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态与简讯
3.捷联式反辐射导引头角跟踪技术研究周瑞青,安卓,童华军,ZhouRuiqing,AnZhuo,TongHuajun
4.常规地基雷达探测巡航导弹问题研究王利军,郭建明,高春明,刘波,WangLijun,GuoJianming,GaoChunming,LiuBo
5.美国作战及时响应空间计划及其技术发展预测蔡亚梅,汪立萍,Caiyamei,WangLiping
6.美军宽带全球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李创业,王克,LiChuangye,WangKe
7.卫星导航干扰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韩其位,曾祥华,李峥嵘,王飞雪,HanQiwei,ZengXianghua,LiZhengrong,WangFeixue
8.目标姿态对空间目标辐射特性影响及探测技术王磊,张涛,吕银环,韩开亮,WangLei,ZhangTao,LvYinhuan,HanKailiang
9.DSSS卫星通信系统中多音干扰抑制研究谭晓波,张杭,辜方林,TanXiaobo,ZhangHang,GuFanglin
10.雷达干扰效果评估的粗糙集方法张肃,ZhangSu
11.航天电子对抗 雷达信号相参脉冲串频率测量方法研究卢鑫,郑同良,朱伟强,LuXin,ZhengTongliang,ZhuWeiqiang
12.基于时频重排与WHT的多分量LFM信号识别李楠,曲长文,平殿发,苏峰,LiNan,QuChangwen,PingDianfa,SuFeng
13.基于平均相位增量法的多普勒中心估计方法研究刘洋涛,张弓,胡庆荣,LiuYangtao,ZhangGong,HuQingrong
14.复杂电磁环境模型及仿真框架的构建李炳伟,万福,吴爱民,LiBingwei,WanFu,WuAiming
15.侦察接收一体式宽带数字接收机设计吴拓,WuTuo
16.电磁脉冲作用下计算机死机故障研究侯民胜,田宇,HouMinsheng,TianYu
17.基于泡沫型干扰幕的多波段无源干扰技术陈明荣,戎华,张冬兴,陈奇,ChenMingrong,RongHua,ZhangDongxing,ChenQi
18.多尺度小波变换在野值剔除中的应用林云,LinYun
19.基于共轭模糊函数的时差-频差联合估计方法齐晓东,陆春伟,徐友根,刘志文,QiXiaodong,LuChunwei,XuYougen,LiuZhiwen
20.CDMA伪码序列产生及抗干扰性能分析邬健,郑佳,吴祖国,WuJian,ZhengJia,WuZuguo
1.巡航导弹防御的特点及作战模式探讨袁俊,YuanJun
2.基于远程实时数据的导弹虚拟飞行仿真刘杰,雷斌,LiuJie,LeiBin
3.作战响应空间发展研究吴勤,WuQin
4.稀疏频带空间目标雷达成像王琦,朱伟强,郑同良,WangQi,ZhuWeiqiang,ZhengTongliang
5.烟幕对红外成像制导系统的干扰分析王发龙,陶熹,WangFalong,TaoXi
6.光电干扰箔片云团运动规律的仿真研究陈乃光,ChenNaiguang
7.基于照射箔条云的复合干扰原理分析李明图,孙荣奖,LiMingtu,SunRongjiang
8.一种新的SAR面目标回波模拟快速算法陈超,戎建刚,ChenChao,RongJiangang
9.影响PCL系统探测性能的因素分析栾风虎,LuanFenghu
10.基于神经网络的时频域雷达信号调制参数估计邹兴文,ZouXingwen
11.利用瞬时频率提取雷达辐射源特征的新算法章建辉,黄高明,李敬辉,ZhangJianhui,HuangGaoming,LiJinghui
12.基于D-S证据理论的雷达模糊识别研究张国毅,黄浩,肖立志,王长宇,ZhangGuoyi,HuangHao,XiaoLizhi,WangChangyu
13.雷达辐射源指纹识别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许海龙,王隽,周水楼,XuHailong,WangJun,ZhouShuilou
14.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编队压制干扰资源分配陈晋鹏,王红军,阮旻智,,ChenJinpeng,WangHongjun,RuanMinzhi,WangYi
15.LBI瞬时测距无源定位方法及其精度分析韩韬,郭福成,HanTao,GuoFucheng
16.俄罗斯着手应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
17.基于周期谱相关的扩频信号时差估计解家宝,武传华,路后兵,XieJiabao,WuChuanhua,LuHoubing
18.一种基于多相滤波器的信道化数字检波方法辉,张志明,唐莽,SongYonghui,ZhangZhiming,TangMang
19.多径条件下阵列互耦自校正算法研究童宁宁,郭艺夺,宫健,TongNingning,GuoYiduo,GongJian
1.导弹预警的时空序贯证据融合识别系统李斌,姚康泽,王岩,慈林林,万建伟,LiBing,YaoKangze,WangYan,CiLinlin,WanJianwei
2.弹道导弹弹头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陈乃光,ChenNaiguang
3.随机信号雷达抗ARM能力分析苏福,王小念,皮军明,罗金亮,SuFu,WangXiaonian,PiJunming,LuoJinliang
4.基于仿射变换的机载凝视红外告警器图像配准陈娅冰,王永仲,何永强,孙立辉,金阿立,ChenYaBing,WangYongzhong,HeYongqiang,SunLihui,JinAli
5.DRFM技术在雷达对抗中的应用李军虎,肖金宝,俞雷,徐裴为,LiJunhu,XiaoJinbao,YuLei,XuPeiwei
6.基于图像分析的雷达假目标逼真度计算谭文博,黄拥元,解文彬,张品,季卫亚,TanWenbo,HuangYongyuan,XieWenbin,ZhangPin,JiWeiya
7.动态与简讯
8.基于CFAR检测的SAR噪声干扰效果评估方法许俊,陈根忠,王迪,XuJun,ChengGenzhong,WangDi
9.火控雷达系统抗有源干扰能力分析谢永亮,谢喜芳,熊伟,杜二丽,XieYongliang,XieXifang,Xiongwei,DuErli
10.雷达辐射源属性识别算法研究周旭,姜双章,周治伟,ZhouXu,JiangShuangzhang,ZhouZhiwei
11.PCA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研究杨进军,文树梁,YangJinjun,WenShuliang
12.雷达对抗侦察数据关联规律挖掘模型研究裴泽霖,金培进,张顺健,PeiZelin,JinPeijin,ZhangShunjian
13.雷达脉冲串信号频差估计性能研究刘庆云,朱伟强,王根弟,LiuQingyun,ZhuWeiqiang,WangGendi
14.基于FPGA的大时宽带宽积频域脉压设计汪灏,洪一,WangHao,HongYi
15.一种恒电长度干涉仪分析的新方法陈俊华,黄柳桃,ChenJunhua,Huangliutao
