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0 23:05:57

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

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两江四岸 景观建设 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1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工程建设推进情况

武汉两江四岸规划区范围为:长江天兴洲大桥至白沙洲大桥(约25公里)、汉江长江交汇处至古田桥(约11公里),沿线纵深原则上延伸至临江第3条主干道以内的区域,陆域面积约为98.4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为:鹦鹉洲大桥至长江二桥间的长江沿线,长度约9.2公里;龙王庙至月湖桥之间的汉江沿线,长度约4.3公里;四岸沿线纵深至临江第二条主干道,约1公里左右范围,陆域面积约为12.71平方公里。

2014年2月19日市政府时任市长唐良智、常务副市长贾耀斌、副市长刘英姿召集市直相关部门,专题研究部署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以下简称“两江四岸提升工程”)建设,标志着工程进入启动阶段。2015年“两江四岸提升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具体推进情况如下:

(1)成立了政府、景区、市场三个层面的相关机构。成立了政府协调机构――市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贾耀斌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市发改委、交委、城管委、国土规划局、水务局、旅游局等14家市直相关部门和沿江5个中心城区政府分管领导。成立了景区管理机构――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筹),刘英姿副市长兼任管委会(筹)主任,市旅游局、文新广局、水务局和市科协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成员单位包括汉口江滩、新科技馆、江汉关博物馆及晴川阁等。由旅发投集团注册成立了两江四岸专门投融资运营机构――江汉朝宗集团公司,财政以资本金方式投入3亿元给旅发投集团。以上三个机构分别负责两江四岸提升工程的综合协调、景区建设管理和市场投融资运营等方面工作。

(2)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和计划。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4]165号)文件,明确了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的工作目标、区域范围、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步骤。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江办”起草了《2015年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重点工作计划表》。

(3)确定了规划体系。完成了《江城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总体策划》国际征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制《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总体规划》和《两江四岸重点旅游区控制规划》,按照“连接、缝合、整合”的原则,在两江四岸核心区重点打造“一区四片”(中心景区、江汉关片区、朝宗湾片区、武昌古城片区、粤汉铁路遗址公园片区),在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重点打造“一心三岸”(朝宗之心、汉口江滩段、武昌江滩段、汉阳江滩段),计划2015年和2016年分别整合一批景观资源、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景点和景观、新建一批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将两江四岸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滨水旅游目的地”。

(4)推进了两江四岸亮化工程建设。自2014年6月1日起两江四岸核心区实现了每天晚上亮起来的首期目标,同时完成了亮化提升前期策划和总体设计,计划对两江四岸核心区沿岸5座桥梁、383栋建筑、54处码头和趸船进行亮化提升,预计总投资2.87亿元。核心区亮化将采取平时模式、节假日模式、重大节庆表演模式等3种控制方式,使两江四岸核心区形成平时美丽宁静的基础亮化、节假日缤纷欢快的主题文化亮化的不同效果。

(5)启动了江汉朝宗旅游区建设。按5A级旅游景区申报要求,组织开展《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资源价值评估报告》撰写工作。启动渡江文化园等项目建设,确定景区标识和“江汉朝宗汇江城”宣传口号。

(6)引进了长江实景演艺项目。由旅发投集团与著名导演樊跃团队――北京观印象艺术发展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游轮上打造一台浓缩武汉码头文化、知音文化的大型实景体验型演艺项目,预计2016年9月正式对外公演。游轮剧场初步选型为民国时期风格造型的三层游轮,可同时容纳1200名游客,概念设计基本完成,计划今年10月正式动工。

(7)开展了两江四岸码头趸船整治前期工作。对长江汉江93座码头、趸船开展摸底调查和勘测,按照“少拆少迁,依法清理,先整后建,分步实施”的原则,拟定了《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码头趸船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计划对78家码头趸船进行亮化美化处理,对15家码头趸船进行拆迁处理。

(8)初步打造出两江游览水陆联游旅游产品。在夜游两江线路基础上,先后开通了黄鹤楼・两江游・晴川阁联游线路、水上赏芦苇花线路、粤汉码头至中山舰线路、王家巷至石榴红村线路等4个游船旅游新产品。

2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思考

2.1景区内各景点婆婆众多,管理体系庞杂

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涉及到三镇江滩、武汉科技新馆、江汉关博物馆、龙王庙、晴川阁等单位,均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且为事业、企业不同性质的单位,肩负不同的职能,如何构架景区的管理体系,是两江四岸提升工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自然生态环保文化,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

过去10多年里,海南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海南省委、省政府注重海南岛上原有生态情形的呵护,在培植文化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积极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建筑气概与四周情形相协调,缔造协调的海岛生态旅游情形,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为旅客带来舒适放松的享受。

(二)独特红色文化,增强海南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共琼崖特委坚持抗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等革命历史,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故事与歌曲等让无数国人对海南的红色旅游心存向往。海南利用这一卖点,凭借五指山、母瑞山等红色资源,建立了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云龙改编旧址、潭口抗日第一枪阻击战遗址、冯白驹故居、大水之战主战场故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批红色品牌,为海南旅游增加了独特的文化元素。

(三)热带岛屿海洋文化,赋予海南旅游产品特有性

海南毗邻南海,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这种阳光充沛、大气环流的气候非常适合生物生长,因此岛内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文化多姿多彩。贝壳、黄花梨、椰子、咖啡、茶、岛服等成为海南旅游特有文化元素。海南在这些元素上大做文章,光是椰子就生产出椰子粉、椰子糖、椰雕、装饰品等数种旅游产品。这些有着浓郁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几乎每个来岛的客人都能满载而归。

(四)现代时尚文化,使海南旅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海南在旅游发展中,重视挖掘和利用热带海岛清新自然的优势资源的同时,注入影视制作、体育健身、演艺娱乐和文化会展等时尚元素,形成独特的“海南魅力”。

(五)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

海南在民族风情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挖掘,发扬的工作,如通过引进和打造国际通行娱乐项目和世界顶级演艺节目,编创反映黎族苗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大型歌舞,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演艺娱乐品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六)宗教文化,为海南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海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宗教是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近些年海南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南山佛教文化的开发,是极为成功的范例,不仅与长城、兵马俑等景区一同跻身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海南景区的标杆和符号。南山景区还计划创办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文化展,使其成为国内外独具一格的佛教文化中心。对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十一五”期,广西围绕打造千亿元旅游产业目标,整合各地旅游资源,打造了众多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广西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属于发展阶段,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许多文化资源没有通过包装策划成为旅游商品,很多旅游产品也没有体现出深刻的广西特色文化内涵。作为有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天然大盆景”的柳州、“天下第一滩”的北海等众多旅游资源的广西来讲,如何吸取海南经验,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提高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认识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30%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文化的则占了70%。独特的旅游文化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所钟情的旅游资源,所以文化旅游已经进入了黄金时节,是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一大倾向。

(二)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

1.借助广西特有自然资源,打造广西旅游多彩文化。一是借助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文化。我区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七军军部旧址、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活动,除化装拍照、饭菜品尝等活动外,还可以组织一定的户外活动或劳动体验,从而加强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借助青山绿水,打造绿色文化。通过桂林“两江四湖”新景区和大型漓江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柳州水上娱乐运动的成功示范效应,精心设计和建设广西水上旅游项目,积极推进广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同时,通过举办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促进广西园林事业发展,从而提高广西花卉、盆景等园林艺术水平。三是借助北部湾,打造蓝色文化。广西沿海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沿海地区早在汉代就是我国对外贸易之地,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有着丰富多彩、具有独特内涵的海洋文化。因此,我们应开发、梳理、优化、整合有广西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包括海洋捕捞文化、海水养殖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水晒盐文化、现代港口文化以及海豚文化等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2.加快对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提升我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是旅游和文化部门要加快组织邀请本地、国内外知名的历史考古、文学音乐美术、园林建筑、服装设计装潢、书法绘画雕刻(塑)、动植物、创意策划等方面的专家、专业公司和团队,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和理念,对交东贝丘遗址、连城要塞遗址、柳候祠、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白莲洞古人类遗址等广西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壮锦、绣球、铜鼔、木雕工艺品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并融入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节庆会展、宣传促销以及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中。二是将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侗戏、桂剧、桂南采茶戏、柳州山歌、彩调、壮族嘹歌、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瑶族蝴蝶歌、长鼓舞、京族独弦琴艺术、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壮族天琴艺术、壮族春牛舞、蚂虫另舞、师公舞、师公戏、桂平杖头木偶戏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舞狮技艺、钦州坭兴陶艺、贡川纱纸制作工艺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三是对于那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古村、古镇和传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和合理开发,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村寨;对如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和那坡达文黑衣壮博物馆、孟江侗族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原生态民族村落,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为重点,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展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促进村落和居民和谐健康发展。

3.发挥工业优势,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一是依托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两面针、金嗓子、烟厂等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工业博物馆组织工业旅游线路。二是加快发展我区食品产业,为我区罗汉果、田七、茶叶、环江和巴马香猪等特色农业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生产出具有广西特色的酒类、饮料、蜜饯、糖果等旅游食品,打破来桂旅游购买土特产选择面少的尴尬局面。三是深度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延伸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在游客集散中心,通过政府牵头、以公司和企业为主体、吸收专业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参加、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入股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及技艺展示中心”,以此推动我区民族手工艺品研发和制作行业的迅速成长。

4.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一是以培育桂林山水、北部湾浪漫滨海、中越神秘边关、盘阳河长寿养生、刘三姐民族风情旅游等旅游品牌为重点,采取地市申报,自治区文化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方式,编制双年度《广西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对列入名录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给予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二是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县、区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三是打造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阳朔、巴马、三江、融水等重点旅游县,精心设计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娱乐一条街、动漫一条街、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功能区,为广西文化旅游增添亮点,加快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牌形象和文化竞争力。

(三)积极开展文化与旅游的联合宣传推广

1.加强电影、电视、演艺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增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文化部门应在成功拍摄电视剧《刘三姐》、动画片《心灵之窗》等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作反映广西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的电影、电视、演艺作品和小说、摄影、美术、动漫、音乐、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工作力度,通过争取文化艺术创作和现代传媒市场的优势地位来强化广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形象及市场地位。

2.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与文化展演活动的结合。自治区旅游部门可以在对重点客源市场实施“走出去”宣传促销时带上我区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团体进行演出;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广西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借助文化的感染力宣传广西旅游;我区文博单位也应积极赴区内外重点客源地开展广西文物和民俗文化的展示活动,演出单位也应在演出活动中积极宣传广西旅游。

3.加强媒体宣传与旅游促销的结合。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重要网站等要设置或开辟长期、固定的旅游专题或专栏,全面宣传广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精品和特色线路,以及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及时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广西电视台应争取在国内外城市落地和加大与国内外电视台互换旅游节目,以及开展更广泛合作的力度;宣传和信息产业部门应积极推动将我区的重要网站与国内外主要客源地的旅游网站链接,形成销售一体的网络营销体系。

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市旅游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遵照市政府“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构筑大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开发大项目,开展大活动,开拓大市场,积极推进旅游业和谐发展。我局被评为“全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标志着各项工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20__年全市接待旅游者1720.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7.6%,实现旅游总收入146.3亿元,比去年增长19.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3.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3.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317.9万美元,比去年27.9%,超额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旅游业和谐发展

(一)加强规划指导,开发旅游大项目。

认真制定了《__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措施。长清区编制了《长清区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规划》,现已批准实施。《灵岩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五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崮云湖区开发规划》也已编制完成,进入审批程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编印了《__旅游对外招商项目》,组织县(市)区旅游局和企业对外招商融资。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大项目和精品工程建设,据统计,全年实现旅游项目投资11.28亿元。占地5000亩的__植物园一期工程、五峰山18洞国际高尔夫球场、商河县齐鲁水郡温泉度假区一期、平阴县胡庄农业观光园建成开放。投资12亿元的大明湖综合扩建工程、占地43平方公里的黄河鹊山龙湖风景区工程、百脉泉清照园大型建设工程、香港新世纪集团投资4亿元的高档旅游休闲商业街——汇泉新世纪广场工程、芙蓉街文庙老街修复项目、章丘朱家峪民俗旅游区、历城区欧陆风情园、葫芦峪风景区、子房洞旅游区、水帘峡风景区二期工程、平阴玫瑰湖湿地公园等一大批较大规模的新项目积极施工,其中部分项目今年建成开放。积极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a级景区活动,章丘市通过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我市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百脉泉风景区通过了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验收,三王峪景区、锦屏山景区、七星台景区、平阴胡山教堂通过2a级验收。目前,我市景区已有4a级7家,3a级1家、2a级7家。普利斯矿泉水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健全开展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面积2170平方米的__旅游集散中心在燕山广场开工建设,今年“五一”前投入运营。为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在泉城广场新建了高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机场和泉城广场两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年共发放各类旅游宣传资料四万余份,为广大游客咨询服务,扩大了旅游宣传,方便了游客旅行。为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功能,与__电信全面合作,对__旅游信息网进行了改版工作,丰富了信息量,健全了宣传、办公、招商等功能,增设了旅游电子商务板块,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与统计局联合开展了20__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20__年入境旅游者在华花费调查、各县(市)区旅游设施接待能力等统计工作,为旅游业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大力加强旅游景区厕所建设管理工作。组织全市景区(点)开展“厕所革命”,新建高标准旅游厕所19处,改造厕所7处,总投资600多万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景区厕所小、脏、差的不良现象。深入开展景区综合整治活动,景区环境进一步优化,接待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开发。组团赴新加坡参加会展,宣传促销我市旅游商品。举办了“20____旅游商品暨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展销各种旅游商品、工艺品、食品等共1000多种,丰富了我市旅游商品市场。在省旅游局举办的“垦利%26#8226;黄河口杯”第四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第二届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评选活动中,我市参赛作品分别荣获金奖、银奖等17个奖项,3名参赛者荣获“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称号。

