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慧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2 16:52:22

学校智慧教育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随教育信息化潮流而起,正在变革着全球学校教育的面貌。为探讨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本刊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在专访中,余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的通信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独特信息推送个性化的教育;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学、课程、学习、管理、评价、学校的转型,同时使教育信息化的思路和理念转型;信息技术普及和渗透会改变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变革性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模式;转型;信息技术;教育形态

一、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的通信技术

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余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智慧教育的概念。

余胜泉:IBM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来演化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水资源、智慧教育等相关概念。智慧教育就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的通信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自我导向的、充满内在动机的,学习是有趣的、可定制的、有丰富资源支撑的。智慧教育的本质是智能化的、可定制的教与学。

智慧教育是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适切性的教育。它可以培养有思想和技术素养的公民;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生理、情感和精神的发展;可以提供增强个人优势和能力的机会;可以增强家长、学校、社区、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学习和管理任务,满足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工作和学习需求,可以让师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如注意力、创造力、动力系统等,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更有价值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批判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社会性能力等得以发展,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需求。

智慧教育的核心追求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与学关系的创新,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创新。

《世界教育信息》:智慧教育环境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余胜泉:智慧教育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智慧的教育环境,它有八个方面的核心特点。一是情景感知,能够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认知风格等;二是异构通信,智慧教育环境有不同的装备和设备,各类资源被融合到环境中,不同设备之间可以无缝通信、异构通信;三是无缝移动,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学习是连贯的,不一定要集中到一个地方,而是可以在整个环境中无缝移动;四是自然交互,以语音、动作、眼神、手势、姿态等自然姿态进行深度互动并跟踪记录,且为自然交互的方式;五是任务驱动,学习环境能够理解用户的行为和意图,主动提供交流和服务,在使用各种系统的时候,从“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系统能感知到人所需的服务,人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技术;六是可视化,各种数据实现可视化的呈现,如可视化的监控、数据操作、各种图表、各种表格等;七是智能管控,通过数据精确了解管理对象的深层次信息,并做出科学决策,实现智能控制、诊断、分析、调节、调动;八是自动适应,系统能根据需要自动适应,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服务。

二、智慧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独特信息

推送个性化的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举出一些智慧教育的典型案例。

余胜泉:IBM在推广智慧教育的时候,曾提出“The Classroom Will Learn You”――今后你进入教室,它能感知你,知道你是谁,知道你的特点、个性、知识结构等,根据这些信息来推送个性化的教育。感知、分析、决策、适应、个性化等是各种智慧教育形态的共性特征,以下我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

第一,可穿戴式无线生理监测传感器网络系统。以前,上完体育课,教师通过测脉搏跳动来判断学生的运动量。现在,北京有一所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戴上一个智能手环,通过平板电脑,教师就可清楚知道每个学生的运动量、卡路里消耗等情况,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传感设备实现运动量监控的案例。

第二,智慧博物馆的探究学习。以美国一个博物馆的感应系统为例,当学生在博物馆参观金字塔的时候,通过平板电脑拍照,就可看到实体的金字塔模型以及背后更丰富的信息,通过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等形式,将这些采集到的数据在课堂上交流。这种感应系统是虚实融合的信息空间。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2篇

缺乏教育智慧的做法

“学校动不动就罚款!”连日来,记者多次接到投诉,称河南汝南县常兴镇第二初级中学罚得很重。“课堂上吃瓜子罚款100元,课后吸烟一次罚500元,晚自习后溜出校园上网吧罚款1 000元……所有罚款都交到校长手里”。大河报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却发现这是一幕用心良苦的“双簧”――学校通常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学生的面交罚款,孩子走出校长办公室后,再把罚款全额退还给家长,并一再提醒家长不能让孩子知道。(2013年12月11日 《大河报》)

【点评】学校的做法固然用心良苦,但教育学生是否非得用罚款的手段呢?是因为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简洁,还是因为钱更能刺激学生的内心?无论是哪两样,都暴露了该校缺乏教育智慧,且有“偷懒”的嫌疑――与“一罚了事”相比,循循善诱般的教育当然过于繁琐。这么做,老师看似解放了,但犯错的学生能否知错就改呢?

要严格查处学校违规

开设“尖子班”

有家长投诉称,厦门湖里实验中学对初三年段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挑选年段排名靠前的学生,集中办了一个“希冀班”,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留校,统一补习预备中考。这个班已经办了2个月了。该做法严重影响到其他学生,许多学生家长希望纠风办严肃处理,解除这个“尖子班”,给家长及学生一个透明、公平、公正的良好校风。经媒体曝光和上级严查后,该校的“希冀班”已停办。(2013年12月30日 《厦门日报》)

【点评】国家教育部门已经三令五申不得在义务教育阶段设“重点校”“重点班”,许多地方依然“我行我素”,变着法子设立。原因很多,其中办学评价方式未转变、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是重要原因。但不能因此就允许违规操作,各地教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出现违背教育规律的“重点校”“重点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方式要用得准确恰当

杭州市区的洪大妈送外孙上幼儿园,小外孙突然伸手划向路边的车,留下长长的划痕,被车主叫住。大妈马上道歉并训起外孙,“跟你说多少次了,不能这样……”车主说赔200元吧。大妈叫来孩子的爸爸交了钱。孩子走后,车主把钱还给爸爸,“我是想让孩子知道,做错事要付出代价”。(2013年12月26日 《都市快报》)

【点评】此事件与前面的“罚款教育”事件相比,有明显区别:教育方式用得恰当准确,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倘若“滥用”“套用”,被教育者就有可能反感、抵触,所起到的效果也是微弱的。

开设性教育课程

校方要与家长做好沟通

日前,武汉市武昌教工幼儿园的大班老师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幼儿性教育课。“因为问‘我从哪儿来’的孩子比较多,作为老师我们认为有必要用含蓄而又科学的方式为孩子做解答。”该园园长姜华解释。但该园大班一名女孩的家长周女士拒绝了园方的安排,认为自己女儿还小,不必参与到这样敏感的课程中去。(2013年12月29日 《武汉晨报》)

【点评】在我国,与周女士有类似心理的家长不在少数,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向来是谈“性”色变。因此,在学校中开设性教育课程,校方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包括授课方式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等)消除家长的误解。

