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06 01:34:42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1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曾经与其他国家的古代文明一起,共同孕育了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虽然随后的中华大地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重新建起了如今完整的航空航天工业体系,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的支柱型产业,。

本世纪随着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爆发式发展时期,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专利布局显得愈发重要和急迫,而目前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在知识产权战略国际化布局的道路上最直接面对的两大竞争对手也恰恰是我们强劲的老对手,美国、欧盟。

从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第一架飞机开始,美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坚实的发展历程,其积淀之雄厚远非其他国家可比,而欧洲凭借雄厚的现代工业基础,紧随美国的步伐同样在世界航空航天技术专利布局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时间截至到2010年底,根据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Reuters,下称汤森路透)知识产权解决方案事业部的第二份年度报告《2010年创新报告》。报告以航空航天、汽车、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石油化工、半导体、化妆品、计算机及设备等12个重要技术领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述技术领域在2010年的全球专利活动。分析表明,航空航天领域专利活动量井喷,从2009年到2010年,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利活动量增加了25%,是12个领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航空器和卫星技术子领域的专利活动量增加了108%。欧洲和北美地区是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受理专利申请量超过了总量的2/3。通过对世界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专利的计量分析不难发现,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欧盟和美国在专利总体数量、质量和核心技术方面布局方面一直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日本企业由于其在电子领域的强势地位,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也占据一定份额。由于航空航天科学领域的开发进步涉及的领域多,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研究开发比一般民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因此相对于别的领域来说,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申请专利保护的比例要高得多,专利所有国对其所拥有专利的保密和垄断性更强。

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2016年5月11日,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了《2016全球创新报告》,对2015年全年全球创新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显示航空航天领域,仍然是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实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可喜可贺的是,其中中国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成功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打出了一片天地。

我国航空航天发展至今,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从无到有,目前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航天工业体系,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是“墨子号”的升空,标志着中国已拥有了量子卫星通信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跨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与美国、欧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完整的航空航天领域科研、设计和生产制造体系,基本上具备了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今后的发展应该全面掌握航空航天领域专利技术、追踪重大、核心技术的发展,突破欧美对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利技术封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加强专利保护,提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如果从航空行业的井喷与其他行业的对比不难看出,中国确实在航空航天核心专利上申请数量不能够与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但这和航空航天核心专利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如飞机的流线型气动外形很难做出突破性的改变,同时常规发动机和电控系统的组合模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不容易在国际统一标准顺利执行的情况下进行很大的变革性创新,这也正是这一领域专利壁垒严重的现状之一。

笔者作为本领域一线审查员通过对大量专利的检索研究分析将航空航天类领域的申请归纳为以下4大类:

1、飞行器工作环境相关:地球的大气层从地面向上依次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大气层外为空间环境,指真空、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和微流星体等所形成的飞行环境。不同的飞行器对应不同的飞行空间,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因而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空间飞行器处于地球磁场之外,因此容易受到太阳风等因素的影响。

2、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相关:动力系统为飞行器提供动力,推动飞行器前进,由发动机、推进剂或燃料系统以及保证发动机正常有效工作所需的导管、仪表等装置组成。飞行器的发动机可分为活塞式、喷气式、火箭和组合发动机,以及非常规发动机五类。

3、飞行器结构相关:飞行器结构是飞行器各受力部件和支撑构件的总称。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通常从空气动力学、重量、使用维护、工艺和经济性,材料等方面进行论述,即结构应满足飞行性能所要求的气动外形和表面质量,在满足强度、刚度和寿命的条件下重量尽量轻,结构便于检查、维护和修理,易于运输、储存和保管,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要求工艺简单、制造方便、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材料的比强度大、比刚度大等。

4、飞行器机载设备相关:机载设备是各种测量传感器、显示仪表和显示器、导航系统、雷达系统、通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电源电气系统等设备和系统的总称。用于帮助飞行员安全、及时、可靠、精确地操纵飞行器,保障各项飞行任务和技战术性能的实现。

