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1 21:30:19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校报;“三贴近”

作者简介:房树芬(1972-),女,江苏徐州人,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讲师。(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43-03

自1895年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公学》问世以来,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高校校园主导媒体的校报却面临着影响力下降、地位边缘化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校报工作的经验,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一、高校校报困境背后的思考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校报作为定向师生的分众媒体,在大学的组织传播及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本应大有作为,但从近年的调查统计、观察反馈来看,其影响力却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根据传播学学者喻国明的解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发出者对收受者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和目的性的控制作用。没有了影响力,媒体就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笔者看来,校报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1.以宣传性湮没新闻性,使报纸亲和力下降

校报是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推销和宣传都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此,校报的“报性”决定了宣传不能通过空洞的单向灌输来进行,而应通过事实选择、议题设置等来实现,以服务受众来说服受众。遵循传播规律,将复杂抽象的信息形象化、简约化,易于在受众中传播,这正是校报有别于开会发文等宣传手段的地方。

但是,事实情况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将校报的机关报属性误读为“宣传单”,报道领导、报道会议多,报道方式模式化,空话、套话黑压压,八股之风弥漫。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宣传”就是“宣传领导”,将校报变成领导讲话和活动的信息栏。长此以往,校报当然会失去读者的关注。

2.行政化管理和封闭的工作环境,降低了校报的活力

从社会学角度看,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个体/群体层面因素,即记者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新闻理想;组织层面因素,即编辑部常规的生产机制和报纸整体的定位及利益诉求;组织外部社会层面的因素,即新闻宣传的政策和行政部门的要求。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记者的自我角色和生产方式,其中,后两种起决定作用。[1]

具体到高校校报办报的情况上,我们可看到,校报虽然大都有正式刊号,但与市场无关,管理上走行政化路线,例如经费由学校拨发,其数量往往只够硬性成本支出,人员由学校按编调配,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人手不足且很少流动。由于人员少、经费少,全国只有5%左右的校报为周报,绝大多数是旬报和半月报,时效性较差。特别是,超稳定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的工作程序以及进修学习机会的匮乏,让不少办报人员产生了惰性,没有工作创新的意愿和专业办报的能力。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校报普遍缺乏吸引力。

3.网络传播新趋势的到来,让受众进一步“漂移”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渠道较少,校报虽然总以一张面孔示人,尚能称为校园主流媒体,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校报和其他纸质媒体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吸引,受众对报刊的“黏性”减弱,大量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向更为便捷的新媒体“飘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上升至3.18亿人,在网民中的总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网络传播理念对传统宣传模式的冲击也相伴同行。在重灌输、轻交流、权威导向的传统模式下,宣传者可以通过控制媒介和传播内容、操控宣传过程,使受传者依其设置的路径来了解事件及信息。但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铺天盖地,个人制作和传播新闻也非难事,这就使得传统宣传模式失去了着力点,单从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火热,而纸质媒体特别是党报、机关报发行日益艰难就可看出。

综上所述,高校校报之所以陷入困境,既有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受网络时代传播趋势变迁的影响。对此,研究者要辩证分析、系统求解。

二、高校校报“突围”战略解析

要在众多对手中胜出,商家要靠产品和营销,所以,高校校报的“突围”战略就是,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以专业服务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用户体验。

1.坚持“三贴近”,用温情和亲和力重塑形象,吸引读者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福勒说:“为了生存,每份报纸都必须反映一个特别的读者群,通常情况下就如同手握一面镜子照着某一特别地方,报纸必须和他的读者共同分享一种感觉,一系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2]这种报纸与受众共享的感觉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媒体才能让受众产生认同。

提升媒体的亲和力,不仅仅是写得“软”一点、可读性强一点等技术操作问题,更是要贯彻以受众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校报来说,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以带着感情与体温的报道,赢得关注,以重塑富有温情和亲和力的形象。在笔者看来,用传播的理念办报,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和互动,不会消解信息的导向性或意识形态内涵,相反,化刚性宣传为柔性说服,观点会更容易被接受。

校报坚持“三贴近”,就是要密切关注高校发展、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足本校,又不拘泥于本校,除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就业求职、科研进展等常规话题之外,也要关注和师生有切身关联的其他话题,如师生生活、高教动态等等。只有倾注感情,深入基层,研究师生,校报才能真正成为传播者与读者两个场域的“连通器”,在众生喧哗中彰显主流。

2.当好内容提供商,善用新媒体,优化用户体验

毋容置疑,全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播新趋势让传统媒体广受冲击,但传统媒体仍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性和公信力。无论“浅阅读”怎样流行,总有一部分受众需要原创的深度报道,而这些必须依靠稳固的组织支持和专业记者采写来完成。这也是校报可以“突围”的理论依据。

校报留住读者要靠用户体验。接近性强的信息是受众需求最迫切的信息,相对社会媒体,高校可能空间小一些,但只要善于发现,能对师生关注的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做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同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校报除了当好内容提供商外,也要建立“营销网络”。道琼斯公司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指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中,会产生很多波纹,像波纹扩散一样,事件的影响面也会迅速扩大,公司就可以把这个新闻通过道琼斯通讯社、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媒体售卖7次,从而将信息价值“吃干榨尽”。有鉴于此,校报也要持开放心态,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互动、便捷等优势,共建多元化传播平台。

三、高校校报提升影响力的操作路径

网络传播放大了校报的固有缺陷,校报面临生存危机,为夺回“麦克风”,校报必须坚持贴近性,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体验感的新闻”,具体到办报实践中,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报纸的专业水准

新闻策划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指报纸的定位和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指相对固定的阅读单元(即各版、专刊、专栏等)的设计与策划;微观层面,指报纸对某一时期或某个选题的报道所进行的创意设计和组织调控。校报的新闻策划主要为后两种,内容包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师生关注的热点以及重要事件和重大纪念日,根据版面定位,确定每期各版的报道主题、栏目选题,制定整体报道计划;对各专栏、专题、专版,编辑部还要具体确定报道角度、版面设计、报道时机等细节。

策划出新意、出深度、出冲击力,对出版周期较长的高校校报来说,一定要打好策划牌,而策划成功的前提就是选题切合实际。所以,编辑要广伸触角,通过会议、文件、采访、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无论单位工作要点、教科研动态、师生关注热点,还是时政资讯、行业发展、高教改革,事事都要关心。只有对社会发展、国家教育形势和党的政策有总体把握,对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有实际了解,编辑才能提炼出切合实际的报道主题。

专栏、专题、专版是新闻策划的重头戏,策划得好,报纸就变得“丰神动人”,《华东理工大学周报》的经验证明了这点。2011年5月,编辑通过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交谈了解到,在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却还有少数毕业生“待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在学期间浑噩度日,以致履历苍白泛善可陈。编辑就此敏锐地提炼出“大学如何不虚度”的问题意识,分别选择了留学深造、入职媒体、保研复旦等4位毕业生进行典型报道,推出专版“成长的足迹”,后以“我的逐梦之路”为主题在校园网主页上,众多低年级学生自曝“很受震动”。这个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题贴近学生,将成才教育的话题于毕业季以毕业生现身说法的方式报道,不着痕迹的说服拨动了学子心弦;策划整合了碎片化的素材,勾勒出优秀学子奋发自强、勤于思考的群像特征,深化了报道主题。

2.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比重,增强校报的“鲜度”

为避免“旧闻”盘踞版面,出版周期较长的校报要扬长避短,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比重,为校报“保鲜”。