学校制定“七不许”校规是

受功利办学思维影响

福建安溪县的举溪中学《关于对女生行为准则的特别规定》,要求女生“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不许和男生在偏僻的角落独处”“不许认男生为‘哥’,不许和男生互赠礼物”等,共有七个“不许”,此举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对此,安溪县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举溪中学紧急撤销这一被网友直呼“无语”的校规。(2013年12月12日 《东南早报》)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3篇

现实问题 目前,各地方中小学校已经完成了校园骨干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也已经基本完成。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严重,硬件频繁投资更新,但缺少配套的软件,使得硬件资源闲置浪费,虽然软件资源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资源共享度低,各单位独立进行软硬件建设,都有自己的服务器和软件资源平台,形成一个个信息资源孤岛,原创以及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

2)各级应用系统整合难度大。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可供遵循的统一标准,各个应用系统建设时间有早有晚,导致技术标准、设备类型、产品品牌、协议等方面各不相同。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平台开发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兼容性的问题,不利于各级应用系统的整合。

3)网络教学创新模式构建难度大。学校资源孤岛的形成致使网络教学环境封闭,优质的教育信息不能互通,远程的优质课程资源不能共享,难以构建创新的教学环境。大部分软件平台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开发,使得资源优化整合难度大,人机互动条件不足,让创新学习环境难以构建。

4)办公自动化管理期待加快进程。推进办公自动化,改变以往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管理方式,创建方便高效节约型办公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需求分析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来支撑,而搭建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四方信息沟通的平台则是优化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上级资源部门加强宏观统筹与调控,长远规划,建设一套完整、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然后通过信息门户,为全体师生提供一站式教学业务的整合服务,同时建立规范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智慧化的校园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能够适应学校未来需求变化及使用中进行持续改进,系统维护更加方便。

2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

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遵从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弹性部署,科学管理,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持续发展,开拓创新的原则。当期业务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实现基础网络和信息化服务的平滑升级与扩展。实行“三通两平台,一点一基地”的”3211”建设计划。“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个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点一基地”是确定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设计思路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原则是标准、兼容、安全可靠、容易扩展和方便适用,同时做到以人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了满足跨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需要将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应用系统,转变为以前端服务为核心,同时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升级和更新校园局域网,统一管理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中心,如图1所示。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全局统筹规划。一些学校和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建设中只考虑眼前利益,解决当时的、局部的需求,而忽略了长远考虑。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缺乏统一的长远的整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思想较严重,“业绩工程”“重建设、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倾向仍有存在,使硬件方面重复投资。当产生新的需求时,不能在原有系统上扩展开发,而是需要重新开发,导致软件系统重复建设。

2)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学校,不同业务部门组织定制的标准不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和完整的、统一的校园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交换困难,不能共享,不能发挥综合效应,在应用上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标准的问题导致基础网络在优化及升级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

3)用户权限各自独立。现有的各个应用系统独立管理用户,各系统间用户权限不一致,致使不能单点登录。

4)网络带宽不够。据统计,中小学校出口带宽大多为100兆到校,每天的带宽占有率都接近90%。

5)技术力量薄弱。各学校网络节点、应用系统和服务器数量都有所增长,致使工作量迅速上升,但专职的管理人员没有增加,所以不能满足现有工作任务的需要。

6)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学校分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不明确,行政职能科室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即使制度也难以落实,流于空谈和形式。

顶层设计(图2)

1)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首先要研究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并整理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产生全域业务模型,划分职能域;其次对每个职能域逐一进行业务分析,产生本职能域的用户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最后分析用户行为与管理模式,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如图3所示。

2)技术架构规划。技术架构规划要参照本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架构实施规划,包括数据库选型、软件架构、操作系统选型以及其他关键技术选型。总体框架包括信息门户层和统一数据层、基础数据层、业务支撑平台层以及业务平台层。

3)环境保障规划。环境保障规划要依据资源规划和技术方案,提出基础环境即网络、存储备份、服务器架构、机房设计、信息安全等保障规划。

建设的主要内容

1)信息标准建设。学校数据总体的规划和组织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进行设计,从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出《教育信息化数据标准》,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规范依据,如图4所示。

2)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套统一标准的智慧校园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分批、分块、分期建设,降低建设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有利于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出现的设计不规范、应用不充分、扩展难实现等问题。

3)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中心平台不仅是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各类应用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以《学校信息化数据标准》为依据,建立学校的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确定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接口的标准规范,以保证业务应用系统在与数据中心平台交换数据时不产生分散数据,如图5所示。

4)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建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与权限控制。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遵从指定的认证技术规范,将各应用系统中分散的用户信息和权限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分级权限管理和统一的身份确认。帮助实现智慧校园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简化用户访问个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5)教育云服务建设。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系列应用系统,实现一站式的教学工作信息化(表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够远程异地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网络信息化系统(表2);建立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系统平台,校园平台,办公平台和门户网站。系统平台负责初始化平台信息,是管理智慧校园的组织机构。校园平台包括新生入学、在校生管理、学生毕业、学生考核、教职工档案、教务管理、成绩管理、库存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等,可对不同的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办公管理能有效简化办公流程,包括公文发送、会议管理、办公资产管理、办公用户管理、办公费用管理、车辆管理等。门户网站是为方便了解最新校园信息的智慧校园门户。

3 方案优势

数据共享,有效整合 通过数据整合中间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学校信息有效整合,快速地进行信息整合后,能够及时的通过信息门户,让用户感受到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

1)共享数据中心数据维护遵循了“一数一源”,“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

2)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某一业务系统故障不会造成对其它系统的影响。

3)通过统一的中间件平台实现数据交换集成,不需要复杂的逐一编写接口,实现简单、容易管理和维护。

4)技术上削弱对各业务系统厂家的技术支持依赖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业务部门对新建业务系统厂家的选择权利。业务主管部门有权利选择其相应业务领域最擅长的厂家或自行设计开发,避免因“技术”而产生排他性或垄断。

标准接口,任意接入 通过标准的开发平台和工具,让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参与到智慧校园建设中来。不断丰富和扩展智慧校园平台的应用,贴近用户需求,满足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提供开放接口,支持网页服务等通用标准接口,提高平台的可扩展性;通过后台配置,将应用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使得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接入不完全依赖于网络环境,为已经没有开发商技术支持的应用系统接入提供解决方案。

