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5 19:22:52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1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3.把握新教师的心理是“开锁”的钥匙。入职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输入过程,而是新教师积极主动的养成过程。新教师行为的变化,必须有新教师心理自身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调控系统”的密切参与,由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教师的“学生—教师”角色变化规律;研究新教师形成技能、知识结构的规律;研究新教师不断变化的态度和需要;研究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等。顺应新教师心理的教育,才是入职教育质量的保证。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2

[论文摘要]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编制方法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并对随机选取的132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工作热情衰减。初步研究表明,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5—0.898之间,分半信度在0.769—0.864之间,重测信度在0.598—0.634之间,量表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初步编制的幼儿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测量工具。

1引言

目前,对于职业倦怠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后仁‘〕,该现象就一直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重视。1980年,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将职业倦怠研究领域扩展到包括教师职业在内的众多助人行业后,教师职业倦怠就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近几年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中小学教师展开[Cz-s7,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涉世不深的孩子,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和全面素质教育的铺开,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承担着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教师正在逐渐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为了能够使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走向深人,突破“很多现实条件制约了深人研究和探讨教育者的职业倦怠问题,其中一个因素是缺乏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C}7的限制,本研究拟在借鉴国内外职业倦怠量表较新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一份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以满足当前幼儿教师教学与管理的迫切需要。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f表的编制与施测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Blase和Ricken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终导致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Maslach和Jacson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人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在此,我们将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界定为: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从而出现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

2. 2研究方法

2.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的形成

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收集:一是访谈。选取参加成人本科函授学员中的5名幼儿园教师和2名园长进行访谈,主题是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具体表现。研究者详细记录访谈结果,并认真分析和归类。二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工作倦怠测量与结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收集工作倦怠的具体内容和条目。本研究主要参阅的量表有:Maglach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8}、王晓春等的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以及国内已有的其他职业倦怠量表〔s-io7。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的意见以及自己对职业倦怠的感受,初步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初始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界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2. 2. 2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进行检查

先是研究者自己根据经验进行筛选,删除意思重复或者意思不明确可能产生歧义的项目。然后在2名幼儿教师、1名园长、1名心理测量学老师的主持下对问卷进行论证,对存在明显漏洞或问题的题目进行删除、修改或补充。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最后保留43个项目。将项目的顺序重新排列,形成正式预测间卷。其中7, 9, 19. 20, 21, 22,23, 25, 26, 27, 28题共11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2. 2. 3施测

随机选取温州市区7所幼儿园进行预测,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被试详细情况:幼儿教师高中学历(含中专)34人(25.800),大专92人(69.7 % ),本科6人(4.5});无职称62人(40.7%),低级职称31人

2. 2. 4间隔一个月后抽取第一次预测的5。名幼儿教师进行重测

2. 3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for windowsl3. 0和AMOS4. 0统计软件,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差异显著性检验、因素分析、相关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

3研究结果

3. 1项目分析

对11个反向记分项目进行重新记分后,计算43个项目的总分。将总分由高到低排列,选取前27%的被试组成高分组(36人),后27%的被试组成低分组(36人),然后比较高低分组在43个项目上的反应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显示,43个项目均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高低分组的反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3. 2探索性因素分析

3.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首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检验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参与因素分析的项目为43个,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1953. 873,KM()系数为0. 864,比较适合作因素分析。从碎石图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符合陡阶检验,而且最适合抽取的因素是三个,所以本研究指定抽取三个因素,称之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的三个一级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3. 178%。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1}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抽取出来三个因素,项目的最高负荷值为.850,最低负荷值为.550。第一个因素包括9个项目,涉及“我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我完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在我看来,我擅长于自己的工作”等关于个人工作成就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个人职业成就感”;第二个因素包括11个项日,涉及“我对工作经常感到负荷很重,耗尽心神”、“整天工作对我来说确实压力很大”、“我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筋疲力尽”等关于职业负荷、压力感受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第三个因素包括6个项目,涉及“我觉得教了这几年书之后,我对人对事比以前要冷淡了”、“我觉得幼儿教学工作使我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我xCT.~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等关于工作热情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热情衰减”。

3. 2.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三个一级因素的因素分析结果

因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的每个因素又包含较小的因素,所以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三个一级因素再进行因素分析,抽取出来的因素称之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二级因素。

第一个因素“个人职业成就感”参与因素分析的是9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647.352, KM()系数为0. 862,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抽取出来的两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67. 143 0 o 0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觉得我在为幼儿园作有用的贡献”、“在我看来,我擅长于自己的工作”、“我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等关于职业自我价值感受方面的间题,因而命名为“职业自我价值感”;第二个因素包括“我很容易就能理解儿童对事情的感受”、“在工作中,我能冷静地处理一些涉及情绪冲突的情境”、“我能有效地处理工作上或儿童的问题”等工作中涉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职业人际关系”。

第二个因素“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参与因素分析的是11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570.215, KMO系数为0. 889,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抽取出来的两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7. 028% o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觉得我的工作耗尽了我的精力”、“我觉得幼儿教育太辛苦了”、“我常对教育儿童或班级管理感到筋疲力尽”等关于工作精力消耗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精力枯竭感”;第二个因素主要包括“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工作时,我感觉非常累”、“工作让我有快要崩溃的感觉”、“我每天早晨起床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工作时,就无精打采”等关于工作负荷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负荷感受”。

