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8 20:24:50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精读;述评

1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

英语精读作为大学英语主体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文化传递等重要任务。然而,目前英语精读课费时较多、成效很低、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被划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课堂上老师设计的一系列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来完成。它颠覆了原来的教学顺序、转变了师生角色,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精读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不会再囿于语言点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会更关注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分类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始于2014 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笔者以“英语精读”“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截至2018 年12 月一共有23 篇文献。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根据论文研究侧重点进行分类,分为应用研究、模式探析及问题探究三大类。在这23 篇文献中,其中8 篇属于应用研究类,占总数的35%;10 篇属于模式探析类,占总数的45%;2 篇属于问题探究类,占总数的10%。

3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成果

3.1 教学应用研究

在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部分学者的研究关注点在于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际的英语精读教学中。庞亚飞[1]首先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然后采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证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王驰宇[2]具体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高年级英语精读教学,并指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郭放[3]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课堂的现状,探讨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范立彬,李笑[4]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英语精读教学中翻转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和步骤。李东燕[5]指出目前英语精读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翻转课堂来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四点策略。

3.2 教学模式探析

除了介绍翻转课堂的背景、概念、特点、理念、现状等,部分学者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转课堂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李明慧[6]以30 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英语专业精读课为采样项目,探讨了以干预性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张艳萍[7]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基础,设计了贴合英语精读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刘忠才,陈平,李景[8]以青岛工学院2015 级2 、3 班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 》中14 个单元为采样项目,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和测试法、交谈法,设计了课前及课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法两个班的实验数据,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民办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借鉴。虽然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模式借鉴了国外翻转课堂理论,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创新。窦晶[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英语精读教学有着正面意义。焦云韫[10]首先探讨了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再通过一个月的实验,证明了受试者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

3.3 问题探究

翻转课堂自推行来,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推崇,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也在其影响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张婷[11]通过实践教学和相关研究,概括了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有效检测措施。张艳萍[12]从翻转课堂的特点与局限性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了可能的对策。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近几年关于英语精读这门课程的翻转课堂研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略谈一些自己的浅见,敬请批评指正。1)研究内容的广度还需要加深。英语精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但英语精读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其他课程相比,研究内容的广度还有所欠缺。以“大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听力”与“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相关文献分别为126 篇和80 篇。2)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对笔者检索到的23 篇文献综述后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只是简单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优势等,然后展开实验研究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基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如主动学习法、同侪学习法等开展研究。3)研究视野有待开阔。相关文献大多是从课堂或教师角度入手,指出目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参与高,并提升学习动机。但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想法,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等。4)有的研究指出了实施翻转课堂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有效课下监督措施,因为这直接影响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然而相关研究只是泛泛而谈,如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但具体怎么搭建,如何确保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研究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科学的机制。

4.2 研究展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革英语精读教学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诸多理论、技术及实践的挑战,亟待更多学者参与其中。1)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现有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研究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的经验之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未来的研究应该思考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进一步融合到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2)建立有效监督与评价机制。翻转课堂自推广以来,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许多研究也对其持肯定态度。对于精读教学,尽管其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如何监督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怎样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应用中最突出的挑战是学生在课下准备不充分[13]。精读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涵盖读、写、译等多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思考如何建立一整套监督与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相长。3)现有文献缺乏针对精读课前导学材料的系统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在制作英语导学材料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时间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准备翻转课堂材料的时间是传统课堂的六倍之多[14];其次,技术上的挑战,许多英语专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因此,做出来的视频课件往往差强人意;最后,英语精读内容庞杂,如何做好导学内容的设计是英语精读教学研究值得研究的方向。导学材料是一个单元的开始,体现教师对这个单元的整体设计,主题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课件是否生动有趣都是教师在设计导学课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4)在精读课堂中,教师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也是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翻转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课中及课下,教师的引导始终贯穿其中。传统精读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喜欢依赖老师。因此他们内心抵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自主学习中,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异常重要了。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效都有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对近几年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综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针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但针对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增长缓慢,且研究单一、重复研究较多,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在相关领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英语精读教学助力,促进相关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庞亚飞.“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6):30-31.