16.基于方位角变化率最大的轨迹优化几何方法戴中华,邓新蒲,DaiZhonghua,DengXinpu
17.航天电子对抗 一种改进的过零检测分析方法孔辉,叶菲,王杰贵,KongHui,YeFei,WangJiegui
18.DS信号伪码周期及码片速率估计的自相关法张天骐,杨柳飞,代少升,李雪松,ZhangTianqi,YangLiufei,DaiShaosheng,LiXuesong
19.基于UT变换的单站无源定位算法研究乔梁,QiaoLiang
20.阵列测向半实物仿真硬件平台设计和实现于红旗,刘剑,黄知涛,周一宇,YuHongqi,LiuJian,HuangZhitao,ZhouYiyu
1.弹道导弹发射阵地的生存和防护陶本仁,TaoBenren
2.突破航母编队防御的导弹技术研究方有培,汪立萍,赵霜,王根弟,FangYoupei,WangLiping,ZhaoShuang,WangGendi
3.巡航导弹制导方式及其电子对抗途径分析王艳军,王进,戴光华,吕涛,WangYanjun,WangJin,DaiGuanghua,Lvtao
4.一种GPS定位信息可用性的实时判定方法徐彬,施闻明,罗晓东,XuBin,ShiWenming,LuoXiaodong
5.美军SBR计划研究单月晖,康文兴,ShanYuehui,KangWenxing
6.信息战中的计算机系统对抗李晅松,张卫国,LiHengsong,ZhangWeiguo
7.网络攻击方式及防御策略分析研究李铁,刘维国,高昂,LiTie,LiuWeiguo,GaoAng
8.基于对象petri网的雷达组网系统建模仿真研究杨尚军,YangShangjun
9.基于传感器栅格的雷达组网测量技术研究杨海荣,蒋立正,丛沛滋,YangHairong,JiangLizheng,CongPeizi
10.基于循环互相关的窄带回波多普勒频移估计史建锋,马强,ShiJianfeng,MaQiang
11.雷达信号处理MTI/MTD的性能分析和仿真研究吴彪,陈娟,WuBiao,ChenJuan
12.圆锥扫描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角度信息提取法王晓红,古占平,张红,WangXiaohong,GuZhanping,ZhangHonghHTTp://
13.一种有效的灵巧噪声干扰技术史军军,姜秋喜,毕大平,ShiJunjun,JiangQiuxi,BiDaping
14.箔条质心干扰中的发射和机动决策仿真研究钱进,张金华,QianJin,ZhangJinhua
15.基于二次质心干扰的编队质心干扰方法研究胡生亮,刘晓东,HuShengliang,LiuXiaodong
16.基于平方变换原理的伪码引信抗BPSK干扰方法张淑宁,赵惠昌,邓建平,ZhangShuning,ZhaoHuichang,DengJianping
17.最小二乘滤波在某型火控系统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李金刚,谷敏,LiJingang,GuMin
18.电磁脉冲武器对抗空袭飞机研究张胜涛,娄寿春,ZhangShengtao,LouShouchun
19.压控振荡器品质因数与其相位噪声的关系郭雷,叶定标,GuoLei,YeDingbiao
1.对美国MD系统地面雷达的对抗方法研究陶本仁,吕晓雯
2.弹道导弹中段目标表面温度与红外突防研究姚连兴,侯秋萍,罗继强
3.弹头电子信息装备的技术发展李可达
4.MMA传感器与电子战系统合同即将签订
5.国外战术地地弹道导弹电子攻击型弹头分析何立萍
6.基于HLA的导弹防御雷达建模与仿真王令敏,李盾,王国玉
7.试论空间目标信息获取黄培康
8.空间目标雷达成像仿真研究冯德军,王雪松,肖顺平,王国玉
9.星载测向定位系统误差的自校正方法研究龚文斌,冯道旺,谢恺,周一宇
10.空间目标RCS序列周期性判定与提取黄小红,姜卫东
11.特定辐射源识别方法的研究航天电子对抗 陈根华,杨绍全
12.欧盟"伽利略"计划的实施进入下一阶段
13.基于谱相关的直接序列扩谱信号检测柳征,黄知涛,周一宇
14.一种宽带阵列信号DOA估计算法王文同,黄可生,黄知涛,周一宇
15.相参脉冲信号多普勒变化率测量方法王军虎,邓新蒲
16.基于小波脊线的单分量LFM信号参数估计张映南,郑毅
17.基于瞬时自相关的脉冲时域参数高精度测量技术董晖,毕大平,姜秋喜
18.数字干涉仪测向实时鉴相技术李莉,朱伟强
19.短波干扰有效压制距离的计算方法谢国新,李新
20.华盛顿上空的飞艇演示
21.一种MTD与BP网络相结合的小目标检测方法黄晓斌
22.对"激光隐身涂层隐身效果评估"一文的再研究王自荣,孙晓泉,聂劲松
23.防空作战威胁环境及伪装技术姜宁,徐先云
24.ESDEMP对武器装备电子系统的辐照效应实验侯民胜,张治海
1.美NMD各作战单元间的信息互换互用能力马骏声
2.美军研发先进反辐射制导导弹
3.海基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反导防御模式研究陈明辉,李永祯,王雪松,肖顺平,王国玉
4.从伊拉克战争看GPS干扰和抗干扰的发展何立萍
5.俄SU-27战机的现代化改进
6.测控信号侦察干扰技术研究蔡忠伟,张海瑛
7.21世纪美军太空战发展的武器装备研究谭显裕
8.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理论体系研究李潮,张巨泉
9.雷达信号模拟器中的杂波蒙特卡罗仿真张长隆
10.发展中的分布式干扰技术田波,张永顺
11.多站无源时差定位系统并行处理方法研究李强,冯道旺,卢启中
12.航天电子对抗 一种基于TOA差值矩阵的辐射源识别方法王伟,杨晓玲
13.高阶累积量的时间递归估计及应用许士敏,陈鹏举
14.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隐身领域的应用于仁光,乔小晶,张同来,张建国
15.美海军试验近海区用机载超光谱传感器
16.地面目标的红外辐射及隐身研究路远,凌永顺,胡振彪
【关键词】航天电子;流水线优化;定量分析;工作站分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electronic products production process of a aerospa enterprise as the case,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lanning model, to improve production line efficiency, high skill talents usage and maintain product quality consistency as the optimization target. Trough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each workstation’s processing tasks and technical workers, to make the assembly line production mode to balance optimization.It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workshop production.