第三个因素“工作热情衰减”参与因素分析的是6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309. 802 > KMO系数为0. 806,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72. 773 0 0。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对工作不象以前那样热心了”、“我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有贡献越来越不关心”、“我觉得幼儿教学工作使我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等关于工作热情投人和贡献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热情投人衰减”;第二个因素主要包括“我经常感觉自己不愿意儿童来找我,虽然从理智上我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态度”、“我觉得幼儿教育这份工作使我对人逐渐产生冷漠的感觉”等关于回避工作感受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回避工作”。

3. 3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信度检验

运用三种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一是重测信度,时间间隔为一个月,对预测对象的一部分进行重测;二是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三是分半信度。

表2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 870,分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界于0. 825-0. 898之f7;总问卷分半信度系数为0. 769,分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界于0. 796-0. 864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 643,分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界于0. 598-0. 634之间,说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及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稳定性良好。

3.4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效度检验

3.4.1内容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预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以下几点:(1)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2)文献中国内外研究者编制的、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关联的测验;(3)对幼儿教师的访谈;(4)请教和听取专家的意见。综合以上意见删除或修改被评定为不好的项目,最后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问卷。以上措施保证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 4. 2结构效度分析

表3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之间的相关矩阵,从表3看,相关系数最高的是第二个因素和第三个因素(0. 619),最低的是第一个因素和第二个因素(0. 310 )。总体来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之间的相关为中等偏低的水平,说明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全符合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

3. 4. 3预测效度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本研究用心理健康作为效标,检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心理健康的预测能力。心理健康测验使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PP.31-35)。结果显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级因素与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以及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界于0. 21-0. 53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3. 5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的理论模型,可以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研究采用AMOS4. 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总模型)设置了3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分别对应9个、11个、6个观测变量;模型一设置了2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分别对应6个、3个观测变量;模型二设置了2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分别对应6个、5个观测变量;模型三设置了2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分别对应4个、2个观测变量。根据修正指数设置,总模型中潜变量11和12的误差项之间相关,潜变量39和40的误差项之间相关,潜变量7和9的误差项之间相关;模型一中潜变量11和12的误差项之间相关,潜变量39和40的误差项之间相关;模型三中潜变量7和9的误差项之间相关。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总模型和两个修正模型的各拟合指数均有提高,得到最终模型。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职工教育 教师 对策

抓实职工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各级领导的共识。整合全兰州铁路局教育培训资源,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培训而成立兰铁职工培训站(2006年3月成立,下称培训站),是兰州铁路局、路局党委做出的战略性决策。随着兰州局职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2012年7月,培训站退出复退军人专业学历教育,转型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转型后的师资队伍如何适应新形势需要,是培训站当前面临的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培训站从事干部职工培训、特殊工种培训、函授学历教育专职人员和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人员共123人,其中专兼职教师共105人(专职教师60名,兼职教师55名)。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分别如表一~表四。

2 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资质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分析,面对当前中心工作的转移,教师队伍与当前新形势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2.1 队伍整体老化 从年龄结构看,全站专兼职教师105人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有8人,而46岁以上教师达51人,分别占专兼职培训总数的7.6%和49%,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就有13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上升趋势。这种队伍严重老化现象,势必严重影响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 铁路专业师资短缺 从职称结构看,虽然中级以上职称兼职教师达74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70%,工程系列职称专兼职教师57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70%,但全日制大专学历仅有44人,这其中不全是铁路主专业毕业。从专业结构看,由于长期从事学历教育,机械、工程建设、计算机、财经、卫生、师范及其他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就有68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65%,其中师范及其他类居多。而铁路主专业的运输、机务、供电、车辆、工务、电务专业合计37人,仅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35%,除运输专业(多为后取得学历)较多外,机务、供电、车辆、工务、电务专业专兼职教师十分短缺。

2.3 缺乏知识更新 铁路运营组织的变革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给职工培训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给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铁路改革发展前沿的知识、信息、技能,才能胜任当前职工培训工作。但由于培训站近5年从事复退军人专业学历教育工作,在教学组织上按照高等、中等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专兼职教师既没有充电的时间,也没有充电的机会,对铁路高速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规章等知之甚浅,对我国铁路改革的前沿信息、发展动态知之甚少。

2.4 现场经验缺乏 培训站专兼职教师绝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培训站是2006年3月整合而成,师资来源于原兰州分局职工培训学校、运输学校,武威分局职工培训学校、党校,银川分局职工培训学校、党校),无现场工作经验。还有一部分从原分局教育管理机关转岗到培训岗位,现场经验十分缺乏。加上近5年从事复退军人专业学历教育,到现场实践机会和次数都较少,因此,教师队伍现场经验缺乏。

