问题练习、听课文录音、复述段落或课文等。这样就使以听为基础的听、说、读贯穿着整堂课。

(3)听写

听写是训练听力能力的一种好手段,它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很有帮助,因为学生既要能听懂又要能用文字记录下来,是需要具备听力、拼写和句型结构等技能和知识的。

听写的方式可以是填词,写课文的句子、段落或课文改写、缩写等。书面表达的参考答案也可以作为听写的形式,在讲评书面表达后,让学生听写参考答案,既练听又练写,这等于让全体学生按范文重新写了一遍、更加深了讲评和纠错的印象。

2.听力训练必须循序渐进

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①辨音练习阶段;②不需要记忆的辨别和选择阶段;③需要短暂记忆的辨别和选择阶段;④需要较长记忆的辨别和选择阶段。教师应分阶段按不同要求训练学生,目标明确,内容的难度由浅入深,语速由慢到快,应针对各阶段的目标和侧重点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按《考试说明》,高考听力测试的第一节的第1~5段对话,对话较简短,每段对话只设一个问题,可属于前面所述的第②阶段的听力要求,即不需要记忆的辨别和选择;第二节的第6~9段对话较长,且每段对话均设两个以上的问题,这类试题属于第③阶段的听力要求,即需要短暂记忆的辨别和选择;第10段是独白,有一定长度,设3~4个问题,它属于第④阶段的听力要求,即需要较长记忆的辨别和选择。

3.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听的能力

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它们同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实践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过程中读者和听者都同样要经历种种认识过程、依赖种种认知效应及其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语义分析和构建。因此,读者操练和运用认识过程以及判断推理过程,并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显然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另外,阅读是一种主要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还丰富了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词汇量,这些都对听力理解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阅读量越大,英语整体水平就越高,听力水平也会随着“水涨”而“船高”。

4.熟悉高考题型,有利于能力提高

(1)学会预测上下文内容

在用汉语交谈时,我们通常发现自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替对方完成他(她)接下去要说的话,这便是预测的结果。预测的内容愈多,听起来就愈轻松。用英语交谈也是如此,谈论的话题,谈话的场景,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英文语义标记等都可以帮助预测。

就语义标记(Semanticmarkers)来说,它是语言含义和结构的信号,表明说话人的思维逻辑。熟悉、拿握语义标记有助于了解说话人的思想。如:①表示说话人想总结其说话内容的有:tosummarise,ina(one)word等;②表示时间顺序的有:first,secend,third,next,afterthat,then,last,finally等;③表示原因和结果的有because,as,for,since,so,asaresult等;④表示思路转折的有:but,although,though,yet等;⑤表示强调的有:indeed,anyway,infact等;⑥表示加深程度的有:besides,what’smore,morever等。

(2)抓关键词和主题句

NMET2000听力测试的第12题:Whoarethetwospeakers?A.AmanandhiswifeB.AmanandhissisterC.Amanandhisgirlfried该题的答题关键是要能听懂第8段对话中的一句话:It‘squiteunlikewhenwewerefirstmarried。若能抓住married这个关键词,便能选对A项。

(3)听前预测,紧扣与试题有关的内容

目前高考所采用的听力试题都是听录音后选项的形式,先阅读题干和选项可以帮助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及其重点之所在。学生要充分利用各段对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掠读一遍题干和全部选项,分析对比各选项的不同之处,先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选项是姓名、地名、数字、日期等,就要全力抓住这些容易混淆的部分,在听音时注意分辨并加以判断。对于与选项无关的内容,只须听出大意就行,即使有些地方没能听懂也无关大局。如NMET1999第6段对话:

W:Excuseme.Whatdidyousayyouwouldliketod0,MrGreen?

M:IsaidI’dbettergobacktothehotel.I‘mmeetingsomeonethisevening.

W:Ok.Howareyougoingback?Bybusortaxi?

M:IthinkI’lltakeataxi.DoyouknowwhereIcangetone?

W:Oh,justwaitbytheroadside.I‘llwaitwithyou.

M:Ok.Thanks.ArethetaxiinLondonallblack?

W:Well,someofthemare.IsthisyourfirsttimeinLondon?

M:Yes,itis.Doyougiveextramoneytotaxidriverhere?

W:Youmeanatip?Oh,yes.Theyusuallyexpectabouttenpercent.

M:That’sthesameinourcountry.

W:Ohlook.Here‘sone.Taxi!

M:Thanks.Seeyoutomorrow.

