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03:40:40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1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总体上取得一些进展,但其弱势地位依旧明显。改变这一现状的路径之一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下功夫。作为我国“211工程”建设高校,苏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它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苏南地区,其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既拥有成功经验之处,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基于研究方便的考虑,本文拟对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进行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搜集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单位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的资料数据,对其进行概括,揭示实践教学体系现存的问题,从而为其发展完善提出建议。基于不同的研究指向客体,本文分别以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有关专业课程、本科在读文科学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等为分析单位。

具体操作如下:按照能够反映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特点的原则,在苏州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类目中随机抽取20门课程,对专业实验课时及其占比等进行统计;对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实验类型、实验教学形式、实验考核形式及实验课成绩比重等进行分析;在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抽取197份本科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以及146份本科生单位实习总结进行内容分析;在苏州大学2014届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随机抽取60名,发放毕业论文设计题材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要研究结果

(一) 实验与实践教学情况

1.实验教学。在选取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每门课程的平均实验学时为27个,平均每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3个,实验学时平均所占百分比为43%。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实验课时数方面体现出实验课程在其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具体实验类型上,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主要涉及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调研发现,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普遍涉及两个及以上实验类型,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或者“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组合模式。从各个类型实验所占比例来看,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加总起来占到六成左右,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约占40%。从实验操作展开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多以小组形式展开,每个小组人数以2-3人居多,突出组员的协作攻关。

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考核来看,80%的实验课程选用实验报告作为唯一考核方式,15%的课程以上机操作作为实验课考核内容,5%的课程将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结合作为实验课成绩。故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仍是以文字的实验报告为主,以上机操作为辅。在所有设置实验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实验课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比重低于50%的课程数占到被抽查课程总数的八成,可见,实验课成绩对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影响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重要形式,它在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本次选取的197份社会实践报告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间最长达60天,时间最少为2天,学生平均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为15天。按照实践区域划分,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统计表明,参与校内实践的学生比例约为17%,其中以校团委和社团实践居多;参与校外实践的比例超过八成以上,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社区等不同实践点。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主要以校外实践为主。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方面,83%的大学生通过自行联系参与社会实践,8%的学生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联络参与社会实践,有5%的学生由院系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剩余4%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数据表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依靠自己寻找实践机会,而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较少。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方面,38%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其快速适应社会,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既能帮助其适应社会又能提高专业能力,29%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为动机参与社会实践,而单纯以满足教学要求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最低,仅为1%。故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借实践机会提升自身能力、适应社会,同时又能服务和奉献社会。从社会实践结果评价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经历表示满意,仅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社会实践经历一般。同时,86%的社会实践单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示满意,14%的社会实践单位表示一般。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实践单位,都对学生社会实践情况总体较为满意。

(二) 单位实习

单位实习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必备环节。数据表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平均实习时间约为9周。但由于个人情况不同,学生实习时间极差较大:实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一共参与了32周实习,实习时间最少则为3周,71%的学生实习时间集中在9-12周之间。在被抽查的样本中,学生统一选择分散实习,实习与专业对口率达41%,实习岗位差异较大,涉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基层社区等不同部门。

在参与实习的渠道方面,有58%的学生通过他人介绍参与实习,41%的学生自行联络参与实习,1%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实习。故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他人介绍或者自行联系的方式参与实习。从单位实习的收获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所获得实习经验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增加个人社会交往经验、促进职业生涯探索的所占比例最高,达64%;认为实习经历仅仅帮助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占16%;认为实习仅仅帮助其增加社会经验的占14%,而认为实习意义价值不大的占6%。

(三) 毕业论文设计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54%的学生回答毕业论文选题是由自己探索确立,36%的学生表示毕业论文选题由指导老师指定或者建议,有5%的学生回答毕业论文选题是综合老师建议与自身探索而确立的。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探索的方式确立论文选题,指导老师较少干预选题确立。在撰写毕业论文意愿方面,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动机。63%的被调查者表示强烈的意愿想要撰写好毕业论文,29%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在毕业论文准备时间方面,存在准备时间短暂的情形。50%的学生表示用时1-3个月时间为其毕业论文做准备,27%的学生准备时间不足一个月,16%的学生准备3-6个月,7%的学生准备半年以上。在运用软件方面,52%的学生表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办公软件使用较为熟悉,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不熟练办公软件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最大困难方面,59%的学生表示知识储备不足是阻碍其论文撰写的最大因素,26%的学生认为时间投入不足是困难之一,15%的学生则认为经费不足、人力不足、物力不足是阻碍其论文撰写的因素。由此,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时间紧促是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平均多久一次与论文指导老师讨论论文情况,46%的学生表示至今从未讨论过,25%的学生表示平均一个月与指导老师就论文情况做讨论,20%的学生表示平均每周做一次讨论,9%的学生表示平均两个月做一次讨论。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不够充分。

