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心得范文

时间:2023-12-27 17:24:19

航天科技心得

航天科技心得篇1

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推出了数字发行业务,该公司旗下的卫星影院,以及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惠及中国4亿多家庭、13亿人口以及64万个行政村,真正的做到了航天技术造福百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11家专业公司、若干直属单位以及8个区域性航天产业基地、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发射,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科研生产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内蒙古、香港(深圳)、海南等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积极运用航天技术,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现有从业人员14万人,已培养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5支人才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3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67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了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43项,专利申请数量从1999年的19项上升到2009年的 1780 项,特别是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比例高达80.7%,位居军工集团之首。2006年,作为唯一一家军工企业,集团公司被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并在2008年获得了“创新型企业”称号;2007年,集团公司获得了国家首次设立的“中国工业大奖”。2006年,集团公司党组被中组部、国资委党委授予了“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2010年,集团公司连续2届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和“科技创新特别奖”。近年来,集团公司还先后获得“改革开放30周年杰出品牌 ”“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最具价值之责任榜样”等荣誉称号。

目前,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1553亿元 。2009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近7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了70亿元。在现有的125家中央企业中,集团公司在2008年度、2009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2年进入前10名,稳居央企第一梯队。

航天科技心得篇2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先后设立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民航机务维修科研基地、民航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民航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科研基地、民航信息科研基地、民航机场工程科研基地和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并成立了民航总局、国防科工委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为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科研经费和在研项目快速增长。仅2004至2006年,学校就承担了部级项目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9项。三年新增科研经费近亿元,年均增长30%,成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牵头单位。2006年已成功申报7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预算金额达5700万元。三是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航空科研研究成果

――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飞机动态流量管理系统”课题,解决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重大难题研制成功的塔台、雷达、程序管制训练模拟机等空管设备替代了大量进口设备并已在烟台、天津等地应用.“空域规划与评估系统”优化了空域的使用,已在厦门、新疆、重庆、上海等地应用。

――在机务维修领域。“民用发动机使用可靠性研究”课题提高了飞行安全。减少了维修成本和备发数量,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及实时监控”课题。对飞机发动机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控及诊断,保障飞机飞行安全;“飞机零部件深度维修技术”课题围绕飞机发动机零部件、飞机附件维修等方面开展研究;“飞机轮胎分解/装配系统”课题已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长沙等20多个机场推广应用。

――在机场工程及设备领域,“飞机集中除冰系统”课题的完成保障了冰雪天气飞机飞行的安全和正点率,成果已在北京首都机场得到应用,目前正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地的机场推广应用;“机场跑道摩擦系数测试车”课题的完成实现了该种设备的国产化生产,课题成果已在天津、太原、深圳、海口等多个机场得到应用;道面检测及修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应用于郑州、天津、银川、武汉等地机场。

――在民航信息工程领域,“航班延误预警与波及分析系统”课题主要完成航班运行状态监视和航班延误预警信息的推送服务,目前正在国内主要枢纽机场验证实施,课题成果将减少或及时延误预警信息。大幅提高航空服务质量。其社会效益巨大“基于服务架构的航班信息便捷服务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将支持多个民航业务系统的航班运行全过程信息整合,具有多种类型的信息方式(Web、短信、WAP、IVR声讯),为旅行者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航班信息状况。提高民航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上述典型科研成果聚焦于民用航空的机场、空中管理、机务、民航信息工程等领域,解决了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抢抓机遇。对滨海新区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确定把发展民用航空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2005年10月,民航总局和天津市共建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座落滨海新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集民航科技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等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技术服务等。2006年,空客A320飞机总装的重大项目落户天津,这是空客在法国图卢兹和德国汉堡建有两条飞机总装线的基础上,在欧洲之外建立的,也是亚洲第一条空客飞机总装线,这样一个国际巨头厂商落户天津,必将带动大批系统配套厂商来津投资设厂。

而对于我国现在大量引入民用航空技术和民航设备的现状下,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成为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航空强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均有其强大的航空制造业与科技体系做为支撑。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航空技术中心和航空工程中心就是其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对航空科技产品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航空产业的研发能力,不仅是我国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产业从嵌入式发展到植入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我国航空产业的未来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的科研及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尤其是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航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科技研发。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

党中央、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空客A320落户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等都为中国民航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民航大学通过科技研发更好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提供重要平台,成为滨海新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中国民航大学在自身积极努力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为发展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增强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民航科技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中国民航科技研发的“硅谷”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和空客A320总装项目落户天津,前来考察的国内外航空企业已达7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有明确投资意向的企业30多家。已经注册落户的5家,大型企业的进驻对于强化天津市航空品牌和完善航空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打造集民航科技产品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新区航空产业,无论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以及飞机发动机的组装、制造、维修等,还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等的研发等都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航空产业涉及的70多个学科和工业领域大部分产业,通过飞机研发组装、零部件制造、销售和维修服务等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巨大的技术关联和带动作用。通过发展航空产业必然带动尖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冶金、化工、材料、电子和机械加工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动滨海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发开放,加快培育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及研发转化基地的步伐。

航天科技心得篇3

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及地位

1.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

民航科技产业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领域界定,一般认为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是体系完整的系统工程[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航科技产业中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研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制造是产业发展的实现和重点,主要包括各型飞机的组装和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民航信息化设备等产品制造生产,气象雷达、通讯雷达、导航设施等空中交通管理设备的制造和生产,行李自动分拣系统设备、机场相关特种设备的制造和生产,民航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设备、高端数据处理设备、安全保障设备等的制造和生产;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和保障,包括产品的维修保障和技术服务。产品的维修保障主要包括:飞机维护(航线维护和飞机勤务),飞机机体维修、修理和大修,发动机维修、修理和大修,附件的维修、修理和大修,飞机重要改装等。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飞行培训服务、空管培训服务、机务维修培训服务、民航信息化服务、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产品测试认证、产品推介、售后技术支援服务等等。