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教育云”不但能为学校建立覆盖面广泛、层次较深的、资源类型较多的开放教育资源体系,有效化解教育资源信息孤岛难点,还实现了资源整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入名师课堂,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及时交流,家校共育 通过智慧校园,家长、老师可以交流教育方法、教学经验,及时发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家校共育。

4 预期效果

智慧校园能为各级教育部门管理者随时提供统计信息和管理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下载服务,如图6所示。

管理层效果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打破了目前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孤岛,为管理者提供了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一体化、流程化和智能化服务,可以直接获取教师、学生、班级、年级以及全校的个人或综合管理监测信息。

教师层效果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支持师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学需求,让教学更轻松、学习更自主、互动更及时、合作更方便、评价更准确。如教职工的教学、管理、科研等个人信息可以进行一站式查询。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4篇

一、聚焦内涵发展,构建“智慧传递”目标体系

教育智慧,即学校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包括教育者的智慧、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教育内容的智慧。“智慧传递”的目标体系必须聚焦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着眼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善于发现、选择教育智慧,通过“传递”搭建平台,凝聚、传送、辐射教育智慧,构建区域教育的智慧生态。

“智慧”源于实践,“传递”旨在智慧增值。如今,闵行区正处于教育转型期,在教育“体量”大、内涵发展要求高的实际情况下,要解决教育发展变革过程中的复杂问题,需要有教育智慧来应对发展形势的要求,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闵行区各级各类学校近年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学校管理智慧和成功的办学经验,需要将这些教育经验提炼、凝聚成教育智慧,并且通过有效的传递、辐射,使智慧“增值”,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这两大思考,闵行区教育系统进行了广泛研讨后,达成了共识,明确提出以“智慧传递”为载体,深入探索和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闵行区的教育目标定位于创新区域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发展机制、课程建设机制、教学行动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该区通过“智慧传递”项目的实施,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构建学校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共同体,形成管理有序、实施有力、务实创新的教育内涵发展项目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围绕“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理念,全力打造“幸福校园”,在解决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方面有明显突破,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提升产生持续的效应,使区域教育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智慧传递”推进策略

闵行区地处上海西南城郊结合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大量集聚、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对闵行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面对地区居民教育需求多元化、学校发展差异化的现实,区域教育改革必须选择“智慧传递”为载体,整体规划“智慧传递”的目标系统、内容序列、推进策略、操作流程、效能评估和组织管理,形成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管理有序的区域“智慧传递”平台,以加大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氛围,激发教育发展的生长力和生命力,打造智慧的教育生态,促进闵行教育内涵发展。

闵行区明确“智慧传递”的价值追求,整体设计发展路径,加强区校联动,明确实施“目标导向、项目推动、区校联动、前移后续、场线结合、评价激励”六大推进策略。

目标导向——确立区校两级“智慧传递”研讨展示活动目标,实行目标导引下的任务分解与组织实施,宣传报道活动中涌现的成功案例、宝贵经验,通过经验总结、科研报告、教学论文等形式或成果揭示教育教学规律。

项目推动——以项目化推进为主要路径,按照“智慧传递”项目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选择八个子项目进行具体设计和实践,形成区域“智慧传递”框架,创新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区校联动——区级层面,即根据重大项目、特色工作,优选项目学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区域“智慧传递”的展示和研讨,以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学校层面,即参考区级“智慧传递”内容,结合本校实际,优选典型案例,进行校本或校际的展示研讨,以解决学校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辐射宝贵的经验。

前移后续——在区校两级“智慧传递”展示活动中追求全程效应,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效益评估等方面追求参与的最大值,在精心组织好当天的展示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参与该“智慧传递”活动前后的日常化学习、研讨、实践与反思活动。

场线结合——区校两级的研讨展示活动,既进行适量的现场研讨展示,又充分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场互动和网络互动两个平台,拓宽传递通道、丰富传递载体、扩大辐射范围,让更多的学校、教师交流经验,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交流与分享。

评价激励——建立政府督导、第三方评估、学校共同参与的创新区域内涵发展机制的评估体系,设立学校内涵发展综合奖和单项创优创效奖,对区校两级的“智慧传递”研讨展示项目和活动,实施过程性质量评价激励。

三、创新传播模式,实现教育智慧增值共享

“智慧传递”力求突破传统的显性传播模式,探索基于主体体验的互动主导式传播,创新传播过程中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借助新技术应用,打通现场互动与网络互动的时空拓展,构建教育智慧“凝聚、传送、辐射、共享”的传播模式,实现区域教育智慧的增值共享。

凝聚——选择一些办学有成效、有影响力、有值得推广的经验的学校,通过学校内部研讨、交流与反思,对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同时,还聘请区内外专家对所选学校的经验进行实践指导与理论提升,形成学校发展的亮点和教育智慧。

传送——对参加传递的项目通过目标聚焦,形成传递的亮点,再将经验形成过程再现成为可视性的成长环节,最后通过现场展示和网络平台展示等形式展现学校亮点和智慧。

辐射——通过交流、研讨,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呈现的教育智慧达成共识与认同,从而在区域内营造研讨氛围,形成共同探讨与分享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智慧成果的社会环境。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学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19-04

1934年,时年28岁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赵祥麟先生,怀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梦想,领导他的团队在当时南京中华门外小市口,创办了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的前身:县立江宁中学。1980年,江宁县中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96所重点中学之一,并于1993年经省教委检查验收被确认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实现学校新时期办学的第一次跨越。2002年4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部级示范高中,2004年转评为首批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完成了学校办学史上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2004年7月,江宁高中迁至江宁科学园,这是学校第六次迁校。新校区占地288亩,校舍及校园配套设施是一次性设计施工的现代化校园。新世纪初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现代社会呈现出“个体诉求整体上升”、“社会开放度大幅度提升”、“信息传播日趋快捷”等三个显著特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同样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双重变革。学校该如何创新教育举措,为全体师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人生幸福奠定厚实的基础?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教育”办学主张,将“转识成智”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三次跨越。

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智慧是一种私人化的存在,人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知识,但却无法拥有同样的智慧。江宁高中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转识成智”,帮助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和智慧生活奠基。

一、教师发展学校:教师智慧发展的新范式

只有智慧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石,乃是发展教师的智慧品质,推动教师的智慧实践。江宁高中迁址之后,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除在江宁区内调入一些教师作补充外,还面向全国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校工作,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0%以上。几乎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教育理念,学校通过教师发展学校这一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生成教师开发实施新课程的课程智慧,不断超越教师统筹教学过程的运用智慧,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境界等德性智慧。

