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2-11 14:35:20

艺术节发言稿

艺术节发言稿篇1

中国诗坛至少有三大块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官方、官方掌握着诗坛绝对的话语权,出版权,发表权。二是知识分子、包括学院派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相当于运动场上的裁判,掌握着中国诗歌理论的标准,缔造中国诗歌所谓的精英阶层。三是民间,遍及中国大地的民间诗歌社团,包括博客,微博、微信平台众多的网络群体,民间的广大天地,并不是在前两项里找不到位置的诗人(有更多的诗歌爱好者),才流落在民间,他们所具有的。民间是一切艺术的出发和终结,民间诗人最终有望能够留下来的诗人,因为他们被边缘化,所以他们是坚守在诗歌前沿阵地上的士兵,倘若战死沙场是诗歌的烈士,如果存活下来,就是诗歌英雄。当然,如论是官方还是知识分子和民间诗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是无容置疑的事实。

有的人认为现在诗坛的繁荣是假繁荣,我却有不同看法,诗坛应该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不应该只局限在所谓的专业诗人圈子里,就像一个人假装做一个好人,结果假装了一辈子,那他就一定是一个好人。同理,诗坛的假繁荣比不繁荣好,一个爱诗的人,他并不打算成为诗人,他坚持一辈子写作,就是真诗人。我主张以假成真,装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能装一辈子的假诗人,一定会是真诗人。在诗坛繁荣的前题下,问题总是不少的,那是因为有的人在干事,有的人不干事,干事的人当然比不干事的人容易犯错误,在此我们要为诗坛做出贡献的人鼓掌,没有他们诗坛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景象。

本来多一些诗歌创作理论上的争论,是必要的,会更有利于诗歌创作与发展。可是,不幸的是小集团主义、山头主义、江湖流派之间,都会因为争位子,排座次,论大小而产生一些矛盾,有的诗人为了利益而四处奔波,守不住自己而分寸大乱,致使一些混混一夜成名,真正的好诗人却被埋没,让诗歌的名誉扫地。一个诗人,一个诗歌团体,把重心放在利益方面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也辜负了一片大好时光,因此也会败坏了诗坛的名声,影响诗歌正常健康的发展。诗人也应该多一些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净化诗坛创作的生态环境,现在缺少了这一部分,所以,我提倡诗人要自我反省,不要对个人得失太在意,而是把心思放在脚踏实地的创作上来。

那么,怎样才能安心创作,我提出四个字,忍、让、舍、放。忍就是忍让;让就是让步;舍就是舍弃;放就是放下。

如果是诗人,你就要忍,忍那些别人不能忍的事。如果是诗人,你就要让,在利益面前让,让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你要成为好诗人,你就要舍,舍弃那些能舍掉的一切,在漫长的创作旅途上不能有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最好。如果你要做真正的诗人,你就要放下,过简单的生活,探寻精神的源泉,写最美好的诗歌,把名利舍弃掉,把世俗的平庸放下,才能写出好诗。

如果一个诗人,能做到这四个字的要求,就有望成大器,如果不忍、不让、不舍、不放,那就说明你不适宜做诗人。诗人在大家的眼里,从来都是超凡脱俗的典范,很难想象一个诗人贪得无厌,很难想象一个诗人会唯利是图。我们常说,画家、小说家、理论家,书法家,都是家(家的意义大概是代表一个利益群体说话的单位词),而只有诗人还是人,人是个体,因为诗人保持了人最本质的天性,单纯,天真,有童心、有梦想、有幻觉,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被权势和利益所迷惑。善良出诗人,而不是抢杆子,也不是二杆子,更不是靠当狗腿子才能写出好诗,所以古代有一种说法,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书生应该就是诗人。

好诗是让出来的、忍出来的、舍出来的、放出来的,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些优秀的品质,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诗人,所以说,好诗人不是那么容易出现的,应该有很多条件,有先天地条件也有后天的条件。我写过一首诗叫《好女人》:其中写到"好女人三千年一开花,五千年一结果。"好诗人的出现也如此,我喜欢那些老老实实做人的诗人,同时也要给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泼冷水,不要见利益就想得,我一直认为,好诗人都是有尊严的人,凡是没有尊严的诗人都不是好诗人。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是很容易变成奴隶的,而且变成了奴隶还万分喜欢"就让那些变成奴隶,从奴隶又荣升为主子的人万分喜欢去吧!

你如果忍了、让了、舍了、放下了,你的人生就会变的简单明了,同时也会省下大量的时间,供您思考,阅读、写作,好诗是时间构成的,所有伟大的思想都是时间和孤独构成的。诗人晚成名是有好处的,往往毁掉的都是那些一夜成名者,原本他们可能就不是诗人,是时代的潮流把他们推到了风头浪尖之上,当洪水退去一切就会风平浪静。社会需要好诗,中国需要好诗人,时代呼唤伟大的诗人。我一直认为,诗就是善,就是真,就是美。那些想通过诗歌发财,或者有非分之想是不可能的,而热爱诗歌的人永远是神圣的,他必将得到他应该得到的美好!

