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3 11:13:34

学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1篇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加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

1.快乐体育特征

1.1 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2 教与学的关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3 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1.4 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1.5 教学组织上,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2.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快乐体育的必要性

当前的学校体育如果仍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和教材、教法的研究这一层面上,那它肯定不能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这一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扬弃体育学科的本位观和技能观,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使之与社会体育接轨,为终生体育服务。

2.1 教学的整齐划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育评价体系的制约,在体育课和其它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学生是被动进行的,被动的体育教学严重地影响着快乐体育和终生体育的落实。再者,学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不够,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认识也不够。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进行着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的基本点应在于给学生以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

2.2 学校体育应培养体育习惯,与终生体育不脱钩。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因为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影响的结果,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工作好、生活好,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增设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他们终生受益,达到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转化的目的。

3.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

"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3.1 培养体育兴趣。"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3.2 成功教学法。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3.3 愉快教学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

3.4 激发体育动机。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创设情境、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内在动机。

3.5 目标设置。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动机。例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初中体育课上再出现时,学生就没有多少新鲜感,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设置教学目标如达到及格(或良好级、优良级)分步组织教学,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3.6 创设情境。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应具有诱发动机和功能,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认同、悦纳、内伴之间友好、关心的感情。在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表情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

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胜任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出来带操做示范、当小组长,或是对某方面突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3.7 积极反馈。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及时分析学生的现状与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发出新的信息,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由此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感和喜悦感,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2篇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第四,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三、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中职;体育教学;调整

中职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一定的中等技术劳动人才来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而如何将医学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到“以技能为基础,以最终就业为根本”这一职业教育目的,是中职学校的体育老师需要注意的事情,在素质教育的基础背景下,体育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能够让学生得到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补充,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将医学特色和体育课程相互结合等,都是体育教学中需要注意落实的几个方面。

一、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遇到的瓶颈

1.学校既不重视,也没有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

目前一些地区的医学中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远不及其他课程,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还停留在学生自己自由活动的概念中,小学初中的课程和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如出一辙,没有需要老师教导学生的需求。这也造成了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对待体育课程太过于随意,没有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开设一定时间段的体育课程,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2.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因为中职学校自身的原因经常被社会忽略,这些素质科目也因此被拖累、被弱化,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这方面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程无足轻重,对体育老师的素质要求没有非常严格,医学中职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少之又少,很多体育老师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也让体育课程的含金量变得不乐观。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强大,让学生在实际的体育课程中学不到体育专业知识,学不到如何正确开展体育活动,如何赛前热身,如何在体育事故出现时冷静处理等,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很多学校老师目前也只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老师上课过于随意,也让学生养成了懒散的情绪,时间长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必定也上不去。

二、如何让医学中职体育教学创造出自身的特色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要想让教学质量上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健康始终摆在第一位,要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一个个都非常有个性,也喜欢表现自我,要将体育教学转变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摆脱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模式化教学,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要适当地添加适合医学中职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爱好的体育模块,而在理论课程中则是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学生有兴趣的体育赛事的讲解,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等,拓展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到体育知识,将学生的被动学习体育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点燃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2.适当开展游戏和比赛教学的模式

在实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适当地开展游戏活动和比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游戏活动可以让原本单调枯燥的体育课程变得活跃热情,而体育竞赛则利用了一定的紧张情绪,让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老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充分拉近关系,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良好方式。

3.注意医学专业自身特色,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年级的体育课程,不单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特点,通过调查医学劳动日后工作的需要,对于体能的要求,从医容易产生怎样的常见职业病等,针对这些实际中会出现的情况,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应该选择跟这些方面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知识讲述和实际运动过程中针对性的跑、伸展活动、走等运动技能的锻炼,让学生为日后工作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自身保护措施。如医学中职的学生将来可能从事护士、药剂师、麻醉师等职务,针对这些长期日夜颠倒的职业,应对采取怎样的体育措施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都是老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了解的。

中职体育教学是中职学习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就要将原来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一定的调整,将教学内容更多地结合医学中职学习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更多的突破……只有将这些束缚都尝试挣脱掉,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始终摆在第一位的同时加强老师的各项专业素养的提升,才可以体现出“以技能为基础,以最终就业为根本”的学习目标,为今后医学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何运祥,蔡克全.就业导向下的中职体育教学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6).

