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2 22:35:49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1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说明》把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地球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中区域地理部分包括世界海洋与陆地的分布、中国地理概况、区域可持续发展条件与发展方向的分析等。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卷来看,区域地理是文综地理部分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文综的背景材料和文综试题的载体。在高考中,区域地理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重要依托,试题的设置往往从某一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试题具有出现频率高、情境灵活多变、覆盖知识面广、答题综合性强等特点,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

为了解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的现状,笔者对所教高二文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试卷发放40份,收回38份,有效试卷38份。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空间定位不清、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结合、对于区域特征的分析能力较差、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混淆等;中国区域知识略好于世界区域知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衔接,增加了高中的学习难度

(1)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的地理面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他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新课标中关于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主要任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则成为教学的载体。

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阶段则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发展变化,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初高中教学目标不同,即“初中的知识,高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

(2)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态度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在学生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家长、学生、学校,甚至地理教师对于地理学习和教学都不重视,因此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并不到位,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是应付了事。此外由于初三不设地理课,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

(3)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存在差异

大多数高中学生沿袭了初中死记硬背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很少有同学做到图册在手经常翻阅,几乎没有同学通过绘制示意图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不重视知识结构的总结,不关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初中地理讲世界气候特点和成因时,教师就是直接告诉学生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以及成因,并要求学生记住即可;而高中学习气候时必须学会绘制示意图,识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并要推导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从而得出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能记住“有什么”“在哪里”,却不知道“为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从而分析、比较其他区域地理特征。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有限,区域地理缺乏系统复习

在知识体系中,初中地理不要求全面系统,因此对于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讲解不全面,学生对于该区域的认识也存在漏洞;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更加注重地理原理规律,知识难度加大。从时间上看,高中地理的学习也不可能全面系统。但是区域地理知识作为系统地理的背景,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例如洋流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学生认为困难的就是和区域地理联系在一起的分布图。

区域地理复习课是初中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不是将初中教材的知识简单重复。教师要善于将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高中的系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和技能缺失的解决策略

1.针对学生“区域定位不清”的解决策略——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近几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阅读背景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学生怕区域地理,面对区域地理试题无从下手,原因之一是不能准确进行区域认定。要想解决该问题,地图无疑是最佳工具,为此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必须贯穿区域地理复习始终。这也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弥补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有效办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它用形象的方式表示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区域地理内容庞杂,记忆量大,都是以图为载体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作为区域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心中有图”基础之上的,学生必须自己建立起宏观大地图,才能从大尺度空间中准确定位出小尺度空间,进而分析其区域特征。

在一般的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先进行世界或中国总论的复习,而后进行分区区域地理的复习,因为课时紧张或对建立学生地图空间知识结构不够重视,在两部分知识之间没有过渡,没有联系,没有强调。如此学习区域地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两三个分区后,知识堆砌,引起混淆。因此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日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用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在授课伊始反复出现亚洲或东亚地图,加强不同尺度的空间转换,并强调不同尺度的空间位置联系,如纬度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要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亚洲、东亚、日本的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图1)。

当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时,知识就会变得有序,便于记忆。同理,当空间地理事物按照尺度大小建立起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后,地理事物的分布也会变得有序,学生可以熟练准确地提取结构中的任意地区。

2.针对学生“区域特征判定不清”的解决策略——以区域地图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地图将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缩编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

但是仅有读图训练还是不够的,面对区域地理繁杂凌乱的知识,如果没有条理,学生就会陷入记忆的“海洋”,死记硬背只会导致更快的遗忘,不能灵活应用,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的问题。

区域地理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的“八股”式学习,也不能是初中地理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要与高中的系统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才能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用提纲形式给学生分析区域的思路,对中国和世界区域进行不断的知识再现,明确每一个区域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对“日本”一课地理环境的分析后呈现出如图2的知识结构。

人的思维过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联想,这种联想要有依托,而地图就是这种依托之一。靠着这种依托我们可以把一些有关的地理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阅读某区域地图时,联想到的不是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一个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特征。

3.针对学生“区域特征混记”的解决策略——通过区域定位分析,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近年来北京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的试题。题目提供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工农业、环境与环境问题等信息,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回答相关问题。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和区域差异。

世界上只有相似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不同规模的地域系统在地球表面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与区位属性,有着地理环境差异性,区域间也具有差异性。形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区的各地理要素存在差异。例如长江三角洲平原与东北平原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的气候差异,进而影响到土壤、河流、植被等地理要素,从而影响到人类活动,造成整体的差异。