非事件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3]综合消息、述评等都属此类。由于非事件新闻往往通过点面结合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相比消息来说,对时效性要求不甚高,更适合校报刊登。

加强深度报道也可帮助校报“保鲜”。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消息,深度报道不只是告诉读者“5个W”和“1个H”,还揭示“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传播规律要求,深度报道之“深”体现在立意上,写作却要求“浅”,新闻表述要故事化,注意场景、细节、对话的运用和叙述的节奏,语言有画面感、现场感。

也许有人担心校报没有深度报道的素材,其实,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与社会息息相关,像科研方向和行业发展、学子的求学就业、高校“青椒”的生存状态等都可以入题。只要瞄准与学校发展、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将素材放到大格局里衡量,校报同样可以做出有辐射力的深度报道。

专栏是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可靠载体。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为例,3个新闻版上共有10余个常设栏目,其中“教苑撷英”、“学子说经”、“就业在线”、“校园写真最前线”、“校园牛人”等都是品牌专栏,除了常见的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外,也有工科学生性别比例变迁、毕业生留等调查性报道。此外,校报还紧扣热点、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专栏,例如,2009年,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背景,根据学校绿色化工科研特色,推出报道教师为科研支撑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专栏,陆续刊登5篇深度报道文章,获得广泛好评。而且,这种视野开阔、内容深度的取向也为内外宣结合铺平了道路,前述多篇文章都被《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媒体转载。

3.改革新闻报道方式,争取出彩、出新

报道的方式影响报道的效果,校报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突破僵化的报道方式,以求出新、出彩。

(1)写会议新闻突出其新闻价值。会议新闻是高校校报的“必选动作”,写好会议新闻,首先要认识到会议只是新闻由头,不是新闻本身,记者要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写作时突出有新闻价值、读者关心的内容,把会议写活,忌讳写成流水帐。[4]

(2)新闻报道重事实、写细节。美国新闻学者卡罗尔·里奇曾指出,好记者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就是要用富于表现力的笔把读者带到现场,用事实、引语、视觉和语言形象去触动读者的情感,或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记者一定要做好观察现场、采集细节等基础工作。[5]

(3)改进版面视觉效果。传播学研究揭示,近乎百分百的读者读报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图片,所以,校报改善视觉效果的关键点是:精心琢磨标题和导语,给新闻“画龙点睛”;对报纸版式进行“可视化”设计,力求版面新颖;以信息量丰富、有冲击力的图片于“三步五秒”中先声夺人。这些都是编辑必须着意的基础性工作。

4.报网融合,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根据媒介的特点和受众的偏好,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身逢其世,校报也要走报网融合、错位互补之路。

报网融合,首先要求高校宣传部门理顺管理关系,整合资源,建成由校园网、官方微博、校报、手机移动终端等多个媒体组成的立体传播平台,采编人员合作策划、作业,实现一条新闻、层次化写作、多形态展示,实现新闻集约化生产的目标,提高高校组织传播的整体影响力。

对校报来说,报网融合的积极影响,不仅表现在校报借此拓展了传播渠道,还在于它有利于与读者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校报可以借网络更快捷地了解读者需求,做相应的深度报道,或者借网络互动提升亲和力,也可发掘师生“拍客”、“播客”资源,让受众全方位参与新闻的生产等等。

四、结语

“用优秀的体验留住用户”,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重了传统校报日益边缘化的危机,“贴地飞行”是校报破局的必由之路。只有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强化策划采编的专业性,为师生持续提供富有人文内涵和社会广延度的高校“新闻大餐”,校报才能重新赢回读者的关注,履行好宣传和舆论引导主阵地的职责。为此,校报人员务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准,并向“全能型”记者方向迈进,高校新闻宣传部门也要在创新观念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志安.两类报纸记者的不同特点[J].中国记者,2011,(2).

[2](美)杰克·福勒.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70.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3.

[4]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49.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2

一、提高对新闻传播教育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一些同志认为,大学就是要讲高深的理论,至于实际的新闻传播技术以后在工作中可以慢慢去学。当今传媒业发展迅速,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新现象、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新闻传播教育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定要既讲授理论,又传播技术;既讲述历史,又强调现在;既传授观点,又教授方法和技能。总之,理论与实践二者融合,密不可分。事实上,只有那些真正来自于新闻实践、有鲜活新闻实例作根基的新闻理论,才是真正有用的理论,才是同学们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新闻传播实际工作的理论。

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中,新闻传播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内容

加强新闻传播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从改进课堂教学抓起。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要有理论,有高度和深度,又要有实践,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传播实际案例。拿新闻业务课来讲,我们既要讲怎么采、怎么写,怎么编,又要当场在课堂上让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采、自己写、自己编,并且相互点评,共同提高。就教材编写来讲,也要强调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最近,四川大学新闻系老教授王绿萍编著的《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就收录和介绍了四川省从1897年出现第一份报刊,到1949年半个世纪中几乎全部在川创办的报刊共计6700多种,洋洋168万字。既有每种报刊的创办时间、地点、主办人、报刊性质、内容栏目和发行状况等,又有每种报刊的办报特点、社会影响和现存情况。要讲四川新闻发展史,这就是极好的生动活泼的理论与实际结合材料。

三、切实认真加强学生集中进行新闻传播业务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在四川大学新闻系、新闻学院期间,学生都要在大四的时候集中到新闻传媒单位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我们当时制订了《新闻系学生实习手册》。每个新闻传媒单位派一位教师作实习带队老师,实习结束后进行认真总结,并且挑选一些学生的实习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出版。四川日报社还为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设立和颁发了“川报奖学金”。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大大增多,另一方面新闻传媒单位任务太重,因此学生实习工作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仍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集中实习的管理工作。可以采取派教师巡视、同学问相互加强实习中的联系与沟通、举办实习作品成果展览等多种方式,来加强集中实习的指导工作。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习,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起来,并且弥补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从在新闻媒体的实践工作中去领悟到更多非常珍贵的新闻传媒知识和技巧。

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努力营造师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

“请进来,走出去”,是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育改革新模式,也是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我们把党政部门、新闻界、企业界的领导、行家、热心人请到学校里来,给学生讲学、指导、交流;又让师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各个方面去调研、采访、学习、考察,努力学习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使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好的结合,给教学、科研带来极佳效果。今后,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还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并且逐步把它制度化、组织化、经常化。比如,教师主讲的某一课程中,在某一段落,某一章节,也可以请新闻传媒单位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前来现身说法,传授具体经验;新闻传媒业务方面的一些课程,也可以结合课堂讲授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际体验;还可以建立有党政宣传部门、新闻传媒单位和企业界参加的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有很高理论造诣、又有丰富新闻传播实践经验,二者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师队伍

新闻传播教育中,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要注意从新闻传媒单位中引进一些优秀人才到高校任职,不断充实和提高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近些年来,一些中央新闻媒体或新闻宣传部门的领导同志,例如邵华泽、范敬宜、赵启正、柳斌杰等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兼任院长,无疑对这些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工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1985年至1991年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同志兼任四川大学新闻系名誉主任、兼职教授和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就已经充分显示出具有丰富新闻传媒工作经验、又热心新闻传播教育的领导同志参与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许川同志的重视,支持和帮助,对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高校新闻院系应像重视“海归”人才一样,高度重视在各级新闻传媒单位工作过的、有新闻传媒实际经验、转到高校任教的“土生土长”的新闻传播教育人才。主动给这些“土长”人才压担子,委重任,让他们把新闻传媒单位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技能很好地应用到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来。要建立高校新闻院系教师定期到新闻传媒单位挂职锻炼的制度,使一部分缺乏新闻传媒实践经验的师资补上这重要的一课。要建立新闻传播教育教师与传媒单位经常碰头、交流、学习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类型、老中青教师的积极性,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新闻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水平,提高新闻传播教育质量。

