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7:51

英语课程建设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为了充分了解济宁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征求各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同时,深入到各教学系,和各专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各专业对大学英语的需求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大,且总体英语基础较差

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受招生政策的影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入学时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以及入学测试成绩表明,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欠佳,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没有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班额过大,学生的英语程度不一,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上沿用的是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以英语基础课程为主,主要开设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听说课,但是以读写课为主,听说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重视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差,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强。同时,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学设施投入有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达到的“建设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实现[1]。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尚未建成,网络化教学难以实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难以开展,制约着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讲授、课程评估等多个环节,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成败。王守仁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教学能力有三个部分组成:英语能力(Englishproficiency)、研究能力(academicperformance)和教育技术能力(computerskills)。其中,研究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瓶颈’”。[2]这一点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尤为突出。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忙于上课,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缺少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探索

针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拓展类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大学英语教材开发以及教师发展和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

(一)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近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我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距加大,各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势在必行。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在借鉴外校经验和小范围分级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出台了《济宁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拓展类课程实施方案》,并在2014级本科新生中全面实施。我们根据新生入学时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结合新生入学时的测试成绩,以各教学系为单位,按照70%和30%的比例,将2014级本科生划分为A级班(基础阶段)和B级班(提高阶段)两个教学层次,分别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分级教学遵循成绩为主、学生自愿的原则,让每个学生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和英语学习方式。分级教学遵循英语教学规律,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相对高的起点上开始学习,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再通过英语后续拓展类课程,进一步增强他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开阔文化视野,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保证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分级教学中A级班和B级班的日常教学安排在同一个系内、同一时间、不同教室进行,但课程学时保持相同。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对于A级班学生,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开展教学,教学进度适中,重点夯实英语基本功。对于B级班学生,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组织教学,适度加快教学进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语言文化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技能类等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该课程的要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二)加强拓展类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拓展类课程是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基础阶段任务完成后的后续课程,因此,开设拓展类课程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然要求。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中心,以服务于专业建设为导向,强化实用技能类课程,服务学生专业需求,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英语层次水平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应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形成“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目前,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专业的需求,我们已经开设和即将开设的拓展类课程如下:

(三)建设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是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特别是拓展类课程的教材比较少。经过比较,我们为2014级参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学生选定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教程。这套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我部教师基于已经开设的拓展类课程已经着手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的专用教材。其中,《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中国文化英语说》、《大学英语实用翻译》等课程的讲义已基本完稿,即将投入使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要真正做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通过教研活动和讨论不断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意识,同时,在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大学英语教材选用和开发、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估手段的使用上也突出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创建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渠道和进修方式,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能力。比如,鼓励教师通过考研、读博提升科研水平和学历层次,增加大学英语教师国内外进修的机会,增派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和学术研讨会等,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另外,我们以拓展类课程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开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并以拓展类课程为依托,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使拓展类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业务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前,围绕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我们已经形成大学英语跨文化商务沟通教学团队、英汉实用翻译教学团队、中国文化英语说等几个教学团队,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涉及到教师、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估、教学体系等多个教学环节和因素,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优化组合的过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处理好英语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的关系。希望济宁学院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能够为其它同类院校提高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公共英语 课程建设 实践

一、引言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具体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是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和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的结合,是职教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建设要完善学习内容,突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规划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的问题包括政策信息渠道不畅通,教学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材及教学模式有待更新,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设定“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对知识进行主动构建,创造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变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表现在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职业观与职业道德、教学观、学习观与发展观。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及学习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掌握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转换角色,变英语知识的灌输者、教导者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英语学习的顾问。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给学生充分使用语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和信心,挖掘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三)设定“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设定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在知识教育方面应坚持“够用”原则,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合作地学习。

三、课程实施

(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引导者和协作者。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构建,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角,突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任务式、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不再以课文讲解和语言知识为重点,而是突出训练英语表达能力,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听、说、读、写、译的活动,让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公共英语课程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在基础阶段,注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知识”和“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基础。在提高阶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思维定式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能力转化,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教案、应用能力培训课件、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在本课程的网页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一个网络课堂,加强网上资源辅助教学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课件的设计上,教师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把平淡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声音、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牢固准确。

以任务组织教学,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强调“做中学”的外语教学途径。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外预习和复习,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讲授、演示、举例、现场交流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和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营造和谐的现场交流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思想和信息,构建交互式课堂教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是学生语言交际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要设法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全部教学过程,通过交流与协作,构建相应的知识意义并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学习任务主动接受并承担责任,对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理想目标,教师的教学原则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教师要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对教师的依赖就越少,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就能在课后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获得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

自主学习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具有判断能力,积极探索知识,在探索中感受成功和快乐,激发自信心和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评价

实行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形成性评估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估,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全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上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估对英语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评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反馈教学信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性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步骤及学习策略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情感进行评估。形成性评估的形式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成性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上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终结性评估一般在学期末进行,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对象,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期末考试以大纲的要求为基本依据,考核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多样化,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包括听力、语法与词汇、阅读、翻译、写作。

五、结语

我院公共英语课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琳.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语文学刊,2009(2).

[2]邢献红.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桑艳霞.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4]袁有社.简论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6(33).

