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2:21:38

心理咨询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新生入学教育;校园建设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的人数越来越多,面对更多的高中生、社会有志青年等踏入高校大门,如何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新生入学教育就是指在大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起,为了提高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而对大学生进行的各种教育。其中,心理咨询方法的引进,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当多的高校都已建了的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学习压力的释放,心理空虚。刚刚踏入校门的大学生,经历了巨大的升学压力,从一个近似封闭的学习环境转变到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提倡多方面自由发展的环境。这就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落差。在这样的转变时期,很容易出现“无所事事”“心理空虚”等不良的心理现象。更有甚者则会出现精神颓废、退学等问题。每年在高校新生入学不久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2.生活节奏的变化,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学生活几乎是每个高中生都向往的生活。自由时间充裕、学习压力小、可参加的活动丰富、公寓化住宿等等现状对于新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生活上的不适应,极易导致学习上的落后,进而产生深度的自卑感。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应该单纯的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理论知识的输入,而应该走进新生公寓、走进课堂,采用谈心、倾听、引导、启发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走出过去的阴影,勇于面对现实,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投入的现实的生活中来。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于高中的关系已经相当复杂了,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这里培养的是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或是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不信任”而封闭自我或是“泛交”的现象,一方面,会造成自弊、害怕交往的心理问题,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荒废学业,甚至由于交友不慎走入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都源自初期教育忽视了新生内心的状态,没有及时帮助解决。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或是会诊,可以有效地传达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克服不合理的交往方式,养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家庭、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自卑、自负的心理问题。当前很多新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社会的期望值过高。高考顺利,给大学生们带来的是赞赏和吹捧,但是进入学校则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羡慕和自卑。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私下的沟通、交流才能观察到这一点,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二、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增进新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新生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心理出现了疑惑是需要及时解决的,但是问题出自何处,如何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加解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中心理咨询的介入,可以很好的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用正确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并不是有了心理疾病才做得事。它主要帮助咨询对象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挥自己蕴涵的潜在能量,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及技巧,对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给予帮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1这样可以为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帮助的途径。

2.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当前各高校都相当重视心理咨询的发展,大多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行为健康指导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并且这一教学资源被作为教育部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生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四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开端,它有利于该部门制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3.为新生正式步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心理基础。新生入学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后大学期间的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做准备。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只有心理上的健康才能为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心理咨询可以很好的帮助新生解除心灵深处的重压,排解负面情绪、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新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4.可以有效地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开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最佳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而且大多又是心理咨询服务的领域。同时,我们应该清楚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分歧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丰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强化入学教育的功能,又有助于新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份量

1.为新生提供多渠道了解心理咨询。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要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心理咨询。只有同学们深入的了解过学校心理咨询的情况,才能很好的利用、参与到心理咨询中来。通过直接的心理咨询讲座来为新生讲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军训、讲座、参观、学习校规校纪以及学习经验的交流形式,很少有对心理咨询内容的牵涉。

2.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咨询的方法。高校心理咨询是指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聆听、疏导、启发等方式来同来访者进行交流,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引导来访者认识到问题所在,使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已摆脱现有的心理困惑。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的采用诚恳、热情的态度,运用心理置换的交谈、疏导和启发的方法,这样就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共容的心理空间,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效应力。传统的说教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综合以往的各种方法,添入心理咨询方法的心血液,才能更好的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3.设立专门的新生心理咨询机构。当前国内各高校大多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行为健康指导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展的也如火如荼。同时,笔者认为也应该针对新生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分支机构,开展相关的研究,这样对新生的心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6.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心理咨询论文篇2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普遍一员,其自身也有着“七情六欲”,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与求询者一样的问题。如果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他们将很容易被求询者所“感染”,甚至于同病相怜,这不但会耽误对求询者的辅导与治疗,而且会害了朋辈心理咨询员自己。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系统培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各种类型的心理患者面前能做到“不误导且能自保”。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要能始终把握住“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始终用这一标准来对求询者进行辅导。本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1)快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积极而愉悦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豁达的,他在不快乐的时候善于宣泄、并能较快地从不快乐的状态中恢复过来。(2)行为有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有一定的目标性;他能较妥善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心理、情绪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与人善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做到跟多数人相处融洽,善于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与人易达成共识。(4)耐挫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失败,在失败面前不会一撅不振;还能正确面对成功,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停步不前。(5)自信心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对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同时不自以为是,为人谦虚、处事谨慎而不独断专行。