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为新闻院系学生创造更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学校宣传将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握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坚持正面宣传、团结鼓劲的工作基调,着力用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法治思想武装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头脑,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唱响时代主旋律,及时反映宣传学校亮点,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坚持把教育宣传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夯实基础,优化平台,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力求在创建文明校园和书香校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大力加强信息员队伍和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网络平台,扎实开展宣传报道活动,不断提升教育宣传工作水平,扩大教育的影响,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组织机构

为了完成好学校全年的宣传工作任务,继续争创市区教育系统的教育宣传先进单位,特成立以校长贾贵生同志为组长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各班挑选一些积极乐观、认真负责的同学成立学校通讯员和校园小记者队伍,初步形成学校的教育宣传工作网络管理机制。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三、目标任务

(一)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重大举措,宣传各阶段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广泛报道各处室、年级、班级的具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工作经验,宣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师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

(三)重点宣传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新途径。及时报道学校在全县教育跨越发展过程中的办学成果。

(四)结合特殊节日(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开展校园活动宣传工作,如集中听报告、知识竞赛等,增强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

(五)作为直观的宣传方式,在新一年里力争完善学校录播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及时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录制及播放,力求以更加新颖、丰富的画面呈现在师生眼前,扬长避短。

四、具体工作

我校宣传工作包括校外新闻媒体宣传和校内的学校网站、橱窗、班级黑板报等板块的内容,宣教室要继续组织通讯员做好向新闻媒体撰写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建设发展成就的稿件。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围绕学校重点工作,以信息为载体,反映学校实力,展示亮点,营造氛围,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满意度。

(一)抓好校内宣传

1.校园网:加强校园网建设,各处室要完善校园网各版块内容的上传,及时更新图片新闻和校园动态,使学校发生的重要新闻第一时间在校园网上得到反映。

2.宣传橱窗及各班黑板报、班级文化展示栏等:宣传教育政策法规,报道学校、班极和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助学生学习等。

3.教研室要及时收集整理教师的优秀教学论文、案例、活动方案、课后反思、读书心得和文艺作品,以及学生中的好作品好文章,及时上传到校园网络的学生园地。

(二)加强对校外媒体宣传力度

学校要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时向社会、家庭宣传。通过宣传,向社会展现学校的良好形象,让学生及其家长更加贴近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取得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加强与新闻宣传媒体的沟通,要求教师通讯员和学生小记者要主动、及时报送教育信息,一学期每人上传信息1-2条,积极争取市级媒体对学校宣传工作的支持、指导与配合。

五、工作要求

(一)各处室要强化资料意识和宣传意识。凡组织师生开展的各项重要活动,要有活动计划或方案,有过程记录,还要有总结和报道。各处室必须指定专人收集、整理活动资料,撰写活动总结,作为校务公开资料。督促本部门的通讯员积极撰写新闻报道,完成宣传任务,积极为校内外新闻媒体提供新闻或素材。

(二)各年级要指定专人做好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宣传年级管理的经验和成效。要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宣传工作,积极报道班级新举措新风尚,宣传好人好事。

(三)各教研组要制定专门人负责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工作,要大力宣传教研组开展的各项活动,撰写教研组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对教研组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做好宣传报道。

(四)及时做好统计工作,注意保存发表的报刊原件。学校宣教室建立定期新闻通报制度,挂在校园网上,两星期更新一次。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 大学生记者 独特意义 存在问题 培养方法

基于社会新闻传播行业对于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新闻写作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不少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加入记者团。大学生记者的存在,对于个人、学校、社会都有其独特意义,然而,纵观各高校大学生记者的实际作用,加强在校大学生记者的培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从大学生记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角度出发,浅谈大学生记者的培养。

一、培养好大学生记者的独特意义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

校报是学校为大学生记者提供的绝佳锻炼平台,在此他们宣传报道校园文化活动。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他们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采写能力,通过校报编辑部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公关沟通、接物待人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大学生记者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优秀品质都得到培养和提升[2],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为成为职业记者打下基础。不少学生在就业时,凭着专业知识和新闻写作实践能力,以发表的新闻报道为依据,顺利就业,南京师范大学报学生记者团的几任团长在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媒体就职就是实例。

2.辅助思想宣传工作,推动校园媒体建设。

校报是校党委、行政的喉舌与耳目,是校领导同全校师生员工联系的纽带与桥梁。除了教工通讯员队伍外,有限的人力、物力必然要求校媒依靠大学生记者补充消息来源。

大学生记者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学校的各项政策迅速告诉广大师生,并把师生的需求及时反映出来,为校领导制定政策提供信息与依据,如南师大校报记者团的大学生记者,把学生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发行“手绘南师”明信片的活动、图书馆提供新型阅读方式的情况,以及教学楼水电能耗问题、食堂限时令问题等写成新闻,校报刊出后相应地反映给校领导,这就使校领导与师生紧密相连。

学生记者的报道方式贴近学生,相对于师长的教化,他们以平行的视角对事件进行理性解读,报道更有可读性,实际宣传效果更为明显[3]。大学生记者通过每周的时事新闻报道,精心挑选的专题文章,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解读校园政策的变动、国家方针的施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比如“两会”期间,社会媒体的报道令人眼花缭乱,大学生记者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教育、就业等进行跟踪报道,让同学们获得简洁却最有帮助的“两会”资料。

由此可见,校报大学生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遵循新闻客观规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职业记者的预备役,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据有关新闻系统进人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4],近几年来,进入新闻单位记者队伍的新人,不仅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一些既掌握了理工科等专业知识又有新闻素养的学生。

如此看来,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记者的培养尤为必要。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如果在校期间可以得到专业新闻素质的培养,当他们成为职业记者,将受益无穷。校报为社会培养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满足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在校园中接受基础而又系统的新闻能力培养的人才,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中的主力军,培养在校大学生记者,即是培养中国未来记者队伍的预备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记者存在的一些问题

培养大学生记者的意义非凡,虽然各大高校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校报及大学生记者的成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实中大学生记者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1.责任意识淡薄,历史使命感不足。

大学生记者团不同于一般的高校社团组织,大学生记者也不同于一般组织的干事。然而,一些大学生记者缺乏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对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和记者这一职业,都缺乏透彻的理解,责任意识淡薄[5]。

大学生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随意就近采访,甚至自己编造“张同学说”“李同学答”的现象此消彼长,写稿时一旦需要修改,就会流露出“我不想再写了”等态度,甚至因此而萌生退出记者团的打算。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宣传工作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担当不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重任。

2.理论知识匮乏,新闻性不强。

缺少基本新闻知识的学生,进入校报之后,因业务培训的不系统,或是不能将培训中的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从新闻选题到采写过程,存在种种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较低,他们不愿意主动寻找新闻线索,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总是将目光聚焦于预防季节病、社团活动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上,不能够结合社会热点,充分发掘有意义的校园新闻素材。

再者,即使老师安排好了新闻采访,他们写新闻稿仍缺乏一定的思考,大多只是生硬模仿,囿于“大标题+三个小标题”的布局,报道成了干巴巴的“豆腐块”,创新意识薄弱,新闻可读性差。而一些大学生记者抱着新闻专业基础业务知识不必钻研也能应付实际工作的观点,新闻报道往往浮于表面,没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指导,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不够,只是新闻事实的平面再现,不能给广大受众正确的立场引导。

3.实战经验欠缺,综合素质较低。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5

学生会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层组织和重要依托,其基本建设问题,是学生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会个人总结,请笑纳!