(三)以旅促农,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去年,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旅促农,以“泉城乡村游”活动为主题,努力推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广南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整合乡村餐饮、住宿、土特产、民俗文化等资源,推进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的景点、农家乐、生态休闲园,历城区艾家村被批准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实施农家乐示范工程,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在16个乡镇、72个村,831个农户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南部山区仲宫、柳埠、西营三镇拥有生态景区十几处、休闲

园30多处、农家乐500多家。为提升农家乐的经营规模和质量,历城区开展了南部山区农家乐综合服务提升行动,努力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据统计,全市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18万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收入9.5亿元,吸纳农民就业1万多人,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大有发展潜力的重要旅游产品。

(四)多层次加强宣传促销,深入开拓国内外市场。

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海外客源市场。专门组团赴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宣传促销,分别在首尔、东京等地召开了四场推介会,300多位海外旅行商出席,扩大了市场影响。此外,还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等地进行宣传促销,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20__中国国际旅游展、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20__香港旅游展、韩国京畿旅游博览会、伦敦世界旅游展等十几个国际性旅游会展,深入宣传__旅游资源,提高了泉城旅游在海外的吸引力。大力开拓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组织旅游企业赴江浙沪地区宣传推介,参加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杭州休闲产业博览会等二十几个国内旅游会展活动,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积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联合泰安、曲阜市旅游局共赴湖南、湖北地区促销“山水圣人”旅游产品,促进了__、泰安、曲阜与两湖地区旅游界的合作。

坚持加强媒体促销。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旅游特色先后拍摄了三辑旅游广告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和__电视台播放。在东航进出__港的航班上播放__旅游广告片,在__国际机场、济青和京福高速公路设置了大屏幕旅游广告,将__往返北京的列车包装成“泉韵列车”,宣传效果明显。积极邀请海内外新闻媒体来济采风,韩国ktx杂志记者考查团、韩国kbs《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摄制组、香港亚洲电视等一百多家海内外媒体先后来我市考察拍摄。

(五)积极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旅游节庆会展品牌。

创新形式,突出特色,先后举办了“20____民俗风情旅游节”、国际艺术歌会、20__中国(__)旅游交易会暨首届中国老年旅游博览会(简称旅交会)、__泉水文化周等一系列节庆会展活动。其中20__中国(__)国际旅游交易会暨首届中国老年旅游博览会共设展位500个,其中国际展位100个,国内展位300个,涉老旅游展位100个。旅交会共发放中外旅游宣传资料100多万份,达成旅游合作意向和合作协议5万份。__泉水文化周充分发挥我市泉水文化特色资源优势,举行了近二十项泉水文化旅游活动,活动期间,20万人次中外游客赏泉、戏泉,体验泉边生活,享受泉水文化特色,受到社会的好评。另外,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先后组织了“冬季3s旅游”、“春动泉城”、“金秋旅游到泉城”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各县(市)区和景区(点)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长清区举办了灵岩寺佛教文化节、杏花节、张夏玉杏采摘节、凤凰岭柿子节,趵突泉举办了第八届泉水文化节,大明湖举办了明湖荷花艺术节,千佛山举办了三月三旅游文化庙会等,丰富了我市旅游节庆内容,提高了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六)深化行业建设和管理,培育诚信旅游企业品牌。

发展壮大行业队伍,强化行业管理。去年以来,新发展出境组团社1家、入境社2家、国内旅行社14家。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198家,其中国际社22家;旅游星级饭店75家,其中五星级3家。改革了星级饭店的管理方式,建立了星级饭店高管人员参与的星评机制。开展了旅游星级餐馆评定试点工作,全市有17家餐馆报名参加,目前已对7家进行了初评。加快推动绿色饭店建设,全市90%以上星级饭店参与创绿工作,其中28家饭店通过自查基本达到国家金叶级和银叶级绿色饭店水平。为鼓励地接旅行社的组团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评选20强旅行社制度,支持发展优势旅行社,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引导客源市场向优势旅行社集中,扶持一批旅行社做大做强。导游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去年我市有3名导游员被评为全国优秀导游员。国家旅游局同意在__开展星级导游员的划分与评定试点工作,现正进行前期的准备。

大力打造__诚信旅游服务品牌。以旅游行业诚信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旅游细微服务,培育一批游客放心的诚信企业品牌。开展了创建“诚信旅游示范单位”活动,逐步建立了__市旅行社诚信档案,制定了统一的诚信标准,向社会公布各旅行社及从业人员的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情况,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深入开展规范用车、诚信服务活动,与市交通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安全生产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大力规范旅游用车市场。在省旅游局开展的“诚信旅游示范单位”评选活动中,我市山东旅行社等22家旅行社荣获“诚信旅游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全市细微服务活动进一步深化。20家星级饭店发出进一步深化细微服务的倡议,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各行业单位推出了五千多项超值服务项目。在全省旅游细微服务工作表彰大会上,我市有11家企业获“省级细微服务示范单位”,149家企业获“省级服务达标企业”称号,22名同志被评为“省级细微服务明星”。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贵友大酒店被授予“__市文明单位”。全市旅游行业被授予“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已经达到6家。大力倡导文明旅游活动,规范旅游市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做文明游客,创文明城市”活动,与文明办共同拟定十项主题旅游活动,推进文明旅游深入发展。

全面整顿和规范我市旅游市场。贯彻执行省旅游局在我市试行《外省旅行社驻鲁外联营销人员暂行管理办法》,26家外地旅行社的外联营销部、71名营销人员进行了注册登记,9家外地旅行社驻济机构注册了旅行社或入股我市旅行社。联合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相关执法部门和新闻媒体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旅行社超范围经营、无证无照经营、搞承包挂靠、非法转让经营权等问题,共检查旅行社300余家(次),旅游景点60余家(次),导游员600余人(次)。取缔外地旅行社驻济办事处17家。正式立案受理投诉26起,结案25起。

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行 了导游人员年审培训、上岗前培训、饭店人员英语培训、区县旅游局以及景区(点)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全市导游员开展了“市情”教育,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修订完善《__市旅游局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我局局属企业改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市旅游汽车公司、旅游汽车修理厂已完成审计和评估,鲁泉旅行社完成审计、挂牌交易,有望今年完成改制。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取得新发展、获得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特色旅游大项目较少,泉文化旅游深层次开发不够;国际市场吸引力不强,入境游客增长不多;特色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产品开发不够,游客逗留时间较短;区域优势线路合作不够紧密,招商引资与市场开发需进一步加强等。我们将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努力改进与克服。

二、20__年工作计划和措施

20__年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整合我市旅游资源,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20__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泉城和谐城乡游”为主题,以提升“泉水之都”旅游品牌为核心,以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加强国内外市场促销,加强旅游市场治理,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构建泉城和谐旅游。20__年计划指标是:全年接待旅游者20__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6万人次,旅游创汇633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6%和19%。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大项目建设。

继续加强国内外招商引资,实施多元化融资战略,努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参与重点旅游大项目的开发。规划策划一批龙头项目,增强国内外投入的吸引力。推进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开发建设,集中抓好投资过亿元的大明湖扩建工程,百脉泉清照词园工程、朱家峪民俗村、商河温泉度假区、芙蓉街改造、汇泉新世界广场、__植物园二期、白鹤度假区等大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新的旅游增长点。充分发挥泉水优势,利用名泉、名园、名士、名街、名居、名吃、名品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都市旅游等,做大泉城特色旅游文章。

积极实施全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完善部分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各类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提升“泉水之都”旅游品牌,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泉水旅游产品。推进发展我市“一核四团”的旅游规划布局。“一个核心”即泉城中心旅游区;“四个组团旅游区”即东部章丘旅游区、南部生态旅游区、西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北部黄河旅游区。加快大泉城旅游圈发展步伐。

(二)进一步配套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完善旅游配套功能,上半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出游。加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管理,创造条件在火车站设立一处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我市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加强__旅游网站建设,深化电子商务功能,努力开通外文网站,推广电子政务,拓展电子服务领域。

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扶持旅游商品企业的研发与生产,继续推进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推进景区(点)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加强全市旅游景区(点)厕所建设管理,努力建设一大批星级厕所,争取“五一”前基本完成厕所改造计划。繁荣文化旅游市场,加快发展文化演艺项目,加强旅游文化娱乐活动的商业化运作,打造娱乐旅游品牌。振兴鲁菜名吃,丰富休闲娱乐市场,繁荣我市夜生活,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长拓展旅游产业链。

(三)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深入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

充分发挥我市“山泉湖河”等资源优势,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契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农村旅游的大发展。市和有关县(市)区要搞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普查,制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坚持以点带面,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推广历城区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工作经验,培育一批重点项目和产品,树立一批示范点和特色规模品牌,推动全市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大发展。制订乡村旅游强县(市)区、强镇(乡)、示范村标准,积极开展建设乡村旅游强县(市)区、强镇(乡)、示范村活动。制定“农家乐”标准,形成规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争创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整合提升农村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农村经济,促进我市城乡旅游和谐发展。

(四)继续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扩大“泉水之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积极启动“泉城和谐城乡游”和“泉城奥运旅游”活动,整合城乡旅游资源与线路,大力加强宣传促销,加强对国内外市场和省内市场的开拓。以“泉水之都”作为__旅游的整体形象,细分目的地客源市场,增强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开拓入境市场,加大韩国、日本、东南亚、香港、台湾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促销力度,选择首尔、香港等国际大都市人流密集区域,面向市民开展促销,深层次开发入境市场。整合包装旅游线路,对欧美市场突出商务与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对韩国、日本、东南亚市场推出文化与宗教产品。在北京、青岛和重点入境客源国家和地区加强宣传,推介“看奥运、游泉城”旅游线路。大力开展媒体和网络宣传,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加强旅游宣传广告,扩大网络宣传促销,提升“泉水之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组织旅游企业参加旅游节庆会展活动,开展“山水圣人线”城市联合促销,加强__都市圈旅游合作,深化行业之间、区域之间资源优势合作,增强发展合力,实现发展共赢。

突出特色,创新内容,推动旅游节庆会展品牌化。举办20____民俗风情旅游节、第七届中国(__)国际旅游交易会暨中韩8+8城市旅游展。争取举办泉水节,打造国际性强、市民参与性高、市场影响力大的旅游节庆品牌和“泉水之都”旅游形象。引导鼓励县(市)区旅游局、旅游企业多办办好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不断营造旅游热点、亮点,扩大市场的吸引力。

(五)深化行业建设和管理,营造和谐旅游发展环境。

以和谐旅游、诚信旅游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深入开展诚信旅游、细微服务、文明旅游等行业创优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市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加强执法监察,发挥新闻监督和社会监 督作用,规范旅游业管理和服务,切实把行业诚信建设引向深入。抓好旅游行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活动。深化市场秩序整治,继续做好外地驻济外联营销人员的登记管理,建立投诉网络,完善监管机制,优化旅游环境。

加强企业改制工作,扶持优势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提高旅游饭店管理水平。努力完成绿色饭店创建评定工作,树立一批绿色服务品牌,促进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再上新水平。在评选“十佳星级饭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最佳特色”饭店试点评选。鼓励发展饭店管理公司,鼓励优势饭店输出管理。深化20强旅行社评选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批诚信度高、服务优良的名牌旅游社。积极发展国际旅行社,努力引进合资社。积极探索旅行社市场批零体系建设,促进优质旅行社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制定完善鼓励政策,扩大旅行社外联地接的规模。

进一步发挥旅游协会作用,提高企业自律自强的能力。积极推进创建a级景区、工农业示范点等工作,提升产业素质。加强旅游队伍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导游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出台《__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展星级导游员评选工作,规范导游市场的发展和管理。

(六)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小怡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执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坚定“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深化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全力调整结构促转型,创新驱动添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力稳定经济回升势头,落实稳增长各项措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2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7亿元,增长1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亿元,增长13.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257元、14665元,增长8.4%和9.5%。政府性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债务风险可控、运行平稳。

——山城一体成效显现。释放山城统筹管理红利,修编《峨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明确“一核三环四片[1]、多景多区支撑”发展新格局,旅游发展方向更加明晰。提升旅游产品,峨眉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档升级,荣获“艾蒂亚”中国最佳旅游开发区殊荣;金顶十方普贤维修工程竣工,黄湾小镇开镇迎客,罗目漂流成为夏季旅游亮点,峨眉山(黄川)国际旅游度假区快速推进,康养禅修中心、佛禅养生产品开发全面加快,旅博天地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山城联动全面整治旅游市场,规范宗教场所商业活动和农房建设行为,有效遏制拉客宰客、不合理低价游、私搭乱建等乱象,旅游环境持续优化,全年接待游客120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24.5%。