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复习记忆方法的指导,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堆砌着所学过的所有区域的区域特征,它们之间没有区域联系,也没有差异比较。当接触到这类试题,学生就会出现没有上位思想,不能从整体性角度看待问题的现象,进而陷入区域特征记忆的“海洋”中,在头脑中快速地提取出相似的内容,不管试题是要求比较分析,还是归纳总结。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区域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对于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比较,可以让学生看出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到既兼顾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又不被某地理要素或区域禁锢,就区域讲区域。

例如,在复习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后,可以将世界几个干旱地区,如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和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端东坡地区的气候进行异同的比较。明确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但却形成了气候特征相同的干旱气候。

再如,带着学生分析完“日本”的区域特征之后,除了相应的巩固练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与该区域相似的英国,让学生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分析方法的落实,达到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学生将日本与英国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即使同为岛国,但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两国的区域地理特征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4.针对学生“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整合”的解决策略——依据地理事物联系,进行知识滚动复习很多学生感到迷茫的是地理试题在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中来回转换,同一道题,前面让分析区域特征,后面又要求分析某现象的成因,学生应接不暇,思维混乱。学生在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在高三总复习中没有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进行有机整合,因此学生对这种试题不适应。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一般的复习顺序是在高二年级进行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复习,在高三第一学期进行高中必修选修5本教材的复习,到高三第二学期进行专题复习。如果复习区域地理时仅要求学生在记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而复习系统地理时只关注成因规律,那么这样的复习方法就是不科学的,是违反地理学科本质的。

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间一个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的整体,各要素共同构成了地域系统。例如在认识某区域时,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关系来揭示区域特征的,因此区域地理特征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

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区位意义,还要解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结合空间分布,重视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而在系统地理复习中,要重视在区域中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两部分内容的复习虽各有侧重,但一定要相互渗透,要重视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二者有机结合,进行滚动复习,将系统地理穿插到区域地理复习中,同时将区域地理贯彻复习的整个过程。

例如,利用世界地图,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在图中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在复习气候类型时,在图中填绘世界各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在复习洋流分布规律时,在大洋中绘制洋流分布图等等。在一张图中叠加多个地理要素,既可以复习某个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又可以针对某个区域分析多个要素的相互联系。

三、结语

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之内容复杂,空间概念强,因此一定要对知识进行整合,训练学生熟悉各种图像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区域地理复习思路明确,效率更高。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方法至关重要,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而地理学习中的“渔”非地图莫属,因此必须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高一 地理 衔接 入门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CJY13120314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7-02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20年,每到高一年级时,总发现部分新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偏低。在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后,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上。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地理内容与初中地理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在初中,大部分地区地理不作为中招考试要求,而高中地理则与其他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其地位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地理高出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困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经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和研究,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方面

(1)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如何要求。经纬网的学习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与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2)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为主线,要求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这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学习了欧洲西部,没有介绍德国;美国只是在介绍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通过一副美国的地形图简单介绍了美国的河湖情况)。

二、教材方面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三、考试方面

目前的教育状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考沦为“小高考”。因此,现在的初中教学几乎全部是为迎合中考而进行的,而地理不是中考学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简单地认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这一门课程也就不重要了,因而学习地理的兴趣受到影响。课堂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都反映出初中地理教育不受重视,初一初二只有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将地理学科的分数计入考试总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许多初中教师为应付学校的考试,在临近考试时只给学生划范围,出复习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而高考是部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四、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在某些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储备不足,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习能力有缺漏,例如高中学习必须具备的重要地理原理知识(地球运动、气候等)部分基础缺失或不扎实;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阅读地图与资料分析处理。提取地理信息等能力不强,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区域及特征认识不全等。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造成初高中学习的“跨度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师方面

