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5 03:27:42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1

关键词:音 毕业生 就业 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艺术热”的产生,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艺术生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客观的讲,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音乐艺术文化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社会也并没有更多的岗位提供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而这也是音乐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比较被动与困难的原因。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客观因素无法改变,我们则更应该关注学生自身,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本文将从当今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为出发点,着重探究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之所在,并提供客观的指导与意见,为更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当前社会环境下就业形式分析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大院校依然实行扩招的招生政策,从而导致了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在这个大环境下,“艺术热”也在不断发酵,盲目的为了升学而学习艺术的人数不断增多,直至今年为止也已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再加之社会上提供的音乐专业岗位本来就非常有限,而这对于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面对这些困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本就业面就非常局限,再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个人因素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是一门“高投资,低回报”的专业,部分学生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并高价选购乐器,所以,很多这方面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高校进行就业,怀着“非教师不当”、“不是高校不进”的想法,并不愿意选择收入较低的基层单位进行工作,这也是逆反心理的体现,而教师也好,高校工作者也好也都是要从最基层做起的,另一部分则在报考专业时却仅仅看到了其升学率的保障,对于之后的就业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也是造成音乐专业毕业生突涨的关键因素。

二、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性强而综合能力偏弱

所谓就业竞争力可总结为三点:1.核心竞争力;2.基础竞争力;3.环境竞争力,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其主修的专业。主修专业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科目,而主修科目的成绩也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重要依据,很多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观点也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体系。但对就业而言,更多的就业岗位则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即基础竞争力,所谓“基础竞争力”是取决于一个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而这就和之前在高校培养的专业能力造成了相互的矛盾;毕业生在就业上则更多会选择对口的岗位进行就业,这便导致了专业内部竞争的压力增大,而被竞争出局的毕业生在从事综合性强的岗位上又无法胜任。所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学校则更应该开设更多实用性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学生方面则应转变思想,适当学习课外知识或职业课程以培养自身的基础竞争力。

(二)勤奋有余但创新能力不足

若论学习的刻苦认真程度,音乐专业学生绝不输给文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将比他们还要刻苦,因为音乐专业本来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熟能生巧,很多乐器专业甚至一天在琴房练习八个小时,但这种刻苦的练习却很容易导致思维的禁锢,使创新能力渐渐的被繁琐的谱面知识所抹杀,而这便是就业的最大忌讳,很多用人单位在技巧、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会选择思维较活跃、有创新潜力的求职者入职,这便是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劣势所在,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所获得,这就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刻苦联系谱面的前提下,多思考,多创作,将固定的谱例演奏出自己的个性,或者试着总结出新颖的方法或理论,从而活跃自身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建议与指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等,以及实践经验是决定就业成功率的关键所在,音乐专业毕业生有着其他专业所不能及的优势,但在个别地方如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则相形见绌,而想要培养这些能力,将这些劣势化为优势,多进行艺术实践则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实践不仅可以培养能力,更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就如同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从业的梦想,但不走进教室,大学所学习的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永远是独立的,无法发挥作用,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把这些知识相互融合,综合运用;并且,实践也可以进一步感受社会环境,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如何沟通,如何团队协作,这些都是经验累积的过程,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就能够更从容的应对各种招聘与考试。

其次,个人就业观念的改变也非常重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能使就业变得非常轻松,其关键在于发现自身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并适当降低自身的预期目标,选择社会需要的、就业机会多的基层岗位进行就业,这样以来自身的优势便可以无限扩大,也能够在工作中慢慢弥补自身的不足,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选择比自身预期目标低的工作不仅可以给自己缓冲,更重要的是可以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俗语所说的“先就业,再择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单方面造成的,有社会、学校、环境的原因,也同时受着个人的因素的影响,社会方面的原因我们暂时是无法改变的,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理性的评估能力,调整状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平静地对待就业,在此之上,我们除了加强专业知识以外,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渠道的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就业中战胜对手、战胜自己。

参考文献:

[1]黄雪,李星.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1).

[2]孙远航.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音乐时空,2015,(10).

[3]于洋.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王闻道,吴倩.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高校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7).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2

论文摘要:为解决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间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多元化,专业设置要合理化,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紧张的形势将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情况就不尽相同了。首先,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要只盯着专业的音乐演出团体或学校不放,还可以走进社区,像“激情广场大家唱”那样开展一些文艺活动,做好社区的文化宣传工作,为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作贡献。其次,学校还可以联系大的企业,为企业输送音乐人才,成立文艺团体,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开办自己的音乐制作室、音乐专业培训班、器乐班、音乐特长班、音乐音像资料公司,办艺术幼儿园等等,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自己,使人尽其能,各尽其才。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3

一、影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分析

1.社会需求上的矛盾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扩招,让越来越多的具有音乐专业方面的人才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既实现了教育公平,也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从当前音乐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来看,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数量要高于社会需求量,社会市场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逐渐提供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岗位。[1]

2.就业区域与就业理念过于偏执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毕业择业时,往往是选择各个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充分说明大学生选择到偏远地区就业的特别少,大学生的过高的就业理念影响到了学生择业心态。我国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但是这些地方继续发展的机会、工资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的条件”没有办法与大城市相比,很多音乐专业大学生宁肯不就业,也不会去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从这里可以看出,择业期望值过高影响了音乐大学生成功就业。

3.就业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与劳动市场结构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人单位需求模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是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出发点并没有在职业路径方面实行构建和培养,所以很难满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需求。就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本人来讲,就业能力主要是由其所具备的技能、知识、态度与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将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主项”专业上面,而对于其余课程的学习并不怎么重视,长期这样的话,往往会出现只会弹钢琴、演唱歌曲、跳舞等单项方面特别突出而知识面却过分狭窄。另外,再加上高校并没有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指导和服务规划,学生即使是专业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其缺乏相关的获得职业信息、展现自身专业技能以及如何很好的实现职业转换等。[2]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策略

