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13:03:05

航天工业论文

航天工业论文篇1

中国代表合影

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吴松代表学会致辞

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航工业科技委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崔德刚作了题为《多学科优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应用》的报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超声速中心主任RECHARD G. MORGAN作了题为《实验室模拟超轨道气动热力学》的报告,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院长SEUNG JO KIM 作了题为《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航宇研发及未来展望》的报告,日本三菱飞机公司首席执行工程师NOBUO KISHI作了题为《三菱支线飞机发展状况——飞向未来》的报告。另外会议承办方还邀请了庞巴迪商用飞机公司副总裁BENJAMIN BOEHM和东京大学教授SHINJI SUZUKI分别作了题为《商业飞机项目——盈利是丈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和《使用机翼结构失效的无人机进行弹性飞行控制系统的飞行演示》的报告。会上代表进行了论文交流,200余篇论文进行了宣读交流,其中中国作者宣读论文40余篇。中国代表普遍反映本次大会具有报告质量高、学术交流充分、会议组织高效等特点,并表示通过三天的会议获益匪浅。

11月14日,召开了主办单位工作会午餐会,学会秘书长吴松和常务理事崔德刚代表我会出席。会议听取了承办单位关于本届会议情况的介绍;讨论了亚太航空航天技术学会会议操作规范;表决通过了下届会议的举办时间和地点。

中国航空学会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在本次会议中承担了在国内进行广泛征文、动员和组织论文作者参会、推荐大会报告及分会场主持人、参加会议期间举办的组委会工作会等多项工作。会议总共征文295篇,其中中国作者提交论文100篇。

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崔德刚代表学会做大会报告

航天工业论文篇2

[关键词]民航强国 航空法学 民航院校 职业化 实践性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民商法学;杨惠(1962- ),女,四川成都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天津 30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民航业全球分销系统(GDS)市场开放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XH2011F001)、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航强国战略下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项目编号:CE4029)和中国民航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WTO视域下民航计算机订座系统市场开放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kyh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96-02

一、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教学体系,导致我国航空法学人才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才数量与质量均与民航强国战略不太适应,不仅在微观上影响民航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及航空法学的发展前途,而且在宏观上影响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此,民航院校的法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民航经济的发展,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教学培养模式等,形成系统的综合的职业化实践性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促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航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国共有近600所院校设置了法学专业,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设置了法学专业。民航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工科院校,不仅工科专业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专业。这样院校中的法学专业,相比较政法类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不具备其他综合性院校和法学专业院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我国高校中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仅限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但专门设置法学院的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中普遍没有区分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没有形成以航空法学为特色的完备学科体系。

2.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学专业由于受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忽视了将法律运用到民航生产工作一线的要求,导致培养的法科学生只懂法学理论,不懂民航实践,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将严重影响法科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及就业。

3.教育培养方式单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与民航行政机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体现航空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民航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优势为教学所用,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民航企事业单位。

4.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缺乏航空法学系统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课程,但缺乏航空法学的法律实务实训等技术性课程。第二,教学方法。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航空法学教育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思考性和动手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三,考核与评价机制。当前的航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一般以书面的试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评价,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精心设计,从基本框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1.基本框架。为了构建具有明确目标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四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强化一个重点,即建设民航强国为重点;发展一个专业,即建设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航空法学专业;夯实一个平台,即打造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即培养大规模的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人才。

2.培养方式。积极加强与民航实务部门的联系,进行校企等联合培养,以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民航企业和民航院校共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与学生培养平台: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打造具有行业认可、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航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学生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市场需求的航空法实务技能人才,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可在“二导”所在单位实训,参加他们的课题或案件。

3.教学体系。法学具有的先天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民航业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航空法学天生具有职业化、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上必须满足航空法学的职业化性质和民航的实践性本质。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学术性,更要强调实践性。具体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民航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模块是航空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一模块以民航概论和法学十四门必修课为导航课,具体包括民用航空基础、航空器基础知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及空港、航空运输及运营、航空运输安全及监管、法理、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第二模块的航空法理论课主要分为航空法概论、航空法律文献检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为航空商业与法律、航空运输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险法、航空电子信息服务法律、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航空器事故调查与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与预防、航空保安法、卫星通讯与法律,民航行政监管、国际航空法、比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

