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7:47:39

航天科技论文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正在卫星发射中心指导发射工作的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中国空间法学会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向年会召开表示祝贺。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空间法学会名誉理事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谢良贵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空间法学会副理事长、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黄惠康,中国空间法学会副理事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巴日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戚发轫、吴宏鑫、范本尧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和出席会议。

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主持了年会开幕式。王礼恒院士主持了学术年会主报告会。

本次年会共安排了五个主报告。戚发轫院士在《中国载人航天要面向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中国载人航天在空间站建设完成之后,应将重点转向载人登月。他呼吁国家尽快将载人登月的立项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另四个主报告分别为黄惠康作的《空间外交与国际空间法》,韩杰才作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吕子平作的《我国卫星通信现状与展望》,巴日斯作的《国家航天法立法展望》。

年会围绕航天推进、运载系统、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电子学、空间能源、空间法律、空间政策、航天器系统、航天动力学、超高声速、空间控制、计量与测试、质量与可靠性等专题,设立了五个分会场,与会人员围绕各专业热点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本届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近350篇,会议安排宣读142篇。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概述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原理以及国内外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方法的发现流程以及开发人机交互系统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及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异同点,人工模拟了用该方法发现新型飞行器隐身技术的知识发现过程,验证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用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可行性,揭示了规模应用的努力方向。

1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对于航天情报研究的重要意义

作为科技情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既有与其他专业情报研究相同的一面,也有其保密性强、难以从公开渠道获取等特点。一直以来,航天情报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分析方法也局限于传统的情报研究方法,因此检索前沿技术发展动向时,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文献,无法为科研决策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持。

1986年,don.r.swanson在研究时偶然发现以雷诺病生理改变作为中间词,可将以鱼油和雷诺病为主题词检索到的两组原本无联系的文献联系起来,得出鱼油有助于雷诺病的治疗的结论。于是swanson认为,对于两组非相关文献a和c,可以通过某中间词或中间文献b建立起二者的关联,上述发现a、c关联的过程称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1997年,swanson在描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提出了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2001年被weeber正式命名)。在科学假设的形成阶段主要采用开放式方法,以感兴趣的主题c为初始点,发现中间集合b,通过中间集合b与文献集合a之间的关系,确定c与a之间的关联。在科学假设验证阶段主要采用闭合式方法,从c、a两端同时开始进行检索,产生相互交叉的词汇集合b。这种知识发现方法的诞生,不仅对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可有效解决一般检索方法无法发现有价值文献的问题,为航天情报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swanson提出的非相关文献概念相比,本文中的非相关文献概念有所扩展,是指文献之间不彼此引用、没有被共引且也不共引其他文献…、不能用主题检索等常规检索方法同时被检索出来的彼此间相对独立的文献。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则是指以揭示隐含于非相关文献中的尚未被人们认识或发觉的知识片段的逻辑联系,从而提出知识假设,以便专业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为目的的情报研究过程。

2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swanson提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后,很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方法的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得该方法在其他学科的移植应用成为可能。

1993年,z.chen在swanso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合分散在文献内部知识片断间逻辑关联的方法,为建立不同专业领域间的知识关联开辟了新途径。1996年,m.d.gordon创建了基于短语的词频统计方法,并建立起中介文献的概念,将非相关文献的发现应用扩展至学科和领域之间,拓展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应用的广度。航天情报领域与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密切相关,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跨学科、跨领域性使其可以用于发现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之间的隐含逻辑联系。

swanson本人也尝试将该分析方法向数据库移植,1999年专门针对医学数据库medline设计了人机交互检索系统arrowsmith,用于自动检索联系两组非相关医学文献的中间文献。arrowsmith系统除可以模拟整个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外,还提供了生物医学文本挖掘工具列表和以作者为入口的检索模块等8个模块,提高了实现过程的效率,使该方法在某些学科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2001年,weeber提出了基于“概念”的非相关文献发现方法,并开发出专门用于metamap的基于概念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dad系统j。同年,m.d.cordon和lindsay研究了该方法在万维网中的应用,积累了网络应用经验。kostof研究小组将swanson理论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决策服务领域中,使其更具实践价值。

2001-2003年间,p.srinivasan等也开展了对开放知识发现过程的研究。柏林自由大学医学图书馆的j.stegmann等开始尝试用共词聚类分析来模拟知识发现的过程,寻找从来源文献到目标文献的路径和规律。2001-2005年问hristovski等将该方法用于遗传学领域]。2006年,swanson以medline为目标数据库,在回顾其以往基于非相关文献发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获取文献b的准确度的问题,认为根据特定主题事先获取文献a和c时应该优先考虑使用标题字段和mesh主题词表术语。

在方法改进的同时,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可以用于biosis,embase,scisearch,intemetdatabases等数据库中,但仍限于生物医学领域。直到1999年k.a.cort将其用于wilson人文数据库隐含知识关联的挖掘,利用该方法揭示了此前从未被人文领域知晓的现代诗人r.fomt同古希腊哲学家cameades之间的思想关联,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领域得到实质性拓展。

国内对swanson情报学方法及arrowsmith软件的介绍始于2000年,多数文献是对swanson方法的评价、简介和相关性算法改进,实践方面限于网络版的arrowsmith的利用和设计中文系统重现swanson知识发现过程,也有文献探讨了该方法向中医药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和数据集构建等问题。目前,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已经成为国内情报界研究的热点,先后有20余篇文献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种种改进使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日趋成熟和完善,为该方法用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3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航天科技情报领域可行性分析

3.1领域比较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人文领域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因此,将该方法用于航天领域有其可能性。与医学领域相比,航天领域有以下异同(见表1)。

相似点:有特定的检索需求;有独立的情报研究机构和情报研究人员;有比较完善的主题词表;有相对完善、独立的数据库;有专业词典。不同点:没有开展过类似的研究;没有一体化的语言系统;没有专门的人机交互系统;保密要求,不能及时获取全部文献;政治原因,人工处理,消除文献间联系。

3.2发现流程及关键技术分析

分析swanson知识发现方法的原理和arrowsmith系统工作原理,可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流程分为5个步骤(见图2)。

第一步:主题确定。即确定初始检索词,依据何种主题词表选取初始检索词;是否对文献类型进行限定;确定初始文献集选取范围等。第二步:发现中间词集。具体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性判定、过滤修剪、确定非相关性几个方面。自然语言处理主要是建立通用语言知识库和专业语言知识库,用于自动抽词、分词。相关性判定可依据词共现、概念共现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取中间词,此部分算法的改进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过滤修剪有很多方法,如停用词表过滤、语义网络过滤、词频过滤、日期过滤、排序过滤、人工过滤,等等,确定非相关性可利用引文分析法。第三步:找出关联词集。与发现中间词集方法类似。第四步:验证关联。利用闭合式知识发现原理进行验证。第五步:判定过程结束。可通过设定阈值、统计参数限定或发现不到新概念作为结束发现过程的标志。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是航天领域应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其原理与技术是相同的,如果建立起相应的语义映射机制,设计算法,在航天领域应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情报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4可行性验证