1.定位好社会所需的音乐人才

普通高校应该对音乐人才市场的动态进行实时动态的把握,对所需高级音乐人才的合唱队以及小型乐队的组织和训练、企业形象的宣传企划、社区晚会的组织与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等进行充分的动态把握,及时把握好音乐类大学生的人才需求结构,针对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培养自由性与专业性都强的音乐类大学生。高校需要按照社会需求,对高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调整,尤其要体现其音乐专业基础理论、音乐表演技巧、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组织策划能力,培养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较强的音乐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瞄准社会需求之外,还应该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比如增加艺术管理学、艺术文化学、组织策划学等相关的课程,开设并适当增加市场需求的专业,比如音乐管理、音乐策划、舞蹈编导等新的音乐专业。在进行音乐生实践的环节,还应该在原先的舞台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关的组织策划、社会调查与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积极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基层,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与组织能力,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从只能做演员或者是教师类得职业,开始转向其余的行业内,既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还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2.树立好的就业与择业理念

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现在需要大学生从基层以及从基础的工作做起,向小城市或者是较为偏远的地区进军。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方面改革的逐渐深入,非公企业、艺术机构与团体等向广大的高校音乐类毕业生伸出了援手,并且“西部志愿者计划”也为今后毕业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3]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对社会实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要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方面的变化,适当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认识自我,充分树立大众化的就业理念,认清社会对职业需求的大体趋势,找好自身的社会定位,认清出只要是能充分展示出才华的地方,公私都一样,将就业观念转变为“先就业,再择业”新就业观念。

3.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注意加强就业指导

为了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在关注音乐专业“主项”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其个人的基本素质,让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步结合,真正提升其竞争能力。

另外,普通高校还应该注意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首先,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制度。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到大学四年级结束,对大学生的择业期望、社会需求等充分结合起来,并且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全程化指导。其次,针对音乐专业的特点,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可以结合学校实际适当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到学校来进行音乐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邀请已经实现成功就业的学生到学校进行现身说法,交流其就业的成功经验;积极组织大学生到社会基层,了解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进而有效确定未来的奋斗目标。最后,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就业信息服务,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让大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好就业需求信息,为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面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应该对影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实际的分析,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来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切实解决好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萍.关于高校音乐生就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0

(12).

[2]邹林波.音乐专业人才如何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

业,2010(08).

[3]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05)下.

[4]李艳红,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

[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9).

作者简介:

张晓理,邯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本科,毕业院校: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学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4

目前,音乐撰写的毕业论文,问题很多,离“学术规范”很远。其中,抄袭、剽窃现象是最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是:或抄袭音乐老师的文章;或抄袭音乐名家权威的文章;或抄袭外国音乐家的文章;或抄袭一般音乐作者的文章。其抄袭的方式多样,有的是东拼西凑,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改名换姓。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现象为何如此严重?许多专家教授都曾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先天文化基础不牢”。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不高,他们被录取时,文化分数低于其它专业很多。而“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脑力劳动”,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作者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全面体现”。

[1]“他们最应该补习的东西是文化。” 〔2〕

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些“先天”不足。他们从小用大量的时间接受音乐技能训练,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自然要受到一定影响。[1]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困难较大。“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3〕“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能清晰明白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现在还不习惯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学术思想从哪里来。” 〔2〕

(二)“后期训练不够”。开设相关的课程很少,音乐专业开设此课程更少。他们在撰写毕业生论文之前没有受此教育,没有进行写作音乐论文规范化的系统训练。郑州大学教授郭英剑说:“不客气地讲,我们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3]因而,直接导致音乐专业写作训练的不足、学术规范意识的缺乏。中央音乐学院钟子林教授认为:“对音乐系来说,应该把论文写作规范作为一项教学的重要内容”[3] 例如,音乐专业学生不通晓论文写作的技术规范。有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源远流长的古筝史》,其内容摘要:“凭着自己对古筝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大学四年所学到相关音乐知识,使我对古筝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写成此文。”显然,这位音乐专业学生不会写“内容摘要”。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是未来音乐学科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然而,我们目前却没有加强对他们的科学道德教育、没有制定防止学术失范的根本措施;没有教育音乐大学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从事学术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也没有组织他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树立法制观念。

(三)“部分专业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思维方式、指导思想都会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而专业教师中重技术、轻学术的思想也会对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质要求对其所学专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而对其教学及工作的评价也由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决定 ,至使教师产生技术至上的思想。“作为大学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如果一个教师在学术道德上不能为人师表,那他怎么可能传道授业解惑呢?所以,教师决不能在学术人格、道德操守上把自己降为普通人”。[3]

一句话,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最终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不知该怎样入手撰写毕业论文,不知做学问的方法。

二、

“音乐学是一门专业技能,要从事这门职业,必须掌握学科术语以及写作技

巧,对音乐学提出看法。这种看法必须就学科规定的内容用学科接受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2〕

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要在毕业之前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训

练。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实践训练。怎样达到这一目的?

笔者认为:综述训练方法是有效训练音乐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方法,能够

达到这一目的。

其实,西方国家的大学音乐教育,早已注意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学习音

乐,首先要学习的课程是文献书目与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师会告诉学生各种有关书籍文献、图书馆分类和查找方法等等必要的资料收集手段。”“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做研究状况综述,就某一个题目总结有关数据,明白前人做了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2〕

何谓“综述训练方法”?是指根据论文写作规律,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每年围绕音乐某一选题,一开始就学习将大量分散的有关本选题的音乐文献,通过各种检索方法收集整理;一开始就学习广泛综合、归纳前人音乐文献数据中有实用价值、有见解的新材料的方法;一开始就学习具体分析有关本选题音乐文献的异同点,并学会述评、阐明自己的观点。“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艺术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每篇以综述文体撰写的学年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经过2至3篇的“综述训练”,再撰写毕业论文。当然,优秀的综述文章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这种训练要求具备以下特征:

(一)连续性。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综述训练,连续不断,直到大学四年级完

成撰写毕业论文。这样,将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由一次性写作变为“四年性”论文写作过程。从“综述训练”到论文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练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论文写作的所有环节,最后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二)同步性。音乐专业学生撰写综述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公共课的学习

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其知识结构同步扩大,学问同步积累,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必能很快进入研究状态。因为在这期间,他们学习《哲学》《法律》《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理论等课程,通过综述训练的不断思索,已经积累相关知识,感悟必出。

“综述训练”为本科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选题打下基础。学生选择毕业论

文课题,总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专业理论课结合,二是与已撰写过的综述训练内容结合。河南大学音乐教育2000级于捷在大三时曾撰写学年论文《音乐治疗学综述》,她的毕业论文《现代音乐治疗学管窥》就是在综述基础上完成的。此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收入《河南大学学术论文集》(2004)印刷出版。