1.2 民航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民航科技产业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反映。民航科技产业集中应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成为众多学科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的现代工业,被誉为“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之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综合水平的标准。凡是民航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因此,大力发展民航科技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综合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加速工程技术的创新。很多国家把民航科技水平视作本国科技水平的一面镜子,对民航科技产业大力进行扶持,并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给予高度的重视。据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美国高技术贸易与竞争能力》报告:现代军用和民用飞机都是高技术产品,美国是从在未来世界确保其军事、经济和技术霸主地位的国家最高利益出发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

(2)民航科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参与全球竞争的支柱。作为反映一国科技综合实力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民航科技产业投入产出比很高,一些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民航科技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是国家高新科技发展的龙头行业。据日本通产省2002年的统计,按单位重量价值比计算,如果轮船是1,则小汽车是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是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1]。正是由于民航科技产业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单位价值含量,使得世界上的民航科技强国特别重视其发展。

(3)民航科技产业是带动科技发展和技术外溢的龙头。航空高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体系,而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技术外溢的源头。民航科技扩散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可以促进军民科研成果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军事科技优势;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民航科技的扩散,民航科技成果通过向地面延伸可以将原有的科技应用领域大范围扩展。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02年的在全国500余项技术扩散案例中,航空工业的技术扩散占60%。而同时,日本航空工业技术派生出来产品的销售额是用这些技术制造的航空产品销售额的18倍。

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背景

我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安、沈阳、成都、上海、贵阳、哈尔滨等城市,天津只具有航空电子、航空复合材料、航空仪表、飞机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机载电源及通讯设备、飞机制造用金属材料、空气过滤机等航空配套产业。

目前,航空军转民、航空创新体制、航空产业聚集发展等正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在进行调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天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天津市正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良好的发展时机,以滨海新区为基地,将民航科技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创新集群之一纳入发展规划战略,意图使技术密集、代表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本市支柱产业之一,进而拉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天津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民航科技产业在天津的发展主要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同时,空客A320的入驻以及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建设都进一步推动着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

(1)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提供良好平台。中国民航总局与天津市政府于2005年10月16日签署协议,联合共建部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成为民航科技产业化平台和国际民航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2)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的落户成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落户天津,需要各种航空产品的配套和各种服务的配套,可以在天津形成以引进大飞机总装线为主体,以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场特种设备制造和航空维修为补充,以航空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为辅助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随着A320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吸引来了各类以民航科技产业为特色的国外知名的大型民航产品配套厂商,如德国蒂森克鲁伯公司的电梯、登机廊桥项目、以色列的凯德姆飞机客改货项目、法国泰雷兹集团空管雷达项目等,且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

(3)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发展将为天津民航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策源地。为完善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在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民航总局以及天津市政府联合启动了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科技园的建立不仅会带动产业化基地内的科研主体的发展,而且还会将技术成果扩散到其它产业,提升天津市更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带动其发展,使地方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

3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我国民航运输发展对民航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需要等,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一是民航科技研发产业;二是民航设备制造和加工产业;三是民航技术服务产业。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主用功能定位是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 造和技术服务。

3.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路线图

(1)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要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依据《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天津市航空城规划研究报告》、《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同时结合天津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划,民航科技产业作为天津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型产业之一,将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实现四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当前-2010年):发展成为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完成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集聚,并实现该产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功能,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到2010年,逐步形成民航科技研发、民航科技产品制造及民航技术服务等三大产业群雏形。在进口替代方面发挥良好的效应,在重大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上实现重大突破,使天津成为世界知名的“民航科技产业城”。同时,积极吸引国际先进民航科技企业来津投资、落户,模仿、学习其先进的民航科技制造、研发、管理等多种技术、科学、方法,形成引进——消化——吸收一系列学习功能。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发展成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在民航科技园具有一定自主研发、民航科技企业孵化和出孵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完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的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条件成熟并开始形成产业;将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民航重大科技攻关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研发基地。到2015年,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0家,科技服务机构50家,成为民航科技研发的核心平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民航硅谷”。

第三阶段(2015-2020年):发展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形成民航科技产业的完整链条,从研发、制造到技术服务,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民航高科技产品的行业集中度将达到80%以上,成为专门为民航业服务的产业群带。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优先考虑技术含量高、根植性好、环境污染少,对民航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项目,逐渐形成在国际民航科技产业链条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产业格局。

第四阶段(2020-2050年):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构建民航技术系统,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在这一阶段,不仅完善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已经形成,而且显著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特征是,在全球民航高科技产品制造的分工链条中的位置提升,民航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研发比例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天津市产业在全球产业中的国际地位,并使民航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2)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依据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本文给出了天津建设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可见,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由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演变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进而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最终成为具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完成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知识化和高级化演变历程。

图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

3.2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演化路径

(1)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体系。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见图2)。