其中以第3类飞行器结构相关的申请最多,其次为第4类飞行器机载设备相关和第2类动力系统。

此外,通过近百篇国内外最新对比文件技术成果的检索浏览,得出以下结果。

1、航空领域材料类申请呈现增多趋势,革命性的发明,如新的气动外形设计类专利极少,且新的申请呈现经验化、模块化。

2、航空领域重要的核心专利主要分成波音Boeing和空客Airbus两大阵营,这和两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成正比,他们各自旗下的零配件厂商专利互有交叉,但仍然主要围绕自身的机型进行改进,波音围绕最新的787型号的相关专利最多,其发展方向个人认为是轻量化、节能、高智能、高操控性。而空客围绕其最新的A380有较多的专利申请,其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超大载客量、超大航程、节油、舒适性。两大阵营各有各自的优点,目前仅仅通过专利分析还难以判别高下。

3、航空领域与成熟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相比,民间发明家的专利申请呈现跳跃式思维,并不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经常会出现实用性的局限,无法实现的异想天开类申请较多(如橡皮筋弹射战斗机等),造成公开不充分类案例较多,但整体处于向上发展的状态。

4、我国航空领域与国外同时期发展阶段(莱特兄弟之后的100年左右)的专利相比较,国内申请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附图的专业性,意图描述的精确性,国外同时期专利数量呈现井喷式,有大量革命性的专利申请,国内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申请属于知识层级不够所造成的无用申请,即国外百年前已有相关申请,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5、航天领域与航空领域呈现截然相反的状态,航天领域由于中国起步较早,专利数量上并无落后,且由于保密性的原因,国外申请较少涉及。

6、航天领域目前围绕神舟系列飞船以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申请较多,且以高校申请为主,研究所同样有大量高质量的申请。

总之,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推进技术和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进入21世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继续保持高科技的重要地位,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相关的专利申请也重新呈现出了井喷式,且由于现在地面汽车类的科技创新已经接近顶峰,大量的小公司和民间发明家开始投身航空航天业,各种新奇的创意将会层出不穷,相信我国会在这一领域奋起直追,创造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波音与空客专利布局分析,及其启示研究 AnalysisonBoeingand AirbusPatentLayout andItsImplications 秦摇曦/QinXi (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3)(AeronauticalScience&Technology ResearchInstituteofCOMAC,Beijing10083,China)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2

[关键词]核心技术领域测度社会网络分析中心度信息可视化航空航天

[分类号]G301 G358

1

引言

“核心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是一种难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对核心技术进行测度将为产业R&D资金投入决策和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提供辅助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的获取战略、核心技术的确认方法。等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尚缺少实证支持;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也只是尝试探索核心技术领域的确认和识别等问题,未探讨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曾被普遍用于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但运用SNA对技术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笔者尚未发现运用SNA方法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的专利数据,以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技术为应用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2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在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中,到经过德温特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引,具有逐级细分的技术分类体系,具体在专利文献中的表现是每条专利数据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分类号详细描述专利的特质。如果一项专利涉及N个技术领域,数据库的技术标引人员就会在技术分类项目中同时标注N个技术领域,这就意味着这N个技术领域共现了一次。将技术领域视为节点,共现关系产生了边,有了节点和边,技术领域之间就形成了共现网络。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越多,技术共现网络就会越密集,《德温特创新索引》为技术共现网络的绘制提供了比较理想和规范的专业数据。

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国内外学者曾将中心度指标用来测度科学引文网络中的核心文献或关键文献以及学科领域的核心人物或代表人物。笔者认为,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同样可以应用到技术网络的研究中。在技术网络中,代表技术领域节点的中心度越高,表明该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次数越多,该技术领域的辐射能力也越强,这样的技术领域可以被认为代表了某个产业的核心技术。