[5]李凤荣.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6]郑秀芬.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再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ESP)、警务英语、课程、学科、教材、国际警务

中图分类号:G623.31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与学科相关联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在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语言学从解释语言特征转向发现语言在实际中真正使用方法(Widdowson,1978;Hutchinson and Waters,1991),语言教学重心转向学习者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国际警务合作日益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国际警务合作中越来越需要公安业务和外语能力兼备的复合型警务人才。

一、 我国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发展

当西方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达到繁荣阶段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推动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跨入二十一世纪后,不同学科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从1994年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制度的确立、2007年商务英语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的本科专业、2007法律英语证书全国统一考试推行,到2008年北外专用英语学院的建立,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二、 加强我校警务英语教学的迫切性

1. 国际警务合作、涉外警务工作的迫切需要

在跨国犯罪日益猖獗的形势下,我国公安部门的涉外警务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涉外案事件处置工作急需具备扎实的公安实战能力和英语实战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警务人才,我校作为公安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院校,有责任把警务英语教学推向更高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涉外警务人才。

2. 我校警务英语教学的发展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发展在我校经历了从繁荣、削弱、到重新发展的过程。从1978年起的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外语系时期就已开始招生“专门用途外语(英、俄、日、德、法五个语种)命名的本科生,于1998年与当时的公安大学合并,经历了从法、德、俄、日语专业的被取消到“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于2004年为“涉外警务专业”代替的过程。

3. 我校警务英语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外语系时期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目前很多活跃在公安系统各级涉外警务部门,是国际警务执法交流与合作的中坚力量和警界精英。与其他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因具备良好的公安业务素质和外语实用能力能更快投入到涉外警务业务中。最近十年,因英语课程学时不断减少,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功逐年下降,这一影响已凸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教材建设方面,除了多年前的世界妇女大会安保工作手册、申奥英语培训教材、以及首部《汉英公安词典》,教研室没有再进行教材编写工作,这极大影响了我校警务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远不能满足国际警务交流与合作对警务英语人才的需要。

三、 加强警务英语教学的措施

1. 警务英语学科定位和范围界定

警务英语需要满足如下条件方可确立学科定位:自身的研究边界的界定;本学科研究的学术规范(研究方法、评价指标等)的规定 ;一批学术成果(尤其是经典著作)的认可等等。它融合了与涉外警务相关的知识。《警务英语四议》一文对警务英语做出了狭义和宽泛的定义(王卫平,2005)做了详细区分,指出狭义和宽泛定义有利于警务英语教师根据不同警种人员的需要选择和编写不同专业内容的教学材料和内容, 宽泛定义可以加大警务英语的研究和教学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发展警务英语。

2. 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规模

我校公安类综合性大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培养的目标是着力培养“忠诚可靠、业务扎实、敢于创新、精于实战、一专多能、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一专多能”包括具备一定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实用能力。因此,在遵守教学原理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教学模式和形式等,例如,减少普通英语课程学时、增加警务英语课程学时。

1. 教材建设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都要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上(Cunningworth,2002),因此警务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要把教学效果和技能的提高放在首位,这要求在教材编写的每个阶段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本身及其语言学习需求。教材可分为普通警务英语和专业警务英语教材,前者是根据各个不同专业而编写的教材,后者内容使用者也可以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细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专业内容为基础(content-based),后者以语言技能为基础(skill-based)。

4. 测试与评估手段

警务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测试与评估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指标以衡量警察特别是涉外警务部门警察的英语水平,可大力推动警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公安院校在校生和公安战线在职警察英语实用能力。

结束语

公安一级学科在我校的设立和创建国际一流警察大学目标的确立,迫切需要从警务英语着手,针对目前警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制定实际、具体而有效的整改措施。以全校规划教材的编写、公安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国际一流警察大学的目标的确立为契机,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重新修订警务英语教学大纲、修改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以快速促进警务英语的教学和发展、推动我校国际化进程、尽早实现我校跻身国际一流警察大学行列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符合国际警务合作需要、既有过硬的警务实战能力、又有较高的英语实用水平的复合型警务人才。

1秦秀白,2010,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1):

2朱梅萍,2010,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1): (88-98)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56 — 02

从200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批获准设立商务英语专业,截至2012年,已有6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此外,全国现有近700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课程。但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的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已经成熟,相反,我国该专业的教学研究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那些尚未取得商务英语专业开办资格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的课程,但在专业模式、课程设置、师资、教材、教学、实训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材不完善等因素所造成。

一、综合各家之言,明晰商务英语的概念

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始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51年创办的“外贸英语”,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等不同历史阶段。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在国内已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商务”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商学专业”模式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商务+英语”模式等。各大院校之所以在同一专业的建设上采用了不同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商务英语专业究竟培养的是懂商务的英语人才还是懂英语的商务人才,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商务英语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问题尚未解决,这与长期以来对商务英语的界定不甚明了有直接关系。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教学和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如不对它作定性的描述,商务英语教学和学科建设就没有可靠的根基。〔1〕

从商务英语这个概念出现至今,学界就未能就它的定义达成一致,甚至有些学者并不认为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张佐成、王彦认为,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2〕王兴孙认为,商务英语实际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3〕埃里斯·约翰逊指出商务英语为特殊内容与基本内容的结合,其特殊内容是指与特定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其基本内容是指在商务环境下基本的更有效的沟通能力。

纵观各家之言,可以看出,学术界在宏观上对这个学科还是存在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即: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指导的交叉性学科,它以英语为载体,综合了英语语言文学,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人文性学科领域。它是英语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培养在国际背景下能够从事商务活动的英语人才。

从这个认识出发,基本可以把握商务英语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在其指导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增强商务英语教育的针对性

从商务英语的概念看,它涉及很多人文学科和领域,似乎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这些学科领域都应涉猎。但是具体到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如课时、师资、师生精力等的限制,对学生进行所有领域的通识教育是不现实的。如果坚持这样做,只能是蜻蜓点水,泛泛之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毕业生职业指向模糊,难以迅速胜任未来的工作。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的《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九成英语学习者认为,英语学习要从应试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变。中国社会调查所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八个城市的1500个样本调查发现:近八成被访者都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英语培训。其中,42.7%的被访者认为,接受英语培训是为了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许多被访者认为英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技能,而非以前的升学阶梯。因此,增强商务英语教育的针对性,即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商务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三、根据自身条件,采取适当教育模式