相当比例的初中学校让没有地理教师资格的教师进入地理课堂,这些教师没有受过地理专业教育,原来还能照本宣科,但初中课改后,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改变,知识内容相应减少,而增加了大量的图画、照片和表格,这样就需要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有些教师做不到这点,只能帮学生简单画画书,背一背。初中地理教学不容乐观,这给高一地理教学带来困难。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基本没有或很少参加过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他们不了解高一新生学习的程度,不了解地理学科的初中教学内容,忽略了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在教学中总在理怨学生笨、理怨初中的教师没给打好底子,在学生基础没打好、基木概念没有理解到位、基木能力没有形成的前提下,教师却领着学生加班加点又加量地做拔高性的难题,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一再降低。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一、结合地理教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感性思维导入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延伸到各个领域和阶段当中,其中可以结合地理教材进行备课,并设计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与知识点,构建要素联系的框架图,形成完整性的系统结构,进而利用感性思维进行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素养.所以,我们就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当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理教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感性思维的导入,通过相关知识点中碎片知识的总结,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然后再来进行整体知识结构的阐述与讲解,以此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与水平.例如,我们在讲述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同时领悟气候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就为学生描绘了思维导图,结合地理教材,将气候划分为很多层次,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第一层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气候所延伸出来的其他相关知识与内容,具体如下图所示.通过本思维导图的展示,学生们了解到气候会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服饰、饮食和交通等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方面,其他的方面则需要我们根据思维导图结合实际教材,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与教学,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感性思维导入,通过我所展示的第一层知识结构,探究第二层知识点,并进行全面表述与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基础知识,并延伸出更多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运用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学习,同时通过学生思路的拓展,延伸出更多的知识内容与任务点,从而引导学生对碎片知识进行整体学习和总结,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那么针对这一点来说,我们不仅要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构建思维导图,运用此种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中地理自然灾害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知识点,并且对思维导图进行拓展,从而强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逻辑创新能力,所以我就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与逻辑创新能力.如我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自然灾害的有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其次再引导学生通过自然灾害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或者通过自然灾害所想到的方面.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并延伸出自然灾害的第一层知识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分布的原因、自然灾害的类型,以及自然灾害控制的方法等,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框架,具体思维导图如下.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导图发现自然灾害延伸出的点都非常具体,以此作为整体切入点引导学会合作探究,通过第一层知识结构,探讨第二层知识结构的添加与组建.由此激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科思维与素养.

三、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 有效教学系统 学生发展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少现象使勤恳工作的教师对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了疑惑。自己在兼任初高中教学时就有深刻感受。初中阶段,看到优秀的结业考试成绩,觉得辛苦没有白费;高中阶段,教学过程开展常遇障碍甚至停滞,很多基础知识对接不良。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明显困扰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目前地理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学科设置

地理学科在现行初中、高中都有设置,但初三空缺。加上地理结业成绩并不纳入中考体系,强化了地理"副科"的地位,造成一些学生乃至教师的不重视,"反正初二最后努力背背就行"的思想盛行。初高中教学相对脱节,初中学习强买强卖的结果,就是经过一年间隔,到了高中,之前两年习得的知识所剩无几。

二、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从图上说出或找到"等。高中地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到"理解运用",要求的台阶跨度明显。

三、教材内容

初中教材从区域地理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地理环境,高中教材从系统地理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初中侧重说"地",多丰富的表象知识,趣味性高,直观性强。高中强调说"理",多系统性的原理、规律,叙述严谨,理论性强。初中作业多为看图填图,高中习题类型多样。初中到高中,深度掘进,广度拓宽,容易产生"消化不良"。

四、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多为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较高,学生习惯通过教师归纳、反复强调来完成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高中地理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解决不曾遇到的问题。从"押着走"到"搀着走",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现状,日益凸显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教师固然需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穿插迁移,以达到"水到渠成",初中教师也应积极应对,不断调整,来促成"水到渠成"。下面就以初中教学为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端正理念,创造条件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要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改变"初中教完了事,高中与我何干"的想法。与初中教师是否会去教高中的事实无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应有的立场,树立全局观念,通盘考虑,首当其冲。

新的理念势必带来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把中学地理教学看做一个整体,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标,潜心钻研,全面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取向差异,对接初高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理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渗透地理思维和方法,以达成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顺应学习心理,便于衔接展开。

2、立足基本,夯实知识衔接

虽然初高中地理的体系有差异,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是始终不变的核心,内容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的。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深入认识、理性分析和原理运用,高中地理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妨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如学习跨区域资源调配时,必须具备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