三、简要建议

针对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实验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充分挖掘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潜力。由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性质特殊,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运用较为有限。但是实验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须从增加实验与实践相关课程着手。

2.丰富实验课考核形式,适度提高实验课成绩比重。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考核应将实习报告与上机操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同时适当提高实验课成绩在该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相关部门和指导教师应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质量。学校教务部门应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指导老师对学生社会实践应承担起切实责任,这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都有着积极意义。

4.提高实习与专业对口率,综合提升专业素养。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应规范学生实习岗位,鼓励学生进行对口专业实习,这有利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的掌握,综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这也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2

关键词:会计;人才;企业;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32-02

一、会计专科专业的社会需求

1.中小企业对会计专科人数的需求。在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据《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①分析显示,该季度各大人才市场所需财会人才总数达290 352人,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意愿较强,由此也促使了会计专业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各高校会计专业从博士、硕士、学士到专科等进行着多层次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那么在庞大的会计人才大军中,会计专科学生毕业是否有立足之地?

根据中国人才市场网对各地区用人单位所做学历情况统计显示,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需求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并对58同城、智联招聘等网站的招聘信息进行梳理,根据统计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应聘会计岗位的人员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会计专科人才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前景。

2.企业对会计人才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会计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招聘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时要求应聘者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关会计工作经验。在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强调应聘者应该掌握相关会计技能,比如整理、装订公司会计凭证的技能,会计记账能力,日常财务核算的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中小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更讲究实用原则,对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会计专科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准定位,毕业即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会计专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

二、会计专科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内容比例较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基础,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方案。我校会计专科专业主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会计制度,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方法,具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技能,能在中小工商企业、金融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基层政府部门等盈利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从事出纳、会计、纳税等等会计实务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原有会计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占比例较高,而对于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够,这样就导致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理论知识过硬,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结果。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之后能走上会计相关岗位,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除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缺少“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生直接任教的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较高,这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愿意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较少,高校很难从企业一线引进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这直接加大了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务。(2)现有教师实践平台单一。“走出去”策略是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一般企业不愿意将重要的财务工作交给实践时间较短且工作不具有持续性的会计教师。教师无法参加到企业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没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账务处理能力、运用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提高会计专科专业学生对接社会和强化职业认证的措施

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知识够用、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环节实施的重要基础,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学历教学、社会需求和职业认证三方面的关系。(1)学历教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相结合。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既要满足培养大专学历教育的要求,同时要满足社会对于会计毕业生有从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课证融合的深度,使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也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部分同学还能拥有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成为既熟悉一般业务会计核算方法,精通会计准则,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2)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会计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会,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订意见。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目前我校会计专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有六层保障,课内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习、ERP沙盘实习、V财和V综实习、毕业实习,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会计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对于“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取得教师资格及会计职业技术资格,又在企业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担任过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教师。目前我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主要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1)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针对大部分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从事过会计相关工作,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不强,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职称和实践经验,学校一方面要求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在教师有了从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之后,鼓励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让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将社会高技术人才“引进”学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将社会上有经验、高技术人才引进高校,担任会计实训、实习等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让年轻教师与高技术人才结对,相互学习,互帮互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的需求。(1)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平台。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强调了实践性,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学校通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平台,编制了会计实训资料,保证课内实训,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V财、V综实训室,同时建立了大商科实训室,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2)建设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在大三学期,学生需要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并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有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指导老师,双方面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在单位实习之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如果对于某一部分实践内容不熟悉,需要单独进行培训,我们将安排老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单独辅导,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2012年6月,西安培华学院与全国最早成立的八家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即:继续发扬我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传统,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专门人才而努力。

根据会计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定位,我们需要将会计学历教育、社会需求和职业认证结合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专门人才。

注释:

①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见[Z].