第二,教学方法。航空法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航空法学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航空运输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听是指听教师传授各部门法的课程;说指通过辩论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将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实务中;读是指大量阅读在法律文献课程中查找到的文献书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与法律知识;写是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航空法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三,考核与评价体制。航空法学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制要脱离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设计一套合理的、综合的评测体系。首先,制定考评标准。针对不同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不同的标准。理论课程注重理解与分析,实践课程注重操作与运用,所以应有不同的标准。其次,考评主体应多元化。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力,在考评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考评为主,学生自助互评和实习单位考评为辅的考评方式。最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决定了考评形式的多样化,不限于传统的笔试,还可以采取口试、实践报告、现场答辩等。考评方法不仅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航空法学实践能力与理论功底。

第四,实施效果评价。构建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能够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服务,需要一个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机制。为此,我们一方面从教学角度进行检测,主要从三个维度检测上述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落实到位,具体包括培养航空法法学素养的深度、拓展民航通用知识的广度和强化航空法务应用技能的熟练度。另一方面从学生就业角度进行评价。航空公司如果只要懂法律的,大可以从一些综合性名牌大学或政法院校招人,民航企事业单位更希望能够有具备民航知识背景和技能的多元化复合型实践人才从事具体的工作。因此,是否落实了航空法特色实践教育,就看民航院校是否培育出了真正能为民航单位服务的毕业生,使其能够从容上岗就业。所以,可以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评价航空法学实践教育模式,一方面从学生是否能进入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来评价,另一方面从就业后能否获得就业单位良好的反馈进行评价。

总之,在民航强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必须立足于现实,制订航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改革方案,探索建立标准化、体系化的航空法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在促进航空法学发展的同时,提升航空法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满足我国民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布科.民航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1).

[2]陈美玲.法律职业化背景下的法学本科教育——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8).

[3]顾海波.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4]黄小英.论法律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属性和意义——兼评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5]骆绪刚.法学教育职业化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

[6]唐力,刘有东.反思与改革: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以法律职业教育为视角的一种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2).

[7]唐自政.从“知识导向”到“实践导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

[8]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航天工业论文篇3

关键词:航天类专业 人工智能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5-02

面对航天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军备技术快速提升,培养具有专业性的高素质航天类人才,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航天重点高校面向并有效服务航天事业的历史责任。航天类本科生的教育形式也需要突破传统的方式,着重多样性、前沿性、工程性,因此,该专业的各门课程教育都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自1956年诞生50多年以来,引起众多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空前关注,已成为一门具有日臻完善的理论基础、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由于航天领域的特殊要求,人工智能在其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人工智能与航天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致力于实现可重构的、具有容错能力的、智能的飞行系统和管理系统。因此,“人工智能”作为航天类专业的一门特色选修课,应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更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教学。

1 人工智能课程特点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理论性强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度和较高的难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前沿性,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的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使得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算法也需要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难度。

2 航天类专业特点

首先,航天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在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有统一的特点,即强调要体现航天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 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次,航天类专业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因为航天飞行器作为现代高科技和多种学科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晶,应及时把现代先进科技融入到了专业基础和专业类的课程教学中, 专业知识更新快成为又一特点;另外,航天类专业应注重实践性教育。尊重个性和兴趣,强调动手能力,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要求学生自主地设计完成实验,强调对学生设计理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后,航天类专业应重视产学合作。产学合作的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与航天产业的持续全面合作,造就一支科学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

3 教学模式的探索

3.1 教材的选择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都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就目前来看,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和范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教材所介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教材选用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本课程主要针对航天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该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机、信息论、通信理论等基础知识,对航天应用的基本需求有初步的了解,因此,“人工智能”课程难度应该控制在中级,可以较深入的介绍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和应用案例。