对于原理性知识,初高中深度明显不同,从知识相承性的角度出发,用"走缓坡"的方式达到应有的高度。如地球运动部分,要从初中了解现象的层面跃升为高中理解运用规律的层面。针对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初中多用演示表现自转公转的客观事实,反复分清与"日"、与"年"有关的客观现象,形成相应的规律性概念,以达成正确强烈的第一印象。再如难点季风气候,初一上有《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下有日本、印度等相关内容,先对因"季"而变的"风"形成的气候有初步认识,到初二上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从"最近发展区"着手,慢慢引导读图,分析成因、分布、风向、影响等方面,体现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对于观念性知识,要贯穿始终,潜移默化,完成衔接。无论是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角度的意识,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等多个要素的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等,每部分的区域地理学习都不能错过强调的机会。还有认识区域的学习思路,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尤其清晰,无论是四大区域还是具体地区。在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基础上,教师不再单独的罗列知识,而是串一条线:描述地理位置了解自然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使学习有条理进行,认识有层次深入。这些全局观念比具体的某一个细节知识更应该传递给学生。

从做好初中内部的知识联系迁移,到融合初高中衔接的知识要求需要,重点突出,形成应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3、锻炼思维,落实能力衔接

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多种能力,包括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推理应用能力等。但由于高中课程对许多方面没有单独要求,默认学生理解并掌握,而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难。如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特征的描述含糊,气候类型的判断混淆,典型地区的落点困难。因此,经纬网、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区域事物的空间分布,各类图表的判读总结种种,必须在初中阶段就予以充分重视,以实现能力逐步巩固提高、顺利过渡的效果。

其中,必须抓住各种基本能力的核心——地图能力。首先对于空间分布地图,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看多讲多用。无论是大洲大洋还是世界各地,中国概况还是多样分区,都会在第一时间面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善用形形的地图,从判断经纬网到熟悉大洲大洋国家,帮助学生明确方位、看懂位置、自我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空间分布能力。然后从认识图上"有什么"引导思考"为什么""说明什么"。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初一分清气候两大要素的表示方法并对应两侧纵坐标数值进行说明,初二进一步确定重点特征和初步应用。初二上《中国气候类型图》旁的4幅图分析如下:从降水稀少判断温带大陆性气候,再结合7月均温30℃以上、年温差大的特点;从7月均温10℃以下判断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从雨热同期判断季风气候,再从1月两地气温的明显差异区分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初二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4个城市的气候图分析设想为:能看出哪些共同的气候特点?这四个城市能从北到南排列吗?说明理由。这四个城市哪些位于北方,哪些位于南方?说明理由。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复习季风气候特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递变规律、秦岭——淮河界限的气候意义等,产生活用的体验。地图能力是能力衔接的桥梁,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通过教材事例多次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初级判读到深系,掌握良好的地图习惯和方法。

和具体的知识点相比,方法和能力是不易遗忘的,同时两者紧密结合,更有相互促进之效。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初中具备了相应的能力,高中教学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4、激发兴趣,注重方法衔接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着眼点不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同时没有中考压力,课时内容相比高中较为灵活,教学弹性较大,利于营宽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传达地理思想。所以教学不再是简单罗列知识,机械训练能力,力求内容表现多样化,方法运用灵活化,只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即可。

在初一、初二的下学期学过几课后,可以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制作PPT来展示介绍某个地区,从大家相似的思路中得出区域学习的方法,从差异的地方谈自己理解的不同。从一幅图开始认识《青藏地区》,借助虔诚的反思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学《新疆》时,要求大家"评审"歌曲《新疆好》的歌词和所搭配图片,把之前的知识、自己的见解和现有的材料自然地联系起来,引发讨论,加深印象。这些手段有助于改变初中从某一角度看待问题的单一解决问题方法,由点到面,培养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利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轻松有趣的心态投入其中。

初中学习的可接受性和初高中衔接的目标并不冲突,有时可以利用学生依赖教师、兴趣第一的惯性,因势利导,促进教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练习中有过得分较低的一题:读中国某区域地图,写出字母A代表的山脉名称,写出该山脉大致相当的区域界限(至少3点)……因为高中只有在必修3的《区域农业发展》中涉及到大兴安岭。初二课上,试着问大家会不会做这道题?会不会做得比学哥学姐们好?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头,回答得非常不错,我表扬了大家,再一起完整地进行了归纳。当即就有同学对高中地理表示好奇,我直言现在是基础,高中是这个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虽然比较难,但基础打好后学习会轻松许多。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产生共鸣,既拉近了和学习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的信心。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就是要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较高情绪,改变地理只靠死记硬背的想法,提倡启发、点拨,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能力、思维的方法渗透,使高中学习事半功倍。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5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 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四、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6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学记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得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因此,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应用而非记忆。