[2]姚蕾.会计专业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27).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 实践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03-02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理工科的教学质量。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出台,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育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是地方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

虽然城乡规划学在2011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城乡规划实践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可以说城乡规划专业就是一门先有实践而后有学科的一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既是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更是城乡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也很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城镇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如何变革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指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是专业规范的重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1)认识调研的能力;(2)规划设计的能力;(3)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为此,所有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笔者认为在“三个能力”方面调研能力是基础,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规划管理能力是目标;在“三个层次”中实践领域是对象,实践单元重点,知识与技能点是抓手。

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必须遵循上述的逻辑顺序展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基本的调研能力培训开始到核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点为突破口,促进若干实践单元的有效实施,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认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实践能力。

2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现状及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中国西部武陵山欠发达地区,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做出了部分成绩的同时,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武陵山地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先后编制完成了五个版本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设计课程有绘画基础、城市规划实用软件、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5%。可见学院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识调研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随着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定位的出台,势必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和转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

2.2 师资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难重重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稀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教师更是奇缺,这是当前国内开办有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普遍现象。而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更是很难引进高学历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共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5名。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6人,土建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在现有的教师构成中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能力,但是总体上要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难重重。急需建设一支队伍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一流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师资力量。

2.3 认识调研环节力度不足

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调研是基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敲门砖。就目前的专业认识调研环节来说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c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而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以学生自助进行为主,老师只是实践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未能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城市认知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是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两个专业老师要指导60个学生实习。老师的指导深度严重不足。

2.4 课程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开设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规划设计课程。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曾提到,大约需要1992 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通晓规划各个领域的通才。为此,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下要针对性地教好每一门设计课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因材施教。

2.5 忽视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规划认识调研和规划设计能力。目前,我校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就《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一门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3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好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支撑。以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契机,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为指导,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及武陵山地区特色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理论课程为指导,以培训学生认知调研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规划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师施教,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师也有不同擅长专业领域和专业设计方向。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师施教,做到教学相长。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加强教师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与业界的联系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水平。课堂上严把教学理论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理论。课外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校外设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将学生送往相关设计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习。此外,也把优秀的规划设计师请进校内,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这个学习生涯置身于专业实践领域之中。

3.4 严把实`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质量关

严格按照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格组织,细心辅导。建立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环节考评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现行的城乡规划种类,及各类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

3.5 构建地方实践教学特色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认知调研能力培养,以及各类设计课程案例点的选择等各方面密切与地方相结合。系统挖掘武陵山地区建筑、村落、城镇等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同时,与地区相关设计和管理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学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点、能充分凸显地方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4 结语

实现转型发展是湖北民族学院 “十三五”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任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由知识传授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转变。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社会生存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坚持“立足地方、突出特色、加强应用”的原则,为地方培养合格的规划设计应用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牟伦超.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探讨――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3):32-34.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深入,我国教育战略在各专业深化中得到调整,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职工潜心研究,交流商讨,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做出了不少努力。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性要求较强,只有保证了学生足够的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与社会岗位工作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实践性会计人才。

一、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并没有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实际学情相结合,仅仅是将其他部门与示范性高职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挪用,这种教学及人才培养方式必然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也会因与学校培养方案不符而缺乏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没有针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定位进行细化与整合,使得学生盲目择业,导致很多就业机会的流失。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够完善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比例不合理。会计专业性质决定了这一专业必须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法与实践实训内容为主,比如有关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的课程学习内容在实践中以记账凭证填制、报表编制以及账簿的登记为主,在会计人员尤其是出纳人员的专业训练中必须掌握支票填写、票证用印等技能,但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习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实践训练无法得到更好地开展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针对200名学生展开的调研中,对学校安排的会计专业实践课时满意只有29%,其余71%学生则认为学校实践理论教学安排不合理,并不满足于自身在学校课时安排中进行的实践培训[1]。

2.实践教学和职证考试不能有效结合。我国《会计法》中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在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才能从事会计工作。但从近年来的资料中看出,我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获取率越来越低,如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长期均保持在15%左右。就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考取的结果来看,获取从业资格证的人数还不够会计专业人数的一半,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有一大半学生无法选择自己专业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训工作缺乏实践教学与职证考试的融合,没有真正推进促进职证考试合格率的提升。

