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15:37:24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科技实力; 地区差异;江苏省;各辖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42 —03

引言

地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地区的科技进步,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而地区科技实力的评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有从三大经济区域的空间视角探讨其科技实力[1],有对各省区的科技实力进行研究[2~5],也有从省内地级市角度进行区域科技实力评价[6]。针对江苏省的科技实力评估研究,卢子芳、李炳军等对江苏省于20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期的科技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分析[7—8],江志堃则对江苏省内各辖市的科技实力进行了研究[9],但他们都是2004年及其以前的科技情况,有必要对江苏省各辖市最近科技发展状态进行再认识、再评估,为江苏省及其各辖市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区域

江苏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土地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口7869.34万人,经济比较发达,2010年,GDP41425.48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GDP的10.4%, 现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共13个市。本文将对其13个辖市2010年的科技实力进行评估研究。

二、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指标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江苏统计年鉴》。根据文献研究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我们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等7项指标作为影响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主要因素,指标数据见表1。

表1 2010年江苏省各辖市科技实力影响因素指标数据

数据来源:《2011江苏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借鉴华长明等对中国与各国(地区)科技实力比较分析的方法[10]。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等7项指标,均以苏州为100,指数化后得出科技实力综合指数En,对江苏省13个辖市科技实力进行定量比较。将表1中的指标数据记为xmn,m=1, 2,…, 7,按表中从左向右顺序代表指数项,n=1, 2,…, 13,按表中由上往下代表各辖市,将选取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等7项指标指数分别记为I1n、I2n、I3n、I4n、I5n、I6n、I7n,各辖市各项指标指数为Imn=xmn/xm7,各辖市科技实力综合指数En= 。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2010年江苏省各辖市科技实力相关指标指数(表2)。13辖市科技实力各分项指标指数可表示为图2,科技实力综合指数及其排序可用表3、图3表示。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大力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和谐*建设夯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二、主要行动和职责分工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切实把科学教育摆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订全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实施计划,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把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

2.根据未成年人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广泛开展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活动。要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学家进校园、校园科技节等科普系列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

4.加强校外科技活动场所建设,完善科技教育辅导机制。结合城市公益设施布局和建设,配套完善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场所,“*”期间每个县(市)区都要设立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健全市、县(市)区两级少年宫、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加强以上设施和场所的科学教育功能。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扩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渠道和机会,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5.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要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少儿科普文艺与少儿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要开辟科普专栏或专题,加大科技传播普及力度。以上由市教育局、团市委牵头,会同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科技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广电局、市环保局、市社科院、市妇联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绿色证书、科技和创业等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加大对农业生产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训,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民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力,力争使80%以上的农民能够熟练掌握1-3项农业新技术和实用技术。

2.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组建和充实农业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通过举办科技下乡、科技赶大集、专家讲座、样板示范、田间学校、农业科技书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重点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保护耕地、清洁生产、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3.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到2010年,使全市2炖3的县(市)区成为全国、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并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园区和基地的示范作用。

4.重点推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农村科技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重点扶持一批农技协成为当地产业发展骨干。深化发展农村科普“五个体系”,不断完善从技术推广、培训到生产、销售一条龙技术服务。到2010年,使全市35%的农民加入各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经济组织。

5.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县乡村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引导和信息服务,开展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阳光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力争“*”期间培训农民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

6.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深化“科普村村通”工作,依托中小学校、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培训中心、文化站,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在全市范围建成“一站、一团、一栏、一员”科普网络,即建设乡镇科普活动站、县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村科普宣传栏和村科普员。

以上由市农业局、市科协牵头,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把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并作为各类职业考核、鉴定的内容。

3.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及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期间,力争培训各类职工50万人次以上,其中,再就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4.建立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讲理想、比贡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活动。

5.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大学、市民学校的作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大对社区公共科普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社区都建成并健全包括图书阅览、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多动能的每万人至少500平方米的室内科普文化场所。

6.加强科普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社区科普活动的机制和方式。逐步建立服务街道、社区的基层科普组织网络,发展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培训科普志愿者,引导社区居民开展自*服务;依托各级学会发展服务于社区的科普专家队伍,与社区建立定向的服务机制;大力推进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和教材开发,提高科普大学的教学质量。

以上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经委、市总工会牵头,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广电局、市环保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终身学习机制,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建立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学习培训制度。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校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组织、人事部门在公开招考公务员、竞聘领导干部中,侧重对科学素质的考察,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

2.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带动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要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系列科普报告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有关科学纪念日期间带头参与科普活动,各级各部门适时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

以上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牵头,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社科院、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五)大力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普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壮大科普讲师团队伍;实施城乡科学教育教师互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推进教育界和科技界的互动,建立双方合作共同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3.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加强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各类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编写、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4.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进一步增强行政院校和干部学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技培训。

以上由市教育局、市人事局牵头,会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科院、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六)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建立全市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一批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内外市场;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成立科普作品创作组织,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

3.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

4.制定落实相关地方法规和规章,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以上由市科协、市科技局牵头,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广电局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七)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建立公共科技传播平台,加大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市、县电视台、电台要增设科技频道、科技栏目,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2.提高科技频道、科普网站的专栏制作传播质量,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鼓励、支持电视台、电台、报纸等科技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并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知名科技栏目、科普网站和科普传播机构。

3.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科普文化市场。鼓励和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创办广播电视栏目、科普传播机构、科普网站等,开发与经营科普类广播影视节目、书刊、音像制品、教育和游戏软件等,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文化产业格局,推动*市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

4.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5.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充分利用网站(页)、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展科学教育与宣传。

以上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市广电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院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制定全市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规划建设市科技馆,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积极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完善四级科普设施建设体系。加快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4级科普设施建设步伐,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力争使每个县(市)区都有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科技馆;在城乡社区继续建设和改造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增强以青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3.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

4.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落实所有科普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众定期免费或优惠开放。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

5.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制定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的资质认定办法,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结合泉文化,突出科普特色,积极培育科普旅游产品。