三、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正确认识求询者的“本土化”特点

有这么两组漫画:第一组描绘的是美国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男生听完后说:“是吗,那我得回去看看家庭心理医生。”。女生羡慕地惊叹:“你竟然有家庭心理医生!”。第二组描绘的是中国大陆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当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时,男生听完后显得很沮丧,低着头自言自语:“是吗?……”然后,黯然走开了。同样的情景,同样一句话,为何不同国家的青年大学生的反映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一种“本土化”的反映。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本土化”特点,是朋辈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逃避心理问题,认为身体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关爱、照顾,而心理有问题者却会被人歧视、甚至打击。他们普遍有三个特点:首先,他们是晚来的求询者(已造成了心理疾患)。在刚产生心理问题时,他们虽然也感到自己存在着异样的心态或行为,但总担心被别人知道,害怕去找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只有当造成了心理疾患时才会以此为由去寻求治疗。其次,在求询过程中,往往将情感问题躯体化,只报告身体症状,而隐瞒心理症状。当你问到关于心理上的敏感问题时,许多来询者会隐晦其词或故意避开。再者,他们对所陈述的内容能否保密极为关注,非常担心自己的“私隐”被周围的人知道。

四、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有“本土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面对有着“本土化”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必须“本土化”。首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要“本土化”。西方人认为是心理问题的,我们不一定觉得是问题,例如,西方性解放、性混乱了几十年,他们对性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在这方面的理论、治疗方法特别丰富,而在我国对这些问题就未必如此关注。

其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要“本土化”。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西方适用的理念,在中国就未必适用,必须结合国情、地方特点加以改造创新,才能使之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方式要“本土化”,要不断创新。譬如,就问卷调查而言,由于西方人个性化较突出,参与意识较强,往往调查结果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或情况。而我们的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表现出“应卷反映”(如揣摩学校、老师希望自己填写哪项),社会“暂需反映”(被社会舆论左右)、“中庸反映”(趋向于选择不好不坏、不偏不倚的选项,避免极端化)。我们必须对调查结果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事实的真相进行认真的分析。可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咨询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有效,我们必须针对求询者的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咨询方法。

最后,表达沟通用语要“本土化”。由于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理解、翻译、消化、改进和利用,其中包括正确地表达(书面和口头上),即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用语要使用国语,要符合国语的标准并利于求询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邱鸿钟.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

【摘要】本文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要能始终把握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点介绍了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寻求心理辅导时的“本土化”特点,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本土化”的工作理念、掌握“本土化”的工作方法。

心理咨询论文篇3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两者在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为基本目标,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德育是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那么心理咨询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心理资源与德育工作在职能上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并发展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心理咨询通过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接受教育并反省自我的心态,为后续的德育工作制造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对学生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正面作用。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差异性两者具体工作任务具有差异性:德育旨在改善学生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规范学生思想;而心理咨询则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化发展,帮助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远离负面情绪,并认可自身价值,结合自身特点来制订发展计划。另外,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德育内容主要为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等,心理咨询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心理障碍等部分构成。除此之外,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同,德育主要是通过集体教育、集体培养等公开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心理咨询则更偏向于暗示、谈话等隐蔽性方式,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两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异,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分别充当教育和被教育的角色,其中教育者为主导者,而被教育者则是教育者施加教育的对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等的,与其说是教育过程,还不如说是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对学生通过询问、商量、帮助等方式提供心理指导。