诗是永恒的,诗人是美丽的,诗歌精神是永存的。说真话是诗人最高尚的品质之一,甚至比写出好诗更重要,一个诗人可以没获得任何荣誉,也可以不被命名,作品留不下来也不重要,但是不能心里没有诗,心里有诗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他就是诗人。

忍耐、让步、舍弃、放下。诗人们莫慌张,回到你们的书斋,坐在书桌前,阅读、思考、写作,写出真正无愧于诗人称号的作品,写出与伟大的祖国相匹配的伟大作品,才是我们的本分和责任。谢谢大家。

祝诗人们安好!

艺术节发言稿篇2

《散文选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南省文联主管、主办,具有国内统一刊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好评。经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本刊自2010年改为旬刊,刊号为CN41-1071/I,ISSN1003-272X,邮发代号36-77。《散文选刊》下旬刊为“理论版”,现面向文学艺术单位、大专院校师生、文化艺术团体等文艺研究和理论工作者征稿,主要刊发文学艺术理论、文学艺术教学研究等学术论文,欢迎投稿。

本刊为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文学评论、学术交流、文艺理论、名作赏析、语言研究、文史在线、政治哲学、教学研究、影视文学、民族文化、书画艺术、文化遗产、馆藏论坛等。

来稿要求:( : )

1、文章主题鲜明,观点明确,语言通顺。

2、文稿请按规范格式打印,使用E-mail投稿,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含邮编及联系电话)。

3、来稿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本刊对来稿有修改、删节权,不同意者请提前声明。

4、本刊对来稿认真负责,处理及时,请勿一稿多投。本刊收到来稿后1周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若2周内仍未收到处理通知,请与编辑部联系查询。

5、文稿被录用后,发给录用通知书。稿件刊登后,寄送当期杂志2册。

6、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的稿件,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欢迎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文化艺术工作者来稿。

投稿邮箱:swxkzz@126。com

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明北路20号308室《散文选刊》杂志社理论版编辑部

邮编:050031

网址:www。swxkzz。com

艺术节发言稿篇3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免费会员|VIP会员|

六一儿童节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金星闪烁”文艺晚会开场词

[晚会致辞]“快乐童心,畅想六一”暨校园艺术节闭幕式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晚会致辞]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婚育新风进万家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主持稿

[晚会致辞]六一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组织人事]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体展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放飞希望》联欢会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节目

[节日串词]商场六一游戏

[节日串词]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节日串词]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晚会节目]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晚会节目]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晚会节目]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节日串词]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六一儿童节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生庆“六一”活动串联词

[晚会致辞]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晚会致辞]学校庆“六一”师生文艺汇演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儿童节大队集会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生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串联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经典台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晚会致辞]新一小2003学年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晚会致辞]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六一儿童节致词

[八荣八耻]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在“六一”儿童节英语晚会上的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六一儿童节致辞

[组织人事]“六一”节的献词(二)

[组织人事]“六一”献词

[八荣八耻]六一节目经典台词

六一儿童节讲话稿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

[群众团体]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的领导讲话

[群众团体]在六一“牵手留守儿童,助其健康成长”活动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名誉校长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先队辅导员发言稿

[群众团体]校长在庆“六一”表彰活动会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副县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讲话

[组织人事]关于庆祝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

[组织人事]六一儿童节祝辞

[组织人事]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县财政局六一工作总结

[节日串词]公司幼儿园六一节贺信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集体离队入团仪式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节日串词]市妇联六一活动小结

[节日串词]县委书记在希望小学庆“六一”汇报演出时的讲话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节讲话稿

[节日串词]“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节日串词]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双合格表彰大会暨亲子绘画展活动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全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捐助特困女童仪式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八荣八耻]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八荣八耻]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企划方案]市妇儿工委六一义诊法律咨询活动方案

[请话要领]在某学校校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请话要领]六一节“十佳儿童”代表发言

[晚会致辞]在耒阳市民办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汇演上的致辞

[庆典致辞]在“六一”文艺会演暨捐资助学大会的讲话

[庆典致辞]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庆典致辞]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庆典致辞]在特殊教育学校庆祝“六一”节的讲话

艺术节发言稿篇4

音乐专题具有原创性、综合性、艺术性的特点,如何让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使它入耳、动听、富有艺术感染力?扎实的案头、感情的交汇、贴切的表达缺一不可。

一、扎实的案头

专题稿件是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和提炼,被称为一度创作;播音作品是播音员对原稿件的深入阅读以及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把稿件平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的、可感的声音符号,这是二度创作。准确深入地理解稿件的感情表达,是播音员进行二度创作的前提。其中,扎实的案头工作尤为重要。播音员备稿首先是概括主题。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的表达内容,即这一个段落的段意,运用合并的方法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其次是大量查阅背景资料--文章中所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原由。最后是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做足了功课,作品创作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感情的交汇

