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12-10 09:24:49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1

关键词:电力物资管理;电子商务;应用

一、电子商务管理电子文件的可能性

电子商务在电力材料管理中的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利用计算机管理电力材料必然会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电力公司可以尽快处理更多资金并签订合同,这不仅可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还可以显著降低项目成本。并且在现在的发展状况下,安全技术是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其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线进行购买和支付,然而这种平台已经超越了购买和支付电子商务的传统方法。其次,与传统资源相比,电子商务可以刺激更多的供应商,并与这些供应商建立长期关系,以满足供应需求。还有,在传统的电力物质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员工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也缺乏丰富的专业技能,他们依然坚持旧的管理理念,就阻碍了行业公司的快速发展。最后,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早期,如果将电子申请用于公司,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电力系统的冗余。为了减轻裁员压力,生产电子设备的公司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提高效率。

二、目前电力物质资源管理的不足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和有效发展,企业对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电力管理公司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传统的物资管理方式转移到劳动力队伍中,难以参与管理,而且设备分配效率低,没有理想的管理机制。尽管电力公司不断发展,而有关管理人员对电子设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与硬件设备相对应的软件标准尚未得到改进和改善,因此目前的材料管理模式不能与电力公司的长远发展保持一致,从而就影响了公司的不断发展,以及稳定性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电力数据的统计分析是电力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通常是效率低的,而且还存在错误率高的缺点。因为相关的电力数据输入极为重要,因此劳动力搜索的方法相对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容量数据统计的要求,而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因此,在库存过程本身中,管理人员经常因工作量大而可能会出现错误,从而导致误差,并且难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使用电子商务管理物质资源

1.物流方面

购买设备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标准购买硬件相比,优质的材料通常在购买过程中使用拍卖方法,通过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可以创建一个开发招标平台,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通信结构和电子商务,不仅要满足物资管理的需要,而且必须有利于候选公司的招标。通过使用该平台,投标公司可以关于投标的各种信息,并且投标人也可以通过电子投票进行投票。可以看出,投标公司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投标,从而没有浪费大量的时间。

2.电子商务在电力公司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平台在各个电力公司的使用,使得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有效和方便,而信息交换主要促使了丰富的资料交换。电力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交换不同类型的信息,就可以显著提高材料选择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高效率性。因此,电力部门的公司将形成一个整体,来增强沟通意识,这就会使信息交流和电力公司可以共同发展。

3.客户待遇

电力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和有效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离不开电力。然而,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也给电力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电力公司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市场改革。随着电力部门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逐渐被视为商品,电力销售也正成为影响电力部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在营销过程中,商业服务质量和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营销的有效性。并且由于计算机化的持续发展,网络逐渐被用户识别和要求,并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了在电力营销方面做得更好,电力公司需要学会跟上并积极利用电子商务作为平台来完善营销并提高该行业公司的经济效率。

四、如何在电子材料管理中发展电子商务

为了实施硬件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模型,电力公司需要一个完整的采购管理系统,以及通过互联网共享物流和信息流,这样公司就可以开始提交采购申请。网络平台包括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交易、订购、物流和配送、仓库验收、库存计算以及统计会计的过程。一旦存储了大量材料,材料将在生产时继续减少,不同材料的库存每天都会有很大差异,材料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不同材料的规格、图案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手动记录进出仓库的材料将大大增加员工工作的复杂性,并且也会出错。如果可以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则只需在物品进入和离开仓库时扫描物品的条形码,系统就会自动计算库存和物料的使用情况,以便有关人员可以立即查看物料的状态变化。为了与当前的电力管理情况保持一致,就必须首先管理公司的内部和硬件市场,连接分支机构,实施信息传输和订单状态请求,然后使用电子商务来执行许多业务流程,例如购买材料、进行存储和分类。

五、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2

【关键词】 媒体资源管理 音像资料 数字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各个院校都积累了相当数量以磁带为介质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媒体资源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资料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建立一个容量充足、功能适合本单位院校的的媒体资源库及与之一体化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大量媒体资源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利用,成了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一、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概述

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数字媒体资产所做的管理、存储、挖掘和再利用: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过技术的、行政的、市场的、资本的等各种运作和手段,实现媒体资产价值的优化。媒体资源管理MAM(Media Assets Management)就是对各种类型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文字、图片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非编素材转码,信息,以及设备和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建立媒体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保存和管理好这些宝贵的资料,并使之得到最大利用。媒体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各种类型的视频资料,图片,文字,音频资料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编素材转码,信息及设备和固定资产等进行的全面管理。

二、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背景

1、在学院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珍贵的教学或非教学类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影像等资料,对学院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一旦丢失,那就是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些资料都是纸质或是其他材质的保存方式,保存时间是有限的,有的还是极易损毁与丢失的。如以磁带保存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磁带本身的掉磁、氧化及播放设备的淘汰,保存在磁带上的大量具有科研价值的视音频档案资料需要抢救。而且以磁带为记录仔储方式.已不适应当前数字化视频制作管理的需要。2、学院的信息管理中心或称为教育技术中心,都存有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音视频、文本和图片等资料,但实际上对多媒体具体内容的查找,频繁的转换格式,还是采用人工方式对传统介质进行查找,不仅浪费了人力和时间.而且导致视音频档案资源的质量急剧下降。

三、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

目前,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院对视音频等档案资源的磁带管理工作中.该系统实现了对视音频资料的智能化处理和内容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我院特色视音频资源的历史价值与实用价值。

1、系统构成

系统硬件主要包括:MDC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上下载工作站、编目检索工作站、光纤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KVM切换器、光纤磁带库、光纤磁盘阵列、UPS电源。系统采用FC SAN网络结构。