2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德育与心理咨询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德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共同作用下展开工作,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此过程中,两者结合得越充分,效果越显著。心理咨询是德育过程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德育开展的基本目的;而德育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及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心理咨询对于德育工作具有补偿功能。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更深层地补偿了德育观念的内涵所在,并明确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唯一的主导者和权威,而应该是和接受教育的人员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沟通,协助治疗;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体现为教育、灌输、评价等方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这些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能真正注意到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使治疗效果减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同时有着协助者和治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引导及沟通来协助学生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学生自身力量去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倾向于解决学生在政治、社会、道德、法律方面的错误意识,忽略学生最基础的人格教育,如对社会的适应性、面对困难及人机障碍时的解决方式等;而心理咨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充分补偿。其次,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功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通过测试、宣泄、联想等方式来掌握咨询者内在的人格弱点,根据人格弱点去分析学生人格中存在的消极部分,使德育工作能够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工作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仅仅将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普通角色进行要求,而心理咨询中会将学生作为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人物进行要求,它提倡对咨询者的人格进行尊重,并理解咨询者人格中存在的缺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不应在短时间内急于对咨询者所表现出来的缺陷思想及行为做出断定,而是与咨询者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咨询者更快地解决心理问题,重新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美好的生活。

德育在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约束功能。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性指的是某个人在意识方面的倾向及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德育工作对于心理咨询具有调节作用,思想品质在人类个性中占据了重要部分,它对个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也会支持并鼓励其个,对于消极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的个性保持在良好的道德水平之上。其次,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还具有心理保健功能。思想品德程度的高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人际关系、价值观、自信的形成。若某人抱有宏远的理想和抱负,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理想,他必须比其他人更加勤奋努力;若某个人具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必定较为糟糕。通过举例可以发现思想道德与个性之间存在必然关系,一个人若不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行,也不可能会拥有完善的个性。同样,若没有完善的人格,道德品行也不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中存在的偏离现象。应结合哲学理论及观点,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试图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行及心理素质、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巧。

3结束语

综上可知,只有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与德育工作有效地进行结合,才能够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从而将学生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做好,实现培养新时代优质人才的目标。

心理咨询论文篇4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心理咨询论文篇5

关键词 心理咨询 价值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oblems: The Eternal Topic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thics

DENG Ya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Comparison on the mainstream in western psychology counseling in value to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ultants, scholars question the value of intervention, it has some significanc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seling.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value intervention

如今,心理咨询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自助”活动,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一个或多个来访者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过程来帮助来访者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改变等等。心理咨询过程既然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价值问题。可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伦理中,有关价值问题的处理,咨询心理学界却颇为争议,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国内外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相信对我国的咨询伦理建设会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西方主流心理学对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

发轫于上世纪初美国“指导运动”的咨询心理学发展至今,仅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学派就达250种之多。即使是西方主流心理学派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也一直有争议。

1.1 心理咨询和治疗应严守“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认为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知道”价值,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①咨询者在咨询中要严守“价值中立”,避免任何价值说教,努力为来访者创设和谐的气氛,以来访者主动的陈述展开讨论,通过来访者自由地自我探索,发现价值,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疗法的倡导者罗洛・梅发现现代人患有心理疾病不是由于性本能受到压抑,而是感到丧失了人生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倡自我选择的存在倾向的主要代表,强调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者应尊重来访者的“自我的主动性”,严守“价值中立”。

1.2 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和治疗有权对来访者进行直接间接的影响或塑造,价值信念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价值观,主张通过塑造行为来塑造人的价值观。②行为疗法的代表斯金纳曾明确提出在咨询和治疗中幻想没有价值影响或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在治疗中,确定什么样的行为予以强化或消除,实质上就体现了某种价值选择,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是支持价值干预的典型,其创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主张RET的咨询者应用讲解、说服乃至论辩的方式来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质疑,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③价值干预的烙印昭然若揭。

此外,当代西方有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在咨询和治疗中绝对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干预。美国学者考瑞认为,“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④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在其意义疗法中主张咨询者用自己的人生信念、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等帮助来访者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明显的价值干预。

总之,在西方咨询心理学界,就价值问题而言,各学派在理论立场上是存在分歧的,甚至有些对立。但在实践上,西方各国有他们的独特做法:由全国性专业协会制定成文的规范,规定咨询家在处理价值问题上的原则和程序。如心理学会有“心理学家道德准则”,咨询和发展协会有 “道德标准”。