2.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依靠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经济联系较多。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7

2.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侗族具有良好的数学社会教育背景.侗族鼓楼的建筑结构充分运用了对称和谐的数学理念,平面构图由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组成.“古代侗族没有量角器,但她们在鼓楼建筑中可以制作45°、60°、67.5°、90°和 135°角等,说明古代侗族先民对角度有所认识.”[2]此外,建造鼓楼运用了勾股定理、比例、数列、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在口传心授、传承鼓楼建造技艺的过程中对后代进行数学教育.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鼓楼为例,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不少调查表明,民族地区数学教师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同时教师待遇不高;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二、课前四熟悉

在民族地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要因材施教.因此数学教师只有做到课前“四熟悉”,即上课之前“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熟悉大纲 、熟悉教法.”[3]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次“动静转换”,并且把“看、听、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转换着用.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动手操作,动嘴讨论,抢着发言,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碰撞”,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要素组合应注意的问题

(1)七个要素一定要换着用,组合着用.

(2)七个要素中“想”是核心要素.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般要在“想”这个要素上下苦功. “想”这个要素在课堂中使用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想”;也可以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一题多解,从多个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用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等都是学生“想”的成果.

(3)动静有度.要使学生专心学习而又不累,在课堂上就要有动静转换.“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

(4)安排有序.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等.教师应该让学生熟悉这些分组形式,养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否则课堂将杂乱无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运用要素转换方式进行教学,能迅速扭转课堂教学活动中呆板、僵化的状况.避免学生出现传统课堂带来的疲劳,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前熟悉学生

课前熟悉学生,要求数学教师充分掌握自己所要教授的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状况、数学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所以,数学教师每次给一个新的班级上课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可以召开班干会、座谈会,也可以用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等等,结合民族地区生活生产习惯备课.

2.课前熟悉教学大纲

课前熟悉大纲,就是教师在教学前熟悉初中教学大纲,掌握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任务.以便教师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并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侗族地区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那就要求教师在熟悉大纲的基础上,放慢语速,运用多提问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

3.课前熟悉教材

课前熟悉教材,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研读教材,对教材有全面的了解.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烂熟于心,结合民族地区初中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套适合民族地区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民族地区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最好熟悉小学和高中的数学教材,这样既方便对后进生补缺补漏,又能引导成绩优异的学生衔接高中知识,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课前熟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很多,教学中具体采取什么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前应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技能、特点,并能熟练交替运用.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就可以用鼓楼引入,引导学生讨论古代侗族人的数学智慧,既生动有趣,又衔接自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三慢”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由于前述民族地区初中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汉语水平较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性,做到如下三慢.

1.课堂引人较慢

一堂课,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课堂引入.如果引入得好,课堂教学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由于侗族学生基础薄弱,课堂引入要适当放慢,必要时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当讲到一些鼓楼涉及的知识点时,可以用鼓楼的照片引入,设定一些问题,如:“哪位同学知道鼓楼的建造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引入,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教学引入时,应注意放慢速度,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语言较慢

课堂教学语言是决定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关键因素,因为 “教师要靠语言传授知识,学生靠接收教师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取知识.”[4]由于侗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语言接受和表达能力较差,有时候会用侗语回答教师提问.所以,民族地区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水平,课堂语言尽量简单明了,以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生用汉语交流、讨论、回答问题,这样既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

3.课堂小结较慢

谚语云:“失败乃成功之母”.说明在学习中善于总结知识经验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因为每上一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堂小结是必须的教学步骤.民族地区中学生基础较差,个人总结能力较差,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尽量放慢速度,系统梳理课堂所学知识,提示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难点.如:“请某某同学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有哪些?”再如:“请问哪位同学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漏补缺.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要提高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社会要创造条件,教师要做到课前四熟悉,课堂教学速度要适当放慢.总而言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三江侗族自治县,baike.baidu.com/view/1164740.htm,百度百科名片

[2]罗永超.鼓楼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与汉语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2).

[3]朱改兰 ,刘婉凤.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郴州师专,1999(36).