图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基本构成要素体系示意图

①面向大中型民航企业的民航企业技术中心。民航企业大都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为主的引进创新型企业,急需通过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民航企业技术中心可以主要由民航总局发起,但是由于和民航科技产品使用的紧密地上下游关系,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品过程中也要将民航企业技术中心纳入民航科技产业构成要素体系之中[2]。②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相对于国外民航企业,民航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而且历来以引进技术为主,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也只限于企业内部的小改小革,因此,单个或几个民航企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承担民航所需的广泛而深远的技术变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中心的信息集散、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的作用。因此,应该由地方政府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和资金成立一个专门的民航技术中心和一个民航政策研究中心。当前,政府重视和发展依托中国民航大学的民航全行业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对于形成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③高校研究机构。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国际上诸如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等民航科技产业聚集地赖以依托的重要资源。天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40所,在校生29万人,有直接培训机构230余家,年培训能力超过100万人次,天津综合科技水平位居全国第三。尤其是,天津有民航总局直属的全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中国民航大学,这都是天津民航科技发展的重要的科教资源。集成和整合现有民航科教资源,围绕区域民航产业科技创新的需求,统筹布局科研机构、高校等各类科技力量,形成以民航重点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基地、以面向民航产业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是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④以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民航服务创新体系。围绕民航科技产业创新,建立融合民航技术的教育培训机构,推动民航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机构和组织,为民航创新活动提供法律、金融等各类咨询服务等也都是十分必要的。⑤建立以行业外研究机构为补充的民航社会创新体系。将不涉及民航关键技术的开发以社会招标等方式交由社会研究机构进行,是加快天津民航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

航天科技心得篇4

值此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奋斗在航天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指战员,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国航天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已经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希望航天战线的同志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力量实施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不断谱写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航天事业。5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和科技很薄弱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载人航天等主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相继成功发射并平安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说,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指出,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第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艰苦奋斗,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第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走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航天之路,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四,坚持多学科集成、多部门协作,运用系统工程实施科学管理,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强调,我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航天装备研制和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要求,加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大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紧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增强航天事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四是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扩大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加强航天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主持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总书记的贺信。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曹刚川和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出席会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部分“两弹一星”元勋和老领导、老专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四总部和驻京大单位,北京市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工委(办)、各军工集团公司,有关高等院校,为航天产品配套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应用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干部职工,共1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航天科技心得篇5

关键词 航天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科技传播;调整改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36-02

航天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航天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文化。

今天,面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大潮,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让普通百姓体验和分享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进行有效的正能量传递和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创新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正在用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力的支点。

本文以北京神舟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舟传媒)为例,探索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在产品创新与科技传播中的经验与得失。

1 紧握航天内容 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数量之多超过之前数年。在此情况下,若想在万马千军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唯有“创新”两字。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创意企业里,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如果企业的文化产品既得到了社会热议、同行称赞、市场好评、品牌凸显、企业获利,同时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那么,这就是成功的创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航天事业积累的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工业遗存作为题材和支撑的文化创意活动。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于航天事业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携带更深、更广的创新基因。其创新的核心在于:对航天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将有形的高科技技术与无形的人才创意力量有效结合,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对产品创意“一意多用”,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满足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赢利。

1.1重大航天事件中的产品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逐年增加,呈现井喷态势,取得的成就更让世人瞩目。特别是载人航天,每一次发射都会掀起规模不小的航天热潮。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来讲,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对接。

借助于“天宫一号”的发射契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项目。体验舱外形接近真实的天宫实验室,采用4D动感座椅系统,配合高科技视听、互动和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参观者只需通过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就可以真实体验到火箭发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维修、交会对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务。震撼的发射场景,专业的任务指令,紧张的躲避环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中,尽享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舱项目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展品,参观者络绎不绝,等待队伍长达百米。刘延东、郭金龙、万钢等领导同志也走进体验舱内,亲身体验太空之旅的神奇。

应该说,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是航天文创企业产品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交会对接的过程,将严肃的航天事件变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产品,使航天内容与娱乐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次尝试为企业日后创造出更多受大众喜爱、市场认可的航天文化实体产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例证。

1.2重大展览活动中的产品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航天文化创意企业根据重大展会、主题展览的需求,围绕航天内容创新研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创新速度,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太空侠》是企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太空家园馆”量身定做的3D立体电影,讲述的是小乌鸡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经历。世博会期间,作为“太空家园馆”的镇馆大片,该动画电影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3D动画影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珠海航展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针对历届航展的不同需求,企业创新研发了形式各异的展品展项。2010年第八届航展上推出“卫星应用天地一体化沙盘”展项,沙盘直径7m,高2m,全面展示了卫星系统在通信、导航及遥感方面的应用情况。2012年第九届航展时,企业历时数月创新研发了三维动态十米长卷“航天,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展项。该展项运用3D动态影像,全面展示了航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在2012年“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间,企业设计实施的“中国未来载人空间站全息影像”展项,以新颖的全息成像技术演示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构型。幻影的画面结合音乐与解说,呈现出美妙的视听体验,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样子,成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2寓教于乐 传递正能量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历时50余年。50年间航天事业经历了坎坷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与自豪。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的文化、孕育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势必要担负起弘扬航天文化、推进科学普及、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今天青少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由过去的文字阅读为主,发展为读图为主,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自愿地了解科学知识,享受科学世界的乐趣呢?