Question6:Whatwillthemandointheevening?

A.GotoLondon

B.Meetsomebody

C.Seethewomanagain.

Question7:Wherearethespeakers?

A.Inthestreet

B.B.Inahotol

C.Inattaxi

要解答这两道试题只要了解整段对话的背景,以及与该两题关系较密切的内容。主要是在对话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如关于taxi的颜色和付小费(tips)的事都与答题无多大关系。

(4)边听边记录主要信息

较长的对话或独白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尤其一些关键词语往往较易混淆,即使听得清楚听得准,但是由于材料信息量较大,该记的东西较多,过后便没能准确地回忆起来,如表示时间、日期、年龄、价格、距离的数字,或是地名、人名等。这时可以用笔在试卷的空白处以阿拉伯字或符号的形式记下,以便加深印象,有助于判断、选择正确答案。

(5)培养良好习惯,克服紧张情绪

养成良好听音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听力非常重要。在听音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听力材料,而是借助汉语先经过“心译”的中间过程,这无形中增加了理解的中间环节,要跟上语流就会产生困难。这种不良习惯只有通过较大量的实践逐步克服过来。

英语测试篇8

随着我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日渐普及,各种各样的英语口语测试也应运而生。我国自行设置的大学四、六级考试(cet)、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pets)、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都设有口语测试。此外,国际上流行的英语口试有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口试和雅思(ielts)口试等。所有这些口语测试的出现和发展与交际测试理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英语口语测试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在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产生并流行起来。交际法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功能,主张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 h. hymes)于1972年首次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强调语言的可能性、可行性、确当性和有效性(文秋芳,1999)。80年代卡内尔和斯魏恩(canale & swain)提出交际能力由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四部分组成。巴克曼(bachman)于1990年在其专著《语言测试要略》(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里,提出了更为复杂的交际能力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三大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语言机制。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指结构组织能力(语法和篇章能力)和语用能力(指做事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包括了评估、计划和执行三方面的内容;心理生理机制指交际的方式和渠道(杨满珍,2002)。交际理论在许多国家的第二外语教学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对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对交际测试理论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这一概念、canale和swain对“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都对交际测试理论的起步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bachman关于交际测试的定义以及测试构想的定义使得交际测试理论更加完善。交际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规则、语篇结构等,并通过一些得体的交际策略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各种交际活动中,完成它的交际性功能。口语测试就是对学生的语言知识把握程度及其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活动能力的一种测试。

二、英语口语测试的特点

(一) 注重对语言能力本身的测试。

从表面来看,口试似乎是测试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说的技能。其实,口试也在考测语言知识本身,考测考生对语音语调、语法规则、词汇和语篇结构等的把握程度。口语测试在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忽略语言知识本身的重要性。

口语测试设有朗读、复述、演讲、看图说话或者看一段录像片段后进行描述等题型,从中可以看出其对语言能力本身的重视。比如,高考口试中的朗读,tem中的复述,cet口语考试中的看图(或看录像)说话,pets和tem测试的演讲等等题型,都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语音语调、词汇量的大小、词汇搭配、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从评分标准来看,也可以看出对语言知识技能的重视。比如bec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分为四个部分:语法和词汇,主要看语法的准确性、词汇量的大小;语音语调是否正确等;会话能力:谈话内容是否切题、话语是否流利连贯;交流能力:和搭档在交流时是否具有互动能力,配合是否默契。四项评分标准中前面三项标准都在强调bachman交际能力中的语言能力。

(二) 口语测试具有交际测试的特点。

其交际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具有真实性、有效性的特点。

在交际语言教学理论指导下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自80年代起,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者如prabbu,crookes等对此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把语言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完成一系列真正任务的过程,如到商场购物,到机场接人,参加面试等等(陈清,2007)。该理论在口语测试中也得到了体现:大部分的口语测试题在情景、语境设计上都具有相当高的真实性。比如,要求考生互相介绍自己的情况,谈论具体的商务工作情况,制定一项改进公司现状的计划,安排会议等等。尤其在剑桥商务英语测试中这一特

点特别明显。这样具有真实性的题型能够提高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2.具有交互性、合作性的特点。

在英语口试中,除了设有朗读、复述等单项表达的测试方式外,还有双向交互式和多向交互式的测试方式。双向交互式包括考生和考官之间的对话,考生与考生之间的交流;而多项交互式则是考生与考生之间、考生与考官之间交叉进行的交流方式。如bec中第三部分的讨论就属于多向式交流。考生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之后考官可以对考生再进行交叉提问。