——轻净工业进程加快。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推进过剩产能有序退出,累计关停落后企业7家,淘汰铁合金、水泥等落后产能580万吨、产值近16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8.1%和8%。轻净产业持续发展,峨胜新型干法水泥环保搬迁、农夫山泉果蔬饮料生产线、金威利扩建、长飞200万芯公里光缆扩能等项目建成投产,佳洁纸业、润飞新材料、钰泉水业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轻净工业产值达21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2%。完善创客梦工厂服务平台,转化运用专利成果35项,70家入驻企业逐步壮大。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长宇电气、驰骋机械等7家企业进入规上梯队。

——农业活力逐步释放。坚持特色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茶、菜两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均超过20万亩,综合产值分别达35亿元和15亿元,产业化经营带动面达73.1%。大西南茶业市场完成改造提升,成功举办首届峨眉山春茶交易会、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申报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认证12个,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持续提升农村基础,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村组道路84公里。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竣工投运龙池、罗目等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农村环境进一步优化,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5个,普兴乡和仙牙村建成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

二、着力形象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坚定城市为旅游配套思维,着力提升城市基础及环境,城市形象逐步改善,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

——城市面貌提档升级。以环境提升为重点,实施城市增绿添美工程,完成佛光南路立面改造及跃进渠城区段、东湖公园、城区重要节点亮化工程,提升峨眉河滨河景观及生态环境,改造市民中心广场和主干道绿化,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1.5%。整治城市环境,完成杆管线迁改项目23个,启动旧城区污水和排水管网系统改造;开展降尘、控烟专项行动,空气优良天数达270天。加大私搭乱建整治力度,累计拆除户外广告、雨棚和违法建筑6.7万平方米,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借“挂图作战”和“三年交通大会战”之机,完善城市基础,建成新平大道一期等道路12条,完成名山中路扩宽改造,西环线二期加快推进,启动秀湖片区、城西片区等6条道路建设,投运新能源公交车42辆,城市交通更加通畅,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加大城市骨干交通建设,川零公路、嘉峨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成昆铁路复线成峨段主体工程,配合推进成昆铁路峨米段、连乐铁路建设及峨汉高速开工前准备工作。

——城市活力逐步彰显。全方位对外营销,第三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里应外合”首届峨眉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成功开展,吸引数十个国家、地区的政企代表和知名学者来峨参展。成功举办峨眉传奇世界冠军格斗赛、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佛光花海音乐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活动,吸引世界目光,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配合制作央视《黄金100秒》、四川卫视《咱们穿越吧》等大型节目,邀请法新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举办“外媒看峨眉山”大型采访活动,峨眉山及城市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坚持共建共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民生为先,以脱贫攻坚为重点,全力以赴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精准扶贫深入实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予以推进,制定10个《峨眉山市扶贫专项推进方案》、16个《峨眉山市扶贫专项2016年工作计划》,出台“五个一批”[2]帮扶政策,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800万元,推进产业扶贫、基础完善、教育扶持和医疗保障措施落实落地。竹叶青、峨胜等30家企业结对帮扶30个贫困村,完成27个贫困村电信网络建设,解决就业700余人。全年完成3226人脱贫、14个贫困村退出,易地扶贫搬迁216户719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检查。落实500万元专项资金,助力马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

——社会民生全面发展。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2%,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竣工投运三水厂改扩建,完成二水厂取水口迁建;改造农村危房70户、危旧房棚户区1064套。强化社会保障,为11520名困难家庭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城镇新增就业79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全力落实7件民生实事,完成双龙路改造等实事5件;大玉路、步行街因规划调整暂缓实施。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全面实施公办高中(职中)学生免费教育,新增城区公立幼儿园1所,峨眉二中初中部综合楼、峨眉四小扩建一期竣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佛光医院竣工开诊,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快速推进,完成符溪、龙门2个卫生院迁建和桂花桥等7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对口托管龙池、双福等5所乡镇卫生院,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丰富群众生活,建成中信国安峨眉山体育馆,新建全民健身工程23个,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101场,文化惠民更加深入。

四、强化自身建设,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全力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两个转变”,切实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依法治市,推进“七五”普法,实施“法律七进”[3],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回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0件,政协委员提案62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修订《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峨眉山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坚持常务会会前学法制度,配强市政府法治力量,推进常务会议题、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

——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紧盯重要节点,加强监督检查,立案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9件10人。着力开展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立案查处45件48人。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认真落实财政投资预算评审等制度,全年完成财政评审37亿元,审减4.9亿元;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预算13.9亿元,节约资金1.4亿元。健全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全面公开80个单位的预决算和三公经费。

——全面强化社会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道路交通、矿山、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专项整治,关闭煤矿企业7家,建成绥山、符溪2个省级安全社区,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以“平安峨眉”建设为立足点,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处置围堵农夫山泉大门等涉及征地拆迁、非法融资、企业改制等重点涉稳问题68件,圆满完成旅博会、武术节、“两会”等重大时段的安保维稳工作,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畅通渠道,严格执行市领导接访制度,接待群众57批751人次,办结省市交办积案12件,形势进一步好转。

档案、人防、双拥、国防动员、预备役和民兵、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外侨、保密、民族宗教、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景区管委会、驻峨部队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峨眉在发展道路上仍存在不少制约和挑战,旅游升级进程较慢、工业转型深度不够、民生改善任务艰巨、改革创新活力不足。为此,我们要直面人民群众的关切,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冲刺之年。市政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4]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5]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6],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7],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谋划长远、立足当前,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定“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围绕“山城融合发展年”主题,坚持“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转、各项工作围绕旅游干”工作思路,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理念,推进产业融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确保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乐山市前列,为建市30周年献礼。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8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全面完成乐山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以规划为引领,加快旅游全域发展

坚持文旅主导,优化全域旅游[8]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配套,丰富旅游业态,提升产品质量,以“工匠精神”来为峨眉山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作品。

(一)优化全域布局。高标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加快“一核三环四片、多景多区支撑”全域旅游总体布局。完成《峨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围绕“以市区为中心,沿零公里—万佛顶—张沟,恢复原有景点、布局新区景点;沿川主—零公里—万佛顶—金川—龙池—高桥,布局休闲度假、康疗养生、生态农场等产业;沿高桥—(省道306线)—龙池—(峨汉高速)—沙溪,布局康疗养生、森林漫步、山地露营等产业”的思路,完成高桥、龙池、沙溪、川主四大片区康养度假旅游规划。主动对接乐山峨眉河流域整治、建设工作,规划一批休闲度假、文化演艺项目,完成符溪等沿河乡镇特色产业规划、滨水节点业态布置。

(二)打通全域环线。加快全域旅游环线建设,带动激活沿线景区开发。建成木瓜至太阳第二景区救援通道,加快峨眉山(黄川)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核心景区品质。启动金顶—万佛顶、洗象池—白云亭、万佛顶—四季坪—张沟、三道桥—大坪—仙峰寺索道(轨道)建设,带动千佛顶、万佛顶佛教文化景观加快恢复。建成川主至零公里道路,形成进出峨眉山环线;完成川主第二景区规划,逐步推动中国脸演艺小镇、梅子湾国际康疗度假区等项目。力争启动张沟景区及配套道路建设,逐步形成上山第二门禁通道。主动对接峨汉高速,改造提升龙池、沙溪等片区道路,有序开发龙池湖至苦蒿坪度假区、沙溪森林康养度假区项目。配合启动峨眉河流域悬挂式单轨(空轨)旅游观光项目。

(三)统筹山城发展。加快构建“山城一体、统一管理、统谋发展、权责匹配”的体制机制,实现景城共同发展。建立山城一体规划机制,推动山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搭建景城融合发展平台,有效破除景区和城市之间的空间界线。建立山城一体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景区管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实行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明晰各自权责,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建立山城一体发展机制,充分整合景区和城区各种资源优势,以山带城,以城促山,实现山城共赢发展,弘扬和光大峨眉山美誉度,让“峨眉山”品牌更加响亮。深化环境治理,打造软环境一流的天下名山,继续整合山城执法力量,重拳整治旅游秩序、私搭乱建等行为,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形象,力争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5%和25%。

二、以转型为抓手,力促工业轻净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审视工业发展空间、潜力和路径,推动工业转型发展不断深入,建立与旅游相适应的工业发展体系。

(一)实施腾笼换鸟。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稳妥推进煤矿和污染企业关闭工作,持续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分类推进僵尸企业清理,引导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重组转型、开发新产品,重新占领市场;支持企业退二进三,采取股份合作、自营等方式发展旅游或轻净工业,实现良性发展;对持续亏损且不符合结构调整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关闭退出等方式予以“出清”,腾出发展空间,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产业,实现存量土地再利用。

(二)提升优势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先进研究成果,走品牌化、高端化产业之路。支持竹叶青、农夫山泉、华润啤酒等轻净工业延伸产业链、开发高端产品,利用品牌优势,抢占市场高地;鼓励峨胜、登尧机械等优势产业技术再创新,产品再提升,坚决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紧扣“旅游+工业”,以特有的“佛武道、山水茶”等资源为依托,打造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鼓励农夫山泉、华润啤酒在现有观光、体验工业旅游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旅游内容,开发工业旅游新品;支持竹叶青加快推进茶文化生态博览园建设,探索推出老矿区、老厂区等怀旧工业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培育工业旅游发展新增长点。

(三)发展新兴产业。发挥现有企业带动作用,引入与旅游相匹配的轻净工业。积极推进红华三期项目建设;鼓励长飞光纤延伸产业链,力推光棒拉纤项目,建成千万芯公里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发挥天然中药材资源优势,支持宏?N、通惠等制药企业发展,推进药材深加工产业实现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轻净产业,建成农夫山泉茶饮料技改、钰泉水业、润飞新材料、中科乐美等项目,加快峨眉雪矿泉饮料等项目建设,开工峨眉山达莫坎翡翠博览城项目。继续挖潜提升,新培育规上企业6家。

三、以生态为依托,促推农业绿色发展

立足生态优势,以品牌化战略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方向,推进农业特色化、高端化、休闲化发展。

(一)突出品牌带动。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发挥“峨眉山茶”“峨眉山菜”优势,依托竹叶青、万佛藤椒等龙头企业,整合茶、菜、藤椒等特色产业资源,着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高端农产品。加快竹叶青名优绿茶升级改造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深入实施品牌创建,推动生态效应向经济效益转化,新认证“三品一标”[9]产品4个,培育龙头企业2家、专合组织5家,积极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峨眉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深化农旅融合。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将田园变公园、林区变景区。借势乐山“四个特色品牌创建工程”[10],依托农村生态资源,发挥茶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优势,力争启动罗目民宿古镇、符溪特色小镇、龙池生态小镇建设,全力打造天全、红山、兴宏等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健全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推进农家乐、乡村酒店等规范建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建成一批以采摘体验、农耕文化为主的家庭农场。提升胜利百亩赏花基地、汪家格桑花基地业态,办好普兴桃花节、天全李花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三)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稳定粮食生产,建成国家粮食储备库新(迁)建项目。提升山水田林路基础配套,实施节水型社会项目农田水利渠系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9700亩、村组道路80公里。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提升农村生态,实施绿化造林工程,稳步推进生态、经济、观光植物替代巨桉等不适宜树种,鼓励田园风光改造,推广“微田园”建设。严格规范畜禽养殖,引导纯规模养殖逐步退出;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强化水系治理,力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动农村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改善乡村生态条件。

四、以融合为方向,打造景城一体城市

立足国际视野,融入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基础配套和管理,促推“四态合一”[11],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一)提升城市形象。围绕“东连、西控、南扩、北限”的城市发展思路,实施城市建设和业态提升。一是布局南翼新区。邀请知名策划团队,高标准完成“城市会客厅”等规划,力争年内启动朝拜大道、峨秀湖湿地建设,逐步迁入故宫文物南迁馆、名人馆、规划馆、峨眉山博物馆,配套旅游服务区、特色文化展示区,显山亮水、彰显文化,打造具有历史传承的峨眉山南大门。加快峨眉山智慧旅游、慈善康养禅修中心、秀湖大道南延线等项目建设,力争峨眉旅游度假区创建成部级旅游度假区。二是优化东部布局。加快编制旅博新区、安川片区规划,推进秀湖东路、光辉大道东段、旅博大道北段项目建设,启动“五站合一”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提升水晶广场片区功能及业态,启动旅博大桥建设,加快推进中信国安城市综合体、财富广场项目,依托旅博天地4A级景区,打造集会展、教育、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产业新城。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12]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停车场,实施老城区地下管廊项目,建设大转盘、小转盘、天下名山广场三条下穿隧道;结合天网工程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整治车辆乱停乱放,规范摆摊设点,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占道经营等城市病。启动老城区部分道路拓宽工程,适时推进城南片区、雁门街等区域改造,提升民国风情街、佛光南路、马路桥美食长廊等街区业态和环境,同步建设融入地方文化的城市小品,让城市焕发新活力。四是提升市民素质。以市民学校为主要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修养,培育“文明、法治、热情、诚信”的新市民。