2.5 工作热情缺乏 105人专兼职教师中,一半属兼职,来自于培训、特培、函授、综合、劳人等科室管理岗位,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相关的授课任务,在悉心钻研培训工作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部分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取得企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专职教师因缺乏约束激励机制、队伍老化,致使工作动力不足,他们很少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现场调查研究,丰富课题,挖掘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培训教材,影响培训质量。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依据兰州铁路局人才培训建设项目“到2015年末,将职工培训站建成国家或铁道部重点支持的人才培训基地”要求,根据当前工作转型的形势,务必快速行动,探索实践,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培训理念、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铁路技术知识和现代化培训手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1 立足现有师资,选准突破角度,推进教师队伍快速转型

3.1.1 自主选题,确定各自主攻方向 面对培训站专业学历教育中心工作向铁路专业技能培训转移的实际,引导教师紧跟培训发展形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把当前适应性强、并经过短时间内钻研能够投入使用的课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例如,当前应围绕新版《技规》、《行规》导读、新旧《技规》、《行规》变化,电气化铁路安全,劳动安全,DMIS、TDCS、CTCS—2,企业运输员、工务防护员、安全员等课题,定责定限进行合力攻关,使其尽快成熟,为开办新的培训班提供课题支撑。

3.1.2 巩固既有培训课程,研发拓展新的培训领域 在以往开展复退军人专业学历教育期间,开展特殊工种、通用工种培训仍是培训站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两项培训方面,培训站有较强的优势和成功的经验。应巩固特殊工种电工、电焊工、锅炉、厂驾、车床等工种培训课题,并向压力容器、水化验、机加工等课题拓展,丰富特殊工种、通用工种课题。不仅如此,要根据路局职工教育需要,尝试开发新的培训领域。例如,当前,应在运输业通信工培训、非运输业主要工种及以上职业资格等级的职工培训、新入路职工岗前理论培训、职教系统管理人员培训、专兼职教师培训、危险品专项培训、铁路防火安全培训等,完成一个,巩固一个,逐步拓展新的培训领域。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现状

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是指根据创业教育工作需要被高校聘用的、承担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且不列入学校正式编制的校外人员。为深入了解和探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笔者利用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举办的“高校《创业基础》示范教材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一契机,对来自全国参加培训的80所高校做了一次书面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及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均为97.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现将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状况概述如下:

1.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数量。在受访的78所高校中,“已聘用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高校68所,“尚未聘用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高校10所,二者分别占受访高校总数的87.18%与12.82%。从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数量看,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数与创业教育教师总量之比达到1/4及其以上的高校12所,占受访高校总数的15.39%;低于1/4的高校56所,占受访高校总数的71.79%。

2.受聘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来源。从受聘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来源看,有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政府及高校设立的科技创业园的高级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也有来自社会创业成功人士、优秀创业校友和教职工家属创业典型,而“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校友创业典型”分别占聘用高校总数的30.88%和29.41%。

3.聘用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做法。笔者从“人脉资源”与“学校选聘”两个维度对参培高校聘用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凭借“个人关系”和“朋友与熟人推荐”聘用兼职教师的高校共51所,占聘用高校总数的75%;而通过“学校建立一套选聘录用标准与程序”聘用兼职教师的高校17所,占聘用高校总数的25%。另外,“与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高校31所,占聘用高校总数的45.59%,而尚未签订书面协议的高校37所,占聘用高校总数的54.41%。

4.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任用与管理。聘用高校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任用,目前主要以“开展创业实践实训活动”和“开设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为主,二者分别占聘用高校总数的51.48%与33.82%;而“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仅占14.70%。再从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管理来看,“建立一套针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和“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分别占聘用高校总数的32.35%和39.70%;而二者“尚未进行”的分别占聘用高校总数的67.65%和60.30%。

二、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1.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所占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总量的比重偏小。1999年教育部在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依法实施用人自。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采取措施,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目前,有条件的高校顶编兼职教师一般应占到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1]从统计数据看,在受访的78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尚未聘请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细观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构成,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与创业教育教师总量之比低于1/4的高校占受访高校总数的71.79%。可见,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所占教师队伍总量的比重偏小。

2.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选聘录用程序失范。综观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知识、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以及创业实践经验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为弥补这一缺憾,高校需要广开社会人才资源,通过科学规范的选聘程序,吸纳和聘用优秀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然而,目前通过“建立一套选聘录用标准与程序”聘用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高校仅占聘用高校总数的25%,而凭借“个人关系”和“朋友与熟人推荐”聘用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占聘用高校总数的75%。另外,与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高校占聘用高校总数的45.59%,而尚未签订协议的高校却占聘用高校总数的54.41%。由此看来,高校在聘用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方面,带有较强的人为因素与情感色彩,缺乏严格规范的选聘录用标准与程序。

3.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偏少。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校内任课教师情况看,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二是“两课”教师;三是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政治辅导员和学工部门的管理干部。在这三类人员中,后两类人员承担的教学任务居多,而这两类教学人员大多缺乏创业背景与经验,不熟悉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需要一大批兼具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然而,目前受聘兼职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高校仅占聘用高校总数的14.70%。由此可见,兼职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明显偏少。

4.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绩效考评机制匮乏。为了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校应建立一套反映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工作业绩与教学水平的考评体系,并将绩效考评结果直接与他们的薪酬待遇挂钩。然而,从聘用高校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情况看,“尚未建立一套针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尚未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薪酬待遇直接挂钩”,二者分别占聘用高校总数的67.65%和60.30%。由此可见,聘用高校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疏于管理,缺乏严格与健全的绩效考评运行机制。