3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的应用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网络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笔者选择了专利国际分类代码IPC,选择航空航天技术领域B64,检索时间范围是2009年。检索结果共得到3 660条专利数据,数据下载日期为2010年1月1日。

采用“德温特指南代码”(Derwent Manual Code,DMC)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申请的热点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DMC是由德温特的专业人员根据专利文献的文摘和全文对发明的应用和重要特点进行独家标引的代码,该代码可用于显示发明中的新颖技术特点及其应用,能提高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关于DMC代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笔者于2010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学城举办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分析”专题讲座过程中,请教了Thomson Reu―ters中国办公室科学解决方案顾问、“专利信息用户组(patent information user group,PIUG)”中国分会的发起者吴正先生,吴正先生解释说,由德温特专业人员细分的DMC代码,具有比《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分类)更长的发展历史,其准确性和合理性是值得信赖的。通过对DMC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一个产业领域涉及到的、主要的热点产业技术集群。

通过运用瑞典科学计量学家Persson开发的大型文献处理软件Bibexcel ,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文献的DMC进行处理,得到的专利申请共涉及1 435个不同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87个技术领域,运用netdraw绘制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技术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的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重点领域:通讯技术领域(w大类:Communications)、聚合物技术领域(A大类:Plasdoc)、计算与控制技术领域(T大类:Computing and Con―tro1)。图l的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中节点中心度最高值为46.512,对科技成果产出数据的选取一般取3―5年为宜,评价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综合进行处理,一般年度越近的截面权重越高。512,该节点所代表的技术领域是2002年兴起的代码为T01-J07D1的“交通工具微处理系统”(vehicle microprocessor system)技术。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领域的前6位技术领域的DMC代码、中心度、频次和具体所代表的技术领域,如表l所示:

由表1可知,中心度最高的前6个技术领域中,w类占了5个,该结果与笔者所做的2008年波音公司技术前沿探测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

选择中心度作为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指标,是因为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机会多,对其他技术领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一个产业领域的技术网络中,一个对其他许多技术领域都有影响的技术领域,会成为该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

4 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初步结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对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测度的可视化方法,可以用来绘制技术共现网络,并进一步对全球某一个产业或某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

・技术共现网络中心度指标,可以作为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指标。该指标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在技术共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会成为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但正如专家所言,核心技术和“中心度”不能完全画等号,“中心度”高的,也可能是因为技术的渗透性强。比如,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特点,因此,DMC图谱分析中,信息技术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

・运用SNA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进行技术网络分析的结果显示,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通讯技术领域、聚合物技术领域和计算/控制技术领域,形成了三个互相交织而又互相独立的技术聚类。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3

Leitz高精密高效率复合式测量解决方案,将先进的四轴联动技术、创新的FOP光纤测头技术以及Leitz PMM高效率高精度模拟扫描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实现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叶盘等复杂工件高效、全自动测量,并将整体叶盘检测效率提升了95%。而FOP光纤测头特殊的测量长度延伸性能,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双层盘类工件大尺寸底径复杂内腔的测量疑难。

用于叶片现场测量的B l a d eMaster–L车间型双激光测量技术可完成叶片高效率高精密全尺寸检测。

Leica大尺寸测量与扫描技术,在全球航空航天业拥有着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复材的加工制造、大尺寸测量验证以及飞机柔性装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洞悉分散在工厂各角落各环节质量数据信息背后的价值,将海量数据转化成直接用于工艺和生产决策的可视化信息,真正获利于数字化和信息化制造,是海克斯康计量MMS测量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MMS支持MBD技术,兼容所有测量设备,涵盖从测量系统、测量工作、测量相关人员到全产品生命周期测量结果的关联性可视化信息的提取和传递,既简化车间操作且促进高层决策。

“创新、先进、专业和全面”与会代表这样总结海克斯康计量展示的技术和方案特点,参观完海克斯康计量西南方案中心,大家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4