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积累了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借鉴了国内外其他专家和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吸取了国内和国外人工智能领域学术书籍的长处,于1987年编写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一书,该书根据人工智能学科的新发展不断修订,推出四个版本。本课程采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其中大部分内容适合本科生学习。另外,本课程还给学生提供其他一些参考书目,如N.J.Nilsson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New Synthesis.Morgan Kanfmann”等经典教材。

3.2 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较抽象,概念较为繁多,若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容易概念混淆、理解不透,逐渐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差。本文探索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另外,考虑到航天类的专业特点,突出课程内容的工程应用,增加研究性质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课件采用图文并茂的PPT。综合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示方法,在介绍原理和概念时采用精辟的文字,介绍算法流程时采用图像,介绍算法应用时采用视频。在PPT中适当利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或动画来突出重点,细化流程,引导学生的思路,便于集中注意力接受重点内容。

(2)适当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对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和讨论,来深化课程内容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重要的算法和理论,可以增加课堂练习,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公式的推导或演算,并在练习中分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的增加讲解或指导。

(3)适当采用类比的讲解方式。对人工智能的不同学派,不同方方法,以及方法的不同应用,广泛的采用类比的形式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复习已学习的内容,也利于对新内容的理解。并且,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比较总结相似点、区分不同点,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清晰的掌握课程内容。

(4)增加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有必要将实际应用案例或者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 课程内容的探索

一方面,鉴于本科生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要控制在适应本科生学科基础的中等难度;另一方面,鉴于航天类专业的特点,课程内容应更注重与航天应用相结合的内容,并且在课程中增加具体应用的介绍。具体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3.4 考核形式的改革

“人工智能”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试卷形式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采用课堂表现和课程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一方面,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课堂讨论与练习的表现进行考核评分,作为总成绩的参考;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课题调研和实践的能力,采取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正确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课程内容、可行性、实践难度进行合理选题,并根据所选题目进行文献查阅和总结,完成调研报告或算法实现报告。结合者两个方面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综合衡量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4 结语

航天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需针对专业特点有的放矢,该专业的课程教育都应该趋向于前沿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本文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不仅考虑到该课程属于前沿叉学科的特点,也综合考虑了航天类专业的特点。为了使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讲解、课堂讨论、课后调研、项目实践等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航天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甲海,印鉴,凌应标.创新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5):136-138,148.

[2] 刘兴林.大学本科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8):198-199.

[3] 怀丽波.32课时《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3(34):193-194.

[4] 纪霞,李龙澍.本科人工智能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6):91-92.

[5] 肖春景,李建伏,杨慧.《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3(26):32-34.

[6] 熊德兰,李梅莲,鄢靖丰.人工智能中实践教学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8(1):146-148.

[7] 张伟峰.本科高年级人工智能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39-141.

[8] 冀俊忠.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24):105-107.

航天工业论文篇4

[关键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创新型实验;特色实验课程;功能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73?02

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事物;三是改变。创新性人才指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能推陈出新,以自己的创新性意识和行动,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创新人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跨入世界大国行列,研究生成为目前参与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知识创新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而大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性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等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我们国家自己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学,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前沿,为国家经济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了11万学生,这些高素质人才大部分在我国的航空航天领域担当重任,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服务大局、特色兴校、培育人才、不断创新,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新时期“重基础、强交叉、拓视野、推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思路,对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促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推广试点班教育模式,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新学科交叉机制体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个阶段。在强化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采取了重大举措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增加了研究生教学的实验环节;通过“211”和“985”条件建设逐步构建了开放适用的研究生实验教学设备条件,并构筑人性化的实验环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确立了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和研究生专业实验课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研究生的知识潜能,养成创造性品格,掌握创造性技能,最后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得到深入和升华,使得研究生培养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在一级学科层面,将关联密切的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实验整合成数门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其他相关课程,建立一个包括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构建了整体性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例如自2004年以来,先后建设了“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 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航空航天与信息类优势学科群为中心,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材料专业研究生特种功能材料特色试验课程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材料学院研究生的实验设备主要来自各科研课题组,设备种类、台套数、完好率受限制,特别是使用时间无法保证,影响研究生试验运行。课时数虚,授课内容待充实。