三、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的策略

1.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仅有《职业教育法》对于兼职教师做出概略规定,而我国教育领域基本性法律如《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却没有对高校兼职教师做出专门规定,从而使得我国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缺失基本法律依据。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应依据宪法,对上述教育基本性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兼职教师的规定,明确兼职教师主体资格、聘用方式以及高校与兼职教师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教育法律规定制定专门针对兼职教师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具体、细化兼职教师来源、聘任原则与办法等,从而为高校加强对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兼职教师实行科学与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2.规范选聘录用标准与程序,加大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力度。高校承担着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更要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制度。在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基本性法律中,有关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方面的规定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高校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框架下,自行制定针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主体资格、权利义务、职责要求、选聘原则、聘任程序、薪酬待遇、违约责任及其处理方式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选聘及聘后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建设优质人才信息资源库。高校要广开社会人才资源,加强与政府、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之间的密切合作,甚至可深入实地尤其是产、研合作单位调研,广泛搜集优质人才信息资料,如学历、职称、年龄、专业资质、工作经历、职业经验、业务水平、表达能力、兼职情况等,以便建立优质人才信息资源库,使其成为稳定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来源,从而为选聘管理经验丰富与实践能力强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提供数量充足的人才支撑。三是严格把好“入口”关。为规范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选聘录用程序,确保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质量,高校一方面可组织专家依据学校自行制定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标准,从众多人才中进行遴选,并对甄选对象的任职资格与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另一方面,对通过审核的人员再进行笔试与面试,进一步考查和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通过严格的审核、笔试与面试,避免在招聘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随意性,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吸纳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四是加大聘用力度。高校要根据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及现有师资的缺额情况,及时编制聘用计划。鉴于目前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所占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总量的比重偏小的情况,高校应加大对经过遴选综合素质优秀的人员进行聘用的力度,以确保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所占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总量的比重达到1/3及其以上。

3.适量增加课程教学任务,发挥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优势。创业教育涉及的学科与专业很广,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信息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讲授技能,更应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和具备扎实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让学生获取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积累创业经验、创新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由包括理论专家、技术专家、政府人员、成功的企业家、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类专家构成。让这些专家担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不仅在授课中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高校要给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压担子,适量增加他们的课程教学任务。以笔者之见,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比重也必须达到该门课程整体教学工作量的1/3及其以上。

4.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既是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工作的监督,同时也是对他们工作的全面总结。高校应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考核,并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范畴。为此,学校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据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实际,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与奖惩制度。二是学校可组织教学督导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院(部)系采取随堂听课、学生、同行及自我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本人并建立“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动态数据库”和业务档案,为日后续聘或缓聘提供依据。三是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可将支付给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教学酬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按兼职教师职称和承担课程教学课时计取的课时费;另一部分则为绩效奖励金,专门用于奖励那些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深受学生和同行好评的兼职教师。对那些教学效果特别优秀、表现尤为突出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可参加学院年度教学评优考核,使其享有专职教师的同等奖励。

5.健全保障机制,维护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合法权益。由于兼职教师的“兼职”特征,可能会出现享有与专职教师不同的政策待遇,长此以往容易使兼职教师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斯托弗(Stouffer,1962)提出,其后经过默顿(Merton,1968)的发展,成为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会产生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3]。如果兼职教师这种负面心理感觉无法有效消除,势必影响其日常的教学工作,进而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使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不产生这种负面心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确立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地位,把尊重理解、合理使用与培养提高作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二是改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与专职教师相应的办公与教学条件。同时在工作与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增加感情投入,拓展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渠道,多听取他们的愿望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政府、社会与学校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设立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薪酬、奖励、培训以及科研等所需要的费用,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4-371.

[3]StoufferSA.Socialresearchtotestideas:selectedwritings[M].FreePressofGlencoe,1962:21.Part-timeFacultyStatusquoan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高校 物流 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物流教育自2002 年以来迅速升温,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物流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 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学生达50万多人。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深化物流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物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效果是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笔者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于2011年4-6月对河南省20所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对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基本状况及实践能力

(一)物流教师的专业构成

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多由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机械专业转行而来,毕业于物流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见表1)。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为例,目前该教研室共有8名专任教师,其中1人毕业于物资管理专业,3人毕业于管理科学与工程,2人毕业于经济学专业,1人毕业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人毕业于机械专业,没有一人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或物流工程专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招聘教师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而物流专业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每年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很少,因此很多高校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担任物流教师。

表1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专业构成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二)物流教师的学历及职称结构

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为硕士学历,博士学历及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见表2)。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8名专任教师中,1人具有博士学历,4人具有硕士学历,3人为本科学历。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当中,中老年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

表2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学历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均衡,副高职称教师和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见表3)。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为例,目前8名专任教师中,1人具有教授职称,4人具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2人为讲师职称,1人为助教职称。中、高级职称教师所比例大,反映出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较高。