为了验证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人工模拟验证了等离子体技术应用行器隐身方面的知识发现过程。

·背景: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开始研究新型飞行器隐身技术,到80年代左右取得一定进展。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相应研究,研究成果处于保密。假定1995年左右,希望通过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数据库选取:鉴于技术的保密性,航天领域专用数据库中难以检索到有价值的文献。因此选取iee出版的inspec数据库进行检索。该数据库收录了包括物理、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3500余种期刊,1500余种会议记录以及大量图书、报告、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索引。

·检索平台:thomsonisi公司的webof knowledge平台。

·检索时间段:1967-1994年。

·初始主题词(c):stealthmaterial(隐身材料)。

·检索方式:主题检索、通用检索。

主题确定过程:初始考虑stealthmaterial、stealthcover(隐身涂层)、stealthcoat(隐身层)、stelathtechnology(隐身技术)4个主题词,考虑到与检索需求最为接近选取stealthmaterila作为主题词。检索结果有14篇文章。发现中间词集过程:上述14篇文章的受控标引词共计50个。进行概念聚类后按照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剔除无意义中间词后的结果见表2。

进一步修剪并确定非相关性:根据隐身技术原理,temperaturecontrol原理确实可应用于隐身(如红外隐身)但属于已知技术,故可在筛选中间词时剔除。而antennas和radarcross—sections出现频率极高,经判定与隐身技术具有相关性属于相关文献,故中间词集可确定为m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和superconductingdevices。考虑到magnetohydrod)namic和superconductingdevices本身可作为隐身技术,其原理在于降低运动阻力,降低噪声,从而减小被发现的概率,继续检索意义不大,故终止以两个词为出发点的知识发现过程。最终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词作为中间词集。

找出关联词集过程:考虑到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含义的宽泛性和人工模拟的可行性(进行主题检索得到7928篇文章),此处人为缩小检索范围,仅将文献集检索范围限定在标题上,检索到文章79篇,重复中间词集发现过程,得到受控主题词227个,剔除与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相关的词,利用词性修剪,剔除非名词及非名词短语,利用领域修剪,剔除生物等非相关领域名词,并进行概念聚类后得到19个关联词,将阈值设定为2,按出现频率排序后结果见表3。进行进一步阅读以判断是否有新的知识发现。

plasma单独出现23次,与electromagneticwave共同出现27次,高度相关,阅读分析后发现,plasma可以吸收或发射电磁波,从而避免雷达探测,用于隐身(见图3)。semiconductor也可影响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用于隐身。indiumantimonide未见于电磁波吸收明显相关。supedattices主要研究电磁波在超晶格中的传播、耦合等现象,未见明显相关。excitons等离激子可吸收电磁波,用行器隐身。

过程结束:将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作为中间词b,成功发现了关联词plasma和semiconductor(a)。结论:plasma和semiconductor具有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吸收电磁波)的特性,故可以用作stealthmateiral(隐身材料)。磁动力和超导技术通过降低行动噪声也可用行器隐身。

文献验证过程:采用闭合式知识发现方法在inspec数据库中检索1999年后发表的文献,发现关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研究文献公开发表于2002年,而在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中,检索发现最早文章发表于1999年。中文维普数据库中,发现2000年以后,关于等离子隐身方面的中文文献大量发表(见图4)。关于磁动力和超导技术通过降低行动噪声用行器隐身的文献和半导体材料用于隐身的文献也有发表。

事实验证:俄罗斯于1999年5月公布,将一等离子体发生器安装在米格战斗机上,用机隐身。1997年,美国委托田纳西大学研发等离子体隐身天线。分析1995年前发表的文献,electromagneticwaveab soprtion与plasma同时出现的频次非常高,而stealthmateiral与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原理也很清楚,然而却没有直接揭示两者联系的文献发表,无疑令人费解。然而考虑到航天领域的政治性与保密性,可将其解释为stealthmaterial与plasma的关系是被人为屏蔽掉的,即不公开发表或人为去除联系或将边缘文献发表在领域外期刊上。因此,上述知识发现过程可称为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发现航天领域内被人为屏蔽的相关文献的过程。

上述过程同时证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可应用在航天领域,用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和人为屏蔽的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对航天科技情报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喜讯。

5规模应用面临挑战

通过人工模拟swanson知识发现过程可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对于航天科技情报领域的检索是可行的,也非常有意义。但是如果想要推广应用,必须开发出相应的系统辅助完成部分工作以提高发现效率。系统的开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词的切分,完成词到概念的映射和聚类;改进算法准确判定相关性,结合语义过滤中间词集;相关文献和无意义文献的剔除;结束标志的设计判定。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在参观了会展中心展厅、卫星总装大厅、紧缩场和真空模拟器等空间基础设施后,埃尔多安总理欣然题词,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此次参观活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由衷的钦佩和高度赞赏,并祝愿集团公司今后取得更多成功,获得更大发展。中土两国关系良好,在航天领域已经开始了合作,他希望合作能够进一步深化。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向埃尔多安总理赠送天宫一号模型。(郝洪春)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5月10日宣布,用于发射神舟九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通过出厂评审,9日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在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进行了数十项技术状态更改,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已于4月9日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九号飞船各项测试工作进展顺利,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科文)

资源一号02C星在轨正式交付

4月18日,资源一号02C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国土资源部,至此,资源一号02C卫星正式投入使用。资源一号02C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自2011年12月22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来,在轨测试和试运行表现良好。

作为资源系列第一颗高分辨率业务卫星,资源一号02C卫星的应用前景广阔。卫星搭载了3台高分辨率相机,所获得的2.36米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是国土资源调查监测及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最急缺、也是应用最多的卫星遥感数据,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土地动态遥感监测调查、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地质环境和地质灾难监测、防灾减灾、灾害评估、城乡规划建设等业务领域。(中航)

我国宇航元器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召开“宇航元器件标准体系建设”首批标准成果应用推进会,我国宇航元器件标准体系总体设计成果和首批228项宇航元器件标准,正式与国内宇航元器件领域相关各方见面。这标志着我国在建立统一完整、先进实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宇航元器件标准体系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对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宇航元器件标准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承担,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承担总体工作。项目旨在建立满足航天型号需求、符合我国基础工业实际的标准体系,以支撑航天重大工程的实施。(中航)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广核集团携手

4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依据协议,两家企业将在太阳能、风电开发及项目融资、核电设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利用中广核集团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及产业优势,集团公司的先进制造技术、生产试验设施和系统集成经验与优势,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科讯)

全国首届北斗产业化应用研讨会召开

日前,全国首届北斗产业化应用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国家工信部、总参谋部以及全国50多家北斗企业派出代表和专家参会。

会上,与会代表们介绍了各自在北斗市场应用方面的经验和想法。他们普遍认为,北斗卫星导航与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相结合,在车辆导航、海洋渔业、气象预警等领域将大有可为。(中航)