(二)改善城市生态。立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部级卫生城市,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常态化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以“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为重点,持续改善区域大气环境,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0天以上。加快水生态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建设水体公园三期、赶山河公园,开展峨眉河、临江河、茅杆河三大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快推进旧城区污水、排水管网系统改造和城区两堰一沟整治工程。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积极开展城区绿化彩化、植绿补绿、盲点死角绿地治理等工作,力争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1.8%。

(三)做强城市营销。加强品牌营销,制作城市专题宣传片,通过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手机终端、旅游网站投放精品城市宣传广告,扩大宣传覆盖面。创新活动营销,实施“旅游+赛事活动”,精心筹办好第四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佛光花海音乐节、第七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创新推出系列休闲体验主题活动,提高城市曝光率。开展文化营销,充分挖掘传奇文化资源,组建专门团队开展白蛇传说、神水通楚、九老仙府等神话故事收集整理,通过系列活动,生动演绎峨眉山故事,提升城市影响力。充分利用“峨眉山”品牌效应,深入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五、以项目为重点,筑牢经济发展基础

发挥项目投资对稳增长、促转型的关键作用,有效破除发展阻力,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攻坚重大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争取23个事关全局发展的项目列入省市重点予以推进,确保全年竣工项目61个、新开工项目117个。深入实施“挂图作战”,按照“五个一”[13]工作机制,力争50个挂图作战项目完成投资101亿元。全力攻坚“三年交通大会战”,配合推进成乐高速扩容、峨汉高速、连乐铁路、成昆铁路峨米段等项目建设,启动货运通道高桥至桂花桥段改线工程,力争国庆前竣工通车嘉峨路,完善交通主骨架,提升城市区位优势。

(二)破解发展瓶颈。搭建融资平台,主动适应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开源国投、锦程发展公司的作用,整合优质国有资源,注入优质资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资产盈利能力及融资额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及转移支付、置换债券、新增债券等方面的支持,缓解财政支付压力,化解政府债务,防范债务风险。完善土地精准保障机制,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优化电网路径,力争完成220千伏朱音线迁改。

(三)深化改革创新。稳妥推进国资国企“四个一批”[14]改革,整合压缩现有企业数量,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支持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省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学校、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试点,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相关政策,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先照后证”[15]“五证合一”[16]“三证整合”[17]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18]改革,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创客梦工厂优势,实施创新创业孵化器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活动周,推进双创工作持续发展。强化行政管理,加快黄湾、川主、新平三个乡“撤乡建镇”工作。

六、以共享为目的,推进民生持续改善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决胜脱贫攻坚。聚焦脱贫目标,精准施策。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成莲太路,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71人,集中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用水难、住房难问题。精准开展贫困村电商人员培训,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蔬菜、茶叶等特色种植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强化政策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殊群体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落实好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生活费减免、贫困大学生学费生活费资助等教育扶贫机制。加强脱贫人员跟踪服务,持续推进驻村帮扶、结对帮扶、百企帮百村等活动,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力争实现16个贫困村退出、2776名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加强马边彝族自治县对口帮扶工作。

(二)加大民生保障。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建立参保人员社保标识。积极搭建企业用工对接平台,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力争实现全域24小时供水目标,启动三水厂取水口迁建项目。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力争城市公交全覆盖,加快农村公交化进程,有条件的乡村开通便民小客车。推进安居工程,加快安置房建设,建成光辉、城西、太泉片区棚改安置房2775套43.5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40户。完成9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教育优先,支持博睿特等民办学校发展,力争10月前开工新建峨眉二中初中、师范附小,年内开工峨眉二小、峨眉二中高中迁建项目;加快龙池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启动四川省食品药品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项目。着力提升医疗水平,力争10月前开工市人民医院、市精神病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启动省总工会与省人民医院康养项目。积极推进文体事业,加快文化馆网络服务中心及文化馆、图书馆网站建设,丰富群众文娱生活。

(三)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一是竣工并试运行二水厂改扩建工程。二是免费配发适龄中小学生[19]校服。三是建成中医医院项目暨残疾人康复中心。四是新建农贸市场5个。五是实施老城区人行道改造。六是建设天下名山广场。

七、以法治为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着力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

(一)深化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七五”普法,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提高办理质量。广泛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及合法性审查制度,深入推进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加强法律顾问团建设,组建行政复议委员会,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公开行政责权,落实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政务公开等制度,做到以公开促监督。

(二)加强社会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强化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煤矿、公共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积极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整治非煤矿山,逐步淘汰矿产外销型企业,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整治,深化社会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防控体系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强化反恐防暴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规范物业管理,完善小区门禁系统,提升居民安全感。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规范秩序,积极化解积案,依法依规处置违法行为。完善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体系,提高科学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完成第十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三)强化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严控财政投资追加和三公经费支出,集中有限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强化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察审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深化作风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大力整治不作为、乱作为,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干部更加苦干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次党代会、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市第次党代会、市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政协届一次会议精神,结合我市旅游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推进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四大建设工作,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推进大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精神,牢固确立“项目是产业发展支撑”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大景区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推进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招商一批”的总体部署,全市确立35个市领导联系的重点旅游项目,进行强势推进。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本市旅游特色资源、服务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科学谋划项目。围绕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扩大有效投资。集中多方力量、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协调服务,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项目、季(月)度工作例会、年终工作考核等制度,确保引进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开业,狠抓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优势性旅游项目建设,为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大平台。全面整合旅游发展优势资源,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工作为契机,以推动旅游度假区、A级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大型、综合性旅游产品。一是强化对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支持和推进,以现有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为主平台,将我市太湖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精品旅游区,积极助推省级旅游度假区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加快推动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工作。二是启动实施全市十大景区提升计划,扩规模,强质量,树品牌,进一步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接待服务水平,重点指导南浔古镇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进织里童装城、中心城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全市“十景”和市本级“一区三景”建设步伐。三是继续推进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十大乡村旅游示范区(集聚区)的培育建设工作,加快全市“乡旅十景”和市本级“乡旅五景”建设步伐,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全力打响“乡村旅游在”重要品牌。

(三)培育大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企业做强做大,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品牌经营、连锁经营等多种途径壮大实力,提高市场份额和贡献份额。积极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引导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经营,建设一批综合型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加快形成引领性的全市“十大旅游企业集团”和市本级“十大重点旅游企业”。大力扶持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实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引导并鼓励本地工商企业投资旅游业,引进锦江集团、上海银润、景域集团、港中旅、浙旅集团等国内外著名旅游品牌企业、大型旅游集团来湖加盟和投资。

(四)发展大产业。以大项目带动、大平台集聚、大企业支撑为重点,发展旅游大产业,使之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全市重点要培育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等七大产业。同时要加快培育体育旅游、养生旅游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延伸旅游产业链,强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工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互促。有效引导并促进旅游产业六要素的均衡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六要素的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产业、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行动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制定完善总体方案、四项子活动行动计划和各项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召开研讨会、动员会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和旅游系统充分认识开展此次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工作责任。

(二)组织实施阶段

以全市旅游大项目(景区)建设推进会暨省级乡村旅游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为契机,全面开展四大专项行动工作,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扶持旅游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构筑旅游发展新平台,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三)总结提高阶段

查漏补缺,全面完成各项行动计划,认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召开总结表彰大会,研究并制定下一步推进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由旅游、宣传、财政、发改、国土、建设、文化、宗教、交通、农办、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围绕重点目标和任务,协调解决推进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全市旅游发展大项目大平台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旅游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分解目标,重点投入、扎实推进。

(二)完善工作机制。树立服务理念,落实市、县区、局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强化跟进服务。各县区旅游局也要建立局领导联系项目、平台、企业和产业制度,认真开展行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深入研究推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建立并完善推进工作考评激励机制,营造全市上下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督查宣传。全市旅游发展大项目大平台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按照时间要求,结合各项行动计划安排,适时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开展考核督查活动,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县区旅游主管部门和发改委要加强与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经交流经验。各单位要积极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微博、简报等媒体作用,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

第二则

市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进一批

(一)推进重点

列入省政府关注协调的旅游重大项目2个、列入省旅游局重点联系的旅游重大项目3个、列入省重点建设旅游项目9个、列入省服务业旅游重大项目7个、列入市政府重点旅游项目8个、列入市服务业“双百计划”的旅游项目25个、列入市旅游局“双十大”、“百亿十大”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目前市领导联系的35个旅游重点项目。

(二)主要措施

1.召开全市大景区大项目推进大会。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我市旅游项目推进工作的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旅游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建立旅游项目推进工作考核办法,并集中组织推动一批旅游项目开工等。

2.建立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实行市、县区、局党政领导联系旅游重点项目制度、旅游重点项目联系单制度、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月报制度、重点旅游项目推进进度上墙公布制度等。

3.建立定期例会推进制度。一是季度分析例会,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领导出席,各县区分管县区长、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市、县区旅游局(委)主要领导、发改委分管领导、重点旅游项目业主等参加,进行季度情况分析总结、经验交流、工作推进部署等;二是月度推进例会,由市旅游局和市发改委共同牵头组织,市、县区旅游局(委)分管领导、发改委有关科室负责人、部分旅游项目业主等参加,主要分析项目推进情况,重点研究解决在日常推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4.建立定期报告情况制度。一是编制旅游项目推进季度分析报告。认真分析总结季度项目推进工作的成效、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明确下季度推进措施;二是项目月报。按时完成国家、省网报的同时,对列入省、市重点旅游项目做到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份项目进度表;三是信息上报。每个月上报1-2篇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工作信息。

5.建立项目推进考核制度。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全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把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工作列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开工一批

要强化对拟开工项目的协调,加大推动力度,确保启动开工一批大项目。

(一)开工重点

1.列入省政府关注协调的旅游重大项目、列入省旅游局重点联系的旅游重大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旅游项目、列入省服务业旅游重大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旅游项目、列入市服务业“双百计划”的旅游项目、列入市旅游局“双十大”、“百亿十大”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目前市领导联系的35个旅游重点项目。

2.景区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南浔古镇景区、菰城景区、织里童装城等启动创建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项目提升工程、全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3.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和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和旅游度假项目,市(县区)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项目。

(二)主要措施

1.举行开工仪式。根据全市旅游大项目(景区)建设推进会暨省级乡村旅游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安排,选择全市4-5个筹备开工的旅游项目,计划在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内,举行一次大景区大项目开工仪式。

2.推进季度开工。定期排出项目开工时间表,实行月度督查,形成每季有项目开工的氛围。

3.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旅游开工项目的协调制度,针对开工项目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跟踪、扎实做好拟开工项目的报批审核、资金筹措、土地征用、拆迁政策处理等工作,由市县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衔接与指导。

4.给予政策支持。借助省政府、省旅游局协调关注的重大旅游项目的时机,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早日开工一批旅游重点项目。

三、谋划一批

(一)谋划重点

1.谋划思路。突出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理念,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带动性、引领性、融合性、新业态、新类型的旅游项目。

2.谋划重点。观光景区项目、休闲度假项目、乡村旅游项目、主题乐园项目、星级(特色)酒店项目、特色餐饮项目、旅游购物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产业融合项目等类别的旅游投资项目。

(二)主要措施

1.谋划项目。以《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依据,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性和按照旅游总体发展布局,根据我市资源特点、发展基础及产业定位,原则上,三个县分别谋划15个以上较大旅游投资项目;中心城区、南浔区、吴兴区及太湖度假区分别谋划10个以上旅游投资项目。

2.编制指南。科学编制《旅游项目投资指南》,收集、整理相关旅游投资优惠政策。

3.科学布局。按照旅游规划及县区实际需要,引导项目向旅游度假区、重点旅游景区、大型旅游综合体和城市(镇)旅游休闲区集聚,结合实际谋划一批旅游项目。

四、招商一批

(一)投资促进

1.强化主导。政府重点扶持投资旅游引领性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2.制定政策。市发改委、市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及县区共同调研并制定对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招商的倾斜政策。

3.完善管理。完善全市旅游项目储备库建设和管理,建立旅游项目动态更新系统,建立旅游投资项目储备库并加速报批,同时争取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名录。

(二)项目招商

1.招商活动。举办浙商(湖商)回归旅游专题招商引资活动,邀请一批有意向的浙商、湖商企业,特别是大的旅游集团来湖考察,参加投资项目签约等活动。

2.网络推介。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长三角乡村旅游网和旅游政务网等,广泛推介旅游投资项目,公布招商项目政策信息。

3.日常对接。加强对接战略投资商、大旅游集团、知名品牌投资商和本地民间资本投资重大旅游项目。

4.专题走访。组织一次考察学习外地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成功经验活动,并拜访一批著名旅游集团或知名品牌投资商。

第三则

一、推动培育一批旅游度假区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结合有关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和要求,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以及《省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省旅游度假区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大对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支持和推进力度。

(一)统筹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以现有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为主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设施共享、品牌共建”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项目、统筹创建”的基本原则,强化对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支持和推进,打造以太湖、温泉、游艇、高尔夫、主题休闲游乐等为特色的高端旅游度假区,使其成为我市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旅游区。