表3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职称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三)物流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调查情况看,河南省各高校物流教师基本不具备实践教学所要求的实践技能或能力较差,多家院校呼吁要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很少,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岗位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或调入的教师占物流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5%,曾经有过在企业兼职或挂职经历的教师占物流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10%,而且兼职或挂职的大部分不是物流岗位。二是持有物流执业证书的教师很少,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教师非常缺乏。目前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基本属于纯理论派,几乎没有物流实践经验。只有极少数教师持有物流师或高级物流师证书,经历过物流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因此,河南省各高校急需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教师队伍,以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进行物流实践教学。

二、河南省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健全,利用率低下

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各高校都很重视物流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方面也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高校的物流实验室仍处于建设阶段,设施设备不完善,加之难以承受设备运行、维护产生的经常性费用以及缺乏专职实验教师等原因,致使物流实验室及其设备在大部分时间成为摆设,教学利用率很低,难以满足学生掌握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需要。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我省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近年来省部共建项目在物流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500多万元,但是由于缺乏专职的实验教师,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又没有固定出处,因此许多实验课开不起来,设施设备大量闲置。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参观式实习”效果不佳

一是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稳定的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践教学效果较差。二是“参观式实习”效果不佳。出于减少风险的考虑,大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参与实际物流运作或管理过程,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只能隔着玻璃或围栏远观,基本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即使部分企业同意学生近距离参观,为了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或者防止商业机密泄漏,一般也是在实际流程没有运作的情况下进行的,收效较小。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物流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模式不稳定和实践课程设置混乱等现象。实践课往往依附于理论课,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实践课时与内容,其最大弊端是实践项目和实践要求往往由理论教师确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践项目往往得不到落实。实践内容多以演示和理论验证为主,缺乏设计、综合应用和创新型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实践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较差,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三、改善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走出去”、“引进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物流实践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要着力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在提高教师职称、学历层次的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服务于物流实践教学。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虚拟岗位轮换机制,定期与企业进行专业人员交流,分期分批安排物流教师去企业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并及时轮岗,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保持优良的师资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招聘一部分有物流从业经验的兼职教师,邀请物流企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定期到学校举办座谈会、报告会等,及时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认知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物流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各高校应结合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物流实验室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先建设核心部分,再依次建设其它部分。物流实验室要能够模拟和演示物流流程,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保障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物流实验室要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机会。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可以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双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订单式物流人才,企业可以将高校作为骨干培养、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的依托,实现双赢。

(三)深化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参加物流项目

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实际科研工作中来。可以对物流专业学生实行导师制,让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物流课题和项目,由导师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共同实践,这样既实现了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又培养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研究能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其教师主持的河南电力物资公司应急仓库项目、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物流园区项目、河南物资集团物流发展战略规划项目中,学生参与了前期调研、数据统计、可研报告编写、规划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完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课程

各高校应根据招生规模和学生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系统,包括课程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诸多要素。在制订物流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合理安排到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制作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形成科学、规范、全面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另外,为了保证物流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各高校还需要建立一套公正、实效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定期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鲍玉鑫,刘家枢.物流管理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情况调查――以辽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2]甘红云.关于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3]黎冰,武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物流技术,2010(1)

[4]梁子婧.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12)

[5]王永刚.面向企业的物流规划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7)

1本文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施途径改革方案;项目批准号:ZHJY09-01-25)。

作者简介:许良(1978-),副教授、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和国际金融。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6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ecent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has not adapted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ccording to these questions, combining with our teaching experience, we discuss on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curriculum reform from 4 aspects.

关键词:高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57-01

0引言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基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1]。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还不够合理,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包括有:一是对有机化学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是理论的从属;二是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新发展;三是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变化,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四是对实验后的总结不到位,流于形式。作为化工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则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1重视实验、提高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评定学生有机化学课成绩时,主要以理论课的考试成绩为依据,未反映也难于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2]。有机化学课程采用的评价标准一般是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终考试60%。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在其中处于从属地位,更体现不出实验的重要性,仅仅从成绩上很难看出学生对实验的真实掌握情况。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程度,并将有机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门课,单独考核,同时建立与之符合的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突出能力培养,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更符合化工类专业的要求。我认为有机化学实验评价标准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实验操作40%、实验结果30%,期末测试30%。将有机化学实验的训练放在平时,突出规范性,强调打牢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2不拘泥于书本,与科研相联系

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所使用的教材虽然多为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但这些教材一般与本科教材相仿,很多只是内容的多少和一些细节上的变化,无法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特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仅仅依靠书本,无法将学科的发展应用到教学中来。比如说“环己烯的制备”实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书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这样容易使学生过分依赖书本,一旦教材上没有说明的情况,便无从下手。长此以往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书本,更应该紧紧与科研相联系。比如,“环己烯的制备”实验中,书本中可以使用的催化剂是浓磷酸或浓硫酸,而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该反应的催化剂种类很多,可以是固体酸[3]、沸石[4]、草酸[5]、盐类[6]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催化剂,观察实验的进展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做实验的同时提高了对这个实验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靠书本,更应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3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的教学模式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由学生具体操作。这种“照方抓药”式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思维定势,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另外由于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效率。因此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样以“环己烯的制备”为例,可以利用CAI课件,将实验装置图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整个反应过程。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化工生产,将环己烯的工业制法进行与实验室制法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的差别。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踊跃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而不是事先什么都加以说明。学生遇到问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如“环己烯的制备”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油浴加热和电热套加热可能会有哪些不同;冷凝管为什么不用空气冷凝管等等。教师适时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实验的认识。