(三)实践性。坚持多写综述,实践再实践,是掌握撰写论文和做学问的基

本途径。在实践中学习撰写综述,在实践中提高撰写综述的水平。

(四)全员性。要求所有音乐专业本科学生参加“综述训练”、所有专业教

师参加指导,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宏观管理。

“综述训练”离不开专业教师指导。有谁来组织实施“综述训练”?笔者

认为:由的二级学院组织,以音乐专业理论教师为主、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师为辅,并有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队伍,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综述训练。在教学计划“毕业

论文写作”中,应有所体现这一方案。其指导形式,或专业理论任课教师通过课堂组织;或专业技能课教师单独指导。

三、

综述训练方法的步骤:

(一)选题:一是专业教师结合本课程的教学规定题目。例如,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班一讲师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为学生学年论文规定的选题范围限定在《中国传统音乐综述》。这样,学生可选其中一章题目综述,也可选所有章综述。学生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撰写综述,有可能做到综中有述,述中有综;既不是纯碎的音乐文献堆砌,也不是专业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专业知识的升化与掌握。二是学生结合自己主修课程选题。一般要选较小的题目,文献资料的来源有保证。如果选题太大,不易掌握。例如有的学生选题是《小提琴的发展史研究综述》、《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综述》,这类选题偏大,难以承载,不能完成。如果没有围绕已掌握的专业知识选题,学生则对要综述的内容不能形成自己的论断。“综述的题目越具体、明确,搜集音乐文献越容易,写作范围越清楚,因而也越容易把综述的“焦点”写深写透。”〔4〕提倡“小题大作”,而不提倡“大题小作”。

(二)收集音乐文献。

“综述训练方法”的基础是检索音乐文献。欧美许多国家,“大学里导师们

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一开始便是如何使用图书馆数据。”〔5〕音乐专业学生没有掌握音乐文献及其检索知识,也就没有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在撰写论文之前,对有关课题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了解,也是抄袭、剽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当他们具备了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确立重点需要阅读与研究的论文论著;有利于确立资料收集的范围与相关研究的意向,避免研究课题重复;而且也能从根源上杜绝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

首先,音乐专业学生要认识音乐文献的特性。音乐文献既有理论论著、乐谱,更有载体形式不同的有声音乐作品(单声道唱片、立体声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视盘、录音慈带、录像磁带等等);音乐文献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特征。〔6〕

其次,音乐专业学生要熟悉音乐工具书,掌握传统的检索方法,到学校图书

馆、院(系)资料室查找音乐文献。在西方进行音乐研究,其快捷方式是辞典和百科全书。“在这些工具书里,我们可以找到基本事实,某一个术语的准确解释,以及该词条所涉及内容的简要概括。”〔2〕音乐工具书是在已有的大量音乐图书数据基础上,广泛搜集音乐范围的知识材料,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编排,为人们提供音乐基本知识和数据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常见的主要有音乐文献目录、百科全书、音乐年鉴、图录等。还可利用音乐期刊查找,效果不错。它分理论和乐谱两类。理论有《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以评论音乐为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黄锺》《乐府新声》《交响》《音乐探索》等,以音乐理论研究为主,以其学术性见长。曲谱有《音乐创作》、《音乐生活》、《音乐天地》、《歌曲》、《通俗歌曲》、《祁连歌声》、《广播歌选》等,以刊载不同体裁的音乐新作为主。〔7〕音乐专业学生可查馆藏音乐期刊目录或馆藏音乐期刊篇目索引,就可获得有关资料。

再次,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音乐专业学生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检索

方法,熟悉主要网站及网址,上网查找。(1)雅虎(http:.cn)。其按主题分为14类,音乐专业学生点击“娱乐”类目下的“音乐”,即能获得各类

音乐相关信息;若点击“参考数据”类目下的“图书馆”,又可以查到联网的音乐图书馆的文献信息。(2)中国期刊网(.cn)等.。

(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这是很关键的一步,目的是获得本选题有用的音

乐文献。首先“确定摘录项目:包括参考文献著录项的作者、论文题目或书名、刊物名称或出版社名称、年、卷、期”〔4〕等。其次确定摘录内容:重点在于写好摘要,适当摘录正文内容等。再次将卡片“分类、归入提纲、标号:根据摘录卡片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4〕将相关的、类似的观点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音乐文献,要学会对比分析,按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做出是非的判断。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思想火花记录在卡片上 备用。

(四)草拟提纲:在积累大量读书笔记和卡片的基础上,写出本课题综述提

纲。通过提纲,将已掌握的音乐文献组织起来,并串连到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上。一般可采用“分类综述”,例如余琛《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2期)就是分类综述:“一、打击乐;二、吹奏乐器;三、弦乐器。”

(五)评判:在概述音乐文献的基础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就浮出水面。这

时,就要评判前人的成果是否有价值、取得哪些成绩,尤其要注意分析两个以上音乐学者不同的学术思想、观点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适当阐述自己的意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文献综述”不是纯粹从文献到文献的碓砌。

(六)回顾研究与建议:这是最后的步骤。在评判的基础上,要提出进一步

研究的设想和内容,力争发前人未发之言,并分析新的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等。

为便于说明问题,再详细分析上例:

1、综述题目: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作者:余琛,载《交响——西安

音乐学院学报)

2、前言部分: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唐代乐器的研究作分类综述。

3、正文部分(分级分类标题):

(1)打击乐(再细分各种乐器);(2)吹奏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3)弦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

4、初步印象:总结全文,提出研究不足。

这篇论文作者至少做卡片85张之上,因为本文引用论文85篇。

音乐专业学生可选其中一类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弦乐器综述研究”;

也可先其中一种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古筝研究综述”。另外,根据读书笔记和卡片,可把年限定为“近年来弦乐器综述研究”、“近年来古筝研究综述”。

四、

“所谓学术,它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做学问的方法,二是指应用一

定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所得到的成果。”〔8〕著名学者王力先生特别强调学会撰写论文方法的重要性,他说:“研究生的任务不单纯是接受知识,而且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写论文。”“我们现在要求研究生写论文,就是要他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写论文的方法。”〔9〕显而易见,综述训练方案,对培养学生做学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走向“学术规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述训练”为音乐专业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命题。“在西方,指导