以上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牵头,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责任部门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市里已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市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县(市)区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全面规划、协调、督导《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及进度情况。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范围积极开展工作,牵头部门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会同责任单位研究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三)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科学素质纲要》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教育、科普经费,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各自承担的实施任务,按财政预算管理规定和现行资金管理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四)建立定期监测、评估和分析机制。从20*年开始,按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市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和分析机制,定期对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进行评估,为提高*市公民科学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3

一、加强行风领导,注重健全制度

年初,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行风工作责任制,调整了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会议进行了专项工作部署。此外,根据“一岗双责”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把行风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季度进行讲评,增强了领导抓行风工作的责任心,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行风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

本着“双公开”的原则,对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部门职能、工作职责、办理指南等,一律实行“双公开”,并及时进行补充、更新。要求“简单问题立即办、复杂问题限时办、重大问题限期办”,做到件件有落实、有反馈、有回访,使服务对象的满意率达到100%。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实行领导干部“述廉”等制度,做到指导监督形成合力,真抓实干力求实效,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局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到行风、作风和党风建设活动之中,主要领导总抓,分管领导主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合力抓,做到抓好本级,带动下级,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身作则做示范。

为确保行风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我局十分注重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内部管理机制。对科技各项业务的开展,局班子成员定期进行通报分析研究、查找管理漏洞;对专业性强的各类科技经费资助工作,实行局班子成员初评、省市专家小组估评、区领导或区评审委员会复审等机制。二是强化内部监督。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了一名副局长负责财务审批;对局机关的行风情况定期进行督查、讲评和报告等。三是建立行风情况征询调查制度。局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服务单位征求意见、及时查找问题整改。对科技经费资助评审会、重大科技、科普活动等都能主动邀请区行风评议员参与指导监督;对较大的物资采购都能按程序报批、区政府采购或内部组织招标,有效确保科技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地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局的行风建设。

二、加强理论学习,注重五个结合

年初,区科技局党组对照区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1号文件《关于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的通知》,按照局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年度意见,专门安排三天时间,采取党组成员轮流辅导报告的形式,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化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先荣在学习辅导报告中,要求科技工作在全面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上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科技工作的正确思路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二是科技工作要把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奋斗目标。三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城区竞争的新优势。四是要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科学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五是要全面落实十七大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科技局在学习的基础上,十分注重组织全体干部赴各联系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开展主题宣传实践和科技服务月活动,把编印的《科技政策汇编》及时地送到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手中,不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技服务活动引向深入、落到实处。

另外还结合实际,通过上党课、听报告、办培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学习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省、市委有关解放思想大行动的文件精神,学习现代经济、科技和法律知识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有效地将我局工作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党风和行风”活动的要求上来,保证了活动的开展和工作的落实。

三、加强廉政服务,注重区域创新

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工作的新方针,围绕全区“南有CBD、北有新天地”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服务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自主创新机制,在行风建设方面,十分注重廉政服务于科技、安商稳商于*,扎扎实实确保我区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并在建设省科技强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加强综合协调管理,推进区域科技进步

一是成功创建了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主要领导的直接参与下,我区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十七个部委联审;2月26日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填补了全市空白,成为全省首个纯城区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10月18-19日成功地承办了2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和全国第六届部级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邓楠等3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展开了一场理论强、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泛的高层与基层相结合的学术交流。

二是筹备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10月10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大会,对我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部署,并对*星火电子商务产业园、浙江传媒创意产业园进行了授牌。

三是完成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召开了全区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考核会议,部署了*区20*年科技进步目标,并将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区委组织部,顺利通过了*市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实地考核。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组织产学研合作。开展创新载体调查,指导10家企业申报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有3家被批准为市高新企业研发中心;组织*金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加浙陕暨*西安创业创新合作洽谈会,与西安交大签订了共同开发海域机械航拍系统协议。组织*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浙江省第六届科技成果交易洽谈会”。10月,我区又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日报分别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

二是指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创新计划132项。目前,有36个项目列入市以上科技发展计划,其中:5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获得500多万元专项资助,8个项目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有7项科技成果获20*年*市科技进步奖,2项科技成果被市科技局推荐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评审。

三是专利申请、授权双增长。帮助*新源电子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华东水利勘测设计院等2家企业申报市级专利试点企业,并通过了评审。组织*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13个产品参加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的20*年工业设计大奖赛。对获得240个专利授权单位或个人,按照科技政策兑现了25万元专利奖励或补助费。1-9月,全区申请专利862件,同比增长18.73%;专利授权595件,同比增长26.60%。

四是科技服务取得新成绩。1-9月,区科技局会同各街道、部门共同引进科技企业154家、注册资本19823万元,科技类中介机构119家、注册资本4966万元;认定技术合同702份,技术贸易额1.27亿元。网上技术市场已征集技术难题34个;产学研签约2项,签约金额220万元。发展科技信箱会员单位93家,吸收二级个人会员和信箱管理员345人。

五是开展了区级研发中心认定工作。目前已对8家企业申报的区级研发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

(三)集聚区域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依托*市创新创业新天地,引导企业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目前,园区已引进电子信息和科技孵化企业31家。

二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培育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9家。指导原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做好重新认定的准备工作,全省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示中,我区15家企业榜上有名。最近,7家企业成为全省第一批按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月,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96.94亿元,同比增长18.42%。

三是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同比增长。新培育*赛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成为省级软件企业,全区省级软件企业累计达25家。1-9月,列入市信息办统计的软件与信息港备案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74亿元,同比增长31.42%。其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20.81%。

四是扶持发展电子商务。争取*市第一单创投引导资金300万元,我区配套300万元,吸引市内外风险投资公司跟进出资3000万美元,支持*畅翔科技集团创办“畅翔网”。我区浙江和平钢铁网络有限公司(中国钢铁网)、浙江易合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商网)等企业成为*市重点扶持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五是孵化器建设上新台阶。区科创中心完成了搬迁工作,在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了孵化器基地,全区孵化器面积扩大到5600平方米。1-9月,新入孵企业12家,区科创中心现有孵化企业80家、注册资本8205万元;孵化企业实现总收入6637万元、利润115万元、上缴税金241万元。浙江工大盈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表彰为*市科技创新十佳科技型初创企业,区科创中心被表彰为*市科技创新十佳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围绕创新型城区建设,大力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一是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组织有创新的科普活动。1月23日,召开了区科协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将组织有创新和特色的科普活动作为全年重点工作,动员全区学协会和科技工作者投身到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区活动中。3月,召开街道、部门科技助理员和科协秘书长会议,布置30项重点科普活动项目;要求各单位组织一批有创新的科普活动。4月,召开全区科学素质暨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面部署了20*年的科学素质暨科普工作。6月,组织30位优秀科技工作者开展座谈、体检疗养,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委“两个”文件精神,参与企业研发活动。