3.实践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不能有效结合。随着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各种多媒体高新技术大量运用于教学课堂中,高职院校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但在针对会计这一注重实践性的专业中,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依旧没能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地结合,很多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仅仅因为“运用而运用”,却没有立足于专业特征与实践要求。

(三)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伴随着我国越来越多教育者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各大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如今依旧处于大力扩招的风潮中,导致有些学校的实训条件改善情况依旧无法跟上扩招的规模,因此校内外实训条件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有数据显示,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实训人数仅为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种实训条件完全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放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完全开放的程度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的机会。而待职业性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也同样出现难以突破的瓶颈,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会计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后从事工作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不少社会工作人员不会给予实习学生接触实际会计工作的机会,其次也表现在会计实习单位职位的短缺,导致学生的实习机会大大减少。

(四)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不难发现,众多的培训教师本身依旧缺乏实践经验与会计实践阅历,首先是因为很多教师直接毕业于学校而就职于学校,尽管有着牢固的理论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验证理论的机会,也没有多余时间进入到企业中进行理论的转化与实践操作,其次很多教育机构中实践与理论课时培训安排的不对等,教育者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也导致了校内对会计实践教者培训与培养的缺失,因而导致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整体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五)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度不够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校外的实习方面,比如涉及到很多即将毕业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一些会计单位对接收学生人数的限制,而学校同样针对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人数的限制等。而有的学校针对校外实践的要求提出了各种签订协议的程序化执行,很多程序只是一种摆设,也是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开放度不够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细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建立要在会计实践教学任务基础的具体化中体现,在细化目标时,要紧密围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真正将实践的教学内容与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更为合理地安排至各种实践、实习中去,真正构成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比如在会计人才基本技能培养的阶段,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一名企业一线会计人员的身份,基本掌握技能包括点钞、计算技术、识别假钞、会计数字规范、填制等级会计账簿等等,一定程度的实训才能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技术操作规范。再比如进入到会计职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的阶段,教师要明确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培训会计流程通用能力、经济业务处理能力、成本计算能力、纳税申报、策划能力等等。总之,必须更细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保证学校对各区域的经济形势有所区别,保持各个区域目标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将学生培样成为可用型人才。

(二)构建“双主体、三段式”的开放性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在进入社会各大会计业务工作中提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此,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双主体、三段式”的实践教学体系[2],将学校与社会企业均作为学生的实践主体,真正结合校内的实训与校外的社会实习,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中转变角色,将会计专业能力应用在实践的各个模块中,强化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并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将校内与校外的实训进行有机结合,将信息化与人工操作进行结合,多方位地渗透会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与此同时,紧密结合中华会计网络合作,共同创建专业化的课程与培训,大力依托学校严谨的教育管理体系,全面展现网校合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社会资源方面的多样化与丰富性,突出人才培养的优势(如下图1、2)。

(三)建立“三标”相贯通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后会接触到很多机密的财务信息,因而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招聘工作需经过从业资格证的审核,但也正因为这一特殊性导致很多行业提高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录用要求,或是被录用后不安排实际性的具体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由此建立“三标”相贯通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必须具备专业标准、岗位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学生才能纳入社会实践行列,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求企业学生共同参与设计的课程基础上,全面分析与专业实习相关的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更细化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真正实现“三标”与实践的贯通[3]。

(四)打造会计实践教学的开放性自媒体教学平台

这一措施主要建立在对当前如微博、QQ、微信等多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上。首先,会计专业教师要通过建立个人博客、微信等方式记录教育心得,并针对教学情况及时进行反思,与学生保持与教学工作的有效探讨,其次,要多利用微视频的上传,让学生对教育成果以及学习成果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讨论与意见反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最后,要求学校与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有关考证或实践的课程,并将其制作成为各种APP软件为学生智能学习所提供。

(五)校企合作,建设有效的开放性校内外实训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科学的实践教材,利用已成型的会计专业实践教材,紧密联系关系密切的企业,融入新课程创作。一方面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开发共同拓展的综合实训项目,实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拓宽渠道,学校与企业加大合作规模,明确责任义务,保证制度化与规范化,实现共赢。此外,还可以成立校内会计服务公司,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校内社会服务公司的功能,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采用轮流上岗、教师指导等方式熟练社会会计业务。