2 中国心理咨询界对价值问题的争论

2.1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

2.1.1 心理咨询人员应严守“价值中立”原则

受哲学中的“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事实与规律)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受经济等社会诸因素制约的,当然也不会掺杂任何个人的态度、情感,不涉及个人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把“价值中立”作为对咨询者的基本要求,一些从事咨询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之一,曾文星先生等在谈到作为心理治疗者的几个条件时指出,成功的治疗者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中立无私的态度”。⑤

2.1.2 咨询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自身的要求。“心理咨询要取得成效,必得有价值干预。心理咨询的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干预。”⑥每个咨询者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在与来访者咨询互动的过程中,即便是专业程度很高、做事态度严谨的咨询者也无法绝对做到“价值中立”。毕竟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干预是无法避免的。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要求。中国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西方某些咨询理论及原则不一定会在中国适用。杨鑫辉教授认为中国人尊重权威,并认为咨询者应当是“专家”,是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权威,应当能替自己解决问题。主观上有接受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定会大失所望。

2.2 “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

10多年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期间, 就“心理咨询是思想工作的现代化”的误解,江光荣教授指出在价值干预时应重功能干预而不重内容干预。2004年,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心理咨询的相关讨论中,江教授又进一步提到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当事人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它是基于心理的动力学机能的干预。这种功能性的价值判断,咨询师越敏锐越好。

对此,咨询实践领域也有不同的声音。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林慧莲认为,事实上高校心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不可能回避价值内容,因为不少学生来访者之所以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价值观念本身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如何回避内容干预,而是在进行内容和功能干预时如何进行科学操作。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杨渝川谈到,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有三种形式的价值介入是常常可以见到的。第一种是以信息提供为主的价值教育。如关于珍视生命、防止自杀的生命教育,关于预防艾滋病、增进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教育。第二种是以价值观探讨为住的价值观澄清。如生涯发展辅导。第三种是以治疗为主的价值观矫治工作。这主要是针对非理性、性的价值观进行工作。⑧

2.3 性别与价值中立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主张与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现实中的女性以很大的冲击,当然,对于女性心理咨询师来说,也不例外。在面对异性间的性问题咨询中,女性心理咨询师无法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既不男又不女”,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答对方有关性的困惑。⑨咨询员是生活中人,他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性别观念是他作为人的一部分,在咨询中如遇到相关的刺激,他的心理及相关的文化观念会本能地跳出来进行辨识和防卫。⑩

2.4 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矛盾与统一

价值中立是价值的“零参与”,价值参与则包括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其中,价值澄清与价值导向是价值的“适度参与”,而价值灌输是价值的“绝对参与”。“零参与”与“绝对参与”都是人们在价值处理问题上的极端方式,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又防碍了心理咨询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可取的。

当然,价值中立原则为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限定,指导咨询师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掌握适度性,使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相对和谐成为一种可能。

3 启示

3.1 心理咨询离不开文化土壤

西方咨询心理学有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咨询模式,在普遍承认价值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学派观点虽有分歧(人本主义强调“价值中立”,行为主义则强调“价值干预”),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如今,社会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但一味“移植”,势必会引起消化不良,只能在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咨询和治疗体系,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3.2 心理咨询伦理应考虑性别问题

在越来越开放化、国际化的当前中国社会中,性困惑已不再是难以启齿问题。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异性来访者的咨询实践中,要绝对地保持价值中立,那是不现实的事情。从咨询实践的效果来看,异性咨访关系有时反而更有效地帮助了来访者,促进了他的心理健康发展。

3.3 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有待建立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专业最过硬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从来没有触犯过咨询伦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专家钱铭怡教授和樊富珉教授在2011年9月的南京心理咨询伦理培训班上就毫不避讳地谈起此事。笔者认为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心理问题很难解决。而要解决价值偏差,在有些情况下就得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虽然价值干预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但只要方法、方式科学得当,适当的价值干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当然,价值问题作为心理咨询伦理的核心,在咨询实践中,更应受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的制约,这是行业规范,可以指导心理咨询从业者更好地把握干预度的问题。

注释

①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②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

④考瑞(Gerald Corey)著.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台湾杨智文化公司,1996.

⑤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⑥江光荣.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再谈价值的功能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⑦林慧莲.心理咨询价值敢于的操作策略试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5.5(5).