[2]李明.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1(04).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环境;影响因素

对于正常的教学来说,其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教学环境,我们知道,教学环境的好与坏对教学活动地开展和教学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才可以进行,因此,科学而又合理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保障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是体育教学的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的环境主要有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以及体育场地器材等,而其心理环境则包括有校园的体育文化、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和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等。

一.分析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所包含的分析

在学校体育课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的教学规律指导之下,依照学生们所具有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体育的基础状况,在已经具备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下,进行、组织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从而帮助学生们培养自身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所以说,学校体育教学的环境是体育课实施以及提升的基础。从系统观点上来说,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主要包含的因素有:学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人员要素,学校体育教学的信息要素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条件的要素。其中,学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人员要素主要是指参与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各级各类的学生们;学校体育教学的信息要素是指学校体育教学安排的教学类计划、学校体育教学的标准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条件的要素主要指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体育教学的时间、体育教学的空间以及体育教学中需要运用的器材设备等。

二.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体育教学中的自然环境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其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体育教学场所中的空气质量、教学过程中温度的高低、光线的强与弱以及声音的大与小等。这些因素能够对老师以及学生们的身心行为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生理上出现不同的感觉,产生一些情绪、形成某种情感。例如在室外的场地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比较炎热的夏天,由于高温度以及强光线会极大地降低学生们的体育热情,这个时候如果把场地换成绿树成荫的环境,老师与学生在该环境下进行一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会又舒适以及凉爽的感觉;同时,由于光线对于体育教学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室内等场所进行一定的教学内容时需要拥有较为合适的照明与光线,但光线既不能太弱也不能够太强,如果太强或者太弱,都有可能引起学生视觉上的不适,从而引起类似于眩晕等的严重症状;噪音也会给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解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比较大的困扰,我们通常所说的噪音主要是指某些令人烦躁或者不愉悦的声音,噪音会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使人产生心烦、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等行为,从而影响到体育的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学中场地设施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设施主要是指组成学校的物质环境的因素,它是体育教学行为能够进行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标准化的体育场地以及充足性的体育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对于任何体育教学的内容来说,其开展过程都需要在某些场地上进行,也就是说,各个项目都需要具有相应的场地才能够进行一定教学以及学习任务,对于不同项目来说需要具有不同的场地进行一定的教学,当然某些场地是能够共用的。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环境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环境是由校园的体育文化、校园的体育教学气氛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构成的。和谐而又融洽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校园中人际关系构造的基础,活跃的教学气氛能够让老师体验出工作过程中的乐趣,让学生们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这些对于创造美好而又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体育教学的效果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发现,体育教学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学校需要对其设计一些长远、科学的规划,正确建设出具有一流水平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更新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体育教学的手段,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科学地编写相关的体育教材,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以便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培养一些具有高技能、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军,周宗惠.再论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和优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01).

[2]吕岩荣,王宏启,李光宇.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1).

[3]李璧亮.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气氛[J].中国教育学刊,2002,(06).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思想 体质 技能 健康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900年,梁启超刊文《少年中国说》振奋了无数的中国人,时至今日,再次读起时依旧是荡气回肠,勾起无限遐想。然,当青少年体质连续20余年下降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时,方如梦初醒。拜读业界名家大作,获益匪浅,欲借以手中纸笔谈谈个人想法。

作为体育教学的两个基本思想“体质论”与“技能论”是由现华东师范大学张洪潭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出提出的,当时就如何理解和处理体育教学中锻炼身体和掌握知识技能技术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这两种意见分别就代表着“体质论”“技能论”体质论观点认为:体育课的任务不是体育教学,而是对于学生身体的培育,主张目前的体育课由以往重视技术的传习转而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技能论观点认为: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以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增强体质这类问题应该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等共同完成的任务。