学生会个人总结120年以来,团委在团县委和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党建带团建”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团县委和党委的中心工作,以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服务水务事业为出发点,以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为重点,开拓思路,务实重干,在思想教育、工作作风、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团的工作开展顺利。现将团委20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制度,不断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团委通过完善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并严格执行,提高了团干部队伍自身素质,在青少年中树立了典型,体现了团的先进性。

二、强化学习,深入推进团的思想建设。

今年以来,根据团员的实际情况,通过“团员参加党员活动”的方式,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学习。

1、大力开展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2、积极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共青团员工作激情。研究团的基层组织和团干部队伍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开展地更深入、更持久。

3、强化学习意识,倡导终生学习观念。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习发展观活动,要求各团员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努力创造各种条件,积极支持和鼓励团员青年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组织团员青年阅读科技知识作品,帮助团员青年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三、突出重点,推进团建工作不断深入。

根据年初的工作任务和党委、上级团组织的工作安排,主要做了:

一是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招募活动。全年共招募青年志愿者37人,同时积极参加团县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

二是积极配合场党委开展的“光明助学”活动,此次活动共资助新入学的大中专院校生和贫困学生人,共发放助学金元。

学生会个人总结2我社团支部在区联社团总支部的悉心指导下,在我社党支部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下,结合我社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重要指示和团的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团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自身建设,团结和带领团员青年坚定信念、开拓创新、自觉奉献、为我区农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贡献。根据上级团组织的指示和要求,结合我社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关于“两个全体”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建国六十周年”这一重点历史契机,大力加强团组织建设,努力推动我区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下面我就20年新东信用社团支部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1、组织团员青年学习了大报告重要思想及联社团总支的有关文件精神,每位团员结合自身情况把学习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响应团总支号召,组织全体团员青年进行献爱心捐款捐物等活动。

今年8月至10月,根据区联社团总支的指示和要求,组织社内团员青年开展读书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更加明确和坚定了我社团员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团员青年思想上要求上进,陆续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积极定期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急切希望靠拢党组织,早日跨入党组织的队伍。今年下半年,吴杰同志被批准入党,这是对全体团员青年的激励,使团员青年在思想上更加进步,在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二、加强团组织的建设 ,坚持党建带团建,完善团员制度。

1、继续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促进团建的工作,积极开展党团共建工作。

动员团员青年们时时向身边的先进党员学习,入党积极分子主动积极地向党支部作思想汇报,并积极参与党团共建的活动。

2、健全团组织队伍,完善团组织建设。

20年团支部新吸收了1位同志,并与这名新职工进行了谈话,努力帮助她了解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情况,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同时,不定期对团员青年进行意见征询,整理出对团支部建设有意义的建议,不断完善团组织建设。

三、鼓励团员青年岗位奉献,成为骨干力量。

鼓励团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挥“青年争先”的作用,奋发图强,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力量。团员青年们在工作中发挥着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汗水,为我区农信社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凝聚青春力量,引领团员青年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

鼓励全社团员青年立足本职、争创效益,在柜台文明服务、创新产品、树立品牌等方面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业务工作上,很多团员青年争先创优,脱颖而出,赢得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为我区农信社的盈利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积极响应团总支号召,组织开展读书专题活动。

为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生活,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方式,促进团员青年的思想交流,8月13日,根据联社团总支的指示和要求,我社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为主题的全员阅读活动。10月12日,组织团员青年召开读书心得座谈暨读书专题活动总结会议,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求知、奋进的进取心,形成读书成才、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营造读书求知、修身立德、热情奉献、高效服务、爱社如家的良好氛围,大大增强了团员青年的凝聚力,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

通过年的学习锻炼,我自身也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和推进工作的能力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新了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有了新的进步。但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团组织和团干部关注不足,与团员青年的沟通交流不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大;二是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深入研究,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手段还需拓新,能力还需增强。三是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要跟进形势,抓住机遇,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学习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基层团组织的发展建设。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社团组织工作基础有了新的夯实,局面有了新的突破。但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上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一是团内的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充分发挥团的资源和发掘团员能力与激发团员能力方面,存在力度不够,还需多作努力,这也是我们20年需要继续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年我社团支部在联社团总支的悉心指导、大社党支部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及全体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年,我社广大团员青年一定能够在联社党委的领导下,在团总支的悉心指导下,为我区农信事业铸就新辉煌。20年,我社团支部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争取再创佳绩。

在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不动摇,正确引导团员青年岗位成才。

不断加强团员青年文化建设,提高团员青年归属感。

2、继续加强团组织的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完善团员制度。

3、继续加强对团组织和团干部关注,增进与团员青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大工作指导力度。

4、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5、继续构建良好平台,充分发掘和激发团员青年的综合能力,促进团员青年成长成才。

在今后工作中,我愿意在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虚心接受意见和批评,实现工作水平的飞跃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上是我对20年团组织工作的总结和201年的总体计划,不妥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学生会个人总结3时光匆匆,在我们还无察觉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将我们甩在了身后。

前两天,系里面为毕业生们举办了送别晚会。软软的格调,透明的情绪,看得见的忧伤。说真的,那一刻的我,真的很难过,我很自然地想到3年后的自己,处在这样的离别时刻,内心会有一种怎样的复杂感受。

大多数时候,“失去”总是会让人很心痛的。可是,你却必须去面对这样的时刻,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也不应该逃避,因为,它是成长的过程。

正如,我今天要写的这份工作总结。在写这份儿总结的时候,我内心是坦然的。我不会刻意去说一些很空洞的话,因为,那不是我的做人风格。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当中,我部的工作和成效如何,我想每一位有良知的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的。

办公室是个不大的地方,甚至会让人忽视的所在。然而,平凡的岗位,重复的辛劳。我办公室成员,又有哪一个不是在为着我们广大学生,尽守着职责,挥洒着汗水。在繁杂的信件中,是他们一封封挑出,细细整理,再亲自送到我们广大师生朋友的手上。

他们坚守着一种信念,呆上一天的岗,就要做好一天的工。

有人说,琐碎的小事,可以窥的人性中的大光辉。

我想用在此时此刻,用在这个默默的群体中,用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丝毫不为过。

一个可以让历史,让世人铭记的人,大都表覆着一张平凡的面孔,而深藏着一份人性的光辉。

我部上半年的工作很多,涉及面也很广。我想,这至少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位成员面带笑容的理由。

在上半年的工作当中,有这样的三个时刻,不能不说。因为它的与众不同,不容许你的笔迹不去扫过它们。

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如何,不管如何去呈现或者表现,我想,运动场都是一个不可不提的画面和桥段。

上学期,院里面组织的“万米接力赛”,可谓声势好大,引得各个系都纷纷拼着暗劲儿地做足了准备。自然,我们系也不甘人后。在我办公室的有力配合下,我系在这场大型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名次,给系里挣得了一份儿荣誉。

这学期,为了迎接奥运,发扬体育精神,我院于4月份的时候,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大型“春季运动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部积极参与了后勤工作,坚守在赛场两侧,为运动员做足了安全与援助工作,为我系在运动会上取得好名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反映学校精神面貌的另一个方面,无疑便是在文娱方面。