(六)建立专兼结合的开放性会计实践教W师资队伍

首先,学校必须确保教师队伍高人才引入的准入机制,以教师不同个体的专长为主,设计不同教师的生涯发展方案。其次,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政策建设实习化教师团队,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入企工作经验,真正接触到实务操作。

(七)结合社会、企业,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就业,而这一目标能在学生的就业程度上有所反映,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与质量,因此对就业能力的考评必不可少。学校必须为校内、校外的实践课程设置硬性的评价指标,加强监控,健全体制,充分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善管理制度,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坚持动态化双重管理,并以激励体制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要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不能过于注重形式化与流程化,只有全面提高学校师资实力、体制教育能力、校企合作资源实力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现状,才能真正实现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欧亦兰,蒋书良.基于职业导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实践,2015,11(16):218-219.

[2]蒋希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3):189-190.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金工实习”模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会计学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理论基础扎实,还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而目前河南省内各高校并未普及以校方为主导的学生普遍参与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活动,使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标准脱钩。目前,金工实习作为国内高校机械类专业具有普及性的一门实践技术专业课,不仅为学生的理论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该实践模式全面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之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而根据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正需要类似的高效实践模式来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让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河南省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情况调研

从就业与实践能力的关系看,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山东大学社会系曾经做过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实践能力以47.8%的看重程度位居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第一要素。有学者调查指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选择“较强”的只有9.7%,很多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比以往更差,教师选择“一般”的高达57%,学生选择“很强”的只有3.4%。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教师和大学生自己,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都不高。

目前在河南省高校会计学教育课程设置中,现有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实践教学观念落后。从实践教学理念看,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教学的阶段,不够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2.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缺陷。从实践教学内容看,多数高校实践教学安排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忽视对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

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从实践教学资源看,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模拟实践基地进行,但由于受校内条件约束,加之与社会及企业联系不紧密,使得实践教学不够理想。

4.实践对象范围过小。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实践多以学生自主寻求社会实践机会为主,仅有小部分学生可以获取合适的专业实践机会,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专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足,与社会会计学领域人才需求标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学校由于实践观念落后和资源不足等局限因素,未能充分发挥会计实践的作用,这使得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提高。

二、“金工实习”模式的剖析与借鉴

金工实习又叫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是一门实践基础课,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选修课,是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1.“金工实习”模式的特性

(1)普遍性。“金工实习”作为校方提供的选修课,其受众群为高校所有机械类专业学生,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保障了“金工实习”的普遍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基础性。“金工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并且应初步具备选择加工方法、进行加工分析和制定工艺规程的能力。通过基础技能的锻炼可以为后续理论课程打下基础。

(3)实用性。金工实习在铸造、焊接、焊工等方面,让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加工,制作简单产品,培养学生真正的实践专业技能。

2.“金工实习”模式中存在的局限

(1)实践形式单一。“金工实习”仍保留 “师带徒”的单一模式,大多实践任务以认知和简单操作为主,仍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

(2)时间连贯性较差。“金工实习”大多设置在高校学生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多为一次性教学,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

(3)知识结合性不足。“金工实习”多设置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较低,能理解的实践内容较为有限,不能实现学练结合、相辅相成的预期目的。

3.“金工实习”模式在会计学专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金工实习作为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它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并辅以专题讲授的模式,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而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正可以借鉴这种高效的实践模式,实现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满足社会会计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学实践创新模式的思路及结构框架

会计实践创新模式是以巩固和加强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会计专业最新实用技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1.会计实践创新模式结构

目前在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普遍使用的会计专业教学方式为Course(课程学习),即Lecture(理论大课)与Tutorial Questions(小课)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一部分引进外方专业课也采用了该种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式,以Business Communication(商务沟通) 为例,学生在大课中学习教材理论知识,在小课中模拟商务沟通的场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大课中的理论知识理解地更加深刻透彻,也切实提高了学生商务沟通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大课小课相结合适用于高校的专业教学模式并且效果显著。

而会计实践创新模式作为会计学Tutorial Questions(小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与Lecture(理论大课)共同形成了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体系。其在不同阶段,根据Lecture(理论大课)的课程进度,又设计了不同的实践内容作为辅助,从而优化了会计学教学体系,其具体结构示意如下:

2.会计实践创新模式具体内容

会计实践创新模式独特的结构要求其具有详尽的、合理的、具有时代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结合了河南高校的教学资源水平和质量的前提下,其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2.1第一阶段:①实物认知:认识和了解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②视频观看:观看会计人员和会计主管日常工作的视频、了解会计常规工作;③企业参观:按组分批有计划地去企业实地参观,感知财务会计人员工作。

2.2第二阶段:①实验教学:按步骤,遵循会计流程,模拟教授简单的账务处理;②会计信息话:观摩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演示,并掌握简单的账务信息化操作;③企业讨论:邀请企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讨论会计日常学习经验。

2.3第三阶段:①分析财务报表:审核和分析财务报表极其勾稽关系、相关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和常见的比率关系;②综合财务操作:填写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编会计报表、填纳税申报表;③企业讨论:与更高级的企业会计主管共同探究学习相关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

2.4第四阶段:①岗前培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岗位具体内容的讲解和培训;②强化训练:强化会计人员基础技能,如复核审核发票、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③企业实习:经过面试选拔,获得在企业实习的机会。

3.会计实践创新模式特性

创新模式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系统的规划、灵活的时间、以及社会需求的导向为创新,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学生认知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提高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性:

(1)社会需求导向性

社会需求导向性作为会计实践创新模式的一个亮点,校企合作充分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这种以动态合作为特点的新模式已深获河南立信兴豫会计师事务所的认可。因为其不仅能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的要求和期望第一时间传递给高校,同时也可以把最新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法规教授给学生,有利于高校学生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2)系统规划性

会计学专业实践创新模式应用体现了由认知到验证再到认知、由单一到综合的,一步步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多层次的职业规划性。

(3)形式多样性

会计学专业实践创新模式应用改变了单一枯燥的课堂教授的传统模式,而是融入了多元化生动形象的创新手段,主要有以下五种。

(4)群体普遍性

借鉴“金工实习”模式是工科必修课的成熟实践模式,会计实践创新模式同样适用于会计学专业的全部学生。作为Tutorial Question(小课)的一部分,该新模式可以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会计实践中,切实提高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5)时间灵活性

区别于“金工实习”为期一个月的模式,会计实践创新模式的时间安排方便灵活,各阶段的实践课程根据教学安排课穿插于各学期中,可根据学校和企业的时间就行调整。确保各个阶段拥有不同侧重内容,始终与理论知识同步进行,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中完善实践技能。

上述实践教学模式,针对河南省内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思路,尽管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学生实践课成绩的考核标准缺乏参考依据,仍需进一步完善;然而,从该模式在河南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试行结果来看,接受过实践教学训练的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相比之前有大幅度提高,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和校方都表示对推行该模式表示赞同。

参考文献:

[1]田凤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2,2.

[2]吕开斌,刘云秀,罗惠波.论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王瑞芳,郑红梅.吴安永金工实习是值得重视的一门课程[J].合肥工业大学学学报,第14卷第1期.

[4]王芝玲.中高职业学校开设金工实习课程的必要性[J].职业与健康.

作者简介:田馨滦(1994-),女,河南省新乡市人,2011级本科在读,河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范传正(1992-),男,河南省焦作市人,2011级本科在读,河南大学会计学。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6

目前,家具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无非分为简单的三种模式:首先,专业辅助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这其中包括了专业课程作业以及课程设计;其次,逐步深入的多种社会实践类教学,例如学生的毕业实习等;最后,专业结业设计。专业辅助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时将理论很好地联系到具体的实践中,同时能够更好地深化理论认知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完成了课程理论编排以后,真正的教学内容就是具体的实践,而具体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课程论文或者是设计来体现。逐步深入地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是依据了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进而设置了相对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课程,课程的编排相对比较独立,编排的课程内容和实际的生产以及销售有相对密切的联系。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社会实践为主。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来说,需要学生能够更好地总结专业学习的结果,同时更好地完成向社会过渡的一个实践性过程,这一阶段需要强调对于专业课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一方面的内容能够涵盖所有的专业知识,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校内外实习以及设计的结合。总之,不论是任何实践性的教学都需要将创新意识、整体意识以及主人翁意识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性教学课程中真正地体会到这些意识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