一、技能论占主导地位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自《奏定学堂章程》中开设“体操科”以来,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国粹主义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土洋之争)、体质教育思想、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终生体育和健康第一的多元化并存局面。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军国民体育思想源于军国民教育思想,是由日本传入我国,由于清末明初的民族危机,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主导的学校体育主要被作为培养抵制内忧外患的工具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侵略的载体,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所教授的内容则必然非常有限,主要以体操,尤以兵式体操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相关军事技能,比如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步兵战斗等等,不难看出从本质上,军国民体育思想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可归为技能论。

(二)“土洋体育”期间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实际上“土洋体育”指的是五四以后依附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产生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20世纪30年代的国粹主义,民族主义体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下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军国民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兵操”被正式废除,“体操”改为“体育”,田径、球类正式进入体育课堂,相比强制、呆板、乏味的军国民体育,自然体育有其巨大的进步性,然而也还是属于技能论范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要求发扬民族体育的思潮上升,各地大办武官,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民族化,因此民族体育思想倡导者强调学校体育以武术为主。要求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让其形成军事上、国防上所需的运动技能。因而在“土洋体育”期间体育教学内容还是以技能为主。

二、体质论占主导地位的学校体育思想

(一)体质教育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主张增强体质的“体质论”在1992年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之后,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虽然“体质论”也承认不能完全没有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技术内容逐渐减少,而以体质为主导,这一时期可归为体质论范畴。

(二)全面发展体育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其实是来源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全面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体育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德智美劳”负责。从体育教学内容来看,已经不像之前几个时期那么重视技能的教学,而越加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锻炼,练习强度,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而将这一时期也归为体质论。

三、新“健康观”下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在以往“健康”一词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没有疾病,然而现在的健康观早已超越了之前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一)快乐体育思想。

快乐体育思想源于日本,王月华认为,快乐体育强调运动乐趣,能够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身体锻炼的意识,以便体验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张学忠等的研究认为快乐体育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运动和快乐,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老师不仅考虑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而且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样一种观念实际上已经不是单一的“体质论”亦或是“技能论”所能涵盖的,而应隶属于新健康观下的健康主导论。

(二)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其实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当下所采用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终生体育”指导思想也来源于教育界。 2002年9月继而颁布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面都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前提下,“终生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以确立,两种体育思想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前者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阶段性,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整体效益与教育价值,后者则显现出对学生长远的人文关怀与方法价值,为学生的健康服务。因而这两种思想实际上也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新定义,笔者认为亦可将其归类于健康主导论。

四、结论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6篇

一、当前学校体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2. 很多学校打着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旗号,任意缩减课时,给文化课让路。初三、高三毕业班取消体育课。

3.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由于专家学术观点上的争论的问题与教师实践操作层面上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导致日常教学的严重缺失和偏差,体育课“缩水”,即少上,甚至不上体育课,或者是违背体育课的性质,不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而是走过场和向随意性休闲,盲目娱乐任其发展。教学内容的选用和开发脱离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条件,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人为地、想当然地异化教材。

4. 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当作体育课程改革的唯一依据,学生是否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科学合理的运动量的重复和负荷量的安排。

5. 安全问题导致体育课“缩水”。如体育课上出现问题,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又哭又闹,还要赔钱,如此哭笑不得的现象在基层很普遍,它严重困扰着每一位体育教师,也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时刻让基层教师担惊受怕,一些有危险的教学内容不上或者放弃。

6. 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体育课“缩水”。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体育教学设施,器材严重不足。而学校体育设备齐全,器材充分的活动场地,是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处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自觉性的必要条件。如我区很多学校,一学期几乎没有篮球、足球等,跟谈不上其它的器材,让体育教师“难为无米之炊”,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以上这些问题,教师要认清形势,积极向领导进言献策,按着学校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实事求是地认真开展体育课。