英语口试具有合作性的特点。考生在测试中除了要完成单独进行的任务外,还要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考生之间的默契合作非常关键。比如,在cet口试中,考生要在一起就不同的图片中相同的话题进行讨论;在bec口试中,要求考生就一个任务(比如如何提高酒店的入住率)提出建议。考生之间如何提出话题,如何进行话轮转换,如何避免出现冷场的僵局,都需要有合作精神。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要既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给对方足够的表达机会,以便共同圆满完成任务。

海姆斯曾经指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转摘自程同春,2004)。口语测试突出的正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其目的就是为了测试考生在近乎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完成任务的能力,即英语交际能力。

三、学生在英语口语测试中暴露的问题

1. 考生在自我介绍的部分表现比较理想,但在对话和讨论的环节,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词汇量有限,信息量偏少,所涉话题缺乏广度和深度,而且语言搭配不当,表达不地道,往往会出现中国式英语。

2. 很多考生在语用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句子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出现单词堆砌的现象。

3. 考生在口试时不注意交际技巧,和搭档缺乏沟通和合作意识。在讨论环节中,搭档说话出现中断时,考生不知道如何接过话题,常使谈话陷入冷场的局面;而有些考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滔滔不绝,不给搭档说话的机会。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考生没有掌握交际策略,和其他考生缺乏互动性。

四、英语口语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口语测试对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重的特点以及考生在口试中暴露的问题对英语口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口语教学中,要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才能达到口语测试的要求。 1. 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学生在阅读和听力等语言材料的输入,注重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比如在口语课前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课堂讨论话题有关的文章,或者听一些相关的听力内容,鼓励学生朗读和复述看过或听过的材料;模仿听力材料朗读者的语音语调。

2.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掌握交际策略技巧。学生在口试中经常出现词不达意、句子缺乏逻辑性连贯性等问题,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提醒他们在口头表达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所阐述观点与测试任务之间的相关性;思想观点的逻辑性;说话过程中注意使用适当语气、自然的停顿。建议学生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交际策略,掌握一些话语标记词(discourse makers)。比如,为了语言的流畅性,可以使用关联词:and,but,because,or;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可以用i mean,you know等;在搭档出现冷场时,知道如何自然地进行话轮转换;面对不同的交际场景使用不同的语气,进行适当的停顿等。

3. 把交际法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相结合,运用小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交际互动能力。随着语言交际性理论的发展,交际教学法在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交际法教学理论在实践中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交际法主张:(1)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主;(2)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与场合进行外语教学;(3)倡导教学过程交际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程同春,2004)。该教学法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作为同时充当知识传授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多重角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为了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需要采用进行合作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80年代取得很大进展。它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观是该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互动方式分为四个类型:单项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互动型:师生之间互相作用获得信息;多向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

互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成员型:教师作为学习小组中的普通一员和其他成员一起学习,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种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王坦,2002)。该理论于20世纪80、90年代引进中国,教学效果良好。

小组学习的模式综合了交际法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两种理论的精髓,是一种理想的口语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以四个为宜,最多六个;为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鼓励各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合作,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协助教师组织整个讨论活动。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以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给学生布置的话题尽量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真实性,把真实、自然的交际互动引入口语课堂,设置真实场景活动。在交际过程中,学生一般较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彼此尊重,相互宽容,不怕说错。“当学生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中相互交谈时,你会看到他们结成了一个紧密的同等群体(peer group),他们这时所用的语言是真正的交际”(罗勃特.w.布莱尔,1987)。

在这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形式的教学模式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多向互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认识到自己在团队里的重要作用,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师作为传授者的角色,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事实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上所述,在各种英语口语测试中,大多数题型也需要考生之间进行互动。他们的互动效果直接影响测试的表现和成绩。

五、结束语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述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材,设计适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重培养,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学生在口语测试中将会有更好的表现。口语测试的模式和要求对口语教学也会产生积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清.英语口语测试与口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18期.第61页.

[2]程同春.交际法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2004年第3期.第56页.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68-69页.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第4页.

[5]杨满珍.20世纪90年代国外语言测试的发展[j].外语教学,2002年9月.第40-41页

[6]李传芳.从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谈口语交际能力——bec交际口语测试浅析[j].外语教学,2003年1月.

[7]罗勃特w.布萊尔.外语教学新方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87,第31页.

上一篇:少先队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员工思想动态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