天绘一号02星威功发射

北京时间5月6日15时1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一号02星,卫星升空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天绘一号02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资源普查、地图测绘等诸多领域的科学试验任务。该卫星获取的遥感信息和试验结果,将对中国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承担本次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1次航天飞行。(中航)

专家研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

4月6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航天与哲学两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型号两总齐聚一堂,初次从哲学层面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梳理、研讨,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贡献智慧、理论、思想。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领导,中科院、社科院、中共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院士、专家参加了研讨。

据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计划在党的十召开前,对中国航天事业55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汇集成册,推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一书,旨在探究我国航天事业成功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推动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科讯)

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有效载荷接受初样复查

日前,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在产品性能、技术状态、质量问题、元器件、工艺、原材料、软件/FPGA、可靠性、安全性、数据包等12个方面,接受了初样鉴定产品质量复查。复查结束后,有效载荷分系统将按照复查结果查漏项、补不足,确保正样产品质量。(航讯)

长征六号试车发动机交付

日前,首台长征六号火箭芯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发动机顺利交付总体。“长征六号”芯一级由一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组成,并带有两台燃气滚控装置。至此,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一、二级动力试车发动机已全部顺利交付总体。(科讯)

航天医学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近期,我国唯一全面开展航天医学研究的实验室——“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京航天城通过了科技部验收。据悉,该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由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系列失重生理效应对抗防护装备成功应用于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航天员在轨健康飞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讯)

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监测分系统通过工艺验收

不久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的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通过工艺鉴定、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是国内目前技术最先进的火箭探空技术系统,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水平属于国内领先,部分探测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的建设完成,为子午工程科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为我国的火箭探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航讯)

《钱学森文集》英文版首发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2012年度集团公司“六好班组”、集团公司“金牌班组”;201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锂”想起步 ,圆梦中华。“神舟七号”伴星成为国内首颗使用锂离子蓄电池的空间飞行器;“玉兔号”月球车采用了新一代高比能锂电技术。在空间安全、临近空间及运载火箭等众多国防工业领域,班组承担了多项相关国家重大工程的先进化学电源产品研制工作,并实现了技术的转化应用。

建立了上海市第一条年产量1500万Ah的动力锂离子蓄电池生产线;与中国东方电气、广东电网等合作研究新能源系统应用技术;研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从高镁盐湖中提取锂的小试工艺线,填补我国此领域技术空白,首条采用“锂离子筛”的100吨中试生产线将于2016年在青海锂业上线。

班组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防973等多个渠道累计近50项科研项目,受理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科技论文近百篇。2015年,班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建设。

科学管“锂”,家国文化。班组打破原有的直线职能管理模式,建成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的横向技术团队,这一组织结构打通了创新研究与转化的绿色通道,为创新技术结果、转化运用奠定了组织基础。

为进一步把班组成员的个人学习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学习机制的建立,变为团队的学习创新能力,班组打造了特色管理方式――“三坛五库推创新,七严六化促研发”。班组紧紧围绕新材料、锂离子电池、新体系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突破了多项重要关键技术。先后荣获集团公司“金牌班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科技创新团队等多项集体荣誉。

“锂”想结晶,腾飞真“锂”。班组始终坚持突出“锂”特色,使下一代新型锂电池技术创新始终处于国内外同行前列。在产业转化方面,孵化成立的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开发新能源锂电池储能系统,为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的建设勾绘了蓝图。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升本;招生;科研;社会认可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6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2]。上述表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也表明国家对具备一定实力民办高职院校 “升本”的支持。

一、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机遇

从国内来看,截至2011年5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101所(不含309所独立学院),其中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86所。截至2011年5月,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820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79所[3],具体见表1。以亚洲部分国家为例,在亚洲部分国家(地区)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份额中,中国民办高校入学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入学总数的百分比及民办高校数占高校总数的百分比2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4],见表2。2004年9月14日下发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各地公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部暂不再受理与上述意见相悖的职业院校升格的审批和备案[5]。由此,一方面是民办本科高校规模较小;另一方面是国家暂不受理公办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本”。两方面原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创造了宝贵机遇。

二、“升本”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较之于欧洲,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是中国建立私人研究院/书院的时间则与中世纪欧洲大学建立的时间相差无几[6]。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高校的相关问题。一般而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非学历教育阶段、学历教育出现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化发展阶段,见表3。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就是生命线。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一、二阶段,由于行业进入者较少,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并不激烈。但是民办高校发展到第三、四阶段,行业进入者较多且市场需求出现萎缩,竞争势必非常激烈。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升本”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三、“升本”对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

(一)“升本”对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

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如高中毕业生人数、区位优势、决策层的战略、宣传力度、营销策略、竞争对手的多少及强弱、国家政策等,但对于同一时期同一所高校而言,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有限。因此,“升本”的积极效果对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异常显著。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创建于1999年5月,当时校名为江西航天科技专修学院;2001年2月,江西航天科技专修学院成为国家统招高职院校,更名为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2005年3月,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升本”成功,更名为南昌理工学院。学校首届招生1200人,2000年招生2429人,2001年招生3812人,2002年招生5137人。2003年4月,江西省将该校列为重点建设升格为民办本科教育的院校,并于2003年6月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升本”,当年招生11536人。2004年,招生达到12372人。

(二)“升本”对民办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影响

2004年,该校共9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省级以上立项课题9项。2006年,该校共71篇(核心期刊21篇),出版教材、专著21部,省级以上立项课题26项,省级以上课题国家资助4.4万元,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9]。通过对比可知,2006年,该校为2004的7.89倍,出版教材、专著为2004年的2.1倍,省级以上立项课题为2004年的2.89倍。时隔1年,同一所学校的科研成果变动之大,说明“升本”对民办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影响显著。

(三)“升本”对民办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的影响

对民办大学社会认可度的评价,一般采用两个指标:一是民办大学排行榜;二是在校生人数。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的《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2005~2012年,南昌理工学院的综合排名分别为7、18、16、19、12、18、3、4[10]。自2005年南昌理工学院“升本”以来,总体排名在上升,特别是近2年;1999~2012年,南昌理工学院在校生人数变化很大,建校之初为1200人,2004年达到2.4万人,2012年达到3万人。

总之,“升本”对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的顺利进行、科研成果的稳步开展、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国际化的积极推进、品牌化的有效推广、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贯彻均有影响,特别是对招生、科研和社会认可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Z].2002-12-28.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

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Z].2011-06-

08.

[4]Svava Bjarnason, Kai-Ming Cheng, John Fielden, Maria-Jose Lemaitre, Daniel LevyN.V.Varghese. A New Dynamic: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R].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 tion: Praris, 2009:9.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基[2002]16号,2004-08-16.

[7][8]金忠明,李若驰,王冠.中国民办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1-242.

[9]南昌理工学院科研处. 南昌理工学院“十五”以来科研成果统计表[EB/OL].,2010-11-16.

[10]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EB/OL].省略/,2012-01-09.