二、教师的思想观念紧跟历史的步伐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课标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有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形成团结协作的教学群体,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体育教师还必须有一专多能的运动技能,它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它教师的根本所在,丧失了它就丧失了体育,丧失了自我,体育教学就无从谈起。面对困难,不能放任自流,得过且过。要与时俱进,根据学校的实际,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紧跟历史的步伐,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体育教学的归宿,要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开展体育教学。

三、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传统体育的精髓不能放松

许多教师在形成全新体育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对传统体育课的精髓部分也有所放松。如在重视教学技能的同时放松了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却忽视组织纪律性教育;放松了一些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锤炼意志有益项目的教学。而这些东西的淡化与放弃将会削弱体育教学独有的魅力,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偏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是应加强“三基”教学,对于体育教学设施不全、师资质量不高学校来说更不能放松,而应该加强。

四、根据学校实际相应地选择教学内容

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必须透彻地研究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并应如何选择和组成,它直接影响人的培养。”体育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是体育科学化的中心。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从学校体育设备、场地、器材的多少,学校周边环境资源出发,上什么内容跟这些教学资源有紧密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如没有足球和场地就不能选择足球教学内容。选择的内容还要从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际能力出发,内容与所教年级、学段有衔接性,考虑到创设的诱导练习和辅助练习与内容要有因果关系。器材选择布置合理,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还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如贫困的山区中小学、县级农村学校,基本上体育教学设施不全,最好选择,如山地越野,爬山、田径等的项目,是符合实际教学的。

五、要根据学校实际正确选择教法

体育教学跟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器材有很大的联系,离开了这些谈教学内容、谈教法是不可能的。选择的教法必须考虑学校体育设施的实际。还应该以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来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典型方式,而其它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学生学、教师指导的方式。两种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学会”和“学懂锻炼”为中心目标的是以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习锻炼方法为主要功能的;而其它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则是以“会学”和“学乐”为中心目标,是以发扬教学民主、拓展教学功能和促进学生集体性思考主要功能。但仅从学习的效率和安全来说,接受式教学形式最好。持别是在初学的阶段,接受式学习是毫无疑问地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对“运动技术传授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是非常好的辅教学,但它有教学方式功能特点和局限性所决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合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教学意图,但作为有特定目标、特点的要求,特点程序和方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却不能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的,它们虽好虽有用,但却不能天天用,就如同好药,不能天天吃。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已经熟知了的,体育教学中是很有用的,是符合实际的。

六、要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激励方式

在保留传统的注重结果考核时,需要适当兼顾过程评价。许多教师都认为传统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制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是一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采取了以过程评价体系为主的考核方法。这其实是为体育教学减负而服务的。过程评价应作为传统评价体制的有力补充,而不应成为主流。体育课考核评价是学生完成某个学习目标,就意味着达到了某种合格或成绩,它非常重视学习过程和个人努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以前体育课用这种评价,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并非是评价本身的原因,是因为体育学科是非高考学科再加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养成所造成的。传统的评价不但能很直观地体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且更能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过程评价中存在着很强的人为因素和感情因素。如学生参加锻炼积极性的高与低,练习效果的好与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这些方面的考核因没有具体衡量的硬性指标,最终也可能导致成绩评价得不准确、不公正。过程评价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全面的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目前中国教育体制、教育软环境、教育风气、师资配置等因素制约下是很难做到的。采取这种评价方式还是符合学校的实际。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专学校 体育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46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atus and and Reform Strategies

LV Yanhua

(Yan'an Sports School,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which promot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a certain exten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secondary schools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ur secondary schools began teaching at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its sport in order to promote phys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th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secondary school reform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m, to achiev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中专学校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中专学校同样面临着体育教学的改革。近几年,中专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据此,学校必须重视这一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本文将对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分别从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现状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1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1 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意义

中专学校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将技术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加上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体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然而在中专学校,体育课程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课程,能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现阶段来看,尽管中专学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性,却由于体育设施配置得不够,导致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难以取得进展。体育学校为国家提供了很多的一线优秀运动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更应该得到重视。