二是围绕科技活动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5月17日-23日,组织开展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区”为主题的20*年科技活动周暨科普宣传活动周活动,并与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举办了开幕式。组织开展了节能环保科普活动、网上奥运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进工地、健康科普进社区大型公益义诊活动、创建绿色节能型校园科普宣传展示活动和崇尚科学反对大型图片巡回展等

三是创新科普阵地,拓宽科普渠道。首创了社区科普庭院、科普老年食堂,科普设施进机关、科普知识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载体,通过区政府大楼楼层电梯口液晶电视、食堂内安装大屏幕液晶电视定时播放科普知识,为社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全区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共开展重点活动140余项。

四是深入宣传动员,科普日再现科普热潮。9月21日晚,浙江省、*市科普文艺进社区活动暨*区20*年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在*区石桥社区举行。科普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和科普文艺演出活动吸引了近2000名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国家一级演员的独唱、省科普艺术团的杂技、魔术、*科普艺术团的群口快板和科普知识有奖竞答等节目精彩纷呈;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小夏和李晶的联袂主持令居民喜出望外。全区在科普日期间共开展重点活动105项,生动而有效宣传了今年全国科普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这一主题,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与好评。

五是整合科普资源,扩展科普品牌。全面开展了百场科普讲座、百场科普电影和百场科普文艺演出进社区及企业、百团科普旅游进科普教育基地、百幢科普楼道示范工程和百座科普画廊画板展等“六百”科普活动,探索科普市场化运作机制,培育一批科普中介机构,深化“六个一百”宣传活动。加强科普农贸市场管理,努力打造科普庭院品牌,深入开展创建省市级科普示范社区活动。

六是协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重点提升三类人群的科学素质。我区除了抓好各牵头部门落实协调工作外,区科协重点抓好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科学技能免费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有电脑初级培训班、酒店服务业技能培训班和企业职工技能安全生产培训班。时间10月24日-12月25日,每晚19:00-21:00。10月17日,正式向*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招生,到22日上午报名总人数已超过600人。在报名过程中,一些外来务工者对于此次的免费培训充满了感激:“我一直很想学电脑技术,但外面的培训收费都很高,我们外来务工者收入本来就有限,这次开设免费培训班我一定要参加学好!”。10月24日晚,首期三个班分别在光明中学和求知小学电脑教室开班,23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按时参加了培训。区科协领导分别作了动员讲话,学员学习非常认真,求知欲强,其中有一个学员自觉维护课堂纪律。

七是夯实科普基础,抓好创建工作。落实8个社区开展创建省级、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累计全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9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18个、科普文明社区达到65个。新建5个科普画廊,全区84多座标准科普画廊可展1736块90×120㎝的科普画板,内容更新建立了统一管理制度,基本做到每月更换一次。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新命名了朝晖公园为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纷纷报导我区科普创新活动。全区的科学素质建设做到了:领导重视意识强,氛围浓厚结合好,活动丰富工作实,整合资源创新多;实现了由点到面,由被动到主动,由讲座展览到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科普形式的转变。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地政府要对科普设施建设予以优先重视”。市委、市政府对科普事业十分重视,决定建造“市科普活动中心”。为做好筹建前的工作,我随市科协考察组一行实地考察了广州、东莞、深圳、珠海及哈尔滨、沈阳、郑州、合肥等地的科普场馆,并与场馆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通过考察、研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就如何建设我市科普场馆提出一些我的看法和建议:

一、科普活动场馆是一项必备的科普设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各地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他们都有这样的共识:科普场馆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客观需要,是科教兴市、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需要;是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为提高自身科学技能,接受再培训教育学习的需要。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自我发展和前进的重要一环,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国力增强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实现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我党的重要建国方略、“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普活动中心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我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保持我市在科技、科普、科教等诸方面领先地位的形象,与我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相协调,将为提高我市市民科学素质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市出现了象“__功”等组织的活动,这与部分人不明白科学健身的道理、盲目迷信密不可分,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危害国家,这一事实教育我们,不仅反映了我们在世界观方面教育不足,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普及自然科学组织方面的欠缺。因此,加强科普教育、提高民众素质,已十分迫切,这也是我市科普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我市科普设施相对落后,难以完成其所承担的繁重的科普任务。因此,我市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科普活动中心正是顺应其时。

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建造科技馆的历史较长,普遍都有国家投资、国家管理,是公益性的科普设施,对提高国民的科技教育和科技意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民从小就在科技馆接受科学学习、科学实验的熏陶,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因而国民的科技素养普遍较高,对国家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和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比如我国的近邻日本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科技馆,如东京的科学技术馆、上野的国立科学博物馆、仙台的仙台市科学馆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馆的建设,各地科技馆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如广州市的科学中心,占地600亩,投资人民币19亿元,正在建设之中;广东省的东莞市科技馆投资人民币3亿元,布展费另加投资人民币9000万元;哈尔滨科学技术馆,单购置展品就达20__万元人民币,这里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无论国际、国内,各地方政府都对科技馆的建设不惜投入巨资,十分重视。考察国内外科普馆建设的普遍情况,结合我市实际,建议我市科普活动中心应主体建筑独立或相对独立,要有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影响力,在地县级市中具有领先地位,争创全国一流,成为我市又一座标志性建筑。

二、__市科普活动中心建设的方案和要求。

中国科协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下达的编制任务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作为科技馆建设的全国统一标准。《标准》(简称)中第四条指出,科技馆是政府和社会根据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公益性展览教育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设施。科技馆的任务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的社会化活动,传播科学精神、思想、方法和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亲自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增强公众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科技馆的建设应充分体现社会公共利益,适应科技馆工作任务的需要。