英文名称:Spacecraf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379

国内刊号:11-5333/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航天器环境工程》(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由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主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航天器环境工程科技人员的学术园地,国内公开发行。它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报道航天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技术成就、学术见解和经验总结,开展学术讨论和专业技术交流,并适当介绍国外本专业的有关信息和发展趋势。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航天器环境工程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航空航天和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等。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5

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及地位

1.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

民航科技产业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领域界定,一般认为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是体系完整的系统工程[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航科技产业中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研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制造是产业发展的实现和重点,主要包括各型飞机的组装和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民航信息化设备等产品制造生产,气象雷达、通讯雷达、导航设施等空中交通管理设备的制造和生产,行李自动分拣系统设备、机场相关特种设备的制造和生产,民航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设备、高端数据处理设备、安全保障设备等的制造和生产;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和保障,包括产品的维修保障和技术服务。产品的维修保障主要包括:飞机维护(航线维护和飞机勤务),飞机机体维修、修理和大修,发动机维修、修理和大修,附件的维修、修理和大修,飞机重要改装等。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飞行培训服务、空管培训服务、机务维修培训服务、民航信息化服务、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产品测试认证、产品推介、售后技术支援服务等等。

1.2 民航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民航科技产业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反映。民航科技产业集中应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成为众多学科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的现代工业,被誉为“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之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综合水平的标准。凡是民航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因此,大力发展民航科技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综合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加速工程技术的创新。很多国家把民航科技水平视作本国科技水平的一面镜子,对民航科技产业大力进行扶持,并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给予高度的重视。据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美国高技术贸易与竞争能力》报告:现代军用和民用飞机都是高技术产品,美国是从在未来世界确保其军事、经济和技术霸主地位的国家最高利益出发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

(2)民航科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参与全球竞争的支柱。作为反映一国科技综合实力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民航科技产业投入产出比很高,一些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民航科技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是国家高新科技发展的龙头行业。据日本通产省2002年的统计,按单位重量价值比计算,如果轮船是1,则小汽车是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是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1]。正是由于民航科技产业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单位价值含量,使得世界上的民航科技强国特别重视其发展。

(3)民航科技产业是带动科技发展和技术外溢的龙头。航空高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体系,而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技术外溢的源头。民航科技扩散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可以促进军民科研成果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军事科技优势;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民航科技的外围扩散,民航科技成果通过向地面延伸可以将原有的科技应用领域大范围扩展。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02年的在全国500余项技术扩散案例中,航空工业的技术扩散占60%。而同时,日本航空工业技术派生出来产品的销售额是用这些技术制造的航空产品销售额的18倍。

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背景

我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安、沈阳、成都、上海、贵阳、哈尔滨等城市,天津只具有航空电子、航空复合材料、航空仪表、飞机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机载电源及通讯设备、飞机制造用金属材料、空气过滤机等航空配套产业。

目前,航空军转民、航空创新体制、航空产业聚集发展等正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在进行调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天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天津市正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良好的发展时机,以滨海新区为基地,将民航科技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创新集群之一纳入发展规划战略,意图使技术密集、代表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本市支柱产业之一,进而拉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天津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民航科技产业在天津的发展主要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同时,空客A320的入驻以及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建设都进一步推动着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

(1)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提供良好平台。中国民航总局与天津市政府于2005年10月16日签署协议,联合共建国家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成为民航科技产业化平台和国际民航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2)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的落户成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落户天津,需要各种航空产品的配套和各种服务的配套,可以在天津形成以引进大飞机总装线为主体,以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场特种设备制造和航空维修为补充,以航空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为辅助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随着A320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吸引来了各类以民航科技产业为特色的国外知名的大型民航产品配套厂商,如德国蒂森克鲁伯公司的电梯、登机廊桥项目、以色列的凯德姆飞机客改货项目、法国泰雷兹集团空管雷达项目等,且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

(3)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发展将为天津民航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策源地。为完善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在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民航总局以及天津市政府联合启动了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科技园的建立不仅会带动产业化基地内的科研主体的发展,而且还会将技术成果扩散到其它产业,提升天津市更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带动其发展,使地方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