Influence of Upgrading Vocational School to Colleg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ANG Chang-guo, SUN Pan

(Zil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 The Student source is the lif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institutions. The enrollment of them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high, location advantages,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national policy, etc. but for the same non-governmenta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n the same period,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is limited. The investigation on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ows that upgrading vocational school to college has outstanding impact for the smooth enrollment, stead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approval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群英荟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出会开幕式并代表主席和中国政府致辞。国际宇航联主席樋口清司、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马兴瑞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许达哲主持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上,国际宇航联授予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马兴瑞“爱伦·艾米尔奖”,以表彰其在国际航天技术合作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授予爱德华·斯通“国际宇航联世界航天奖”,以表彰其对宇航技术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会议期间和闭幕式上国际宇航联还颁发了弗兰克·J·马里纳航天奖(奖励从事宇航事业的杰出教育家)、路易G·纳波利塔诺奖章(专门奖励在大会上发表优秀论文的青年科学家)、航天青年领袖奖(奖励学生和青年教师)等。国际宇航科学院颁发了冯·卡门奖,国际空间法学会也颁发了奖项。

许达哲代表本届大会中国组委会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今年6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主力承担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许达哲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航天取得的这一瞩目成就。

许达哲表示,回顾历史,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拓展,都会大大提升认识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上个世纪后半叶人类将自己探索的脚步迈向了太空,从那时起,航天技术的发展为增进人类的福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届大会将为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代表们提供一个分享和交流航天科学技术的绝佳机会,相信通过交流,将进一步加深各国、各地区同行间的友谊,深化航天技术的国际合作,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太空、共同创造人类幸福生活作出贡献。

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吸引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政府机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知名的现役、退役航天员及相关人员3727人参会,可谓群英荟萃。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飞行乘组成员巴茨’奥尔德林,德国著名航天员托马斯·莱特,执行美国航天飞机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桑德拉·马格努斯,包括美国航宇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欧空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等在内的多名重要航天国家和机构的航天局长、议会议员等,出会并就人类航天发展发表各自的见解,同时参加一系列与公众互动的活动。

议题广泛

国际宇航大会是世界航天界的盛会。国际宇航大会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具有商业价值,每年都吸引大约3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科技人员、学生和媒体人士参加会议。本届大会共收到3675篇论文,创历史新高。其中1249篇论文到场口头陈述,其中中国311篇;论文海报张贴318篇,其中中国217篇。

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共召开7场全体会议:航天局长全体会议、中国航天发展及展望、工业界领导与下一代专场、女性航天五十年的成功故事、天基监测干旱和沙漠化及其对水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空间太阳能的全球进展与机遇、国际创新在促进人类太空探索方面发挥的作用。举行了3场亮点报告,分别是“旅行者”号飞向星际空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国际空间站的前10个研究成果。同时,举行了166个技术分组会,涵盖空间科学与探测、空间应用与操作、空间技术、空间基础设施、空间与社会等五大技术专题,30个分专题和一个虚拟论坛。

花样繁多

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各国际组织还召开了一系列附加会议,如联合国/国际宇航联研讨会、议员国际会议、教育工作者研讨会等;国际宇航联成员大会、执行局会议、管理委员会会议、技术委员会会议,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会议、院士日活动,国际空间法学会理事会会议等;举办一系列社会活动和科普活动,如文化之夜、国际空间周、太空画展等;举办一系列面向青年的活动,如青年学生与航天局长对话、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青年教师培训和学生区专题会议等。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举办期间各项活动总计达到300场左右。

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还举办了航天展览会,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乌克兰、荷兰、葡萄牙、捷克、墨西哥、南非、泰国、瑞士和中国等23个国家的83家参展单位,包括各国的航天机构、世界知名航天企业和卫星公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科工两大集团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展示了中国航天最新成果。

会议期间,中国宇航学会与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未来的合作伙伴”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包括航天员会见、专家讲座和媒体新闻会,现场展示4套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进入国际空间站时穿过的航天服,以及月岩和陨铁。

相关链接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 马兴瑞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副主席阁下、各位嘉宾、

各位朋友: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北京隆重举行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这是国际宇航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时隔17年后中国第二次举办这一盛会。我谨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大会致以诚挚的祝贺!向出席此次大会的国内外同仁、专家学者和新闻届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以及国际友人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航天技术飞速发展,航天产业不断壮大,以航天高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类的航天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成了由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组成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空间应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多项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参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有关活动,支持国际空间商业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中国国家航天局愿意与世界各国同行广泛交流、增进友谊、强化合作、携手共进,为全人类福祉和航天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预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

祝愿各位在北京过得愉快。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国际宇航联主席樋口清司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

在中国美丽的首都北京召开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这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感谢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组委会,是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们能举办这场意义深远的国际会议。我还想感谢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和国际空间法学会(IISL),感谢所有为此次盛会圆满成功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

先生们,女士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五百年前,一位古老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说的,大概意思是:“从远方来朋友,与我交谈沟通,了解彼此,这难道不是令人愉快的吗?”

像孔子说的这些话一样,为了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和支持国际合作,国际宇航联已经成为航天人沟通交流的桥梁。国际宇航大会使我们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能够聚集在这里。我深信,在这样的聚会里,分享与交流是令人愉快的。

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我们相会到此,一道来交流我们的研究,沟通我们的未来发展。时至今日,国际宇航联目前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航天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和新兴国家发展航天,国际宇航联将不断进步。

值此2013年北京国际宇航大会召开之际,祝愿大家在这里度过最美好的时光。

相关链接

第五届议员国际会议

自2009年韩国大田第59届国际宇航大会开始设立起,议员国际会议(MoP)已成为国际宇航大会最重要的附属活动之一,大会的主要参加者包括IAF成员、各国议员、知名航天企业领导、航天学术界优秀专家学者和著名媒体,通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如U形桌讨论、网络会议和闭幕晚宴等,旨在全球范围内,为传统的航天组织机构(政界代表、团体机构、工业企业、工程师和科学家)与世界各国议员间的对话搭建一个定义明确、组织完善的平台。议院国际会议作为对IAC技术分组和全体会议的有力补充,已成为国际宇航联发展会员的有效工具。

本届议员国际会议于9月22日举行,主题是“空间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中方有6位代表参会,分别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全国政协委员、本届议员国际会议主席包为民、全国政协委员夏宇红、窦晓玉、董胜波和全国人大代表张柏楠。

相关链接

中德联合举办航天双边研讨会

9月24日下午,中国宇航学会、国际宇航联合会和德国航空航天工业联邦联合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中德航天双边研讨会”。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李国平、德国航空航天工业联邦联合会首席执行官舒尔克先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部副部长郭建平、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出席会议并致辞。该会议的目的搭建中德两国企业界人士的交流平台,增进了解,提供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为中德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提供新的动力。

中德航天合作始于198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双方在航天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双方成立了中德联合空间机器人实验室;2011年,双方在神舟八号飞船上开展了生命科学等多项合作项目。