1、根据《标准》,以及到2020年__市人口150万人设计,展览馆类型设定为综合馆,其建筑面积设定为15000平方米的中型馆。作为苏南发达地区的市级科普中心,它除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交通、服务等一般,还应突出人在展示中的参与性、操作性,使人、展有机结合。这种方式能激发参观者的兴趣,消除对科学现象和新技术的神秘感,从而领悟科学知识的真谛,加深参观者的学习印象。同时在突出展示功能的前提下,还应把科技与当地企业的发展展示给参观者,结合__实际,展示__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的魅力,让参观者深刻了解科技对企业发展和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馆舍选型、展厅布置、设置要有时代气息;展品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少量展品最好能与国际同步,要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展品选位要布置合理,便于观众参观。

展厅设置,根据__市实际情况,可设置澄江科技产业展厅、古代科技展厅、基础类科学展厅等,要选择具有代表性,主题突出,便于人们了解的热点展品,同时具有代表我市特色的专业要有专厅或有要有适当的预留展位。

科普活动中心要有收集、整理、编辑、创作科普影视资料,为社会提供宣传最新科技成果、动态的能力。

科普活动中心设置的报告厅、培训中心、服务设施应适合于我市的科技科普活动,具有接纳中、小型国际、国内科技交流,组织科普人员培训和举办专题科技培训的能力。

办公、配套、安全、防火、空调、卫生、通讯、餐饮设施等标准应按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达到国内同级展馆先进水平。

2、科普活动中心的展厅及布展。

科普活动中心的展厅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常设展厅、特色展厅、阶段性展厅、独立专用厅、报告厅、培训中心、配套业务室和管理人员

办公室。(1)常设展厅

展示古代传统科技、现代基础科学,包括力学、机械、电、磁、光学、医学科学等。

(2)特色展厅

展示我市企业科技发展、产业发展、当代高新技术、信息航空、航天等。

(3)阶段性展厅

即为预留展位厅,根据我市每年的科技中心工作和国家省市特定要求使用。

(4)独立专用厅

即4d电影(或穹幕演示厅),演示人造星空或球幕影视技术等。

(5)报告厅

可容纳500人,配有影像投影、扩音,同声传译等设备,用于国际、国内会议交流。

(6)培训中心

设置若干教室,教学设施齐备。

(7)配套业务室

闭路电视、计算机管理、卫星接收、声像制作、资料档案、制作维修。

(8)管理人员办公室

3、展厅的规模

新建科普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四层,合计15000㎡。

a、常设展厅5000㎡

b、特色展厅4000㎡

c、阶段性展厅20__㎡

d、报告厅500㎡

e、4d影院(或穹幕演示厅)1500㎡

f、培训中心教室和办公室等20__㎡

4、展厅的设备和展品

(1)设备及辅助设施

卫星接收设施、闭路电视系统、声像制作设备、计算机管理系统等。

(2)电影及天像设备

购置4d(或穹幕演示设备)影像设备等。

(3)公用工程设备

电力设备、消防系统、暖通及通风制冷等设施系统。

(4)展品

计划展品200~250件套,主要购置经典展品。少量可向国外采购。

(5)交通及通讯设备

按照需要购置客货车、公用电话、传真、微机等。

5、科普活动中心的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

科普活动中心面向社会公众,是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机构,参照全国科普场馆的设置,应按事业类单位管理。行政关系归属市科协领导。所需经费按全额或差额预算。科普中心实行新的管理机制,馆级领导由上级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根据和规定任免,员工采用劳动合同制,干部实行聘任制,围绕中心工作定岗、定编、定机构、后勤工作依靠社会服务部门完成,确保中心优质高效服务于大众。(具体可参照《标准》)

科普活动中心建设是提高我市全民素质和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从项目的内容和投资规模看,作为科普活动中心比较合理。本项目的实施必将会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无论是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看,科普活动中心的建设意义都是深远的、重大的,其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

市科普活动中心的建设内容庞杂,既有通用常规之处,但更多的是应突出地方特色,所以,既要有借鉴,也应有创新。为此建议:

(1)市委、市政府应尽快组成筹建班子,核拨部分专项经费,有目标地组织考察、调研,尽快取得经验,完成项目前期详细规划、设计工作。

(2)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全市社会各界的力量,号召、提倡、鼓励支持市科普活动中心的建设。

(3)本项目为公益事业,从项目的收支测算结果看,国内、外科技馆相同,都是亏损的。为保证科普活动中心正常运营,建议由市财政每年对该中心运营经费中的不足部分给予补偿。

筹建科普活动中心的几个步骤

1是确定总体方案;2是建筑设计、施工招标和专题方案的确定;3是进行展品采购和布展设计;4是建筑装修、布展施工和展品制作、安装;5是开馆前的准备。

1、确定总体方案。

主要采取考察国内外科博馆,了解国内外科博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特点,召集组织、科博场馆建设的专家,展品研制单位代表和场馆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以达成以下目的:

(1)确定建筑投资规模与功能,包括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展示面积、设施、办公区和休闲区的设置及建筑造型、投资规模等;

(2)研究总体方案,包括功能定位、建筑情况、布展专题、区域划分、展示方式、布展投资、人员编制、展品的组织,营运方案和工作步骤等;

(3)在总体方案初稿出来后,再组织专家对质量进行论证;

(4)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总体方案,再向主管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机关领导作专题汇报;

(5)总体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进行讨论,确定总体方案。

2、建筑设计、施工招标和专题布展方案的确定

(一)建筑招标

(1)起草建筑设计要点:包括投资规模、区域划分、功能、设计理念等;

(2)起草建筑设计标书并公开招标确定设计单位;

(3)开展建筑施工招标,确定施工单位。

(二)确定专题布展方案

(1)按总体方案确定展示主题,然后公开征集专题布展方案;

(2)组织专家对专题布展方案进行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

(3)由获得一等奖的单位综合其它方案,对专题布展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4)请专家对专题方案进行研

讨:采取分专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大脑风暴式的研讨,获取有创意的内容;(5)对外公布比较简单的专题方案,向社会公开征集展项、展品的创意,从中获取新的思路,对方案进行完善;

(6)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完善专题方案;