⑧杨渝川.论中小学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介入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

⑨⑩许莉娅.“价值中立”的背后[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

心理咨询论文篇6

关键词:心理咨询;网络形式;高校;特点;探新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3-02

近年来,我国高校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故较为频繁,其在凸显高校心理咨询与教育缺失的同时,也在告示着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方式的僵硬,或者说并不能够全面地体现出其在高校心理健康上的预期作用,导致一部分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无法获取某种力量与疏导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出现的网络心理咨询模式将是传统心理咨询最好的弥补剂,如果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结合,那么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将出现质的变化,为高校心理健康提供更为稳妥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经验。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

1.保密性。严格的保密性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基本伦理原则,其在心理咨询师与访问者之间都非常适用。一般来说,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访问者需要通过暴露个人信息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而个人信息作为人身最为隐秘的生存因素与条件,能否得到保密不但属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职业道德,也是访问者与咨询师之间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条件。而网络由于带有匿名的特性,其在确保访问者个人信息不被发现或者泄露的同时,也为访问者提供较大的信息暴露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但是,在利用网络匿名性时,由于信息不公开往往也会造成来访问者缺乏责任感、信任感以及伦理观,无法建立长时间的咨访关系。

2.即时性。在心理咨询工作上,其咨询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访问者的自愿来访咨询。但是相对来说,由于个人心理与社会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学生并不会自愿进行心理咨询。而网络由于具有匿名保密的特性,学生在不暴露个人姓名或者真实信息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平台或者聊天软件等方式向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其他人群表述自身的困惑,而心理咨询老师则可以即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讲解,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与宣泄压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问题的效率,降低了心理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

3.便捷性。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有寒暑假与相关节假日,在放假期间由于空间的差异,传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无法继续进行,也在困扰着高校心理咨询的持续性。但是网络心理咨询由于不受空间的影响,学生在异地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咨询。另外,通过网络咨询也为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资料存档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便于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后期跟踪和反馈,实现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管理,为咨询师与访问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特性。

二、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在实践上常见的问题

1.效果无法显现与认可。在现阶段,访问者与心理老师对于网络咨询模式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于访问者对于网络咨询方式的普遍认可,心理老师评价的差异较为突出。从一份调查研究报告上发现,一半以上的心理老师认为网络咨询与传统“面对面”咨询各有优势,但是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认为在现阶段的网络咨询难度还较大,使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我国国内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特别是在高校领域内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研究与评估网络心理咨询无法跟上实践的发展速度,因此其效果还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

2.网络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于访问者的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咨询谈话记录要做好保密工作,其属于咨询行业的伦理原则。但是,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模式下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保密性的难度也更高。在网络中,相关信息与资料容易被第三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截取与破坏,或者由于咨询师与访问者的大意而丢失与泄露。另外,由于计算机具有公用与多用途等特点,其存在的记录较为明显,容易被其他人员共享与拷贝。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网络咨询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给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3.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匿名性给危机处理带来难度。在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上,访问者通常利用昵称或者邮件地址与咨询老师沟通。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或者危机事件时,由于匿名性的存在,心理老师无法及时现场解决,相对于校园网络可以及时通过IP查看学生相关信息,外网则需要和公安机关、救护与福利机构以及网络管理部门等取得联系与寻求帮助,这也导致了危机与紧急情况的无法及时解决。另外,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假扮访问者或者编造相关心理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从而无谓地浪费了心理咨询老师的时间与资源。

4.理论与技术手段缺乏体系化认识。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上,对于理论与技术手段的运用还较为缺乏体系化的共识,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给心理咨询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例如,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哪些理论适用于实际情况,哪些心理问题适用于网络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在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职业素质、能力与技术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执行效果等参差不齐,给网络心理咨询的广泛利用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探新办法

1.构建网络心理咨询的新平台。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是否具有规范化、合理化、易用化以及性能化的平台是其实现的前提条件,相对于现阶段社会上的各种沟通平台,各高校如果可以通过自身校园网资源,开发利用小型化与专业化的校内网站、交流软件等,其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将更能显现。当然,目前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例如,Wbe Services技术、jQuery技术都能实现互动,基本可以符合高校心理咨询需求。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利用保密文件柜的相关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存储,提升工作效果。