【Key words】Aerospace electronic;Assembly line optimiza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Workstation assigned
1 问题的提出
航天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高、检测环节多且所有物料实行批次号、序列号管理。生产现场的自动化水平不高,作业层基本仍以技术工人配以工装工具手工操作为主,车间调度主要任务是将产品按照模块进行工作量分解后下发给相应的工人,然后按照以往经验周期流转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1]
这种简单、粗放的生产模式与当今要求快速响应的科研任务形势格格不入。如何在工艺路线设计、生产、流转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期,成为企业今后生存发展和争取更多科研生产任务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某单位电装车间产品流水线生产模式改造为背景。该车间产品主要包括:电缆网、电控机柜和电子单机三大类。其中电子单机由于对人员素质、质量标准和作业工序等方面的要求均远高于其它两类产品,故在此以电子单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总结归纳,车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2-3]
(1)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未进行定量采集、整理。因此管理人员无法对产品的生产节拍进行计算并制定车间具体作业计划;
(2)传统模式的产品装配过程存在的等工、工位间流转和返工等客观增加产品制造周期及生产成本的环节;
(3)传统生产线平衡度较低, 各工位负荷不均衡,经常出现等工现象,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当然导致车间出现以上问题的因素很多,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在对生产现状进行定量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进行各工序间的整合管理,从而出现工序、甚至是部套级的作业负荷不均衡,由此造成工作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的不利局面。
本文主要目的旨在以单子单机的生产过程为例,运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分析工序作业时间,实现典型产品的工艺流程标准化、时间标准化、操作标准化,进而为建立高效可靠的电装生产线提供科学的依据。
图1 典型电子单机工艺流程图
2 传统生产流程分析[4-7]
以某型号天线驱动控制器为例,整个工艺过程包括15道工序:(1)准备;(2)焊接电连接器;(3)焊接转接插排;(4)整机布排线;(5)准备;(6)元器件预热;(7)元器件搪锡;(8)元器件成型;(9)印制板焊接;(10)单板调试;(11)整机装焊;(12)整机调试;(13)粘贴热敏电阻;(14)整机调整;(15)单机封盖。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另外根据目前的生产现状,产品各道工序的质量保证主要依靠技术工人具备相应的技能水平。目前车间工人技能水平与所能从事的产品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各技能等级人员数量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即初、中级水平人员数量多,高水平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表1 技术工人等级和产品关系对照表
车间结合以往生产实际经验,采用若干组合工序作为一个工作站,调度人员负责产品在工作站之间的流转,形成如表2所示的生产流程。
根据图1计算单机传统生产方式作业时间分布如图2:
图2 传统工艺流程时间分布图
由表2和图2可以看出该生产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计划调度系统为保证生产计划节点,将单机的三块印制板同时分配给三名高级工,每人前期的工具预热准备和元器件搪锡、成型等准备工步显得重复。
2)因为三块印制板装焊繁琐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电装结束的先后顺序为切换板――供电板――CPU板,而工作站5的调试顺序则是供电板――CPU板――切换板。因此产品会在此工作站出现等工现象,使之前节省出的时间形成浪费。
3)在工序2、3、4、6的工作站均需要配置一名高级工,即使有一人兼岗工序6,单机生产过程中仍然有三名高级工的需求,在发挥人工技能效率方面较显奢侈。
表2 电子单机传统生产模式分析表
3 优化流水线生产模式
3.1 优化方案
在通过对传统单机生产模式进行工步细分和统计测定各工步作业时间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对各作业元素可进行必要的简化重组,本方案优化内容分析如下:
1)由于继电器焊接与电连接器、转接插排的焊接方式相似,故将该工步纳入工作站1作为非静电敏感电装作业工作站。
2)对表2工序2、3、4中的相似工步内容进行合并作为一个独立工序,安排一名电装中级工在此工序作业,作为元器件前处理工作站。
3)将三块印制板的元器件钎焊等工步合并作为一个独立工序,保持一名电装高级工的配置,作为静电敏感元器件装焊工作站。
优化后的单机流水线生产模式如表3。
根据图1工艺流程图计算电子单机优化后的作业时间分布,如图3。
表3 电子单机优化生产模式分析表
图3 优化后工艺流程时间分布图
3.2 优化效果比较
3.2.1 定性比较
首先,从图2与图3的工艺流程时间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优化剔除了调试环节的等工现象,时间节省3小时。其次,三块印制板的电装由3名高级工并行生产变成完成1名高级工和1名中级工的串行生产,减少占用2名高级工。再次,从质量控制角度,将关键的印制板电装相对集中作业有利于保证其品质和原始记录的一致性。
3.2.2定量比较
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的生产线负荷率、平衡延迟率等指标对优化效果进行比较评价。[4]
生产线负荷率:η=■(下转第15页)
(上接第6页)平衡延迟率:BD=■=■=(ZP-■t■)/(ZP)
其中:P表示流水线节拍,Z表示工作站数量,∑t表示总作业时间。
表4 流水线优化前后效果比较
4 结论
在对电子单机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工步细化、作业标准化和确定额定工时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等工、产品品质一致性不佳等问题,运用流水线作业思想,对单机电装调试过程进行了重组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单件产品工艺流程总时间明显缩短,消除了过程中的等工现象,提高了高技能人员的劳动效率,使得单机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实际运用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巴杰,伍书剑.航天型号多项目资源调度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33(10):1552-1556.
[2]《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3-233.
[3]陈宝林.最优化理论与算法[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52-459.
[4]樊迅,阚树林,边潇.电抗器装配生产线的作业分析与平衡研究[J].机械制造,49(557):83-86.
[5]曾敏刚,李双.电源适配器生产现场改善与装配线平衡[J].工业工程,13(6):117-122.
[6]刘颖,靳志宏.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表面贴装生产线的平衡优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38(2):87-90.
关键词:翻转课堂;SPOC;MOOC;航天电子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74(2015)04-0057-06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为我校空间工程专业专门设立的、基于小班教学(人数在30人左右)的本科专业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随着学校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颁布,该课程的学时进一步压缩。为了保证学生在更短的学时内更好地掌握航天电子设计的技能,解决现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不足,考虑将SPOC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提高教师讲授和学员听课的效果[1]。
一、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性质地位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课程的任务是培养空间工程专业学员航天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使学员熟悉航天器电子系统的组成、常用单元设计、电路开发流程,初步具备开展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为从事航天工程实践打下基础。课程以航天电子系统为主线,系统地阐述航天电子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流程,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星载计算机、航天电源系统等内容。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采用以实践引导课程教学,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随课堂安排作业和专题实验模块,利用实验加深课程理解,并衔接后续课程设计,让学员在基于理论和动手实验的转换中体会航天电子设计的乐趣,充分调动其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内容的完整性,在有限课时内使学员对航天电子设计既有全面认识,又熟练掌握实践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为理论讲授、现场实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同步穿行。理论讲授环节包括电子设计基础、PCB设计制作技术和航天电子系统等基本内容;现场实验环节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依托,主要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等应用实验;课程设计环节需要完成航天器电子系统的几个专题实验任务,拓展学员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设立已有三年,教材为授课组集中编写,内容根据授课效果在逐年更新。在课程教学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主体“以教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教学过程中,主体为老师,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效率高,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从教学实践上看,理论教学环节,老师讲授时间超过15分钟,部分学生注意力就会发散,影响授课效果;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采用老师示范,学生重复操作的模式,许多学生为追求快速完成实验,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不求甚解,一段时间不用,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种单一的“以教为主”、单向广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效果不佳。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连续几年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往往是学生们兴趣高、意犹未尽,但是实验时间已经用完,经常是老师联系学生补课,因此实践环节仍然显得薄弱。现有教学模式中,理论授课占据了60%的时间,主要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仅限于几次课内实验,并且也多为验证性实验,只能起到使学生了解基本实验操作过程的作用。这种实验仅能使学生掌握比较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难以形成航天电子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三)完全依赖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得不到保障
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课内实验的方式,利用实验开发板和系统开发软件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实验过程中,学生只需按老师的操作规范要求来接线,再在软件中输入既定程序,然后下载到实验板就可以从中观察到实验结果。课堂上如果部分操作不熟悉,课后没有条件来补课。部分学生希望完成复杂的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因此,完全依赖课堂的实验教学教学效果就不能得到保障。
(四)以考代评,缺乏对实践教学真实考核与评价的环节
目前,对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采用“4+6”的模式,即平时的课程实验成绩是40分,期末考试的成绩占60分。实验成绩多是以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的,而老师不能一一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和实践水平。可以看出,此种考核与评价方式,体现不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课堂的必要性