基于不同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条件,各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大多数院校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加入经贸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少量非系统性的商务知识,形成英语加商务知识的模式。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商科专业知识零散、肤浅、缺乏体系,更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除掌握一些商务英语词汇,毕业生很难具备直接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

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可以开设商务方向强一些的英语课程,如进出口贸易英语、涉外财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市场营销英语等商务英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提供,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商务语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就商务专业知识的深度来讲,还远未达到在其中某一领域工作的程度。这种模式和第一种相似,但商务专业感更为显著。

还有一些学校,利用本校其他院系的资源,采取英语加汉语商科课程的模式。而这种方式受到课时、开课门数、学生的基础及需不同院系协调等因素的限制。加之中文授课,很难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的水平。

另外一种就是英语加商科专业方向,也就是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限定商科的专业方向,而不是泛泛进行商科通识教育。而商科专业方向课程需开出该专业的主干课并采用英语教材、英语讲授。

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方式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学生就业都是最为有利的。当今社会不缺能说几句英语的毕业生,而缺即懂专业又能用英语沟通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英语加商科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精深,英语流利,还要求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这对于刚刚由传统英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分支出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的大多数院校来讲,的确是个实实在在的挑战;但是,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

处于商务英语专业起步阶段的院校,可以选择自己有相对优势的一个或两个方向,比如对外贸易或涉外法律英语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培训两方面入手,力争把该方向的主干课开全,使课程成体系,使学生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并提供实训机会,让学生不但具备理论知识,而且有动手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对有限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把泛泛的课程变得有针对性。比如把视听说课程变成基于进出口贸易流程这个特定情境的外贸英语视听说。把口语课谈论的话题设置成进出口贸易话题等。

在排课顺序上,应该按照商务专业的内在规律来确定课程的接续。比如进出口贸易实务应该作为对外贸易谈判的先修课,这样,在讲谈判的各环节时,就不必先讲什么叫发盘、什么叫索赔这些贸易实务的内容。

四、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商务英语打造专业环境

一个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高校商务英语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但最严重、最迫切也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复合型的教师。而这样的人才本来就不多,能来高校任教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是由英语语言教师转型而来。这部分教师此前鲜有从商经验,甚至理论也是临时抱佛脚自学而来,因此,让其深入浅出地讲授商科知识,也真是勉为其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有条件的送到国外对语言和商科知识进行强化,至少也要将教师送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英语文献用中文翻译给学生。

教材的选用需要慎重。各门课的教材应有内在联系,能够做到起承转合,即先修课与后续课程、同期不同课程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做到衔接有序。

要培养真正具备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实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目前毕业实习对于各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愿意接收在校学生实习的单位很少,而且去外地实习还面临着食宿、安全、经费等现实问题,这使得很多学校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毕业前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基于这种情况,课堂上的实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真正的商务环境难以获得时,只能利用虚拟的情境予以替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设计商务场景,利用多媒体、网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上。

结语

商务英语是英语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它必须通过准确的定位来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把语言、商务及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复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在国际背景下游刃有余地从事商务活动的英语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06).

〔2〕张佐成.王彦商务英语的界定〔J〕.国际商务,2002,(01).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89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时代浪潮进入新时期,教育部文件指出,高职高专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公共英语对高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建设满足企业需求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如何满足企业需求是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通病是:(1)公共英语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单薄局限。(2)教学目标不明确,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缺乏职业针对性。(3)教材建设滞后,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4)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陈旧片面、不职业。(5)“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培养体系不完善。(6)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策略缺失,欠缺学习能力。

2企业需求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回头

(1)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改变高职英语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文本知识讲授,缺乏实践性的现状;要做到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并举,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存,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同发展。

(2)教学目标要适应时代要求,着眼于“知识+技能”,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特点,使教学目标与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接轨,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教材建设方面要密切公共英语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轻实践技能、重书本知识讲授”的现状,精选高职教育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强调课程内容与企业用人要求的关联。

(4)要改善教师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训练的接受型学习现状,倡导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方式;此外相应评价制度也须与高职教育理念一致,发挥评价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旧有评价方式仅依据书面考试成绩片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定论。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紧密围绕如何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教师要能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身;在资质方面,既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又拥有职业技能证书;能力方面,既能传授理论,又具备相应实际职业能力。

(6)学生的认知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对英语学科的认知,掌握基本英语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不足;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10年6月)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同时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3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服务于企业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提高和可持续成长。下面分析具体途径和对策。

3.1调整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结构

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应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结合;学科课程着重书本知识,以学科为中心,着重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经验课程主张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主体活动经验为中心,该类课程在现有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中极待充实。(2)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通过必修课夯实学生语言基础,通过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必修公共英语课程通常被称为“大学英语”;很多高职院校狭义地认为公共英语只是单门课,而非一套课程体系。与必修课相对应,选修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如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专升本等考试辅导,英美概况、英语影视赏析等。(3)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方向英语课程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职业能力为根本,以英语综合素质提升为方向,以通识英语课程为基础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发。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可被归为通识英语(EGP),是重要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专业方向英语课程亦称特殊用途英语(ESP),注重实现应用技能的实践性教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结构应兼具EGP及ESP课程的双重特点,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根据学生专业差异设置相应各应用专业方向英语课程,例如,民航服务专业的《民航空乘英语》,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英语》;旅游服务专业的:《导游英语》,机械制造专业的《机械英语》等。