(二)助推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继续推动安吉灵峰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度假区旅游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实现各功能区块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充分发挥部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生态、文化、交通等优势,进一步引导“洋家乐”等高端乡村度假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发展,整合资源,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发展,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将莫干山镇建设成为旅游风情小镇,并培育成为度假区门户,支持环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积极争创省级、部级旅游度假区。

二、提升发展一批A级旅游景区

以现有A级景区为依托,不断提升景区质量和品牌形象,进一步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接待服务水平,构建特色差异化、功能互补化的精品旅游景区体系。

(一)全力推进南浔古镇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按照“中国第一水乡名镇”和“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成为“长三角有特色、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严格对照评定标准,制定完善创建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创建工作推进顺利。

(二)合力推进中心城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整合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好资源,构筑市区旅游新平台,以仁皇山景区、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湖笔博物馆、莲花庄、铁佛寺、飞英公园、陈英士故居、赵孟頫旧居、潘家廊街区、长岛公园(淡水鱼博物馆)、项王公园(码头)等景点为基础,串联线路,有效整合,逐步推出有震撼力的市区旅游重大项目,做大做强我市旅游,并为发展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响城市品牌。

(三)大力推进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质量升级。一是全面开展旅游景区创A升级工作。以“全市十大品牌景区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推进织里童装城、长兴扬子鳄村景区、浙北大峡谷及余英街争创国4A级旅游景区工作,以及仙山湖、移沿山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二是不断完善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系统。联合市、县区交通、公安、建设等有关部门,对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及各县区重要交通环线上的所有旅游标志牌,进行补充完善,并结合A级景区创建工作,增补各类标志牌。三是推进星级厕所、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旅游星级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建设等相关标准,不断完善景区内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全市旅游景区接待环境。

三、精心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

认真贯彻落实市农办、市旅游局《加快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总体要求,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一)加快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以环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区、下渚湖湿地乡村旅游区、水口茶乡乡村旅游区、二界岭乡村旅游区、中国大竹海乡村旅游区、黄浦江源乡村旅游区、白鹭谷乡村旅游区、移沿山乡村旅游区、荻港乡村旅游区、长田漾湿地乡村旅游区为载体,积极培育生态优良、风貌独特、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十大生态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全市“乡旅十景”和市本级“乡旅五景”,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向集约化、生态化、乡土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二)逐步完善示范区服务设施。按照引进一批、改造一批、推进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引进专业型、品牌型旅游投资企业投资乡村度假设施,整自然村改造度假村落,鼓励有意向的市内外工商企业以投资、参股、收购等方式新建或改造现有经营不善的农庄、农家乐等,提高建设和经营水平。按照乡村旅游景区化建设要求,重点在生态环境整治、山溪河流整治、道路系统建设(含停车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含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全面完善提升。要积极借鉴广东、四川和我省杭州等地经验,推进绿道系统建设。争取早日取得成效。

(三)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结合第四届中国·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的举办,各县区要发挥优势、举办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心策划设计示范区宣传标识和口号,塑造让游客印象深刻的品牌。深入长三角大中城市等客源地,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促销活动,有效开发旅游市场,采取宣传资料、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强化宣传,提高示范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则

一、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按照“转型升级、培大育强”的总体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推动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龙头企业。

(一)全力培育全市旅游骨干企业。积极鼓励以大景区、大饭店、大旅行社和大旅游商品企业等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大力实施“1+5”全市旅游骨干企业培育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具有较强实力,具备综合规模效应,在全市旅游行业具有引领作用的十大综合性旅游企业并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培育在全市旅游行业专业领域具有较大规模,具备较强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五个十大”旅游骨干企业,即全市十大旅游星级饭店、十大旅行社、十大旅游景区、十大旅游商品企业和十大旅游娱乐企业。

(二)加快培育本级旅游重点企业。以组建旅游集团为龙头,以加快推进市本级旅游发展为重点,积极引导市本级旅游企业多业态、专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本级旅游企业开拓经营渠道,推进连锁化、品牌化建设。大力实施“1+5”本级旅游重点企业培育模式,即加快推动旅游集团组建,年底基本完成集团组建工作,并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之成为在全省居前8位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市本级“五个十大”旅游骨干企业,即市本级十大旅游星级饭店、十大旅行社、十大旅游景区、十大旅游商品企业和十大旅游娱乐企业。

(三)共同推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旅游企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重点培育以旅游集团、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浙北大酒店、南浔古镇旅游区、月亮酒店(太湖明珠)、中南百草原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全市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龙头骨干企业10家,以国际大酒店、“天下湖品”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吴兴移沿山生态农庄、快乐中旅旅游有限公司、太湖阳光(雷迪森)度假酒店、温泉高尔夫俱乐部等为主体的市本级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骨干企业10家,全力构筑在全市有引领作用的“10+10”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领头雁”体系。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共定培育措施、共享扶持政策,共同培育扶持好7家市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企业、17家市服务业重点培育企业。

二、强化企业品质提升

按照“转变内涵、强化引导、注重品质、全面提升”的总体要求,以“旅游服务质量更加满意”为主线,强化行业管理,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优化旅游企业品质,切实增强旅游行业素质。

(一)大力实施星级提升工程。按照“扩面提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星级饭店网络,全市基本形成以四、五星级为龙头,三星级为主体的星级饭店网络;积极引导旅行社产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推进旅行社品质建设,全面提升旅行社品牌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以品牌化为导向,建立《旅游景区动态管理百分制制度》等机制,健全旅游景区规范管理、品质管理机制,提升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以“天下湖品”品牌打造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加大全市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经营力度,切实提高旅游商品的特色、品味和档次;编制出台《市旅游行业发展报告》,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业态引领。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新增四星级以上饭店10家,绿色饭店6家;新增品质旅行社10家;力争创建5A级旅游景区1家,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上;力争培育100家旅游商品骨干企业,10000种特色旅游商品。

(二)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旅游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估体系”,运用网络化科技手段,搭建完善高效的行业服务与管理平台;制定出台旅游企业日常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实行全市旅游企业日常访查制度和动态巡查制度;出台《市旅游安全督查考核办法》,强化旅游安全监管力度。全面深化“五个一百”培养计划,实施好以旅游领军人才培育为重点的“旅游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育各100名旅游企业领军人才、乡村旅游领军人才、金牌导游、优秀营销员和服务明星队伍,真正实现旅游人才质和量的突破。加大旅游企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等旅游人才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率达到90%以上,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大力实施特色培育工程。积极培育一批商务型、度假型、会议型和团队型并具有厚重文化的特色酒店,力争通过3年努力,创建6家以上省级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全力培育特色品牌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企业和旅游娱乐企业,引导旅游企业多业态、专业化,主题型和文化型方向发展。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在服务中创新,以行业为主体,引导其服务模式由“正规化、标准化、程序化”的传统做法向“人性化、个性化、细性化”并举发展,用特色服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身服务特点和做法的服务示范型旅游企业,切实打响旅游特色服务品牌。

(四)大力实施行业满意工程。以优化旅游整体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主抓手,全面实施全市旅游行业“更加满意”工程。建立旅游质量满意度测评季度制度,科学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健全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和旅游应急救援机制;加强旅游执法工作,建立完善旅游部门牵头,工商、交通、质监、物价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和消费环境。

三、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优化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旅游企业在发展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营造全社会、全行业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合力推动旅游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合力助推环境。建立健全市、县区旅游局(委)领导联系重点旅游企业制度,扎实开展“破难题、促落实”破难攻坚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切实为旅游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重点旅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掌握旅游企业发展动态,征询旅游企业的意见建议,解决旅游企业发展的重点难题问题,合力推动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强化舆论引导,大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开展优强旅游企业、品质旅游企业风采展示活动,交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成功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旅游企业、支持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政策支持环境。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重点抓好现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制定好相关督查考核办法,由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旅游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旅游企业优惠政策的享受情况进行督查,真正使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细化各项培育措施,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构成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体系;进一步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关于扶持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的实施细则》,重点强化对“1+5”骨干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旅游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激励引领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品牌的引领示范与综合带动效应,组织开展好“六个十大游客喜爱旅游品牌”的评选工作,激励旅游企业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强化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十强旅游星级饭店”、“十强旅行社”、“十强旅游景区”、“十强旅游商品企业”等优强旅游企业评选标准,对列入省市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企业、省市优强旅游企业的实施一定的奖励并给予政策上的重点扶持。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工作的考核力度,制定相关考核奖励办法,对推动工作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则

一、全面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总体战略,根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以“三带十区”建设为重点,以“七彩旅游”为主线,全面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一)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城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构筑旅游经济“三带十区”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南太湖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安吉竹乡生态文化旅游、德清名山湿地古镇旅游、长兴古生态茶文化旅游、南浔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等六大板块。

(二)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紧紧围绕“古镇、太湖、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传统特色,积极培育“七彩旅游”大产业,即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七大特色产业。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强化同文化、宗教、农业、林业、体育、工业、科技、水利、教育、商业等的融合,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游艇旅游、温泉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旅游业态。

(三)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加强市内旅游合作,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纽带,大力推进旅游跨地域、跨景区的协作,不断提升市内旅游合作水平。加快推进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健全跨区域的旅游协调组织,建立区域联络协调制度,实现旅游规划、旅游设施、旅游线路、旅游市场、旅游营销、旅游政策和旅游执法等的一体化。联合沪苏浙三省市、长三角各大城市,强势推动长三角乡村联盟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之成为部级的乡村旅游大联合体。深化接轨上海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推进区域旅游合作。

(四)推进旅游发展品牌化。强势推进“共育产品、共塑品牌、共推市场”联动机制,重点培育“七彩旅游”品牌,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十仙子、乡村旅游在”全市旅游品牌,积极培育以“游南浔古镇、购天下湖品、享太湖温泉、赏菰城景区、览美丽乡村”为主线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以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集聚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加快建设全市十大乡村旅游集聚区,积极培育“景区+农家”、“生态+文化”、“西式+中式”、“农庄+游购”等为主要形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融休闲、度假、会议、商务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满足不同等级消费需求的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快壮大旅游产业体系

以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旅游目的地体系,提升产业要素、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旅游大产业体系。

(一)健全旅游目的地体系。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为依托,全面实施《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行动计划》,实施“1121”工程,即要以优化目的地环境为基础、以完善目的地产业为核心、以加大目的地营销和提升目的地服务为两大抓手、以强化目的地管理为保障,按照“显山、露水、旺城、荣镇、兴村”的理念,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提升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山地度假、加快推进滨水休闲、全面建设城市休憩、努力深化古镇体验,以全市5个旅游度假区为载体,以加快推动市本级“一区三景”建设为重点,加快把打造成为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重要区域旅游目的地。

(二)健全产业要素体系。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以及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全面提升。优化饭店结构,着力培育主题化、特色化、品牌化饭店,力争通过3年努力,培育五星级饭店2-3家,四星级饭店5-6家,全市四星级以上饭店总量达到18家以上,大力培育一批特色旅游餐饮企业,推进以中心城市和大型景区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餐饮集聚区建设,打响“吃住在”品牌;以推动建设织里综合性旅游休闲购物景区为重点,积极培育旅游购物名店与特色商品,实现“购在”目标;加快打造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体系,培育一批有特色的休闲娱乐会所,打响“乐在”品牌;强化旅行社品质提升,积极推进旅行社向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鼓励旅行社重视和强化地接业务拓展。

(三)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建设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为重点,着力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预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中心、旅游标识解说系统、旅游中介服务网络等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便捷、舒适、安全、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集散)大平台。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完善全市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系统和主要旅游设施信息指示系统,加强旅游厕所、公共电话、一卡通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在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等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积极推进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等自助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四)培育特色旅游产业。以强化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构建全市“一带两片十区”乡村旅游总体布局为重点,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打造5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动南浔古镇旅游景区品质提升,积极推动新市古镇改造提升为重点,提升发展古镇旅游产业;以强势推动中心城区旅游资源整合,整体包装打造4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以城市水上旅游为串联,加快发展城市旅游产业;以推进“江南红村”建设综合性红色旅游集聚区为重点,整合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加快培育红色旅游产业;以太湖旅游度假区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以滨湖大道为纽带,强化与长兴图影旅游度假区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整合太湖明珠、游艇俱乐部、郁金香公园、温泉高尔夫等滨湖旅游资源,加快打造滨湖旅游产业带;整合全市“民国文化”旅游资源,包装策划“民国文化游”经典线路,积极培育城市文化旅游产业;以强化全市旅游商品资源整合,打响“天下湖品”品牌为重点,加快培育100家旅游商品骨干企业,10000种特色旅游商品,大力推进购物旅游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兴旅游产业。

三、激活推进旅游产业机制

以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旅游改革力度,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导向,进一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运作的灵活高效,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一)健全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城市文化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等各类旅游专项规划,积极探索研究自驾游和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规划并做好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城市等规划的衔接工作。以强势落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重点,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城市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为重要依据,指导全市及区域旅游规划,努力构筑多元化、高品位、一体化的全市旅游大产业规划体系。