2005年5月30日,江宁高中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手打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有学制、有章程、有课程方案、有管理机制的“校中校”。教师发展学校创设了经典阅读类、学科专业类、教学实践类、校本研究类和专题讲座类五大类课程体系,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沙龙、读书报告、课堂诊断、课题研究等途径来实施。导师团的专家们为学员们开办讲座,开设示范课,与大家互动交流,给学员们带来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最新的教育信息,也带来了专业成长的幸福。教师发展学校第一期学员张格波说:“亲近大师是一种幸福,和同行切磋交流是一种幸福,享受课堂是一种幸福,甚至回望曾经的失败也是一种幸福。当一波又一波的职业倦怠感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应当以职业幸福感为盾。”第二期学员谈素梅也认为:“我要把‘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作为我的目标,把追求专业成长看成追求幸福的需要。”迄今为止,教师发展学校已举办四期,共有120名学员得到系统的培训和发展,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8人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5人担任了学科教研组长,3人被评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9人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教师发展学校不仅让100多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还带动了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成功实现了教师队伍新老衔接,为江宁高中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5年9月,葛敏、张发新、严小玲三位老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九批特级教师。2007年6月,葛敏、严小玲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教师。王安东、张格波获得斯霞奖,钱旭琴老师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了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发展学校创办的《博智》已出版了16期,校园网也开通了学校教科研网站、学科网站和教师教科研博客。借助这些平台,学习、交流、研讨已成为教师们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也为江宁高中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近年来,全校教师年均在各级各类刊物、出版社和论文竞赛中发表、出版、获奖的论文、专著达150多篇(本),其中在核心期刊上30多篇。教师个人课题区级每年达120多个,市级课题30多个。2011年学校还获得了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团队称号。已经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获得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终身发展理念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智慧培养的实践研究”已通过论证,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二、问题、参与、体验:学生智慧学习的新路径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6篇

一、“艺・慧”教育的内涵意蕴

“艺・慧”的“艺”,是对“花草树木”般的学生的精心呵护,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湛技能,是富于激情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树人”实践,是独特而又美丽的智慧教育艺术;“艺・慧”的“慧”,指智慧教育文化背景下,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层面生发的机智与智慧,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德育、智慧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教师、智慧学生、智慧图书馆等元素。

整而合之,“艺・慧”教育,即致力达到艺术境界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富于知性之美与智慧之美的教育。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企望全面贯彻“艺・慧”教育理念,使每位教职员工将其内潜于心、外显于表、落实于行,运用独特、美丽、富于想象力、饱含创造性的“艺・慧”教育思想、理念、机制、策略、方式、方法等,创办一所溢满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学校,使每个学生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二、“艺・慧”教育的运行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结合区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特色,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逐步推进领导机制、文化机制、研究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奖励机制改革,才能确保进入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与幸福。

1.领导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领导机制,是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的可靠保障。创新领导组织机制,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健全督查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奖优罚劣机制,确保工作推进到位。这样,核心领导,统揽全局,议事决策,协调沟通;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科学分工,细化目标,各尽其能,效率提升;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分工合作,步调协同;制度完善,秩序井然,“艺・慧”教育,运作轻松。

2.文化机制

教育因文化而内涵丰富,文化因教育而提升价值。凡是进入教育的文化,都会被认定为优秀的、精粹的、适合的文化。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应自觉引入适合发展需要的文化机制。如,建立统一标识的形象设计机制,从理念标识、行为标识到视觉标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建立教育素养提升机制,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生成特色文化素养。

3.研究机制

学校需建立“艺・慧”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机制,形成一套日趋成熟、行之有效的教科研体系,打造一支智慧办学、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的教科研队伍,通过申报省总课题、市大课题、镇小课题、校微课题,科学研究、开发、建设、实施系列特色课程,创造性地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致力营建突显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校园,创办以“生”为本、以“学”为根的文化型、艺术型、智慧型学校,生成办学之美、教育之美、教学之美、管理之美、校园之美、教室之美、n堂之美、学生之美、学习之美等。

4.培训机制

实施“艺・慧”教育,需建立规范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参观、专家引领、学历进修等方式,引领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合作精诚的教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一批智慧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人才,在实践中探索“艺・慧”教育思想与理念、策略与方法,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特色教育文化的逐步形成,继而创建智慧学校、构建智慧校园、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人才。

5.考评机制

践行“艺・慧”教育,学校需树立“凭实绩用干部,从实绩看教师,以实绩论奖惩”的考评理念,把“想工作”“能工作”“会工作”“多工作”“工作好”“工作强”“工作优”作为考核的标准,创建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显潜结合、长远兼顾的考评机制,构建一套体现“艺・慧”教育理念的综合考评体系,做到考评与干部调整、教师奖惩、年度考核一一挂钩,使其真正成为办学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引领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地纯正师表形象、丰富专业素养、激发智慧潜能、焕发工作活力、提升教育品位。

6.奖励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做到“褒有根”“贬有据”“制度在先”“奖惩分明”,增强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使广大教职员工,会工作的有舞台、想工作的有动力、工作强的有地位、工作好的有荣誉、工作差的有压力、不工作的有危机,从而都能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品牌创建中去,创造出自强不息、生气勃勃、百舸争流、开拓创新的美好局面,创建一所富于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学校,一个弥散着文化氛围、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校园。

三、“艺・慧”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校园文化体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升级教研科研体系、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更新学生培养体系,致力建设“艺・慧”校园,全方位地引领学生追求优雅、智慧、幸福。

1.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

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需用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情怀的“软”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凝聚全校师生,提升执行力,使学校的目标计划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动力系统、实施系统、检查系统、修正系统逐渐高效运转,不断地优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育人环境,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2.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

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需构建理念系统,围绕核心理念,设计校徽,谱写校歌,拟定校训,制定校风、教风、学风等;构建主题系统,围绕办学主题,设计双语节日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德育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构建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校园环境,重新命名建筑物、大楼、道路,设计课室、功能室、办公室、阅览室等;构建形象系统,设计文化长廊、艺术长廊、文化名人雕像画像,做好电子屏幕、书籍、画册、卡片、网站、广播站宣传工作等。