中荷航天双边研讨会召开

9月25日上午,为了推进中荷航天工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宇航学会、国际宇航联和荷兰航天企业联盟共同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与荷兰航天双边研讨会。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荷兰空间办公室主任盖尔尼·乌波尔特先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胡忠民、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荷航天政府机构、航天企业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田玉龙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航天的概况。田玉龙说,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中荷航天界能以此次双边研讨会为契机,在结合双边各自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中荷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杨俊华代表中国宇航学会和许达哲理事长致欢迎辞。他表示,中国宇航学会是中国航天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愿致力于积极开拓与推进同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航天主管机构及科研学术团体的合作,为各国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界,在政策和学术及商业交流上,搭建一个高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互信,为国际航天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据悉,2013年,中国发射了高分一号卫星,并成功搭载了由荷兰ISIS公司研制分配器及三颗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为荷兰公司提供发射服务,是中荷航天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关链接

联合国/国际宇航联研讨会

按照惯例,国际宇航联合会与联合国在国际宇航大会召开前先期举办研讨会,旨在探讨利用航天技术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今年9月20日~22日举办的是第23届UN/IAF研讨会,主题为“航天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有来自世界各国相关政府部门、国际和国内有关机构、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约100名代表参加包含4个技术分组的研讨会。

跨文化研讨会

9月22日,国际宇航联航天科普教育委员会(SEOC)和青年专家项目委员会(YPP)与指定的25名青年专家举行了跨文化交流展示研讨会。该会议旨在通过讲座与讨论的形式,提升与会者的自我展示以及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的能力。其中12名与会青年专家及学生为新兴航天领袖(ESL)资助的学生,其余的13名学生为下一代全体大会发言人。

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会议和院士日活动

在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国际宇航科学院举行了主席团会议、院士日活动、技术报告会及全体大会。期间颁发学部奖、图书奖、团队奖等多种奖项,并向新增选院士颁发证书。此次中国有新增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分别是杨秉新、吴伟仁和朱敏慧,通讯院士郝希凡、李中平、王巍、魏毅寅、杨孟飞、周志成、戴克胜、邓玉林、汪晓东、杨宏等10人。

国际航天教育委员会会议及相关活动

9月22日~28日,国际空间教育委员会(ISEB)在国际宇航大会期间组织了大量各种活动,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与到会的空间项目高层决策人员,全球知名热点问题专家以及青年专家和同行们进行对话和学习的机会。9月22日,国际宇航联在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举行了教育工作者研讨会。这是国际宇航联针对教育推广的项目,于2010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正式启动。这个研讨会专为小学和初中教师们设计,旨在对他们进行各种空间科学的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把这些知识带到他们的课堂中去,从而提高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教学水平。活动还包括航天局长对话,每天中午在200平米的学生区内举行的专题会议活动,教育高层会议,公众日活动和与清华大学开展的小卫星拓展活动。参会的学生分别由ISEB的7个成员单位赞助。

模拟法庭竞赛

自1992年以来,国际空间法学会组织曼弗雷德·拉克斯(ManfredLachs)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基于一个由空间法学会成员编写的假想的空间法案件,该竞赛由来自欧洲、北美、亚太地区和非洲的学生团队共同参与。国际空间法学会是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外空委)会议的官方观察员,在一年中举办各种空间法会议。

此次有三位世界著名大法官参加模拟法庭竞赛,分别为:彼得·通卡院长、列昂尼德·斯科特尼科夫法官和来自中国的薛捍勤法官。

全球网络论坛

国际宇航联始终遵循“连接全球航天人”的宗旨,致力于同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大学和大型组织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和空间社区交流合作,国际宇航联将过去的“商业论坛”发展成为“全球网络论坛(GNF)”。GNF的宗旨是“满足、分享、连接”,吸引全球不同的航天组织,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如今,GNF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综合性的和有吸引力的论坛。论坛面向学生、青年专业人士、专家、决策制定者、公众以及所有为共享宇航知识和弘扬论坛之网络连结精神而做出贡献的行动者。

航天医学与大众健康研讨会

9月25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共同举办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GNF特别论坛,首次以“航天医学与大众健康”为论坛专题,邀请国内外航天医学领域专家、航天员、“火星500”试验任务志愿者参加,以服务贡献于人类健康为目标,讨论酝酿推动大型国际合作的开展。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的专家作了大会报告。

世界空间周庆活动

1999年11月,联合国第54届大会上将每年10月4日~10日定为“世界空间周”,以宣传和庆祝空间技术为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做出的贡献。从2000年起,每年的世界空间周期间,世界各国均举办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今年“世界空间周”的主题是“探索火星,认识地球”。9月2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世界空间周的庆祝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胡亚枫、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美国登月航天员奥尔德林、国际宇航联主席樋口清司和世界空间周协会主席麦克斯·格瑞曼德致辞,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周为民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国际部主任巴蕉以及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龚金玉出会。会上还为太空画展获奖者代表颁发了奖状。

2013中国银河论坛

9月22日,国际月球天文盟(ILOA)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宇航学会协力、的“2013中国银河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人类登月计划:迈向银河系的一大步”,围绕天体物理研究和航天工程中的前沿问题,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的科学家展开交流与研讨。

国际月球天文观测协会是国际知名的天文教育机构,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将最新的天文科学进展传达给大众,通过推广人们对银河系和宇宙的认识与了解,使人们更好地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倡导更有活力的天文科学教育理念。

太空画展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7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嫦娥,这位栖居于中国古老传说中的凄美女子,寄寓着华夏子孙千年登上月球的梦想。如今,用“嫦娥”命名的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已经腾空而起,正式启动了月球探测的体系,它预示着华夏子孙千年梦想成真。

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文题材料是有关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现象,高考作文拟题尽管不会和社会热点刻意挂钩,然而也决不会视社会热点于不顾,可能会艺术地使热点有机地融合在文题之中。因此,这个作文题目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练习。此题看起来似乎难以下笔,然而,只要张开思维的翅膀,还是有很多内容可写的。可以着眼于材料中的“梦想”二字,以中国神话中的“嫦娥”为素材,将嫦娥在月宫中听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消息时的神情或心理的变化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围绕着“梦想”,描写人们对它的神往,对它的恐惧,对它的认识,对它的探索,从而写成一篇抒情散文;还可以围绕“梦想”,从中华民族对月球的探索写起,写成一篇议论文。写议论文可以深层次地分析、探讨,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以“国家科技实力发展,必须以国家经济实力发展为基础”展开分析论述,还可以从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说起,从“探月这个高科技的实现,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结果”谈起,进而分析自主创新在月球探测、在其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当然还可以从“合作、突破、壮举、复兴、不甘落后、顽强不息、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等角度入手进行写作。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时,要时时扣着材料进行写作,不能脱离材料而盲目地引申。

【素材超市】

1.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国家科技实力发展,必须以国家经济实力发展为基础。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取得发展的新成就,才能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才能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2.探月是世界科技的前沿,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探月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唯有自主创新。三年多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将科学的理想与国家的实际技术能力结合起来,独立研究,独立制造,独立试验,将嫦娥工程打造成为一个自主创新的“中华牌”。实践证明,自主创新不仅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也为探月后续工程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打下了基础。