秉承快乐科学、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企业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航天知识、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动体验项目及相关文化产品中,通过悬念迭起的航天任务设计、身临其境的太空环境渲染、以及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造型,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体验快乐获得自信的同时,积极地吸纳科学知识,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间,企业研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模型,就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航天发射过程的同时,轻松地学习到航天知识点、了解航天专业术语。

此外,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扬航天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国耻、励志腾飞”为主题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展览作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起跑”、“聆听中华的脚步声”“飞天圆梦”“太空出舱”等16个版块组成,详细介绍了建国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期间,还穿插了观看航天立体电影、体验大型航天科幻舞台剧等文化活动。

圆明园航天展通过创意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国强则民强、国弱则园毁”的道理,起到凝聚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3调整改进 谋求跨越发展

坦率地讲,我国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保密资质等原因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难于进入航天与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因此,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凤毛麟角,实体性的文化产品也远未形成规模,整个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航天事业的井喷式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处于产业变革中的航天文创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弥补自身不足,巩固发展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巨大浪潮中,顺势而为,取得跨越式发展。

3.1从作品观念向产品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对于创意人来说,一个创意就是一个作品,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独立作品。但是,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只有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新颖独特的创意,迅速产品化,并实现“一意多用”,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延长产品链,才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3.2注重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了50多年,期间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但现有的创意产品还仅仅浮于表面,热衷于对航天发射及领军人物的描述和表达,这些显然只是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冰山一角。加强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创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诠释,创造出让人们可亲近、可消费、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产品,是每个航天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也是使命。

3.3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腾飞的双翼。企业运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今天,中国市场正处于全面消费升级阶段,人们的文化消费已经由浅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深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3.4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所具有的多屏、移动、互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激增,也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跨平台、多屏幕、一体化”的传播特点,使其更好地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逸帆.中国广播.不是创新,就是消亡,2013,6.

[2]沈炳忠,朱伟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对重大主题报道强化新闻表达的实践与思考,2013(7).

航天科技心得篇6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1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1992年,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今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飞向太空,把3名航天员送往中国空间站。浩瀚宇宙,我们来了!在建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在空间站建造任务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神舟队伍再次以坚定的胜利掀起了全国人民欢呼的浪潮,而这举世瞩目的新胜利,是由神舟人历经近三十年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一步一步负重登高得来的。

1992年9月21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获批。从1999年到2002年,我国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通过试验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乘载一名航天员成功发射,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我国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航天员上天,在轨完成了多项操作,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圆满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搭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航天英雄翟志刚从轨道舱进入太空,迈出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先后通过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突破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进行了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了天宫一号;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景海鹏和陈冬执行了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30天组合体驻留任务,考核了中期驻留支持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时至今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成功发射,奠定了空间站建造任务载人飞船天地往返的良好开端,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事业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伟大梦想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载人航天事业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批艰苦奋斗,无畏奉献的队伍,才能够连战连捷,逐步实现技术的突破和积淀,最终实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短短十余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如今,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三步走”战略即将迎来收官。

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也将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大贡献。

在人类梦想的疆土,中国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2

就在今天上午北京时间9时22分,载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之后的时间里,载人飞船与火箭的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都十分顺利,成功将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宇航员送入太空,这也意味着本次神十二载人飞船的发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对神十二的发射有所感悟,这种航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能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

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公馆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三、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四、科学与人文并举

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综上所述,首先,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其次,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贤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有的同学不顾集体利益,一心只为自己。例如他在拌种来回走动,看见一张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还残忍地踢上一两脚,是桌子雪上加伤。又例如是拔河,内部不团结,那肯定是全军覆没。

最后,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始一句警惕学生的话句。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3

逐梦苍穹,激荡辉煌。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神舟十二号名单揭晓,在网络引来一大波仰慕者和敬仰者,纷纷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人的崇高敬意与美好良愿。科技兴国,航天之梦,寄托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壮丽追求。航天之梦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重要内容,上天揽月、征途星辰、浩瀚无边,似乎有种冥冥之中的隐喻,折射出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坚强引领下,神舟飞船杨帆启航、刺破苍穹、直射牛斗,象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民族品质和精神品格。

哲人说,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中国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价值底座,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又到民族复兴,一个个巨大的命题,在航天事业上交织绚烂,筑起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脊梁与民族品性。

星海映照征途,奋斗逐梦前行。星海征途同新时代长征路一样,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初心意愿、时代使命和历史重担,统揽“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惧风险挑战、不畏苦难艰辛,中国共产党的掌舵领航、中国人民的勠力同心、中华民族的坚挺不屈,书写了战胜一切困难、迎接一切挑战、创造一切胜利的人间奇迹。站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叠的历史关口,闯出心路、开好新局、走稳征程,以神舟出征为象征和指引,中华民族必将能够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初心熠熠,使命昭昭。明天的神舟十二号犹如一把长剑,必将能够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和重大任务,在浩瀚无边的星空激扬中华民族的梦想,扬起五星红旗的光彩夺目,彰显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追求远大的血脉基因。亿万仰望,承载厚望;星空璀璨,大地牢固。跨越星空和大地的两个维度,集合初心和使命的两股动力,航天精神同脱贫攻坚精神、疫情防控精神等汇聚起中华民族精神体系,成为朝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价值导向、思想指引和动力源泉,必然能够激越建功立业、接续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底气。

信仰,是最亮的星。为何中华民族能够从近代沉沦中,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大飞跃。蕴藏其中的一条最鲜明的逻辑和内核,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是最有信仰、最有信念、最有信心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主义为信念,中华民族有了曙光和指南,光彩夺目的新中国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史,犹如神舟出征的征途一样,星光璀璨、熠熠生辉。历史必将见证,时代必将铭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成为彪炳史册的万古奇迹。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4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回顾历史,600多年前的明朝士大夫万户——人类第一个尝试飞天梦想的中国人。虽然,他的生命随着轰鸣化作了一缕轻烟,然而他的名字却记录在人类飞天梦想的起点上。600多年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翻越飞天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障碍,将先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每一次壮丽腾飞,托举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神十一”的火焰仿佛还萦于昨日,巨响轰鸣带着国人的梦想步向太空,如今距神十一发射已有四年多的时间。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如今,“神十二”也携带着中国人民的美好向往奔向穹宇。

鹰击长空,白虹贯日,我们只能见诸荧屏;神箭洞天,回声轰隆,我们也许觉不出那震动,但我们的内心却同样震撼,中国将在未来的太空中,绽放出最为绚丽的光彩。

一次又一次的遨游太空,我不禁想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航天精神?