3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我国民航运输发展对民航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需要等,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一是民航科技研发产业;二是民航设备制造和加工产业;三是民航技术服务产业。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主用功能定位是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 造和技术服务。

3.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路线图

(1)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要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依据《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天津市航空城规划研究报告》、《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同时结合天津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划,民航科技产业作为天津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型产业之一,将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实现四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当前-2010年):发展成为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完成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集聚,并实现该产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功能,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到2010年,逐步形成民航科技研发、民航科技产品制造及民航技术服务等三大产业群雏形。在进口替代方面发挥良好的效应,在重大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上实现重大突破,使天津成为世界知名的“民航科技产业城”。同时,积极吸引国际先进民航科技企业来津投资、落户,模仿、学习其先进的民航科技制造、研发、管理等多种技术、科学、方法,形成引进——消化——吸收一系列学习功能。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发展成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在民航科技园具有一定自主研发、民航科技企业孵化和出孵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完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的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条件成熟并开始形成产业;将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民航重大科技攻关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研发基地。到2015年,国家级和市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0家,科技服务机构50家,成为民航科技研发的核心平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民航硅谷”。

第三阶段(2015-2020年):发展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形成民航科技产业的完整链条,从研发、制造到技术服务,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民航高科技产品的行业集中度将达到80%以上,成为专门为民航业服务的产业群带。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优先考虑技术含量高、根植性好、环境污染少,对民航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项目,逐渐形成在国际民航科技产业链条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产业格局。

第四阶段(2020-2050年):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构建民航技术系统,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在这一阶段,不仅完善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已经形成,而且显著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特征是,在全球民航高科技产品制造的分工链条中的位置提升,民航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研发比例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天津市产业在全球产业中的国际地位,并使民航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2)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依据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本文给出了天津建设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可见,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由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演变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进而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最终成为具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完成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知识化和高级化演变历程。

图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

3.2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演化路径

(1)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体系。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见图2)。

图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基本构成要素体系示意图

①面向大中型民航企业的民航企业技术中心。民航企业大都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为主的引进创新型企业,急需通过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民航企业技术中心可以主要由民航总局发起,但是由于和民航科技产品使用的紧密地上下游关系,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品过程中也要将民航企业技术中心纳入民航科技产业构成要素体系之中[2]。②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相对于国外民航企业,民航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而且历来以引进技术为主,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也只限于企业内部的小改小革,因此,单个或几个民航企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承担民航所需的广泛而深远的技术变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中心的信息集散、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的作用。因此,应该由地方政府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和资金成立一个专门的民航技术中心和一个民航政策研究中心。当前,政府重视和发展依托中国民航大学的民航全行业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对于形成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③高校研究机构。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国际上诸如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等民航科技产业聚集地赖以依托的重要资源。天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40所,在校生29万人,有直接培训机构230余家,年培训能力超过100万人次,天津综合科技水平位居全国第三。尤其是,天津有民航总局直属的全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中国民航大学,这都是天津民航科技发展的重要的科教资源。集成和整合现有民航科教资源,围绕区域民航产业科技创新的需求,统筹布局科研机构、高校等各类科技力量,形成以民航重点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基地、以面向民航产业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是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④以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民航服务创新体系。围绕民航科技产业创新,建立融合民航技术的教育培训机构,推动民航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机构和组织,为民航创新活动提供法律、金融等各类咨询服务等也都是十分必要的。⑤建立以行业外研究机构为补充的民航社会创新体系。将不涉及民航关键技术的开发以社会招标等方式交由社会研究机构进行,是加快天津民航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6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

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

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该文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要求为基准,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制定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设置要求为指引,对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学分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占总学分的要求。(2)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3)在各门课程设置以及相互衔接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7