随着多年来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建设遵循“以软带硬”的原则,即以教学改革为前提,投入的实验设备要服务于所开设的实验项目,硬件建设服从软件建设。目前材料学院用于研究生实验教学的设备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多套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ICP分析仪、拉曼光谱分析仪等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并对各学科实验室进行了优化整合和重组资源配置,发挥了实验室的复合功能和规模效益。材料学院还承担着大量部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客观条件。材料学院将逐步彻底改造研究生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条件,建立具有航空航天特色、涵盖材料学科重要研究方向的材料制备、测试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确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验课程的具体设置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以教育部“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为依托,开设了“先进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该实验室多年来立足于航空航天材料前沿研究,旨在将先进的和学科交叉性强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融入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下面以“特种功能材料”的设置为例,从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在内容上都涉及到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差别在于综合实验课相对而言内容更为固定,比如“材料电镜分析实验”是侧重于使学生理解各种电子显微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仪器结构,掌握样品制备方法及实验参数选择,并学会对各种电镜图像及信息进行识别、计算和分析处理等。而创新型实验课是在课程内容、形式和目的上存在更多的创新元素。这类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 ,或者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研究,其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如大的创新团队(课题组)和实验室就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沃土。以“特种功能材料”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 针对智能机翼、机载设备和航空发动机等的应用,在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上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其科研设备齐全,在“特种功能材料”实验课中设立了相变材料、磁性材料等相对宽的方向,在实验中指导教师演示其中课题组“成熟”材料从设计-制备-功能特性研究的完整的实践过程,然后在大方向内自由选题,运用理论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综合设计实验方案和内容,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究。如果说综合实验课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那么创新型实验则是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2. 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

这两者同为科研训练。创新型实验课是“常做常新”的实验课,指导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实验方法,搭建不同的新架构。学生则应该不断丰富自主实验的新内容,成为填充架构的新单元。从时间尺度上来说,创新型实验课比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短的多,创新型实验课会对科研的过程有完整的体验,为了保障进度,增强协作沟通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项目组,分工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课的考核以小组答辩的形式,根据选题的创新性、综合性、协作情况等打分。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一般都是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的。限于不同实验条件、经费保障条件、课题组的创新实践成果积累等的不同,毕业论文研究的创新实践程度会有很大差异,研究生也往往得不到自主选题和自主研究的机会。

3. 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区别

两者的教学资源开放程度和范围不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一个面向全校开放的,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平台。研究生创新基地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上,可以面向更大范围的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学科的集中交叉得资源能更集中整合,如“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就是如此。目前,“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还是材料学院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特种功能材料”与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学科交叉,可以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随着教学实践成果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增强,材料学院可以向学校申报加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

三、结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深厚的科研成果积累和良好实验课程的资源配置,以及是否能高质量地转化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这些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如何利用崭新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未知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在教学改革中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148.

[2] 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113-115.

[3] 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4] 庞强强.关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1):80-81.

航天工业论文篇5

会议邀请函格式

一、寄信人地址、日期。二、收信人及其地址。

三、尊称:Dear X X X。

四、正文:发出邀请,要真诚而渴望。说明邀请的目的及有关信息,有相关的资料随信寄出。

学术会议邀请函格式范文五、落款。

学术会议邀请函适用范围

这是对知名的学者、教授发出的邀请其前来参加学术会议的信函。信中一定要写明邀请参加学术会议的时间、会议内容,需要与会者做的工作,以便对方有备而来。另外,参加学术会议期间的食宿、交通等费用问题如何解决也应交待清楚,一般都会有专门的参会指南,不要忘记附上。

学术会议邀请函惯用例句

(1)The Academic Contbrence on British a nd American Literature sponsor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on 2nd July 2001.

我们定于2001年7月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英美文学学术会议。

(2)I am writing today to invite you to our university next summer between May to June to take part in a meeting.

我写信正式邀请您在明年5、6月间来我校参加一次会晤。

(3)If you have any paper or.toples on which you would like to give talks,please inform u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the program is being finalized soon.