3.重构“艺・慧”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需成立课程研发小组,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与“艺・慧”品牌相适配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有效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展拓展型、综合型、实践型课程。如,设置学科延伸类课程,通过研究、交流、合作、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培养学科兴趣生、特长生;设置人文类课程,整合人文学科教师资源,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世界名著导读、人文礼仪讲座、演讲辩论活动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设置艺体类课程,通过书画创作、音乐欣赏、阳光体育、形体训练等,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美的鉴赏能力;设置综合类课程,整合“线”“纸”“泥”等资源,借助“社团”,设计系列“慧心”“慧眼”“慧齿”“慧指”活动等。

4.升级“艺・慧”教研科研体系

学校需升级教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课题研究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机制、思路与队伍,积极引领、激励、指导教职员工管理研究、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评价研究、教师培训等,增强教科研文化意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宏观高度到微观层面,贯彻落实“艺・慧”办学理念,为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保障,助推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文化。

5.健全“艺・慧”教师发展体系

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学校需通过理念引领、平台推动、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文化提升等方式,使“艺・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感悟、学习借鉴、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打造“教师书屋”,优化学习环境,丰富阅读资源,汲取前沿内容。借助“三名”工程,分层培养提升,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成名。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激励功能,相关获奖发表,不遗余力庆功。这样,就会逐渐出现“人人科学规划发展,个个描绘美好蓝图”的教育改革局面。

6.更新“艺・慧”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应利用创建教育品牌的契机,从目标、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体系,使每一个学生渐渐成为“艺・慧”型孩子。学校可重点进行教育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凭借德育课程、课堂、社团等教育渠道,依托悦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实现教育体系的连续性、互动性、交叉性、补充性、整合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行为,使其生命涌动、心灵自由、身心和谐、品性美丽、追求卓越、蓬勃向上、智慧l展、阳光起航。

四、“艺・慧”教育的课程设置

设置“艺・慧”教育课程,需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坚守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以“实践课程为体,综合课程为翼”的原则。基础性课程,凸显融合的思想,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性课程,注重“综合”与“实践”,关注探索、发现与创新能力。以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社团兴趣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综合性学习。

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智慧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可围绕学生的语言――言语、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交往――交流智、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积极构建拓展性课程体系,用特色校本课程串起儿童的七彩生活,激发兴趣与爱好,开发潜能与特长,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幸福。

五、“艺・慧”教育的课堂特色

“艺・慧”课堂,彰显着教学之美与学习之美,教师用知识、智慧与机智科学地整合课堂,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开拓创新;“艺・慧”课堂,富于参与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生成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思辨性、智慧性;“艺・慧”课堂,学生训练思维、交流语言、发掘潜能、生发智慧。

音乐课,想唱就唱、想奏就奏、想跳就跳;美术课,手工作坊、绘画长廊、整合主题、艺术展墙;体育课,体音整合、体舞整合、体艺整合、体卫整合;电脑课,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学科整合、小组合作;科学课,教室即展览馆、活动馆、创客室、制作室;语文课,微电影进课堂;英语课,微戏剧展风采;品德课,微表演进社区;综合课,微主题显能力……

一节节“艺・慧”课,以艺启智、以慧健体、以艺养性、以慧树人。广大学生,以艺修身,以慧养心,在文化陶冶中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我们规划着,努力着,期待着,收获着。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系列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精神,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建设为基础、应用为支柱,以促进教育改革和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校园环境为目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转变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提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加快建设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8年,全市全面建设60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到2020年,全市完成200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市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校园环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较高品质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三、重点工作

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逐步推进1000M光纤进校、100M光纤到班,无线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慧化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

2.搭建智慧教育管理平台,为广大中小学开展智慧教育和智慧管理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网络平台。建立师生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评价、科研、资产等的智慧化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市、县、校之间网络高速互联互通。

3.整合和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使用或对接国、省、市、县提供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推送到班。采取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校本特色的系列优质教育资源。

4.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结合全市高效课堂建设和“三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在线课堂、录播、翻转课堂、移动APP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课堂试点示范应用。依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和推动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四、建设要求

1.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选择前期已参加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建设的学校,率先开展“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将根据各地创建设工作进度,通过组织流动现场会、座谈会、考察学习等形式,提升试点校创建工作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形成样板,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2.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结合本方案,制订本地的智慧校园”创建实施方案。方案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根据不同地域和层次类型学校,制定年度创建计划和“时间表”,落实具体措施,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同时加强指导,充分调动辖区内各学校参与“智慧校园”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亮点和特色。

3.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经常性的开展“智慧校园”督促指导,根据创建工作安排对学校进行年度考评。市教育局也将各县(市、区)“智慧校园”创建情况纳入年度督导考评内容,对进度缓慢效果不佳的,将对县(市、区)教育局长进行约谈,查找原因,认真整改。

4.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要通过上争外引,自己挤和争取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智慧校园”创建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要结合上级资金项目搞好“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薄弱学校改造和信息化专项建设以及县(市、区)信息化经费统筹等项目,经费投入在注重补长硬件短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软件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更加注重教师能力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更加注重“智慧校园”软实力的建设。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智慧校园”创建活动是落实上级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局,策应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全市教育品质,树立教育网络环境下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务必要高度重视,将“智慧校园”的创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来抓。

2.精心组织。市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实施。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直属学校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成立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要指定专门的科室,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智慧教育 内涵 践行

据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教育人才辈出:1948年高等教育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不到18万,然而赵元任、陈宣格、赵忠尧、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钱钟书、钱学森等大师级人物却已跻身世界科技文化的前沿。如今,每年高等学院的毕业生多达几百万,然而能崭露头角的却屈指可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什么?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教育的差距是“中国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的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能力和创新”,实质就是提倡中国教育必须走“智慧教育”之路。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缺乏的就是智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有智慧的教育”,开设智慧课程,构建智慧课堂,开展智慧德育活动,创造智慧校园,学校“智慧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智慧”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通古博今,学富五车,但是不一定是有智的,他可能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探索。掌握了很多的技能也不等于拥有智慧,他可能思想贫乏,缺乏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我们提倡的智慧教育是“尊重生命,发展个性,培养思维力、优化性格的素质教育”。

二、“智慧教育”的实践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其他阶段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体和智力快速发育的时期,小学教育将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发挥奠基作用。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都深刻意识到要全心实施智慧教育,让智慧引领教育、伴随教育,让教育充满智慧、生成智慧,使教育智慧内化为师生的内在品质,创造性地以最少的时间、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取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以至于达到师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相遇、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智慧与智慧的砥砺。

1.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

学校开展智慧教育,首先必须拥有一支“智慧型教师”队伍。什么是“智慧型教师”呢?智慧型教师能从实际出发,能主动驾驭教育的规律,有价值追求,有人文关怀,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及丰富的创造能力,能将自身智慧与先进的教育理论融为一体,对问题有深层思考。那么,如何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呢?