3.2明确定位教学目标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将其目标定位为: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以书面考试成绩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学生通过“应试战术”拿到合格证,却在面对工作实战时仓皇无措;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把教学定位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企业需求”的根本上,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语言基础上,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强调技能训练,提高运用英语进行社交与实际工作的专业技能,使教学与岗位、社会和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3.3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高质量的高职英语教材是培养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要开发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公共英语教材,重视公共英语教材改革与建设。(1)在教材编写主旨、框架结构、内容体系等方面力求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更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2)深入企业,确定教材大纲、结构和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时必须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3)公共英语类教材的编者不应该仅局限于英语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范围,更应该请相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及其它相关应用专业教师参与,使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由“语言导向”转型为“专业导向”和“企业导向”。

3.4调整和变革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

教学模式与评价在课程建设中占重要地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须与时俱进地变革旧有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1)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切实使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近年来,基于网络技术的英语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趋势:微课、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高职英语旧有考核方式存在考核方法简单、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英语的考核评价则要兼顾到工作活动项目的考核和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在职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核评价标准制定时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随堂考察、作业任务考评、阶段性考评、实习实训考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期末考评相结合;以周或月为单位,阶段性地告知学生该段时间考评结果,使学生明确了解和反思个人学习境况,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效果的提高发展。

3.5建设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即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建立长效的“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机制,以制度保障“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积极鼓励英语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要紧扣企业需求脉搏,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兼任学院专业授课,还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契机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让英语教师有目的地融入应用专业群,为公共英语专业及其它各应用专业建设服务。

3.6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策略,提高认知水平

能在职场中熟练应用英语、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实用型人才具备认知与学习能力;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理解何为认知策略,缺乏英语学习能力。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而通过学习学会如何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英语认知策略应用能成为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1)高职院校开设学习方法指导类课程,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非不想学,而是不知道怎样学。(2)英语教师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中会涉及的认知策略,在施教过程中渗透与训练认知策略方法。(3)定期组织公共英语的学科认知、认知策略、学习方法相关专题讲座。学生只有先认识何为英语学科和怎样学习英语,再加以实践,才能使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4结语

高职院校为各行业产业链培养兼具实用英语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新形势”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发展提出新挑战与新机遇;高职院校要依靠学院自身优势,结合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英语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完善公共英语课程结构、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及不断尝试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成为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需求的全面职业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红梅.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04).

[2]杨建慧.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黄静.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14).

[4]孙焕引.校企合作开发高职教材的实践与思考[J].石油教育,2009,(4).

[5]蒋爱萍.高职公共英语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研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6]赵东平.高职公共英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尔夫英语;课程建设;职业能力

近年来,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发展迅速,并带动了高尔夫球会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2016年高尔夫将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更预示了这一运动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基于对高尔夫相关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大,国内很多大专院校已经设立了高尔夫学院或相关专业。同时,越来越国际化的发展方式必然对高尔夫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多院校开设了高尔夫专业英语课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高尔夫英语课程的发展仍有待提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实际,分析高职院校目前开设该课程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高尔夫英语课程建设。

一、高尔夫英语课程的专业性及职业性

高尔夫专业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高尔夫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巩固和加强学生基础英语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高尔夫领域常用英语表达的掌握及运用,具备高尔夫行业所需的基本语言能力。

高尔夫英语属于专业英语范畴,有别于普通的大学英语或其它基础英语课程,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基础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表达能力,而专业英语课程则是将专业知识与基础英语能力结合。因此,高尔夫英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对高尔夫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职业能力的学习。该课程紧密结合高尔夫行业的工作特点,围绕高尔夫相关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对学生进行听、说等方面的训练。

该课程始终以高尔夫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特点,突出行业特色,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就业为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院校高尔夫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查看各学校高尔夫专业的课程设置,绝大多数学校把高尔夫专业英语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由此不难看出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培养高尔夫人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分析发现,目前的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高尔夫英语课程作为高尔夫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巩固和加强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高尔夫领域常用英语表达的掌握与运用。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尔夫专业英语与其它基础英语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稍显混乱;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高尔夫专业英语所占的比重偏小,未能形成专业应有的特色及体系。

2.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大概涵盖三种生源,第一种是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占全部生源的绝大多数,该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第二种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的学生;第三种是,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单招学生很大一部分属于高中成绩并不理想,通过单独招生的途径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他们的英语基础很薄弱,且自控能力较差。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必然导致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高尔夫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为体育专业或体育特长生,或者是对体育运动兴趣浓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差、英语基础薄弱等问题,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对英语学习的厌恶情绪。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尔夫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

3.授课教师对专业的认知不足。高尔夫英语的授课教师基本上来自于普通英语教师,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着较强的英语专业知识,然而对高尔夫领域却知之甚少。绝大多数教师连基本的挥杆动作也没有掌握,更不用提下场服务打球客人和感受高尔夫文化。因此他们对课程没有系统的把握,只能根据自己对书面知识的积累教授课程,加之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大学英语式的恶性循环。

4.教学资料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版的高尔夫英语的教材数量极少,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对该类教材的需求。现已出版的教材大多存在“重阅读、轻口语”的现象,很难满足学生练习口语的要求。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大量的阅读材料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高尔夫英语课程建设探索