[2]王驰宇.试析翻转课堂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77-178.

[3]郭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115.

[4]范立彬,李笑.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8-170.

[5]李冬燕.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36):62-63.

[6]李明慧.基于干预性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74-76.

[7]张艳萍.英语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215-216.

[8]刘忠才,陈平,李景云.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J].海外英语,2018(3):21-23,33.

[9]窦晶.大学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6):72-75.

[10]焦云韫.浅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81-83.

[11]张婷.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英语教师,2015,15(24):122-123,132.

[12]张艳萍.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129-130.

[13]AkçayırG,AkçayırM.Theflippedclassroom:areviewofitsadvantagesandchallenges[J].Computers&Education,2018(126):334-345.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2

学术能力 英语教学 专业英语

0引言学术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学术能力主要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应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探究学问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学术能力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在各领域内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学术能力是当今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关键。语言课程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与外语学术能力的整合是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迫使我们对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重新调整。制定与时俱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及学分比重重新设置,剔除偏重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术性和专业性题材的文章,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满足各个不同起点水平学生的需要,改变单一性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真正达到英语学习促进专业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目的。

1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1.1教学大纲滞后陈旧,与本科大纲脱轨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都将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听说等语言技能为重点。中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对外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一直沿用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此大纲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比,对词汇、听、说、读、写、译各技能的要求在定量与定性两方面都偏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对英语能力的内在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对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外在要求。既不符合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也没有体现高层次性。1.2课程设置不均衡,学分比重不合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多数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以精读、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以文学赏析、英美文化等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类课程和科技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学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学术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英语课程学习的总学时中,基于学术能力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不超过20%,学术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低,不能最大程度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效率。1.3偏重人文性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学术性以精读和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和语篇等方面进行精读课文的讲解,以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费时低效。综合英语精读课文极少选取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等题材内容,缺乏针对性。而文学赏析、英美文化、新闻英语等课程又都侧重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突出人文性,缺少专业性和学术性。这样培养出来的还是“继承型”、“积累型”学生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少。缺少互动交流式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无法满足研究生个性化需求,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所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学评价单一,缺少综合性成绩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有两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基本上每学期成绩都由期末一次性考试确定。有的学校还要求研究生参加英语学位考试。这种评价机制缺少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整合,没有量化学生学术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没有评估学生用英语开展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一考定终身”评价体系导致研究生不重视课堂参与、交流和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上不上课不重要。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2调查研究2.1调查工具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某高校2012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攻读工学、理学、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不同专业,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旨在了解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度、英语需求情况及对英语教学的建议等。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90.5%。在参与调查的172人中,女性94人,占总样本的54.7%;男性78人,占总样本的45.3%。说明样本的性别比例趋于合理。从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来看, 98.3%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57.1%的学生通过了六级考试,说明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未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标准。从全国统一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成绩来看,80分以上4人,占2.3%;70-79分10人,占5.8%;60-69分62人,占36%;50-59分的66人,占38.4%;40-49分29人,占16.9%。说明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成绩集中分布在50-70分之间2.2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题目分为教学现状、需求分析和教学建议等多个维度,以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等形式设计题目,旨在了解研究生对目前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对学术英语的需求程度,从而构建基于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TP耿延宏.tif,BP〗如上表所示,Q1关于研究生第一学期综合英语(精读、听力)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必要的调查,表明80.65%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设置综合英语,尤其对新闻英语、英美文化、翻译等偏重人文性的课程较感兴趣(Q2)。通过访谈得知,研究生认为综合英语很必要的原因主要是其考虑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从兴趣的角度,有的是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有的是文科专业,有的是习惯了精读、听力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纯粹为了获得学分以便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而选择了满意,这部分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从需求的角度,学生选择了学术英语(Q5)。Q3代表的“专业课老师或导师要求研究生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的数值为88.96%,说明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检索自己专业文献资料的比例越来越高。Q4代表的“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写摘要或论文”的数值为81.77%。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导师要求研究生用英语写论文。“在读研期间,你最想学习哪方面的英语?(Q5)”,79.1%的研究生选择学术英语或双语教学,只有20.9%的学生选择综合英语。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要搜索和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或用英语写摘要和论文。从专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研究生更需要学术英语。Q6代表的“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能否促进专业学习”的数值为80.11%,说明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与目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机会不断增加,研究生必须掌握英语学术环境下的一些基本技能,以便能用英语开展他们专业工作,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3基于学术能力的教学模式3.1以通用学术英语为基础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SAP)两种。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教学重点是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为专业学习做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学术英语口语、学术英语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科技文献阅读、文献翻译实践等综合性学术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和讲座、记笔记的能力、搜索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的演示陈述能力,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等等。教材选取以通用人文类和通用科学类文章为主,即没有专业背景知识也能理解的科普性文章,如转基因食物、温室效应、计算机病毒等。这些教材内容适合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组成的英语学习自然班的特点,也适合来自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任务式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做”、“问”,整合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3.2以专门学术英语为升华专门学术英语是针对某专业学科知识的英语教学。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词汇语法、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英语交流策略和技能的培养。各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和专业情况,开设如机械英语、电子英语、商贸英语等学科知识课程,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内容的差异,如机械、电子类撰写实验报告、法律类撰写法律案件、商贸类撰写商业合同等。同时强调工作场所英语技能,如技术报告写作、会议陈述演示等。教学以专业交际和写作的英语技能为重点,将技能训练融入专业知识课程。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在遵循真实性原则上自我设计、自作、自我评价。3.3以专业英语为终极目标专业英语是全英文的专业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鼓励学生以组别形式进行专题报告,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等,能够把英语熟练应用到所学专业领域,将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密切结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选取课程原版教材,由海归专业教师、具有很强英语能力的专业老师授课或聘请外籍教师。这一阶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能解决困扰学生多年的英语学习问题,如听全英文课程抓不住重点;阅读英语文献或原版教材速度慢;听英语讲座不敢参与讨论、提问题等。