(7)起草每一个展项、展品的技术方案,包括:展示内容和科学原理、观众体验要求与展示效果、技术路线、技术要求、系统的环境要求等;

3、展品采购和布展设计

(一)展品采购

(1)确定招标公司;

(2)起草展品标书,包括商务部分和技术部分;

(3)对外公开招标和评标;

(4)确定各展品中标单位并报有关单位;

(5)起草展品合同书,签定展品承制合同。

(二)布展设计

(1)制作布展设计标书;

(2)招标信息,向布展设计投标单位提供科普中心的建筑设计图和展品有关内容;

(3)评标,确定布展设计单位;

(4)组织专家对布展设计方案进行研讨;

(5)布展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修改;

(6)向市领导汇报布展设计方案,最终确定方案。

4、建筑装修、布展施工和展品制作、安装

(一)建筑装修(与布展设计同步进行)

(1)建筑装修设计方案的招标、评标;

(2)建筑装修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

(3)建筑装修施工的检查、落实。

(二)布展施工

(1)布展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

(2)布展施工的检查、落实。

(三)展品制作、跟踪与安装(与布展施工同步进行)

(1)展品深化设计;

(2)展品制作过程的中期检查;

(3)出厂前的检查;

(4)展品安装以及和布展的结合。

5、开馆前的准备

(1)营运方案的确定;

(2)机构组建、人员配备与培训;

(3)营运工作的策划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

(4)物业管理公司的招标;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工程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措施:

1.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城乡中小学应积极开设科学课程,深化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督科学教育质量。

2.建立中小学科普活动组织,指导未成年人课外科技活动。中小学普遍成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电脑作品制作竞赛”等科技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增加未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继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报告团老区行”、“大学生暑期帮扶行动”、“科普希望快车”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和校园,直接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普教育。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4.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位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加强现有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科普教育功能。设区市、县(市、区)应建立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设置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场所和设施,并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有条件的社区应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5.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扩大未成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农民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措施:

1.突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努力办好农村村干学历教育、乡村管理大专班和农村致富培训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

2.突出农村基层科普网络建设。稳定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扶持农技协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科技进步。开展福建省“百强”农业技术协会创建活动。

3.突出农村科普载体平台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乡(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推动农村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站、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

4.突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县级科协能力建设,支持县级科协配备科普车和加强办公手段自动化建设,增强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科技人员服务、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服务的能力。

5.突出农村科普活动项目开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八闽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巾帼科技致富培训工程”、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969155农业服务热线、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到农村为农民服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辅导活动,宣传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

6.开展农村科技和科普先进、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和福建省科普先进县(市、区)、乡镇等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

7.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按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要求,在全省评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劳动技能,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8.发挥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在全省各县(市、区)建立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

9.依托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开展星火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种田能手;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开展农民工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并注重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星火科技培训。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意识、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适应城市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

措施: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对劳动科技教育培训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2.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各行业的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3.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继续推进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4.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以城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5.加强企业科普。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和工业设计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6.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7.支持发展科普旅游。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主要依托,将科普与旅游紧密结合,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开展科普旅游。支持发展科普旅行社,为城镇劳动人口科普旅游提供服务平台。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

措施:

1.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制定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应增加学员科学素质培训内容。

2.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各级机关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鼓励支持各级机关开设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资料室,在广大公务员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3.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普活动。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科技发展动态和提高科学素质的专题报告。

4.发挥有利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的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省科普场馆、科普期刊、科普教育基地、学术年会、院士专家八闽行、“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科普资源和平台,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教育提供服务。

5.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纳入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在公务员考试录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测试环节,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五)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

目标:

加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

措施: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2.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3.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各县(市、区)要建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组织,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并逐年出版。

6.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电脑网络教室、科技活动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7.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目标: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措施:

1.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网络平台。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2.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扶持和鼓励原创性科普作品创作,表彰优秀科普作品,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作品的影响。

3.支持和鼓励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科普创作。鼓励并组织创作公众普遍关注的卫生保健、生活常识、致富技术、环境保护等科普作品。

4.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以省科普作家协会等为骨干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和造就一批科普作家及热心创作的科普工作者,构成我省科普创作队伍的主体。

5.建立健全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和交流机制。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七)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目标: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公众通过大众传媒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明显增多。

措施:

1.发挥广电在科普宣传的作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应安排科普专栏固定节目,继续办好“走进科学”、“农家新事”等电视、广播科技栏目。

2.在报刊开设科技、科普专栏。办好《福建科技报》、《科学与文化》等综合性科普报刊,使其成为我省报刊科普宣传重要阵地。由省科协指导和协调,定期设计出版适合城镇、社区、学校、农村等公共场所张贴的科普宣传挂图。

3.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综合网络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海峡科学网》、《福建科技网》等专业科技网站扩大科技新信息、新知识内容,建立网上“虚拟科技馆”,开发科普教育游戏软件,提高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时效性和覆盖面。

4.积极开拓科普宣传领域。利用电视、电影、声像、摄影、戏剧、文艺等传播形式,增进科普教育的效果。

5.编撰科普重点人群科普读本。鼓励编写适合本省青少年、农民、城镇务工人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需要的科普读本。

6.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各类媒体要加强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报道。

(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目标: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新旧结合,各具特色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措施:

1.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多渠道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的公共投入。

2.加强科技馆及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及设施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应当建立科技馆和科技活动中心。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科普画廊(橱窗)、科普活动室。在社区和街头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的,有关部门应当免收有关费用。

3.支持和鼓励社会办科普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兴建科普场所、提供科普展品和教具、维护场所运行等方式兴办科普事业。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继续命名和表彰省科普教育基地和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4.支持基层科普设施及功能的改造和完善。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科普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5.支持和发展科普展品巡展。鼓励科技馆定期为乡村、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举办科普展品巡展,提供科普服务。

6.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四、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建立和逐步完善我省科普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及公民的科普责任、权利和义务,进一步推动我省科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科普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贯彻实施《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促进各地制定本地区科普发展的具体政策。

——协助各级人大、政协对执行科普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视察,严格执法检查监督,保障科普法律法规实施到位。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科普经费投入,为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将科普专项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增加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资金扶持,保障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工作。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科普产业,落实国家有关减免税费等具体政策。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落实激励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为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研究、科普创作、学术交流、出国考察、技术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请科普项目经费和奖励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服务。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省内外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五、组织实施