4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教训

目前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做实验,然后上交实验报告。至于实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和学生都很少去考虑。教师课后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不仅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服务,还可以加深对实验的认识,从更深层次去认识每个实验的根本。如“环己烯的制备”实验中,关于分馏柱顶部温度控制问题,控制在73℃以下和90℃以下为什么会有不同,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为什么接收瓶要放在冰水中,还有哪些实验接收瓶需要放在冰水中的。同学之间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收率,是人为原因还是其他原因等等。通过对以上诸如此类问题的总结,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刻的研究教学过程,并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使我们正确认识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教学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点之外,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综合性实验,并强调学生的协作意识。

总之,加强高职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要更新观念,构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落实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尚蓉.我校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09,3:70.

[2]项东升,胥传森,周秀芹.高职高专化工类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4:139.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 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因素。

分类号 G443

1 引言

工作满意度是指组织成员根据其对工作特征的认知评价,比较实际获得的价值与期望获得的价值之间的差距之后,对工作各个方面是否满意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国外有关工作满意度的研究都证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绩效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组织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

但是,我国专门针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仅有十多年的时间。如,冯伯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对北京的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过研究;同期还有陈卫旗对广州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述两个研究关于工作满意感的具体指标不尽相同,前者主要关注自我实现、工作强度和工资收入等方面,而后者主要关注同事关系、社会认可、工作成就、工作条件等方面。进入本世纪,也有一些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例如,诸葛伟民关于浙江、上海、江苏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王祖莉关于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述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工作满意度的差异,而对工作满意度本身并没有做更深入的探讨。

鉴于上述情况,本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应由哪些指标来体现?第二,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总体现状如何?第三,就中学教师而言,哪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按照城市与农村中学、重点与普通中学、公立与改制学校的标准分别从城区选取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从郊区选取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一所体制改革学校共5所中学的教师。被试人数为557人。

2.2 测量工具

采用蔡秋月2001修订的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aire,MSQ)。该测量工具的记分方式采用Likert 4点记分法,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MSQ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为Cronbacha=0.79,效度可靠。

3 研究结果

3.1 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

依照Likert 4点记分法,每个测量条目的理论中值为2.5分,工作满意度的各个因素及总体满意度得分按所含条目的不同,其理论中值见表1。

从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结果看,中学教师在总体满意度上的平均值为46.86,高于理论中值37.5;外在满意度的均值26.24,高于理论中值25,内在满意度的均值15.29,高于理论中值12.5。这表明中学教师的工作总体满意度观察值高于理论值。

在对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分析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就工作满意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是按照工作满意度每个题目均值大小进行排序的结果,排在前面的是教师对于工作本身的满意状况,排在中间的是教师对于工作稳定性和舆论评价的满意状况。排在后面的是有关分配的满意程度。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于工作本身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所得到的报酬不大满意。

若将上表中属于外在满意的每个题目均值按大小进行排序,则排在前面的是教师对于工作环境的满意状况,排在后面的是有关工作状况满意程度。这说明了教师在外在满意方面,对于工作环境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工作强度和所得到的报酬是不满意的。按照内在满意每个题目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排在前面的是教师对于工作本身道德价值的满意状况,排在后面的是有关工作所带来的荣誉和稳定性的满意程度。这说明教师对于职业的道德价值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所受到的舆论评价和工作稳定性是不满意的。

3.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差异检验

3.2.1 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性别差异检验

对不同性别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教师对于总体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内在满意度都不具有显著的差异。

3.2.2 年龄对于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差异检验

将教师按年龄分成5个年龄组,对各年龄组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5个年龄组总体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内在满意度都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26-35岁之间的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内在满意度都最低:46岁以上的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内在满意度都很高。

3.2.3 工作满意度的学历差异检验

将教师按学历分成4个组,对不同学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总体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内在满意度上,不同学历之间有显著差异。学历越高,不满意的程度越大。中专及其以下学历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内在满意度都比较高。

3.2.4 工作满意度的职称差异检验

对不同职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内在满意度都具有显著差异。随着职称的升高,工作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中教高级教师对于工作满意度均值最高,依次为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中教三级的工作满意度最低。

3.2.5 职务对于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差异检验

将教师的职务分成校级干部、主任级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普通教师五级,对不同级别职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职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和外在满意度差异非常显著,其中校级干部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最高;教研组长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最低。但是内在满意度方面,不同职务之间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4.1 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结构

工作满意度的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其基本结构,一切关于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都基于此。对于工作满意度的结构,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涉及的项目内容基本上都是相似的。一般都会涉及到以下因素:社会及技术环境因素(包括上司、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方面)、自我实现因素(个人能力得到

发挥)、被他人承认因素(工作的挑战性、责任、工资、晋升)等。陈云英和孙绍邦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划分为领导管理、人际关系、进修提升、薪水、物理条件、工作性质等六个维度。冯伯麟认为教师工作满意度是由五个维度构成:自我实现、工作强度、工资收入、领导关系和同事关系。陈卫旗将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划分为领导与管理、工作成就、学生品质、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收入与福利、同事关系、社会认可、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和条件等10个维度。胡咏梅则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划分为七个维度:对领导与管理的满意度、对发展环境的满意度、对付出一回报合理性的满意度、对自我实现的满意度、对同事关系的满意度、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和对学校声誉的满意度。