这学期中,我部联合文艺部,共同举办了“联谊舞会”,得到了广大师生同学的积极响应,舞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丰富了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也进一步拉近了系里面各届同学的友谊……

其实,可以说的话,有很多。只是,言不精则赘。我在上面,只是捡了里面的一些精要,在这里大致叙述了一下。

纵观我部上半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作为部里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责任感的重要性。

我想,在下半年,我部的工作思想里,我更应该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这份责任感。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的粗心。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时间,可以成就很多东西,却也可以毁灭很多东西。我们更应该谨慎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学生会个人总结4感谢第09届新闻部的成员以及各兄弟部门,对新闻部工作和我的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自年四月份换届,我上任新闻部部长一来,一直承受着工作压力大和对新闻部工作操作不熟悉等问题,使得上任时所作出的许多计划都落空,比如学院特约的简报---《绿叶时报》。在改版计划中,大家都期待院刊能拿出一个新方案,显然新闻部没有做好这项工作,还有希望新闻质量有突破性的提高,以重新汇聚人气,这些都是我这段任期内一直思考的问题。换届后,原来的新闻部成员只有三个都留下来,再加上后来加入的三个干事,新闻部在人员上是充足的,但由于新闻部里有不少成员在年级里都是年级委,或者在班级里任职,工作时间常有冲突,工作热情未能完全激发。

这份工作总结分三个方面:

一是日常工作,主要是新闻报道方面。从数量上看,这段时间新闻部共计报道新闻与评论60余篇,其中有不少受到生科学生关注,如创新杯讲座专题、四川赈灾专题等。我们还以新闻评论为突破口,发表了数量相当的评论文章。我们一直强调新闻的质量,以体现记者的专业素质,还有强调营造健康文明的舆论氛围。突出的问题是在新闻类型的构成上,还是官方新闻占主导,新闻发现和学生生活类的新闻比较少。记者的摄影素质和新闻策划能力还有待提高,可惜的是,计划中的培训都未能实施。综观新闻部的这个学期的工作各项活动,新闻报道比较及时, 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 在以后的工作中 , 将会注意有的放矢 , 在工作中 , 也存在很多问题 : 第一 , 干事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安排的工作有的时候会拖迟 ; 第二 , 干事的工作能力有限 , 培养是个长期过程 。在新闻部 , 确实缺少一些人才 ,对新闻部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还须在以后的工作中 , 继续观察 , 继续培养。其工作内容主要有:

1.校园文化艺术节之dv视频大赛现场拍照和后期宣传

2.第四届“生命科学节”新闻采访

, 拍照 , 通讯稿 , 网络宣传

3.08级第一届男女混合趣味足球比赛新闻报道

4.拔河比赛新闻报道

5.团支部考评大会新闻报道

6.“欢送杯”篮球赛新闻报道

7.来我系讲学的教授学者的新闻报道

8.简报前期制作

9.三八活动系列报道

10.纪检干训会议新闻报道

11.“创新杯”系列讲座新闻报道

12.纪检干训会议新闻报道

13.生科女排再创佳绩新闻报道

14.第十五次团学联合代表大会新闻报道

15.妇女节女教职工广播操表演新闻报道

16.生科院学生党支部委员选举大会新闻报道

17.纪念汶川地震新闻报道

18.漓江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新闻报道

二是部门文化建设。这届新闻部成员经过近一年的相处,感情都很好,部门内部气氛友好和谐,而且尊重个人,讲究平等自由。我们根据成员的特点,分配他们擅长的工作。我们还经常与前任部长交流与聚会,吸收他们的经验。其次,新闻部一直保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作风,还让新闻部成员多与其他部门成员接触交流,参与经验活动,增强部门的凝聚力,促进部门成员的感情的融洽和对组织的认同感。三是部门制度完善。我们非常重视部门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对未来的每一届新闻部都有很好的作用。我们对新闻部的记者公约制度、例会考勤制度、新闻的和审批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在成员间强调这些制度的权威性。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上,我们也发现新闻部的制度很不完善,有很多漏洞,例如我们还没有形成记者素质的培训制度和新闻资料如图片的存档制度,在下学期招新前,我们将致力于这些制度的完善和修订。

对于下学期的招新,我们的计划如下:

有消息和简讯,并配有图片说明,第二期也在9月底与大家见面,共收集了生科院的院活动,进一步充实了简报的内容。简报发送至各系团委等处进行学习交流,成为校内外各届人士了解我院工作、一睹生科院风采的窗口。在做好简报编辑工作的同时,新闻部还设有专门的网络建设小组,负责消息更新,在改版之后将添加新鲜元素,改变网站风格,以全新的面貌同大家见面,更加及时地报道中心动态。新闻部博客建设也是新闻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创建部门成员的专门相册,成为内外交流的另一个平台。

学生会个人总结5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大学新的一个学期就在弹指一挥间过去了。这一个学期的纪检工作也已经完满结束。在这个学期,我们谨记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怀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信心,认真地完成了学校学院安排的各项工作。在学院老师的帮助,各班各部门同学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以及本部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纪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肯定。

现在就过去一个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部门内的交接工作

1.通过半年的工作参与,各试用委员对部门的各项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因此,在本学期初,部门进行了换届工作,选出了一批正式委员与新的部长,为部门这个学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优势条件。

二、一如既往的做好各项常规性工作

1.在开学初,对上学期各班同学绩点和操行分进行统计。

2.每周收集各班课堂考勤表,统计、整理考勤情况,及时公布考勤情况和通知缺勤的同学补上假条;

与各班学委做好沟通工作。

3.一如既往地做好每天早上的院检和每周一次的校检,期间(第七至八周)对大一的进行了改革,在三饭进行院早检一周。

后来收集和整理各班同学对早检制度的意见后,根据民意对我院的早检制度进行了修改。

4.本学期部门定期组织大一学生到指定的草坪进行常规性草坪劳动,在蝴蝶湖进行了一次义务草坪劳动。

提高同学们爱护绿地的积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同学们劳动认真积极,活动进展顺利

5.部门负责了本学期院学生会每一次例会的考勤,工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

三、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同学的校园生活

1.在三月底,我们分别与航海学院、信息学院和法学院共同举办了三场辩论队友谊赛。

我院辩论队在三场友谊赛之后,经过充分的总结,为“海大杯”辩论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部门经过友谊辩论赛之后,不仅增进了与各学院之间的感情,还发现和总结了从筹备活动到举行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以后举办同类活动提供了经验。

2.在四月中旬,我们举办了“海大杯”辩论赛,我院辩论队不敌寸金学院,无缘往后的比赛。

这场辩论赛中,我们与寸金学院共同准备这场比赛,在过程中向他们学习与借鉴了不少经验。

3.在五月中旬,举办了我院第二届主题为“myidol”的英语演讲比赛。

这场比赛从准备到举行经过了重重障碍,最后还是顺利的完成了比赛。王晓彤赢得了这场比赛的第一名并代表了我院参加了校英语演讲比赛,获得了优秀奖的成绩。在这场比赛之后,部门内从活动的各个阶段,现场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总结。

4.在五月底,“海大杯”辩论赛落下帷幕不久,我们举办了一场风采辩论赛。

邀请了众多学院辩论队领队到场作为评委,共同切磋辩论的精粹。这场辩论赛吸取了过去众多辩论赛总结的经验,因此,从筹备到结束都十分顺利的进行。尤其是沟通方面,这场辩论赛,我们部门与辩论队做了十分充分的沟通,因此出现的误解歧义大大减少。