2、系统的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包括:管理控制台模块、采集模块、资源剪切模块、任务分配模块、编目模块、审核模块、C/S检索模块、B/S检索模块、下载转码模块、XML文件导入导出模块、存储迁移模块。

3、系统的工作流程

(1)内容的产生阶段。采集人员通过采集工作站提取源素材并导入媒体系统,在采集工作站经过简单的编目后提交到任务分配工作站,此时的素材为“待编目”状态。(2)内容的管理阶段。提交到任务分配工作站的“待编目”素材,经过任务分配人员给编目人员分配任务,编目人员就或得了编目的素材,开始进行深层次的编目,编目好的素材提交到检索工作站,其他的人员就可以在检索工作站检索到该素材,此时审核人员可以进入审核工作站,对素材进行审核工作,不符合要求的素材则打回重新编目,当然此时打回的素材在检索工作站中是检索不到的状态,在审核工作站中符合要求的素材给予通过,此时的素材则为“通过审核”状态,此时他将不需要在进行编目。(3)内容的阶段。通过检索工作站可以将视频文件下载到本地,或者导入到非编系统、网络播出系统以及其他的媒体进行,还可以回调到下载工作站,通过下载工作站录制到磁带上。系统管理工作站可以管理整个系统,对素材文件的状态可以强制性更改,进而可以更改系统工作流程(建议该功能不要常用)。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3

[关键词]供方管理履约能力资源整合

1.宽眼界,整合下游资源

资源拥有聚集效应,只有在对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和调配时,优势才能凸显出来。建筑企业要流程控制的从广度和深度上逐层推进资源整合,以多至优、以优至精,再由单个项目逐步拓展到区域合作、长期合作、战略合作。

1.1拓宽信息渠道,扩大整合范围

唯有观念上有所突破,行动才不会受局限,企业在长期收集分供方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予以跟踪、评价、考核和分类,建立完整的供方信息档案。此类信息档案不仅要包含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分供方,还需将下游小型装饰企业、材料生产厂家等纳入其中,便于适应不同层次、规模的施工项目。

在供方资源收集渠道方面,除了一些常规途径外,企业还需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收集资源信息。

1)与战略合作伙伴就供方资源达成默契,并与有实力的业主方共享,如与建设方、投资方的资源共享等等。

2)重视联营项目信息收集,将供方信息收集的质量、数量纳营项目经理的考核体系。

3)企业管理的各级机构要有主动意识,收集标志性建筑(地标性建筑、鲁班奖工程)、行业优秀企业的供方资源尤其是劳务资源,这样势必会大大地降低分供方资源的考察成本和合作风险。

4)踊跃参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行业峰会诸如全国建材商品交易会、全国工程机械、建筑施工设备与机电产品及工程材料交易会等交流活动,与大型的实力厂商通过展会直接进行战略对话,以达到高层次的互利共赢。

5)在多渠道信息来源的基础上,进行考察、甄别,搭建起企业供方信息资源库,并定期在内部信息化平台,供各下属单位采用。

加强资源使用的针对性,在编制《劳务供方名录》时,根据劳务单位的特点,建立不同的类别,如按专业分类(酒店类、公建类、幕墙类、门窗类等)按价格质量类、价格优势类、资源调配类、工艺精细类、等,通过差异化管理,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1.2推进双向交流,提升合作层次

企业应将与业主客户关系维护的方式,移植到与供方关系维护中,积极与供方进行正面对接,除考察相关生产厂家、举办座谈、沙龙等活动外,还应灵活地运用其他方式加强交流,如采取专家咨询、邀请培训、高层互访等策略。通过互访和培训交流,可对供方关系维护起到积极作用,不仅能使双方的合作从供买领域拓宽到技术领域,更可加深彼此的感情,提升合作层次。

1.3巩固优质资源,实施战略合作

企业当以互利共赢为前提,展开与资源分供方谈合作、谈共赢,既重视,又显诚意。譬如定期召开分供方表彰大会,对优秀供方进行集中答谢,并与各分供方就如何深化合作进行坦诚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会议,可以遴选出一批实力和诚信兼有,潜力与诚意俱佳的劳务公司和材料企业进行深度培养,为企业提升项目履约品质助力。而且此类优质资源默契度高、履约能力强,势必对企业推进项目管理大有裨益。

2. 规范管理,实现机制创效

建筑施工材料品目、型号、规格繁多,并与现场变更紧密联系,操作空间较大。为避免精力和效益耗费在粗放管理之中,必然要求不断优化管理制度,不断理顺流程,创新材料管理制度:

2.1管理尽量靠前

材料员要尽可能多的深入市场,通过多渠道掌握最新价格信息,通过“互比”、“互看”、“互算”,筛选出性价比较高的材料供应商。企业层也应加强对供应商的现场考察,深入厂商内部进行接洽,对产品质量、价格、生产、供货能力做出细致分析并建立市场分析报告。

在与战略材料供方合作时,企业更需注重向建设方推荐供方单位库存量大较的产品,在帮助供方压缩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的同时;也可为企业争取到价格优惠、付款条件更好的供方合同,不可谓两全其美。

2.2 招标公开透明

企业应坚持对主要物资实行阳光采购,在招标环节上,采取必要的保证措施,如现场开标、纪委介入、网络公示、未中标原因反馈,整个过程中坦诚相对。同时将新合作供方合同额占全年分供(分包)合同额比例作为商务合约部、物资设备部、项目管理部的量化考核指标,让分供方切实感受到企业在招标过程的公平、公正,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同时,在招标、询价的过程中,注重技巧,开标时注重竞争气氛的营造,询标时通过多轮层层询价,争取获得性价比最高的供方产品。以某综合楼项目砌块采购为例,通过详尽的招标策划,降低采购成本近20万元。