只有便捷、舒适、高效、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大量涌现、实际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们求知的渴望,促使我们积极寻求有效提升实际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授课模式。当今MOOC的兴起,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2]。然而,伴随着MOOC平台、上线课程和学生注册数的巨量增长,数量的急剧加速引发了质量危机。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由于不设先修条件,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缺乏面授,互动性差,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教学模式不具普遍性等,不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成为MOOC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重要原因[3]。MOOC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出路就是:转变为课堂教学工具,进入SPOC时代,将传统的“堂上听课堂下答疑”翻转为“堂上讨论线上学习”。SPOC是英文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简称,顾名思义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4-5]。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其基本形式是线上MOOC、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在传统校园课堂上则可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6-7]。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有一定基础,其必要性在于:1.人数规模合适:学生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符合小班制教学,即Small的标准;2.学生层次差异不大:作为校内同专业学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上课时间等基本相同,符合限制性、私有的和定制的教学模式,即Private的标准;3.授课时间安排合理:每周一次课,每次3个学时,充分保证了理论教学、分组实验的开展;4.课程专题性强,知识点突出:前期课件基础积累丰富,知识点容易索引,章节高度有序,适合MOOC课程专题建设;5.学校教学网平台可以利用:现有教学网较为成熟,适合在线课程资料(电子书、短视频、练习题等)的上传和下载,论坛维护便利;6.教师团队实践经验丰富,容易实现课堂翻转:先后有多名骨干教员参与课程建设、理论授课和实验辅助教学,对课程流程熟悉,同时亲身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特别是对卫星电子系统研制经验丰富,具备翻转课堂的能力。
四、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内容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一门专业课。现有的教学模式虽有SPOC教育模式的理念,却离SPOC之实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应用MOOC的成果和SPOC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改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是当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需要完成以下工作[8]:1.制作高度有序的PPT课件,按照章、节、点、条,精确编号。2.录制讲解精炼、透彻的视频,建立与知识点同名的视频文件,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3.提供与知识点同名的电子文档,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4.编写典型的练习题,客观性要强,题目与知识点同名,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5.完成课程设计题目、典型实验代码编写,对初学者在关键代码段预留中文注释,学生进行补充和调试。6.借助教学网等网站,完成上述资料的上传。7.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及时回答线上学生提问,能够随时观察学生学情。这样,围绕一个知识单元,就囊括了短视频、电子书、练习题和讨论题等重要元素,为实现课堂翻转提供了条件。图1为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示例。
五、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步骤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对于航天电子设计这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翻转课堂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程序代码编写环节,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老师可在屏幕上实时掌控每位学员的调试过程,随时让某位学员进行屏幕共享、课堂示范讲解,老师及时引导并解答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效果非常好。课堂翻转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陆续释放相关知识点的课程讲解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提前自由自主的完成高效的预习。例如:授课视频和参考资料课前全部放在网上,24小时随时可以在线读取;精确到知识点的视频和电子书;教师根据计划设定阶段性学习内容和期限;学生自主决定在这个期限内如何自由完成。2.课前学生学习高度清醒,知己知彼。学习时,可浏览个人进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时间;掌握每天进度排名和耗时排名;了解论坛热点信息;自建同步笔记和讨论等。3.课堂上实行小班化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讲解,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具体操作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完成翻转任务书;课堂上各组担任教师角色,向其他组教授相应内容;教师点评、提问、参与讨论;其他组同学一并参与即时讨论。4.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全程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教师可以定时布置阶段性学习任务;看到各章节任务总体完成情况,个人完成情况;看到各个知识点完成情况,耗时情况;看到学生总耗时,视频耗时;看到学生个人各个知识点耗时等;看到个人学习日志;把握课程重点和改进难点讲授方式等。图2为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过程示意图。SPOC的基本流程是:教师把MOOC的丰富视频材料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预习和自学,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已经吸收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9]。
六、基于SP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的案例实践
按照上述理念,选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部分专题进行课堂翻转的实践。这里,以《星载计算机串行通信》专题进行示例,这节课的特点是素材准备比较充分、知识点突出、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课前两周:通过校内局域网邮箱、教学网向学生投送视频、设计实例、虚拟开发软件。包括串行通信基本概念、星载计算机通信接口等。视频8分钟左右,实例演示7分钟,可重复播放。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视频、观摩实例;安装虚拟开发软件,参考设计实例完成模拟环境下的开发;在教学网或邮箱提出遇到的问题,等待课堂解决。老师在课前一天关注学生在概念理解、程序开发等方面提出的问题,重点做好备课。课堂翻转时间:课堂上,设置不同的翻转任务,包括基本概念讲解、常用通信接口介绍、实例演示等。随机抽取不同小组进行课堂翻转,由学生讲解,老师或学生随时发问。讲解完毕,老师进行点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该环节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课堂练习时间:布置随堂实验任务,进行单机串行通信接口实验。这不同于课前模拟环境下的开发,而是基于星载计算机的程序开发。为突出知识点,提高学生成就感,提供特定波特率下的串行通信参考程序,而对要完成的程序段进行留白,学生课堂完成编写、调试。该环节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随堂完成。课堂验收时间:验收的整个过程可通过专用电子课堂软件,对待验收的学生屏幕同步投影到教室大屏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待验收同学的演示过程。首先,待验收同学通过单机和模拟通讯软件进行自发自收,对程序质量进行演示;然后,通过第一步演示的两个同学进行双机通讯,确保互联互通;最后,大家对每个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一起解决,共同做出评价。该环节前两步学生主导,最后一步教师主持。课后:根据课堂授课效果,进一步把握课程重点,改进难点讲授方式。整理教学素材,使得知识点讲解更简明扼要,演示更清晰到位,预留问题更有启发性。
七、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
程课堂翻转效果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利用校园教学网,对来自四个专业三个班,学习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76名学员进行了在线邮件问卷调查。调查执行时间是2015年9月至10月。共收回有效样本75个,回收率为98.68%。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积极评价了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效果。“相对传统教学方式,采用SPOC方式学习效果更好”(88%)、“知识点集中,重点突出”(92%)、“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参与程度加强”(76%)、“可以自由安排时间预习,可反复学习,效率提高”(96%)、“学生自控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锻炼,综合能力得到提升”(92%)、“习题与测验量少、精确、高效”(80%)。影响课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时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61%)、“缺乏自控力和毅力”(43%)、“课程内容与预期不符”(19%)、“很难找到学习伙伴交流”(21%)、“课前视频或电子书选用不好用或网络不畅”(24%)、“课程难度太高”(16%)、“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13%)、“老师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11%)、“不习惯考试方式”(8%)、“不喜欢在线学习的方式”(3%)。因此,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模式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自己建设课程,管理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课堂研讨的工作量加大,指导学生的力度增强,对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知识面有了更高要求;定期布置阶段性面授任务,使得学生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简而言之,教师少讲、精讲,努力节约讲授的时间,重点放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路,重点解决共性难题方面。八、结束语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方法是线上MOOC(对应传统的课堂下)、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对应传统的课堂上)。要保证SPOC有效实施,不仅要完成MOOC所需要的优质视频、知识单元化、学习管理规范化等条件,还要有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计算机水平相当的教学团队,即:既要有内容可翻转,还要有能力翻得动。因此,从理论上说SPOC可有效解决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现有的所有问题,但实际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加快改革步伐。前期积累越充分,后续全面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曹育红.“翻转课堂”在软件技术实训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6-120.
[2]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3]沈景凤,石云霞,吕方梅.SPOC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60-261.
[4]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18-25.
[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6]杨斌,王以宁,任建四,等.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8-122.
[7]周丽涛,刘越,彭立宏,等.探索MOOC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z1):118-121.