在《一曲乡愁,两岸情深》中,歌曲作者晁岱健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谱曲的原始冲动,是有感于余先生在北京申奥成功的庆祝晚会上的朗诵。专题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满头银发的余先生在台上朗诵,台下的观众也小声吟和着。一时间,场内出现一人诵、万人和的动人场面。那些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的声浪相互碰撞、交汇,共振出一道美妙和谐的声波。我被这声波强烈地震撼了。我不由地想着,为什么这样一首感动了几代人的作品至今还停留在文学的层面上?一个念头开始在我的心里涌动,我要给《乡愁》插上音乐的翅膀……”从原始冲动到完成作品并非一蹴而就,晁岱健在重读作品时,感受到了这首对仗工整、对比强烈的小诗由浅及深、由细腻到宽阔的变化之美,小诗只有短短四段,却有亲情、爱情、母子情、家乡情、祖国情等多种感情因素交织在其中,想用一首歌曲把诸多感情因素包含其中,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曲作者经历了感情的四个阶段:激情澎湃--跌宕起伏--痛苦挣扎--坚定信念。我在对作品作抽丝剥茧分析的同时,慢慢寻求着和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感情交汇。

三、贴切的表达

专题作者为使乡愁充分发散开来,使之更为厚重而强烈,引用了古诗中的乡愁名句来加强思乡的情绪。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因为一个特定的时间--“佳节”,使诗人压抑的感情被唤醒,从自己独特的感受中提炼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着的思乡思亲之情,两句诗成了乡愁情结的代表。延伸到余光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可见,乡愁这种宏观的情感状态,是由无数个微观的细节组成的。要想把乡愁的情绪贴切地表达出来,使播音与作品及内中人物的感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除了深刻领悟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还要播音技术和艺术两方面作支撑。技术是手段,艺术是高度,技术要无痕,艺术要动心。

艺术节发言稿篇5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关注度最高的摄影事件,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素有“国展”之称,而这称谓不仅是简称,更是对该展览权威性的尊重。

回顾历史,1957年12月,第一届“国展”在北京评选,有3309幅作品参评,321幅入选。历经55年24届,本届来稿已达11万余幅,也印证了中国摄影这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历届的基础上对征稿类别、评委构成等进行了新尝试,受到业界的关注和热议。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在国展第一阶段评选预备会上介绍了本次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组委会所做的几项新尝试:一是规定了投稿的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兼顾来稿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更加强调作品质量的重要性;二是新增设了多媒体类别。对于这个新奖项的设立,期待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共同实践,探索建立起相对科学、完善的多媒体影像评价标准和评选规则;三是在评选环节,为了确保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规定中国摄协的驻会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不担任评委,一心一意做好组织服务工作;在终评时采用网络播出的方式,便于广大摄影人更直观地了解、监督评选过程;增加了评委的数量。评委从初评到终评都只参与本类别的评选,目的也是为了保障评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设立了监审、观察员等制度,欢迎大家随时监督批评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对于摄协的这些实际性改进举措,一位数次担任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老评委在总结会上颇有感慨:“这届国展的评选,避免了行政干预的行为,组织工作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一评到底的评委机制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评委可以说是展览的灵魂,他们的选择决定了一段时期摄影发展的方向,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分为4大类别(艺术、纪录、商业、多媒体),评委数量一共是32位,再次刷新了上届22位评委构成的纪录。本届评委中23位首次担当这一重任,占总人数的72%。评委主要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各专业摄影委员会委员以及成就突出的摄影家、学者、理论和教育专家构成,其中不少人来自新闻媒体。评委的年龄结构安排遵循老中青结合的原则,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仅35岁。

以往历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评选都吸引着广大摄影人的目光,也会成为风向标,一些人创作不是从个人内心出发,而是揣摩评委的喜好与风格,因此每次参赛来稿都不乏大量的模仿之作、投其所好之作,这次评委的数量众多,在客观上一定程度地消解了这一摄影界的积习,也更好地促进摄影创作的多元化。

评委的水准和判断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成与败,这也让他们倍感责任重大。评选结束后,很多评委都表示,评选给了自己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新观念、新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知识储备,了解新形势下摄影发展的走向和未来趋势,无疑,也是评委今后必备的素质之一。

虽然本次评委背景各异,但都在事前充分研读了评选程序和规则,严格遵守程序和规则也是本次评选的另一特点。开始阶段,评委分别进行探讨,对评选工作中的细节等达到共识。对新设立的多媒体类别,评委们在对作品时长、静态元素所占比例等展开充分讨论后,就评选标准达成统一认识,确保了评选工作有效进行。初评阶段,评委对参评作品进行海选,保证了每幅参评作品都经过每位评委的过目甄选。到了终评阶段,评委们更是在影像素质、思想内涵、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严格要求。金、银、铜奖和入选作品更是经受住了多轮投票、讨论、动议、调整。

不同于以往,由于中国摄协领导成员不再担任评委,并采取从初评到终评“一评到底”的评选方式,担任本届评选工作的评委们普遍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随着终评的深入进行,评委们之间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也越来越频繁,大家各抒己见,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充分表达,在本届评委当中,著名摄影家、历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奖者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他们更体验过作为投稿者、参赛者的心情,也犹记自己当年获奖时的激动,因此在评选中,各组评委都出现过为了一张照片反复讨论、争论、辩论的情景,但是由于评选机制本身的因素,评委达成最终共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虽然以往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上那种四平八稳、但缺乏创新精神的作品在本次有所减少,但一些评委认为最终的结果还不是最理想的,真正代表中国摄影界现实走向的作品还不是很多,对摄影作品文献性、艺术性、学术性的界定与分类还有待以后总结与提高。

多媒体类:国展新宠儿

在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现场,不同于那些围着桌子不停地俯身观察照片的评委们,有一群人头戴耳机“不闻窗外事”,他们就是多媒体组的评委们。