2.3部门权利制衡

将分包资源推荐权、考察权与招标权分开,物资设备部、项目管理部、项目部等负责组织分包资源考察、推荐,入围后由商务合约部组织投标。通过部门间权利制衡,有效控制了由单一部门(或个人)负责采购可能滋生的弊病。

除特定材料外,企业对大宗材料、劳务资源组织招标时,可规定要有最少不低于3家以上新的合格单位参与竞争,确保供方资源的竞争压力,有效规避围标、串标等违规现象。

2.4权责划分清晰

材料采购过程中,灵活做好集权和授权。5万元以下的零星采购,企业可授权分公司、项目部具体实施;5万元以上材料采购需要公司物资设备部审核备案,降低采购风险;100万以上材料则由企业层负责集中采购,发挥集约效应。总部、分公司、项目部三层责、权清晰,保证整个流程有效运转。

2.5 健全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的健全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元素,总部物资设备部从招议标申请、合同台账、日常报表、材料台账、例行检查、审计等多个环节管控,物资设备部、项目管理部、商务合约部、审计部多个部门联动,对材料单价、采购量、损耗等环节严加监督,及时问责,确保采购单价合理,损耗受控。

同时,企业党委、纪委也可将“廉洁文化”、“自律承诺”等活动导入到与供方采购、资金支付等相关经营活动,通过与领导干部签订《岗位责任状、与关键岗位签订《廉政责任书》、与供方单位签订《廉洁责任书》等措施,加强管理人员自律建设。

3.细处入手,强化现场管控

施工现场作为供方资源的使用和合作的终端平台,唯有强化计划、采购、入库出库、回收等关键环节,才能使与供方资源的合作达到降本增效。

3.1采购计划准确

在项目部组建、采购计划编制和实施等各个环节,项目部都要根据工作量大小、工作面的分布数量来盘点库存,做到材料、劳动力合理进场,避免出现窝工、积压库存等问题。

3.2采购过程透明

在项目自主进行零星采购时,为避免利用职权“暗箱操作”、“吃回扣”,发生加大成本的现象,采取及时入库、横向对比公示的措施,约束员工自律。

3.3材料保管精细

按计划组织材料进场、验收、保管,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按品种、规格、批次、进场日期分别堆放,并注有醒目的标牌区分,严把出库领料关。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加强考核,将库房损耗、现场损耗两项指标作为考核库管员、劳务队的重要指标,与薪酬(或单价)挂钩,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并通过及时考核、及时兑现,提升员工的工作激情。

3.4材料使用合理

把好材料入库出库关,验收负责任,不做笼统帐,严格对照技术员提供的采购计划单,对数量、质量、规格、尺寸、颜色、厚度等一一进行核验,不符合计划,就不能验收入库;不搞大进大出,严格执行限额领料,不怕麻烦。各项施工验收时,加强对材料质保资料的复核,把好签证关。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莆田鞋业 ERP 转型与升级 效率

一、前言

福建省莆田市的制鞋产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初以引入台湾先进的制鞋设备为起点,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莆田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制鞋基地,莆田鞋业也成为当地一个支柱性产业,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技术含量低导致竞争力下降等原因,莆田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ERP简介

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控制,提高本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ERP是信息时代企业战略的关键部分,是建立在信息系统之上的,以系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企业的决策和战略的制定和执行。ERP的宗旨是: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设备、技术等充分调配、优化,为企业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建立高效的供销链、提高生产率、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有力工具。ERP对制鞋企业整合资源、提高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莆田鞋业发展现状

莆田鞋业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本身实力和外界竞争的影响,莆田鞋业发展遇到瓶颈,许多问题接连出现

(一)、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问题相互推诿

很多鞋企部门间交流较少,甚至有时只有交接一些文件,缺乏本质性的交流。比如产品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当设计部苦思冥想设计出新款鞋的图纸,但被生产部一票否决,原因是生产能力不足,企业资源有限等理由。接着如果一款鞋子的销量不尽人意,销售部门埋怨质检中心质检不过关然而质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把关不严。其次莆田很多中小型的制鞋企业还处在人管人的传统模式上,一些内部的规章制度,企业战略、战术计划得不到具体的实施,基层员工大多是力不从心。

(二)、物料管理不善、成本增加、利润下降

产品设计部门对外界信息收集不完善,没有紧随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导致后来不断地修改(BOM或用量)同时可能造成采购部门材料采购不及时和生产部门的产能不足或过剩。进而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包括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接着企业利润下降。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企业的信息化不是拉几根网线,置办几台电脑就行的,很多莆田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没有软硬兼施。在硬件上某些普通商业电脑不能适应本企业的业务需求所以必须"量体裁衣"选择商用电脑等其他硬件,有些鞋企虽然硬件出色但软件不行、缺乏优秀的信息化人才从而导致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四)、经营模式落后

莆田鞋类企业设计开发能力薄弱,多是根据国内外知名企业订单来料加工,著名的自主品牌较少,以生产高仿鞋企业居多,还停留在"以量求生存"的程度上。

(五)、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鞋类市场流行趋势变化快,鞋类生产、销售呈现强烈的季节性和期货性,莆田鞋类企业在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上跟不上客户的市场需求变化,所以鞋类企业急于需要降低成本、缩短采购期和交货期来跟上市场变化。

四、ERP在鞋业转型与升级中的运用与作用

(通过对比有无ERP部门的区别)

莆田制鞋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上多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效率不高,通过对比有无ERP部门的区别对ERP再莆田鞋业进行分析。