1.课程定位。高尔夫专业的课程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服务高尔夫行业为宗旨,密切结合高尔夫行业的工作特点和岗位需求。高尔夫英语必然也不能脱离这一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采取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高尔夫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英语词汇及表达,熟练运用英语向客人提供服务,从而具备从事高尔夫相关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高尔夫规则及赛事等专业知识的获取。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必须考虑该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顺序,以及与其它英语基础课程的衔接。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因为基础知识的空白而增加高尔夫英语的学习难度。例如:在还未开设高尔夫规则这门课程时,便给学生讲授高尔夫英语中有关规则的各种表达,学生根本不会理解这些规则的具体含义,必然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同时,在高尔夫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加强高尔夫英语课程的授课比重。很多院校该课程只开设一学期,约32课时,很难达到课程目标的人才培养要求。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财经英语 财经专业 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简单的财经服务外包,很多大型跨国企业也逐渐单独设立全球的财务中心,使得、企业对于“复合型”财经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既熟练掌握财务基础技能又有一定英文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笔者咨询了15所设立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财经英语课程,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专业英语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正在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在对学生和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不感兴趣,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财经英语的水平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水平比较差,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学习财经英语。在调研中,75%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较差,没有信心学好财经英语。50%的学生认为,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财经英语这门课程。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的需求。在被问及现在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有多少和其企业实践相关时,在我们调研的毕业生中,只有约3%的学生认为,有80%左右的财经英语教学内容和企业的专业实践有关。30%的学生认为,有50%的内容和专业实践有关,两者的总合仅为33%,也就是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实践的相关程度低于50%。在我们对企业部门经理的调研中,企业一致认为我们的财经英语教材所教学的相关专业英语的词汇,部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中95%的学生对专业的词汇不熟悉,几乎没有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财经英语的知识。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我们财经英语的教材长期与专业实践脱节,满足不了企业实践对语言的需求。

第三,教学方法相对消极,师资比较薄弱。在我们调研的学生中,46.7%的学生认为,在财经英语的教学中,老师更侧重于翻译教学,财经英语的课堂变成了“英译汉”的现场。我们在询问从事财经英语教学的教师时发现,目前很多财经英语任课教师从事财经专业英语教学的时间较短,甚至有的财经英语专业教师就是英语专业的老师,普遍缺乏财经专业知识和财经工作的实践经验。80%的学生希望由对财经和会计知识有较多了解的英语教师执教,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学生需求分析和学校课程设置现状,笔者提出了一些针对高职财经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改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合理地设置财经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出学以致用的财经专业人才。

1.完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在学生座谈中,很多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基础英语的基础上,做好财经英语的分层教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从最基础的专业英语教学开始,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侧重于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学校今后在安排财经专业课程之前,应该做好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制定教学大纲,调整课程计划;制定相对完善的财经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财经英语在高职财经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和课程目标,实现“专业外语”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凸显外语特色,通过发挥学生的外语优势,增强学生就业或升学的竞争力。

2.教学的内容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在财经英语教学中,学校可以派年轻教师到企业财务部门或金融部门见习、实践,增加企业工作背景,了解企业对财经英语知识的需求;聘请企业的财务经理及相关的专业人士担任财经英语的教师,与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制订财经英语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我校在选用财经英语课程的教材时,要努力找到专业实践与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启动整合教材、聘请企业的一线人员参与编写模块化校本教材的工作,努力实现企业需求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3.完善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企业希望能加强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强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践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教学手段,运用两两对话训练、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两两对话训练中,可以把学生两人一组,模拟企业实务的场景进行对话的训练,这种方式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化,形成专业英语口语沟通能力。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定某一特定的主题,请学生现场分组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使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趣味性、实用性,在提升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校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基地的优势,与企业联合共建课程,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选取企业的实际案例提供给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直观地感受企业实务。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寒暑假,外派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使学生在外语训练的同时,直观地体验到财经英语在企业实务中的运用。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研讨与实践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可以发展跨学科合作,鼓励财经英语教师走进专业教学的课堂听课学习、交流,同时开展参与专业教师的教学研讨,深入了解与该专业相关的财经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者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其次,开展校企联合的教学研讨,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财经英语课程的教学研讨中,对于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人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专业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最后,可以设立专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云.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高职财经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研究.英语广角,2012.12.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IT职业英语;IT国际化企业;课程建设

1 正确认识IT职业英语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是IT职业英语,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计算机专业英语主要学习计算机专业领域内的一些英文术语以及如何阅读英文版计算机资料和文献,适当的时候还得用英文撰写你想表达的专业观点,比如做论文的摘要,或者是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计算机领域的文章。而IT职业英语则不同,它涵盖IT职业人士在国际工作环境下所需的商务英语、技术英语和求职英语三个方面的英语语言技能,表现为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听、说、读、写多项实用英语技能。

以软件工程师为例,他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听懂同事或客户所讲的与技术相关的英语,同时也要具备商务英语口语、技术英语口语技能,还需要具备高效率阅读技术文档的能力和写作程序员文档、商务email和技术报告的能力[1]。所以,IT职业英语需要满足实际的国际化IT企业工作要求的全部。

2 国内IT职业英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学术能力提升为教学目的,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接轨不多。而市场上的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则更多的是为了各种各样的考试,像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留学考试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不是为了在工作当中的应用所准备的。

事实说明,经过了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又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毕业生,仍然不能胜任在IT国际工作环境下对商务交流、技术对话和技术管理方面使用英语的技能要求。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IT行业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少需要20%的人在英语技能上没有问题,而国内的这一数字还没有达到1%。所以,我国IT行业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巨大障碍就是IT人才外语能力的缺失。