1.2 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对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文献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等进行文献检索。对体育教学的定义、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以及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梳理。(2)问卷法。采用问卷法对中专体育教学进行研究。选取一些专业学校作为调查对象来展开调查工作。(3)归纳提炼法。所谓归纳提炼法,就是将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后,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融入其中,加以归纳,加以提炼。

2 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当前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建立在身心发展基础之上。突出“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现阶段,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找出症结所在。

(1)重技术、轻理论。由于当前中专学校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都太过于注重技术教学,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而没那么重视,从而使得理论知识被逐渐忽略。(2)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专体育教学质量。由于我国中专学校对体育资金投入相对缺乏,从而导致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成为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的水平与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体育教学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中专学校应将提高教师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质逐渐上升。(4)教学检查与评价缺乏科学性。当前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检查与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专学校的体育课考核还是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重不符。(5)中专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中专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再者,中专生生活方式不够合理,不良嗜好相对较多,逆反心理比较强。由于大多数学生进入中专时年龄较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偏远农村,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难免导致许多学生存在“无病即健康”的错误思想。

3 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3.1 中专学校特点

中专学校与普通高中相比,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普通高中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专学校主要是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数中专学生毕业后就进入了社会,不再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因此,当前中专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专学校应该结合当前体育教学问题为本校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建立适合中专学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3.2 增加理论课程教学

当前中专学校的发展普遍都倾向于技能的学习,众所周知,学习是一项系统性任务,想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否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据此,中专学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将理论课程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将其全面贯彻到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理论知识。

3.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将学到的体育知识灵活运用到体育锻炼中。由于当前中专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开展不够重视,导致很多中专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体育训练,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还应该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3.4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素质

中专学校必须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优化教学环境。同时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4 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4.1 加强政府管理

中专体育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管理。政府部门应该将中专体育教育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对中专体育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多多开展与中专体育教育相关的运动赛事,并不定期开展相应的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采用鼓励机制,每年在中专学校中评选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以此充分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政府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4.2 提倡快乐教学法

中专生年龄普遍较小,思维也不够成熟,具有很大“可塑性”。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将快乐教学法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习惯。

4.3 对中专体育教材内容进行精选

中专学校应该对中专体育教材进行精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去选择。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4.4 进一步明确中专体育教学目标

中专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爱好、行为、习惯与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全面提高素质水平,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并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5 改革中专体育教学方法

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中专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将健康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坚强的毅力,获得健康的身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去影响学生,将中专教育特点与体育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4.6 合理制定中专体育教学计划

中专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卫生保健、家庭体育、娱乐体育以及部分竞技体育内容充分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知识,同时还掌握了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大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5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生机。中专体育教学也得到了全面改革,然而我国中专体育教育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顺应时展特征,中专学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大量投入资金、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中专学校必须在保证学生长久受益的原则之下,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促进中专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长久发展,使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揭雁.中专学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4(1):264-265.

[2] 汪宝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40-42.

[3] 胡加辉.中专体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运动,2014(8):68-69.

[4] 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8):159.

[5] 陈玲,颜胜业.对体育教学现状的认识及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23):82-83.

[6] 尚伟.职业中专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14(9):36.

[7] 张泓.体育中专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才智,2014(34):230.

[8] 王力.浅谈中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14(11):97-98.

[9] 王育江.中专体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55,57.

[10] 杨惠亮.中职学校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5 (4):214-216.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又是一个被人们所长期忽视的因素,只有全面了解和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创造和优化教学环境,才能使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学校为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规律,在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环境。从教学的角度看包括两种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各种场地设施及分布,各种教学设备,相关图书资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师为学生创造的各种练习条件。社会环境包括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学习氛围,社会交往,社会经验,社会信息等等。