(一)、生产部门

1、无ERP的生产部门

(1)、质量管理存在死角,产生缺陷产品

由于对客户订单缺乏足够的详细了解,加上本身部门质量管理体系、制度等的注意力落实不够,导致生产质量质量存在缺陷,并且会因为上一道工序导致下一道工序无法展开,返工不良品频繁。生产作业效率降低,增加生产成本

(2)、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设备故障多

莆田制鞋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在对生产设备上存在着管理不完善,执行不完善的现象。在投产中,往往会因为机器故障而导致操作无法顺利展开,延长了订单的完成时间,同时也导致了设备生命周期的降低。

(3)、部门协作低,难以有效沟通

莆田制鞋企业在规模上80%都是属于中小型企业,因为在部门设置上都比较简单,往往忽视部门的设置,经常带来生产过剩或紧急采购来完成订单的情况。很多部门往往是一部管多职,导致很多管理不善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混乱。

2、ERP下的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的工作运转在公司经营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作用。生产的有效运转意味着车间的生产作业开始展开,库存开始流动,生产计划有序开展,资金也开始流动起来。

(1)、业务模块

业务订单是生产步骤的上游来源。生产部门在针对业务订单需要做好如下工

1)订单管理:生产主管接到订单通知的书面文件后,录入电脑以便可以实时观察跟踪执行的情况。

2)交付管理:对于作业完毕后,按照订单要求完成的样品、半成品、成品交付给仓库管理,做好产品流出登记。

(2)、生产管理模块

生产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生产过程初期因各种因素产生影响而对生产计划进行制订,修改。生产过程中 ,生产控制中心对各种产品及半成品的来料及发料加工生产信息的记载与控制。

(3)、生产计划管理模块

了解生产执行的操作情况,主管部门查询采购部门提供的来料,并做好当日的材料使用情况做好登记。完成后的订单的产品做好登记交付仓库部门。

总结:生产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中枢"神经"在联系业务管理,仓库管理,采购管理上对企业的财、物、信息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满足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转提供可能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操作链。

3、ERP下生产部门专业化优势

(1)、强大的投资回报率分析

合理的生产使库存周转率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提高。

(2)、管理能力效率

车间生产依靠自动化管理,手工操作变得越来越少,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减少,并且在ERP系统下培育一大批的技术操作人员

(3)、成本效率

通过在库存、原材料和管理效率的大大提高,企业在生产阶段节约了很大的一部分资金和资源。提高企业的利润效率。

(二)、采购部门

1、无ERP下的采购部门

(1)、在面对众多原材料供应商选择中,采购部不能准确的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估,因此在交易中,往往会对会对原材料的交期,价格、质量等做出延迟判断。

(2)、原材料采购上,对于采购的信息有时候缺乏完整的信息,并且对市场供需的预测,造成了事故增加,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影响生产的进程。

(3)、在满足财务部门审批上,对于财务报表中应付款的核销会比较呆滞,通常都是只、根据供应商传过来的发票进行结算。

(4)、采购部的日常大量时间忙于了解各种信息和催货,重"跟催"轻"计划"。采购部门只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到货跟催上面,疲于奔命,结果还往往并不如意,供应缺货常常造成生产停工待料。

2、ERP下的采购部门

采购是资料订购的开始,为了确保在生产阶段顺利进行,采购人员需要及时准确的把采购来的原材料进行登记分配,中间做好录入数据,上报主管部门,下放到生产单位车间,同时与财务部门汇报采购财务。为此采购部门需做到以下工作:

生产部门主管根据营销部门对市场调研情况,并结合生产线的数量质量以及生产能力做出本年度或是本季度的生产作业目标,所需的原料做好标准化统计后,传输给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的采购主管根据上报回来的数据进行审核,联系厂商供应材料。采购主管对着部分流程需要进行存档。

(1)、按照公司的成本原则对采购成本进行核算,在原料订单上注明订单的属性,报告给财务部门,并做好应付账款的结算。

(2)、采购部门在采购期间应对供应商提供的交付量、品质状况,配合状况进行备案,回馈给厂商,在采购期间部门供应商送货不及时、产品差的厂商赢考虑其他厂商。

(3)、采购结束后进行验收,登记验收单,交付账款。对于每一次每一订单都必须自动化处理,以避免产生混乱。

3、ERP下采购部门专业化优势

(1)、ERP系统会更具业务部下达的订单需要,自动转成采购订单,大大的提高处理效率和精准度。

(2)、采购中因为涉及到到上下游供应商。因此运用ERP可以对采购部在采购中供应链进行管理,评价上下游供应商。

(3)、采购部每次采购回来的原材料都要进行录入电脑。因此应用ERP系统可以随时方便的掌握采购单价,厂商交货,进货账单等信息。

(4)、采购部把采购回来的材料,按照ERP已经做好的录入程序。电脑会自动处理财务信息,便于财务人员记账和对账。

(三)、仓管部门

1、无ERP的仓管部门

(1)、物料申领手续不完备

莆田鞋企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规模太小,而部门设置又存在着缺陷。往往企业主认为这些部门的设置是不必要的。在仓库部门中,仓管人员接到生产的物料单后,仓库直接打出材料的出库单证明,领取人自己签名,而未经审核批准。这常常会出现物料丢失风险、使用不当等不良风险。

(2)、出入库数量存在缺失

采购部门在采购完回来材料后直接交付给仓库部门,仓库部门往往没有及时做好审核登记而造成入库的原始数据缺失;在成品完工入库时候,生产部往往把所生产出来的成品直接交付给仓库,仓库方面则直接有多少收入多少,没有去备注。造成了短装或多装的情况,也违反了入库规定。