2.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为了避免匿名性所造成的问题,相关高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例如在咨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号要求体现,在紧急情况下老师可以很快地通过学号对位个人。同样,心理咨询老师要以真实的身份显现在心理咨询平台上,心理咨询老师的容貌、能力以及资质属于基本的标识信息,而访问者通过相关平台可以随时验证相关心理咨询老师的治疗效果。

3.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体系化心理咨询制度。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咨询给心理咨询老师带来巨大的困扰,这是因为咨询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往往由访问者决定,心理咨询老师缺乏直面观察的同时,部分访问者对于咨询的耐心还较为缺乏,从而导致心理咨询老师判断依据与思索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系化的心理咨询制度的构建。例如,对于网络咨询空间、时间一定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咨询的地方最好在规定的IP上等,从而降低环境的干扰与心理老师的困惑。

4.提高网络心理咨询老师的职业素质。(1)提高心理咨询老师对理论与技术的把握。网络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形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与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为同行提出更多具有远见性与适应性的工作理论与技术。(2)提高心理老师对于技术网络技巧的掌握。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身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维护、安全保障与网络程序的操作等一定要熟练地把握。特别是对于本校的网站与交流平台,一定要懂得程序的操作办法与软硬件设备情况,并要求懂得简单故障的及时排除技术。(3)提高心理咨询老师的写作与相关技能。心理咨询老师无论在任何形式的咨询工作上,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技术进行提高与加强,一定要善于表达与巧于提问,从而构建更为顺畅的沟通桥梁。

5.强化网络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探新工作。在利用网络咨询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较为显现,因此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从实践工作上来看,认知疗法、意象对话法等办法在目前较常使用,其效果也较为显现。而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由于实际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效果还无法得到保证。另外,焦点解决取向技术、在叙事治疗上的传统书写、故事叙说以及文本互动等形式较为适用于网络心理咨询。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显现,而相关高校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网络心理咨询网站、交流平台等进行构建,为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保障。另外,还要提高相关心理老师的技能、构建自身的制度以及强化校园内对于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力度等,为网络心理咨询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周梅,吉希莹.网络心理咨询中心理疗法及其疗效的现状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2,(07).

心理咨询论文篇7

一、主要特点

(一)技术整合趋向明显

技术整合是指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者针对来访者的个性特点、问题层次,在咨询与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咨询或治疗。

作者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十一年来案例报告中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归类,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案例比重明显下降,技术整合趋势明显。并且,整合疗法一般遵循同一模式: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中,侧重于行为—认知疗法的综合使用。

(二)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咨询与治疗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自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到1996年6月,协会已建立专业委员会13个(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系统分会3个,省级心理卫生协会24个,地区协会35个,会员2万余人。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各种社会服务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询门诊,全国许多高校已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社会上也开办了婚姻、职业、儿童等各种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热线电话、危机干预机构。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按咨询途径可分为电话咨询、通信咨询、门诊咨询、现场咨询、报刊专栏咨询等。

(三)相关出版物增多,概念日益普及

近十年来,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在大众传媒中被讨论和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心理卫生》、《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学生心理健康文库》等有关书籍大量出版;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后,1990—1994年短短五年,《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青年心理咨询》、《心理世界》等学术性或普及性刊物相继创刊;此外,在《大众心理学》等多种刊物中设有心理咨询专栏;国外的许多有关资料也被介绍到中国;借阅和购买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图书的人数迅速增长,如:《心理与健康》从1994年创刊,13个月共发行37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以上成绩可喜可贺。但另一方面,做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员,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该领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否则势必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门诊、热线电话等日益增多,但缺乏管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产生了误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制订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及审查制度,从而无法保证服务质量。

要求我国马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是不现实的,建议针对我国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专业素质偏低的现实,首先推出督导培训制度,以确保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工作中得到连续有效的指导和系统化的培训。

(二)对理论研究与交流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多半仅注重技术应用,发表的论文主要是疗效报告,而对各种疗法的理论基础及本土化等问题涉及较少,深度不够。