[8]蒋玉龙.借助慕课,实现翻转,探索大学教学新常态[R].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9]蒋玉龙.借助慕课,实现翻转,探索大学教学新常态[R].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股价11月份以来呈慢牛盘升态势
公司拥有航天电子产品技术垄断地位
当前股价 目标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是中国航天关键电子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是航天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平台,目前拥有航天电子产品技术垄断地位。
时代电子公司各成员单位创造了数十项新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我国第一台CMOS 中规模集成电路抗电磁脉冲加固专用计算机,第一个自行设计并研制出32 位RISC(CPU 电路),第一块被型号采用的星用辐射加固大规模CMOS 集成电路,我国第一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 万门GPS/GLONASS多功能专用芯片,我国第一套集遥测、遥控、外测、安控四合一的综合测控系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国家正式立项投入型号应用的光纤陀螺惯测系统等等。
公司业务多元化
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为航天配套电子产品,分为电子元器件和单机及系统级产品。其中电子元器件以桂林、杭州、郑州为主要生产基地,单机及系统级产品主要以航天长征火箭技术公司及上海子公司为核心开展航天遥测系统、传感产品、卫星导航和通信产品的研制开发。
2007 年增发收购的资产涉及的业务系统化集成化程度较高,激光惯导项目、北京光华无线电厂、重庆巴山仪器厂的业务重心为航天军品,北京时代民芯科技公司的业务则是军民两用技术的应用,北京普利门公司的业务体现了军用技术发展民品。公司业务呈现了军民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航天传感器国内领先
公司拥有航天领域传感器研制、开发中心,在航天专用传感器研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各型号运载火箭、卫星的成功发射配套了几十万套传感器产品。航天传感器是公司重要支柱产品之一,目前公司开发研制了500 多个品种的传感器及配套仪表,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产品体系,产品包括:压力、压差、温度、液位、振动、冲击、加速度、微机械等等,几乎涵盖了常用物理量传感器的绝大部分,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车辆、石油、化工等众多领域。
公司开发的磁致伸缩液位传感器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业务主要由公司控股的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及北京金泰星测公司为核心单位进行研制开发。
遥感遥测具有技术垄断优势
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航天遥控、遥测设备、研制生产和系统集成的大型专业化工程研究单位,拥有中国航天工业遥测及遥控技术研究中心。公司遥测产品主要有运载火箭无线电遥测系统、卫星飞船测控分系统、多目标遥测遥控与外测综合性测量系统、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星载温控系统、星载高密度磁记录器、星载固态存储器、星载专用通信转发器、航天测控通信加密系统等。公司遥测遥控产品占我国航天卫星火箭发射配套市场90%以上,具有专业技术垄断及配套领域垄断优势。
该业务主要由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航天电子公司为核心开展研制生产任务。2007 年增发收购的重庆巴山仪器厂是遥测设备专业研制生产厂,是军民用遥测设备、数据采集、记录设备、计算机应用等综合性电子产品生产厂。主要从事用于航天多种型号国防装备、运载火箭、卫星上的遥测传输设备及地面遥测接收、解调、数据处理、终端记录等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其生产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该项资产的收购将使公司遥测设备的研制生产能力进一步加
强。
军用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供应商
公司的卫星导航中心已经被国家计委批准为部级卫星导航工程中心,是我国军用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供应商。公司目前已掌握GPS/GLONASS/北斗卫星接收机关键核心技术,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接收机专用集成芯片,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提供GPS GPS/GLONASS 系统集成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
目前公司在卫星导航应用产品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产品线几乎覆盖了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品主要包括GPS/GLONASS 兼容接收机芯片、OEM 主板系列产品;GPS/GLONASS 兼容机系列产品;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终端系列产品;GPS 船用导航仪系列产品;高精度授时系列产品;北斗一号用户机系列产品;GPS 数字转发测风系统等等。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船用GPS 导航仪产品供应商,也是国内名列前茅的车辆监控调度系统集成商和设备供应商。公司下属的天合导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该业务的主要承担者。
公司成长的经营之路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仍以军品(航天类产品)为主,2006 年以前民品收入比重低于10%。
公司业务分布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区域,北京地区的业务占绝对比重,北京地区业务的主要贡献者为航天长征火箭技术公司、北京金泰星测技术有限公司、天合导航通信技术公司以及北京时代民芯科技公司等;北京地区中航天长征火箭技术公司则是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重要贡献者,收入约占37%,2003-2006 年收入复合增长率约20%;其他地区业务增长迅速,其中桂林、杭州、上海2003-2006 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5%以上,郑州2006 年同比增长约65%,发展前景看好。
目前,公司正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等分配激励机制,将利用多种激励手段吸引管理和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内部保证。
投资建议
作为中国航天关键电子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也作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平台,火箭股份目前拥有航天电子产品技术垄断地位,为了持续这样的垄断地位,公司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
在此次交会对接任务中,我所研制的通信论文联盟设备架起了船与器、船与地、器与地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说,大家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画面都是我们的产品呈现的,尤其是在这次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的舱外摄像机和相关设备全程记录了交会对接以及分离的全过程,这些载人航天工程的“眼睛”、“耳朵”、“嘴巴”,为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能否实现载人交会对接,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分析数据,也让全世界人民一起见证“太空之恋”的全过程。
我们的产品虽然不是工程中的大系统,但却是系统中的关键产品,我们的产品体积不大,但一台台单机的种类却是最多的。
为了保证在计划节点内顺利完成所有产品的研制生产和试验任务,我带领我们的团队,对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优化组织形式,缩短管理链条,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载人航天小批量研制的管理模式。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既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假日,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我所承担的测控通信设备,在飞船发射前需要到太湖试验场进行一次模拟天地对接试验。那天,我们刚架好设备准备试验,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而此时拉设备来的车辆已返回。为了保护设备,大家毅然将设备搬进试验队员乘坐的车厢,自己不得不站在车外,淋着雨,跺着脚,依偎着御寒。好不容易等雨停了,天也黑了。
为了不影响试验进度,我们只好挑灯夜战。野外没有市电,只有靠发电车来供电,轰隆的马达声震耳欲聋,刺鼻的柴油味也让大家难以忍受。更可怕的是,有两位同事被不知名的毒虫咬伤,皮肤上马上出现了浮肿、奇痒。而等到做完试验,已经是凌晨三点了。
验证空空通信系统核心模块的系统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需要与基地的地面站完成测控通信设备的天地对接试验。7月份的戈壁滩上,伫立的对接标校塔,七、八十米高,没有任何运输工具,设计师石云墀和大家将所有参试设备,用最原始的手拉肩扛方式搬上去。塔上四平米大小的屏蔽室四周封闭,室外是42摄氏度的高温,室内只有一台通风扇,空气在蒸腾,简直就像一个大蒸笼。可就在这样的蒸笼里,大家一干就是14个小时,没有任何抱怨。抗辐射等专项测试。
记得在一次整船联试中,我们的图像设备出现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异常现象,于是立即组织人员进行高低温摸底,查找问题。当时正值酷暑,试验箱内零下20度的低温与室外近40度的高温天气形成了巨大温差。为了避免舱门打开时温度变化的干扰,主管设计师沈剑锋,坚持一直呆在低温箱中等待问题复现,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只见他出来时,棉衣已被冻得硬梆梆的。而再进去时,往往又是大汗淋漓。就这样,他一天内反复进出低温箱十多次,直到把故障排除为止。
就这样,我们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以往需要三四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由于长期连续作战,以及一直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我的身体不时亮起黄灯。2011年2月,我去检查
转贴于论文联盟
身体,被医生诊断出患了恶性肿瘤,而且医生要我立即住院做手术。怎么会这样?我一下子懵了,脑子里一片混乱。
这时,我所承担的任务已经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如果进行手术,意味着必须休息一段时间,必须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论文联盟面对即将交付的产品,这一重任交给谁来接手都不太合适。于是,我决定将手术时间推迟一个月,隐瞒着病情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和大家一起奋战。直到3月份,我们的产品全部顺利交付后才去动手术。