教授和学界人士一看论文的导言就可以判断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因为导言部分通常会对前人在某一个问题上所做的研究做出回顾和评价,然后以此 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即命题。”〔3〕而我们目前,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没有这一部分。

(一)“综述训练”使学生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一目了然,熟悉本课题的研究

现状、进展和困境,避免“重复研究”和“常识研究”。“按照德国学术规范,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们就受到文献分析训练:要研究某个问题,先必阅读归纳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文献,然后再考虑自己能做什么。”〔2〕

(二)“综述训练”使学生正确使用引文、注释等。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昌

勇认为:“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化是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西方的学术论文注释很长,实际上就是一种学术积累和保证学术发展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视这种积累,就为剽窃抄袭制造条件。”〔3〕

(三)“综述训练”能够训练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锻练学生覆盖专业

知识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而撰写综述文章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写作思路。

(四)“综述训练”能够锻练学生查找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各种检索音乐文献手段和方法;学生做笔记、做分类卡片,为毕业论文积累学问。厚积累,多看书、多搜集、多动手,根深方显凝重,厚积方能薄发。“抄一本书是剽窃,抄十本书是研究,抄一百本书是学问,抄一千本书是大家。” 〔2〕

五、

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进行“综述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

的培养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但要全面解决培养学生走向学术规范的问题,还应开设相应的课程,“学术规范”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检索、著作权法、学术论文写作等。这门课程可称为《音乐信息文献综合检索与论文写作》。

在音乐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当今,在“美

国,信息素养教育成了讨论热点。”﹝10﹞我国在图书馆界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图书馆员要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责无旁贷。

从这门课程内容看,涉及音乐学、法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写作学及计算机应用。要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倡图书馆员、音乐教师、法学教师、写作教师、计算机教师等多方合作开课,音乐教师讲授音乐文献部分、法学教师讲授著作权法部分、写作教师讲授论文写作部分、图书馆员讲授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部分;辅导实习以图书馆员为主,专业教师亦积极参与,与图书馆员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美国,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合作,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意味着图书馆员积极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地深层地参与课程;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把信息素质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要求,接纳并主动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与合作,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师实施乃至评价。这是信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只有通过它,信息素质教育才能直接惠及全体教育对象。”﹝10﹞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2〕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程千帆,巩本栋.贵在创新〔C〕.学术规范读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24.〔〕郭英剑.〔〕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C〕.697.〔〕张国春.近期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讨论综述〔C〕.*128.〔〕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命题和注释——简评我国法学研究的流弊〔C〕.497.〔〕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C〕.194页.

〔4〕黄栩兵.文献综述的写作〔J〕.人民军医,2004(4).

〔5〕杨沐.我国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88(4).

〔6〕郭旗.音乐文献的特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3).

〔7〕童小燕.谈音乐期刊文献的开发利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3)(4).

〔8〕王振铎主编.编辑学通论〔Z〕.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94页.

〔9〕葛发智,陈崇铨.学位论文的要求、准备与撰写能力的自我培育〔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6(3).

﹝10﹞王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

作者简介:李兵,男,1959年9月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馆员。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是安顺学院近几年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院各个教学部门都在开展相应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音乐学专业也不例外。为使改革真正落实到位,回顾总结近几年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得失,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可参考依据,我对安顺学院音乐专业2013、2015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知识结构、艺术实践能力等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之间的融合度,从而为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由于我院自建系以来音乐专业都以培养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主,综合考虑我院音乐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问卷调查只针对就业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本科毕业生。

一、对安顺学院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安顺学院音乐专业近三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88人,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10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2份。本次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QQ、微信、电话等途径进行,学生通过电子途径获得调查问卷以后,将打印、填好的问卷拍照以电子版传送回课题组。调查问卷为开放式,共设计17个题目,主要从音乐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专业比赛、参与教研活动等方面,调查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我院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专业术科能力有待提升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满足当下教学的需要,“能胜任”的比例为68.12%,“完全能够胜任”的比例为21.56%,只有极少数同学选择了“基本能够胜任”。但当问到“你认为你所掌握的音乐技能是否能够胜任课外音乐活动教学的需要”时,则有33.28%学生选择了“能胜任”,“基本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分别占到了41.42%和12.86%。由于课外音乐活动是针对学生某一项音乐技能提高而设的,因此它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术科能力,即要做到“一专”。我院音乐专业声乐、钢琴、器乐的教学计划是大一、大二普修,四个人一节课,大三、大四只能部分同学选修,无法主修术科的同学只能主修理论,这部分学生大三、大四不再接触术科教学,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术科能力退化,从而无法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胜任专业化的教学和各类演出活动。

(二)教学实践能力有待加强教学实践能力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其职业道路发展的基石。通过“你认为音乐课堂教学对于你而言是否有困难”这一问题,了解学生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结果仅有9.16%的同学选择了“完全没有困难”,64.23%的同学选择了“基本没有困难”,有四分之一的同学依然感到难于胜任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在“你认为你现在比较欠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可多选)”这一问题的结果统计上,有76.53%的同学选择了“教学实践能力”这一选项,这充分说明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亟需提高。

(三)艺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从问卷中发现,有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艺术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够胜任学校或其他单位开展组织的表演活动,其中“有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比例分别高达34.18%和42.16%。这说明学生在遇到各类演出的时候,无法做到自如地登台演出,艺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四)音乐理论水平有待提升从问卷结果中还看出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比较薄弱。在“你认为造成你参加音乐教研活动困难的原因”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音乐理论水平的原因而导致的。在“认为自己比较欠缺的知识与能力”问题中,有60.24%的同学也选择了音乐理论知识,这说明学生知识结构中音乐理论水平存在欠缺。而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将受此影响。

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突出专业术科教学,彰显专业特色音乐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以专业术科能力培养为主,学生在术科方面必须能够做到“一专”,这样以后学生才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特长班教学、舞台演出活动的需要。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普修应该贯穿四个学年,学生无论术科程度如何都必须在大三学年选择一门专业课进行普修,而主修制度为了体现差异性,可以分为一、二、三档,分别给予一周两节、一周一节、一周半节的层次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够培养出拔尖的人才,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