实践证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对教学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是由其特点决定的。首先,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环境,而且构成这种特殊环境的因素都经过了一定的论证、选择、加工、提炼,从而使其比其它学科教学环境更容易集中、统一、系统的发挥作用,可控性大。其次,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可以根据反馈及时加调节控制。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对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充分发挥教学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方面,消除不利因素影响,使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朝着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具有特定的教育区域、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环境是师生在利用一定的场地、设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因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内的一切事物包括与学校体育教学有关的、无关的、自然的、人为的、有形的、无形的环境因素都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内容。体育教学环境因素可分为物质的和社会的,其中物质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自然的物质因素是不可控的、多样的,包括地形、沙漠、江河、草地、树林、雨雪、温度、气候等,对体育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声音、污染等。人为的物质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如:体育教学场所和场地所包含的各种因素、运动空间的大小、色彩的搭配、光线的明暗、场地的布局、体育器械的布置等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氛围、各种体育活动、各种体育知识宣传等等。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种:气候、温度、光线、声音、气味、颜色,以及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及校风、班风、人际关系、教学气氛等。

三、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各种环境因素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信息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体育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先进的体育设施,标准的、充足的体育器材则能够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学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包括体育馆、田径场、球类场地、教室、体育器材等。作为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备不仅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以自身的外部特征给教学对象带来不同的刺激,体育场馆建筑的不同风格造型、颜色均能够给体育教学对象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影响。如体育场馆内外不同的设计,体育器材的布置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整洁有序,则能给人以愉快、轻松的感觉,而高大宏伟的体育场馆,则可以给师生一种意气奋发、蓬勃向上的感觉。教师充分备课,熟悉教材,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则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练习环境,可以作为外界刺激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积极反应,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促进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对学习情绪、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气候、温度、光线、声音、气味、色彩,这些物理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活动,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清新的空气、整洁的场地、广阔的空间,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学习认真、精力集中,较快的掌握动作,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让学生在空气污浊、尘土飞扬、卫生情况极差的场地上学习,就会使学生精神涣散,降低教学效果。恶劣的天气同样会严重影响教学活动。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学生的兴奋性提高。红色使人兴奋,绿色使人平静,单调的色彩使人感到沉闷,不同的色彩可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例如:体育器材不同颜色的合理搭配,给人一种跃跃试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噪音会使人心烦意乱,注意力下降;异味更使人产生厌恶感,甚至头晕、恶心。

体育教学环境同样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教育环境的人际环境,它影响着师生的情绪和认知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引导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可以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以及体育意识的提高,有效的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认识,相互交往、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平时既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争取为体育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四、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研究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力争在体育教学中尽可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控的和优化的体育教学环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物质环境优化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较为复杂,既有物质的,有行的;也有心理的,无形的,只有当这些环境因素能更好地为教学因素服务时,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才能够得到正常发挥,才有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体育教学物质环境要有全局观念,视野开阔。体育场馆的建筑、布局要合理、内外部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利用,空气要流通,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供应要充足。足球场应种植草皮,游泳池的水质必须达到卫生标准,并保证安全。体育设施周围无干扰。注意体育教学环境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设备,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要从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角度考虑,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使体育教学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优化体育教学的社会环境

学校的体育社会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多种因素组成。优化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必须与优化其意识环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优化学校体育环境的整体效应。

(1)人际关系的优化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学生意识环境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个体之间、班级之间、群体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协调、融洽,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应该融洽,才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建立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2)体育意识的优化

人的行为、习惯取决于人的意识,意识的建立和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学校完善的体育设施,良好的体育校风、班风,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整洁卫生的锻炼环境,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种“迁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体育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当引起体育教育界的重视,我们应合理地创造、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环境,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9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牢记历史,方能避免扬长避短,重蹈覆辙。自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8次体育教学改革。

1.1旧体育的改造(1949-1953年)由于建国前长期受日本和欧美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加速旧中国学校体育改造和清除旧思想的影响迫在眉睫。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速肃清资本主义思想,对旧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和西方体育思想进行批判,学校体育进行了第1次全面的改造,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第1次学校体育改革正式开始。1952年,教育部和中央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此次改革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建立了相应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1.2劳卫制的推广(1954-1956年)为改变青年身体素质极度孱弱的状况,曾两次写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并下达“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实施劳卫制。1954年《关于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运动的联合指示》和《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的培养目标。我国第1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的制订,标志第2次改革的开始。新大纲和劳卫制的结合保证了我国学校体育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本次改革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初步实现学校体育制度化。劳卫制的推广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工具性,由于没有结合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加上其标准较高,项目较多,在操作和推广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伤害事故。