2011年6月,天宫一号面临发射,领导担心我的身体,询问我是否能去酒泉基地执行发射任务。当时自己也曾犹豫过,因为我的身体还在恢复中,需要静养一段时间。但想到,我是921线上的指挥,产品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孩子要大考了,哪个做母亲的不牵挂?一想到这,我决定还是亲自到酒泉基地去。去之前,我先将两大箱中药寄到酒泉,并购买了一只电饭锅,自己在宿舍里熬制中药。
军工板块重组将渐入佳境
一直以来,军工板块的投资主线之一是资产整合,近几年,各大军工集团加大整合力度,实现集团资产的上市。2010年是军工板块整合进度较快的一年,当年中航电子、成发科技等启动重组,为投资者带来了不菲的获利。而今年以来军工板块重组频频受阻,让投资者对投资军工板块产生怀疑。
有业内人士对今年军工板块重组进度不尽如人意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2010年启动的重组方案较多,方案的推进过程本身需要时间消化,使得相关上市公司不具备再次启动重组的条件;其次,以资本运作为手段的军工产业市场化改革是对原有体系的“破”和对新体系的“立”,这涉及整个体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2011年遇到一些反弹也是正常的。
分析人士预测,在即将到来的2012 年军工板块的重组将渐入佳境。首先,随着之前重组的逐步消化,新的体系建立完成,公司有条件再次启动重组;其次,近期关于航空动力未来整合前景的讨论逐渐形成共识,随着明年上半年国家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的落实,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通过整合做大做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再次,本周大立科技的停牌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年内第一个重组失败的军工企业,也是第一个重启的军工上市公司,意味着军工整合的必然性;最后,随着明年中航电子、光电股份、中航动控等增发融资项目的推进,相关上市公司也将持续释放市场化改革的明确信号。
此外,明年还是国家重大项目的重要节点,包括北斗二号卫星发射等在内的多个重大事件也将对将对军工板块产生积极影响。
估值水平具有吸引力
上市公司中,与军品关联度较高的公司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航天领域中与导弹和空间技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公司,包括航天电子、航天长峰、航天通信、中国卫星等;二是航空领域中与飞机制造,尤其是与军机制造相关的公司,包括西飞国际、哈飞股份、洪都航空、中航重机、中航光电、贵航股份等;三是兵器领域与军品相关的公司,包括新华光、中兵光电、北方创业等。
上述公司中,资产质量较好、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持续成长能力较强的中国卫星、航空动力、航天电子、中航光电等公司2012年的动态市盈率在30-40倍左右。由于这些公司未来持续成长能力突出,这一估值水平较为合理,风险不大;如果考虑到这些公司未来面临较大的资产重组空间,未来投资价值可能有较大的提升,目前估值水平是有相当吸引力的。银河证券给予航天军工行业“推荐”评级。推荐中国卫星、航空动力、中航光电、航天电子等。
中国卫星:公司作为五院唯一的上市平台,五院的经营规模是公司的5倍左右,公司未来资产注入潜力大;虽然公司下一步的资本运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但业内人士预计未来1年左右的时间可能会有实质性进展。
航空动力:公司作为集团指定的发动机整机的资产整合平台,资本运作的空间很大,如果对株州南方和贵州黎阳的收购能在明年突破,将对公司的业绩有明显的增厚,并且打开下一步资本运作的空间。
中航光电:作为中航集团光电类资产的重要上市平台,未来不排除进行资本运作的可能性。
常平是全国先进乡镇、京九第一镇,更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商贸城市。然而,真正让常平声闻九皋、誉满全球的则是其独俱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纵观常平镇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我们发现其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产值比重较大。全镇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销售企业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主,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在全镇630家外资企业中,有近300家企业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或属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企业;2371家民营企业中,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专注于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销售;24471家个体工商户中,有2000多家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销售和服务。2010年,全镇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占了全镇规模工业总产值47%;其次,产品种类较多。常平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庞大,种类涵盖电脑及其周边设备、电话、音响、网络设备、摄像机等最终消费产品及电容、电阻等零配件,较为齐全;第三,龙头企业较多。常平制造业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是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产值超亿元的59家大企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46家,数量上占了16.31%。仅东莞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这家龙头,产值就达到69.66亿元,占了全镇总产值的23.46%。常平电子信息企业当中,有由全球500强美国TYCO集团投资的创宝达电器制品有限公司、全国前500强出口企业美国CELESTICA集团控股公司投资的安美时电子有限公司、王氏港建国际(集团)投资的王氏港建电子有限公司、新加坡爱捷特系统有限公司投资的快捷达通信有限公司、大东骏通(东莞)电子有限公司、航天电子有限公司、德利信电子有限公司、大根电子光学制品厂等等,这些企业为索尼、理光、佳能、夏普、英特尔等3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进行生产加工,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常平镇的优势产业,继续扶持条件和基础较好的电子企业做大做强是常平镇对该优势产业的期望。具体做法为:第一,积极 “扶一批”。对镇内排名靠前的航天电子、安美时、大东骏通、快捷达、大根电子光学等大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第二,抓紧“育一批”。找出现有中小企业中具有发展前景,具备成为龙头电子信息企业潜力的梯队企业,促它们发展壮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支柱。第三,着力“引一批”。充分发挥以商引商、感情招商的作用,大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项目、高科技项目,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
基于一种传承的精神,与探研不止的姿态,常平积淀了深刻的文化底蕴,新时期的常平正借着时代的东风,续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风采,乘风破浪打造一个独具个性的城市品牌。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宣告中国成为第三个具备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查能力的国家。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奔月”梦想的实现,与一家位于贵州的企业紧密相连。
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的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贵州航天电器”)是一家军工企业。其研制的继电器和连接器等元器件为航天工程构建信号传输体系,被誉为“箭船”的“血脉”通道。近年来,贵州航天电器累计为神舟一号到九号,嫦娥一、二、三号等航天工程各系统提供继电器和连接器等配套元器件数万只。
贵州航天电器的前身是朝晖电器厂和朝阳电器厂。1968年,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上海无线电八厂、九厂分别包建了朝晖、朝阳两个军工企业,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将新厂建立在遵义新蒲的大山之中。
从三线建设起,朝辉电器厂与朝阳电器厂就专注于军工产品的计划生产。然而,198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转移,军工企业计划生产时代基本结束,一直依靠为航天基地研制配套元器件存活的两厂开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沉浮。
改革体制、转型发展,成为军工企业唯一的出路。然而,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次在公司内部实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退”的“三线制度改革”,贵州航天电器原党委书记原维亮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当时,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的饭碗在哪里?要向其他航天院所,甚至向航空、民品等领域进军,寻找外部市场。”原维亮回忆。
要想赢得市场,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研制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建立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实现技术的转型升级、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是关键。
“首先对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进行改革,鼓励技术创新,给技术人员加工资。对技术岗、管理岗和一线工人设置不同的晋升通道。对无所作为、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工人进行清退等处理。” 原维亮介绍。
但是,在“铁饭碗”的观念还未消退的年代,这一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对原书记说各种威胁的话、做各种威胁的事的人不在少数,他是改革的领头人嘛。”贵州航天电器的老职工回忆:“正因为这次改革,企业有了乘风破浪的动力。技术人员队伍干劲十足,还吸引了第一批正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贵州航天电器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自动化设备研发队伍,为产品研制和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2001年12月,朝晖电器厂与朝阳电器厂从遵义搬到贵阳,组建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三年后,即2004年7月,贵州航天电器公开发行股票上市。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贵州航天电器以“精干军、拓展民,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以65%以上军品生产份额主攻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配套用的继电器、连接器等元器件,同时向民用航空、通讯、轨道交通、家用电器等领域提供高端元器件配套。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已是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2014年排名第26位)的贵州航天电器,于2010年取得了美国UL认证公司颁发的AS9100B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为开拓国内外航空市场提供了基本保障。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贵州航天电器不忘初心,始终遵循“面向市场、航天为本、科技创新、质量制胜”的指导思想,从航天基地里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成为跨地域布局、集团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化军工企业,销售规模也从创建之初的2000万元,增长到年销售规模超过16亿元、净利润2亿元。2015年,贵州航天电器资产总额超过20亿元、股票市值突破100亿元。