(二)落实产业引导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进一步细化各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大力培育“七彩旅游”大产业为重点,抓紧制订好推进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性产业引导政策,构建“重点产业重点倾斜”的政策引导体系。积极落实旅游业各项支持政策,各级政府要重视对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支持,逐步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产业提升、宣传推广、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其他专项资金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统筹安排使用。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激活产业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市旅游局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健全市旅游发展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有关事项。进一步建立健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协调机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和成员单位,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旅游企业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六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全力推动市本级旅游资源大整合,实现旅游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加快推进市本级旅游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第七次党代和市“两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把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市本级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企业集团化、旅游服务信息化、旅游发展国际化,推动市本级旅游在创业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真正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城乡发展互动的市本级旅游大发展格局。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市本级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其中地接300万人次,入境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4%左右,旅游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力争打造部级旅游度假区1个,争创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五星级饭店1家,新增四星级饭店3家,五星级旅游社1家,四星级旅行社3家,培育省级旅游购物中心1个,建设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1个,切实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集聚和市场辐射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改革,激活本级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旅游改革力度,进一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运作的灵活高效。

1.推进综合改革。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和安吉县“先行先试”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实施更加开放的旅游政策,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完善旅游投融机制;强化旅游资源整合,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兴业态;鼓励旅游企业重组,推进旅游集团组建;扩大旅游对外开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把市本级作为大景区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开放、整体营销,建设古城景区实现全城旅游,着力提高市本级旅游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真正确立市本级旅游在全市旅游的中心地位。积极推动吴兴区、南浔区在旅游体制创新、特色培育、业态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地和示范区。全力推进太湖旅游度假区改革创新,以争创部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丰富旅游元素,强化服务功能、资源环境整合功能、旅游产品培育功能、开发管理创新功能,把太湖旅游度假区真正建设成为全市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先行区、旅游产业的集聚区和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通过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努力形成以市本级为龙头的全市旅游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格局。

2.完善管理体制。要认真总结安吉作为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完善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市本级旅游发展的协调、引导、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大力推行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管理资源,积极探索推动市级实行风景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等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发展体系,进一步加强调研,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积极科学探索组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使之从宏观上统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机构、强化职能,深化吴兴区、南浔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旅游行政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职能向综合性的产业培育和管理职能一体化转变。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系,在经济开发区和市本级重点旅游乡镇创造条件开展建立旅游管理和服务机构的试点,从而构建市、区、乡镇三位一体的市本级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有条件的要把协会建到镇(乡)及村,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

3.健全运作机制。创新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旅游运作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旅游集团组建。以旅游集团为平台,强势推进市本级旅游资源大整合,建立集“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旅游产业服务综合体;构建投资形式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和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运行新机制;建设以旅游集团为主体的市本级旅游营销网络,推进旅游营销的市场化、品牌化、多元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建设。年底基本完成旅游集团的组建工作,并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之成为在全省居前8位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进一步强化市县区联动,跨区域合作,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纽带,大力推进市本级旅游跨地域、跨景区和跨行业的协作,实现旅游设施、旅游政策、旅游执法和旅游市场等的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旅游营销体系,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入手,整合各类旅游营销资源,建立并运作好市本级旅游营销联合体、全市重点旅行社营销联合体、旅游营销员联谊会、旅游集散中心联合体以及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五大旅游营销网络,实现旅游营销的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强势推进“共育产品、共塑品牌、共推市场”联动机制,共同提升“美丽乡村十仙子、乡村旅游在”(“乡旅十景”)全市旅游品牌和“游南浔古镇、购天下湖品、享太湖温泉、赏菰城景区、览美丽乡村”主题旅游线路的影响力,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运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做大本级旅游发展平台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总体战略,根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旅游专项规划》和《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全市旅游“三带十区”的总体布局,结合市本级实际,以南太湖和南浔古镇为重点,以两头带中间,推动大项目、打造大景区、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全力构筑本级旅游发展大平台。

1.发展大产业。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两会”提出的“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市本级旅游业发展层次,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中的先行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市本级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七大特色旅游产业;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强化同文化、农业、林业、体育、工业、商业、水利和宗教等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旅游业态,最终实现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市本级旅游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对市本级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市本级旅游重大建设项目贴息补助、旅游市场的开拓、重大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企业上规模、上等级的奖励;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财政、税收、土地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真正把旅游业培育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2.推动大项目。深入贯彻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推进会精神,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龙头,通过科学规划、招商引资、督查考核等有效举措,加快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以落实《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为重点,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为重要依据,按照全市“三带十区”发展布局,从本级旅游向中心集聚做大做强发展的总体战略,编制市本级重点旅游区块、重大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并做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以“十二五”期间“百千亿”战略和服务业“双百计划”项目为重点,强势推动新一轮旅游“百亿十大”工程和“双十大”旅游项目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市本级建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旅游功能完备的大型旅游综合项目,重点建设好菰城景区整合与提升项目、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月亮酒店(太湖明珠)、太湖世界名牌折扣店华东旗舰中心现代服务产业园、太湖旅游度假区游艇俱乐部、吴兴东林国际旅游养生岛、吴兴白鹭谷乡村休闲项目、南浔和孚漾凤凰洲综合开发项目、南浔禾煦生态休闲乡村观光项目、南浔古镇保护及修复项目等十大市本级重点旅游项目。根据旅游发展布局需要,积极策划和引进一批带动性强、震撼力大的项目,进一步强化重点旅游项目督查考核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以“浙商感召、湖商回归”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编制《旅游项目投资指南》,建立全市和市本级重点旅游项目库,认真组织好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洽谈招商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投资我市重大旅游项目。

3.打造大景区。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城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南太湖和南浔古镇为重点,以构筑“七彩旅游”产品体系为总目标,加快打造由名城风情旅游板块、南太湖滨湖休闲度假会展会奖旅游板块、南部生态文化旅游板块、东部工贸购物会展旅游板块、南浔古镇文化旅游板块等五大功能板块和老中央商贸游憩区等13个旅游综合体组成的市本级“513”旅游功能架构体系,特别要全力推动1-2个具有重大震撼力和强大带动作用的重大景区和旅游项目。当前,重点推动市本级“一区三景”建设和市郊乡村旅游发展,即推动太湖旅游度假区以月亮酒店和太湖温泉为主打产品的各类旅游要素资源全面整合提升,尽快打造成为部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推动南浔古镇旅游区品质提升,打造5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动中心城区新旧景区资源整合,整体打造成中心城区4A级旅游景区(菰城景区);以织里中国童装城为重点,全力推动建设综合性旅游休闲购物中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4A级旅游购物景区,逐步使之成为购物第一景;同时要以妙西、移沿山、荻港、长甸漾和练浔线等为重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以景区化理念培育5-6处市郊精品乡村旅游集聚区和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着力培育“农庄+游购”式的市郊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市郊乡村旅游人次实现1000万、地接人次突破150万的目标。加快市本级融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工贸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真正打造一批旅游大景区。

4.培育大企业。积极鼓励以大景区、大饭店、大旅行社和大旅游商品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向集团化发展,力争通过3年努力,重点培育以旅游集团、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浙北大酒店、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南浔古镇旅游区、南太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月亮酒店(太湖明珠)、德清红太阳旅游有限公司、长兴万宏交通旅行有限公司和中南百草原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全市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龙头骨干企业10家,以国际大酒店、天煌大酒店、“天下湖品”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吴兴移沿山生态农庄、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快乐中旅旅游有限公司、中青旅旅游有限公司、南浔丽菁大酒店、太湖阳光(雷迪森)度假酒店和温泉高尔夫俱乐部为主体的市本级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骨干企业10家,构成在全市有引领作用的“10+10”旅游“领头雁”企业体系,并逐步推进旅游企业上市。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发战略,积极推动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市本级重点旅游经营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市本级旅游资源;鼓励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市内旅游企业抢占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积极引导市本级旅游企业多业态、专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开拓经营渠道,推进连锁化、品牌化建设。大力推动民间资本投入市本级旅游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示范性民营骨干旅游企业,全面提高民营旅游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民营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力争民营旅游经济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三)强化管理,健全本级旅游保障体系

以实施旅游行业“更加满意”工程为主抓手,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行业管理,培育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和服务水平,健全市本级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1.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市本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推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以及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全面提升。强化市本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预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中心、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和旅游中介服务网络等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便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集散)大平台。建设好以市区现东门公交公司地块为重点,融旅游集散、咨询、预订、导服、呼叫和投诉受理等为一体的的旅游公共服务(集散)平台;以“天下湖品”(织里)旅游休闲购物中心为主体,建设融休闲、购物、参观和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购物平台;以旅游集散中心、新国际旅行社为主体,打造旅游交通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和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逐步在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等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积极推进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等自助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2.加强行业管理。健全市本级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和旅游应急救援机制。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和推广旅游设施标准和经营服务标准,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水平。加强旅游执法工作,建立完善旅游部门牵头,工商、交通、质监和物价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肃查处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和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市本级旅游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游客满意度测评机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培育打造以市本级“十大推荐特色旅行社、十大推荐旅游购物名店、十大推荐旅游特色景区、十大推荐旅游特色宾馆、十大推荐旅游特色饭店和十大推荐旅游娱乐中心”为主体的“六个十大”品牌,真正打响“服务”重大品牌。

3.培育人才队伍。全面深化市本级“五个五”培养计划,实施好以旅游领军人才培育为重点的“旅游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育各50名懂经营、善管理、讲大局的旅游企业领军人才、乡村旅游领军人才、金牌导游、优秀营销员和服务明星队伍,真正实现旅游人才质和量的突破。大力实施旅游行业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旅游企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等旅游人才培训力度及行业自律和从业行为的监管力度,力争3年内市本级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率达到95%以上,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培育“团结创业、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双创”、“双服务”、“做四事干部、创优异成绩、树一面旗帜”等竞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市本级旅游发展”的意识,有效推进“五个一批”培养机制,不断深化旅游软环境“六大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和谐型和廉洁型的“五型”旅游干部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市本级旅游发展,把市本级旅游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切实加强对市本级旅游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以市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及吴兴区、南浔区政府,经济开发区、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领导为成员的市本级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市本级旅游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市本级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旅游局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建立市本级旅游发展工作部门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市本级旅游发展中的有关事项。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加强工作协作和配合。发改、财政、金融、国土、交通、规划和环保等部门积极支持市本级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项目建设;宣传、发改、经信、建设、文化、农业、林业、体育、贸粮、水利和宗教等部门强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城市旅游、体育旅游、森林旅游、购物旅游、水上旅游和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积极培育市本级旅游新业态;教育、人保等部门协助制定、实施市本级旅游人才培育和引进计划;公安、消防、安监、工商、物价、卫生和质监等部门加强对市本级旅游市场的综合监督管理,合力推进市本级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景区演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前所未有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州上下深入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和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着力做长板补短板,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办成了一批大事新事实事,是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成就最多、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紧紧扭住“赶”和“转”的双重任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全州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三个高于”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39亿元和3868美元,均为五年前的2.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57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2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10亿元,是五年前的2.4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82元和7584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13.9%。人均财力从3704元提高到7717元,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由第13位上升到第9位。工业强州支撑有力。工业行业大类从23个增加到29个,工业产品种类从44个增加到98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亿元,是五年前的2.6倍。高载能产业占比从58.9%下降到46.9%,轻工业占比从7.7%提升到23.5%,以大数据、大健康为重点的新兴产业迅猛增长。旅游活州风生水起。整州列入全国30个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施秉云台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天柱县三门塘刘氏宗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打造提升了镇远、西江、肇兴、旧州、隆里等一批精品景区。全州旅游人次和综合收入分别累计达到2.04亿人次和1709亿元。农文旅一体化多彩纷呈。农业增加值实现五年翻番,粮经比调整到38.5:61.5。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0个。整州列入部级农业科技园区,麻江、雷山、黎平获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雷山获批部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56个,创建了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三穗颇洞等一批农文旅一体化示范园。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9.1%,营利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1.3%,电商交易额9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6%,对GDP贡献率63.4%,提高了10.4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补齐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短板,发展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交通瓶颈实现重大突破。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境内通车里程接近全省一半,迈入了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占全省六分之一,实现县县通高速。改造国省干线848公里、县乡公路709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2.44万公里。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成为全国少数拥有两个支线机场的市州之一。白市库区四级高等级航道建成通航。都柳江从江、大融两个航电枢纽工程机组并网发电,填补了我省航电一体化开发的空白。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中型水库7座,开工建设中小型水库37座,建成城镇供水厂31座,供水能力提高到32.44万吨/日,解决20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城乡供水覆盖率达95%。治理病险水库137座、中小河流50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9万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365.6万千瓦,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通信光缆总长度13.94万公里,数据服务器总量突破1万台,互联网出州带宽1070Gbps,城市宽带接入能力50M用户覆盖比例3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100%。

过去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城镇带州”战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29平方公里增加到2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9.7%提升至42.5%。凯麻同城化加快推进,凯里列为部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凯里城市首位度居全省前列。产城景融合深入推进。形成了剑河、锦屏等一批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实现了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和城市公园,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4.6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6.7万户,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从8.93平方米提高到10.25平方米,城镇绿地率从9.9%提高到16.6%,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从13.6%和50.74%提高到71.43%和80%。特色镇村加快建设。精心打造20个特色小城镇,西江入选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试点,肇兴、旧州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100个特色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创建了施秉望城村、丹寨卡拉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大美黔东南风行天下。重点改革取得突破。纳入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12项和14项。“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州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行政审批效率提升70%以上。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家授权我州开展商标注册申请受理业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设立基金25支,发行债券10支。州属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组建6大国有企业集团。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坚持开展大招商活动,成功引进富士康、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累计到位资金突破3000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万户。民营经济占GDP比重54.4%,提高10.4个百分点。大力建设开放平台,“6个20工程”完成投资3032亿元,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成为国内首个省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合作,成功举办有机峰会、民族文化旅游峰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成为金牌赛事。创新动能加快形成。新增部级、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76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州”和“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州”。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412件,数量居全省第3位。入选首批国家“星创天地”单位4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