如果您有要宣读的论文或发言的论题,请尽早来函告知,因为会务准备工作不久将结束。

(4)We will pay your hotel accommodation a nd meals,but you will be responsable for your airfare.

会议免费安排食宿,往返机票自理。

学术会议邀请函范文

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暨空军飞行人员健康鉴定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学术会议暨空军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研讨会定于2003年10月16日至18日在贵阳市召开。会议期间,将举办全国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研讨班(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03-16-01 012)。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委员会和《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工作会议也将同期举行。来自总后勤部、总装备部、陆海空三军、民航总局及各航空公司的科研院所、大学、医院、基层航医室的从事飞行人员/航天员选拔体检与健康鉴定的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管理者的代表将参加这次全国性的临床航空航天医学界的学术盛会。会议特邀 作为协办单位参会。会议的主办单位将向与会的单位和代表推介国内外有关医药企业,促进科技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和航空事业贡献力量。本次会议诚征医药企业参会交流并作为协办单位提供资助经费,将为企业提品推介宣传合作项目如下:

一、合作项目

1. 为挂名协办企业代表提供开幕式或闭幕式10分钟发言。

2. 会议宾馆门前或宴会厅悬挂祝贺布标。

3. 会议优秀论文及专题报告奖1项冠名。

4. 会议论文摘要集刊登企业及相关产品宣传资料(宣传资料印刷成本费由企业承担)。

5. 企业派1名代表免费参会(会议提供食宿费)。

6. 本次会议将向资助企业颁发资助证书。

二、资助经费额度及相应项目

1. 资助3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1~6的推介宣传商机。

2. 资助1.5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3~6的推介宣传商机。

3. 资助5000元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4的推介宣传商机。

欢迎广大医药企业参会,加盟到发展我国航空医学、载人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的跨世纪的辉煌事业的行列,科技学术界与企业界携手并进,共创新的奇迹。

航天工业论文篇6

1、《导弹与航天丛书》本书介绍了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组成及分类。动力装置,导弹的弹道及其制导原理。航天器的轨道及其控制原理,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及姿态控制原理,战斗部和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外形和结构设计原理,航天器的应用。火力与指挥控制

2、《火力与指挥控制》是陆海空、航天领域从事火力控制和指挥控制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等专业人员的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属中央级武器专业类学术刊物,历年被评为省、部优秀期刊。

3、《宇航学报本刊》立足于反映中国宇航界在理论、技术和前瞻性研究中所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培养科技人才,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和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航天工业论文篇7

1.北京卫星制造厂 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9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激励机制已经成为激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职工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文章阐述了人员激励的相关理论,同时分析了航天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关键词 ]激励机制;人力资源

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人才,人才是世界上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是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在工业化后期以及当今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时代,每个国家遵循共同的规律都是实施人力资源优先积累战略。人力资本特别是具有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跃升为第一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激励机制是激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人才的竞争核心就是激励机制的竞争。国内外许多企业的成功很大因素是归功于具有一套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并将其作为企业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长期以来,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航天系统的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却没有随收入的增长而大幅度提高,且航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没有摆脱“人事管理”的旧观念,只是以工作为中心,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并没有着重于人才的开发管理和利用。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航天企业正在进一步转轨转型,成为军民结合的产业集团。随着体制的变化,航天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一步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转变导致航天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此时,管理者才会意识到人才才是兴业之本。航天企业存在的问题,如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企业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航天企业应该把重点转向改进内部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自身基本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从理论到实践,各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理论只是我们对这些激励机制的一些理解和认知,只有通过恰当可行的方法,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出理论的作用。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我们要在制定公平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将多种激励机制良好的运用,才能最大潜能的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运用的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物质奖励对于员工是必不可少激励方式,也是最行之有效的,但却不是万能的。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物质奖励的效能就会弱化,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精神的激励主要是主动利用权力、认同、荣誉、成就感等经济以外的强化因素。马洛斯自我实现理论里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层次,且有着固定的顺序,当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后,马上就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因此,企业不能只从员工的物质需要考虑激励措施,只是单纯的提高员工的报酬和奖金,更需要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关心个尊重每一为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民主公平的激励机制