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方法,得出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二维结构: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衡量个人对于工作本身的感受,如工作的成就感、自尊、自主、回馈性、掌握控制感等等。外在满意度衡量对于工作本身并无直接关系的方面的感受,包括主管肯定与赞许、同事间和谐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高薪及升迁等。

以前研究者所归纳的工作满意度的不同维度,就其内容来看,其实都可以归并到内在或外在满意度之中。本研究这样划分,最明显的好处是更容易对不同研究进行横向比较。

4.2 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教师总体上对于工作是比较满意的,他们对于教书育人这个工作所能获得的成就感非常满意,对于学校的物理环境和舆论评价比较满意,但是对于报酬不满意。这一结果与我国已有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工作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本研究发现教师们对于工作稳定性的满意程度不高,这样的结果与以前的研究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近年来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有一定关系。一系列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导致对教师知识更新的要求加大,而教育评价体系变化不大,从而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与近期北京市启动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有关。这提醒人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保证教师获得及时的知识更新;同时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稳步推进。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不同性别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赋予了不同的期望。这可能导致男女对职业的要求和期望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不同性别教师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我国已有研究没有发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基本一致。这可能由于我国所实行的男女平等政策得到长期有效地执行,深入人心,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已经淡化。在学校里,男女教师承担着同样的工作任务,扮演着同样的工作和社会角色,面临着同样的职业要求和社会压力。他们同样重视职业发展和理想追求,从而表现为男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

关于年龄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Herzberg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在开始时比较高,然后下降,接着又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国内对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年龄关系的研究,大多发现相关性水平显著。朱继荣通过年龄分组后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年龄与满意度呈“U”形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其中26~以35岁之间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及内、外在满意度都最低:46岁以上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都非常高,并且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基本上呈现“J”形关系。这一结果可能与我国近年来执行的教师管理政策有关。我国现行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只有中教三、二、一和高级,而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本科学历的教师转正后就是中级职称,但是单位里高级职称名额有限,由中级职称晋升为高级职称的很大。这些因素导致这个年龄段的老师不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行政上出现了天花板效应,进而导致工作满意度低下。可是26~以35岁之间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已经驾轻就熟,年富力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低下,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工作,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于学历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王祖莉的研究结果是学历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只是在报酬一项上,学历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但是本研究结果表明,学历的差异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基本上呈现随着学历的提高满意度下降的趋势。本研究认为,由于北京地区长期实行结构工资制度,学历的差异只在基本的国拨工资中有所体现,而国拨工资只占教师收入的比率较小,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岗位工资和福利,而这些收入与教师的学历关系不大。这可能是导致拥有高学历的教师工作满意度很低。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职称是他们学术地位的象征。本研究结果表明,职称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中教高级教师对于工作满意度均值最高,依次为中教一级、中教二级,中教三级的工作满意度最低。与王祖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学校工作不仅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务的高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是否有差异,是本研究需要验证的另一个问题。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职务的差异导致工作满意度、外在满意度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校级干部对于工作满意度和外在满意程度最高;教研组长对于工作满意度和外在满意程度最低。但是职务的差别没有带来内在满意的差异。对于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相对于其他的行政职务,教研组长更多的侧重于业务指导,他们拥有的行政资源极其有限,而业务指导的要求又很高。目前的中、高考都是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检验教育组长业务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是师生素质、教学的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等等又是他们的权力难以企及的,这有可能导致他们的工作满意度降低。

5 结论

中职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教学管理;PDCA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55-02

一、前言

高职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一次完成,而有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同时,对高职教学管理有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要求,即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诸如不了解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单凭经验使具体工作停留在一次操作上;感觉对管理项目计量困难、执行目的性差;因存在一些局限问题而造成管理的整体综合效果不高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妨碍了高职教学管理不断迈向新的水平。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使高职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摆在广大高职教学管理者面前急待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使教学各项工作达到最优化,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ISO9000标准中,总结出PDCA循环模式(本文简称PDCA模式),它遵循反复“实践-认知-提高”的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规律,具有规则严谨,程序规范,层次多样的特征。笔者总结近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在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PDCA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充分体现了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其科学性、规则性、机动性和灵活性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如果我们在高职教学管理中采用PDCA模式,并且运用正确恰当,必将能够解决当前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促进高职教学管理向科学管理的理念延伸,实现高职教学管理工作良性循环和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PDCA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一) PDCA模式的内容

PDCA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和七个步骤。

这四个阶段的是:(1) 计划阶段P:包括制订方针、目标、计划书、管理项目等;(2) 执行阶段D:即实地去干,去落实具体对策;(3) 检查阶段C:对策实施后,评价对策的效果;(4) 处理阶段A: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化,以后按标准进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轮PDCA循环解决。

上述四个阶段包含七个步骤:其中计划阶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骤: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确定目标;第二步骤: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第三步骤:从影响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中找出主要原因;第四步骤: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拟定措施计划。