责任。唯有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件事,多少年如一日,才能换得神十二的顺利升天。“做你不得不做的事情便是责任”英国的查尔斯王子这样说过。也许会有人撇撇嘴,说声:“无关紧要。”但回顾过往,眺望未来,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换得国家的昌盛进步,才换得你我衣食无忧,“责任”这个词对于我们也许很空洞,但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中国,我们这一株株幼苗便将长成参天大树,“责任”这根接力棒便从上代人的手中递交到我们眼前。从古至今,责任与权利总是并肩并存的,在享受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尽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每个人必需的生存条件,更是航天精神的关键。

团结,唯有团结才能使零零散散的一盘沙变成一个拥有高科技技术的信息团队,一个世界尖端技术的大本营。无论是现在,还是在触手可及的未来,团结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也许你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孤军奋战永远没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威力和智慧。取长补短,协调牺牲,神八、神九、神十,中国这条正在崛起的巨龙,正在一步步地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为这个永恒的.飞天梦添上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的色调。一座座难以克服的科学珠峰,正翘首企盼着一个又一个来自中国的身影,坚持不懈地向上,向上。在不久的未来,这个重担便将落到你我的肩上,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很多人喜欢把中国比作步履蹒跚、饱经风霜的老人,但我更想把这个崛起的民族比作与我们一样的少年,一样朝气蓬勃、渐渐成熟的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一个人,美好的时光总像花期般弥足珍贵,从含苞,到凋谢,绽放只有一次,年少只有一次,我们无法改变过往,却可以充分地利用少年的时光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精彩绝伦,充实不已;有的人却一辈子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与其在老年时懊悔“黑发不知勤学早”,不如现在就为自己、为祖国从每一件小事起认真努力,为迎接眼前一座座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5

“5,4,3,2,1,点火……”2021年6月17日9点2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点火、对接、着陆……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承担飞行任务,将在太空中度过三个月时间。此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长记录是33天。

神舟十二号飞船飞向的目标,正是在约距离地球39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运行的

“天和”

核心舱和

“天舟二号”

的组合体。“天和”核心舱是中国正在建设中的第一个空间站

“天宫号”

的核心舱体,于2021年4月29日发射升空。“天舟二号”

则是在一个月后发射的无人货运飞船,用于向核心舱提供补给。神舟十二号入轨后,将对接

“天和”

核心舱的前向端口,航天员们也将由此进入核心舱驻留。。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6

逐梦浩瀚太空,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发射“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首战”。作为中国空间站的核心组成,“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不仅使我国建设空间站的信心更加坚定,也极大地增强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万事开头难,“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迈好这一步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下了丰富经验,更是开拓出诸多创造性实践。创新创造,是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重要的“方法理论”。今天的发射成功是一个好开端,鼓舞人心、提振信心,要把这个“好”延续下去,让空间站建设的每一步都能成为下一步的“强心剂”,就要持续不断用好用足创新创造这个“方法理论”。据报道,未来两年,“天和核心舱”将会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陆续与“天舟”“神舟”“问天”“梦天”等航天器共同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和关键技术在轨验证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不能靠“复制”“粘贴”,只能靠创新创造。只有这样,空间站的建设,才能走好每一步。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更离不开一代代为之奋斗拼搏的人。我国的太空站建设从“追赶者”逐渐成为“领跑者”,无数航空航天人为之倾尽心血。今天下午,当李尚福总指挥长宣布“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那一刻,指挥部现场掌声雷动,还有更多人隔着屏幕深受感动。为什么有掌声?为什么能感动?因为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一刻来之不易,这一刻凝聚着无数航空航天人奋斗的成果。对星辰大海的探索永无止境,赓续奋斗的火种更要生生不息。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向每一位航空航天战线上的奋斗者致敬!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7

虽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中国的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其“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用空间大,智能化程度高,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

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道舱可留轨半年,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这种独创性的大胆设计,为今后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8%和99.7%。如同它那个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长征一样,几十年来,它始终是令中国人自豪的伟大创造。

1992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短短十几年中,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开始启用;苍凉戈壁滩,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陆场……

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从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到“飞天”舱外航天服,载人航天征程中涌现的一个个奇迹,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标志性创造。

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飞天之路上,曾一度远远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国的后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梦想到现实,其间跨越的何止千山万水?

这跨越的基石,就是独立创造的精神。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刚刚开始。但,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国人特有的创造精神必将托举着已经起飞的神舟飞得更高、更远。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8

据悉,本次的发射计划还将送上三名宇航员,进入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国际空间站中进行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的视野和版图已经从蓝星转向更高远的苍穹,而且极大的生存空间,保证了科研人员在其中最长可以生活六个月之久。

我国的宇航员名录早已经公布,但是外国的报道中不知道是功课没有做足还是故意为之,说我们还没有公布宇航员名单。而对此,国际观察人士果断地指出了这处谬误,并且还直至核心地表示了中国踏实做实事的秉性。

而我国的空间站的核心舱已经在上个月升空,其实已经有了进行工作的能力,但是这对于国家和世界来说都远远不足,所以我们还会继续进行建设,预计在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个国际空间站,那就是美、俄、加、欧、日合作产出的,但是因为设备老化的问题,将在2024年退役并坠毁。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将会成为的空间站。

而且这是由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充分展现了我国的工业能力和研发能力。并且由于是我国自主研发独自承担经费却自由、免费地向各个国家开放,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就代表了我们可以阻却各种干扰,离星空更近。这对于我国的天文学科发展有巨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拒绝了美国方面的科研申请,理由是“专业程度不足”,那么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我们至少是可以极大的缩短与美国在此方面的差距。