要想使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及早改变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在不同学说之间发展起足够多而且较规范的共同概念,以便于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三)宣传不够,咨询意识有待加强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仍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持有偏见。有的人对其作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说教;一些想要咨询的人怕被人当做精神病看待,不敢去咨询。据调查,某大学相当一部分来访者希望咨询中心设在隐蔽的地方。与此同时,仍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心理咨询这个词。

为此,应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咨询意识,不以咨询为耻,相信科学。

心理咨询论文篇8

【关键词】心理咨询 本土化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85-02

心理学是一个舶来品,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都是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体系之中的。如果将这些方法不经修改照搬应用到中国,很多理论都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心理咨询方面。心理咨询对象是人,而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文化。只有从本国的文化和环境出发,才能对咨询对象的困惑和问题有所帮助。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态度的影响

目前,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即儒家、佛教、道教,以及当代西方文化的复合体,但基本公认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在现代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所宣扬的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规范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的发展和前进方向。在心理咨询领域,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三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咨询。首先,人们常常给予心理疾病一种道德性的评价。例如:一个人如果有性方面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常常会被人误解为生活作风不好,思想肮脏。其次,中国的文化也会使心理疾病有特殊的表现方式。杨德森总结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问题:神经衰弱,气功诱发的精神障碍,迷信和巫术诱发的精神障碍,由于个性受到压抑而出现的“隐匿性抑郁”和“躯体化”现象,个别落后地区存在癔症性质的某些症状,如缩阳症等。最后,我国传统文化也影响人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期望。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心理咨询师当做一位具有权威性的专家,认为通过心理咨询可立即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 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点

有研究发现,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西方在认知、思维方式和知觉上依然存在系统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1)西方人的推理和感知是分析性的,他们关注于物体的具体特征;东亚人的推理和感知是整体性的,他们关注大体的目标和该目标所处的环境,寻找事物和事件间的关系和相似处。(2)西方人对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倾向于忽视情境因素,而东亚人则很少这样。(3)西方人倾向于利用分类学来分组物体和事件,而东亚人则倾向于用相互关系对物体和事件分类等。许多学者提出符合中国人特点的各种测验量表和心理咨询方法。王登峰等依据词汇学假说,经过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7个维度,以此编制了反映中国人人格特点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妙清和中科院心理所的宋维真等编制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这说明,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引进西方的知识和技术,经过简单的“中国化”就进行实际操作,而是通过深入发掘我国的文化渊源和人格特点,来建立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景怀斌的《儒家人格结构和心理学扩展》详细描述了儒家文化中的人格要素,是以“知命”为中介,以仁、礼、知与外在环境,构成互动、积极的关系。之后他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咨询的价值和内容,概括了其中具有心理咨询价值的9个主要方面,包括:人格思想与人格培养、心理咨询技术、中庸思想与社会生活技能、涵养功夫与心理调节、人际认知原则、应对、“毁不灭性”与哀伤辅导、生死教育和人生意义。潘菽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心理学思想的分析和梳理,提出了7种符合科学且独特的理论,即人贵论、天人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和对认识问题的唯物论传统。景怀斌在《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分析了儒家式应对的内容和特点,进而编制了儒家式应对问卷,通过数据的分析表明,儒家式应对思想有利于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燕国材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中提炼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大因素人格理论——仁、义、礼、智、信,并希望以此为基础来研究现代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误解,这导致中国心理咨询方式势必与西方的咨询方式有差别;二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结构也不能完全适应西方的心理咨询技术;最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为发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明仅有这三点就足以建立中国的心理咨询。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土化,杨国枢先生提出了“本土性契合”这一概念,即,特定的文化性和生物性因素一方面会影响当地民众(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又会影响当地心理学者(研究者)的问题理论与方法。根据这一标准,我们目前的本土化只是处于改造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阶段,要实现完全的心理咨询本土化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126~134

[2]杨德森.中国人的心理与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见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J].中原精神医学杂志,1996(2)

[3]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2):196~202

[4]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1):127~136

[5]景怀斌.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J].现代哲学,2007(5):8~17

[6]景怀斌.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J].心理学报,2007(2):371~380

[7]潘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J].心理学报,1984(2):103~114

[8]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J].心理科学,2005(4):780~783

上一篇:公司贷款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工伤鉴定申请书范文