3.任何辉煌的成就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年寒暑,这是嫦娥工程历经的时间跨度。半个世纪,这是中国科技为嫦娥工程的深厚储备。没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百次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就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没有“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卓越表现,中国探月就没有如此的底气和效率;没有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这些年持续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中国探月之路就不会如此顺畅。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是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是几代航天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宝贵结晶。

4.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嫦娥”。绕月探测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稍有闪失都事关整个工程的成败。参加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科学应用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又好又快地实现了工程目标。正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局一盘棋,多方合作,才保证了嫦娥工程研制、建设、飞行各个环节高效运转,最终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达到新的高度。

5.在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实施过程中,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精心指导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准确把握工程发展的节奏和脉络,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勇挑重担,刻苦攻关,成为工程研制的中坚力量。这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穷动力,而经过实战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既是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和宝贵财富。

【佳作示例一】

嫦娥备礼

理(1)李志肖

“嫦娥一号”卫星腾空的一瞬间,亿万华人欢呼跳跃,就连那广寒宫中也多了几分喜庆。

广寒宫里,张灯结彩,一片喜庆。广寒宫外,嫦娥带着玉兔提着复种筐,边走边采集石头样本。吴刚斜倚在月桂树下,见此情状问道:“嫦娥妹,你在干什么?”嫦娥起身回头笑答:“我在采集月亮上的土壤标本。你不知道吗?咱老家要来考察啦,我提前给他们准备好。”吴刚大惊:“你开玩笑吧?几百年了,来过这的除了你我就是几个外国人,期待咱们老家来人有点不大可能。再说了,咱老家国力一直不如人,被人欺凌却无还手之力,更别提有心思考察了,你肯定听错了。”

嫦娥整了整衣服,边擦汗边说:“吴刚大哥,我看你真的快睡了一个世纪了,咱老家以前是穷,可也有翻身机会呀!别的不说,就说咱家乡人骨子里的那种韧劲和不服输不甘落后的精神,就注定了咱家乡人民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吴刚坐起来,眉头一皱,若有所思。

“只有不甘落后的精神就一定行吗?我可不敢苟同。”吴刚将信将疑地说道。

嫦娥赶紧搭话:“别着急呀,这不刚开了个头嘛。近几十年来咱家乡人也意识到了没有正确的方法、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整个民族是不会有大发展的,整个国家的实力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就是在这样没有外人帮忙的条件下,咱家乡自己摸索着前进,半个世纪来一代一代的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进步。一开始各个领域几乎全是空白,到后来越来越多领域成为领头羊,其中也许会有许多辛酸,但正是这辛酸不断浇灌出了成功之花。”

吴刚听得有点激动,连连点头。嫦娥继续说道:“现在中国的实力已站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尤其是航天科技方面更是遥遥领先,这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卫星就是咱家乡想多年了却的夙愿,如今终于夙愿得偿了,我当然要为咱家乡人准备好一份厚礼呀!”

吴刚听后,更是大为惊讶:“没想到咱国家的实力在我一觉醒来竟然有这么大的变化,看来咱国家今后的发展前途更是不可限量,也许转眼间,广寒宫中又多一个中国人哪!哈哈,既然如此,我也不能怠慢,来,我来帮你,共同迎接咱老乡的到来。”

【点评】模拟评分:内容20+表达19+发展19=58分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8篇

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曾有人这样评价,在国家实力排行中,航天排第一,什么都会排第一;航天要排第二,什么都第二。航天事业获益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国家发展进步给予有力战略支持和科技支撑。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在暗暗使劲,中国也没有放松怠慢。

航天事业带来的精神财富更值得珍惜。要想干好航天,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航天技术难度很大,必须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扎进去研究;其次要有协作精神。载人航天工程有数万个节点,几十万条程序语言。相关人员、各个单位都必须密切协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才不会因疏忽而出问题;最后还要有求真务实精神,来不得半点虚假。假论文能够蒙混过关,但航天工作哪怕有一点儿漏判,一点儿疏忽,最后都会酿成严重后果。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最后才是专业素质的要求。

追逐航天梦的几代人都坚守着这份精神财富:第一代航天人是在国家基础很差、百废待兴的时候开创航天事业的,起步艰难;第二代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航天事业,很多精英把一生都献给这项事业;我们这一代属于第三代,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当时有句话叫“卖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我的很多同学、同事都下海经商。凭着对事业的热爱,这代航天人守住诱惑,不断开拓;现在的第四代更把理想寄托在这里。中国航天事业这些年得到全国很大支持,尤其是神舟飞船成功以后,很多大学生非常向往航天职业,主动要求来这里为祖国做贡献。航天人的使命光荣,人生也因在挑战中不懈奋斗而精彩。

民族复兴大业中,航天事业是一个缩影。其实我们国家的许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背后总有一群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干任何事,都需要奋斗与打拼。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大地。拿我的同事来说,许多时候,为了突破一道技术难关,同事们常常通宵作战、魔鬼式攻关。平时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周六铁定不休息,周日有时要加班。靠着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靠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航天人用一个个拳头产品,一道道核心技术,为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驰骋寰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拼,总能赢得美好的未来。新阶段,新征程,新使命,中国的空间站工程已然开始,空间事业新的高峰正向我们招手而来,航天梦要化为现实,中国梦要最终实现,还得继续靠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来实现。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河北省廊坊市 航天战略 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实质性成果,尤其表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入,我国各项产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和贸易出口额获得了进一步增加,这一结果主要还是以高额资源消费为代价。世界各国都更加关注高新科学技术和构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和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的主要方向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012年,我国出台关于《“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更加明确我国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由于航天产业从自身建设和功能性外延等特征,更加成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支撑石。2011年,河北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区域地方和航天产业系统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在“十二五”期间,共同促进河北省社会经济和航天产协同发展,主要包括:运载火箭制造及实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个主要内容。而廊坊市在河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廊坊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对于我国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京津航天产业的拓展和延伸、地方传统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全面系统升级都有着关键性的实践性理论意义。

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相互融合,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河北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突出新兴战略产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导向性政策措施,而这些实践性政策性策略,对于航天战略新兴产业长足进步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河北省产业调整和战略产业培育过程中,受到理论和经验等多维度影响,以及实际客观条件局部限制,产生很多新问题。

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航天产业发展将会直接带动一系列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学科技术的融合式发展,我国经过几十年的航天工业的探索和建设,已经构建出我国航天产业体系结构,并且航天产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