多媒体作品是指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结合,并配以音频、特效等多种艺术手段创作的影像作品。作为新兴的传播载体和艺术形式,在大众接受信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备受业界瞩目。

在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首次增设了多媒体类别。虽然近年来,国内的多媒体作品逐渐在影像表达、艺术处理和技术融合上趋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渠道和终端进入公众的事业,甚至荷赛组委会都将中国作为其多媒体调查的重点地区之一,但对于多媒体首次亮相全国影展,很多参评作品在整体叙述和制作上都还显得不够成熟,表现手法相对单一。对此,评委们显得格外慎重,将焦点放在多媒体奖项评判的标准和未来走向的思索和探讨上。

评选期间另一个焦点集中于版权问题,更突显在多媒体作品中使用的音乐上。参评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没有对音乐版权问题进行详细的标注,但几乎所有作品又都含有音乐。摄影人使用这样的作品参赛,在公众平台上出现或播映、获奖时,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非自采内容都必须得到版权认可。针对这一问题,展览组委会在第一阶段评选后迅速与入围第二阶段评选的作者联系,签订了版权责任确定书。

首次多媒体类别的评选结果实际上就是这个行业的推手,评委们认为,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首次设立多媒体类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引领中国摄影未来几年的走势,并对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行业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创作者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首次尝试设立多媒体类别,也留下了很多可供思考和改进的空间:静态照片是否是硬性规定?各类题材的多媒体作品一起参评是否要分类?对个体作者和专业团队是否要以区分?……评委们结合实际评选经验,在多个细节问题上逐一讨论并达成共识。在评选结束的总结会上,多媒体评委的发言是最具有建设性的,有的评委建议借鉴电影界的方法,推行参赛推荐制,建立有效的参赛机制,疏通参赛渠道,吸引专业的多媒体人才关注这一赛事。

组照增多的喜与忧

2012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自2012年9月开始征稿,至12月15日截稿,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11357人的投稿参评作品共计70522件(117145幅,每幅/组作品为“1件”)。其中,纪录类共收到投稿40515件,约占总投稿量的57.5%;艺术类28509件,约占40.4%;商业类1243件,约占1.8%;多媒体类255件,约占0.3%。在纪录、艺术、商业三类中,组照数量分别约占本类别参评作品总量的15%、10%、9%。

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本届参赛作品,组照蔚然成风,而最后的获奖名单中,组照更可谓是份量极重。5个纪录类金质收藏中,组照就占了3席;而艺术类金质收藏中,组照更是以4席占据了绝对优势;商业类的两个金质收藏,也是组照与单幅平分秋色。与单幅照片相比,纪录类组照叙事能力更强,包含内容更丰富,也能更好地体现事件的深度与广度;而艺术类组照则大多是用形象艺术语言表达主题,连续多幅的照片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摄影人的艺术理念。组照往往是一个摄影人迈向摄影更高层面的必经阶段,国外成熟、专业的摄影师往往经年专注于某个特定的摄影主题,最终作品也是系列化呈现。

但是,组照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新问题,纪录类评委于德水坦言:“在很多的组照作品中不乏有精彩表现的独幅作品,若以单幅形式出现会是极有竞争力的,却被一大堆无谓的组合淹没其中,由于评选规则不得改变作者所送作品的类别及形式,也就只能扼腕感叹了。组照的结构方式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所在,作为一个专题摄影的组照,其影像的组合,不仅是表现主题内在结构的启承转合,亦是外在视觉呈现的渐进次第、节奏控制所使然的结果。而缺乏语言逻辑关系、或是关系混乱的组合方式,往往就沦为了图片的简单堆砌。”艺术类评委石广智也有同感:“艺术类组照和单幅放在一起评比,单幅就不如组照显得有分量,显然单幅有些吃亏。作为艺术摄影作品,我更倾向于一图胜千言的单幅作品。然而把单幅放在一连串的组照作品中评选,单幅就有被组照淹没的感觉。在最后一轮的评选中,关于单幅与组照、前期与后期作品的取舍往往是导致评委们讨论达到“白热化”的诱因。”

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规定,纪录类组照作品每件限4-12幅,艺术、商业类组照作品每件限4-6幅。评委李洁军认为这一数字限定还有待商榷:“通过组照的来稿分析,绝大多数参赛作者对组照的概念不清、作品水平严重欠缺,照片单一的组合和拼凑现象严重,是组照奖项设置的初衷偏离了主题。建议以后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征稿组照改为6―8幅。”

组照绝非图片的简单堆砌,记者观察到,在参评作品中,既有拍摄一个人八张特写头像组合到一起作为组照的,也有本来其中一张照片不错结果淹没在组照中导致全部照片落选的,更多的是组照图片数量超过规定,最后导致作品遗憾落选。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展览课题:是否要将组照与单幅分开评选?横向比较,我们会发现诸如荷赛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摄影赛事,单幅与组照分别设有不同的类别与奖项。尽管组照与单幅并不是区分专业业余的唯一标准,但组照与单幅在拍摄理念与实际操作过程都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平台可能更有利于各自的公平与特点,相信下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参赛规则与评选上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这对厘清摄影人的创作思路也有益处。