航天模型是模仿各种航天器设计、制作的可发射升空的模型航天器。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则是伴随着航天事业发展而兴起的一项科技体育运动。199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标志着中国航天模型运动正式启动。到2014年,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已迎来第20个年头。20年来,我国航天模型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管理、从项目推广到行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模式”,为国家争得了许多荣誉。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参与航天模型运动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

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模型火箭(属于航天模型的一类)首先在美国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兴起。50年代,模型火箭逐步标准化、系列化、商品化,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1957年,美国出现了模型火箭套材及其专用的模型火箭发动机,并且成立了国家火箭技术学会(NA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cketry),负责模型火箭技术的交流和管理。同期,东欧各国,如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波兰等也大力发展模型火箭运动。1959年,国际航空联合会(FAI)审议并通过国际模型火箭竞赛规则(1984年后执行《FAI 运动规则,4d部分,航天模型》)。从此,模型火箭运动正式列入国际航联所属的国际性比赛项目。

我国作为火箭的故乡,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试图开展模型火箭运动,并组织有关力量对模型火箭技术进行过探讨和初步研究,但因模型火箭发动机的安全问题未能解决,致使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受阻。

1992年,原航空航天部四院四十一所研发的模型火箭发动机项目通过技术鉴定,并取得西安市公安局颁发的生产销售许可证。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航天模型品牌――“四凯”。1994年6 月,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题词――“欲上九天揽月,先玩模型火箭”,发出了在我国开展群众性航天模型运动的号召。同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第十届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获得一枚银牌及团体第8名。随后的历届国际航天模型大赛上,我国运动夺得过多枚金银铜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为在国内大规模普及航天模型运动,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器材供应渠道、举办骨干培训班、制定比赛规则,还陆续在相关的体育赛事中增设航天模型项目,在部分城市试办基层活动和中小型比赛等,为更广泛地开展航天模型运动创造了条件。2000年5月,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航空模型比赛航天项目竞赛暨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开赛, 2000年8月,首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天模型专项比赛开赛,标志着我国航天模型运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目前,航天模型运动已在国内大部分城市开展,国家级赛事包括一年一度的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和全国体育大会等。为配合这些赛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相应的层层选拔赛,每年参与人数都超过百万人次。特别是近几年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比赛及大学生力学竞赛等活动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

“动力”保证

航天模型运动是以模型火箭发动机为基础的一项运动,由于没有安全稳定的模型火箭发动机,我国早期的航天模型运动刚有萌芽就胎死腹中。1990年5月,原国家体委、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科协联合委托原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研究所开发模型火箭技术。1991年,该所试制出首批模型火箭发动机,并进行了模型火箭及其配套产品的开发。1992年末,模型火箭发动机通过由原国家体委和原航空航天部联合主持的技术鉴定。

为保证航天模型项目经营活动不受干扰,四十一所专门成立了西安四凯模型火箭公司,从事模型火箭发动机及模型火箭的研发和生产。相关系列产品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推广和普及模型火箭运动创造了良好条件。2002年,西安四凯模型火箭公司并入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又改制为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无论隶属关系和公司属性如何变化,四凯一直致力于国内航天模型运动的发展,已开发模型火箭发动机产品20余种、箭体产品20余种,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目前,中天火箭公司仍是我国唯一一家生产模型火箭发动机的企业,并通过派人参加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培训航天模型师资力量、为项目改革发展出谋划策等方式为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

中国是航天大国,不能没有航天模型运动,这正是当初开展这项运动的出发点之一。20年来我国模型火箭运动的开展表明,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它可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后备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其它科技体育项目一样,航天模型运动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航天模型被广泛用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航天科普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模型设计、组装、装饰和发射过程,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动脑能力,引导学生崇尚实践、崇尚科学。通过拼装具有时代特征的航天模型,如“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长征三号”火箭等模型,能更好地向青少年和模型爱好者宣传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情操。此外,航天模型的拼装、调试、飞行需要大家相互协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对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科学实践教育和挫折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展望