4结语基于学术能力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培养研究生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将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科研方法等不同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研究生语言能力,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6):92-99.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4):306-308.

[3]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1-9.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 任务型教学 任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67-01

一 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目的

英语专业精读课属于英语专业基础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综合技能,故精读教学的周课时和总课时的比重远远超过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精读课上主要讲授语法知识和零散的语言点,而学生总是忙于做笔记,所以精读课被认为是最枯燥的课程。据文秋芳等对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三年内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归根结底,一是因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思辨水平缺乏应有的挑战;二是因为大量的模仿、记忆、重述显然不是训练分析、推理、评价技能的最佳任务。因此,笔者认为精读课不仅仅是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语言型课程,它也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最近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特别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以适应精读教学。通过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理念比较适合应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

二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必须有思考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词汇、句型和相关知识,而不是首先关注如何学会使用某种语言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学习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在扩大学习者输入、输出量,发展语言应用综合能力和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三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实践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两年多来,一直担任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任务,教材为《新世纪高等院校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作为新手教师,在不确定新的教学法是否有效之前,倾向于选择按照自己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笔者只是按照传统的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语篇分析为辅的教学方式。一年教学下来,学生普遍反映即使学了很多的语言知识,还是感觉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不明显。在参加了一次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之后,突然意识到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堂的人文关怀,因为教师不是教书本而是教学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笔者开始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法与精读课结合。