结语

艺术节发言稿篇6

关键词:广播媒介 广播语言 艺术性 听众 传播

广播作为听觉媒体,通过有声语言向人们传递信息。与电视等媒介相比,语言是广播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是广播听觉文本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符号。因此,广播语言具有稍纵即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另一方面,广播语言的“以声取胜、以情感人、以言绘景”,又能激发听众的形象思维,给听众以极大自由想象空间,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增强广播语言的艺术性,对提高广播的收听率和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口语化是广播语言最大的艺术特色

广播传播是单向、线性传播。在这种单向传播中如何提高广播的引导力、传播效率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广播语言上下工夫,提高广播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历史上,广播语言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从报纸、杂志的书面语直接转化而来,有着比较浓厚的书面语言色彩。因此,有人把广播称为“报纸的有声版”。随着时代变迁,广播在探索中不断“扬独家之优势”,口语化传播已成为广播传播的常态,这种传播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播,而是“面对面”传播。这种口语化传播打破了“你播我听”的传播格局,使广播鲜活生动起来,使传者与听众之间通过口语化的传播进行沟通和交流,大大丰富了广播的传播形式,贴近了听众,增强了广播的亲和力。

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为例,作为国家电台、权威传播平台,改版后的中国之声口语化传播已成常态。访谈、连线、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中国之声最常见的节目形态。当然,口语化并不代表口水化。在口语化成为节目常态的同时,中国之声在广播语言的运用上十分规范。运用大众熟悉的、一听就懂的规范语言,清新、自然的口语表达来赢得听众。可以说,这种清新、自然、大气的口语化传播,彰显了广播语言的艺术性,也强化了广播有声语言的示范性和可听性。

口语化的广播语言绝不是日常生活语境下随意自由、信口开河、缺乏逻辑性的口水语言。它必须是凝练准确、清晰明了、生动活泼、富有逻辑性的表达。这就要求主持人对所涉事件或人物在播报前要充分熟悉和了解,“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心中有数。前两个步骤的完成会使节目诉求及目标受众明晰,后两个步骤的完成则有助于节目内容涵盖明确,增强逻辑性。这样一来,主持人就能理清思路,打好腹稿,出口成章。

2011年山西王家沟煤矿发生矿难,广播媒体信息传递快速优势凸显,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报道迅捷准确,信息量大,主持人与记者连线问答内容要点清楚,语言准确生动,富有画面感。主持人语气焦急、语速较快,这也同时带动了现场记者的情绪,两人一问一答、良性互动,传达出灾难现场的紧张氛围,让收音机前的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这里也有另外一个例子:某地方台女主持人,在现场采访20多小时,她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应该不少。此时听众最想知道的是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被埋在矿井里的矿工被救出的准确人数,尚未救出仍在等待救援的人数,当时救援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遇险人员被救希望有多大,分期分批下井救援的队员能否安全返回地面,等等。可是这位主持人并没有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资料,打好“腹稿”。她的现场播报导语内容含混,现场描述不清晰,缺乏画面感,语言状态不积极,尽管语言口语化但重复过多,不精炼。她采访刚刚从井下上来的救援队队长:“您现在什么感受?”显而易见,她完全没有理清“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这样的提问说明她在设计采访问题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她没有意识到作为媒体人,特别是以语言完成媒体功能信息的主持人,拥有宝贵的普通人不能拥有的公众媒体话语权,应该成为大众关注话题的代言者和访问者。

二、生活化是广播语言重要的艺术表现

只有生活化的语言才能让人没有距离感,才能让听者感觉亲切、真实、自然,广播语言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装腔作势、扭捏作态、拿腔拿调,不仅会影响节目传播的效果,损害节目内容,还会让听众感到厌烦,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广播语言的生活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大众审美趣味随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改变的要求,是广播节目样态由录播转化为现场直播的要求,更是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争取听众,保持媒体影响力的要求。随着社会进步和新媒体影响力的扩大,新词汇层出不穷。广播语言的生活化就是要求广播传播要尽可能地通俗易懂,要运用大家一听就懂的词汇和语言。但通俗不等于粗俗庸俗,不等于把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语言原封不动地在广播中传播出去,而是既要使用大众熟悉的口语,又要把口头语言中不确定、不规范、不合情理的东西舍弃,对口语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这样才能在广播媒体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语言生动、活泼、通俗、优美。这些语言是不断吸收当下大众熟悉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化语言。广播语言生活化的艺术美就在于从群众中来、从生活中来,贴近大众,反映社会实际,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三、音乐美、韵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表现

艺术节发言稿篇7

从太和空间那长长的木楼梯进入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铁窗下的古书”――泛着老纸特有的中黄色调的册页样式,用老宋体写着《墓志铭》全文,这是俞心樵流传最广的诗句之一:“在我的祖国,只有你还没有读过我的诗,只有你未曾爱过我……”画面右下角钤着印朱文篆章“今诗故纸”,左上角(传统书法的落款处)手写体风格签名“俞心樵”,紧接着小方篆刻白文名章,原诗记录“一九九月二日 清华园”。艺术家把油画布剪成卷了边的册页状,用综合材料的方法一层层粘起来,有厚度和质感,本画仿佛是其中的一页,刚刚翻动至此,生动近人。册页四围是黑色的肌理,黏稠笼罩,放大了古书乃至好书所处的周遭环境,如入沼泽深渊。外面是更加震撼,完全写实的带着锈迹甚至是血迹的阴森铁窗和牢固钢框,铁窗的影和画面的字又形成了立体的维度和层次的变幻。