[4]杨胜宏.侗族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5).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篇8

近年来,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按照“一标多本”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准绳,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多套初中地理教材,我们选择使用较为广泛的三种版本即人教版、星球版、湘教版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初中地理教学和教材的修订上提供一些建议。整体而言,这三套初中地理实验教材都具有较新颖的教材编写结构、文字表述有较强的亲和力、知识呈现方式不拘一格、并且密切联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生产实际、突出地理学习“活动”的力度,它们均有各自的精彩与创意之处,但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结构体系的比较

人教版、星球版、湘教版初中《地理》实验教材都在努力追求新的编写结构,而不是全盘照搬与简单图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程序。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按照课标选取相应的内容。但不难发现,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1.人教版和湘教版以“章”“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星球版则是以“单元”“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编写时试图每一课用一课时来完成,但在教师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课用一课时难以完成,而有些课一课时完成却很轻松。

2.分析人教版、湘教版、星球版“章(单元)”“节(课)”标题,可以看出,都突出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人教版的章、节标题更突出地理的特征主题,如第二章认识省级区域其中的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些都充分体出了地理特色;星球版的单元、课标题更侧重反映学科的基本观念,如第十单元走进西部的第3课工业、城市与交通。湘教版的章、节标题特别突出区域的特色,这一点在介绍中国34个省区时特别明显。如“天府之国”四川省,“齐鲁大地”山东省。

3.星球版更突出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如整套教材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结构设计中有单独的“探究课”并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分量,使之成为教材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人教版和湘教版在探究方面也很有特色,为学生探究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

二、内容特征的比较

1.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特征。人教版七年级的地理实验教科书是以世界地理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先讲述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地理的分区,是按地理位置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来划分各地区的,每一地区只重点讲述一二个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国家,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地区和国家,及其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初步熟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具有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过的地理基本知识分析认识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初步能力。

八年级的地理实验教科书,采用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分―总”的知识结构。在对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概况;自然环境、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情况作了专题学习后,接着介绍中国区域地理,首先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区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共同发展的观念;其次,了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概况,再进一步学习乡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要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肩负着的重要责任。

2.星球版《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特征。如果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结构特点是“稳中求变”的话,那么“以变求新”则是星球版实验教科书的特色。星球版地理课程与人教版地理的共同之处是都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但其教材内容结构又有两大亮点:

一是对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选择,不追求“量”,而要求“质”(特色),本着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选择区域。世界地理部分:1个大洲(亚洲);6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拉丁美洲、两极地区),6个国家(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巴西)。中国地理部分:7个不同尺度(国土与居民,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认识省级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认识跨省区域――走进西部)的地理区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区域知识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出现,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二是突破了乡土地理的教学难点。与人教版《地理》相比,星球版《地理》最大的优势就是按分省(区)设置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例如,湖北省使用的教科书编排了第十一单元“认识居住地区――湖北省”、山东省使用的教科书编排了第十一单元“我们的家乡――山东省”,为乡土地理的教学提供了范例,也解决初中地理中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最大难点。这种编排方式克服了以往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感和厌学情绪,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亲切感。同时,教材选择的案例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了余地,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师生反应良好。

3.湘教版《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特征。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世界区域地理更加突出重点和特点,减少了层次。新教材大量增加了图表、漫画等,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每幅图都能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识图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新教材对图象也进行了创新,每幅图的信息量有所减少,使图象表达的内容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掌握。在增加图幅的同时,还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练习的题型多种多样,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图文并茂,目的性明确。新教材中设“阅读”、“活动”两个小栏目,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启发学生思考,促进讲练结合。练习内容有一定弹性,具有可选择性特点,减少了记忆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图形图像语言比较

图形图像语言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人际交流的三大语言工具之一,它是以图形、图像和图示的方式传递信息。与自然语言和数字语言相比较,它在传递空间、环境信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地理教科书的编排和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形图语言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三个版本教科书教学最基本的特色。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有着丰富的图形图像语言,这些图形图像语言包括各类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和各类地理图片、漫画等。不难看出,星球版《地理》的地图、地理图片等明显的比人教版丰富,而湘教版的又比星球版的更丰富一些。三个版本《地理》的图形图像语言相比,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亮点,即星球版《地理》设置了“读图”栏目,湘教版设置了“活动”栏目,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同时也更符合现行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

三、学会整合不同版本教材

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对当地使用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使用教材的意义和价值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各有特色。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我们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采众家之长。我们应在研究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包括学情、校情,积极主动地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使用。

上一篇:矿山救护队季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季度总结结束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