执行阶段是第五步骤:即执行措施,实施计划。检查阶段是第六步骤:检查效果,发现问题。处理阶段是第七步骤:进行经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肯定下来,纳入标准;同时,将本循环中遗留的问题提出来,以便转入下一轮循环去解决。

PDCA循环就是按照以上四个阶段和七个步骤,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二) PDCA模式的特点

(1) PDCA循环四个阶段缺一不可,先后次序不可颠倒并紧密衔接,连成一体。

(2) 周而复始、循环不停。管理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的运转。

(3) 大循环套小循环的组成结构。PDCA循环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循环组成。例如:一个高职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就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领导班子建设、职能部门和系、部的组织建设、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教职员工的思想建设、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等就是小的PDCA循环。其中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个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循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4) 螺旋式的提升。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每一次都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循环,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些问题,管理工作就上一个层次,就象螺旋一样不断上升。

(5) 标准化的运转。基于ISO9000标准的要求,PDCA循环必须围绕标准而运转,及时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修正错误,以便在下一次循环中扬长避短;同时在循环的过程中,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上升为新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循环正确、健康的运转。

三、PDCA模式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流程

上述PDCA模式的基本原理、阶段和步骤,特别是其面向过程的方法模块,完全适用于高职教学管理实际运作。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体现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这就是PDCA模式描述的不断循环和螺旋提升的过程。实践证明,采用PDCA模式的共性过程来规范高职教学管理的具体个性,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现在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依照PDCA模式的四个阶段和七个步骤,介绍PDCA模式在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流程:

(1) 第一阶段:策划阶段

第一步: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分析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具体是根据学年、学期的总体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收集反映教学管理工作状况的数据和资料。要特别注意找出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中未能实现的项目或过程,并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还要注意对异常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排除错误的判断。

第二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这些成因包括基础性保证因素、观念性保证因素和职能性保证因素等。具体可以运用上一步采集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集思广益,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各种原因,并逐个分析论证。

第三步:确定主要原因。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往往是很多的,而主要因素总是起关键性作用,要解决问题必须从主要矛盾入手。针对第二步的结果,我们要经过分析论证找到主要因素,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教师测评中,年轻教师实际阅历少、经验不足是主要问题:中青年教师教学态度的好坏、科研能力的强弱是主要问题;老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知识老化现象是主要问题等。

第四步:是本策划阶段的输出,要制定出文件化的“改进控制准则和方法”。对于已经建立了“文件化教学管理体系”的部门,其输出的形式可以是“工作计划”,在此计划中应确定相应的改进途径、方法和过程控制要求。例如针对教师测评,对于年轻教师,制订“以老带新”计划;对中青年教师制订“科技创新”计划:对老教师制订“进修及自我知识更新”计划等。

(2) 执行阶段

第五步:执行阶段,这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步。为此要对所有相关的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心,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策划阶段所确定的目标。例如要求年轻教师在一年内要做到熟悉教材,讲课流畅,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特别是要强化实验动手能力;要求中青年教师通过考核加强科研能力的提升;要求老教师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内外培训,进行知识更新等。

(3) 检查阶段

第六步:检查工作效果。对照“改进控制准则和方法”检查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检查,可以了解实施过程中哪些工作项目已经圆满完成,哪些工作项目还需继续完善;成功的经验有哪些,不足和教训又是什么。要将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形成检查报告。这是承上启下的一步,既总结过去,又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4) 处理阶段

第七步: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经过检查后,已经弄清了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要把确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对于制订的标准过高或过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使之符合高职教学管理的实际环境。要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记录备案,防止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并对问题涉及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罚,以维护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最后要做的是对本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方案,以便转入下一轮PDCA循环中去解决。这样本次循环的第七步就能顺利地过渡到下一轮循环的第一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管理体系。

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总结了PDCA模式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应用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下:

(1) 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高职院校首先要有一个“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教学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即有一个总体的教学管理目标和方针;然后是系统地识别教学管理运作所需要的各个过程;进而对这些过程实施和加强PDCA模式的管理。

(2) 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的所有过程加以充分识别,并识别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以及相关的活动,确定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这些过程的工作程序。这一步十分关键,因为如果连过程都没有办法识别清楚,那是无法采用PDCA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的。

(3) 为使这些已识别出的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对这些过程给出过程控制的准则和方法,并要形成文件,进而采用PDCA模式对这些过程加以管理。

(4) ISO9000标准的基本要求是管理的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全员性要求与高职教学管理工作有关的所有人员都要参与,并要从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入手,做好计划,实施检查、落实、处理等管理工作,如果缺少某一个环节,PDCA循环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全过程性要求要对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各个计划过程、实施过程、评价过程、反馈过程等进行管理,由于这些过程之间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此缺少一个过程就会造成PDCA循环的中断。全方位性要求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从内到外、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目的等都要加以管理,因为这是教学管理工作内在要求所决定的。

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由于采用了PDCA模式进行高职教学管理,基本消除了以前光有制度,不抓落实的状况;也基本解决了对管理项目计量困难、执行目的性差的现象;全体教职员工逐步形成了按规章制度办事,你追我赶的好趋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管理向着科学管理的理念延伸,教学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教学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 董文尧,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上一篇: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联通公司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