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紧密关联着艺术家本人的生命体验,也可以唤起和连接于每一位有着类似生命阅历和情感共鸣者的深层心理震撼,成为整个人类民主进程中最生动的标志。作品总尺寸122x155cm,就是一本放大的,直放在眼前,并且是“牢狱”之中,使你不得不重视、甚至闪着栏杆窥视的“生命之书”。让人欣慰和激动是诗人对知音乃至同志的劝慰――“请选择最美丽的春天,走最光明的道路,来向我认错”――想必这样就可以和好,来世继续携手奋斗。并且沿途有最温情的景致:“这一天要下的雨,请改日再下;这一天还未开放的紫云英,请它们提前开放”。这是一种感天动地的力量,也是心向自然和自由的生命宣告和灵魂皈依。

紫云英,是心樵小时候生活和写本诗前寄居浙江天台、金华常见的野花,紫瓣白蕊绿叶,生长于海拔千米的溪边、山地,而今成了他诗中乃至决绝的墓中、认错者路上的点缀。花畔一定伴着鸟鸣、微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阳光万丈、月光千里和灯火家家户户,友谊的告白或遗憾“要是俞心樵还活着,该有多好”。掐指算来,原诗发表时作者21岁,后辗转于福建、浙江、北京,十年后被投入狱中长达八年,其间有给数位重要友人的书信和至少四首长诗发表。重获自由后相继成为《新周刊》年度艺术家,纽约“道德状况会议”演讲嘉宾,意大利LIBERATE获奖者,以及本次“安静”系列的展览和诗集发表。在他的工作室还看到了统一系列的大作(约6米长,2米高,册页两联)《最后的抒情》(全文)和单面册页(约100x80cm)三幅《绝望工程》,《死在你怀抱的权利》,《诗歌摆平不了你》。整体看来这是一种安静的呐喊,贯穿古今中外的精神杰作,让人欣喜和鼓舞。

穿越时空的“手稿”

本次展出“手稿”系列逾40幅,统一尺寸为 42x51cm,属于纸本油画&综合材料,用料清楚直白,材料间的张力和隐喻深深关联着创作者的个人遭遇和精神驰骋,也链接于浩瀚深刻的人类自由和民主进程中被禁锢的心灵。本系列的主要特征――1,“福建省泉州监狱便用笺”(不带格),“福建省莆田监狱公用笺(双格横线)”,两款稿纸(艺术家坐牢时的监狱)上是作者诗稿的复印件,因为诗稿原件是重要创作文献,不便毁坏,并且复印件本身增加了私下传递、传抄或传播的特质。2,稿纸局部刷或是渗透出一层油质,隐喻了创作过程的激动,环境的凶险、条件的恶劣甚至可能会联想到伙食的清寡,人情的粗劣。3,稿纸上用油画颜料画了随性的小花小草、山石即景,色彩灵动,状态放松,和黑色的复印油墨和机械化的强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4,画框外层特别镶制了薄薄的玻璃,透明但脆弱,神经质但心地澄明,玻璃上画了和稿纸上类似主题的小品,形成了层次和距离,灯光一照还有3D效果的投影,增加了奇幻空间和不同媒材的特质呈现。5,玻璃上的材料更加光鲜,心樵说用的是陶瓷颜料,很像是民间玻璃画的特点和装饰性,又增加了一层艺术品类的对照。

作品的元素也值得一提,彰显着艺术家深刻的思考、选择和凝练:1,手稿的白纸后面是一层黑色的绒布,质地严密,让人窒息。2,上面或许可以联想到一些“灰尘,杂质”,恰似那种黑暗环境中的“不安定”分子,更是“生活中”的温情,把观者带回人间。3,本展策展人、批评家杨卫先生发现――手稿系列作品,细看的话会发现玻璃上有一道道小刮痕,很微妙,隐藏在看不见的隐痛之中。当你突然感觉到这种刮痕,能带给你一种刺痛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说不出来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痛一样。这种隐蔽的疼痛更让人痛,而这种隐痛真的需要艺术家去揭示。4,外面又是一层腐蚀、氧化、制锈,固化并刷漆的金属框,冰冰冷冷,严严实实,和常见的木框的奢华和温暖形成了强烈的对照。5,作品没有具体名称,一律用序号表达,也影射了禁锢环境下的管理制度。6,手稿或左置或右放,诗稿正文无一不被画面和油渍遮盖,恰恰呈现出不完整性,观者需要猜测,作者却了然于心。7,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追问,诗人和艺术家可以这样表达,但是没有表达出来或者不让表达、被破坏的表达呢?!其他职业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狱友”呢?!更广阔意义上的精神斗士呢?!