并且,这次随着我们的宇航员一起升上太空的,还有个黑科技,那就是一个直径两米,与哈勃望远镜是同样的参数,但是却比哈勃望远镜的视野范围广阔了300倍,而且附带的相机可以达到了惊人的25亿!各种世界的参数表明,我国现在已经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就可以进行世界最前沿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仍然对我们的数据进行春秋笔法的抹黑,但是却又不得不一个个点头哈腰的给中国递交申请,希望能让自己的科学进步搭上中国的便车。

而这些所有的一切无不在证明世界的格局早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未来的中国也会像这艘火箭的升空一样,在越来越多的方面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感想9

神舟十二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发射的后续过程中一切顺利,这也说明了这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这次神十二飞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优秀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廉洁报国。中国的太空部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中国航天工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和廉洁报国的行业风貌,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应该像过去的大庆精神一样,成为中国现代的进程中所有行业的楷模。

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

1、学习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虽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还有一些风险问题。但在风险面前,中国航天员表现出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是顽强拼搏的斗志。他们用艰苦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用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

2、学习航天人极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各参研参试部门和单位为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做了大量精益求精的准备工作。从每一颗螺丝钉,每一个焊接缝,到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宇航员细致的检查安全系带的动作,认真地阅读飞行手册等,这一切都是高质量、高标准、一丝不苟的,是来不得一丝疏忽大意的。这种不允许失败、不准有丝毫瑕疵的严谨工作作风,保证了“神十二”发射的完美成功,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3、学习航天人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当我们沉浸在“神十二”带来的欢乐和喜悦时,当我们为航天事业的辉煌感到骄傲和自豪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航天人勇于攻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特别是要学习他们在航天事业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责任感,学习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志存高远、为国奉献、立足本职工作的精神神七的成功发射不仅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代表航天事业的航天人更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它促使当代青年学生更加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航天科技心得篇7

“这是我们的氢火箭,该装置向我们展示了将水电解后会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原理。常温常压下,氢气是一种极易燃、无色透明、无臭无味的气体。将它们点燃后,爆炸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发射火箭。”另一边,一位小讲解员也在认真介绍着,“现在,我按动按钮,大家可以观看玻璃罩内的变化情况……”

“砰!”一声爆响,氢气被引爆了!

观众们也被吓了一跳,旋即便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这一天,长寿桥小学的航空航天活动室正式开放,成为杭州市首个航空航天主题活动室。校园里,线控飞机、无人机比翼齐飞,“宇航员”“飞行员”同台亮相,热闹得不得了。

其实,长寿桥小学的学生早在2003年便和航空航天结下了缘分。那一年,学校成立了“长寿鹰科技社团”,从此,小小“长寿鹰”飞出了自己的“科学新天地”。

三年风雨,小鹰初长成

翁启城是在一年级入学时就加入长寿鹰科技社团的,三年来,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赛。

“我从小就喜欢搭乐高,开遥控车和飞机,这是我一直保持的兴趣。”

“当时加入科技社团时,是怎样进行挑选的呢?”

“就是每人做一架飞机模型,通过测试就可以了。”这个性格阳光的小男孩轻松地说道。

长寿鹰科技社团的训练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假期也不例外。暑假里,他们跟老师一起,顶着烈日在操场上练习线操纵飞机:平飞、高平飞、俯冲、空中开车、筋斗、平稳降落到100分点位,还要练习线操纵飞机快速打气球。下雨天也要练习,雨太大就在室内练四轴飞行器和纸飞机,雨小些了,就冒雨练习线操纵飞机。这样日晒雨淋的日子,每个社员都习惯了。“大家都不觉得辛苦,每个人对科技都满怀兴趣。”翁启城说。

当然,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2016年暑假,翁启城他们跟着指导老师一起,到海口参加第十八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总决赛(国家顶级赛事,简称“飞北赛”)。线控飞机不便随身携带,要托运。翁启城对自己的飞机视若珍宝,哪里舍得托运,被弄坏了可就糟了。于是,从候机到登机,再加上近三小时的航程,翁启城都紧紧抱着心爱的飞机,不让它离开自己半步。当时正值G20期间,航空管制特别严,电池一律不能上飞机。线控飞机要用锂电池,老师们只好想办法在网上重新买电池直接寄到海口赛场。

到了赛场,大家抓紧时间进行场地训练――试飞。时间紧迫、心情紧张,就在翁启城做完第一次试飞,准备开始第二次的时候,一个人影靠近了场地,说时迟那时快,“啪!”机翼断了。

“这是我唯一的比赛机呀,当时真是欲哭无泪了……”回忆起这一幕,翁⒊腔故怯行┖笈隆

带队老师安慰他、鼓励他,帮他粘好了机翼。晚上,翁启城给电池充上电,把飞机又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确认一切准备就绪,才安心睡觉。

第二天一早,他小心翼翼地去关充电器开关,谁曾想,眼前一亮,火光四溅,一股青烟伴着焦味冒了出来――电线烧焦了!又是一场意外!