——成立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改革重点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周兰菊(1973-),女,河北邢台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TJJX15-032),主持人:曹晔;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研究”(编号:TJJX11-08),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8-0028-07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要有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的普及化、基层化、多样化发展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类型表现为专业化、多样化、高移化,在中等教育分流和分类的基础上必然向高中后延伸,要求高等教育也必须进行分类发展。教育分类必然使教育出现结构化、类型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处理好不同类型教育的相互关系,保证各类教育及其自身内部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在教育公平背景下满足人们按照个人需求去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教育。由于各类人才成长所遵循的规律不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构建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上升的通道,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满足社会对各个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给受教育者打通通往其他教育的渠道,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从长远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实现职普等值的客观要求。不难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终身教育思想为导向,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中等、专科、本科及其以上职业技术教育为层次,学校教育与职业培并行,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行业配套齐全、层次结构合理、要素配置科学、办学形式灵活、培养模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形成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有效就业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次教育结构调整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框架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绝非朝夕之事,是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国家调整教育结构的结果,是长期坚持发展职业教育的结果。总的来看,国家三次大的教育结构战略调整成就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1978-1998)

十年“”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严重的破坏,1977年普通高中毕业生计726.1万人,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只有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仅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建设,尤其是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大批高中毕业生难以升学而又缺乏劳动技能,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必然。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五条具体途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十年“”导致了人才断层,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加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当时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仍是国家干部身份,技工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职业高中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拉动下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在这一系列利好条件的支撑下,经过20多年的调整,1998年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6∶4。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探索试验期。

(二)调整本专科教育结构(1999-2009)

1998年我国大中专学生招生就业制度实行了并轨,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时期,高职毕业生面向市场就业,国家不再包分配,高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而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制造业辉煌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劳动力市场的拉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专科与本科招生数之比为72.62∶27.38,而到2010年本专科招生比例变为53.1∶46.9。经过十多年的调整,高等教育专科与本科教育结构的比例大致由1998年的3∶7变为现在的5∶5。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和本专科教育结构调整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的52.4%,高于OCED国家45.9%和20国集团37.6%的平均水平;高职生占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比例为45%,世界平均水平为24%,发达国家为22%。[2]中等和专科高职比例已处于合理状态。

(三)调整本科教育结构(2010-现在)

1999年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本科招生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76.71万人,发展到2012年的374.06万人,是1998年的4.88倍。由于国家在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时,并没有对本科高校建立分类体系,导致人才培养趋同化,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初次就业率:本科生为75%,高职生为90%,中职生为95%。可以看出,用大众化以前精英教育的思想来举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同时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需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意味着国家开始对本科阶段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三本,民办公助)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从此,我国开始了本科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由于中职、高职、专业硕士已有了完善的制度,本科阶段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瓶颈,可以说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980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只有百分之四左右,必须积极地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同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报告》,提出“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1983年5月,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发了《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要使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体系。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并行。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均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初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不仅指出职业教育体系是由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构成,而且是与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上述政策文件不难看出,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从注重教育内部的协调性发展为注重与教育外部的协调性,从重视职前教育向重视终身教育转变。

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了职普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我国职业教育是从普通教育分离出来的,建立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是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与衔接的机制,即横向融通、纵横沟通、纵向衔接的机制。这些机制主要是通过不断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

(一)对口升学

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从此拉开了各行各业体制改革的步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但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不足,这一政策在当时并未落实。1987年3月,国家教委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通过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培养职业技术师范生,提高了师范生的动手能力,开启了中职与本科院校衔接的历程。1991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推荐应届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纳入高考对象,开启了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所谓对口升学,就是国家从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选择部分专业,拿出专门指标,对希望继续深造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对口专业的统一高考,根据考试成绩升入大学的一种升学考试模式。创新了高等学校考试模式,实现了中职与本科、专科的对口衔接。

对口升学高考与普通高考是同一时间,但考试科目不同、试题内容不同,考试安排、招生计划都是单列的。对口升学考试采用“3+X”的形式,三门文化课为语文、数学、英语,“X”为专业综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对口升学计划是属于当年高招计划的一部分,单独划录取分数线,由本省自行选录,有专科、本科两种选择。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在高考之前的春季进行,因此这类考试也叫春季高考。一些省份如天津市对口升学只能升入高职院校。S多省规定考生春季高考(对口升学)和秋季高考(普通高考)只能参加一种,而天津市两类都可以参加。

(二)五年一贯制

1985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依托上海电机学校等3所中专学校开始试办五年制专科。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为一体进行连续五年的培养,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实行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五年一贯制”实行“文化课+术科”的考试形式。其中,文化课科目实行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评卷,考点设在各试点院校;考试由各考点负责组织。术科考试由招生院校单独组织。省(市、区)教育考试院根据考生文化课考试成绩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五年一贯制学制衔接有两种形式,早期一般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实施,五年一贯制开始实行“2+2+1”分段培养模式,即2学年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2学年学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1学年企业顶岗实习。前2年高中阶段,不计入高等学校学籍,后3年计入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学籍。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优化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招生的专业结构,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合理安排招生计划。

随着中高职衔接制度的不断深化,200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规定: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及有关高等学校也可以根据社会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需求,在自身条件满足不了办学需求的情况下,可利用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此后,五年制高职从一贯制培养发展为分段培养,前三年由优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后两年由高职院校完成。

(三)单独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包括国家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与高职自主招生两大类。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它是重点本科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举措,旨在促进重点大学选拔优秀人才,优秀高中生能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借鉴普通重点本科高校的做法,2006年北京市启动了高职自主招生工作,2007年部分省市也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此后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多先后试行单独招生,现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省级示范校。教育部规定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等,可于高考前,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并根据考生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考生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录取办法由招生学校确定,并报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备案,招生学校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确定。