著名批评家,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先生评论说:“诗稿的文字不仅被画遮蔽了,而且颜料中的油会顺着诗稿渍出来,渍出来以后会变色发黄,这对于诗稿(纸张)是一种永久的破坏,同时对于诗(文字)也隐射出一种否定的作用。这种否定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但是他否定的并非自己的思想,而是试图以这种形式来对思想所遭遇的一种存在方式的否定。”俞心樵的好友,著名音乐人崔健先生也来参加了画展开幕式,他评论说:“俞心樵的艺术作品,不光是单纯的诗歌,也非单纯的绘画,他有自己要拓展的一些方面,他需要通过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 著名观念艺术家高氏兄弟中的哥哥高滤担骸傲硪皇樾从胧只娼岷系模ㄊ指澹┫盗凶髌罚色彩很漂亮,情调很抒情。粗看像是随意为之的习作。它们似乎仅仅表达了某种怀旧感。但再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文本之中深藏一种关乎生命经历与诗歌精神的探索性思考。私人笔记文本与涂鸦式手绘的结合使得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具有了一种复合性装置意味。”笔者不在这些名家之列赘言,相关的思考和关照在前文的十余条分析之中。总之,俞心樵的这组“手稿”系列作品绝非是“手稿”那么随意和简单,而是非常深刻而完整地呈现了他艺术语言的高妙,人生体验的独特和精神追求的深远。

“盲文”系列和“背景”系列

这两个系列的主体技法类似,都属于以“油画”为面貌的综合材料作品。不同的是“盲文”系列(共9幅,尺寸均为68x120cm)画面颜色绚丽,笔触灵动如霓虹灯闪烁,也仿佛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或曾梵志的乱笔。画面中心的建筑清晰可辨,都是“重大节日”下的高亮灯光色调或炫彩霓虹效果,橘黄色调沸腾的鸟巢,红蓝绿并置的水立方,高亮得炽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橘红甚至火红的天安门,暖亮但沉重的纪念堂和国家博物馆,高耸略带斑斓的中央电视塔,新中央台,还有一幅像烤好的面包的国家大剧院。画面下方三分之一或更少面积为浓密的黑色,仿佛至深的夜,背景为苍白的灰,毫无生命感和阳光感,反衬了画面主体的绚烂甚至虚假;盲文整齐排列清晰突兀,常人一般不会辨读,盲文为凸起的浮点,盲人依靠触觉可读却无法看见画面的色彩。画面的题目和盲文内容均是艺术家本人的诗和截句,和建筑主体产生了深刻且诙谐的关联,例如“鬼也看不下去了”“黑夜的独白”“将城市拉回乡下去喂狗”“这个世界唯有悲痛货真价实”“家家户户写诗忙”……艺术家本人也不会识记盲文,是专业书写者的翻译,然后用图钉钉在木板上,再涂满颜料。画面的外框比例精致,选材依然是做了旧的钢铁,种种悖论式的组合高度浓缩了创作者的思想,引人猜测、联想和思考。

“背景”系列笔者看到了两幅作品,一幅是展览中的《海鸥你飞》(创作于2015年),另一幅是工作室里的用很多棉花作为媒材的作品,我没有也不打算问艺术家作品的题目等信息,希望能在以后的展出中震撼遇到。展厅中央正对面的墙上,显赫地陈列着这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画面巨大(240x120x4联),绘制生动,使人仿佛置身其中,远看像水墨画,近看却是地地道道的油画,只不过用了国画的色调和大面积松节油的稀释流淌。画的上一半(天空)阴云密布,水墨效果和色调再现了暴风雨时的天空,风雨交加,闪电频频;画面下方典型的写实(抑或表现主义)油画常见的笔触和肌理,波涛汹涌,泛着白沫,充满了裹挟和吞噬感。眼尖的人会很快发现右下风浪中那颠簸的纸质小船,就是孩童般的手工,用的却是艺术家的诗稿,巨浪之中丝毫未损,安全地浮在风口浪尖,虽危险却安静。还有波涛下掩盖的诗稿,都是艺术家古版书样式的诗集的纸张。画的表面是精致的格子(40cm见方),远远望去仿佛古代的窗棂,拥有质朴的美感,走近时发现这是牢实的钢条和焊接的痕迹,外面是更粗的钢框,禁锢且封锁,犹如作者其他作品装裱方式中常见的语言。钢框之中是透明的玻璃,上面印刻着《海鸥你飞》诗稿的全文,书法是艺术家手书的,流畅生动,工艺是玻璃店常见的方式,背面影刻。玻璃上的字和投在画面上的影隐约可见,钢框产生的投影就线条分明。以上种种元素和相互之间产生的隐喻,升华了艺术家的人生境遇和精神追求中的宽广和安静,绝不是“小情小调”的爱情,而是时代和灵魂的哀鸣:

如今我已经看不见你

我瞎掉的三只眼睛像一门被淘汰的技术

再也看不见你了!海鸥啊

如今爱情也要被时代淘汰

再也看不见,我只能回想着你飞翔时的歌唱

回想着我们共有的那一片汹涌海面,

海鸥!海鸥

我祈祷着你能重现!最好是在风暴中

海鸥啊!就像我的心,最好还在爱情里

结语

本展的策展人、著名艺术批评家杨卫先生说:俞心樵的作品跟他的诗歌关联着。他大量运用其诗歌中的一些元素,比如文字,他将这些元素引到视觉领域进行探索,进入一个比较专业化的思考领域,本质上还是语言性的探索。跟有些人诗人画画的动机不太一样,俞心樵是更专业的,他把视觉艺术当成一种方向性的东西去尝试,这也是他所说的语言的重要性,他试图在对诗歌与绘画的探索中开通新的领域。