5.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部门举行了政治与行政学院第三节草坪标语牌设计大赛。

参与比赛的各个队伍都比较热情,水准较高,令这次比赛的水平获得评委的一致赞同。创新了比赛形式,设置了现场最佳人气奖;专业的评委也选出了令大家信服的获奖作品。

四、协助各兄弟部门工作,服务同学

1.协助体育部举行的“师生杯”乒乓球赛和第一届羽毛球赛和班际杯乒乓球赛,在比赛中主要负责记分计时等工作。

2.协助勤工监管部的征文评比活动。

这个学期即将过去,我们将会对过去的全部工作进行深入总结,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以完善我们部门日后的工作,为部门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空间。同时,还会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分工的精神;继续以满腔的热情,扬长避短,积极面临新学期的挑战,努力为同学们营造出一个更好的学习、休息环境!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化

每学期我校都要接受市教育局办公室、组织处及上级档案和组织部门,对我校文书档案和人事档案的督导评估检查,每次的检查过程中,我校的档案材料、干部人事档案均受到了上级领导好评。根据在上级检查的过程中提到的问题,笔者认真地总结、体会和认识后,就如何做好学校文书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 体会如下。

一、了解两个概念

(一)文书档案和人事档案。由于受学校办公条件限制,我校文书档案和人事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学校集体或个人在人事管理、教育、教学和教研等活动中形成的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类文字、图像、声音等材料,它是真实、完整、系统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真实体现,是体现全校教职工工作和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一个学校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促进学校教师成和不断继续进度的重要依据。

(二)档案整理与积累。档案整理,是指把零散的和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进一步梳理的档案资料,进行基本的分类、组卷和编目,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校工作的保管和使用。

二、对学校档案工作检查的目的意义

每年都要多次接受上级市教育局办公室、组织处及上级档案和组织部门检查,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督导检查组到校后,一般就是听汇报,查看材料,开座谈。每一项内容查得都非常认真,特别是看材料,更是成为检查的重点。因为我们的主要工作成绩都是用档案这种形式来表现的,检查、验收、考评指标也都在档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检查主要目的就是督促、指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校的管理,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人才,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引导社会、家长正确评价学校,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推进和谐校园。

三、掌握工作标准 扎扎实实工作

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无论干什么工作,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平常工作,平时注重常规材料积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才能做到轻松迎接上级主管部门对档案工作的检查和验收。

(一)加强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学校日常管理日程。各部门高度重视本部门档案管理工作,针对本处室和本专业部的工作,明确一名干事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日常档案整理。

(二)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档案业务水平。学校档案室档案员应定期对各处室的兼职档案员召开业务学习指导会,学习有关档案管理办法和归档文件整理方法,增强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素质;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兼职档案员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通过干中学、学中干,慢慢熟悉档案管理业务,掌握档案立卷、归档的方式、方法,为更科学、更规范做好学校的档案工作打牢基础 。

(三)抓住重点,细致收集各种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饮”,档案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就是真实、完整反映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教育活动资料。平时各处室人员注重对文件、活动材料进行收集和积累。对开展的重要活动给予关注,及时收集纸质、音像、图片等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料,并定期地向主管部门做细做实工作汇报,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

(四)克服难点,认真系统进行整理。每个部门每学期新形成的档案都很多,我们应对教育、教学、人事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理清各类文件资料之间的联系,把不同一事由且有着密切关联的资料整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杂乱的文件资料整理成有序可查的档案材料。对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更是注意平时材料的积累,等活动一结束,就立即整理装订成册。

(五)注重细节,重视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包含了收集、整理、鉴定、装订、排序等各个环节。各个环节工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因此,各处室兼职人员都非常注意各个工作细节,认真编号,用统一格式进行目录的编制,装订整齐美观。养成了形成一卷、整理一卷的好习惯。

四、常规档案整理

(一)计划总结类。开学初,学校各处室和各部门均按照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制定了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还有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等。将这些工作计划收集整理好,等学期结束时与期末的各项工作、活动总结收集、分类进行装订。

(二)教育教学活动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开展多项活动,实施各项活动时,我们注重收集活动中的各种文字材料。例如:

1.教学活动类:(1)公开课评比:我们收集比赛方案、参赛人员、评分标准及评分表、获奖人员名单(或表彰决定)、音像资料、宣传报道等。(2)教案检查:我们收集检查标准、结果统计表、评选等次等。(3)学校运动会:我们收集运动会的秩序册,各项目的参加人员、评委、积分表、取得名次、获奖照片、总结、新闻报道的杂志和有关报道的报纸等。 (下转第68页)(上接第78页)

2.党、团委活动类:(1)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我们收集参加班级、参赛形式、知识内容、打分表、获奖情况、小结、照片、新闻报道等。(2)升旗仪式:我们要收集开学初的安排,记录的每次升旗时间、升旗手、主持人,参加人员、国旗下演讲稿以及相关照片及新闻报道等资料。(3)党、团日活动(我校常利用周六、周日外出活动):我们收集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动小结、照片、新闻稿件等。

3.工会活动类:(1)我们收集的材料有评选通知、各部门上报的工会材料、评选结果通报、奖励情况及新闻报道。(2)排球比赛:我们收集的有竞赛方案、比赛日程安排、比赛成绩记录、表彰决定、奖励情况、新闻报道,入选上级国家队情况,高考后大学录取情况。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闻本位;新闻旨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09-02

百年历史,总逾千家,发行达3000万份,占全国报纸发行的三分之一。这一系列让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似乎丝毫不能掩盖其质的不如人意,威猛排头兵的强悍不能改变参差不齐和普遍嬴弱的现实,高校校报仍似“鸡肋”,欲追赶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尚待时日。

如同成功的“三级跳”也依赖于助跑、右脚踏板、右脚踏道、左脚踏道、落地这一系列动作的完美协调和表现,高校校报要想在质量上实现“三级跳”,回归新闻本位,改革报道方式将是最合适且最具操作性的突破口。

一、助跑:回归新闻本位,化“鸡肋”为“鱼翅”

我们常在某些校报上看到这样不合理的现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专业调研报告等出现在版面,文学副刊占据整版,再不行就用图片凑版,各类小花小草的图案穿插于文字间,不知其义。笔者认为,校报应回归新闻本位,这是其实现超越的前提。理由如下:

1.当下,整个社会媒体大环境的特点是:社会群体的多样化导致了新闻传播“小众化”,传媒市场细分。一项覆盖中国60个主要城市的报纸读者调查显示,在各城市日报平均阅读率排名前3位的报纸几乎都是当地报纸。[1]校报面对的是最细分和最精准的市场,即学院师生、家长、主管部门领导、兄弟院校等,一般直接发送或邮寄至读者手中。它是最具有“地方性”的报纸,新闻的接近性在校报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这一点将成为其获取注意力的最有力保证,有利于高校的媒体诉求和舆论引导。

2.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各院校均有专门的文学报刊杂志,占用校报版面发表文学作品纯属重复投入。即使是副刊,也应尽量淡化其文学色彩。

3.工作指导性的通知、报告、计划、总结等公文完全可用高校内部网络或办公系统统一,刊于校报缺乏可读性。而且,校报一般为每期4版,这么珍贵的版面资源,用来刊载无人问津的内容纯属浪费。

高校校报只有回归新闻本位,以采带编,给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新闻,关注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帮助其消除不确定性,展现高校校园内的变动,贯彻实施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方可使校报实现由“鸡肋”到“鱼翅”的飞跃。

二、踏板:改变新闻旨趣,化“旧闻”为“新闻”