1.3体育教学的初步规范(1957-1965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学校体育的也开始迈上新的发展道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陆续颁布,有关的教科书也相继出版。《关于1957年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颁布,使我国各类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了依据,体育教学工作逐步规范。由于反斗争扩大化、运动中的“浮夸风”影响,学校体育系统出现了“四红运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大大地打击了体育老师积极性,最主要的是破坏了学校体育改革出现的大好形势。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体质大大降低,最后学校体育只能以休息来替代[2]。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恢复发展经济,“八字方针”提出和贯彻,“七千人会议”的召开,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体育得到重生,各级学校的工作条例的制定,学校体育逐步得到恢复,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4学校体育的复苏(1966-1979年)的十年浩劫、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冲突,学校体育都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军体课取代体育课,学校体育遭受严重破坏。北京会议的召开肯定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上来。1978年体育第1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进我国的《宪法》。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广泛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意见的通知》相继颁布,国家、地方体育管理和组织部门相继建立,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学校体育进入了快速复苏的新阶段。

1.5“三基”目标的提出(1979-1985年)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5次体育改革拉开了序幕。纠正了过分强调体育运动项目成绩的错误思想,确立了学校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学校阶段做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思想。会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加大学生用教材比重。本次改革,虽然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体质论”在当时学校体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

1.6教学理念的丰富(1986-1993年)1987年《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正式颁布,这标志着第6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本次改革要求各级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并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这为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实验做了准备[2]。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从此走上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受终身教育思想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丰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但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竞技化”,实质上改变的不多。

1.7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1993-2000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标志中国体育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强调体育教学大纲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体育活动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断弘扬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注重发展个人的能力,考核多样化。虽然“三级课程体系”似乎做到了灵活性和可供选择性的统一,但教材和教学内容全国统一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

1.8健康第一的倡导(2000年至今)为改变体育教学内容存在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需求、生活实际相脱节,不利于终身体育形成等现象,“新课改”开始。2001年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新课改”改变了体育课程内容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以及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建立了新三级课程体系。但是,“新课改”施行以来,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不但没有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还造成体育教师不知体育课“怎么上?上多少?上什么?谁来上?”的困惑。

2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审视

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既有成效,亦有不足。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客观审视,既能发现成效,达到扬其长,又能察不足,从而更好地避其短。

2.1体育教学改革之成效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历程,取得成效可谓有目共睹:一是教学理念实现了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由健康一元化的“增强体质”向健康多元化的“健康第一”理念的转变。二是随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国家体育教学自的下放,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竞技化等状况大大改观,教学内容生活化、地域化、趣味化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三是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受益其他学科的发展。随着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技术、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计算机科学的融入,新兴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体育课堂,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系的不断丰富。四是教学评价主体的丰富、功能的改变、内容的补充和依据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彰显人性化、科学化特征。

2.2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之不足

2.2.1健身功能的弱化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在现实中有被弱化的现象。放弃运动技术的传授,不在乎运动量和强度。相反,却在一味地强调学校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技术就是体育的外在体现,体育追求的是人类体能的不断超越,体能超越的实现只有借助运动技术才能实现。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体育理论》中体育的概念也强调体育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的重要性。杨文轩提出体育具有自然质、结构质和系统质三个层次的功能,学校体育归属自然质功能。可见,增强体质至始至终都作为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而存在,弱化学校体育健身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2.2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模糊不清建国以来教学内容和课程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部分。但“”期间的“军体课”和“扁担、莴笋、扫把、南瓜进课堂”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课程内容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的,并严格遵守运动技术形式规律和个体心理发展顺序,把运动技术项目科学规范的组织起来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而体育教学内容,则是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状况,经过对体育课程深刻理解,并对其加工改造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的具体的身体活动内容,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情境性内容。课程内容是总领,教学内容是细化。课程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导向,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不管何时都不能脱离课程内容的约束和框架。可见,“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是导致教学内容随意化的主要原因。