我国的IT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和印度竞争的,那么语言这一关是一个瓶颈,无论是国际化的IT企业,还是向外扩张的IT企业,以及已经涌现的大量的软件外包企业,他们都非常需要精通英语和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在短期内让IT人才把英语说好,确实需要一个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它不是现有的任何培训机构为了针对各种考试和证书所涵盖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应该在IT职业英语教育方面历史地承担起应有的作用,担负起培养中国优秀IT行业人才的使命。

3 教材建设和语音实验室建设

在IT职业英语教学这一领域,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计算机英语”教材仅仅是“古典英语阅读”。文章难度对高职学生而言太长、太难。第二,通篇教材讲的是阅读、语法和翻译。这离实际的国际化IT企业工作的要求甚远。第三,学时远远不够。一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学时数最多不超过30(每周2学时)。事实上,有个别兄弟院校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大胆。举个例子,文思(软件外包企业)每年要从江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20名学生,原因就是该校花70%的时间教授外语,只花30%的时间教授技术课程。因为外包企业对低端人才的技术要求并不太高,但是如果外语不行,就完全不能跨进这个门槛。再说,思远这样的培训机构也花900学时学习外语。第四,教学设施落后。我们不少学校目前只安排黑板教室,连多媒体教室都不能配备,更不用说语音实验室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无法有效地开展多媒体教学,听力训练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在选择IT职业英语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综合性、实用性、互动性和前沿性。即: 融合商务英语,技术英语和求职英语,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语法和词汇的完整解决方案;教材内容源自国际IT企业场景和实例,专注IT领域,注重听力、口语、写作、求职等实用英语技能;教材贯穿角色扮演练习和各种模拟任务,增加学生参与性,注重课堂互动式学习;IT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内容跟随IT行业最新发展每年更新。

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建立语音实验室和英语测试中心,加强运用CAI课件教学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由于IT职业英语的特殊性,需要进一步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加大聘请外教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尽量与外教接触,学到更多的活的语言,从实际的交往中掌握各种语言知识,锻炼各种语言能力。另外,注重课外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 IT职业英语师资培养

教好IT职业英语课程,确实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想的IT职业英语教师是这样一位教师,他/她做过很多软件项目,英语很好,又在高校教书。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一般而言,外语系的教师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和IT行业从业经验,那么他/她在讲授IT词汇、技术支持、软件开发过程、技术阅读和技术写作时会感到困难。因为专业词汇的听、说、应用没有一定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的;而且英语听力、口语和写作这些实用技能必须是在教授的时候就与IT技术交流结合在一起。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思维、语音语调、听力、口语表达方面要迎接巨大的挑战。

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是搞好IT职业英语教学关键的一环。学院应该把师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定期派教师出去进修和培训。对外交流和合作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可与国外的某些友好大学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承担IT职业英语教学的老师,平时要注意到自己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5 IT职业英语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实际上就是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师讲讲词汇和语法,将课文翻译一下就完成了。传统的考试评测体系中也没有考口语这一项,这是最大的弊病。

语言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练习当中学会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注重互动和表演,贯穿角色扮演练习和各种模拟任务,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注重课堂互动式学习。在交互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评委,学生的角色是演练者和表演者,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现场表演和老师点评。

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三个方面的时间分配上遵循3:2:1的比例分配,语法部分原则上以自学为主,课堂上不予以讲解。听力部分课后要求复习和背诵;口语以课上演练,当堂表演为主。阅读部分要求课前预习单词,课上记录笔记,课后复习单词;写作要求课上讲要点,课后务必要练习。

此外,在课程的开始就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帮助学生塑造英语思维,即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掌握思维差异是学习英语的关键。“用英语思维”是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6 结束语

我国信息产业与国际化接轨需要大量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国际IT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应该在IT职业英语教育方面担负起培养中国优秀IT行业人才的使命。本文围绕着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建设,澄清了“IT职业英语”的真正含义,分析了国内IT职业英语教学现状,然后在教材建设和语音实验室建设、IT职业英语师资培养、IT职业英语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9篇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强,外资医疗机构、外资医院、涉外病房日益增多,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英语要求也在日趋提高,尤其是护士的专业英语水平也成为用人单位选拔的条件之一,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已迫在眉睫。本着培养技术型、应用型护理领域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宗旨,必须为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及毕业后就业、升本、出国学习或工作等各种发展方向打造坚实的英语平台,构建有特色的高职医护英语课程。然而目前,高职医护英语教学模式陈旧,教材及学习资料相对缺乏,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等也亟待改革。因此,通过医护英语课程实现培养具有较高医护英语水平的护理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动护理专业医护英语课程建设。

一、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是承载信息的结构化载体,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据调查,全国高职英语教材普遍缺乏高职特色,沿用压缩版本科教材,实用性实践性差,有些教材的版本还偏老,内容过时,而且从内容、水平、使用范围等方面来看,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于是很多院校使用自编教材和讲义,但是很多存在大面积转抄,内容过偏,缺乏规范性与趣味性。目前鉴于大多数院校培养的护理人才多是输送到国内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对医护英语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认识不够,因此医护英语教材的建设与改革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实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护理人才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是护理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提高我国护士水平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医护英语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建议医护英语教材建设可考虑以下方面:

1 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和涉外护理工作的高级医疗护理人才,并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无论是选择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我们培养的是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护理人才而非英语人才,能进行日常的临床口语会话、书面交流及医疗文件的书写,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相关医务资料,只要能应用于实际交流即可,不需要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要求高职学生。