2密切联系时事,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我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较为优越的原材料价格,再加上政策优势等,已然成为了当今社会数一数二的家具制造大国。但是对于家具制造行业来说,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产品创新、技术进步以及产品品牌的整体形象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想要实现家具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从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入手,而家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是不同层面的共同奋斗努力,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的培养。对于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来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我们需要的是家具设计、生产以及后期销售都能够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在家具设计领域的地位。首先,需要对家具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有节奏的调整,让实践性教学的理念能够逐步地适应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学生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体。所以,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的适应以及创新能力等的综合性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更加注重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的重要性。其次,必须逐步增强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个人的创新仅仅是前提,行业需要将创新真正地融入到发展和企业进步上。再者,从家具的设计到产品的最终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当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个体应该主动地将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很好的融合,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更好地为集体目前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文章所讲到的团队意识、主动意识以及责任心的逐步培养。

3加强专业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整体性

家具设计抛开专业课程这个后缀来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造型设计或者产品的结构框架设计,它需要的是对跟产品相关社会、经济以及艺术等方面因素的综合性考虑。综合性考虑为的就是能够让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而综合性也决定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寻求多样化,在保证课程整体性以及专业性的基础上,多样化让学生接触相关专业知识,从单一到整体的结合,更好地掌握多种需求因素。作为一个跨度相对比较大的综合性学科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非常有必要。所以,实践性教育就要求将相互渗透以及互有交叉的知识逐步地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高度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结论

把家具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和我国当今社会的产品转型以及社会发展等的诸多需求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提高实践性教学的现实意义,提高家具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为这个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总之,家具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改革教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对教学目标、理念以及内容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面思考,让实践和时间作为检验的标准,逐步推动我国家具设计行业的发展。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7

经过多年的建设,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该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平台的作用,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径。

(1)实验与研究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有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固废物实验平台、水处理实验室、大气控制实验室、膜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

(2)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持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废水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格证书等。作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

(3)产学研基地:杭州博世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已成功开发多项废水和废气治理技术、固废物处置技术。通过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4)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杭州市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九溪水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作为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

2认真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将这些具体环节进行有机衔接并有序地认真实施,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本专业理论课程之前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其他各实习环节的基础。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了20个学时的认知实习,通过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巩固,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环境科学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别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报告的总结和分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课程设计:设置了3周的环境科学专题课程设计环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的知识,通过必要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去解决环境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4)毕业实习:在大四第一学期学完全部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分别到各环保公司、各生产现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思想认识。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四年学习基础和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应用。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显著,包括文献的调研总结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学术论文的演讲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6)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2008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暑期进行了“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环境人才需求特点分析”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开展主题班会,增加了同学对专业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兴趣。

(7)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生专业介绍时也介绍学院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与专业老师接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也可以跟专业老师共同探讨,选定题目,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环境。

(8)其它:在教学体系培养中,专业教师也结合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的衔接

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有效实施,依赖于对实践教学改革内涵的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实践课程的准确设置、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显现。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理论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安排上,学生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等各实践环节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指导,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真正结合。

4结语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潜在巨大的。但在实际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就业渠道单一等[4]。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途径的模式,配合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索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

(1)针对性原则: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实践教学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技能培养方案。

(2)实用性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3)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原则:实践教学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还应包括与专业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篇8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内容

“体验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工作环境的基本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工作中所需要做到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在模拟中适应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经验探讨、共同交流、团队合作,提升对于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面认识,并且在过程中收获个人时间经验的体验,让理论动起来。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模拟工作的状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工作技巧。通过四个阶段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前进行工作实践体验,并且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岗位做铺垫。但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不单纯是模拟工作,其涉及范围包罗万象,学生还必须要通过体验对教学的内容分类、总结全面提高专业技能。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弊端