民主公正是激励机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员工们在工作中总是会与他人进行比较。激励中的公平理论认为职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进行比较。当员工感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时,则认为是公平状态;若不同,则产生不公平感,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他的绩效。因此,激励机制一定要体现出公平原则,科学系统的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改变制定相应的政策,奖罚分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种激励机制相结合

任何激励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是能把各种激励理论的优点相结合起来,取其长处,补其短处。例如运用工作激励,可以适当的调换员工的工作岗位,从而增加员工对其工作的新鲜感,从而赋予其更大的挑战性,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荣誉激励也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制定出与企业背景相使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具有企业自己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起到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效果,就一定会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航天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研究

(一)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航天工业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两大集团。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设1个分院、9个研究机、1个卫星制造厂,拥有1家上市公司和1家投资控股公司及若干子公司,建立了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以研究生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为中心的任务的神舟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拥有员工1万余人,其中包括8名两院院士、12名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17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航天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航天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虽然进行不断地改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建设国际一流的航天人才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队伍结构流动的僵化

人力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流动,才能发挥出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资源,像很多企业这一类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它们很重视强调通过人才流动机制来保证自己的活力,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来激发出他们积极工作的能力。但由于多年的历史沉淀,航天企业的人员停留在原有的体制惯性中,人员构成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管理和辅助保障人员数量比例偏大,管理分工过细,造成人浮于事,工作效率较低。而这种人才流动机制的僵化,也导致了企业缺乏灵活性和竞争性。

2、绩效评估的不科学

在人员绩效考核中往往会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考核走形式。部门领导有时会为了“照顾”各种情况,常常使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二是考核手段和考核方法过于简单和不科学。例如个人述职的方法,大多数人都捡好的说,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同事间的评论也基本如此。此外,绩效评估的不科学也严重影响了晋升机制的激励作用。

3、激励机制不健全,挫伤了工作热情

原因一是现有的薪酬体系不健全,使得人才队伍难以成长。二是现有激励机制以岗位管理为主,使得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单纯以岗位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在相同的岗位上,随着员工的不断学习和成长,其能力是随之变化的。如果员工看不到能力提高对个人的认可和肯定,势必会打消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失去继续超越自我的动力,不仅影响现有工作绩效,影响员工职业化、专业化的程度,同时,可能降低员工的组织承诺度,提高离职率。

(三)完善航天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议

1、提升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

打破长期执行的事业单位以年龄和资历为主的薪酬分配模式,除保留单位基本工资外,将各种津贴、补贴进行合并,建立起岗位绩效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与”岗位考竞争、报酬凭贡献“的观念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进一步拓宽和规范现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职务晋升,增加同一层级职务的等级,使普通岗位管理人员能够有相应的差别待遇,有一定的晋升空间。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学习已经一部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是使自己的个人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建设优质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和人才间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企业文化管理系统包括精神层、制度行为层、物质层三个层面。其中提炼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空洞的“创业、开拓、求实、奉献”等口号,而要视企业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指出系统、科学、可行的企业道德评价标准。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突出以人为本,培育职工树立分工不同,目标一致的团队意识。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增长,职工收入的不断提高,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充分尊重职工的价值观,注重发挥每一位职工的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对高管层及干部层要培养其事业心,养成依靠制度管理企业的习惯,具有宽容、尊重人才的管理气度;对普通职工要培养其上进心、合作、服务的观念,遵章守纪的习惯,诚信正直的为人。

3、建立多渠道的育才模式

航天企业一直在不断加大建设教育培训组织机构、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的步伐,构成较为先进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承办了多起亚太国际培训业务,为培训五院卫星运用市场提供了渠道;初步建立了一只专兼职教师队伍,成立了五院教育委员会;开发了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使教育培训逐步形成了正规化、规范化的模式,具备了与国际培训接轨的基地。在培训过程中,发展有潜力的人才,逐步培养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欲望,正确引导,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创新、自觉创新的一是,是创新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航天企业应树立一种“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打破大锅饭,吸引人才,稳定骨干。最终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付出高报酬的,高级能高收入的良好氛围,满足员工需求的同时,激发员工的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振宇.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刘之辉.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物质激励因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1(9).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航天工业论文篇8