2 教材内容的确立也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首先,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医护英语教材涉及大量的医护专用词汇,学生学习、记忆有一定难度。因此更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编写、选择教材。我们曾针对某本医护英语教材在学生中进行访谈,近80%的学生认为该教材难度太大,医学词汇过多,内容复杂冗长,缺乏实用性,学起来很吃力,缺乏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无奈,教师教得辛苦,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 自编教材要突出“实用性”与“趣味性”。自编教材的编写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医护专业英语水平,编写时除了应注意以上谈到的两点之外,还可以参考国家医护英语考核标准,如全国医护英语考试是专门考核护理人员的医护专业英语实用能力的考试,其大纲中详细阐述了考核的内容、形式、标准。如在考试评价标准一项的第一点就明确规定了16个交际领域的考核,包括接待病人、询问症状、医疗检查等,基本涵盖了临床医护英语对话的场景,这些对于自编教材重点内容的确立,实用性的突出无疑是很好的引导和指导标准。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差的问题,自编教材还可以适当借鉴大学英语教材的成功之处,向立体化教材靠拢,摆脱原先枯燥、单调的纸质化教材,针对教材内容,配备相应的音频、视频材料或动画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在文字材料解释缺乏_定力度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电子图像、医护录像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掌握所学内容。

二、课程模式转变

高职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而传统的课程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拼命地死记硬背,最后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完全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实际应用性,更谈不上英语能力的提高。语言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语言的应用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如今大多数医护英语课程仍在沿用传统大学英语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其结果就是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心不在焉,老师讲得辛苦却收效甚微。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只是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兴起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与国外历史悠久的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正是因为如此,国内高职院校相继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的经验,推出了我们特有的课程模式。戴士弘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上推出了他们学校创建、推广的新的高职课程模式,其中也谈到了新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利弊,听后深受启发。于是我们将这两种课程模式在医护英语课上进行了尝试,结果发现新模式颇受学生欢迎,大多数学生觉得能学到东西。

新的课程模式设计:用直观的图片或实物引入――先译再听,难度不断加强,促使学生思考、理解、掌握――写――朗读――小组游戏――知识的归纳――作业。

新课程模式为标准的教学过程:课文题目、背景介绍(某种疾病)――重点难点单词、句型讲解(学生思考、理解、掌握)――学生模仿,操练――小组合作归纳、概括――布置作业。在小组合作归纳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对文章的概括、归纳也比较到位,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以体现。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重点句型的反复操练和应用,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准则,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标准。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都是传统式的,对于本身内容就比较枯燥的医护英语来说,学生学起来更是索然无味。因此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医护英语作为专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高职医护英语作为职业教育这一相对特殊的教育领域的组成部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医护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变和创新。

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发挥出学生无限的潜能,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医护英语有其特殊性,学生学习该课程除了要能阅读和翻译相关英语业务资料及文件外,口头交流更为重要。护理人才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直接面对病人,平时主要是口头上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医护英语口语显得极为必要。因此尝试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针对某一医护主题或活动的对话,让学生事先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等,编写对话,每次课前花5~10分钟进行演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增加师生互动。实践证明,这样既能活跃气氛,使学生放松心情,又能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医护英语课堂上用的较多的是案例教学法,尤其是在讲解如何撰写医疗文件时用的较为普遍。例如中文的出院小结,学生在护理专业课上已经掌握,耳熟能详,而英语的医疗小结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小结,解释清楚固定、模式、重点内容进行精讲,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模仿,练习。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英语教学中用得极为广泛的情景教学法,同样适用于医护英语教学。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多媒体、语音室,实时转播网络教学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定期到语音室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英语录像或短片,甚至是时下流行的英文原版电视剧、电影片段,营造真实的语言学习语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此外对于有专门的护理实训基地的院校来说,实训基地是最佳的模拟医护情景对话的场所。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结合护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联系所学对话,进行对话操练,其效果远远胜于在教室里进行情景对话。而且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中练习、实践也是大部分学生所希望的。在我们发放的162份相关问卷中,较之课堂学习,83%的学生更愿意在实训中心或英语角之类的环境中实践英语对话。调查中还发现,81%的学生从来没有试着找出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医护英语词汇、重点句型、医疗文件(如病例、医务报告、通知、护理记录)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做主动学习者。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2 实施分级教学,因材施教。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差别大,有高中生、职高生、中专生、技校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成绩很好的和很差的学生都在一个班,那么经常会出现好学生反映学不到东西,差生听不懂老师讲什么。针对该情况,建议采用分级教学,也就是按照学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进行分班英语教学,使用不同的医护英语教材。将英语成绩相对较好,又打算将来从事涉外医护工作,出国深造或升本的学生分到A级班(又称涉外班),其他学生则分到B班(又称平行班)。涉外班同学如有较多想要出国的学生,那么可适当开设雅思或托福强化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甚至可以额外增开CGFNS(国际护士资格考试)的介绍与考题练习,这对于有志于将来成为国际护理人才的学生是十分有益的引导与帮助。当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A班可实施末尾降班制,B班实施优生晋升制,动态流动,促进学生抓好英语学习。实践证明,这种差异教学是十分有效的,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多半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期中与期末考试形式也多采用笔试,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学生对自己平时的作业与表现也不以为然,单一的笔试使得学生养成了临考根据考试大纲突击复习的习惯,这些都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尤其医护英语课程强调口语能力的实际应用。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改革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使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医护英语能力。笔者认为较注重口语能力的医护英语考核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口试+笔试,平时成绩的比例可相应增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当然平时成绩的考核可分为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学生间互动,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课外英语活动(如:英语墙报,医护英语社团,医护英语演讲赛,医护英语知识竞赛获奖)等。笔试的形式也可多样化,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而医护英语课程中含有大量医疗文件的撰写或记录填写,因此考试也可采用大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翻译或撰写文件,可以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口语考试则可采用机考、学生与学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进行。三管齐下的考核方式已在我院得以试用,效果颇佳,但其中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汗水,也需要学生更多地配合及教务部门的支持。