航天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导向性。航天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建设和发展,是我国众多行业中具有高新科学技术应用产业之一,同时对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起到战略导向性作用。①航天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推进性作用效果,在提升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方面,更加强调其战略性影响意义,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在国际航天发展领域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够表示我国核心国防实力。例如美国航天协会关于航空航天技术的相关说明,②即该技术是否领先于世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各个方面战略性安危,发展航空航天技术是现在乃至未来长期投入和建设国家安全战略。可见,航天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军事中占据核心地位,河北省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航天产业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航天产业的技术多样性和链条可扩性。航天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现代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航天产业技术的构成技术多样性和链条可扩展性,一是技术多样性,航空航天产品制造和生产是一项高精端、多学科技术融合而成,从某种程度上讲,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水平能够直接代表我国先进科学生产力的基础建设情况。由于航天产品生产工艺的复杂性要求,制造生产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完成,涉及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协调配合,例如要求航空航天材料具有高可靠性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这也能够进一步说明航天产业在我国各产业领域前瞻性地位。同时技术多样性还体现在,生产航天产品需要小批量和多零件构成,这也要求在加工工艺选择和技术上,呈现出明显柔性生产力。二是链条可扩性,据有关部门相关数据统计,③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我国80%的新材料研发,促进多产业链条企业之间融合式发展,技术能够直接提升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加有效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未来10年,一个航天项目与产业效益的比值为1:180,推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值为 0.714%。

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在航天性战略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发展优势。一是区域位置属于京津经济的三角区域,符合产业延伸和资源互相渗透互补的要求,河北省航天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多元新兴产业发展,并且能够具有影响和被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二是河北省的产业优势,2012年底,河北省物流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同比2011年增加23.4%,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河北省现代服务性的优势性产业,这也为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全国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性保障,同时河北省在推动我国“十二五”新兴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成果,尤其是先进制造、新材料和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是河北省航天产业政策性优势,主要体现在“十二五”纲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促进和实现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这也为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上层政策性保证。由于河北省航天产业建设过程中基本无样本参照,属于探索性发展模式,目前,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航天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模式偏低。从国家统计据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④河北省是我国一个重要经济型大省,但是从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分布情况看,不属于一个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经济强省。主要体现在河北省的基础性还是以粗放式、高资源消耗为主的,例如钢铁等传统产业,企业规模虽有所增加,但是系统化归类集成程度不明显,低水平生产现象还很明显,这也是河北省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基础性问题。河北省航天产业有其自身特有发展模式,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从布局上,充分考虑集中性,并通过相应产业集群模式,进行统筹式发展,构建出航天产业企业之间协调、多赢和技术互补促进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并积极带动与之相关辅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以廊坊市为主的新兴航天产业集群,而对比河北省其他产业来说,还是属于较小规模产业集群,并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框架上的组织协调发展,形成航天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大产业链条下的规模性循环经济,从而形成以河北廊坊为中心的航天产业集群基地。

缺失高新核心支持性技术。全球范围内已经掀起了新一轮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时期,我国航空航天产业虽然在一些关键性技术领域,例如载人和火箭技术,已经达到国际航空航天的世界领先技术,但是从整个航天产业发展上,却具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航天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性,尤其是一些关键性核心支撑技术,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例如民用和军用飞机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需求量急剧增加,而我国大型航空工业,还承接一些国外外包业务,严重影响航空科技技术创新资源。同时航天产业相关技术研发过多关注于数量而不是质量,2012年航天制造产业的申请专利数达到908件,但是具有整个行业高新技术比例不足2%,美国申请8654项,核心技术占26%,这一数据显示,我国航天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和驱动力存在着较为严重问题,这也是河北省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二是创新体制上存在着一定问题,尤其是在航天产业高新技术研发和市场结合方面的问题,河北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具有战略性协同发展关系,在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感觉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态,企业之间管理上还存在行政领导关系,各个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受到了重要限制,这也是导致原始创新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中航集团强调科研是主要,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市场性技术转化,导致与河北省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技术搁置情况,这也是河北省以及廊坊市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抑制性问题。

促进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是一项多技术、多企业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模式,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配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的廊坊市其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具有较好的航天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已建成的固安航天科技城正在成为对接北京、借势发展的契合点,预计在未来几年,固安航天科技城将形成航天技术研发、应用、服务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此外,廊坊市还拥有较好的科学研究平台,“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和“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均设在廊坊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这将为我省航天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推动下,廊坊市航天产业必然会成为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在促进河北省及廊坊市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以廊坊市航天产业发展为着眼点,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可行性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航天产业链条发展支持性渠道,运用多维度协同共进机制和手段,加大培养和促进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体建议及对策如下:

促进廊坊航天产业集群模式和产业链条协同创新。航天产业自身特点是一个大型复杂、多技术、多产业组合,要实现国家航天战略创新导向目标,不断创造和提升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增长点,就要更加关注和强调航天产业集群模式合理化构建和产业链条中各个相互企业之间协同创新能力。廊坊市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系统良好外界政策性环境和产业链条中各个企业创新,两者直接相互协调,直接影响航天产业发展实质性效率,也制约着航天产业价值链条各企业均衡性发展。因此,河北省及廊坊市航天新兴产业发展,就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航天产业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即给予政策性的引导和税收支持,构建出符合产业发展航天产业链条各个企业协同创新和共生平台,加大对于产业关键性核心共性产业技术研发突破,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技术导向和配套支持,从而更好服务于河北省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

实现廊坊特色航天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河北省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和依靠自身,地理、科研和政策性优势,强调和突出以廊坊市为产业中心,支持和培养企业核心技术发展。核心技术企业发展是航天产业链条中心脏组成部门,直接代表着航天产业专业化和高信息技术性,这也直接需要政府政策性导向和引入社会资本进行长期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例如,国际上航天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都是由寡头企业垄断,由于利益驱使,其更加注重核心技术保护,使得其他国家难以获取。而我国在掌握航天产业关键技术中,具有较好产业发展优势,核心技术研究就是要依靠企业原创性,要耐得住长期投入和风险,建议河北省构建出航天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保障平台,增加航天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抗风险能力,关注国外航天同类技术反向工程求解、结合我国本土技术,进行核心技术再创新。在实现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代表的航天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确两个支持问题:一是结合国内外航天产业发展新形势,解决关键性技术核心问题,以点盖面,充分把握住航天产业发展必要性和特殊性,建立廊坊市航天战略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合理化机制,形成一种产业优势发展稳定环境。二是以中央国企混合制改革为背景,不断整合河北省航天战略新兴产业链条,推进航天产业军用和民用相结合模式,更好地实现航天产业研发性向服务性模式转化,促进河北省及廊坊市区域社会经济航天新兴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结语

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航天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航天产业具有先天的战略导向性和航天产业的技术多样性和链条可扩性,战略导向性是航天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产业技术多样性和链条可扩性是航天产业推进自身和促进其他产业建设的着眼点,可见构建我国大战略背景下的航天产业航母,促进河北省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现实客观需求。河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上,具有更加突出的京津翼黄金三角区地域优势、更加完备的产业配套服务保障体系和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导向优势。

近几年,河北省航天战略性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明显不足和问题,主要是航天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模式偏低和缺失高新核心支持性技术,而产业集群模式是航天战略新兴产业价值链条协同发展的保障性措施,高新核心技术支持是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也是推进河北省其他产业模式创新发展推动力。对于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文中建设性提出促进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航天产业集群模式和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及河北省具有特色航天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河北省航天战略产业发展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多维度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航天产业发展之路。我国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是一项理论和实践反复结合的工作,需要更多机构和学者,进行系统性和关键问题研究,希望笔者文章关于河北省廊坊市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探究,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更加有利于航天战略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本文系2013年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加速廊坊战略性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助推绿色崛起”阶段性成果并受“河北省航天产业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编号:KY―2013―24)

【注释】

①傅培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9页。

②张春玲:“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生态经济》,2013年第3期,第30页。

③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策略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8期,第155~157页。

④张会平:《关于加速推进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基于京津冀竟合的视角》,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第10篇

记者:主席,非常感谢您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接受我刊的独家专访。您在2004年出席北京召开的“国际空间法研讨会”时曾接受我的专访,我记得您当时说过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亚洲已进入空间时代。”如今,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完美地诠释了您当初的预言。您对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有何评价?