关键词:人为因素;管制差错;航空管制;交通管制

21世纪以来,我国航空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迅速地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伴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航空交通流量也与日俱增,我国航空交通的管制问题也愈发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尽管我国民航航空事业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自身仍具有着较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空中交通管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于航空安全的保障至关重要,而对人为因素造成的管制差错的预防和规避是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根本点。

一、我国航空交通管制工作中出现人为差错的现实意义探析

航空交通管制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我国,而是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航空交通管制存在的隐患和事故往往都是因认为差错而起,人为差错因素是威胁航空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民航航空运输中出现安全问题百分之八十均是由人为差错引起,设备和其他因素则仅为百分之二十。综上所述,探究引发航空安全隐患核问题的人为因素并作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开展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根本前提,这也是文立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二、我国航空交通管制工作中出现差错的主要人为因素探究

在我国航空交通管制工作中出现的人为差错有很多,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现将我国交通管制中容易出现的人为差错简要的罗列出来。

(一)相关管制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不同于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空中运输相较于前两者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这对机组人员和相关管制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巨大的考验。从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全身心的投入,身体上要适应飞行高峰期的工作量,心理上要能够承受住各种各样的压力。特别是我国航线众多,全天候基本都处行高峰状态,只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大,才能在峰值高的情况下经受我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根据实时情况做出相对科学的管制指示。部分航空交通管制人员由于身体素质或心理素质偏低,在遇到非正常状况下无法及时做出管制指示,致使管制机构的功能丧失乃至酿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二)相关管制工作人员的经验问题

相关管制工作人T的工作经验问题往往也是造成管制工作出现人为差错的主要因素之一,亟待相关部门的严格把控。根据我国现行的管制工作相关条文规定,航空交通管制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经验积累才能够胜任这项责任重大的岗位。而所谓的足够经验,即从业者起码具备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航空管制工作要求管制工作者要具备通讯传递、情报交互、气象监控、导航管理和地面监控等诸多方面的实操经验,而现在部分的相关管制工作人员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往往由于某一方面的经验不足,导致管制人为差错的出现。有鉴于此,对于相关值人员的经验审核至关重要。

(三)相关管制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

不论从事何种职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都必须要端正,这是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航空管制工作的相关从业者,能否端正自己的工作作风、严格地遵守管制条文事关重大。目前,部分航空交通管制人员往往过于依靠经验和直觉对空中交通做出违背条文规定的管制指示。更有甚者,,消极懈怠,缺乏则仍感。这种态度和作风的存在,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遏制和纠正,将会贻害深远。

三、我国航空交通管制出现人为差错的防治措施探究

上述种种问题,均是致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出现差错的主要人为原因,这就要求相关从业人员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健全管制管理机制并做到及时的信息交互,从有效的预防和规避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管制差错的出现。

(一)完善相关管制工作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健全是航空交通管制人员开展好航空交通管制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规避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空中管制差错的重要手段。健全的管制工作管理机制,需要加强管制系统的应急管理,保证空中交通管制机制全天候高效平稳的运转。

(二)加强相关管制工作的信息交互

其次,是将强相关管制工作的信息交互。空中交通管制的从业者应密切关注机组人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信息交互、民航与空军基地的交互以及管制中心与气象机构的信息交互。只有准确及时的完成信息交互,从能够统筹兼顾,做出精准科学的空中交通管制。

(三)提高相关管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上文提及到空中管制工作相关从业者自身的能力、经验和工作态度往往是造成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管制错失的主要因素。因而,提高管制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是规避人为原则造成管制错失出现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管制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能力、端正工作态度、严格地遵守管制工作的相关条文,认真负责地完成管制工作。同时,要对管制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搭配,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保证管制人员高效地完成任务。

四、尾言

上一篇:制碱工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科大学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