五、师资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保障,如今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我国的高职办学时间尚短,缺乏拥有高职教育丰富经验的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梯队有一定困难。在高职教育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拥有的师资队伍成梯队分布,所取得的教学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作为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医护英语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则更加显现出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

1 学历水平低,职称低,无法形成梯队。本科学历教师居多,职称多为助教,甚至有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实际教学经验缺乏,而这些教师却正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力军。

2 “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双师型”医护英语教师指的是具有医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且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而现在这样的教师在护理院校中的人数少之又少,有些医护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毕业,不具备医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因此加大“双师”引进力度,增强现有教师医护专业知识的培训已是当务之急。

结论

英语课程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性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

酒店是旅游业的支柱,目前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酒店行业必然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持续发展。因此,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就是不可缺少的[1]。总结一些较为成功的酒店的经营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人才是酒店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就使得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也产生了分化,形成应用性大学和研究性大学两大类别。应用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为“面向大众,服务企业,应用为主”[2]。

一、应用性大学的教育现状

当今的中国社会现状是缺乏具备高素养高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英国《金融时报》中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的数量,而在于这些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如今的中国教育仍被传统的死记硬背所束缚,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无条件盲目地听从而非创新,其中英语交际能力差和应用技能低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只重理论,缺少有针对性的实用教育,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中国教育急需要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高校应建立按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我国过去较为单一的高等教学模式,使得我国现在正大力建设的应用性大学大多脱胎于研究性教育。由于过去的惯性思维方式和相对滞后的教育体制,使得这些高校大多没能摆脱掉研究性教育的一贯做法,没有真正地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3]。反观国外的应用性大学的教育体制,可以发现应用性大学的办学模式非常成功,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该院建于1893年,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酒店管理学院的学校。该院一直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世界的酒店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养高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在全世界上千家有名的高档酒店担任总经理,因此该校被赞为“总经理的摇篮”。因此我国目前正鼓励建设的应用性大学应以此为模板,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重新审视与规划,所设置的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目标。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英语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应用性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课程模式,英语课程多为公共英语课程,使得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还是重语法轻交际,注重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而忽视交际所使用的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训练。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工作的酒店一般为中高星级酒店。我国中高星级酒店所接待的客人主要是外国客人或海外华侨,而酒店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人员是外国人。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但中高星级酒店的高级管理者认为,目前在酒店实习工作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且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通过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因为各个教育行政机构对大学生英语的评价也是以四、六级考试的通过与否为主要标准[4],所以可以说这部分学生的英语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些学生在工作中却像哑巴员工,无法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害怕自己的语法不正确,而不敢和外国人交流。正在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反馈英语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甚至是那些英语成绩良好、已经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也反馈说,口语和听力差是他们最大的障碍。不能流利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为客人服务使学生觉得非常棘手。有的时候只能与外国客人用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使得学生在面对外国客人时会产生胆怯的心理,不敢为外国客人进行服务。

三、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构想

应用性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应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为其办学的特色,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其办学的重点,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模式,从而提高其办学的质量。

(一)课程方面

应用性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大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除了公共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应格外加强对学生酒店英语交际能力的培训。对听力的训练应从新生入校开始进行。即英语听力课程应从第一学期开始设置。大一新生刚结束高中英语的学习,而学生在高中时期所学习的英语课程主要强化的只是应试性的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缺乏听力和口语的练习。所以在第一学期开始设置英语听力课程能为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语口语训练可以在第二学期加入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而这时听力和口语这两门课程可以合并为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化训练,即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听力与口语是两门相辅相成的课程,说话人要在听懂对方语意之后,用英语流利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把听力和口语分成两门单独的课程来讲授,达不到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水平。这两门课程的结合会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以让学生做练习为主,课堂讲授为辅,鼓励学生多听多说英语,积极使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必过分注重语法和句型结构,要敢于说英语,乐于说英语。应用性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还应积极开设双语课程,使学生更多更广泛地接触及使用英语,可以使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涉及到与酒店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的英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教材方面

应用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要看重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教材的理论必须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不能仅仅把重点放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层面上。相对而言,反观国外同类院校的教材则更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材就很好地展示了理论联系实践这一点。该校的教材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师的讲义内容,另一部分是学生的练习内容。讲义上的内容不全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相反多是以实际工作的程序为主的实训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也不仅仅讲授讲义内容,而是主要带领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做过练习之后,就基本上具备了具体操作的能力。所以说,国外酒店管理院校在教学中,相对于学术来说,更注重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多数教材都是由任课老师自己编写的。自己编写教材,自己讲解内容,可以将侧重点放在酒店注重的酒店交际英语能力上,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师资方面

目前国内教授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本科却从没有在酒店实习或从业的经验[5],并不了解酒店所需要人才的英语标准,甚至由于受到大学期间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对应用性大学的职业教育理解不深刻,容易出现只重视理论教学,重视英语的应试能力,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即忽视了英语的交际能力[6]。因此转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利用校企合作,有计划性地将教师派往各个高星级酒店进行实践工作。将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酒店所需的人才。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课程建设同其他非英语专业的理论性学科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构建。应该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英语课程及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为酒店企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市场潜能的高素养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小丽.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278.

[2]张妙弟.关于北京联合大学办学思路的新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17):25-27.

[3]章晓盛.应用性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探析:以饭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学刊,2005(7):81.

[4]林津石.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170.

[5]闫荣明.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6]邵红梅.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J].职教论坛,2009(5):54-55.

上一篇:课程开发建设范文 下一篇:土地用途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