(3)、信息录入缺乏及时性

莆田鞋企中,仓管人员由于人数少,信息处理多,仓管人员往往没有时间对产品的流出流入的单子进行录入。严重造成了系统数据与实际脱节。

2、ERP下的仓管部门

(1)、仓库作为生产和业务的后勤中心,在原材料与产品的存放、数量、种类都需要做好登记,进行电脑化管理。

(2)、采购原料:新进来的原材料都必须要有材料名称、材料编号、规格、使用目的、数量等。保证订单的在生产工序的齐全完整。

(3)、材料的使用传递需要由电脑控制,进行登记,做好材料流动表。

3、ERP下仓管部门专业化优势

(1)、材料的验收和发放使得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仓库管理人员只要做好登记原料的流动就可以掌握原料的存在。

(2)、电脑处理速度比手工计算更加快捷,仓库管理人员能过知道准确的库存量、存放位、使用方法。

五、莆田鞋业转型与升级的建议

ERP对制鞋企业整合资源、提高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引进ERP并且合理的使用ERP,在莆田鞋业转型与升级中起到推动作用

(一)、小型企业

1、小型制鞋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和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应引进低层次的ERP系统,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将ERP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2、莆田小型制鞋企业多以承接订单为生,通过ERP系统进行更为有效的订单和生产管理。

(二)、中型企业

1、中型企业资金较为雄厚,技术全面,应引进标准ERP系统,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

2、中型企业不仅承接大批量的订单,还进行自主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通过ERP系统,将设计和生产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大型企业

1、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全面的生产研发技术,引进高级ERP系统,将研发和生产销售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管理创造规模利润。

2、运用ERP对大型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颜继传. 制鞋企业的管理. 中国皮革, 2001

[2]徐建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沿革与扩展. 2001.

[3]汪国章.ERP原理、实施与案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237-25

[4]赵河. ERP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5。

[5]孙学瑛.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周玉清.ERP与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7]陈启申.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9.

[8]罗鸿.ERP原理 设计 实施.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人事 高校人事档案有效管理

所谓人事制度,主要是指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代为管理单位或个人的人事管理业务。当年国家人事部提出“人事”是人事管理改革的一项举措,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推行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社会化方式。目前,许多高校正逐步建立起以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管理为主的人事机制,但在执行程中存在一些诸如机构与被高校间职责不清,相关的配套措施及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这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思考的话题。

一、人事制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内涵

人事制与高校人事档案:高校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新聘任教工的人事及档案关系由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代为管理,高校与个人建立聘用关系的一种人事制度,具有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实行人事的人员在聘期内,高校依照聘用合同有关规定对其进行管理,解聘或不再续聘的转回人才服务机构,脱离与学校的关系。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高校在聘任合同的约定下享有人才的使用权,承担相应的因使用人才而产生的按劳付酬、考核奖惩等义务,逐步使人才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把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本单位中分离出去,走向社会化管理。而在高校推行人事制度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旨在减轻高校有关人事的事务性工作负担,消除新接收人员对单位的依赖,以实现高校用人的自,尤其可以帮助解决高校在人才引进、毕业生接收、职称评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编制、户籍挂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是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高校生机和活力,而实行的人事制度,也是高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代管的高校人事档案内涵:完善的代管档案主要有:干部履历和自传、鉴定和考核、学历和评聘职务、政审、党团、奖惩、工资、任免调动等十大类,根据用途分:如民主政治类:入团入党入伍,组织鉴定、考查考核,职务任免、奖励惩处、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等;学历学位类:履历、自传、学历、学位、学籍、出国访问、进修培训等;专业技术类:职称评定、论文奖励、成果专利、科研成果等;社会保障类:如工资晋升、福利待遇、选举评优、购房和住房公积金、合同与协议等;教育卫生类:如学籍学位、履历、自传、计划生育、保健医疗等;安居乐业类:如房屋权属、婚姻和户籍、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弃档与出国等保障权益的档案;派类:各类任命、出国访问、代表登记等等;它们与被代管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在他们在不断成长中产生的新生资源。

代管的高校人事档案性能:代管人事档案是高校“察民情、解民忧、维民权”的重要资源,具有较强的查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她可用“凭据”帮你寻根溯源,用“数字”为你排忧解难和去伪存真;在个人的“成长发展、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几乎都离不开它,如工资档案可核实工龄等,学籍和房产档案可办就业手续和确定房产权,婚姻档案可办购房贷款、遗产继承手续;又如晋职晋资、进修培训、医疗保险,产权公证,寻校友、求佐证等,都可显示它的“威力”,尤其在当今凭证作用和法制效应越来越凸显的年代,是一种难以估量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特色资源和效益资源。

二、人事制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各类档案资源的整合,档案馆就成为了人事档案的管理主体。高校实行人事制度后,人事档案管理主体实际上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由学校档案馆对传统体制下的教职工档案进行管理;另一部分被租赁聘用的教工档案由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当一大批租聘者长时间被正式聘用后其档案才能转至校档案馆,期间有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正式聘用,长时间被代管的档案都是人事机构管理,但的人事档案在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1.机构与高校管理职责不清

制度的不健全和管理的不规范,使双方职责不明确,操作中容易失误;如机构侧重一般的接收保管和存放,重接收,轻管理,在接收材料时基本不审不看、不按章归类,不及时装订,更本谈不上整理和装卷,以及目录信息的著入等管理,出现代管的人事档案大多以原有结构状态存在,组卷较散乱,管理有失严肃,既使丢失了也无依据;同时,档案在未正式传入高校时,高校档案部门又不可能去查询和监督,以及查缺补漏,更谈不上及时进行标准化和现代化管理,转来的材料没有电子目录信息等,最基本的管理水平都未达到,致代管档案的质量受到影响。