汤加:感谢你和《太空探索》杂志长期以来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及空间法学事业的关注。我认为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次国际宇航大会绝对是一项正确的决策,无论从注册参会的人数和投递的论文数来说,都创了一个新高,名副其实的国际宇航盛会。特别是,中国航天的巨大进步和辉煌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我羡慕并且祝福中国航天人。

记者:一年一度的国际宇航大会都由国际宇航联、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三驾马车”联合主办。您能不能对三家主办方的合作关系做一个介绍?

汤加:国际空间法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均由国际宇航联1960年创建,国际空间法学会2007年从国际宇航联中正式独立出来(国际宇航科学院更早一些),目前,这两个组织分别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学术活动、行政管理和财务都是独立的,但三方的密切合作关系一直持续至今,主席均列席国际宇航联执行局会议,而且在国际宇航联的统一安排下,在每年的国际宇航大会期间联合或独立开展各自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具有联合国外空委及其附属机构的正式观察员身份。国际空间法学会经常应邀向联合国外空委、外空厅提供决策建议并对空间法领域重大问题出具法律意见。比如近年来,国际空间法学会出具了关于空间碎片及规范亚轨道飞行活动的法律意见。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对联合国“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等重要议题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若干年前,鉴于国际社会在外层空间(特别是月球土地)私人所有权问题上出现争议,国际空间法学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澄清了一些法律认识。我们相信,国际空间法学会作为一个中立和独立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将对空间法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国际宇航大会被视为世界航天领域最大的学术交流活动,您如何看待国际空间法学会为国际宇航大会所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空间法与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直接关联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同仁开始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重大复杂问题。国际空间法学会的系列活动是国际宇航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空间法学会每年均在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举办学术年会,我们把空间法和其他空间社会科学(如空间政策)领域分为五个专题研讨会。

1992年以来,国际空间法学会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曼弗雷德·拉克斯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模拟法庭竞赛活动不仅为国际宇航大会带来三名国际法院现任大法官,还吸引大批青年学子现场观摩,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独一无二。

记者:您如何预见空间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汤加:我相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的外层空间法律制度将被进一步细化和补充,而且将以私法、区域协定、双边协定、国家空间立法等形式出现。随着空间活动民营化、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更加需要对此类空间活动进行规制。

今后的国际空间立法可能不一定采取国际公约这种形式,因为各国似乎不太愿意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而放弃其权利。需要指出,近来出现的各类空间活动指南、最佳实践以及国家立法活动均有助于提供法律确定性。过去由于无知或偏见,法律经常被误认为会对某些活动的开展构成障碍,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一个明确的、可预见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空间活动获得成功的可靠保障,因为它能够为管理者、投资者和开发者提供法律的确定性。如果您事先知道规则是什么,您的投资风险便会大为减少。此外,在知识产权和责任等问题上,明确的规则只会帮助那些想要保护自己发明专利的科研人员。在一个项目启动之初(而不是结束时)就重视这些问题,能够为空间项目顺利开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记者:你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空间立法现状?作为世界航天大国,中国还没有制定自己的航天法,您对此有何建议?

汤加:中国虽然没有国家航天法,但已经有相当实质性的航天政策;我深信中国最终会通过航天法。或许当民营活动变得更加广泛,立法需求就会自动呈现。在空间活动由国家进行主导的条件下,立法需求可能不是很急迫,但通过立法对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规制也十分必要。此外,中国在空间活动特定领域也需要立法,如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中国在空间应用领域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制,比如卫星导航,而这些领域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的确是越来越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将航天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十分明智。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空间法研究状况?对未来中国空间法的研究发展,您有何建议?

汤加: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空间法国际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与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地位还不太相称。中国的许多法学院过去似乎更倾向于纯学术研究。我很高兴地获知,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空间法学会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组织和赞助了28个空间法研究项目,促进了空间法学研究工作,活跃了学术气氛。这是中国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空间法研究活动,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中国空间法学会源于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可以发挥其同时服务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作用,促进空间法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空间法能力建设的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

如果我们从世界航天大国角度审视中国,我认为,建立部级的空间法律政策研究机构,并且拥有一批专职研究人员十分有益。部级研究机构的建立,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服务中国航天事业将发挥很好的基础作用。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吸引和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学者研究空间法律政策非常重要,而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当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起步,于1986年建立了国际航天航空法研究机构。这个项目可以说在世界上非常独特,现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且吸引了来自各国学者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重镇。希望这个成功案例对中国决策者和同行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记者:我们了解到,国际空间法学会一直高度重视通过每年的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来教育和激励青年学生。您如何看待大赛为空间法研究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模拟法庭竞赛让全世界数百计的青年学生接触到空间法;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许多辩手目前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仍然怀念他们的竞赛经历。参加竞赛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学习表达和写作、展现团队精神,还可以结识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成为终生好友。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把空间法和法律思维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宣传推广空间法、促进航天事业发展。

中国空间法学会近几年来组织了若干届部级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给予中国学生以极大的帮助,竞赛成绩逐年提升。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亚太赛区带到中国。这对中国青年学子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机会,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学生的空间法研究应用能力及中国高校的空间法教学研究工作。

记者:中国空间法学会是国际空间法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一直与国际空间法学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您如何预见这种关系的发展潜力?

汤加:今年的国际宇航大会获得巨大成功,全面加强了国际空间法学会和中国空间法学会的战略合作。我们十分珍视与中国空间法学会的伙伴关系,并且通过中国空间法学会,我们确实有机会更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航天领军人物。在这里,我想表达我们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宇航学会及中国空间法学会的衷心感谢,感谢他们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各项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中国空间法学会将继续与我们开展模拟法庭竞赛、学术年会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并且希望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包括对中国未来第一部航天法的立法研究。

记者:祝贺您再次当选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我想问一个私密的问题。一方面您多年担任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职务,并且得到了全会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您在莱顿大学教授空间法同时做了大量工作,您是如何协调这两个角色并取得平衡的?

汤加:感谢你的夸奖!我确实在国际空间法学会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我非常乐意这么做,因为我喜欢空间法,看到各国同仁参与空间法研究我十分高兴。作为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我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在各种场合我常常遇到有潜力的青年学生和学者。在莱顿大学的工作也十分有益,这两份工作之间有很多交集。我非常享受目前的这种工作状态。

上一篇:质量管理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理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