在第一单元“Never Say Goodbye”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课文是以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述,不过中间部分有倒叙,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根据时间线索分析文章的结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决定将课文所有的段落打散,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重新排序,并进行小组比赛。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具备根据段落间的连接词、定位时间线索词汇、猜测等阅读技巧来训练逻辑思维及篇章分析的能力。学习完课文后,笔者还让每位同学以“曾经最难忘的一次分离”为题做调查并用英文撰写调查报告。在第二单元“The Fun They Had”教学中,笔者考虑此文章是关于未来科技发达之后孩子对真实学校的期待。因此,笔者挑出对话部分让学生模仿对话并进行表演,主要让学生体会如loftily,scornful等词汇的运用。之后,笔者还让学生就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论。在第三单元“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教学中,课文是关于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行为举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本文语言词汇难度适中,因此笔者将一些重要词汇省略,让学生听磁带填空。在熟悉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英语排演一个宣传良好行为举止的公益广告片。在第四单元“Dealing with Aids”教学中,课文关于两个男孩子之间面对艾滋病时表现出来的纯真友谊。笔者设计的任务是请每个学习小组按照课文内容重新编写一个剧本,并用英语表演出来,同时还需制作一个3分钟的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公益讲座。

通过以上几个单元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能完全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更为有效地理解所读文章,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增加在交际时使用已学语言知识的频率,最重要的是能从未知到已知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且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笔者在教学之后反思,发现每周4课时的精读课安排给笔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常常是到了任务可以做得更充分、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可以更大程度上被激发和调动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再继续了,只好草草结束,对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倍感遗憾。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个别教师的教学尝试,还需要整个教学计划体系和教材编写的配合。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杜鹃.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六)――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应用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08(5)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4

论文摘要: 商务英语精读既是一门英语综合技能训练课,包含听、说、读、写、译多种技能的训练,又需要在课堂上授给学生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更要辅之以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讲解。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本文旨在探讨符合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适合精读课教学特点与要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融入到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之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日益增多,国际商务活动愈加频繁,对既了解商务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正是顺应这一市场需要而设立的。

在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具备纯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教育。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商务英语精读课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除了一般英语课的共性外,还具有一定数量的专门词汇,强调在某些特别场合(如商业会议、商业谈判、商务工作等)使用特别的词汇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要围绕商务情境展开,每一课都要有一个核心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运用英语平台处理商务事宜。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要能够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独立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综合素质。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为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如商务谈判、商务访问、商务陈述、营销与全球采购、国际商务合作、金融与证券、经贸战略、经营管理、以及IT产业等)的语言综合能力服务。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恰当的定位。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其次,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对基础性、经典性的理论内容突出重点,删去了复杂难懂、不适用、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再次,课程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

二、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索

情景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流程场景,让学生身处其中。要模拟商务活动场景、业务执行等就需要教师在各种“实景”模拟的硬件配合下,把外贸商务活动系统地串联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工具达到商务目的。

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知识性、实用性、实践性相结合,尤其强调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同一性。因而在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并通过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任务教学模式的更新

这是一种目的明确,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作“任务式学习”,学生必须分析已知的信息,通过与同学的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老师进行总结。  任务学习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用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启迪智慧,引入角色。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商务原则变得具象化,较深奥的商务原理变得直观,从而更易于理解。学生也因此明晰了课程的目的,调整了期待值,就会对精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任务学习能够在高度互动的支持环境中创造语言得到最大的输入、输出机会。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活动。这些特点恰恰是通过团队的配合完成整个商务流程的运作不谋而合。在协作配合中,既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得到了强化和发展,又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满足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多元立体化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设计,贯串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趣味式的知识传授。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性强、资源丰富、主体性强、心理轻松。教师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课上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创造多元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的目的。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设计一体化、媒体呈现立体化和教学应用多元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由单纯的教材向综合性教育资源转变,同时也满足多种应用,学生不但能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从中谙熟一定的商务知识,以便在日后的商务活动中,既能用英语获取信息,又能用英语传递信息。