力源液压:“军民融合”的转型之路
从单一的航空液压泵、马达研制,到航天、兵器、舰船等“大国防”领域液压泵配套生产;从第一台挖掘机液压泵开发,到压路机、水泥机械、矿山机械等民用工程机械领域液压技术的运用,近年来,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力源液压”)不断突破自我,在探索和创新中砥砺前行。
作为成功转型的三线军工企业,力源液压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借助航空军工液压技术优势,已经发展为军民融合型液压泵/马达科研生产的专业化企业。航空液压泵几乎覆盖了全部机种,成为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工业机械等五大主机领域重点配套单位。
“这一切得益于公司‘两次搬迁,三建家园’,以及‘军民融合’的探索发展之路。”力源液压总经理胡冬生表示。
力源液压的前身是国营金江机械厂,1965年3月19日,经原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后,工厂落户贵州省大方县羊场坝一个名叫乌鸦洞的天然岩洞内,1970年3月25日正式投产,从事单一的航空军品研制生产,为祖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军工产品生产任务大幅减少,多数军工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正当金江机械厂面临生存危机考验之际,厂洞洞顶一块200余吨的巨石由于长期受机械振动和自然风化影响突然坠落,严重威胁到主厂房安全。在双重压力下,1980年,工厂启动第一次搬迁、第二次建厂,选址贵阳市乌当区新场乡下大坝。
“保密、封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解决当时的困难。”胡冬生回忆,为改变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工厂开始主动接近市场。寻求企业生存发展之路。不过由于市场摸索初期的盲目性,工厂先后研制生产过摩托车、座钟、钢筋切割机等产品,由于研制开发的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的缺乏直接导致机械厂无法在市场立足。
为寻求生存之道,厂领导班子开始进行大量市场调研,通过分析得出军品与民品在技术开发上“产业同根,技术同源”的结论,并由此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发挥航空液压的技术优势,走民发展道路,理念的转变瞬间为工厂注入了活力。
1983年,国家要求把进口的德国利勃海尔全系列挖掘机液压件国产化。金江机械厂抓住这一契机,承接了挖掘机高压泵的研制任务,并于1984年生产出第一台高压柱塞泵。这是机械厂以军为本、军民融合的首次成功实践。为扩大民用品市场,实现配套生产,金江机械厂采取劳务补偿和贸易补偿的方式与德国力士乐公司合作,引进专利技术。短短数年间,研制成功的全系列挖掘机配套用高压柱塞泵/马达,替代了进口产品,使工厂迅速地走出了困境,从而实现了企业民、内转外的发展战略转变。
正值金江机械厂发展如日中天时,危机再次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工厂出现了资金短缺、贷款困难的难题,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为筹集发展资金,工厂开始第二次探索,决定将民品部分剥离出来,创建了贵州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1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作为中国液压气动密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募集到大笔资金,使工厂摆脱了徘徊不前的困境,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2003年,公司迁至交通便捷的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了“二次搬迁,三次建厂”的历程。为适应新形势下产品信息化、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公司开始优化市场和产品结构,由中、低端向高端领域迈进。2009年,公司改名为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了高端核心液压基础件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和高强度精密液压铸件生产项目等国家振兴专项。2010年,力源液压公司与全球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江苏省无锡市建立合资公司,初步走上了融入世界液压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的产业集聚发展道路。
“如今,力源液压拥有科研、生产、管理人员1700余名,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流的液压传动元件企业,成为国内‘有为’的液压泵及马达的定点配套企业和主要供应商,成为国际‘有位’的液压传动元件供应商及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胡冬生说。
1964文化创意园:“三线文化”再出发
以数字1964作为主要形态,结合腊梅元素进行现代感的字体设计,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的LOGO标识刚一推出,便受到不少市民的关注。
“1964是国家三线建设开始的重要年份,腊梅花则是取自长征电器的‘厂花’,作为三线企业,这与三线建设‘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精神完全相符。”在解释LOGO标识时,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董事长、遵义长征电器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征集团公司)总经理何可仁说。
2014年6月19日,遵义市政府批准长征集团公司建设“1964文化创意园”,并把园区列入全市旅游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同时要求把园区建设成为遵义市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弘扬三线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A级旅游景区、中心城区重要的文化新地标。
走进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1964文化创意园园区,这里曾是长征电器十二厂的厂区,但见干道宽敞,两旁红砖头砌成的厂房高大整齐。厂房,一排排脚手架纵横交错,拔地而起,工程队的施工紧张而有序。按照规划,创意园将于2015年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试运行。“建成后,这里的供应车间将变成三线文化博物馆,而总装车间将变成创意文化区……”遥指道路两旁的厂房,长征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郭苏星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解说。
据郭苏星介绍,长征电器是根据国家关于三线建设的部署,于上世纪60年代由上海内迁遵义建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电器生产基地。其中,长征电器十二厂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以生产制造高低压成套电器设备为主,为改变我国配电设备产品的落后面貌做出贡献。自2008年长征电器集团公司实行企业改制后,长征电器十二厂作为闲置厂房暂时租赁给改制企业进行生产。继续保留还是转让给房地产开发商?作为遵义市炙手可热的中心地带,长征电器十二厂旧址的去留成为长征集团公司董事会的重要议题。经过商议和探讨,董事会最后决定,利用原有厂房和场地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并作为2014年十大政协提案之一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
“文化创意园的构想是基于对企业文化发展和对三线企业情感的考虑。”何可仁表示,建设文化创意园,一方面不仅可以保留原有三线工业遗产,实现静态的历史记忆传承,同时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等其它形式,还可以实现工业遗产的动态保护和再利用,从而赋予其新的生命。
为此,园区规划建设特地分为五大功能区:文化创意区、三线文化展示区、旅游休闲区、艺术广场区和管理服务区,共计占地105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前后两期总投入约5个亿。其中,针对优秀文化创意企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两大功能区还将实行“招商引资”,以进一步吸引遵义市优秀企业入驻,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这一方案让不少商家纷纷聚焦园区,前往报名咨询。
“1964文化创意园的区位条件很好,并且其规划比较完善,加上我们本身正好在做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整合,因此入驻比较符合我们企业发展规划的需求。”在贵州鹏城万里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冯泓看来,贵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还比较散乱,一些企业在产品定位和设计理念上较为滞后,因此,1964文化创意园所致力构建的大型文化产业平台,无疑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
而对于遵义县水墨丹青茶书院人杨静来说,1964文化创意园的吸引力更多是体现在其展示窗口上。“感觉挺好的,因为我们书院是以以茶会友、以诗会友的形式做文化,1964文化创意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可以宣传并推出本土的画家、书法家及茶文化。”
高送转:高潮迭起
本人47期曾在《高送转成创业板新的炒作战场》重点介绍了创业板中高送转个股的投资机会。经过短暂的休整,本周创业板中的高送转个股果然迎来了第二波炒作。表一是当时文中附加的重点关注个股,经过两周的交易,13只个股中11只上涨,其中4只涨幅超过30%。由此,提醒我们如果无力及时把握那些即兴式的,不确定何时爆发的概念题材,还不如持续关注高送转这类中线题材。
创业板历来是最先公告年报的板块,而越早公告或者预告就越容易引发资金炒作,这在历年高送转炒作中已经是常态。
军工:借力“嫦娥奔月”
军工是另一中线题材,而且最近马上面临事件催化。备受瞩目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初择机发射,如果发射、飞行顺利,嫦娥三号预计在12月中旬着陆月球。这将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使我国航天相关技术再次实现巨大跨越,为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发射到着陆,以及着陆后的月表探测都会持续有中央电视台的持续报道。如此免费的广告自然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二级市场又怎会缺席!