(1)转变观念,消除职业倦怠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们很辛苦,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那么如何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呢?我认为学校必须以师德建设为本,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这样的教育虽然略显苍白,但能起些作用。学校要让老师们意识到国家的进步还是靠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工作承载着民族的期望,教师的前途会越来越好,从而让老师们在心态上把教育当做是信仰,当做事业,教育老师们要像魏书生一样把教育当做可以创新的科学,真正为教育出力。

(2)注重积累。积累是教育智慧的文件夹,如何进行有价值的积累呢?叶澜先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的作用多么不一般,如果一位老师每节课后都写反思,经常参加案例反思的交流等活动,那么他就能很快地成长起来。我们要求教师每个学期做到“六个一”:提供一篇精品教案,承担一节研究课,记录一个教学故事,整理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总结一个智慧学生培养典型个案,记录自己的教育智慧,长此以往可让教师的智慧教育经验不断积累,理论素养不断提高。

(3)加强科研。科研是教学的营养液。智慧型教师必须有科研智慧。科研做得好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卢大儒博士曾说:“很难想象只做教学不做科研的老师能真正教好书。不会搞科研的教师讲课再好也好不到哪去。”“应该拓宽知识范围,不仅在自己学科领域里要做得深,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进展,紧紧跟踪在学科最前沿,才能教好书。”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借助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2.开设智慧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接受知识与文明的媒介。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我校结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学校特色,在低年级实施洪恩幼儿英语口语训练,中年级推行语文“海量阅读”,高年级开发以校园植物为内容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都成为课程,这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而且真正体现了智慧教育的“大课程”观。

3.构建智慧课堂

实施智慧教育,培养智慧型学生,其主阵地是课堂。构建“智慧课堂”是实施“智慧教育”的关键。那么,怎么样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呢?在智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对话、交往的关系,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过程,是智慧生成的沃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那么,如何构建智慧的课堂呢?我认为对于智慧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智慧”和“课堂”两个方面:一是要抓住课堂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内容选择和环节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课堂这一载体的可能性、现实性和需要性;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创新方法来展示智慧教育。

(1)智慧课堂洋溢着和谐的学习氛围。智慧是植根于爱的,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宽容学生,懂得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从而使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2)智慧课堂应注重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我们要研究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及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预先想好的对策、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等都将直接触发学生智慧地学。

(3)智慧课堂应重视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4)智慧课堂应追求高效教学。“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益。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4.开展道德智慧教育活动

当今,在物质文明巨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并存与冲突的局面,社会上出现了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等倾向。为此,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道德关系,成为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我校德育工作积极开展道德智慧教育活动,提倡“人人说好三句话、做好三件事”、开展“关注留守儿童,创设爱的蓝天”等道德智慧活动,让道德智慧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5.创造智慧的校园环境

智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人的智慧生成和智慧发挥是需要环境的,因而学校必须创设智慧型的校园环境,让智慧充盈着每一个角落,让人置身其中有着宽松、自由、愉悦的感受,有创造的冲动。那么如何创造智慧的校园环境呢?第一,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学校要民主管理,尊重民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二,要有激励机制,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欣赏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及时鼓励师生创新。第三,有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少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少一些责备求全,多一些宽容接纳,消除师生的心理压力。第四,营造智慧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的装饰打扮要有智慧教育的文化内涵,让智慧教育时时处处都在凝聚人和激励人。

践行“智慧型”教育,培养“智慧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目标,“智慧教育”引导着我们继续探索与实践,“智慧”之花将持续盛开。

参考文献:

[1]黎娘献.“智慧教育”的策略[J].广东教育.教研,2007(7、8):97.

[2]韦礼江.关于“智慧教育”的思考[N].河池师专学报,2003(12)VOL23,增刊:34-36.

[3]张建东.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8(4)下期:2006.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9篇

首先,校长的智慧与教育思想相融,表现为主动回应教育的时代命题,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校长,一定有对教育理想的领悟和追求。也就是说,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校长既能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传统优势,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又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立足校本,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和课程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

爱东工作了20多年的马塘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创新求变,打造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同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特别是在德育工作、教育科研、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管理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集镇小学一举成为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校。

9年前,30出头的小曹受命主持学校全面工作,而当时学校正面临高位发展的瓶颈,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我和许多敬佩他的人都为他捏了把汗。可小曹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了“智慧教育”思想。他认为,智慧教育更多地意味着素质教育,而且是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的素质教育。他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智慧管理理念,发挥管理的智慧,实施智慧的管理。他说,智慧型管理是通过“智慧型校长―智慧型教师―智慧型学生”这条管理链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智慧型校长才能培养智慧型教师,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培养充满智慧的学生。为此,他对学校传统办学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梳理,与时俱进,重建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体系。首次提出将“智慧育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确立“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构建和谐校园,造就科研型教师,培育智慧型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目标;积极追求“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特色;提出了温馨且具有感染力的校训:“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重新梳理了校风:教学相长,和谐共生;教风:用智慧点燃智慧;学风:博学・敏思・综艺。他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理解办学理念和追求,而且要深刻领悟其精髓,人人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教师,用反思的眼光看自己”,努力实现智慧管理。新的办学理念是他教育智慧的充分体现,也是他由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爱东校长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马塘小学又一次傲然屹立在教育改革的浪尖潮头。

其次,校长的智慧既植根于学校文化,又在学校内涵提升、文化创生和特色生成中不断彰显。

积极打造“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成为促进马塘小学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办学品位的不竭动力,成就了马塘小学昔日的辉煌。因为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且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从全省上千所农村集镇小学中脱颖而出,教师人人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笔耕,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人人有论文在各级竞赛中获奖,这一成就被中央教科所的领导赞誉为“马小现象”“全国之最”。学校之所以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因为教育科研在马塘小学不仅是一种特色,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充满生命灵性的科研文化。