(四)综合评价招生

长期以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存在着一些艰苦特殊行业,且社会又急需人才的专业,而学生报考人数却相对不足,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以往主要是通过给予较高的奖助学金等措施吸引品学皆优的学生来报考。高等教育实行招生就业并轨制度改革以来,这一问题仍然很突出。为此,2013年教育部规定,对办学定位明确及招生管理规范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农林、水利、地矿等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专业,可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依据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招生学校、专业由省级教育部门审定。2011年江苏省率先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注册入学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将招生对象扩大到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含中职毕业生),经过三轮注册和确认,共有2.55万人通过免试注册入学进入高职。

(五)技能选拨人才免试入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高职院校可以招收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这一规定拓宽了中高职衔接的范畴,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直通车。近年来为了推动技能大赛,鼓励高素质技能人才进一步深造,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地方实践的基础上,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技能人才免试入学的规定。如,2005年天津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免试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意见》和《关于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免试升入本科高校学习的意见》,中职和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可免试进入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学习。2013年教育部文件规定,对于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应届毕业生,和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职学校免试录取。

(六)普通高考升入高职院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1999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规定: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也可招收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由省招办统一择优录取。由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实行分批次录取,高职院校在本科高校录取后才能进行录取,录取的生源文化成绩较低,影响了高职的生源质量。这种模式是高中后分流模式,实现了普通高中与高职院校的衔接。

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使我国建立起职普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逐步从普通教育中分流出来,职业学校学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技术技能人才有了上升的空间。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五、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突破的关键环节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虽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许多制约因素,而产业D型升级和优化人才结构、教育结构又迫切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以说政策支持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到位。

(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早在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没有按照社会人才类型进行分类培养,致使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困境。因此,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要求高等学校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大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高校转型内生动力和活力,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各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17年,全省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占比达到70%左右,应用型人才年培养规模达到12万人左右。四川省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15所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示范院校、200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00门应用型示范课程,实现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专业在转型高校中达到70%以上,应用型专业在校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比例不低于80%,应用型专业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浙江省41所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率先试点,到2020年应用型专业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就读的学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80%以上,前8位应用型专业就读学生占所在学校在校生的30%以上。湖北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达18所,约占省属本科高校总数的三成,转型高校的试点专业校企合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逐步达到50%以上,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比例不低于40%,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比例要逐步达到15%以上。

(二)中高职衔接

国内外实践证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加强不同层级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以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加大了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积极探讨多种形式的衔接制度。

1.“3+3”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3+3”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部分或全部转入合作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3年,毕业后享受与3年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同等待遇的一种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江苏省规定:参加“3+3”联合分段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是省级示范校;南京市政府规定,到2020年60%的中职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就读,其中10%的学生接受应用型公办本科教育。

2.“3+4”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中职学习三年后,经考核测试进入对应的本科学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参与试点的本科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统筹建立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进而系统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分段培养模式。对于参与试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些省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江苏省规定参加“3+4”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是部级示范校。

3.“2+3+2”、“3+2+2”七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中职、高职与本科贯通联合培养的模式。“2+3+2”联合培养模式,前2年学习高中阶段课程,之后3年学习高职院校课程,最后两年到国外本科应用技术学院或国内本科高校学习,学生最后可以获得国外或者国内的本科文凭。“3+2+2”联合培养模式,前3年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间两年在高职院校接受两年高等职业教育,后2年接受本科专业教育。上述两种模式实际上是五年制专科高职与本科衔接模式的两种特殊形式。这种模式是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校等院校探索出来的模式。

4.专科高职与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3+2”专接本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经过3年高职阶段学习,具备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优秀高职毕业生,再到本科高校学习2年,按专业单独编班、进行2年的本科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提升,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通过“3+2”培养“本科+技师”职教师资的一种培养模式。2009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选取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四个专业,率先在国内开展高职起点“3+2”专接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养中职学校急需的、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拥有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师资[3]。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体制机制。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第三级补充教育。近些年来,一些职业学校建立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三级补充教育机制。对于有就业愿望的高中毕业生,在中等业学校接受一年职业教育去劳动力市场就业;对于有升入应用技术型高校愿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中生,开展对口升学准备教育,初步形成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三级补充教育机制,促进有升学愿望和就业愿望的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今后普通高中也要建立起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普通本科高校就读的补充机制。

2.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近些年来,一些普通高中学生,为了更好地选择专业,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在完成高中二年的学习任务后转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此外,还有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等,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机制,但总的来看,职普教育沟通是单向的。目前,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各地陆续推出高考改革方案,多地文理不分科,实行“3+3”模式,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创造了条件,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文化课程和学分互认,为职普融通,建立综合高中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转学、升学。

(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沟通

1.职业辅导教育。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为此,普通高校要为在校生和未能升学的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普通中小学要开设劳技课,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普通高中要开设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有效选择大学专业提供帮助。

2.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类职业院校要按照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思想,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承担起继续教育的责任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为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机构和人员,广泛开展职工教育,为在岗人员建立起制度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积极发展社会培训机构,使其成为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培训机构要面向市场需求,依法自主地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入职培训、在岗提高、转岗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也要积极主动承接政府委托的职业培训任务。

(五)构建多元办学主体和完善多种教育形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有健全的层次结构,相互衔接与沟通的机制,还要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才能增强体系的活力。

1.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导致企业办学弱化。近年来,国家充分认识到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把企业也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对民办教育,国家不仅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而且努力构建与公办职业院校同样的制度环境。总之,通过改革创新,中国职业教育努力构建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2.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中高等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人数下降在所难免。同时,产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拓展生存空间,增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比重,构建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劳动者多样化的需求。

3.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得到了普及,人们对学历教育的需求降低,这也是近几年成人高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但我国大量在岗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将大规模出现“机器换人”,这些低技能一线工人将会出现结构性失业,这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回归本位,提高转岗和在岗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学历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非学历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1.