(二)打造专业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音乐能力与教育能力的习得均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只有‘知’而无‘行’,互相缺少支撑,教育能力无法形成,只有将这两条线交织运行,且紧紧缠绕在一起时,其力度将成倍增长。”①的确如此,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多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才能得到提高。我院现在的实习基地多为学校统一管理,大四上学期开始开展实习工作。由于实习单位的数量有限,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分散实习,这样就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也无法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如果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实习基地,这样每学期都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见习活动,实习全部改为集中实习,有了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规范化的监控,学生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教学要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努力打造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形式。”②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多次的舞台表演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必须注重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开展,校内丰富的音乐活动,如歌手大赛、文艺演出、舞蹈大赛等都可以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除此之外,教学音乐会、专业基本功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个人音乐会、毕业汇报演出、毕业音乐会等专业化的平台都应该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校外实践平台的开发则应着重参与地方音乐文化活动、社会音乐比赛、社会音乐演出等方面,只有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舞台,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以“学中做”“做中长”促进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增长。

(四)强化综合素质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重技轻艺”的现象在音乐专业学生的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仅仅认为学好声乐、钢琴、器乐就可以了,但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三、微格教学在舞台表演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舞台表演课的整个教学中,合理运用微格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所收集的录音、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对录音、录像以及舞台表演个案进行总结与研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舞台表演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进程中的需求,通过舞台表演案例,不断总结,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提升表演实践,制订相应的学术目标。在舞台表演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首先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积极、探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其次可以创新舞台表演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舞台表演课教学中取得较好成效。因此,在舞台表演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进行舞台表演实践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反复对现场观摩与实况录像进行分析、评价、总结,进行自我反思,然后进行理性总结、理论深化,最后将理论运用到舞台表演教学实践中去,以检验教学成效和拓展舞台表演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冯超然.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舞台表演》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6

关键词: 音乐专业 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自主创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音乐专业毕业生成倍增长,社会需求从过去的“供大于求”到现在的“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但不少毕业生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潜在的就业困难,盲目地等待工作机会。就我校而言,音乐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只有近10%,通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年底就业率虽能突破90%,但协议就业率仍然非常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统包统分”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音乐教师逐渐饱和,愿意接受毕业生的只有一些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但这些地区,工资待遇较低,条件比不上大城市,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去,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有业不就”的现象大量出现。(3)高校培养模式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在音乐专业大学生身上的硬件投入、教师引进与培养模式都跟不上时代需求,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

全面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已深入人心,许多大学围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展开讨论,注重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上海交大叶取源副校长曾指出:“今天的大学生如果不能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作出有益的独特贡献,就算不上一位优秀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各种大学生社团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部分活动得到了企业的响应和赞助,这些与众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不仅增强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丰富了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度和设计、分析、预测等市场生存能力,无形中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实习环境。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开始走创业之路,社会上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音乐工作室、演艺公司、音乐培训机构等,这些大部分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利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这些新兴行业的美好前景也日益展现出来。

二、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较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近十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但师资力量和创业教育科研资源仍相对不足,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问题。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现状亦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

由于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注重强调专业对口和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过多地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导致创业教育长期严重缺乏,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淡漠。

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亦是如此。经调查显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没有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缺乏自主创业的蓝图规划和艰苦创业、敢拼敢闯的心理准备。他们在关于毕业后就业的潜意识中还过多地依赖学校、家长,自主创业的意识较淡漠,而自主创业意识的缺乏增加了创业的难度。

我通过对本校和江苏省几所开设音乐专业的综合院校调查后发现,一、二年级的音乐专业学生,很多人认为就业、创业离他们很遥远;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层面影响,大部分人知道就业很难,但提起创业,要么从未想过,要么想过却不知从何下手,要么只对创业有着理论层面的认识,真正打算毕业后创业且已付诸行动的学生少之甚少。

(二)针对音乐专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热。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创业教育项目,注重创业实战教育,如创业课程体系KAB、SIYB等。但我国大学创业课程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或系统的创业课程群;没有适应创业教育的灵活学制。创业能力并不等同于就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及时、准确识别机会、带动他人就业、具有独创特质的社会实践能力。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停留于理论层面,如我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章节,主要讲解创业的定义、性质等理论知识,但对于一些真正想创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应多讲解一些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程序,并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并且,应该结合专业来讲解大学生的创业实际情况,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敢于体验、敢于挑战的胆识和创业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创业环境,鼓励他们走多方位的自主择业、创业之路,使他们体验创业的艰辛,提高创业的真本领。

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更应有针对性,学校应鼓励其将学业与创业结合起来,跨系科、跨学校拓宽选学课程,构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树立教师职业品行所必备的、进行就业和创业所必需的超前意识。如对于想创业的音乐专业学生可选修经济、营销、商务类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完备的创业知识体系。

(三)所学音乐专业知识不能达到自主创业的水平。

伴随普通高校扩招,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要比专业音乐院校低,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选择音乐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他们通过专业课考前的临时突击训练,基本也能被一些高校录取。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和专业基础都较差,入学后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都很困难。这样的现象使得高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如此这般音乐专业水平的学生,想要开办自己的音乐工作室、音乐培训中心等,业务水平的确不能使社会信服,如聘请高年资的教师来教学,由于没有庞大的创业投入,不能提供较高的待遇,故成功创业者为数甚少。

(四)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不够重视。

由于公用经费不够,一些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有的高校甚至不具备正常办学的基本条件。这就使得大学创业教育所需基本物质条件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学上需投入的硬件就要比普通专业多,琴房、舞蹈房、电脑音乐制作室等,样样都是需要大投入,很多学校在教学硬件上已经很难保障,不要提再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投入了。故创业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了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业的不够重视。

(五)没有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大环境,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相对困难。

当前,由于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教育迫在眉睫。据了解,我省许多高校都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创业。可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当困难,许多优秀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我采访了几位有意向创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初期的迷茫,完全摸不着头脑,只有一腔热情和一份自己认为会很有市场的创业计划书,却不知道要将计划付诸实施需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于是,反复前往学校就业创业中心和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社会机构进行咨询,结果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加上他们刚刚踏出校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创业最终还是成为一纸空谈。

三、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出台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管理规定,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这样,既能促进大学生的学、研、用结合,又能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市场磨炼。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活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市场。

(一)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与创业服务项目。

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十分重要。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主要缺陷就是缺乏工作经验,许多用人单位因而放弃或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学校开发与建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项目的,毕业生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既能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又能为自己的就业与创业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