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而言,必须要总结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才能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提供思路,因此,经过探讨总结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几点重点问题。第一点,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会计教学的开展。因为,会计这一行业的工作内容非常灵活,需要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担任重要工作,所以,以老师为教学中心,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不讲学生不会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与会计行业的工作内容相互排斥。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全面使得专业技能较弱。不仅如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不相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进度,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长期以往,一部分学生就会由于基础知识功底较弱,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进度,最后,态度消极,影响教学质量。第二点,传统会计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只会理论知识,不能结合到实践当中,使得学生成为应试教育中的失败品,在学生走出校门面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很多基本专业知识的错误相继显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只能活在考试中,然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看不懂报表、账簿登记出现错误,连基本的账本都有不明白看不懂的情况发生。这样的学生对于会计技能的学习是失败的,在面对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不可能对个人技能的欠缺,给予学生进行二次培训的机会,所以只能被工作单位舍弃。第三点,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不匹配,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并且有很多时候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分歧。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过于注重,对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导致教学指导过于片面。而且经过深入研究考察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有效的运用。更让人震撼的是,能够利用专业知识独立处理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巧妙运用其中的学生不足百分之十八。这样的统计报告,是对于理论实际严重分离的体现,给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敲响了警钟,也是必须要改善教学手段的信号。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会计学习的优势

第一点,贴近社会需求顺应社会的发展。会计专业的人虽然有很多,但是我国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却一直居高不下。由于缺少实战经验的人员非常多,并且能够符合发展趋势的实用性人才较少。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只有理论知识的会计人员已经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所以对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产生,就是根据社会对丰富实践经验的需求,而突出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满足社会发展中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第二点,让中职院校能够对学生全面培养。创新能力是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知识的讲解要求以学生为核心,实践能力也作为教学手段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进行鼓励,让学生善于发现现实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知识储备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没有束缚的去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只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方向和指导,不仅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显著的缓解,但是专业技能却学习的更加扎实,并且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体验式”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案

(一)情景体验教学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点就在于,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设定,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会计专业人员在岗位中的工作标准。而且会计的基础工作是一个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老师必须要正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例如: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把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些流程都需要老师通过模拟情景事件等,让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自主处理,让学生可以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才是一个专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并且老师要在模拟过程中,细化讲解会计工作每一步都代表着什么,可以为公司提供怎样的服务,拓展学生的思路。例如,老师设置问题。如果企业的规模小,业务量又不多的情况下,明细分类账可不可以直接将逐笔业务登记总账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每发生一笔业务,就要登记入明细分类账中,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些叫条都可以视情况而定。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自己制定科目汇总表的制作周期,每隔五天,十天,十五天,或是一个月编制一次科目汇总表。但如果最近业务量增加,或者公司规模扩大也可以一天一编。这些基本内容一定要到位,不能让学生死学一套会计流程,而是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流程的作用。但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要扮演会计人员还要扮演其他角色。因为,会计部门的工作需要和很多部门配合,才能够完成任务。其中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管理部门各种角色。所以,学生必须要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做好本职工作。前期的教学可能会让学生手足无措,所以老师的作用就是从旁指导,而且不要过多的参与学生的言论,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老师对于不正确的答案加以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体验式”教学当中。轮流担任其他岗位的角色,也有利于对会计工作的开展,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案例分析教学

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仅要靠学习基本知识,更要善于总结经验反省自身。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某家企业的会计人员发生的业务实例,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析案例的问题,并且讨论出几种解决方案,相互辩论。教师在其中只需要引导方向,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不断提高自身,拓展知识,更有效的运用到自身实践中去。而且在案例分析教学当中,能够遇见各种问题,还能作为典型实例为学生讲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理论知识。

四、社会实训教学,打牢基本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也需要在社会中去进行实践。可以这样说,社会就是学生最直接的课堂,学校的各种教学,也都是在为社会的良好发展而服务。学校需要为学生搭设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中得到应用积累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在该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合理的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进行社会实践。在学生社会实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交流报告,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去了解社会,点燃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热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制定出一套精准有效的教学体系,是需要进行长期摸索的一个过程。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程有充分的准备,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具体情境模拟,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些准备工作要复杂的多。而且,开放式课程所出现的状况无法预估,所以,任课老师的自身素养也要有极高的水准,尤其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老师,实践经验颇为丰富,对学生的引导能够更加细致全面。作为教学改革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不仅要在课上为学生的教学实训和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还需要积极融入多种教学手段。然而,人无完人,何况是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与社会的结合中找到缺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套优秀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乔杰超.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职业,2017(13):92–93.

[2]乔晴.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会计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2):231–231,333.

[3]许月桂.借助体验式教学法提升中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J].职业,2013(12):143.DOI:10.3969/j.issn.1009–9573.2013.12.090.

上一篇: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