五、为学生搭建训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平台

课程组在精读课内适当增加各种学生自主演练的活动,如辩论、戏剧表演、讨论等,在课外利用英语专业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外事活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提高综合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作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辅助和推动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定期举办英语朗读、演讲、习作比赛、商务英语工作情景模拟短剧表演,也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聘请外籍教师为学生进行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在活动中,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在回到课堂时学习愿望必然更加迫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围绕这个中心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将能够更好地发挥精读课的基础骨干作用,为深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教师要结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学,逐渐摸索出更多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商务英语教学科研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坚林,赵学.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J]1外语电化教学,2003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英语精读 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刘思阳(1970-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吉林 吉林 132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英语精读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B1122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21-02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信息的数字化,教学的多媒体化及网络化,而宽带网走进校园,互联网的普及、web数据库技术和交互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基于校园网进行多媒体教学变为现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英语精读是高校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一门重要的基本技能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为高年级阶段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英语精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多媒体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英语精读教学体系。

一、英语精读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蓬勃开展。其中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并且成果显著。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配套的光盘、学习软件、在线语言学习资源等不断更新。但是,对于英语专业这个培养外语人才的主要阵地而言,可利用的与教材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却极其有限,直接影响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效果。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然而,由于英语精读课时量大,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们平时鲜有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业务探讨。同时,也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有些教师依然恪守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其结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些教师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但他们在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缺乏团队合作,工作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讲授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基于课堂和网络的英语精读教学体系,一方面能增强同事间的工作沟通,使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师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扩展课堂教学,增强师生交流,改进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讲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学习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广泛服务于英语教学的今天,很有必要将网络资源应用到英语精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英语精读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推出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认知结构,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完成的。由于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所以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必要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又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但是,这个过程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对于促进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手段。信息技术下的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体系依据上述理论,提倡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式和协作式的学习,使学习成为通过个人的经验构建知识和理解事物的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在接触到新问题和新知识时,通过调动适应和同化机制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会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得以实现。

三、网络环境下英语精读教学体系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英语精读教学体系改革是实现构建一种围绕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教学体系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

(一)教学内容

网络时代,老师讲、学生记的英语课堂正在发生着变化。各种音频、视频材料、图片、课件等教学资源把真实的语言资源引入课堂,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彻底扭转了过去呆板的英语精读课程教与学的局面。新时代的精读教学必须摒弃只依靠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教学的陈旧做法,必须丰富教学内容。课程组应该发挥团队精神,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建设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络英语教学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英语教学资源库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网站收集和整合多样化的英语教学资源进行建设。教学资源包括文献资料、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教辅材料、电子教案、试卷、各种图片、幻灯片、动画、视频、音频、原版电影、歌曲、课件等。这些资源既有存储量大且节省空间的静态资源,也有内容鲜活生动的动态资源;既能支持英语理论教学,又能支持实践教学;既便于教师进行检索查阅,又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阔视野。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为英语精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遵从一定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稳定结构形式。传统的英语精读课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导致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强。为了改变这种弊端,应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心的转变。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任务型教学为主、协作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指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教学目标的外语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任务提供学习动力,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学习过程,通过展示任务成果体现教学成就,把语言运用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应用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精读教学中,有利于创造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形成个性化、自主化特色。然而,任务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任务活动的设计者,开动脑筋去设计合理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掌控者。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它主张将教学内容活化为不同的任务,并配备一定的激励机制。学习者为获得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最大化而进行合作,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环境下,学习者以协作小组的形式,互帮互助,通过竞争、辩论与角色扮演等方式,与学习伙伴合作完成任务,既使语言知识和技能得以运用,又实现了语言交际的目的。协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是英语精读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学习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手段,理想的学习评价可以完成学习监控。传统的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定期适当地进行一些朗读、翻译、听写、小测验等方式来检查学习状况,并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但是,这种传统的评价只是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监控,评价本身却没有起到学习监控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精读教学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学习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表现和过程的,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等。评价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英语精读教师要不断开发和使用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策略,这些策略应该能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计划、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以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评价必须对网络环境的功能及其对教学体系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既要有个别评价又要有整体评价,要探索个性化、网络多媒体化的学习评价和考试模式。