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能够看清当前社会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当前社会需要的艺术类服务项目有哪些,什么样的项目受到社会的青睐,从而有目标地积累自身经验和人脉资源,为毕业后准确地选择创业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找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切入点。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将是高校介入市场的第一切入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从招生到教学等环节均处于“生产观念”状态,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目前高校切入市场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两难的境地,既要按市场制约机制的要求检验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又受制于学校内部非市场化的教育系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高校就业与创业服务内循环系统,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对学校招生、培养、教学、就业与创业服务等各项环节从输入到输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更是非常有必要,学校可为学生联系社会上的各类演出、录音等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成功的演艺公司、音乐工作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尽早征求学生意愿,对于有意向创业的学生,了解其创业意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理论知识、音乐业务知识与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可以在二、三年级就允许他们在学校内部开设小型创业工作室,面向学校其他专业学生进行真正创业前的实战演练。通过如此有针对性的培养,创业将慢慢贴近大学生。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证。

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师资力量、教学改革和激励机制。

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相关能力的教师,高校应选聘一些具有创业和实践工作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除前面提到的教学内容上加入一些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外,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多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各项工作的目标都集中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工作上来,形成合力,各部门和环节都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完成好学校的创业教育。

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有其特殊性,我认为高校在选派师资方面,可考虑有音乐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不仅可以从创业理论上进行指导,而且可以精准地指出学生音乐业务上的不足。运用激励机制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将非常奏效,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活泼开朗,表现欲望强烈,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案例教学、创业成功学长现身说法,将非常有利于激励他们创业成功。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的重要机构,为构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尽快在人才培养价值的各环节上实施创业教育。音乐专业作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专业,更是要找准市场契机,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开放理念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创业教育具有时代特征、针对性;同时结合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关创业教育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创业、创新、创造教育结合起来。只有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改善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创业现状,才能使音乐专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谈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学业、就业、创业的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8.

[2]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7

论文摘要: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河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采取文献资料法等对近几年河南省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河南省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艺术教育,通常是指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艺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人文教育,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性情陶冶、审美能力培养、志趣形成、人格完善等。

(2)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交流、信息传播、跨文化交流的手段。

(3)艺术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激发人的创新能力。

切实加强艺术教育,不仅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河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现状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对目前河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状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我们查阅了《河南教育年鉴》(2001-2008年卷)和《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2001—2008年卷),并采用集中调查法和分散调查法进行调查,选取几个主要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河南省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河南省中小学音美师资的基本情况

2008年河南省中小学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总数为3.229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1159万人。其中中学音美专任教师1.5818万人,比上年增加0.0307万人,增长比例为1.9%;小学音美专任教师1.6475万人,比上年增加0.0852万人,增长比例为5.17%。由图l可以看出,全省普通中小学音美专任教师成逐年增加趋势,说明全省音美教师在逐渐得到补充。

2008年河南省普通中学音美专任教师为1.5818万人,其中城市普通中学音美专任教师为3619人,县镇普通中学音美专任教师为5487人;农村普通中学音美专任教师为6775人。县镇以下农村中学的专任教师人数占到77.96%。由此可知,河南省的中学音美专任教师队伍中人数最多的还在农村,所以我们仍要高度关注农村中学音美教师的建设问题。

2008年全省中学专任教师为37.8891万人,其中中学音美教师占到全省中学教师人数的4.17%;小学专任教师为48.5288万人,其中音美专任教师为1.6475万人,占全省小学教师人数的3.39%。这表明全省中小学音美教师在数量上和其他科目教师相比较少。可想而知,音乐或美术单科教师的比率会更低。所以,全省音美教师数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农村音美教师更需要重视。

(二)河南省中小学的学生数与音美教师比情况

2001~2008年河南省中小学学生、教师数量相对较为稳定。2008年河南省普通中学的学生与音美教师比为288.8:1;小学的学生与音美教师比为629.2:1,而河南省小学生师比为11.27:1。与平均的生师比相比,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数与音美教师生师比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小学的学生数与音美教师比是平均数的9.1倍。按照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生师比是用以考察一个国家教师配置和使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从一般的情况束苞,越足经济发达国家,生师比越低;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生帅比越高。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过高的生帅比反映了某个地区教育资源的短缺,过低的生帅比则反映了某个地区敦何的低下下面表1、2、3、4显示,河南省音美教师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教师少、任务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河南省受教育人口基数大有关。由于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由地方政府财政解决,有些地方为减少财政乐力就紧缩教师编制,也是中小学生与音美教师的生师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三)河南省r}1小学肯美师资学历结构情况

到2008年,河南省普通中学的音美专任教师有15818人,其叶1研究生毕业的有49人,本科毕业的有5675人,专科毕业的有9507人,高巾阶段毕业的有570人,离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17人。河南省小学有音荚专任教师16475人,其中研究生毕业的有25人,本科毕业的有2147人,专科毕业的有9873人,高中阶段毕业的有4371人,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59人。

如上面图2、3显示,河南省普通中学音美专任教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5.98%;河南省普通小学音美专任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3.11%。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逐年提升。

图4显示,2001~2008年河南省小学音美教师学历合格率明显低于巾学音美教师学历合格率。2008年小学音美教师学历合格率73.11%,而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4%,小学青荚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小学平均教师合格率低26.29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普通中学的音美教师学历合格率比较接近中学平均教师学历合格率。总体来说,图4显示出自2001~2008年以来,河南省巾小学音美教师学历合格率在逐年增高,且近两年增高幅度比往年要大。

就目前情况而青,所谓艺术教师的合格学历,是指不管所学专业是艺术还是非艺术,小学、中学教师只要分别获得中师、专科以上毕业文凭,便算是具有了合格学历。图5显示:

第一,农村艺术教师合格率明显低于城市艺术教师合格率。无论是小学、中学,城市艺术教师合格率均高出农村艺术教师合格率十几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艺术教师的素质总体上要低于城市艺术教师。

第二,就小学和中学来看,小学音乐美术教师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3.11%,中学音乐美术教师的合格率高达96.29%,差距达23.18个百分点。