2.代管的人事档案内容不齐全

人事档案的内容是随着个人成长在不断增加、是处于动态状,需要连续不断地补充与更新,才能真实地反映其现实面貌,但有的档案内容的补充和收集较缓慢,如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业绩考核、职称考评、继续教育、晋职晋资等材料十分丰富,收集缓慢影响了档案的查阅和利用;又如形成材料不齐全,如有的过去虽然是招工或转干、升学或晋职,但档案中无记载,有的材料无审批意见及个人签名等;还有的因多次调动或重新建档,出现了部分档案缺失等,减弱了凭证和依据功能;还有的组织考核、评鉴材料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其本人的全面了解。

3.代管的人事档案材料不连续

高校接收或拟引进的人员即便是租赁制,对学历的要求最低也得在硕士以上,因此,学历材料是收集重点,如自高中到博士学历的原始材料,应具有报考表、入学登记表、学籍表、毕业生登记表或鉴定表、授予学位审批表等,但代管期间材料收集的不及时,致许多材料连续性不够。

转贴于中国

4.代管的人事档案查阅不方便

高校组织和人事部门在需要查阅代管档案,或各党支部办理入党或预备党员转正事宜、例行人事调查等时,需经由高校人事部门到机构去代为借阅或开具证明后自行前往查阅;或代管的个人在报考硕士、博士、评定职称、办理户口等需依据档案材料开据证明等,都需反复要走多个流程才能办成,利用起来极为不便。同时,高校人事部门对代管者的档案是先收集和整理,再不定期集中转递至机构,转递中易致档案实体损坏或散失,影响代管档案的管理和查阅质量。中国

三、人事制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双方管理机构不仅要规范管理,重要的是强化管理意识,熟悉和掌握人事档案管理技能,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功能,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和谐工作环境,为双方提供优质、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1.优化人事档案的服务环境

为促进人事制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效能,要及时完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责,提高双方档案管理者的政治和业务水平,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一专多能”、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具熟练掌握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研究、鉴别、分类、编排、归档、保护各个环节的技术,而且还要掌握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档案管理技术水平,优化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环境。

2.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程序

高校与机构之间须加强沟通、协调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具体程序和措施,同时,高校要积极配合机构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机构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档案保管上,双方都要做好协调工作,着力解决职责不清、范围不明、关系不顺、程序不规范、运行机制不畅、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制定严格的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可操作的措施、具体工作程序以及各个工作环节间的运行机制等,建立健全包括材料收集、人事档案保管与保护、鉴别、查(借)阅、转递等规章,机构要按程序做好代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而高校也要积极地对代管人的学历变更、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及年度考核等材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并及时完整地转交给人事机构,使代管人事档案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3.做好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

全面和及时地收集材料,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每年新形成的材料针对性的收集和整理,如晋升、晋职、考核、任免、各种奖惩、出国访问、离任审计等材料,增强全程跟踪意识,认真加工甄别,鉴定取舍,力求真实完整,手续完备,严格把好归档材料质量关;机构与用人单位要注意沟通信息,方需及时把握材料形成的规律,掌握材料的来源和环节等,了解材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动与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高校力争在材料生成之前给予指导和督促;及时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信息交换联系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机构把需归档材料的内容及范围以书面形式发到用人单位,定期联系,用人单位对人事材料及时收集、鉴定、登记,年终和机构进行档案移交,以确保代管人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完整性、长期可读性。

4.拓展高校档案部门的管理功能

高校档案部门不仅要承担起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责,而且还要成为人事制度下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枢纽或中转站;因此,高校人事部门需要在每年新进人员之后将即时更新的名单及时转给档案部门;在人事档案材料产生后,档案馆及时对人事处移交的人事档案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将人事制度下的人事材料及时向“中心”进行移交。同时,在业务上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所在高校的人事档案情况;在人事档案材料产生后,档案部门对方移交来的人事档案及时进行整理和著入,集中统一管理,提供系统性、完整性的档案服务。

转贴于中国

5.建立代管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体系

机构应及时建立代管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与高校建立系统的信息连接,实现信息共享,用人单位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快捷方便地查阅本单位所属人事人员的电子档案,并要有选择地对代管者的自然情况和基本信息等进行录入和采集,如晋职晋资、考察考核、培训教育、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工作简历、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通过分类加工、有序整理,使之成为完整的人事档案信息系统模块,但信息采集工作须建立在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确认“三龄一历”的基础上,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唯一性;强化日常管理效能,建立查询、借阅、统计、分析等的现代管理体系,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对有关人事档案信息的需求。中国

在人事制度下,高校人事档案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尽快形成与其相适应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发挥人事档案制度的优势,使人事档案在高校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黎.高等学校实施人事制度的思考[j].科技情报,2008(3)

2 蔡颖.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工人事档案管理[m].源于实践 服务全局,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8

3 黄伟新.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的人事档案重建及对策[ j].兰台世界,2009(2)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施工现场;物资管理;标准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施工现场物资管理主要是指工程项目对各类物资的计划、供应、保管以及现场使用的管理过程,是施工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以工程建设推行标准化管理为契机,实现现场物资管理标准化,通过管理人员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实施,是推进现场物资管理精细化的有效途径。

一、物资管理人员标准化,打造精品团队

现场物资精细化管理,要求人员配备合理均衡,分工明确,打造一支专业精干、素质优良的管理团队,提高物资管理效率。

人员标准化,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关键。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岗位业务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能力的培训上,要重点放在确定材料价格、制定采购计划书、计划执行流程、库存管理等方面。在业务素质的培训上,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使其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另外,要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鼓励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为推动现场物资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二、 组织机构标准化,明确管理职责