20年来,尽管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模型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国家队的需要。提高模型火箭发动机性能水平,使国家队用上自己的发动机训练比赛,仍需努力。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宣传国内外航天技术的最新成果也成为航天模型运动的重要内容。模拟航天活动的各个过程,使航天模型运动不仅仅局限于模型火箭本身,将大大扩展这项运动的内涵,增加其知识性和趣味性,拓展这项运动的发展空间。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篇8

“神九”的准备阶段

第一阶段

2012年4月9日,神舟九号飞船已通过出厂测试,运抵酒泉航天发射场。

第二阶段

2012年5月9日,用于发射神舟九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通过评审,9日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在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

5月11日至6月6日,完成火箭状态恢复、吊装对接、总检查测试、火工品测试及安装;逃逸塔进场,完成技术准备。

6月3日,神舟九号飞船完成扣罩工作。

6月7日,船罩组合体转运至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火箭完成对接。

6月7日,为改进型长二F火箭安装逃逸塔。

6月8日,火箭完成技术区所有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

2012年6月9日,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第四阶段

2012年6月12日,“神九”已经完成全系统联合演练。2012年6月13日,发射之前最后一次检查完成。检查的结果显示,不管是飞船的系统、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都是正常和良好的。下一步将进入到火箭的加注。离“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空间交会任务对接越来越近,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航天员的饮用水和食品已装入飞船。

2012年6月13日,神舟九号任务开始正式进入火箭加注准备阶段,发射测试站地面设备技术室工作人员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加注演练。

2012年6月14日,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各大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联合演练。联合演练从进入发射前3小时程序开始,航天员、发射场、载人飞船、运载火箭以及测控通信等系统全部参加,按照实际发射程序从综合信息检查、火箭点火、助推器分离直到最后的船箭分离,指挥员口令准确,技术人员操作熟练。

根据天宫一号运行轨道计算,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16日下午18时37分31秒发射。理论发射误差时间10秒。

“神九”的航天员

“神九”发射与“神八”没有太大区别,最大不同就在于将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而这是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自动交会对接,可一旦软件等出现问题,就需由航天员手动操作。

这对航天员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心理素质等要求非常高。所以,对于航天员的选拔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航天员飞行乘组成员

在这次的航天员选拔中,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刘旺,男,汉族,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9年3月出生,1988年8月入伍,1988年6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此次“神九”将搭载3名航天员奔赴深空,并将首次出现女航天员,打破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纪录。而这位最引人注目的首飞女航天员确定为刘洋。

刘洋,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神九”的突破

被称为“改进型”飞船的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之前的飞船相比,主要变化是配备了交会对接相关设备,飞船的轨道舱增加了前舱门,数据管理和控制的计算机功能更强大,太阳能帆板发电效率更高,回收舱进行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再设计。此外,飞船内部的环境设计也更为人性化。

手控交会对接系统

神舟九号飞船的航天员系统的手控交会对接控制的模式、控制的机构、控制神舟九号及天宫一号内部结构示意图的界面,更加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认知特点。手控交会对接的模拟设备,可逼真地反映手控交会对接的程序、方式和方法。配备了交会对接相关设备,如对接机构、交会对接敏感器等,飞船的轨道舱增加了前舱门,航天员可以打开舱门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航天医学空间实验体系

神舟九号飞船的航天员系统增加了生理监测的指标,同时设立了20多种医学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进行天地协同,快速支持,保障航天员在飞行当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也会得到及时的处置。

健康维护和保障技术

神舟九号飞船通过特殊的设计,航天员在长期飞行中会有很好的心理支持,还有合理的营养供给、合理的作息制度设计以及相关的娱乐生活。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品以中餐为主,将会有五大类、50种食品供应,航天员在天上可以吃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食品,4天一个周期轮换。为女航天员设立私密空间,增加了适合女性的食品。舱内航天服也针对女航天员的身体结构,在设计上进行了调整。

上一篇:健康教育的评估内容范文 下一篇:经济增长要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