过去五年,我们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100.68万人,移民搬迁12.5万人,10个县和117个贫困乡镇按省标摘帽、72个贫困村按国标退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17.13%。总结推广“十户一体”“党社联建”“五个全覆盖”等一批典型经验。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1.4%。教育事业优先发展。7个县普及十五年教育,8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420万人次学生享受免费营养午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十有”经验在全国推广。基本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凯里学院成为贵州省唯一列入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就业创业带动有力。城镇新增就业30.5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85万人,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点)23个。医疗卫生加快发展。基层医疗卫生实现“五个全覆盖”,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128所,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86张,是五年前的1.4倍。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95%以上。公共服务保障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由262元/月提高到495元/月,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1360元/年提高到3073元/年。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平安黔东南”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实现双降。防灾减灾救灾有效开展,社会治安防控和维稳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国防、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档案、地方志、文史、文联、科协、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优势,绿色发展成为主色调。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明显。获批建设部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309个、部级非遗名录53项,数量均居全国市州第1位。连续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完成100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改造。建成非遗博物馆(陈列室、展示馆)35个。成功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云上绣娘》,取景于榕江阳开苗寨的电视纪录片在法国电视二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仰欧桑》等一批文化精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建成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巩固提升。完成营造林277万亩、石漠化治理437平方公里,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新增8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两江一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98.2%,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省第1位。颁布实施《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整州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岑巩县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试点。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全面推进政府系统从严治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驰而不息纠正“”,“铸勤”“铸廉”行动取得实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监管。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复议案件集中办理。“六五”普法通过国家验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重要部署、重大项目,做好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加强权力运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州人大报告工作,向州政协通报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1件、政协委员提案1125件。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积极听取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2016年,我们围绕省委对我州作出的“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全新定位,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一是经济发展提速进位。生产总值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存贷款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400亿元以上,新增金融机构46家。增比进位综合测评居全省第4位,上升4位。二是转型升级步伐坚实。启动实施“四百工程”,引进500强企业13家,技改投资50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户,新增市场主体3.35万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三是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建立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和责任体系。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搬迁4.19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7.71万人,19个扶贫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脱贫攻坚集团化作战。四是改革开放亮点突出。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为企业减少成本约20亿元,压减炼钢产能70万吨,占全省31.8%,“营改增”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87亿元。五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和10.5%,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经济发展满意度居全省第3位。剑河综治网格化建设、台江联防联治等经验在全省推广,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7.64%,居全省第1位。六是州庆活动精彩纷呈。隆重举办60周年州庆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州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我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良好风貌,展开了我州各族人民再创辉煌的美丽画卷,极大地增强了全州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大美黔东南、建设大美黔东南的热情。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感受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决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黔东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坚持“赶”和“转”两条腿走路,走出一条改革引领、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必须坚决加强政府现代治理能力建设,着力建成法治型、服务型、创新型、阳光型政府,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信赖。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州人大、州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各单位、对口帮扶城市以及社会各界倾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各级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州人民、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黔东南州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程度深,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任务艰巨。实体经济较弱,新旧动能转换不足,做长板补短板任务艰巨。开放活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资金等重点要素支撑不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压力大。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开创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二、今后五年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既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当前,我州正处于加速发展、缩小差距的黄金期,正处于抢抓机遇、后发赶超的冲刺期。我们要用好国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带来的政策机遇,用好贵州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的改革机遇,用好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用好“两个宝贝”蕴藏的后发机遇,努力把黔东南的事情办得更好、更有成效,向全州人民交出更满意的答卷!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及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战略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和重大战略行动不动摇,聚焦富民强州,构建“九大体系”,做强做优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文化“四块长板”,补齐补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教育卫生“四块短板”,确保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努力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大美黔东南。

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4%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

围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着力构建“九大体系”。

(一)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加快形成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围绕“三山三江一中心”总体布局,切实做好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扎实抓好部级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把凯里市打造成山江公园市,把环雷公山打造成国家公园和国际旅游度假区,把月亮山打造成国际标准的农耕文化遗产地旅游度假区,把云台山打造成世界喀斯特遗产地旅游度假区,把清水江打造成滨江临水旅游休闲度假带,把都柳江打造成国家公园和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把氵舞阳河打造成古城古镇、自然山水、温泉康养融合发展的旅游休闲度假带。

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旅游产品。围绕打造国际旅游“排头兵”,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以节会为重点的商务旅游、以苗侗医药疗养为重点的康养旅游、以温泉和森林康养为重点的休闲旅游、以农耕体验为重点的研学旅游、以传统村落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以民族文化为重点的风情旅游、以低空飞行和观光小火车为重点的新奇旅游。实施千亿旅游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强化核心景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建设,建成国家5A级景区2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10个以上,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化、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大力开展旅游营销攻坚行动,大幅提高境外省外游客比例。

大力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国省干道为主体、县乡道路为支撑、通村公路为网络,涵盖低空飞行、轨道交通、观光缆车等旅游交通方式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数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方位改善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围绕“智慧旅游”建设智能化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围绕“快旅慢游”建设更高质量的旅行社体系和导游服务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体系、功能完备的旅游食宿体系、国际标准的商业服务体系。

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大力实施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城镇、旅游+服务业、旅游+大数据、旅游+扶贫等行动计划。着力抓好产城景一体化建设,加快县城景区化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国家优秀旅游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推进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森林康养等为重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一批特色农旅、工旅、文旅等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示范小镇。引进一批集团化、品牌化大型旅游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绿色概念的旅游商品品牌。

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强州。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在构建全域旅游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推进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全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构建立法与村规民约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民族文化保护责任体系,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加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力度。把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新业态,建设“云上绣娘”等影视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实施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黔东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国内“朋友圈”,让黔东南民族文化蜚声海内外。

(二)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构建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精准构建脱贫攻坚责任链。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州县抓落实,片区为重点、工作到村、精准到户”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链任务链。精准落实各类扶贫政策。用好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政策,以项目化、实物化抓好对接落实,打好政策“组合拳”,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整合用好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千企帮千村”活动。精准实施扶贫专项行动。同步推进19个扶贫专项工作,坚决打好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两个硬仗”。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扶贫、林业产业扶贫、水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文创产业扶贫、易地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实现产业脱贫40万人以上。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大力推广“五个三”经验,围绕县城集中安置,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建设,确保易地扶贫搬迁30万人以上。统筹抓好“两山”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和极贫乡镇扶贫。精准抓好扶贫对象管理。用好“扶贫云”平台,做好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加强定期核查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精准开展检查考核。加强常态化督查巡查和考核考评,抓好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明察暗访“四管齐下”的考评督查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把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结合起来推进,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补齐经济小康短板指标。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确保人均GDP实现程度达到小康标准值。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补齐教育小康短板指标。大力实施“教育兴州”战略,在稳定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着力抓好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补齐医疗卫生小康短板指标。大力推进“健康黔东南”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强力推进“百院大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疾病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计生服务,人口预期寿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补齐文化小康短板指标。实施精准文化扶贫,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和民族文化覆盖工程。补齐社会保障小康短板指标。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保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稳步发展商业保险,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兜住困难群体民生网底。统筹抓好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完善公共住房供给体系。补齐资源环境小康短板指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加快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和生态创建,着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个短板指标。

稳步迈向基本现代化。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政治现代化,加强“法治黔东南”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着力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承提升州域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着力推进社会现代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着力推进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支持全面小康已达标的凯里等县市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三)围绕推进转型升级壮大实体经济,构建以新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做优现代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大力实施有机农业培育工程,加强耕地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体系建设。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0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400个以上,实现有机农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南方最大的蓝莓科研、生产、销售基地。着力建设全国茶油大州。大力推进农业“三园”建设工程。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农业科技园30个、返乡创业园30个,加快形成规模化发展、科技化支撑、现代化管理的农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业态。实施新型农业发展工程,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施农业产品提升工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实施亿元龙头企业行动计划,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20个、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部级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突破100个,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主和乡村工匠。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做强新型工业产业。围绕新工业革命,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工业园区优化成长工程。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园区产值比重90%以上。建成一批500亿级工业园区,推动凯里经济开发区与炉碧经济开发区优化重组,尽快建成千亿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工程。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工业强基工程,着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产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筑建材、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步推进产业耦合、产品升级、业态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实施特色工业倍增发展工程。做大做强以白酒、果酒、茶叶、油料、蓝莓等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推动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实现特色食品加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加快推动银饰、刺绣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创意、生产、交易中心,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工业基地和民族产品加工基地。

做大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十百千”工程。全州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大力拓展生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推动金融、知识、科技、物流、人力资本密集的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把金融业培育成支柱产业,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粤桂黔和湘黔桂区域物流中心,培育和引进一批战略性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生活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推动文化娱乐、影视传媒、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生活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等服务业新模式。培育电商骨干企业100家,电商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

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围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以凯里大数据产业园区为重点,积极培育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充分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达到4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健康经济。深入推进大健康战略行动,围绕“医养健管食游”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建成部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苗侗民族医药产业,打造中国苗药集团。推动医养结合,扩大康养消费,加快建设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共享经济。以旅游为带动、以民宿客栈和绿色出行为主要载体、以互联网为平台创建全国共享经济示范州。实施万户精品客栈、万户民宿建设计划。加快发展创意经济。支持各县市建成1个以上创意产业园,支持民族文化浓郁的乡镇建设文化创意基地。加快培育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工艺美术等新型文化创意业态。推进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四)围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和产城互动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

加快形成“一核一圈两极”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凯里核心城市建设。围绕“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定位,以建设山江公园市为抓手,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公园城市。推进凯里都市圈建设。围绕“打造黔中经济区极具竞争力的重要板块”定位,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六大体系,加快推进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推进黔东片区建设。围绕“打造贵州东部集群发展创新区”定位,加大力度推进区域规划、基础设施、重大产业、资源要素、发展平台、重大项目“六个一体化”,努力把黔东片区打造成为贵州东部重要增长极。推进南部片区建设。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定位,共建大交通、共筑大平台、共育大产业,加快建成潜力大、活力强、动力足的城市组团。

实施“五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城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以路网、供排水、采暖供热、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充电桩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化。统筹地上地下硬件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马路拉链”等各类“城市病”。实施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开放场所和公共服务场所。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学校医院、智慧管理、便民服务、休闲场所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实施城镇环境容量承载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以扩大城镇人口容量、大气容量、水容量等为重点的环境容量功能布局,实现城镇容量和要素配置合理化。实施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城镇空间拓展,打造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产城互动格局。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提高城镇就业能力。实施城镇文化竞争能力提升工程。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建设一批文化长廊、特色街区和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名片。

抓好特色镇村建设。打造特色小镇。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特而专、形态小而美、功能聚而拢、机制新而活的产业小镇。新增万人小镇、亿元财政总收入小镇、亿元农业总产值小镇、亿元旅游总收入小镇各5个以上。建设美丽乡村。以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促进特色村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建设500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保护传统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机制,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平台。建设传统村落旅游精品景区,创建全国传统村落整州保护示范区。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夯实发展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撤县建市工作。支持凯里冲刺“全国百强县”,支持镇远、天柱、黎平、榕江等县冲刺“全省经济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亿元以上的县提高到6个以上,其余各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部达到5亿元以上,形成一批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经济强县。

(五)围绕打造贵州对海开放“桥头堡”,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对外开放体系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围绕贵州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贵州合作试验区和临空经济区,着力构建南下开放、对海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单位合作。加强与桂林、张家界等重点旅游城市交流合作,打造区域旅游联盟。主动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积极争取在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与港澳台深化合作,推动与波兰等友好城市交流,积极开辟与瑞士、法国等文化旅游合作途径。

构筑多层次开放平台。夯实物理平台。深入推进“6个20”工程,加大基础平台配套和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凯里海关、综合保税区、无水港建设,创造条件建设国际旅游机场。建好活动平台。瞄准省级开放交流平台,主动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阳数博会等省内重大活动发出黔东南好声音。深化与国际性组织合作范围和合作成果。继续高水平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重大活动。优化线上平台。用足用好淘宝贵州馆等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加快打造本土第三方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专业平台。大力引进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打通我州跨境电子商务的采购和销售渠道。

培育竞争性开放主体。着力向外引进。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招大商选好商,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州设立企业总部、外贸基地、研发中心等,全力引进一批引领性、标志性项目落户我州。充分用好国家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引进和培育拟上市企业100家以上。立足自身培育。引导各类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20%和10%以上。力争一批本土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

打造高效率开放环境。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搭建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网络,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让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省支持我州发展特殊政策,落实国家积极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和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新政策,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新经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六)围绕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构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支撑体系