“我仔细查看了一下,才知道是因为我不小心将红线与黑线的金属片相碰,金属片熔化了一半。”翁启城不无懊悔地说道,“我赶紧用电笔测量,幸运地发现电池还能用,总算没有耽误比赛。”

“经历了这次国赛,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知道了做任何事一定要仔细,遇到突况要冷静,想办法解决。”翁启城笑着说。

未来更远,有梦一起飞

像“飞北赛”这样的比赛,长寿鹰科技社团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不陌生了。社团的黄泽然同学在2014、2015年连续两年拿到了全国“飞北赛”线操纵小学男子组冠军,刘星语同学也在2015年获得了全国“飞北赛”线操纵小学女子组冠军。加上省级、市级各类科技比赛,2014年,他们一共获得了260个奖项,2015年则达到了276个。现在,“长寿鹰”已经成了学校的代名词,发展成了拥有110多人的大社团,“空模”“车模”“海模”“无线电测向”都令同学们迷恋,校园里无处不洋溢着科技的乐趣。

“以前我们主要是以模型为主,活动室开放以后,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航空航天知识。”长寿鹰科技社团负责人邹卫星老师介绍道。虽然这个航空航天活动室只有100多平方米,并不算大,但里面装的“高科技”绝对让人过瘾,“模拟太空飞行器”“氢火箭”“星空秤”,应有尽有。整个活动室从上到下,全部被蓝色的装饰包围了,宛若星空一般。今后,这里就是长寿鹰科技社团的活动基地,当然,它也将免费对外开放,成为杭州市下城区科普教育基地。城区内学校和社区可以预约,到这里进行参观体验。热爱航空航天知识的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无穷乐趣。

航天科技心得篇8

李潭秋,辽宁庄河人,1963年1月出生,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舱外航天服责任总师。多年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和航天服研制,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舱内航天服和飞天舱外航天服研制,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排名第1),二等奖3项,2004年获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2005年获航天基金奖,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

开启航天事业梦想

李潭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秀学生。哈工大浓郁的学风,正符合李潭秋的天性。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他日后出众的科研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李潭秋被分到航天部的一个比较清闲的单位,对于满怀报国热情,一心致力于高科技领域研究的李潭秋来说,这显然不符合他的心意。于是,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考研到了现在这个单位。当时,航天员上天在国人心中还是个遥远的梦想。人体工程的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内公众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李潭秋选择了航天控制和生命保障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为了帮助航天员应对恶劣的太空环境,保证他们安全返回地面,需要为航天员设计专门的航天服。1995年,我国正式起步研制航天服。此时的李潭秋已从大学生成长为硕士、博士,研究了十多年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专业的相关知识,十多年的修炼终于到了用武之时。

1971年6月,苏联发射的联盟11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在礼炮1号内停留了23天。当飞船结束考察,奉命脱离“礼炮号”太空站返回地面后,人们惊奇地看到三名宇航员竟然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座位上。事后经过各方面调查,在返回的过程当中,由于整个飞船的震动,导致返回舱压力阀门非正常打开,气体泄漏。在几秒内,气压下降到致命程度,再加上没有穿舱内航天服,致使体内严重缺氧而死亡。这是苏联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悲惨的一次。所以从那以后,舱内航天服就变成了整个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航天的一个标准配制。因此,航天服的研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内容。

航天技术在任何国家都属于高度机密,因此,我们的航天服不能从国外引进,只能自己研发。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从一些宣传图片和一些发表的论文上了解航天服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却无法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设备细节。因此可以说,李潭秋和他的团队是在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开始了航天服的研制工作。面对着如此复杂艰巨的任务,李潭秋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工作,巨大的压力,年富力强的李潭秋两鬓出现了丝丝白发,但他并没有感觉到累。他的心被一种激情占据着――他终于开始实现多年的梦想了。

中国首套航天服诞生

“航天服不是简单的服装,它实质上是航天员的个人防护系统。”李潭秋说,“在飞船出现意外情况时,航天服将成为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防线。”航天服按功能可分为舱内用航天服和舱外用航天服。李潭秋和他的团队首先接到的是舱内航天服的研制任务。

李潭秋介绍说,飞船在轨道飞行时,航天员一般不穿航天服。但在容易出现事故的飞行时段,必须穿上航天服。当载人航天器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启动舱内航天服系统救生,可在6小时内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实现应急返回着陆。此外,在航天服上还配有废物处理装置和生理数据测量装置。废物处理装置就是用于尿收集的高性能吸收材料,安置在航天服内衣里;生理数据测量装置则是通过贴在航天员身上的电极测量航天员的心电、呼吸、血压等生理信号并传递相关数据到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供地面医监医生观察分析航天员的身体情况。

李潭秋简单介绍了舱内航天服的结构。从外形上看,航天服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这是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的;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信工具;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备。李潭秋说,航天服外层采用的是高强度涤纶材料,可承受高强度拉力。

航天服式样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难度可不小。据李潭秋介绍,舱内航天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限制层,由耐高温、抗磨损材料制成,用来保护服装内层结构,并使航天服按预定形态膨胀,保证航天员穿着舒适合体;二是气密层,用涂有丁基或氯丁橡胶的锦纶织物制成,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服装加压后气体泄漏;三是散温层,与内衣裤连接在一起,有许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将气流送往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流动,经肢体排风口汇集到总出口排出,带走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航天员穿戴的头盔、手套和靴子更加特殊。头盔的盔壳由聚碳酸酯制成,不仅能隔音、隔热和防碰撞,而且还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特点。为防止航天员呼吸造成水气凝结以及低温环境下头盔面窗上结雾、结霜,需要特殊的气流和防雾涂层。手套与航天服相配套,充气加压后具有良好的活动功能和保暖性能。