2.2.3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随着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新兴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方法却有被束之高阁之嫌。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不是彼此取代、彻底前人建立的东西。传习式教学法是体育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纠错等途径,指导学生领会、模仿、练习最终形成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新兴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未必一定有效。一味的追求时髦,全盘否定或淡化传统教学方法的作法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先进的技术方法,对传习式教学方法的革新。

2.2.4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地位经历了由“师道尊严”到期间的“地位丧失殆尽”,再由“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存到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历程。教师的主导地位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众所周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体现的,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水平,直接决定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好坏。因为求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的阶段,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仍处于心智不成熟,存在幼稚、片面和盲目等特征。教师的主导性得不到体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健身技能一无所获,他们的终身体育愿景也将黄粱一梦。

2.2.5学校体育“万能论”的错误认识近年来部分专家、学者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学校体育的功能出现浮夸化,几乎可以包治百病,这无意加深了公众对学校体育功能的错误认识。近几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咋舌叹息的同时,对学校体育功能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产生了很大质惑。学校体育究竟在做什么?改革有什么用?学校体育无疑就成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是的,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运动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12]也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不是万能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合力才有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3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展望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十”提出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矢志不移秉持学校体育的健康功能,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任务;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1-2项运动项目,在“学懂、学会、学乐、学健”[8]原则的指导下,逐步让学生具有“拿得出手”的专业化运动技能;再者,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方法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新兴的方法和手段要理智取舍。最后,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完善,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话语权加大,教师主导地位将重新树立。

学校体育教学范文第10篇

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一、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竞技为主,这就使体育教学变成了技能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受。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内容上比较单一,在教学活动中缺少趣味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学习需求。体育游戏是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前提下,进而完成对学生人格和体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新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运动从表面上看与学生的学习没什么关系,但是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从本质出发。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的体育精神,都会对学生的未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体育课堂中也可以采取比赛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学习兴趣,还能活跃体育课堂的气氛,进而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在学生对运动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能采取比赛教学法,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动作技巧。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特的特征。专科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可能活泼好动;在心理上其感知能力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专科学校教育时期学生的感知性和准确性都是在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专科学校的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心理上非常期望得到认可。体育教学是让学生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案,与学生进行情感上互动。快乐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原则是指体育教学方式要有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专科学校的学生人生价值观已经形成,并且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体育教学就是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充分的体现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专科学校的学生兴趣广泛,也比较有活力,一般男生喜欢球类的体育运动,女生偏爱运动量较小的体育运动,这就要求在设计体育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写生的兴趣,体育课程的开设要尽量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男生,可以开设不同的球类体育运动课程,并将对同一种球类运动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让学生们自行探究。例如,在进行足球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接触和认识足球,并进行简单足球技巧的教授。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混合搭配的方式使学生快速的参与到足球比赛中来。在运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设施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国的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在体育教学水平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例如,许多地区的学校,其他学科占用体育课的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还有一些学校在设计体育课程时,一味的沿用传统的体育项目,导致体育课程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育者要紧跟时展步伐,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目的。要想在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进行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只有体育教师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确定无危险性,才可以进行相关的体育游戏。要想真正实现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寓教于乐就必须科学的选择体育游戏,选取的体育游戏要符合专科学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是娱乐性和教育性结合的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体育知识,还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救助技能。例如,在进行球类运动时,难免会出现擦伤、肌肉拉伤等。假如学生没有掌握救助技能,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在救助技能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救助技能的演练,演习在运动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并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基本的救助技能。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行为上的联系,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师生互动教学的理解,应该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互动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变成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四、结论

不论是竞技体育运动,还是休闲体育运动,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们的思维灵活性和人体感知能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增长体育知识和提高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体育游戏,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文献,黄文治,邓伟,马斯河,李少华,斌.体育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体系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S1).

[2]刘建国,范秦海,李德甫,赵其林,赵斌,张殿亮,徐华.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

上一篇:实验室教学管理范文 下一篇:遗传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