由于不管是何种专业文凭,只要达到了小学教师中师毕业,中学教师专科以上毕业,艺术教师便算是具有了合格学历。因此,上面所统计的结果严格说来还不是完全真正的合格学历,恐怕从中师艺术专业班毕业的小学教师数目,以及获得艺术专业专科以上文凭的中学教师数目,要比以上我们所统计出的数字少许多。可见,如何提高现有艺术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艺术教师的素质,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目前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好的艺术教师,便难有真正的艺术教育。

(四)河南省中小学音美教师配备情况

表5、表6的统计结果表明:

第一,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音美教师的配备情况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校音美教师的配备情况。

表5、表6显示,河南省农村小学平均每校只有音乐教师0.1人,美术教师0.96人,农村中学平均每校只有音乐教师1.1人,美术教师1人。当然,平均每校艺术教师数之差距并不能完全表明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艺术教师配备情况之差距,因为相比之下,城市学校的规模普遍要比农村学校大,因而相应的城市学校每校所配备的艺术教师数应该要比农村学校多。但即使我们按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规模之比为5:1计算,目前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配备情况也还是远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平均每校艺术教师数如此之低,说明其中有一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艺术课程。值得说明的是,一些规模很小的农村小学,艺术教师多为兼职,而我们统计的是专职艺术教师数。因此,其实际开课情况要比我们调查的教师配备情况稍好一点。但总体来说,目前河南省学校艺术教师配备的主要薄弱环节是在农村。

第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小学还是中学,相比之下,音乐教师配备情况普遍要稍好于美术教师的配备情况。

就农村学校而言,上述平均每所小学有音乐教师0.1人、美术教师0.96人,每所中学有音乐教师1.1人、美术教师1人;就城市学校而言,平均每所小学有音乐教师2.5人、美术教师2.3人,每所中学有音乐教师2人、美术教师2人,音乐教师均多于美术教师,有的地市二者差距还比较大。与小学相比较,中学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配备情况相差不大,即每校平均有音乐教师1.4人,美术教师1.3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1994年国家教委才决定在高中开设音乐、美术欣赏课,高中艺术师资的配备从零开始,没有从前的包袱之缘故。另一种情况是,近年来艺术师范教育培养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并不比音乐专业毕业生少,但目前小学中学美术教师的配备情况依然比不上音乐教师,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美术课程更不受重视,美术教师流失更为严重。

第三,小学、中学相比较,中学音美教师的配备情况稍好于小学音美教师的配备情况。如果我们把农村和城市学校艺术教师的配备情况平均起来,那么,小学平均每校有艺术教师(包括音乐和美术教师)0.51人,中学平均每校有艺术教师2.6人。也就是说,若按平均每校的艺术教师人数来看,中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最好,小学比较差。但由于小学、中学的学校规模大小不一,上述两个数字严格说来还难以精确反映小学、初中、高中三者之间艺术师资配备情况的差距。如果以教学班为单位而不仅是以学校为单位来计算,那么,艺术师资的配备情况将会反映得更准确。

二、河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感到,这些年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的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和专门管理人员从无到有,高中、中学、小学艺术课开课率一步步提高,艺术师资缺额逐步缩小,艺术教师合格率逐年提高,等等。但是,这次调查也反映出河南省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全省艺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人的问题,在全省范围内艺术教师短缺。发展艺术教育,离不开艺术教师的辛勤耕耘;夯实艺术教育的基础,必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作保证。然而现中小学科班出身的艺术教师相对短缺,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更是少得可怜。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高投入导致绝大多数艺术类毕业生不愿到农村、特别是到贫困落后的农村学校工作。有些学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有让那些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还有一些艺术天分,但对艺术知识、尤其是艺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的教师去滥竽充数。而对有的学校来说,就连这样的教师也没有。

(二)艺术教育师资学历合格率亟待提高

从以上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艺术教师学历合格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小学音美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明显低于中学音美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而中小学艺术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又明显低于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

三、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对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认识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艺术教育作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以提高全体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它关乎国民的综合素质问题,而非培养艺术专业人才。我们必须站在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高度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地把艺术教育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优良、专业技能精湛、专业思想巩固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巾小学,教师不配套,艺术师资紧缺,而要建好这支队伍,一是要教育行政部门按需要分配和选调教师,有计划地配备专职艺术教师;二是选派教师到教育院校或艺术院校进修学习、专业深造,或到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观摩考察,开阔眼界,提高能力;三是搞好校本培训与教研,让教师通过“自学提高,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尤其要注重发挥本校艺术骨干教师或艺术教育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师师结对,合作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是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教学常规,检查考核,从而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主动学习和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以科研为先导,推动艺术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为推动教育科研,学校教科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中小学艺术教育本身就薄弱,加之我们又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其中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应从中选择一些最有价值、最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个人独立研究,也可以与同事或专家合作;可开展文献研究,也可以开展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等等。总的要求是“以校为本”,解决自己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应拨去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纱”,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主动投身教育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以促进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四)制定规章制度,使艺术教育有章可循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篇8

一、“主修”课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功绩

1966―1976年的“”,不仅造成了人才断层,同时也造成了后备人才的积压。根据当时国家教委统计,1977年报名要求参加高考的中国青年多达1000余万人,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这一年实际符合高考条件,并参加高考人数共有570万人,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高考录取比例29:1。

当时,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屈指可数,招生数量十分有限。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1977年经特批后扩招名额仅213人,而报考该院考生近2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考生群,面对全国诸多音乐领域专门人才的匮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际上承担起了专业音乐院校的部分培养责任。

由于当时专业音乐学院招生名额十分有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当时很多考生不得已将报考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实现自己音乐家理想与抱负的途径。而实际上,1977年恢复高考时,音乐类考生群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技能超群、功力深厚,他们没能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并非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受到专业音乐学院招生名额的限制。当这批人陆续进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对各类音乐人才的需求,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充分听取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家意见后,于1979年下发了《高等师范院校四年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首次提出了“主修”概念,并形成了“主修”课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事实证明,当年开设了“主修”课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确实为各音乐部门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专门音乐人才,今天我国许多富有成就的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就是毕业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他们都是当年“主修”课制度的受益者,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修”课制度同时也为我国今天音乐事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主修”课制度的异化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教育”的模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修”课制度已不能适应“大众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别是“主修”课制度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严重的背离,“主修”课制度甚至成为制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异化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异己力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修”课制度的异化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专业化的异化