(四)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精读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借助多元化、层次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学习渠道。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校内“基础型”英语活动,如英语晨读、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媒体阅读、演讲比赛、英语戏剧、英语晚会等,还包括各种校外的“拓展型”课外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涉外部门或企业进行英语实践等。无论哪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都要有组织地进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有意义的环境与背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发掘自我潜能。课外实践不仅要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而且要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不断发展,达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目的。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精读教学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更好地处理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个性化、自主化、立体化任务型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封玉芳,唐晓岩.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徐萍.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资源[J].科技信息,2010(13).

[4]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学,2000(10).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泛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14-02

泛读课是英语专业本科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应做到三个并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并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并重,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词汇量并重。当今社会,全球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导致社会信息泛滥,如何才能够迅速准确找到有效信息,成为一项生存的重要能力。目前的各种专业英语考试如四八级、雅思、托福等,试卷中阅读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材料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使得英语泛读课跟不上时代需求的步伐,从而效率低下。因此,对泛读课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泛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精读教育和泛读教育的重视比重失衡。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技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精读侧重于词汇辨析、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对文章详尽的剖析。泛读课侧重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精一泛,本应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师和学生普遍对泛读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和学生习惯了精读课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泛读当精读讲,对课文逐段分析讲解,学生把泛读当精读学,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能主动思考,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学生在泛读课之前并没有预习的习惯,在整个泛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讲解进行,没有主动的学习和汲取,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师在泛读教学上往往与精读教学混淆,过多地讲解词汇句型、分析结构篇章,却不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速度与技巧等技能的训练,导致泛读教学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教学。这就好比学武之人只学招式不学心法,终难大成。这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观念上的错误,势必阻碍着学生自身阅读兴趣和技能的提高。因此,英语专业泛读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教学材料陈旧

很多高校使用的都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守仁主编的《泛读教程》,一套四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的,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泛读课教学使用。这套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涉及题材广泛,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宗教、体育、医药、环保、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文体多样,涵盖了记叙、说明、议论、新闻等语言风格。但是,文章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时效性,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学方法单一

正是由于对泛读课的重视不够,虽然精读配套的辅导书,课件比比皆是,而真正纳入泛读范围的却很少。加上泛读的教学成果不容易体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堂活动,进行多媒体教学。大部分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因而形成了精细的学习方式。加上大学英语专业中精读所占课时多,学分多,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精读课本整天学,也不愿意配合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大量阅读。泛读课因为内容多,习题多,多数时候变成了课堂对答案的场景。课文的讲解也只能停留在结构分析和语言点分析的层面上。

二、提高泛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

泛读课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能以较高的速度阅读文章,达到正确的理解程度。即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诱发学生对感兴趣的题材进行纵深阅读;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克服阅读中心理障碍的能力。[4]

2.更新教学材料

在教材选用方面,首先应当注重阅读材料的交际功能,不一定要局限在一套教材中,可以综合多套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多套教材了解。新《大纲》指出,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阅读源于三个要素:理解能力(comprehension),熟练程度(fluency)和兴趣(interest)。[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阅读材料的难度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大二学生的词汇量一般在4000~5000个左右,文章的生词量要控制在5%~6%,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如果超过这个难度,就会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对这类难度较大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角度的问题进行提示,使学生能够顺利阅读。其二,阅读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原汁原味的材料才是展示英语文化和魅力的最好材料,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内容新鲜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会更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其三,材料的情感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可以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体验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更多的兴趣。例如,旅游英语应当多选用景点介绍、导游解说等阅读材料,体育英语可选取一些球赛的现场报道和赛事评论等作为教材。总之,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3.教学方法多样化