“润物细无声”是文化特有的优势。文化的传递过程就是对人的影响过程,其影响力在于耳濡目染,在于潜移默化。作为师范一毕业就成了马小人的曹爱东,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是在马塘小学这块教育科研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学校是我们所有马小人的文化乐园、精神家园,我为在这片热土上耕耘而由衷感到幸福与自豪。”当他走上校长岗位后,不仅积极传承“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而且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他以身作则投身教育实践研究,先后主持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依托科研课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努力提升科研文化的活力和创生力。

在实践探索中,他针对马塘小学地处农村集镇的特点,通过开展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引导教师感受成长的乐趣,体悟科研的魅力,逐步将教师无序的、自发的个体成长力量发展为有序的、自觉的群体成长力量,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努力使“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成为全体教师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成为马小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他以“马小现象”为题,从“立足农村、自力更生、集团作战”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马塘小学的科研文化现象,《人民教育》进行了专题介绍。科研文化的感悟与提炼,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而且切实提升了科研的品位,使教育科研成为马塘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第三,校长的智慧在于率先垂范,用真知、真情引领教师成长,打造进取、高效的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爱东校长常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学科素养、研究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于是,他深入教学第一线,身先士卒,努力化理念为行动,让行动说话,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赢得校长引领课改的话语权,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数学本科毕业,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基础,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优课评比和基本功大赛,均获得一等奖。2001年12月,在江苏省首届教育学会系统课题研究优质课展评活动中,他执教的《商不变的规律》一课,受到评委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被评为一等奖。在江苏省第四届“金帆杯”优课评比中,他执教的《角》一课荣获一等奖,并在本届教育科研活动中进行了现场展示。2004年12月,南通市教研室将他执教的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数学课《数字与编码》拍成录像,向全国发行。他且行且思,并以科研型、智慧型、学者型校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业务素养、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得到极大提升,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评为全国科研型校长,受到中央教科所的表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率先垂范的举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教师,也激励着每一位教师,人人争当智慧型教师,成为每一位马小人的自觉追求。

爱东校长曾经说过:校长要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为了促进每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锻造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研究群体,他组织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引领青年教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教学感悟”“教学策略”“读书心得”分享,“教育困惑”“教学疑难”、解析,博客推荐、名著推介、专题报告等等,每周三晚上均如约而至,青年教师人人有备而来,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他们将“相约周三”视为自己追梦的驿站。经过几年的坚守,一批批优秀青年教师从这里走出,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相约周三”青研组校本研修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品牌,正引领着马塘小学不断走向卓越。

爱东校长以继承前人的谦逊和超越前人的气魄,以“智慧教育”思想引领学校的尝试与努力,为马塘小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充分展现了一个现代校长与时俱进的领导智慧。

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的智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由于爱东校长的出色表现,现如今他被调到如东县实验小学主持工作。到任后,他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审时度势,提出“让儿童成为儿童”的教育主张,他的“智慧教育”思想又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智慧型校长引领智慧教育,愿“智慧教育”思想在实验小学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区域教育云平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59-05

从信息生态观来看,区域智慧教育体系由信息人(教师、学生、管理者、服务人员)、教育信息、信息环境等部分组成,在智慧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统一整体,即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教学改革,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的热点问题,也是大数据时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区域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必然要求。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涉及区域内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企业等主体,涉及教学、科研、管理、保障等的改革,涉及各类人员、技术、物资、经费的投入产出,涉及信息资源、环境的建设与优化等方面。因此,搞好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建设,必须遵循教育信息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根本目的,与区域智慧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进行系统性、整体化的规划设计,努力打造区域智慧教育良性生态圈。

一、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建设的客观依据

1.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教育是信息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创新举措。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各种智能信息技术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投入持续增大,加速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成为广泛共识,这些为我国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需求来看,智慧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提升现有信息化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最终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生态系统。

2.国家教育信息化方针政策的宏观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各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纷纷肯定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此外,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制定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些纲要与规划的制定为我国发展区域智慧教育生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落实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跃迁升级和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教育服务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整合教育系统内外现有资源,打造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融合贯通不同教育阶段、支持各类教育教学业务开展的智慧教育系统,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和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教育教学服务,推进智慧教育生态的有序发展。

4.重构教育信息生态环境的必然x择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成效不大,信息化的“冲击波”尚未引起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教育的核心业务依旧采用传统模式运作,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催促下,技术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真正来临。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对原有教育系统的“小修小补”,而是要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改革,通过创新应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系统。依据国家信息化及教育改革总体战略,智慧教育要突破现有教育系统的“条条框框”,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结构,再造教育教学业务流程,以“大变革”的气魄和思维重构整个教育生态系统。

二、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发展的目标定位

1.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遵循区域教育信息生态发展规律,围绕解决资源稀缺、重复建设、数据异常、数据与平台标准不一等问题,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效能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改变独立购置和建设的旧观念,扩展资源建设渠道,由区域内教育管理部门主导,教育软件开发商、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化教育资源。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以区域为整体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实践,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对课程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推进新课程改革,组织开展适当超前的科研、教研和创新试验研究,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区域网络教研与教师互助发展

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支持系统,构建区域性网络研修和学习共同体,使教师能够及时快捷地获得同伴、教研员以及教学专家的帮助,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同伴互助、区域合作的信息生态环境,提升教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区域性智慧教学创新探索

研究开发智慧教室、在线课程、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利用电子书包、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技术工具,创建理想的课堂学习环境,发挥在促进认知、情境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区域性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型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构建系列化的智慧教学应用模式与方法,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智慧发展。

5.区域教育管理决策优化

基于区域教育网络环境,构建区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收集、处理和传递教育管理信息,为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信息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手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咨询与解决方案,实现基于数据的管理和决策,提升教育管理智能化水平。

6.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力量,建立由各级教育局牵头、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服务小组。与教育信息化企业携手合作,探索第三方承包服务的模式,形成多方投入、保障发展的机制。探讨区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模式与方法,促进区域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

三、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框架

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简称区域教育云平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是实施区域智慧教育、推进智慧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由于区域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对所属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同时兼顾对上提供数据,以及组织协调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任务,因此,区域教育云平台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国家教育云”的重要节点。区域教育云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通过云计算技术,把海量的、分布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各类学校教育应用管理起来,组成一个集资源池、教育应用为一体的统一服务。

区域教育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一个分布式体系架构,由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应用服务层、终端层、用户层等组成。该架构通过将云服务与现有的基础架构平台相整合,能够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实现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的云服务理念。区域教育云平台的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区域教育云平台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主要内涵如下:

1.基础设施层

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采用云计算体系,对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交付。主要包括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及配套的安全设施等软硬件基础资源,组成基础设施资源池,可根据应用的变化进行动态资源调配,实现灵活的动态扩充或消减,并以租用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2.基础服务层

提供基础服务平台,包括统一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计费与结算、数据交换与共享、智能推送、数据分析等基础服务。基础服务层采取可扩展架构,各类教育机构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上建设新的应用,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

3.应用服务层

提供高度灵活的、可靠的业务支持服务,为各类教育机构和用户提供强大的软件应用服务。云平台的SaaS层通过构建新型的云算应用程序,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应用,包括“学习云”、“教学云”、“管理云”、“资源云”等,实现了软件即服务的教育应用。

(1)学习云:“学习云”服务能够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几万、几十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并在“云”中互动,提供交互式的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在线学习、教学评价和学生班级空间等。

(2)教学云:“教学云”服务为教师提供教学、远程辅导、教研平台和家校联系平台,实现虚拟化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并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与实体课堂、课后辅导对接。

(3)管理云:“管理云”服务提供学校教学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办公以及教育部门对区域内学校教育信息的汇聚管理平台,实现区域教育教学管理综合化、一体化服务平台。

(4)资源云:“资源云”服务支持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传、应用和再生,提供海量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储、动态管理和共享服务等功能,实现区域内信息化教育资源的集聚、交流和共享。

4.终端层

终端层是云平台为用户直接提供服务的前端设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终端设备呈现更加多样化的特征。除了传统的台式PC、数字电视外,像笔记本、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移动学习和办公提供了更加方便灵活的终端设备。

5.用户层

即区域云平台及智慧校园的各类用户,既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机构用户,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各类管理者个体用户。各类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访问区域云平台及其应用资源,获得多样化、个性化的工作和学习服务。

四、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的运行体系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在总体思路上是以互联网平台思维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按照互联网化的产品开发与服务模式,聚集有关政府、学校、云服务商、资源提供商、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区域内外力量,打造一流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建立区域智慧教育生态运行机制,形成区域智慧教育良性生态服务体系。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体系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从上述整体结构来看,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其内涵如下:

(1)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政府、运营商和学校”三方主体,同时由各类专业机构、出版社等教育资源提供商、第三方认证与审核机构等相关力量参加,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2)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是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需求规划者、应用监管者,主要负责制定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及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规划设计,投入相关建设资金,认证智慧教育云服务运营商和资源提供商相关资质,监督平台的整体运行,对所属区域学校的应用进行数据汇集、分析和监控。

(3)平台运营商负责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提供基础云平台和开发各类应用软件,并负责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整体运营,建立付费机制,提供免费、收费等服务运营模式。

(4)学校是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圈的核心主体,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建立与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众多学校主体的参与和为学校师生提供的学习与教学服务。学校及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提出应用服务的需求,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服务,并在适当的范围内付费。区域智慧教育生态正是通过连接学校、区域和用户等“多边”群体,着眼于求异,拥有不同类型、具有个性的客户,如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管理者等,保持个性化、异质性的服务需求。

(5)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种类多样,其主要是通过提供两种服务实现运营:在线资源学习服务和平台租赁服务,并采用B2B、B2C等不同的商业模式把服务推送给用户。

五、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服务模式

1.B2B服务模式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B2B模式是面向机构用户的一种服务模式。区域教育云平台服务的对象包含机构用户和个体用户两大类,机构用户包括区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非学历教育机构等用户。为这类机构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即B2B模式。

机构用户对智慧教育云平台的需求,主要包括平台租赁、资源存储与传输、机构认证、课程认证、学分认证、机构内部培训以及增值服务等内容。区域教育云平台以服务为中心,采用SaaS模式,为区域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平台应用服务,协助这些机构建设和管理教育信息资源,部署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平台与管理办公平台。

(1)平台租赁: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租用区域教育云平台整体或部分资源,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智慧校园或教育教学平台,基于云服务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创建自己的品牌。

(2)资源存储与传输: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的存储体系,将校本教学资源存储和管理在智慧教育云中,并通过多种传输通道,将教育教学资源传送到学习者的计算机、手机、IPad等各类能够进行通信和应用的工具上。

(3)课程与学分认证:区域教育云平台提供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学分进行认证,确认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录、课程单元、课程模块和学习计划等,并以课程为单位进行学分认证,对学习者所学课程是否获得学分进行认定。

(4)机构内部培训:平台提供学校或教育部门内部培训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传输,提供培训活动的记录、管理和评价等内部学习支持服务。

(5)增值服务等内容: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授课、教学辅导等教育培训服务,通过试题、课件、教学资料下载等教学资源的传播,按照不同的方式提供有偿服务、有偿送达学习资料,实现增值服铡

2.B2C模式

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B2C模式是面向个体用户的一种服务模式。区域教育云平台服务的个体用户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区域教育部门、区县教育部门的人员,以及区域内有学习需求的非学历教育机构的人员、居民等用户。

个体用户对区域教育云平台的需求与机构用户的需求不同,主要包括资源检索、资源下载、资源定制和推送、教学教研、网络学习、学习测评、教育教学管理等内容。区域教育云平台以服务为中心,采用SaaS模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区域各级教育部门的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资源检索:云平台提供快速、便捷的资源检索功能,检索的资源涉及从中小学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学校的各个专业,区域共享资源和校本教学资源,资源具备多种媒体表现形式。

(2)资源下载: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的下载工具,对有关教育教学资源下载使用。

(3)资源定制与推送:用户对需要的资源进行定制,云平台将教育教学资源主动推送到学习者的计算机、手机、电视、电话、传真、邮件以及其他能够进行通信的工具上。

(4)教学教研:教师用户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开展课程教学,进行备课和教学研究,与学生、家长进行教学互动交流。

(5)网络学习与学习测评:学生用户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完成作业练习,进行学习测评和考试等。

(6)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实现对学校教学、人事、后勤等进行综合管理,与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沈坚,吴伟,柳展,陆俊杰.智慧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15.

[2]吴玮.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顶层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6).

[3]李宏伟,袁新瑞,宁玉文.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

[4]杨现民.区域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及关键问题探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5]蒋家傅,钟勇,王玉龙,李宗培,黄美仪.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

上一篇:资金监督管理范文 下一篇:绿色融资担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