登月是一项涵盖大量高技术的活动。因此,涉及的相关上市公司也颇多,如:中国卫星、海格通信、航天科技、航天电器、航天通信、航天电子、钢研高纳、轴研科技等。
航天电子:过去曾用名火箭股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总要子公司,承担了国家多种航天重点型号的研究开发和产品配套生产任务。公司航天遥测、测控系统设备及卫星导航产品占据我国航天卫星、火箭发射配套较大市场份额,具有专业技术垄断及配套领域垄断优势。
钢研高纳:在国内航天发动机精铸件市场占有率超过90%,将有望成为我国航天事业步入新阶段的受益者。
轴研科技:从事航天、航空等领域特种轴承的设计及制造,目前公司在具有小批量、定制化特点的航天特种轴承领域具有绝对优势。除地面装置外,在火箭、卫星、飞船等几乎所有航天器中的特种轴承大部分都由公司提供。
嫦娥奔月并非军工炒作的终点。军工行业在经历了全会决议(设立国安会及相关改革措施)的整体刺激后,有望迎来各项具体政策(如通航、识别区等)的推动,未来可能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院所改制、民营企业参军、国企体制改革、航空发动机专项等方面。因而,在坚定看好中长期趋势的同时,把握节奏尤为关键,短期除了以上嫦娥题材相关的个股外,建议关注受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且技术形态比较理想的中航光电、中航电子、中航精机。防空识别区进一步强化了,且与日本划设的防空识别区在包括领空在内的东海区域有较大范围的重叠,双方都可能对进入该空域的飞机进行监视甚至跟踪、警告,东海局势的不确定可能增加,从而提升军工板块主题投资氛围。
生态农业变身“高富帅”
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十年涉农,2014年或涉及生态农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其可能涉及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废弃物质循环利用,从而规避了常规现代农业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弊病,由此产生两类投资重点:农药化肥和循环农业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也是全国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源。在“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业界认为,以往农业发展的高产出依赖农化产品高投入的模式有望转型升级,生态农业将在总量上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在结构上推广符合绿色生态的新型产品。
农业部从2014年将开始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我国未来很多涉及转移支付的支农项目,有望实现与农业环境保护捆绑,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持续调整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鼓励生产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业化学品,通过升级栽培模式,尽量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
从盘面上看,资金也重点投入到此类个股:史丹利、金正大、芭田股份、新都化工等个股在11月22日开始启动并且放量封住涨停板,盘口尽显实力资金大肆收集筹码的现象,本周继续强势横盘等待消息催化。
【关键词】 高速数据通信 系统加固技术 分析 研究
在系统设计中数据通信是经常可见到的,特别是在现代的数字系统中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系统加固是由设计系统的可靠性的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与数据通信相比,系统加固对于平常的系统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在星载设备的设计中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加固技术也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一、高速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以前的电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是并行总线技术,它是以TTL或CMOS电平为基础的,它的接口比较简单,易于实现。但是随着设计处理机的复杂度的加大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并行总线技术也就显得不灵活,串行总线正在取而代之。串行总线是在发送数据时,运用串化的方法将数据按照高低位次串在一条数据链上进行发送,这样做就使系统互联的复杂度得到了简化,使数据传输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之前的串行技术还是会受到干扰,直到出现了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使数据传输的速度有了新的突破,为高速数据通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系统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系统加固是通过加入设计或者是改变元件,使系统抵抗核子辐照或者宇宙辐照的功能得到加强,使设备在运行时的稳定性增强并且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的一种技术。
导致航天电子设备出现故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辐照,它是由于各种宇宙的射线和核爆炸造成的。到目前为止,抗辐照加固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运用模型仿真和实际的实验验证。我国虽然很早之前就对抗辐照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条件不允许,对辐照的伤害原理和模型方面以及抗辐照的方法方面研究的较多,而实际的实验进行的很少。
三、数据通信加固的研究
抗辐照系统加固的设计催生了数据通信加固的出现,数据通信加固与系统加固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但是与系统加固相比,通信的加固要简单一些,在无线的应用方面主要是运用信道编码使接受的误码率降低,在有线的运用方面是在传输中,改善信道的质量,使信号的传输质量提高。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高速数据通信实现同步传输的方式都是运用信道编码调制技术,这样虽然可以使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会使误码衍生。
四、辐照和数据通信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1 辐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空间辐射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太阳的活动造成的,它可以引起电子元件的损伤或者误翻转;银河宇宙射线也会对设备的电子元件造成损伤或者误翻转;捕获带是由地磁场和星际磁场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它在太阳缓变型时是很稳定的,但是当太阳发生爆发型活动时,捕获带内的粒子会激增并且爆发,使近地面的卫星发生故障。
4.2 数据通信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在系统的设计中大量数据和运算,需要更高的要求,数据通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影响到系统设计的成败。在分步处理的系统中,传输数据的质量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工作,从而影响系统的效果,使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串行总线使并行总线的缺陷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和质量,提升了传输的距离。因此数据通信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成了关键的因素。
五、研究的发展空间
现阶段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对于高速数据通信与系统的加固技术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内容方面的研究、分析和设计,而对于实践经历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应该加强实践方面的研究。
六、总结
数字信息的处理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使系统设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更高质量、更高速度、更远距离的信息传输是现代数据通信的要求,而系统的稳定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提高系统加固技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对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等信息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冯彦君,华更新,刘淑芬. 航天电子抗辐射研究综述[J]. 宇航学报,2010,(18):97-98
[2] 韩建伟,张振龙等. 单粒子锁定极端敏感器件的试验及对我国航天安全的警示[J].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3):57-58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