新《大纲》在阐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而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师生换位、提高技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技能为最终目的。

课堂阅读教学方法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部分: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after-reading)。读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准备有关背景知识的主题演讲,或者组织学生就预先给定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进行课堂发言,这些都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引起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不断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结构。[3]阅读后,则可采用写作法,主要是通过写作提高和检验阅读的成效,包括写摘要和改写。写摘要时,通过让学生写出文章的提纲和摘要,用自己的话对文章大意和主旨进行概括,列出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改写是通过学生自己合理的想象,提供一定的理由和事例去改写文章的结尾,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可以将课文内容编排成话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参与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外阅读要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泛读课是每周两个学时,只靠课堂时间是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的。曹深艳提出了课堂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从单词的词义辨析判断到整篇文章的理解欣赏,反复练习,纠正学生查生词、抠难点和不能宏观把握整体思维的阅读习惯。[1]通过课堂限时阅读,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在时间压力下的心理素质。课外阅读可以效仿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给学生建立阅读室、提供50多种近千册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的书籍,并把这些书籍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初级是经过改写、删减的短小的简易读物;中级是难度较大的原著的简写本;高级是未删改的浅易原著。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泛读课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泛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快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对英语专业泛读课程的改革,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泛读的主要目标,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材料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真正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曹深艳.英语专业泛读课教改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2]关晶.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的障碍与对策讨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7).

[3]赵艳.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英语;外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目前,“汉语热”正在全世界蔓延,与之相应的是,对外汉语专业这个朝阳学科正在蓬勃发展。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我们一直在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探索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最合理的外语课程设置,并结合研究成果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前的教学情况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趋势,培养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3年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同时熟练掌握英语,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1.1培养目标:在英语课程设置上,我们的目标是把英语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课,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授汉语的能力。

1.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在该专业设置之初,我们参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置的情况,把英语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媒介语言,在专业课中设置了接近50%的英语课程。开设的课程有:英语精读(288课时)、高级英语(76课时)、英语泛读(104课时)、英语口语(76课时)、英语听力(104课时)、英语写作(33课时)、英汉翻译(36课时)、欧美概况(45课时)、英美文选(45课时)共9门课程,占专业课总科目的近40%,共807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数的约50%。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1.3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对外汉语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实施该课程设置,一直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各班级在大学三年级时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过级率均超过90%。但随着教学的逐步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对2003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进行教育实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过度依赖媒介语的问题,在词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用英语解释汉语在教学中是比较方便的方法,但过多地使用媒介语是不符合对外汉语教学适当使用媒介语的原则与要求,而且也不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记忆与运用。其次,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英语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汉语教学的效果。这些不足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在生活方面与外国人交流存在语言问题;第二,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存在语言困难;第三,在阅读对外汉语专业的英文论文时存在理解困难。再次,在教学中面对母语为非英语的留学生时,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存在问题。最后,学生还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学习近于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导致他们出现了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综合得到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但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的问题。

2课程改革情况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们依据调研结果在2007年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的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2.1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非英语国家学习汉语的需求在日益增强,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托福”(HSK)考试需求已经在世界位居前列,这凸显出只把英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存在极大的问题。综合这一形势并结合学生们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我们觉得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2改革中培养目标的调整:改革以前,英语课程的设置在整个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英语的学习作为等同于汉语学习的重要任务。这样,汉语作为本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过于注重“对外”而没有突出“汉语”。改革中,我们把外语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工具,更强调对作为学科根本的汉语的学习。

2.3改革的具体实施:在2007年末,我们着手进行改革。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和新的教学内容于2008年在对外汉语专业2005级1班、2006级1班和2007级1班、2班实行。我们实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结构:改革以前,英语课在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中约占50%。在改革中,我们对英语课进行了压缩,把英语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降至30%左右。相对于改革以前,汉语知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比重提高,对外汉语专业的“本”得到了巩固。