本展的出品人贾廷峰先生说:他的艺术来源于生命和灵魂深处的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于当下紊乱的艺术生态而言,弥足珍贵。他的这批作品,至少在我近30年来(笔者注:这正是新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的从业经验中没有发现类似的,其原创性毋庸置疑。

艺术节发言稿篇8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

现在天气预报节目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电视节目,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出行,在全国电视节目收视率中,天气预报节目位居榜首。天气预报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有所不同,主持人的出镜时间有限,可以说是按秒计算的,因此,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在节目一开始就要吸引观众注意,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化妆与造型、语言组织以及自身素养方面对天气预报节目的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的语言艺术

我国现在的电视行业正向多元化发展,每个电视节目都为了提高收视率,在个性与风格上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持人要在视觉、听觉与心理上人带给观众愉悦感,对主持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挑战,这也是现代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条件。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必须要具备可以把二者很好结合起来的能力。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在语言上要做到吐字清晰、语言标准,这是作为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主持人在节目中语言上没有激情、没有抑扬顿挫,不能很好的运用轻重音,会让观众失去观看的欲望,使电视节目慢慢没有吸引力,导致节目演播失败。作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在播报前先要了解与掌握稿件当中的内容,自己充分理解后才能熟练、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出稿件当中的内容,很轻松的传送给观众。比如在播报天气预报时,遇到良好的天气时,可以运用轻松的语调,面带微笑,表现出心情愉悦的感觉,在播报灾害天气时,语调就要严肃认真,观众通过主持人的语气以及表情就可以感觉到未来几天的天气会影响到生活,甚至生命安全,从而做好预防工作[1]。

标准普通话以及悦耳的嗓音是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在主持节目时,主持人的表情、动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主持人站立时身体要向前微倾,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节目中主持人的手势不要过多,也避免动作重复、单一,要根据主持节目的节奏进行适当的调整变化,给人以优美、大方的感觉。手势动作要做到不急不缓,在主持节目中,语言与手势要互相配合,给人以协调、舒适的感觉。手势运用恰当,做好肢体语言的表达,可以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增添活力。

2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的心理素质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容易产生紧张心理。由于天气预报直播在内容与时间上具有很大的限制性,给人一种紧张的氛围,天气预报作为一种时效性的节目,出稿时间与播报时间距离时间非常短,甚至有时候主持人拿到稿件时不到十分钟就要播出,同时主持人一面分析稿件,一面接收演播室外制作小组的消息,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另外,主持人缺乏专业素养也容易产生紧张心理。现在很多天气预报主持人不是气象专业的,播报经验是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而成,天气预报直播需要主持人掌握较高的气象知识,缺乏专业气象知识,在播报时容易出现应付不来而紧张的情况。同时,主持基本功较差,容易自信不足,在播报时只是单纯的背诵,没有经过大脑转换,不熟悉专业就没有自信而出现紧张情绪。

预测天气是一门科学,而播报天气则是一门艺术,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会涉及到很多有关气象、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术语,难以理解而产生紧张感,因此,主持人要认真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灵活掌握,在播报时放松心态,有助于正常发挥,注重亲和与交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添真实感。主持人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态,在播报天气预报时,如果心理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用深呼吸来缓解紧张与烦躁情绪,让自己呼吸保持平稳。也可以在节目播报前先尝试播报几句,比如稿件的开头部分以及高潮部分的内容,调整自己的声音,找到合适的发声范围[2]。

3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技巧

首先,要定位天气预报主持人的风格。定位风格不但能够准确播报天气,还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适应能力而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要增加与受众群体的交流,针对不同的群体制作具有一定特色的气象节目,比如,当目标受众为老年群体时,在解说时要放慢速度,三维动画也要简单明了,在表达内容上要侧重于信息层面,而不是知识层面。同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还要抓住交流的时代感,天气预报是一种艺术性质的播报,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特征,现代天气预报播报是一种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主持人属于宣传者,也是服务者与引导者,一名优秀的天气预报主持人能够表现出自身的智慧、主见、博学与个性,把握时代特征,在实践当中定位自身的主持风格。

其次,掌握规律,增加传播有效性。也就是在播报天气时让观众能够容易记住,但是,由于电视天气预报播报的过程时间较短,不能像报纸与网络上的信息可以反复查看、记忆,所以,在播报天气预报时要顾及到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限度,要做到详略适宜,突出重点,尽量增加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量,增加传播有效性。比如,可以详细播报二十四小时与四十八小时之内的天气预报,后面天数的天气预报可以提供一个大概的天气趋势,这样很容易提高观众的记忆力,降低了播报难度的同时,还实现了天气预报的有效传播。

4 结语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主持人要不断学习气象、地理等方面的专业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主持经验,从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上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从心理上端正服务态度,克服紧张情绪,练好主持人基本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天气预报主持技巧,使天气预报成为一个科学性质的电视节目,同时添加了人文关怀与生活情趣,在主持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 刘菁菁,于丽洁,王秀芳.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语言艺术[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2] 赵烨冰.汉英天气预报功能语篇对比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竞争组长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