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即使做到了新闻本位,打开高校校报,看到的却普遍是“旧闻”的堆积,篮球赛、运动会、颁奖晚会,或是这个领导出席会议、那个领导检查工作,许多内容是早已周知、参与的活动或校园网络新闻的翻版,读者大多已在校园网上浏览过,时效性的缺失使因接近性优势而集聚的注意力消耗怠尽。高校校报亟待改变的是对新闻报道内容和方式的认识与取舍,以深度报道提高受众关注度,缓解时效性缺失的困局。

“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rests),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动作方向。”[2]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深度报道的高速发展是新闻界的主体意识使然,那么高校校报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残酷挤压下,在读者对信息深度和广度的需求变化中,更应拾起这一助力剂。

高校校报主要面对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士,这一群体具有较高智识,对事实不仅满足于知道“what”,还要求知道“why”和“how”,深度报道正好能满足受众需求,同时避免与网络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尽管活动主题一致,细节总有差异,深度报道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资源,化“旧闻”为“新闻”,弥补其不足。

三、踏道:甄别新闻线索,化“废”为“宝”

甄别新闻线索是跳跃的第一步。“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3]甄别有鉴别、区别、选择淘汰之意,与发现、寻找有本质区别,它应该是“发现、寻找”后应完成的工作环节。甄别新闻线索需要在以各种途径获取的新闻线索中确定其新闻价值的高低,从而确定其报道方式,哪些可用简讯,哪些用消息,哪些用通讯,哪些用评论,哪些用深度等,应明确区分。

高校校报有其自身特点和独特的媒体环境,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社区报”。高校校园是人群高密度聚集地,配套完善且自成体系,师生日常社交生活、教学活动均以校园为主要场域进行。共同的地缘基础和生活环境,带来共同利益关注点,也形成了共享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校报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其能全方位服务于特定受众,坚持校本原则,塑造师生归属认同感,增加师生依赖感。

全方位服务于特定受众就意味着不能光在政策、会议中找新闻线索,更应靠两条腿去“跑”、到人多的地方去找、到师生常去的BBS或Q群去发现线索,甄别线索。高校校园的场域集中也给记者的采写带来了便利,一是免去长途奔波之累,二是各部门间相互熟悉,便于沟通。

如笔者某次与营销专业教师聊天时得知其正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训,主要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关注大学生消费情况,凭借新闻敏感性笔者意识到“好料”到了口边。于是,笔者跟踪调查过程,结束后,刊发《谁在为学生生活费买单?》为题的校园调查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0年第2期第3版,引起师生广泛关注。之后,《南方日报》、《清远日报》分别全文转载。

四、再踏道:强调新闻策划,化“新闻”为“欣闻”

目前,高校校报多为对开4版,版面资源非常有限,加上出版周期长,若想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其有别于当下日报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借鉴日报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校报的新闻策划方式。根据笔者编辑校报的经验,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可遵循下列原则:

1.大文章做大,小文章做小,兼顾广度与深度。高校校报应将普遍关注的、与最广大受众的利益相关的新闻信息做大,以通讯、深度等方式进行报道;将部分关注、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内容做小,以简讯、一句话新闻等方式进行报道。切忌打开报纸,满眼的“豆腐块”,或均是“鸿篇巨制”。

2.校报深度报道宜用组合文体。为避免整版被某大篇幅稿件占据,策划校报深度报道时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形成消息、评论、访谈、记者手记、图片、表格等文体组合,丰富版面内容,避免单调。

3.多层面挖掘事件或活动的细节,多故事,少综述。高校校报对各类事件或活动的报道多以综述的形式进行,大场景的描绘多,细节的捕捉少,而读者感兴趣的恰恰是事件或活动中的小故事、小插曲、小感动。这需要在策划环节引以重视,并最终落实在新闻采写中。以校运会为例,这是各高校每年的常规项目,如只是对其进行概述或全景扫描,读者会看不到感兴趣的信息点,而以精神瞬间或片断管窥全貌,反而能引起读者认同和共鸣。

4.强化报道创新,巧用主题策划。常规化的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平庸的校报内容只会遭到读者的冷遇,某些高校校报曾遇到过创办一段时间后部分师生从不曾阅读的尴尬。报道创新要求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并随时吸取各级各类媒体的精华,为我所用。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0年策划的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访谈、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策划的的人才培养与就业系列报道均是以某项工作的开展为核心,发散式挖掘校内新闻资源,选择合适且优秀的样本,形成的系列报道;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0年第7期第2版的成果报道《校园功勋薄》,某校报的新生报道《“将爱进行到底”》等,则是主题策划后的独立报道。

五、落地:丰富版面语言,化“阅读”为“悦读”

所有的策划或报道最终均是以版面内容体现出来,“落地”为版面语言。一份版式糟糕的报纸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更别提阅读了。然而,纵观当下各高校校报的版面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丰富版式语言,提高版面质量:

1.重视稿件组合。一份报纸本身就是一种稿件组合,好的稿件组合既能方便读者阅读,又能提供审美愉悦。以54cm×34cm尺寸的“瘦报”为例,大约能容纳纯文字稿件6500字左右,或是5000字加两到三张图片,稿件组合宜遵循“4+2”或“5+2”结构,使版面保持着更高的机动性与活力。

2.遵循视觉规律,营造视觉中心。各版面应以字体、字号等形成版面层次感,为读者巧设视觉层级,同时,在各视觉层级中营造视觉中心,以视觉中心文字或图片引领整个版面的内容。作为高校校报,担负着育人职能,风格应定位于严肃端庄、简洁大方,应字体简单,线条流畅。

3.色调和谐。色彩丰富并不一代表和谐,现在诸多高校校报在色彩运用上存在较多失误,整个版面没有形成主色调,过于杂乱,让读者无所适从,甚至视觉紧张。高校校报版面色彩的使用在无特殊情况的时候,不宜过于灰暗或过于艳丽,以整洁节制为宜,这是其区别于大众化报纸及专业类报刊的特征之一。

4.文图配合,两者均衡。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浅阅读是普遍趋势,高校校报也应考虑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图片满足“观看欲望”,以文字实现逻辑叙事,达到两者的均衡,既避免泛视觉化,也丰富版面语言。

各高校校报均有自己版式语言的风格,这与报道的文字风格一起构成了校报风格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更具体地讲,从报头、报眉、报眼到标题、头条、倒头条的设计,从字体、字号到分隔线的使用,都是从形式上确保了校报的视觉传达效果,是实现从“阅读”到“悦读”这一跨越的关键,如同经过一系列动作后终于完美地“落地”,顺利完成“三级跳”。

参考文献:

[1] 地区性报纸占中国报业市场主导地位[J].新闻与成才,1999(6).