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优化现有物资管理体系,合理设置项目物资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健全组织功能,提升物资管理部门资源调控的能力,强化物资部门的执行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健全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做到职责分明、工作有序、管理高效。

三、管理制度标准化,完善控制流程

建立和完善适合于项目层面的现场物资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制度应覆盖物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盘点等各个环节。细化现场物资日常工作内容及流程,以及各个管理环节中需要其它部门配合的事项,将一些流程制度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固化,以便每个部门、每个经办人都能清晰地知道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通过部门之间通力配合,保证流程运转顺畅。同时应严格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态度和方法、相关操作程序等进行合理地规范,对管理人员形成有效的引导和制约。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加强执行力的考核,促使管理人员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义务,能够尽心尽力地对材料进行有效管理。

四、过程控制标准化,确保全过程有序可控

1、重视物资交底

项目进场后,项目部应及时组织合同交底,其中现场物资作为重点交底内容,对甲供料和自购料,大宗料和日常料都有明确的掌握,这样使得技术人员在上报材料需求计划、物资人员发放材料时,都能对材料调配、领用、发放做到心中有底,从源头上避免物资计划不合理,材料领用不准确。

2、计划管理优先

物资计划是现场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各类计划之间的关系是:根据预算形成需用总计划,需用总计划控制需求计划,需求计划控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指导材料的进场。实现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必须理顺各计划的关系,并逐步完善各类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计划管理优先,一是要强化计划的及时性;二是要强化计划的准确性,准确掌握各类物资计划的种类、规格、数量;三是强化计划执行的严肃性,计划审定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化;四是要严格计划刚性管理,突出计划管控作用,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审查和考核,完善计划执行各环节管控。

(1)做好施工图检算

施工图是物资计划的基础,对施工图的测算准确与否关系到物资计划的准确,如测算不准,后续的流程环节就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项目开始施工前,项目部应组织专人对到位的施工图工程量进行检算,检算工程量可以使项目部物资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材料核算,并以此作为物资需用总量计划的基础。

(2)加强计划编制与审核

计划编制人员应积极与项目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以规范计划编制为的突破点,增强计划人员对计划申报关键点的认识和掌握,规范申报流程,持续改进,提高计划编制质量,务必做到计划上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标准化。计划要充分结合工程的进度,给采购留出足够的时间。

计划的审核首先要加强对规格数量、交货时间、技术参数等要素的审核。其次要统筹兼顾材料的生产周期和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统筹考虑当前和下一阶段的材料用量,按施工任务和进度综合测算,超量找原因,节约给理由。

(3)关注计划动态管理

项目物资部门应与工程部门密切配合,将每月材料盘点数据及时反馈,以便根据实际库存情况、工程实际进展合理调整采购计划。对计划进行动态管理,既可避免造成材料大量积压,增加资金占用成本,又可避免因材料不能及时到场而影响施工进度。

(4)加强对计划进行跟踪

严格意义上说,材料计划应该有三类,和时间无关的总量计划、现场实际提出的需用计划、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采购计划。对计划的准确性和执行情况实施跟踪,一方面可以反映计划提出有效性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反馈出计划偏差,找到盈亏根本,做到心中有数。

3、抓住物资仓储管理环节

对于施工现场材料的,要严格针对其特点进行妥善保护,以免材料在保管时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易燃性的物资,要避免接触火源;对于易受潮的物资,要注意保持其干燥通风等。仓储的物资,要在存放处设置明确的标志,注明材料的名称、厂家、类别、规格等,还要标明材料存放的注意事项,从而避免材料被错用或者混用。

4、严格贯彻材料收发存管理

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应严格管理流程,从材料入库、领用、下料、回收等环节着力。对进场入库材料严格执行验规格、验品种、验质量、验数量的“四验制度”,并对产品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进行认真审查,及时填制《到货材料报告》报告,不合格材料严格按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现场物资应严格执行限额领料,领发做到来源清晰、去向明确,以保证用到工程实体物资的可追溯性。另外,还要对材料的收取、发放、领用等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公示材料的变动情况,从而加强对材料的整体管控。

5、完善物资盘点管理

现场物资应严格执行盘点制度,坚持定期盘点,按期核算。材料节超核算可以显著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对材料耗用情况的关注度,加强过程中对材料成本的控制意识,同时也可约束作业工班自觉加强对材料耗用的控制。

物资盘点应由物资部门牵头,会同工程、技术、核算等部门对各工点材料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对每月盘点原始数据及成果建立台账。为了加强盘点的执行力度,盘点后应及时当月盘点情况通报至各部门、各作业工班,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要求相应部门、工班进行整改。

6、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内业管理水平。

内业资料贯穿着物资管理的全部过程,直接体现现场物资管理的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既可减轻物资人员帐务处理工作强度,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可克服手工统计容易出错的弊端,为按时准确地完成帐务及成本核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7、加强供应商合同履约评价信息管理

现场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反馈的供应商履约情况,客观评价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进度、售后服务,积累有关验收、抽检、履约数据。严格供应商准入和淘汰机制,对于供货不及时、质量有欠缺、服务不到位的厂家应在以后的招评标工作中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总之,以标准化管理对现场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完善提升,明确到位,责任到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才能有效实现现场物资管理精细化。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7

一、加强政治思想及业务学习,提高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

1、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力度。使档案工作人员知法、懂法,做到工作有据可循,行为有法可依。

2、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政治思想素质是加强档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重视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档案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档案归档工作是档案管理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基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不断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是当务之急。所以,必须强化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熟悉和掌握档案业务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加速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疾控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心业务,明确归档范围。

随着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的频繁化、多样化,中心主要业务也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要准确把握业务档案归档范围,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多加强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业务的学习,深入了解和掌握现前中心主要业务。对明确业务工作归档范围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材料确定为归档范围,以确保中心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工作水平。其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管理工作