这一切,都是李潭秋和他的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设计、改进、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李潭秋说,在一套方案的服装设计加工完成后,首先要工作人员自己去做这些体验,要先选择跟航天员体型相当的人进行试验。在最终关键的一些节点和最终的节点要请航天员来试穿,完成人服匹配。此外,要经历多方面性能的试验,比如说功能试验、环境力学试验、温度试验等验收和鉴定过程,满足全部要求后才可以确定状态。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航天员有什么意见,有哪些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李潭秋说,航天员的意见很重要,因为航天员是我们产品的最终用户,所以他们的意见建议对我们产品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般在每次试验或载人飞行任务过后都会与航天员座谈,因为这些产品在地面上进行了若干的试验,但最终是要在失重状态下去使用的,所以失重状态下的一些体验可能就尤其重要。通过座谈,我们要找出来哪些是我们产品本身的问题,哪些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身着李潭秋设计的航天服走出神五飞船,顺利地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李潭秋的心里格外激动,因为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件我们自主研制的航天服。现在,这套航天服已经被收藏到中国军事博物馆,成为记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珍贵的文物。

“世界第奇迹”

当杨利伟的航天服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国宝后,李潭秋又接受了新任务,为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们研制航天服。与神六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次航天员们要出舱漫步太空。舱外航天服绝对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量级的挑战。其实,早在舱内航天服研发的同时,李潭秋就敏锐地把握技术发展方向。1998年开始,他就带领课题组开展了舱外航天服工程预研,先后在热防护、关节、系统总体概念方案、冷源技术等多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为舱外服工程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根据我国神舟七号任务要求,2004年7月舱外服研发团队开始飞天舱外航天服工程研制。这是一支十分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才三十出头。要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李潭秋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国际通则,航天工程从探索、预演、研制到完成,一般是十年的时间。但是,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这支年轻无畏的团队,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47个月,研制出来中国第一代舱外航天服。李潭秋说,为了保证任务按期完成,他和他的团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做法,承受了极大的风险考验。李潭秋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团队。他说,他的在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能取得成功,首先在于有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团队最大的特征是敬业,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只有工作有没有完成的意识。连食堂的大师傅都不能按时回家,因为不知道这些加班加点的科研人员什么时候吃饭。另外就是主动参与意识非常强,经常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热烈地讨论,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达到启发思路、集思广益的效果,没有人因为这个问题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而漠不关心。正是这样的一个兄弟姐妹般的氛围,大家虽然累,工作压力很大,但是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快乐。

提到这里,李潭秋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国内诸多兄弟单位与合作企业的全力支持,他们是无法完成这个奇迹的。尤其是一些企业,听说是为我国的第一代航天服做贡献,宁可停下手头正在做的活,放着现成的钱不去赚,也要把这不赚钱的活儿先做好。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多么宝贵的精神。李潭秋讲,中国人的这种团结协作精神,是最让他感动的,这也是我们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保障。

在浩瀚的宇宙,在全世界人的注目下,中国航天员身穿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航天服出舱了,李潭秋的心里无比激动。实践证明,我国飞天舱外服整体技术性已达到国际在用舱外服系统的先进水平,并具有多项独创性技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核心技术的国家!

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了先进舱外航天服系统设计、压力防护、热防护、工效保障、生保系统小型化、关键材料、出舱通信、个人信息处理与显示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系统集成与测试试验技术、安全可靠性保证技术,实现了出舱活动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空间站以及其它大型空间设施建设、维护维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航天服技术研究和工程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空间个体防护系统的研制经验,锻造了一支战斗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协作精神、朝气蓬勃的研发团队,初步建立了我国航天服关键技术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集成、系统测试试验的研发技术体系,为后续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为俄罗斯的同行送行的酒会上,俄方专家端着酒杯对李潭秋说:“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说世界有七大奇迹,今天有奇迹,我们为世界第奇迹干杯。”他说的第奇迹就是中国用这么短的时间研制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舱外航天服。

着手制作“太空女装”

在神舟九号任务中,我们首次看到了女航天员刘洋的身影,刘洋穿着的舱内航天服,同样是李潭秋团队的杰作。

舱内航天服是用于航天员在飞船应急状态下航天员最后维持生命的这样的一个设备,那么它除了要维持压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应急状态下,航天员依然能够完成必要的操作,所以它的适体性要求很高,就是要这个衣服适体,对航天员的四肢尤其是上肢的适体性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他穿上以后能不能正常操作,如果不能完成必要的操作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女航天员的适体性的问题,适体性一个是上肢,上肢要不会出现加压以后脱离肢体的现象,脱离肢体以后她就不能操作。还有就是手套,因为女性航天员的手很纤细,那么用原来的手套操作就显得很笨重。李潭秋和他的团队针对女航天员的手型专门制模,研制了女航天员专用的手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载人航天是带动整个国家技术发展的重要工程。借鉴国外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项目带头人,李潭秋已经走在了学科的最前列,因此,他每前进一个台阶,几乎都是全新的,没有前人的成果可以借鉴。李潭秋说,创新意味着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科研的道路上,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风险很大,这就需要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没有技术基础的创新是空想,只有强大而深厚的基础科学做支撑,才能有效消除创新中的不确定性,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从这方面看,国家现在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基础学科的研究,是非常值得的。

谈到这点,李潭秋很自豪,他与欧洲同行交流的时候,很多专家很羡慕中国,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载人航天工程,打造了自己的研发平台,使众多的科研人员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研究出比国外更好的技术。就我们舱外航天服来说,总结结构上与前苏联的接近,但是从整体技术上。如头盔的设计、关节的设计、整个电系统的设计都是我们自己的全新的设计,都是国际上独特的技术。

我国的航天事业,正朝着新的目标前进,这给航天服的研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我们要建立国际空间站,长期有人在轨工作生活,新一代航天服要求更高效率,更安全,更舒适,满足长期在轨工作的要求。另外,我国的登月计划已经拉开,这也需要专门的航天服系统与之匹配。

上一篇:金融科技治理与研究范文 下一篇:矿山生态修复整改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