[2]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学校新闻报道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精英”;“大众化”;全国统一刊号;校报评估

1999年,国务院作出扩大高等院校招生的决定,中国高等教育从此改变了适度发展的态势,转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到200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陕西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8年底,陕西省共有普通高校77所、成人高校19所、独立学院12所,民办普通高校17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30所,各类在校大学生总人数达120.96万人。陕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陕西高校校报发展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全国高校校报由“内部准印”变为全国统一刊号。全国统一刊号使校报的合法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权威认证,解决了高校校报在新形势下的生存问题。在步入新世纪之际,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的高校校报终于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身份证”,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高校校报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部制定出台的第一个关于高校校报工作的文件。《意见》强调,校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要充分认识高校校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见》明确了校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对提高校报工作水平和质量,切实加强对高校校报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意见》的出台,预示着校报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办报环境将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标志着高校校报工作有了良性发展的“护身符”,是高校校报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8年9月,教育部社科司委托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启动中国高校校报评估工作。按照《教育部社科司转发〔中国高校校报协会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于成立了由教工委副书记董祥林任组长的陕西省高校校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陕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按照评估体系分阶段组织实施评估工作。2009年9月,全省符合条件的48所高校校报接受了全面评估。最终,西安建大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西安文理学院报、西北大学报、西电科大报、西安交大报、陕西师大报、西北工大报、长安大学报、西安邮电学院报、西安石油大学报、西安科大报、西安理工大学报、延安大学报、西安财院报、咸阳师院报、西安外事学院报、西安航专报、陕西交院报、西航学院报为优秀校报。在各省初评的基础上,中国高校报协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的全国优秀校报候选校报进行了审读、评选,确定出全国优秀校报54家,《西安建大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跻身其中。

通过评估工作,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校报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了校报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完善了办报制度,改善了办报条件,影响我省高校校报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可以说,新世纪以来,陕西高校校报不仅取得了合法的“身份证”,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护身符”,评估工作又为高校校报做了全面“体检”,并颁发了“健康证”。国家和陕西省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的颁发,高校校报的发展如虎添翼、扬帆远航,进入蓬勃发展、全面繁荣阶段。

在这个时期,陕西省高校校报总数已达六十多家,半月报和旬报数量超过半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率先开办了对开周报。许多校报的开版由4开4版变为对开4版或4开8版,半数以上的校报为彩色印刷。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继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之后,大部分高校还创办了电子版。报、网合一,报、网互补,已成为新时期陕西校报发展的趋势。

在陕西高校校报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校校报继续保持优势,整体质量和社会效益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西安文理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校报也以其特色栏目、新锐风格受到同仁及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近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全面加强和丰富校报新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坚持推行“策划制”、“责任编辑制”,使《西安建大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呈现了“加速度”的发展。《西安建大报》通过向师生员工等读者“借智”等途径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校园文化的意蕴。《科技纵横谈》、《时事开讲》、《建筑与美学》、《文学史话》等知名专家学者主持的专栏以及《校园虚实谈》、《话题》等评论专栏齐聚于《西安建大报》,风格迥异的文字相得益彰,满足着读者日渐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彰显着《西安建大报》的新闻、学术、文化特质。目前,《西安建大报》期印刷量已达3.5万份,名列全国高校榜首,在每一期《西安建大报》中,约有2.7万份校报广泛辐射到校友校董、新闻媒体、校报同仁等校内外读者及所有的学生家长手中。校报对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树学校的良好形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注重充分运用新闻规律,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和农林特色。校报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注重围绕这些特点开设相应栏目,《办好新大学大家谈》专栏,引导广大科教人员探索科技和教育如何有机结合的全新办学思路,为学校的科教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栏目,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就如何走这种富有特色的办学道路集中进行探讨;《试验示范基地巡礼》专栏,详细报道学校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的实践和成绩。即使是文艺副刊《绿野》,从刊名、文字稿件内容到图片应用,都注重突出“农林”特色。

多年来,《西安文理学院报》在办报理念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精细化,强调可读性。无论是新闻题材、还是文艺题材,抑或是图片摄影、理论文章,在把握正确思想导向的同时,注重可读性,让师生读者受到思想启迪,又获得阅读愉悦。在校园里知名度较高的教师为校报撰写专栏文章,如李晓昱的《心灵驿站》、李娓的《娓娓道来》、李敏的《热点时评》、魏斌的《渭编乱弹》、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著名的作家、学者陈忠实、肖云儒、李星、陈云龙等也都亲自为“名家走笔”栏目撰稿,极大地提升了校报的品位。

在新闻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作为党报的高校校报如何寻找并确定合适的“定位”?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平实的大学校报,怎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风格?《西安财经学院报》在办报实践中,以“三贴近”统领“三精心”,努力做到校报新闻与学校发展脉搏吻合, 贴近实际,着眼于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精心策划;贴近生活,全面、准确地挖掘丰富多彩的新闻资源,精心采写;贴近师生,找准新闻事件报道角度的最佳切入点,精心编排。同时,校报还把推出精品文章、打造品牌栏目作为校报编辑工作的重点,全面提升校报质量。

2005年6月《西安财经学院报》副刊创办了《讲书堂》栏目,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欣然为《讲书堂》首期撰稿,著名作家、学者霍松林、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先后为栏目撰稿。品牌栏目是体现报纸整体水平的外在标尺,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强势“广告”。开办6年来,《讲书堂》在省内外高校及文化圈引起关注与好评。2008年,著名作家陈忠实先后为《讲书堂》撰写了八篇读书感悟文章,这些文字生动而又深刻地记录了作家从步入文坛到成为文学大家的读书写作历程。文章在《西安财经学院报》首发后,《海燕·都市美文》杂志以“生命里的书缘”为题集结刊发,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反响,《新华文摘》2008年22期全文转载。2011年,40位作家为《讲书堂》撰写的文章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已集结出版。

作为大学校报,新闻是其本色,育人应该是其应有的底色。作为一所经济类院校,《西安财经学院报》一直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为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培养学生记者队伍,当成一项育人的工程来做。在校报编辑们的大力引导和热情关怀下,学生不仅成为新闻采写的行家里手,而且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作成为他们将来成就大事业的初兆。如今,学生记者队伍不仅是校报编辑们的助手和耳目,也是办好校报的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许多同学因此进入各省市新闻媒体继续从事所挚爱的新闻工作。一位毕业的学生曾深情地说:“新闻写作改变了我的生活,给了我谋生的饭碗……”《陕西日报》等省内多家媒体还以《学生小笔杆谱写就业大前途——西安财经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招》为题,予以了报道。

陕西不仅是全国高等教育大省,也是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大省,被称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硅谷”。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民办本科高校43所,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占全国同类院校的1/6,居各省区之首。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成立,标志着陕西民办高校登上高等教育的舞台。21世纪以来,陕西民办高校全面迈进学历教育领域,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7所高校先后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等12所民办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

作为中国民办高教最具魅力与活力的地区,陕西一些民办高校意识到校报对于思想宣传、人才培养、人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性。1995年9月,陕西省第一份民办高校校报《西安外事学院报》创刊;1998年3月,西安翻译学院校报《西译报》创刊;2001年,《西安培华学院报》创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西安外事学院报》为代表的民办高校校报逐步成为这一行列的生力军,为相对沉闷的高校校报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西安外事学院报》经过多次改版,现为4开8版双周刊,全彩印刷,期印量20000份。该报立足学校直接面向市场的实际,充分借鉴社会新闻媒体的办报经验,在办报思路和办报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西安外事学院报》从服务学校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局出发,注重学校品牌宣传,关注师生教学与生活。在内容上,新闻、适用信息和师生作品并举,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在报道形式上,以深度报道见长,选题多样,角度新颖,行文活泼;在版面设计上,多用图片和留白,字、线、图用法创新,视觉冲击力强,形成了独特的办报风格。

随着办报质量的不断提高,陕西高校校报整体形象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校报重要稿件被中央和省市媒体刊载,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陕西校报工作者中已先后有3人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陕西各高校先后有400余篇新闻稿件获得陕西新闻奖。

参考文献

[1] 姚远等.西北大学学报的孕育、诞生及其社会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 刘安琴.秦中官报的创办、务实与社会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4).

[3] 陕西教育志资料续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学校书法教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普通班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