1、疾控中心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收发文和内部会议文件、会议记录、纪要、简报、快讯、重要电话记录、各种统计报表、出版物原稿和样本等文件材料以及反映重要活动的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等材料。

2、相关业务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指导原则、方法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3、辖区内居民的年度人口资料和反映当地居民经济生活、文化卫生、健康教育水平的相关资料。

(二)、传染性流行病工作

1、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调查处理、分析、总结性报告;如:结核病项目、虫媒消杀、艾滋病防治等工作中形成的调查报告;

2、法定传染病、地方病的各项监测计划、方案、总结以及专题性调查分析与总结报告;

3、慢性非传染病的疫情分析、防治工作方案、计划与专项总结等报告。

4、开展鼠疫、炭疽、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疟疾等寄生虫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其流行因素的检测和报告。

5、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异常反应、接种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总结性报告;

(三)、计划免疫工作

1、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漏报率、接种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质量等专题调查资料;

2、疫情、接种率、疫苗滴度、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病原学、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冷链系统监测等资料。

3、 AFP、疑似麻疹、乙肝、新生儿破伤风、白喉、百日咳、乙脑、流脑等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个案调查表。

4、人口构成情况统计、行政区域和卫生网点统计;免疫服务形式统计表; 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统计、从事计划免疫人员培训情况统计;计划免疫冷链装备情况统计表;生物制品年度统计、下一年度生物制品需求计划表;疫苗质量监测;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统计表;免疫监测统计;接种率调查(含随机抽样、快速调查)统计表。

5、各种疫苗应种人数、实种人数、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扫荡免疫)、未接种原因分析;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及接种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

(四)、检验工作

1、各类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化妆品及相关卫生产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消毒器械、各类传染病等样品的检测检验工作,并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

2、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害有机物-食物中农药、兽药残留等的检测报告;

3、与职业病诊断及工作场所卫生有关的有害化学物的监测报告;

4、传染病疫情、碘缺乏病、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及相关的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报告;

5、疾病监测、消毒监测及卫生监测的微生物检验和抽样以及菌、毒株的收集、鉴定和保管报告;

三、归档立卷工作要求

1、各部门、各科室要加强对归档工作的领导,各兼职档案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本部门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与移交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完整、齐全,并按时移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应归档材料据为己有。

2、单位发文包括文件正本、底稿和发文标签,有附件的文件材料一定要附附件。底稿保存原始手改稿,重要材料要保存历次手改稿。

3、重要请示类文件材料如已答复,须提供相关批复材料。各部门有关报表、名册、图册等已装订并符合装订要求的,以册(本)为单位移交。

4、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是原件,复印件原则上不得归档。凡不符合档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必须按要求纠正后方可移交。

5、归档的声像、实物档案须标明事由(事件)及时间;归档的电子档案标明与纸质档案相符的标题及时间。

四、档案的移交

1、归档验收:档案移交时,交接双方要当面检查,按立卷归档要求进行验收,不符合要求的退回归档部门,合格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

2、移交手续:归档部门移交档案材料时必须填写“档案移交清单”,清单一式二份,交接双方签字并加盖所在部门印章后各留一份备查。

五、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流域水利 防洪工程 持续发展

【分类号】:TG333.2

一、抓工程质量促持续发展

1、择优选择承包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是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在工程实施阶段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开展施工招标,认真审核投标单位投标文件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方案,能否按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作为选择承包商的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以合理报价择优选择承包商。

2、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为按设计要求施工打好基础。

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质监等单位参加,通过会议磋商使各方明确设计意图、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参数,经设计单位对各方提出的图纸、设计等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澄清歧意,最终形成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指导工程施工。

3、在施工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使项目管理运行高效有序。根据招标技术规范,制订质量检查实施办法,与各作业队签订了质量目标责任状,并落实了奖惩措施,在接受建设、监理、质监单位监督检查的同时,为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做好准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质量监控人员,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和业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为质量控制做好组织准备。

二、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机构

1、建立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

根据项目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择优选用技术能力高、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要成立必要的下属机构,确定以项目总工为首,技术科、质检科、财务科和实验室为辅的技术管理系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认真执行施工质量“三检制”,实行逐级检查逐级签字制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

三、提升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使项目部能够高效运转。

四、加强质量控制,搞好现场管理

搞好工序质量控制,关键就是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制定有利于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完善现场检查的验收程序,自觉接受监理和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从单元工程质量控制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目的。未经验收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

五、严把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关

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然后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保管上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供货能力等信息,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厂家,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对用量大、进货渠道畅通的材料,可定期进料;对用量较少供货紧张的材料,适当多进或一次进足,确保不误工需。进场材料要求提供出厂合格证和化验单,质量人员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六、精心准备施工设备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条件、工程结构及设备性能等因素,综合选用施工机械,使设备性能和工程要求相符。施工期间,注重施工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使机械设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使用,并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做到人、机之间的合理搭配,减少设备的空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等方面加以控制。

七、施工地理环境的管理

施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内容。要消除环境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用预测预防的方法进行控制。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控制,应根据工程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要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还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自觉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验收,施工过程中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目的,共同保证工程质量。

八、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内涵尚没有被广泛理解。但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绝对数量,它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

九、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应当实现三个目标

1、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但安全是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在描述流域的安全度时应同时评价流域和河道对不同频率降雨的调蓄能力,当大洪水发生时应以不死人为目标,财产的损失只要控制在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流域的舒适度。在流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的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3、提高流域的富裕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保持流域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流域内的资源,使流域内人均产值、人均财富都要不断提高。

上一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