[2]孙诚,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7-8.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7

中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双重任务。中等教育偏重理论的应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技术的掌握,因而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专业设置情况及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而确定。

1.遵循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规律。中等院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决定了图书馆藏书建设特点及其藏书结构。中等院校图书馆应依据本校专业设置特点、学科发展方向、科研项目需求,选择收藏相应的文献,这是所有中等院校图书馆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2.充分体现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特点。中等专业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管理、艺术、师范人才的专门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在一定的文化程度(初、高中)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院校图书馆收藏文献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一是基础性文献,既满足初、高中中专学生对基础课学习所需的教材、课本、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二是专业性文献,既收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所必需的专业文献资料,以形成有具体学科特点的藏书体系;三是有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边缘学科的资料。中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院校图书馆藏的基础性特点、专业性特点、对口性特点。

3.突出本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具体需要。中等院校图书馆对本校所设专业的文献要重点收藏,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尽可能去收藏有关“三基”的文献,且要全面收藏各专业范围内各学派专著及评论、人物传记、期刊及各种工具书,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另外,中等院校由于学校专业特点及办学水平不同,图书馆收藏文献不能强求一律。各馆应根据本校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学术层次、语种及载体文献,组织合理的藏书结构。再者,各校的重点学科及其所占比例不同,其具体学科和文献学术水平及文献收藏完整度要素必然有所不同,应各自形成各馆独具特色的藏书结构。

二、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结构优化分析

藏书结构是图书馆贮藏文献的总结构。由于馆藏是由多个要素组成,藏书的总结构则由多个要素子结构组成,藏书结构的子结构有文种结构、载体结构、书刊结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及文献收藏完整度等,藏书总结构呈多维结构。

1.文种结构。以中文为主,辅以外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l展,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与国际交流频繁,必然需要大批熟练掌握外语应用能力的各种专门人才。国家教委明确要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外语课,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也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因而中等院校图书馆相应要收藏一定数量的外语文献,如:英、日、俄、朝鲜等语种文献。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是在教学上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图书馆收藏的外文文献就要相应地通俗易懂,考虑到中等院校学生的外语基础水平。为了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图书馆还要较完整地收藏有关学科和课题的外文文献。

2.书刊结构。以图书为主,其次期刊。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着重从能够代表某学科领域较高的科技水平、学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情报密度较大、利用率高、出版寿命长、稳定性强、有一定知名度的书刊资料角度出发进行收藏。特别是期刊内容新颖,报道信息快,深受师生的欢迎。究竟重点收藏哪些期刊,则由本校的需求所决定。由于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对文化生活类的文献阅读需求较高,因而必须收藏一定数量的课余读物.根据中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必须突出如下几个方面内容:(1)结合树立牢固专业思想的教育,多藏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及国情教育的思想性刊物;(2)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尽量多藏各种普及读物。(3)为提高师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多收藏较高学术水平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期刊,对本校重点学科的期刊要重点收藏,并较完整地收藏信息型刊物,以供了解科技动态。各馆收藏刊物的程度,以满足本馆读者的80%需求和条件允许为准。

3.载体结构。以印刷型载体形态为主。由于各校图书馆的任务和办观条件有差异,对现代载体文献的要求有所不同。随着中等院校办学档次的不断提高,部级重点学校和省部级重点学校的相继出现,各馆应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起码要藏有较完整的外语学习磁带,并备有一定的声像文献。条件较好的馆也应配有缩微资料、光盘等缩微型和视听型载体文献。

4.学科结构。以专业学科为主。根据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对口性特点,中等院校图书馆应完整地收藏本校所开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这是中等院校馆藏书的主体。对专业文献要求学术层次要深,对其他学科可以是简明介绍性的文献。本校重点学科或专题文献力争达到较完整级,而且其相关、边缘及交叉学科文献也应适当收藏。

5.等级结构。文献的学术水平与潜在价值、读者学术文化水平及用途,决定文献收藏的目的。不同收藏目的的文献便形成馆藏的层次结构。藏书的等级一般可划分为研究级、学习级、及消闲级三大层次。现阶段由于中等院校多层次办学,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相应的图书馆藏书等级结构也应不同。中等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可有教学研究级、部分专科生学习级、普通中等院校学生学习级及课余级,可谓四级结构。不同类型(或级别)的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登记结构状况可有差异。总之,要以较完整地收藏普通中等院校学生学习级文献为主,适当藏有专科生学习级文献,少量收藏研究级文献以满足教师教学科研的要求。为培养既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又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艺型专门人才,课余级文献与期刊一样,要突出收藏思想政治教育、拓宽知识面及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文献,力求达到较丰富的程度。

6.文献收藏的完整度。收藏的完整度是指藏书子结构的某成分收藏的齐全程度。有关各成分文献的收藏完整度问题在各子结构中已详细分别阐明,不再重述。

普外科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 差异 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即它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发展源泉与基础有着不同。高职直接源于市场,源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不同处,主要表现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育类型和内容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以职业技术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学科,按学科设专业,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理论为导向,具有浓厚的理论教学色彩。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专业课的内容是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尽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两者的内涵不同。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可能看到,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专业设置名称相同或相近,但事实上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对应的是研究领域和与之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名称从更多的意义上说对应的是“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其所学习的职业技术是建立在与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的基础之上,实现与具体职业实践相对应的劳动过程的系统化。

三、教材建设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编写教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尺度编写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强调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主张以模块的形式编写教材,克服以学科编写的倾向,打破旧的理论框架体系,注重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需要揉合成一门教材;针对地区、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还特别重视实验、实训内容在教材中的反映。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差异

由于主要目标与具体需求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普通高等学校围绕实现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合作为主要目标,同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三类主要技术开发合作模式:1.以合约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人才等;2.以共建科技经济实体的合作模式,包括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职院校则围绕培养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目标,与企业形成四类主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工学交替”结合模式,主要特点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2.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三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方法如下:(1)高职(专科)升本科。教育部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中批准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要求认真按高职教育方向办本科,此举为高职本科教育开了一个口子,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国家应允许取得高职专科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理论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升入高职本科或普通本科学习深造。建议国家应加大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增加高职本科招生的专业,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2)高职(本科)攻读技术硕士研究生。国家应制定高职本科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与普通本科报考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相同或类似的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和选拔高职本科优秀生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技术硕士研究生考试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考核职业技术的水平,以形成鲜明特色。(3)探索建立高职本科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的“三士一贯”(或称“三士连读”)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制定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标准,先行进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试点,招收高职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从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制上,可以实行分阶段学习,也可实行高职学士、技术硕士、博“三士一贯”制。

参考文献

[1]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差异性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56-57

上一篇: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技术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