“课程专业化”指的是把某门课程当作专业来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现象。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有些即便不是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也都曾有过在专业音乐院校学习或进修的经历。由于他们接受过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对他们的教学影响极其深刻。加之1979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为满足高素质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具体的“主修”课程赋予了浓郁的“专业”色彩,并迅速形成了一整套“主修”课考核运作模式,且一直延续至今。

“课程专业化”一般的操作模式为:

第一,新生入学伊始,不同教研室根据学生术科主考项,分专业、有针对性地组织新生专业汇报,不同专业教师发现苗子,!择苗子,重点培养苗子。

第二,大二第二学期,根据师资情况确定不同专业“主修”生名额,并分教研室、专业,组织“主修”考试。

第三,凡取得“主修”资格的学生,可自主!择专业教师(或教师!择学生),专业学习可延续一年或至结业。

第四,“主修”生专业学习结束需公开主办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

第五,使用专业化的教材。把当年专业音乐学院的教材、培养模式,甚至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思想、教法、理念搬进普通高校、导入课堂。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主修”课制度的初期,原国家教委曾组织部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专家陆续编著出版了系列适应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的配套教材,这些教材基本是当时专业音乐学院不同专业或方向主体教学内容的汇编、整理、重组。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主修”课程制伊始,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便产生了一种把课程对应为专业的复杂心理,在这种复杂心理导引下,教师纷纷以不同方式各自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于是乎“主修”课程门类越来越多,“主修”课程由当初单一的技能性课程,衍变成几乎涉猎所有的专业方向。

2.入学考试专业化的变异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片面的“主修”课制度的全面执行,决定了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和办法的规定。“”结束后,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术科”考试,基本实施的是“初试”+“复试”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以广东省为例,其专业“术科”综合评分比例分配如下:声乐或钢琴(或器乐)占60%;视唱练耳占25%;基本乐理占10%;加试占5%。“初试”,首先将考生划分为声乐或钢琴(或器乐)两大类(考生只能!考一项),考生在自己所属“专业”类内,自!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作为“初试”内容。初试时,主考教师仅根据考生自!曲目演唱或演奏状态一项,决定其是否进入“复试”。该“初试”大约淘汰40%左右的考生。只有通过“初试”进入“复试”的考生才有机会进行“专业”综合测试(这种考试办法与音乐学院声乐、器乐专业考试基本一致)。由于特定的“专业”化的“初试”内容,使考生产生强烈的专业“初试”过关心态;又因进入“复试”后,声乐或钢琴(或器乐)评分比例仍占60%,主项“专业”仍然具有最终决定录取的地位。这种考试办法的实施直接引导考生在入学前必须明确、重视自己的“专业”,结果造成了大比例的考生轻视音乐基础课的学习,在考生群体中出现了“我是考声乐的”、“我是考钢琴的”的奇怪说法。实际上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能力,他们根本没有报考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钢琴(或器乐)两个专业的想法,而是这种带有明确导向性的考试办法,从源头给考生灌输了一种强烈的、学院式的专业心理,直至非常深刻地渗透与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之中。

近年来,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术科考试实施了“一次性综合测试”的模式,但由于术科考试内容与分值设置依旧,其结果与影响没有发生什么本质变化,仅仅是缩短了考试周期,节约考生考试时间(笔者以上引用的术科分数划分比例不具备普遍性,有些普通高校术科考试中的主项分值达到了80%―85%)。

3.教师角色音乐家化的变异

片面的“主修”意识扭曲了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将来要扮演的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所谓各有所长、一专多能、多能一专的音乐家角色,使得音乐教育专业本来很清楚的培养目标被淡化模糊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普通高校内部发出了关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声音,一些关注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现行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主要观点指向授课方式、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等。这些批评性声音中以廖家骅先生最有代表性,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通才教育”与“一专多能”。廖先生说:“受各种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影响,高师音乐专业‘主修’意识膨胀、变性,其后果十分严重。其一,淡化了师范性。其二,造成学生畸形发展。其三,高不成,低不就。其四,只有一专,而无多能。”①此后,相关呼声虽然很高,但观点未出廖先生之左右。20年过去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当初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今天一所专业音乐院校的招生人数相当于当时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招生人数总和,有的甚至超出了这一数字。2000年我们参加了一次地区级普通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会议,获知当前国内不同领域对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基本已经趋于饱和,国内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已经将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了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以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进入专业音乐领域就业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专业音乐院校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已经泾渭分明,彼此间从未发生过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但“主修”生依然成为诸多院、系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标志,院、系间依然宠“苗子”,推“苗子”,教师间彼此依然争“苗子”,比“苗子”,这些“苗子”一入学便享受特殊待遇,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单独的授课方式。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中,“主修”几乎可视为一种身份象征,有“主修”表示该学生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而没有“主修”则表示该学生专业能力差。对于有“主修”课的学生而言,只要“主修”课表现得好,其他课程只要及格便可以交差,有些学生甚至将其他课程忽略不计。因此,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二年级学生而言,该时段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是考“主修”。每到大二阶段,教师皆花大力气雕凿自己个人得意门生,因为自己教授学生考入“主修”的人越多,则表示自己个人教学能力越强;学生拼命攻“主修”,因为他要为自己今后发展定个方向与身份。对于那些没有能力竞争限制“主修”课程的学生,以及那些没有列入“主修”课程范围的授课教师怎么办?极力拓宽“主修”课程范畴,积极加入“主修”行列成为了他们努力发展方向。面对如此轰轰烈烈的“主修”局面,我们的管理者、教师、学生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三、结 语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修”课制度是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事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主修”课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社会对各类专门音乐人才的需求,为特定时期的我国音乐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曾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任何事物处速发展的今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面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现实,我们认为应对“主修”课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对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给予必要的批评,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来的位置与功能,使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二十余年,感触最为深刻的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课的教学严重脱节,作为向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师资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甚至对当代基础教育现状不了解、不熟悉,几乎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如此办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们许多优秀毕业生一旦离开学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总有一种大材小用、专业不对口的强烈失落感!这些年轻的音乐教师抱怨和批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的用不上,用的没有学”的牢骚不绝于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此现象如果还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那就不仅是失职,而且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严重犯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修”课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①廖家骅. 通才教育 ?眼J?演. 中国音乐教育 .1989(3):33.

上一篇: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 下一篇:英语专业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