(2)英语教学有所侧重:改革以前,我们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一齐抓,没有特别侧重培养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改革中,我们突出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进行无障碍交际。

(3)变革内容:我们在改革中增设了英美文选、英语研讨技巧、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而对于原有的课程,我们删减了不必要的部分,对教学内容也做出了调整。

首先,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今后会在国外教授汉语的现实情况,我们在英语口语课中,更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在课程中设置了更多的生活场景,增加学生与外教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国外生活打下语言基础。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获取国外语言教学界的先进理论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科研的能力,我们在英语精读、泛读课中增加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学习,培养学生研读本专业英语论文的能力。同时我们对以往的英语写作课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对写作前搜索英文材料的教学,从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进行创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地教学与训练,并要求学生们用英语撰写学年论文。

3改革的结论

首先,我们在改革前进行了广泛地跟踪调查与研究,并结合了权威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改革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科学的。

其次,此次改革真正适应了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对外语的要求,更满足了学生现在以及今后对外语这个交际工具、教学工具的需求。因此,我们此次改革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综合来看,我们此次进行的改革在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改革的创新性也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争取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3]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篇8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一直以来实行的专业化教学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通识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也必须加大。但传统基础英语课程通常以专业为核心展开教学,所教内容无一例外都与专业知识与能力有关,而无形中忽视了文化这一大枢纽。文化通识教育是造就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博大、宽广的视野及灵活的思维能力,进而能够适应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将文化通识教育融入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克服目前学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日趋狭隘的现状,培养学习者的比较视角和批判意识。

二、通识教育理念与基础英语课程融合模式

(一)教学内容与测试

英语专业学生自踏入大学校门开始,就应该同时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语法教学观念,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通过文化通识教育,注重文化本身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首先要求学生必须进行专业技能学习,不仅要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而且要更进一步落实英语基础的掌握。这方面教学核心内容的确定,应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教学要求为基础,以学生的职业导向为参考。其次,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贯穿语言技能培训始终,可以以课本补充材料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或者由相关老师编辑,融语言技能与通识知识为一体的教材。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尽量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又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如西方文化、语言学、世界历史、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等,要求学生对课本进行精读,另外,一些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均可涉猎。第三,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与课文涉及学科相关的系列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做读书报告,特别经典的应该背诵。基础英语课的考试测验,除陈旧的卷面问答、个人陈述外,还可添加写作及课外测试,对于课内测试来说,也可以多样化,如老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些适合辩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通过辩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对自身想象力及批判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将考试设计成开卷的形式,给学生安排读书评论或者读书报告等,做到测试标准多元化,方法手段多样化。

(二)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在基础英语课堂上的融入,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堂涉及学科范围的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的大幅度增加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教材的增删,预习内容的确定,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活动进行方式,课后作业以及活动设计等,都可以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下进行。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文化背景调查的相关作业,教学中,以对通识材料的赏析和背诵为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章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多看、多读,加大语言材料和知识内容的输入,然后通过不同课堂活动设计(课堂展示、小组讨论、辩论等)对学生语言与知识的输出能力提升和检验。课后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大量的自主阅读,资料的选择与编辑,工具书的有效使用等。

(三)师资力量培养

传授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唯有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的师资主体都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具有人文通识背景的师资在国内英语专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基础英语教师一般具备很强的英语基本功、熟悉教学法,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涉及其他领域,就必须在知识结构上进行一定的拓展,比如,自觉阅读法律、商贸、新闻等领域的书籍,旁听这些专业的课程。这样,教师既可以在课上加入专业领域材料,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专业方面的导论课。同时,经过长期系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教师也能提高自身素质,拓展发展空间。

三、结语

英语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不仅要包括过硬的语言专业技能,还应该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要具有广泛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识教育理念构筑了一个框架,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改革目前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学生既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又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从而构建英语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应对性和完整性。基础英语不单是一门语言技能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素质型人才,这门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了将人文通识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上一篇: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