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把房地产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做好有关保障房和住房政策的衔接,完善过剩商业地产向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转移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引导企业业务结构重组,多措并举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围绕服务和壮大实体经济,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用电、物流、税费、制度易等五大成本。推进质量品牌创建,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品牌产品,确保每个特色产业、每个产业园区都有知名品牌。

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构建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优化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所有制结构。深入推进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等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红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财政支农投入和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养老、司法和社会治理等社会事业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着力抓好创新激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增国家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30个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形成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利,培育一批驰名商标。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3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以上。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科研创新机制、投融资体制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专业化市场、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动发展。鼓励本土商贸企业通过兼并、联营、特许加盟电商等方式进入连锁品牌经营领域,引进全国各类名优商品实体体验店。积极推行网上订单与实体店体验、传统销售与网上商城同步经营模式。

(七)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扎实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城乡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推进城市建筑绿色化、城市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城市燃料清洁置换、城市绿色交通建设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推动社区绿色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加快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和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州。确保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95%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建成一批山水园林城市、绿色生态小镇、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绿色低碳和谐社区。

扎实推进绿色制度建设。加快创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示范区。抓好“五权交易”和“五项金融”制度创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实行绿色GDP核算、生态文明绩效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及“河长制”等机制为重点,科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评价和问责体系。建立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机制,全面推进绿色投资贸易便利化。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惠民和绿色金融惠民。加强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完善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机制,实现环保督察全覆盖。

扎实推进绿色屏障建设。深入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和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严格环保执法,着力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治理工程,突出抓好“两江一河”生态综合治理,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打造雷公山、月亮山生态屏障和“三山三江”生态走廊。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0平方公里,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500平方公里,每个县建成1个以上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努力建成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示范区,让绿色成为黔东南亮丽的名片。

扎实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围绕绿色经济“四型十五类”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立资源利用集约节约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出大生态产业工程包,引导环境治理产业化、社会化,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环保节能改造,实行优质资源优先向环保型、科技型企业集中配置,大力创建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全面实施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

(八)围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基础体系

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总量,围绕主战略、重大战略行动和做长板补短板谋划万亿重点项目工程包,确保年均投资2000亿元以上。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实施县域投资、产业投资、民间投资比重提升工程,确保三类投资比重达到50%、40%、40%。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全国示范州。发挥消费支撑作用。稳住传统领域消费,实施城乡商品消费刺激计划,以大宗物品、传统产品、刚需产品消费为重点,加快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商业超市、农村电商实体店和销售网点建设。积极扩大新兴领域消费,培育和壮大新消费热点,围绕旅游、文化、健康、体育、教育、娱乐等重点领域,释放潜在需求和新兴需求。努力建成区域性特色商贸旅游消费中心。

强化重点要素支撑。增强金融支撑能力。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引金入州”工程,培育和引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多渠道融资和股权投资力度,围绕扶贫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和科技金融,创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科技创投基金等各类金融产品,有效增加实体企业的金融供给。加强基金投放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健全以州属国有企业为平台、股权和资产为纽带的州县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探索。积极争取发展竞猜型体育。加强风险管理,抓好金融风险防控。抓好政府债务管理,依法依规合理举债。增强人才支撑能力。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和基层人才队伍培育工程,扎实推进“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力争每万人人才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强土地支撑能力。完善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挖掘用地潜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以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打通连接周边地区和连接沪昆、贵广的快速铁路通道,力争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施高速公路联网覆盖工程,新增高速公路746公里,加快建设所有乡镇所在地半小时通达高速公路的快速路网,基本建成“两环三纵四横八联线”高速公路网。实施普通国省道改造1600公里以上。建成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6164公里,提高通村公路建设标准,实现村村通客运。建成天柱支线机场,实现通用机场县县全覆盖。加快实施航电一体化建设,高等级航道达到200公里以上。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工程。以形成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配套、管道输送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现代水利保障体系为目标,开工建设麻江宣威、榕江忠诚、从江下江等3座大型水库和21座中型、74座小型水库,新增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以上,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治理病险水库30座。有效灌溉面积率达到60%以上。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提升能源基础保障。以构建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为目标,新增电力装机35万千瓦以上。全面实施区域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电力输配网络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延伸建设。加快城际输气干线建设,全州城镇人口气化率达到80%以上。加快建成高速泛在信息基础网络。以构建“出州宽、州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现代信息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无限网络?满格黔东南—信息网络全覆盖”工程和“光网黔东南”工程,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行政村通光纤比例100%,出州带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九)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州委十二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整肃“”。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织密筑牢“制度铁笼”“数据铁笼”,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民生监督,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

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建立全州统一的权责清单体系,严格按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使职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完善州县乡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建立政府及部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和工作监督、州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营造尽心履责、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干事创业氛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做好国家和省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工作。压减政府性一般支出,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推行政社分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加强创新型政府建设。强化政府管理观念、管理内涵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职能转变、方式更新、流程再造等方面入手,推动政府治理结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创新。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上贵州”等平台,建设完善电子政务云等“云工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升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难题的能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创新力。

加强阳光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完善政府新闻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依申请公开工作机制建设,实现州县政府及其部门依申请公开工作受理渠道100%畅通、100%依法按时回复、100%符合法定程序。

今后五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国防、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档案、地方志、文史、文联、科协、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发展,使全州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2017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关键之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战略行动,做强做优长板、补齐补全短板,实现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农业增加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46.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以上,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下达计划范围内。围绕今年目标,全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产业建设年活动,新增企业市场主体2600户以上。抓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创建计划,实施“四百工程”,引进落地500强企业5户以上,完成技改投资60亿元以上,新增规上企业100户以上,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约50亿元。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新认证有机农产品3万亩,有机农业产值实现3亿元,新增“三品一标”10个以上,建设蓝莓基地2万亩以上、花圃基地和葡萄基地各5000亩以上,实现畜牧业增加值58亿元以上。打造一批订单农业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农产品骨干流通企业,建成“剑河土鸡”等一批优质农产品交易市场。抓好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建设3个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园,建设5个文化创业产业园,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四上企业”260户。创建贵州省名牌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

(二)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精心组织发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集中力量打赢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两个硬仗”,确保全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减少贫困人口19.1万人,3个贫困县、244个贫困村按国标脱贫退出。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用好省脱贫攻坚基金产业子基金,制定年度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五融五帮”经验。实施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着力解决24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就业问题。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推开“五个三”和“五个全覆盖”模式。完成投资82.3亿元,建成安置点41个,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86个,搬迁33782户13.7万人。推动以凯里为中心的跨区域安置。持续抓好教育扶贫。深入实施教育提质扶智脱贫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覆盖更多“两山”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家庭学生。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发放资金1.28亿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2万人。统筹抓好各类扶贫专项行动。扎实抓好医疗、旅游、电商等扶贫专项行动,强化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工作。切实抓好极贫乡镇脱贫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工作,实现18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

(三)全力抓好全域旅游攻坚行动。以承办第十三届省旅发大会为抓手,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实施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和基础配套攻坚。完成旅游建设投资500亿元、涉旅招商引资200亿元,重点实施154个观摩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20个,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公路149公里,建成四星级酒店8个以上、五星级酒店2个以上、民宿客栈1万户以上,建成旅游公厕200个以上。实施旅游品牌和旅游商品提升攻坚。推进百里梯田观光小火车、非遗博览体验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百里温泉产业带等旅游品牌建设,以县为单位打造旅游商品加工示范园,培育旅游商品骨干企业50家,推出旅游购物休闲街10个,旅游商品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攻坚。组织国内外旅游营销推介活动200场次以上,建立国内旅游客源地营销中心10个、境外旅游营销中心2个,力争游客量增长30%,省外游客占比提高到45%,构建南部片区与桂林的旅游国际联盟。

(四)全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制定新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完善新经济统计体系,实施一批数字经济、健康经济、共享经济等重大项目。力争大数据产值增长35%,大健康产业投资完成500亿元以上,培育1至2个共享经济品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争取设立黔东南综合保税区,确保碧波公共保税仓封关运行。积极筹办2017年全球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中国国际民歌合唱节、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开放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资金8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以上。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和国家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15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以上,完成专利申请1500件以上,州级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到45%以上。

(五)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运用好省支持民族自治州各项政策。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开展工商登记电子化试点,同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确保如期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扩大“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供销社改革。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旅游产业建设用地机制。健全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和大景区管委会体制,以西江、肇兴等景区为试点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推动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群众受益”的乡村旅游开发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培养2至3家行业影响力、战略引导力强的国有大企业集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推进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改革,推广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统筹推进司法、文化、统计等领域改革。

(六)全力扩大投资和消费。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做大用好州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池,建立黔东南州“项目云”平台。编制实施“十大工程项目包”,确保储备项目5000个以上,总投资1万亿元以上。全年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120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完成交通投资200亿元以上、水利投资100亿元以上、城建投资150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15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260亿元以上、文化旅游投资500亿元以上、生态建设投资100亿元以上、社会事业投资100亿元以上、服务业投资50亿元以上。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实施城乡商品销售畅通行动,建设专业市场20个、商贸中心20个。实施居民住房改善行动,确保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320万平方米。积极促进信息消费,力争全州电信业务总量增长40%以上。

(七)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凯里至都匀、下司至麻江、三穗至镇远等城际快速通道,提升一批街区微循环路网。实施城市电网、通讯网络架空线入地工程,新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公里。加快凯里至都匀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建设。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每个县市建设3个以上“15分钟便民服务圈”。新建文体中心2个、休闲广场10个、山地体育公园10个,打造一批居住区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新增城镇公共停车位2000个以上,公共厕所400个以上。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工程。新增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9103套。大力开发旅游地产、康体地产和新兴城市综合体,新开工旅游地产项目10个以上。推进“百镇会战”计划。加快凯里、台江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积极推进21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新建“8+X”项目70个。实施“百村示范”行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围绕省旅发大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寨,实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行动计划。

(八)全力强化金融和人才支撑。大力培育引进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重庆银行、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在我州设立分支机构。完成8家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筹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全力支持华鑫证券公司、中泰证券公司到我州设立分支机构。设立保险公司县域分支机构10家以上。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立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基金,用好贵工贷、贵园信贷通、特惠贷等优惠政策,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全面推进贫困县统筹涉农资金改革。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重点支持列入国家和省PPP项目库的项目建设。在凯里市建设基金小镇,力争引进基金10支,设立基金规模800亿元。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深入实施“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引进培养人才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引进“高精尖缺”人才50人以上。落实好国家关于贫困县乡放宽人才招考的优惠政策,提高基层人才待遇,解决基层教育卫生人才紧缺问题。

(九)全力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完成退耕还林7万亩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控制在3.0以内,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积极争取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我州召开。推进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凯里、台江、剑河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县推进”工程,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3个以上,实施高铁、高速和旅游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确保40%以上的村寨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持续推进环保执法“风暴行动”。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污染源十大治理工程。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监控机制,深入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行动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林下经济产值40亿元以上、新型建筑建材业产值25亿元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特色食品加工业产值90亿元以上。开发培育一批矿泉水、天然纯净水、功能性饮料等生态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业品牌,发展壮大水产业。

(十)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启动建设州级十大社会事业标志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做好稳定就业和改善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就业计划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计划,重点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搬迁移民、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启动100亿元教育基金项目建设。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新增9个县普及15年教育、4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关注重视特殊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上档升位。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凯里学院向应用型教育转变,推进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使用,加快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启动贵州侗乡大健康学院建设。积极支持优质民办教育发展,扩大开放办学。高度重视校长、教师、班主任等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全面启动100亿元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千人支医”计划,妥善解决好村医待遇问题,抓好医院结对帮扶工作,建设州儿童医院、4个县级中医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确保20%以上县级妇幼健康机构达到二级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扎实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主题公园、文创基地和名师大师工作室。加快苗寨侗寨等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推进民族文化、民族体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35所。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扎实抓好竞技体育工作,建设榕江国家体操基地,全面启动生态体育公园建设。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特困人员特别是城镇困难群体救助供养制度,加强未成年人和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做好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全州五项基本保险参保人数124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3万人以上,建设农村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100所。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平安黔东南”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推广网络信息化建设“剑河模式”。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扎实抓好十件民生实事:(1)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继续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大学免除学杂费,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5个县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完成46个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建设39所幼儿园。(2)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达到8000人。将66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3)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和10%。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贴标准。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全省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疗和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开展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4)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9103套,基本建成5448套。改造农村危房3万户。实施2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州级示范点16个。开展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100个村庄整治。完成209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改造。对34个乡镇实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及装备建设工程。(6)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2742公里。建设通组(寨)道路985公里、人行步道59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处置隐患里程700公里。(7)基本消除乡镇以上城镇建成区移动网络盲点盲区,新增400个行政村电信光纤网络全覆盖。(8)实施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新增用户20万户。新建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30个。建成5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新建和改造26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9)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改造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改造覆盖70%行政村。(10)建设州公共安全服务管理中心,全州戒毒场所容量1万人以上。安装1万个公共安全监控视频探头,各县市建设智能执法办案监督管理中心。重点公共区域安全视频监控覆盖率100%。对这些民生实事,我们要一件不漏地办实办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上一篇:民生保险营销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